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6)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的第十八种别德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

如来证第十八别德,指如来所证诸法,不住于中,亦不住两边,是住于佛地诸法平等平等。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也可说空有两边。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平等及无分别。所谓「分别」,即是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

如来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修行就在放、不取一切法,不执空有、不执中间,边就是空一边或有一边,不空、不有就是中,且对于中道也不能够执着。空有不二,又能够不执着中道,这就是觉悟的人所要修的佛地觉,如果是还没有到究竟,就是还没有到平等觉。如果究竟了,就证得佛地平等,不执空有、中道,这个怎么做?像《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修佛法其实很简单,只是大家往往不甘愿。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好的放不下还没话讲,坏的也放不下,一切妄想习气毛病,都要放下!修行过程的境界有执着更要放下,这样最后就能证得中而无中,佛地平等平等觉。

证得第十八别德,指如来所证诸法,不住于中,亦不住两边,是住于佛地诸法平等平等,现象界里本来就有差别相,但是,当你已经证得空有不执、中道亦全时,差别相就不再为差别相,还是平等平等。对佛、对证得佛道的人来讲,就平等平等,一体观之,没有所谓好或坏。现象界里面,譬如众生相不同、男女相不同、贫富贵贱不同、身体健康不健康,种种果报不一样,这些都是世间相,但是以佛来看,一切现象都平等平等,不好也不觉得不好,好也不觉得好,就是所谓放下一切法执。

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在还没有究竟以前,执着空也不好、执着有也不好,回归到实相观,实相观就是观空有不落于两边,就是中道,五根对六尘境都不执着,就是有中道的观念,若有相互对立,就是落两边。所谓「边」,就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也可说空有两边,极端的偏于空、偏于有。刚开始修行是慢慢往空这边走,你要求解脱,所以住在空上,你要断烦恼,在有漏法上去断除,慢慢从「有」这边往「无」这边靠,慢慢得到解脱智,待内习灭了,空就现前。如果内在的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空这边你站不到,解脱智慧就没有。

所以,对一切有相、现象界的差别相,不要去执着、不要去分别。有分别就会烦恼,你不分别就没有好坏、对错、合理不合理等等现象,自然你就会自在。你偏于空,当然好一点,但是,执着空亦是不究竟。至于偏于有,有,可包含妄有与真有。对佛法来讲,在现象界里面种种,都不宜当真,因为一切皆是妄有,是因缘合和假成的,因缘所产生一切现象,都是妄有,妄有你本就不能执它为有。再进一步讲还有一种是真有,现象界你若看它真有,把这些因缘合和、因缘果报的各种现象,看成是有这回事,却又能够不执着。

既然看它也不是妄有,那你会让它存在。回到中道,妄有不执,那你就真正有超越解脱的能力。如此一来,那现象界就会进入实相观。实相观时,观一切法都存在,但又能不受其影响。知道事情在进展,但你不受它影响,建立这种实相观,才是具足圆满的解脱智慧。如果偏向于空的解脱,又不再超越之,就变成顽空,有顽空之执,那佛性就不具足。真正的佛性是可以超时空的观照一切世界相,你如果没有悟到佛性,仅偏执于空,前述这个能力现不起来,神通变化即受到限制,无法拥有像诸佛如来的这种能力。

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不要极端地偏于有、偏于空,而需回到中道。平等及无分别,平等也就是无分别。所谓「分别」,即是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在一般的生活上,都依现象界在生活,但是,在修行上所谓的分别,乃是你要了解哪一个法是在什么时候修,哪一个法要怎么样才是究竟,这些在分别上是好的。例如,你要先有正知正见才能修行,正知正见就能够把我们修行的道路厘清。修行的道路很遥远,欲界天的善行、孝道,色界天的初、二、三、四禅的禅定,种种的心世间性清净,无色界的四空处定,这些都还是世间里面的东西。

你道路搞清楚了,就知道修世间禅跟佛禅不一样,修佛禅亦有空有不二的中道境界,也有菩萨道的境界。你是要落入小乘,还是进入大乘,这都要去思惟、了解,如果没有具足完整的因缘的话,你可能会执着小乘法。当然声闻乘、缘觉乘,他们都可以超出三界、得到解脱,但是声闻辟支佛待在涅盘中一万劫,声闻阿罗汉在解脱状态二万劫,之后时间到了,他们还是要转成菩萨道,入菩萨道才有究竟,是要求到如来菩提的。我们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要求如来菩提,如来菩提才能够显现出最清净觉,最后、最后要具足种种圆满功德相或者十八种别德,所以说上求如来菩提,都为利益众生而成就的。

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第一个要誓度一切众生,不是嘴巴讲,你要练功夫,你要好的也要度,不好的也要度,有情、无情,六道里面都要度,这个要去学很多的能力,这个就是在成菩萨道时要去做的。发了度一切众生的誓愿,再来第二个就要进入伏心菩提。我们这个心不清净,所以要伏心,伏心方法有很多,除了自己的内心不净要修以外,还要修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如果进入真正菩萨道后则要修十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要圆满如来菩提的智慧。

有八不中道观,称八不即中道,即遮止「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四双八计所发起无所得中道之理。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无得中道、无得正观、不二正观、八遮。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意谓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龙树菩萨《中论》中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其中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用「不」来遮遣(否定)世俗之八种邪执,以彰显无得中道之实义,故称八不中道。又此八不皆讲诸法缘起之理,故称八不缘起。此不生、不灭等八不,总破外道之邪执,其中不断、不常等六不,共明不生不灭之义。依此,不生不灭为八不之本,又因不灭由不生而有,故不生为无得正观之根本。不但中之义,是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谛之说,以双遮双照为中道之实义,其中,观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观圆融,于空假二边即谈中道,称为不但中。为圆教所诠之中道义理。观此不但中之理,称为不但中观。

有「八不」中道观,八种「不」入中道的概念、理念,「八不」才能够做到中道,意指藉由八种「不」,而能得到中道观的理念,称八不即中道,即遮止「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四双八计所发起无所得中道之理,四双八计,四双就是有四对,八计是八种不同的计度,计度就是推量、思想,一大堆的想念、思虑。对这四种名称,八种现象,你发起中道观观照它,这样就是由四双八计做到中道之理。

不执着「生灭」,你念头生起来时,不要去看它,就算看了也不去执着它,一切法都有生、住、坏、空这四相,这是法的四相。当法生起,你要看它也好、不看它也好,看了以后,要能够守住中道,守住是觉而不住,中道,就无所谓法、不法。其次,不执着「常断」,永恒不变就是常,空是永远不变的,空也是常;而不常就是断,无常就会断,譬如生灭法,有生就有灭,在坏灭时就是断。常时,你不执着它:空、无常时,也不执着它。无常不执着它,会解脱,空不执着它,不会进入顽空,这二边都不着,就是中道,这是恒常的概念。

再者,不执着「一异」,一是一相,一种法相;异,是二种以上的法相,也可以讲常、无常,无常才有很多,空只有一个相,不管是一或者很多,都不须执着。心如果是对一法不动时,剎那之间它是一;如果你这个心动了,那它就不是一,它就有无量的妄想接着来了。除非你一念觉,一念觉就是菩提,菩提你不执着它,就是守住这个中道;如果一念迷糊的话就没完没了,一念不觉,无量的妄想就一直出来、一直出来,我们人都是这样,往往一直闪神、打妄想。

当然,平时好像没有什么想,但某一件事情从脑筋现出来,认真想时,你就钻牛角尖进去,这个想完想那个,那个想完想另一个,没完没了的想到神经衰弱。修行上不能够去动心,一有动心就会乱!你说心要怎么不动?那就要修打坐、修禅定、修定力。你如不修,当然是凡夫一个,生活之间的起心动念、如意不如意,天天在搅和这些,心散乱不定,这就是没有一念觉。最后,还有不执着「来出」(或称来去),来所指的是法的起,而去指的则是法的灭,对于法生法灭都不执着。

不执空、不执有、不执生、不执灭、不执常、不执断、不执一、不执异、不执来、不执出,这叫八种不,八不的中道观,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这代表不执着,代表不黏那个境,缘起时,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的现象,但你不去执着,这就是要修无为解脱。无得中道,八种都无所得,不管偏空、偏有你都无所得,回到中性、中道、无得正观,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名词,都在讲同一件事情。还有不二正观,不二就是不执空、不执有的不二,《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不二法门」,就在讲这个。

八遮,这八种现象都不去执着,所依只有这个不二法门,这样才能走到声闻乘,(世间禅还离此太远,没有办法脱离三界),进入阿罗汉、辟支佛,甚至于菩萨的境地。补充说明:菩萨有地前菩萨跟地上菩萨;而阿罗汉、辟支佛果者,勉强讲这个位阶是于菩萨道上的十信位住。其后方为十住位地前菩萨,十行位、十回向位地前菩萨,再来过了四加行位,到此之后才登入地上菩萨,进入十地菩萨的话,已经是第四十四位阶了。真正的地前菩萨只有这三十四位,最前面的十信位还不算菩萨,他只是小乘的解脱阿罗汉;要进入菩萨位,只有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到这些才是真正的地前菩萨或登地菩萨。

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此重要理论指的就是这「八不」中道。你要修大乘,就是不落于空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等观念。不要去戏论、不要在那里辩论,你执着那一点,或你说这个才是正确,这个态度都不对。佛法是不执一切法,如此才能走到最后、最后阶段。意谓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一切法生起都有因缘,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缘起,如果无缘就起不了法,像我们讲的无风不起浪一样,有因缘才会起法,是谓缘起法。

这个缘起法,理论你要怎么去反驳它都没有办法。有因,加上这个缘具足了,才成为果,这个果又变成下一次的因,因又加上这个缘,又成为另一个果,因最后结果,果就是因,因又变为果,果又变为因,一直在轮回,这就是我们众生轮回的根本道理!譬如这一世我杀了你,下一世换你杀了我,表面上下一世你杀我是你杀我,但是,这个因缘种在我过去曾杀了你,一报还一报,没完没了的。因果、因果循环不断,这个就是我们无明时,所造的业,如果不能跳脱这种因因、果果的缘起法的话,你没有办法解脱,更不用讲要成佛了。

实则无生无灭,一切因缘法起灭、起灭,如果你有定力观着它,哪有什么生灭?这内心起了一个念,你对这个念不执着它的话,这个念就不足成为一念,过一下子就忘记了。我们就是内心不清净,常常会执着,才形成一念,因为有住故。真正有因缘或者是菩萨在考试,当然这个都不会是很好的境,都是很刺激的,因为刺激你才会注意,如果只是说些不刺激的中性语言,你不会太在意。如果要让你恐怖、惊吓,很简单就给你起个念头:你快死了!你就很在意,自己的生命没有了,是要碰上什么样的事呢?是发生车祸?还是怎么样的?不然自己现在身体好好的,怎么会快没命了?然后就钻牛角尖,这么胡思乱想下去。这就是你执着法的生灭有,就会没完、没了。

我们修行就是在练这些功夫,一切法不管真假,都能够坦荡荡的面对它,不执着它。你这样去观它就无生、无灭。秉持这八不执着,就有中道的能力。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这个我们对初学佛法的人,比较难理解,你说有,要怎么看成没有?世间的有相,怎么说没有?我们的空性,内心里面有一个空无的自性,它又能够依缘而成就一法。法起在住的阶段之后,总是会灭,灭,当然因缘的缘先灭,彼法因缘尽。法身缘生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彼法如果是因尽了,缘也尽了,那么这个法也尽了,大沙门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个缘起偈是祂讲的道理,概括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你要是懂的话,你就悟道了;能够做到的话,你就究竟解脱了。问题是你内心不清净,就算知道因缘起法,但是,你看到这个人,就有完结了吗?不会,你仍会没完、没了起念,所以你的毛病就发生在这个习气。

龙树菩萨《中论》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一切讲出来就是语言,没有就是在内心里面的妄想,你怎么去看它,在这生灭法之间你看它为不生不灭,就像你看到这个是人,你不再加以分别,第六、第七意识都不起作用,看到就看到了,让他走过去,不起心动念,这就是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你产生一个人相、二个人相、三个人相、四个人相,你都不去执着,管他几个人相,都不去在意、思惟它,管它一或三,心不动,这是一。看到是来,去掉是出。或者,这个自性是空的话,是常;产生一切法是无常。如果这个断灭的话,这个常它不会断,有断的是生灭法才会断。

这些现象,用这样去思惟,你要怎么去做到这个八不?观它不生亦不灭,有生,我看它不生,有灭,我看它也没有什么灭。不常,空性有法生起时,它会产生法,当然法生起,不破坏它的空性,不断不灭,没有什么空破坏掉了。不一,不一就是有二、有三,就是我们讲有因缘时,这个空跟有两边都生起;不异,那就只有空相。因缘来或者因缘不来、因缘出等等都是因缘,你不去执着它的话,就不会有什么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其中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用「不」来遮遣(否定)世俗之八种邪执,一般人没有学佛法或者外道的婆罗门,他们执着偏空或偏有等等的法,都没有办法究竟,这叫邪执,乃不当的执着。以彰显无得中道之实义,我们要修行的是中道观,要了解这八不的道理,这没有得一法的这种佛的道理。你要得到如来菩提,是没有一法可修,没有一法可得的,这样你的所知所见,都要放下、放下,才能够最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修佛法很简单,你不要练很多功夫,你要练的就是「舍」,舍去你的执着,问题是你舍不得,舍不了,拾又舍不得,一直把它拿着,习气毛病舍不得把它拿掉,永远在那里钻牛角尖,就是这个样子。

故称八不中道。又此八不皆讲诸法缘起之理,缘起时又不去执着它,故称八不缘起。此不生、不灭等八不,总破外道之邪执,你执着在哪里都可以用这个理念破解它,其中不断、不常等六不,共明不生不灭之义,不断、不常这六不,可以完全说明不生不灭真正的道理。依此,不生不灭为八不之本,不常不断,常,如果是空时,它是常,法来的话,它又变成不常,不常就已经断了,断了本来是空,有相生起就断了这个空相,这两个基本的,常是空相,有因缘它起了法,起了法破解了它的空相,就不常,不常就断了这个常,这两个最基本,产生一、不异或者不生不灭、不出不来等等,这六法,空、有是基本的,一切法之间有六种相,又因不灭由不生而有,你没有生就不必要灭,故不生为无得正观之根本,你要观一切法不生,这就是你正确的观念,你要从这里下手。

如果你把心观进去了,有法生灭,你执着了,再要回来就难一点,当然,有时候,三秒钟、五秒钟的迷糊掉,但是马上警觉,不再随妄想流转,那还好一点;有的则是钻牛角尖钻了一个星期、二个星期,一个心都放不下。被考试时常常都是这样子,例如被哪个人欺负、被哪个家伙骂了,都放不下心,你只是一直住在那个被骂、不痛快上头,而没有赶快把它回到空观,等到你一念觉的话,才知道自己的一念无明,已经耗费了一个礼拜、二个礼拜,甚至有的过了一、二年还在纠缠不清、恩恩怨怨。你如果有冤家的话,就是这样子,纠缠不清、没完没了,一件加一件就没办法解脱。

法,刚生起来时,你观它不生或者根本都不黏,它生起没有根,就下去了。它为什么会有根?就是因为你内在不清净。譬如你害怕、害怕死,一个念头,如果有关死亡的念头,你就很执着,念头一生时,你没有警觉,就一直钻牛角尖,一个念、二个念、无数的念就一直想想想,就失去你本来要修中道的能力。这里讲的不灭,是由不生而有,不生才是无得正观之根本,你要从一切法观不生、不生、不生,有生灭也观它不生

不但中之义不,不是说絶对否定,是执着中道的意义,这在讲八不,但是,后面要得到中道,八不中道观,这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谛之说,天台宗他们在观这个法,开始在练时,就是用空、假、中来观,空,本来是我们的体,体性,空性会应缘,应缘起法时,这个法,要把它看成是假,看成是假,你才不会执着,如果,可以看到成功了,看为假的话,这就转入中道,我可以看这个法,但我没有起心动念相应,这就是中道,空、假能够成立,就得到中道,如果,空应缘产生的相,你把它当真,这个中道就得不到,你就钻牛角尖,妄想就在这里现起,那你就迷糊掉,这是天台宗他们修的,修这八不,回到中道。

以双遮双照为中道之实义,其中,观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观圆融,于空假二边即谈中道,不偏于空,不偏于假。假就是假有,假有还是有,空与假有,你要能够慢慢练。要是你练不起来,怎么办?你会执着一切相的,那就要念佛,用念佛来压住你种种执着,让佛法生起那个觉知的境。不落空、假两边就是谈中道,称为不但中,不偏于空、不偏于假,但中,就是把它摆在中间,这个就是中道观。

为圆教所诠之中道义理。观此不但中之理,称为不但中观。不执着生灭、不执着常断、不执着一异、不执着来出等等,但是,不是否定它,是把它摆在中道;我可以看它,了知它的境,但不执着这个境,这样才有办法住在中道观。所以,佛性是不絶对空哪一边,如果,你要求解脱知见,你空掉,当然解脱,但是,一直下去的话,就变成很多事情不明了、很多智慧得不到。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什么都要看、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有能力现起,但,又不去执着,这才是究竟。

 

佛地者是等觉位之上,得妙觉位是谓究竟佛地,修学佛法有不入种性(凡夫性),即是十信位者,然后入种性者俱六种性,一者习种性,是十住位行者,二者性种性,是十行位行者,三者道种性是十回向行者,四者圣种性是十地菩萨位行者,五者等觉性是入法界心佛地,六者妙觉性是具寂灭心,是如来位行者,究竟佛地是十号如来,极位。

佛地者是等觉位之上,我们修无上正等正觉,能平等观一切法,就是等觉,你对内心里的舒适或痛苦,都不执着的话,那痛苦跟欢喜没有两样,身心一切忧喜苦乐都不会有分别等等,平等平等,求这种平等法就是等觉。好比说,高兴嘛,每个人都希望高兴,但修行的人,其高兴跟忧烦没有两样,一样平等平等;或者感到身体的痛感跟气所带来的乐感没有两样,这个就是平等,你要建立知见,突破种种分别,若身心没有分别,都一样平等平等,你做得到就是等觉之上。

得妙觉位是谓究竟佛地,等觉还不究竟,还有妙觉。等觉是比较用被动的心去平衡你的善恶、合理不合理或者顺逆种种心境,这在修行上观等觉,但是,你神通变化起不来,你还不会用。佛法不是只有求解脱而已,佛法要度一切众生,你要有很多的智慧、很多的能力、很多的神通变化,这些都要去学的,佛法是学不完的,一到妙觉位,才是究竟佛地。一般阿罗汉,他也说是佛,是觉悟者。这次网络文章刚好在说明佛、如来,这两个不一样的名词。佛只是如来的十分之一的功德相,佛已经觉悟了,如果做到八不中道能力的话,衪是觉悟了,没有烦恼了,跳出三界了,还没有到究竟觉,佛上去有十地,如来有十地,一地一地上去。

如来地就在讲这个佛地,根据《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到,至如来六地的话,所有神通变化,自然就现起,不必假练,因为你心里面已经最清净,你到最清净觉时,神通变化自然就现起。静态的来讲.神通变化观宇宙所有一切佛剎土跟众生,甚至于他们的因果报应都知道;动态的而言,众生的起心动念衪都知道,像《金刚经》里面说讲的「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众生心在起灭起灭,如来都知道,当然菩萨也知道。你在那里打妄想,佛、菩萨都知道,你打好的妄想、不好的妄想,祂们都知道,但懒得理你,懒得理你,就做到八不。八不,你想好的,当然,有因缘,就给你加持加持,你想不好的、乱七八糟的、为非作歹的,他懒得理你,你造业,他也没有办法。

我们修行,用这八不,来练我们的中道观,进入佛地觉悟了,平等平等观一切法,这还不够,还要进入如来十地,这个都是在学神通变化。修学佛法有不入种性(凡夫性),即是十信位者。种性,本来有生起一切果位的种子,现在你没有那种种性,就叫不入种性,就是声闻,因为声闻只要求内心的空解脱,跳出三界就好了,不是求圆满,他的种性不入、不算。不入种性声闻,我们今生能够听闻到佛法,你就要去发菩提心,让它形成一个菩提种子,这样以后才能够有六种种性,这个十信位,声闻他是在十信位的九、十,这在菩萨道里面是不入流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才是菩萨,但是,尚为地前菩萨而非地上菩萨。

然后入种性者俱六种性,这里面他有讲六种种性,可以开花结果,可以发芽成为哪一类的圣人。一者习种性,是十住位行者,你还有妄想习气毛病,没有灭,习种性。第二者性种性,我们的自性具足哪一种的种子?譬如你具足菩萨种性、如来种性,是十行位行者。三者道种性,智慧的话,包括这三个;一切相智,是声闻的智慧,得到解脱的;一切道相智,是菩萨空有不二的智慧;而一切种智或者一切智智,这是最高的如来智慧。这里菩萨能以空智得解脱,又能以有为入一切法,去度众生,他两边都学得很好,八不里面中道观,他证得,这就是菩萨,依这个道种智,让你生起种种的智慧,这是十回向行者。

四者圣种性,有解脱才叫做圣,到十地菩萨位行者,才是真正的解脱与智慧俱足,其实讲起来要到十地菩萨中的第八地才是真正的解脱,但是,这里偏向于智慧,初地到七地偏向于智慧的学习,到八地,他就是真正的不动地,就有真正的解脱,也有无量智慧可以度一切众生,这是圣性、圣种性。到了五者等觉性,佛地佛地就是等觉,等觉性,是入法界,心住在佛地上。最后六者妙觉性是具寂灭心,是如来位行者,究竟佛地,具足十号如来,极位,最高的位就是如来。以上这六种,是依照各个阶段之习气,或者已经修到什么具足,而把它划分成了六种种性。

平等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系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所以平等即是虚空,谓真如之体性平等,于一切法皆平等而无有差别。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平等是诸法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佛地称为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自性法身,即是八地以上之菩萨已证平等寂灭之真如,虽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时遍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教化,作种种佛事,而无往来之想,亦无造作之想,故称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萨,虽证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平等法身。

平等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这就是你要修八不的一种功夫,做到了,就是观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下,不会说好的事情发生你就很高兴,懊恼的、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就很懊恼。好事情、坏事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都只是事情而没有好坏之别,这种心态要慢慢建立,你不要说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说倒霉,什么事情愈想愈倒霉,不要这样。事情是因缘,依因缘而产生这个果报,有什么好或不好。

很多人喜欢去算命,光算命有什么用,算到不好的命还是要来,该来还是要来!不如你天天什么事情发生了,就如实地面对它,用八不去观它,平等观这些相,你就没有烦恼了。反正事情来了,就去处理,处理好了,也就圆满,且圆满了也没有什么好或不好之想,反正就是这样子,这就是对一切法没有高下、深浅的区别,种种差别相都没有了,做到平等平等

系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唯识是心跟空,唯识里面有讲二个事情,唯是偏向于空、唯一,识是偏向于心,这比较多样。唯识学,是讲空有之间所现的一种现象。心真如性,我们各个修行层次的真如,所现出来的心的功用都不同,你如果观它没有差别,你就不会去执着它。比如说,你在这欲界天,只有一个天性就是孝顺,这是善心,观它无所有不得,就可以往上再进到初禅境界,若又把有觉有观都观空,你就可以超越觉观;到二禅喜俱禅境界,你可以同样去超越这种愉快感的心地。

具体来讲,初禅的人就可以观这个心,用觉知来观自己的心,所以有觉有观。通常没有修打坐的人,就不知道什么叫觉观,他们只有一个心,怎么观?若你修到一个境界就有两个心,可以知道你的心在起灭起灭,如果做不到这样,你连初禅都没有到,你要慢慢打坐、慢慢打坐,气到脑筋里面去的话,以后你起心动念,都可以看到它在想什么事情、在罣碍什么事情,这就是有觉有观。能觉的是你的自性、你的觉知、你的真心第八意识,所觉的就是你的妄想心所现的法尘或者外在因缘、实际有因缘来感招的生灭法,你可以看着它,有觉有观,这也是你的真如所现的。

到了二禅,你的心会发起快乐,这是喜俱禅。喜是它所现的真如,心会高兴。但心起快乐也不行,一般人都想要快乐,都希求安祥,一般的宗教也都这样在求安心、求家庭快乐、求什么就好;可是我们学佛法不是在求这个,学佛法在求解脱,在求我们的心要平等平等观一切法,喜也不能让它喜,高兴也不能让它高兴。到了三禅乐俱禅,这个真如性产生,气充满整个身体,快乐无量,身体的快乐,每个细胞像一个世界一样,气太多、太旺了,这是乐俱禅。

四禅,一境性,一境是面对因缘所起的影像、心念,一境是一法,这里一境也有一性,一境性就是一境又一性,一性就是只有空性,这个空性能平等平等观这个境,这个性不动,才能依,这个境就是法,观这一法,四禅就有这种境界。总之,你心真如所现,如果没有观它平等平等,它就有差别相,如果观它都是平等的话,就有中道观,这是我们要训练的,用八不的理念去观照它。

所以平等即是虚空,虚空才能平等,如果有一个相,那就不平等了,虚空只是一个代名词,我们在修的是让心像虚空一样,心像虚空一样的话,就可以容纳一切相、包容一切相,像我们人世间一切人事物,你都包容接纳了,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坏、如意、不如意的种种的分别,这是我们心态形成的虚空相,不是说你真的能够进入虚空,那个要到如来或者到无余依涅盘的行者,才有办法跟虚空等齐。平等就是虚空,把善恶等等的法,都看成像平等一样的接纳,谓真如之体性平等,于一切法皆平等而无有差别。

我们讲初禅有初禅的真如,天性有天性的真如,人性有人性的五根六尘六识的真如等等的,四空处定也有四种不同的真如。直至三摩地三解脱门、四无所畏、四无碍辩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恒住舍性、无忘失法、一切三摩地门、一切陀罗尼门……等等,都是各有它的真如。前述的这些名相,你去看《大般若经》,也要晓得都是你修行过程中,会得到的种种境界,不管智慧、神通、能力,都是真如所发生,真如所发生,真如所发生,你怎么观它平等?不执着它就是平等!你执着这里就死在这里,例如你执着二禅就死在喜俱禅这里,不会再前进。

如果你到最高的无上正等正觉,跟佛一样的所有神通变化都得到了,你也不执着,那你就是如来。你不能在前面这里执着,如果你在天性这里执着,像一些人经常做善事、帮忙盖医院之类的,他的天性慈悲、有仁爱小善心,会受天报,但也只有得到天报,因为他执着他的报。你在修行打坐,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等等的境界,你都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卡在这里,就没有平等心,没有八不。八不,不是只有用在转烦恼,须在善境界修行过程之间也用八不去观它,一切都不要执着,建立这种平等观,虽说只有佛地境界的人,才能够体会真实的平等。

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这在一部经里面讲,佛是什么、法是什么、僧是什么,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佛、法、僧就是一,没有三,如果你把佛、法、僧好像分成三,你就有分别,你就不平等。佛,表示一个如来,衪所说的法就是法,然后,衪所建立的僧团或者依佛教皈依三宝出家受具足戒者,这是僧宝,其实,这三个都是一个,都可以相互代表。我们还在分别的话,才会视作三。又如心、佛、众生这三法,在本质上都一样,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要懂得这些,走到很高段的修行都要这么去观,你才没有分别。

故说平等;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其实你只要能舍一切法就是做到平等,跟虚空一体就平等,平等就是虚空,没有执着。我们刚讲的现象界,现象是差别相,本体界就是空相。我们在禅宗公案里面常常用这种,本体界就在讲空、空体、体性;现象界在讲因缘果报的现象,就在讲差别相,这个我们一定要学习,观它平等平等。不要认为说,明明有法怎么说它无法?这样你就修不到空观,你要用空,用八不来学习中道,中道学习到的话,所有本体界跟现象界里面,都能进入空平等平等。真如平等,到如来真如境界或无为真如时,才是跟虚空一体的,没有执着的一种平等法。

(2007.08.15.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