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4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诸圣所证得的功德相

「趣求法乐。」(续)

此为大声闻的第五个功德相(续)。

 

趣求之乐得现法乐住,现法乐住d4=6a-dharma-sukha-vih2ra,又作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据《俱舍论》记载,即依净、无漏之四根本静虑而得现前之法乐。色界四等持之一,禅定七名之一,即依定之结果而有此称。d4=6ad40之过去被动式,觉知、观照之义。dharma是法,sukha是乐,vih2ra有住于之义,亦有消遣之义。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住于解脱之法乐。

参与解深密经法会的大声闻众,都具有十三种功德相,此处讲到其中第五种「趣求法乐」趣求之乐得现法乐住。声闻阿罗汉比较在意心能入涅盘,住在这种寂静法乐上,所以,当下享受这种法乐住,也就趣求法乐。现法乐住,d4=6a-dharma-sukhavih2ra原为精舍或寺庙,这里是指住于乐)又作现法乐、现法安乐住、现法喜乐住。vih2ra是住的意思最大的快乐就是住在涅盘的那种快乐。大家都要了解,如果身形安稳的话,坐在那里心安祥,那种快乐是最快乐的,什么天塌下来的事情,都引不起祂的在意,这种寂灭才是最快乐的,是阿罗汉追求的快乐。

据《俱舍论》记载,要怎么证得这个禅定之间的快乐呢?即依净、无漏,听佛法听到现在,都是在追求这个净,净或者清净或者清净觉。佛是最清净觉,衪的总德相是最清净觉,而阿罗汉则是得到初步的净,虽然没有像佛一样得到最清净觉,但是他所追求的这个净、无漏,亦是各种功德具足,较没有烦恼的法,无为法、无漏法,依净、无漏之四根本静虑,四根本静虑就是色界的四禅。

初禅是有觉有观,如果你打坐修行,还没有修到你的觉知能够观照到自己妄想习气起灭起灭,那不是到初禅的境界。初禅的境界虽是不高,但可以知道自心起灭,到这个境界,如果不能够定住的话就会散乱,所以要舍去「有觉有观」的境界,才能够进入二禅喜俱禅。二禅时一颗心会非常愉快,进入法喜充满的禅定中,如果你执着这个欢喜心,那不行,你不会进步,所以还是要舍去,才能够进入三禅乐俱禅。三禅时整个身体充满了气,因为身体非常舒服、愉悦,所以称为乐俱,这是世间最快乐的身体,但如果你执着这种气充满整个身体的快乐,你就不会进步,所以要舍弃这个乐俱禅,继续进入四禅境界。四禅它是一境性,这个自性跟外境合一不动,我们初步虽然没有像佛的如如,但到此也可以算是初步的禅定,心能够如如。

依这四禅而修这四根本静虑,静虑就是禅dhyāna,禅有时意译翻成静虑,而得现前之法乐。初禅的有觉有观的快乐,你可以初步观你的心,但不会烦恼,因心还会动,所以也说未到地禅;二禅欢喜心起,法喜充满,你可以看着它而不执着;三禅身体产生无量的真气,所以身体非常的快乐、舒适、愉悦,但你执着它就不会进步,所以要舍去三禅,继续进入四禅。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步上去呢?就是用般若智,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有什么境界,你就要用般若智观它,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这种心态,才能够这么一直进步进步上去。

再上去就是无色界境界,无色界四空处定,这个阿罗汉进不了这里,因为如果进入无色界,当然不学佛法就会是天神的境界,学佛法而进入无色界境界,那就是登地菩萨,因为登地菩萨没有神我身,只有一个心识,没有身就跟无色界的四空处定一样,没有身只有一个心,他又学佛法、解脱道,断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地地往上升。阿罗汉只有到色界天的境界,然后修五上分结,也就是色界结缚、无色界结缚、掉举、我慢、根本无明这五个,至色界结就已不被初、二、三、四禅境界所缚住。

如果一进入到无色界结的话,他也不会住在四空处定之间,四空处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世间禅定里面最高的境界,一般入阿罗汉境界都不能够究竟。像无所有处定,就是受想灭尽定一样的,大迦叶尊者就处在这个境界,入涅盘定中,在鸡足山守护这个衣钵要传给弥勒菩萨。这个五上分结断时,等于三毒贪瞋痴断,证得阿罗汉果解脱,不再来人间,这是他所得到的现前法乐。

色界四等持之一,等持就是定慧等持、平等心,每一个境界都有它的定跟智慧,初禅有初禅的定跟智慧,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也是一样,不偏于定也不偏于慧,达到阿罗汉果才能真解脱。上回讲到心善解脱、慧善解脱,都是从心里面得解脱,用智慧得到解脱,定慧具足得解脱,称俱解脱,到此最后境界当然成就阿罗汉果。是禅定七名之一,即依定之结果而有此称,叫做现法乐住。如果声闻乘阿罗汉对一切境,不执着那种涅盘寂灭的快乐,即能得此现法乐住。

菩萨则不是这样,菩萨是对与一切众生往来所加诸的种种障碍,都能够自在无碍,这不是在定中修现法乐住,而是在生活起居之间,也能够得到安祥,不必入定,你也能在跟众生搅和之间得到安祥,这才是最真实的。所以,佛禅跟一般的禅定不一样,是在练这个心地,佛禅是以般若智来修,看一切事情、人、什么都无碍了,这种智慧,才是真正的菩萨要修学的。可以说大声闻众聚,他们的福德、定力还是差一点。

d4=6ad40之过去被动式,觉知、观照之义,你观照它,它就现起。dharma是法,sukha是乐,vih2ra有住于之义。寺庙也是称vih2ravih2ra亦有消遣之义。无学之圣者,阿罗汉是无学位,不必学解脱的学分,因已确得。当然大乘的八地菩萨也不必学,他是不动地菩萨,其定力、解脱力、神通力跟阿罗汉相当,但是,菩萨还多了一种无碍辩才的智能,这就不是阿罗汉能够学习到的。

阿罗汉只有定力特强,是有解脱的智慧;菩萨则是以定力、以般若智慧,来度众生。因此菩萨要有很多方便智慧,除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以外,还要学另外四种波罗蜜,也就是第七个方便波罗蜜、第八个愿波罗蜜、第九个力波罗蜜、第十个智波罗蜜。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就是你懂得这个道理,又做得到、能度到彼岸,无所烦恼,就是波罗蜜多。

无学之圣者,经由修善静虑,静虑也有不善的、不对的,就像我们讲善戒时讲过,戒律、律仪也有好的、不好的,这里说他修善静虑,就是指善的禅定、解脱的禅定。住于解脱之法乐,这是阿罗汉所追求的现法乐住。学到这里,我们认识了佛的功德相,就知道阿罗汉为什么差了一点。一谈到佛,具足十二种真如性,法身清净遍虚空,又能化成六道众生、度一切众生,你从头听来的话,就知道阿罗汉的功德还是差一点。
 

「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此为大声闻的第六个功德相。阿罗汉都从闻思修悟道的,都是从佛的教导而悟道,不太自己能够思惟或自己知道怎么修。后来的人则是看经典,或者是听师父的教导,然后由多闻、闻持,继而其闻积集。如果你光修行,有一点境界却不再去听闻的话,就成了少闻比丘或者寡闻比丘,这有时候会造成执着、偏执,因为你不多听,道理就懂得很少,又不能够解释给人家听,一谈到真正的道理,你不懂,也无法跟别人论辩,更无法降伏众生。

所以,为什么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像佛是自己修来的,我们的智慧还不到那个境界,都是用听的,所以闻思修这三法很重要,听了然后经过思考,自己生得智慧起。如果从听闻、思考了,不去修,或者光喜欢听,不喜欢去练这个心,那都会很糟糕。听了以后,就要去做,修这个心才重要;不做、不想去做,进步当然就很慢,为什么?很多同学他喜欢听,听懂了却不去做,这样仍等于有听没有懂,不是真的懂。

阿罗汉要变成大阿罗汉,还是要有点智慧,大阿罗汉祂也是在行菩萨道,接引、教导众生,祂所教导的是把众生也带到阿罗汉的境界,不是带到菩萨的境界。有时候有人这样讲,大小乘之分别在于,小乘的圣人祂也有在教导后学,但是,祂把人带到小乘的修行路上。譬如有人在电视弘扬,专门讲《阿含经》,祂叫做阿含道,阿含道就是在守戒律、修这个心,使自己得解脱,禅修后得到现法乐住,心非常自在。这样也是在教导后学,也在接引后学,不是只有菩萨才在接引众生,很多小乘的圣人祂也在接引众生,等于说是大阿罗汉把人接引至成阿罗汉。

如果大乘的菩萨,则偏向于讲经说法,偏向于传授经典的义理,把众生带到大乘境界,这是真正的菩萨行。不过,真正的大乘菩萨也不能忽略小乘的修行,毕竟小乘的修行是很基础的,所以两者不应互相毁谤。你如果说你是菩萨,但你的戒律不清净、威仪不圆满,人家修小乘的会笑话,小乘就笑你这个大乘根本修都修不来。小乘的圣人有神通,像三果阿那含就有五神通,四果阿罗汉则是加上漏尽通后有六神通,他们都是因为心清净才会起神通,如果一个人心不清净就会起神通,那就是着魔了,因为魔可以给你这个能力。

《楞严经》讲的五阴魔相里,在想阴魔相、行阴魔相中,有些人因为着魔才有那么大的能力,但那种心根本不清净,并非证到阿那含、阿罗汉果,甚至以后还要沦坠。心一定要清净才会现起六神通,如果清净得差不多了,就有阿那含、不还果的境界,祂有五神通,只是没有漏尽通而已。小乘修行,主要就在看威仪够不够、戒律守得严不严谨,不是光嘴巴会讲。有些修大乘的会讥嫌小乘,说他们只自求解脱,没有菩萨精神,不想去度人家、怎么样的,大小乘两边毁谤来毁谤去,这样很不好。所以我们不懂要多听,听了以后懂了,你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不会去毁谤人家,很多事情我们不懂,对任何法我们不懂就不要去讲它。

末法时代有时是很无奈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法都会出现,像密教里面的双身修行,有的真的是双身修,里头有很高的境界与密意。但像释迦牟尼佛哪里有修什么双身?都是自己成就的,菩萨也是要这样,不一定要修什么双修。我们一般人搞不懂,然后就有人不懂装懂或心存不良,藉修此法之名去行淫欲之实,当然会走偏了或是着魔了,更容易造成一般人的误解与讪谤。所以我们还没有圆满、懂得一切法之前,最好不要去毁谤人家,无论大小乘、密教、禅宗或者净土宗或者什么宗。一批评人家,自己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当然是修不好;修得好的人一定心清净,也不会批评人家怎么样的。

 

第六闻持积集德。多闻bahu-0ruta者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闻持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持者dhara,如持律vinaya-dhara,又作持比尼、知律。即持守戒律不犯。持守律仪乃比丘所特重当务之事,虽小事亦不忽略,故称持律坚固。此等大声闻闻持后积聚其精要,得无量解脱功德相。

第六闻持积集德。多闻bahu-0ruta(闻、听)者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你光听而不去受持也没有用,所以要闻持,像你读诵《金刚经》却不去受持《金刚经》的经义,那实在没有大用。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念了《金刚经》好几年,永远都没进步,因为他光会诵经,但是不知道里面的义理,或者不去实践《金刚经》里面的义理,当然老是原地踏步了。《金刚经》里面的义理其实很简单,简单的概括就几句话而已,第一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要誓度一切众生。如果你受了菩萨戒,却从来不想去度人家,这样就违背誓愿,不具菩提心,所以要誓度一切众生,想办法去度人家。

这个大前提有了,再来则是离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修到这里?第一个布施波罗蜜,第二个忍辱波罗蜜,第三个般若波罗蜜,而且这些事情用「无为法」一句话就可以涵容,用无为法就可以做到离四相!布施了以后,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是般若智慧;忍辱要安忍,不要有忍辱的心,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用时,不要有用般若智慧想。故一切都是以无为法,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金刚经》的义理,归纳起来没有几条,但你偏偏就不去谛听、善思、践履。以后看到什么,放下,不要执着;一切经典、义理、教理,听了就要受持,要去做,不要光说不练。

闻持系随所闻义,你所听到的义理,皆能忆持,先记起来它的道理,令不忘失,叫做闻持,你刚开始时,对某些经句,有时候记不起来,听了听了就忘记了,那个时候是障碍,你要多忏悔、诵经,慢慢重要的经句、对你有用的就记得,像《圆觉经》里面有句话很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个时候是最好修心的,经文是说你在生活起居之间,不要打妄想,居一切时不起妄心,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修行就是用这种经典所讲的,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平时不要打妄念、打妄想,但是,妄心起来时,什么叫做妄心?不是你在想的心,是感招外在因缘的心,这时候,你不要压抑它,不压抑它,你就可以从这起心动念之间,看到一些消息。你神通怎么来?大神通没有,我们这种心的小神通会有,有时候你觉性知道,起个念,这件事到哪里、怎么样了,有时候,你把它看成妄心,压抑它,妄心起不来,就像拿石头压它,那个石头没有办法起作用的。

到这个阶段开悟的人,这个心不要去压抑它,就观这个心,因为平时你不起妄想念,当然就不会胡思乱想,但是,真正有因缘,感招你的心起妄心时,你不要压抑它,可以看它;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妄想境不是你在想,是感招外境起的念,你可以读它,哪件事情大概怎么样、怎么样;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在无了知之间,不要去说这件事是真的、是假的,管它真的、假的,知道一下就好。这是修行时很实际的一个圆觉法门,你如果搞不懂的话,看一看觉得这没有什么内容。其实这内容很好,这是真正在修行,这是在认知「随顺觉性」,认识你的佛性,你要懂得它,你要去认识它,就从这段话去认识它。

以后你学咒语,咒语就是一种记忆式,你学了咒语,不去记怎么念得出来?你要念,就要念得熟、念得快、念得顺,你要每天念,念那个音。刚开始很拗口,不大会念,因为是外国话,就算是本国话你不好好去念几次,你上台去念也讲得嘀嘀咕咕、不灵光,何况是外国话?都要念,不厌其烦的去背、去念,念得嘴巴很顺,到时候你会觉得刚开始是用脑筋在想,这一句接下一句是什么,好像是用脑筋在引导你嘴巴在念,但念了几千、几万遍以后,脑筋就是不想了,嘴巴自然会念,那个时候你就算脑筋被人家障碍,但嘴巴照样可以念,不会起妄想。你要念咒,需有禅定的力量;如果没有禅定力,外力来干扰你,你就念咒念得不庄严,效果就会打折扣。

不忘失,学什么经教都要这么样记一记、思惟,把它用在你的行为、心地上,来清净你的心。数(好几次)习文义令其坚住,让文义很坚实的住在你的心中,是故说名其闻积集,把所闻聚集在一起、集中在一起,变成你以后讲经说法也好,或者在行为上规范自己也好,都要用得上。阿罗汉他能够成就阿罗汉道,也是听听听,然后去做,这么一直推积起来,变成他的功夫,多闻闻持其闻积集。

持者dhara,如持律vinaya-dhara,又作持比尼、知律。即持守戒律不犯,持守律仪,持守戒律或者律宗所修的法,律仪就是戒,有善、有恶,后来一般讲守戒,已变成佛教的专有名词,指的比较属于好的方面;但在印度的说法,这个戒是律仪,律仪就会有善或恶,所以谈到戒,就要讲明是守善戒,不能光说守戒。所以如果你思虑周延一点的话,要跟人家讲解清楚,说是守善戒,不是守戒,否则戒只是律仪,律仪又有善与非善之别,守不好的律仪做什么?故我们要强调是守善戒。

乃比丘所特重当务之事,比丘一定要守戒,乃能够成就,我们这个法身,有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从戒开始,一步一步往上修持,阿罗汉、大阿罗汉祂们都是由守戒而成就的。一般我们讲佛法有多种层次,、方等、般若然后醍醐,也就是入陀罗尼门。依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所学重点也不一样。你如果进到陀罗尼门,接触的人就多,度的众生就多。

如果你自修的,这个律戒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打坐、看经也可以得到阿罗汉道,或者跟人家辩论经典愈辩愈清楚,搞通了,他也可以证得阿罗汉,这是小乘的人可以这么修,比丘第一个一定要受具足戒,比丘尼持守三百四十八戒,都可以成就。虽小事亦不忽略,他们守戒很严谨,《阿含经》里面讲的很清楚,故称持律坚固,小错误、小事情,他们都不忽略,这样心管得很严谨,才能够得解脱。此等大声闻闻持后积聚其精要,得无量解脱功德相,他能够证到俱解脱,也就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这两种解脱都得到,才能够真正证到脱离三界。

据《月灯三昧经》记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在禅宗来讲,你还没开悟以前,不要看经文看的太多,原因之一是,看再多你也不能了解,确实也是这样,有时候自以为是的这样讲、那样讲,似乎有点境界,又喜欢打妄想,胡乱思惟,其实都是错解。若到达一个境界,再来看经典,就能触类旁通;否则就是要有过来人,来跟你解释清楚。万一碰到演讲者他自己也未臻究竟,那么你也还是搞不清楚。故自己思惟好像这样、那样的,都不算真的明白,因为你还不成熟,没有一个究竟,想的都是自以为是的概念。这个就是大乘佛法特别之处,当然不是说絶对的,如果你没有善因缘的话,有时候少闻反而着魔比较快,因此既要多闻,而多闻中又不要去打妄想,且听了以后能知道重点。《月灯三昧经》这部经讲,多闻有十种利益,即:
 

(1)知烦恼资助,诸圣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

你多闻的话,碰到烦恼、障碍时,可以帮助你用智慧化解,或者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是你多闻的好处。譬如我们常在听《金刚经》,知道要用般若智慧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有听过的人,打坐就不会出问题;没听过的人,打坐时一下这边气来了,或一下见光、怎么样的,他就投入去练这些,这就走错路了。我们天天熏习、熏习要「离四相」,是对周围生活起居之间练心,但是对于修行之有气、看见光或者异闻,鼻子闻到香臭味等等的魔相境界,更要听经,要用般若智慧观它,不要执着、不要执着。

多听就有好处,你天天在法尔熏习的,你碰到什么异相、光怪陆离的事,你都不会惊慌,可以正确面对,不管正、邪给我们的加持气,都不能执着。一般人都是自己学打坐,进入有光、有气什么的,然后他就执着,也不知道这是正的、邪的,很麻烦,最近有两个相关例子,都是出现在西安这边的。有一位是出家师父、另一位是在家居士。在家的这位,有几次碰到问题,就写mail来问,回答他时,他说懂,他在修心中心法,也让人家灌顶修法,碰到什么问题,他就都不执着;而另外那位师父,他也受人家灌顶修法,他也会身动,动得很厉害,从来就没有听到人家讲怎么安住这个身、不要执着,所以修起来就很累。他说,因为出家师父没有计算机,出家人大概也不好搞计算机,他也想买一个计算机,好跟法尔网站相连,可以跟我们通讯,但五、六千元的人民币,也是蛮大的一笔支出,我当时要他先暂时不要修,把身体的不舒服搞好。

像最近我们在观梵字,有的同学一观就化出五方塔,五方塔就来加持他的头,他的头本来很痛,加持后就不痛了,如果你说就此一次为例,下一次不再执着它,那就没事,如果你希望下回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有这种乞求的心态的话,这个魔障便很容易渗透进来。我们修行没境界倒无所谓,有境界的话,都要抱着以般若智观它。你有多闻也有好处,这里讲的你对烦恼,包括你修行出现境界也是烦恼,你道理搞不懂也是烦恼,或者一般家里大小事情造成的烦恼,你的业与众生的业之间的烦恼,你都能够在听了以后,抓一重点来破解它,转自我的观念,这个就是求出离烦恼
 

(2)知清净助,诸圣众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

我们修行就是要求清净,佛是最清净觉,我们要怎么得到最清净觉?那是几个阿僧祇劫以后的事,没关系,但是我们就是要求心清净,拿掉内心的不清净、内心的罣碍。你看佛的法身,为什么可以遍虚空一切世界?衪连一点点的微尘都没有,无为法修得愈彻底的人,法身自然愈清净,这是一个目标。如果不这么强调的话,你以为《金刚经》讲的很多离四相,讲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为法讲了半天,目标到底该放在哪里?

目标就是要清净你的自性、清净你的内心,我们起心动念有不清净,要警觉,跟人应对间的话,有点不慈悲,也要警觉,不是只有你们,我也要思惟,以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懂,有一次看到,「你如果对后学骂了他、跟他生气了,他就不来了,不来,就是你没有慈悲心。」所以不能对后学发脾气,要连哄带骗,请他再来用功,不能骂他。以前没有看到这个经文,看到以后,马上思惟,过去犯了什么错,要改。这种从清净之间所产生的慈悲,也是看经典、听闻来的,所以,看你是针对哪一方面,为了要清净,听闻以后奉行,就会令你得到清净。

知清净助,诸圣众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清净是代表什么意义?心的清净、行为的清净、度众慈悲的清净或者怎么样,这些都有不同的意义在。你经典看的很多,哪部经里面特别点出哪几个道理,因为所有经大部份百分之七八十都差不多,但,应有几个特点是别的经典所没有的,一句话、二句话;譬如密教的经典,它是说失菩提心才是真的犯戒。什么是失菩提心?就是你放弃了度众生的心,就真犯戒了,这是菩萨的戒,也叫菩提戒,菩提心的戒,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便是你吃肉、做了一些不好的行为,那都只是小事情,反倒是只要你放弃救度他人,你就失了菩提心,真破戒了。

戒律,刚刚讲阿罗汉要守戒很严格才能够成就,到了菩萨境界,这已经变成次要了。有位同学带我去见一位师父,这个人也不错,他就讲这三个阶段,第一个普通的戒,第三个菩提戒,这个才是菩萨的戒,你如果要度众生,那个小戒,我刚讲连小戒都不犯是阿罗汉做的,菩萨连小戒都不犯,那个不可能的,你要度众生,那么人跟人在搅和,怎么会不犯?你如果很在意这些小戒的话,就处处动弹不了。因此对菩萨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舍去度众生的心,哪一个人能度就一定要度,不能放弃,这是最重要的。

讲到清净是一回事情,讲到慈悲、度众,那更进一步,多听也好,让你们了解,要知道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我们说要得到如来菩提,如来菩提是最高,如来菩提的自性最清净的、神通智慧最广大的、慈悲心最大的,如来成就不是为了在那里涅盘,像阿罗汉那么住涅盘,享受现法乐住,不是,成如来就是要度一切众生。衪很忙、很忙,那么辛苦干吗?也不会辛苦,因为衪法身、报身清净,然后化身无量,衪不用像我们用起心动念去度众生,衪是用众生的念,忆想衪,衪化一个身出去度他,这很随缘自在。

你搞清楚佛法要修的目标以后,我们就是要清净觉,清净觉就有佛的这种能力,这个心要怎么清净,愈清净愈能帮助你在菩提道路走得对、走得快,所以要多思惟,听了以后要想、要反省。有时我点你们,我又听到你说在家里对你的另一半讲话不客气、怎么样的,我只是跟你点一下而已,没有跟你说清楚。其实我们自己都要反省。我以前也是一样,夫妻之间最随便了,动不动就大小声,其实也不是生气,就是讲话大声一点,如果你跟他讲道理,认为要这样、要那样才对,彼此又要吵了。

后来干脆不讲、不抬杠了,反正一碰到出现诤论时,就说:「菩萨,是!是!是!」就没事了,这样就没得吵。只要说「你是菩萨,对!对!对!你的才对,听你的」,其实就是随顺,随顺就是修忍辱的心,随顺对方,他高兴才不会跟你吵,你修自己也蛮不错的,觉得很好。以前不是,一定要讲道理,跟人讲清楚,要求这样才对、那样才好、才怎么样,这样其实没有用,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清净,佛法不是讲道理的,佛法是学放下!放下!如此才会清净,如果我们还执着这样对那样错,跟我们家人或者这些众生讲道理,自己就永远没有办法清净。我们知道梵行清净,若多听,多听佛所教导我们的,我们就可以得到清净。

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无上佛果,就是如来菩提,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我们不是说只有要求等觉,等觉再上去还有妙觉。佛衪为什么智慧神通广大?因为衪是最清净,有妙觉,妙觉就产生无量的神通变化,一切世界都看得到,一切世界发生大小事都知道;如果等觉就是无为法,这个还不够,还要化成无为法变成有为法,这有为法是为众生,不是干什么,都是为度众生而弄一些有为。所以我们多看经典、精勤修习,都可以增长见闻,受益良多。
 

(3)远离疑惑,诸圣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

远离疑惑,我们对一些所不知道的,常常会起怀疑,譬如一看经典,发现这个菩萨怎么从这个世界又飞到那个世界,那么自在,有可能吗?你会起怀疑。如果你心清净的话,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好比说,曾经有一个公案,讲到一个比丘尼,守戒严谨、内心清净,某日遇到一个强盗,除了抢她东西外,还把她关起来,并奸污她的身体,她就觉得很惭愧:「我这个肉体脏了,修了半天,什么结果都没有了!」有另一位阿罗汉用神通观照到这件事,知道这个比丘尼已经修到心清净,没有三毒了,只是没有神通而已。

于是这位阿罗汉就示现在她被关的地方,问她:「你怎么不出去?关住了你还是可以出去啊!」「我没神通怎么出去?」「你不是修的清净了吗?」「我的身体被奸污了。」阿罗汉就问她:「你身体被强暴时,有没有淫欲心起来?」「没有!」「没有,那你心还是清净,不是身体被污了就污了。心清净就是清净!」阿罗汉就教她神通,一个心清净的人,学神通很快,在那里三言二语告诉她怎么弄,这位比丘尼的神通就现起来,自己就遁出去了。

一定要心清净了,才会起神通;如果心不清净,花天酒地,又干什么的一大堆,还有神通,那肯定是着魔了。佛法要心清净,才会起神通,而且是自然现,不是刻意学的,不是像世间法这么练的。世间法要怎么练?譬如要天眼通,用一根蜡烛在那里一直看,看完了就闭眼起观,观光明,这个光明就愈来愈亮,这等于是练出来的。宿命通也是练来的,就从生活中一路练,从你早上起床开始回想起,然后下床是从左脚下还是右脚下,走几步,然后去厕所、去刷牙,吃早餐,然后坐什么车、几号车。你都记得很清楚,今天过完了,继续回想昨天的,每个步骤想,昨天想完了,想前天,这么一直想,往前推想到你还没有投胎之前的等等。

由世间禅定法来修练宿命通很累,佛法则都不必要,佛法是修内心清净,清净到你要起神通变化的话,一念之间,你看到经典或者诸佛菩萨教你一下的话,你就会了。现在你要做的是,如何清净你的身、心,而不是去练什么功夫,经典上哪里有在教你什么功夫?顶多只有禅定、白骨观什么的这些功夫,那是小乘阿罗汉在修的,他真的守戒清净,也会现神通;我们修菩萨道到八地也会现神通,或者到如来六地更会现一切神通,这些观念你要注意。

我们现在是修内心怎么清净,最重要的是你要远离种种疑惑,起心动念起了怀痴心,就要放下!不管这件事情,真的会这样或者假的这样,不要去怀疑别人。往往障碍来了时,一大堆妄念就轮番出现,尤其身体不好的话,开始疑心是不是有人作法在害我,常常会起这个受害的念。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怀疑?不顺时,认定哪个人他会诅咒你、怎么样,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来了。像这种在修行过程之间的顺逆境界都要放下,不管真的有这回事情,或者假的有这回事情,你都不能怀疑是人家对你要怎么样。

如果你好像跟某个人有些瓜葛,对方也懂得一些邪法,你就会想:「是不是他作法来害我?难怪我现在身体不舒服!」愈想好像愈真,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情,是你自己在胡思乱想,明明自己受风寒感冒了,还要怀疑是别人干什么的,很多这种例子。这里为什么说要断、要远离这种迷惑?在第一个层级修须陀洹果,首要就是身见要断,戒禁取不犯,疑心病要断,要断这三结。疑心病每个人都有,但若这个不断,你就没有办法得到初果。疑心病要怎么断?碰到疑心的念头起来时,马上把它压下去,不要去怀疑是否这个人在害你,那个人在作法怎么样等等的。

如果你现在默默修行,没有大的障碍会来找你;如果你在网络上曝光,就容易有事。一曝光,就会有人想办法弄一些事出来整你。例如有时候在你睡觉时踢你一脚,你仍然要当做没有这回事,翻个身继续睡。修行过程中,多少都会有这些无聊的人事出现,那些人自认为修得很好,已经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干什么的,可惜他们都是修的不够清净。所以你不要管别人修的好不好,管你自己修清净就好,如果你在障碍来时,常常会起怀疑心,那个心要打死。远离种种疑惑,不要胡思乱想,就是真的你也不能想,何况是真是假,你也搞不清楚,一念之间,你自己都要注意。

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对世尊所讲的法,不管深浅、大小你都能够相信,因为衪所讲的法是适应每一个根机的,你不要说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好。那对外道的法你也要知道其毛病在哪,譬如世间禅定,他住在那个境界,他还缺内心的解脱、毛病的清净,他还有轮回,我们懂得很清楚了,怎么会怀疑,根本不会想去看其它外道、邪道的经典。那天我跟一个同学在吃饭,谈到某大德书写的很多,不知道的读者会迷糊在那个名相上,如果懂的人,看了就知道他犯了毁谤四众罪。

比如有人讲「性空唯名」的理解有所谬误,「性空唯名」有什么理解不对?自性本空,自性本空,就不能现出世间相吗?当然可以,能应缘现有世间相,当现起世间法相时,您有执就给它安一个名字、名相,如此它就是一个世间相;您能无执连个世间分别相都不给它安一个名字,就回住于性空中,有觉而无住,因此有名、无名,皆没有执着与烦恼。对于这个实相观、中道观,如此简单的道理,有大德看了不懂,就骂人说没开悟、不理解、怎么样的等等,到底是谁不懂?是不知道。那天有位师父说,看某人的书就会生气,我说因为我们的净心是会反射那个境,可见他的书里面都是用瞋心写出来的文字,让人看了会有瞋心起,自性就是如此可怕耶。

你不要小看这个道理,假如那篇文字写出来很柔和、心平气和的,你可以感受到,不必来跟你讲什么道理,你就感受到安祥。如果写书的人是用暴戾心写出文字、看法,当中就充满暴戾之气。一般人看不懂,看得很有兴趣,我们一拿到手翻开,内心就起起瞋心样,这表示这本书里面注入多少瞋心在里面?而且几乎每一行,都在骂出家人跟在家人。经典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不应讲人之过,何况那些大德根本就没有讲错过。

你们还没有曝光以前比较没有这些事,也不太怀疑别人会害你,但等到你要行菩萨道,不曝光不行,接引不了几个人,被逼着要曝光时,很多障碍都会来,那时候,你可能就会想着,是不是有人要作法害我?你是要修清净心,不要去怀疑东怀疑西,怀疑是不是有人要作法害自己。这个怀疑心一定不能起,不管它有没有真的这回事情,你看经典就懂了,不要起怀疑心。放下!放下!尽量解决自己的困难,身体不舒服就弄好一点,有一点怎么样,就吃吃药就好了。

这些虽然很简单,看都看得懂,但你有没有去思惟比较宽广的一些事情?我是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们,要学会把一切事都尽量放下,当成没有害人的这回事情,如果有人真的要害人,也不要愈想愈真,否则搞得神经兮兮,那不完蛋,还修什么佛法?所以这个很重要。多闻的第三种利益,有正知见、有佛法的熏习,要修清净心,不去怀疑东怀疑西,能远离疑惑,就能悉皆通达、无所疑惑。

(2007.10.17.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