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6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菩萨的功德相)

「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

第十功德相释其业大。大菩萨已证得息一切众生苦,息一切苦恼,不受一切法逼迫,而种种善境界现在其前。亲光菩萨释云:谓诸菩萨能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恼逼迫地位现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种能息一切内病等苦外贫等恼之所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乐,故得此者名为业大。《佛地论》云:灾横即道惑所发业及所得果。《梁朝论》云:三界苦谛名一切灾横。上来已约九德及业释经十句讫。

第十功德相最后一个功德相释其业大,是解释祂的业大。大菩萨已证得息一切众生苦,息一切苦恼,不受一切法逼迫,而种种善境界现在其前,如果所谓大菩萨没有感到一切众生磨苦,也没有所谓的一切苦恼来逼迫,这种心便坦荡荡、自在无碍的,善境界现前。亲光菩萨解释这一段讲:谓诸菩萨能息一切有情内外苦恼逼迫地位现前,此地中有大悲大慈,那这现前之间有大悲大慈,由此二种能息一切内病等苦外贫等恼之所逼迫,内在的病苦或者外在的种种贫穷逼迫。此二多作有情利乐,因为依这个息一切内外苦、众生苦,所以就能够乐利一切有情,故得此者名为业大,既然乐利一切有情,就是业大。

菩萨的造业当然不会造恶业,祂是度众生的业,郑面的才可名为大。称其为大,是因为造了以后不去执着,这才是大;如果有执着就不大。所以这与上面讲的不退转地的概念是一致的。《佛地论》里面讲说:灾横即道惑所发业及所得果,一切的灾难、横祸都是我们修佛道之间,过去无明所造的业,所引发的业跟所得的果,所以你要成就就要先息掉这些,并认为不是障碍、亦没有罣碍。《梁朝论》也说:三界的苦谛就等于是一切的灾横。

上来已约九德及业释经十句讫,最后一句是已经做总结了,用十句包含上面九种功德相跟最后一个的阐释业大,来把大菩萨的功德相述说完毕。不过,后面还有一个尾巴,要谈菩萨诸地当中,各具足什么法。

 

亲光菩萨云,住初地菩萨证法身现起,能得遍满真法界时,初得真实大乘法故,名住大乘,游大乘法者。

第二地修行菩萨三聚戒故,大乘行法师三聚戒,于诸众生给其心平等者。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第三地得诸胜定,发四无量,平等利乐诸有情故,离诸分别等者。

第四地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诸分别者,即见所断,分别我见初地已离。不分别者即修所断,俱生我见此地中离。即此二种相应诸法,名种种分别,行解异故。虽前后离尽处,总说如第四定说离苦乐。

第五地观四圣谛皆平等性,摧伏执取生死涅盘差别魔怨,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者。

第六地观十二支染净缘起皆平等性,远离二乘厌患杂染欣乐清净系念分别,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

第七地证无相理,于空智中起有胜行受大法乐,超五怖畏者。

第八地一切烦恼不复现行,离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离,一向趣入不退转位者。

第九地决定趣入,第十菩萨众行圆满不退转位,息诸众生等者。

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云雨大法雨,息除一切众生苦恼所逼迫事。

亲光菩萨说,住初地菩萨证得遍满真法界时,初得真实大乘法故,名住大乘,游大乘法者。一个登地的真实菩萨,应该证得心或者自性遍满真实法界。你的心如果不能够入虚空跟众生一体的话,就没有遍满真实法界。所以登地菩萨祂是刚开始能够得到真实大乘法位,名住大乘,或者游大乘,这是第一地菩萨。

第二地修行菩萨三聚戒故,什么叫「三聚」?后面有讲,大乘行法师三聚戒,大乘的行法应该要注重在三聚戒,这是第二地菩萨。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者,尽量的要让心能够无分别产生平等法的话,就是二地菩萨所要修的。三聚戒者,这里所谓的三聚戒者,第一个摄律仪戒,戒律、威仪都要圆满。二地菩萨离垢地,离垢就要威仪具足。第二个要摄善法戒,一切善法都要去做,不要光说不练,如果光说不练那就是阿罗汉,不去做一切善法,只求内心的自我解脱。二地菩萨第三个戒律是摄众生戒,既然发菩提心是要度一切众生,所以有缘众生你都要摄受、教化,即使还无法大慈大悲度尽众生,起码你碰到有因缘该摄的众生者,该救度还是要救度,这是第二地菩萨所修的。

第三地菩萨得诸胜定,因为心宁,所以种种的法对祂来讲不造成一种烦恼,所以这个时候后发四无量,四无量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平等利乐诸有情故,对一切众生、一切有情,都平等来对待他们。所以离诸分别等者,在这里没有分别心,才有办法建立平等,这是三地明地菩萨──心发光、光明。

那第四地菩萨呢?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这在前面有讲过菩萨的功德相,有分别心离了,没有分别心也成就了,那分别、不分别都随缘,种种分别也都没有了。诸分别者,即见所断,你要断除所见,才能够没有分别。分别我见初地已离,讲起来有见的这种分别心,在初地已经要断了。不分别者即修所断,修所断与见所断有何不同?修是对内,见是对外,是五根对六尘所看的外在人事物,你看见了、听到了、接触了等等,(「见」字只是一个代表),都要断,等于说对外境的执着就是「见」,你要去断;然后不分别就是修内心的思惟、内心的习气,也要把它断掉。这样的话,俱生我见此地中离,俱生而来的我执,在第四地时要离除。即此二种相应诸法,名种种分别,行解异故,它的分别、不分别,这种修行上的证得是有差别的。虽前后离尽处,离诸分别,即不分别种种分别。总说如第四定说离苦乐,这是第四地菩萨所具有的。

第五地菩萨观四圣谛皆平等性,观苦集灭道这四圣谛而悟得自心平等,能够摧伏执取生死涅盘差别魔怨,不会再执着要涅盘,能不爱生死,摧伏了生死涅盘,没有差别,降伏种种魔怨。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者,你不能住入涅盘,因为住入涅盘是学一半。所以也不畏生死,已将生死涅盘平等平等观它,故不会进入一切声闻缘觉的修证,这是第五地菩萨。

第六地菩萨观十二支染净缘起皆平等性,观十二因缘,染法、净法、怎么缘起,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所以这个有点不退转地的样子,无论有法、无法、好或坏都无所谓,都观之平等平等。故能够远离二乘厌患杂染欣乐清净系念分别,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二乘是声闻跟缘觉乘,祂们厌恶杂染,所以非常喜欢清净,有系念于清净涅盘的这种分别想。所以若能远离二乘之厌患的话,就能够得到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第七地证无相理,第七地祂证无相的道理,于空智中起有胜行,受大法乐,超五怖畏者。就能够得大法乐,超越五种怖畏。所以每一地所具有的功德相等,于现在再重复一次。

第八地菩萨一切烦恼不复现行离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地已离,一向趣入不退转位者。离五种怖畏因名超五怖畏,五种怖畏果初地已离,然后能够一向趣入不退转位,直接没有犹豫的可以修入不退转位,至底下第九地了才得到决定不退转。

第九地决定趣入,第九地决定趣入,一向不退转。第十菩萨众行圆满不退转位,息诸众生等者,没有众生相,这才是究竟不退转的菩萨。

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云雨大法雨,大法身是空无,所以从空无中会起大悲心,大悲心就雨无量法雨,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息除一切众生苦恼所逼迫事,可以息除一切众生苦恼所逼迫的事,

所以菩萨十种功德相,大略的后面这十个,祂所修证的内涵,此处稍微再复习一下。也好不容易,把大菩萨众祂所具足十种功德讲完了。

 

「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再下来这一段经文,列出十位菩萨之名号。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这是第一位,第二位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第三位菩萨法涌菩萨摩诃萨,第四位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再来广慧菩萨摩诃萨,六德本菩萨摩诃萨,七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八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九是弥勒慈氏菩萨摩诃萨,第十是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为什么举出这十个菩萨呢?因为这十位菩萨在《解深密经》中都有出来提问、出来讲话,所以把祂们的名号列出。至于真的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此处仅以这十位为上首。那为什么列出这十个?经典对这部份还有很多的解释、说法,继续看下面所言。

 

第三就胜列出各菩萨名。略辨三义,一释名字,二说十所由,三问答分别一生补处。言释名者自有二义,一通、二别。言通名者,如《瑜伽论》四十六云,一切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十六名者,一名菩提萨埵,二名摩诃萨埵,三名成就觉慧,四名最上照明,五名最胜真子(亦名最胜之子),六名最胜住持(亦名最胜所依),七名普能降伏(亦名最胜所使),八名最胜萌芽,九名勇健(亦名猛健),十名最胜圣(亦名上轨范师),十一名商主,十二名具大名称,十三名怜愍(亦名成就慈悲),十四名大福,十五名自在(亦名富自在),十六名法师。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即通名中初二号也,释义如前。言别名者,如后广释。等者,等取其余无量诸菩萨也。而为上首者,谓十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

第三就胜列出各菩萨名,略辨三义,略辨这菩萨名有三种义理。一释名字,第一个解释名字;二说十所由,谈到为什么要用十个菩萨当上首,既不是九、也不是十一,而是十个;三问答分别一生补处,菩萨摩诃萨每一位都是一生补处要成佛的,故以下将用问答方式彰显「一生补处」之义旨。共有以上这三方面解释。再来,言释名者自有二义,第一个先讲这些菩萨的名称,有两种意义,一个是通义,一个是别义。「通」是大家都是菩萨摩诃萨,是通称;个别的名称那就是「别」。言通名者,如《瑜伽论》四十六云,一切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如果要讲菩萨祂们共同的功德相,上面讲过有十种,而《瑜伽论》里面则列出有十六种,以下便一一解释其义涵。

菩萨摩诃萨十六种名称者,一名菩提萨埵(bodhi-sattva),二名摩诃萨埵(mah2sattva)sattva是有情,故第一个bodhi-sattva是觉有情,第二个mah2 sattva是大有情,略称摩诃萨。第名成就觉慧,所谓菩萨摩诃萨一定是成就菩提慧、觉慧。第最上照明,第最胜真子(亦名最胜之子)名最胜住持(亦名最胜所依)普能降伏(亦名最胜所使)八名最胜萌芽,第九名称勇健(亦名猛健)第十个名称最胜圣(亦名上轨范师)十一商主,十二名称是具大名称,十三名怜悯,(亦名成就慈悲),有时候叫成就慈悲十四称叫大福,十五名称叫自在,(亦名富自在),或者叫富自在十六名法师。这是在《瑜伽师地论》里提起菩萨摩诃萨有这十六种别号。

而为上首者,谓十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即通名中初二号也,也就是通名中所提的最前两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释义如前,解释已如前面所说的。言别名者,如果讲不同名的,如后广释,把不同菩萨各自的名称,一个一个拿出来讲,下方还会再细述。等者,经文上还有「等者」二字,表示等取其余无量诸菩萨也,亦即一般所讲的「……等等」,因无法全部列出来,所以用等来代表还有很多很多。经典此处最后一句,「而为上首者,谓十菩萨于此众中最第一,故名为上首,就是说此十位菩萨于此众中为最第一所以列在上首。对整句经文的解释到这里,后面要把「菩萨摩诃萨」再进一步解释。

 

菩萨摩诃萨列举十之意者有其三义。第一菩萨初解释甚深义故,次三菩萨各问胜义一种相故,后六菩萨各问一品差别义故。故唯列此十菩萨名。又解为存略故,但说十菩萨名,如《佛地论》第二卷云,此经略故,唯列一名,所余众会但举其数,结集法者意在略故。

菩萨摩诃萨列举十之意者有其三义,列举大菩萨的义理在那里?有三种义理:第一菩萨初解释甚深义故,第一个菩萨是谁?「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祂是列在第一个,因为祂能够深深的了解《解深密经》的真正义理的菩萨,所以把祂列在第一个。次三菩萨各问胜义一种相故,那第二、第三、第四位呢?次三位菩萨,「如理请问菩萨、法涌菩萨、善清净慧菩萨」这三位,各问胜义一种相,在经典里面各提出问答。后六菩萨各问一品差别义故,那后面六位菩萨则各问一品。换言之,前面三位是问一种相的义理,后面这六位大菩萨则各问一品差别义,所以每一品里面有一段经文讨论,经文的讨论是依后面这六大菩萨所个别提出来的来说明。故唯列此十菩萨名,列出来的十位菩萨,都有祂在这一部经里面的工作,所以才把其名列出来,不是说任意抓几个当代表。

又解为存略故,因为要讲的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所以把它简洁以这十个当代表,故说十菩萨名。如《佛地论》第二卷,此经略故,唯列一名,像在《佛地经》里面,才只有列一个菩萨摩诃萨的名字。所余众会但举其数,参加的大众,举一个大略数目,比如说千万、或者十亿等等,是一个大略的数字。结集法者意在略故,结集经典的人,要是全部把它列出来,也是可以列,但这么一来,整个经典光列这些就不得了了,所以这边还是把它处理得简洁一点,并没有全部列出来。

以上2008.04.23讲于法尔)

 

又《智度论》第七卷云:问曰:「菩萨甚多,何以独说二十二种菩萨名字?」答曰:「菩萨无量说不可尽,若都说者文字难载。复次,菩萨不过二种,所谓在家、出家,此方、他方。在家谓颰陀罗等,出家谓妙德等。此方谓慈氏等,他方谓观音等。若说此二,当如一切都已摄尽。」

上次提过,有十位菩萨摩诃萨为上首,祂们都在《解深密经》里面扮演发言的角色,所以,把祂们的名号列出来。再来我们还要知道什么叫做大菩萨?除了上次讲过的十种功德以外,对于一般的讲法我们也再细部的说一下。又《智度论》第七卷云,《大智度论》里面第七卷,菩萨自问自答作解释。这个「论」都是要提问题、然后解答,因为有很多的小菩萨不知道,所以要由大菩萨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

菩萨甚多,菩萨有很多,何以独说二十二种菩萨名字,为什么在这里(《大智度论》卷七)只特别提到二十二位菩萨的名字?」答曰,回答说:「菩萨无量说不可尽,因为菩萨数量无量无边,怎么说都说不完。若都说者文字难载,如果要想一一数尽,文字也难以载录。复次,菩萨不过二种,其次来讲,就类型而言,菩萨不过只有二种分法:所谓在家、出家,一种是在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此方、他方,一种是此方的菩萨、他方的菩萨──当释迦牟尼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娑婆世界这里的菩萨就是此方菩萨,而从他方世界来此聚集的菩萨则称为他方菩萨。

在家谓颰陀罗等,在家菩萨就是颰陀罗居士菩萨等。颰陀罗,Bhadra-p2la,也有翻作捺罗波罗、颰陀婆罗、跋陀波罗、拔陂、跋陀和、发捺罗播逻,意译作贤护、贤守或善守,系在家菩萨。出家谓妙德等,出家菩萨就是妙德菩萨。妙德,Ma#ju0r1,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即是妙德、妙吉祥、妙乐。此方谓慈氏等,此方菩萨像慈氏菩萨等。慈氏,Maitreya,又称弥勒、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迷底屦、弥帝礼,意译作慈氏。他方谓观音等,他方菩萨像观世音菩萨等,虽然观世音菩萨在这里普陀山有道场,但因为祂是由西方极乐世界来,所以是若说此二,当如一切都已摄尽,这样算起来已经足以涵盖尽一切菩萨了。这是有关于为何这里诸菩萨仅列一些做代表的问题。

 

问:「《解节经》云弥勒观音文殊师利皆是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与最后身有何差别?」答:「萨婆多宗如弥勒等覩史多天身名为一生,生人中成佛身者名最后身。故《俱舍论》第十一云,覩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及最后身必无中夭。」

第二问则跟一生、最后身有关。问,这里《解深密经疏》提出问题:「《解节经》云弥勒、观音、文殊、师利皆是一生补处菩萨。」《解节经》里面说:「弥勒菩萨、观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就是祂们来的这些国土,当时的佛入灭以后,祂们都要接佛的位置,继续弘化众生,所以,叫做一生补处。「一生补处与最后身有何差别,」最后身解释起来很复杂,简单讲的话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祂出生,出生的时候,就是后来的悉达多太子,祂说:「这是我的最后身」,最后身就是当生证得成佛。一生补处跟所谓的最后身有什么差别?

答,解答说:「萨婆多宗如弥勒等覩史多天身名为一生萨婆多宗所谓的「一切有宗」,Sarv2sti-v2din,音译作萨婆阿私底婆地、萨婆帝婆、萨婆多,意译作一切有、一切语言,又作有部宗、有宗,主张三世一切法皆为实有,故称有部。此宗讲如弥勒等是在覩史多天生,(覩史多,Tu=ita,此天就是兜率天,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以天身名为一生,并且是天主,目前在兜率天内院,再下来就是要成佛,所以说是一生补处。换句话说,在兜率天是以天身为一生,下一生就成佛,所以是一生补处。「生人中成佛身者名最后身」,要成佛以前先出生做人,然后当生由人中成佛身,这是最后一生,所有娑婆世界的佛都是在人间成道的!为什么一定要在人间成道?因为人有这个肉体,肉体有脑细胞可以思惟,肉体有气脉,所以从没有开发出有,这种修证,然后脑筋可以思惟,这些因素让一个最后生的菩萨可以成就佛道。所以我们知道,「一生补处」,是菩萨身或者天神身;最后要成佛那一世要出生做人身,那是「最后身」。

故《俱舍论》第十一云,所以《俱舍论》里面第十一讲:「覩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萨及最后身必无中夭。」无中夭表示没有在中途就入灭、死亡了,所以娑婆世界的佛,最后一生一定要生到兜率天去。为什么要到兜率天,而不是色究竟天或忉利天?这就跟时间有关系,在娑婆世界一个佛下生,大概五亿七千多万年,这时间算起来相当于欲界第四天的天寿,那天寿当然是四千岁,兜率天四千岁相当于我们世界的时间是五亿七千多万年,依经典所讲就是地球,跟月亮、太阳,跟上方虚空间的天的距离有关系。比如说四天王天,那边一日夜,人世间的时间是五十年,然后忉利天是加倍,表示距离更高更长,所以它是一日夜我们人间要一百年,一天一夜我们人间就有一百年。然后夜摩天更高,这依空而居,不是刚才讲的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依须弥山,一个在山腰东西南北四方,忉利天在山顶,夜摩天以上都是依虚空而居的天,时间因为距离又多了一倍,所以它的时间又多了二倍,一日夜等于凡间二百年。

然后再上去就是兜率天,覩史多(Tu=ita)跟兜率都是梵文直接翻音。兜率,我们念国语就成兜率,如果念中古音的汉字,当然也是一样叫覩史多。那边的一日夜凡间四百年,就这么算出来。那天寿,四天王天五百岁,忉利天一千岁,夜摩天二千岁,兜率天四千岁。所以这样就可以算出是五亿七千多万年。所以这个是覩史多天菩萨一生所系,这中间,祂天神当然不会夭折,寿命尽四千岁到了,祂就要下生人间了。然后出生在人间的时候,应出生何处、以何人为父母,都是有其必然之因缘,祂会先选择,选的都是过去跟祂有因缘者,如褔德都不错的父母亲、地点、种姓这些。且在生长过程之间因为褔报太好,不可能会夭折,所以这是最后身。了解一下。

 

问:「理应覩史经无量生,如何但说名一生耶。若言菩萨得自在故唯一生者,如何会释大婆沙等?此义难了须思。今依大乘诸教不同:

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如《大般若》第七卷云,一生所系覩史天菩萨。

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最后,如《佛地论》第五卷云,覩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

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菩提资粮论》第一卷云,一生所系菩萨入兜率陀,最后生菩萨住兜率陀。

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如《解节经》等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

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最后生,如《瑜伽四十八》云,最后生者诸菩萨于此生中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说如彼。

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如《智度论》第四十云,一生补处者或以相知如阿私陀仙人观其身相,知今世成佛,见食乳糜,知今日成佛,末后身菩萨,以方便力受恶业报,现有魔恼等。

自有圣教说天名一生,说人名后有,如《瑜伽论》第四十云,显扬第八彼云,一生所系者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最后有者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同萨婆多。

然说天等名一生者,古来相传自有三释。一云即说天身名为一生,人生即是后身摄故。一云说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故。一云人天合说,名为一生,如说七生预流果等,合说二生为一生故。」

,第三问:「理应覩史经无量生,如何但说名一生耶?」理应兜率天里面的,要经过无量生,如何但说一生?上生成兜率天天神又很多生,如何看做只有这一生?是否表示这一生才会成佛,以前都是果报生上去,生在那里而已?若言菩萨得自在,故唯一生者,如何会释大婆沙等?此义难了须思。如果讲菩萨因自在故就这么唯一一生,要怎么跟《大毗婆沙论》里面所讲的来对照解释?今依大乘,诸教不同,所以就依照大乘不同典籍,提出来探讨它们各有什么样的解释。

第一,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所有佛教里面,世尊所讲的法,祂讲「天身名为一生」,兜率天一生,如《大般若》第七卷云,如《大般若》经第七卷所说,一生所系覩史天菩萨,那个是经典提到的,至于为什么这样,没有再进一步说明。

第二,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最后,如《佛地论》第五卷云,像《佛地论》第五卷里面说,「天身名最后」,覩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于兜率天中教化,教化完了,是祂的最后生,所以下到人间。如果说兜率天一生补处也对,如果说兜率天的最后身,那是天神的身在那里教化,在娑婆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第三,自有圣教唯说天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一生补处或者最后生,二个都可以,最后生就是一生,一生就是最后生。如《菩提资粮论》第一卷云,像《菩提资粮论》里面第一卷所说的:一生所系菩萨入兜率陀,最后生菩萨住兜率陀。一生所系之菩萨又入兜率天,最后生的菩萨也是住在兜率天,这是引经典出现过的,来讲一生补处跟最后生。

第四,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人身名为一生」,只有人可以叫做一生。如《解节经》等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如《解节经》等,讲观音、文殊就名为一生补处。

第五,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最后生,「人身名为最后生」,表示只有人出生以后要成佛,这才叫最后生,所以身跟生,名相不一样。如《瑜伽四十八》云,好像《瑜伽师地论》四十八卷所讲:最后生者,诸菩萨于此生中,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说如彼。这是《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八卷》所说的。

第六,自有圣教唯说人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人身名为一生及最后生」,人身才叫一生补处与最后生。如《智度论》第四十云,就像《大智度论》第四十所说的:一生补处者或以相知如阿私陀仙人观其身相,阿私陀仙人是替悉达多太子算命的,观其身体相貌、跟祂的身体的特征,具三十二相,知今世成佛,所以知道今世成佛,这一世一定会成佛。见食乳糜,知今日成佛,看祂所吃的乳糜知今日成佛。要成佛之前,吃了这个乳糜,为什么?因为祂饿了六年,仅日食一麻麦,但是开始吃乳糜的时候,就是快要成佛的时候,所以知今天要成佛。末后身菩萨,以方便力受恶业报,当生是祂最后的肉体身,所以末后身菩萨,还要示现方便,受业力的报应,所以祂饿了六年,受报,现有魔恼等,并且还有受到天魔的恼乱等等,都是示现业障、业力。

第七,自有圣教说天名一生,说人名后有,这跟前面讲的略异,「天名一生,说人名后有」,是在天叫一生,一生是在天上;在人才叫后有、最后生,就是身体出生做六道众生叫后有,这里是出生作人,所以最后生为人。如《瑜伽论》第四十云,如《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卷所说:显扬第八彼云,《显扬圣教论》第八卷(这是人写的)有讲到,一生所系者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一生能够成佛的,中间就没有再有一生的,没有再间杂那一生,没有了。最后有者,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最后有的、最后生有的、最后肉身,在此生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同萨婆多,这些讲法大约同于萨婆多(Sarv2sti-v2din一切有部)所说的。

然说天等名一生者,古来相传自有三释,自古以来相传的便有三种解释。一云即说天身名为一生,一种说天身名为一生,人生即是后身摄故,最后生所摄故,一生是天身。一云说人身名为一生,另有一说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成佛故,所以这个等于天身就没有讲,因为人身也是一生,然后受生为人才能成佛。一云人天合说,名为一生,也有一种说法,人天合在一起说,名为一生,如说七生预流果等,这里不是指成佛,是指后面的七生预流果,就是须陀泹果,七生天上人间联合起来算,七上八下,就是七次上天,八下,又多了一生下人间,所以,最后这一生就要成就阿罗汉,这是七生预流果。合说二生为一生故,所以上升天上一次一生,下生人间一生一次,所以是二生为一生。这种就是喜欢动脑筋者,会去探讨经典所没有谈到的,但是在第三种说法,其实不应该提出来算的,怎么会把佛跟预流果的圣人相提!

 

问:「若说天身名一生者,《智度论》说如何会释?故《智度论》云,三生菩萨唯生兜率。」解云:「据实三生谓人生、天生、最后生。而说天身名三生者,三中一数,故说三生。人身已受,故后身成佛故,是故不说人生、后生,名三生也。」

,又提问说:「若说天身名一生者,《智度论》说如何会释?《大智度论》里面,如何来解释?故《智度论》云,所以《智度论》里面说:三生菩萨唯生兜率,唯生兜率天。」解云,解释说:「据实三生谓人生、天生、最后生,这所谓的三生,人生、天生、最后生。而说天身名三生者,三中一数,故说三生,人身已受,故后身成佛故,是故不说人生、后生,名三生也。这三个中间的不管生哪里、生哪里,只有算一个,所以虽说三生,但仍是一即三、三即一。」

 

问:「慈氏菩萨可言补处,如何余者称补处耶。」答:「如《智度论》第七释云,除弥勒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暂补佛处,于十方国皆补佛处故称补处。」

问,再来问:「慈氏菩萨可言补处,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是补处佛没有错,如何余者称补处耶,那其它的,为何也可称补处呢?」答,回答说:「如《智度论》第七释云,在《智度论》第七卷解释讲,除弥勒外,除去弥勒菩萨之外,余菩萨众虽非此方暂补佛处,其余菩萨祂们虽在此非补佛处,于十方国皆补佛处故称补处,但在十方国土皆处补佛处,所以称为补处佛。所谓的这些大菩萨都是未来要成佛的,甚至于有的已经成佛,又再以菩萨身来化导众生的,像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等都是。」

 

问:「慈氏菩萨理应多生,如何说言天一生耶?」答:「据实多生,同是天故,名为一生。」

问:「慈氏菩萨理应多生,再来弥勒菩萨理应多生,弥勒菩萨升天应该有好多生,如何说言天一生耶?怎么说是生呢?」答:「据实多生,同是天故,名为一生。」因为同样都在天,而且又是最后一生要成佛的,故特称之为一生。也因为这个缘故,有不少出家人往生的时候,就发愿生到兜率天,跟随弥勒菩萨。因为去兜率天有个好处,就是弥勒菩萨下生时,所有同在那里的菩萨、阿罗汉也都跟着下生,可以当生听弥勒菩萨成佛以后讲经说法,可以悟更深的无上正等觉。

像唐玄奘三藏法师,你看过他的《大唐西域记》,里面曾说他到印度时,在某个地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一旁有许多印度人都在喃喃自语地祈求,然后用花抛掷上去,如果花鬘能够挂在菩萨身上,表示所求的都能满愿,所以他就跟着如法炮制一试,自己想:「第一个:我能够平安的回震旦、支那、中国?」他就抛上去,挂住了。接着他讲:「第二个:我死后能够往生兜率天!能满我的愿?」抛上去,同样又挂在祂身上。另外一项不晓得他祈求什么?总之三项都准。

或者像虚云老和尚,文革那时候他被红卫兵打的半死,人就坐在那里入定,于是神识就跑到兜率天去了,正巧碰上弥勒菩萨在讲经说法,示意他:「你坐那里。」然后他就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菩萨讲完了就叫他:「你可以回去了!」可是他不想回去,说:「人间太苦了!」弥勒菩萨说:「你俗缘未了,还是要回去。」这样在天上一下的时间,不晓得他已在人间入定多久,过几个礼拜了,还好他徒弟没有把他烧掉,若烧掉就完了;这时他就又下生,还是回来了,之后便把这一段际遇写在很机密的字条上,然后夹在一部经典里面,后来从大陆流通出来,让大家知道还有这一段记载。

 

问:「若尔便违《智度论》说。」故第四云:「下天寿短,佛未出时,命已终故。上天寿长,佛灭度后,命始终故。兜率天不长不短,佛出世时,正相会故,补处菩萨常生其中。」

问,再下来又问了:「若尔便违智度论说,它说有好多生,那这样不是违背《大智度论》讲的一生补处?」故第四云:「下天寿短」,「下天就是兜率天以下的三天:夜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佛未出时,命已终故此天天神之天寿比较短,还没来得及等佛出现时,他们就命终,天寿尽,还是会死,要去轮回。「上天寿长「上天」就是比兜率天高的天,如: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甚至于色界天、初二、三、四禅等等的十二天、加无想天,这些天寿都很长,再往上四空处定,这时间更长。

不要讲说上面的这个定,光是化乐天跟他化自在天来讲,他化自在天有九十三亿年的人间寿命,九十三或九十四亿年,那对照刚刚讲的,佛大概是五亿七千多万年出现一个,所以你到他化自在天,耶和华那里去的话,你碰不上佛,因为已经错过、失掉了好几尊,起码有十六次的佛出现!你去他化自在天,耶和华那里去的话,就错过了十六位佛不等。所以高天碰不上佛。亦即「佛灭度后,命始终故佛早已出生又入灭了,而上天寿长的这些天神,寿命才尽,所以说无法在人间遇到佛。兜率天不长不短,佛出世时,正相会故,所以补处菩萨常生其中,都是生在那里。当然补处的这些菩萨,跟天神、比丘、比丘尼一样的,他们也是希望出生在兜率天那里,值佛下生时可以相遇。

 

问:「一生者依何身说?为约实行,为化相耶?」答:「三身中法身无有补处之义,无初后故。若受用身自有二种,一自受用,虽无入般涅盘处之义,而有暂补初成佛义故。《瑜伽论》四十六云,究竟菩萨自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二者住最后身。准此实行于理无违。所以者何,据实为论,顿悟菩萨第十地中,变易生死,虽无分别前后,异熟别尽别生。由二障种而有变易,前后异熟,别尽别生。由斯,亦有已入等觉,未入等觉差别义,故分为二种。此中意说,变易生死由二障种子力故,数数生灭。故《成唯识》云,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不同二乘无烦恼障故,不许前异熟尽,后异熟生,但言延命令受变易。二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有一生补处之义。如弥陀佛说有父母入涅盘义,由斯观音暂补佛处,名为一生补处菩萨。然彼弥陀自有二种,一为地上菩萨所现是他受用。二为地前异生二乘变化身摄。」

问:再来,一生者依何身说,到底是哪一生来讲?为约实行,实际要修行而讲的呢?为化相耶,或者是为化相而所化的呢?这怎么讲?在天上兜率天内院的时候,已常常化成菩萨身下来,像弥勒菩萨就化布袋和尚。那你说,到底是哪一生?化了布袋和尚以后,若给人家知道祂是谁以后,祂就又没有了、消失了。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在祂五亿多年之间,究竟化了多少菩萨相?人家不知道的,这是化相,这样也就是好多生了,不是只有一生。

答,这里答说:三身中法身无有补处之义,法身清净无相,没有什么补处不补处,法身无相。当你修至功德圆满了,最清净才会现;像初地菩萨就有法身,但这法身还是有很多不清净;十地菩萨跟其它菩萨也都有法身,但仍无法像佛一样最清净,所以,还是要修。无初后故,但法身并无初、或后的讲法。若受用身自有二种,如果是受用身就有二种:

一自受用,一种自受用,虽无入般涅盘处之义,般就是圆满周遍进入虚空界,如果有的前面再加一个「大」,大就是──空是最大、无相最大,圆满进入虚空界,这是在讲自受用身。而有暂补初成佛义故,暂时的,或者补处佛,或者刚成佛,还没有入般涅盘,然后,教化完了才入般涅盘。《瑜伽论》四十六云,在《瑜伽论》四十六讲,究竟菩萨自有二种,究竟菩萨也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二者住最后身,即一生补处菩萨、最后身菩萨。所以,准此实行,于理无违,准此就是依此,依此来讲,实际上行于理无违,如果是修行上来讲,对于理并没有违背的。所以者何,怎么讲?

据实为论,顿悟菩萨第十地中,第十地的菩萨,顿悟以后到第十地菩萨,变易生死,变易生死还有,变易就是念头一起就生了,念头灭了就死了,这种变易很快,真正在住在定中是不起念的,然后,因为你业力不清净,所以还是会生灭、生灭,所以变易生死就会现。虽无分别前后,没有什么前生、后生之分,但是异熟别尽别生,异熟别就是异熟识,异熟识还是有分别,异熟别如果尽了,那就没有别生了。异熟识是依异熟识来出生,不管出生是什么?一生、二生,很多都依你的业力果报去受报,像菩萨还是要几世几世的,像须陀洹,还要天上人间七次才证阿罗汉果。所以,这样即是受异熟识的控制。再来脱离异熟识,异熟识一脱离的话就尽了,尽了就没有所谓一生、二生、很多生,没有了,是最后一生。由二障种而有变易,由二种障碍,就是烦恼障、所知障,都有变易。前后异熟,别尽别生。意思大概跟前面所讲的差不多

由斯,因此,亦有已入等觉、未入等觉差别义,有的已经进入等觉位了,有的未入等觉位,有此二者的差别相。等觉位是还没有到究竟位,还没有到妙觉位,等觉、正等正觉的菩萨太多了,所以这是有差别的。大菩萨之正等觉,那就是没有差别,成佛了就没有差别了。故分为二种,所以说有二种。此中意说,变易生死由二障种子力故,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还在,所以数数生灭,所以这个心还是这么生生死死,心念起就是生,心念灭就死掉了,就这么算一生,所以不能有很多生。故《成唯识》云,所以《成唯识论》里面说,前异熟既尽,前面的异熟识如果尽了,那复生余异熟,后面还有异熟还没尽,这异熟只有一个,怎么还有前面、后面?因为你前面业,一个种子是一个业,你这个种子尽了,还有第二个种子,第二个种子尽了,还有第三个种子要受报,所以到最后最后,最后身的时候,像释迦牟尼佛该受报的都受报完了,祂才入灭,所以在还没入灭之前,有一些事情还是受报。

这里在讲,不同二乘无烦恼障故,二乘声闻、缘觉虽没有烦恼障,但是有所知障,所知障还是不清净,所以它只说是没有烦恼障。所以不许前异熟尽,后异熟生,不让前异熟尽与后异熟生,这么做就没有这些烦恼了。但言延命令受变易,但他因要执取无生,所以心闭锁,如此虽是不再受生了,但是心毕竟还是不清净,所以仍受变异生死的果报,换言之,就是阿罗汉他们的心还未究竟清净。以上是在讲自受用身,以下要讲另一者。

二他受用身,第二个讲他受用身,一般讲他受用身,是只有佛才能够真的受用。及变化身,变化身就是从法性身所化起的。皆有一生补处之义。这边讲:他受用身及变化身,皆有一生补处之义。如果以菩萨来讲,是可以接受佛的他受用身,然后祂自己也有他受用身──当诸众生忆想祂,祂也可以给众生一些受用的化身,所以大菩萨、一生补处菩萨都有千万忆化身,也在努力。再来讲,如弥陀佛说有父母入涅盘义,由斯观音暂补佛处,名为一生补处菩萨。等于是观世音菩萨在等阿弥陀佛,好像父母一样的,佛入涅盘,观音菩萨才能够成佛,所以暂时列在补处佛,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然彼弥陀自有二种,但是弥陀又有二种,一为地上菩萨所现是他受用。二为地前异生二乘变化身摄。这在讲阿弥陀佛祂自己本身法身清净,地上菩萨都可以享受祂的他受用身,纵使未到补处佛的补处菩萨的话,祂仍可自入某一个清净地方,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或毘卢遮那佛那里,接受祂们现起他受用身或他受用土。还没有究竟的菩萨,就一定要依靠佛的清净庄严土,然后依在上面化成自己暂时化城一样。再来,再差一点的地前菩萨,也就是十行、十住、十回向等等这些地前菩萨,甚至于声闻缘觉这些呢,于一生一生之中,他们都受阿弥陀佛之变化身所摄受、所加持。

这次《佛顶尊胜陀罗尼》网络上的文章,你们看那位法师他所引用经典也是这样讲的。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被阿弥陀佛、毘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这些佛谁是谁而搞的很迷糊。我也说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刚开始业力形成的时候,是没有光明,黑暗一片的。然后,阿弥陀佛祂可以观虚空一切世界:「哎呀!这个世界怎么没有光明!不适合人居住!」所以就招兵买马,问:「哪一个菩萨愿意去那边弘法?」接着就有两三个菩萨说愿意去,阿弥陀佛就化现一个菩萨,后来慢慢就变成释迦牟尼佛,另外还有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菩萨,三个就一同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从开始还没有人的时候一直慢慢教化,教化到现在已经有一千零四尊佛出现,这时间也等于五、六千亿年,那之前到底多久是没有人类?这虚空的宇宙是非常久的,很难去讲这些,反正以我们的智慧也想象不到。

至少,现在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认知越来越广,就明白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常常要讲阿弥陀佛,因为祂的功德无量,也可以说祂跟整个娑婆世界蛮有缘的。你如果懂得这些佛的法身,就能体会阿弥陀佛就是释迦佛、释迦佛就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就是药师佛,每一个法身都是一样,已证到法身清净,当然都是一体一体、平等平等!所以不要太在意。但是众生的分别心又很强,有人比较喜欢阿弥陀佛、有人特别喜欢观世音菩萨、有人只喜欢药师佛,彼此都不一样,于是这些佛就随你意、化各个的佛满足你,你说:「我常常生病,就喜欢药师佛,祂治疗我的病。」祂们化一尊药师佛给你看,你就有信心,病也好了。其实那到底是毘卢遮那佛所化、抑或释迦牟尼佛所化的,你也搞不清楚。

 

问:「若尔渐悟应唯一生,无别尽别生故。」解云:「如观世音菩萨说,为一生于理无违,即最后身为一生故。」

问:「若尔渐悟应唯一生无别尽别生故。如果是说渐悟渐悟,应该只有一生,为什么讲渐悟?既然一生就不要说,这个异熟每一世不同的进来,就没有别一生。」解云:「如观世音菩萨说,这里解释说像观世音菩萨说的,为一生于理无违,用一生讲,对这些逻辑理论来讲,并没有违背。即最后身为一生故,也就是说最后身就是一生,一生也就是最后身。」

为什么讲这些呢?扩展你的思惟,因为菩萨不是只有讲空、讲定啊!你在语言辩论上,要慢慢学习广大庞博、无所不知。所以你看经典里面一些法会,有的菩萨听是会听、但不敢问、也提不出问题,而有的菩萨就会提问,为什么问?问有很多种,一种是真正不明白而问,一种质疑的问,一种是试探的问,或者为别人问,启发性的问等等。当然大菩萨祂发问,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替众生发问,若自己不懂而发问的,当然也有,那要看哪一部经,因为经典意涵的层次高低也会有不同,像这一部经来集会的都是菩萨摩诃萨,都是大菩萨,故互相问,或问佛,或直接由大菩萨来解释,在各品里面都可见到。

上次我们是在讲不退转菩萨的功德相。刚开头就在讲这个道理,对法之有为、无为,都不能去绝对说有为、无为,法就是法,不住于一个相。所以无住相就是──真正悟得菩萨境界的,都要有这种理念跟修证,才能真正得到佛法。

 

序品结语

这一品到现在到底讲了多久?一、两年。总结:我们了解了佛,祂修行在修什么,那修到一个境界,就有一个功德相出现,所以,总共有二十二种总别德,二十二种总别德归在一种德相,就是「最清净觉」,这种德最清净,就是我们的总目标。那一生能否悟到不知道,反正就是列为目标,学佛要学到最清净觉!过程之间会经历二十一种别德相,然后祂圆满了十八种功德相,这十八种功德相感召祂的果报,所以就有清净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或者说法界宫,如来祂所建立的道场。此外我们也了解大声闻有十三种功德相,菩萨有十种功德相,这些功德都是祂们修内心不净成为清净而建立起的功德相。所以如果我们修至一个个毛病、一个个习气都断尽,累积了无量功德,就变功德海。这就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目标。大项目差不多都已列在这里──阿罗汉有十三个、大菩萨有十个、如来有二十二相,这些项目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目标。序品讲完后,下面就接着深入经文,进入经典要义。

2008.04.30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