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4)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的第十七种别德()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即:

(1)生死不能缚,谓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续此)

(2)境相不能缚,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谓菩萨虽见于一切境界,然不生执着。(3)现惑不能缚,现惑,现前分别之见;谓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4)有不能缚,有,指一切有为之法;谓菩萨于一切有为之法,所见皆空,而无所执着。(5)惑不能缚,谓菩萨了达迷妄即真如、烦恼即菩提,故无着无不着。

解脱,前面提过阿罗汉的解脱,也讲到菩萨的五种解脱,第一个是生死不能缚。讲菩萨的解脱中,不畏生死也不爱涅盘,比阿罗汉要高一点,能不住涅盘也不怕再来受生、行菩萨道,生跟死不能够缚住他。菩萨虽见一切境界,但不生执着,世间一切相,第一个生死不能缚,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不住涅盘、不惧生死,所以他可以一直示现,在无量劫中度一切众生。

(2)境相不能缚,境是境界,相是一切法相,这境相不能缚,表示有实相观、般若智,能不被一切境界所缚。修行有各种境界,世间一切法都是相,境界不能缚,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谓菩萨虽见于一切境界,然不生执着,这个要磨练,一切境界好坏都要能够不执着,好的,你可能比较不会在意,你不执取他,不受因缘果报,这样比较容易;而这个不好的一切法,你要不执着,则要有一点般若智慧,观一境界、一切法相,都不受它左右。

(3)现惑不能缚,这个分别相现的时候,不执着,菩萨既然有实相观、般若智,对这种分别相不会起;我们会有执着,分别相起,分别相起就有法的执着,现惑,现前分别之见,你有执着就是见,五根对六尘有执着,就变成一种自己的知见,执着不放,菩萨尽量舍一切法,谓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你如果不能修到实相观,般若智具足的话,空,修证不到,菩萨能够度过三个境界,一个是空三昧、一个无相三昧、一个无愿三昧。空是脱黏,絶对空一切相;无相三昧是实相观,是相对空一切相;无愿三昧也可以说是无作意三昧。

这境界愈来愈高,先空一切相,你才有初步解脱,再来懂了一切法而不执着,相对解脱,这就是实相观,般若智的在现,对一切法无所作,不起心动念执着,不为自己,这样才能解脱,这是三解脱,做不到就是空、无相、无愿要修学,做到了,就变成这三个究竟的时候,叫三解脱,三解脱门。没做到就三三昧,做到了就变三解脱门。那你跨入菩萨境界,从三解脱门就进入陀罗尼门,八万四千万亿陀罗尼门,进入真言、咒语,佛理的精华,仅凭简单的几句连结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一些佛事,当然这些佛事都是利益众生。

为什么阿罗汉不能学咒语?阿罗汉是要求解脱的,你不能学一个咒来求解脱,否则等于是搞错了法门,解脱要修忍辱法,对一切法不起心相应,才能解脱,因为你不能解脱,所以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心安定,让那个境界消失掉,如果有冤亲债主来,你念一句佛号,佛就现光,把它消除掉,这样你怎么能解脱?不行,解脱,你要自己面对那个境界,让他作法、用什么武力、用什么武器加诸在你身上,你都能自在,这样得解脱。

《阿含经》里面讲,一个比丘要证得解脱,用一句咒、百句咒、千句咒,无有是处,不能这么做,要证得解脱,无有是处;另外一段,世尊又讲一个比丘为了利益众生,学一句咒、百句咒、千万句咒,是有是处。在《金刚经》我们讲了真正的圣人有九位,地前菩萨有十八位,究竟的阿罗汉分九位,总共有二十七贤圣,修阿罗汉道是自己解脱,这在他们求自我解脱之间不能学咒语,连念佛都没有,不能念佛、不能念什么。

同样都是在《阿含经》里面讲的,在修三解脱门之前不能学咒语,除非我们一开始学佛法要念大悲咒,最起码六字大明咒也会念,这些是帮助去除障碍、增加智慧,或者有的还没有成就的,念这些咒让诸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给你加持,让你身体变化、开悟。开悟以后还是要修心,修心还是不能用什么咒,还是要磨练你这个心,磨练你这个心对一切境界与有形、无形众生都能自在,度过空、无相、无愿三昧,得到三解脱门,要开始发菩提心度众生,大乘佛法是要度众生,要直接面对众生,要进入陀罗尼门,这都有秩序。

我们没有如来、大菩萨的境界,不像祂们可以用法身、应化身去解救众生,众生忆想祂,祂化一个化身给他,很简单,不用很辛苦去到那里。我们无法很简单度众生。所以来出生的菩萨用嘴巴讲经说法,或用咒语来解除众生苦难,这样世尊说是有是处。《大般若经》的境界、秩序,就是三解脱门之后就是陀罗尼门,陀罗门就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碍辩、四无所畏,再来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这都是佛的境界,一直愈来愈接近佛的境界。修行有次第,你不要满足,得到一点点的小东西,就走路有风,见人都是贡高我慢,表示你心有病,心有病才会有一些不正常的心。

像今天某法师来,他说他喜欢跟人家辩论,辩到哪个人先冒火那就是这个人输了,因为心不清净,会冒火就是输了!心不清净者,讲不过人家、道理没有人家懂,结果就生气了。生气表示瞋心还在,明明最好断的是瞋心,却连瞋心都修不好,其它的佛法就不用讲!佛法在修什么?修到这个心性柔软,像就麻糬一样,你怎么捏,它就怎么变,这才是修佛法的真谛,苦集灭道,还不是在讲最后清净,怎么清净?顺逆境界来的时候,你都能自在去面对它,这是第三个现起一切惑的时候,不起分别,先不起分别,就不被这些惑所左右,谓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这种修学才能够解脱。

(4)有不能缚,空,学到了,有也不能缚,进入无相观,无相观,有不能缚,有,有时候不是只有现相,有时候还包括你心的应用;心的应用包括什么?就是咒语、手印,一切度众生的法,用完就完了,你不要在意,不要执着,你才能够自在。为什么菩萨用法,不执一法,用法,用完了就放下了,忘记了,这个众生度完了,度完了就不会考虑他到底怎么样。《金刚经》里面讲,须菩提尊者问,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就说你发菩提心,要誓度一切众生,培养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这是你的目标。然后怎么做?先把目标订在那里?怎么应住?应住于无相布施。怎么降伏其心?要离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如何无住相布施?要观一切功德无福德性,不要去执着。这些都是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这个心,这个一定要度众生,菩萨就是要度一切众生。小菩萨做小事情、中菩萨做中事情、大菩萨做大事情。我们是学菩萨道,当然不是那么如意,菩萨道难行要能行,也要讲也要行。心也要动,该用心就用心,用完就放下。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功力的话,那就是你心还不定、不清净,不是说最清净,最起码要清净一点,清净一点,你念咒才会有威力。你念咒的时候,不能起妄想,持咒的时候,不能被外面的这些冤亲债主被打岔进来,打岔进来就乱了,要念的非常专心,不起一丝一毫的妄想。

像你以前自己念「心中心咒」,一边念一边打妄想,现在念新版的「心中心咒」,看你会不会打妄想?除非你停下来,否则一句接着一句的,根本没有时间让你去起妄想。目前在修学就要这样,以后你持咒也是这样。持咒绵绵不断一直念一直念,你所有的咒语发挥威力的时候,跟佛的法身相应,当然会有真正的效果产生,效果产生,你要度化众生、离苦得乐,这种工作才能圆满。

有为法做了,不能够被缚住;有众生度,度完就算了;有法用,用了就算了,不会再去在意。有,指一切有为之法;谓菩萨于一切有为之法,所见皆空,要是对解脱境界来讲修空观,对一切的顺逆境修无相观,虽然讲无愿三昧,是对自己来讲,若对众生来讲是有愿、有作。作是作意、要起心动念,你不作意,怎么能够起法?这是自心的运用,要起法、观想、念咒、什么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用完不要在意,不要被有为所缚住,乃而无所执着。

(5)惑不能缚,惑有很多,分别相是比较粗的,见惑也是很粗的,主要是你五根六尘之间的一种执着,思惑是修惑,修行之间、思惟之间的一种执着,这些过了以后,还有微细惑,像《楞严经》里面阿难所讲的须慎审除微细惑,一层层剥进去,还有微微细的、极微细的各种惑。如果你在刚刚讲的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能够修得好的话,那你这个见惑破了,思惑破了,微细惑,当然也破了,对它不动心,微细惑已经影响不到你。

像阿罗汉不够究竟,他心里面还有烦恼种子,但烦恼种子现起时,他不会烦恼,有时候冒冒冒,有在冒但是动摇不了他,这就是他的初步解脱。那菩萨更要学,微细惑、微微细惑、极微细惑,所有无始劫以来的行阴区宇,行阴就是我们微细心里面的这些种子起法尘的时候,我们的因果轮回都是这些,在冒冒,一剎那,有九百多个念头在里面发,这一般人看不到极微细的。你不要说解脱,解脱那么好修,各层次进去,但是,愈来愈淡薄是无可否认,谓菩萨了达迷妄即真如,最终我们要找到真如自性。

那个迷糊掉,那个妄想习气所现,或者是因缘果报的种子,它所现的法尘,菩萨到这个时候,都可以观烦恼即菩提,有这些种子、法尘,它是一种烦恼境,但是,烦恼又不能成为一种烦恼,你要觉,面对境不迷糊就是觉,菩提就是觉,菩提就是般若智,如果你起心动念,自性观这个念头,不能觉的话,那你这个人差太远了,修了半天连初禅境界都没有,更不用讲要怎么做菩萨。你起心动念之间要能够警觉,所谓起心动念就是烦恼。你要用你的觉知观它还有什么毛病,任何事情在进展,不管怎么样进展,跟你有关或无关都要自在,不是觉了以后就烦恼。

起心动念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感应到,自己内心未来的法尘、果报的法尘现,也会起灭起灭,那个比较好对治,那一觉,反正它也起不了作用,因为实际的业缘还没有来,那个力道不强,你不理它,它起灭起灭就完了。但是外来的因缘,有一个人真正的到你面前打你,你说没有,有,有也要观成没有,没有且又要能自在,这个就要有智慧、定力。烦恼,只是一个法的现起,至于内外因缘你要能觉知,觉知以后要能够自在,那就是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是觉,能够安住在你如如不动,烦恼能够现、勾引起你的菩提觉性,这两个法是对应的。

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把烦恼一钻牛角尖,你一钻牛角尖就没有菩提,烦恼现起,你可以知道这个因缘、可以知道这件事、可以知道什么,但是,你不能迷糊,要看着它而心没有罣碍,把烦恼看成是菩提,这是菩提觉知性圆满,可以观这个烦恼不是烦恼。你为什么可以现起这个烦恼法?因为你心还不清净,因为你不是最究竟觉,也没有最清净觉,难免你自性真如里面还会感应到。感应现起的时候,你用觉知、有为的觉知去面对它,安住,这还是有为,不像最清净觉,这些根本都没有了

像佛最清净觉的时候,衪没有什么业力、没有什么种种的黑业,衪入灭也没有什么,在世的时候,还有白业,起心动念都是清净,没有不清净的,最后受报,入灭之前最后受报是喝了脏水,这也是过去的因缘:衪是小牛的时候,母牛要喝水的时候,衪在那里捣蛋,在那里跑来跑去,弄汚了水,衪喝了汚水,这是衪最后受的报,其它的以前在无量劫菩萨道之间所造的业都还了。其中最糟糕一点的是调达,调达过去跟衪打擂台争取一位员外的女皃,因此而结怨,生生世世就是冤家。

衪生在动物界,调达他也出生在动物界,而且是大型动物,专吃衪小型的;若衪出生做人、且为国王,调达也当国王来攻击衪,生生世世都一直在冤冤相报。在成佛这一世也是一样,虽然出生做衪的堂兄弟,但是,最后还破坏衪、破坏僧团,这个故事很多,你看佛密经里面或者佛的本缘论里面,提到很多这种事情,破坏合和僧,他讲十点释迦牟尼佛当时僧团里面的规矩都不对,讲得大家都认为很有道理。真正修行就要像这样,譬如当时世尊出家众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你去一般的民家供养,大概都是鱼肉什么一大堆的,调达就说不行,要素食,吃动物肉就没有菩提心、慈悲心,这样讲对,但是,他不知道因果。

当初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这些修行人,每一个出家修行的都是福德都很好,足够众生捐献肉体给他们吃都无所谓,调达他只知道吃荤不好,那样的戒律不好。世尊后来就说明,为什么当时的比丘可以吃荤,这样讲的话,西藏的比丘、喇嘛他们福报比较好,可以吃荤。但是,世尊衪讲经到末期的时候,讲大乘经的时候,及较早之前的《楞伽经》里也有讲,大乘思想要度众生的菩萨,当然德行与自我要求要更高,从今以后,所有发菩提心的这些人,都不能再吃众生肉,从那以后便跟小乘自修的区隔开来。

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两句话常常被人家拿起来用,但,真正懂得人不会很多,甚至有的人把它认为烦恼即菩提,烦恼让它去发展,乱七八糟糕去发展,因为里面有菩提,不是这样。烦恼起来,就是我内心有烦恼的种子,还有习气毛病,起来的时候勾引起我的觉知菩提性观照它,学习不烦恼、不烦恼。如果你烦恼起来,你没有菩提跟它搅和一起去狼狈为奸做坏事,甚至不做坏事,在那里烦恼,那你也没有菩提,哪里有菩提?不是你烦恼起来就是菩提,你要有觉知,要有安住你的心的能力,才有菩提,才是菩萨要学的解脱。

要让种种有无着、无不着,无着是你烦恼起来的话,用菩提智慧观它,无着、无不着,你不着之间,佛性要让它自在,让它去接触一切缘。不接触一切缘,这佛性少了一半,有的部份没有办法发挥,神通变化没有办法发挥。你要让它无执着、让它发起,无执着,就是否定跟否定,就是让它执着,执着,就是你真性现起你该有的境。譬如众生有一个心念进来,你专修空观的话,不理它,你感觉了就把它化解掉、不理它。

菩萨就不能够这样,菩萨是有一个心念进来后,读出是谁的、起了什么心念,都要觉,觉了以后再把它摆在那里,如果该怎么做就会怎么做,不必做就不必做。菩萨不能絶对空或者絶对有,在有之间,让自性应缘、真如应缘之间起法的时候,还要能安住,如果不能安住,就没有解脱。菩萨做到最后,烦恼、菩提俱在,能够做无着、无不着;着就是执着,无执着或者无不执着,两边才能够成为圆满实相观、圆满无相三昧、无相解脱。  

未究竟三解脱门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脱到涅盘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1)空门(śūnyatā),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2)无相门(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3)无愿门(apranihita),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盘之入门。《瑜伽师地论》谓,三解脱门系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计所执之自性而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之自性而立无相解脱门。 

未究竟三解脱门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脱到涅盘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

(1)空门(śūnyatā),阿难在讲楞严颂的时候,「舜若多(空)时可销亡,烁迦罗心(就是金刚心)无动转」,空性可销亡,但是,有为心不动转、金刚心不动转,观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是《解深密经》里面所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无自性。不管佛性、凡夫性或圣人性,都观一切法无自性,你要解脱就要这么观,观其无自性。《解深密经》里面所讲的,唯识宗里面所依的三论。

遍计所执性,这是凡夫包括世间禅定的,乃无所不执着的凡夫性,这是要不得的,没有修以前或修的过程之间都犯了这个执着的毛病。依他起自性,这是圣性,阿罗汉或者声闻四果或者菩萨都有依他起性的自性;我们是有这个性,但不认识它,你修修修,能够开发出依他起性,就是刚刚讲的「烦恼即菩提」,烦恼心起灭的时候,你以菩提心观照、觉照,不会烦恼,这依他起性的圣性,要慢慢培养。圆成实性,到佛圆满了,这就是佛性、如来性。

这三性无自性,观这三性无自性。自性,自己生起的,自性,不是心生,就是生心,心生是主动的,生心是被动的,不管主动、被动它都起一切法,起法的时候,你要观它,用菩提觉性观它,不要烦恼。一切法无自性,不管有为、无为法皆包括在内,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若你了解了缘起观,不是只有意念懂一懂,不是在理论上讲了半天怎么缘起,而是能够观照到了,能从觉知去观照自己的依他起性,这是自性生法。

我们依他起性可以体会缘起法,在缘起之间,如果有因缘来会缘起,没有因缘来,你自己打妄想,虽然那也是缘起,但这种没有缘的缘起是妄想,不要常常去去打妄想。真有实际外在因缘来,你的觉知要知道它心起心灭,不管是怎么样、是人、是什么境,都是实际因缘,是心生或者非心生,你都能够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之间,又要能够把握你自己的心不相应,要观,要这么通达通达。你如果做不到,不用讲到菩萨道,是根本连初禅都没有到,根本体会不进去。而圆成实性我们更难去讲它,因为它是无量神通变化的一个佛性。

则于诸法而得自在,能够通达缘起法者,生起觉知以后要能自在,菩萨学习无着、无不着,这么自在;初学的不能自在,就要学空三昧,先絶对否定它,不要说有,就算是有这回事情,也要说没有,这样你才能自在。那你就会明白,原来法就是这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外来的法你敌不过,先忍耐个三天,如如不动,这样最后仍可破解它。所以你要先懂得缘起,如果自性缘起都搞不懂,那你学佛法差得太远了,你这打坐基础都没有弄好,还没有让气到脑筋里面去,这自性现不起来,现不起来怎么作用?没有用。有用都是你的妄想,跟你主观意念自以为要怎样怎样,那没有用的,一点解脱的境界都还谈不上。

(2)无相门(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如果你还没有去掉分别心,你会把人看成有男、有女;如果你去掉分别心以后,人就是人,你就不在意男女,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心,就没有淫欲心,对男、对女没有什么差别相,这是平等心观一切法。平等观就是实相观,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先把分别去除,去除了分别后才得平等性智。你要从世间法里面,自己去磨练平等性智,看你最在意什么不好的事情,便要去突破、不再去分别,能够这样突破掉,你才会有进步。通达只是懂了,如果不能通达,只让遍计所执性发作,则本身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这佛性的潜在力量,这部份你不会认识它。

譬如你眼睛看到,眼睛看到是眼根真如性的作用,但是,你眼睛看到后,马上就起念:这是男的、女的,我喜欢、不喜欢,然后妄想一大堆,遍计所执就在这里发作。原先佛性显现的真如只在剎那之间,但是接着你马上加入自己的妄想习气翻腾下去,这样,就是一般凡夫,这个样子怎么有通达?没通达!所谓的真正通达,就是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相、意根真如,这六根真如发挥作用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缘起法,然后你面对这个境,没有烦恼,照常自在。譬如看到这个人,以前很分别、不喜欢他,一看到就有气,一见到就讨厌,这个就是你还有瞋心,还有分别心。

修行就在推翻这些,你佛法懂太多有什么用?光会讲,会讲你却不去推翻,光说不练没有用。真正有修行的不会到处讲。像南传有的专心在修的时候,修得好的什么真的贪心、瞋心、什么心,贡高我慢在后面,贪瞋痴这三毒都一直推翻、一直推翻,到三毒断的话,贡高我慢心也没有了,原始无明、无始无明也破了,什么都没有,心很柔软,回到最清净觉佛的境界、如来的境界。你要去思惟,不是你听了,听懂了有什么用?要去做!随时打坐的时候,要闻思修、要去想。你每天打坐的时候,找一个事情来反省,你才会进步,不要去推计什么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怎么解释,没有用。听了要讲,是到讲经说法阶段才要跟人讲这些。

你是要听了这些,就能真正去做。例如空解脱,好,这个人我以前为什么要气他?现在我把它抓出看,我怎么能够不气他?气他的原因拿不掉,我分析一下,哪一件事情我气他?我为什么要气他?我为什么不能够摆脱气他的心?这么反省才能够进步,不是光把空、无相、无愿,讲的头头是道,到时候你都不会去用,你天天犯的都跟是空违背,看到这个气这个、看到那个气那个,看到这个事情要讲一下,看到那个事情不痛快,天天都过不去,哪里有空?无相解脱门,通达一切法的根本,但是,你最后都要自在,不自在你就没有得到三昧,要解脱更要自在,差别门要破解,能自在。

(3)无愿门(apranihita),又作无作(作意)门、无欲门,无愿就是你不要主动去胡思乱想要求什么、要求什么。还在求解脱的时候,你不要在那里安了一些冠冕堂皇的愿,以为要一个道场是很正常的,认为要弘法、要讲经说法,要有一个道场,其实这种心都是贪,这种愿不能有。在还没解脱以前,不能发这些愿。你要学习随顺自然,不去想这些,反正等因缘成熟、你又学的好,诸佛菩萨自然就会安排,你该有道场就有道场、该有徒众就有徒众,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因缘会慢慢形成。如果你光在那里乱搞,希望别人捐一亿、二亿、几亿,天天在那里打妄想,这求来的,自己都没有解脱,有什么用?这些对于修学佛法都不究竟。

这里讲无愿,可以说是你都没有愿求;或者称无作,表示你对一切事、一切什么事情,都不起心动念去相应;这里又翻作无欲,没有欲望,因为正面的欲望跟负面的欲望都不对,负面的欲望在初级修行已经去掉了,要是你现在正面要度众生的欲望很强,这样还有欲也是不对,一切要顺其自然。在三解脱门要证得,不能有欲,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你洞悉了知一切法,根本是无相、实相无相的时候,你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三界的法不求、出三界的法不求、度众生的念也不求,求解脱就是这样,自在、不能罣碍。

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你既然什么事情都死心塌地的不相应,怎么会去造三界的生死业因呢?不会。在修解脱之间,还没有到要度众生以前、进入陀罗尼以前都不能用心。无为法,无为是清净的另一个说法,空也是可以讲成无为;无为,包括实相,有感觉,我都不起心动念相应,我不去主动忆念我要做什么。无为,真如无为的境界,最后的,获得真如无为的境界;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在修无愿三昧的时候,或者无愿解脱门的时候,都不能起心动念,不要正面的说要度众生、要道场、要求智慧。智慧要干吗?要解脱、要能背咒语,好像讲的头头是道,有道理,其实这些都是意求、愿求,都不行。

可是如果我现在脑筋笨笨的,没有智慧,什么都记不起来,又不行有愿,怎么办?没关系,该会记的时候就会记了。像以前我记一个咒语都记不起来,像大悲咒我都背不起来,甚至不想去背,虽然其它的咒语,我背的很快,像往生咒、小咒、往生广咒,不过菩萨、佛要让你背的时候,你就背的很快。我现在能背很多咒,以前都是背前面忘后面,记后面又忘前面。到了该学的时候,丢的差不多的时候,丢了不能再丢了,烦恼不能起的时候,你要推积的就是这些陀罗尼,大、小陀罗尼。

九月十五日要开悉昙咒语研究班,要研究,当然你不见得得到三三门、三解脱门,但是,你熏了十几、二十年,有初步定力,该听的也听的差不多了,学一点咒语,知道我们有起码基础的定力,用咒语化解众生的苦难,也可以,学一些小小菩萨道要用的法,也可以做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你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得到定力的时候,正定,就是对境按步的空,絶对空;无相,相对空;无愿,什么欲望都没有,相对欲望、解脱欲望、什么欲望都丢了,都没有,这样得到三昧的时候,你就得到无漏。有漏就是有业,我们修学不要说要修无漏,有漏、无漏这两个是互相交融的去练心,不是一个人说要修有漏就一直抓无漏,不可能,因为你工夫不够,没有开悟的人练心很难。叫你不要胡思乱想,你自己行吗?你自己都想胡思乱想,还要用你的觉知,来叫你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若两个自己是自己是合一,怎么去叫?搞不清楚。

开悟的人练心很快,观照这个心「执杖牧牛」、不让它起心动念很简单。你要把你的自性开发出来,把觉知开发出来,知道觉知跟忘心是分开的。打妄想时,觉知的我就可以看着你这颗妄心,打你、逼你、压你!若没有那种分离的两个心,你怎么去修?刚开始没有,不要用有漏,有漏就是有为法,念佛也是有为法。刚开始念咒,虽然我们说念咒语要进入陀罗尼门者才能修,不过现在有需要的,修修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简单一、两个就好了。你修太多其它的也没用,你也不会用,因为你心不净,障碍来的时候,没有办法用,倒不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至少你心安住了,没有被障碍搞乱了,这是有为法。

有为法练无漏,你的无漏还不究竟,就用有漏来修。这世间禅都是这么练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是这么练的,像你在初、二禅看到光、看到什么会惊吓,会害怕,怎么有这个光,以前没有看过,什么白色光,这样对不对?有没有着魔?心慌意乱,就是没有般若智。你现在就是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不要动、不要动,让它去放去放。以有漏法来安住你的心,虽然这样做也是假的,但是,没有用有漏法去练你的无漏心的话,也练不成。用般若智观它、用什么法,定住定住,用般若智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为什么你要跟自己说无所有不可得?因为你定不住,所以要念无所有不可得;如果能够定住,光是光、什么是什么,你可以自在无碍,那些好像跟你没关系,让它这么去演去演。

到最后你能够把三三昧练好的话,就得到无漏的三三昧,是最清净的,那是自然能够进入解脱门。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正定的时候,还用有漏、无漏去练这个定力,练这个心,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三三昧通有漏、无漏,因为你还不究竟,所以用有漏、无漏之间在练心、练定。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个三解脱门只有通无漏,无漏就一点烦恼都动不了你,这个无漏智就形成了

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境,是清净,无漏智慧是最清净的,这些世间法也要清净无漏、出世间法也要清净、也要无漏。先学出世间法,再回过来世间法里面,也可以练到清净、无漏,此与先修空观,再修有相乃一样的道理,故为涅盘之入门。如果你这两个世间、出世间特别法,清净、无漏得到的话,就可以入涅盘,所以三解脱门是入涅盘之门,也可以说你到这个时候,解脱智慧具足。《瑜伽师地论》谓,瑜伽师是修行瑜伽行的这些人,哪一地、哪一地共有十七地,都有不同的境界,弥勒菩萨解释论说佛所谈的这些境界,这些在《解深密经》里面有讲到,三解脱门系依三自性而建立,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计所执之自性而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之自性而立无相解脱门。

遍计所执性就用空来对治它,修空这个解脱;依他起性这个自性就用无愿解脱门来对治;圆成实性就依无相解脱门来对治它,无相是圆满了,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把三解脱门跟三自性之间作连结。你可以知道你要修空解脱门,你就对治你的胡思乱想、遍计所执,眼睛看了执着、耳朵听了执着,什么无所不执着的,就用空解脱门化解它,不要去执着;依他起性,对一切境起了相应法,用无愿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去对治它,不要有愿求;如果你现起圆成实性的话,已经进入佛如来的境界,用实相观观它,用无相解脱门对治它,把这三解脱门跟三自性连结在一起,你要修哪个自性所现的因缘法,就用什么观去观照它。

唯如来住究竟解脱道,可谓真解脱、真实解脱,断一切烦恼而证得佛之涅盘,又称如来解脱,亦可为如来别名。二乘之解脱住于涅盘,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故,不住涅盘;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此即不住之涅盘,故称为真。《涅盘经》记载,不生不灭,即真解脱,真解脱即是如来。佛具十种不思议解脱,《旧华严经》所说,佛有十种无碍解脱。何等为十?(1)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2)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3)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4)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5)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6)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7)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剎。(8)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9)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10)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碍解脱。

唯如来住究竟解脱道,上面讲的阿罗汉的解脱境界、菩萨解脱境界跟阿罗汉跟菩萨之间,要跨入真正解脱的三解门,都讲了,这些还不是如来的境界,因为如来是不间杂究竟解脱妙智,妙智解脱究竟,妙智究竟。这里如来住究竟解脱道,才叫做真解脱、真实解脱,断一切烦恼而证得佛之涅盘,佛入涅盘是遍虚空的,叫大般涅盘。大,是无相,就是大,有相就不大;般,是趋向。《大般若涅盘经》也有北传,也有南传,北传内容讲得比较多,南传则敍述了比较多实际的修行,北传讲较多大乘的道理。

既然佛住涅盘境界,又称如来解脱。佛跟如来是不一样,把两个一起称呼如来佛,才是最好的称呼。你光讲佛,人家都会误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但佛只是觉而已,是觉悟者,觉悟遍计所执性是凡夫性,觉悟我们有个心是依他起性会应缘,对于缘起法这一部份还不知道、不懂,若已懂了又能够做到者,已经很不错,是阿罗汉、是菩萨,但真正的圆成实性还不见得会现起。

如来有十号,里面有一个名称是佛,是觉悟,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具足才是如来。如果你光讲佛,佛是觉了,却也不见得能够应供,因为至少要证得阿罗汉才是应供,你若觉悟遍计所执性、觉悟依他起性,觉是觉了,可以观缘起,但你还没有解脱,还没有六神通,也未究竟。佛有的是小佛,像地前菩萨也是佛,地上菩萨也是佛,但这些都会退转。《圆觉经》里面讲,你证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始知众生本来是佛,有的人看到这句话很高兴,我以前也是佛,修到心清净的时候,依他起性,你这时候才知道我也有佛性,未来成佛也有我的一份机会。

古代有一个裴休居士,他把这个本来翻成原来是这样。本是本觉,本觉是佛性;始觉是你的依他起性的时候,你知道,有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知道要修行,开始知道不对着妄想习气的时候,要修行,这是始觉。起心动念你知道有法,也是你第一个始觉的动作。本觉本来不动的,本觉是空,本来就清净,我们的佛性是这个,他不直接翻作本来就是佛,用本觉、始觉之间会认识它,众生都有本觉,也有始觉的这种佛性。如果你是佛却会退转,那就是小佛,是十住的第七住,他才位不退转;你要到登地,也就是入地菩萨,才是打死不退转菩萨道。初地乃行不退,行不退就是菩萨行不退,碰到多困难,他还是勇往直前,只是休息一下,碰到障碍休息一下。

像有法师心脏不好,心脏手术完了,再出去弘法;脑不好,剖开脑,缝好了再去弘法,菩萨就是这样要不退转,但是,表示十信位的阿罗汉还会退转,阿罗汉他二万劫还要发菩提心回小向大,辟支佛一万劫以后,他还是要发菩提心。阿罗汉不是永远住在涅盘里面,他涅盘还是不究竟,他涅盘时间到了,最后还是要发菩提心,到最高的十信位是阿罗汉。如果你不入阿罗汉的涅盘境界,直接去修十住,这地前菩萨,地前菩萨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中间还有一个四加行,这个都还有可能会行会退转,在地前菩萨的菩萨行不牢靠,一碰到障碍,就休息了,到天上的化城去休息一下,他不像登地菩萨。

登地菩萨已经不怕生死、不爱涅盘,随时都可以来受生,生死生死都不惧怕,因为他已经做到行不退转;到八地菩萨,菩萨心、菩提心才不退转,菩萨心也好、菩提心也好,到这里求如来菩提的这种心,永远不退转,到心不退转。我们常讲不退菩萨为伴侣,是要依八地菩萨的这类不退转菩萨为伴侣,小菩萨自身都还难保,还不能做依止。现世里面的这种八地菩萨有没有?很少。以前说虚云老法师,是八地菩萨来受生的,他出生的时候胞衣没有破,出来才弄破,八地菩萨其实也不简单,他自己要能学咒语,陀罗尼门不是只有学,要能讲咒语,这个咒语当然不是他创造的,是过去哪个佛讲什么咒,他也应该能讲,这样才是八地菩萨。

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他的解脱能力跟阿罗汉一样,但他的智慧不得了了,比阿罗汉不知要多多少!阿罗汉是有定,但没有去学智慧。从开悟到八地菩萨,以释迦牟尼佛而言,修行要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你不要说自己现在开悟了,很怎么样。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有讲,诵诵大悲咒就可直趋八地,当然定力是有了,智慧还是学、累劫去修,八地菩萨应该能讲咒语。你看过去世释迦牟尼佛时代,文殊师利菩萨请问,破了八重罪的婆罗夷(比丘尼),要用什么咒来救度她?世尊不会说祂不知道,如来当然知道,只是你不问我不讲而已,你问我就说,告诉你要诵什么咒?诵多少遍?如何诚心忏悔,或者要再找一个法师来在其面前忏悔,杀、盗、淫、妄以外四种,女孩子、比丘尼,这种男女之间的,没有行为暧昧、不清不楚。

如果你到八地菩萨,你就能忆想,因为你过去一定听过哪个佛、有讲过哪个咒,一直想这个事情、要度这个众生,譬如犯八重罪的比丘尼要用什么咒来度她,自己就会推想出来。如果都没有,你过去可能没有当过八地菩萨。所以更要学学学,不要以得少为满足。我们差太多了,不要动不动就说是佛、是菩萨,是几地菩萨。懂得愈多,你就会觉得差得太远了。差得太远也好,无所执着,什么都没有最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一法可得,有所得就不对。如来解脱,亦可为如来别名,也可以是如来的另一个别称、别名

二乘之解脱住于涅盘,声闻、辟支佛他们所求的解脱,是偏向于入涅盘,让心意不动,住在寂灭、快乐的情况之下,那是入涅盘,心永恒不变的守住一个空寂,不以有为法来让他起心动念,这非真解脱。对于如来佛所说的法来讲,这只是解脱一半,不是真正解脱。佛以大悲故,因为你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你修到三解脱门后进入陀罗尼之间,只有慈悲喜舍四心,这三三昧进入陀罗尼门,产生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而已,还不能讲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只有进入如来的境界才会有。你这么累劫用陀罗尼去度众生,慢慢培养从慈悲喜舍去培养变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这样变四大无量心,再上去就是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那是已经靠近佛如来的境界。

佛以大悲心,不住涅盘,一般涅盘就不做事情,这种涅盘也不是究竟;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佛没有所谓生死,衪有生死都是应化身来示现,此即不住之涅盘,在不涅盘之间又得到有涅盘的境界,在这世间、度众生之间,又有涅盘的境界,这个才是如来要教我们的法,你要懂得,不是像小乘住空寂,观「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那个是不究竟,佛所要教我们是不惧生死,度化众生之间又有涅盘心地境界的,这才是真正的涅盘,故称为真,才是真正的涅盘。《涅盘经》记载,不生不灭,即真解脱,不生不灭是根本佛性,来生、来灭也可以看成不生、不灭,你要有这种能力,要有这种知见,这才是真解脱。

如果你光说不生,永远不化一切有为、不入三界,那你没跟众生结缘怎么度他们?没有度众生,那就是阿罗汉。所以二乘之间的涅盘,不是真涅盘、真解脱,只是我们一个譬喻:石头压草的解脱,你没有看到草在长,你看到解脱、以为没有草,但等石头搬掉了,草又长出来。如果你对那些草认为不是草,不会怕,草不影响到你心慌意乱,不影响到你造业,那你可以用你这种智慧去度众生,虽跟众生生生世世搅和在一起,但不会迷失掉。这种内在的真实解脱,就是我们菩萨、如来所要追求的。

真解脱即是如来,如果真解脱还没有做到,那就是菩萨的境界,如来境界才有真解脱,此有程度上之不同,所以如来是究竟解脱、究竟妙智,差别就在这里。这个就涉入最清净觉了。菩萨同样是大菩萨,但仍非最清净觉的心地,佛如来很多的境界,菩萨还不能测量、知道。有的是大菩明知故问、为众生问,有的则是他根本推测不到佛如来的智慧到底到哪里,因为他还没有办法清净到最清净觉,他的法身还是有点汚垢,虽然知见可以遍一千大千世界、千万大千世界或无量微尘数的世界,但还不尽虚空一切世界,所以大菩萨距离佛还是差一截,大菩萨是未来要成佛的,这个知见跟境界,当然还有差,要讲真解脱,就一定只有佛如来才具足

佛具十种不思议解脱,佛当然要具足十号才算真正的如来,如来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解脱,《旧华严经》所说,《华严经》有新译跟旧译,旧译有四十华严跟八十华严两种,它说有十种无碍解脱。何等为十?

(1)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以一微尘中现出一个佛来讲,有无量微量数的不可说的佛出世(2)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转法轮,只有佛才能转法轮,佛转的法轮是解脱的法轮,转轮圣王所转的法轮是戒律的法轮,可以转铁法轮、财法轮、铜法轮、金法轮,这四种法轮都在讲戒律,以戒来得解脱的,转轮圣王可以对他的子民先讲,要守戒律,法轮圣王出现的时候,这些子民戒律严格。当然他的福报不错,但这个不是解脱法轮,只有佛才可以转解脱法轮。法轮是求内心清净、无为、解脱,这才是大转法轮,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讲的,菩萨是学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来宣讲,代释迦牟尼佛讲,像现今的讲经说法也是一样,依如来的德行加持代讲这些法。

(3)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4)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一佛剎是3x10 9的世界,一佛所弘化的佛剎土世界,等于3x10 9的恒河系,一恒河系多宽,现在还搞不清楚,每一个佛土,衪化一个佛在那边,毘卢遮那佛可以化多少佛?在华藏世界里面有二十重,20x3x10 9是毘卢遮那佛衪的功德相所感招的一种,如果以一个佛最小的衪化三千大千世界,则感召二十重,表示衪过去所修的功德非常殊胜。我们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华藏世界里面,你没有到那个境界,没有办法把那个知见打开,这些你有兴趣可去看经典,多看、多听,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

(5)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一微尘中可以对众生授菩萨记,你是菩萨、你是菩萨,就教导很多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的菩萨,授记你是菩萨,当然,教导 从身、语、意三化教导,菩萨一定讲登地菩萨,登地菩萨才可以直接受佛的教化,身、语、意,尤其是意化,你如果开悟了、是登地菩萨,佛在清净、无相之间,衪知道你修到哪一个境界,你现在起什么烦恼心,衪一个念过来,就是衪在二十重外的佛剎土,你也可以感受到,因为衪是对你发话。佛的能力很奇怪,衪要让你知道,只有对你,如果衪要给大家知道,那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到,如果衪不被其它人知道,只有你,那就对着你。

《首楞严三昧经》一开头就在讲佛的能力,衪说每一个人都希望,我的这个狮子座,请释迦牟尼佛来坐,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态,好,世尊就知道他们这种心态,我每一个都满足你们的愿,但是,你们都不知道,个别都不知道、看不到你如来坐于别处。只有你看到如来坐在这个狮子座,皆大欢喜,满众生愿,如来就是这么慈悲,你要什么衪就给你什么。衪意化,你如果心眼不开,衪讲什么话你都听不到、衪起什么念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办?像这种,衪会以化应化身,对于地前菩萨,衪会化现应化身。此一切化身跟如来无别,没有分别,衪可以化天人、人、阿修罗、畜牲、鬼道众生、地狱众生,六道众生衪都可以化,愈低下化的众生,衪一样正行、邪行衪都都来,跟对方没有两样的。教化你,但是你看不出来衪是如来化的,衪对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授菩萨记,我们要了解,佛的神通变化确实不可思议

(6)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过去、未来、现在可以同时普现的这些佛出世,这个我们看不到,只有菩萨境界才可以观

(7)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剎,过去、未来、现在的佛剎,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衪的佛剎土是怎么样?因为每一个佛剎土都有它的寿命,住无量亿劫也是一个时间,过去、未来、现在,这个实在是太遥远的时空的一种境界

(8)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衪所有的能力,这个能力你要懂得,我们已经在学很多如来功德相,都是在讲衪的能力,你要再懂得更多的如何化度众生的能力,就在第八品里面的成所作智讲的要怎么做、怎么做。

(9)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现在衪心中,衪对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无始无终的因缘果报,都无所不知,如来的智慧就是这样子;阿罗汉跟世间禅定的行者,得到的宿命通只有八万劫以内,而佛对众生的因果报应,无始无终的都能够知晓(10)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碍解脱。一切佛事,该发生、未发生或者正发生的一切佛事,对哪一个人、哪一个菩萨、哪一个众生所现的,甚至于清净佛净土的部份,一样,衪都可以示现,不过这些讲起来都太深奥了,我们懂一下、读一下,或者也可以打妄想去思惟、思惟。

(2007.08.0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