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52)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威仪寂静无不圆满。」(续)
威仪者威严之态度,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是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威仪者威严之态度,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现在看大声闻的第十二项功德:威仪。威仪者,威严的态度,内心祥和清净,外表就自然现起威仪相。出家众修行比较具足威仪、注重威仪,居家修行有时候比较随便,威仪不起来。所谓威仪者,指起居动作皆有威德,人家看了自然起敬,对你有一种不敢侵犯之感,但又非常祥和,所以有仪德。即是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威仪有仪则、原则,所以也就是在我们行、住、坐、卧之中具足各项威仪,所以叫做四威仪。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在佛门中,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们所受的具足戒,戒律很多,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四戒,戒律多,每一项都要符合心的清净,异于在家众。
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所以他们三千威仪、八万律仪。或者是说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那比丘尼为什么要有更多的威仪呢?她所受的戒律比较多。为了要成就庄严,所以做得多,意思是说,心里面比较有烦恼,所以用功要比人家更多。女生如果说好几百世都出生为女生的话,当然有时候身口意道德行为会较逊于男众。所以经典讲,女生少修了五百世,一世中如果是生天的话时间就更长。若看时间,人间现在是减劫,现在平均寿命七十五岁,如果再增劫到最高八万四千岁,那就还蛮长的。所以男女出家修行用功,当然比丘尼要有十二万细行去做,你看这二个数字只是个大概。
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一般来讲戒重威仪轻,戒会成为一个戒都是起初出家众有比较重的过错,世尊乃制戒,戒其不可再犯。如果你所犯的戒,是微细、不侵犯到别人,但是显现自己在威德上有缺失的,这个就有碍威仪,所以威仪就比较轻。不管重、不管轻,出家众都要能够去遵守。如果用广义来讲,则制教之戒,也就是佛所制教的戒律,无非皆亦威仪之义。过去有威仪,所以所讲的戒都跟威仪没有两样,这是广义来讲,再变成戒来示众遵守,就是比较严重的。一般要能讲经说法者,当然义理要懂,而若能够讲戒律,起码还要懂得因果。上次我们讲说宿命通可以观过去;天眼通可以观未来,当然你就对于以往之过失所造成的因果,会特别注意不要再犯。天眼通、天眼明观未来,未来时你要去借镜宿昔之业不要更犯,那么修行就会有好的结果。
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这些每一个业都是包括在戒、包括在威仪里面,所以这里讲的有二百五十戒是对比丘来讲。也就是杀、盗、淫、妄这四种叫做重禁,一般这四重戒是修行人不要去犯的,严重的叫做性戒,就是污染到你的自性,你再怎么忏悔,怎么样都要受报。比较微薄的叫做遮戒,遮盖你的自性让它不清净,所以威仪也威仪不起来。这里讲的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对出家众有损害到他的威仪、他的德行的,都称做威仪,虽然不能称之为戒,但有损威仪也是不好。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如果离我们刚才讲的性戒,你犯了就有自性的罪,这个罪是感召你出生六道的,尤其是犯了戒,会感召地狱道,所以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
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其余的都是遮戒,所以遮戒属于威仪,这样可以证明主要的戒律就是性戒,其余的遮戒会遮盖你自性不清净,我们会犯之都是由这类微细习气所致。所以佛祂是最清净觉,什么微细毛病都灭尽。所以一丝一毫微习会障碍我们的自性清净。有没有被障碍,你自己最清楚,有,难怪神通发不起来、智慧不够。佛所具足的这些神通变化、智慧我们都没有,表示我们的自性被习气、毛病所蒙蔽了,所以禁戒比较严重的是具足戒,其余会遮盖我们自性清净的、有犯威仪的,就算是遮戒。
俗称四威仪者catur-vidh2 1rya-path2h,指行(gamana)、住(sth2na)、坐(ni=ady2)、卧(0aya、0ayana)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于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俗称四威仪者catur-vidh2 1rya-path2h,指行(gamana)、住(sth2na)、坐(ni=ady2)、卧(0aya、0ayana)四种威仪。接下来,我们再继续探讨行、住、坐、卧,在一般佛门来讲要怎么做?catu是威仪,path2h就是指道路、路途,catu后面加v,在梵文sandhi(就是连结、结合)之后,会产生r的音,catur-vidh2 1rya-path2h是四威仪。我们在念诵《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时,也遇到很多这个catur,又如里面有一句"datur dare”,这个h要转成单音的。四威仪一个是行(gamana),gade也是行。《心经》里面有「揭谛揭谛(gade gade),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就是这个gade。之后为住(sth2na)、坐(ni=ady2)、卧(0aya、0ayana) 四种威仪。
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如果你穿出家僧伽衣,而你没有威仪,人家会觉得怪怪的,因此你穿了褔田衣,走路更要有庄严。虽然没有做法会,褔田衣没有穿,但平时穿衣服走路也要有威仪,有的很注重这些,这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有的人比较自在,好像阿罗汉一样,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大阿罗汉这种威仪都具足圆满。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自己、看别人或者看出家众,从这威仪,可以感知他修到什么境界?如果你碰到师父非常注重威仪,或者走路很自在显现这种威仪相,那就表示修得不错。
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在日常生活起居之间都要谨慎,禁止放逸或者懈怠,因为你的心随时随地要注意在行为上,这样也是在修行。如果你不注意你的行为、一举一动,你的心一定乱飘、胡思乱想!挂碍这个、挂碍那个、想东想西,所以魂不守舍,容易发生意外、车祸这些事故。如果走路很用心的,注意脚、注意手、注意周围一些车子,一些人、事、物,你当然都有警觉性,这些也都会显现在你的威仪上。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你保持严肃跟庄重,很凝重!不会让人家看起来很轻浮。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佛教之中有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微细的修行法门,注意在你的身心上,所以你微细里都能够控制,表示你的心已经安住在祥和、专注、禅定的境界,这是相对的。皆不出于行、住、坐、卧四者,所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出这些行、住、坐、卧四种。
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一般讲的:行如风,走路的时候像风一样轻快;坐如钟,坐下来像大钟放在地上不会乱动,讲话就嘴巴动而已,其它身体、脚都不动,看起来很庄严;立如松,站着的时候像森林里的松树,挺得直直的,因为松树本来就是往上一直长上去的,所以它的颈部直直不会弯曲,站着时像树干一样直立;卧如弓,像弓箭一样有点弯,像吉祥卧的方向躺着,有时候同样一个姿势睡久了就会累,如果你不去转一下、翻一下身,你也会受不了。所以你要做到四威仪具足,你不要以为睡觉的时候没有人看着你,诸佛、菩萨、护法神你又看不到,所以你要怎么动没有人知道。但是你修禅定就是这样,睡觉像弓箭不动,永远就是那一面,不会说要翻身另一面,这在身理上来讲,卧的时候向右,右手在底下卧,这样心脏在上面不会被压迫。下面有讲这种还是不同的,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睡法。所以我们没出家,没人跟你讲这些道理,你们有幸,读到这个威仪,让我们也了解一下他们的威仪到底怎么样?所以这是在讲威仪。
关于四威仪之法规定制,于各经论及诸师多有戒制,兹就行、住、坐、卧四者而论:
关于四威仪之法规定制,这释迦牟尼佛讲的,在各经论之中每个师父所讲的都有谈到戒。禁戒跟制定戒律,主要还是以行、住、坐、卧这四点来说明。
(1)行: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
第一个,行,行为上,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依据道宣法师的教诫律仪记载,刚才已讲,能够说明教的戒律,应该是已能够成就阿罗汉或者菩萨道者,有宿命通、天眼通可以观未来、观现在,就可以讲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戒律。譬如你杀生,很明显的就是地狱的因。那为什么要讲得那么细?你一定要讲个道理,告诉人为什么不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那么做。我们所有的因果报应就是那么可怕,是很微细也很可怕,一句话说得不对就受报。关于佛经一样,写书写的一篇不对,害人家慧命,这果报也很大!所以我们在做佛教的书也要很小心,自己的修行还好是只影响到自己,但若出书影响到别人的就要小心。刚才谈到,能够讲戒律,应该是已成就者,可惜现在没有了,哪里有那么多阿罗汉?所以现在的戒师,都是出家师父,大约修行戒律几十年,德高望重,依照他以前授戒时候戒师怎么讲,或自己去精研毗尼耶,然后才讲戒。这律藏,一般人不能进去看,你不要说现在网络很发达,什么东西都放在网络上,你就好奇进去看。有时候你看了会睡不着觉,因为讲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搞不好你又没有无碍智的话,就会很怀疑为什么这么做?这会引起你的信心危机。
你去受了菩萨戒,那二十八戒,戒师怎么告诉你,你就怎么去做。不要说经典上怎么讲、怎么讲,如果这样子你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民国初年有一个大和尚,他去受完了具足戒以后,他马上舍戒,因为做不到。所以一个威仪不具足的人,或者是比较自在心的人,不容易去守到二百五十戒,所以他听戒师讲完,马上说我要舍戒,没有具足出家众戒。后来他就守居士菩萨戒,居士菩萨戒条比较少,他的弟子变成在拜居士了。当然他也是执着于具足戒太困难,而不想去做。如果能够二百五十戒都守得很好,短期间你其实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心没有放逸,管得死死的,你当然行为、内心都安住了,心清净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成就,所以古代的人是这么在修的。还有就是佛教的道理要自己悟,释迦牟尼佛神通那么大,跟你点一下你就悟了,那不是很简单吗?佛法不是这样的,道理可以跟你讲,但是你要悟是要靠你自己,所以这个悟很重要,要你自己亲自去体会一下,这才是真正你的。人家讲的开悟、心清净、自在,你没有真正去体会的话,这些都是很抽象的名词,是什么境界?所以佛法十分注重「悟」。一般的神教只教你信,信唯一的神或哪一尊菩萨就好了,但真正讲解脱就要你自己去悟。
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这里讲的道宣法师的这本书,他说行走的时候,不得垂手及左右环顾,我们普通走路都是两只手一、二、一、二,两边手晃来晃去,他说不能晃要安放如仪,没有提东西时就这样放,不要晃来晃去,晃来晃去就不威仪。也不能左右看,只能看前面,不能碰到人,或者双目还要低垂,只能看前面一点点路。像走路都要这样了,你去菩提迦耶那边去绕塔,有的法师、男众、女众我看都一样,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晃啊晃的,实在不如法。我们去绕塔就双手合十、目低垂略看微前处,只要不碰到人即可,所以要这么去绕才有一点威仪。你好不容易到大塔世尊那里,还手这么晃晃晃,一点都不威仪。所以这里讲的,左右不能顾视,不要好奇东张西望想看到什么。
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七尺就是二公尺多一点的地方,大概是垂眼可以看到的地方,当然现在交通也比较复杂,有时候摩托车、脚踏车也蛮快的,所以你可能要看远一点点。若是在郊外或深山野外、丛林里较没有复杂的交通,你是可以这么做的。在台北市可能要看远一点、看高一点!对面红绿灯等有车会闯过来,绿灯不是绝对的安全的,尤其刚开始的时候,你这边红灯转绿灯间几秒钟,另一边还有冒失鬼会冲上来。都市里面还算守规则,乡下可能较随便一点。据说中南美地区他们的红绿灯还是参考用的,不是权威依据,所以开车时转绿灯还要看一看,可能你绿灯还要让人家一下。
勿踏虫蚁及急行:不能走路踏到昆虫或走太快,现在在我们市区昆虫蚂蚁比较少了,在野外就相当多,所以有时候你要不踏到很难,如果你走入有草的地方,底下有没有虫你怎么看得到?所以最好多持咒(唵伊底律尼娑哈),每天你下床也可念这个咒,网络上有写,叫<护生咒>,预防踩到微小众生,所以要念这个咒。
出家众亦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南传修行就是这样子,不能跟异性走在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更不能跟女众混在一起,纵使非同一房间也不能。所以南传要修这十二万行、六万细行之威仪,什么小细节都要注意,主要是不引发他心里面起烦恼。南传的修法是这样,眼、耳、鼻、舌、身不接触,自然安住;大乘菩萨是接触但能安住,这个要靠智慧。南传小乘为了求清净,所以不能够去违犯,所以为什么他们的神通能够那么发达、果位为什么那么容易得到?因为他们下的功夫多,把心管的死死的。至于不能与醉酒者同行,因为对方已经迷乱了自性,不用再跟他扯来扯去、也不要跟他走在一起,这是行的方面,道宣法师所讲的。
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于举止动步,而据《大明三藏法数》这本书所记载,修道的人举止开始动跟停止之间,或者走路动步之间,心不外驰,心都不外放,不要往外去攀缘,要摄住在你的脚、摄住在你的心,或一句佛号上,不要去追求一些人、事、物等外境。无有轻躁,不要轻浮或者烦恼、有点烦躁心。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常住正念,正念我讲就是说:「觉知在就是正念在」。如果你不提起正念,你不会说你有一个觉知在。我们的觉知是知道周围一切事、物,但是不动心,如果动心这个觉知就会失去,你会进入世间相沈浸在里面。所以你如果常常保持一个觉知、正念,有正念的话,你心就不会入尘境、入世间相,所以这时候你可以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进,像这样安住他的心。如果你分别心起,看到人要分辨他是男是女、是庄严或者漂亮、或者是长得不怎么样,你的心就动了,就没有正念。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不住一切法生心」,这就是正念!永远保持这种觉知,安住在你的自性,不会攀缘周遭的人、事、物、你所看所听的,这就是正念!所以常在正念,以成三昧(sama,就是正定),有正念就有正定。如法而行,这样心安住在正念,都没有动念的在走路,南传的修行就这样子,随时随地都在注意这个念头,不能攀缘,但是可以去觉知:「有人来了」,知道有人来,但不要再加以分男、女、什么样的,不要去起分别心,把这个念摄受在正念上,不要去动心。
(2)住:据《教诫律仪》载,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据《大明三藏法数》载,修道者非时不住,于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此为如法而住。《大比丘三千威仪》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处,为恶鬼之住处,故不宜居住。
第二个,住,在居住方面,据《教诫律仪》载,据道宣法师《教诫律仪》记载,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他有规定,在出家师父前站立的时候,你不得直立于师前、后,(师指声望高、或者已经是高僧大德级者)。如果他站在东,你不要站在他前面的东方,或者他的正西方也不行,要站在他的偏后方。所以你去受菩萨戒的话,有一个戒律就是你不能够超前过这个法师,站在他正后面也不行的,你要稍微偏一些的。这个做法并没有所谓怎么样,这是对你自己来讲,你有没有注意威仪,即微细的戒律,有没有犯这种遮戒。
所以受了戒以后你自己要小心,如果你走路要让师父他先走,如果你是主人,师父他让你带路,你不得不带路时才走在他前面,走在前面也不能走在正前面,还要再偏一点。如果你的心有在注意这个小细节的话,就知道你有在注重这个威仪。如果你嬉嬉哈哈、跳来跳去,就没威仪。所以人家看你修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神通多广大,这个微细威仪有没有显现在你的行为中。所以你以后跟出家师父在应对的时候,你要把它显现出来。
人家问:「你怎么了解的?从哪里知道的?你从哪个道场来的,怎么懂得这些细节?」这代表你修行的一个层次。所以你看有些出家师父,他很注重这些细节,也会借机教育信众。我们大家若没有听过这个课程,你也不知道怎么做。有时你去受戒,讲师也只能讲一点点不是很全面,所以我们藉这机会看看对于威仪上应有何做法。总之,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太近马上就碰到他;太远好像变成互不理睬、无关无系,似显得不够恭敬。
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亦不得立于高处,如果师父在比较低的地方,你不要跑到较高的地方站在那里,虽然没有站在他前面、或正后面,但是你的左右边高过他,这不好!那上风处也不行,风从哪里吹过来?你不要去站在风口,你要站在下风处,这也是一种礼貌。不能前方、或后方,要在师的额角旁边二公尺的地方,额角二边就左右斜斜的;或者是后方左右斜边四十五度角之七尺(二公尺)地方最好。在居家生活或者是静止的范围活动的时候,能够注意这些,心才能够安住,对出家师父好像也比较恭敬。
据《大明三藏法数》里面记载,修道者非时不住。真正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是要安住在某个地方,不是在动就没有住,在动中能够心安住就是住。它这里讲非时不住,不是哪个时间就不要住在哪个地方,这里的非时不住,不是时候不住哪里,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规定很多!你住时要住哪个场所?非时不住,不是说哪个时间,不要特定住在哪个特定的场地。
刚才讲到这个南传的,住在屋檐底下时不能有白衣(指居士)去住,以前我们去美国万缘寺打禅的时候,有一个马来西亚的法师来,是南传的,我们就被赶了,把住的房间空下来让他住,我们被搬到别的地方去,不是同一个房,虽是同一个寺庙,当然另外住的地方有比较差一点。一般饭店没有这种现象,他当然给你住好一点。寺庙里既然法师要来,居士就要委屈一下,搬到次要的地方去。
所以他们该住哪里、哪个时间可住、哪个时间不能住?这里没有仔细讲,它应该有一些时间。譬如说你要去哪个地方挂单,不能三更半夜才要去,寺庙可能八、九点就安单了,你要像居士身一样十点、十一点才睡的这种观念就很不好。像这种细节有从严的规定,几点打板、几点熄灯?你都要遵守,不要再去打扰。
于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在住的地方要常常念佛、法、僧三宝,这里只有三宝,上次我们则讲到十念,你常常忆念佛、法、僧三宝;念戒律,常常教育他,不管出家、不出家都要这样去做。十念:佛、法、僧这三宝一定要念,诵经要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常常这样念。
十念的第四个为念戒,忆念你所去受戒的戒律内容,这在一般受菩萨戒的人,初一、十五要布萨,新戒子比较会参与,老戒子就忘记了,布萨就是拿戒条来念《菩萨善戒经》,或《梵网经菩萨戒本》。你们有没有念经、念戒条?复习它里面的戒条,再记一记,是否有什么戒律你有犯?还得稍微思惟一下。出家众也是这样,集团在一起诵经,诵经在提醒你持了什么戒?哪一条戒律你有没有犯?这跟基督教、天主教一样,一到特殊日子就在教会里面望弥撒,亲身听法忆法一样的道理,佛教徒是以戒来修行。
再来念天(天神),你说:「我不要升天,为什么要念天神?」你修行之间都要有护法神,护法神除了天龙八部、或者善的鬼神,以外还有天神。天神是佛教的护法,最大的护法有三个: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天)、第二忉利天天主、色界天的大梵天天主,其它夜摩天以上的,他们跟人离得太远,不管人间、四大部洲的事。大梵天王是我们娑婆世界里面或者其它有人的地方,他是最大的色界初禅天。你念这些希望他能护持你,譬如说你诵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忉利天主要来加持你,因为这部经是他在护持的,所以你当然忆想他。
这五净居天的诸圣人,那个更好了!当时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都是净居天的圣人在安排、来护持,菩萨有神通为什么不用?不能用!因为修无为法,要修忍辱、要修舍弃一切境界,所以你要修大法就要有人跟你护持,最后得到如来菩提,不用一法。《金刚经》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一法可得。」所以只有舍、只有忍辱,善境界也要放弃,其它碰到逆境界你更要安祥的去忍受,没有什么法,到最后完全心清净,你最后完全清净就什么都无所谓。
所以这种法一般外道没有办法学,你听佛法要真正懂佛的道理,那才能走到最高的果位,当然很久!有开悟就等于未来一定会成佛,所以要念天。你不要说:「我不是要往生天上!」虽然不是往生天上,但有时候果报由不得你!六道佛经里面讲这个化城,《法华经》里面讲化城。像释迦牟尼佛有弟子曾出家只有一天,他修想这十念,一天打坐,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所以这弟子他的果报很好,死后生忉利天,于此天死了以后生夜摩天,天寿尽了又生兜率天,兜率天天寿尽了化乐天,化乐天尽了又去他化自在天,这像第六天的耶和华,菩萨在那边。死了又再绕回来,又忉利天到夜摩天,再化乐天,再兜率天,再下来夜摩天,然后忉利天,到最后又来人间,证到阿罗汉果。
所以这等于是种化城。有时候你会说升天不好,但因为你没有完全成就道业,所以暂时去那边。这种是有种佛的种子,都有善因,有善种子的话,比较不会像一般的天神,去天上享受荣华富贵就忘记修行,所以还是有差别的。你如果从因果去思惟的话,当然愿力很重要,如果没有菩萨心说:「我下次一定来人间」,也没机会到地狱、下三道,那就只有升天。念天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修行能够有天神他们守护。修行、断习气、守戒都是在修行,这是十念的第六项。
十念的第七是念安般,即念打坐、念呼吸(入出息),一切修行都筑基在吸气、吐气。比如说你打坐,坐不久,没关系!你静静的呼吸,注意鼻子气进来、气出去。你修密法也一样,观一个「阿」字或一个「唵」字,换做你的鼻子呼吸的地方,花个十几、二十、三十分钟这样做,凝注你的精神、注意力,身体也会慢慢变化,丹田也会起来。有时候没时间的话,你可以做这小动作但要有恒,有恒就是天天做,早晚各一次,有恒最重要。
我高中以后自己打坐,那时候坐不久,顶多四十分钟,以现在二小时、四小时来看,那时的四十分钟算什么?但是每一天很规律的这样坐,累积能量,以后自然会用得到。所以年轻有年轻的本钱,如果过去你有佛教的种子,自然看到一本书、一段话,你就会去打坐、练习呼吸,虽然不怎么样,也不是很用心或者双盘等去做,但是呼吸已经建立了你的基础,以后到三十几岁时,就会发挥功用。当然还有念生老死等。总之,这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动)、念安般(数息)、念身非常、念死」,你要常常去想,后面想的都是修行的层次,如此你就能够得到未来不错的果报。
赞叹经法,广为人说,赞叹经法,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好处,你要多赞叹!哪个法你学到了就宣扬它的好处,广为人说。能够为别人讲就尽量为别人讲,比如说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说服他人,就试着先跟他说这个好处,跟他种一个善因,功不唐捐。有的人很积极的去帮助别人、去跟人讲;有的人比较被动,认为说:「我自己都修不好还要讲给他听,劝他做什么?」各人的观念不一样,所以所受的果报也不一样。你积极一点,自己也会受用,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受用。
思惟经义,此为如法而住。广为人说以后,你自己也要思惟,每一部经的意思是怎么样?到哪一个地方都要做这些事情,不是说出去玩了就忘记修行。出去玩住下来你就要想这些,念佛、法、僧,起码三皈依,哪一部经比较短,例如《心经》,就背一背、念佛。住下来就要做这些事情,此为如法而住。如果你有做到这样的话,你就行、住、坐、卧的住做的差不多了。当然居家在固定的地方,你每天都要有固定的功课,你说要做就要去做,有空这些要去想一想、要去做。
《大比丘三千威仪》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处,为恶鬼之住处,故不宜居住。《大比丘三千威仪》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处,不适合居住。为什么不适合居住呢?热闹的地方在杀猪、杀羊那种屠宰处,或者是有庙宇、土地公祠、或一般道教的宫观;或者桥底下、桥头、街口十字路口,或者比较空旷、没有什么人烟的地方,这七个地方都是恶鬼的住处,不好的、不清净的鬼所居住的地方,你最好不要住。不过有的修行人专门找这种地方练功夫,换做是你,怕不怕?有没有办法降服牠们?包括利益牠们。
所以佛陀弟子有修头陀行的,要睡觉,简单行李带着,不住居家,要睡就睡坟场,也是破除对身见的迷思。坟墓有很多看不开变成守尸鬼的众生,牠们为什么睡坟墓?因为牠们依然对肉体很执着,认为:「我的肉体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这是我的家!」东南亚地区的修行人,这个身见不是修行之时要破的吗?他们死的时候都看得开:「这个肉体不是我!」所以死的时候烧一烧,用旁边家具的几个木条就烧了,你去印度、泰国看都是这样子,所以肉体不值钱。我们不是,我们一定要花一点钱去盖个象样的墓,然后埋在里面,所以中国人就喜欢讲阴宅地理风水。如果本身的概念挺执着这个肉体是你的,就会很烦恼。
所以以上讲七个地方,一般人不要住,如果你灵性比较高,还常常会卡到的,若动不动没有办法避开这些干扰的,这七个地方就少去,尤其是晚上。晚上阴暗,从下午就开始是牠们的天下了。清晨三、四点诸佛菩萨虚空遍满,等到太阳大了慢慢就没有了,过了午时以后这些圣人都不见了,鬼神就慢慢出来了,下午两点、三点、四点……愈来愈多,修行要了解这个现象。
(2008.01.02.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