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6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菩萨的功德相)

「一向趣入不退转地。」
 

当魔波旬来诣佛时,于虚空中所将眷属四种兵众,闻说不退转法轮,亦闻释迦牟尼佛名,时四种兵及诸眷属,自然而住不能得前,生如是念:「我等不复随从波旬。」尔时波旬单独羸老,白佛言:「乃至不留一人扶接我者,本降伏者今不伏我,先所领土今不属我。世尊怜愍一切众生,我今亦在众生数中而不垂愍,乃至不留一人授我水者。」尔时世尊告波旬言:「众生界多是无尽法。波旬当知,假令日日恒河沙等诸佛出世,一一诸佛于日日中度恒河沙众生令般涅盘,而众生界犹不可尽。」时魔波旬复白佛言:「众生界虽不可尽,如我今者单独羸老,在道行时若其颠躄,乃至无有扶接我者。唯愿世尊,安慰我意,令我欢喜速得还去。」

这里还在讲大菩萨所具有的功德相。接下来像讲故事一样,讲魔王波旬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这前头提过,释迦牟尼佛在讲不退转法轮的时候,因为威德力太大,所以跟魔一起来的四众兵将不能够再往前走,而且这些魔的四众兵众跟眷属,都产生这种念头说:「我不能跟这个魔波旬往前走了。」这时波旬因为一下子烦恼太多,变得苍老、走不动,本来要人跟他搀扶着,来到这个范围里面也走不了了,因为搀扶的人也不能再扶接他,在法轮那边不得前进。魔王他就对着佛埋怨道:「过去都被魔收编的这些人,这个时候都不搀扶他了、不理他了;以前魔宫所占有的领土,现在也不属于魔王的了。」

所以他就跟世尊请求:「世尊,您是最怜愍众生的,我今亦在众生数中而不垂愍,我也是众生之一啊,您为什么不怜愍我?甚至不留一个人拿水给我喝,都没有众生了!」尔时世尊告波旬言:「众生界多是无尽法,众生无量无边,不可尽。所以波旬当知,假令日日恒河沙等诸佛出世,一一诸佛于日日中度恒河沙众生令般涅盘,而众生界犹不可尽。所以你不用担心,如果说,每一天有恒河沙数的佛出现,一一诸佛日日在度恒河沙数的众生,要令他们入涅盘,但这度不尽的众生仍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你不用担心你没有徒众。」时魔波旬复白佛言:「众生界虽不可尽,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我变得孤独、苍老、走不动。我在往这边来的道路上,虽然已走了部份,但是都没有一个人能搀扶我。希望世尊您能够满我的愿,让我高兴地早一点回去。
 

佛告波旬:「且安意去,若有众生,不信不解不退法者,是诸众生皆属于汝,是汝眷属汝得自在,一切皆是扶接汝者。」尔时波旬闻是语已,欢喜踊跃作如是言:「我今当为众生作诸留难,令于此法不信不解生于疑惑,生疑惑故当属于我,我得自在。」尔时波旬复白佛言:「唯愿世尊,重安慰我,令我欢喜而得还去。」佛自说言:「若有众生闻我名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从今已往更莫复说。所以者何?若有众生闻此语已,勤行精进求佛菩提。」

佛告波旬:「你好好的回去,若有众生不信不解不退法者,如果有不信不退转法、不理解不退转法的这些众生,皆属于你的魔子魔孙,所以你不必担心没有徒众。这些都是你的眷属,你应该得自在,一切都是能搀扶你的人。」佛这么安慰他。尔时波旬闻是语已,欢喜踊跃作如是言,非常高兴波旬他就马上就讲:「我现在就要用魔力来障碍这些听法的人,让他们不信、不解这种法,有所疑惑,那么这些人就变成魔子魔孙,就属于我了,当然我会自在。」

尔时,波旬复白佛言:「希望世尊再讲一次,安慰我,令我生欢喜心,这样我才要回去。」佛自己告诉自己说:「若有众生闻我名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如果有一些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应该可以在悟得阿耨多罗无上等正觉而不退转。但现在起我就不再这么讲。」释迦牟尼佛的嘴巴是很灵验,祂说:「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称就可以悟得不退转法,现在起以后不讲了。」「为什么呢?因为若有众生听到我讲这句话,説听闻到释迦牟尼佛的名称,就可以对于无上正等觉的法不退转,那就会更勤行精进祈求佛菩提。」这时候这是自言自语讲的。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汝安意去,我当令诸众生乃至无有住菩提者,亦复无有出众生界者,无有众生离色阴者,离受想行识阴者。波旬且安意去,我常令诸众生,无有离身见者,离戒取见取者,离有所得者,离六十二见者,离过去未来现在想者,离杀生者,离不与取邪淫者,离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者,离贪恚邪见者。波旬且安意去,我不教众生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不教众生行四摄法,不令众生离众生想,离悭着想,离父母想,离兄弟姊妹男女想,离昼夜想,离半月一月一年想,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想,菩提心想,力无畏想,根力觉道想,佛法僧想,障菩提想,一切种智想。波旬汝且安意去,我当令众生于一切法无远离想。」

再来世尊告诉波旬说:「你好好安心的回去。我要让一切众生不要有住在菩提上想。不要让一切众生说要出离三界想。也不要让众生远离这色身五蕴,色身是色蕴,加上后面受想行识,这五蕴身都不离,所以波旬你这么可以安心了吗?」「本来往昔叫众生要离身见,现在叫他不必离身见。离戒取见,这个戒取见是第二法,是要修须陀洹的第二法,现在叫他也离此法。离有所得者,有所得的也要离,例如不要有什么得戒、不得戒的想法。离六十二见者,意思就是说也不用离六十二见。离过去未来现在想者,那意思就是,还可以进入未来、现在、过去里面,去打打妄想。」这是标准的不住境生心之佛法。「离杀生者,离不与取、邪淫者,离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者。」提到的这杀生、不与取、邪淫……种种,以前都是鼓励大家要修断恶行的,现在释迦牟尼佛反过来讲,让大家不必离这些邪法。

所以波旬你可安心回去了,我不再教他们这些六度法,我不教众生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对于一切众生在摄受他们的时候,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法来摄受他们,现在不再教他们这么做了。不令众生离众生想,不要说要离众生,不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不令之离悭着想、离父母想、离兄弟姊妹男女想、离昼夜想、离半月一月一年想。或者是,不要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想,菩提心想、力(十力)无畏想(四无所畏),根力觉道想(三十七道品)的种种,佛法僧想,障菩提想,一切种智想。总之,不再教他们思惟这些事情。」「波旬汝且安意去,我当令众生于一切法无远离想,我将让众生对于一切净法都不追求,而对于染法亦不求远离啦!」

这段世尊对魔所说者,其实才是真实的不退转法,何以故?要修菩萨道者成佛之时间是无量无边地久,诸小菩萨随时都会遇到魔障碍,或执境界或犯戒律,若不能在境界与戒律间两不执着中,来继续行菩萨道,就会退转于菩提道上。若是菩萨能善恶两边都不执,有境执着、不执着随意而转,若有犯戒律时,以菩提观之无所有、不可得,犯戒得与无犯戒等观,然后尽量警觉而不得再犯,这样就能继续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这种菩萨就是圆满菩提行者,也才是得不退转法真行者。所以执善厌恶、严守戒律者成就小乘涅盘道,阿罗汉果。而能用离、不离善恶诸法,诸善恶法菩萨知是方便,如是认知者是菩萨种性,永远不离度众生之菩提心,最后当悟得真正不退转法。这段才是显示佛法之真实义,由此段我们才见到真正佛法、菩萨法,可见世尊之智慧高明,在说服劝退魔波旬话中,却还在演唱真正无上菩提之法、不退转法,以魔波旬之智慧怎会知道呢?而高高兴兴回魔宫去行乐了。
 

尔时波旬欢喜踊跃拔愁忧箭,即于是处还复本形,以诸天花而散佛上,遶佛三匝住于佛前。(中略)。时魔波旬说此偈已,欢喜安意渐离佛去。还本天宫皆共和合,受五欲乐以自娱乐,更不复生留难之心。

尔时波旬欢喜踊跃,忧愁箭就拔掉了,随即在该处恢复本形,原来的衰老就没有了,心情愉快,一下子恢复到本来的样子。这是因为佛答应他,不再教一切众生不做这个、不做那个,要离那个、要离这个,都不教了。时魔波旬以放因了,说此偈「今日两足尊,说此微妙音,佛无有二言,今我大欢喜」,然后欢喜安意渐离佛去,就高高兴兴回去了,还本天宫皆共和合,跟他魔子魔孙受五欲乐以自娱乐,也不再障碍大家要修什么法了,因为佛已经这么答应他不讲不退转法。
 

说此降伏遣魔法时,大地六种震动。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大地震动?」佛告阿难:「说此降伏遣魔法时,六万四千菩萨,于诸法中得无生法忍。」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此会中颇有疑惑是法者不?」佛告阿难:「令此会中有十亿众生,皆生疑惑心意迷闷,作如是说:『为是何语?将非我等错谬闻耶?』以是事故,不知时方,亦不自知从何所来、欲至何所,以疑惑故各不相见。」阿难白佛:「唯愿世尊!以慈悲心为此众生速作照明,莫令此众怀疑惑故堕于恶趣。以何因缘,而作是说:『恶魔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众生住于菩提』;乃至『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众生于一切法无远离想』?唯愿世尊,为此众生速作照明,亦令将来众生逮照明故,受持此法而不忘失,愿分别说。」

释迦牟尼佛在讲上面这些法的时候,大地产生六种震动,当然大地不会无故而动,阿难就问佛说:「世尊!以何因缘大地震动?」佛告阿难:「说此降伏遣魔法时,六万四千菩萨,于诸法中得无生法忍。」上面讲的都是要追逐解脱的法,但是真正教你的不追逐任何法,那才是不退转真正法!上一次讲的,追逐一方也不对,不追逐哪一个也不对,所以追逐、不追逐之间,你能够超然,就能够悟不退转!阿难白佛言:「世尊!在这个法会中,有一些人还在疑惑这个法吗?」佛告阿难:「十亿大众都有疑惑,不了解深意,以为自己听错了。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十亿众生呢,迷惘到都不知道从哪里来,现在是在哪里,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了,真是不知所措。以疑惑故各不相见,大家都有怀疑心啊。」所以智慧不同,没办法!

阿难白佛:既然有那么多众生迷惑了,请佛慈悲,赶快把这个道理说清楚,让他们能够心明不要怀疑。不要因为怀疑而堕到三恶道里面去。世尊上面讲的那些法,为什么是要那样说的?而且您还说:『恶魔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众生住于菩提』,要恶魔波旬放心的回去,说您不令众生能够觉一切法、脱离轮回。乃至『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众生于一切法无远离想。』还有,世尊您也不令众生于一切法无远离想,不远离一切妄想,令这个魔安心而去呢?这是什么道理呢?唯愿世尊,为此众生速作照明,亦令将来众生逮照明故,受持此法而不忘失。」阿难替众生启问世尊。我们讲过,上面世尊所讲的这些话,一方面乃是真正不退转的法,是最高的无上法,一方面祂对波旬的诺言:「我不教他们脱离、远离的法」也没有违背不退转法的本意。尔时世尊,便说偈言,所以世尊在这个时候,更用偈语来宣示。 
 

菩提无住相,亦无能住者,是故说众生,无住菩提者;

菩提与众生,无二无有异,是故说众生,无住菩提者;

亦无有众生,能离众生界,无所有不生,毕竟不可得;

难思众生界,其性本自空,假令一切智,不见其离想。

菩提无住相,亦无能住者─真悟入菩提的人没有一法可以执着,或者住在法上面的道理;你恶远离也不对,不远离也不对,是吧!所以,你持戒严谨也不对,不持戒也不对,就是不要住在持戒法上。所以,这是菩提心无所住相,也没有一个可以住的法。故说众生,无住菩提者,所以真正不退转的这些圣人,不应该说要悟菩提,你没有一个菩提可悟,那菩提与众生,无二无有异,菩提的智慧跟一般的众生,或者众生里面的心想没有什么差别。无二是相同,无有异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众生,无住菩提者,佛跟觉者没有两样,众生也是有菩提,但悟者也不要住菩提上。所以根本上,亦无有众生,能离众生界,一个悟道的人,他不用说要脱离众生界,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那么要离什么!无所有不生,毕竟不可得,众生界没有所谓生、没有所谓众生,这些都毕竟不可得。难思众生界,其性本自空,众生界是很难用心去想的,但是真正的自性本来是空,所以,假令一切智,不见其离想,也不必跟他说要离一切众生界的这种想法,有一切智的人就能够这么想。在菩提跟众生这里面思惟,毋须一直说要追求菩提,本来菩提就无所住,而且也不住于众生,因为众生也无所谓众生,甚至连众生要成佛的这种概念都不用有。
 

我所说诸阴,无众生能离,此阴与众生,无异常寂灭;

已知阴是空,而不离其性,说其体是一,不可取而离;

已能知诸阴,不取不可离,无我无自性,毕竟无所依;

诸阴如虚空,阴所行亦尔,行无所行故,说阴如虚空。

第二段则讲到五蕴。我所说诸阴,无众生能离,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呢,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离。此阴与众生,无异常寂灭,五蕴身与众生本来就俱足这五蕴身,并没有两样,众生如果能悟到真实法也是常寂灭,所以五蕴是五蕴,众生是众生,这个不要罣碍。已知阴是空,而不离其性,你知道五阴是空,一个悟五阴身的人,知道蕴是空,空之间有因缘,他还会起五阴身的法,所以不离其自性。这里讲空是要修证,讲不空就是圆满,所以不退转法是这么修的圆满法,不是你要得什么、你不得什么,反正就是自在,就能够得到真菩提、不退转法。说其体是一,不可取而离,蕴、跟空、跟自性,它的体是一样的,要取不可取,要离也不可离。

已能知诸阴,不取不可离─如果你对五阴身能够懂了,不取也不要离此五蕴身,不取五蕴当然是解脱,如果取五蕴你也可以得到一些灵通力,该得就得,只要你看得开的话,都一样能利用此五蕴。无我无自性─无我是我要修无我观,有我是无自性,那有我、无我什么关系呢!不必说要修无我,只要在有我的情况下不执着,那是知道一切法无自性就好了。毕竟无所依─这不退转法呢,在五阴跟自性中,不必说要去怎么样、怎么样依止,而要依无依都能自在!诸阴如虚空─从解脱上来讲,五阴身像虚空一样,实无有相,但是五阴所现的一切法,也像虚空,虽有但妄有不真,所以你不要偏执虚空,怨恶有相之法。在五阴身心中,你也这样观它如虚空,那有五阴、没五阴,也不是一样吗?行无所行故─色受想行识、有形身、无形心,也都是这样,所以说阴如虚空。这是悟不退转法者,不偏离五阴,也不说五阴俱足,俱足之下,又能够用空的观念来适应它。所以,在这五阴跟虚空之间,不一、不异,这样无所执着,就可以得到不退转法。
 

如说虚空界,非生非能生,阴性亦如是,无有能离者;

身见自性相,无法而可得,以不可得故,我说不可离;

疑无有自性,毕竟不可得,以不得疑故,众生无能离;

无有诸众生,能持选择戒,见取诸众生,亦复不可得。

第三段讲到虚空界、有生法跟无生法。如说虚空界,非生非能生─虚空所产生的法是有生吗?有生而你不执着等于无生,否定无生。无生但它又有因缘时能生一切法,所以非是无生。那生是什么因生?非能生,是有缘而生,生其所生,无所执取,有生等于无生,故说非能生。所以,五阴性也是如此,也不要离五阴或离虚空,两者都不必要。身见自性相─我们这个肉体身见,自有它的自性显现出来的实际形相。无法而可得─如果你处身见之间,其实身见也不是有一法可得的,所以你不必强要舍掉身见。以不可得故,我说不可离─因为无所得身见,所以你也不必强要去除身见,因不可离此身见。

疑无有自性─这个讲到怀疑心,身见、怀疑,还有一个禁戒取见,是须陀洹果向者要修的法。疑无有自性,因为一切法都无自性,连怀疑心这个法也是无自性,起怀疑心时,仅止于了知境,不应执取其实法境。毕竟不可得─因怀疑心不可得,所以你在起心动念,起怀疑心的时候,不要太罣碍,不要太当真,这样是有疑而没有疑,不住疑字上。以不得疑故,众生无能离,这个疑不可得之故,所以你不必要执取疑,也不要强要离疑,仅让法起法自灭,如是而已。无有诸众生,众生依根本来讲,有什么叫众生?能持选择戒─这里在讲戒律,没有诸众生能够去执持,或者选择哪一种戒要守或不守,戒自戒,不取有无想。见取诸众生,亦复不可得─如果执着哪一个境,或者执着哪一个法,在众生间也不可得,所以持戒清净,跟在众生间造业,也一样没有什么可得、不可得法。
 

计有得法者,众生不可得,有得法无心,不离于自性;

如所说诸见,凡有六十二,如是等诸见,皆如水中影;

已知此诸见,皆如水中影,无我无所有,自性不可得;

过去未来想,及与现在想,此想无所有,亦如水中影。

再下来第四段,计有得法者,众生不可得─如果是推量计度能够得一切法用的时候,其实众生也不可得。有得法无心,不离于自性,有所得的法,本来就是无所心,不是真的,是虚幻的,这个法也不离自性所现。如所说诸见,这么来说诸见的话,你种种的执着,就造成所谓诸见。凡有六十二,如是等诸见,皆如水中影─水中的影看起来是有,要抓呢,没有!所以你住在六十二见之上,也不必说不执着,也不必说要断,也不必说要离,六十二见就像水中的影像一样。已知此诸见,皆如水中影,无我无所有─这水中影,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我所,我、我所之自性皆是不可得法,就这样自性都不可得故,所以无我、无我所。过去未来想,及与现在想,此想无所有,亦如水中影─过去、现在、未来,你所起的念、你所要的思想,都是无所有的,不可得的,就像水中影像一样,要拿也没有,看起来似有,要拿起来就没有!
 

此想无有我,众生不可得,以不得众生,是故不可离;

杀害诸众生,必趣崄恶处,安置涅盘中,无有能动者;

众生若可得,可有离动相,众生无有实,故说不可离;

菩提名不与,未曾有与者,虽勤作方便,而无动离者。

接下来,此想无有我,众生不可得,以不得众生,是故不可离─这种种念中,过去、现在、未来,你有所想,此想中没有我,亦无有众生,因为众生是不可得,以不可得众生故,所以不必离,众生是不真,所以怎么离呢!都是自己妄执而实有,不执取众生即实无。讲杀害诸众生,必趣崄恶处─虽说众生不可得,若你犯了杀戒,去杀害众生,应该还是要受果报往生崄恶处。安置涅盘中,无有能动者─只要能让心安置在涅盘中,纵使你杀众生、要堕入不好的果报中,把心安住,你就不会去受报,所以,这个心不住有、不住没有,如阿罗汉过去世亦犯五无间业,确经能安住此心,不去受报而入先入涅盘。故把此心这么去练的话,能安置于寂灭处,就自然能够脱离一切业障。

众生若可得,可有离动相─如果有众生,亦有可得的话,那就有一个可离众生的相。众生无有实,故说不可离─现在众生是无有,哪里实有众生?若执才有、不执就没有,是故说众生不可离。当你执着有众生,所以才要偏向于要远离一切众生,不执众生有无,可就无有要离众生相。如《金刚经》教我们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以现在「不退转」的菩萨悟道的话,什么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必去远离此四相!这是你的心态问题──如何面对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去运转,又不要执着有无面对之,那也就是悟得不退转法了。菩提名不与─如果讲个有菩提之名的话,哪就有个菩提可以给人家呢?菩提是无有,仅光有其名,故这名称也不必强要去叫菩提。未曾有与者─也没有可以给菩提的这种东西真实相,故给不了什么菩提。虽然勤作方便─要是你发菩提心,要明心、出离等等的法。而无动离者─但是无有动离者,是真正也没有可以移动或要远离者,说要菩提名或者要远离一切菩提什么的。于诸菩提法这些名称都不执着的话,便能够得不退转法。
 

不行施众生,教行胜法施,虽勤作方便,而无动离者;

亦不得众生,依倚淫欲者,欲中无有邪,可与非邪合;

妄语诸众生,有缘者应化,虽勤作方便,而无动离者;

两舌与恶口,及以非时言,如是等言说,如响令人惑。

另外,由布施来讲,不行施众生,教行胜法施─你不布施给众生,但是你教一切法,殊胜法给众生,跟法布施一样。虽这么勤作方便教化众生,而无有什么动离者,也没有所谓动移、远离之心者,有施即不施,有法施也等于没法施,施与不施能这样看待,即是菩提。亦不得众生,依倚淫欲者─一切众生有时候还沉溺在淫欲中,欲中无有邪,怎会有个心可与非邪要合流,淫欲中没有什么邪、不邪的这种分别心的话,说一定要跟不邪的合一起,邪不邪仅是心中的执着,淫欲心不断者,行淫中无心,是为方便,唯不能随便,方便无数后当能舍离淫欲,当能随时以菩提为依,邪与非邪合都是过程,坚持如此信心,即能得菩提不退转法。举例如犯淫戒者一样,知犯为因缘之法,惟当知远离淫欲即菩提,如此不因一时疏忽,又不知以菩提智观其无所有、不可得,时常心里有碍时,会导致退失菩提心,不欲度众生,光执犯戒有罪业,不知以菩提念,也不欲行菩提心度众生,此等行者是为无方便智,终究当不能得不退转法。

妄语诸众生─如果你对众生起妄语,也是方便法,于菩提念中起妄语,也是为要度化众生。有缘者应化─你对有缘众生用一些妄语来化度他们,这样坐即是勤作方便,虽作方便,而无有动移或要离之心者,等于也没有人去犯到这个妄语。菩萨要有这种体悟,讲一些方便的妄语,其实也没有犯到真正的妄语,仅依止菩提度众生之心而行之。两舌与恶口,及以非时言,如是等言说,如响令人惑─两舌、恶口等不好的口业,不该讲的时候你也讲了,有时候像声响一样让人家起疑惑。
 

此法无处所,亦不可染着,此诸声如响,知其无所依;

本所有无明,深计着于我,以知我真实,无能动离者;

亦能知瞋恚,毕竟无有相,菩提无相故,无能动离者;

若能知邪见,是名为正见,以过着见法,无能动离者。

续前,此法无处所,亦不可染着─两舌、恶口会使用很多次,但没关系啊!你不要去执着于不可染着两舌、恶口。此诸声如响,这些所讲的两舌、恶口话、所现的声响,知其无所依,有什么能够让两舌、恶口声音依附而不灭的呢?有什么能够去执着的?没有!所以这样,菩萨犯了而没有去执着,等于没犯一样,以这样来圆满你的知见,才能入不退转菩提法。本所有无明,深计着于我─本来所有一切的根本无明,深深的执着而去推计说里面有一个我。以知我真实─现在已经知道什么叫作我、什么叫无我、什么叫作真的、什么叫作没有,能够这么去悟真正的法的话,也不执着,也没有不执着,这样的话,有什么法要你来来动移、远离你呢?不可能的!

好,那谈到嗔心呢?亦能知瞋恚,毕竟无有相─若脾气发了,此瞋恚亦毕竟无有相。菩提无相故─以菩提智观此瞋恚心念,那你要有个菩提可入,说不要有发脾气,若是发了脾气,以菩提观之也无相,那这样瞋恚之举也无有能动移、要远离者,离嗔恚也好、离菩提也好,都没有什么可以撼动你的心,让你离开嗔恚与不离嗔恚的问题。若能知邪见,是名为正见─如果你懂得邪见之真正义理,那就是住正见。以过着见法─以之过失之邪见为见,这已经超越了你的执着一切法的层次,所以什么叫做邪见?你不执着邪见就是所谓之正见。你如果执着正见也不对,不能像过去那样以正为见,这样就得不到不退转法。所以,以过着见法,无能动离者─超过了这些邪见、正见诸法的话,你就不被所动,也不必说要离一切不善法。

在此,以邪见讲,实际上在我们知见增广中,若不深入经藏,有所言说都是邪见,经日月增长成经年中,见闻增广,改进我们过去的邪见,才会有现在的正知见。这佛道人修持正见过程中,若不以菩提离邪见,就有可能退失菩提道,若不以菩提为方便远离正见,也可能会退转。所以方便中不住邪见、正见,这样才能得不退转于菩提道。
 

不教诸众生,而以女色施,贤圣所禁制,是施有过患;

邪见所持戒,圣道所捐弃,智者不应教,以此求圣法;

外道所称赞,种种诸忍相,此忍非正道,令人到涅盘;

外道所称赞,五热精进法,不能至菩提,智者应舍离。

(注:「五热精进」者,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晒于烈日下,而于身体四方燃火之苦行。行此苦行之外道,即称五热炙身外道。)

不教诸众生,而以女色施,贤圣所禁制,是施有过患─不能教一切众生远离诸不善法,而反教导他以种种的女色,相施与他,这些讲起来是贤圣所禁止的,这种施是有过错,过不过错也是人的认知。邪见所持戒,圣道所捐弃,智者不应教─邪见所持的种种戒,则是圣道所捐弃,不该为的,有智慧的人能够不受其教,也不应该教别人。以此求圣法─以这样的作为,就这样才能求得圣法。所以有些人学圣法是学一半,不是圆融的,老是认定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有这种心的话,这个就是只学一半。

外道所称赞,种种诸忍相─外道赞叹的这些不是正法的忍法,不是此忍非正道,可以令人到涅盘,但是涅盘也仅到达一半而已,没有到圆融。外道所称赞,五热精进法─五热呢,底下会解释,外道有用这样的热来求得精进,包括晒太阳又加上什么火来烧的啦,可是他们那种精进,不能至菩提,用外道的五热精进法也不能住菩提,所以有智慧者应舍离。其实从观念上能够悟道的话,就可以得不退转。

(注:这批注原先放在底下,这边先引来给大家认识,因为专有名词有时候我们搞不懂,这里加进来附带看一下。「五热精进」者,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古代印度各类外道中,修苦行的一种方式,即曝晒于烈日下,而于身体四方燃火之苦行,也就是──曝晒于烈日下,并且在身体四方,点燃火来灼烧──这样的苦行。如果是修行这类苦行的外道,就称做是以五热来炙烧身体的外道。)
 

外道诸禅定,尽行诸有想,非诸佛所赞,是以不教他;

不用世俗慧,教化诸众生,此慧不能得,不思议佛慧;

于清净众生,成就无畏者,我说于是众,不行四摄法。

外道诸禅定,尽行诸有想,非诸佛所赞─外道的禅定都是用心去起想,这本来诸佛并不赞许这样,所以不教他们这些法。不用世俗慧,教化诸众生─如果你不用世俗之间的这种一般世间禅定的智慧,修定啊、修什么自性等等的……,来教化众生的话,此慧不能得,当然众生得不到真实的智慧,也不能得到不思议的佛智慧。于诸清净众中,成就无畏法,在一切清净众生中,能够成就无所畏的法,我说于是众,不行四摄法,不一定要用布施、软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去摄伏众生。
 

深敬念佛者,不教离是着,佛有无染智,亦无诸障碍;

深敬念法者,不教离是着,离欲最胜法,云何而可离;

不着众生想,而发菩提心,菩提不可着,云何而得离;

父母及兄弟,姊妹男女想,此想皆如幻,云何而可离;

此想一切处,无法无所有,无法无有故,云何而可离。

深敬念佛者,不教离是着─如果你深深的敬信念佛的,不应该教他说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有时要能不念着佛,这是学习自利、自立。佛有无染智,亦无诸障碍─佛有无污染的智慧、没有执着一切的智慧,所以本来就没有什么障碍,这是才是真念佛。深敬念法者,不教离是着─如果念法的,不叫他说要离这个念法之心,有境时念法,无事时放空,这样学自立、自静。离欲最胜法,云何而可离─如果要离欲,应该是用最胜的方法,叫他有什么可离欲的?有一天诸欲自离,不能离时方便,这就是不退转法才有这么讲!不着众生想,而发菩提心─不去执一切众生相,那这样发之菩提心,这才是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想。菩提不可着,云何而得离─但菩提不可得也不可着,这样有什么可离、不可离菩提心的问题?那再讲父母及兄弟,姊妹男女想,此想皆如幻,云何而可离─想就是幻,那有幻时有什么可离呢!面对幻时当知是幻,不谈远离想。所以你要想,想一想也无所谓,你知道无可离就好了。此想一切处,无法无所有,无法无有故,云何而可离─一切处都在用念头在想的话,有想皆是幻,故无所谓法、无所谓有所法,所以无法、无所有,这样有什么可离、不离的?以上是一直在破解你生活中、心里面的种种有无、善恶、正邪、…等执着。
 

昼想及夜想,半月一月想,此想无真实,如热时炎水;

施想与戒想,忍辱精进想,此想非真想,云何以想离;

定想及慧想,菩提心之想,力无畏诸根,是想皆虚诳;

诸觉及道想,佛想与法想,皆从无知起,云何离此想;

分别诸僧想,此想亦众多,从分别起故,我说不可离。

昼想及夜想,半月一月想─白天之想、黑夜之想,半月之想、一月之想。此想无真实,如热时炎水─这些的想都像热的时候那种水,水份都被蒸发掉了,无所形,也不是水了。施想与戒想,忍辱精进想,此想非真想,云何以想离─想戒也好、想布施也好、想精进也好、……等等的,这些都不是真的在想,所以不必真的去离,没有所谓可离,也无所谓不离。定想及慧想,菩提心之想,力无畏诸根,是想皆虚诳─既然这样,诸觉悟及成道想,佛想与法想,想佛法僧三宝等,皆想从无知起,如果一切法都是无知而起的,那你也要知道无知也是不可着的。云何离此想─所以不必离这个想,想就想、不想就不想,想也想了,不要很在意,最好能不想。分别诸僧想,佛法僧的僧,此想亦众多,从分别起故,我说不可离,有法但你又去分别才有,如果不起分别也没有,所以离、不离僧想,端在你一念之间。
 

不着菩提想,及一切智想,此想远诸佛,不思议菩提;

以是故我说,波旬无智人,不离此诸想,而远求菩提;

诸法及菩提,皆悉知如如,宣说不离义,去魔忧恼心。

最后一段,不着菩提想及一切智想─不要说:「我要求菩提」,不要有这个念头。不要求一切智,不黏一切智想。此想远诸佛,如果真的这样想的话,你不能真正悟到佛的境界,远离诸佛,离诸佛越来越远,所以不必去思议菩提。以是故我说,波旬无智人─世尊祂自己讲,波旬这种人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离此诸想,而远求菩提,如果没有远离这些想,或者是要远离求什么菩提、不菩提的,这样就是没有办法去得到菩提。诸法及菩提,皆悉知如如─法也好,或者要求远离诸法,或者是不执着诸法也好,这种菩提性,如我们自性本来如如,不执着有法、不执着有菩提。宣说不离义,去魔忧恼心,我跟魔讲说,不再令大家要离什么、不离什么,这魔就高兴了。其实离不离这些,对于真正悟道的人言都是多余的。只不过一这样讲,魔的忧患心就没有了,但是,我所讲的无上佛法就在讲这种,「无所住而生其心」,尤其针对这个心,要能无所执取,是真不退转法。

以上讲解的很快,因为内容很多,我们大略把意思抓住就好。总之,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戒律法、违戒法等都不要执着,随缘去发作就好。下面是结语,解释上面这些不退转法究竟是什么概念。
 

以上是菩萨所证不退转法轮,一个菩萨应当悟知,无一法可住,无一佛道可成,无一涅盘可入,无一众生可度,无一菩提可得。所以住空想得解脱不可得,住有执有相更是沉沦,所以空有两边不证、不入、不离,这就是菩萨悟不退转地。亲光菩萨释云,一向趣入不退转地,即得一切智,记别时一向不退。前七地中,犹有加行功用运转,未得不退无功用道。其余诸地得无加行功用运转,一向趣入不退转地。今护法菩萨宗三智门中加行智,一向有漏。八地已上一切不行。又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名不退地。后当分别。又《庄严论》第十卷云不退菩萨品类有三:一未成不退,谓信行地。二已成不退,谓初地至七地。三极成不退谓八地已上。《般舟三昧经》菩提资粮论佛地第六,皆说八地已上名不退地。恐繁不述。

以上是菩萨所证不退转法轮,是佛所教的,一个菩萨应当悟知,无一法可住,既然无一法可住,你就不怕一法。无一佛道可成,你不用说:「我一定要求佛道」,因为要想求什么佛道、什么解脱、什么涅盘,也都不可得。无一涅盘可入,修行要入涅盘?对!但不退转的人不要入涅盘,是无一涅盘可入,要这么悟。无一众生可度,度了无量的众生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想,如果你还想说自己是在度众生,那就成为执着了,等于说这种不退转法你并没有悟到。无一菩提可得,也没有一个觉悟的心可得到。

所以住空想得解脱不可得,如果你追逐一个空,那你解脱就做不到。住有执有相更是沉沦,如果你执着一定有一个法,当然是有为法,那你仍会沉沦。所以空有两边不证、不入、不离、不不离,这就是菩萨悟不退转地,所以空、有这两边,都不证、不入、不离,这不退转的菩萨都是如此,对一切法好、坏、不证、不入、不离,这就是菩萨悟不退转地,你如果能够这么做到的话,你就已经是不退转菩萨地。当然这里还是简单讲五蕴众生自性,还有一些戒律,以及一些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的法,所以你总是不要住证觉上,要不住、不离、不证,这样才是真正菩萨悟到不退转地。

我们看亲光菩萨所解释的:一向趣入不退转地,即得一切智,记别时一向不退,如果我们引用亲光菩萨解释的这一句话,回过去印证《不退转经》的那段经文,会感觉似乎不是很合理,因为你既然认定要得到一切智,你就是执着一切智,应该要连一切智也不能执着,这样不执一切智中,去方便证得一切智,这才能得真的不退转,故这里祂大概还是引用八地前菩萨之行不退转在讲。前七地中,犹有加行功用运转,因为心还不究竟,所以要求解脱,所以还须用加行在运转,未得不退无功用道,还没有得到不退转、不用心行的这种法。其余诸地得无加行功用运转,八地以上不必再用心、不必再修了,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所以如果你把后面这里的句子,拿去跟上面这部《不退转经》的内容来对照,意义就吻合了,八地以上的菩萨要一向趣入不退转地,就是不执一切法,有为无为、善恶、…法等等都不执着,这样才能真正入不退转地。

今护法菩萨宗三智门中加行智,一向有漏,地前菩萨、七地菩萨还用加行智慧,所以还是行有漏法;八地已上一切不行,就无功用行,这样八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皆不现行,所以叫不退转地,不退转地不能执有,也不能执空,要自在以对一切法。后当分别,以后这些七地之前、八地以后,各有不同的境界,所以要分别一下。又《庄严论》第十卷云不退菩萨品类有三:一未成不退,第一种,不成为不退转菩萨的话,就是谓信行地;二已成不退,第二种,已经成就不退转的境界了,谓初地至七地,就是初地到七地,这里还是讲「行不退转」;第三种,三极成不退谓八地已上,已经圆满成就不退转的境界是「心不退转」,这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所以这么讲起来八地以上的菩萨,对上面所讲的有为法、无为法、凡夫境、圣人境都不执着,这种才叫做极成不退。《般舟三昧经》菩提资粮论佛地第六,皆说八地已上名不退地,恐繁不述,因为太繁杂了,所以这里它就不再解说。

以上整段都在介绍不退转地,如果你要成为不退转地菩萨,就一切法都不可得,不要很执着有为、无为。在你悟了以后,任何法做就做了,做完了也不要有障碍、心里面有疙瘩,这才叫做无所住。这是第九个功德相。

2008.04.2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