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3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佛的十六个别德()

「得佛无二智胜彼岸」()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是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解云:准梁论用圆满法身及四德波罗蜜为功德体。故梁论云,如来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罗蜜,具说如彼。

世亲菩萨解释「得佛无二智胜彼岸」,即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是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因为法身无相,才能讲无二,如果有相就有差别,因为法身清净无相,所以说证得平等法身,法身清净,所以才是究竟到彼岸,这是佛所住的圣彼岸,如果不能够证到如来境界的话,就没有最清净觉,就不能到遍十方虚空,法身现不起来,有现,但是,不究竟,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法身唯一、清净无相,它是得到种种善行,而且这些善行都是清净的,度到彼岸。

上回讲到波罗蜜多,一为了其义,二为依作其行,三为能够证解脱,有这三种意义才是波罗蜜多。法身清净唯一能够住无二的彼岸,如果法身还不完全证得五分法身具足时,或五者法身功德相不具足,都不能够讲是圣彼岸。解云:准梁论(梁朝的《佛地论》,《佛地论》全部在讲佛的境界),用圆满法身及四德波罗蜜为功德体。故梁论云,如来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罗蜜,具说如彼,所说的大致都相仿。

无性菩萨释云,是谓无二故名为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果位成满故。解云:诸佛法身无二故名平等。无性菩萨复云,果位六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具说如彼。

无性菩萨释说,是谓无二故名为平等,住佛无二所以平等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果位成满故,他也是讲平等法身证得,度到究竟觉、平等觉的彼岸,叫做平等。解云:诸佛法身无二故名平等。无性复萨释说,果位六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具说如彼,这些解说都大同小异。

亲光菩萨解释说,显示世尊自性身分殊胜功德,是谓佛法身无差别相名无二,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无差别相,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缘彼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佛已穷到,故名为得。解云:判此亲光菩萨之三说不同。一云举能住定显所住境平等法身,一云虽举所住意取住定,一云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又亲光菩萨云,是谓于佛地无二法身,一切施等波罗蜜多平等圆满。解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六度皆满故名平等。

亲光菩萨解释说,显示世尊自性身分殊胜功德,是谓佛法身无差别相名无二,法身清净无相,如果还不究竟可能就有差别,究竟时是只有一相,空相,所以无二,佛无二住即是法身真如为体,住于真如法身上,没有住其它不同的真如,我们常讲初禅有初禅的真如,二禅、三禅、四禅有不等的真如,或者四空处定的,以及声闻真如、缘觉真如、菩萨真如,都不是佛所住的,佛唯住在清净法身上,所以,以这个为体。

无差别相,于中一切二相分别皆不现行,如果在真如相起一点点差别相,那就不是真正的证得法身真如平等,如来衪没有这些差别相现起。缘彼胜定常住,胜,就是非常殊胜的一种,也不能讲是定力,而是住在一种无所执着的解脱状态中。如果住在世间禅定的就会退转,而在佛的这种胜定中,无所住、无所差别相现,衪永远都是可以住于定中;常住,就是不变,法身清净无相,才能够长住;如果有差别相,它就会有变化,就不能叫常住,常住其中故名为住,佛无二住,唯住一清净法身平等性上,所以叫常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如果有二住、三住、四住,这就没有冠上最胜彼岸之名,因为衪这里是证到唯一佛住于真如体上,所以叫胜彼岸。

佛已穷尽,佛已穷究一切理、证得一切境界,故名为得,一般虽也有得,但是不究竟,像菩萨、声闻有所得,但还不究竟,唯有佛是无所得,完全无一法可得,才是真得。我们在修习佛法,一路走来,像《圆觉经》也一样,都要我们不去执一法;《大般若经》也是在阐述这个得,不管什么法、境界、现象都不去执着它,这就是佛所得到的无法之法、无相之相、无为之为!上面这一段解释说:判此亲光三说不同。这些跟亲光菩萨所说的不大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一云举能住定显所住境平等法身,举出衪能够住于某种定,显现出某种住这种境界,都是以平等法身,平等法身能住于如来定,能显现如来境,这是如来住无二住的胜彼岸;第二个说法,云虽举所住意取住定,住在法身真如上,其实不是说它的义理,衪是无相,如果以名相取其名称的话,只有安住一个定,住在佛定上,佛的定不是像表相那种定,衪是入虚空无为的那种定;第三个说法,云通取所住能住以立德名,如果要以衪的功德相来说明的话,所住的真如法身以及能住的衪本身,这个所住跟能住,一个是主观的佛,一个是衪所住的境,为了要分别说明,立其德名。如果不讲,那就是清净法身平等无相,什么都不用讲,为了要说明衪的不同,为了要说明衪的胜彼岸境界,为了要说明衪无二住的境界,才拿出那么多的名相,再解释来解释去,无非不是要给后学的人多懂一点,其实在这种境界上无所说

又亲光菩萨解释说云,是谓于佛地无二法身,真正如来佛地只有一个法身,没有二个法身,一切施等波罗蜜,就是从施开始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等的波罗蜜多,都是平等圆满,佛要修证到十波罗蜜,无量波罗蜜,不是只有六波罗蜜,菩萨学六波罗蜜,地前菩萨修习六波罗蜜,地上菩萨学习十波罗蜜,地上菩萨再加方便、愿、力、智总共十波罗蜜,所以亲光菩萨祂说施等波罗蜜,这句话就包括有,你要讲六种,就是前面六种,你要讲十种地上菩萨所修的,这里在讲如来的境界,当然就要圆满十波罗蜜。解云:法身一故,法身为一,要用名相就是一,不用名相就是空无,名为无二,无二就是一、唯一,十波罗蜜、十度皆满故名平等。法法平等,六就是一,十也是一,具足圆满究竟就是平等平等。

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云法身一故,名为无二。一云于法身中,无种种二故,名为无二。

如上诸论总结有两种解释,一云法身一故,法身不可能有二,法身清净只为一,既然是一就无二,名为无二。一云于法身中,无种种二故,法身所现的境界,唯一所现,不会有种种的差别相,名为无二;对众生来讲是有差别相,衪法身所化的六道众生度化一切众生,我们看起来有差别,对佛来讲衪应化身还是一样。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显第十七解脱智别德。解脱者,解是离缚义;脱是自在义。如来解脱智慧不相间杂,所得智慧属于妙智也不相间杂,都是已达究竟解脱,已得一切智智之究竟智。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者,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别故。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故名如来解脱妙智。佛于此解脱、智慧已得究竟,如是即说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而不相间杂。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从最清净觉之间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能力、神通变化的能力,显第十七解脱智慧的别德。解脱,我们再花一点时间解释,有时候在《金刚经》里面讲过,在这里再重新归纳一下。解脱者,解是离缚义,离开束缚,绑住后束缚离开,就解脱;脱是自在义,解开以后,脱离了,就自在了,是说脱是自在义,解是离缚义。如来解脱智慧不相间杂,如来解脱的智慧,不杂有菩萨解脱知见,不杂有声闻、觉缘的这些境界,是为不相间杂,但是,衪具足种种三昧、种种解脱的,叫不相间杂,所得智慧属于妙智,衪的智慧有解脱以外,还产生无量的智慧,这个智慧叫妙智,这个妙智也不相间杂,如来所得的都是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法,所以也说不间杂,都是已达究竟解脱,解脱有不究竟的。

譬如无为法有六种,这六种代表六种不同的解脱境界,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尽无为、真如无为,每一个无为境界,都是在说明解脱的能力与智慧。我常讲,看了那么多的经典,佛所修的最清净觉就是不用一法,然后,以无为法,内心清净,无所执着一切法,这就是回到自性清净,所以,为什么《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间都在说明及要培养解脱的这种能力。你要是最清净,就是内心没有习气毛病,完全清净,就不会去执着外在一切境、内心一切法,在修行过程之间就是要这样,才可以回到最清净觉,然后就可以产生二十一种别德,这才是究竟解脱。

已得一切智智之究竟智,智,分成好多种,一切智是悟空,是对于声闻来讲的;道相智是对于菩萨来讲的,祂是空、有都能够自在运用,因为一部份要度众生,一部份要求解脱;一切相智或者一切种智,只有佛才有的,衪这种智慧才是究竟,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无所不闻、无所不能说,这才是究竟智慧。如此你会赞叹说佛的智慧多大,因为你还不知道,连大菩萨都不知道佛的智慧多大,没有办法,只知道是智慧无量、不可思议的,但是到底如何不可思议法,祂们也讲不明白,这个就是一切智智的究竟智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者,显示世尊受用身分殊胜功德,受用身,包括衪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跟衪的他受用土为菩萨准备的清净国土,这都是受用身分包含这两个殊胜功德。一切如来受用身体各各别故,衪的受用身,总体一个,但是,也可以他受身化成无量无边,虽然看起来有别,但是,衪的智慧如来妙智能令一切众生解脱,衪有一切智、究竟智,不相间杂的一切解脱智慧、妙智,衪可以讲得让菩萨、缘觉或者让一般末法时期的众生都能够了解经义,而得到该得的解脱境界,这是佛的智慧,故名如来解脱妙智,衪自己解脱,当然是衪所得到的一个别相,衪还能够令其它的一切众生也解脱,这是衪成如来的一种愿力跟能力

佛于此解脱、智慧已得究竟,同样都是解脱,但是,层次有不一样,声闻、缘觉的解脱是偏向于空的解脱,不究竟;菩萨的解脱,虽然是空、有、实相观证得解脱,但是,还不究竟、不圆满,学如来学一点点或者学一部份而已,不能够完全学到如来的境界,所以,如来所受的这种智慧跟解脱是最究竟的。如是即说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而不相间杂,在如来解脱知见上来讲,不间杂其它的,妙智究竟上来讲,也不间杂其它的智能;最明显的就是佛的十八种不共法,不共于菩萨、不共于声闻、缘觉的法,只有衪是最究竟不间杂其它的。

一般讲解脱(vimok=a),意谓解放,即由烦恼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超脱迷苦之境地。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身心自由,均可称为解脱。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以真正解脱道言,指断绝生死因,不再受业报轮回,即证得解脱,此解脱与涅盘、圆寂含意相通。

学佛法要求解脱,不讲解脱就不是讲真正佛法,如果你学佛,只会拜佛、诵经、念咒,却不从内心去求得对种种有形、无形,心、色法都放下的话,就没有办法解脱。你要达到一个程度,才了解佛法是要修解脱,知道怎么来修。不然以前讲经说法,讲来讲去,懂是懂了,但是,没有办法做到。一般讲解脱(vimok=a),意谓解放,即由烦恼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离不开业力、离不开心念在那里纠缠,你能够开发一条路出来,不受它影响,就是解脱出来,而超脱迷苦之境地,如果,你没有办法超脱迷糊、痛苦的这种境界,就不能叫做解脱;

解脱,有小解脱、也有大解脱;你现在多少也有解脱,小事情你看得开就是解脱,比较大的事情受不了,那仍是没解脱;每个人所犯的毛病都不一样,有的人在金钱上看得开,那就是金钱解脱;有的在亲情上放不下,那就亲情是不解脱;有的是什么都好,但是,内心很计较别人做的好不好?心里面水准很高,都希望达到你的水准,要求很多,这个就没有解脱。不管是哪一方面,对内心有欲望就解脱不了、有害怕也解脱不了。所以,阿罗汉是学没有恐怖,我们说无恐怖,对什么事情都不恐怖,这才是真正解脱境界。慢慢我们再深一层去看解脱

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身心自由,均可称为解脱。广义上来讲,你对世俗的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自在,没有罣碍的话,这就是解脱。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那就有不同层次,欲界,脱离欲望的解脱,称为欲缠解脱,在畜牲、饿鬼、地狱、人道这些欲望比较重,再上去四天王天、忉利天,虽然,他欲望是淡薄,但是,还是有,夜摩天愈往上天神,粗的欲望跟淫欲心等等的慢慢就淡薄,你如果能够脱离一切欲界欲望的纠缠,就是欲缠解脱。

再过来是色缠解脱,就是这个肉体,色界,你还有一个色身,用五根执着六尘境,不管在定中或者生活中之间,你都能够脱黏,像打坐,打坐中色身的痛苦,色身的痛苦能够不看做是一种痛苦,这是最根本的苦谛证得。然后,进入心的状态,就是无色界,无色缠是无色界的这种境界,是偏向于心,既然无色了,就只有心,这里的心包括六尘、六识心;这边同样是解脱,以佛法来讲,这三界的解脱是假相,不是真正的。如果,真的这样叫解脱的话,那佛法跟他们没有两样,没有,佛法的解脱跟四禅天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心不一样、修行的方向不一样

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见是我们五根对六尘的执着,至于修行过程之间也有很多的境界,所见也不应当执着,内心的境界断不了的话,这也是一种烦恼。见所修解脱烦恼,偏向于还在色身上面;修所断烦恼的解脱,偏向于心方面,在这里面都有种种的结使、不清净心。这在佛法里面讲的很细,在哪个阶段,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结、有什么驱使心去造业的,以真正解脱道言,指断绝生死因,不再受业报轮回,即证得解脱,欲界缚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这些没有到真正的解脱轮回,他们三界众生,天寿尽时,还要再轮回,就是没解脱,佛法一定要讲证到三界不再轮回,才叫解脱。

像阿罗汉证到脱离三界,祂就解脱了。此解脱与涅盘、圆寂含意相通。佛教的解脱,等于心寂静的涅盘,佛教的解脱有涅盘的意义。涅盘,是心恒住不二状态,不二状态就是定住了,不执一切境,这就是涅盘的境界,如果你心能够感知一切境,但是,没有起烦恼,那就是涅盘境界,不是死掉才是涅盘,佛入大般涅盘,大是广大无边,般是圆满(pari),大般涅盘是衪的应化身、肉体归大地以后,衪法身入涅盘,遍十方虚空,这是大般涅盘,这是最究竟的;阿罗汉,他证到偏空理,他证到不受业力的感招去轮回,他也是解脱。

菩萨不爱涅盘,不惧生死,祂也有能力没有烦恼,他也有能力再来人世间、度众生,但祂是没有烦恼。菩萨祂的知见,更进一步,这些才是真正的解脱。圆寂,圆满寂静,这个没有像佛最究竟觉。我们讲到这边已经了解,佛衪是有清净法身遍虚空,衪大慈大悲,过去的愿力,以最清净觉化无量的变化身来利益众生,这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圆寂,等于是入灭,但是,这里面还包含一个意思,就是衪的心住在一个涅盘寂静、不受因缘感招的境界,这样才叫涅盘圆寂。

佛教原以涅盘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四圣众解脱境界有别异,其后乃逐渐形成种种分类而加以考究。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性净解脱、障尽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另还有时解脱与不时解脱等二解脱;有烦恼解脱、邪见解脱等共有十解脱境界。

(1)有为解脱系指阿罗汉果行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胜解。

(2)无为解脱系得涅盘阿罗汉果者。

(3)性净解脱系指众生本具离烦恼之清净本性,不假修证,即多俱足。

(4)障尽解脱系由于现实之烦恼污染本来之清净,故今断其烦恼而得解脱者。

(5)慧解脱系以智慧观照,而远离无明,阿罗汉未至得灭尽定者。

(6)俱解脱系阿罗汉至得灭尽定者。

(7)时解脱,又称待时解脱、时爱心解脱。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可分六种,于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钝根之人,为入现法乐住,必待胜缘具足之时而解脱烦恼障,故称时解脱。其所待之胜缘又可分为六种,即好食、好衣、好卧具、好说法、好处所、好人等。

(8)不时解脱asamaya-vimukta,又作不动心解脱、不时不移动心解脱,指六种阿罗汉中第六之不动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根性最上殊胜,于有学位称为随法行、见至,以利根之故,现法乐住,不待事缘具足,得随时自在证入四根本定、四无色定、灭尽定中,其心解脱烦恼障,故称不时解脱。另有

(9)烦恼解脱。

(10)邪见解脱。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俱解脱有三根,即修四禅定中一至三禅为下根,具四禅为中根,就无漏禅而修观、练、熏、习为上根。
 

佛教原以涅盘与解脱表示实践佛道之终极境地,动不动就讲涅盘、涅盘或者是解脱、解脱,解脱跟涅盘是一样的意义,但是,你要去证,做得到,做不到就还不是。四圣众解脱境界有别异,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种圣人,依修行境界不同,所证得的解脱境界也不一样,其后乃逐渐形成种种分类而加以考究,像大家在说开悟一様,各有不同领会,解脱也是一様,也有很多不同层次的解脱。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性净解脱、障尽解脱,慧解脱、俱解脱,讲起来有十种解脱,十种都有不同的意义,只有如来才是得到不间杂的解脱究竟境界,另还有时解脱与不时解脱等二解脱;有烦恼解脱、邪见解脱等共有十解脱境界,代表内容不一样,说明如下

 (1)有为解脱:系指阿罗汉果行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胜解,能够明白了解,祂对于心控能力已强,以这种智得到解脱的

(2)无为解脱:系得涅盘阿罗汉果者,心寂静不二的境界证得了,得到真正阿罗汉果,无我智证得,那还有为的境界,无法智还不究竟,只有胜解而已

(3)性净解脱:自性清净了这种解脱,这是根本来讲,系指众生本具离烦恼之清净本性,这个清净的本性,本来就具足能离开烦恼的这种功德相,为什么你现在做不到?你是迷糊、执着,但是,不因为你的迷糊、执着,你就没有这个性净解脱,这跟你迷糊不迷糊没有关系,是业力部份在迷糊,它自己还是解脱、不黏,你说空性是我们的性境,那业力、所造的业,这两个随时都是在一起的,这方面的业不妨碍你的性净,它还是有解脱能力,你在觉观时,初禅境界,能够觉、观时,起心动念都清楚,你在跟人应对之间,你也知道你心有什么反应,这种初禅境界,你就可以感觉我本来一个清净的自性,它不会烦恼,虽然你的习气毛病在跟人应对,它会起一些烦恼法,但你这个觉知的心,它不会烦恼。这个性净解脱,是每个人都具足,但是,有的显不出来,不假修证,即多俱足,常常在辩论就在辩论这一个。

譬如佛性,每个人都有,但是,你为什么显不出来呢?显出来的都是凡夫性,因为这个习气熏习了太重了,盖过了佛性,佛性就迷糊掉,迷糊掉不表示它没有。在《金刚经》时候讲的《圆觉经》里面那个翻译,大家看了「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都很有诤论,大家一看众生本来成佛,那都已经成佛了,那佛还修什么?现在讲的是说你是有佛性,但是你不修,垃圾一大堆,一样的道理,但是,表面上看来「众生本来成佛」,看到成佛了,本来已经成佛了,菩萨就问,既然成佛了,为什么还会有无明?金刚藏菩萨就问:无明怎么起?大家都在诤论这个部份。

现在在回答美国同学的问题,在《圆觉经》里面两位菩萨提到这里,佛先讲「众生本来成佛」,我在想翻译有没有翻错,如果是成佛的话,后面世尊没有讲,你就不用修了,衪在讲你要修要修,你要依义这样一步一步走,照我跟你们讲的这样修,才不会迷糊掉。两位菩萨问的这个问题,世尊都没有直接讲这个,之后衪教你怎么修、怎么修,把这个无明拿掉,怎么修怎么修,跟《般若经》所讲的一切方法、一切境界、一切什么,都不去执着,这样的话,就能得最清净觉,跟佛一样得到最清净觉。你说性净解脱,大家都有,但是,你现在拿不出来,本自具足佛性,你的佛性在哪里?有的根本只有凡夫性,没有佛性,这是第三种,这是理论上讲你是有性净,惜无解脱。

(4)障尽解脱:障碍、业力已经清除尽了,这种解脱。系由于现实之烦恼污染本来之清净,故今断其烦恼而得解脱者,也就是说你有修了,用种种方法克服你的习气毛病,那你就能得解脱。

(5)慧解脱:系以智慧观照,而远离无明,你如果起心动念还看不清楚它,也不知道你自己在生气,也不知道你自己起了什么邪心、邪念都搞不清楚,反正一起心动念,你就钻进去那个牛角尖里面去,那你的觉性没有,只有凡夫的妄想念,这样就没有办法得到慧解脱。慧就是空慧,从空之间你空掉你自己的执着,你才有能力去观照到你的起心动念的那个微细习气,这种是用智慧来观照、察照你的起心动念。远离无明,根本无明是要成佛才能破解掉,但是,一般的无明,起灭起灭,阿罗汉他能够观照到或者这些菩萨也能观照到,但是,不会造成烦恼,不影响他会钻牛角尖,这种可以说是慧解脱。

阿罗汉未至得灭尽定者,这种慧解脱,阿罗汉有四果,还没有得到灭尽定,如果以无为的境界来讲,有虚空无为、择灭无为(你选择性的,对你不喜欢的,能够把它控制了)、非择灭无为(不管好、不好,你照样都可以进入无为境界)、不动无为、想受灭尽无为(等于受想灭尽定,不起心动念,没有感性成用,都住舍受,一切法平等,是舍受。像鸡足山的大迦叶尊者,他就是入这个受想灭尽定,在那里等弥勒菩萨下生,把衣钵传给衪)、真如无为,这是成佛的、成如来的才有的,真正的真如无为,最清净觉,最清净觉就有真如无为,这种真如它都是随众生业在应化的,到这边真正可以讲进入如来藏的境界,这是如来的境界,一切相,跟空合一的没有分别,这到如来境界才可以体会

(6)俱解脱:俱,就是都有了,何谓俱?系阿罗汉至得灭尽定者。刚讲慧解脱还没有到,未至慧解脱,如果到的话,叫俱解脱。俱,有定解脱、慧解脱,两者俱得称俱解脱,是得到了灭尽定。

(7)时解脱:samaya-vimukta又称待时解脱、时爱心解脱,还有一个时间让你去用功,不是哪个时间都解脱,有时可定,有时没定。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可分六种,于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钝根之人,为入现法乐住,必待胜缘具足之时而解脱烦恼障,故称时解脱,在我们以前讲《金刚经》时都已解释过。其所待之胜缘又可分为六种,什么时候?即好食、好衣、好卧具、好说法、好处所、好人等,这有六种,你还有执着这些,喜欢好吃的、喜欢穿好衣服、喜欢卧具舒适的或者喜欢讲经说法,也是一个习气,还要场所、处所好的,还要人、对象好的,这种还不究竟,就有一些偏好,这叫时解脱,你要去努力的,这里讲的很细

(8)不时解脱:asamaya-vimukta,又作不动心解脱,不管什么境界都能够不动心、不时不移动心解脱,不管什么时候心都不移动,这种心解脱,指六种阿罗汉中第六之不动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根性最上殊胜,于有学位称为随法行、见至,以利根之故,现法乐住,不为一切烦恼所左右,不待事缘具足,得随时自在证入四根本定、四无色定,四根本定是色界,四无色界是无色界,甚至进入无为法里面的灭尽定中,其心解脱烦恼障,故称不时解脱,没有时间不解脱

另有(9)烦恼解脱,(10)邪见解脱:阿罗汉由慧力离烦恼障而得慧解脱,复得灭尽定而离解脱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烦恼、解脱二障俱离,故称俱解脱,烦恼跟解脱这两种障都能离,烦恼障跟所知障都能解脱。俱解脱有三根,即修四禅定中一至三禅为下根,如果你修初禅到三禅,是下根基的解脱,这个是佛法跟世间禅稍微融通一下,有时候,你说佛法比较高段,但离不开世间禅定,还是要经过世间禅定的修练。具四禅为中根,如果能够修佛法,证入无漏法,就是修观,修练,练这个心,用有为练无为、无为练有为,这么练。

有时候在修行上来讲,这个练心你可以体会一下,你练一个断掉一个习气一样,要千百回这么练,练习断这个心病,到最后才能断掉,这不是像你说解脱,好像把一个东西拿掉一样,不是这样。你对这事情的看法,原先你还很执着,慢慢的你的执着少一点,慢慢的就不痛不痒,还是有觉,到最后无所谓了。渐进的这种练,有时候叫做练禅;练禅,离不开用有为练无为或者用无为练有为,因为是互相的,有一部份可以无为,你要说全部无为那就不得了了,有一些你可以做到无为,由无为法来练有为法里面,或用有为法来练无为境界,怎么讲呢?

譬如有一个冤亲债主来了,你定不住,你这个无为法做不到,那你就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这句佛号等于是有为法,用有为来安住你的心,念阿弥陀佛是有为,但是,我安住这个心就是无为,用有为法来安住你这无为的心。看你境界,我们在不究竟时,都是这么在练、练这个心,你说修,其实以禅来讲就是在练心,练禅、练心,这么练,就无漏禅而修观、练。熏、习为上根。熏要熏好的,不要熏不好的,习气要慢慢断掉,不要变成一种习气,这些你是修无漏禅,就是在修观、修练、修熏、修习。

不管是这四种里的哪一种,你都要有为、无为互相用,观、练、熏、习,你阿赖耶识有熏跟习的特性,你用熏新的种子,譬如佛的名号,用佛的名号来熏种子进去,好的要熏,去掉不好、压住不好的,慢慢能够去掉;习,是学习,或者变成习气,我们要学习好的,去掉不好的。熏跟习这两个是一起的,熏熏熏,然后变成一种习惯性,你如果熏白的,就是好的、净业;熏黑的业就不好的、不净的,要这么练。乞修无漏法,是这么去修的。你以后再面对心法或者面对外境、六尘境,都要用无漏法去修,不要造成你内在的一种烦恼,这中间种种在第六品瑜伽品就会讲这些止观。

 

菩萨离系缚十种解脱之别,即:

(1)烦恼解脱,

(2)邪见解脱,

(3)炽然解脱,

(4)阴界入解脱,

(5)超出声闻缘觉地解脱,

(6)无生法忍解脱,

(7)不着一切佛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解脱,

(8)住无量无边诸菩萨住解脱,

(9)离一切菩萨行住如来地解脱,

(10)于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诸法解脱。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即:

(1)生死不能缚,谓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

(2)境相不能缚,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谓菩萨虽见于一切境界,然不生执着。

(3)现惑不能缚,现惑,现前分别之见;谓菩萨于所见之境不执着,了知能见之心亦空而无有。

(4)有不能缚,有,指一切有为之法;谓菩萨于一切有为之法,所见皆空,而无所执着。

(5)惑不能缚,谓菩萨了达迷妄即真如、烦恼即菩提,故无着无不着。

讲佛是解脱究竟,声闻是什么现象?阿罗汉是什么现象?举出十种解脱。现在讲菩萨,跨到菩萨境界的十种解脱境界,菩萨离系缚十种解脱之别,即:

(1)烦恼解脱、(2)邪见解脱:你不懂,没有修证,你倒可能不会有一些邪见,你懂一点,又不究竟,造成邪见,你认为就是这样,会发表高见,就是邪知邪见。

(3)炽然解脱、(4)阴界入解脱:阴界入就等于十八识,五阴色受想行识,有时候讲五蕴;界,有十八界,六根入六尘,产生六识,总共有十八界;根、尘、识和合,就造成我们世界的一切法、万法,你不要根尘识和合,你是舍识、舍识,舍掉这个识,根住尘不动,就得初步解脱,入就是六根进入六尘,变成十二入,产生六识起的话,就变成十八界,阴界入时,就是要解脱,等于说你对六根、六尘、六识都自在了,没有感性情作用。

(5)超出声闻缘觉地解脱、(6)无生法忍解脱:无生法忍,就是你修忍辱法,修到最好时,对一切法顺逆,你都能够不生起一切法相应,这就是无生法忍,习气毛病也断的差不多了,你就对一切法好坏、顺逆都没有起心相应,要达到这个境界。

(7)不着一切佛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解脱:在修行、打坐到一个境界以后,心会外缘一切境,在这个时候不去执着,我刚已经说过修佛法不能在过程之间不能执着一点点境界,你看到了、听到了或者怎么样,都不要去在意,这就是在修过程之间都要抱着这种心,才能回到像世尊一样的到最清净觉。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讲这个道理,《圆觉经》也是一样,你菩萨不执着一切境、一切众生、一切佛剎土、一切法,这样就能得解脱。

(8)住无量无边诸菩萨住解脱:菩萨该住的是什么境界?你都住了,那种解脱的知见。

(9)离一切菩萨行住如来地解脱:菩萨有什么境界?你是解脱没错,但,还不究竟,离一切菩萨行,住如来地解脱,学如来的法。

(10)于一念中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诸法解脱:能了知是一回事情,不去执着,那才是解脱,愈往后面是愈高菩萨位阶的。

为什么他要有十种?你也可以这么讲,把这十种安成十地菩萨要修的:初地菩萨就是还有烦恼,你要断烦恼,烦恼解脱;二地菩萨,离垢,心清净了,就没有邪知邪见;三地菩萨,明地,心发明了,这是用智慧、空慧断一切烦恼;四地菩萨,焰慧,智慧如火焰一样,炽燃解脱,用你锐利的智慧去得解脱,炽燃他的智慧;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你可以这么对照,大概是什么阶段就得到哪一种解脱。

愈低阶的菩萨,心都还乱七八糟,智慧都还不具足,到第三地、第四地以后才有一点样子。菩萨是心还带有病,所以才一边度众生一边学习,不能像阿罗汉一样心清净,心清净,神通就会现起来。八地以前的菩萨还没有神通,因为他还有不清净心,但是,智慧很高,比阿罗汉要高,他能言善道、能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就是这样,你要走哪一条路,都要了解它的特性。直接修菩萨道的,他不进入阿罗汉的涅盘境界,他直接修智慧,发菩提心,求如来菩提,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开始就修伏心菩提,我们说菩提心发了以后,有五个阶段。

发菩提心首要条件就要是成如来,第二个是要度无量众生,如果没有这个心,光成佛没有用,因为你要先有度尽无量众生的这种大悲愿,才能够成如来,这是目标,这是工具、手段,度无量众生。发了悲愿,你就要开始修了,用菩提智慧来修,调伏你的心,如果调伏的好,心明了,明心菩提,心能明的话,就可以做到阿罗汉的境界;出到菩提,这空解脱,空、慧现起了,还有一个如来菩提,如果你修小乘的,一样的,走到这里就入涅盘,如果你到这边,心还不明,伏心还在做,明心还在做,但是,不入出到菩提,直接去修如来菩提,这个就是行菩萨道,边度众生边学习,这两条路不一样。
 

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菩萨解脱之五义,即:

(1)生死不能缚,要死、要生,不由黑、白无常来控制,自己能够自在,生死不能缚,谓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如果还不究竟的一般人,都还要透过死亡,是由外力来决定的,黑、白无常很多民间的说法,不是没有那回事的,有,有的人可以看到这种东西,他看到他们进到那个房子里面去,明天那一家就会有人死亡。我们说修行要断掉四魔,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阴魔,这色受想行识等五阴身,你要破解它,色法、五根、六尘,这些你要先破解它,这些破解了,你才有办法进入心,进到心,就有心的烦恼,要断烦恼魔。你要能够先体会生死这类的事情,修行,你如果没有体会生死这件事情,你就不能做到菩萨脱缚生死。

你看「色身功用行」那本书后面,提到十六种殊胜,世尊在打坐之间,学习死亡,死亡以后,知道死是这个样子,然后就不能死掉,还没有行菩萨道、衪还没有度众生怎么能死?再把它叫回来、不要死掉。开悟也是一样,开悟心打开了,这个识神是要死亡了,死亡是要跑出去,你又不能让它跑掉,跑掉人就死掉了,这个在道教叫羽化,你有另一个个体。如果你还有一个个体身的话,叫神我身,这个神我身它会脱离,等于是我们阿赖耶识一样脱离,脱离就往天上去了、就羽化了、升天了,依你的因缘,升到哪一天去?不知道。修佛法、修打坐,是在还没有死之前先体会死亡,如果你没有到这一步,你还没有做到生死脱缚的境界,不要以得少为满足,要赶快用功,要常常多打坐,这菩萨要体会这个生死。其它的菩萨解脱之义,包括「境相不能缚、现惑不能缚、有不能缚、惑不能缚」,留待下次再谈。

(2007.07.25.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