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6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菩萨的功德相)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续)

此处根者为增上之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于庄严身、导养身、生识等,及不共之事等四事能增上,故立为根;男女二根,于诸有情分别男女,及别异形相、言音等有增上之义;命根于众同分能续、能持,有增上之义;意根能续后有及自在随行,于此二事有增上之义;五受随增贪等之随眠,于染有增上之义;五善根及三无漏根,增长诸清净法,即于净有增上之义,故立为根。

上一次讲到二十二种根,要解释里面的一些名相,喜根、乐根,所以举出二十二种根的明细。此处所谓的根,标举为增上意根;一切法有它本来的意义,冠上增上意的话,就更进一步彰显了它特殊的义理。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于庄严身、导养身、生识等、及不共之事等四事能增上,故立为根。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云:问,若增上义是根义者,谁于何增上。答,眼根于四处增上。一庄严自身、二导养自身、三为识等依、四作不共事。庄严自身者,虽有妙身支分具足,眼根若缺,人不喜观,故于严身此为增上。导养自身者,由眼根故见好恶色,舍危就安,令身久住。为识等依者,眼识及相应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眼根见色非余根,耳根于四处增上。为识等依者,即耳识及相应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耳根闻声非余根。有余师说,眼根导养生身为胜,耳根导养法身为胜。复有说者,眼根、耳根俱能导养生身法身。导养生身如前说,导养法身者,由眼根故亲近善士,由耳根故听闻正法,由此能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乃至展转证得涅盘。是故经说,梵寿、梵志,勿坏二根,谓眼与耳。

但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在我们身上并不稀奇;但在修行路上非长重要,在如来、菩萨的身上就更不一样增上了。

此五根各于我们庄严自身、导养自身、生识等,产生这个意识心,就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等等的功用,此乃各根各别生识的意义。而导养与庄严之程度,则视每人修行境界之不同,而使这五根相在增上义理上之表现亦有不同。至于「不共之事」,这里的不共之事,不是指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说诸根各识不共。以上四种事能增上,这个立于根,因为增上义不同,于是所表现的增上意根就不一样。若提及十八不共法来讲的话,就只有佛才有,菩萨、声闻则不具足,故称作不共。一般讲佛有十八种不共法,菩萨以下圣者都没有。

另外,男女二根,于诸有情分别男女,男生、女生这个性向不同,结构不同,所以在有情分别男女相时才有这二根。以及别异形相,每个个体不同、众生个体不同,以及后面讲的念根、苦乐、忧喜、舍这等等这些,也都不一样。那言音等也不一样,有增上之义,这些讲起来都有增上的意理。以命根来讲,于众同分,这个大家都具足的,叫众同分,众生若在轮回的话,每个都有这个业缘的能力,所以能续、能持。能续,就是我们的命根分段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只要是你有一个执持的能持,执持的这个习性,就会如此;阿罗汉、菩萨祂们就没有这种习性,所以祂不会去执取,命尽不尽都没有罣碍。一般的众生的命根能续、能持,这两个在菩萨来讲,有增上之义,祂要持就持、要续就续,不执着就不执着。不续命、不来出生,就不来出生,这些祂都能够掌握住。我们一般凡夫所谓的命根就不行,是随业来受生的──因为有其业障,所以感召因缘后,便来受生,由不得人!因此我们说是由业来受生;至于菩萨要来,则是祂选择要来渡众生,所以来受生。故这两者有异:前者凡夫都是业力引来的,后者菩萨则是主动、自愿来的。

意根能续后有,后有就是你今生完了还有下一生,不是只有今生完了就完了;但像释迦牟尼佛祂诞生为悉达多太子就是最后生,今生出生就是最后生,以后不再来受生了,这是祂有把握的,因为菩萨祂要来,是祂自己发愿要来的。以及自在随行,随祂的行为、祂的愿力,要来就来,不来就不来,所以,于此二事有增上之义,在能续后有或者自在随行方面,它有它不同的意义。那在后面的五受,忧喜苦乐舍这五受,随增贪等之随眠,于染有增上之义,染就是污染法,于善法也是染,恶法也是染,所以这恶法一做,我们就会受报,所以说它是增上染有,这是业力,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你还没有修到阿罗汉、菩萨境界的话,就是随着业力而走,做好就有好的果报,做不好就有不好的果报。菩萨祂因为证得相当的自在心,所以有增上义,对于这五受又不一样,忧喜苦乐照样可以显现在祂的身心上,但是其意义不同,跟我们一般凡夫所受的忧喜苦乐不一样。

另外的五善根及三无漏根,增长诸清净法,无漏,我们说这个有声闻、菩萨、佛的三种不同的境界。有法,总共有六个或九个不同的境界,这不是说一个法名称一样,大家修证就一样,因为内容不同、修证境界不同,所以所得到的无漏根名称也会不同。若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话,三无漏根俱足;如果你身业清净而口业、意业不净,或者是身业、口业净而意业还不清净,这个都还不究竟!身、口是受意的驱使,可见意是最根本的,意控制口与身,所以仅是身、口清净者,不见得意业真正清净;但是意业清净者,身、口这两个一定会清净。

这样若无漏根证得的话,三业清净就等于佛的身口意清净,就可以来加持众生。且这五善根跟胜解定,还有这个戒定慧等等的,也都会生起。五别境(指欲chanda)、胜解adhimoksa、念smrti)、定samādhi、慧prajñā),你不修行就没有,有修行则这一般人所没有的五个境界你就会现起来。即于净有增上之义,所以,所有的善根,都可以增长我们的清净法,修行就是要清净我们的心,而在菩萨来讲,祂的内心是比较圆融的,具足空有不二的实相观,比阿罗汉的有空智还要进一步。所以,这个清净法有三不等的境界。这些都能够立为根,就是二十二种根。

 

若就二十二根之体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之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

若就二十二根之体而言,体当然都一样,是空性,但男根、女根为身根的一部分,就不是我们身体的全部,所以这叫支分─,悉昙学过的,如果是合相,,一合相,那是我们的完整个体。一个是合相、一个是支分。如果是支分,那就是把手、脚、身体、头都分开来讲,这是支分。并无别体,这个男根、女根不同的生殖器官,其实还没有发育以前是一样的,开始发育以后,结构就慢慢变得不同,如果你们有学过生理解剖学的话,就知道在三、四周的时候,胚胎发育的各种细胞并没有两样,然后分化开始第几周以后,会走不同的路,各自分化,也就决定男生根、女生根的形相,其形相外形是不同,但器官细胞本质是一样的。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上面讲的男根、女根、三无漏根里面的意根,跟五受里面的三受,跟五善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之有漏性,总共九个法,是一样的体而无别体,非另外还有一个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所以这样把它的体一样的减去掉五个,就变成十七。

 

乐者梵语sukha,为「苦」之对称,及身乐时得心适悦之感觉,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

因为谈到喜根,所以插播进来讲解之,让你能认识二十二根的明细与实质内容。现在讲乐,喜乐,法味喜乐所持,这个乐,乐者梵语sukha,这个su有好的意思;kha如果是悉昙字母「」的话,你知道它是空,空无即能住真实快乐;sukha是快乐。为「苦」之对称,及身乐时得心适悦之感觉,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所以忧、喜、苦、乐、再加上舍,即是五受。这五受当中,忧、喜是对心来讲;苦、乐是对身来讲;舍就是平等法。修佛法就是修平等sama,你做不到就不能够学进一步的法门,你的心要清净,要跟诸佛的心一样,那你心要清净,就忧喜苦乐都一样,看成一样,好坏、顺逆、善恶等等法都一样、平等。

你能够入平等法,才能够进一步的修密法,所以,一般如果你说学密法的话,在第一个阶段你不有平等心,你怎么办?不平等就学普贤菩萨,叫做无害利,无合利真言,这个是在建立你的平等观。你一直念、一直念普贤菩萨平等,当然这些就进入佛的庄严三昧境界里面,佛的庄严是平等、清净的,所以你要进入佛的庄严三昧境界,你就要学平等,不学平等心你又进不了密法,这第一关你要去学。所以这个平等有多重要!从我们的身心上去建立平等性,从人事物里面去建立一切法平等,这样你才能够慢慢走入另一个高层次菩萨境界。

这里的乐受,就是我们的忧喜苦乐舍这五受根之一,亦是上面讲过的二十二根之一,所以又称作乐根若由身、心上来区分的话,身之适悦,身体舒适又愉悦的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心理上的叫做喜受。这个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你修打坐,身心所产生的的愉悦在二禅、三禅有异,二禅是喜俱禅,心的欢喜;三禅是乐俱禅,身体充满气机的快乐。所以说从身上来讲,你还没有进入三禅的话,就身痛、脚痛、手痛,痛苦啊;进入气脉通的话,则会产生乐受。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顺其业而产生的乐受。

 

乐有多种分类,即:(1)天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另有:(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3)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此是菩萨摩诃萨所得之菩提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

乐有多种分类,那再进一步,所谓乐有多种的分类,这是佛教讲的,所以说为什么佛的智慧无量,就是这样,每一种都会谈到非常微细。即:(1)天乐,这里讲第一种天乐,如果你的果报要生天,那你所得到的快乐是这种欲天乐,又有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一般人修十善,大概是感召欲界天天界所受的乐,这种乐是很舒服的,你要吃什么东西,想就来,你要穿什么东西,想它就来,所以这种快乐是天神所享受的。

 (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再上去你有学打坐,就有不同的禅乐,修禅所得到的快乐,初禅(未到地禅)还没有甚么快乐可言,是有觉有观,但还没正式进入禅定。如果你再继续修,舍去觉观就会进入喜俱禅。舍喜俱禅,不去执着心欢喜,就会进入乐俱禅,这样地地进去,就可以得到乐受的境界。到四禅就可以得到一境性,对于我们自性跟自性应缘所产生的境界,这两个都不执着的话,就入一境性,这种是最高的世间禅定,所以此处所谓的禅乐,乃入禅定境界的快乐。

(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然后最高的就是涅盘乐,比刚刚讲的一境性还更进一步,涅盘是心不动,心对业力不去执着,对快乐也不执着,一切法不去执着,让心清净无黏,这种才是更高的快乐。所以没有修到阿罗汉境界的,都没有办法体会什么叫涅盘乐,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世间常、乐、我、净的观念。在此,体性不执一切境的涅盘境是常,这种寂静是最快乐,这个我是真我,来享受这种快乐,这种清净不执一切法的清净,这是小乘的解脱境界。但所谓的涅盘乐是不执一切法,是阿罗汉的境界,且因祂还没有办法说跟众生在一起还可以得到快乐,故对大乘行者而言,这还不是最快乐。菩萨跟众生在一起,一方面度众生,一方面增加智慧,祂也觉得很快乐,这种是真正的快乐。

外乐还下面的分别名相,包括:

(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所生起的这种快乐,所以一般凡夫对五尘会有所执取。你要听音乐,为什么喜欢听音乐?你听音乐执着音色与旋律的美妙,会产生快乐。你喜欢看电影,为什么?喜欢眼根所起的愉悦。鼻子喜欢闻香味、香精、花的味道等,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味道,像我们在供佛的香,你喜欢哪一种味道,喜欢可以但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很麻烦。像有位师父他一闻到某种香味,就睡着不起,进入昏迷的状态,不能闻香味,闻到某一种木头香味他就受不了就睡着了,也是一种执着啊!所以像这些由外来的眼耳鼻舌身对五尘境所起的乐,大概都是属于这种凡夫之欲乐。至于进入涅盘乐者,对于什么音乐不音乐的,于他而言,根本不会去执着这些。

(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内乐,就是上面所讲的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的快乐,当然,我们刚讲的未到地禅好像没什么快乐,但那种快乐还是比一般人有深入的体会,心安详,你说轻安,轻安就是一种快乐,但是对禅定来讲,轻安不算什么,我们一般人来讲轻安就不得了,觉得禅定很不错,其实根本就没有入门,那这个修初二三四禅都有不同的快乐。佛法所要修的寂静的乐,从第二禅以上就有高低之别,真正的究竟涅盘要到佛的境界,所以菩萨、阿罗汉都还不究竟,但祂们也有各自体会的涅盘乐。

所以至第二禅以上不同的境界,会有止息、寻伺之乐。止息就不呼吸了,止息了,这四禅才会不呼吸,如果修世间禅定,一入四禅,舌头卷起来塞到喉咙,祂就不呼吸,不呼吸就可以千万年坐在那里,你看不吃饭祂都可以待很久,这止息是真的不呼吸,我们说似有若无的呼吸,那这个都还不算进入真正的二禅、三禅,进入二禅是你的第六意识已经控制不了身,要入定就入定,不是你脑筋说想出来就能出来,要出定来也出不来,有不少同学有这个体验,是吧!?一入定去的话,你控制不了身体,这世间禅定就是这样;我们修佛禅不是这样,修佛禅我要入定就入定,我要起来就起来,这种定是由智慧产生的,周围吵吵闹闹也不会动摇我,这种智慧才是真正的定。

所以佛禅,佛是觉悟的,觉悟的人他不受外境的干扰,这种禅定才是最高的,要入定就入定,菩萨才有这能力,菩萨才有办法既跟众生搅和在一起,又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受不了的,这种才是真正学佛的人要学的!一般人去修世间禅定,他没有佛法的因缘,所以就会去修这种世间禅定,世间禅定跟呼吸、跟身体都会有决定性的变化,所以你如果到四禅,舌头会卷起来,卷起来塞住喉咙就不呼吸。你看早期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进去四禅就七天不吃饭,辟支佛甚至两个礼拜不吃饭,等七天出定一次就出来托钵用餐,吃一餐了又入定,有的境界更高的根本就久久不吃饭。

像印度灵鹫山群由五大山形成一个山谷,山谷中即著名的王舍城,这王舍城本来在五个山之中的,我们朝圣的时候,进去所面对的就是灵鹫山主峰,有一个形似灵鹫的大石,有通路进去。本来王舍城位在五座山的中间,而阿阇世王害死他的父王的时候,老是做恶梦,于是他就把王舍城搬到山谷外面来。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主峰这里讲经说法,以我们凡夫眼来看,与其他山相隔蛮远的,但是阿罗汉都是在这范围里面,一入定都可以听到世尊在讲经说法,还有那个七叶窟也在这一带,虽然也是距离这边蛮远的,一个好大的山谷,但一进去,佛在灵山讲经说法此地也能听得到,不必亲自去佛面前那里。像这个每个禅定境界不一样,都有不同的快乐,大小禅乐不一样而已。

然后「寻、伺」就是「觉、观」,用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觉是你的自性可以看到你心的起灭、习气的反应,要到这个境界才叫初禅,一般人认为盘腿后对外境的觉知,是称为禅,其实这还未入真正内证的觉观,不能算是禅定。所以你在四禅之间,从有觉有观、到有觉无观、到有观无觉、到无观无觉,这四禅境界就这么圆满。所以有觉有观对某些人定力不好会乱心、定不住,但是你没有见到此境这里,你就没有一点点入门。今天有一位菩萨来闲谈,他打坐五六年,什么叫轻安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觉观更不用讲,那就是打坐方法跟功用行法都不对,所以说是过去没有因缘;若过去世有因缘,自己就一发心、就上路、就行了。有的人就要人教,方法对,他才会有效;有的人是才一接触,就会了、就有境界了。

所以寻伺,以身来讲是息止,以心来讲是对于寻伺等等的精神作用那种快乐。当然你会问:「看自己不好的习气起灭起灭有什么快乐?」当时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但是你能不跟习气起哄,不随它迷糊掉,去乱行为、起思想,或是干什么,那是有一点快乐,只是当时你不知道快乐,如果你进入烦恼境,那当然就是烦恼啊,不烦恼总是有点快乐,这个快乐在淡薄习气,所以你不会感觉有什么快乐,反正起心动念你不受它影响,你知道这样而已,这种感觉快乐,其实也是有一点禅定的乐。

(3)法乐乐,第三个是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此是菩萨摩诃萨所得之菩提乐,菩提是我们看一切法不受它影响,这种能力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越强,你的知见才可以增加。有同学来谈:「要怎么才能够观照到?」比如说今天在讲观  o3)字,那你说o3发小光,没有看到字发这么大的光,我说这么大的光还不算,应该扩大到一个房子、扩大到台湾、还不够,扩大到整个世界、世界完了,是宇宙,宇宙完了是三千界,能够观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是阿罗汉、大菩萨了。等到你会观到那么大的世界里面的现象,你不见相,看我们人的层次还无所谓,你看的越多越久你越害怕,看到鬼神的层次:「哇!怎么有那样、有这样!」你就会害怕。你有般若智慧,能视而不见,看了也不会害怕;再跨过其他的世界,跨过其他的银河系,整个范围越来越大,心都要能不受影响。

所以你观一个字,你要广大到无穷尽的虚空,这个跟你目前的修证不一样。等像你也懂得那么多,又可以不见相,因为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祂为什么能够一切自在?就是这种无上正等觉的智慧。所以你不是说光以佛法断我们的习气,那只是基础的功课而已,只要你学的好的话,真的心量可以扩大到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大菩萨是这么成就的。所以我们虽然做不到,但道理要懂,看了经典要能融会贯通,不要弄一点小小的成就,就自以为多了不起,这样才是真正在学佛法。

所以法乐乐是由般若智慧产生的,菩提智慧这种快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你不会被一切人事物内在的业力所牵引的话,你说有什么快乐?也没什么快乐;你能不被业力迷糊掉,那就是平常心。今天有同学在讲,以前不知道,让她起心动念的有自己也有别人。当你起心动念能够洞悉它,知道「这个不是我的念,这是考题、这是考试、这是外缘、什么……」,你能够警觉,你说有什么快乐?也没什么快乐。你说没有快乐?也没有迷糊、没有烦恼啊!那种就是「没有快乐的快乐」,如果说还有一个有形有相的、心很high的那种快乐,那就不是快乐,那就不是平常心。所以法乐乐,你以为说那一定很快乐,不是的,因为法乐乐你是没有感觉,没什么所谓的快乐、不快乐,因为就是这么稀松平常的事,所以,菩萨所具有的智慧就是这样子,这是我们要追求的。

 

密教金刚萨埵之内证法。金刚萨埵离世间杂染之欲乐,而乐于贪染色、香等之实相,故称大乐大贪染。即理趣经所说十七清净法门。盖一切诸法虽有种种差别,惟自性乃绝待清净,故若证悟此自性清净之理,离差别之妄执,则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实之大乐,此乃金刚萨埵之内证。又金刚萨埵以此大乐法门而别于世间之小贪小欲。

内证 梵语 pratyātmādhigama

再下来我们叫密教金刚萨埵之内证法,一切佛的功德相是由祂内证的,真言里面有一句就是dharma法,然后这个nijata内在的,你还记得ni是内证,ja是生、ta是如。一切佛的功德相是由祂自内而证得的,然后自内证得的法会自己生,法由内证而自然产生,所以你要证平等法,平等法就是从你的自性内证后产生一切法。所以密教里面是很深,简单几个悉昙梵字就会产生无量义!所以那么简单为什么你们又要来学悉昙?光几个字就涵摄无量义!例如光一个mah2里面就有很深的意思,你说mah2是大,ma是什么?是第五句的第五字。在这个「ka ca 6a ta pa」五句架构中,ma是第五句里面的第五个字,每一行的第五个字都是在讲大空、涅盘,记得吗?包括「{aña5anama」,碰到这五个字都在讲空、讲涅盘。所以你一看到咒语里面,只要出现这五个字,不是原来初浅的意思,是要讲涅盘,所以ma是涅盘,里面的第五个大空,空之又空就大空,大空也有称为重空。那ha有时候你说ha是因,也有喜的意思,这欢喜不欢喜的喜,所以你一得到涅盘就心欢喜。你看到mah2就空啊、放下一切、不要执着!你说有在研究咒语,这个浅列句是我们一般凡夫在看的,看前后文解释对不对而已;真正的秘密意在这个里面,这个是谈密教里面的金刚萨埵之内证法。

金刚萨埵离世间杂染之欲乐,金刚本来就是清净,本来就是透明,本来就是无杂染,是不是!这个金刚钻,你拿一个金刚钻来,看几克拉非常透明,没有瑕疵,经过人家鉴定,真的是上品的话,里面都没有杂质,然后又很坚硬,这种坚硬是可以割别人,自己不会被割掉,你就会断烦恼,所以为什么你有这种智慧?般若智慧、有这种菩提智慧、就像金刚一样。这「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断自己的习气,断外在的因缘,没有烦恼,这金刚是菩萨在修学的。当然要断掉这种杂染的欲乐,而乐于贪染色、香等之实相,实相就是沉浸在这种杂染色声香味触里面但不受它影响,这个是实相观,所以般若的智慧在学习这种实相观。所以你刚讲的,能够证到sama平等性的话,就是有实相观,那实相你不是逃避,是面对那个境,在那个境里面而能不被同化,不被它影响。故称大乐大贪染。有这种能力的话,叫作实相。所以不是逃避杂染的欲望,而是在杂染的色声香味触欲望中,你不受它影响。

有时候菩萨还可以随缘作乐,但是祂有不会迷糊掉的这种能力。如果说:「哎哟!我怕沉迷,怕把握不住,所以我不去接触。」这种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这样──「我守戒、我不去接触、我不去怎么样,然后心清净解脱」。菩萨不是学这个,菩萨是要能进入这种欲望的境界中不迷糊掉,实际去修练这种解脱的能力,所以,密法有时候是很奇特的,像这种忿怒金刚,为什么菩萨会有这种凶恶相?比如说你学「秽迹金刚法」,一持<秽迹金刚咒>,然后脾气就一直来一直来,以暴怒的脾气来解开你的脾气,这种法不是压抑,而是疏导,你原本嗔心很重,嗔心很重就发脾气、发脾气,发到最后没有脾气了,这也是一种纾解的方法。所以佛法很奇妙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密法,比如说有一种大乐金刚,淫欲心重的人你去学这个法,在淫欲之中你玩玩到最后没有什么稀奇,就对这个淫欲解脱,跟你一般说得不能碰,碰就迷糊掉了,这不一样,所以很多奇怪的法,我们不懂不要去批评它,当然,也不一定要学那一种,我们自己能够依正规法、依你的观念,这么去断习气是最好的,很多比较极端的法,也可以断掉你的贪嗔痴慢疑。

即理趣经所说十七清净法门,即《理趣经》里面所说的十七种清净法门,盖一切诸法虽有种种差别相,惟自性乃绝待清净,各种法门都有,但是自性乃是绝对清净的,所以,不管你进入杂染贪欲境,或者一直走清净路线都好,顺的法、逆的法、清净法、或者是杂染法都好,你的自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那这样如果你能够证悟到此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最后路不同,逆向操作也好、顺势操作也好,总要走到为是。故若证悟此自性清净之理,离差别之妄执,则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实之大乐,此乃金刚萨埵之内证。自性清净本来出现,这就是对的,所以虽差别之妄执性是有,但是自己跟他所共受的永劫真实的大乐,这是我们涅盘乐、法乐乐,这种是佛法所要追求的,乃是金刚菩萨的内证。又金刚萨埵以此大乐法门而别于世间之小贪小欲,,所以等到证到清净的话,自然就有大乐的现起,跟我们世间五根所现的这种小欲望、小快乐等等的不一样,这二者不能相比。

 

持是法持,如如来法性之法住持世间,菩萨能令众生法种不断,称为法持。持有作、止二义,即止持与作持,前者有放下意,后者有执取意。在戒律上有两大类,又称止作二持。

经云「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的最后是「所持」两个字,什么叫所持呢?持就是拿、就是用,像陀罗尼亦名「总持」,能总持任一个字,就已含有无量意思,比如刚刚讲很简单的ma字,你看到这个,就知道里面有我空、解脱的意思,不用论述很多道理。你观这个mama是我,你说有我,但ma里面有阿a,所以等于否定了我,即无我,做到无我观就解脱了、就空了。所有咒语都是像这样。这密教咒语要学十年、十二年,我们很难,觉得念念咒很简单,其实光准备功夫就要六载,六年也不为多,所以要成就、光要准备能够进入坛场,不是观一个字,或观这三个字就够,这些都只是前方便,是在建立基础的基础。

有时候你要观一百个字,每个字现一道光,成百光宝,才能够进入真正的密教里面,这看你们以后德行好不好?观的能力行不行?当然要观到百宝光字轮的话,要人教,方便法可以教,真正法你要求法,这是不简单,不是随便每个人都可教给他,因为你用这个法,等于是直接进到佛菩萨的心中去一样,那你心不净,或者是习气一大堆,用了这个法,等于是污染了佛的清净心、法身,那罪过大了!所以越往上密法的话,越不是随便可以学的,每个人的心、每个人的虔诚、谦卑等等,都是决定你能不能得到更高一层法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越上去的密法,佛就一直交代:「慎之!慎之!」不能乱传就是不能乱传,能传就要广为宣传。那这个「持」,你要得到一个法力,当然就要持一个法,所以持是法持,如如来法性之法住持世间,如来法性、法身,祂的法性是与虚空一体的,所以常住于世间。

菩萨能令众生法种不断,称为法持。菩萨的智慧虽然没有佛那么多,但是因为祂的愿力,所以能够化乐有情众生,有种种能力、方法、手段,让众生修习佛法的心性不断,故此皆称作法持。持有作、止二义两种──「作」是有为,要让它产生好的;「止」是止住、不为,要止一切不好的。所以「持」这个字包括了作与止两层意思。譬如你要守戒律,就要作意,作意让自己不犯这个、不犯那个,还是要作,而作的到就是止,在作的过程也是止,所以持即有作、止这两种意思。即止持与作持,前者有放下意,后者有执取意,你要用一个方法,或者要更好的境界,这个都要持取;你要断恶、去邪等等,则都要止。在戒律上有两大类,又称止作二持。所以在戒律上有两种类别,分别为止作二持,即止持与作持。

 

(1)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诸恶。依止而保持戒体,称为止持。止持戒教人诸恶莫作,指广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条目,或指四分律中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励身、口、意,造作诸善业。依作而保持戒体,称为作持。作持戒教人众善奉行,指本律后所列之犍度(skandha)分,或指四分律中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

(1)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诸恶,你不是从嘴巴跟身体去制止,你要从你的意念上去管住它。依止而保持戒体,称为止持,你要身口业不犯,所以要去止持,止持由意念下手,止持戒教人诸恶莫作,指广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条目,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或指四分律中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这个四分律上一次有稍微说明过,这是有关于止持。

(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励身、口、意,造作诸善业。这是积极的、主动的去用方法、去培养你的善业,所以依作而保持戒体,称为作持。作持戒教人众善奉行,不是只有止住你的不善业,你要积极的去奉行善业,指本律后所列之犍度(skandha)分,指本律以后所列的种种犍度(skandha),s没有发音,照道理是有发音,翻译只有翻到kandha或指四分律中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什么叫skandha?就是你四分律中所说的戒律、说戒等等,有二十种犍度。有时候我们的skandha叫做蕴,五蕴身的蕴就是skandha这个字。

 

作持方面还有:(1)持午,即持过午不食戒。佛律以自晨至中午间为可以进食之时间,过中午以迄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许进食,此戒称为「非时食戒」。凡持此戒者,称为持午。(2)持名,受持佛菩萨之名号,称为持名。念佛之人称为持名行者,《观无量寿经》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3)持明,持即受持传持之义,即总持一切明门、明行,持明者,梵云陀罗尼dh2ra51,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行者受持、传持真言陀罗尼明,此真言现于本尊之光明轮中,故称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无明,显现实智,故称为明。

作持方面还有下面一些名词

(1)持午。上述之所持广大法味的喜乐,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这边我们先懂一下持什么,如果讲持午,即持过午不食戒,就是持过午不食的戒律。佛律以自晨至中午间为可以进食之时间,早上是我们识神或者叫神识食的,这是我们脑筋里面那个真的你自己,早上不要吃荤就是这样,让他保持一个清净戒体,这是早上吃的。中午呢,中午是我们人体在吃的,肉体要营养,所以中午为了维持肉体吃这个中饭。修行人晚上不吃饭,晚上是鬼神在吃的,出家人晚上不吃饭,意思就是不要铿铿锵锵去引逗那些鬼神,让他引起想吃的欲望与烦恼。

所以古代真正不吃饭,而且不是只有晚上不吃饭,连早上也不吃饭,早上识神吃不吃没关系,不吃更好,早上可不吃饭。只有日中一食,中午这一餐,因为是人在吃,人要维持肉体才吃饭。晚上又不能吃,避免干扰这些鬼神。所以说日中一食,就是中午吃一食。过去出家修行者是这么严格,现在末法时期已没有这么严格。如果你能够真的照规矩来的话,这种人都比较会有成就。如果你说:「哎呀,没有关系,非时食吃也在吃,方便方便」,方便也是一样,就比较不会有成就。所以止持,停止一切的恶行,你去执持这个的话,持午,也是一个基本的戒律。

过中午以迄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许进食,要持午。此戒称为「非时食戒」。非时间不吃的戒律。凡持此戒者,称为持午,那持斋呢?持斋跟持午一样,不是你吃素就是持斋,持斋就是你过午不吃叫做持斋,你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不吃就是持斋。有的人不懂,去受菩萨戒回来,不知道斋日晚上不能吃饭,以为吃素就在持斋,持斋就是持午斋戒,这是跟吃素是不一样。

(2)持名,是正念持佛的佛号。受持佛菩萨之名号,称为持名。念佛之人称为持名行者,《观无量寿经》云:「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你要好好的去持阿弥陀佛、或者释迦佛尼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名号,你心想什么圣号都好,只要喜欢哪个佛的佛号你就持。持有什么好处?平时你胡思乱想、想多了会神经衰弱,但你一句佛号、两句佛号、千万句佛号这么熏,自然佛号的心念就会进到你的心里面来,然后因为你念的很如意了,所以碰到烦恼来你就提起一句佛号,烦恼就不见了,你碰到障碍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障碍就没有了。有人问说:「我已经念了好几千次,怎么没效?」你边念胡思乱想、心散乱去持佛号,当然没有效;不要胡思乱想,然后一心不乱,一直持佛号、一直持佛名,绵绵不断!

你不要念了一句佛号,出现了三个妄念,那再持了十年也没有用。刚开始不行,不行就用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间断,功夫还不行时不要默念,否则妄想更多。功夫不行就用嘴巴念,为什么用嘴巴念?嘴巴是第六意识在控制的,唯识有一句话是:「动身发语独为最。」是指第六意识它最强,什么最强?让你的身体动作,让你的嘴巴讲话,这个能力是第六意识最强,所以你初学的人一定要出声念,可以盖过你第七意识的胡思乱想。虽然第六意识也会胡思乱想,但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之胡思乱想哪里不同?第六意识胡思乱想,是想:「今天什么事?明天什么事?今天周围跟你接触的人事物发生哪些事?」都想这些有的没的,根本就是第六意识的妄想。

你自己嘴巴念念念念,有时候第七意识也会起妄想,那种不能够压抑的妄想称为妄念。妄念是你压不住的,是第七意识去执取八识的种子、法尘!体会到时你压不住它,你嘴巴专心在念,嘴巴念,里面那个妄想也还在冒。所以修行层次有很多层次,离不开身心,你能够善用锐利法门的话,你持咒也一样,有的人说心中心咒以前是用自由念,念时的妄想一大堆,但现在用我们最新的方法这么快速持诵,一口气念两遍,你那个妄想从来就插不进来,因为你专持在那个音律上面,怎么会有妄想?修行这个方法、手段是很重要。所以有的胡思乱想多的,持名一句佛号,可以消你恒河沙业。你说:「我已经念了很多了!」但你念的一千句中能够发挥效力的,可能不到十句。因为你大都是在打妄想,念了十句佛号就插了十个妄想,这个修持法都没有清净心,没有效果的。要是你让你的真心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自己念的话,那个妄想插不进来!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脑筋里面,第八意识自己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还会去打妄想吗?不可能!所以,你要去体会,念佛法门是很殊胜的。

(3)持明,日月明,上面的「名」是名称的名,这里的明是vidyā。持明就是持咒,持即受持传持之义,即总持一切明门、明行,也就是总持一切明门,把一切法能够简洁的用一句话、用十句话或者百句话,来盖括一切的义理,这就是明门。持明者,梵云陀罗尼dh2ra51,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所以明行、持明等等梵语叫做dh2ra51,也就是总持法门,音译陀罗尼。陀罗尼是国语,我们要念中古音就是dh2ra51,这个罗要念作ra,古代就是ra,没有通商量,不要读汉字却用现代北京话去发音。因为当初一千五百多年前,最早最早在西元两三百年前,佛法传进来那时候就有翻译咒音,那时候的中古音就是河洛音,所以你现在要念正确的音才有意义。因为虚空宇宙都是声音为主,然后是形,当然是依梵天王所转交下来的音形传下来。

这我们以前悉昙课也讲过,梵字是虚空本来就有的,不是佛创造的,也不是梵天王创造的,佛本来体会这些声音、字形、义理以后,就以这个陀罗尼门在宣扬。那我们人类刚开始的时候,由梵天王教初学梵字的这些人类,你要学这四十五句字话,所以才有四十七个字,每字是一句话,这是基础,学了以后会组合就变无量无边的话。所以咒语、悉昙是这么来的,陀罗尼或者真言是我们翻译过来的,是要佛才能够体会真正的语言叫做真言。所以如果你说真正的音该怎样念就是这样念,若你念的都不对,不能契合诸佛的真正语言,当然就不能叫做咒语。

行者受持、传持真言陀罗尼明,此真言现于本尊之光明轮中,故称明。把一句或者十句、百句真言陀罗尼,画成一个轮,构成头尾相连、看不出终始的样貌。到最后你要建立ma57ala(曼荼罗)。我们密教悉昙课有稍微提到──要建立ma57ala,先从自己内在的ma57ala建起,然后再建立周围之间的ma57ala,再建立佛那种非常严密的ma57ala,八院九重。但现在的人几个人能修入到里面去?很难,所以要先把百宝光明建立起来,才有办法进入真正的密教里面。现在不用谈那么远,学多少算多少,慢慢建立你自己的ma57ala,若你建不起自己坛城,更不用讲外面、不要讲佛世界的坛城了,那些都是由光明轮来建立的。你已经学了初步的五字轮,这些如果我讲了你就做的到,那也是天才,我讲完有人他就学观,并且真的观得起来,还没教你方法也观得起来,不管怎么样,天才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经典讲的,或者佛菩萨教的,人家教你了,你去用,这比较能够如法一点。这些不管是悉昙、或者是咒语、或者是字轮,都称为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无明,我们无始的无明是让我们轮回的根本,能用诸佛菩萨的威德力,或者所学的悉昙字,或者字轮等等,来照破我们的根本无明的话,显现实智,故称为明,显现出实际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持明最重要的义理。

 

亲光菩萨释云,即用大乘法味喜乐为食。《梁摄论》云,大乘十二部经名为大法,真如解脱等为味。以此法味生诸喜乐,长养菩萨五分法身。此句正明住持圆净,持得广大法味喜乐。又法华云,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

亲光菩萨解释这一句「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这一句经文祂解释说,即用大乘法味喜乐为食,不是小乘的那种涅盘乐,是以大乘的法味喜乐为食。《梁摄论》云,梁那时候所翻的《摄大乘论》里面说,大乘十二部经名为大法,十二部是十二种体裁叫做十二部,经文有十二种体裁,合称十二部经,如果要讲三藏就是经、律、论,要讲五藏就是经、律、论、般若、还有总持,你要讲大乘,一定要讲到五藏不是三藏,经、律、论、般若、还有总持或者陀罗尼。所以以前我们看到三藏法师就不得了,能他们够讲戒律、够讲经、能够讲一些论说。你要学大乘法,般若智慧也要学,总持法门也要学,这样才是大乘的菩萨!

真如解脱等为味,以此法味生诸喜乐。因为你有刚刚经律论的法身,就有戒定慧法身;有般若智慧、有总持,能产生一切咒明来照破你的无明,故由此产生诸喜乐。所以长养菩萨五分法身,五分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就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这就是五分法身,你证一分就得一分的清净,这是大乘菩萨要修习的过程,你证到五分圆满,你就是真大乘菩萨。此句正明住持圆净,正确的正,日月明,这句经文是正确的、能够让我们暗心发明的,让我们的自性永远住持在圆满清净的境界里面,所以做到这样你就可以持得广大法味喜乐,这种喜乐到底多快乐?只有大乘菩萨才能体会。又《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法喜禅悦食,法中产生喜乐,喜乐是以禅悦为食,而非以世间的饭菜为食。是你禅定之间所产生的快乐,享用这种禅悦,不吃饭也可以产生无量的喜乐,更无余食想,其他的不吃了,就禅悦为食了。所以这就是大菩萨气机充满,不食人间烟火,祂可以以禅悦为食。

至此我们已把这一句「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大菩萨的第七功德,大致讲完了,下一次就进入「超五怖畏」,看菩萨怎么个超五怖畏法。

2008.04.09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