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大声闻、大阿罗汉的功德相)

「大忍柔和成就无灭。」(续) 

继续讲大阿罗汉第十三种,亦最后一种修行功德相,大忍柔和成就无减之相关诠释。

另大声闻众最后得廿二种无减法,即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为心所中之五别境,复次十一者为心所中之十一善。

另大声闻众最后得廿二种无减法,大声闻众最后得廿二种无减法,也就是已经做到减得不能再减的境界了,到最清净时就没有办法减。因为你要修行就是把你的五垢、染法都减掉,减得不能再减,那就是成就了圆满。这廿二种无减法,经典上所提,离不开五位百法,即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廿二种

其中,前五者乃心所中之五遍行,次五者为心所中之五别境,也就是前五个「作意、触、受、想、思」是五遍行,其次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是五别境。在唯识里面,五遍行是心所共有的功用,是遍一切境、遍一切心都能够做到;五别境则是修行人才会现起的一些现象。

五别境的第一个「欲」,不是欲望的欲,那是善境的欲望,例如修行到一个境界,你不打坐就觉得不对劲,不修法就觉得有罪恶感,那上进的心永远不断,这是修行以后才有的,不是一般凡夫的淫欲心、种种对六尘境的执着。第二个「胜解」,也是你修行以后开发出来的理解力,对经典、对佛所说的法,能够以正知见去懂得。第三个「念」,不是你的妄想念,是你的念力,心清净了起心动念就会产生力量,这种念力是修行人才具有、才会现起的,在日本有的人修这个心的自性功用,叫做「忍术」,这个忍术其实不懂的人,会认为是一种有为心,那真正的忍(我们这边讲的大忍),从小忍、中忍、到大忍,阿罗汉能够大忍一切境,虽然还不是最大的,他只可以观照到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众生因果,可以观到八万劫前后,以外他就看不到,所以要忍也不可能全忍,但这已经是声闻乘的极限。而佛这大忍的功夫更高,可以说是回到最清净的自性、不执着。

这第四个「定」是一般世间禅定,这当然跟上次所讲的如来智印三昧不能相比。三昧是sama(平等正定)。我们是要学如来的这个「智印三昧」,智慧的手印是无形无相、不执一法的。不管是什么境界来,让你的心随缘去映现,但你都不会去执着。也不是说都没有一个念、都没有一个觉知,不是这样的,你心愈清净的话,外境不管什么人、事、物,都会映现在你的心中,无论智慧或者什么能力,种种善的境界,都不去执着它,这种三昧就叫做如来智印三昧。如来为什么能够成就那么大的智慧与神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出一切随类,入一切众生众,以渡化一切众生,就是修这种佛法所特有的三昧!慧就是有了初步的定力,了解佛法的解脱知见,产生空慧也就是慧眼,心空法了的话,更能不执着一切境。所以「欲、胜解、念、定、慧」这五别境,没有修行就没有。

复次十一者为心所中之十一善。后面所讲的十一种,是心所法里面的十一善法,十一善行,涵盖「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等。其中,无惭无愧是二中随烦恼,有惭有愧则是善法。所谓的无惭、无愧是修行的大忌!无明才会造业,对于过去所造的业要抱着惭愧的心,有惭愧心且不要再犯,那就是真正的忏悔。有初步的忏悔,你才能够心安、才能够学佛得到比较高层次的法。

「无贪、无瞋、无痴」,无有这三毒,多加一个「无」字,无贪、无瞋、无痴,如果「有」就不是善法。祖师大德虽然会大声駡、大声讲,但是他心没有撼动虚空,这不是所谓的瞋心;如果一个人瞋心很重,听到一句话,他瞋心开始起来的话,虚空中整个空间跟范围都会震撼!你如果不能做到心空法了,不能够随缘应化,做了以后才又忏悔,或真的发了瞋心,发作了还想行动报复,想到报复完了又要怎样怎样的,这根本就跟凡夫的心一样,这不能算是菩萨。所以,菩萨有正邪之分吗?菩萨不是什么正邪之分,是随缘这么去造作,在经典上来讲的话,就是要有般若智慧。菩萨是随缘发作,发作完了以后无所谓,没有震动虚空。如果你们心可以感应虚空,可以去体会:哪一个是真的发瞋心,哪一个是不是真的发瞋心。

再来是「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行舍」就是行为的施舍,就是施财、施力、四无畏,那什么叫做心舍?心舍就是平等,心都平等了!我们说忧、喜、苦、乐,忧、喜是心,苦、乐是身,如果都平等那就是舍,舍受就做到了,这就是心舍。所以修行到心平等的话,就无所选择,好、坏对他来讲没有分别,所以随缘、随境,这么去生活,面对逆境没有逆境想,面对善境界没有欢喜想,这就平等你的心了,就是平常心了,讲每句话都平常心,没有高低起伏的这些现象。至于「不害」,相当于慈悲,予人以乐,拔人之苦。心是「心王」,心所就是一切的有为法,你要把它看成是心法所作用。

 

而《般若经》所说佛十八种不共法中之六种无减法,即:

(1)    欲无减,欲度众生之欲心永不退减。

(2)    精进无减,为度众生勤而不倦之精进心永不退减。

(3)    念无减,忆念三世诸法而不失之念心永不退减。

(4)    慧无减,分别一切法相之慧心永不退减。

(5)    解脱无减,佛已断除一切烦恼之正习而证得解脱,永不退减。

(6)    解脱知见无减,于证得解脱之知见无边而清净,永不退减。

《般若经》所说佛十八种不共法中有六种无减法,佛所拥有的跟声闻、缘觉、菩萨不相共,凡夫、世间天神的更别提了,修不到那个境界。这十八种不共法里面,就有谈到六种无减法,没有办法再减了,已经圆满了!而菩萨当然还要减,声闻、缘觉还不究竟,还要减。唯有到佛的境界,圆满了、无可减,那是这六种无减法,如果前面加注是佛的十八不共法,那就比较清楚。如果听到十八不共法,你就知道是只有佛才有的,而菩萨、声闻、缘觉都做到不的。十八不共法里有这六种无减法:

(1)    欲无减,这个欲是善欲,是什么善欲呢?欲度众生之欲心永不退减,成佛的人祂主要的工作就是度众生,所以你看祂,怎么会有渡众生之心退减时?不可能!而且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都是为众生。所以祂随时都在度众生,只是众生受不受祂度而已,这是最重要的关键。你看佛度那么多众生,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众生在轮回、在堕落?你修不到一个层次的话就会退转、就会堕落。所以常常会进三步退三步,甚至进一步退三步的也有,如果进三步只退一步还好!总之,进一步、退一步,永远都是这样进进退退,要到菩萨八地才不会退!

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修一点?然后你智慧就开显,然后你就成佛,那不是很简单吗?祂是有这能力令你智慧开显,问题是你没有那种清净的心,所以佛光照,你也接受不到,如果心不清净,执着心里面的烦恼,怎么有办法接受佛光与佛的智慧?如果你能够住在如来的智印三昧,不执一切法的话,你就会进步了!问题是我们每一天心里的垃圾一大堆、妄想念一大堆,这样起灭起灭,永远都在执着,永远看不到清净,叫你不要执着,你又做不到!做不到的话,佛的光、佛的智慧要加持给你也没有办法,这也就是为何要先修禅定之故。佛度众生的心无有退转的一天,这种欲望,度众生的欲不会退减。

(2)    精进无减,为渡众生勤而不倦的精进心永不退减。众生不是只有我们这里的,宇宙虚空多少世界,祂随缘现、随缘度化,所以我们心量要广大,经典要读得多,才知道佛的能力到哪里!我们根本很多还是不了解。看到经典所说已经够广大了,而广大到什么程度,连菩萨都看不清楚!曾有一个德尼(就是有修行的女孩子),她入三昧定时,那个定已是相近于佛才有的,结果连菩萨观她入定到哪里去了,也看不到!那佛的境界更是我们看不到,以凡夫的心、理解力是更不可能了解的。所以佛精进、度众生的心永远不会退转。

(3)    念无减,什么叫做念无减呢?忆念三世诸法而不失之念心永不退减。过去、未来、现在是三世,一切法那是不得了的多,祂有能力忆想这些,所以祂所知是无穷尽的过去、无穷尽的未来。不像阿罗汉有一个期限,比如说过去八万劫,那个众生过去因缘报应他搞得懂,未来八万劫因果报应也搞得懂,但超过这个时间,他就搞不清楚,甚至于超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以外,也搞不清楚。而佛忆念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祂不会失掉,永远都是清清楚楚!

所以佛有种随念的能力,而且众人问祂随时就讲,不必观不必想,祂随时就讲出来,讲出来这是这样,这种随心而发的能力,不是用神通去观。有的人要用神通先观照一下,然后知道是什么事了才有办法讲,像我们在诵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就有提到这位已经做到二地菩萨的玉皇大帝,祂连善住天子七天以内要死亡,要堕入三恶道七世,祂也不知道,要想知道的话还要先观一下,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情,这种忆念的能力、禅观的力量就与佛不一样。所以,佛这种念无减,忆念三世诸法不失之念心,永不退转。

(4)    慧无减,分别一切法相之慧心永不退减。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因、有它的缘、有它的果,这个果又是未来的因,因因果果永远没完没了,佛都有这个智慧能够去分辨、说清楚。我们知道菩萨有的有宿命通,或许只能告诉你,你下一世可能升天,升天以后去哪里?也许菩萨他也会知道,超过八万劫以后他就看不清楚。至于为什么会升天?他不知道,大略来讲会知道,但是为什么升天?或可以升哪一天?菩萨就未必搞得懂。只有佛才可以清楚讲出:「喔!你因为做了哪一件事情,所以感召天界的果报,未来你可以升天。」哪一件怎么样?哪一件该受什么果报?都清清楚楚!像这一种智慧,分别一切法相都没有差错,永远不会退失、不会退减。

(5)    解脱无减,佛已断除一切烦恼之正习而证得解脱,永不退减,一切烦恼法都要连根断除。我们在修行时,常说三大阿僧祇劫,在密教也一样,密教它讲三劫,三劫是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大阿僧祇劫是断掉粗习,第二大阿僧祇劫是断掉微习,第三大阿僧祇劫断掉极微习。你如果修密法,修到有生之年,能够上进不断,精进的用功,你可以断掉粗习、微习、极微习,这样叫做即身成佛。当然这种佛不是像释迦牟尼佛这种果地佛,但起码你就是解脱了!佛的解脱是根本解脱,所以祂是最后身。如果是菩萨的话,当然无量劫在行菩萨道,所以还是累劫生生死死的直到要成佛,至果地佛的最后身,祂就不再来受生了。不再来受生,祂以法身清净示现,依各类众生心里面想的祂就化什么。

例如你的层次还在初阶,常常忆想一些天龙八部之类的,祂就会示现天龙八部的天神类的形相,你心中属意的是那样,所以祂就现那样。但是到底是真的天龙八部;还是佛化的天龙八部?你怎么去分辨?这个很重要!你只要不执着,化完了祂不会教你不好的,祂教你好的,化完就完了。因为这个是化的,所以怎么化来?无中生有!怎么灭?自然就灭。像这样的话,你要懂得佛在度化众生真正的道理,不会再执着一切境界。那个境界是怎么样?好、不好都不要执着。这样的话,管它是真的佛化的,还是假的佛化的?祂来教你一些法;或者教你一些解脱法,如放下、放下,不要执着!能够这样,你能够做到的话,那就是慢慢有了解脱的能力。这里佛所得到的是不能再减的解脱能力。

(6)    解脱知见无减,于证得解脱之知见无边而清净,永不退减。解脱若有「知见」加进去,就有佛的智慧、佛的识见、佛所体会的种种道理。这里面包括了解脱的能力跟智慧,而且祂是以智慧来得到解脱的。所以,解脱知见跟解脱有什么不一样?解脱知见就以智能为主来得解脱,而光以解脱来讲的话,它是不执一法,佛便已有让心安住不动的这种解脱能力,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还不到究竟时,阿罗汉也是一样做到解脱而已。等到证得解脱知见法身时才圆满,那佛更是圆满无缺,不能再减。所以第六个是解脱知见无边,无边是无边际,过去、未来三世跟现在的虚空(无穷尽的虚空),祂都能够遍满,这种清净永不会退减。

我们讲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身,与这六个有一点点相像。若将欲、精进、念这三个,用戒、定来取代,就是五分法身。而为什么举这六大不退减呢?都是好的,是佛的神通。我们在讲退减,减缘减因,都是在讲不好的。只有佛这六种无减是正面的,不能再减。而阿罗汉他们证到很多无减的因缘,是负面不能再减,负面当然最少是较好。

 

亲光菩萨释云,于苦堪耐,易共住故。《瑜伽九十二》云,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言柔和者,谓心无愤,不恼他故,广如瑜伽二十五释。

我们拿亲光菩萨所解释的,于苦堪耐,什么叫大忍?什么叫做柔和?心要是柔和就能够忍一切苦。易共住故,与一切法不管顺、逆都很容易相安住,你受苦不觉得受苦,有欢喜不觉得该高兴,顺境也不去执着,所以易共一切法。当然这里讲的是:不好的比较难耐而能忍,所以易共住故。这是亲光菩萨所解释的大忍、柔和成就无减,成就的大忍功夫、成就的柔和心地。

大家正在学五字轮观,所以我今天打妄想,写了一个偈语:「心地柔和是妙香,贡高我慢胡同墙,佛说诸法本不生,又说自性离言说,何得清净离垢染,善观因缘等虚空。」在这边供养各位,要背一背啊!你要供养诸佛菩萨,烧再多少好香、供养再多少好花,不如把心地修到柔和、清净,这才是最佳的供养,叫做妙香。修行人有一点成就了,最容易犯的是贡高我慢,这样就如进入死胡同一样,或者是像碰到墙壁一样,意思是不能够再进步了。有慢心起来的话,你就修不了、就进步不了。所以修「五字轮」的重点是:「a字」佛说诸法本不生;「va字」又说自性离言说;「ra字」怎么去得呢?何得清净离垢染最后一句是善观因缘等虚空,因缘是「ha字」虚空是「kha字」。

因此你在观五字轮时,应该要知道──「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清净离垢染,因缘不可得,虚空不可得」,后二句合在一起,成为「善观因缘等虚空」。你在学解脱、学观字,常常这么思惟,对照如来智印三昧这么思惟,既然因缘等虚空,善因缘、恶因缘、什么因缘,观它不执着,安住你的心,则成就大忍、得心地柔和,这是正确的修行法门。

《瑜珈师地论九十二卷》里面说,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这是小忍。忍有大中小忍,这小忍是忍外境的,像天气很严寒或很酷热,忍寒、热、恶劣的气候,这是小忍;其它人世间的人、事、物,还是小忍。众生给你的怨,你也能够忍,没有返报,这则是中级之忍。修行就是这样子,不能说我有理我就怎么样?或者有一点功夫就要报复人家、诅咒人家或者怎么样,这些都落入了污染法、不清净法、造业了。所以修行就要修忍辱,当然不能报复,这是讲比较初浅的。

言柔和者,谓心无忿恨,不恼他故,自己没有忿恨的心,也不主动的去恼怒众生。这是简单讲忍、大忍与柔和。上一次讲所谓的大忍指的是,若以阿罗汉来讲,能观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众生所居的世界、众生间的因缘,而他都能够自在无碍的观看而不执着,这要忍啊!不然你看到过去的因果报应、看到杀人啊、看到怎么样的,有人就会惊吓万分。像今天有一位网友写他心中心法打禅七,因为大陆雪难,过年不能回家,自己打禅七,那时看到不好的镜头,就赶快下座,心砰砰砰跳。你知道是虚幻的,但无形中你会进入那种情境,然后就会很害怕。如果你修到忍功夫够的话,顺逆善恶境界都能够忍,这才叫做真正在修行。当然《瑜珈师地论》里面二十五卷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解释。

 

「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现在把大声闻、阿罗汉所具足的十三种功德相说明完了!最后一个是「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第三显诸德相已奉行。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诸大声闻众已能善巧奉行如来所说圣教,圣教者2gama,音译作阿笈摩。如来佛世尊圣者所说之教法,即指佛所说之教与圣贤等所撰述之典籍。又总称经、律、论三藏及其它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以大乘教言,圣教包括经、律、论、般若、陀罗尼藏等五部,以目前的教别,含容大小二乘教、显密二乘教,皆是佛陀之圣教,不要以不足得境界与智慧,强加以否认或排斥。《异部宗轮论述记》云:「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为圣。又契理通神,名之为圣。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圣,名圣教。」

虽然大声闻是解脱了、智慧无量了,但是不懂的还很多,要学习度众生或各种如来言教,所以能已善奉行如来圣教。「圣」就是成为解脱圣人的教导,佛法不是只有学解脱,你修善行也是佛法,你起了善心帮助别人当然有升天的果报,那是初阶的行善;你修禅定能够超越欲界天,进入色界天的禅定,然后学断掉内在的习气,可以去色界天、无色界天,或者是五净居天。五净居天是阿那含果圣人居住的,你再往上去呢,还是有很多菩萨、圣人,他们可以居住在大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里面,我们看看最后它怎么讲?

第三显诸德相已奉行。该学的都学了,得到这三种圆满功德相,奉行佛陀教法而修行之。我们学佛法都是要这样啊!「已知」、「已证」、「已断」这三种一定要如此去思惟、实践。「已知」:不懂的道理要听,像你现在听佛法,听了以后懂了,懂了还没有去做啊,所以要去做。「已证」:也就是去做,已证得的,可以讲说暂伏,使自己习气不与因缘相应,阿罗汉就这样子,有初步的解脱。然后「已断」:断是除去的意思,连根都拔除,所谓断话是心要净,(当然全部净不可能,最清净觉是佛),但是还要加神通啊,如果没有神通,没有证到阿罗汉果的话也不成。

所以次第是先已知、了解,然后要去做,再来初步控制了,但心还不清净,如果能够完全清净就有神通。如何证明清净?神通具足。如果没有神通,你根本就是完全没有证到。阿那含果有五神通;阿罗汉果则是有六神通(前五通加上漏尽通),若再转成去教化众生,令其也成就阿罗汉道,这是大阿罗汉、大声闻众。你不要讲:「我证到什么、什么!」你不要用讲的,你要用现的,现神通给人家看才足为证。虽然很多阿罗汉他不现神通,但死时一定要现神通,先在虚空中跳跃,然后以三昧真火点燃自己的身体,所以阿罗汉不简单啊!那是实修实证的,今生有证到果位的。

那菩萨呢?他心不管得这么紧,不是那么要求清净,他以度众生为目标,度众生怎么可能完全清净?我们不像佛,有无量神通跟智慧、善观因缘,关于哪一个众生该得度,哪一个还要等一下、等几下,祂都清清楚楚。哪一个有因缘?哪一天会成熟?祂也知道。所以不必像我们教化一个人,打啊、駡啊什么通通用上了,都还未必管用。佛什么都不必。所以有人说佛都不生气,祂有大智慧、大神通,所以不必太费事,祂是观众生因缘自然去教化,那这我们怎么来奉行?

诸大声闻众已能善巧奉行如来所说圣教,善巧是方便啊!不要说一定要这样、那样,那他一定做不到!用方便法或者分几次、分期付款让他清净,自修也好、度众也好,都是要善巧方便。如果失去这种智慧、能力的话,就不是真的大阿罗汉或者是菩萨。圣教的梵文为2gama,如果把后面a拿掉,念起来就2gam(阿含),你学过梵文,2是什么?2是寂静,gam是去,2gam等于是去到寂静的地方,去到寂静的地方不就是涅盘?不就是我们修行的路?你懂得五十一个字母,十二个女声音的变化的话,可以解释这个字怎么来的?什么意思?很简单可以知道这些。2gama(圣教),音译作阿笈摩阿笈摩这个「笈」不是我们念的笈(ㄐㄧˊ),我们说印度的笈多王朝,这里它不是那样念,是guta,要念guta,那它这里第二个字演化成这样:aguma(念音:阿古玛),最起码你要懂得汉字。有时候g或者ga,都可以用笈这个字,有人这么翻。

如来、佛、世尊、圣者所说的教法,叫做圣教。圣教一定要求解脱,你不能天天讲佛法却都只讲要行善帮助别人、怎么施食、怎么修桥铺路,这些也是佛法之一但不是圣教。圣教一定要讲解脱!如何从心里面去超越你的烦恼、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而得到解脱,具备这种精神才叫做圣教,也就是佛所说之教与圣贤等所撰述之典籍。圣贤指后来有修证到的圣人,或者还没有成圣,但也是地前菩萨、贤人。所以我们说要礼敬贤圣僧,这些僧众不一定每个人都成阿罗汉,也有初果、二果、三果,照理来讲四果阿罗汉跟辟支佛以上才是圣人,这些准圣人还要人间天上往来、或者不来、或者是不返,这些都还不能够成就圣道,但是他们都能告诉我们怎么修。

所以总称经、律、论三藏及其它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以大乘教言,圣教包括经、律、论、般若、陀罗尼藏等五部,当然你说《般若经》也称为经,但它是独特的因缘、智慧,讲解脱智慧;如果要行大乘法,然后又要断微习,那就用密教。你说显教可以修到哪里?本着修行的精神与修行次第,慢慢在建立时,你就可以了解,我们说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在证得之后,转过去往上一阶就是陀罗尼门。为什么要进入陀罗尼门?

第一个,可以广度众生。为什么可以广度众生?依佛的清净身、口、意三业,加持到我们不净的人身、口、意三业,然后来利益众生。然后第二个,建立坛场自修,自修有的人修到空、无相、无愿三昧的话,心都无相。不起影相、不执着外境,所以就不生相。所以有的人刚修就会看到人啊、看到鬼神啊、看到另个自己、看到佛菩萨,那是五根的功用,那个还不清净!五根会起作用,就是最初浅的功用。因为你有所执着,所以会看到,慢慢修修修就看不到了,因为你不执着就会看不到,有境但是你不执着就看不到,至于看不到你微细的习气怎么断?就进入坛场修。

所以就进入金刚藏里面或胎藏界里面,坛场有八院、九尊,以后你有来上礼拜六的课,慢慢会听到这些观念。你进去坛场时,就会化很多种的幻相,就像这个阳焰,太阳底下那种熠熠的光,你一进去抓没有,但是远远的看底下又有,在虚空中好像一种亮光,可以在虚空这么晃漾,你一去抓它没有,一靠近也没有,远远看是有。或好像火轮,木棒两边点了火,这么转转转,变成一个轮子在转,空档之间是真的有火吗?没有!只有一根棒是真的,其它都是幻影,这可以当真吗?所以佛讲十缘生句,有十种这样的例子,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皆乃虚幻不实,故不用执着所现之境。你进入坛场会化起这些现象,因为进入坛场心空法了,跟佛的身、口、意合一,就会藉佛的法身清净,映现出一些你原先所看不到的。用这个佛所化起的现象,你持咒持咒会现起很多相,藉由这个来修掉我们很多极微细的习气。

所以你要把刚刚讲的大小乘、显密教每个法门,都能搞懂,且最后你还是要进入密教。虽然有人是修到这里还不喜欢密教,但如果等你有机缘进入了密教,你就知道是在干什么,不是在修简简单单的「阿(a)、罗(ra)、波(pa)、左(ca)、那(na) 」,那只是最初浅的悉地。你念「阿avi、罗ra、吽h93、欠kha3,念得要有成就,可以往生净土。你念毗卢遮那佛的法身咒,「ava3ra3ha3kha3,念得有成就你就可以去密严净土,就去毗卢遮那佛那里去了。要把极微习的都修掉,才有办法去,这跟你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不一样,你去西方那边只是游学而已,在这里是现世成就,为什么是现世成就?你进入了坛场然后依仪轨去修,修什么?修纯密,不是杂密!纯密是要仪轨再进入坛场的,要有坛场,所以这个要看你个人程度够不够。

纯密并非我们现在讲的一般藏密、或一些很粗浅如念六字大明咒的密法,那是杂密啊,没有坛城。进入坛城要有一套仪轨,很繁琐的,要有清净心、恭敬心,该怎么做怎么做,你们稍微了解一下。而这里讲的,佛所讲的法,你今生要全部去接触,到底有没有究竟,要依你的褔德,能学多少就多少,但起码你要懂,你不要学了三脚猫功夫,就说你已经懂了佛法,你不要摸到显教打打坐、或修修心中心法,就说自己什么都懂了,不要这么无知,要懂这些道理。所以一般讲三藏,我们要扩充到五藏,因为加了般若、陀罗尼门。

其它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只要讲大乘,只要讲解脱道,都可以列入圣教。以大乘教言,圣教包括经、律、论、般若、陀罗尼藏等五部,以目前的教别,含容大小二乘教、显密二乘教,皆是佛陀的圣教。有一些人讲大乘非佛说,这都是在造业!所以不懂就不要乱讲。上一期网络参问有一篇人家在问这个问题,不懂就不要乱讲,不懂又喜欢讲,这就造业,因为你不究竟就会毁谤,毁谤密法,怀疑说:「我修了半天没怎样,怎么那些人念念『ava3ra3ha3kha3』就可以去密严净土?有那么好的吗?」如果你方法对,有因缘去天道,你就会相信,然后认真的去修,真的就可以做到。当然此处所提,这是要结坛城或有特定的作法,不是你光念那五个音就行,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要依上师去学。

显密二乘教,皆是佛陀的圣教,不要以不足得境界与智慧,强加以否认或排斥。我这样回答那一位网友:「小乘的法可以去编写,只要有禅修、有五神通的能力,你同样可以写经典,但是那个是不究竟的经典。」你光说:「我可以做到初禅这样、二禅这样、三禅这样、四禅这样。」但你没有真正像佛法讲的,拿掉心里面什么毛病,那你就是没有什么境界!像我们讲的须陀洹,须陀洹一定要断身见,不执取禁戒取见、也没有疑心病、再加上没有瞋心,这样是须陀洹的果位。只有打坐到一境性,一境性是对禅定中的现象不执着,等到出定时照样习气、毛病还在,这个怎么和须陀洹果比?须陀洹果虽没有五神通,但是他心清净。

所以你学佛法要这么去学,断掉哪一个习气、毛病,身体有什么变化才能断掉习气、毛病,然后由过来人跟你印证,心清净。心清不清净,不是说表面上不生气就算,是要障碍来了、逆境来了,你都能够安住你的心,那才是真的。「张老师駡我无所谓,但是当家駡则不以为然,那同修駡更不以为然。你们算老几?讲我!我看你们自己修得也不怎么样!」心里面就不以为然,这就是不柔和。所以你看经典,《金刚经》里面,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他都没有瞋恨心,像这种已经攻到你的身体来了,你都不能起瞋心,这才叫做「忍」的功夫,这种真的不容易!这个要自己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还有这个毛病,要境界来磨,或哪一个事情现起来,整个心态你自己都可以摸到,看看你到底有没有清净?不简单啊!

《异部宗轮论述记》(一个部派)云:圣者,正也,正是对于顺境、逆境都心得大忍无碍,才叫正。与正理合目之为圣,理就是空、不执着,与正理相合,我们可以看他是圣人。所以你看这些出家人,风度翩翩不现神通,但是他自在无碍,什么都好,没有执着,遇上这样的僧众,我们要赶快抓住机会尊敬、恭敬、供养他们。你不要遇到哪一个宣称会发神通、会做什么的,但明明知见、行为、什么的都不怎么样,你还去供养,那就是愚痴!因为你对于哪种是圣人、哪种不是圣人,你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懂得这些道理。

又契理通神,名之为圣。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圣,名圣教。契理是契我们空性,能够应一切缘;通神是心清净,心清净才会现神通。通神有时候是心念而已,有时候会现起更高层次的幻化,幻化就是神通,所以名之为圣。绝对心清净的人有神通的话,一定是圣人;有神通但是心不清净的人,那不见得是圣人。魔也是这样,有无量神通,有无量的神变,但他心就是不安详、不清净,所以这种不能叫做圣人。以上这些大阿罗汉具足十三功德,皆「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唐朝玄奘大师,所译述之经典,概称为「新译圣教」。此外,唐太宗之大唐三藏圣教序、唐中宗之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宋太宗之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等,皆广称三藏及贤圣集为圣教。日本则对自中国请去之经论仪轨及传授之典籍等,总称圣教。

唐朝玄奘大师,所翻译述之经典,概称为「新译圣教」。因为他是新翻,所以当时叫做「新译」,表示说在隋、唐朝之前,再更早之前两汉时,佛教已经传到了中国了,所以那时候所翻的,也许他们认定是旧译,比较古老的翻译。玄奘大师回来以后,他的翻译比较偏向是一对一的翻译,一句话对一句话,很忠实的去翻译,过去的翻译大多以它的意思来翻译,所以比较模糊一点。像《大般若经》为什么讲得那么多?它是一句对一句这么翻,一个名相对一个名相这么翻,所以显得非常多。如果是印土这些大德来的话,他懂得这些道理,那就简单了,就把它削减成一句话,很长很长的变成简简单单的讲一句话,等于就讲完了。

所以这新译,主要是在告诉你为什么叫圣教?它也尊称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所翻译过来的都是新译的圣教,另外唐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藏经编好了,皇帝写这个序,名称叫做「大唐三藏」,有写序所以叫做圣教的序。唐中宗的大唐中兴三藏,在唐中宗时,又集结一些经典,所集结的三藏(经、律、论三藏),所写的序也叫做圣教序。宋太宗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等皆广称三藏及贤圣集为圣教。日本则对自中国请去之经论仪轨及传授之典籍等,总称圣教。哪一个皇帝比较有佛缘,他就很喜欢这一些经典,然后就发心编一次、再编一次,增加或减少,所以不同朝代的皇帝,收集的三藏大概有廿几个版本,再加上朝鲜、日本的就更多了,都叫做圣教,这些你要了解。

这把密教包括进来,所有讲仪轨的大概都是讲密教的仪轨。所以纯密一定要依仪轨去学,初学有初学的仪轨,入真正坛场有真正坛场的仪轨,然后这么修。这些纯密不晓得有几个道场可以找到?我们现在没有去找,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一般都是很简略的藏教的修法,我们不是很清楚,有没有如法不知道,如果以《金刚顶经》跟《大日经》来讲的话,里面都有把仪轨列出来,但是末法时期众生褔薄,福报不够,所以像《大日经》全版有十万个偈语,但因翻译的人认为我们不懂,所以把它减到八千偈而已,只有讲重点,所以很多称为要略,把重要的摘出来,比如说《要略经》。

就像《华严经》一样,华严经是从欲界六天,讲到色界四禅,再讲到无色界,再讲到五净居天,甚至于圣人声闻、缘觉、菩萨境界,到最后传下来只到六欲天,再上去诸天我们不够资格去理解,因为我们智慧有限,所以叫你去观法界,重重又重重,就如好几个玻璃镜,反射再互相反射的话,会进入那种虚拟的境界中,你会做吗?做得来吗?做不来!所以再往上的话呢,就更不用讲了。所以龙树菩萨只有留上、中、下这三册里面的最下册,就是我们现在的《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仅有一点点而已啊!这跟我们末法时期有关系,这经典还在,哪一个时候大家道德水准高了,它还会现出来,所以这个跟我们众生褔德之厚薄有关系。

 

亲光菩萨释云,诸有所作,已圆满故。是诸声闻位登无学,皆出生死故,善奉行如来圣教。

亲光菩萨释云,诸有所作,已圆满故。你修行要怎么修?已知、已证、已断,就是所作。有所作为,有为法要用来修行时,所作能够圆满成就。如果没有究竟,那就是没有圆满,没有圆满就没有解脱,所谓「所作已办」,是经典常常出现的,该修的方向、该用的方法、该证的道理,你都能够做到了,即称为所作已办。对阿罗汉而言,所作已办,如果再加一句「不受后有」,不再来受生了,当然这是阶段性的,对阿罗汉来讲是阶段性的入灭,但两万劫以后他还要发菩提心再来行菩萨道,而辟支佛是一万劫以后还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无量亿劫在众生六道中轮回、行菩萨道,练习这个智慧,不是练习定力!练习用智慧来得解脱,练习令我们这清净的心能够跟佛心一样,映现一切境界,而且对一切境界都可以保持实相观,不受它影响,这才是真正究竟。所以这还是一阶段而已,因为在讲阿罗汉,所以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是诸声闻位登无学,他不必再学什么法来断内心的习气、毛病,虽然真正的微习还没有断掉,但是他已经没有烦恼。皆出生死故,不在六道里面轮回。善奉行如来圣教,对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能够确实的懂,而且能够去做,而且也做到了,如果光已知没有已证,或光已证还没有已断也不行。所以这三转法轮,一定要循序而做,你只是听没有去做也无效,有做的话,你自己就知道有无进步,否则光听不做,听了多少年还是一样,没有进步。你有在进步,或你要让我感觉你有在进步,那就差不多啦!我这样的态度对你,如果你还是没有改变,那也许还要用另一种心态对你也说不定;当你也可以感觉:「这个脑筋、或者观念、或者是行为已经改变了。」这样就是有在修行啊!

再者,你跟佛的心相应,表示心空法了,所以你可以跟佛心相应;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疙瘩,跟佛心不相应,佛当然跟你不相应,因为你内心充满了很多的枝节、不清净,所以要兼容也不可能。所以学佛法真的要好好从内心里、每件事,都这么去思惟,这么去拿定主意,如果你要真正修大乘的法,就控制你的心念、自性。自性用两个名词来解释比较好,一个是正念,一个是觉知。这你可以理解吧!我用眼睛看到你,知道有人,是觉知,觉知看了但不要起分别想,你的心也是一样,你的心可以观你的另一个心、或者习气,一件事、一句话,你起什么反应?还不清净时,反应你都能够感觉,习气在发作你可以感觉,这是觉知。或者提起正念,正念也是觉知,可以观照你的邪念、妄念、不好的念,这是摛贼摛王。有的人做不到这里,看来看去只有一个心,起心动念只有一个心,那这是正念觉知起不来。有的人是正念一提起,妄念起不来,起不来不是没有啦,是暂时被你专心摄受,它起不来。

比较高层次不是这样,你的心浮动时,你可以有觉知观照它,可以看得到,它要生气、要怎样,要你的习气毛病现;或者你一个念,又分辨这个事情怎么样、怎么样,若你都很清楚,像这样就是用正念觉知去观妄念,所谓之妄念就是应缘,不管是真因缘,还是假因缘,应缘所起的心。你有没有以上这能力?如果没有!那表示身体没有破、心也没有开,修来修去连佛法都沾不到边。佛法五阴魔相所讲的,沾到边是要受阴尽,受阴尽不简单!刚刚讲的忧、喜、苦、乐,这四个已经没有罣碍了,心不忧愁、不欢喜,以及身体之痛苦、快乐,(气旺就快乐,脚熬多了就痛、就觉得痛苦),这些感觉都没有了,这才是舍受相应,就入受阴尽。受阴尽才十信位的初位,才入佛门第一阶,佛门第一阶到成佛,六十四位阶。

你受阴不尽,可以看到鬼神、可以通灵、可以干什么都没有用,都还跨不到边!十信以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地上菩萨十地,再上去之金刚如来十地,共有六十四位阶。所以你要懂过程、懂方法,要修什么都要搞懂,好好去用功。有时候你方法用对、因缘具足了,也许身体起了很大变化,然后就进入修心的境界。如果不行,修密法比较快,依佛身、口、意三业清净来加持你,密教为什么最后讲?因为该教的都已经成圣人了,剩下这些就用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比如以总持观一个阿字,观一个阿字就是总持法门,认真观,讲了那么多道理,讲了《金刚经》、《般若经》六百卷,有人愈听愈晕,不如跟他讲,观「阿」,阿字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生,这样观它,能够观起来的话,不是很简单吗?所以咒也好,种子字也好,什么叫总持?一个字或者短短几句咒语,就能够显示出它的功用,这是佛的威德。

至此,我们正式把大阿罗汉的功德相讲完了,再下来要讲菩萨,菩萨也有很多功德相,大约共二十几个。为什么要把这些功德相讲那么详细呢?因为这是我们的目标,每一个功德相都是大家要修很多的法门去证得的,不是用来讲好听的,不是用来歌诵祂们而已,是要当作我们的目标,如实去修证,了解祂们怎么修,怎么做到大忍柔和成就无减等等。不是光介绍一些名相,很好听却抓不到边,不知道怎么修。所以把真正佛法搞懂,又知道怎么做的话,其实会愈听愈有兴趣的。

(2008.02.1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