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9)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的第十九种别德(续)

「极于法界。」(续)

世亲菩萨释云,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于法界,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

继续介绍第十九个别德。世亲菩萨解释说,极清净法界是名极于法界,要达到所有的法界能够尽、能够入一切法界,就要修到最清净觉的如来境界始得,才有办法极清净,也才有办法极至于一切法界,这两个意思是相关的。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在佛的清净法身中穷尽一切,在这里讲穷生死际,以佛来讲本来没有什么生死,如果以释迦牟尼佛现应化身来讲,可以讲说穷生死际,在入灭后还是一样的,做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功德。

如来之所以要成为如来,都是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对于一切众生都要能度尽,所以就算应化身入灭,报身、法身也是在做这些事。以前世尊还没入灭以前,毘卢遮那佛的法身还是一样,在做这些事情,一心一意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众生,遍及一切法界。就是能够做到这样,也要你修到最清净觉才有办法,这极清净觉才能够入一切法界。

无性菩萨释云,谓此法界最清净故,能起等流契经等法。极此法界于当来世、一切有情,如其所应,常能现作利益安乐。解云:最清净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由此法界常住故,常于当来世能现利益。

无性菩萨解释说,谓此法界最清净故,能起等流契经等法,此处偏于把讲经说法这些契经拿出来譬喻说明,你能够证得最清净心地的话,从心地中就能够流出一切的法尔,各个阶层、各个众生他能够得到什么法,衪就讲什么法,对象需要听什么法,衪都能够讲,无论是在修阿含道,或者方等经、般若经,以及进入菩萨道的一乘佛法,甚至是到最后的密乘,这所有的法都能够随其清净心而流露,流露一切法,所以说最清净故。

极此法界于当来世、一切有情,如其所应,常能现作利益安乐,此说明都是跟上面讲的差不多,后面解释是讲由最清净法界流出正智。由正智故流出后智,由后智故流出大悲,由大悲故流出契经等十二部,所谓后得智是差别智,差别智是随众生根基示现不同的法门。十二部是指十二种体裁,我们讲三藏十二部经,经、律、论是三藏,再加密乘、解脱,总共有五个部门,一般讲三藏是经、律、论,总共有十二种的不同的体裁叫十二部十二部经dvādaśāvga-buddha- 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1)契经(sūtr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应颂(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记别(vyākaran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4)讽颂(gāthā,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

(5)自说(udā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佛经》。

(6)因缘(nidā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7)譬喻(avadā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如《譬喻经》本经系佛陀于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所说之譬喻。

(8)本事(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

(9)本生(jā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

(10)方广(vaipulya,音译毘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

(11)希法(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12)论议(upadeś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由此法界常住故,常于当来世能现利益,如来的法身得最清净觉之后,常住一切法界。众生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界,都可以称为法界。如来心乃最清净觉,所以与一切法相、众生界都合为一,法界常住,佛才有办法以当来世能现一切利益。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证得果相殊胜功德,谓得穷极清净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亲光菩萨后释同于无性菩萨。

亲光菩萨解释说,显示世尊证得果相殊胜功德,是讲极于法界。谓得穷极清净法界,如是法界是修道果。亲光菩萨后释同于无性菩萨。佛的法界是最清净的,是衪修得的佛果,衪能够遍一切众生界,能够度一切众生,简单讲极于法界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理解佛不是只有法身才可以遍入,以佛的修证境界,法、报、应三身都可以入一切法界,衪本身的清净法界遍入一切法界,二合为一、一化无量法界。针对众生修行所需要的、该学习的,衪也尽量从清净法界中流出一切的契经,来满足众生。

 

如来的第廿种别德

「尽虚空性。」

尽虚空界,虚空无量无边,如来的三身也可以遍入虚空无量无边的自性、空性、虚空性。为什么讲虚空性?从无有的虚空性之间,才可以化一切有,这里偏重于虚空性,我们知道自性、佛性、如来性、如来藏性,可以产生一切的法,我们自性,也是一样可以产生一切法,那如来的清净法身,甚至于应化身、报身,都可以尽虚空,从自性中化一切有相,从心地里面流露出契经,这也是从虚空性中应众生因缘而现的。

第廿别德。尽虚空性者虚空广大无尽,从无尽中依其空性产生不可思议如来法性,即成如是性、如是空、如是法、…。如是虚空性有实性义、不改变义,引伸为横遍义、恒常义、无碍义、无分别义、容受义。然从虚空性中入一切法界,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相。

如来第廿别德,是尽虚空性者,虚空广大无尽,你听了佛法,你的宇宙观就没有一个限量,大到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可以思量的。虚空广大无尽,总是没有一个结束,不像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有一个头、有一个尾,没有,虚空就是广大浩瀚无边。从无尽中依其空性产生不可思议如来法性,如其本来佛性所具足的,能产生一切法,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法性,即成如是性、如是空、如是法、…。如来简单讲就是如其本来的自性,可以随众生因缘,而流露出一切法,如实空,因为衪有如是空,才能够应各个众生的需求来利益、乐利一切有情。

如果有一丝一毫的不清净,就没有办法做到如是空,就产生不了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如是空就产生如是性,如是性就产生如是法,无量无边的自在无碍的法现起,这些都是如来所具有的。如是虚空性有实性义,讲如是虚空性,它有实质上的一种义理,什么叫实质?空性就是实质,我们不要看到一个「实」,好像有一个实际的东西,实性等于是空性,这样实性才是永恒不变,所有的自性都具足这样子,虽然遇缘会起法,那是另一部份的作用。

不改变义,这如是性、虚空性,不会变化,不会有什么改变,空性不可能被改变,但是,空性可以应缘产生一切法是真的,而且产生一切法,并不破坏它的虚空性。试着去理解这两者关系看看,好比说虚空中盖了一个房子,房子就破坏了虚空性吗?没有,房子只是在有为相,占虚空里面的一点,但空还是遍入一切有为相、遍入一切的物质,不要说虚空性产生法就破坏这个虚空性。像房子、桌子都含有虚空性,并不是说没有,可是我们凡夫就以为空间被这有形的物质占住了,其实空跟色本来是没有分离,一切法不会破坏它的虚空性,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去修证的。

引伸为横遍义,虚空性就是无所不到、遍及一切;恒常义,恒是永远,常是永恒不变叫常,虚空性本来就是这样子,遍一切还恒常不变。虚空性无碍,能容纳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界,当然是无碍,虚空性本来就是有这种实性。如果你要修佛法,把你的妄想习气毛病拿尽了,回复到空性、虚空性,你也可以容纳世间的一切众生、一切事物、一切事情,不会有所烦恼,这就是所谓的无碍义、无分别义。意义之中有分别,虚空性之中无分别,虚空性是实性,它是没有分别,不是这边的虚空跟哪一个地方的虚空,会不一样,不可能,都是一样,虚空性都一如、没有两样。容受义,可以包容、接纳无量无边的一切有为现象,是谓容受、包容。

然从虚空性中入一切法界,你如果悟到虚空性,就可以进入一切法界,纵使法界已经有现实的因缘显现在那个地方,但是,你具足虚空性就可以进入一切法界。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思惟:「我这个心如何遍入一个有为相?」譬如面对一个固体、一道墙壁、一种比较坚实的物相,你的心怎么跟它融合一体?修行到一个高层次的境界的话,你要去思惟这些现象,当然我们现在说我学佛法要断烦恼都来不及了,但是,你到一个境相时,经典所讲的这些现象,你要去思惟一下。

如果心眼有开、有点样子,你的虚空性现,怎么入一切法界、怎么入一切的物质里面去?这物质跟你的自性没有两样、物质跟你的虚空性也没有两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你有虚空性,你就可以入一切法界。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相,虚空性入一切法界,进入一切有情心中、进入一切有情的生活范围中,现一切利益有情众生的事,这是如来成佛的主要目的,是在度众生;因为有了尽虚空性,所以才可以用虚空性化入一切有情界,现起一切利乐有情众生的事情

虚空2k20a,音译阿迦舍,无为法之一,其义有五:(1)横遍之义,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2)恒常之义,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3)无碍之义,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4)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5)容受之义,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虚空又有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

虚空2k20a(阿迦舍),无为法之一,其义有五。舜若多(śūnyatā)也是虚空性,这里为什么讲阿迦舍?阿迦舍它是以如来的无为而产生五种意义的,是如来衪才具足的,不是只有一个虚空、静态的。阿迦舍的意义有五种

(1)横遍之义,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遍到哪里?虚空有多大,都就遍到哪里,所以没有边际

(2)恒常之义,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虚空不会变,依一切因缘会化有相,但虚空性不会变,所以它是常性

(3)无碍之义,世间之中,无障碍处,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就是有形有相也没有障碍到虚空,名为虚空。

(4)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就是无分别性,所以你学习到虚空性,对众生就没有什么亲疏、远近、爱憎等等的差别相,像释迦牟尼佛对天魔一样的,就是慈悲,没有对他特别照顾或者特别修理他,因为衪已经把众生看成没有分别,因为好坏心性,都是业力所造成,并不是他故意要这样的,天魔他也是有寿命,未来他可能在哪个时候也会出生成佛的,众生都可以成佛的,现在心地不好,常常执着种种欲望,不想去清净,得虚空性,这是一时的,不是永远,当然像一僧祇劫sajkhya这时间,我们用凡夫的眼睛来看是蛮久远的,但是,对整体宇宙的时间来讲都是短短一点,有如沧海之一粟。

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之差别相,乃至无有众生寿命,都没有这些相,虚空里面不容这些;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虚空性里面没有这些,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大菩萨们看世间的一切相、看宇宙的一切相、看虚空界之间一切相也要像这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来已经做到尽虚空性,而大菩萨、小菩萨、地前菩萨或者刚修行的,都是往这条路去修行与证得,尽量破解分别心,才可以像如来一様,能够尽虚空性。其心平等如彼虚空,衪的心地已经跟虚空平等了;你要心跟虚空平等,就要没有上面这些分别相、差别相

(5)容受之义,虚空广大无对,虚空就能含容尽一切,虚空不知道有多大,没有一个对待的物体,悉能容受一切诸法,虚空是无量的大,可以容纳一切世界、可以容纳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当然还绰绰有余。不可能每一个世界都是一个挤一个,这么去布满虚空界,不可能,就像我们银河系里面也只有一个太阳系,这个太阳系涵盖再怎么大,也比不上虚空;一个世界跟一个世界的距离也是很大,但以佛的知见来看它还是很小,一切种种都可以容纳进来。虚空又有无障碍,可以容纳一切的世界,如果有障碍,怎么让你出现一个地球、出现一个银河系、出现种种的世界?虚空是没有障碍的,任由众生的业力要现一个世界,它自然就现起,所以没有障碍。

无有障碍以外,还有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虚空性要去解释它的话,除了无障碍,还有周遍,遍到哪里?不知道,太大了。平等、广大、无相、清净,这在说明如来的心地跟虚空一样,所以衪心性有这些名相,十种意义,每一种名相,各种义理,其实讲起来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讲空跟有相之间对待的现象而已,用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等来形容。有空,有是有为的空,空是无为的空,空有、有空,它是有相跟无相的对待。虚空性,不是说空的,而是有因缘它就起一切法,还能容纳一切法,最究竟的就是空空、无得,就是虚空它本来的样子

尽虚空性即是以圆成之体实性,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故言「尽虚空」。尽虚空性显现一切法界,又能遍法一切界,故有虚空界之相。虚空界系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说一切有部谓: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以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

尽虚空性即是具圆成之体实性,圆成之体的实性,圆成之体是大菩萨跟如来才具有的圆成实性。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是凡夫性;「依他起自性」,这是一般圣人才有的圣性;「圆成实性」,是如来的究竟清净才有办法做到圆成实,圆成之体是实性。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如果,你修证到像如来这种境界的话,即是圆成之体具有实性,这个实性就跟虚空性一様,广大无边际,无量无边不知道到哪里。

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未来到底时间有多长?不知道。如来的虚空性,可以尽未来际,它有多长,衪就跟着它有多长,我们讲如来的宿命明,衪知道一切众生,包括未来无始无终的这些众生他们的因缘果报,衪都可以知道,到底横跨多远?不知道。到底未来的时间多远?难以测度。所以叫做尽未来际,不可说不可说,不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虚空有多大,衪的虚空性就有多大;所以时间、空间都无穷尽的远大,故言「尽虚空」。

尽虚空性显现一切法界,有虚空性,就能够产生一切法界,如果只有讲虚空,它是一个时间跟空间的一个概念,如果从性来讲,就会现一切法界,因为性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圆成实的法界更大,不是只有局限在某个地区、某个世界里面起法,它是尽未来际、尽虚空界现一切法界,又能遍一切法界,把一切法遍入一切界,故有虚空界之相。界,一个世界是一个界,两个世界之中,除了还有空以外,它就有两个实质有相的世界,与遍布在虚空界的种种相。

一切有部谓,我们佛法的分类,有上座部、下座部…等等的有廿部别,这里的一切有部,是比较偏向于说明或者执着讲一切法的实相、有相,他们认为:虚空与空界则有所分别,虚空跟空界,两个名词看起来好像一样,其实有分别。以虚空非色,虚空不是一个色相、不是一个有相的名词,所以说不是色法;但是空界是色法,空界,有这个界出现就代表它是一个色法我们认知佛法离不开色、心这两种法,色法是有相,心法是无相,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我们用功也是在这肉体跟受想行识两者间,受想行识就是心法,你的肉体就是色法,扩大到世界也是这两者相对照。

虚空无见,虚空不可能有什么可以看到的;但是空界有见,讲到空界,它就有东西可以见,譬如你看天空,天空是虚空吗?不是,天空好像有一些云、颜色,那些颜色就是有一些物质形相在遥远的地方累积所显出的种种色,如果真的虚空,连这些色都没有,连这些蓝色、青色、天空色什么色等等的,都不应该具有。虚空无漏,虚空是代表无为、无漏法;空界有漏,空界是有形有相的,故属有漏法。虚空无为,空界有为。吾人所见之空为空界,非为虚空,你如果所看到的还有形有相,都不是真正的虚空。但诸经中多将此两者互用,不作分别,你要去严格讨论,当然会有分别,有时候不要那么严格去分别,有时候经典翻译,对于虚空跟空界并不是很严格的分别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

世亲菩萨解释说,即是无尽功德,尽虚空性,虚空是无尽的,所以虚空性可以产生无尽的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可以说明佛的智慧无尽如虚空,虚空无尽,所以佛的智慧亦无尽,佛所知见一切世间相也无尽,未来际多远衪都知道,虚空多大衪也知道,佛衪的智慧也是无尽

无性菩萨释云,如彼虚空,无边、无际、无尽、无减、无生、无灭、无有变易,于一切时现前容受一切质碍。法界亦尔,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相,尽一切界,遍作众生诸饶益事,无有休息。广说如彼。

无性菩萨解释云,如彼虚空,无边、无际、无尽、无减、无生、无灭、无有变易,这虚空性是这样,于一切时现前容受一切质碍,虚空性是全部空掉了,可以容纳一切的阻碍,阻碍就是物质形相的色法,色法是物质形相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可以容受入虚空里面。法界亦尔,法界也是这样,常现前作一切有情利乐为相,在衪的清净法界中,现起一切有为相,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当然在利乐中间有相。

尽一切界,遍作众生诸饶益事,一切界,不是只有一个世界、二个世界,一切世界,衪都可以乐利,遍作众生诸饶益事,无有休息,如来度众从来就没休息过,你说衪怎么可能这样呢?因为衪法身清净无相,利益众生随因缘现一切相,衪好像没有休息,其实不是很累,衪是在无觉之间利益众生,不像我们要度一个人、做一件事就觉得很累,佛不会这样,衪有虚空性,有清净的法身,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会现起应化身来化导一切众生,使他们乐利一切,广说如彼。

 

如来的第廿一种别德

「穷未来际。」

到此如来二十一别德,加上一个最清净觉总德,总共二十二个功德相。穷未来际。其实这些名词大同小异,虚空性有尽未来际,如来的法身、应身、报身穷未来际,未来有多少,穷,是最最遥远的,尽也是一样的无有尽头,穷未来际是第二十一个别德。

穷未来际第二十一别德。穷者极尽之义,未来际无有边际,穷未来际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与无限同义。此言如来具足如是功德,为利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无有间断、亦无休止。际者有三,即三世也。(1)前际(p9rv2nta),指过去。(2)后际(apar2nta),指未来。(3)中际(madhy2nta),指现在。未来an2gata,三世之一。又作当来、将来、未来世(an2gat2dhvan)。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如来具穷未来际,是第二十一别德。穷者极尽之义,未来际无有边际,穷未来际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与无限同义,换一个名词就是无限。此言如来具足如是功德,为利益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无有间断、亦无休止,衪怎么能这么做到?你要成如来就是要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也具最清净觉,就有这种功德性发起。际者有三,即三世也。(1)前际(p9rv2nta),指过去。(2)后际(apar2nta),指未来。(3)中际(madhy2nta),指现在。未来an2gata,三世之一。又作当来、将来、未来世(an2gat2dhvan)。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还没有发起之前,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还没有来时就是未来。三际跟三世差不多意思。

一切有为诸法之生灭变化过程可分三种时限,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略称过去、现在、未来,或过现未。此系就现在之一剎那为中心,及其前后,而立为三世。另有就一个人之现世、前世、来世,而说三世。或以劫为单位,建立三世者。兹就「现在即是一剎那」之说,以法之作用为衡量标准,谓未起作用时之法,称未来法;现在正起作用者,称为现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则称过去法。又无论就时间或诸有为法之体性而言,「未来」本无边际,然为言诠思辨之方便,遂假说为有边际,即称尽未来际。

一切有为诸法之生灭变化过程可分三种时限,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略称过去、现在、未来,或过现未。有时候佛经翻译的很简洁,用一两个字就足以代表较多意思,像「等觉」就是三藐三菩提,「应正遍」就是应供、正遍知。这里简单的浓缩成「过现未」三个字,代表过去、现在、未来。此系就现在之一剎那为中心,剎那及其前后,而立为三世,讲现在当下为中心的话,现在就是现在,过去就是过去,未来还没有来,立三世。

另有就一个人之现世、前世、来世,而说三世。或以劫为单位,建立三世者。兹就「现在即是一剎那」之说,以法之作用为衡量标准,谓未起作用时之法,称未来法;现在正起作用者,称为现在法;而已起作用者,则称过去法,这三种时间,在佛教里面讨论这些都很细。又无论就时间或诸有为法之体性而言,「未来」本无边际,然为言诠思辨之方便,遂假说为有边际,未来好像有一个截止的边际一様,其实未来际是没完没了的,即称尽未来际。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

世亲菩萨解释说,穷未来际,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如果不究竟的,就没有办法穷未来际,无论是要乐利有情众生,或者要产生一切神通变化度众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办法;只有佛的智慧、如来的智慧已经究竟了,衪可以穷未来际,无有间断,不会中间有断絶,来度众生,是故名为最清净觉,这样才能叫做最清净觉。也是最清净觉,才能得到如来的智慧,才有得到如此圆满究竟的功德。

无性菩萨释云,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谓此功德穷未来际,常无间断,穷于未来无际之际。显佛功德永无穷尽,所化有情永无尽故。

无性菩萨解释说,等者等取究竟功德,谓此功德穷未来际,等就是等分、平等去取究竟功德,此功德穷未来际,常无间断,穷于未来无际之际,未来是无际,我们用有限的观念来看好像有一个尽头,其实时间无际。显佛功德永无穷尽,所化有情永无尽故,佛能够化导一切有情,没完没了,永无尽故,因衪是大慈大悲的,衪的功德这么大,衪能力也这么大,才有办法做这些事情。

若依亲光菩萨后二合释故,佛地云:次后二种殊胜功德,显示世尊功德无尽,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穷未来际,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

若依亲光菩萨后二合解释故,佛地经云:次后二种殊胜功德,就是指尽虚空性、穷未来际等一起讲殊胜的两种功德,显示世尊功德无尽,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者,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诸法都经过成住坏,法生起成,再住、再坏、再灭,成住坏空或坏灭,法经成坏劫性。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既然虚空无尽、成坏劫性无尽,如来的功德也是一样无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穷未来际,常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无有穷尽,这是尽虚空性、穷未来际一起去解释如来的利他功德。

亲光菩萨后释云,显示世尊二利无尽殊胜功德,谓如虚空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乐一切有情加行,无休息故。解云:亲光菩萨两释有差别者,前释立功德名,皆是无尽。后复次释同世亲菩萨等兼有问答。具说如彼。

亲光菩萨后面解释说,显示世尊二利无尽殊胜功德,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这二利无尽殊胜功德,谓如虚空性常无有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常无断尽,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乐一切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从来没有一个时间间断、休息,从来没有穷尽,所以穷未来际、尽虚空性都在乐利一切有情。解云:亲光菩萨两释有差别者,前释立功德名,衪的功德相要建立,所以以功德为名,皆是无尽。后复次释同世亲菩萨等兼有问答。具说如彼。如果立功德,就好像有相,但是,这有相也是无尽,如果以乐利一切有情,是有功德、有相,但是,这种有相利益众生功德,也是无尽。

上来所释如来功德,具申诸论诸讲说者,随情广略。若用一者取世亲菩萨释或亲光菩萨初说。若用二者合取两家。

上面所解释的如来功德,具申诸论诸讲说者,随情广略。若用一者取世亲菩萨释或亲光菩萨初说。两个合起来,成为两个不同的解释,合取两家成为一种解释。

至此解释如来总别德共廿二,最清净觉为总德相,经云大宫殿中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总德相衍生廿一种别德:

(1)不二现行,

(2)趣无相法,

(3)住于佛住,

(4)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5)到无障处,

(6)不可转法,

(7)所行无碍,

(8)其所成立不可思议,

(9)游于三世平等法性,

(10)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11)于一切法智无疑滞,

(12)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13)于诸法智无有疑惑,

(14)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15)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16)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17)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18)证无中边,

(19)佛地平等极于法界,

(20)尽虚空性,

(21)穷未来际。

总归纳,至此解释如来总别德共廿二,最清净觉为总德相,经云大宫殿中是薄伽梵(世尊)最清净觉,成就这个大宫殿,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总德相衍生廿一种别德:(1)不二现行,(2)趣无相法,(3)住于佛住,(4)逮得一切佛平等性,(5)到无障处,(6)不可转法,(7)所行无碍,(8)其所成立不可思议,(9)游于三世平等法性,(10)其身流布一切世界,(11)于一切法智无疑滞,(12)于一切行成就大觉,(13)于诸法智无有疑惑,(14)凡所现身不可分别,(15)一切菩萨正所求智,(16)得佛无二住胜彼岸,(17)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18)证无中边,(19)佛地平等极于法界,(20)尽虚空性,(21)穷未来际。成佛有什么功用、能力、神通?这是如来的德行,累劫所修而得者。你回想一下如来十八种功德相、二十二种总、别德相,你就可以看出衪的种种神通变化的能力。

(2007.09.05.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