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前言
先前这部经开头<序品>在讲佛、如来、大菩萨、声闻这些圣人,祂们学习佛法,有各种什么「大」的功德相。然而序品所讲的那么多的功德相,究竟是怎么修到的呢?就是对一切法修到胜义谛相,这正是第二品<胜义谛相品>要阐述的,解释何谓胜境、胜义谛相,内文乃标举它的样貌让我们了解。以下则先介绍这个题目里相关的名相意涵。
第二品为胜义谛相品,据《显扬圣教论》、《辩中边论》等所说,如圣道、涅盘、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之真理,故称胜义谛(扔先交饮-屹忸para m2rtha-satya);反之,世间通俗之道理,则称世俗谛。此外,取其真实有之义,相对于世俗之施设安立,而取胜义之名者,如胜义善与世俗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法与法相法。其中,无为之善法属于胜义善,有为之善法则属世俗善,或称有漏善: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属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以世俗为对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断除烦恼,即是世俗道。此外,佛教一般阐论法门之义理,称为法相法;对此,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涅盘,称为胜义法,《俱舍论》:「若胜义法唯是涅盘,若法相法通四圣谛。」
第二品为胜义谛相品,什么叫胜义?什么叫谛?什么叫相?这一段里面把这些名词做一番解释,让我们有个概念与目标,知道圣人所学的这些是什么。根据《显扬圣教论》里,或者是《辩中边论》等所说的,如圣道、涅盘、真如等,均为超越世间习俗之真理,故称胜义谛(扔先交饮-屹忸param2rtha-satya)。胜义谛,简单一个名相,可以说是圣道、入涅盘、证得真如相,证到这三个名词的人,祂一定已超越世间的习气毛病跟世俗的形象,悟得了真理、住涅盘相,这就叫做胜义谛。
「胜义,扔先交饮param2rtha;谛,屹忸satya。」parama是第一、最胜、至高的,artha是义理、妙义,satya是谛理、真谛、圣谛。各位学过悉昙字母的,在这里就可以认识得更清楚。第五句门中的首字扔(pa)字母是第一义谛,你说第一义,谛什么?谛度。同句门第二个字民(pha)不坚固如聚沫,这个就不坚固。为什么选扔这个字当胜义谛?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要用扔pa开头,你这么来联想,在记忆与理解上就比较清楚一点。为什么叫你学悉昙、要背字义?差一点没拿棍子打你们!你们都背不起来,爱背不背的!背熟了以后来看这个梵字,你就能意会旁通。
那后面遍口音的屹sa也是谛。屹忸satya,念时发音为sa+ta+ya,为什么?这个字就是这么组合起来的。写时tya是二合字,中间a拿掉了。sa是谛,ta是如,ya是乘,这几个字兜在一起,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叫做胜谛了。然后再看先交饮ram2rtha──第一义谛pa对于世间相一切尘垢ra能离,才成第一义谛,如此就很容易再进一步了解artha了。那ma、ma,ma是我执,我执用长音的话,2的长音是修行,修行把我执灭掉,那不是没有我执了吗?没有我执、没有法的执着,ra法尘没有执着,那不是就进入第一义谛了吗!再来一个ra,加上这个tha是住、住在什么上面。如果住在一切清净无垢、无我等等之上,那不是等于住在一个最完美、不执着的地方?所以叫做胜义谛!
我们光看中文可能搞不懂,胜义——最殊胜的义理,什么是最殊胜的义理?不知道。但是细读这几个悉昙字,就可以解释胜义谛是什么意思。所以藉由悉昙字有助于你更了解佛法。总之,这个pa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又不能执着第一义谛,都要离!不好的你要离,好的你也不要执着!为什么?里面有一个r,代表你不去执着好的,而坏的亦不去执着,那空也不执着,有也不执着,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第一义谛。所以你学了悉昙以后,再来听这些解释,就比较容易了解扔先交饮-屹忸param2rtha-satya的意涵了。
反之,世间通俗之道理,则称世俗谛。所以「谛」有好的、有不好的,但这不好的是一般人在讲的,在圣人眼中看来也没有什么好、不好之分。像这世间的一切轮回现象,什么叫做好、不好?对于世间的一切因果报应而言,如果报应是不好的,凡人就觉得很讨厌,但圣人祂也没有所谓好不好,报应就是报应,这么一件事情而已。所以对世俗谛能很自在接受的话,胜谛跟俗谛还不是一样!假定你执着于「我喜欢胜谛」,那就是阿罗汉;如果你说:「哪有什么叫胜谛、俗谛?」一律真实等观,那就是菩萨,是圆满的菩萨,是所谓的不退转菩萨。
不退转菩萨祂是怎么样?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恶,不住什么跟什么,永远都是法法一律平等、平等。所以世俗谛是指一般世间相,但对一般世间相为何要加一个谛字呢?「谛」就是真实的道理;轮回、报应也是真实的道理,你不能否定它。所以初步求解脱的人,往往受不了待在世俗谛里面,一直想要跳出,就进入胜谛、涅盘、无为;至于已经圆融的人那就无所谓,祂面对胜谛、俗谛都能够自在。所以世俗还加上一个谛,这已是菩萨了,不同于俗人所认知的修证,我们不用感到奇怪。
此外,取其真实有之义,一切法都是因缘,因缘存在的法都是真实法,因缘没有而存在的法是妄想,就是连你的五蕴身都是不真实的。这里常讲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梅干」,你一想到梅干就流口水,在没有因缘、没有吃到梅干的情况下,你却一想就会流口水,这种就是妄想、不真实的法!那真实的呢?真正梅干咬在嘴里就是真实的,然后再吞口水那也真实的,那就不是妄想,是真实有的。相对于世俗之施设安立,而取胜义之名者,真实存在的一种事件,为了要跟世俗事有一个名称可以对比,所以才不得不安立一个胜义之名。如果不讲胜义、不去比较,何必要拿一个名字来说它比较好、比较殊胜、义理比较圆满、比较真实?这个也牵涉到「自性离言说」,悉昙字向(va)代表自性离言说,本来修行、自性它就不是用语言文字能说的;可是不说的话,后学之人不懂啊;所以人家有不懂,你就要方便说,说完等于没有说。
这些跟《解深密经》所讲的道理也是一样,已经很高深了,甚至是到快成佛阶段的理念。所以这部份你要慢慢把它搞清楚。世间相离言说没有错,但是为了度众生,不得不说,于是就有一些名相,不管是好的名相或者是比较差的名相,都只是以名词来说明世俗间的一种现象而已。但有些不究竟的人,他就会起分别心——喜欢好的、不喜欢不好的。如果悟道的人,哪有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世俗谛也好,胜谛也好,胜义谛也好,都好!因为,他的心对这些没有分别,仅是随因缘在转而已,根本不去区别什么对、什么好。所以,对于胜义谛来讲,世俗谛是安立、比较所用的名称而已。
如胜义善与世俗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法与法相法,这三组名词也是相对比较,亦有层次上的不同。
什么叫「胜义善」?就是你不执着它善或不善,做了善事不执着,就像无住相布施就是胜义善;如果你做了善事又很执着此事,那就是「世俗善」,会使你未来出生在天上变天神,因为你还有执着。但是胜义善可以使你成为解脱阿罗汉、或是菩萨。
再来,什么叫「胜义根」?胜义根是没有形象可讲,不能用语言文字说明的。我们常说五根,五根是什么?珌(i)这是根,有时候讲根本,有时候讲六根。比如讲到六根里面的眼根,就有两种,包括「胜义根」与「扶尘根」。就神经系统而言,神经系统以及神经细胞在传导时,种种的功能你看不到,如果你用精细的生理仪器,可以观测到细胞传导方式,用acetylcholine(乙醯胆碱)这种化学物质在传导,一个神经细胞传导一个神经细胞,然后压力、电解一直输送过去,但这个还是物质形象;再进去达到你精神层次的,就没有办法说明,所以这一部份就叫做「胜义根」。假若它是能够给你看到的部份,比如说眼球,或者是视神经,或者其它的这些有形的结构,跟可以看到外相,这些人、事、物等等,都是属于「扶尘根」的功用。所以胜义根就我们身体上来讲,是不能去显示出它的物质现象;扶尘根则还跟种种物质有关系、可解释。
那「胜义法」用在法相上来讲,就是不可说的法、无言说,光向一个字就好了,向自性无言说,这是胜义;但是你要现一切相,才能表示世间相,所以就要依「法相法」,法相法是表世间相,表世间一切相的法。
其中,无为之善法属于胜义善。无为的善法是你做了善事后不去执着它,这不执着的法就是胜义善。所以如果你做了世间事不执着,比如无住相布施,那也可以说是善法。假如你修解脱道,更可以叫做真正的善法,也许你会问:「我只有修解脱道,没有做善事啊!」但是你修了解脱、修入涅盘,这正是最高的善法,所以这里所讲的真正善法、胜义善,是讲修行上证圣位、证入涅盘、证得真如的这种善法。有为之善法则属世俗善,或称有漏善。世间、世俗的善就是修天界的一切善行而有执,这种善又称有漏善,因为所造的业不管善、恶都有果报,无法究竟解脱,所以叫做「有漏业」。有漏业不是只有恶业才算,善业也是种有漏业,只要是会受果报的种种善行、恶行都是有漏业。所以为何要你做了世间善不要执着,因为一执着就会变有漏业。《金刚经》更是开宗明义就叫你要无住相布施,不去执着方能成为无漏业。
第三个,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属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世界一切真实的现象都是由有漏心来构成的,所以有漏心也就是世俗的心,世俗的心就要受果报,不管善恶都得受果报。以世俗为对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有漏智不完美,但修行上也要用到它,生活起居、打理一切事还是要用到它。我们从小开始就会学种种的智慧,这个是属于有漏智,所以说是世间的智慧。像你为什么一碰到稍微热的水壶,手就知道要拿开?知道这热的不行碰;而且更高温的还会烫伤你。也许你小时候曾经被烫过,有一次经验以后,再来打死你都不敢去碰它,因为知道它很热、会烫伤你的手,这也是学习。所以世俗谛里面的这种有漏智慧,不是说不好,它让你可以活下来,经由学习,然后变成一种智能;但是它是不完美、没有解脱的,所以世俗心所面对的世俗智慧,是属于有漏的。
以世俗智断除烦恼,即是世俗道,还没有完全学到佛法的人,他也在练打坐、也在练气功、也在练什么功的,但这些法都只归纳在世间智慧的范畴,假如光用这些来断除烦恼,这都还只是属于世俗道。譬如你说你会打坐,可是没有学禅修、不学佛禅,不知道要修心,光想着练气,当然认真打坐是会有气感,有气感你就觉得心安定一点,这种你也是算有在修,但是绝对不究竟。由此可见,依照你所知与所学层次之不同,也会有三不等的结果。有些人练气练了半天,对脾气的控制有好一点,可是并未真正地把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因此不晓得怎样彻底安住这个心。所以这只是用世俗的智慧,来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尚不能讲是解脱境,只是小小的世间禅甚至是世俗凡夫的境地。
此外,佛教一般阐论法门之义理,称为法相法,这跟上面讲的世俗道不一样,是佛所讲的,是真理,不管是大小乘、显密教,它的道理都是解脱法,所以称为法相法。对此,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涅盘,称为胜义法。你修佛法还没有究竟以前,因为讲求方便、变通,所以有种种阶段性的修证、方法、名称、手段。但佛法到究竟时,是不会变易的,在此你也才算是学到真正的义理;一到最后这里,乃成就真实不虚、不变不易之择灭。择灭的择就是有选择,择灭就是选择种种方法、手段来灭掉你内心的我执、法执,而能证得真正涅盘寂静,这种法就叫胜义法,所以法相法里面最好的就是胜义法。
《俱舍论》:「若胜义法唯是涅盘,若法相法通四圣谛。」胜义法当然是什么都没有、不执着,有相、无相都好,都不执着,这就是胜义。所以《解深密经》开宗明义在讲:「胜义是什么意思?」你要学这部经,要先把佛性搞清楚。佛性是处在一切人事物之间,却不会去执着一切对错、好坏等等,不住一法,这就是真正的佛性。所以《解深密经》刚开头就在讲这个道理,由两位菩萨──如理请问菩萨、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由两位菩萨问答之间,将胜义谛的道理显现出来。以上先把胜义谛了解一下,底下则继续讲「谛」跟「相」的道理。
谛者梵语屹忸 satya,有审实不虚之义,佛法是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所谓真理。《增一阿含经》记载言: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故称为谛。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真俗等观称为二谛,空假中三观称为三谛,苦集灭道四圣谛称为四谛,…等等。
讲到「谛」:谛者梵语屹忸 satya,梵字sa本来就有「谛」之意,而satya有审实不虚之义,佛法是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所谓真理。真理就是「谛」,这「谛」又分俗谛或者真谛,所以《增一阿含经》记载言,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故称为谛。一切法让我们得解脱,或者认识真正世间相,懂得世间相是怎么样者,乃是谛。然后我们的心面对这些境,怎么去处理?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空无的心面对它,这是求自我解脱;如果再来还能以无碍的心在世间相中都自在,这是真正俗谛里面的解脱。所以,修行都有层次,不是绝对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都要懂得它的境界。本来一切理法都讲空无,这空的道理,是自性它可以感应一切相,但没有烦恼。对这种空的道理,认知了还要能做到。
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种种的说法都不一样,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真俗等观称为二谛,如果空有不二的现象就称为二谛。空假中三观称为三谛,这是天台宗里面的修持法。空是我们的自性,至于因缘所起的法,是有法、但不实,所以把它观之为假,你观它假,能够不受它影响而得到解脱的知见,这就是中道观,有这种空假中三观的话,称为三谛。苦集灭道四圣谛称为四谛,…等等。再上去,十二因缘观,也可以讲十二谛;三十七道品,称三十七道品谛。这等等的一切法,只要是含有真理存在里面,都可以称为谛。
相者梵语 lak=a5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大乘《入楞伽经》:「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然佛法标指一相之真如相为宗,譬如说一相,梵语珫一-匡朽 eka-lak=a5a,系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天台宗解释一相为:「一乘无二,同一解脱」之义,故《法华经》药草喻品云:「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即开三显一之极意。
再来看胜义谛相,这名相,相还是有空、有二相。在悉昙字里,相就是la,如果以此名词来讲,相者梵语 lak=a5a,这是相。k=a就是尽,la是相,5a是离诤,所以如果观一切相尽离诤论,它仅是一种形相或者一种状态而已,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空性,或者本体,面对因缘起一切法,所起的法就有法相,那么这也是相。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诸法的形像状态就是所谓的相。大乘《入楞伽经》里面讲说:「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色是色相、物质形相,「是名为相」。
然佛法标指一相之真如相为宗,如果有一个宗派,它标指一相为宗的话,这就是一相。譬如说一相,梵语珫一-匡朽 eka-lak=a5a,eka在字典上是单一、单独、唯一之意;站在悉昙角度来看,珫e是所求的,一ka是业;进一步看,这个业指向lak=a5a,所以合起来看,整个是一种体相,简称作一相,系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而天台宗解释一相为:「一乘无二,同一解脱」,一乘就等于是佛乘,不能讲声闻乘、缘觉乘,一相可以表达一乘佛法的解脱。故《法华经.药草喻品》云:「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修佛法都在修这些。
「一相」是解脱相,「离相」或者「灭相」,等于是说绝对观一切相不执着,以空的心态去面对它。当中,「离相」是有一点实相观,观境是有但不去执着,所以是实相观;「灭相」是灭一切法相,空掉法相了。不管哪一种相,灭相或者离相,以空面对一切法,以空无的真如性,面对不空的真如性,这是菩萨的境界,金刚般若智慧就是修这种。这两种都可以得到解脱相,但解脱是要圆满解脱,且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这样才是菩萨。
如果是致力在学解脱,就只有成就声闻道,因为这样学佛法只学一半,所以不能光说要求解脱,佛法应该是要求最后的一切种智、一切智智,这也才真正契入佛法的精神。所以你说要学解脱道,那只是讲一半;如果接着还讲说求一切智智、一切种智,那就对了,因为解脱已然包含在里面──你有实相观可以离相,然后可以产生一切智慧。一切智智是从哪里修来的呢?要从陀罗尼门来,所以不管显教、密教,在这个「三三昧」关卡──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证得以后,须再走入陀罗尼门,陀罗尼门之忆持、总持。能够忆持,由一切法、一切咒就可以得到一切种智、一切智智,这种智能包括你静态的神通,五眼、六神通,或者包括如来藏,能够法身清净、遍虚空界;或入一切佛世界,可以了知一切众生心,这些智慧都包括在一切智智里面。所以究竟智、一切种智,是学佛最后的一个目标。
我们讲过,佛的功德相是得最清净觉,所以祂能够产生一切智慧、一切神通,无所不能。解脱相是清净觉里面的的初步功夫,实相观走到一半;如果究竟成就一切种智、一切智智,那就是佛的境界,已经完全心清净,得到最究竟觉、最清净觉。上面所讲的,此即开三显一之极意,乃是密中之密。以下介绍古德对于胜义的种种分类。
列举三胜义如下: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妙体离言,超越法相,称为胜义,又作第一义或真谛,乃世俗之对称。即:
(1)义胜义:义,境界之义;其体为真如。于四种胜义中,摄于第四之真胜义。
(2)得胜义:得,证得之义;其体为断惑所显之涅盘。于四种胜义中,摄于第三之证得胜义。
(3)正行胜义:行,行相之义;其体为行胜境,属无漏智。于四种胜义中,摄于第二之道理胜义。
接下来这段讲,列举三胜义如下:什么叫胜义?什么叫胜义谛?什么叫胜义谛相?因为第二品在标榜一切法的真实,所以你要先认知它,不认知它你就不知道怎么来修。法相宗将真谛分为义、得、正行等三种胜义。法相宗是大乘的一种宗派,用这三种来解释胜义。
妙体离言,我们常说(阿狣字观)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自性对一切法有反应,但是不一定要落于语言文字相;语言文字相一落,就已经不是自性,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妄性,不是我们的真性,自性是真性。所以你在观照自性时,不一定说要现念头、现什么。要探讨一件事该怎么做,或哪样该做、不该做,观你的心时,不是主观说可以、说不可以,不是这样讲;如果你要做一件事,你会有一种理念带着你做这件事,观这件事行不行、要不要做,观它有没有障碍;如果知道那不行,不行就是碰到壁,碰到墙壁一样,窒碍难行,办不了。你有时候要学习去认识你的本性,这是va「自性离言说」的例子,故称之为妙体离言。
超越法相,一切相它是因缘,妙体应缘产生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之间你要超越它,超越它就进入离相,超越就是离相。有法但你从制高点看它,不受它影响,即是离相。《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实相观,也是离相。称为胜义,所以这里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空,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就是在一切因缘法之间你能够离相,无论对一切世间相也好,或者自性所感召的一切心也好,你都要超越它。所以,第一意识就是说感觉有因缘,感觉了以后能超越,若不能超越就进入烦恼境,或进入妄想境。所以这等于是把胜义又定义一次。
又作第一义或真谛,讲真谛一定是在讲超越、解脱,或者是讲绝对之空理无碍,方为第一义或真谛,乃世俗之对称,跟世俗种种是相对而言的。下面举义、得、正行这三种义理来说明。
(1)义胜义:义,境界之义;如果没有境、没有因缘起法相,无所谓义不义理,一切寂静无有法;有义产生就是境界的义,其体为真如,这个境界的体就是真如体,「真如」在悉昙来讲就是凹ta这个字,ta如如,为什么叫如如?本来所具有之真正的功用,就是如;头一个如是如空、如实空,第二个如是如实不空。如实空就是体,如实不空就是应缘,应缘产生境,这境就是我们自性本来所具有的功能叫做真如自性。你们都知道佛祂的神通有多广大,因为祂是真正证得真如实性。我们的真如,跟菩萨的真如,跟佛的真如,本来都一样,但因为我们没有究竟觉、没有清净觉,所以现不起其它的功用。
于四种胜义中,摄于第四之真胜义。四种真如中,它是属于第四种。下面提到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里面谈到的胜义,是在讲第四种胜义。所以胜义就是绝对的空理,对于依真如性现一切缘所产生的现象,绝对的超越、绝对离相,没有烦恼。所以我们道理要懂,做不到则慢慢修,但在这第二品里先标榜胜义谛相,等于是把最高的目标定在这里,让你知道这部经就是要做到这个样子。接着其后该怎么修,一步一步它还会再开展、讲演,把胜义谛的自性再透彻显现。亦会谈及三个性:遍计所执性、依它起(自)性、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证得就有胜义谛相,或者是解脱相;依它起性也有解脱相,但还没有悟到胜义谛相,还不能圆满,还没到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则是凡夫性。所以对于不好的要去除,以修行工夫去除掉这个遍计所执性。谈到这个胜义谛,若已做到依它起性就做一半;如果已臻圆成实性,那就是圆满的佛性。
(2)得胜义:得到的得,证得之义。若光讲理论、光讲名相,但是都做不到,那也没有用;佛法是要亲自去体证的,不是嘴巴讲讲就算的。其体为断惑所显之涅盘,如果能将一切心垢、不净都去除的话,等于把你种种的惑障、所知障、跟烦恼障都断灭了,这样就能够证得涅盘。涅盘是心永远住在清净空性中的那个样子,所以是永恒的。能够断惑所显的自性空体,就是住在涅盘的境界。于四种胜义中,证得胜义是底下四种胜义中之第三种。刚讲过,佛法一定要自己证,证到阿罗汉也还不错,如果能够走入菩萨道求无上菩提,就是真正走在佛法的道路上,所以是证得胜义。证得了胜义,当然解脱就没有问题,知道真如是怎么样,也知道自性是怎么样,然后能够超越一切,超越这些因缘起法的现象。
(3)正行胜义:行,就是行相之义;其体为行胜境,什么叫做行?修行,或者要走到究竟觉的路上,都是行。我们讲正行,samyak-sa3buddha。buddha是觉,samyak-pratipatti是正行,正行是没有走错路,修佛法是要真正修解脱道的,然后你的真如体,会产生一切修行上的胜境界。这是属于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功德圆满的、对一切法不会执着的。心清净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法生起,也没有烦恼可烦恼,这种是无漏智。于四种胜义中,属于下面所讲四种胜义里面第二种道理胜义。至于世间胜义,那是菩萨在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三种境界中,还能够回凡入世间来度众生,才能够在实谛中证得解脱,这种世间胜义不是不好,还是更好,因为等于说你在世间胜义里面也能够自在无碍。
另有四种胜义谛,如法相宗就胜义谛而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又作四胜义谛。与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等四种世俗谛,合称「四真四俗」;此系就真俗二谛各分四种,而成四重二谛。世俗,即显现有相而隐覆空理;胜义,即殊妙智慧之对境。又因世俗、胜义二者之有与无、事与理等法皆如实而非虚谬,故称为谛。
另外有四种胜义谛,如法相宗就将胜义谛分为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又作四胜义谛,意涵近似刚讲过的四种胜义谛。此外还有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等四种世俗谛,乃四胜义谛的对称,意义近似刚讲过的世间世俗谛,世间的四种世俗谛。以上四胜义谛与四世俗谛,合称「四真四俗」。所以修菩萨道,不管胜义谛或世俗谛都要圆满,四真四俗都能够无碍,都要超越。此系就真俗二谛各分四种,而成四重二谛。
世俗,即显现有相而隐覆空理;修证到的空理不去讲它,但你面对世俗,你心也自在、不会有烦恼,因为一得究竟解脱的人,面对世俗谛照样能够自在无碍;如果对种种世间法都不能够包容,表示空观修得还不够。胜义,即殊妙智慧之对境。你产生了殊胜微妙的智慧,面对一种境界,所显现出一种心态、状况,都可以叫做胜义,你可以想象悟到胜义谛的人,对一切法他当然都自在的去面对,如果嘴巴能够闭住,那就做到初步的自性离言说,如果你的心性能够再安住,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很自在了,所以自在的心就是胜义的意思。又因世俗、胜义二者之有与无、显现出事与理等法皆如实而非虚谬,故称为谛。不是只有真理、不是只有空、不是只有绝对空才称为谛,你在世俗谛里面的一切世间因缘所现的法,也是一样,都是真实不虚的法,你能够面对它而自在的话,真实等观,是修行最后一个境界。(待续)
(2008.05.07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