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4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7)开甘露门,诸圣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深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

阿罗汉他们的圆满功德相,第六种讲多闻,多闻了以后去修持闻持,这样慢慢的把听到的法聚集起来,就能够增长很多知见跟修行的境界,那现在讲《月灯三昧经》里面提到多闻有十种利益。第七个是开甘露门,甘露am4ta在佛法来讲就像醍醐一样,简单的一句,就能够让众生了悟而得到修行清净的境界。

当然多闻以后自修,修了以后有成就可以度众生,所以发菩提心,首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愿力发了以后你就要修自心。所以在古代,尽量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法会,现在没有,我们也可以深入经藏,或者去听经闻法,以增长我们的修行境界,之后开甘露门,为众生讲解脱法门。

所以这第七点,诸圣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深藏,释迦牟尼佛以清净法身流露出一切的法,这法从低阶到中阶到高阶,从凡夫到天道到小乘解脱道,到菩萨或者如来菩提,这些都有讲。无论接触到哪一部经典,都包括在修行的路上,所以你越深入高深的经典,就越能接触到如来的修行境界。当然如来藏包括很多,包括世间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声闻乘或者菩萨乘,有无所不包含的法,你如果多闻的话就能够听得到。

为什么大藏经要摆在那里或者网络上,那么多人为什么不去看呢?或者有看没有进、有看没有懂,这是知见还不够。所以现在的计算机发展的很快,网站、网络都把大藏经全部挂上去,有因缘则你可能看到哪部经,没有因缘就是看到这部经也是不能受用,或者看一看忘记了,这就是你没有到达一个境界,也就很难去接受这些法。

所以说你如果有一点基础了,成阿罗汉的境界了,如果不多闻,那便成寡闻的比丘。释迦牟尼佛常常讲,懂一些法、已经进到阿罗汉境界了,但是以得少为满足者,就不够谦卑、不能够去听闻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佛法,像这种比丘他智慧受限,所以没有办法进一步的成就。能够成为大罗汉者,都是多闻闻持,然后把所闻积集起来,这进步就会非常的广大,所以你如果进入一切如来心地里面,能得到很多的法。

了知无上法味,法味有很多种,比如说讲戒律,守戒清净,比如说叫你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修这十善都可以生欲界天,你再进一步的修打坐、禅修,就可以跨越欲界进入色界天,若突破肉体就进入无色界的境界,你再往前转成菩萨道,你可以熏习很多大乘佛法,也可以了知无上法味。

像《解深密经》在讲佛的境界,《佛地经》也在讲佛的境界,这个《佛地经》跟《解深密经》这两部经的序大略是一样的,序品大略是一样,翻译的人有不同,若翻译者相同的话,里面的语句应该都一样才是。我们现在讲《解深密经》的序品,很多的佛境界都跟《佛地经》里面差不多,比如我们前面讲解过的,佛的十八种圆满功德相,很多菩萨大德的解释都引自《佛地经》,因为两个内容差不多一样。

你能够读到《佛地经》,或者《大乘理趣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解深密经》,你就能更深入了解如来的境界是怎么样。祂是怎么样,我们就要学习祂证到这个样子,方能了知无上的法味。当然法味离不开空的修证,离不开有的修证,这法味有很多种,依智慧、依跟你解说的人不同,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金刚经》讲的实相,你要观世间相如实,或者是诸法如义,这都是《金刚经》里面的义句。

观这个宇宙,观这个世间相里面,还有六道包括各个佛剎土,同样都是用我们的自性观。世间相比较好体会,像是看着人的层次,看着发生的事情,要如如不动的面对这些法,比较容易做到;如果跨越了六道,例如看到地狱相,你会不会害怕?有的人会害怕地狱的下油锅、煎炸什么的,看到狱卒迫害或者修理造恶的人,心里会害怕,这个就没做到实相观,实相观是如实的去见地狱相而且不害怕。

如果再给你知道过去因果报应的现象,或者看到未来要轮回的很多现象,你也都不能害怕。所以像这种实相观,不是只有涉及表面的人的层次。至于佛的境界,对于宇宙佛剎土里面种种所有的,我们称事相,都能够安然的面对每个境,不害怕、不恐怖,这个就难了!给你知道你未来怎么样、怎么样,那好的可能会喜欢,不好的你当然会害怕。若懂得越多,又要符合实相观,就要靠修行了。

所以无上法味三不等,你体会的境界不一样,哪一部经讲的比较初浅,或者是哪个人依经而讲都是一样,但是有的人讲的比较深入,有的人讲的比较点到为止,这些现象你要去思维,你要去多闻,要闻持然后去思维。我现在也常常在想一些问题,今天还跟一位出家师父讨论,在经典提到,很多佛就是一尊佛,佛只有一尊,那怎么会一尊佛化无量的佛,有药师佛、阿弥陀佛…,那么多佛?

你到达某一个层次的时候,便会去思考这些问题,既然佛可以化无量无边的相,为什么不可以化一个药师佛、阿弥陀佛?可以的。因为众生善分别,比如说有病,就希望有一个做医生的佛,会看病嘛,便讲一个药师佛,其实释迦牟尼佛也可以化药师佛,毘卢遮那佛也可以化药师佛。证到如来境界,在十方虚空,无来无去,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了,这个内涵很复杂。

有一个词叫「诸尊」,每一尊,我也讲过。佛有不一样吗?都一样。有时候佛化菩萨,有时候佛化到六道众生里面去救渡众生,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佛在六道之间都以祂的应化身,化无量无边的身,去接触大众、救度大众,所以像刚刚提到的譬喻说、实相观来讲,你就可以体会到一般人的、阿罗汉的、菩萨的实相观,跟如来可以遍照一切宇宙世间佛剎土的那种智慧,有何不同。因此多闻、多听、多进入大藏经,你就可以了知一切无上法味。

复以此普润众生,懂了以后,因为你要行菩萨道,所以就要去利益众生,将懂的这些法,以甘露一样的,把它开放传施给一切众生,让他们受益。这就是此处所谓的普润一切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有的人善根还没有发起,要让他增长。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先顾腹肚,再顾佛祖」,讲这种话的人,多半善根不具足,也许财产已经有几千万、几亿了,他还是觉得肚子没饱,要再赚更多的钱。其实讲这种话的人,银行存款起码都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于上千万,他也还是先顾肚子,没有在顾佛祖。

这种人就是善根还没有发起,那么你要讲一些道理给他听,讲修行有什么好处给他知道,尤其对于每一世轮回的现象,你要尽量阐述,令他愿意脱离三界轮回最好。不行的话,起码要往生天上,愈高的天当然寿命越久。「欲界天」比较初浅,因为它的天寿比较短,我们叫下劣天,下劣有六天,它短归短,在他化自在天也有93亿年,非我们地球凡夫的寿命所能相比。如果再往上去的话就是「色界天」,修禅坐、断淫欲心,就能够入色界天,这色界天天寿就比93亿要多。至「无色界天」最高,非想非非想处天还可以到537兆年。

像这样如果不学佛法、不懂佛法,还是要轮回。你要如何修到实相观,如何修到说业障来了你可以安住不动,这就很难了。所以我常常讲,修的好不好都要受考验,一切法都要考验,不是说好像平时心平气和、心情愉悦,然后就说不错不错。碰到逆境来了、碰到障碍来了,你还是可以保持一个平等心、愉悦的心,这就是有实相观的样子。如果再有宿命通、天眼通,甚至有神足通可以到其它的星球去,拥有这些神通,见识了很多都没有挂碍,这个就算做到了实相观。

你学到佛法、领略好处,除了有更多能力、慢慢增加智慧外,对于初学的人,也要让他善根能发起,善根一发起他就会做善事、修心,当然看他的程度而定,如果他是想升天也好,很多经文讲的都以升天为主,如果他的根基是这样,那就升天去了。如果精进心很够,要修解脱道,那就要修阿罗汉道,依照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戒律而修,守戒严格、不犯错误,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会现起五神通。

如果你要行菩萨道,目标是要放在无上的如来菩提,累劫修,花不可数的时间,这个要很久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或几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佛。不管怎么样,你要成佛就是要度众生,所以这里告诉你要多闻,以这个多闻的智慧,来加持众生,给他甘露门,然后让他善心发起,善根发起,是为开甘露门。甘露一洒,你就脑筋清楚,就知道你要什么,不会沉沦在人世间的五欲之中迷失掉,这是第七个开甘露门,自利以后能够利他。

 

8)近佛菩提,诸圣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

第八个近佛菩提,菩提有好几种,如果是阿罗汉的境界,出到菩提就已经可以解脱了,但如果你要像佛一样,就要到如来菩提,这是如来才有的智慧,这智慧无量无边,所以菩萨要伸入度众生间来求得如来菩提,不是求解脱而已。第八个是能够近佛菩提,菩提是智慧,要什么样的智慧?就是实相观的智慧。实相观的智慧就是面对一切境能够不动心的智慧。我们说佛的总德是最清净觉,为什么祂有最清净觉?因为祂的心是最清净无垢的!

有了这种如来菩提的智慧,即证得刚刚所讲的实相观,可以观一切宇宙虚空之间的佛剎土或众生心都不动,这是如来的菩提智慧。如果你心不净,就会去抓哪一个相,当然也起不了大神通,观照不到宇宙虚空的一切佛剎土。要能观照到,又对一切众生都不罣碍,这个就是如来的境界。只要有因缘可以救度,如来就以应化身去救度,若无因缘那就只有等待。这因缘就是指有无善根、善因。

所以我们常常讲众生像蚂蚁,或者像早期厕所里面的蛆,古代挖了粪坑难免都会长蛆,像这种低类的动物、众生,我们想佛为什么不一下子把牠们全部度尽就好了啊?有,祂有那个能力,但为何不把阿猫、阿狗的业力都化掉,让牠们直接成佛?不可能,因为成佛唯有自己这么去磨练,这么去增长智慧,才是真实可靠的。所以我们《金刚经》虽然在讲,要度尽一切众生,这句话重点是提醒你要有愿力、心力,否则像如来拥有无尽神通,祂也没有度尽一切众生,毕竟因果律是不能破的,所以佛是有神通力、有无量的智慧,但众生要解脱,还是要自己来。

以前有一个女孩子在舍卫国,一天死了五个亲人:丈夫上山砍柴突然横死,两个小孩接着也死掉了,然后娘家父母也死了,像这样一天死了五个至亲,在这个时候,世尊看这个人有因缘可度,因为她已经走到最痛苦的时候,给她点一下,她就放下一切,不再执着世间这些情爱、亲情了。当祂出面跟她讲经说法,当下她就解脱,证阿罗汉果!又如刚刚提到的那些卑微动物,也是众生没有错,但是其业力一定非常重,才会出生到那么低贱的灵里面去,所以还要这么无数劫、无数阿僧祇劫地轮回,轮回到哪一天,善根发起了,才有机会向上进展。总之都是要有因缘。

上面这些在讲救度,近佛如来菩提,诸圣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你听得多,除了增长你的智能之外,更要去做。所以不要贡高我慢,不要说自己有多行,然后就闭门造车,甚至闭门了却不造车,在那里放荡过一生。有机会就要多看经典,多听多闻,能够认真精进的去学习,学习戒、学习定、学习慧,当然还可说是要学习般若智能,要学习陀罗尼门,学习无量法门、五藏三学,要学菩萨道就要五藏、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一般是讲戒定慧三学,我们修习一切佛法,通常从戒开始,有戒能得定,有定智慧就会产生,所以戒定慧三学是佛法最基本的。这是最基本,小乘依这样就可以成就,脱离三界,证到阿罗汉境界;你要学菩萨道,要加上般若智慧,加上陀罗尼,才能够去利益众生。所以如果能学到咒语,你也可以教众生如法的去念咒语,他就会受用。脑筋念咒语,就会理智一点、聪明一点,然后所学的佛法,就能够自在的接受、能够吸收进去。

故心常在道,这个道不是有一个相,「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连道家的老子都这样讲。我们所谓的道呢,是心无执,观一切相、实相,不去执着它。世间有世间的道,每天接触的人事物,你不要挂碍,打坐过程之间的现象不要挂碍,这个就有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境界,这些讲来讲去名词不一样,其实讲的都是同一回事情,你能够这样心常在道,也可以说守住空寂、心不起的话,常守空寂,纵使内心里有感受、有因缘起法了,都不去执着它,让心住在涅盘的境界,空寂就是涅盘,这样还有什么烦恼呢?

精勤无怠,精进,这次网络上有一个同学问了,怎么更精进?你看了就知道,随时随地能够观照你这个心,就是最精进。如果你不能随时随地观照这个心,只有在打坐的时候观照这个心,或者在听经闻法的时候心安静一点,其它的时间让它胡思乱想,不去管制它,这也不叫精进。所以真正精进你就一定要有能力去管制这个心念,平时不要起心动念,因为那些都是妄想,你起心动念干嘛?

你要起心动念,可以,是为众生而起。发菩提心的人要度众生,为众生起心动念是可以的,不要去想一些有的没有的、自己的事情,那个是没有营养,也没有好处的。心不动摇,过去事不动摇,未来事还没到不要动摇,现在事也不要去思维,这样三心了不可得,你就能够无懈怠。一般人都是讲,有打坐、诵经了,叫做不懈怠,这还不够,应该要随时随地都能够观照你的心,不出差错、不起邪心邪念,甚至于连胡思乱想也没有,就是最精进了。

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这里讲的佛,还是偏向于觉悟而已,如果要像果地佛这么神通广大、智慧无量,那已经成如来了。我常常讲,如来跟佛是不一样,佛只是一个觉悟者,超越轮回了、超越一切的世间因缘果报现象。过去的,因为超越了,所以不会去受报,不会受报但种子还在那里喔,因果要搞清楚,那个种子不会灭的,还在那里,但是祂有能力在那种子现起要勾引人去受报时,祂不去受,就算是阿罗汉也有这个境界了。

所以这个因果的因永远不会灭,你修的好就解脱,不受它左右,那就是有觉悟了,有佛的菩提了,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修,修到如来菩提,如来菩提就成十号具足的佛,「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如来」,总共十个名称,十号具足。这十号具足的话,就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得到佛的菩提,还是觉悟而已,这个佛跟如来菩提要稍微分别一下,不然会误以为佛菩提就是如来菩提。

 

9)为作光明,诸圣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

多闻的第九个利益就是为作光明,你多闻后修心养性,当然能够心发光,或者为作其它众生的明灯一样,为作光明。诸圣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无明,指根本无明。今天一位师父看了我们架子上的金刚三昧经,他说看了很喜欢。这书开头就请问世尊:「一个人如果无明了,那该怎么办?」世尊就回答请法的菩萨说:「要观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无明是最根本的,由于根本无明,所以一有因缘,就会去做出各种行。这个行有两种意义,一个是行为,另一个是行蕴里面很多我们轮回的种子,微细的在那里飘飘飘。再来,「行缘识」,你有行为也好、脑筋里面有无始无明的种子也好,你有行就会缘识,产生识心。「识缘名色」,心有名色,一看到桌子,你就说:「喔,桌子!」看到人,你就说:「喔,人!」在色相之间给它们各式各样的名称、名相。有名有色的话,「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入六尘,六根指眼、耳、鼻、舌、身,还有加意,意就是心,名色缘六入,入六尘境。

「六入缘触」,六根入了六尘叫做触、接触。「触缘受」,六根入六尘,触了以后有觉受,受就是我们喜怒哀乐的感觉、觉受。然后,「受缘爱」,你有觉受,就有爱好厌恶。「爱缘取」,如果爱,你当然会去取,这个爱包括喜欢与厌恶,如果是不好的呢,你就会厌恶,譬如杀人,是讨厌对方还是怎么样的,也是取。这里的取也是取其相,取相,你犯了、动了心去造业了。「取缘有」、「有缘生」有就是有生,乃你造业的根本。「生缘老病死」,一出生了就有老病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这叫十二因缘,你这么去思维,一个行为,为什么会受生,就是以前你过去跟谁造了业,依这个行为模式这么的进展。解脱要怎么解脱?逆观回去!你怎么淡掉生、断掉生?你要不来受生,你不要有嘛!不要去造有漏业嘛!有就是有漏业,不清净的、会轮回的,善、恶都是有漏业。你善法生天,恶法堕地狱,这善法、恶法都是有漏业,会受报、受果报。

所以你观:「怎么样不老病死呢?」不老病死你就不要来受生嘛,不来受生就不会死嘛,无生则无死,对不对?想不来受生,你就要断掉有,怎么断?那你就不要取,不要面对一切事情时,好就要拿,不好就要杀,不要有的话就不要取,不要取的话就不要起觉受,爱、厌恶心都不要起。不要起爱的话呢,你就没有感情觉受,没有感情觉受,通通维持平常心、平等心。

所以如果没有这个受的话,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身香味触法,都不会起作用,所以就无所入,六入皆无所入。无所入的话,这个触就不必怕,你不必怕眼睛接触尘境。触缘受,不受就不要触,不要触的话就不要六入,没有六入的话你就不要在名色上分别,你看到、听到什么,都不要去分别好坏,不要分别,这个心就如如不动,无名色乃心不动,心不动就不必缘这个行,这个行不缘的话,根本无明就不会犯,这就是十二因缘的破解。

在自己生活上,观所有因缘,自己怎么脱黏、怎么解脱。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证悟的时候,可以没有限制地观过去无量劫以来,自己跟众生之间的种种因果,观见无始劫以来都是这么轮回!那现在要怎么解套、解脱出来?真正佛法不是叫你做善行,而是教你如何从因果轮回解脱出来,教你如何去改变一切行为模式。这样去思惟,这样去打坐,然后落实在你的行为上,落实在你生活起居之间的话,你就可以证到缘觉。

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你要解脱,要从后面往前一直断,不是只有思考、把道理搞懂就好了,而是要落实。在这里最难的,像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到色身香味触,怎么不动心?怎么不要起分别心?这些能够控制,你才有办法「明」,如果没有办法控制的话,做一半,仍无法解脱。一定要到达心不动,心不动行就不来,行不来就不能缘无明,根本无明就破,所以叫做有明,这是十二因缘观。

另外还有一个四圣谛「苦、集、灭、道」,先思考苦集灭道这个问题,思考四圣谛才可以解脱。现在的因果轮回的「痛苦」,是过去因缘果报所聚集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你要懂这个道理。现在的果报,不管你是否很有钱,死了话照样痛苦,或者是你还没死以前,也没有钱生活,也很痛苦,这些都是痛苦。或是生活还算过得去,但身体就是有病,这还是在受苦,这八大苦一直在受,这受的苦,是过去因果轮回所造的业,「聚集」在一起,现在出现果报。

那我要修行,就要控制过去的因、或这还没有报的因,那就要去「灭除」,灭这些种子、这些因,不要让他起作用,然后就可以「悟道」了。这个灭要怎么灭?就用十二因缘观来灭,用十二因缘观来解套。所以世尊在菩提迦耶证悟的时候,苦集灭道观先建立,又思维了轮回的根本是这么样来的,然后修戒定慧三学,或者是十二因缘观,后来还发展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个法。在第二周,都是在思维这些,思维怎么解脱出来,怎么开发出真正的解脱佛法。

这里讲,诸圣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盖,有的是盖得很重,有的是选择性的会覆盖其自性,所以你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种种毛病哪一个最重?哪个盖得最重?都是无明,常受长夜之苦,还没有解脱以前,就佛法来讲,都像是处在漫漫的长夜,黑暗无趣。有的人说自己生活很愉快,哪里有什么痛苦?年轻当然愉快,金钱不缺乏的话,生活也很愉快,但是等老了,多半还是要受病痛折磨,老来了也当然要面临死亡,所以到最后,往往还是要体验老、病、死,这个讲来还是痛苦啊。

除了有生、老、病、死四苦以外,然后还有「求不得苦」,你要求当总统,很拼、没日没夜、骂来骂去,求不得苦,求到了也要苦。各种「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什么呢?像下雨啊,有的比较善心,看见一些菜都被台风吹走了,菜价又要涨了;或是没有风雨但闹干旱,各类作物都枯死了,也很麻烦,也要忧愁,天天都在忧愁这个。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喜欢的人无法留在身边,碰到的又老是那些不喜欢的人,当然苦。最后还有一个「五蕴炽盛苦」,我们这个肉体,烦恼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也是根本烦恼,所以这些让我们都痛苦。

如果详细讲,痛苦也有分为十六种或是几十种的,在佛典中有好多部经,都在深入分析这些痛苦,尤其《唯识》可以讲一大堆烦恼,九十八种的烦恼都有。一切为无明所覆盖时,必然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学了那么多佛法,四圣谛告诉你要从黑暗的这边走出来,或以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来修行,这小乘的法最基本的就是这几个,然后遵守戒律,以得脱离幽闇。

有时候你去看律藏,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守那些戒律,书上会讲释迦牟尼佛制作这个戒律的来龙去脉,像小说一样有故事情节。从中就可以得知,当初制作这个戒律的因由,背景是由于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佛才制定某某个戒律,预防以后的人再犯。也不是只有我们一般讲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几条而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照道理来讲,如果去受戒,戒师都要跟你讲得很详细才是。

出家众一个月要讲两百五十条的戒律,有时会讲不完;那我们在家众受五戒或菩萨戒,有的过去还用到七天,现在通常缩到剩五天,有的方便戒用三天也在受,戒师能细讲多少戒?也只能讲讲名目与内涵,提醒不要犯这个、不要犯那个,没有讲背景故事的时间。且根据戒律来讲,你没有受戒的话,也不能去看那种经典,有时候你看了也会起烦恼,会起什么烦恼?因为太严格了,你要成阿罗汉要很严格,你看多了却做不到,就会烦恼。你看,守两百五十条戒就能成阿罗汉,那么简单?为什么要做没办法做?就是不容易,末法时期更难!

以前有一个人,去受戒前,高高兴兴,去到戒坛,听戒师讲经,他才发觉声闻戒这么难守,他就不敢受,所以他舍戒,说要守出家的菩萨戒就好了。出家的菩萨戒比较简单?为什么简单?菩萨戒可以通忏悔,出家众的两百五十条戒,不能通忏悔,那个是行为的戒,行戒很细,不能犯这一项,不能犯那一条。像南传的出家师父更严格,同一个屋檐里面,不能跟女生在一个屋檐底下。为了避免干扰到他们的戒律,所以走到哪里,知道在守南传戒律都会离开。

像我们一九九五年去美国万缘寺,有位南传的师父来挂单,我们原先在那边住的好好的,结果被赶出来,我们男生被赶到另外一个房间。所以说就是由这些戒律,让修行者不起心动念、不会去犯戒,要成就阿罗汉道很简单。所以,早期出家成阿罗汉的很多;末法时期,交通、环境、行为都很离谱的时候,你要说修得很好,除非你自己隔离,不然接触的外境都是这么乱,你怎么修得好?所以这是一个困难点。

但是他这里讲,多闻的智者能够令所有的佛法都像火炬一样,照亮黑暗,让众生走向光明的道路。就怕自己智慧不够,或者是所接触的不是正法。你也不能舍去小乘的这些戒律,你说:「我在修大乘,我受菩萨戒,重点放在度众生。」是没错,但是利益自己之前,在有智慧之前,也还是要守戒严谨,这个就是一盏光明的灯,所以,自己成就以外,还要令众生出离幽闇。

 

10)不畏恶道,诸圣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

再来,第十个不畏恶道,什么叫做不畏恶道?虽然前面讲的八大苦,人生很痛苦,那为什么阿罗汉他不觉得人生痛苦?诸圣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因为他已经解脱了,所以他不觉得人生痛苦。如果你能够自在死亡,今生也没有病痛,然后生活也很自在,有钱、要买什么都可以,那这样真的没有痛苦、福报很好。有的人今生不修行也有这种福报:在世的时候有钱,生活得很优裕,个性也不错,死的时候,很好死,昨天才看他躺下去,怎么一下子就死了,死得没有痛苦,也是有这种人。

你在证到阿罗汉的时候,是能自在生死,自己决定怎么死,普通阿罗汉要死的时候才示现神通,跳到空中,跳到空中去的时候,上面喷水,下面喷火,然后示现三昧真火,自己烧掉自己。《金刚三昧经》里面讲,可以修三昧真火,怎么修?古代的人有讲要怎么修,世尊在的话会教徒弟怎么修,死的时候用三昧真火,自己燃烧自己。刚刚有出家师父讲,烧的时候衣服穿在肉体上,但只有肉体烧掉,这个衣服不能烧,这个出家众的衣服还不能烧掉,古代真正的修行人他们就是有这个功夫。

现代人就看有没有要认真修,要修不是放放荡荡就可以修,要认真去修,把心地弄清净。怎么清净?把这个佛法认识清楚,从空、无为之间,要破无为的境界,要回到有为相,这个也就是不怕恶道。我们一般都是修解脱比较简单,观空、观无相,像实相观也一样嘛,实相观你只要观空、观其没有,这样比较安定。你知道很多事情又要实相观它,不简单。譬如说,你的父母亲过了一段时间要往生了,你现在知道了,不知道还不会烦恼,知道了你就舍不得,舍不得就会烦恼。

经典上有很多例子,说下一世会堕到三恶道去,像这样的话,你不知道还无所谓,知道了,心想:「哇!我怎么会堕落到三恶道?」于是就吃不下、睡不着了。修行修到一个境界,就不去怕这个不好的、以后的事情。你这个心地要解脱,心地没有解脱的话,果报在那里等着你!我们过去无明,没有神通还不知道造多少无间地狱的业。上一次我讲五百比丘,证到阿那含境界还没有得到阿罗汉的时候,知道因果,知道过去造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种无间地狱的业,出生地狱,果报无量无边的久,地狱道果报完了,还是一直出生在地狱道,这是无间地狱,时间没有间断,五百比丘就很害怕。

这个造五逆罪中的「杀阿罗汉」,已经证到阿罗汉还会被你杀死?你说阿罗汉有神通,为什么还给人家杀死,因为他修忍辱功夫很好,你对他怎么样,他都无所谓。就像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修忍辱心一样,歌利王拿刀割祂,祂也一样没有嗔心,任由他割。祂怎么不会跑?菩萨有神通为什么不跑?就是修忍辱。「出佛身血」,是指伤害到佛的身体、让祂出血。「破和合僧」,僧是一个群体、群众,不一定代表出家人,一个团体里面和合的群众,你去破坏,这都是重罪,要受无间地狱的罪报。

当时这五百名比丘就很害怕,去找释迦牟尼佛问清楚:「您教我们法,为什么我们修到这里,有这个神通、知道过去造无量业,心却罣碍、不能放下,怎么办?」释迦牟尼佛认为机缘已经成熟,可以跟他们讲进一步的法了,就用神通力加持文殊师利菩萨,表演执一把智慧剑来刺杀佛的戏码,向佛坐的地方一直逼过来,然后剑快砍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说:「好、好、好,表演到此为止。」接着就问大家:「你们都看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犯上没有?」「有!」拿剑要刺杀释迦牟尼佛,「大家看到了,刚刚那一幕现在还在不在?没有。为什么?过去了!过去的事情是幻化,不过是存在脑筋里面,那是真的吗?」

关键就在这里了:「你造业,那时候不管过去是几千万亿年之前,或者怎么样,是事实没有错,但现在还在吗?只是一个种子、一个影像在你脑筋里面,一般人都把这些当真,所以没有办法脱离轮回!那现在这个事情还在吗?不在了,只留在记忆里面。留在记忆里面是真的吗?心是真的吗?你想起来的这个心,是真的吗?它是虚幻不存在的。如果是真的,拿出来给我看看!交不出来?表示这个心是虚幻不存在的!」五百比丘一听,马上欢喜领悟:「原来是这样!」悟道了,进入阿罗汉的境界。

阿罗汉就不怕恶道,不再畏惧过去所造的业,不然过去造的无间罪很多啊!你说:「杀父、杀母有可能吗?」我们现在就很多人,动不动把母亲杀掉、把父亲害死,新闻常常在报导,所以表示我们以前无明的话也曾做过,在无量劫的时空之间那么长,都有可能做过,那你怎么摆脱这种业力的纠缠呢?从心理面去学、去看破它。所以最后一点,你多闻了以后,就可以有能力观体本空寂,我们的自性空,一切法所依的体性本自空寂。

这个空寂要注意了,因缘来就起一切法,因缘灭了一切法也灭了,自性还是空寂。自性空寂,因缘来它起法,它还是空寂;因缘灭了,一切法也没有了,它还是空寂。我们的自性就是这个空寂、空寂、空寂,你要这么认知,这么去体会,那因缘来的时候,你怎么安的住?这就是你要学的,你内心的习气,一切能够灭尽的话,你自然便空寂就是空寂,因缘来的时候,它起法归起法,它还是空寂,就不会有内在的习气去抓一切法。

比如说,刚刚好像有一个杀父母的影像出现,但你心很安祥的看着过去杀父母所造的的业,你不起恐怖想,你就体会自性空寂,面对那个泛起的法,你不害怕,不害怕,就是以后你杀了父亲杀了母亲有因缘来了,他要杀你,你也能够不害怕死亡,这个还是体性本空寂的道理。你学很多、听很多的佛法,这是最后一个境界,戒律叫你不能够犯这个不能犯那个,那个还是过程,你要到最后自己搞懂,这虚幻不实在的法,或者因缘所起的短暂的法,你都能够摆脱这些纠缠,你当然就自在了,所以佛法就是在讲这一部分,体本空寂。

无苦无乐,当你果报来的时候,在受苦的时候,不要把它当痛苦,或者有善因缘、或者享乐的时候,不要执着那种快乐。大家都认为,享受快乐比较好,例如气上来的话很舒服,心安祥;气不来了、障碍来了、感冒了,就头痛、头发胀、不舒服,都在追逐快乐、讨厌痛苦。如果你修到体本空寂的话,痛苦也不是痛苦,快乐也不是快乐,以平常心面对那些境,学佛法就是要这么学。所以,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如此一来,到这个境界你就会发起广大心。

广大心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要度化众生吗?所以,会起而随类化度一切众生。你能够体会体本空寂、无苦无乐的境界的话,你应该会起神变,神通变化。你就随各种因缘神通变化,要度哪一类众生就进去哪一类,就变化。你学佛干什么?学佛就是要度众生,度众生有大慈悲心,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你练功夫自己修简单,你行菩萨道修的是要度众生。你随缘度众那太有限了,所以要跨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你,善因缘的他当然跟你学,恶因缘的他就会阻碍你、会作法害你。

所以,《佛心经》里面有一个佛心决定相就是:「要有能力去降伏这些坏人、外道,要有能力降伏想害你的人。」你自修容易,要降伏恶人就难了,但是修到一个境界,就要无所畏惧。避着在一处讲经说法简单,但要能够让人家广为知晓,除了名声之外,你还要亮相,当然随之而来的因缘就很复杂了,而且已经超越你自修自利的范围了。碰到各种恶道,你都要能够自在,并降伏这些心地不正的人,不让其得逞、不给他害到。所以,最后一点在告诉你,你多闻的时候,就要练一身功夫。

练到自性空寂,众生要怎么起害心,都害不到你,碰到险难你也不能够退转,要无所畏惧,这也是《佛心经》里面的一个佛心决定相所提到的。原先这个在《佛心经》里面,少了第四点没有译出来,公元2003年,我去菩提迦耶那里,就特别提出来请教释迦牟尼佛:「这部经典这里为什么会缺?是讲什么?」内心就流露出答案来,大意是这样:「你要有能力降伏这些邪魔外道,有这样的能力,才是佛心决定相,有佛的样子。」就在讲这个,要练一身功夫。

所以,多闻,《月灯三昧经》里面第十点就在谈这个,这是最后的,你要行菩萨道一定会碰到障碍,碰到障碍你要能够降伏这些外道、邪魔众生,这个就是你最后要练的功夫,不是嘴巴讲一讲就好,嘴巴讲一讲行不通,常常会碰到障碍。至此,刚好把《月灯三昧经》里面多闻的十个好处讲毕。你如果不能自己看懂经典,就要听人家讲,就要好好吸收,吸收以后反射到自己的心里面去,规范到你的行为、你的心,好好的用功去修。

(2007.10.3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