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续)
(3)坐:据《教戒仪律》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此为如法而坐。又《大比丘三千威仪》载,不得与女人连席而坐,于床上时,不得思念叹息世间事等。在佛教中,坐时必须陈敷坐具,通常皆用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劳时,可伸展一脚,但不得展两脚。
在坐的威仪方面,根据道宣法师所讲的《教戒仪律》所说:一、未唤坐,不得辄坐。第一个要注意的,到寺院或是法师居住的地方,如果主人没有叫你坐就不要随便坐下去。二、不得同床共坐:如果有法师或长辈坐床上,你要坐下面,不要两个人都坐在床上,不得同床共坐也就说有的坐上面,有的坐下面;如果法师叫你坐,你坐法师的床另一端,等于是跟他平起平坐,这是不好、不恭敬的。三、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坐椅子、坐床…等等时,如果两只脚不能够着地、无法构到地上,在那里晃晃荡荡,这样子便现出不威仪样,这种坐具就不要坐了。
又据道宣法师《大明三藏法数》书里所写的:修道者跏趺宴坐,跏趺坐者就是双盘腿,就像我们打坐时挺起腰这么坐着,所以我们修行的人有学过打坐,就是走到哪里都要盘腿,这等于是一个习惯。当然盘腿时,你盖脚巾要盖着,就算你身体有真气,只要是盘起了腿就要盖盖脚巾,盘脚起来时身体、脚等会发热,若脚不用布巾盖起来,而外面的气温又较低,你的脚会曝露在寒冷的温度下,久了身体跟脚都会受不了,尤其脚会发生问题!这里虽然没有讲到这点,大家也要了解一下。跏趺宴坐就是要像我们打坐一样去做好这种威仪。
谛观实相者,跏趺宴坐时就不要胡思乱想,看到境就执有境,心如果没有妄想就住在觉知不执着一切境上。我们还没有到究竟清净时,难免会想东想西,如果还没有到一个基本境界,妄想心更多。所以这里宴坐的话,你就用实相观,有境界时就不要执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不要起心动念去思惟,这样的话就是谛观实相。如实的去作实相观,实相也可以看成非相,非相就是以空来看它,不要起心动念相应。
还有讲到永绝缘虑,缘就是你耳朵听到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六根接触到六尘境时不要起心动念去思惟,认知实相是相就好了,有一个人进来我看到、知道就好了,不要追究这是谁?这个人怎么样?不必有这种攀缘的心,这叫永绝缘虑。有个心胡思乱想就一定有因缘,有因缘就一定会胡思乱想,所以把因跟胡思乱想隔绝掉,不要进入胡思乱想的境界里。澄湛虚寂,自性现起就是湛,让你的心清净就是澄湛最吉极。心不依缘乱动,心不动就是虚,就是把它虚寂化,你有感知、有看到、有听到、产生觉知等等的法,都能不跟它相应。寂就是让你的心能够清净、无为的面对一切境,就是寂,寂然不动的面对一切外境,这是所讲的澄湛虚寂。
端肃威仪者,把你好的威仪端庄肃净地显现出来,以实相观面对一切外境,把体跟用之间断绝,这样就不会去胡思乱想,十足威仪即现。像小乘行者的修法一样,把你的心用觉照、觉知去观境,觉知的心不会去乱攀缘,六根接触六尘都不会乱起心动念的话,只有觉知、感觉,无有妄想相应。这样只有第一念的人、事、物,都不再接着起念入胡思乱想中,这样威仪就端庄肃净,此为如法而坐。所以见到外境又能不起心动念,这样看起来就是如法而坐,让你起心但安静。当然,坐了有对答,那是另一回事情,如果没有的话,就是跏趺禅坐,不随便打妄想。
又《大比丘三千威仪》里面记载着:不得与女人连席而坐,一个塌塌米或一个床上,不能够跟女人同坐。出家人,尤其是南传的比丘戒律是很严格的,怎么规定就该怎么做。于床上时,不得思念叹息世间事等,坐在床上,不要想一些世间如意、不如意事,不如意就会叹息,如意的话就高兴,这种现象都不是端庄的坐,是不够威仪的。如果永绝缘虑的话,内心的感受也不必去显露出来,所以不要叹息世间事等。世间事不因你胡思乱想而会有改变,该怎么样它就会怎么样,所以不必多想。我们修行人更要面对现实,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在佛教中,坐时必须陈敷坐具:当然你要坐下来就要有个蒲团,或有个位置,尤其出家人随时会带一个蒲团,走到哪里要坐,到哪里铺上去就可坐。我们居士很少这样子,带衣服、带用具、带吃的碗比较没有这样子。若是出家人,尤其是修头陀行的,都是在外面睡的,当要坐时都要陈铺坐具。
通常皆用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通常尽量能够用双盘结跏趺坐,现在人双盘一小时、顶多二小时,已经不错了,再久也没办法!古代圣人祂们是真修行人,是专门修行的,所以打坐一个礼拜(阿罗汉),也许二个礼拜(辟支佛),是平常的事,所以祂们结跏趺坐是必然的。南传的是用侧坐法,或者有用跏趺坐、半跏趺坐都好,但是要入很深的禅定还是跏趺坐最好。所有的佛大概都是双盘,不管是双盘、单盘,如果你不执着的话,那半跏趺坐也可以,要入定还是双盘最好。一入定后,肉体不是你神识能控制的,你的神识到处跑,这个肉体已经没有人管了,一直端坐在那里。所以我们了解比丘能这样,我们也尽量要学习,你若会打坐,行、住、坐、卧中要卧时尽量要用盘腿。
若疲劳时,可伸展一脚,但不得展两脚。我们不是真的菩萨或者是佛,坐时难免都会腰酸、腿痛,所以这时你可以把脚伸展,但伸展时不要一下就双脚往前推出去了,这样是没有礼貌、威仪的。要伸腿应稍微放下来后放在你另一只脚的前面一点点,不要全部直直的伸出去。有的不懂规矩,打坐累了脚就直往前伸,不是很够威仪的。可以的话放掉一只脚,不要全部放掉二只脚,有的功夫不够,坐久了,两、三个小时脚痛了,难免两只脚都会放下来全伸直。如果你愿意忍耐一下就换腿,这边一只脚放下去一阵子,再缩回换另一条腿盘上来,至少这样还有维持半跏趺坐的样子。所以修行人坐有坐的样子,跏趺时坐不要胡思乱想。这里提到:不要跟师父们或其他人共坐一床,这些我们都要懂一下,尽量去做。若是居士们,因为我们不是出家众,戒律没有那么严格,但也要注意礼仪等。
(4)卧: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共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迭,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乃暂卧,卧时右胁而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此为如法而卧。《摩诃僧祇律》举出,仰卧为阿修罗久卧法、伏卧为饿鬼之卧法、左胁卧为贪欲人之卧法,三者应制止,仅准许右胁卧;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不在此限。又右胁卧受到认许,乃因佛陀入灭之际,系头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胁卧,故以此式为最上之卧法。
在卧的威仪方面,根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等等记载,怎么来卧?卧时必须敷铺卧具。我们现在住家都是有床,不管哪类的床都是可以睡觉、可以躺下的。以前这些出家比丘们要有自己的卧具,共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诸圣者卧下来时要以右手为枕,身体右边向下,左手放在左膝上,膝盖有时候构不着,因为手太短了,佛是二只手长过膝盖的。一般人手不够长,没有具足手的好相,所以构不到膝盖上。后面会讲「卧如弓」,就是有一点点身体微弯曲式的,不像涅盘相这样直直的。如果弯一下身,你就可以构到你的膝盖,或稍侧一下右胯部,您会觉得观海底轮时易发起真气。卧时两足要相迭,两只脚相并迭,这样方式都有作用的,只是您是否习惯,不能达此就不够威仪。
卧时面当看外,不得看壁,比如说你脸对着外面,如果有什么众生来的话,虽然是睡觉,但神识是可对着众生的。若你是面对壁卧,等于是背后对着门,这在威仪上来讲是不够好,众生来看到的是背部。如果你讲究睡觉风水的话,我们一般地球磁场是南北向的,头足睡东西向,这跟磁场是成直角的,是有其必要性。有的更讲究男、女生的卧要怎么样?这还要去算方位,研究六合、双合、相合等对你流年何者比较有利的,若要这样就搞得很繁复,也许神经要衰弱了。一个心本来是求解脱自在,却为了应付这个睡的方位,而弄得一年到头都在变动床方向,或者流年十二年轮一轮每年都要变一次,何必要这样?你学佛法要能自在点,大致可以心就好了。
是稍微要注意一下基本科学可以应证的,一般来讲,睡东西向能够和磁场呈现十字交,所受磁场影响会比较少一点,因此我们说尽量睡东西向,然后睡要右胁边着床、脸要向外,若睡卧时脸不能朝外,你就要将床转个方向,但转来转去总是要东西向,不是头对着东就是头对着西,让你的脸能够面对门外,这样子说是还有点道理的。如果是依你的流年,睡得斜斜的,等于是东南东向、西北西向等等,如果你房子是这样子的话,那是没有办法,你就迁就它,这本来是个较奇怪的方位。
至于为什么要右胁着床呢?因为我们的心脏是在胸的靠左手边,如果你左胁睡的话,右边在高处会压迫到心脏部位,所以右胁卧从生理上来讲是对的。右手当枕头,如果你血气比较衰败,久了会麻痹,这样就很麻烦的,但是古代没有什么枕头不枕头,修行人就是随遇而安,所以用手弯曲当枕头。
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再来,修行人平时都不得赤体、裸露,何况是睡觉时赤体、裸露,出家人更是注重这方面,我们居家修行也是这样。有一些怪习气喜欢裸露睡觉的人,是有点不正常的心意念,常常就会有怪里怪气的举动,欧洲人、西方人这方面的毛病更多,因为他们离修行中心地区甚远,也就是离地球中心部份喜马拉雅山愈远的话,也愈是化外民族一样,号称思想都比较前进,其实所谓前进就是堕落、离古更远之意。所以你要了解,未来成佛也好,未来佛要来下生也好,都还是在现在的印度这里,因为这里是地球的中心点,喜马拉雅山下来的南方。真正的地球东方中心点是在印度,而中国或西藏是靠点边,还算是靠东方,以经纬度来讲,韩国、日本以西过来都还算是东方,在其它的地方则算是西方,他们的思惟都是比较奇异点。总之,卧床时也不能够思惟不好的事情,像躺在床上想男女的恶事情等,所以尽量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没有的,要让心清净安住,这就是卧的威仪。
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乃暂卧。修道者非时不卧,若不是到睡觉的时间就不要睡。我们比较麻烦就是常要睡午觉,累了就想躺一下,甚至随时都在想躺着,但出家人就不能那么随便,因要注重威仪。卧时是为了要调摄身心乃暂卧,如果身体不好,或真的是累了,不得不卧时,那就暂卧一下,卧时就是做调息摄心的工夫,不是平白地偷懒卧着。卧时右胁而宴安,不忘正念,让你能够安住于最舒服的情况之下,随时还要不忘正念,有觉知而无妄想就是正念清净。心无昏乱,此为如法而卧。正念就是有一个觉知心还在,但你没有胡思乱想的心起灭起灭,是为心无昏乱。你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有一个觉知心清清楚楚,觉知你躺在这里,你的身体部位,或者你的呼吸等,觉心它都知道,但是没有胡思乱想起来。这个有觉知而不起心动念,妄想念头没有,这叫「正念」。如果是你胡思乱想心起了,你的正念就不见了,当然你的觉知也没有了!这时候只有一个飘东飘西的念头在晃呀晃的,这就是没有正念,失于正受,所以卧时不睡要有正念。心无昏乱,正念在、心不乱,不会胡思乱想,不会昏昧,此是为如法而卧,以上是四威仪里面该怎么卧的方法。
《摩诃僧祇律》书里举出,仰卧为阿修罗的久卧法,我们一般在睡的姿势上,眼、面对着天躺即是仰卧,这是阿修罗的久睡法,阿修罗是脾气大、忌妒心强,因为他以自我为大,所以面喜向上。伏卧为饿鬼之卧法,脸向下趴着,这就是伏卧,就是饿鬼的睡法,像现在的婴儿出生时,一般都让他的脸趴着睡。左胁卧为贪欲人之卧法,欲当然有很多种,这里也许是讲淫欲心较重的人,往往是左胁卧的,以左手在下、左手边着床卧法而睡的。
此三者应制止,仰卧、伏卧、左胁卧这三种睡法,在出家众来讲,真是不如法的,所以应该制止。我们没去听比丘二百五十戒,或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等的戒律,出家众他们应该有一些规定应该要怎么个睡法。所以一般来讲,他们右脇卧已经习惯了,倒无所谓。我们若是求舒服,右脇卧睡久时,就要换边卧了,若真叫我们整夜都不要翻身,不要变换姿势,睡久了都会痛会累,这是居士工夫不够,所以不能成就大事业。
叫你打坐,坐久会很累,躺着应该会舒服一点,但躺久了也会累,所以我们常常会变换姿势,这就是我们没有养成那种习惯,所以要懂得出家众,仅准许右胁卧。既然仰卧、伏卧、左胁卧这三个卧法都不好,那都要制止,就表示仅许一个方向就是右胁而卧。如果你有心要让心提起正念,不会胡思乱想,要学习这种右胁吉祥卧。
吉祥卧的好处道理在何处?世尊只准比丘右胁卧的理由是什么?先以身体结构举例来讲:
(1)四大种性成就根身,所以身体有四大种性─地水火风,若吉祥卧即能顺利调理此身。
(2)右胁卧时右肾水(命门)在下方,此生命之门若强时则能渗湿全身。
(3)心火、脾土在上方,不为水大特盛所淹。若水大适当,则能平心火、润湿脾土,这样的卧法是最符合身体生理需求。
(4)依四大种言,火性往上、往周遭外扩展,水性柔和往低下流,水大要能渗湿地大的全身体,当依风大帮助来扩散。
(5)地大依风大而扩张,依水大而渗透全身,依火大(火气)而暖化身体。
所以当一个人吉祥卧时,又能专注于呼吸、调息,使风大具足即能化成真气,真气可以助使水大上行,使火大遍身,即能使血水、火气均匀分散全身,达充分修生养息之目的,所以说吉祥卧、右胁卧是最符合科学精神与修行的道理。
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不在此限。诸事总有例外,如果有恶眠,就是睡不好,或者是做恶梦等等;或者是老病,老来生病的;以及右胁痈疮者,右胁那边有长痈疮,不能右胁而卧,或者右胁卧久了,老了、生病会不舒服的,这样都是可以不在此限,可改平躺或左胁卧,无可厚非。右胁卧有个好处,就是鬼神不容易靠上来,也不容易有鬼压床的事情发生。当你的灵性比较高,易感召冤亲债主,睡觉时他就来压你、障碍你。很多网友也常写信来问:「要怎么避免被鬼压床?」你如果是右胁卧的话,被压床的机会很少有,不是说没有,但压下来时是碰到你的手臂,要压个什么?
当然鬼神有的也有淫欲心,会干扰到一般的人,所以才有人会被压床。如果你睡与未睡间都有所警觉、会防范、会挣扎,当然对方也是不能得逞的。所以出家众为什么要规定右胁卧?也有它的道理在,除了讲生理上的健康,不会压迫到心脏外;还有为了避免这些非人众生的干扰。律仪是讲一定要右胁而卧,除非你有特别的病不能这样卧,那就只好开个方便门,佛法总是有开方便之门时,不能说你不行还硬规定要这样,造成你整天都睡不着觉,一年到头睡不了几天,这样子人神经会发生问题的,所以这时就一定要行方便法了。
书上又说了,右胁卧受到认许,乃因佛陀入灭之际,系头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胁卧,故以此式为最上之卧法。右胁卧为什么会受到认可呢?乃是因为佛陀要入灭时,是头向北而面向西的右胁卧。到最后脸向西方,头顶向着北方,北方就有喜马拉雅山、雪山,世界的中心在那里,所以头部向北,脚部朝南,这样就可以面向西方。为什么要入灭时面向西方?西方就像太阳要下山一样,表示世尊一段弘法的时间完了、示灭了。我们去参访印度时,导游都有讲到此点,世尊在其一生中若干阶段的修行,脸向哪边、头向哪边,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在。
例如佛陀祂一生之间,悟道都是面向东方,开悟时面向东,东方是太阳刚出来时,故脸面向东方,刚开悟时如旭日初升,正是要弘法利生时。如日正中,要面向东方,入灭时则面往西方,如日西下。当然不是说世尊这样睡法,大家才要这样睡,当初世尊在时应该就有这些规定,哪这种是比较实际、如法,又让非人不会干扰的卧睡法。后来的人写书,就把佛入灭的情况、怎么卧这些都写进来。所以书上说,此式为最上之卧法,能安祥如灭。
上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项,则为「六作」,此外,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载,于行、住、坐、卧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念念不舍,称为正定业(samaya)。
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项,则是为「六作」。上面提到行、住、坐、卧四威仪,再加上讲话时候该怎么讲,禁止讲话时旁听者该怎么样,这样合起来称为「六作」。善导法师的《观经疏散善义》这部书所记载,于行、住、坐、卧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他说行、住、坐、卧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念念不舍,称为正定业(samaya)。一般刚开始修行的人会有习气,还会不精进,还常会闪神,没有办法提起正念,那你就执持一句佛号,念个佛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等修到中间阶段时,你自己本身不胡思乱想,但你脑筋的法尘会一直飘啊飘的,那倒是无所谓了,是您阻止不了的。你的觉知、正念它可以观照,或者不理它,就能清清楚楚,不会闪神。
等到几次经验过了,修得差不多了,一遇到障碍来时还安不住,这时候你要提起意念来念佛,增加你的定力。不是每个人从头到尾心都能自在无碍,所以假藉一句佛号来避免胡思乱想,或者避免外来的东西让你心不安宁。你定力还不够,外缘它稍微跟你影响一下,你就会胡思乱想,这心是有点不踏实,或者脾气毛病发作,这个都是有外缘在干扰。所以这时候你警觉的提起意念,如果定力够,会警觉有这么一件事情,不要理它而能够安住在正念中,那就是高段行者!有时候它让你起恐怖心,让你起很大的烦恼心,你知道是有障碍了、压不住了,就只有念佛来处理、面对。
不是说绝对一定要念佛,最好的法门是如如不动,以实相观一切境,做不到那当然只好用次要的法门,你定不住就要赶快念佛,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跟任何一句咒是没有两样。如果你已会观悉昙梵字(a、mi、ta、bha、…,…),把它化成字相、字义,这样的话你也可以从里面去安住自心。所以念佛也是等于念咒。所有的梵字里面,字相是世间相,字义是本不生、不可得,所以阿a,弥mi,陀ta,婆bha,你用阿、弥写当然汉字是不一样,但是音还是在。每个字都有字相、字义,这么去观梵字,在家持诵可念出声。这些密法也是契合三密,懂的话念观世音菩萨也是像念咒一样,但是你念汉字「观、世、音」只是意义,没有用到悉昙的音,如果你说「avalokite0var2ya」观世间音,这个就有梵音。
你可以观悉昙字的字义、字相,它也是梵语音,若仅把它翻成中国音或者意义,那这样就没有悉昙的味道,你不能起观、也不能持念梵音,比如只是用意念来祈请观世音,让祂知晓:「我正念着您的名号」,但这种名号已经变成每个地方对字意义的了解,脱离了密教里面的这种悉昙密意。你学密法要知道这个三密,字相、字义、字声─即身、语、意,再配合着手印来依法修行。所以严格讲起来「阿弥陀佛」字句也是一个咒,要这样来摄受你的心在正定业中。
寂静02ntika音译扇底迦,与寂灾、寂然、息灾等同义。
继续讲下来,什么叫做寂静02ntika?「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阿罗汉都是心寂然清净无染的样子,寂静的梵文是02ntika,音译扇底迦。你会念《消灾吉祥咒》时,里面有一句就是02ntika,有时候翻译成寂静,有障碍来让它寂静,翻译成吉祥也可以,意思等于是寂静、吉祥、息灾。0r1ya 是吉祥,02ntika是寂静,有时候说一切不如意的灾厄让它寂静下来,才称为吉祥;此与寂灾、寂然、息灾等同义。
(1)指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
如果把你的心凝住在觉知上,又不起心动念入妄想,第六、第七意识不起,由第八意识的觉知真心挂帅,显现出来真如性,又没有胡思乱想,那么它是平等性起,平等就是没有分辨善恶、顺逆、好坏等等对待的名相出来,所以你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观它平等,没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顺、逆,忧、喜,苦、乐等等,这些分别心都没有。你也没有特别高兴,也没有什么特别厌恶,反正就是平常心,就是平等、平等,samaya随时都保持在平等性上,sama是平等。如果你心平等就很安静,安当然是很自在,不起心动念则是静,很安详寂静、不起心动念的。
先有平等心才会有安定,如果你心不平等,就会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胡思乱想。像你盘腿打坐在那里听课,听久了脚会痛,如果你观它痛、不痛都一样,有什么痛、不痛?你有这种平等观念的话,你的心才会安住听课,不然脚痛都在那里换来换去、动来动去,心怎么会安呢?所以能观痛与不痛都平等的话,你就能安静、心凝住,这寂静就在讲这个。有时候你讲涅盘也是这种现象,远离本能所取的精神功能。你身体顺逆等万种法对着你影响,你会起各种心态跟它相应,一相应就动摇了!说你脚痛了,然后你真的脚痛了,脚痛你就要散一下、动一下让它舒服一点才不会痛,这个就动摇了寂心。先精神动摇然后本性会跟着动摇,想去掉不舒服而向舒服的这边走,世间相都是这样子。
你坐得很辛苦,你喜欢动,改成用站的,但站着久了也会累、站得很辛苦,那到底要怎么样?没有永远的舒服。变化来变化去,于是这个心就乱、就不安。你要远离心本能上的趋吉避凶、趋向舒服讨厌痛苦的念。为什么这些修行人能够安住?祂们尽量降服身体上的痛,认为是不痛,当然你熬久了气上来了,便可以比较不痛,但是还没有到气具足,或者这身体还没有打通以前都是痛,祂们也曾忍受过,忍受到极限以后才劈哩趴啦地身体通达了,为什么祂们可以坐在那里廿四小时、四八小时,直到七天、十四天都处在定中?因为气脉全通达了。
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让你的本能要离痛苦趋入舒服的念头都没有了,远离这些你才能够得到寂静,所以第一句话这个寂,是针对心的问题来讲,你心安住了,自性清净面对一切顺逆境界都如如的话,远离你要这样、要那样动来动去的意念,你才有办法安得住。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第二句话,另外你还要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比如说盘腿脚就痛了,你要能够寂静让它呈现安住的状态,就观它痛苦不是痛苦,痛会痛但是可以忍受,甚至可以不必忍受,可以坦然的面对它,这样身体也静了、心也静了,所以这二个寂静合在一起叫「02ntika」。
那要怎么得到这样呢?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心本来无形无相,只在空性中,自性觉知一切但不起心动念,一般人没有这种修为的话,难免都会起心动念。所以你可藉由禅修,让你的心直置在一个角落,其实这个角落是没有角落的角落。我心都不让它起念了,哪里还有角落?一处,一处是在哪一处?在虚空处、无有处。空性能起法发起念头,这空性让它起心动念,那个地方是没有地方的地方,这个就是能够让你安住,远离散乱等,所谓「意念上的散乱」是指你定力不够,你的精神放逸,胡思乱想想多了就散乱,此外「被动的散乱」是指有障碍的因缘在干扰,你更会入散乱。
所以神精不正常的,如精神疗养院里面的这些人,大多是受外来的干扰所致,跟它们的骚扰让他睡不着觉,一个人睡不好就会精神耗弱,精神耗弱更会胡思乱想、散乱。所以你能够远离胡思乱想、散乱的话,你心才能够寂静。气旺却言行正规、不着魔的人,都是有佛菩萨、护法正神在守护,于是他很容易做到寂静。有的人不是,气旺然后所作所为都是不合理的,没有显示威仪、律法,容易讲话乱讲、行为破戒,这些都没有真正学到佛法。或者有些人虽然心里要学佛法,可是无知又胆大妄为,例如不懂密法偏偏又有所贪求,胡乱自学就很容易卡到鬼神,它就把你弄得没有寂静!会让你散乱,把你修行的功夫都破坏掉。
你有正式皈依、不求神通,只求清净你的内心,这样心态来修行才对,修行就是要修到内心清净,就是这样而已。佛法讲的种种神通变化,都是到心清净以后才现起的;心不清净所现的通都是不对的,有时候是鬼神通,有时候是天魔来加持,心还不净怎么可能有这广大能力?这是不合逻辑、不合因果嘛,所以可知是卡到邪魔,最终让你成为魔子、魔孙,永无出期。且摄持平等,如果你能够远离散乱等等法的话,你就能够受持诸法平等。所以我们说平等心,平等心就没有世俗所谓的好坏、顺逆的意念,就是视一切法平等、平等。
(2)指涅盘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盘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指涅盘之寂灭无相,这是上面所讲修行过程之间,离开心的散乱,跟身体的苦痛,所得到一种平等法相的观念,真正是练到最后进入心的寂灭相,所以说是涅盘的境界。无生即寂,因缘来时你只觉而不起一法相应,就有无生法忍智。没有因缘那自性不生、定得住还算简单;若有因缘来你还能够无生诸法相应,只是觉而不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所以你要解脱也是一样,十方众生难免都互有因缘,每个人心眼打开都有感召十方一切业缘的超能力,你有感召的能力,更要能安得住。处中阴身(pudgala)最敏感,你真开悟时也是跟死亡时中阴身现起来一样,会是很敏感,很敏感还能够安得住,让自性应缘而心不起动念,这样才是真的无生,所以佛法讲是「无生法忍智」。
普通比较淡薄的念头,你不会执着那还好,有时大欢喜、大恐怖境界加诸在你身上,看你能不能无生?无生法、不生法,有些人就真正做得到无生法忍。所以无生即寂,无灭即静。寂静合起来讲,是心安祥不动;分开来讲,如果你有境界、有因缘、有什么人事物来了,你不必这么压抑它,不必看到它了还故意说「没有、没有、是空!」不必这样子,你照样可以接受这个缘,不管顺缘、逆缘、什么缘,都照单全收,却是对境而能心不黏,有能力坦荡荡的面对这个境,这是所谓的静。所以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的灭也是一样的说法。证到无生法忍时,那是空三昧,就是绝对空,空三昧是绝对空的心态,不管你有没有真实法就是观它为空。
相对空是有法、有相,有法有相是来自于因缘,因缘始生诸法,然后你能够觉而不住,这是相对空的境界。所以从觉跳到灭,就是要用空字诀。然执空也是一种执着,当你能够觉而不住,就是相对的空境界证得。所以要有法无执、有法不住,没有一个心念做它的主人的话,那就是寂静。这六个结使是所谓生灭法,法的生灭都依这六个结使在发展,你修得愈往后边走,到最后这边是灭结使也灭,灭时就是无法为寂,有为不执为静,如此「生灭法」已度过,就是涅盘的境界,如《楞严经》里面所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整个生灭法都灭了,就只有真正的寂灭为乐。修行人求这种安祥的快乐,寂灭、寂静意思差不多,所以大阿罗汉祂心完全解脱的话,这种状态就是涅盘的状态,是为寂灭无相。
涅盘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涅盘境界远离诸苦,不是说它没有苦喔,它是在心理上对苦的认定,已经跟不苦一样了。苦、乐平等,所以他对业报的现象愈不认为痛苦,心内就愈安祥去承受业力的受报,要有这种能力,心才能够寂静。当然我们体性是很清澄的、完美的面对一切境界不动、长养、常住。常是永恒不变的,哪个东西永恒不变?只有一个空性。有相就会变,所以你能够住扎在心里面的空寂性,那种是永远不会变的空性。当你不住在一切业力、一切执着上面,那个结使都没有了,你修的妄执性都断尽,那空性当然是常住,保持永恒空的样子,所以不会一下子有、又一下子没有,保证不会过一阵子又迷失掉了。
所以证得涅盘的人、解脱知见的人,他不会说一下子有定力,一下子没定力,感冒他照样有定力应缘。感冒身体没有气机了,怎么会有定力?因为他若修到究竟涅盘,有气没气对他来讲不是很重要的,他已经是心平气和了!有的人只走到一半,就不是如此,平时看起来是有定力、什么事都看得开,但感冒了脾气就来了,什么毛病都来了!这就是本身根本无生法忍没有做到,所以会变来变去,无法常住不变。常住就永远,没有一点点时间失掉过,没有迷糊掉。所以不管碰到大事或小事,身体状况好或不好,永远都是保持着那种空寂的现象,始能称为寂静。
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因为你的觉性在,能感知因缘,它也照样让诸法起灭、起灭,但你不受它影响,这才是我们讲的真正「有法无执,觉而不住」,这才是究竟解脱。如果仅学到空三昧,认为「一切法没有」,都没有,那不就像石头一样?没感觉就是没感觉!现在你要修完整的佛法不能这样子,当然过程要经过空证是没有错,但要练到在有觉有知的情况之下,依然能够安住自性觉而不住,这样佛性「空有」二相才圆满。不然就像石头一样,虽然你敲它会扣扣扣声出,何况是我们佛性?如果应缘没觉得痛、也没烦恼的感觉,空性就有点像这样。若像石头没有感觉,不知道好、坏、痛苦、不痛苦,这种佛性就死掉了!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要度过那种境界,不能光是独居,不看、不听、不闻、不觉,然后就说自己心很自在,这样是不行的!你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能够感觉,都能够体会,但就是心要能够安住,没有烦恼,这才是无生无灭的一种解释。是有生有灭,但我看起来像是无生无灭,我做到没有烦恼,所以能这样你照样可以去101大楼走一走,你不会说:「唉呀,好烦!人那么多!」如果你跨年那一天去跟他们挤,九十三万人次在那里挤,你也很自在,不会表现你心很烦。
举这例子当然不是说去那里都是修行人,都寂灭了,不可能的!那些人都是为了好玩、去凑热闹,喜欢聚会、心很欢喜,所以能够接受。这里是要强调说,你不必逃避人多的地方,你要在人多的地方、有因缘的地方,去练到你的心照样自在,这样才是真正的涅盘相,才是寂静。所以寂静不是什么都没有,不要看到「寂静」就认为:「这二个中国字好像什么法都没有?」不是的!是有法,而你不执着它,这才是真正的涅盘。
《瑜珈师地论》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
《瑜珈师地论》:瑜珈师总共有十七地,分十七个境界,地就是指修行的境界。全书在论述修行人的十七种境界是怎么样。我们后面也有一品在讲这个。这部书指出,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有四种寂静。刚才讲十七地有个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如果以涅盘来讲的话,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照这个境界来讲已经很后面了。前面打坐、修行、世间禅定、色界、无色界境界,都离不开要朝向涅盘的境界迈进。所以你要涅盘寂静的话有两种:有余依、无余依。
一般经典在讲有余依身、无余依身时,有余依身就是还有神我身,地上菩萨就没有身。像外道还有一个神我身,出去回来、出去回来,就是这一个有余依身。他不求涅盘的话,那还是世间禅定而已,所以哪怕会神我身出去、回来,他照样没有解脱。你有这个神我身,如果练到涅盘寂静的境界解脱了,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所以阿罗汉他是有神我身,他有一个身,所以入不了「大般涅盘」。而地上菩萨就没有身,没有身但是有心,所以他还有余习。阿罗汉有余依是为身有余习;登地菩萨无余依是无身有余习;如果完全清净,一点一毫的余习都没有,那就是佛、如来,如来就有二十二种总功德相里面的第一个:最清净觉,才能入「大般涅盘」。修了那么多功德相就是以这个「最清净觉」为主,由此现起无量的智慧、现起无量的神通、现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神变,来利益众生,都是从这最清净觉发起的。
有余依、无余依看起来主要在讲身的余依,但什么是有余依、什么是无余依?它们差别在哪里?主要差别还是在于这个「心」。心有粗、微细、细、极微细,…,好几种层次。你不要说:「我已经修了心、已经没有烦恼了!」过了一阵子,那个习气又会现一点出来。像今天有一位同学来了,他平时都没事,修法修法后又挤出一点点习气出来,比如说大毛病是不会犯,但是有一点心酸啊、有一点点怪怪的啊,那有一点点怪怪的,就是指你潜在的心挖出来了。不是说没有,若没有你就像佛一样了,不可能!所有大小习气都还在,所以我们说心还有余习。
有余依、无余依有很多的解释,这里跟你讲有余依身、无余依身,还有个「身」。无色界的天神就没有一个身,真正开悟的人就没有一个身,只有心法。如果从打坐修行的乐受来讲,上次我们讲,突破色界入无色界的人,他没有觉得身体快乐不快乐,气虽然很多,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快乐,摸那个磁能也没有感觉什么,自己身体气在动当然知道,但不觉得快乐。世间禅定到三禅天时他会非常快乐,身体气充满了觉得很快乐,他还有身根所以会享受快乐。无余依行者他没有身的话,什么叫快乐、不快乐?所以有肉身或有个神我身者,才会觉得气多好快乐。开悟的地上菩萨就是暂有肉身,但没有个神我身,但他还没有入灭,所以要这个肉体暂借用,但他没有感觉有气时,有什么快乐、不快乐,若气通或不通,受苦他也已经不觉得苦了。
(一)有余依中有四种寂静:苦寂静、烦恼寂静、不损恼有情寂静、舍寂静。
(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为种种不完美的功德相─习气毛病永远尽了,也断除后有之众苦,后有,是你未来再出生做人时,是没有什么痛苦。如果最后有,就是最后生,那是当生要佛的。释迦牟尼佛出生做悉达多太子,这一生就是最后生,真正的不再来受生了,所以祂是最后生。后有就是还有出生做人的机会,继续修菩萨行,无量劫之间修菩萨道。而得当来不生之法,如果是证悟了苦、集、灭、道的话,不是马上入灭;或者是他还没入灭以前,所受的痛苦已经没有了。如果他不来受生,那就是阿罗汉了;如果这种人再来受生那理应就是菩萨。
什么菩萨是有余依身呢?地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是谓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就是真正开悟了,是无余依的初地到十地菩萨。所以有余依身的是地前菩萨,如果不来受生是阿罗汉。阿罗汉在哪里?在十信位的第九,至于第十是辟支佛,这是小乘的修行法,他有余依身而入灭了。入灭好像寂灭了、无生了,都不再来吗?会!他会再来!阿罗涅盘二万劫后还要再来,因为要发菩提心,还是要成佛,所以还是要走回来菩萨的道路。辟支佛还要涅盘一万劫,到最后才再发菩提心,那还是回来再走如来菩提的这一条路。所以有的就直接绕过阿罗汉、辟支佛修行,直接修菩萨道。从十住这里开始,华严宗认为真正是菩萨是从十住位开始,在这之前如十信位都还不能算是菩萨。所以你要了解这六十四位阶之间的说法。
(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第一个苦寂静是对肉身来讲,烦恼当然对心来讲,心寂静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无生法忍证得就毕竟不生,或者生不去挂碍,心能住平等平等,那真是不生法。
(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有得这种寂静能不去损恼障碍有情众生而使之起烦恼。你自己能把持得住,不因为你跟他业力的关系让他烦恼,不损害众生,当然心能够寂静。所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你造诸恶就和众生因缘果报还在牵扯,你现在不去恼怒诸众生,心有这种寂静,虽是有余依,但能多修善不去造恶,不去跟众生结恶缘,这种就是已经没有造恶心的寂静。
(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舍寂静,舍就是平等法,五受「忧、喜、苦、乐、舍」里面的舍受,是平等平等诸法。忧、喜是对心来讲,苦、乐是对身来讲,把这四个都平等观,所以舍除了平等来讲以外,也可以说舍念,舍弃一切念头。比如说好,你不会说好;不好也不会说不好,就舍弃差别念头了。舍弃说好的念头、舍弃说坏的念头,这个法就平等了。所以有时候说舍念清净,看似有所念头,但你又能把它看成好、不好都一样,就等于没有念头了。
这种舍念清净,会恒住于舍性之中。佛祂有一个法性叫做「恒住舍性」,有的人是偶尔有舍性、平等观,有时候就平等观不了法,但佛一定是永远、永远都住在舍性上,不会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不会有这种毛病。恒住舍性之中,你就没有喜、没有忧,因为好的不需欢喜,坏的不必忧愁,而且是自然就形成这种心态,不是刻意造作的。所以若安住在正念、正知中,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法,且没有各种忧、喜、苦、乐的感觉,这也是有余依涅盘的一种境界。至于无余依中的四种寂静,数教寂静、一切依寂静、依依苦寂静、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下回再谈。
(2008.01.09.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