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自此下第二释菩萨众功德相,于中所述有三,初段标数辩类,次段言皆住大乘,下赞诸功德,最后段其名下就胜列名。
上一次已经把大声闻众的十三种功德相讲完了,这些大阿罗汉都能够善奉行如来圣教,得诸声闻众功德相;现在开始讲到参与本次盛会的,还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所以从现在开始,解释参与大会菩萨众的功德相,此些菩萨功德相与大阿罗汉功德相一样,是我们要认真学习与修证的诸功德相。
这里面所述有三种,初段标数辨别菩萨种类,第二段在说皆是住大乘,下来接着赞叹这些住大乘菩萨摩诃萨的功德相,最后一段列出祂们的名号,当然只有部份列举,不能全部列出来,仅稍微列举一些位于上首的菩萨摩诃萨名称而已。
从起头讲《解深密经》到现在,我们已有一个概略的印象,第一部分介绍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是如来圆满功德相所成就的;第二部份讲到如来的总、别德,祂跟菩萨、声闻众有什么不同的功德相?当然第一个是如来有最清净觉,这是总德相,然后列出二十一个只有如来证到的功德相。第三部份讲到大声闻乘的十三种功德相。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接着认识大乘菩萨们有什么功德相。
这么依序讲下来的话,我们对每一类圣人所修证到的功德相,就能有一个概略的印象。这些功德相也是我们要去学习的,不是只有祂们能够这样、能够那样,我们未来也希望能够像祂们这样,从声闻的功德证到菩萨的功德,当然也许最后哪一世能够成就如来的功德相,这是我们学习《解深密经》的意义。不要看这个序文好像被讲的那么长,其实里面都有很重要的概念,更是我们修行要一一达到的目标。
「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
每一个法会不是只有本土娑婆世界的这些菩萨来,而是可以从各个佛剎土来云集,因为这些大菩萨来去都是很自在的,所以哪一个地方、哪一尊佛在讲什么经典,有因缘祂们都会尽量的参与。我们现在只能在这里学学大藏经里面的经典,没有办法到其它世界去听经闻法;纵使在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或者是释迦牟尼佛,祂仍在某个时空里讲经说法,我们也没有办法参与,但大菩萨祂们就有这个能力,能随时前往听经闻法。
本经文的经义为有不可数之大觉菩萨,从毗卢遮那如来所弘化世界各处前来,也有从无量无边他佛土而来的菩萨摩诃萨众等,前来集会。首先言菩萨数无量,无量者是不可计量之意,为印度数字之一,也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有时亦指佛德之无限。《法华义疏》云:「六情不能量,故名无量;又不堕三世,名为无量;又言无空、有之量,故称无量。」
我们看讲义里面,本经文的经义为有不可数之大觉菩萨,菩萨摩诃萨倒翻过来就是大觉菩萨,从毗卢遮那如来所弘化世界各处前来,毗卢遮那佛弘化几个世界呢?一个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毗卢遮那佛祂的功德修的很好,所以有二十重的佛剎土,这以前讲过了,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所弘化的佛剎世界,所以有二十重之多,一重就是3×109个那么多的世界(银河系),我们裟婆世界就在第十三重里面,所以你看经典的主角是毗卢遮那佛,故祂在讲经说法时,全部二十重以内的佛剎土各个大菩萨都来云集。也有从无量无边他佛土而来的菩萨摩诃萨众等,前来集会,当然这些有因缘的佛剎土里,即使其教主是别的佛,但各菩萨祂们也会来参与。
首先言菩萨数无量,此处要先了解无量的意思,无量者就是不可计数的意思,这不是说一个概括的数字,要讲概括也是概括,但是在印度的数学里面呢,无量也是一个数量,在印度的数学里面,它可以讲到六十个位阶,六十位大概可以讲到1×1059那么多,所以这是1后面有59个零这么多的数字,他们的数学都有办法表示出来。至于中国的表示法,以前在讲《金刚经》时曾介绍过,但是没有印度的这么多。所以到不可数阿僧祇是第五十一,阿僧祇再上去还有九个数目,但是这里所谓的无量,无量就是不能数的一个概括的笼统的数量,不是确切有多少,但此乃是印度的数字之一。
因为很笼统的在讲,不可能说很确切有多少,亦可指空间、时间、数量的无限,有时亦指佛德之无限。总之,可说是空间无限、时间无限、数量无限、佛德无限。《法华义疏》里面讲,六情不能量,六道众生不能够去数,故名无量;又不堕三世,名为无量,因为堕三世就有因缘果报,如果超越三世轮回那就是无量。有时候无量也在言空、有之量──有者是有相的量,空者是无限的量。所以这些都可以用一句无量来概括解释。
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菩萨有三种位阶不同菩萨,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大菩萨(八地以上)等。地前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或四加行等,地上菩萨是行不退转菩萨,七地以前都是属行不退者。到八地菩萨是已证心不退转菩萨,及十地以上菩萨位、如来地等可谓大菩萨、菩萨摩诃萨。所以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有可能退位者,则为小菩萨。据《大智度论》载,菩萨分为两类,(1)成就大力菩萨,此菩萨为济度众生,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生边地及邪见之家。(2)新发意菩萨,此菩萨初发心,若生于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且自败坏善根,故不生于边地及邪见之家。
第二句讲到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菩萨有三种菩萨,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大菩萨(大概是八地以上) 等。小乘法以外,十信位是阿罗汉、辟支佛;再来是十住位、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位。十信就不能当菩萨,十信位的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自我解脱,要到大声闻祂能度众时才可以列入地前菩萨;十住以后至四加行以前,这叫做地前;地上菩萨,七地以前菩萨心还不净,所以没有具足什么六神通,有一些可能具零星的神通;要到八位阶才是不动地,不动地就心定,然后也有神通现起;再上去就是十如来地。总共六十四位阶,你要知道菩萨有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大菩萨,所以八地以上的这些圣众都可以称为大菩萨,到如来地还没有成就九地如来以前,都可以称为大觉者。
地前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或四加行等,地上菩萨是行不退转菩萨,登地以后他是行不退转。七地以前都是属行不退,十住位的第七位是位不退转、菩萨位不退转,行菩萨道的道行之行为不退转,永远都在行菩萨道。到八地菩萨是已证心不退转菩萨,到八地菩萨不动地时祂才有心不退转,菩萨心不会退转。所以如果懂这三不退转的话,你才会了解,为什么连菩萨都浮浮沉沉,一直在每一生之间进进退退,一直要修到八地菩萨才真的是定形,菩萨的心不退转,行就不会退转,那位也不会退转。为什么很多人悟道以后,还是在沉沦?你今生如果不能够由小乘修到大乘,然后从显教修到密教,能够把极微细的习气断除的话,你还有机会再退转!
佛法难闻,今生已经闻了,就要积极的用功,不要在那里说:「哎呀,反正我下一世还可以再来!」下一世再来,有没有那么好的因缘?不知道!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积极一点。及十地以上菩萨位、如来地等可谓大菩萨、菩萨摩诃萨。至十地位以上的菩萨,以及进入如来地的这些如来,都可谓大菩萨,或者叫做菩萨摩诃萨,皆已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在退位者,则为小菩萨。所以菩萨累世浮浮沉沉,像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之间,也有出生为人的、出生为动物、什么的,都是在六道里一直轮转。
根据《大智度论》里面所记载的,菩萨分为两类:
(1)成就大力菩萨,有大神通力量的菩萨,此菩萨为济度众生,随所应度,随处受用,菩萨也能够善观哪个人可度、哪个人能度、哪个人该度,所以祂都会随处受用。那佛呢?你知道佛在六道众生里面,可随类化现去度众生,也就是说,对于根基浅的,祂就化成根基比较浅的、彼此相同的众生,来加以度化之。除了这六类以外呢,一般的都是由菩萨来教化。如果是登地菩萨,便由如来亲自教化,当然祂的教化不是说一定要亲自来,祂可以身化、语化、意化,既然登地菩萨能够用心感觉的话,佛祂用意念教导就好了。
佛有这种能力,对着芸芸众生,若只有要对某个众生发话、给其心念,那么只有该人可以接收到,别人接收不到。如果是要普遍给一切众生加持,发光、意念,祂当然可以令每个人都接受到祂的讯息。如果祂作教化工作,并非对着全部人,而是只给某个人,那当然就只有那个人可以接收到祂的讯息,不过这要对方确实是地上菩萨才可以,为什么?地上菩萨心通了,如来起心动念给祂意念,祂都可以接收到,当然这接收到的不是大道理,是很简单几个字!例如你在执着、在打妄想,祂叫你「放下」,你就觉得能很快放下。祂一方面叫你放下,二方面用祂的加持力、无畏施给你,你就觉得没什么可怕,好像心就安住了。没有像我们讲的那么多的道理,佛法是不能讲道理的,高深的佛法只能叫你放下,悟道者即能回到清净自性,没有执着,般若的智慧就是这样子。
不避生边地,既然是大觉悟的菩萨,他就不会害怕生死、也不喜欢涅盘,所以祂每次出生到畜生道、地狱道、或饿鬼道,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在去之间,祂也会多少影响周围之间的这些众生,所以这是不避生边地。及邪见之家,如果外道或者邪见的人一样,祂能不忌讳,既然菩萨自己有那种觉知力,然后进到哪个家,自己有智慧、有福德,慢慢就可以多学,甚至可以度祂的父母亲,这是有潜在菩萨能力的智慧,所以无所不做、无所不怕。
(2)新发意菩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此菩萨初发心,初发心者自己还不是修的很坚定、完美、有般若智慧,若生于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且自败坏善根,所以初发心菩萨不能够生到不好家庭那里去,因为既度不了人,还会被人家度走,所以他如果生到边地、邪见之家,会自败坏善根,自己破坏以往自己修行建立的善根,故不生于边地及邪见之家。那你说,你可以自己选择吗?这个其实讲起来是因果,你初发心的菩萨还不究竟,当然冥冥之中有佛菩萨在安排。
你回想过去这一条路,怎么会学佛?有的是逆境走入佛门,有的是顺境走入佛门,不管怎么样,你回想起来似冥冥之中好像有一个指引,在引导你进入修行的行列。所以只要你皈依佛、法、僧三宝,然后发菩提心,未来世该到哪里就到哪里,例如出生至中等、不要太低贱的家庭,这是初发心菩萨。如果大菩萨就无所谓了,因缘成熟,就会生到哪里,他出生时智慧就比人高一等,个性比人稳重一点,看世间事比较客观而且理智,不会迷糊掉。浅机的菩萨当然也会有佛菩萨的安排,只是安排都是以他的愿力,出生到好一点的地方去。
菩萨是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菩萨摩诃萨mah2 bodhisattva是大觉有情,或称大士,称为菩萨摩诃萨,略称摩诃萨。mah2,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bodhi是觉悟,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
菩萨梵文是bodhisattva,tt有两个子音连在一起,第一个t不发音,它tt后面没有a,所以ttva是三合字,要读作tava,悉昙音可读成tuva(埵)。bodhi是觉,sattva是有情,所以意为觉有情,或者叫做菩萨摩诃萨,mah2 bodhisattva是大觉有情,mah2是大,bodhisattva是觉有情,所以你是有情众生,但是你觉悟了,还没有完全成佛,所以有觉悟,觉悟一切法都是因缘而起,一切世间相都是缘起缘灭,然后觉悟因果的道理,所以你要怎么修内心的习气毛病?怎么回到清净自性?觉,知道清净自性有这个东西,悟到我们心有不清净的地方、有很多习气毛病,所以一边度众生,一边修自己,从小菩萨慢慢修到中菩萨、大菩萨,成大觉有情,这么一路修上来。或称大士,有时候菩萨摩诃萨称作大士,这个名称在民间信仰中,有时候叫观世音菩萨为大士爷,这是大菩萨的意思,民间拜拜的人,不知道大士爷是什么意思,这是传统留下来的名字。
又,不管大觉有情、大士,都是菩萨摩诃萨,因为中国人喜欢简称,所以就称为摩诃萨,把菩萨省略掉,sattva变成摩诃萨,摩诃是mah2,而sattva只有sa,后面ttva省掉了,全称为菩萨摩诃萨,略称摩诃萨。所以,你要知道中国普通称呼跟原始梵文比对,有哪些字被省略掉。mah2,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bodhi是觉悟,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Mah2 sattva就是大有情、大众生,为什么叫做大?谓此大众生系愿大,愿力很大,要度尽一切众生、未来要成如来佛,所以说是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行大就用在度众生上,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说行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在世间诸众生之中他是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不退其大心,当然祂是还有一点习气,还不究竟、清净;所以,觉是觉了,但还是属于有情众生,也因为祂有这个众生不得度之罣碍,所以祂才能够一边度众生、一边修自己。所以大觉菩萨就是这个样子。这总称为mah2 sattva。
种种佛土者,指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剎,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含指净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土之意义言,弥勒菩萨之兜率天内院、观音菩萨之普陀洛伽山、文殊师利菩萨的五台山净土、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净土、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净土等等,虽为净土,但均非佛土。
经云都从种种佛土来集会,种种佛土者,指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剎,指佛所住之处,佛土就等于佛的国度、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剎,把佛加在这些名词前面时,这是佛所居住处。比如我们说过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这是佛的净土。或佛教化之国土,佛所弘化教化的国土,只有大菩萨、中菩萨可能受如来的他受用土、他受用身的加持,所以一块净土给祂们居住。其它的小菩萨还在修,因缘众生根本就去不到净土,所以只有在祂所弘化的佛剎土里面,即不仅含指净土,甚至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所以,一般讲到佛剎土一定有两个部份,一个是净土,一个是秽土(污秽的国土),都包括在内,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为佛土。
每一尊佛的教化世界,像我们刚刚讲的一个佛剎土有3×109那么多的银河系,这个也都叫做佛土,所以佛国、佛土,可以小至一个世界,也可以涵盖净土跟所有佛弘化的佛土都包括在内,都是佛土。讲到释迦牟尼佛,你只会想到我们的娑婆世界,如果讲到毗卢遮那佛,你就想到有二十重的佛剎土都是属于祂的弘化世界。因此,就根据净土的意思来讲的话呢,单纯只是净土,那更多了。
比如,弥勒菩萨之兜率天内院,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第四天,一般的天神所居,内院则是佛教徒、出家人往生时,甘愿到弥勒净土者,就会往生至此处。去弥勒净土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补处佛都是在那边讲经说法,去那边的佛教徒,等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时,他们都会跟着下生,因为祂会先昭告十方跟佛有缘的众生,在其它天界的天神也可以下来,且大家也是亲自看到祂下生。像当初释迦佛尼佛要下生时,也曾发音昭告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或其它世界的,示知大众祂要下凡间修行成佛:「如果愿意修成佛道者,就一起下凡间。」所以,那时同一天投胎的、出生的人数,有很多很多,那些都是天神降生的。所以你看经典上讲,同一天出生的有几万人,亦举了几个例子,谈的都是比较亲近的因缘。
观音菩萨之普陀洛伽山,再来,观世音菩萨的普陀山,普陀洛迦山就是我们所谓的南海普陀山。我们只看到一个山、或者座落在海中如一岛屿,其实里面有一座我们看不到的宝宫殿,著名的《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是在那边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到那里去,以这个因缘,观世音菩萨才回想并说祂要讲这个经咒。祂是在过去无量亿劫的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闻诵了《大悲咒》,就从初地直趋八地心不动。所以你如果开悟了,就要诵《大悲咒》,诵《大悲咒》可让你在心慌意乱之间慢慢安定下来,这个《大悲咒》就是有那么大的效用。
一般刚开悟的人大概都要还债,而且心开时,心的敏感度很强,感召很多的因缘,但还不能安住,所以就心慌意乱。佛菩萨当然有在加持,因为你素法身现起时,好像呱呱坠地的婴儿什么都不懂,因此要慢慢学习,学习久了,你智能才慢慢增长,像小孩子一路学习这样。所以,一个刚开悟的人,马上会讲经说法的是不大可能的、骗人的,除非着魔,着魔的人就会如此,因为魔依附在你身上,让你上台讲的头头是道,但一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忘记了,那个不是你自身的,而且行为都无戒律可言。所以这个要小心、不要执着,在这一阶段者,都要用般若智慧,来观一切法皆不执着。像小孩子样都是要慢慢长大,等二十岁以后成年了,才有完整的、比较清净自在的一种智慧,那时候起再学的佛法就很不一样。
刚刚讲的是普陀山的净土,再来,为文殊师利菩萨的五台山净土,文殊师利菩萨祂也是密教里面很高的一位菩萨,我们在上悉昙咒语研究班时介绍过,大菩萨在印度学到佛法以后,要来中国之前,金刚手菩萨还交代祂说:「你要去中国弘扬密教的话,要先去山西的五台山,拜谒文殊师利菩萨」,等于是叫祂要拜访文殊师利菩萨。此外,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净土在四川,地藏王菩萨的九华山净土在安徽,等等这些的都属净土。换言之,各位有因缘的话,可以去朝谒这中国地区四大菩萨的净土。另外也有人讲,弥勒菩萨在灵鹫山那边也有一个净土,像有一部经就说,你现在以人的层次要看到弥勒菩萨,可以去诵那部经、持那个咒,如此你就可以到灵鹫山那里,从另一个时空切进去可以找到、看到祂,不过这个咒要持的很久。
虽为净土,但均非佛土,这些提到的菩萨净土,都是方便有余土,不是佛土。举例来讲,有时候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程度不够的又去不了,尤其是犯了重罪的,不能够直接去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要去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到佛的净土(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我们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密严佛国),实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你心还有病、还有身,所以不能去,只好去方便有余土,方便住在刚刚讲的那些净土中。不然,一般佛的净土,清净庄严土,像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密严佛国,最高的常寂光净土等,这都是要上品上生者才行的。
开悟的人如果进去涅盘的话,只有一个心没有身,所以他们都住在寂静之中,常是寂静的空体,寂寂然对一切境有感但没有罣碍,常现光明,这种人他没有什么地方去,有的进入虚空里面,届时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边也没有两样,都是一样。但是,犯了五逆十重罪的,比如今生犯了杀人这种罪,你说他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行!他是有念佛、又不要堕落,仅可借佛菩萨之加持力,往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一般没有犯大罪,都是数中品,中品中生以上者,就有希望去极乐世界了;若要进入佛真正的佛剎土,则需上品上生。这些就跟下文会讲到的密教三品悉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初级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之裟婆世界而言,但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法身,历史性之佛陀为应身、化身等。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之说,并由报身说,产生报土思想。由于对佛身解释之异,佛土遂有二种(自受用、他受用)、三种(法、报、化土)、四种(天台宗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等四)、五种(土有不净、不净净、净不净、杂、净等五种)等说。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观心所显之境地,分为三阶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狣圳劣曳丈)安住于严密佛国,中品(狣合先猲丈)安住于十方净土,下品(狣先扔弋巧)安住于诸天修罗宫,依次为法性身、报身、应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即得三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体不可得。于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证得大觉位,则凡夫所见秽土之当体即是密严佛国。
在初级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小乘总共有十几个小部,主张佛土意指释迦牟尼佛诞生之裟婆世界而言,因为小乘他们所了解的只是现实的世界,你跟他讲外面还有很多世界,他不见得能够同意。但其后佛身演变成真如之理体法身,所以,既然法身无相,历史性的佛陀是毗卢遮那佛的清净法身,来应化出生作释迦牟尼佛,所以叫做应身或化身。故因应化身观,而有真佛土、应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所以真佛土就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应佛土就是方便化身土,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如果你学佛的知见与程度没有增长的话,会一直局限在只认得这个娑婆世界;等到你慢慢进入密教了,才知道毗卢遮那佛祂才是真正的法身佛,而释迦牟尼佛或过去的七佛,都是毗卢遮那佛随缘来应化的,所以祂们最后都成佛了。
并由报身说,产生报土思想,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遍虚空、无相,报身三十二相圆满,八十种随好,所以,报身有了,那住哪里?住在佛净土!所以《解深密经》前面那部份,在讲的就是祂的报身所居住的地方,但自己一个住在那地方里干么呢?一定要有很多部属,所以才会又有这些大阿罗汉、菩萨,依佛的他受用身分,享用佛的净土。而应化身祂是随缘应化的,化身成很多的佛。所以可知,依修行的层次,就有很多的名相产生,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有各个归属的净土。由于对佛身解释之异,佛土遂有二种(自受用、他受用),一谈到比较高层次的菩萨居住的地方,一定要讲到他受用。那自受用是佛祂修的功德圆满所现的佛土,还有祂的报身,祂所修的功德是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有清净的佛土,有菩萨、大阿罗汉来分享;不清净的众生就居住在秽土,这些在前面都有讲过,有三种(法、报、化土),这是刚刚讲过的内容。
再来是佛土为四种的说法──(1)天台宗立凡圣同居土,凡人圣人同居住在一块土地;(2)方便有余土、(3)实报庄严土,就我们刚刚讲的清净庄严土,实际有一个果报的居住庄严土;(4)常寂光净土。另外还有五种佛土的说法,这五种佛土把上面的不相同的全部列出来就是,土有不净、不净净、净不净、杂、净等五种,所以把这个组合出来就变成五种佛土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了解每一宗派他们所在意、所了解的不同的境界,要怎么分就怎么分。
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观心所显之境地,观五字轮观的话,你修到第几个悉地就现起你的果报,这个在上悉昙研究班时有讲过。分为三阶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的悉地要念「狣圳劣曳丈」,安住于密严佛国,跟毗卢遮那佛居住的地方一样,这是你上品才能生到那边去,分享法身佛他的他受用土。中品悉地要念「狣合先猲丈」,他们可以安住在十方净土,我们叫做实报庄严土或清净庄严土,你要去哪一个佛的净土都可以去,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哪个大菩萨的净土,刚刚提到中国有几个地方是方便有余土、十方净土,佛跟菩萨的净土。下品成就悉地的,就念「狣先扔弋巧」,这五字你可以安住在欲界诸天修罗宫,如果你会住在欲界天的话呢,那表示心还是清净,没有嫉妒心、没有嗔恨心,如果你住进去修罗宫,代表你念这个咒语是有悉地的成就,但是心不是很清净,所以还有一种嫉妒心、嗔心在,所以你的果报就会到修罗宫去,修罗宫就是在须弥山的山脚,或者又出生做人,或者又出生做另类鬼神,所以修罗有很多种。
依次为法性身、报身、应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跟他相当的,流露出那种身相的居所,所以就能够得到三品悉地的人所感召的这些国土,但是其体不可得,他体性空不可得。若于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证得大觉位,则凡夫所见秽土之当体即是密严佛国。只要你心净就国土净,国土净就能相通密严佛国的道理一样,所以,心净不净这很重要!
亲光菩萨解释言,无量者显数无量,无分限故。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若具梵音应作是言,菩提 萨埵 摩诃 萨埵 白囚 屹 亘扣 屹,为存略故但言菩萨。菩提名觉,萨埵此土翻为有情或精进义。由亲光菩萨于《佛地论》中释有三义。故第二云,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菩萨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又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
亲光菩萨解释言,无量者显数无量,数目的无量,因为这里讲大菩萨,所以数目无量、很多;无分限故,没有办法去界限。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若具梵音应作是言,菩提 萨埵 摩诃 萨埵 白囚 屹 亘扣 屹,为存略故,为了简略,所以叫菩萨,菩提取他的菩,萨埵(sattava)取他的萨(sa),所以叫菩萨,你说菩萨摩诃萨怎么变成菩萨,就取bodhi的bo,sattava的sa。菩萨名为觉,萨埵中国翻为有情或精进义,菩萨都很精进,心精进、断恶、修善。
由亲光菩萨于《佛地论》中释有三义。故第二云,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菩萨求菩提故,要求无上菩提,此通三乘。但是只有取其大乘,须复说摩诃萨言。又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此通各个位阶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等,那现在在这里云集的。今取地上诸大菩萨,地上菩萨、登地菩萨都算,是故复说摩诃萨言。他是讲mah2 sa,tta没有讲出来,如果懂得梵文的话,就比较好知道他在讲什么,他兜来兜去,怎么兜,我们都了解。
无性菩萨依后二义,故《摄大乘论》第一卷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从境得名如不净观等。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又亲光菩萨云,此中菩萨有三大事名摩诃萨,一者数大谓无量等,二者德大住大乘等,三者业大息灾横等。依《十地论》亦有三义,故第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诃萨,一者愿大,二者行大,三者利益众生大。
无性菩萨依后二义,故《摄大乘论》第一卷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是祂所缘的境界,所以叫做菩萨,从境得名,好像说修不净观等。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这是自己从引申出来的义理在说明,不是从梵文的字意上去解释的。又亲光菩萨云,此中菩萨有三大事名摩诃萨,哪三大事呢?一者数大谓无量等,第一个数大,谓无量;二者德大住大乘等,第二个德大,住大乘,后面会讲住大乘;三者业大息灾横等,三者业大,能够息一切的灾难、横祸,他们造个业,善业大,可以去除一切众生的灾难。依《十地论》亦有三义,依《十地论》里面也有举出三个意义来说明,故第一云有三大故名摩诃萨,第一个三大故名摩诃萨,哪三大呢?一者愿大,第一个就是愿大;二者行大,第二个是行大;三者利益众生大,第三个是利益众生大。这跟上面讲的差不多。所以,总结第一句,了解还有很多无量的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来集会。
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者,此即第三显其来处。为听法故,从十方来。问:岂不慈氏住在此方,如何但言从他方来。答:如《佛地论》为欲对治懈怠、骄慢,不来集会求闻法故,且说他方。
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者,此即第三显其来处。为听法故,从十方来。自问自答,问说:岂不慈氏住在此方,慈氏是弥勒菩萨,祂不是住在我们这个世界吗?如何但言从他方来?怎么会说从其它地方来呢?答:如《佛地论》为欲对治懈怠、骄慢,不来集会求闻法故,且说他方。回答说:《佛地论》里面讲,有的在这个地方,有贡高我慢心、因缘不具足、不想听法的,有一些小菩萨他不想来。当然这里讲他方云集,有没有讲本地的菩萨没有来?其实没有这么讲。但解释的人各有其境界,与其解释。这是讲祂们的数量跟从何而来。
「皆住大乘」
自此下第二,赞诸功德。此处言诸菩萨摩诃萨皆住大乘教,大乘者梵语mah2- y2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h1nay2na)之相反词。乘(y2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大乘认为涅盘有积极的意义,要能自利、利他,两面兼顾行菩萨道,才能得如来菩提。
「皆住大乘」,自此下第二,第二句赞诸功德,由此下开始赞这些大菩萨摩诃萨的功德,开始在讲祂的功德相。此处言诸菩萨摩诃萨皆住大乘教,什么叫做大乘?大乘者梵文叫做mah2-yana,mah2是大,y2na是乘。这乘有车辆载多少人的意思,如果用翻译的音来翻译的话,摩诃衍那、摩诃衍,摩诃衍就是大乘、大乘论、大乘教,后面「那」没有出来,你要看、要知道翻译人他的习惯。又作上衍、上乘,衍就是y2na,上乘是直接翻译的,乘就是他能够载很多人,或者是殊胜的乘──胜乘或者第一乘,最好的。它的相对名词叫做小乘,小乘你要记梵文的话即h1nay2na,y2na是乘,乘就是交通工具的意思,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所以,用大车载的人多的这种观念,将众生从烦恼的彼岸载到觉悟的那边去。
大乘认为涅盘有积极的意义,大乘教法除了自利以外还要利他,所以有积极的意义不是只有涅盘,两面兼顾行菩萨道,才能得如来菩提。因为你要成就如来菩提,是要学无量的智慧,无量智慧不是有书看,或者从自心里面去研究就能够成就,不是!是在你度众生之间,众生有什么问题,你能够用你的智慧这么提出来,然后解决他的问题。除了用心、自性清净、法身无相清净以外,还要用嘴巴讲让他能够悟道。如果一个人在很伤心、痛苦时,你跟他解释清楚:「痛苦是我们人世间不好的东西,你要解脱出来,你就能得到快乐。」
那怎么解脱出来?怎么观?怎么转自己的心?这就要你用脑力激荡,或者借用诸佛菩萨所说的这些法,让听者能够得力,感到受用。所以这个就要学一切智、一切种智,我们在学的是这个。所以你修了很多的功德,又回向一切种智的话呢,你慢慢就越来越有智慧,除了能自己解脱,自己解除自己的困境之外,还可以知道众生在陷入烦恼境时,要怎么帮他、怎么点醒他。这有很多的学问要学,所以要自利利他来求如来菩提。以下再更深一层的解释,进一层把大乘说清楚。
印度初期大乘,有中观、瑜伽二系统,以及后期之密教。
(1) 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集中在阐释「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
(2) 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从中形成由无着、世亲为始祖之瑜伽学派。
(3) 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之后在中国根据大乘诸经论创有多数教派,如俱舍宗、毘昙宗、三论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涅盘宗、地论宗(十地论)、净土宗、禅宗、律宗、摄论宗(摄大乘论)、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真言宗等宗。
印度初期大乘,印度的佛法先有小乘,然后才慢慢有大小乘,到最后发展成大乘,所以,依佛陀的教法,刚开始的华严期不讲,从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到最后法华涅盘期所讲的经,甚至于到后面所讲的密教的经典,这些都是大乘,所以从小到大,从显教到密教,都是佛讲的。所以,初期的大乘有中观、瑜伽这两个系统,以及后来的密教。
(1)初期大乘,约一世纪到五世纪,集中在阐释「假有性空」的理论,一切法虽为「有」但它是「假有」,因其乃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不能当真。自性本空,因为假有的法是无常,所以也可以观它空。我们说「诸法无性性」,每一个法都没有自性,或者「无自性」,由这个因缘而现法。无常,所以不能执着它有,如果它真为「有」的话应该不灭,像空性一样永远不灭,这才是真的。但它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有,自性本空,所以观它为假有。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之中观学派。此论点逐步形成,由龙树菩萨、提婆(deva,梵文为天、天神意)这两大圣人弘扬,而创造了「中观学派」。若你不观它空、也不观它有,对于随缘而现的一切法,你都能安住在性空上,不受之左右、影响,这样你就可以解脱。
(2)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出现以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点,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佛经,每一个法门慢慢形成时,刚开始都是概念的建立,然后在慢慢接触某一些经典,更深入体会时,就会扩展他的视野,所以这个时候就谈到圣人跟准圣人跟如来不同的现象。所以,同样一个心,有时叫阿赖耶识,有时候叫阿陀那识,有时候叫如来藏识。如果没把经典搞懂的话,你不知道这些是在讲什么。阿赖耶识,不净心、还有轮回的,叫阿赖耶;已经心清净了,但不完全清净,执着有「空」,这个是阿罗汉,他不执着「有」,但执着这个「空」比较清净。这是中期的。等到你进入大菩萨境界或者是如来境界时,你这个心跟十方世界、十方众生合一,合一而这个心完全清净,你就可以心容一切虚空的佛剎土,与一切虚空佛剎土里面的众生。
所以为什么叫如来藏识?如其本来清净心所有的功能,这个是要到成佛的人才有这个能力。这个心,讲法不同,就表示其能力、范围有所不同,既然是如来藏,是如其本来,一切世间相都包括在心中,这个要到成佛的如来十号完全具足了,心就不是叫阿赖耶识,也不是叫阿陀那识,而是叫如来藏识。因为如来以其本来样子可以涵容一切世界、一切世间相,所以证到如来境界者,祂不必想、不必观,心就跟十方虚空一体,你随时问祂什么祂都能讲,这个智慧是无量的。从中形成由无着菩萨跟世亲菩萨为始祖之瑜伽学派,也就是从这个时代,现起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的这些特点之讨论。
(3) 后期大乘,七世纪以后,在公元七世纪时,公元六百多年到七百年时,佛教义学逐渐衰微,佛教教义逐渐衰败。所以,光谈理论没有用,理论讲了半天,舌头辩来辩去,言不及义。密教起而代之,到最后密教兴起,所以密教兴起,大乘就被取代,我们说密法是总持,不必讲那么多,讲那么多,众生反而越听越迷糊,但用总持法门来简单讲,如果一个字「狣」或者是五个字「狣先扔弋巧」,就涵盖世间相、出离相、解脱相,都在里面,这样大家很容易理解。当然因应末法时期大众的根基越来越低落,故没有办法再讲很多的理论,所以密教不得不现起,你不现起密教,别的这些外道、鬼神教 ……,一样的很风行。所以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到十三世纪初时,密教也绝迹了、没有了。
而由印度本土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之后在中国根据大乘诸经论创有多数教派,之后在中国根据大乘诸经论,再创造出所谓的十大宗派。本来是释迦一宗,却衍化成十宗甚至十多宗。如俱舍宗、这个团体他对俱舍论研究的透彻,所以光抱着几部经典创造一个俱舍宗。毘昙宗,大论里面喜欢研究阿毘昙论说的,他就创建一个毘昙宗。三论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它包含《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部论,就创立一个三论宗。涅盘宗,以释迦牟尼佛的《涅盘经》为研究的对象,然后就创发一个涅盘宗。地论宗(十地论),擅研《瑜伽师地论》或者十地菩萨的瑜伽论者,也创生一宗。净土宗,念佛的以净土五部经就创立一个净土宗。
禅宗,不喜欢辩来辩去,喜欢从心地里面去证悟的,就创一个禅宗。律宗,喜欢用小乘的戒律成就的,创造一个律宗。摄论宗(摄大乘论),还有一个摄论宗,这一部论就是《摄大乘论》,创造一个摄论宗。天台宗,在浙江那边有一个天台山,智顗法师开创一个宗派,叫做天台宗。华严宗,专门研究《华严经》的,就创了一个华严宗。法相宗,专门研究瑜伽里面的法相的,就创了一个法相宗。真言宗等,密教里面喜欢持咒语的,就创一个真言宗。等等总共有十几宗。
你要成就佛道,这些宗你要全部懂,不能偏向于哪一宗,如果你偏向哪一宗,你光学那几部经,然后去否定别人所学的,你就不究竟。所以希望各位今生能够全部学一宗──释迦宗,就好了,从显教到密教,从小乘到大乘,这些都学、都懂,那你今生就不虚枉此生;若不行的话,继续多多用功。
亲光菩萨释云,由精进力安住大乘,拔济有情令离生死,及自发趣无上菩提。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为大乘也。有云法性真如以为大乘。今解金刚般若广大心等以为住大乘。
亲光菩萨解释「皆住大乘」这一段,由精进力安住在大乘,拔济有情令离生死,及自发趣无上菩提,自己发愿要趣向无上菩萨,然后又自己去利益一切众生。解云:大乘者即用化生及求菩提为大乘也。解释说:大乘者即是用化生及求菩提为大乘也,化生就是化导一切众生,并且上求无上菩提,这是大乘。有云法性真如以为大乘,也有的说,法性真如以为大乘,你懂得自性真如、法性真如,彻底懂的话,把自性应缘起一切法、万法唯心造等等的理念,都懂得话,就是学大乘法,不是学小乘的这种戒律,守戒、守戒,规范你的心不犯错。
今解金刚般若广大心等以为住大乘,我们现在在讲金刚般若的话,其中有广大心等,都是在讲住大乘心,所以这些菩萨摩诃萨皆住大乘。度众生我已经讲过了,把别人也度成菩萨就是大乘,度别人入小乘成阿罗汉则是小乘。不是说你在度人就是大乘,像大阿罗汉祂也是在度人,把人度到成就小乘的罗汉果、声闻果,那就是小乘。不是说大家都在度人就一定都是大乘。讲经说法在讲小乘法,把人度到小乘去者,就是小乘;讲经说法,把人雕塑成菩萨、发大心、度众生,然后修自己,这是大乘。
这种说法,稍微辨别一下,不是说小乘就都只自修,小乘行者也有在度众生的,只是他度众生成为小乘的声闻,不是形成菩萨,可能因为智慧与因缘不具足,他没有办法把对方带到大乘之上,故只能教他修南传的佛法,包括怎么修、怎么打坐。如果你自己有大乘根基的气机话,你去参加小乘众的打坐课,他们就没办法帮助你,因为有一些现象没看过,会担心说:「我没有看过,我没有看过像你这样。你最好不要再坐了!」因为他对气旺也害怕,对心慌意乱也害怕,没有经历过,所以无法化解你的问题。总之,大小乘的修法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讲菩萨的第一个功德相「皆住大乘」,到这里结束。
(2008.02.20.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