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如来的第十九种别德
「极于法界。」
如来的第十九个别德,极于法界。极是最高,最高是能够达到所有法界,法界无量无边,有尽虚空界,虚空界中有一切法相,都是称法界;没有事相,就没有法界。有法界诸佛的法身,甚至于法、报、化三身都可以达到各法界,这是佛的第十九个别德。
遍第十九别德。极者得佛住,住至高无上、极证悟之位者,有遍入一切法界之力,此通常系指佛果而言。《法华文句记》云:「若极位者,则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如来法身、报身、应化身遍极入于一切法界,住于一切法界。法界dharma-dhātu`,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界为种类、种族之义。法界唯心即指总该万有之法界,悉为自己一心所变造,如《华严经》所示明者:「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遍第十九别德。极者得佛住,住至高无上、极证悟之位者,这是最高修行的境界,有遍入一切法界之力,不是只有娑婆世界(sah2 lokadh2tu),只要世间一切有相,产生因缘的法界,如来衪都可以遍及。我们讲佛如来衪静态的能力,可以遍入一切佛剎土,虚空有多少佛剎土衪都可以遍及,一个佛剎土有3×109 那么多的世界或银河系。一切佛剎土,都是因缘所现的一切相,这属于法界;如果缩小到一个世界里面,像娑婆世界,我们也有特称十法界,有四圣人、六道众生等,称为十法界。
此通常系指佛果而言,没有得到最后如来果,没有这个能力,有如来果的佛,衪就可以极于法界,修行菩萨境界也可以入无量法界,但没有像佛的能力可以遍及一切法界。《法华文句记》云:「若极位者,则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能够得到极位的行者,所做的一切,不管是能力或神通变化,都不是下位者可以测量的,所以我们说,须陀洹不知斯陀含的心,斯陀含不知阿那含的心,阿那含不知阿罗汉的心,落差一个阶段就不知上位之心,像这些圣人,只要低一位,他都没有办法知道上位的行者心。佛是极位者,最清净觉,下位的人没有办法了知衪的境界,衪的智慧、衪的神通变化都了不可测知。
如来法身、报身、应化身遍极住于一切法界,每个地方都可以遍住,也能够入于一切法界,所以住于虚空界、住入一切法界,衪都能够到达。法界dharma法-dhātu`法界,音译为达磨驮都,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法界就是因缘所缘的事相,你的心能够缘这个事相,就是入于法界。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譬如我们修行有三界九地,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包括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总共九地,其中有各式种类、种族,也涵盖修行不同的境界。法界唯心,没有心就没有法界,有心就有法界,万法唯心造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把心摄受回来入空,虽然外有法界,但你心不住法界,你就不执着它。
法界唯心,即指总该万有之法界,悉为自己一心所变造,你心不起变现,则法界归法界,跟你没有关系;你心起了变造功能,化一些新的,或者执着一些旧的,这世间相就在你心中。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在入灭时,不起一心,一个法界都不会现,一个现象也不会起来,这样可以安穏去入灭或者去往生。还不究竟的行者,他都要练不起心动念,这叫空解脱门。如果你有一点能力、定力,可以观有相但不执着,即进入无相三昧或者实相观。如果你从空相到无相三昧之中,能够不起心动念,没有愿求,守住无作,没有作意,也就是无愿。最后就可以得到这三三昧(正定)或三解脱门。
一般魔术师,可以变幻出一些真真假假的东西,如果进入识阴魔相时,你善用心的话,一心也可以变造一切法,让一切幻相化起。从这理念来看,法界唯心,所化的一切因缘相,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要有能力这样去观。如《华严经》所示明者:「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句话很重要:修行上要用它,神通变化也要用它,你要观世间一切相不执着,也是要用它,你要供养、观想七粒米化成无量须弥山的食物,也要它。万法唯心造。若人欲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这些佛都善于了解万法唯心造,了解法界真实,而且衪们心可以遍入一切法界,及一切虚空界等等。
你要观法界,它本来的自性、特性,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懂得这些佛法,你在起心动念之间,都可以利益众生,这是有为性用。菩萨他们当然不必那么辛苦去使用有为心用,祂们心最清净时,自然能够应缘化一切应化身,但是如果祂要方便化度众生,祂也是可以变。当然我们初学的人若要认识这句话,可以去用心看看,试用你的心力,看看到底能够创造什么效果;心眼比较开的人,你是可以观想,你要利益哪个人,他影像现起,你随心所欲用什么法,让他身体清净、离烦恼、让他不钻牛角尖,这是要用有为心用。
《华严经》已经在讲天界各个天的实际境界,虽然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只有介绍到他化自在天,而再上去的色界十三天、无色界四天、净居天五天,这些华严都不传,因为境界太高了,我们也不能了解,就没有被传下来。你要学的法愈多,法界愈广,所以要学的多。譬如梵天界是色界初禅天,有梵众生、梵辅天、大梵天(是人间最主要的主宰),你生到梵天、有修到色界升初禅境界的话就知道,梵天都讲梵文,你还搞不懂梵文,怎么知道别人在讲什么?最古老的悉昙咒语都是以梵文来传,所以你要学梵文,要学什么咒?悉昙梵文要懂。不然你怎么遍入法界?遍不进,因为你都没听过。现在佛也不在了,没有办法再讲一些新的法尔道理。这《华严经》讲天上的境界怎么修,但在色界四禅跟无色界境界,甚至于五净居天以外的解脱道,这些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已想象不到他们的实际境地了。
据《俱舍论》记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除法界外,其它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的自性各异之意。
据《俱舍论》记载,Abhidharmako0a-02stra,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Ko0a又作句舍,译作藏、茧、鞘。即包含、摄持之义。俱舍里有善行的意思,专门在讲修行,善心、去恶法的这种理念,讲怎么去除所有心的烦恼,怎么成就善业。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忧喜苦乐的觉受、心内妄想、行阴里面的微细妄念,与没有色相的法、无为法等等的,都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尘,称为十二入;六根入六尘,产生六识,称为十八触;如果根尘,可以称为十二处,法处十二处。
然十八界中除法界外,其它之十七界亦称为法,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种境界。十八界的法是念、心,其它十七界也称为法,故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亦称为法界,无为法也是一种法,空也是一种法,总共加起来,全部称为法界。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每一个界都有他的种族性,生起他本来的心,成就他本来的业,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诸法,眼耳鼻舌身意等,各各自类相续而生,眼等诸法,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各个相续生法,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睛对着色相产生眼识,各个相对相续生法,耳朵、耳根面对声音、声尘产生耳识,…,如此产生种种的法。
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的自性各异之意。诸法的自性,本来不一样,又各归其意,各自了别,像你眼睛不能跟声音混在一起,眼睛只能看色相,这是讲一般的,六根各有其能够接触的尘境。可是开悟的人可六根互用,他的自性没有限制,确实他是打破这些常理,可以去互用六根,不像我们凡夫各别了知诸尘境,自性各安六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这上面,各别了知功用。总之,修到意根互用或者六根互用的人,他的意根能够用来见闻嗅味触,眼睛不是说只能用来看,眼睛也可以用来听声音,这是圣人才有办法做到,说起来是很玄,我们用一般的道理不能了解。
十八界a=6ādaśa dhātava`,我人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a=6ādaśa dhātava`,我人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六识、六根、六尘等十八种类之法,谓之十八界,十八界就显现出我们凡夫很热闹的人生。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六根跟六识本来就有特别的名相,六根入六尘,十二入,十二入产生六识,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这些各个不同,才叫十八处或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这就产生我们一切世间万法,我们与烦恼不能脱离,也是六根执着这六尘很强,你放不开、很在意,就烦恼无量。
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如果没有六识里面的第六意识,就没有所谓的根入尘境的概念,对任何人有见没有到、有闻没有到,就能够稍微自在;如果见闻嗅味触都执着一切尘境的话,就放不开,就有很多的烦恼。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第六意识有了知、了别的意思。了知只是知其境;了别,是分别其境,分别其境就有某甲、某乙、某丙,某什么、某什么的差别。如果纯粹了知这是色相、这是声音、这是香臭味,仅是知它各别的尘境而已,但加上了区分这个人是谁,是男、是女、是好、是坏等等的差别,就会现起一切法,所以由意处而展开。其实六根也可以讲法界,六根还没有起用的话,六根等于不存在;如果尘境不起来,六根有存在也没有功用。
现象界千差万别诸法,其法性(dharmatā)具有实体,亦即缘起之诸法悉为实体,现象之外无有实体,实体之外无有现象,此即法界(dharma-dhātu)之实相。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关系着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
现象界千差万别诸法,其法性(dharmatā)是具有实体,亦即缘起之诸法悉为实体,有因缘就起法性,有法性就起法相,一连串法的生起,就有成住坏空的事相,现象之外无有实体,除了现象界以外,都是空体(实体),现象界诸法没有实体,实体之外无有现象,能够产生因缘法,起法相的,就是所谓的实体,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现象,这些都是法界的实相,此即法界(dharma- dhātu)之实相。
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关系着宇宙之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之中(一切即一),这些有时候难懂,《华严经》里面在讲这个现象,一是为空,空体来讲,二以上不管到千万亿,就是代表一切、一切法,一切法从一而起,你要懂得一,可以化一切法,就是「万法唯心造」,你既然可以化一个法,可以衍生成一切法,法法是相续,不断的演变,像你的念头一样,你想的整个事情过程,它都连续前一个字接到后一个字,那变成一句话,这么无量无边的演变下去,关系着宇宙一切,一即一切,如果你把它摄受回来,一切就含摄在一之中。
很多世间相,千万亿的法,你只专注一个现象;譬如你现在在意哪个人,你就局限在这个人,其它的人不存在吗?还存在,但是,你不会去在意他,摄受回来变成一,在一之间好办事,你要怎么利益他、清净,如果你再观一之间,化无量无量,所有众生也可以纳进来,就变成一切一切众生,看你心念有多大,这随你菩萨的心量在改变。要学定,也要摄一切法入一,我们说万法归一,如果都归于一句佛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它你都不会去在意,自然就可以碰到一切法而不会形成一切法,因为你都摄入一句佛号里面了,这样初步的定力你就会有。至于要利益众生,一化一切,或者无相之间化无量应化身,这是佛、大菩萨的境界,在有相、无相之间变变化化,当然一切法界只有如来衪最高。
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一化一切或一切摄入一,一化一切之间,相入相即,这在华藏世界,或者我们讲的弥勒菩萨,衪在兜率天内院,也是一层一层的这么连接下去。这种都是你心量够大,就能够遍入一切法相里面,法相是一层一层,一个世界包容一个世界,没完没了、不穷尽的,不像我们简单、单纯所知的空间范围,就是这么几个几个。而在无量虚空之间,你要能够观照到这无量无边的种种法界各体,而且一个相在一个相里面,一个相又在一个相里面,你怎么分别哪个相是哪个相,一个地球后面还有地球,地球前面还有地球一样的,这种包容万象,很难去分别。
你只要圆融无碍,就能够现出一切法重重无尽,诸佛菩萨衪们的神通这么大,就是心空法了,能够包容法界就是这个样子,这些都是属于法界缘起。法界有四种相,理法界是讲空性,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修行要先懂得理法界空跟事法界的分别,以后从理跟事相之间学无碍、包容,这是我们讲的无相观、无相三昧,这样做到还是初步。你要进入事事无碍法界,事中还有事,理在哪里?你都不要去管它,一事里面含一事、一相里面含一相,事事相望,多缘互应,重重无碍的包容,华严境界都在讲这些现象,法界缘起是这么缘起的。
法界缘起可分为染、净二方面来说明。染法缘起,系说明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净法缘起,则说明悟界之缘起,即真如有力而无明无力之状况。
法界缘起可分为染、净二方面来说明,染法是一切业力、一切因缘,净法是一切白业,要利益众生才会起的法。染法缘起,系说明迷界之缘起,不清净,还有有漏,所以说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真如性有它不可思议的能力,会变现在哪个境界的真如。譬如初禅有初禅的有觉有观,二禅有二禅的喜俱禅,三禅有三禅的乐俱禅,四禅有一境性等等的真如性,如果你没有到那个境界,没有这些真如性、真性没有力量,是谁在主导你的心?都是这些无明,心里面的烦恼来左右你的身心。
迷界的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你要修行就是要让无明少一点,真如性力量多一点、大一点,真如它不会有烦恼,它现什么相,让它现起,你的烦恼心没有,无明少一点,定力、解脱知见慢慢就会形成;净法缘起,则说明悟界之缘起,一个开悟的人或者一个心已经清净的人,他所起的法,都是利益众生,不然他起法做什么?就像如来一样、像诸大菩萨一样,只要有所起法、缘起,都是为众生,不为众生,衪都住在寂静涅盘之中,即真如有力而无明无力之状况。这无明,已经过修行,以修行把它去掉,无明根本没力,造成不了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如性非常有力量,你可以应缘去利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探玄记》举出法界有如下三义:(1)生圣法之因,(2)诸法之真实体性,(3)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法界种类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1)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称为事法界。(2)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3)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4)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事事无碍法界。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其作用互和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
《华严经探玄记》举出法界有如下三义:(1)生圣法之因,法界那么多,有好、有坏,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求圣法,圣法就是解脱法、解脱道,你要住在法界种善因,能成就善法,要怎么修?修你内心染法、不清净法,让你的自性愈来愈清净,自然就可以得到圣果,得到解脱道。(2)诸法之真实体性,法界依真实体性空,此为诸法真实体性,遇缘产生一切法,缘起法就这样子,大菩萨有大缘起、小菩萨有小缘起,我们没有到那个境界,不知道虚空之间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我们只能在心法上、因缘起法等的现象去求解脱,这跟每个人修行程度不同有关,所以在修行上来讲,就是要去求解脱,得正法的果。
(3)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诸法各个依在本自有的自性上是平等平等的,但是可以分别;譬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都有它各种区别的名相,六根有六根真如,六尘有六尘真如,你六尘不具足真如,现不起六尘的境。六识有六个真如,它产生六个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的,一切法都有它的真如性,而且各个持分齐,持相等分,而且是平等平等的。
法界种类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不要被一真这个名相搞混了,以为还有一个法,一真法界是无有的,所有的佛法是在求一真法界,《金刚经》告诉你无有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无法就无所得,你所要得的是空、无相的法,这一真法界,从解脱上来讲是空无的,从运用上来讲是诸佛的心能够产生无量的神变。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佛也有这个清净心,我们也有这个清净心,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才能现无量无边的世界,在菩萨十地之间或者如来十地之间就能体证这些现象,我们现在只能试着体会,有清净心就容易解脱,但还不知道本经第八品所讲如来的神通变化是怎么用。这最清净心、最清净觉得后,要怎么化一切法界。每一部经深浅不一,你要听这个《解深密经》是很深,就是让你能够了解,清净心之间,要怎么化一切法界。
一真法界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只有空无才能化无碍于一切法界,一心也好、一真也好、一真无碍也好,一真法界都是相同的名词,在说明它的现象,归到清净法身遍一切法界,遍入虚空界时,你就能够了解一真法界的现象,如来藏到这个时候才能讲,如来藏就是佛本来具足的自性,怎么跟众生、跟一切法界分别,没有,佛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心,衪要了解众生很简单,因为我们都在佛的心中,衪又没有罣碍,所以能够含容一切相。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现象界跟本体界来看的话,本体是空无的体性,现象界是因缘起一切法界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四种意义来说明法界,称为四法界:
(1)法指万法,界谓分界,界指一个一个的分界,一个范围所属的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这个法有这个法的自体,但是,这个法所产生的分界,是不属于相同的。乃构成一”千差万别”之现象界,同样一个因缘果报,不是像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品都一模一样,同样是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健全、有的残缺,有的是享受荣华富贵,有的是生活在低贱贫穷不好的现象里面,千差万别,这事法界就是这个样子;现象界里面的一切事物也是一样,同样以树木来讲,有高有低,有活得久、也有活得不久的,称为事法界。
(2)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诸法的现象,虽然名堂、名目很多,但是,它的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相,这是我们要去思惟的,如果你喜欢用心的话,去想一想,不变的是我们的实体,能变的是因缘所产生不同的事相,如果你懂得真实体性跟事相,是无二无别、平等一如,这就已经悟道了。虽然在现象界里面,有语言文字,与寂然的圣境有别,而超越语言文字,就寂然圣智之境,则称为理法界。这理法界就是你体会到空无、无为的自性,你要去修证的。
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法界,修证的愈好,你就能够包容因缘所产生的一切法界。这事法界、理法界跟事法界要如何互相包容,不相流碍,不相罣碍?这就要看你心到底空掉多少。你心愈空,容纳众生的量就愈大,种种事情纳进来的就愈多。所以理法界先悟,然后事法界懂得因缘,现一切事法界,理、事两个不相留碍,就变成自在包容,这就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到最后理不见了,就是我们的觉性不见了,就进入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的这个理还是有一个空,好像说空体,刚开始要去找到一个空、要悟空,你很在意这个空,要抓住它,去否定这些事相;现在你空悟到了,有因缘的话,它起事相,虽起事相,但你是”空”跟”有”同时存在,同时存在而且你要能够自在,那就是无相观、无相三昧,这样还有一个觉知,这个”觉”还在。空是有觉知,以空才能觉知事情,这还是有觉知,觉知等于是有头,有头的话就会被砍,无头的话就不会被砍,修行到很执着有一个空来面对因缘法起灭起灭时,那个还是在修行的阶段,到了最后你要把这种觉知也将它空掉。
好比在《十牛图》里面你要「找牛」,牛相等于觉知,因为你心妄不正、烦恼无量,才要用这个理对事能够压抑它、转变它,如此才没有烦恼;现在你已经没有妄想心、没有烦恼心,就不必用这个理一直来管住这个因缘所起的法,到最后你会变成没有一个觉知,起心动念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刚开始你还有两个心,那最后走过来了,就只有一个心,因为这时候是真心,起心动念只有一个心,就不再像当初是一个觉知的心与另一个起心动念的妄心并存,因为这时候你清净了,清净的人都不会再有不清净的心念在那里起灭起灭,已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罣碍,所以没有起灭,只有缘起法相。
到了此时,有因缘才会起法,这是真实法,真实法之中你又没有烦恼,它自起自灭、自起自灭,不必观,不必紧紧的抓住它,当初要修行才要抓住它,怕有妄想,怕有邪心、邪识、不正当的心、有害人的心,你才要管它,但是自性它从来都没有害人的心,慈悲心、清净心,只让它增长,不必管它。修到这一个境界,如《圆觉经》说,有头就要被砍,地上菩萨没有头,地前菩萨才有一个觉知在那里,觉知就是头,有头还是要被砍掉,那个还是不究竟。所以对于每个修行层次,都要懂得这些差别相在哪里。
(3)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要进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前面讲相入相即,即,就是接触、产生因缘,入,就是进入哪里。相即相入,你主动意念要进入虚空一切法界,一个世界在里面,你再穿插一个世界,就是先即后入,这就有一点菩萨的神通变化。南传的这些修行者祂观这个肉体里面还有一个肉体,慢慢酝酿,酝酿到成熟,里面已经变得跟你原来的一样,从芭蕉或者香蕉茎干这个体,多出另外一个肉体,这个肉体跟你真正的身又完全一样,弄出一个化身出来,很多境界你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也常常听说毘卢遮那佛化一个身出去,从一个身化两个身甚至更多,这些身慢慢修行、慢慢修行,后来也是成佛,像释迦牟尼佛这个人的身,就是衪这么化的,衪累劫开始修修,最后衪成佛,这是方便示现来度众生;有的人也是一样,菩萨来投胎的,但知道就好,不要太执着,否则就很麻烦。也可以说,即使你是菩萨化生为人来累劫修行,你一开始也不会是修的很好,所以在还没有成佛前,还是要修行。当然你要渐渐了解,所有的菩萨都以慈悲心,化成很多的众生,然后到各个世界里面都有衪的化身,一直修自己心,也度化别人,这个就是相即相入。
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理事空,由一与多两个交融没有罣碍。以前去大塔时,曾经思惟,一是空,如何化入一切相?刚开始要怎么化?如果你要想用这个心去思惟,理事无碍法界,从空去化一切相,既然万法唯心造,你看怎么去化、怎么去变?这种很高层次的修为,要读很多的经典,然后有灵感,去化、去变。先学习理事无碍,理、空化一切相时,你能够自在无碍,从空因缘起一切事相时,你不怕它起事相;如果你怕它,怕压不住它,怕它未来所发生的事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你有这种害怕它的心理,当然就算有理也起不了事相。如果你都没有罣碍,先以空性面对因缘起事相,这个理跟它无碍,自然就能够从空中化一切有相,这是第一阶段修到悟空以后,进入空有不二阶段,所会经历的过程。
(4)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法生一法,最后生起千万亿法,没有就没有,有的话,是无量无边的演变,就变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十六变三十二、六十四一直变下去,这个变的现象都是等比这么增加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神通变化或者对于空有之间的义理,也是这么去思惟,用一即化一切,一切即一,这么重重无量无边的化一切相,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每产生一个事相,你都不去罣碍。像以宿命通来讲,如果你还有很罣碍的心,而宿命通给你知道了现在某个人是你过去的谁,或者曾经做了什么事,所以今生又碰到一起,看,多烦恼?你懂得愈多,你都放不开,那不是很烦恼吗!
悟到这个境界的人,知道很多事。因缘真的就是这样子,过去有因缘,无论缘深缘浅,都要尽量能够无碍,如果不能无碍,又随缘去造业,那就麻烦了。尤其修行要求解脱的,如果你今生迷糊了,碰到缘重的,要再结婚,怎么行?既然求解脱、求圣贤法,怎么可以再讲结婚?不行。迷糊时,才会结婚,无明重,才会想结婚。所以,要重重无尽以外,要事事无碍。总归一句话,境界愈来愈高,你的眼界愈来愈广阔,懂得愈多心胸愈要能放开,这样才能够事事无碍,进入事事无碍法界。我们不是只有解脱要练,连容纳世间一切变化、一切世间神通,所现起一切相,也要试着去接受,不要慌乱,若懂得愈多愈害怕,放不下就很麻烦。
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化(相即),互为一体就是相即,其作用互和无碍(相入),一相容入一相,一切法互为一体,相即,一切法所发生的作用,互相没有罣碍,甲法、乙法、丙法种种法都不会互相留碍,这是相入,一相入一相,这样才能事事无碍、重重无尽,所有的华藏世界也一样,一重又一重一重又一重。就像我们看镜子,有一排镜子互相对照时,你看到里面映相很多,这一层映照那一层,这一层又映照那一层,无穷无尽的这么一层一层进去,事事法界就像这个样子,虚空法界就像这样。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进入清净自性,容纳这些法界,所以你有生之年赶快懂得这些道理,赶快回到自性清净,也许往生时,变成菩萨,你也懂得这些道理,怎么去容纳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你要有能力去观这个。
总之,法界为诸法实相,前述如来真如境界言有十二名,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又以如来现身不可分别,化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觉佛等十界,是总称为十法界,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
总之,法界为诸法实相,法界虽然是因缘起一切法的一种事相,但它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法界所现的一切法,让它安在法位上,不要去故意要灭它或者要怎么样。法住法位,你某甲就放在某甲的位置、某乙放在某乙的位置,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定位,法住它本来的法位上,你要能没有罣碍,因缘起这个法、起那个法,很多无量无边的因缘法,你都能够自在照单全收,无论好坏都是全收。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度众生,对方所要发生的事情,衪都能先预知,然后观他因缘成熟,衪才示现,三言两语让他开悟,他就彻底从最痛苦里面解脱出来。
只有佛是最高段的,调御丈夫,能够调理大家的心病,一言两语就点醒你,让你悟道、解脱。众生无明,平时人家跟你讲讲道理,听有在听,回去就忘记了,事情来了,你更迷糊,就钻牛角尖钻不出来,很简单的转个弯,偏偏你就转不过来,也不想转,还是抓那个痛苦、烦恼比较好一点,因为太习惯了。调御丈夫就能够在当下跟你讲一个道理,让你能够转过来,转过来,就立刻天下太平、心平气和。转不过来的人,烦恼无量,抓那种事相,又没有理法界,只有事相法界,无明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观一切法,它是实相,就让它存在那个地方。
前述如来真如境界言有十二名,如来的真如现象,如来这十二个真如,是唯独衪才有的境界,跟声闻缘觉的七种真如性不同。这真如法界十二名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又以如来现身不可分别,不管现法、报、应身三身都不可分别,所现的六道众生个别也不可分别,化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觉佛等十界,是总称为十法界,如来化变十法界,其实没有分别,是我们才有分别。
每一个界里面的众生,都可以接受到如来的应化身而受教。在我们娑婆世界有十法界,有的说十法界不包括佛,也不完全是说不包括佛,是如来佛才被不包括在这里面,否则你等觉的菩萨、等觉的如来,还是包括在这里面,因为你还没有到妙觉,妙觉才是如来佛。故有的只讲九法界,不能把佛放进去,佛有大小佛,有法界就是还没有究竟的,光是觉悟但法身没有完全清净,甚至于还有一个人我身。
前几天有一位网友,他问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我死时,如何跟虚空一体?」只有要进入虚空一体,还是导入佛光投射进去?虚空一体,是你空、无,没有一个形相,一定跟虚空一体。你有没有修到地上菩萨无法证解,地上菩萨就这样,没有一个神我身。很多人常常在讲有一个神我身出离的,那种还有神我身出离的,就是还有身,有这个身就进不了虚空界,就像你现在有肉体,他那种神我体虽然没有质量,但是,还有一个形相,不能跟虚空融入一体。
只有无色界的或者地上菩萨也是没有身,祂如果入灭时,祂就跟虚空一体,就跟如来的大般涅盘一样,尽虚空界。虚空有多大,衪的法身都可以到达,及于法界、虚空界。所以这是你要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去了解。何况就是证到解脱,有时也只是有余依涅盘,还有一个身框住你,阿罗汉还是有身,四禅天天神还是有个身,要如何突破这个色身跟如来一样能够进入虚空,这就是我们修行每个人的因缘果报不一样。此系由各相差别的分齐之义而言,因为你有各个界、各个差别相,就有这一类、那一类,分成十种,平等观它是没有什么十种,若要分界的话,就有十种法界之称。
如来极于法界即有法界等流之真实义,能顺应众生之根机,从万有本性之真如平等性流出之意,以此为佛之教法。《手杖论》云:「此闻之熏是极清净,法界等流之体性故,法界即是如来法身。」
如来极于法界即有法界等流之真实义,什么叫极于法界跟法界等流?等流是什么意思?平等性自然流出,能顺应众生之根机,从万有的本性之真如平等性流出来的自性,就产生一切法相,自然而然的流出,及于一切法界。由如来的清净法身平等流出、化出衪的法相,这是自然而流的,所以称法界等流。然后以此为佛之教法,在用一切法之间,从自性中流出一切佛法来教导众生,自然成就。法界既然是有形有相,我们是要偏向于教化众生的法,不是以因缘果报的法界,无明统驭一切的法界,我们是希望佛的教理,流出一切佛法,让法界众生、一切众生,依不同根机能够悟到解脱法,从里面解脱出来。
《手杖论》云:此闻之熏是极清净,闻熏就是学佛,但是,熏不熏、听不听,极清净时,有听没有进。有位同学写报告:「我以前很喜欢去记录,听到什么好的,我要写要写,现在怎么不想了?」现在就是听经闻法都无住,不住在那个所听到的法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是无住,就不想去记录了,听是听了,道理懂了,放下,放下到底有没有记进去?不知道。你要以后碰到事情要会用,你记在笔记上,有时记一记又忘了,因为那时你写的,还派不上用场,于是抄完就忘记了。有些人记了半天,境界来了也不会用,因为别人讲的那些并不是你自性流露的东西。
要练,等心眼打开,就不必记一堆,因为你随时都能现出自性应缘的能力。每个人都在进步,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有心要度众生才会去记一些东西、话语。当然修行路上,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如何让你的色身突破,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关,你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个色身打破,只用我们的思惟心在修,是比较难一点,所以你要多找机会突破,像这次禅五要开始了,可是报名的人数只有一半,有的人很用心抓住这类机会,道场举办长期打坐就来参加,有的人只是偶尔试一下,一次也没结果。
刚提到此闻之熏是极清净,极清净者,就像佛,衪已经到最清净觉,哪个法能够黏住衪?不能!衪可以现一切相,事事无碍,到最后的境界,相即相入,衪都没有罣碍。法界等流之体性故,衪有法界等流这种功夫,法界就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从如来的实相体性里面流露出一切教法,来利益众生,不可思议的也就在这样,虚空一切法界,看起来没见到佛,但是,你有需要时,就有一个念头或教法进来,简单、明了、扼要,你就懂得当下如何放下。
你如果没有到那个地上菩萨境界,你就受不到衪的教导,因为衪有讲而你听不到,衪就算有心念给你、打PASS给你也体会不到,所以才会把很简单的事情,变成很烦恼,不断钻牛角尖,叫你放下、放下!你偏就不放、不甘愿放,这就麻烦。所以如来身幻化成六道众生,用一些方便法、什么法的,教导这模拟较低浅的人。至于比较高层次的菩萨,都由如来亲自来教导,无论化菩萨身、化佛身、无相身,都可以教导这些登地菩萨,起心动念之间都可以利益他们。法界即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可以演化一切法界、一切相,衪是等流出一切佛心、佛法来利益一切众生的。
(2007.08.29.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