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4)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续)

(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设施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

继续讲大声闻的诸功德相,上一次讲第一种有余依的涅盘寂静,讲了依身、依习;今天要讲无余依,已经证到没有身也没有习气,究竟无习的话就像如来最清净觉,而其它菩萨还有大阿罗汉,微细的习气还是有,但是已经很淡薄。此中提及八依,八依者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记载,八依者:

(1)施设依─施设者,建立之义。指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苦乐寿夭等,称为施设依。

(2)摄受依─摄受者,含摄容受之义。指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等,以为我所摄受,故称摄受依。

(3)住持依─指人依段、触、思、识四种之食,则能摄养诸根,住立支持,故称住持依。四食又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噉,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4)流转依─指人依五蕴中受、想、行、识四心,起诸烦恼业因,流转三界生死,故称流转依。

(5)障碍依─指诸天魔外道,随有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故称障碍依。

(6)苦恼依─指人依于欲界,领受一切忧苦,不生厌离之心,故称苦恼依。

(7)适悦依─指人依诸禅定,静息思虑,身心湛寂,得法喜乐,故称适悦依。

(8)后边依─指阿罗汉之三界惑业已尽,更不受生,其最后身,依有余涅盘而住,故称后边依。[1]

无余依中第一个数教寂静,什么叫数教寂静?数主有诸习养成之意,教有世尊的教法,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就是说诸数习及言教等一切都息灭,内心很多的数习、妄习、烦恼法都已经没有了、寂静了。再者世尊诸言说、言教都不必用了,佛法里面因为你不究竟,所以方便说一切法,让你去修行、去断习气毛病,如果究竟了便无所说,如《金刚经》里面所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还没有究竟以前,你对所有的言说当然都还有执着、还有所学;修到不必学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究竟无言说,你除了内心种种烦恼已尽之外,对一切言说,连修行的境界都不必再去讲、不必再去执着。

这边讲「心行」,「心」,微细的心,「行」,要讲行为当然也可以,但是这里讲到行阴,行阴就是内心那些过去微细的法尘,无数劫来所熏习进去的法尘,你观之可以知道宿命,但是对这些都要能够无相、或者无执,不去执着它。这是相对的灭这个法、心中的一切法尘,能够这样的话就没有言说,所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言教等都息了、没有了。

比如五字轮的狣向先成几,第二个就是在讲,如果有说那是方便说,如果从进去观的话,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所说本不生,所以无所说,这样观五字轮就简单扼要。所以显教、密教法法本来是相同的,如果是根基不够的,学显教理论、名相一大堆,会搞得迷迷糊糊的,如果去学密教就简单了,能够思梵字的义理、字相,然后持咒声,又跟佛的垂迹加持身相应,就有一点消息了。

第二个解释的一切依寂静,一切依就是有余依、无余依,谓有余依中虽有设施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有余依中虽有设施依乃至后边依等八法,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在无余依中不是只有身不见了、没有了,连心起灭都能够寂静,学佛法要学到这样子,寂静中涅盘的境界是快乐的境界。如果菩萨要利益众生,祂依祂的清净度就能够有应化身出去利益众生。了解这一切依都寂静,在有余依、无余依等等法上述八依之中都能够安住。

第三种依依苦寂静,什么叫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八种所谓的依,有所依、有所身、有所食、…等等都是烦恼法,苦集灭道等等,苦集灭道有两种,再加上类苦、类集、类灭、类道等等法,如果能够悟得的话,到最后都没有了,永灭众生之苦。

第四种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有余依、无余依,如果有依苦的话会对心产生种种疑惑,产生不安的心,这些到最后都能够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依前所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不生苦之疑虑,都已寂静。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有余依、无余依,各说四种寂静。有余依:苦寂静、烦恼寂静、不损烦恼有情寂静、舍寂静;无余依:数教寂静、一切依寂静、依依苦寂静、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一切法在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中种种法修习时,都能够证得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而得到真正的寂静。

 

再观亲光菩萨释云,正知住故。《瑜伽七十一》云,威仪、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扰,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是名威仪寂静。威仪无缺故名圆满。

最后引亲光菩萨所解释的,什么叫做威仪寂静无不圆满?正知住故,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威仪、寂静无不圆满,「正」里面有八正道,「知」是知见,正知就代表没有偏见、没有偏向哪一种知见。八正道在此说明(1)正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2)正思惟─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3)正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4)正业─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5)正命,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6)正精进─正方便,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能求方便精勤。(7)正念─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念处者。(8)正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住实相观。

有偏见就有所偏执,有偏执就不究竟。能够种种的八正道悟得,一切知见,悟佛知见,佛所教的一切法都能够正知正见去认识,此即所谓正知住,所以他可以做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

在《瑜伽七十一》里面说,威仪、寂静者,亲光菩萨解释说,就是诸根寂静,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安静,我们五根对外境色、身、香、味、触等等法,都能够不起心动念、照单全收,这样的话就能安住心了。若眼睛看到了一切人事物,你都没有自己的意见,也不会动念相应;耳朵听到大声、小声、好声、坏声,骂你的或者恭维你的话语,你都能够不起心动念、自在;鼻子闻到香味或臭味都无所谓;舌头舔到酸甜苦辣也都无所谓;身体接触到种种的物象,软的、硬的、坚实、阴气、祥和的气都好,不去分别阴气是鬼神,祥和的气是菩萨,这种种就都是寂静。若说菩萨温暖的气好,众生不清净的邪气就很烦恼,这样便没有寂静。

所以,亲光菩萨是依六根来讲,六根寂静最主要不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五根都是依意根而起心动念。在唯识里面讲,会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来认知,所以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又加上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意识、分别识,分别识才能够知道这是色相、这是声音、这是香气、这是酸甜苦辣的味、这是身体所触觉的、或者心里面的分别等等,才能够完成一个意的概念。仅只于概念尚无所谓,反正看到一个人就知道看到一个人,但往往我们看到人以后,再来会起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分别了,第三念以后更是妄想,所以眼耳鼻舌身面对色身香味触这些尘境时,知道就好了,知道而已还算是寂静。

大菩萨根本不起心动念,管你外在的人事物怎么样,他都不在意;阿罗汉他会在意,看一下,这是人,听到声音,这是声音,他知道以后就放下,没有第三念。所以起分别、了知其境是第二念。那凡夫再来就缘生第三念、第四念、无数的念,你看到好的、喜欢的,依你的好恶就胡思乱想,于是第三念以后都是不寂静的。所以六根寂静就是面对一切境都安静。我们说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身香味触法诸尘境,不起妄念相应,这就是寂静。

无有躁扰,没有烦躁、没有困扰。讲到无所求,我们很多人心里面可以做到不求好、不求顺、不求什么的,但是要没有烦躁、没有困扰、不畏恐怖就很难做到,一谈到说恐怖的、不好的,就不易看的开,比如说死亡你看不开,比如说病痛你看不开,或者是有钱人财产多到几百亿、几千亿要放哪里,又怕被抢又怕掉…,这种恐怖心永远在。而阿罗汉他就证到没有恐怖,无论大小问题、自己身念等方面,都没有恐怖。一般人都是有矫作、有烦恼、有困扰、心不宁,阿罗汉他们都是没有了。

亦不高举,高举有时称掉举,是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就是我们的心常起心动念,浮动不安。还没证到阿罗汉时,有一个烦恼叫掉举,掉举就是心念动来动去,心乱动不安。我讲阿罗汉的心不是他自己的心乱,因为阿罗汉已经心通虚空,所以众生的心祂也可以感知,哪一个人起什么念?哪一个人跟祂相应都知道。如果相应却不能够安住、不能够寂静,那就是高举;让自己的心跟对方相应、起落,这样就没有证到解脱的境界。我们现在修自己已修得的很累了,等到自心眼开了,又要安住自己的心、安住过去余习,还要安住周围众生的心,这就会更累!那时候祂已经有一点基本的自性真如现起,所以祂其实可以轻易地控制。

如果你碰上这些境界不要去执着,就算没人指导,也应该能用般若智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会卡在这里。外道他门也有这个能力,外道修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他们的能力、自性真如跟修佛法的人没有两样,但为什么修了半天他还要再轮回?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佛法讲的就是般若智,这般若智是很重要,不即不离,禅宗、《金刚经》讲的不要执着一切法,都在讲这个道理,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的话自性真如有那个功能,你不要执着它,自己的心、妄想都不执着,可以感招虚空一切众生的心时,你也不受影响,这个要练习般若智慧。

比如说一个人在你周边范围内生气时,生气是他生气,跟你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啊!他一生气,如果你内心还有嗔心种子在,也会跟着生气,因为大家的心相同,这样的话你好在有修行、有学到自性空,所以知道不能生气,你能够这么一觉、不去生气,生气的种子冒一半它就夭折了,纵使那人还在生气,你已经不生气,你的空性就扩散到他那里去,所以他这个心慌意乱就会慢慢降下来。

佛法是不用一法但可以利益众生,有很多方面就像空心一样,你只要安住在空寂、无念之间,众生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安祥,哪怕现在他正在气得要命,都您空心可以让他心平,过一下就没事了。无为法的好处不可说、不可说,非常的大。但你要修到无为法的境界,就要用般若智观一切法不执着。所以这里的高举,就是你心能够安的住,不要有所感招然后就让心起乱,这就变成一种掉举,心一有掉举,即会与恶作相应,恶作者不好的、烦恼的作意相应。阿罗汉的掉举已经是都灭了,阿罗汉要修到断「五上分结」,证得的话再起六神通,才是真正的阿罗汉。

五上分结之一是色界缚,色界所现的一切境界,你不要被它缚住,不要被它绑住。色界天有什么能力?如果开发五通的话,会执着自性真如功用,色界有四禅定,四禅定各有不同的境界,你都要能够躲的过。第一个是有觉有观,第二个是喜俱禅,心愉快,第三个是乐俱禅,身体充满气,会有快乐,到第四禅是一境性,「境」对外境他的心量已经扩散到十方虚空,所以祂对一切世间以外的相都能够看到,但是他自己都不动心,只要一境一性,没有一境好几性起相应,境是你妄想才起的,所以这种四禅的境界你都要逃得过,不然你会进入色界天。

五上分结第二个是无色界缚,我们上面讲过有余依、无余依,色界这里就是有余依,祂没有破色身,所以还有一个神我身;无色界的天神祂住无余依,但是只有身断尽,余习没有办法断尽,不尽所以是受无色界缚,被无色界缚住的话你就不知道学佛法中的般若智法,用般若智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色界缚这里有四禅天、一境性,还有会产生五神通,你不要被它迷糊住了;无色界只有一心,心可以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现在很多事缘,这些你都要能够跨过去。

再来就是刚才提过的掉举。再下来是我慢,因为修到阿那含时有五神通,有五神通难免就自视高人一等,就会有慢心起,所以我慢心还没有断,根本无明也还没有灭。所有一切不正常都是根本无明发起,根本无明灭了,前面四个毛病也灭了,所以这五个断了时,就是贪嗔痴三毒灭了,当然就是证阿罗汉了。阿罗汉还不行,这里是讲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再放开心量,修空观以后再学妙有,然后再去度众生,所以就变成大阿罗汉。阿罗汉已没有这种高举的心,大阿罗汉更是没有了。

支节不动,身体枝枝节节不动外,心量以外的都不会让他起心动念相应,守住在自性清净的无为相之中,枝枝节节是什么?例如刚刚讲的色界、无色界这些现象,无色界有什么?心可以扩充到空无边处这种定;心可以想过去、未来、现在,所以无边处定;你得定的话,不守空、不守有,不守空不守有就是无所有,无所有处定;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事不想,有事我会想,没有因缘就不想,有因缘就会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如果你不小心被哪一个抓住了,你就修到「空无边处、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中之一去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外道师父,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已经是世间禅定里面最高的,人寿537兆年,即所谓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寿命是我们世间537兆年,但他死掉时还要再轮回,轮回到哪里去?下地狱去,然后再出生畜生道!他修到那么高还是要沦坠、轮回,因为他没有学佛法。所以佛法的可贵在于让你能认识一切法,不被它搞迷糊掉。所以有幸学到佛法,要学这种空、无相、无为,不是去学那种怪力乱神能力、什么××神通的。

当然神通是相对的,在《金刚经》里面讲修得、报得,如果你今生修世间禅定得到了这些五神通,今生肉体还没有灭以前得到五神通,那是修得;你现在没有神通,没有关系,你现在三毒灭了,随便诸法都是无所谓,这样的话你死了以后变阿罗汉,阿罗汉就有神通,没有神通的阿罗汉死了以后祂报得就有六神通。当然没有死掉的阿罗汉祂有漏尽通,祂烦恼没有了,但是五通没有现,有人教他祂也是可以现;没有人教、因缘不成熟,没有关系,死了以后报得就有五神通,加上漏尽通就有六神通。很多菩萨都是没有神通的,祂死亡以后就会有神通,这是报得,今生修这些神通那是修得。枝枝节节一切善境界都不动、不去执着。

在此顺便说名相「支节」,梵语 marman,音译末摩,又作死穴,死穴看过武侠小的,当知道是指由身体外部加少许伤害即会丧命之部位。「支节」若用在胎儿发育期是说托胎第五七日后,肢节等形相皆已圆满之位。

支节不动,而有所说,是名威仪寂静,如果要勉强在无相之中安一个名词的话,那就用威仪寂静来说明,既然一切法不必说,那这里为什么还要讲?不讲你们不懂,所以佛法是方便说,才有三藏十二部经那么多的佛法。如果你都已究竟觉了,这些法对你来讲没有用,或对阿罗汉而言没有用,但相对地,菩萨祂这些要懂得多、要智慧高,才能够讲给别人听,不然说什么都不用讲,不用讲有几个能懂佛法?

像古代有一个庞居士,也是菩萨再来的,他上台讲《金刚经》,戒尺一拍就下台了,一部《金刚经》讲完了,大家一看都傻了,他讲了什么?拍一下代表是有因缘,有因缘就有声响,声响完了就什么都空了,你不要去执着它就空了,一部经拍一下就讲完了!我们讲了几年《金刚经》还只进展讲到第十七分,要让你懂名相,要让你懂里面的道理,所以讲很多。其实一切言说都是多余的,以后你证到解脱时,会感觉:「哎呀!我以前学的实在浪费很多时间!」

有一位美国小姐几天前回来,以前她看到我们的网站中的印度朝圣文章就很感兴趣,今天她也跟人家的团去印度朝圣了。她曾说有一次突然间脑筋空空、无念,还有一个觉知在,她认为那个就是我,还问:「这么简单的事情,那我怎么花了一二十年在找这东西?」我说:「妳讲的没有错,那个样子好像是,但是妳没有把第八意识打开的话,怎么知道是真的、假的?第八意识都还没有打开,第八意识打开了把妄想习气、潜在的种子都现起来!对着它来修,修到有余依就有余依涅盘,如果无余依妳就没有办法,因为妳没有破色身怎么修无余依涅盘?」

所以有时候认知不究竟,常常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就是这样,然后就出去行走江湖,去走江湖的意思就是去跟人家辩论、跟人家杠,自己都学了三脚猫功夫,把不真懂的境界当作究竟,然后出去跟人家乱辩论,时下这种人很多。所以我们学佛法为什么要方便说?再来菩萨祂可以一看就懂、一修就能悟,其它的人智能浅薄,所以要这么善导善诱,讲了又讲,让他们慢慢学。所以如果有说要说的话,强安一个叫做威仪寂静。

威仪无缺故,上面所修的这些,修到威仪没有缺憾,那就是圆满。寂静有余依、无余依都是圆满,这里只针对《瑜伽》七十一卷讲威仪。前面讲诸根寂静,后面讲威仪无缺就是圆满,诸根寂静功德也圆满,列出来每个人要这么解释,因为这部经亲光菩萨解释的很多,《佛地经》也是一样,我们都是参照他讲的。当然我们讲义内容都扩充得很大,让没有正规学种种经论的人,都可藉此懂得种种名相、种种境界。所以你这一部《解深密经》全部听完的话,大概佛法、名相都涵盖在里面了。这是第十二个功德相。

 

「大忍柔和成就无灭。」

第十三忍辱忍和德相。大声闻众者能住大忍,心地柔和,成就诸忍法,于减缘、减行之法可不用,真如性亦无减损,都得忍法圆满境地,最后所得大忍、柔和、成就等法无有再减损。

第十三忍辱柔和功德相。最后一个功德相,大忍柔和成就无灭。「忍」能够成就的话,一切都能够证得。大忍柔和成就无减,是第十三个亦即最后一个功德相,这最后一个功德相最重要,你心能够大忍当然心就柔和,一个人修的好不好,是看他心柔不柔顺,不是看他有什么神通,有神通但是贪嗔痴慢疑种种毛病一大堆,这是不究竟,甚至有时是鬼、魔来附身,才让他有神通,但是习气毛病都太差了。所以你有大忍功夫的话,心就柔顺、柔和,这样子心就能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无减」!这些名相若不去研究的话,不会知道怎么解释。

无减就是说没有办法再减损、没有办法再去除了,换言之,如果你都没有毛病的话,还有毛病可以去除吗?妄习都已让它清净,清净至不能再清净的话,那怎么再减损?没有办法减损,这是究竟清净。所以有些佛教名相,在翻译时不见得用的汉字都一样,但是我们要懂得它的意义。这里讲的就是大忍修证到了,忍就是用般若智观一切相不执着。《金刚经》讲忍怎么做到?要无我,如果无我就能够得成于忍,这个忍有大小,如果还有忍一个心上面插一把刀很痛苦,这种都不是真的忍。如果是无心之忍,你没有一个心在忍,逆境是有,但是你平常心面对那个境,这就是忍功夫越来越高,所以到最高层次就是大忍。

能大忍的话心就柔和,柔和是没有一个心在忍,无心之忍就是柔和。我们刚刚讲六根清净,你这习气毛病没有了,当然心地柔和,你到这里就知道,修行原来在修这个心,心修得好的话就很柔和,不是在懂得道理多。懂得道理而理直气壮生气,那不是佛法;道理是懂但是我们心平气和,就算人家不能接受,我们也能够逆来顺受、不去强辩、不去争辩,这种柔和的心才是究竟。究竟以后怎么办?究竟以后就会产生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所以《金刚经》讲到慧眼、法眼、佛眼,这些都是修般若智慧、修种种波罗蜜,而慢慢会产生的一种佛菩萨的境界。

大声闻众者能住大忍,大忍是无心之忍,大小、顺逆境界都能够安住此心不动,所以就心地柔和,非常柔软、祥和,你看祂不恼怒诸众生,不会去得罪众生,不会让众生起烦恼,因为他心地柔和。你看哪一个出家师父看起来风度翩翩、无忧无虑、讲话细声细语的,这种就是已经很有境界的,你说他也不会讲经说法、也不会发起神通,有那么厉害吗?不是看这样,他死了以后报得的神通他是会有,起码现在他漏尽通有了,没有烦恼的心,所以你不要小看这种人,你要看他心地柔和、讲话没有自己的意见,你要怎么样他都好,你出什么主意他也都好,这种就是心已经柔和了,能随顺众生了。

成就诸忍法,这个忍我们已经在《金刚经》里面讲了,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讲了十四种忍,再往多一点还有几十种忍,每一种忍的名相当然代表不同的意境,总是离不开对外境如气候、逆顺等的忍受功夫,比如说你对寒冷、炎热、众生的风风雨雨、闲话、或者给你的逆境,都能够忍,甚至忍受到最后,修证到有神通变化,你也能够忍,不去执着它,才是真正的解脱。种种善境界还是要忍,刚刚我们讲怎样度过色界缚、无色界缚?都是用忍功夫。哪一个人修行不喜欢异能、超能力?一开悟的人什么能力都有,你要练的话什么能力都有,要飞就能飞,因为已经心通虚空,也知道众生心,也知道过去事、未来事怎么样。

但是佛告诉你不能执着这些,要忍,修行的境界要忍,你不忍的话果报就会到色界天去,不然就到无色界天去,所以要忍,你要超越三界的轮回你就要忍。对于善境界不能执着,有功夫你也不去用,慢慢回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是什么?种种十方因缘来跟你牵引时,你都不受它左右,拉不动你,这才是初步的解脱。懂佛法是这么样在懂,不是你神通变化无量,知过去、知未来、知……什么的,你知而不去讲,无言说,那是最好,就是忍功夫做到了。

如果你没有忍得过,还有「我」,就会喜欢去讲。为甚么你会讲?因为讲出来才有名、才有利,所以讲后名闻利养就来了,这样就落入世间禅定里面的境界。所以只要你有修行,这种能力随时都会有。学真佛法却在逃避这些,不让 它抓住,不让自己这些能力现起,要等到究竟解脱时再来学。这些成就诸忍法,从刚刚最先讲的气候、冷暖、居住的场所好坏、吃饭好坏、好吃不好吃,直到种种善境界起来时,你还是要忍,用般若智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要执着,你就可以度过去。

于减缘、减行之法可不用,在修行过程之间都要用舍字诀,或称减法也可以,减损,悉昙梵字「,就是减损之义,你认识这个,就懂一切法不管是有为法、无为法,都要能够减损减损不去执着之,跟我们平常讲的「舍」一样,跟般若智一样,所用词汇不同而已,其实讲的都是一样的道理。你修到一个法,内心里面没有病的话,你要怎么让它减?能否再减损、减损,让它减损掉一点、减损掉一点?没有办法,已无可再减损,无可再减损不就是最完美、最清净了吗!

所以这里讲的于减缘、减行,不再让种种因缘起作用,减你的能力让一切感召悬绝,《楞严经》里面叫感召悬绝,你要能解脱就是要做到这样。刚刚讲心通没有用,你跟他两个心搅和、纠结在一起,然后被他拉走了,那你就去受生了,去做他的儿子了,要怎么解脱?没有!虽然有些人现在没有进入那种状况,也还未能理解修行人的境界实况,但是有时候比较精进一点、比较有一点境界时,会碰上这类情形:「我起心动念,怎么他也知道?我要打电话,他也知道?」当时电话一打,对方劈头就说:「我刚想到你,你电话就来了!」因为对方先动心,你就打一个电话给他,彼此的动心都互相感召到了。我们会轮回就是这个样子。

无数劫以来,我们就是出生在这种迷迷糊糊状态之间,把心念当真,把一切因缘当真,这么搅和不清,跳不出三界。学佛法就在让你的攀缘的心、执着的心减损减损,让它没有,这就是做到感召悬绝。严格讲来,感召到处都有,因为我们所有众生之间尝为六亲,顶多是缘比较亲密或比较淡薄而已。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吃众生肉,因为众生肉里面很多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哪来那么多父母?因为无始劫以来轮回太多世。为什么佛教徒的慈悲心会大,因为体会到原来众生都尝为六亲,要不是过去的父母、儿女,就是兄弟姊妹、伯伯叔叔之类的。

所以你要安住你的心,减损你的贪念、习气,所以减损、减缘,缘减掉,行为、心,减行也一样,能够减得不能再减,减行之法可不用,至此你就已经究竟了,不必再用减缘、减行的种种方法了。我们修行都是在用种种方法来调治这个心。现在已经到大阿罗汉的境界,不必再修了,没有办法再用心了,因为究竟了,所以不必修了,所以一切法都可以放下来了,这就是此处所谓之减缘、减行之法可不用。

真如性亦无减损,你这样不执着一切法,你说你住在真如,真如就是你到哪一个境界会现起那个功能,真如性,真正如其本来功用、功能。刚刚讲的色界天有觉有观?你为什么无觉无观?你只有一个念,因为你还没有进去。等到入初禅境界的话,你起心动念它都知道,它是谁?你的自性,你的佛性;那谁在起心动念?我们空性应缘,有缘的话应缘,所以起心动念,第一念起心动念是对的,有感有知,接着你第二念分别说:「是什么因缘?」再下去第三念就妄想连连了。有觉有观,你一边讲话一边看你的心在起灭,听到对方讲某句话而不爽快,你的嗔心就会起来,你看着它,一边讲话一边看着自己在生气,慢慢嗔心又消下去。

觉观就是我们真如性,到初禅境界人的真如性,你怎么还没有?因为你还没到这里。往前更高境界的人,他有觉有观,但是不是一直绝对都是这个样,到最后两个心还要合在一起。所以修行某段过程中真妄心会分开,分开才好修行,自己看着自己在玩什么!最后修到只有一个心,因为他妄习没有了,只有一个真正的心,所以这个真正的心原来可以感招十方虚空一切因缘,他也可以知道,但同时又安得住,起心动念只有看那个心就好。所以修行过程有很复杂的一些现象,不懂的人以中间一个境界就自己说没有念了,你气压住头当然没有念了,你要有念,什么念?有因缘来你起念相应,没有因缘不要乱起念,那就好啦!

所以不懂真正修行境界的人,常常会执着说悟到空了,我说:「你还没有进去怎么悟到空,这个空是假的,是被气压住,所以你不起心动念,脑筋空空,也没有烦恼,也没有思维,也没有……什么的。」修行过程有一段是这样,那个是不究竟的,不是真的空,真的空就是你度过这个阶段以后,有因缘来了你可以感受到,然后又不动心相应,这种才是真的,不然你像石头一样,石头没有感觉,你打它它还会咚咚还会叫。

如果是走错路的话会执着无想为究竟,那会跑到无想天去,那是客天,是四禅天另外一天叫做无想天,无想天不是真正有这一天,所以称为客天,四禅天有三天加一个无想天就四天,所以他的寿命跟广果天相当,广果天是四禅里面最高的,这种无想到最后还是会想,因为定力退失的话就会再想,世间禅定不究竟就是这样,所以你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佛法的禅定就是有因缘、有法,你都可以安住心来对它。禅定等于说只是我什么都不管,我在定中,外面怎么搞跟我都没有关系,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你这种禅定会退失,起一个念一万年过去了,起千个念千万年过去了,那天寿这么长有什么用?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他们一念万年,一念万年,几千万年一个念头就没有了。所以佛法就是用真正的般若空观,去应一切缘但不被抓住,是练这种功夫。所以你要知道外道法跟佛法不同在哪里?佛法有余依又怎么样?无余依又怎么样?你要懂的话就知道你今生要学什么?当然要学最好的,尽量学,尽量用功。真如性亦无减损,原来所具足的功能还是具足

都得忍法圆满境地,一切真如都得到忍法,而且不是小忍是大忍,因是大忍所以叫做圆满,是最究竟的。最后所得大忍,心地柔和,所以能成就一切法,成就什么法?等法!等法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如果是在世间禅定里,不去执着一切相,或者小乘的执着偏空,都不是空、有相等,那种法那就不圆满;虽然法有好坏、有善恶、有顺逆,反正对我来讲都是空、有相等,平等平等,什么法都好,即是圆满,我们空性对一切法都没有执着的话,即有柔软心、大忍的心。

什么叫好坏?没有好坏分别;什么叫善恶?没有善恶分别;什么叫顺逆?也没有顺逆的分别,这样的话就平等平等(sama sama)sama sama还不行,samayasamaya就是永远的平等平等,不是只在心情好、气通时才平等,然后气不好、生病时世界看起来就很灰色,那不对,那就没有真正平等。所以修佛法修到你不受外境的好坏影响,都能保持一个平等观,这样就圆满啦,所以最后的大声闻是这么成就的,没有法可以再去减损减损一切不好的。

 

大声闻众满足诸忍,故称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举出三十二种安忍,能遍满得安忍,是为大忍。即:无贪、不害、无热恼、无嗔、无恨、无念、无诤、不染欲境、能护自他、顺菩提心、无分别心、不着生死、顺业果、身清净、口意清净、坚固不退、言说自在、无遍计、自觉圣智、将护彼意、修四梵行不随禅生、于人天乐得自在、相好圆满、梵音深妙、灭除诸恶、远离悭垢、除断嫉妒、舍诸怨贼、近菩提分、离诸不善、乐处寂静、获诸佛法。

大声闻众满足诸忍,种种的忍功夫都能够成就,故称为大忍,所以称之为大忍,解脱了当然大忍。业力的牵引你也能够解脱,善境界的诱惑也能够解脱不执着,这种忍功当然称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举出三十二种安忍,我刚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十四种忍,这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举出三十二种安忍,安忍就是不用心、很自在的忍外一切境,也就是刚刚讲的无忍之忍,不必忍的忍,没有一个我在忍受的心,面对一切境无忍之忍。

如果说心上插一把刀你会不会痛?会啊,所以要忍!那这种是还有个心在忍。所以你如果是还不究竟的话你还有嗔心,人家讲一句话比较不顺你意,你听了就会生气,一边又想:「不行,我在修忍功夫,我在修佛法,不能生气、不能生气!」那就只是忍辱,忍辱就不是安忍,你是还有一点好像被污辱了、不甘愿的心还在忍;但修到安忍的话就自在了,也许别人认为:「你怎么受得了这句话?」对你而言却是:「没什么关系!」因此若没有一个心起善恶想,任何话听起来就没有什么好或不好。

能遍满得安忍,不是只有一个、两个是无所不住的,而是什么境界里面你都能够安忍得住,所以遍满得安忍,是为大忍。如果你在人世间的忍可以忍受,你在超时空的种种境界之间又忍不住,那还不是大忍,所以大阿罗汉都有神通变化,他的心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来来去去天上人间都做得到,这种就要有大忍的修证,大忍是什么呢?能做到以下所讲的三十二种安忍即是。

无贪,没有贪种种喜欢的东西,当然也不会讨厌不好的。不害,没有一个加害心,除了不恼怒众生以外,最重要不去害人家。你不学佛法不知道说这个心要观空、要安住,学一点三脚猫功夫就喜欢试一下,那试一下怎么试?找一个对象来不管是用心、用…什么的,有的坏心眼害人家,行为上、心上害人家都有,所以为什么心不清净不叫你学法,这六祖讲的:「心不清净学法无益」,这里所谓的学法是指有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利益众生的法,利益众生的法你心不清净来学,虽是利益众生的法没有错,其实有时候你会发脾气的话会害人,用这个功夫去害人,害人很简单,起心动念就可以害人。

所以我们在减损阶段时不学一法,都观空、观空,无为、无为,舍一切法,那你心清净了,心清净了如果学有为法要做什么?不为自己一时的快乐或者厌恶,都是利益众生,这个众生苦难啊,怎么帮他,都是这样。经无我了,还想自己干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体病痛、自己任何事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故想的都是众生的事情。菩萨烦恼都是这个:「众生有什么烦恼,能不能让他过的好一点?能不能解脱痛苦?要学什么有为法去帮助他?」

所以在修空观之间,有一点小能力,但接触的人不多、不大,若你要能利益更多众生,则只有进入陀罗尼门才行。陀罗尼门是用佛、菩萨的三密加持身,使你变成佛一般,那不是很伟大?无所不作!你心要帮谁马上都可以成就,所以进入陀罗尼门的,都是心清净的人才可以进入、才可以学。三密加持的话,你悲心大,所接触的人多,你才用诸佛、菩萨之身语意三密:结手印、心可以观想、嘴巴持咒,三密合一的话你要利益众生都能够成就。

当然密教的经典讲,哪一个菩萨有那么大的能力度众生、化解众生苦难?还不都是由于佛的加持身成就的!如果佛不垂迹加持,你这菩萨一点功夫也没有,因为你的智慧浅薄,认识的佛法太少,除非像观世音菩萨这种大菩萨当然是另当别论,我们这种三脚猫的,不是菩萨的菩萨,要靠佛的加持力才能去行菩萨道。所以你不要说办这个事情也成功、办那个事情也成功,走起路来就威风凛凛,你不知道是谁帮你!因为我们的智慧、神通都没有,所以借用陀罗尼门来利益众生。学多了你就知道,每一个范围之小乘、大乘、显教、密教,你全部要懂,才能够没有偏颇,不然你只认知一半。

这里讲不害的毛病,这很难,你不要说觉得很容易,没有利害关系你当然不会动心。或者人家有一点污辱你了,你没有功夫也就罢了,若有功夫,起心动念都可以修理他。你会动念:「这不合里!你这怪人在干啥么?」到时连诅咒都从心里冒出来,嗔心发作起来,就巴不得修理他一下,加上你有这个能力,心不净还是有这种害心。所以你不害到安忍了以后就无所谓,众生污辱到圣人的话,圣人都无害,所以你安啦,你不会受到他报应;你去得罪小人的话,马上现世报。但也不是跟你说可以得罪圣人、不要得罪小人。我是讲,圣人他不会见怪,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修到无害、安忍,所以你对他怎么样,他都无所谓。但是你不能因为这样你就造无量业,无量业另外还是会受报,一个是你心里面的业力会受报,第二个有时候护法神他会修理你、让你受报。这都不清净。

无热恼,热恼一般讲的是欲望。人热起来的话就想发泄,这是人性的欲望,发泄完了会觉得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但是过一段时间热恼又起来,所以就是不断的在发生这种事情。你没有从自性清净去解除这种热恼的话呢,周期性的一样发作。连六欲天里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天神都还有这个热恼,只是他们的热恼比较淡薄,看一看、望一望就满足了,为什么?因为生在天上的这些男女,都很漂亮、庄严、美丽,看看美色就满足了,不会再想到说有什么行为。这个也还是欲望,修行人要控制这个。

我们有没有欲望?我们喜欢看庄严的佛像,看的是法喜充满,但佛像予人清净之感,你不会看了就胡思乱想;有的人则是看到哪一个人长得庄严,就起了热恼,因为过去有因缘,虽然现世彼此不认识,也会起不净心。像有一个法师长得帅帅的,有的女众看电视,看了以后就胡思乱想就起了淫欲心,很奇怪,看电视看到他就会起淫欲心,就写信去给这个大师:「我怎么看到你讲经说法,淫欲心一直起来?」这个大师可能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其实这是过去有因缘,不是光长得帅,长得比他帅的一大堆,怎么没有这个现象?一定是过去互有因缘。

过去的因缘很深的话,你相处都会起相爱,相爱以后再来就是淫欲心会起,所以修行的人要懂得这些,尽量控制。那一个人缘深、缘浅,你知道以后还是要控制,你不能像早期二三十年前,虎尾有一个外道,娶了十四、五个妻子,每一个人都跟他有因缘,有因缘就结婚,当然不是正式的,所以娶了十四、五个妻子,到最后法院判重婚,这就是没有道德行为。刚讲过「过去尝为六亲」,缘深者很多很多,所以会相聚在一起当然都是缘深,但以修行的角度来讲,走修行的路就不要去谈过去的因缘,这样你才能够自己清净,然后才可以去度众生。

无嗔,没有嗔恨心,这个在须陀洹境界就要去掉了。无恨,没有恨心,没有恨心很重要,你不如意时你就会恨人家,起了恨意的话诅咒心就没完没了,以后哪一世都纠葛在一起!所以尽量原谅人家,最好是大忍,也不说什么忍不忍的,也不怪人家,反正就不当一回事情,发生完了就没事。这样的话你嗔心里面没有就没有恨心,嫉妒心里面没有就没有恨心。

有时候嫉妒人家好、嫉妒人家怎么那么有钱,一住都是住那个什么×宝、住那个什么几亿几亿几千的豪宅,我们都是榻榻米一间,你要想,这是你的果报,所以不要嫉妒人家。如果看到人家好,就随缘赞叹,随缘赞叹是最好的布施,也不花钱、也不花什么劳力,嘴巴讲一讲就成立了,但是要发自真心,不要口是心非、绮语,不要去讲跟我们心内不一致的话,明明你心里面认为很不甘愿,但嘴巴还是恭维他,那是假的,这样就不好。所以人家做功德你就赞叹他,人家做什么好事赞叹他,你赞叹以后你也会得到好处,光嘴巴赞叹就功德无量,这在哪一部经里面好像有提到这个,随喜赞叹是最好的布施。

不要去恨人家,如果今生有哪一个搞不对头的,跟你婆婆、跟你公公、跟你父母或者是跟谁有结过怨,有的仇恨很深,最好今生赶快化解掉,不要带到下一世,否则迟早总是会再遇到,要赶快化解。像那个调达,调达为什么一直在害释迦牟尼佛?这故事从一只双头鸟而起。一只鸟双头,一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调达,同一个个体两个头,那时候就开始结怨。有一只鸟睡觉,一只鸟看到水里面、湖面有东西可以吃,就把它叼起来,叼起来以后要不要请另外这一头来吃?后来想一想算了,还是自己享受,所以就吃掉了,结果对方醒来说:「你在吃什么?」这下子一看发火了:「哼,有好东西你自己吃?我跟你没完没了!我就现在不吃东西了,不吃东西看你能不能活下来!」一个要吃一个不吃,糟糕了,意见不合,到最后就死掉了,最开头一次是这样。

后来又有一次,在打擂台,我常常讲这个故事,有一个员外要嫁女儿,他不是打武的是打文的擂台,就是辩论,辩论结果赢的人,女儿就嫁给他,还附赠很多嫁妆。员外没有想到年龄限制,结果时间到时是一个长的丑但是辩才很好的老头子赢了,不是很老但是起码四五十岁,所以员外看到这位最后冠军得主的外型老丑,心里很不甘愿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比赛没有理由的再延一天。刚好在这天来了一个年轻的梵志,是修行人、婆罗门,看见这里在打文擂台的布告,他本来没有兴趣,人家看到就跟他说:「你看起来长得不错、长得非常庄严、潇洒,辩才一定很好,你去参加!」有一点辩才的人大概都喜欢跟人家辩,尤其在印度的修行人都是辩出来的,要成名、要降伏外道等,都要用辩论的,结果后来他就真的上台,最后把原先的冠军打败了。

这个冠军本来可以娶到员外的女儿,当然可以让声望变高又富有,结果现在泡汤了,泡汤以后他恨心就起,就诅咒:「我从今以后跟你没完没了!」恨心起来以后,每一世两个人都这么纠葛在一起:他出生在动物,他也出生在动物,大动物吃小动物;他出生做国王,他也出生做国王,就派兵攻打他的国家。这么样在无数劫里面一直绕绕绕,绕到释迦牟尼佛要来成佛了,他还出生做他的堂弟,就是阿难的哥哥,跟阿难为亲兄弟,也是世尊的堂兄弟,然后跟着世尊出家,到最后却出佛身血,用弹弓、很大的石头要射他,刚好有一个金刚夜叉神,知道了就来护驾,但是无法完全挡住那个大石头,迸开来的小石头还是伤到了佛陀的脚,且由于业力的关系,那个脚伤怎么治疗都没有效。

后来到最后还是以祂自己修证的力量,克服业力,才把这个伤口搞好,不然初奶,(初次分娩女子的奶,第一胎的奶),加什么檀香……,一大堆的灵方都没有用,到最后是金刚神讲:「释迦牟尼佛您自己的德行那么好,一切业力应该不至于影响到身体,应该可以克服!」释迦牟尼佛让它好当然就会好,所以用自己修证的力量把这个业力化掉。调达犯这个出佛身血的罪业还没有立即报应,这伤佛乃五逆罪,但圣人不怪他,只是调达后来破和合僧,又犯了五逆重罪。五逆罪当中有一条就是破坏一个僧团,或者是一个团体。「僧」是众,僧众当然是一个团体,居士也是一个团体,只要是正法修行的团体你去那边搅乱,然后把一个团体变两个团体,这都叫做破和合僧。

那时的背景是这样,刚好饥荒,很多的老百姓都在托钵、乞讨,释迦牟尼佛看到这样很不忍,所以就宣布从现在起闭关三个月不出门,闭关当然不吃饭,调达就制造机会,对外放话:「释迦牟尼佛选在大家在饥荒时自己躲起来!我们饥荒时,明明就有托钵的问题,可能饮食不够或者修行会有问题,他竟然自己躲起来!」开始煽动,然后又说:「愿意听我讲经的人过来。」调达也会讲经,他过去世曾经跟释迦牟尼佛讲过大乘经,也当过释迦牟尼佛的师父,所以这些因缘就这么搅和搅和,每一世这么搅和搅和,无始劫以来好好坏坏这么在一起。

然后调达他就讲五个事情,总共有十条戒,最重要的讲了一个就是:「我们出家人真正修行不应该吃肉,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没有禁止我们吃肉呢?还叫我们吃三净肉!去托钵人家给我们肉食就吃,真正修行不应这样。」所谓的三净肉,不吃「见其杀、杀时闻其声、或者为我杀」的肉,其它的都照样可以吃,是为三净肉。另外还有一个是谈过午不食:「太阳刚好在正中间就要吃饭,如果超过一点点就不能吃饭,午时以后就不吃饭。」还有讲:「我们穿的衣服如果有须须,释迦牟尼佛说可以剪,不应如此!这是施主布施给我们的,要保持原状,不要任意稍微修剪。」还有出家的东西,什么可吃不可吃…等。看起来都讲的好像有道理,其实大都是一些枝微末节小毛病的问题。

他用这些说法煽动这些听众,刚好五百个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他就说:「觉得我讲的有道理跟我走!」结果把这五百个人带到伽耶山,伽耶山就菩提伽耶,伽耶就是Gay2Gay2那边有座山,就是带到那边去。这就犯了破和合僧的重罪。后来舍利弗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去找他,然后替这五百比丘开示,开示完了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误会,所以后来又回来了。当中由于破和合僧的缘故,让他果报就直接堕入地狱,在舍卫国那边有一个大坑,就是从那边下地狱去了。

这段故事就是在讲嗔心、恨心一旦生起的话,将造成很大的恩怨,没完没了。说修行,他也有修行,但是这个恨心没有办法化开。所以你在今生也是一样,碰到哪一个人不对盘,尤其是父母亲、公公婆婆,要赶快想办法化解掉,你心念一改的话什么都会对,你心不柔和、心没有大忍,当然就觉得格格不入,因为你有心他也会改变,你心有疙瘩那么他也有疙瘩。人跟人的心是很敏感,你跟哪一个人有疙瘩、有不以为然的心,无论有修行没修行都知道,你心在疙瘩、心情不好他也知道。

例如妳在家里,心中对婆婆不是很恭敬,常常有不以为然的心的话,她也知道;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天天在一起的随兴而发,发脾气、发什么都会来。所以这些都要转你的习气、转你的心病,去化解这些现有的毛病,这就是在修行!不是道理听很多,名相懂很多,就是在修行,不是啊!所以你改了以后,跟每个人之间的心慢慢就会柔顺,你要先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别人,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无念,无念不是说不要执着,无念不是真的没有起念,是有法却不当它的主人,不抓它来烦恼!无念无诤,什么对错,什么佛法对不对,不必要去争辩,你再怎么智慧大也无法像佛懂得那么多,所以不要去跟人家辩论。像今天又收到两本书,书上附了一张小纸片:「如果你不要看的话通知我们。」我叫人包一包寄还给对方。有的人写书专门在辩论,这种书讲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名相,外行的人真的会被他吓倒,可是行文间都在批评人家,都在造恶业,看了也会让人嗔心起来,明明佛法讲到最后都没有可说,你还讲一大堆天花乱坠的干嘛?且又不是为了方便说要让人家懂,内容根本都是制造混乱、制造嗔心、制造派别、制造对立,攻击来攻击去,这些都是不对的!所以不必争论,要入悉昙字,无诤、不必争论。 

(2008.01.1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