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49)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具足三明。」(续)

如契经所说有三种明,一宿住随念智证通明,二者死生智证通明,三者漏尽智证通明。然有部宗《俱舍论意》对此三明有四门分别:

第一出体用慧为性,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尽等三通为性。

第二立三之意如次,对治前后中际三种愚故。

第三真假分别漏尽智明,通假及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唯有漏故。有漏、无漏智皆名漏尽,俱在漏尽身中生故,真名无漏,假名有漏,胜劣相形故,说真假。俱在漏尽身中生,真名无漏,胜劣相形故,说真假。

第四学、无学分别,唯在无学,学有闇故。

如契经所说有三种明:一宿住随念智证通明,二者死生智证通明,三者漏尽智证通明,大部份经典所讲的是这三种明,然而在有部宗《俱舍论意》里面对此三明有四门分别,举出四种不同的分别相。

(1)第一出体用慧为性:出自于体,用之于慧,慧有自性、慧性,出体用慧为性,所以这里有真如性所具足之出体慧用。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尽等三通为性。这里有时候叫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以六通为主的话跟这个是相通的,都是以这三明为宿命通的自性,真如性所现起的。像以前也讲过了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个范围就是以佛的境界来讲,跟阿罗汉境界当然不一样,佛的境界无始无终,都能够知道众生因果,所有的众生都可以看。

如来天眼明是尽虚空、遍法界祂都可以看到,如果天眼通,最多看一个佛刹土,三千大千世界,已经很多了。漏尽明已经没有黑染法,心地里面都清净了,有的是白净法,心里面没有烦恼。漏尽通是还有烦恼的种子,但是烦恼起来时,阿罗汉、菩萨不受它的影响,所以这种漏尽还是有瑕疵的。如果没有瑕疵的话,神通变化就跟佛的能力一样了,智慧也应该跟佛一样。所以这阿罗汉跟菩萨显然有不清净的地方,所以神通变化不能叫做「明」。

(2)第二立三之意如次,对治前后中际三种愚故。三明对治前后中际三种愚痴,如果要对治,你知道什么可以对治,过去不正当的习气,就是前际,后际是未来妄想,中际就是现在面境。宿命明可以观过去,知道过去时,你就要能策励将来,你有神通不是好玩啊!你用神通来修自己,比如说你观过去杀了人,然后你要被杀,所以你现在不能杀人,你知道这是因果。所以观过去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迷糊,为什么在六道轮回?为什么一世又一世这么轮回?今生有这种能力观到过去,就要策励将来,现在就不能够再犯,要这么知而修行。

而天眼明是看未来,你还没有受的果报如果现起的话,那你就可能知道:「喔未来在什么世,还会受什么果报。」这也就是说你要赶快今生修,如果你知道未来还会下生到三恶道,你今生就要赶快诵经,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要赶快诵,如法诵一诵你三恶道业就会消灭,这是大乘修法的好处。小乘修你自己的心清净,先受报得解脱三恶道了,就不会再有生,因为无生了,因为证到应供、无生,这时候就不来受生了,当然就不受报。

所以阿罗汉能无生、应供,不再来受生,但他不来受生这还是暂时的,真正无生的只有佛如来!因为如来祂成佛时是最后身,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这一生,是最后一生。所以你观过去、观未来,你有这些神通,就该加紧用功,知道该怎么做,要赶紧去做!而漏尽通,修到什么都放下了,就没有烦恼,修行就是在修清净我们的心,那自性本来清净,要清净的就是你的妄想、习气、毛病,如果这些枝节都能够清净的话,我们自性的清净自然就现起来了,这是第二点立三明的意义。

(3)第三真假分别漏尽智明,真假分别跟漏尽智明有关,通假及真,如果通假跟真的话,通无漏故,那是真通无漏。真假分别是指:真实法或妄有法的分别,当然世间有一切法都要分别,如果分别的话,在真实法之间你能够自在,在妄有法之间不打妄想,然后一切法之间无分别,你就是漏尽了。所以说有这三个法的话就通漏尽明。等于说,这真假分别漏尽智明,通假及真、通无漏故,也就是通假、通真、通无漏。

余二假说,这余二是两个还是通假,有法但不真实,或有法你能够观它不真实。你过去的因缘果报,由宿命通观到的都是虚幻的,有那件事但是不真,只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变成了一种你可以看到的影像。比如说:杀人、放火、干了不好的事情,这些以现在来讲,都是假的、虚有法。我们凡夫看到过去所造的业会害怕,从心里面阿赖耶识现出来时,这些都虚幻、不真。但以后在哪一个时间点,因缘成熟时,它就现出真正的那个现象。你执着不执着?如果能不执着就解脱,执着就抓那个境,会烦恼或者是入轮回。有境界的人、修解脱道的人,他对过去的宿命都观它不真实。

我们知道五百比丘有五神通时,每个人都知道过去做了多少事,起码八万劫以内的事都知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重罪都做过,所以祂们每个人都很害怕。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练到心清净、无执,或观它一切法不真,于是就会害怕。所以这里为什么说是「假说」?过去的事情是假的,你当下坐在这里才是真实的,比如说晚上来道场听课以前的事情,包括你等公车啊、找停车位啊、吃晚餐啊,这些都已经过去了,不是吗?所以,就算你做了什么坏事情,存盘了一些影像,但这些影像都是假的!

就像你过去杀人、放火一样,现在来看,现在心中还是有影像,但影像已化为一个种子,你与第三者或者某对象间所产生的恩怨,这些因缘某一天会现起,比如说你过去杀了人,今天这个被你杀的人又出生在人道,然后无形之中你们果真又相遇了,相遇之后种子现起,心田就会现出当初他被你杀了的这种印记,然后他就会想要杀你。所以修解脱道的人就要观这些法不真,不能执着,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才能够自在啊!你修佛法就在学这个。所以为什么说过去的跟未来的,这两个都是假设的?过去的观它没有,未来要受报的也观它没有、不真、是虚幻的,这样才能解脱。这两个都通了,你就能够做到漏尽明。

唯有漏故,因为还有这个不清净、不究竟的地方,所以还属有漏。若你懂得过去跟未来的因缘果报,你虽然懂但你还没有做到漏尽,就像世间禅定的行者,他也有五通,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可以观过去未来,当然时间比较窄小,但是他们不究竟。阿那含是不还果,祂也还没有究竟,所以还是数于有漏,世间禅定更是有漏禅。这些行者有宿命通也没有用!他还不能够脱离这些烦恼,所以是说是有漏。

有漏、无漏智皆名漏尽,有漏智、无漏智都可以叫做漏尽,为什么叫漏尽,因为心清净了。像阿罗汉他已经可以无生,所以他可以观它有漏等于无漏一样的。如果你若证到无漏智,那本来的就是没有烦恼、是清净的,所以叫做漏尽。在禅修之间,大部份都是以有漏智熏习无漏智。不是有漏就不好,有漏就是我们现在的智慧、现在的知见或世间的智慧,都是有漏,但有漏智你要熏啊,要闻思修啊!然后你才能够得到无漏智。无漏智不是自然现起的,无漏智是要经过你用有漏智这么时时锻炼,才能得到无漏智。所以有为法都是有漏的,但用有漏智来锻炼、熏习,始能得最后的无漏智。有漏、无漏都是好的,不是说有漏就不好。不用有为法修的话,有的人没有办法一下子证得无漏,就要这样含有漏智法。

所以俱在漏尽身中生,在这一生之间漏尽时,升起有漏智、无漏智,所以今世漏尽,真名无漏,真正的名称是无漏,如果方便说,假名有漏。那无漏为什么叫做真名?因为它真的无漏。但是无漏真的有名的话,还是有为嘛!所以那是假名的。就像「般若波罗蜜」一样,不要在意空、有,空不执着,空有其名,所以真的无漏是空,有漏是假名方便说。

胜劣相形故,说真假。所以有漏智、无漏智,有漏通、无漏通,有解脱程度上的差别,它的形相跟你的程度,跟你所得到的,或过程先后有关,先修有漏然后得到比较低劣的解脱智慧,慢慢熏习,最后成就真正的无漏。两个之间,其实讲起来一个是方便,一个是究竟。很少有人一下子就究竟,都是从方便中得到渐次究竟。上次讲发菩提心为因,大慈悲心为根本,你没有慈悲就修不了菩萨道,所以说以慈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为什么要方便?因为你做不到嘛!所以给你一个着力点,以方便智,慢慢的、渐进的话,就会究竟。

像禅修一样,想一次就坐四小时、六小时,做不到!都是从半小时、一小时、二小时,慢慢打坐就可以逐渐达成。所以此种过程达到的方法就是方便,你现在不能究竟解脱,有某些可以解脱,某些很在意,那就方便嘛!像你不能吃素,修行要持咒,不吃素不行,但你家里环境不行,那就先方便吧,或者吃锅边菜或者吃什么,这些都是方便,只是说也不是永远停留在方便上罢了。所以有漏等于是方便法,究竟的无漏那才是真正的无漏法。

(4)第四学、无学分别,唯在无学,学有闇故。学就是有学,无学是已经心清净了,不必再学习断烦恼的方法。有学无学还是有分别相,有学是方便、不究竟,所以这里讲有学是有闇,有死角就不是完全的明朗。那无学呢?它都能够自在无碍。有学的人,在某一部份还有死角,要看习气毛病重的在哪一部份,修行人初来受生时总是会迷糊掉,没有办法完全清醒自在,所以是有闇,也才要一步一步迈向究竟。

以上这四项,是有部宗对于三明所诠解的四个要点。

 

《大婆沙》云,问六通中何故但说三种为明?答神境智证通,如工巧处转。天耳智证通,唯能取声。他心智证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不立为明。后之三通皆有胜用,故立为明。胜用者,谓皆能随顺厌舍生死,皆能引发殊胜功德,皆能趣向毕竟涅乐。

在《大毗婆沙论》里面问,六通中何故但说三种为明?六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在这六通里面,为什么只提出这宿命、天耳、漏尽是为三明呢?因为这里是在讲阿罗汉,在讲声闻(大声闻的境界)。

神境智证通,如工巧处转,神境智证通是神足通,可以飞到哪一个天上或者哪一个地方,这是工巧,叫工巧处转,你要是悟到空有不二的话,那你这肉体就会飞,我们为什么飞不起来?是受到物理学中,「有重量受地心引力就会下坠」的这种观念所障碍。如何让肉体飞起来?这种技巧要去学,有的心力还不够的话,只能离开地上一点点,如果练得好的话,起心动念他就可以一冲就飞到天上去。然后要飞到哪里?到忉利天或到哪里马上就到了。这里讲神足通。

天耳智证通,唯能取声,而天耳通呢,耳朵能够远听、隔听,或者是多类众生的讲话声你都要懂,听蚂蚁在讲话或者是蟋蟀在对话,不是只有听到声音,要知道牠们之间在讲什么,这些你都要懂。至于他心通,他心智证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不立为明。他心通,唯取自相,为什么看自己的心呢?因为他心智通是看自己的心,然后就能够懂别人想什么,但这样只是很初级的;真正的他心智证通,你要知道他过去的因果,过去说了什么话?现在会说什么话?未来哪一个时间会说什么话?菩萨的神通要能像这样才是真的!他心智证通如果是看自相的心而知他心而已,这还不够殊胜,所以不立为明。

讲到神通的学习,心清净以后还是要学习,如果自然发通的,没有人跟你讲,你也不知道怎么起手。每一个神通都有它的技巧,像你如果要得到宿命智通,要开始用脑筋思惟过去、或者今天,起床后所经历过的事情,然后昨天睡以前又做了什么事情?这么一直回顾的话,阿赖耶识会慢慢的回想这些,会变成宿命通。

后之三通皆有胜用,故立为明。后之三者(宿命、天眼、漏尽),皆有胜用,都可以称为明。为什么有胜用?有殊胜、超越一般的用途。像耳朵只能听声音,然后心只能看自相,神足只能自飞,这些都不能够发挥进一步的修行作用,所以说这些还不能称为胜用。胜用者,谓皆能随顺厌舍生死,皆能引发殊胜功德,皆能趣向毕竟涅乐。上面那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虽然你证得了,但对生死轮回无法激起那种厌离感,所以这不能叫作明。刚刚讲的,佛的三明,则是胜用的范围(空间)、时间都比阿罗汉或菩萨要大。

这里在说明能够观过去有一世因果这样,那我今生要赶快修,未来会怎样,我要赶快修,不要再受果报,然后当下能够清净、无为,得到漏尽。这样能够拿来胜用,这才是殊胜的功德相,会引发你厌恶生死,然后会认真的去修行,会得到殊胜的功德,才能趣向毕竟涅盘。毕竟涅盘不是说无觉无知的安住在心平气和中,而是有觉有知,遇一切因缘的话,还可以自在无碍的安住你的心,这才是究竟涅盘。

所以此处所言,按照我们看《金刚经》所讲的话,比较像无相三昧。有相不住就是无相。空比较偏向于无相观,无实相,观它无实相,不喜欢观它有相。先观绝对的无相,你才能解脱,慢慢的究竟解脱,你要观有相但心自在不住,这种就是无相三昩。

 

今依大乘,亲光菩萨释云:无学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二际愚,故说有三明。有义明者,以慧为性,慧能除闇,故说为明。有义无痴,善根为性,翻无明故。云大乘皆通无漏,于理无违,许后得智是无漏故。又《瑜伽论》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后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对治三世愚故。依《智度论》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间曰:神通与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漏尽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今依大乘,亲光菩萨释云:无学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二际愚,故说有三明。无学的人为什么可以修到无学?当然他的智慧比较锐利,所以今生很快就可以修到漏尽,得到三通,可以除掉清净、不清净法,这些愚痴法,而产生三明。

有义明者,还有为何称为「明」而不叫做通?为什么这里要再讲「三明」?这义理是什么?关键在以慧为性,以这个智慧为性,这个「性」你可以看成真如性,因为每一个法因性产生,这个性可以说是真如性所发起的。以慧的真如性产生这个明。所以你不是光靠定力或怎样认真的修行就可以成就,而是要有一点技巧、有点智慧,所以这是「以慧为性」。慧能除闇,我们所获得的智慧能够去除黑闇,故说为明,所以叫做「明」。

有义无痴,善根为性,翻无明故。另外明也可以叫做无痴,如果以这个义理来讲的话,善根为性,翻无明故。以善根为性,如果没有善根的人根本就发不起明来。所以没有善根就不会想修行,有善根才会发起,善根的真如性发起,它可以翻除无明,把我们无明种拿掉。因为根本无明我们才会一直轮回,所以十二因缘观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都是由无明诱起的,现在你有善根发起然后翻无明,翻完无明就是证得对一切法能够无碍,所以这是明的第二个解释。还有种说法是,以善根为性者,若不能用慧解脱无明故,还会再依善根而翻成无明种,这是世间善根者,世间禅定者的毛病,因有善根而无智慧,再转成无明种故。

云大乘皆通无漏,大乘的这些地前、地上菩萨,最后得到的都是通无漏,于理无违,大乘法于理也没有相违背,只是过程还不究竟而已。听许后得智是无漏故,到最后都是证得无漏,什么叫做后得智?开悟的人先证得根本智,打开本来你就有根本智现起,但是根本智是学空、要解脱,所以证得了空三昧以后,才能够去学差别智。差别智就是世间一切相,你有分别,所以才能够入差别。这个事、那个事;这个好人、那个坏人;这是女的、那是男的。你如果没有分别心的话,怎么分别?所以有差别智(分别智),那是后来才得到的叫「后得智」。

所以修行的人要先获得根本智,没有分别心,修空观就诸法平等平等,平等一切法,那不是都一样吗?先平等,平等就是空嘛!观一切法空,自性本来都一样平等。等有定力了,再用你的定力回过来观世间一切相,产生差别智,然后你就有妙观察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这种智慧是后来才得到的,所以叫做「后得智」。「根本智」、「后得智」这两个对称名词,你要稍微了解一下,所以这里讲的「许后得智是无漏故」,在前面修空当然已经慢慢证到无漏了,那你后来得到的后得智,更是无漏之中的无漏。你有学到空,然后又能够在有相之中又无漏,那才是究竟的无漏,这种无漏才是真实的,也是实相观智。如果你有一个法,然而你说:「我无漏了、我解脱了!」但是有一个法来了,你又起烦恼,这是不究竟的。

又《瑜伽论》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后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对治三世愚故。前三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是通于非明。后面的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这三通才是通于明。为什么呢?以能对治三世愚痴故,能够对治过去、现在、未来,这里讲的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有三世产生都是愚痴、无明。所以你要用你的神通变化来观后好好修行,对你就有好处。

依《智度论》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大智度论》称宿命、天眼、漏尽为三明,间曰:神通与明有何等异?问说:神通与明有什么异同?一下子说「通」,一下子说「明」,有什么不同呢?菩萨释论里面,往往会自问自答,就怕你不懂,所以先自问自答来给人家学习。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他说:「直知过去是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道过去的因缘行业,是名为明,行业是指造业。只知道过去有世出生为「人」,那还叫做通而已。如果知道为什么你过去出生做人?你造了什么业、你又跟谁结了婚,或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儿子、女儿?等等的这些因缘、现象都很清楚的话,所造的因缘、行业,都能够讲得很清楚,这代表是「明」。

所以你在这里又学到一个,知道你过去出生做动物,做什么动物,那很简单!宿命通就知道吗?不是!你要知道说你是因什么行业、什么因缘才会出生做动物,要懂得清清楚楚,哪一世、哪一件事感召,所以你生出无明做这种动物,为什么不是这种动物,而是那种动物,一定与某行业、因缘有关,宿命明者要能讲清楚、说明白。所以有的人这一生之间出现很多事,对每件事都要知道是过去什么因,造成现在这种果。甚至于现在所造的因,未来会怎么样?过去所造的业,今生还没有果报的,那未来会怎么样的?都要能清清楚楚,知道因缘,知道感召什么业。每一个行为都有因果的,每一句话会有因果,你知道这些后会很觉得可怕。所以一句话讲错,五百世狐狸身。

世尊如厕时看到一只蛆,而牠过去世也是出家人,那出家人为什么会沦落到变成蛆?释迦牟尼佛知道牠的因缘,造了什么业,所以祂就很伤感而流泪,原来这个蛆过去是个寺庙里面的当家,人家供养他很好的奶酪,他很喜欢吃结果就把它藏起来。有一天五、六个都有神通的阿罗汉来挂单,知道他心有病,他好东西不拿出来供养,要留自己吃,所以故意点破他。结果他一被人家点破就恼羞成怒,破口大駡:「想吃就去吃厕所里那些!」这句话行业造了,这个因缘又发生在无漏有神通的阿罗汉们身上,所以他受了好久好久变成蛆的果报。当然,因为他过去有出家的因缘,哪一世还会再出生做人,然后还会再出家,他还是会再碰到哪一个佛,然后再成就佛道。

有时候我们会想说:释迦牟尼佛神通那么广大,怎么不给他点一下,马上就超出这个畜牲道?祂是有这个能力,但众生没有那种智慧去接受祂的点化。人无明时往往无法受教,直到遇到善因缘,才能听闻比较贴切的道理,或者愿意放下身段好好忍受逆境,然后由你自己去解悟了,最后才可能成就阿罗汉道。不然世尊直接把每个众生都点铁成金就好了呀,点一点大家都证到了!佛不能度尽每个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无奈,所以只渡有缘的,为什么没有办法渡尽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无明、无智,不能够相应故。

所以因果就是这么的无奈,很复杂的。只要你有宿命明,知道出生什么,还要懂得他是什么因缘,做了什么事情,才会造成现在这一件、那一件的果报,有这种能力就是「明」了。宿命通、宿命明的差别就在这里。另外宿命通、宿命明还有时间差别的问题,佛是无始无终的众生的因缘果报、行业什么都知道,阿罗汉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八万劫以内外诸事,即现在、过去、未来加起来十六万劫,这每一类的众生因果他看得到,再往外就不行了!这里在讲如果通的话(宿命通),宿命通只会知道他这事情,你还要懂得他过去的因缘造了什么行业,能够这样的话就是宿命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知道你生在这个世界,生在人间,生在畜牲道;或者今生出生做人,下一世要出生做天神,大概有善根,做一些善行,然后下一生又出生哪里?这是很简单的天眼通而己。他看得到你未来会出生在哪里,这样还不够,还要能够知道他的所行、因缘,然后一生中还会做出些什么事,时间聚会又能够很清楚,这就是「天眼明」,不是光看到你出生在哪里,那仅是天眼通。

譬如说一个人,再七天就要死掉了,世尊跟阿难尊者讲,阿难听了就起了同情心,想要度他,他也是皇子,阿难就去跟他讲:「世尊说你再七天以后就要死掉了,你要赶快来出家.出家功德很好!」他玩得正高兴,就说:「哇!还有七天才死掉,那没关系,我再玩一玩!」阿难尊者每一天都去劝他来出家,他都敷衍说:「喔,好好好!」结果每一天都没来!到最后一天,阿难尊者就不依他了,直接找上门在那里等:「你不去,我就在这里等你。你只剩下一天了!」这个皇子不得不跟祂走,去了以后释迦牟尼佛就让他出家了,一天之中他就修那个十念法。

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动)、念安般(数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光出家一天,念这十念,他的果报怎么样?死了以后生忉利天,忉利天天寿尽了,忉利天起码有几百岁,一日夜人间一百年,所以时间对人间来讲很久。死了后又生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后到兜率天,兜率天死了以后去化乐天,化乐天死去以后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寿尽了,死了以后又下来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再忉利天……,这么滚来滚去。所以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实在太好了,出家一天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到最后出生到人间来,再出家成阿罗汉。

所以你要懂得这过程之间更微细的部份,要有这种能力,才叫做明。所以每一部经我们多少要懂一点,把它累积起来就变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为什么要引那么多的经典或者解释?一个解释名词不是说这么简单的,因为它意境不同,深浅不一样,所以说解释就是很多元。

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知道要让你的结使尽,不让它再发生结使就是不清净的烦恼,什么叫三结使?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这三个绑住你、侵蚀你智慧的烦恼法。所以不好的烦恼法有很多,你能够尽,直接能够知道要尽一切的结使,能够尽的话,你就是须陀洹果。不生是漏尽通,不生就是烦恼没有了,这就是漏尽通,但是这还不能够叫做漏尽明,漏尽明要做到什么地步?

若知漏尽更不复生,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漏尽了,而能够让一切的漏不再出生,是名明,能够做到不再复生才叫做「明」。像我们为什么会退转?比如说你刚开始修时,气机很旺,你控制你的习气毛病比较容易点,起心动念、观心动念很严格,慢慢老了、体力衰退,以前气机旺的现象没有了,而潜在的毛病又再发动,像这种做不到漏尽更不复生,你不能尽之而不再出生的话,那不叫漏尽明,只叫漏尽通而己。

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所以说「明」只有大阿罗汉才有,只有大辟支佛才做得到,这里讲的是大阿罗汉,因为大声闻就是大阿罗汉,他具足这三明.一般阿罗汉还不具足这三明,可能他时间也受限制,只有八万劫的时间,内容、因缘、行业都还搞不清楚。声闻有时候还没有,但这个「大」加下去的话:大声闻、大阿罗汉,那神通就有三明。或者辟支佛也具足这三明。

辟支佛就是缘觉,祂是有一点菩提智慧,自己观十二因缘就可悟道,为什么没有师父可以悟道?那是有因缘的!祂过去世定有服侍过佛,真正的佛、如来,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话,祂有服侍过,也就是得心清净,今生虽然佛不在,他来投胎出生做人,祂自己脑筋清楚、身体有变化,也可以悟道。辟支佛也翻译做独觉,像这种人,没有人能教他的,但是他潜意识脑筋里面的行业因缘跟佛有关,所以起了这种果报,今生自己觉悟了。当然辟支佛的境界比阿罗汉高,跟大罗汉应该是相当相当。

 

契经云,简单分列三明与三通差别,宿命通知八万劫前后因果轮回事,宿命明所知无时空限制,仅如来有此智;天眼通者起念动心此能观照,也仅三千大千世界,天眼明者尽虚空、遍法界,众生、器世间皆能彻见,不用起心动念,全是合而为一;漏尽通者虽有杂染法,已得无惑解脱,漏尽明者心起心灭都是白业,更无有烦恼。

契经云,简单分列三明与三通差别,宿命通知八万劫前后因果轮回事,宿命明所知无时空限制,仅如来有此智。宿命明可以空间广大到虚空之一切世界,时间没有始、没有终,譬如说能够知道这些众生的因缘果报,还要再加上他过去的因缘、行业,当然只有如来有这个智能,其它人还是有受限制的。天眼通是要起心动念才能够观照,比如说你要观忉利天宫,要想忉利天宫玉皇大帝,忉利天宫才现起来,你不想,它不在你心中;天眼明就不一样了,天眼明是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都在佛的心中。佛的心就是这些众生,众生就是跟佛的心没有分别,所以祂知道很多的事情,祂能够自在无碍,有这种智慧。

《金刚经》所讲的实相观,我们人的实相观主要看到人,及所发生的人、事、物,能够自在已经不错了,那就是人的实相境界。那如果是天神呢?他的实相观可以观一切天界、三千世界;或者阿罗汉祂也观三千世界,祂能够自在。那如果再上去呢?佛的境界呢?所有十方一切世界跟众生都在祂心里,祂都能够自在。这种心量的大小所产生的实相观,你都能够观它非相,你这智慧就无量!所以观实相,不是我们讲看什么事情都放得下,就叫实相。而是依你看眼前以外的,比如说你有宿命通,刚刚讲的五百比丘,过去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大重罪都干过了,你看了会不会觉得可怕?每一个罪业都要下无间地狱受报。

你不知当然不觉可怕,所以不知的人他今生所行都在造业,他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死就算了。很多犯了法枪毙的,不是命没就什么都没啦,还要受各种地狱苦!如果懂了这些业报还能够自在,这才叫做明。所以这里讲的:起心动念才能够观照到的,这是天眼通,仅是三千大千世界,3×10的银河系,每一个银河系有多大?不得了!以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走尽。宇宙飞船飞也飞不到一个银河系那么多,很多星球都还没有探测到。天眼明呢?尽虚空、遍法界,众生、器世间皆能彻见,完全能够看到!而且不必起心动念,全是跟你心合一的,都是如来的心中物。你要懂得这样,这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也有讲。

漏尽通呢?漏尽通者虽有杂染法,已得无惑解脱,漏尽明者心起心灭都是白业,更无有烦恼。漏尽但是他心里面还有不清净的念头、种子,所以叫做杂染法。已得无惑解脱,虽然有杂染、不清净的法,但他不会受它影响,他有这种解脱的能力,就叫漏尽通。漏尽明则是心起心灭都是白业、清净业,所以不会有烦恼,起的念头都是好的,没有一丝一毫不好的念头,当然他没有烦恼。所以要了解后面这一段,很多经典所讲的概念都把它归纳在这里,你要懂得三明六通有什么不一样。

 

「逮得第一现法乐住。」

第十现法乐住德。现法乐住d4=6a-dharma-sukha-vih2rad4=6a是感知事实、显现等义。dharma是指法,sukha是指乐,vih2ra是指住、居止等意。又作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现法乐住是色界四等持之一,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又称一境性),即依定之结果而有此称。

第十个大阿罗汉的功德相,现法乐住功德现法乐住d4=6a现起了-dharma(法)-sukha(快乐的乐)-vih2ra(本来是精舍之意,这里讲居住的场所。)有时候把梵文对译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什么意思。d4=6a是感知事实显现等义。所以,d4=6adharma(法),sukha(乐),vih2ra(居住的场所),合译为现法乐住,又作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现法安乐住是什么境界呢?是色界四等持之一,等持就是平等法,你的心跟一切法观平等平等,色界里面有好多定,定里面有一个叫做等持。四等持是什么?

一内等净内心的境界对外面的一切法,不执着的话就是等净,乃初禅天的境界。

二喜产生欢喜心,喜俱禅,喜心起的话,乃二禅天的境界。

三乐乐是身,喜是心,乐俱禅为三禅天的境界。

四持(又称一境性):等持就是做到一境性,乃最高四禅天的境界。四禅天可以产生五神通,如果你只有偶而进入一些色阴魔相,根本都还没有破色身,你不可能没有打坐禅修,而一下子就可修到四禅的。身要破才能入心,身没有打开的话,心现不起来,心现起才能修觉知。

觉知有忧、喜、苦、乐。忧、喜是心,苦、乐是身,觉知能够平等,说忧喜苦乐平等平等,心境上来讲是算等持,这些都平等的话会等持。如果偏向于忧喜,还在执着忧喜是二禅,你要知道修到等持的话,五神通会现起,如果五神通现不起来,你怎么会有四禅天的境界?你气旺、旺得一塌糊涂,但是连三禅天境界都没有。

以色阴魔相来讲,它是在五根发通的假相,若身破了入心,修忧喜苦乐平等无受,得到舍受才到平等、等持。等持就受阴尽,受阴尽是哪一个境界?佛法六十四位阶,是十信的初位,六十四位阶的第一位阶,所以色阴魔相还没有入佛门,你心不净的程度要到等持、四禅天的境界就受阴尽,所以受阴尽是十信位的初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再来十如来地,共六十四位阶。所以地上菩萨以前的都是地前菩萨,十地菩萨的初地是登地菩萨位,到如来还有十地。

四加行以前都是称地前菩萨,十信位者大乘不认为他们是菩萨,因为阿罗汉是十信满位,他们是有神通,但是他们的心境跟心量,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这种内在智慧。当然十住、十行、十回向行者,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世间禅有五神通的境界,但不见得有菩萨的智慧,二者不能拿来相比。但是可以相比的就是他们的心境、他们的等持能力,所谓等持就是忧、喜、苦、乐平等,等持的话你要修到这里才算,以《楞严经》来讲要受阴尽,受阴尽就是舍受,舍受现起,才算初阶。要了解这些现象,是依定之结果而有此些名称。

 

现法乐住对称为后法乐住,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住于解脱之法乐。据《俱舍论》载,即依净、无漏之四根本静虑而得现前之法乐。《大昆婆沙论》列举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三菩提乐等四种现法乐住。又此现法乐住唯限于色界四静虑,不通于近分及无色界。近分定s2mantaka-sam2dhi,略称近分,为「根本定」之对称,指舍离下地之染污,作艰辛之修功,以得上地之禅定。

现法乐住对称为后法乐住,现法乐住是现在现起的这个法乐,往后就叫后法乐住。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静虑就是禅修,住于解脱之法乐,叫做后法乐住。现起你四禅心地的境界以后,以后会现起法乐,叫做后法乐住。所以须经过练习禅修、禅定。《俱舍论》载,即依净、无漏之四根本静虑而得现前之法乐。四根本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得现前之法乐,这是现法乐住。这里所讲的,除了心地清净以外,跟四禅有一点关系。

所以修行光讲理论,却没有禅定的现象发起,没有色阴魔相、受阴魔相等等的现象,光懂理论没有用,你还是要有禅修的境界,你不要说:「唉哟!那个是世间禅!」佛法与世间禅的分野,是在你的心怎么去观它。你有那个境界,然后再用佛法的熏习,修到心清净,那就是真佛法、解脱道。如果有世间禅的境界,而不知道修佛法、解脱道,不知道去除内心的种种执着,那也只是世间禅定,死了以后升天,依然没有解脱,所以没有后法乐住与现解脱之法乐。

《大昆婆沙论》列举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三菩提乐等四种现法乐住。如果你能够身出家当然最好,有的身出家,心出不了家,还在挂碍以前俗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如果生活不如意的话更是挂碍,这样是人出家了,心没有出家;有的是人没有出家,心出家,对于家里的这些老前辈或者儿女,有照顾但不是很挂碍、很黏腻,已经有出家的那种心地,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一切世俗的不清净法,所以快乐,最后当然得到寂静的快乐。三菩提乐等四种现法乐住,也可以讲是觉悟的四种现法乐住。

又此现法乐住唯限于色界四静虑,不通于近分及无色界。无色界是突破色身,没有五根六尘的现象,只有一个心,没有一个形象。活时当然还有一个肉体,但是他没有一个神我身会出离。阿罗汉或者世间禅定的人,他有一个神我身会出离,所以你常常会听到出阴神、出阳神,都是这一类的。出阴神是晚上才会出去的,它见不了光,那个跟中阴身没有两样。阿罗汉练得好一点会发光,中阴已经淡泊了,所以他神识可以自在,白天也可以出去。但是出去不是清醒的出去,是一个睡着了,睡着了就跑出去了。、解脱道要脱离的话一定是在你迷迷糊糊时它出去的,出去要做什么事情他当然知道,所以这是阿罗汉或相当阿罗汉的境界。

近分定s2mantaka-sam2dhi,略称近分,为「根本定」之对称。s2manta指无所不在的、一切的,你常常在念namo samanta buddh2n2m,里头就是有这个samanta,此处后面加一个ka,表示接近。sam2dhi,就是定的意思。近分是已经快近,但是还没有绝对到根本定,故这里又叫做根本定的对称。指舍离下地之染污,下地是指比较粗的,一般讲不好的法,往下是比较粗的,换言之,如果不好的话,在下面那就是粗的不好,在中就是中的不好,在上就是细的不好,这下地是粗的不好;那讲好的法则刚好倒过来。这里讲舍离下地的污染,下地就是比较粗的,我们称粗的习气、粗习,愈往上的习气就愈微细,所以舍离下地的染污,是指舍离比较粗的染污法。

作艰辛之修功,作艰辛之修功,非常辛苦的修行,断粗的习气也是很辛苦的。一般人心没有打开的话,这个心跟你的念头都黏合在一起,你在想你的,也不知道要修那个心,因为你要修的那个心,已经是你在想的那个心,两个同流合污了,要怎么会去修?每次错事做完了才忏悔,所以修起来很累人。一般人依其习气发作,发作完了再来后悔、再来忏悔,修起来就很累,这是艰辛的修功。以得上地之禅定,然后慢慢得到上地的禅定。在学断微细的习气,为什么会比较舒服?因为心打开的人,观这个心起心动念,要管它很简单。它要生气你观着它,要起欲望的心你观着它,它不会继续下去。开悟的人修行就很简单,执杖牧牛,观这个心,它生气、不舒服,然后光会冒冒,它冒它的,你看着它、不应和它,它就沉下去了,都没有真发作或不会发作出来。

 

对于乐住,依有部宗《大婆沙论》八十一云,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是乐住耶?答: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一乐受乐、二轻安乐,前三静虑皆具二乐,第四静虑虽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而不广大,故不名乐。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充悦故,名乐住。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广如彼论有九。

对于乐住,依有部宗《大婆沙论》八十一云,对于乐住,依有部宗来讲,《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有讲,问:世尊何故说四静虑,世尊怎么这么讲有四种静虑?是乐住耶?这四种乐住是乐住耶?答:唯静虑中,具二种乐故,名乐住。就答,唯静虑中,具有二种乐是乐住;一乐受乐,一种是住在乐上面,就是你有受(有觉受的快乐),受乐是觉受,觉受有忧、喜、苦、乐,我们说五受是忧、喜、苦、乐、舍,受你心的快乐,受你身体的快乐,所以叫受乐。当然忧、苦是受苦,喜、乐是受乐,受乐是喜心跟身充满气,每个细胞跟一个世界一样,充满气会很舒服的。二轻安乐,就觉得身体跟心无所事事,非常轻松而安住。

前三静虑皆具二乐,初禅、二禅、三禅都具有受乐跟轻安。第四静虑虽无受乐,而轻安乐势用,广大胜前二乐。轻安不是用你的觉受去感觉的快乐,它自己身心安祥势用,所以广大胜前二个(受乐跟轻安乐)。近分无色,虽有轻安,而不广大,故不名乐。近分定如果无色界的话,虽有轻安而不广大,因为你身已经没有了,一个开悟的人就是无色界,无色界既然没有身了,虽然气充满身体也不会进入禅定中那种快乐。气很旺就气很旺,顶多撞到东西弹回去,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

而三禅在享受那种乐,身体每个毛孔充满气的那种快乐,所以你听很多人在那里说:「这边两股气流在那边转啊、转啊!」那种就是还没有破色身的快乐。破了色身气很旺没有错,没有觉得什么快乐不快乐,就心安祥而已,肉体也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所以不广大,要了解近分无色的话,虽有轻安而不能广大,所以不能够叫做乐。所以证色界天的人,才有享受身体气或者心的安乐那种快乐。无色界境界的人学佛法,肉体的快乐没有什么感觉,心倒是可以得到安定。

复次,根本静虑现在前时,长养大种遍身中生,令充悦故,名乐住。大种是地、水、火、风、空、识,就是六大或六大种性,你就说自性里面会有地大的真如性、水大真如性、火大真如性、风大真如性,空性是最根本的自性体,而识大的种性慢慢的入涅盘到不动,所以它能够摆脱这些地、水、火、风四大的特性,不受它的影响。天神会去玩这四大种性,阿罗汉会去玩四大种性,因为他彻底了解色空不异,才会神变,会有身体出水、身体出火的这些神变事。

在这里,长养大种遍身中生,地、水、火、风四种性你要去认识它,认识它才会去玩它,刚讲的,会身上出水还有出火的这些,你要充份了解它,才不会说:「哎哟!这个会烧喔!那个是怎么样啰!」不会!你这个地、水、火、风遍身中生,令我们身体、心里充满了愉悦,所以叫做乐住。上面讲的是根本静虑,就是四禅的有色境界,它是遍身中生,所以有乐住。

近分定等现在前时,长养大种唯心边生,非极充悦故,非乐住,广如彼论有九。意思是这个不会快乐,但是得到智慧、得到心解脱安祥,所以不是乐住。这两个要稍微分辨一下,有肉体才有快乐,如果没有肉体的话,你现在身虽然有表现一个肉体,还没有入灭的肉体,但真开悟的人、无色界的人,他没有觉得快乐不快乐,没有入定怎么快乐?他这种智慧是慢慢培养,他那种解脱、涅盘是活动性的,不是静态的那种解脱。

(2007.12.12.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