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如来的第十七种别德(续)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续)
妙智指巧妙智慧,即一切智智,谓远离、永息一切戏论,则能生巧智慧。《大日经义释》:「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别名也。」一切智智sarvajña-jñāna,音译作萨婆若那。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大日经》:「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等同虚空。」由是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犹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风界,除去一切烦恼尘;又如火界,能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水界,众生依之而欢乐;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
妙智指巧妙智慧,即一切智智,如来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种智都具足,叫一切智智,妙智究竟;阿罗汉能得一切相智,菩萨得道相智,只有如来才能得一切种智,谓远离、永息一切戏论,则能生巧智慧,如来的最清净觉,衪怎么修?远离一切的戏论,永息内在的一切烦恼,里面没有烦恼,就能远离外在的一切戏论,不必跟人家辩论。讲东讲西都是不究竟的法,回到清净自性,才能产生巧妙的智慧,这智慧包括了知一切世间相、懂得如何度化一切众生。如来之所以成为如来,主要是要度众生,众生种种的烦恼、障碍都能够帮其化解,有此清净自性才能够产生巧妙的智慧。
《大日经义释》:「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别名也。」阿罗汉的一切相智、菩萨的一切道相智、如来的一切种智,这里称一切智智,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去测定,连大菩萨也测不出。你只要问得出的,如来衪都可以答,你要说哪个众生有什么罪过、要怎么化解,衪也可以讲述因果、念一个咒,让你去执行。这种智慧懂得太多,过去、未来、现在什么都懂,叫巧妙智,为一切智智之别名。一切智智sarvajña-jñāna,音译作萨婆若那。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加上一个妙字,有究竟之意,菩萨有智慧,但不究竟,阿罗汉有智慧,更不究竟,只有佛才是唯一究竟,所以最殊胜。
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声闻、缘觉、菩萨不懂佛的智慧,但他们的智慧,都被涵盖在佛的智慧里面,当然佛可以懂得。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一般讲在《大般若经》里面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种智;种,代表可以发芽,可以形成一切。一切法由一切种智来说明,衪无所不知才能说明,如果不懂道相智、一切种智,仅局限在某个部份,就不算一切种智。这个种字安上去的话,就表示可以产生一切的智慧。这到底多大?不可宣说的,这智慧只有佛才具足。
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都有斋僧法会,供佛斋僧以后都要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这部经,这部经主要是为国家社稷祈福的。这部经的开始也是这样,十六诸国王等请示释迦牟尼佛:「这些国家要怎么安定,使国境不要有战乱、天灾、人祸?」释迦牟尼佛便开始讲十四种忍,修忍辱、修无生法忍,才能修到最清净觉。修佛法不是嘴巴讲出来的,心清净不是辩论赢了就清净,没有这回事情。你要能够远离一切的戏论、永息内在一切的不清净,内心若清净,就不想跟人家辩论,除非要度这个人,产生一种智慧来让他信服,不然,不必去跟没有因缘的、不对称的这种外道、邪道,说法、辩法,斗来斗去、争来争去,没有究竟,因为他智慧不够。
这部经里面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我们本来的佛性、觉性,是本觉,它本来就自性清净,这是从理地上讲,佛性,不因为你不清净的习气毛病增加一点一滴,叫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虽然讲清净清净,本来清净也无所谓清净、不清净,就是那个样子,叫做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如果能够回到本觉,那就可以产生一切智智,本觉,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本来面目,这至少要到《解深密经》里面所说的圆成实性,才算回到本觉,这是自性清净。至于《解深密经》讲的依他起自性,这个在修行上是始觉。圆成实性、清净自性是本觉,证悟本觉者,可以产生一切智智,可以观照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佛世界,可以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这个神通变化无量。
本觉跟始觉这个名词要了解一下。始觉,也可以说对依他起性、对一切因缘能觉知,如果你修不到能够觉知因缘来去,那是凡夫,有觉但不能安住,则是遍计所执,仍是凡夫。你如果一切因缘能觉知,但不能安住,什么叫不能安住?就是第一念觉知这个境,起了第二念之分别,第三念之妄想,第四念甚至所有习气加进来,没完没了的,后面种种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第一念觉依他起性的功能,如果你觉得不能安住,那就要学习忍法安住,学习安住就是在修行,开始懂得这个心,懂得什么是应缘,懂得这个心有在起分别、起妄想,若它一动了就能自己知道,才算上路了。如果始觉一动,都还不能觉知,那怎么修?就还像一般人一样,没有办法觉知历历,修起来就很困难。等你证到如来本觉性的,才有具足一切智智。
《大日经》云:「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不是只有离分别,无分别的心也要去除,内外都离,对外一切因缘能知,觉知以后能离,修行就在做这工作,能离,解脱了,但,你又执着一个自性的本觉,这边还是执,执空、执有,执空要离空,执有要离有,两边都能离,圆成实性也要离,依他起性也要离,离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这样的话,你的自性清净,就可以无尽到众生界里去,一切去来,如来是不来不去的,众生才有去来,如来如果要有去来,就要现应化身,法身清净无相,应缘的话就是哪个众生忆想衪,衪就应缘,应化身就出去了。
这个来去来去都不生起怀疑心,诸有所作,不生疑心。不必问:「这样行吗?对吗?这样、怎么样?」一切有为法的作用,就是来自于自性清净所感招众生因缘的现象。所以,做了以后,就不要去想:「对吗?有效吗?怎么样了?」这些都是多余的、心不清净的、没有智慧的。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空不执,应缘有相起法也不执着、也不起怀疑心,这样的话,没有分别一切智智,等同虚空,跟虚空一样,有法也虚空,无法本就是虚空,修最清净觉,回到如来的等觉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了解就是这么去修习,没有一法可得,若有法可得,心就不净。
佛法讲那么多,把境界、方向、手段搞懂了,就是这么回事情,你要去做,尽量的推翻你的妄想心,这个妄想执着这个好、不好,执着要怎么样、不怎么样,这些都是多余的。怎么安置这个心?如虚空!如果你的习气现起,你当然要去校正,怎么校正?也没有方法校正,就是放下!放下!叫自己放下,例如大家心急时,最喜欢闯红灯,或者抢黄灯,遇到黄灯也赶快冲过去。你会想,争取几秒钟也好,若你有这个心起时,你就要叫自己放下!放下!不要急。在你的生活上有很多这样的事情,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察照它?你说无所谓,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如果你还是有这种心的话,要怎么回复到本觉、回到最清净觉?没办法!
只要起心动念都是不对,好的不对、坏的也不对,要回到跟虚空一样,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才会现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现起,会进入有为法的境界,有为法之间你又不去怀疑:真的吗?假的吗?会改善吗?……等等的。抱着这些怀疑,就是心还不清净,智慧还不究竟。由是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智中之智,智慧中的智慧是什么?没有,如虚空一样没有。你要懂什么?你学了什么?会讲的,不是智慧,要能回到跟虚空相等的,那个才能产生一切智慧。
犹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好的不分别、坏的不分别、法不分别、空不分别、种种相不分别,你就在学这种功夫。要做,可以不做吗?如果可以不做的,就不要动。该做吗?该做就做。学这种没有分别的,随缘而进展的,你会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你既然没有种种的欲望、所求,怎么会有烦恼?没有,自然就会自在;离一切分别,分别包括正的分别、逆的分别、空有的分别都包括在内,离一切分别。
又如大地,又如一块大的地方、土地,为一切众生所依,这块地要有众生来依靠的,我们要修心,心地可以生一切法,叫做地。一般人的心地会产生好的法、坏的法,心地、心地,心地清净。这块地可以生心,生心就生一切法,这一切法,当然要回到最清净觉,是无分别,生一切智智。这块心地为众生所依,众生希求能转烦恼、修解脱,你有修证到这种境界的话,这一切智智就可以化导一切众生,让他能够得解脱。
又如风界,除去一切烦恼尘,风开始发动时,就是我们情开始发作了,一般我们讲风情、风情、不懂风情,懂风情就糟糕了,因为风动情就乱,情乱就是凡夫的境界,烦恼、欲望都来了。我们有地、水、火、风、空、识等大,风大动时,情见就会发起这些忧喜苦乐的感受。你要修忧喜苦乐都不动,就要令这个风大不动,不然情见一动,烦恼就来、烦恼尘就来。若你在风界之间让风能够不动,就可以帮众生断除一切烦恼,你不动,众生才可以依靠你、依止你,你修到空观,心自在无碍,别人一走到你的范围里面,自然心安、无畏,不用害怕,或者是打个电话到距离很遥远的美国、或哪里,谈几句话,你不用讲什么大道理,对方也可以安住这个心,这是你本身已经修证到空。
所以,风不动、情就安,无所谓情、不情。心空法了,这样外人一切心投到你的心里面来的话,他们才能感受到那种安祥。这都不必用讲的,佛法不用讲、也不必教。你如果要行菩萨道,就要懂很多,所以要学很多;如果要学解脱道,就很简单,只要放下一切!你要学轻安,就依着某个人,他心入空时,随时依着他就可以得到安祥;诵经、拜忏,都是还不究竟时在用的,究竟的人,他就是心乱,感到有外缘,只要把心空掉,菩萨、佛的光就能照到心中去,一被照到,心自然就安祥不乱了。
你如果遇到境界不能保持住,会起很多妄想情见,这样就不能接受到佛光,佛光随时都在发,二十四小时发、无时无刻不发,不管在那个地方,有屋檐、没屋檐,衪照样可以没障碍的照射到,关键是你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先慌乱,一慌乱你就照射不到祂的光、吸收不到了。你把心投入佛心,你也可以感受到安祥。一切智智等于风界一样,除去一切的烦恼尘,风可以把烦恼吹走,风也可以让我们起情见,风也可以让情见去除,得到烦恼尘灭。
又如火界,能烧一切无智之薪,我们的烦恼来自于胡思乱想,来自于情见太重,如果用我们的火,火界的火大来烧掉烦恼、烧掉一切的没有智慧,这没智慧像一堆柴火一样,薪柴一样,用一切智智把它烧掉,这是一种譬喻。又可以把一切智智,看成水界,众生依之而欢乐,如鱼得水。像这几天台风来了,水比较满足一点,晚上就不会那么热,不然天天晚上吹电风扇都是热风,跟你的体温一样的,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有水就可以让我们降低热恼,所以有一切智智也可以让你得到欢乐。以上都用地水火风这四大在譬喻。
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一切种智这个种才重要,佛是一切种智,种就可以产生无量的法,不管你是什么法,都可以从这一切种里面生,包括你是什么法,然后,产生各种智慧,当然都可以克服烦恼。佛的智慧,一切智慧、一切种智,也能够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最重要是究竟,知道种种法是一种有为相,还要知道这个法,它究竟根本相是什么?是无相、是住相的相、常不坏相,永恒就是常,常是不坏,不会坏掉,这种法相不坏。永恒常不坏相是什么?空相。
只有空,才能够永恒,现起有为法不破坏它的空相,空之中涵容有相、有之中涵容空相,你这样去观,一切有为法里面有空,怎么空?就是你对一切有为法,不执着,就是有空在里面,你对有为法能够自在无碍,则这个法,不管是外缘、或是内在的自心应缘,都能够不执着的话,就是有一个空、自性清净的空体在里面,这才是究竟。我们本觉,产生一切智智,这基本的本觉,自性清净,它是不增不减,《心经》里面还加了不垢不净,不因为你有汚垢或者想要把它清净,而改变它?没有!不因为你造业,它就增加?没有!不因为你修行,就把它减少,没有!它还是一样的。
犹如金刚,像金刚钻石一样,金刚是代表无坚不摧的一种物质,如果用有为法来显现这个名相的话,这个一切智智,佛的究竟智慧、妙智、巧智,像金刚一样,金刚可以割坏一切物质,对玻璃是最容易的,划一下就破了,连坚硬的金银铜铁它都可以破坏,它才是最坚固的,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究竟,所以说没有,实际也是本来的这种智慧。你光学一些怎么样怎么样的智能都没有用,这是一般世间的智慧,譬如叫你练一个功夫,你这么练这么练就可以得到什么好处,那个都是有为的智慧;你要去学一切空无智慧,才可以产生一切智慧,我们学习一切智慧,是无所求的智慧,在无所求之间,回到清净自性,才能够产生无量的智慧,这种智慧才是实际的智慧。
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你没有到如来的境界,就不知道如来的一切智智是怎么样?光从文字相讲,我们引了几段经文来说明,好像懂了,懂了也不体会,它一切智智能够做什么,此皆我们所不可思议的,连菩萨都不知道佛的智慧怎么样,大菩萨猜测不了。反正你问什么如来衪都懂,甚至还有我们不知道怎么问的,因为我们智慧有限,问不到衪还有的智慧。一切智智,这个是一种无法用凡人的语言去说明的智能,此处只能很勉强地,提出这些来让各位了解;唯有佛,衪才能够自己证得诸解脱味道,也同时用衪这种智慧来度化众生,令有情、无情都能得度。
究竟 uttara,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 uttara,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没有比这个更究竟、更高、更至高无上的,就像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可以得到如来的解脱究竟,也可以得到如来的究竟妙智。无上正等正觉,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究竟是无上,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彻底、彻底,乃究极最后无上之意。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示现无上的真理,就是究竟法身,法身无相究竟是最清净的,讲一个东西的最极至,就是究竟;你说法身会有不清净?有!还没有完全究竟就是不清净,我们才会分为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
五分法身的功德相,你从戒,持戒修行,依戒而得定时,得到的戒法身,这是一分;戒法身,不为戒所缚。守了戒,不是被戒绑死,而能现起法身空相,法身是空相、无相,自然可以去守这个戒,不必因为戒来绑死了,且心中虽然无戒,但你不会去犯错。然后,依戒得定,受戒以后,心比较安定,不会去造身口意业,定力真的够的话,就产生无相,不为定所缚,是定法身,有了定法身,才能够自在。有定,就会产生慧,慧得,就产生慧法身,这是三分法身;解脱法身,有智慧就能解脱,解脱法身,乃四分法身;最后得到解脱知见法身,五分法身,知见上又带有智慧,智慧又不被智慧绑,也能空掉智慧,方为五分法身具足。
还没有成佛以前的,要得解脱法身是阿罗汉,或者是八地菩萨法身清净,阿那含或者地前菩萨、八地菩萨以前,这些都还在修学慧法身、定法身、戒法身,没有一个究竟。直到最后才是究竟,那已经是佛的境界,究竟是在最后佛的境界,佛得到解脱智慧,法身还是把它空掉,没有所谓解脱知见法身,一切进入虚空,那是最究竟,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清净法身都无相时,就遍入一切虚空界,这就是佛法所要教我们的究竟涅盘境界,我们要像如来一样,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就是得到究竟涅盘,即称为究竟涅盘。
你念到《心经》的「究竟涅盘」,你要怎么究竟涅盘?「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远离颠倒梦想」,不要胡思乱想,遇事不要逃避,心放下,就有解脱了,不是逃避,逃到哪里都一样被束缚,把心放下就好了,这样才能得到究竟解脱,《心经》里面这句话,怎么得到究竟解脱?空掉一切相,回到法身清净、自性清净、本觉自性,就能够得究竟解脱、究竟涅盘。
世亲菩萨释云,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解云:世亲论意,依无性菩萨解释而可了知,言不相间杂者,如来胜解所现佛土,不相间杂。言如来解脱者,即是如来现土胜解,于所现中无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世亲菩萨解释云,谓于无杂如来智中,如来智慧,不相间杂其它智慧,但是,衪的不间杂如来智慧,却具足概括众生一切的智慧。解脱胜解究竟,胜是无上、最高的这种了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你要说了解每个法的真实,就能够解脱;你要说不用一法面对一切法,也是解脱。解脱胜解,也可以用智慧的累积,到最高究竟,也可以用智慧得到解脱。如果以佛的清净法身为主的话,那是不起一法、不起一智,一个智慧也可以得到究竟解脱。
即是随其胜解,随如来所得到的胜解或者胜解脱,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佛土就佛土,为什么还要有差别?因为每个菩萨修证到一个境界,要能够依止如来的他受用土。自受用土是如来最清净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是衪的道场,这个道场多大?无量的大,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小世界,自受用土指的就是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他受用土是提供诸菩萨来安住的:大菩萨,他是清净完美的一大块,这一大块有多大?不知道,不能形容。一个小菩萨心不清净,他的福报还是有优劣,小菩萨修行有点样子,但,还不够完美,感招的他受用土,只有一点点,大小、优劣不一样。如来以最胜解脱智慧、最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
解云:世亲论意,依无性菩萨解释而可了知,言不相间杂者,不相间杂在讲如来胜解所现的佛土,衪不是在讲智慧、也不是在讲怎么样,如来胜解所现的一切佛土,这佛土里面没有间杂其它的不清净的,因为佛土是依如来圆满功德所现的他受用土跟自受用土,要有差别的话,差别在他受用土,菩萨大小不一样,所能够依止的他受用土,有优劣、大小之分,但是,如来所现的自受土当然不会有分别;他受用土虽然表面上有分别,其实也不能够强加分别。
譬如小菩萨占的这块他受用土,比较小、比较差,小、差对大体来讲,如来他用土一相,不会变好多相,不相间杂,意思就是不间杂其它修证过程所产生的福报,不会,都是一样的。小菩萨,为什么感招比较低劣、不庄严的,或者小一点的他受用土?因为这是他的业力、果报所感招。这个并不能够否定如来所现的一切佛土是一如、一样的,总之没有什么差别的,要这么去思维。
言如来解脱者,即是如来现土胜解,于所现中无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在如来所现的一切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之间,得到胜解脱,所现之中的事项,如来无所不知。这里讲我们凡夫的境界以外,还要讲殊胜微妙的如来智慧,譬如佛土是他受用土、自受土,他受用土之间的种种大小不一样的感招,所得到的佛土,当然如来的心都知道,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差别相,这智慧还不够,所以如来一定知道的,衪无不了知,都知道,大小事都知道。
哪一个菩萨分享哪一块他受用土,衪当能够了解,也知道你修到哪里的境界,修到只能得到哪一块,他受用土殊胜、不殊胜都依你的业力在演化,都知道的这种智慧是妙究竟智,其实这样讲还太偏窄了,局限于解释在佛土里面的现象。扩而言之,像我们娑婆世界里面众生的一切现象,当然如来都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也知道,现在更知道,衪的智慧很难去讲,不是只有一个娑婆世界,是遍虚空一切佛剎土都知道,然后一切佛剎土里面各个众生的因缘果报也知道,大小事都知道,这才是究竟智慧,只有衪具足这种智慧,我们想一想这境界实在是很不可思议。
无性菩萨释云,谓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所乐,悉皆显现,无不了知。无性菩萨复云,闻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谓一切应同一性。为遮此疑故,次说言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无性菩萨解释云,谓观众生胜解差别,他是对众生来讲,世亲是依佛的修证解脱境界智慧来讲,他是说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哪个众生他修证到哪个境界,一定有差别的果报,世尊要给他好处、要给他分享世尊的清净佛土,现金佛土、银佛土、铜佛土、铁佛土、什么等等的这之间不相间杂,他是说以各别众生之间业力所现的果报佛土不相间杂。有时候佛法就是这么微妙,你怎么解释都好,反正都是戏论,回到清净智慧什么都没有了,不必讲这些,但是,为了要让大家了解、有一个概念,至于讲的对不对、你思维的对不对,是另一回事情,不用太计较。
世尊胜解现在前时,示现在眼前时,随众所乐,不管现金佛土、银佛土、铜佛土、铁佛土等等的不间杂外,示现在某个众生前面的,一定让这个众生起快乐、欢喜心。悉皆显现,无不了知,这是佛的智慧都知道,赠予佛土给某个人,令这个众生非常满足、快乐,世尊也了解,种种的这些现象祂都无所不知。无性菩萨复云,闻一切佛得平等,只要证到佛如来境界,大家都平等平等,没有大小,言即谓一切应同一性,一切法同一法性。
《解深密经》讲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讲起来好像三,其实没有三只有一,有三都是我们自作分别,也是为了要让大家理解。依众生的修行境界不同,安立三个名相,三个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化成三个,这些你要了解,虽然不懂而听归听,但你要涉入这些思惟的境界。上面所说一切即同一性,一性中化无量的自性,一性是空性,空性又能化有为性,此有为相、无为相两者具足,有为相又能化无量无边的自性。
譬如我们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这六根有六心性,一化为六,这个一从哪里来的?从佛性、空性自化的,你不能说这六个好像有分别,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只有一个,修证到某个境界的人,他甚至眼睛可以听、耳朵可以看,不像我们凡夫,眼睛一定用来看、耳朵只能用来听。互用六根、六根互用,六根不能互用就是还没有境界,这在《楞严经》里有讲过,一根可以化成六根来用,你心性也可以感知,认知有没有众生。有时众生你看不到,但可用心感知,因为有的众生无相,你用眼睛看没有,不见得就真的没有,无形众生你看不到,但以心来觉照,牠一定无所遁形。
有一些众生会隠形,要来捉弄你,他会隠形,你也看不到,心倒可以感觉到,你感觉他坏心眼,知道他心坏,知道有人在那边起坏心,虽然看不到形像,你仍知道实有众生在,可见这个心才厉害。一心化六根性,无量一切,就是无量同一性。为遮此疑故,次说言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一切佛智得平等平等,为什么这里有高低胜解?只有动相的这些才有高低差别,你修佛法像爬阶梯一样,持续往上爬,如果还在往上爬才有高低之别,但爬到究竟时,这里的人都是如来,如来哪个大、哪个小?这时就没有大小之分,通通平等平等。如来对于下面的来比才有高低,但衪本身是最清净觉、最解脱究竟、妙智究竟,所以是这么相较而来的。解脱究竟是最高,智慧无量究竟,是最有智慧的。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立功德名)。谓受用身不相间杂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别故(释自受用身不相间杂)。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故名如来解脱妙智。佛于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即说,如来妙智不相间杂(此释妙智不相间杂)。于净佛土现受用身,亦不相杂(此释他受用身,不相间杂)。大集会中,现种种身,与诸菩萨受用法乐,亦不相杂(释受用法乐,不相间杂)。如来于此智,所现身,亦到究竟(重释究竟)。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立功德名),受用身是衪的报身,受用身、受用土都是佛的果报所应得的,衪是殊胜的功德,具足非常殊胜的功德。谓受用身不相间杂一切,当然佛的受用身,最清净的法身,不间杂其它的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别故(释自受用身不相间杂),衪的身跟体,若说有分别似有分别,说无分别则是合一。像如来的受用身,现各个不同的相,受用土好像是一大块清净佛土,且可以让大众安住、居住的佛土,在我们来看是有分别,但依照亲光菩萨的解释,是自受用身不相间杂,当然最清净所感招的确实不间杂其它菩萨、声闻、缘觉等等的这些,是故称之不间杂。
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故名如来解脱妙智,没有一个众生不能依如来智慧得解脱的,除非你不学,要去为非作歹,让心汚秽、昏暗了,不能感受到佛光,就没有智慧,也没有灵知灵觉的智慧来体会佛法。否则你多听多学,就能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心就能愈来愈清净清净,你就可以直接承领佛光智慧。你们听我讲,你们有受用,我也有受用,我讲原来这样,再拿来把心不清净的部份尽量放下!放下!放下!你们听了,用在哪里、有需要用,还是从你内心把不清净的清净、清净,从你对外放不下的,把它放下!放下!这么学佛法,如来是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成就的。
这种妙智不间杂,用其它一些阶段性的智能,是可以给你得到阶段性的解脱,但不是一个究竟。你的根基、材质就只有能够修到空解脱、阿罗汉境界的话,那你就学阿罗汉的法,有时候因缘是勉强不来的,因你的智慧不够、福德不具足。如果一个人福德够、智慧够,他每一天都可以进步,因为所听的佛法或者所看到的佛法,每一天都在增长。所谓进步,就是内心少一点,以前一个和尚说:「去年贫,今年更贫」,去年穷,今年更穷,也就是说去年有一百个毛病在心中,今年剩九十九个或者五十个,你到底进步多少?虽然表面上心性贫穷,但你的智慧增高、富有,你的空性现出一点,你的智能更容易开发出来,你去除了多少的妄想执着,你的灵性、自性就会显现出多少,这是相对的,一消则一长。
如来妙智不相间杂(此释妙智不相间杂),衪可以依各个众生的果报,给你什么、教你什么,然后你就得到什么好处。于净佛土现受用身,在佛净土那边,衪现自受用身,现自受用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相好具足,你们看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两个加起来就是相好,相就指三十二相,好就是指八十种随好相,这是隠密的、比较细部的,比较不是表面看得到的,衪的受用身是衪的报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相杂(此释他受用身,不相间杂),不间杂其它的、一丝一毫的相,不间杂,在讲佛的受用身不间杂,你要讲地、身、无相都可以,看你怎么解释,才引用那么多菩萨的解释,此释他受用身,不相间杂。
大集会中,现种种身,每一种法会,衪可以现种种身,与诸菩萨受用法乐,给予诸菩萨受用法乐,给众菩萨各种法,使其得到快乐,这是如来所给的受用法乐,亦不相杂。如来给的,虽然大菩萨给大、小菩萨给小,这个法有分别,但是,彼此所得的法乐不间杂,不是说你小菩萨,佛所教的就是小的,只是你理解比较低浅。所以佛的法乐并没有分别、不间杂;像你在修空观时,这空观是阿罗汉或开悟的菩萨在学的,这好像是阿罗汉的法,不是,那是如来给你的法,还是如来不间杂其它的法,只是一个法你初步得到这样,修到空三昧变成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变成无愿三昧,其实都是一个法,并没有特别的阿罗汉法、菩萨法、什么法。
这个法教你是最上究竟的如来法,但是因为你根基不够、功夫不够,学到变成空解脱这部份先学了,接着还是那个法,进一步的体会到无相解脱第二个法,再进一步的无作解脱。如果,空解脱排第一、无愿(无作)解脱第二,再来无相,无相解脱是实相解脱,给你一个法,不是给你一个空解脱的智慧,是给你一个同样如来的不间杂的智慧,然后你只悟到空,那是你的智慧、福德不够,所以悟到这样。利用那个法悟到无作、无愿,没有丝毫的愿求,到最后还是用那个法,来证到实相解脱。不是说有好几种法。没有间杂其它的法,这个法是一样的,这个一法给你,你要怎么证就怎么证,是要这么去思惟。
像《阿含经》在讲的,那时候,大家才开始学佛法,从内心里面去求解脱,衪给的还是究竟最高的法,但是,你要用在解脱、守戒,得清净,去端正身口意三业,不造作、不造业、不恼世间诸众生,不要去烦恼别人,不要造一些口业、意业、心业什么,去让别人烦恼,这样再观自己内心,证到心清净,这在修行,这样是法,那样也是法。但是,只有一个法,不是有很多法。看起来很多法是因我们根基不够,方有差别相产生,以上意思是在讲这个。亦不间杂,没有间杂其它的受用法乐,(释受用法乐,不相间杂,总共包括一个是妙智不间杂、一个是自受用身不间杂,一个是他受用身、他受用土不间杂,一个是法乐不间杂)。如来于此智,所现身,亦到究竟(重释究竟)。所现的身也是究竟,重释究竟的这段意旨。
亲光菩萨后解同无性菩萨初释,上来五释文显可知。
上面五位菩萨所讲的,可以知道他们解释差别在哪里,这都是在解释第十七个如来别德「如来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2007.08.08.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