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如来的第十八种别德(续)
平等是诸法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佛地称为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自性法身,即是八地以上之菩萨已证平等寂灭之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亦无造作之想,故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虽证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平等法身。
上回讲到平等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如果是能够悟空的话,知道诸法体性平等。真如平等相,由体性所现的相,都是法相,自性本来平等,法相应该也是平等,要悟到法的真实性的话,就要这么去思惟,当然能够开悟自心的话,用你的自性面对一切因缘,自然就能够慢慢体会这些道理。平等是诸法体相,体是空体,因缘所起之相是法相,体相指空,诸法是法相、指有相。边是空有两边、中是中道,修证到边、中都不执着的话,一切体平等、一切法相平等,这就是佛地所证的境界。
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有分别就没有平等,你悟到体性空的话,一切平等没有分别。你对外在的一切人事物、一切因缘,都能够以清净的心去对待它,因缘是依你过去所造的种种业力在转,但是,在转之间,你因为悟到平等,所以不会很执着好的、坏的这些观念,仅随缘去运作。你愈不执着它,这个运作愈会渐渐趋向圆满的解决;如果你执着它,加上你的情见、加上自己的主观意念,认定事情要这样处理才行、才合理,结果反而不见得完美。
平等法就是不执取种种善恶顺逆的境界,这样你才能够说无所分别,并心空法了面对一切境,如此到最后都会圆满。所以在应无所分别之下,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不加进去你的主观意念,也不去执着客观的角度,反正就是平等观一切法,让因缘它自己去发展,这种智慧称智平等,也可以叫平等智慧。我们一般人都是喜欢好的,比较讨厌不好的,这种心态会让你没有平等智慧。好、坏,不管是人、是事,通通只是种种因缘果报的现象,一个解脱的人、证得佛地的人,应该可以自在的面对这些法,这些智慧观诸法平等,称为平等智。
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证得佛地的人,对一切众生、六道众生等同视之,当然六道规范为一,不要有六道分别。若对于天神你恭敬,但对于下劣众生你就不恭敬,这样也不是很好,这就是有分别;对于人来讲,不管是教内、教外,或者男女、或者是亲疏这些都不要有分别,都要一视同仁,能救度就救度,不能救度就等待因缘,不要有分别。众生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叫做平等,如果现在还做不到,就要朝这个方向去做,当然刚开始学佛法知道要这么做,要大慈大悲,但是,做不到,一方面是能力,二方面是知见,真的没办法,就从你周遭之间,最亲近的人去救度起,慢慢扩大到能够救度有缘的众生,都要去救度,不要有分别心。
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如果,众生需要照顾、需要怜悯、需要救度,不要有分别心。佛性上,基本上来讲,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是因为因缘果报关系,有的比较清楚一点,有的是随业流转,这个佛性不显,所以《圆缘经》讲「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你如果有修行的话,你放得下一切,超越生死涅盘,得到平等性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要你无执、无取、无逃、无避,佛性即开显。
无执无取,当然就是不去取那个境;但一般我们都会执着或者逃避。逃避就是去执「离」,有不执念也不行,你起了无执、无取就是舍,你起了逃避或者厌恶,这就是另一种不取之取,也是执着,不是你逃避就没有执着,因为你执着,产生逃避的心,产生你欲离去的心,这样仍是不对。如此慢慢修,无中、无边,中间也不取、两边更不执着,空有、中道,这都不执取的话,有哪一个法可执?没有法。没有法,你才能体会到智平等、真如平等、一切法平等、体跟相也平等。讲平等,是解脱的智慧,要到那个境界,一切都放下,有觉有知,但不执着、不逃避,这才是平等。如果对众生不区别,怜悯他们具有平等无二之佛性,这样观众生就是众生平等。
佛地称为平等觉,佛就是觉悟,觉悟的境界,地可以讲境界或者觉悟人的心地,我们心地可以生一切法,善、恶都是从这心地上来,也可以生起无为法,无为法则可以证解脱、证平等,所以你只要能够做到无为解脱平等、众生平等、诸法平等的话,这个心就等于是佛心、佛地。佛是觉了,觉悟生死本来空、涅盘也是空,所以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不去执取,不取涅盘、不怕生死,证到这样叫平等觉,佛地平等、平等叫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这个时候的圣者,他的自性法身是平等法身,法身本来无相,依因缘它就会起法、起作用,但是,他起的作用是平等法,因为悟道的人只有平等法身。
修行这条路,各位稍微了解一下,如果是修天道,有孝行、善心者可求生天道;如果你开始修禅定,有色界四禅定,还加一个无想定天可去;如果突破色身却没修佛法,无身束缚了,只有心识,就进入无色界。如果还没有突破色根,再修四加行,加行就是修佛法前行,知道去除内心的习气,认真断三结使、淡薄贪瞋痴,或者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或者永断三毒贪瞋痴,那么从无色界修佛法,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到这边还是要再接下去修菩萨道。
如果往上修佛法又突破色身的,祂就是真菩萨,地上菩萨,地上菩萨从初地到七地者,都是有学位,也就是还要学断微习;往上再到八地以上,就是无学位,而且往上更有等觉位、佛地。此外,前述的这边假设是证到四果,四果在定力上相当于八地菩萨。但相较起来,八地菩萨已是智慧无量,而四果声闻则是定力是够、涅盘的力量够,可惜智慧欠缺。而且阿罗汉要两万劫、辟支佛要一万劫,才会再发菩提心,若从这里开始再继续修,依然还是得从发菩提心这里再继续修,所以你要走哪一条路,今生你自己去选择。
如果你断了三结(身见、戒禁取、疑心病),也就是断了身见、戒禁取见或者疑这三结使,就有初果须洹陀的果位,得须陀洹果者,不下三恶道,也就是不会下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二果斯陀洹,则是淡薄三毒(贪瞋痴),贪瞋痴不会犯,只有略带这种微细的习气、念头而不会去做,淡薄三毒可以得斯陀洹果。若能断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也就是再断身见、戒禁取见、疑心病、贪、瞋这五个比较微细的习气,则能得三果阿那含、不还果,跟前面提到要断的六种相比,可以发现正是痴不容易断,愚痴就是因果,因果要断不简单,但至此已能有五神通发起。若能断五上分结(色界结、无色界结、掉举、我慢、无明),就可以证到四果阿罗汉果,且已永断三毒(贪、瞋、痴)、超出三界,此时六神通具足,只是定力解脱有了,而智慧尚嫌不足,且阿罗汉休息二万劫、辟支佛休息一万劫以后,仍须发菩提心,从菩萨道开始起修。
我们修,是要修什么?第一个要先把色身打破,如果不打破而修佛法,那就走到阿罗汉这条路来,阿罗汉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不知道,依你内心断掉的习气毛病,来跟你印证,你自己就可以印证。如果身见不破,第一关就没有了,打坐就脚痛,不能坐二十四小时都不起来,这身见等于没有破。身见破的话,你就不会执着身体的障碍,达到这个目标要不要靠打坐?不打坐,你就破不了身见。戒禁取,这比较好办,不要去守释迦牟尼佛没有讲的戒律;疑心病,不要疑神疑鬼,不要不如意时就胡思乱想,怪东怪西。
说这疑心病容易断,其实也不好断,总之,念起时不要理它,不要罣碍有无这回事情,不要理它或怪谁,就算觉得大概会怎么样,也不要理它,不理它、不理它之间,它就起不了作用。如果,某个人不管讲了什么话,或者他哪件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你就起了一个念,对他疑神疑鬼,那就很烦恼。这三个做到才是初果;再上去断三结贪瞋痴、五上分结。其实修行也不是简单,这条路直接了当的可以得到果位,解脱涅盘,但你是菩萨就会说:我不走这条路,我走菩萨道。
走到菩萨道去,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这三十四位阶,有一天能够进入突破色身,进入无色界的地上菩萨的话,还是要走更远的路,更远的路是学习无量智能。初开悟的人,像无色界的天神祂也有法身,但是就不想或者不知道去清净自性妄习心。当然法身是无相、本自清净,你说不必去清净,没有错,因为法身是无相,本自清净,但你周围之间卡了很多微细的习气,是不粗、微细的习气,这个法身不去清净的话,微习让你法身不能够产生很大的功用。二地菩萨离垢地,离垢还不见得没有烦恼,起心动念还是有烦恼,只是不受它影响。
为什么说三地菩萨,才有一个应化身?因为祂也才只有一点点的清净。也许你常常有这种现象,就可以体会这种感觉。你有没有在意?你可能还是会罣碍什么事情,不管钱、小孩、家里的大小事,但是你念起来,马上放下、不会很在意,脑筋里面这个它还会罣碍,你表面的觉知,看一下,不理它。如果很在意的话,那就是你心还有很大的毛病;如果你不在意了,有烦恼,但是不明确、不去执着它,就是越来越清净。这个法身要到最清净觉的话,才是连这些微习什么的都没有了,这是真正的究竟空,这个能力就可以化度很多的众生。
发菩提心也有从十信、十行、十回向开始,如果祂修证没有直接进入无色界开始的话,那还是在地前菩萨,这个路的相关性你要搞清楚,就不会落入小乘、大乘里面的诤论。你现在喜欢小乘,未来一定要走向到大乘,那你现在毁谤大乘,就会很糟糕,你会眼睛瞎掉、耳朵聋掉、嘴巴不能讲话,犯这种重业,因为你知见不够,又喜欢讲话、乱批评。至于你修菩萨道的人,若没有小乘的这些内心清净度,没有定力、戒律严谨,会让人家批评你修的不好──光嘴巴会讲却做不到──这样也不好。
释迦牟尼佛有讲,如果你是菩萨的话,你没有小乘四果他们的定力,那无有是处、不可能!且表示你不是真正修佛法的,是挂羊头卖狗肉,假藉佛教名义而已,这种外道、邪道有很多。所以,德行跟你修证佛地平等觉等等都有关系,不是只有讲会讲,但却做不到,这样就不对。你用这个标准去评估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你就知道他们大概是什么样子。最重要的是不要犯戒律,犯戒律你等于违背了基本的修行道理。佛法到了在讲大乘佛法,像《大般若经》、《金刚经》、《解深密经》时,其实已没有在讲那么细、像是小学的那些课程,而都是在讲要平等观一切众生、一切法,内心的一切法你观平等觉,这样从心里面去用法相来做到。
譬如你看待戒律,守戒是守戒,对你来讲心是平等,既然平等了,对你而言也不会去执着戒不戒的,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有说明一个大乘的道理,衪讲到律仪,我们都以为律仪就是守戒清净,走起路来就非常中规中矩,但以世尊的画法,就是只要心不动、心不动摇,就是有律仪。叫你不要去乱动心,心不动摇是什么?就是能平等观一切法。所以,大乘、小乘的法,你懂的话,没有什么分别,只是名相不一样,只是衪告诉你心要不动,这里哪里有讲不动的?
心,只是告诉你顺逆、善恶,都要能平等观之,不要去分别,这跟你心不动一样的。不动,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不偏于中道,都不动移。在《阿含经》里面讲心不动现在、心不动过去、心不动未来,你都不想、不执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话,那不就是平等观一切法吗!我们一动念,就会产生十二因缘的现象,会起种种的爱,有爱的话,爱过去、爱现在、爱未来。爱过去,因为爱你过去所建立的,爱现在、爱未来就是爱现在面对的或者未来的想要得到好的果报。有这种观念就是爱,这对修大乘佛法解脱道的,或者小乘要得到不动涅盘的境界来讲,都是不对的。
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之间的关系、走的路之间的关系,你现在来到这边时,如果你不修佛法,不修上面所讲的佛道,那你修天道、色界禅定或者无色界禅定,不管得到欲界十八天哪一天,这都是不究竟或者没解脱的世间禅。我们假藉身体跟心所修的程度,难免会有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的境界,但是,你要记得修心,否则他们这些只有修一点点的断表面烦恼、烦恼不究竟的,最后都还会再轮回。以上这整个修行道路的概念要稍微了解一下。
自性法身或者平等法身,即是八地以上之菩萨已证平等寂灭之真如。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已经可以称作是大菩萨,祂是住无学位,已得平等寂灭的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你不害怕就不必压自心念,你不去祈求,就不必去断你的种种的欲望;不必用功,因为你有不动的能力,八地是不动地,祂证到平等觉,祂证到智慧无量,观一切法平等、平等,可以心不动移。不动地菩萨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不加用功,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不必加持功用力,祂虽然在这边,可以遍一切佛剎土,到处示现种种教化。如果你没有到这个境界,你当然不知道怎么去其它国土,怎么去化导众生。
到八地以上的菩萨,祂就有这个能力做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自身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在因缘感招之间,祂可能到处去化导一切众生,且向来就没有一个来、一个去的我这种想法。亦无造作之想,没有用心去起心动念,要怎么做怎么做的这些念都没有。你学佛法、学无为法,就要学这样。大菩萨,不是没做事,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去做事、去进行,这个能力就跟佛的能力是一样的,佛衪住在大般涅盘之间,众生忆想衪,衪随时化很多应化身出去,但是,衪本身无觉无知,这种能力称平等法身。
菩萨有心病,身体也有病,心也有病,没有像小乘的行者一直修上去,很简单,你是要成佛,现在不在意有习气、病或不病,这叫带病行菩萨道,如果没有带病的话,你没有办法跟众生在一起;阿罗汉他们是心止住了,祂心不动移,管这个心不起心动念,管这个戒律不犯,也不能常讲话,这样的话跟众生格格不入,没有办法跟众生在一起,怎么去度众生?这,整个修行情形的概念要具备。七地以下之菩萨,虽证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平等法身。七地菩萨以下还要用功,虽然已经不错了,证到入地菩萨,但是,心还不是很清净,法身现起没错,真如性现起看到佛道道理,是没有错,但是,你没有证到平等法身,还要用功。这是上面所讲的「证无中间佛地平等」是如来第十八种的别德。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即是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文显可知)。
世亲菩萨解释说,即是谓三种佛身,佛住于平等平等,就是证得法身清净,报身具足三十二相圆满,应化身无量无边,这三身证得的话,就是证无中间佛地平等。方处无分限功德,不管哪一个地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衪这三身都可以到达,没有分别、没有受限制。我们讲法身遍虚空,没有错,连报身衪也可以到无量边,衪的应化身也可以随缘化无量到无量边际,三身方处所无限制,即是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法身是遍十方虚空,不能分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点。
受用变化,受用是自受用土跟他受用土,他受用是诸菩萨可以享受到诸佛如来的他受用身、他受用土,是佛所变化之佛土,这个亦不可说尔所世界,不能够来说是哪一个方所、哪一个世界,这个就是说,你证到菩萨境界,可以感受到诸佛法身的话,他受用土要分给你,你不管在哪一个世界都可以感受到,你在娑婆世界也可以感受到,不是一定要到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那边,那边是很广大、清净,没有错,如果局限在那边还是有点分别(文显可知)。
梁论释云,如来三种身中,法身约处所,不可度量。应化两身亦尔,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无。无有一法出法身外,无有众生界出应化两身外。
梁摄大乘论解释云,世亲菩萨所解释的,如来三种身中,法身约处所,不可度量,如果法身对场所来讲,是不可用我们一般的心来测量、来推测,因为法身是遍虚空、尽法界,应化身也是一様,应化身不是只有在娑婆世界成佛的人,衪的应化身就在这里,衪也是可以遍十方虚空。应化两身亦尔,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无,三身很难分别彼此,但无有一法出法身外,所有法都从法身起;无有众生界出应化两身外,众生界要得到佛的加持,法身当然最基本,跟应化身(乃应身跟化身这两个),两个也一起的,没有除外。这里只没提到报身,报身圆满,衪居住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那边,不也见得就不能来这边化现,其实十方国土衪报身也可以随时随处示现。
无性菩萨两释,初次中复有四种,意同世亲菩萨,故彼论云如世界无中无边,佛地亦尔,如果以虚空来讲的话,虚空无量,哪一个世界在中间?你不可能说哪一个世界在中间,因为虚空太大了,哪一个刚好在中间点,哪一个在边边?没有,所以这个世界不能说中、边,亦不说无中、无边,我们如来的佛地,心对一切法也是一样无中无边,中道不取、空有不取,空有不取就是中,连中也不取,这个就全部放下。你不要修到一半,还会执着一边,譬如你要修解脱,就修空观、很讨厌有为,这就是只有走到第一步。好,等你不讨厌有为,你已经慢慢从空之间走出来,学一些咒语、学一些心法、学一些有为法,学了,但不落于有边,或者对一切法之间,你抱持着不空不有的中道观。
到中道时,你还是要放下,不要说是在守中道。我们是要随缘,中道是我们的心、我们的体性面对一切因缘时的态度,是要这样没有错,但是你在行菩萨道之间,空、有都可以去碰,中道也可以去用,用完了也不必去执着到底是用中道或是空、有,不必落于这方面知见,否则一讲你又执着了。一个菩萨祂究竟觉了以后,不是避免一切的法,而是祂在用法度众生之间,用完就完了,度尽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金刚经》讲的:布施做了,布施做了就忘记了,才能度到彼岸;忍辱,而没有忍辱心,以般若来观空有、中道都没有,都不执着,这种能力是随缘在变化,不要偏执哪一边。
功德方处,无有分限,我们也了解,证到佛地的圣者,衪们的功德,有十八种功德相成就佛的报土,衪所有的总德跟别德相,总共有二十二相,这些都是菩萨未来要走的路。讲这些,不是说在示现衪的功用,我们也不了解衪的功用到底多大、衪的功德圆满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是要朝这方面去学习。或复世界方处无边,假设来讲世界地方、场方、方向无量无边的话,诸佛三身即于其中,所有一切佛,悟到如来境界的佛,都是在这里面,三身,法、报、应三身都在里面。
就像我们现在在做《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陀罗尼经》,虽然以前印了一次,不过这一次咒语有重新校稿、重新要印。这部经咒就是如来三身在里面,像建立这个塔咒,这个咒语、经典放在塔里面,不管你用什么泥沙、砖块或什么也好建成,衪马上化成殊胜的七宝塔,非常殊胜的。这部经为什么这么好?法、报、应化身三身在一起的舍利塔,我们道场这边放一座,上如下礼法师又做两个来供养,这里总共摆了三座。这个就是法、报、化三身在一起的一个舍利塔。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好像放在这里,不是的,衪可以遍十方虚空一切世界,都可以具足这三身,称世界量平等遍满,世界不管有多大,都是有佛如来的法、报、化三身,遍满十方虚空一切佛剎土,才叫平等平等。
如果,这个佛,悟了成佛、成如来,只有在我们娑婆世界或者我们华藏世界吗?毘卢遮那佛的功德修得很好,衪不是只有弘化一个佛剎土,衪有二十个佛剎土在弘化,华藏世界是有二十重,《华严经》就在讲华藏世界,总共有二十重,一重有3×109这么多的银河系,不是只有一世界、银河系这么大。我们看起来只有一个地球,不是的,银河系里面就有很多星球,且一个银河系里面,应该有一个须弥山跟四大天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堪忍的世界,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世界在第十三重,你看,有这么多的无人的星球,但无人的星球也有天神、什么的一大堆,很复杂的在这宇宙之间,你要怎么去分?不可能分。
你证到如来境界,衪三身遍满所有世界里面,平等平等遍满,这样你学佛法知见才会广,不会局限说,成佛好像只有在我们这娑婆世界,不会,因为十方虚空都在如来心中,怎么有可能分别局限在那个角落,不可能的,平等平等遍满一切。以法身等即住,法身是无量无边的空,虚空也无量无边的大,所以虚空有多大,法身就遍到,就住到里面去了。如是诸世界中非余处故,没有剩下,全部都到了。或法身等于佛地中平等遍满,法身在悟道的如来地之间都是平等遍满,无中无边无有分限,不可能把它割离分一个一个的,不可能限制。虚空多大?不可能去分段限制,没有,全部到达。
此法身等遍一切处,为诸众生现作饶益,如来成佛、成如来,衪不是入涅盘,衪是为要度众生,为度众生衪又有这么广博大法身,遍一切世界,衪当然能够化现起来利益一切众生。然非自性无中无边,衪的法身无量无边,是衪证到的一个境界,但是,自性还是有中有边,有中有边是在度众生用的,到底有法无法?到底是有边无边?对佛来讲不能用这种理念去概括,衪需要度众生,衪就用有为法,而且衪度众生的能力是遍十方虚空、尽法界都可以做到,在做时,不去执着到底是中道、或空有等这些概念,不能够局限在这方面,所以说然非自性无中无边。
这佛法学起来,你不要动心就可以跟着衪这个道理去做,如果你一动心念分别,你就钻入牛角尖,你一下子讲遍满虚空无中无边,你现在又回过来讲,然非自性无中无边,又回来了,你执着哪一边都不对。你学佛法要自在,很简单不要思考,随你的自性去运转,其实也很容易学。所以很多喜欢讲话、推理的、辩论的什么人,是没有学到很好的佛法,才会是这样,你会卡在那里,在那里钻牛角尖。当然学佛法要降伏外道、要辩论,是没有错,但你执着辩论而把佛法仅当成是一种手段,或者你修行要藉辩论来前进的话,那难啊,反而被卡住了!
不执着一切法,一进入大乘菩萨时,般若智慧就是在训练你这种概念,有因缘要度众生,你做就做了,到底是中、边、空,管它中间、有边、中道观,不必再去分辨,当下要用什么东西去帮助他,用完就完了,不要再去分辩,你要学很多法,你才能够随时都能善运用。你要学咒语,这个情况要用什么咒语、那个情况要用什么咒语,你随时运用,用了你不要执着说,有在用咒语,要知道:「我没有用啊,我已经放下,哪里有用?」这样就能很自在的去随缘应化。
解云:无中无边有其四种,一约喻法释无中边,用法来讲的话,这个法无中无边,没有空有两边,共四种状况;二或复世界下约所依能,依释无中边,这个世界以下的把它规范在、依附在这个世界上,看这个世界无、空、有、中,不要在这上面,也可以这样讲,法是这样无、中道、空有这三个方向;以世界来讲,也可以看世界是依附在它之下的有、没有、中道,也没有说有、也没有说没有,这是我们《金刚经》里面一直在讲的道理,「世界者,即非世界,是为世界」的这种心。
三或法身等下唯约佛地,释无中边无有分限,因为佛地才有法身最清净,以佛地来讲,无中、无边、无有分限,法身遍虚空,无中无边、无有分限,不可能分割来限制衪法身;四此法身等下明为众生故,法身就是要度众生,如来法身就是要度众生,众生以下,衪没有现身无分限,如来现一切身没有界限、没有分割,六道众生衪都可以化现,到别的地方也可以化现,不是只有局限在这个娑婆世界,不能够分限,然非自性无中边身也,自性不是完全的无中无边,这是无性菩萨解释的。
无性菩萨复云,非一非异其相云何?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解云,于此德中,先问后答,乘前不相间杂,故云非一。乘前得佛无二,故云非异。如是非一异相,云何应知?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虽复非一,各各遍周,若是无二,亦是遍满,故无中边。
无性菩萨复云,非一非异其相云何?如果不是一,那就是好多个,如果不是不相同,那就只有一个,所以非一非异,衪的法相到底怎么样?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上面所讲的化现一切众生相,或者是衪有什么种种功德相,现起无量的神通变化等等的这些相,你证到无中间佛地平等的话,等于来圆融上面所讲的这些功德相,把有慢慢归入到无,归入到平等平等。
解云,于此德中,先问后答,乘前不相间杂,衪是不相间杂解脱智慧,如来的解脱,衪的妙智不相间杂,是如来的智慧才有的,为什么讲那些呢?因为有这些,故云非一。乘前得佛无二,得到佛境界的人没有两样,不相间杂其它智慧,你已经间杂了解脱道、菩萨道、解脱智慧、菩萨智慧、什么智慧都有,证到佛的只有佛的解脱跟妙智,这怎么可以变二个?没有,佛只有一个解脱知见妙智,这个究竟,就无二,故云非异,没有两样,非声闻、菩萨所能比拟。
如是非一异相,云何应知?怎么来认识它呢?为答此问,故次说言,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不管是一或者二,用这句话来圆满解释,证到佛地者,衪已证到无中间、无边佛地平等平等一切法。虽复非一,各各遍周,非一就是有好多,不是只有一个,若是无二,亦是遍满,故无中边。你这样去思惟,你才了解佛法它运用跟证得之间,永远都是变化无量,你要去仔细分别没有办法,非一非异都有它实际上的现象存在,不要花在这里去推敲这些,你这样就学不到高深的佛法。
亲光菩萨云,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证此佛地平等性故,遍知一切有为、无为等于中不染。解云,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者,如于有为执为定有,是常边。执为定无,是断边。非有、非无,是中道。中道之义,待边故立。边性自离,中何所中。故佛证平等,中边俱离。有为既尔,无为亦然。若随俗说,方土、处所,有中有边,如中国为中,余国名边。佛证平等,无方土故,远离方土,中边相也。或可有为、无为,为二边;非有为、非无为,为中。边既非有,中何所中。方所、中边,准此应释。亲光菩萨后释同世亲菩萨说。
亲光菩萨解释云,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中是中道,边是空有两边,不管是中或者空有两边都是有为法,或者无为中边相故,无为相的中间或者空有的两边都不能偏于哪一个,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处所有方、有中间、有东、西、南、北方,也不能够用这个来言说,不能够讲。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不依地点、不依法性,都是证得佛地平等法性,才能够证此佛地平等性起,证到佛地平等,空性遍十方虚空,并没有地方限制、范围限制。
遍知一切有为、无为等于中不染,有为、无为是空有,但是,你在心态上保持中道:不染,就是不去汚染,也就是用有为法,用完了不会被黏;而用无为法,也不会守住空无,一个究竟的人就是这样子,不会标榜说是有为还是无为。什么比较好?随缘都好,随缘做了以后,都没有罣碍。解云,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者,如于有为执为定有,是常边,执于一定有,那就是常,执为定无,执于一定没有,那就是断边。非有、非无,是中道,不偏空、不偏有,是中道。
中道之义,待边故立,如果没有边边,你就没有中道可说,有空、有,你要取中间,才有中道的名相现,这些都是方便安立一个假名来说明,如果没有空有,就没有所谓中道,如果你有中道的心,空有又不见是空有,也不会执着空,也不会执着有,那就是中道,不要在这理念上去钻牛角尖。边性自离,中何所中,如果你离空或离有这两边的话,你要哪里安一个中?不必安。
有一个婆罗门,他很喜欢枱杠,用你的话一直问你,把你问的没有话讲,有一天他去见一个菩萨,问说:「你是谁?」菩萨说:「我就是我!」接着又问:「我是谁?」答:「我是天。」问:「天是谁?」答:「天是你。」问:「你是谁?」答:「你是果。」婆罗门一直绕着问,菩萨也一直不讲别的,一直循环讲这四句,到最后把对方考倒了,婆罗门质问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很有名的一个「我天你果」的例子。
故佛证平等,证到佛性平等的话,要度众生该用就用,该用什么法就用,不要太拘泥这些。很多人喜欢枱杠这些,要辩论的话,他这么绕来绕去,你抓不到他的毛病,有时候,修行度众生或者跟外道比智慧,就是要像上面那个故事一样,动一点脑筋。如果悟到佛地平等的人,为什么要讨论这些?不必要讨论这些,空、有不能讲一定有、一定没有、我守中道。中就是有,有就是边,边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这到底是什么?不要去执着这个,意思就是这样。
中边俱离,有为既尔,无为亦然。若随俗说,方土、处所,有中有边,如中国为中,余国名边,在一个很大的国家里面,中间那个国家叫中,旁边的国都是它的边。佛证平等,无方土故,没有什么中间、边边无方土故,远离方土,中边相也,也没有中间。或可有为、无为,为二边;非有为、非无为,为中。边既非有,中何所中,边边都不去执着它了,哪里有什么所谓中不中,方所、中边,准此应释。亲光菩萨后释同世亲菩萨说。这等于是佛法的一种辩证,怎么去讲中、边,证到佛地平等平等的如来,衪不么会去犯这种毛病,因为衪法身遍虚空、无方所,就没有这些枝节。
这过程中讲有为、无为,都是讲还在修行路程中间的阿罗汉、菩萨,才有这些修证不完全、不完美的境界,如果是证到如来佛地平等的话,这些都是戏论,都限不住衪。你说衪有边,衪也可以到无边,衪到无边,也可以到中道,衪可以遍十方虚空。方所、世界跟法用上面,没有所谓空有、中道的道理,衪可以全部遍满,只是衪在用时,该用有为就用有为、该用无为就用无为,用无为、有为到底哪一个好?
智慧愈高就用无为,智慧愈低的,要度那些低浅智慧的人,用有为。譬如用有为法示现给他们看,他们看到佛、菩萨就很高兴、很有信心;真正有信心、有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要看到佛,他说:佛讲「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明明叫我们不要执着有为相,何必要执着有为?像这样的人、智慧高的人,从来就不会说要看到佛才有信心,他本来就有信心,本来就具足那这种智慧。
(2007.08.22.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