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大忍柔和成就无灭。」(续)

大声闻众满足诸忍,故称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举出三十二种安忍,能遍满得安忍者,是为大忍。即:无贪、不害、无热恼、无嗔、无恨、无念、无诤、不染欲境、能护自他、顺菩提心、无分别心、不着生死、顺业果、身清净、口意清净、坚固不退、言说自在、无遍计、自觉圣智、将护彼意、修四梵行不随禅生、于人天乐得自在、相好圆满、梵音深妙、灭除诸恶、远离悭垢、除断嫉妒、舍诸怨贼、近菩提分、离诸不善、乐处寂静、获诸佛法。

大阿罗汉的最后一个功德相是「大忍柔和成就无减」,上一次讲到无诤,梵字,世间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成就的,对于个人的根基,每一个人的背景、智慧所修证的佛法或者外道法,其实都不必去诤辩,如果有所争辩显示你自己的不究竟,如果贬他人说自己最好、最对,这些都是无知,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不能分辨世间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如果你能够分辨每个人的毛病、所讲的话、所讲的法有什么偏差的话,那你的水准应该高过他们。到大罗汉祂是内心清净,所以不管别人像小孩子样再怎么吵,对祂来讲,对也好、不对也好,懒得去讲一句话,解脱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会吵吵闹闹、会说是说非的都是不究竟、都是烦恼无量,所以才会吵来吵去;大阿罗汉祂心柔软,不会五根对六尘有什么违误、不舒服,所以祂不必去争辩。

像《涅盘经》里讲的一样,佛修证到最后境界的话,无所说!我们在学密法的话就是「字观」,诸法本不生,一切的言论都是不必要的,离言说相、离言法性,所以我们说va言论、语言,本义也是一样,自性离言说,我们自性清净离言说,有所言说则不能显示我们自性的本来功用,所以字观本不生,所有字声里面最后一音都是a声,所以一切法都不生,这种理念是很简单。讲修行的道路就是这么去做,这么做到的话怎么会有诤辩呢?没有什么睁辩!所以不必去诤论。

不染欲境,修行如果脱离欲界的话,那就进入梵天,梵天就是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这两个「欲」都没有了,一般讲的色欲心里已没有,但是其它的欲望可能还有。到阿罗汉的话,诸欲都能够断,所以不染欲境,因为染欲境你心就不净,不净的话怎么叫做解脱?所以大阿罗汉他是不染欲境。欲有两种:恶的,是不好的;善的,也是不好的。所以善、恶这二性他都不染,不去造业。等于说,阿罗汉他不一定去做善事,他认为做善事是多余的,菩萨才会去做善事,一边修自己一边去利益众生去修善行,大阿罗汉等于是在度众生,至于一般的阿罗汉,他是自修自利,不会去度众生,所以没有什么善事可做。能护自他,因为他是大阿罗汉,所以除了自利以外要利他,所以能够守护自己,也可以守护他人,要有能力去转众生的业。

顺菩提心,由于他已是大阿罗汉,故会发菩提心,这种人首先一定要把目标订出来──誓度一切众生!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是谓发心菩提;第二个是伏心菩提,要能调伏自心;第三个则是明心菩提,因为有修就能够把心不好的拿掉,不染诸欲望的话心就明,心明就能够得到第四个,出到菩提,出到菩提就可以自我解脱,阿罗汉就是证得出到菩提。然后你转成行菩萨道,进入第五个,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如来才可以成就的,现在大罗汉也是在这一段,虽还未得到这个,但是他已经在行菩萨道,菩萨他也是在这边,所以大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目标都是上求如来无上菩提,未来要成佛的,这样就是顺着菩提心。顺菩提心就会去度众生,这是第一个重要的,然后自修、利他这两个一起做。

顺着菩提心去发展,有的人发了菩提心,没有真正把自己修好,然后又要去度众生,他没有这个心,自修都来不及了,有心无力;有的是自己没有成就,但是一个心一直要度众生,所以他虽接触了众生却不能让对方彻底的了解佛法,只是说很热闹的这么学佛法,学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学什么?不知道修行要怎么修?这种也不是具足菩提心。菩提是智慧!智慧是能够脱黏一切妄想、习气、毛病,然后能够自心清净以后开显无量的智慧,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有世间的无上智慧,也有出世间的解脱智慧,也有出出世间空有不二的智慧,这个就顺着菩提心去发展,如果你中间有缺失,就会卡在那里不会有太大的进展。

无分别心,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佛法,都要度过。刚开始作主的心都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性很强,所以善恶、顺逆这样的分别心常常左右我们的行为,造成烦恼无量,这个就是根源于分别心太重。分别心重、烦恼无量,这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阿罗汉都没有分别心了,大阿罗汉当然更没有。前面讲小大阿罗汉之别,不是在指其有无究竟,毕竟只要是阿罗汉(arhate),都已经是解脱的。只不过,大阿罗汉是指其可以讲经说法度众生,故云为大。众度不就可称做菩萨了吗,为何还叫大阿罗汉?有一种说法就是,若阿罗汉把众生度到小乘,以小乘使之成就阿罗汉道,如此教人学解脱法者,这种就是大阿罗汉,他也在教人、也在度人,只是他把对方度到小乘去,南传的佛法有的师父也在度众生,就是走这一条路。

上文所提的大阿罗汉,能够参与《解深密经》这种法会,当然都是大阿罗汉。一般如果已经证到六神通的阿罗汉,他没有心去度众生,只有自己入涅盘境界,享受这种现法乐住的涅盘乐,他希望这个心能够安祥,不要起心动念造成烦恼,所以他会偏执空,或者偏执我空,我空就不来受生,那才是彻底的脱离三界。这种就是所谓的阿罗汉,虽有六神通、没有分别心,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他会执着空,所以严格讲起来其实还是有一个分别,他心分别在空有法上,还是有一点不究竟,但是对于烦恼方面他是解脱,所以仍称为没有分别心。至于菩萨,是直接度众生,也希望他们直接去学菩萨道,把大众度到大乘去,这是菩萨跟大阿罗汉不一样的。菩萨已能够修证到法空,所以法空不执着法的话,才可以真正的究竟解脱,最后会得到究竟解脱。

不着生死,既然已经解脱了,不再落于生死,不受生、不着生死、不来受生,所以叫做无生,也叫做应供。应供是说一般的天神、人,看到阿罗汉就很乐意供养,因为这样做福德会很好,所以要抓住机会赶快供养。无生就是他有能力不受业力的牵引,不去受生,这才是究竟的解脱,这个才是不着生死,脱离三界。

顺业果,为什么要顺业果?业果有两类。其一是过去所造业出现在目前为果,不管是顺境界、逆境界他都能自在,如果不能自在就不叫阿罗汉,所以他很自在。其二是未来果,因为你今生修证到阿罗汉,所以要脱离三界、要无生,如果不顺着它,做「不定性」声闻,就是──我已经修证到阿罗汉、有解脱的能力,但是我希望转成菩萨道。如果顺着它无生,就成为「定性」声闻──他转不了,所以一定要入灭、入涅盘。不过入涅盘二万劫以后还是会发菩提心,一劫是一万六千八百年,那么二万劫就三十几亿年,入涅盘以后那么久才发菩提心,之后还是要走大乘的路。所以修行不是说暂时休息就完了,他还是要继续走下去。

如果是不定性声闻有菩萨种性的话,修到自我解脱,他就转成菩萨道,所以是跳过入灭与二万劫的空转期,不浪费二万劫的时间在那定中享受法乐、快乐。因此今生如果闻到正式的佛法,你也可以发心直接进入菩萨道,不过行菩萨道也不简单,如果自己没有办法修到究竟解脱,修的尚不是很好,又还要去负担别人的业力、障碍,常搞得手忙脚乱,到最后反而退转,这样也是不好。所以他随顺业果,表示说非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如果他的能力、智慧有开显,也许就转菩萨道;如果不行,就入灭了。

顺其业果,一者云其未来的果要成阿罗汉就成阿罗汉,二者云其过去的因现起了果,他有能力面对、没有罣碍,如果有罣碍就不叫做解脱,所以阿罗汉可以承受病痛、承受业障,都无所谓。像犍连尊者是阿罗汉中神通第一者,但是他过去杀过人,所以这一世还是被人家用石头砸死,这还是死,但我们不要看表面的果报好像是惨死,实际上不是这样,阿罗汉虽也要受业力的报应,但是在报应之间他很自在,从容就死、不怕死,如果还怕死的话就不叫阿罗汉。

又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今生出家以前是大将军,大将军为了国家安危,带兵打仗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脑筋所储存的种子,都是杀来杀去的这种业力,因此还是要去受私人的业报,并不是说由哪一个国家来帮你承担业力。例如为中华民国去打仗,杀了好多人,仍是由你自己去受报,因为你所杀的人内心只有你,不是国家,国家是虚幻不实在的一个东西,由大家组合在一起,由谁受报?有共业受报的是大家的去受报,但私人造的杀业当然还是你要去还。所以这可分成两型:国家的共业部分,是下一世或哪一个时候,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灭掉,那是共业;至于你个人去杀了无量的人,这是你自己造的业,要自己去受。

所以达摩祖师知道慧可的业太重,一直不收他,如果选他当徒弟的话那怎么办?本来是已经在外面待了一日夜了,雪积的好深,达摩祖师看说:「你怎么不进来?」他说:「我要求法,我服侍你好久,你都没有教我,都不收我做徒弟?」讲的像要摊牌了。结果达摩祖师说:「我的法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像你这种材料,想接受这种无上心法?没有办法!」结果他一冲动,就到里面去拿刀子,把自己的手剁下来,拿到达摩祖师的面前,问:「我有这种为法忘躯的心,能不能教我?」达摩祖师没有办法,就说:「既然你这么捐躯求法,就接受你做徒弟。」

但又叮咛他说:「你的业力会导致你以后受报、被杀,被杀时人家还会毁谤佛法说:『佛法不是很行吗,怎么会你一代祖师还要受此报?』所以免你受报!」这边讲「免受报」,表示不发生在今生,以后还是会受报,除非证到阿罗汉,证到阿罗汉不来受生,那这样果报何时再现?可以遥遥无期。不过后来二祖找到传人三祖时,他还是自己去受报,还是去受当生的业,自己去衙门报到。结果死期行刑时,那个刀子砍下去,血本来红的变白色的,所以这是阿罗汉才有这种不怕死的心。所以证到阿罗汉的人不怕死,他顺着业果,并不逃避业果,没有恐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大阿罗汉的心。

身清净,当然证得阿罗汉时,他本身因为自修自利、心成就,所以一切业卡不上他,一般的业卡不上他,除非他去承受大的果报,不然他不受的话,业卡不上他。很多菩萨会生病,修的不到阿罗汉境界,当然他还会生病。真正得阿罗汉果的,身体不会有病、不大容易有病,在修过程之间会有病,他有六神通变化,所以身体清净。身体清净二方面讲来,是守戒清净,因为不去违犯他人。

口意清净,修来修去都在修我们身口意这三业。三业清净者,唯独佛是最清净觉,祂身口意三业完全清净,在功德相里的总功德相中我们介绍过,乃最清净觉,觉了以后心完全清净,所以不被一切业所黏,这才是最清净觉;阿罗汉不是完全清净,微习还有,但一般的业起码都已经清净了,只是「最」还没有安上去,因为只有佛才有最清净。身清净就不违犯其它的众生,不犯杀盗淫这种身业;也没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口业;亦没有贪嗔痴之意业,即前文所讲过的那些贪嗔痴,都没有。这是身口意清净。

坚固不退,因为他已经是心地清净,所以能够坚固不退转,阿罗汉他如果再下去就发菩提心,这两条路不一样,你看地前菩萨,如果是跳过阿罗汉,没有修阿罗汉道的,他这个心还是不净,比不过阿罗汉,阿罗汉是心清净,所以他不退转。菩萨本来就有余习,没有像阿罗汉守戒严格成就道业,菩萨为了度众生自心也无法完全清净,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度众生要怎么度?话也不能随便讲,也不能随便笑,行为又四威仪具足,人家看了都不好亲近,不好亲近怎么度众生?所以菩萨就带病,示现身有病、心有病,但是学习智慧,菩萨有能言善道的智慧,而且种种的智慧慢慢累积,这两个系统是不大一样。

阿罗汉这里的境界也是坚固不退,这个心不退。阿罗汉的境界、心地跟八地菩萨差不多,坚固不退转,八地菩萨是不动地,心不动相当于阿罗汉,八地菩萨是心不退转,阿罗汉也可以讲不退转的是心,更坚定、不退转。阿罗汉可以讲练得铜墙铁壁,练得都没有一点感情作用,没有什么好、没有什么坏,没有什么要度众生之类的,都看的很自在。有的师父修阿罗汉道的话,心是很硬,自己的父母亲要死了,他也好像当别人的事情一样,也不会伤心、也不会流泪,为什么?因为他心不能动,练到不会动,对亲情好像是很淡薄,这样才能够不动,解脱是这样。而菩萨就很有慈悲心,常常感情作用发动,没有感情作用怎么会去度众生?看别人有苦难就自己受不了,所以就要去帮助他。所以菩萨他是具足悲心,跟阿罗汉不一样。若阿罗汉以后要变菩萨,要走入菩萨道的话,他心还要柔软,不然现不起慈悲心。这里心地柔软是对逆境、对业力他是柔软,因为是大阿罗汉,他也柔和了,跟一般的阿罗汉不一样。

言说自在,因为他是大阿罗汉,他也要讲经说法,所以他有所言说自在以外,他又有神通,有宿命通、天眼通,所以讲起来更是要怎么度化众生都能无碍。无遍计,遍计就是唯识里面讲的三性,我们自性还不清净时包含三个性。「遍计所执性」,就是会胡思乱想、会去执着一切事情,事情因缘发生时,你去执着它,而且不是对一个,是无所不住的所有都去执着,这是凡夫性。等凡夫性修的好一点,不再执着,就是「依他起性」。他是指因缘,已经证到空或者解脱的境界者,一切因缘来时他应缘起心意念,但是空掉了、解脱了,所以不受影响,这里可以讲「觉而不住」。那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也有,但我们是觉而住,住就又进入遍计所执,那是凡夫之遍计所执。

「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大菩萨让他的自性充分的应一切缘,又有超能力可以观十方一切众生、一切世界。圆成实性有什么好?你自己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涵养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都在心中,不必像天眼通要看,十方一切世界都在他心中,一切众生都在他心中,所以你跟佛是没有二体是一体的,是我们分别,才觉得我跟佛不一样,其实我们都在佛心中,这种如来藏性只有证到佛的境界、大菩萨境界才有,菩萨还不圆满,还有一点大小的分别,比如说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更大,但总不是全部。

佛的如来藏是虚空有多大他就有多大的心量,所以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晓,智慧无量,这是佛的境界,所以大阿罗汉跟祂还是有点分别。我们看每个圣人的功德相,多少都有一点程度上的分别,不要说名相讲到言说自在,那佛也是言说自在,这当中的程度又会有不一样。我们都要从这里切入,去看他们修证佛法所到的境界为何,例如心地清净多少?有多少的言说自在?当然大阿罗汉言说自在,但是没有大菩萨那样的言说自在,而大菩萨的言说自在又没有佛那样的言说自在,这是一定的。总之,无遍计就是没有遍计所执性。

自觉圣智,圆成实性有的话,一切心念依外在因缘而起灭起灭,这是自觉,如果你还不能自觉,根本就是凡夫。什么叫自觉?自觉什么呢?不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你的自性就可以感召十方一切世界或者十方一切世界里的一切众生,有因缘来的话你都能够应缘,因缘来你就应缘,应缘后你怎么样?「圣」就是解脱的意思,「圣智」指有解脱的智慧。万一你懂得越多,反而越罣碍、不能解脱,不是很烦恼吗?像让你有神通,可以知道未来八万劫的因果报应,你都知道:「我未来还要下地狱!我未来还要出生畜生道!还要多生累劫多少次。」那你不就很罣碍?

网络上很多人不小心接触密教的法,既没有皈依、也没有人教、也没有设坛场,随便拿来就修了,这在经典讲,你犯了伪盗获罪,不该得的你得了,你去偷了,这个罪未来的果报就是下地狱,怎么办呢?很多人都害怕了:「我不小心啊!我不懂啊!没有看那么多经典,怎么知道严重性!」《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里,就有讲得很清楚,连金刚菩萨如果没有真正依正式管道去取得密法的话,还是要下地狱,何况是我们凡夫?所以知道后当然很害怕。不要害怕,首要补救措施当然是先去皈依,皈依以后就是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念诵佛陀所说的经咒,

我们密法里面分两种,一种是纯密,一种是杂密。纯密就是依《大日经》跟《金刚顶经》这两部经流传下来,有一定仪轨去修的;杂密就是在经文当中穿插有咒语,所以显密合一就杂密,显教经文里面又有咒语,显密合在一部经,我们一般人修的杂密即如是,像《佛顶尊胜陀罗尼》就是,它说你念这个咒21遍也好、108遍也好,都可以转你的地狱果报,或有病的可以延寿。你懂了这个法,先去皈依然后诵这个咒,就不用怕下地狱,不用怕以前无知所造的业。我们就是这么去做,如果没有这么去做,也可以,你要修到像阿罗汉一样不来受生,这个果报哪个时候发生?不知道,也许你在行菩萨道时再受报。

行菩萨道就不怕下地狱,因为地狱道也去、畜生道也去、天上也去、哪里都去,无始劫以来这么在六道里面一直绕,为什么绕?因为他心自在,在哪里都好。有时候我们看经典觉得很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以前有一世出生做兔子,兔子看到一个修行人就很高兴舍生,为什么舍生?因为对方是圣人啊,供养他最好,所以牠就跳到火堆里面去,借这个机会赶快献身供养他。所以,菩萨是觉悟,不爱涅盘、也不怕生死,所以他才有这种能力在六道里面这么绕,反正心不退转!你如果要去受报,你就去证阿罗汉,自觉,自觉应缘时能够有智慧解脱,所以懂得越多,自己越能够面对那个境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自觉圣智。

最大问题是说,如果有自觉但是不明明了了,就是你自性在应缘时,你看的不清楚,你知道有障碍来、自性又在做事,做啥事?不清楚!不清楚的话就还没有见性,这个不要讲大阿罗汉,这个到阿那含就有了,阿那含是三果,阿那含果就能够见性,见性就是我在这里打坐也好,做什么都没关系,有十方因缘跟我有关系它去做,去做什么事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心有应缘才会自觉,自觉以后又能够安住这个心,觉而不住,如此才能解脱。阿罗汉都有这个能力了,何况是大阿罗汉,所以大阿罗汉更有自觉圣智,这些现象我们要懂一下。

将护彼意,将护就是保护众生,彼意是他们的心。众生的心都不安、烦恼,那你要有能力这么去安他们的心,不必用嘴巴,是用自性、空性就可以影响他们。所以我们只要一到佛堂,虽看不到佛有什么神通变化示现,但是就会觉得很安祥,原先的恐怖心都没有了,以前的不安感都消失了,烦恼也顿除了,这是佛、菩萨、阿罗汉在帮我们加持。所以既然是大罗汉,还是要利益众生,能够保护众生的一切心意念,使之不要起烦恼、恐怖。

修四梵行不随禅生,我们讲的四威仪也好,或者超越色界的这种清净心,都是包括在四梵行里面,但是为什么叫做不随禅生呢?有的人学打坐,对这个禅没有真正的理解,好像说禅是不可说、安祥、不能有念的,不是这样!我的解说很简单,心有所动就是禅,心不动就是涅盘或者寂静。刚刚讲自性能够觉,觉还是有心念,心念也是禅,这样,禅是不是心的动向?还是心在动!所以从这里面可以去读心的动向,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读它,到这种境界就是禅的境界。关键更在于「不随禅生」,不生起心之散乱。如果觉了那是禅,禅以后还有「生」,生什么?生烦恼!那你就是心乱、散乱,怎么叫定?没有定!阿罗汉都有这种不随禅生的能力,何况是大阿罗汉?所以他能不随禅生起烦恼、起一切境。

于人天乐得自在,不求人天诸快乐,人天乐能够自在,一般人很执着世间的快乐,阿罗汉已经是快乐不快乐他都很自在,所以在人间他也觉得没有什么烦恼,有一些阿罗汉有神通可以天上人间来回来回,他看到天上这么享受、荣华富贵,要吃什么就现,要穿什么就现,无所事事的享受那种快乐,也许有人说这个不错,但他也不会爱这种现象,他心要求解脱,所以并不执于人间天上这种快乐。因为他有这种理解,所以他才会证阿罗汉,不然就会被欲界天的境界吸收,或者执着那种禅定力、真如性而出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那就落入天道,无法成就阿罗汉。所以阿罗汉当然对于人间、天上的这些快乐没有什么执着。于人天这种乐,得自在就是不受他们引诱,不会去执着他们。

相好圆满,相好圆满是讲到我们的报身,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应化身,我们现在佛也是这个应化身,阿罗汉今生修行也是应化身,所以今生修了,这个阿罗汉看起来好像其貌不扬,长得不是很庄严,不能这样讲,因为是过去的果报,过去的果报还没有修到阿罗汉,所以当然今生的果报人不会很庄严、美丽,但是他修断一切习气毛病,积集很多功德,所以他的果报未来的身就会现,虽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但也是庄严,所以他死了以后、入灭以后所现的报身相好庄严。当然有的人今生慢慢转变,但怎么变还是我们人世间的这种福相,或者潇洒之类。

但是果报身就更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例如放在大英博物馆里那一尊画像,与我们一般凡夫之眼所见并没什么两样,看上去也是凡夫一个啊,但是他的报身就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他示现报身的话,现出来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非常完美,每个人看了都会法喜充满,当然他有一些手该长,或者是脚的千辐轮或者手的什么特征,这是有的,出生以后就有了,整个来看,不像我们雕刻的把他想象的。用人的层次雕刻不出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没有办法!后来第一尊的佛像,还是天上的天神下来雕刻的,因为没有人敢雕,雕不好这个罪过大了,所以一般世间的雕刻师都不敢雕。后来是由天上的一个天神示现雕刻师,下来说:「我来雕!」,听说那一尊现在存放在中国,檀香木的第一尊佛像。

背景是因为佛陀祂到忉利天去为摩耶夫人讲经说法,看似只去一下子,但我们人间已经过了三个月,有一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喜欢释迦牟尼佛,久没见到就生病了。「那怎么办?」「雕一个像给国王看?」「好主意!」但是没有人敢雕,当然我们看凡夫的样子其实还是有,不过跟我们不一样的一些形象,乃是更加完美,如大阿罗汉他们相好圆满,因为他每一个相成就圆满,就是他的心地或者他所作的功德都圆满,才会受那种果报,对不对?在《金刚经》我们讲过,大家也都清楚了──你修了一个什么好的法,于是会成就你身体一个好相、一个好的样子。而释迦牟尼佛累劫修无量无边的善法,所以他的果报就变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梵音深妙,梵音不是只有好听、讲的声音美妙,阿罗汉他们讲话的声音可以深入到很遥远的地方。去过印度的人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五大山头、一个山谷,五个山连结起来,祂的说法台就面对五大山林,这么远的地方,法音怎么可以到?阿罗汉已有神通,谁在讲话他都可以听到,不一定要在面前听,但这些凡人,优婆塞、优婆夷修的不好,又挤不到前面去,怎么可以听的到?佛就是有这种微妙音,还可以送达很远的地方去。先不讲佛,我们发话一个声音,从空间而言,你说好像啪啪啪就没有了,不是,它还跳到其它的地球去,在十方虚空,这声音是不灭的,哪里发话它就一直扩散扩散。所以我们的知见有时候要扩大。

更可怕的就是,从时间而言,你现在讲的话永远都存在,所以佛他可以了解众生过去说什么话?现在要说什么话?未来哪一个时间、空间他又要讲什么话?他都知道,这是你的业力,因为祂能洞察到每个人的业力,所以知道你未来要讲什么话,哪一个时候、哪一个时间?跟谁?要讲什么话?都知道!所以如果你像佛懂得这么多,偏偏放不下,不是很烦恼吗?圣人他们修到根本都没有执着,所以既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智慧、无所不知,但又能够自在,这就是修行到最后要这样。

那阿罗汉、大阿罗汉他也有这种梵音,梵音是非常好听的一种天语,像我们现在在学悉昙就是梵音,梵音带有很多的鼻子音、鼻音,如果碰到后面比较抝音的它会转成鼻子音。在中国方言里面,客家人比较会讲鼻子音。鼻子音在中印度来讲,就是比较美好的一种发音。梵音也是这样,很多都是用到鼻子发音,有五音,前后连结就会变成3。每一次到人类开始出生时,梵天就下来教梵天的语言,因为梵天的寿命很长,以我们人世间来讲,他们的寿命很长,梵天王当然可以等世界人类灭了又出生了他再来。

人类是会灭的。人寿八万四千岁是最人格完美,所以没有夭折,然后时间一直过去一直过去,这个贪心、不好的心、偷盗心、什么心都慢慢起来,慢慢起来人的果报寿命就减一半,八万四千岁变四万岁变两万岁变一万岁,这么一直减,减到人寿平均十岁时人类就会灭亡!我们现在人寿平均七十五岁,还有六千年我们会自己会把自己毁灭掉,毁灭掉那人会从哪里来?从光音天的天神会下来,这《楞严经》里面有讲,下来以后他去贪图地球上这些花花草草、果实,非常好吃又漂亮,就起了爱心去执着它、去摘它、去吃它,结果本来都会飞行的,一接触到地球上的东西就飞不起来。亚当、夏娃是这么来的,亚当、夏娃不是上帝创造的,然后这些开始慢慢变成人类的始祖。

生命学家也是这么研究,地球人类是毁灭又生、毁灭又生,当然怎么生的他们搞不懂,再来就是认定是由猿猴演进的。不会演进的!猿猴跟我们很像没有错,有一点同类,但不是由此演进,如果演进,那其它的地方也有人类啊,那怎么演进?人类生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只是说我们脑筋也会变化,个体也会有点变化没有错,我曾经印现一个影像,就是一个像猩猩、还是猴子,他嘴巴叼着一个念珠,古佛以前就像这个样子。绝对不是说猴子变过来,既然猴子变过来,前面变人,为什么现在还有猴子?是彼此有点像,但又不是完全像人这样。这很复杂,你要懂这些,要去看经典,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看经典才会懂,原来这样、原来那样。这里讲梵音深妙,非常微妙的,不管是法音或者他的说话声音。都可以送到好远的地方去。

灭除诸恶,这跟前面心清净一样,这比较简单。心地要修证到我们讲的身见没有,禁戒取见没有,疑心病没有,贪嗔痴都没有,色界的种种真如性不执着,无色界缚,不灭,阿罗汉要证到的话,五上分结,这常常在讲。心地里面的清净,色界缚──不要被色界的神通变化绑住了,无色界缚──不要被无色界;知道很多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或者你的心可以扩散到无量无边的虚空处,或者心起无所有处,或者非想非非想处,这么好的神通都不要被绑住!然后再来我们有一个心还不定,刚刚讲的,感知众生心如果安不住的话,心就会七上八下,就是掉举,掉在空中一样,打妄想、心不定,这不是在讲我们人,我们人的层次如果还乱七八糟那不能讲。

阿罗汉他已经心清净,阿那含五神通,他感召过去的因缘、众生的心,阿那含还不究竟所以还会乱,所以要断掉举,然后到阿罗汉这掉举就没有了,不管他心可以通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心,也不受他们的影响。再下来就是我慢,在阿那含境界还有我慢心,我慢心就是心不净才会有我慢,心清净哪里会有慢心?表示他还有慢心,小阿罗汉会有慢心,所以释迦牟尼佛要讲《法华经》时,有五百个比丘,是小乘的,自以为已经修得不错,修得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其实他们都是心还有病,哪里会清净?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不讲,后来大家就一直请求,请求祂,祂还是不讲,直到这五百个贡高我慢的比丘不认同、退席了,祂才开始细讲。为什么?大乘佛法是很简单,度众生为主,但是这五百比丘他们听了就会想:「哪里有那么简单!」

像《大日经》里面讲的「五字轮观」,你们有上过课的要好好去念!光这个「狣圳劣曳丈」五个字,如果持到五十万遍就成就了,这很快,你3秒钟就能念一遍,一小时起码念了一千两百遍,每天花了五小时就五六千遍了,50万遍很快就到了,你就成就了,那么简单!「真的吗?」阿罗汉会怀疑。所以经典讲,小乘根基、智慧差的,不要让他看到这么简单的法,阿罗汉说:「我守戒那么严格,要守两百五十戒,然后四威仪具足,要修得心都不动才成就阿罗汉道,你光念这五个字,然后就怎么样、怎么样,哪有那么好?」

佛的慈悲就是这样,末法时期众生智慧浅薄,叫你守戒你守不来,会犯戒,犯戒就重新复戒,却总是守不好。所以修的好的没有几个,佛只有用慈悲方便法,这个是大乘佛法里面的方便,你相信了就一直念一直念,不可思议的智慧就会现起。这里讲到五上分结,最后无明,根本无明要破,一破的话你当然就成就佛道,阿罗汉无五分结。总之,你能够超越的话才有办法成就,所以当然要灭除诸恶。

远离悭垢,悭是悭贪,一毛不拔,因为是大阿罗汉,一般的阿罗汉不会去做善事,他心地清净也不去做善事,当然坏事不会去做,大阿罗汉要度众生,所以他还是要布施,法布施也好、物布施、或者其它布施,然后其它污垢、心里不净都要清掉,当然要去掉,不然怎么成就阿罗汉道?这个应该排在前面。

除断嫉妒,断除嫉妒,这也是心病,嫉妒心是女孩子比较会有,所以你如果还有嫉妒心,要赶快断掉,男生有嫉妒心那很危险,下一世可能出生做女生,因为女生比较小心眼会嫉妒。所以你看人家好,你就随喜赞叹他。例如看人家买了×宝几亿的房子,那是此人的福报好,你要恭贺他,不需在那里讲风凉话。这样把我们的嫉妒心摆平了、不再犯。这里提的都是很重的毛病,大家比较会犯的。阿罗汉是没有了,心都不动了,能有什么嫉妒心?

舍诸怨贼,怨贼就是我们五根六尘所偷离功德的怨贼,六根清净,对于这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你没有罣碍,没有罣碍他就不是贼;贼是会偷你的功德,你造了很多功德,然后他都把你偷掉。例如你眼睛看到人事物有嫉妒心或者有嗔心,他把你所做的功德都报销掉。所以这里讲的舍诸怨贼,就是六根清净,不会再犯这些过错,所以功德就不会被偷掉了。怨恨也是很不好的,嫉妒跟怨恨心是很不好的,当然我们修行先断这些,阿罗汉根本没有这些。

近菩提分,菩提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是对一切内心的法跟外在的法,都能够自在,能够保持实相观、中道观,不被他们影响,这就是菩提,有这种能力觉悟就是菩提。离诸不善,这很多讲起来都重复,这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乐处寂静,这是他的毛病,阿罗汉跟大阿罗汉他们喜欢心安祥、寂静、涅盘,跟菩萨不一样;菩萨是心处在大众中,或者是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安祥,也不一定说要独处或不接触大众才会心安祥,不会,照样工作,工作得很忙而心也一样安祥,心还是很寂静。阿罗汉跟大阿罗汉他们偏向于喜欢这种心的寂静。

获诸佛法,当然不是全部得到佛所说的法,起码到小乘境界的法他都得到,但是大乘的菩萨法还没有学到,或者学一部分。智慧有很多,种种波罗蜜、无量波罗蜜门,他是学一点点,没有像菩萨满足一切波罗蜜门,要渡到彼岸、要成就如来境界的法,他不是全部学到,所以一切波罗蜜法只有菩萨在学,大阿罗汉是有学但不是全部,所以一谈到获诸佛法不是全部,你马上要有这种理解,阿罗汉在理解到阿罗汉所应该知道的佛法,大阿罗汉就有体会释迦佛尼佛讲的大罗汉的心地法门这种佛法。那菩萨的法,他们可能懂但是不想去做,或者根本都没有听过,不想看也不想去研究,所以局限于在小乘解脱,或者是学小乘法,他教人家也是小乘的法,所以教人家四念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观、四圣谛等等的法门,他可以讲的很好,他没有叫人家去修一切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或者一切波罗蜜,学习去度众生,学习去讲经说法,或者从心地里面去学习大法。

你要了解最大的分别,阿罗汉主要修的是到六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大家都很清楚,因为起心动念你都很清楚,大乘佛法要讲到第九,有时候要讲到第十意识,如来藏识就是第十意识,所以小乘阿罗汉是由第六意识先去修心。大家都很理解起心动念,都是第六意识分别心,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现的神通变化,也是第六意识配合去发展出来的。如果跟他说:「我们有一个第七意识审慎思量的心。」他听了不会相信。这是唯识里面、大乘佛法里面所云。你善于审慎思量,这是第七意识,能够有分别法不执着,因为第七意识去执着第八意识的种子、法尘。小乘行者他看不到这些,因为虽有气但是不能够逼到第八意识里面去。禅宗叫做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就是打破第七意识,而第八意识会现起他的种子、法尘,飘、飘、飘,大乘佛法就在学这个,知道这些法都虚幻不实,这些都是过去熏习进来而已;又或者你有能力感召十方因缘所现的法,也一样都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你就不会有烦恼,真真假假你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

但小乘行者没有办法体会这种现象,所以他不敢进去,外道更没有办法进去,所以外道常常会讲打坐会走火入魔,大家都怕走火入魔,什么叫走火入魔?佛法说魔由心生,因为你心不净,心不净的话气进到脑筋里面去,感知也好、或者种子也好,你把他当真,当然就会害怕、行为也乱七八糟,你如果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虚幻不实在,那也没事啊,过了几年以后心清净了,你就了解,原来心都虚幻不实在!感召众生的心也一样,你不执着它,他慢慢心空法了的话,自性清净,也可以影响众生的心,所以很多菩萨是这么不用一法就可以利益众生,不必要讲经说法,或者用有为法去加持,都不必要。

第九识,阿摩罗识(amala-vijñāna),是清净识、无垢识,mala是污垢、不净、不纯,你懂得梵字的话mala是污垢,你们在念回向,不是有一个mala mala吗?污垢,离污垢,没有污垢就叫amala,阿摩罗识,阿摩罗识就是第九意识。第八意识为阿赖耶识,第九意识为阿摩罗识,有的则称是阿陀那识(2d2na),不同之处在于阿陀那识还有执着,执着偏空,偏于空的执着,虽然是清净但不是完全清净,他偏于空的执着、解脱的执着,阿摩罗识则是清净识。最后还有一个第十意识,就是佛所具有的如来藏识,这离我们太远了,所以佛法三不等。我们讲阿罗汉、小阿罗汉、究竟阿罗汉、大阿罗汉,他们也懂佛法,懂一些什么?菩萨也懂佛法,懂一些什么?所以这个获诸佛法有三不等的层次,我们都要去了解。

所以讲到大阿罗汉的功德,你看《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举出这三十二个功德相,其实我们讲到他是只有十三个功德相,这十三个里面每一个都再细分,要讲的话没完没了,我们虽然提出一点点,就讲的很慢、讲的好久,如果由佛来讲的话,一个小题目就讲好久好久,佛法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太广泛了!所以我们只能简说,但是不懂也不行。如果不懂这些,不懂得这些圣人境界,随便就说自己是阿罗汉、大阿罗汉,未证言证,就成了大妄语。看看这些,我们哪一点做到?不管是神通变化、什么能力,这些都无法做到,当然哪一果都没有,知道吧?这是那么现实的问题,所以心的清净跟你神通变化没有关系,你会五通,上面那任一个却都做不到,那什么果位都没有。即使天神的境界有了,天寿久远,天神也是不究竟的,死了还要再轮回。

所以佛法不懂当然会走错路,懂了就不会去在意这些。要赶快修内心,对于什么执着的,或过程之间内心所现起超能力什么的也都要放下。今天有一同学从国外打电话回来说:「我的心有某某能力、某某能力?」我说:「对!你懂一下就好,不要执着它、不要当真,要度过去!」佛法在讲度过去,都是舍,你有什么能力就要舍,不然就是赶快度过去,度过去之间当然你会体会,你要体会什么叫做佛法?一定要亲证!经典讲的都是真的,魔相里面亦有这些善境界,但是你要怎么度过去?你不度过去就执着在那里,就卡在天神的境界了。

本次已把三十二种安忍境界所产生的现象,把它讲完了,都是讲心。还有一些延伸内容尚未讲完,待下一次再提,等这些都讲完就进入菩萨的功德相。所以看到这些圣人的心地怎么修行,我们也可以知道修行是在做这些工作,跟着他们去做就对了!

(2008.01.2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