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2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如来总功德相说明(续)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显第十四应化别德。《菩萨璎珞本业经》载,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法身,即法性身与应化法身。谓于第一义谛之法中,由实性生智(般若),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应现无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之身。而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一般言佛有应化法身,自法身佛应现之佛、菩萨、人、天、鬼、畜生等无量身,此等所现身皆不可分别。
此处显第十四如来应化别德。凡如来所有现起的身,不能够与法身有分别相,因为现起的身,就有好几种,法身、报身、应化身中本无有别。我们凡夫看起来好像有分别,但是根本上来讲,不管如来现什么相、什么身,都与本体法身不能具有分别。还有,如来过去世现哪一个佛应化身,或者未来又现哪一个身,现在现释迦牟尼佛的身,这些也没有分别。
我们在学大乘佛法,有时候义理非常难理解,过去庄严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还有一千佛,总共三千个佛在娑婆世界出现,这个是怎么一回事情?有时候,你会思想是个别的佛,如果你了解种种菩萨境界、如来境界的话,如来的应化身可以随时化一个身,这个应化身不是一化就成佛,衪也是累劫修、累劫修,修到一切智慧具足,通过种种修行的境界,到最后一世衪成佛了,这个佛是不是另外一个佛?其实,这个佛,就是娑婆世界毘卢遮那佛所化的一个应化身。我们说未来要成佛,但,不是成就像毘卢遮那佛所化的这些,随时所化的也是一个个体、一个人或者一个众生。但是,最后成佛跟衪也没有两样,我们说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个佛的名称是一样,还是不一样的佛?其实都是一个。这句话就在说如来的功德别相,凡衪所现的身,法报化身等都是不可分别,你要把视野扩大,了解佛衪的无上功德相是什么样的。
《菩萨璎珞本业经》载,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法身,初地就是菩萨欢喜地,到十地菩萨法云地或者十地如来,简称如来地,如来有十地,是不一样的境界,但都有两种的法身,即法性身与应化法身,法性身是无相,应化身当然是要度化众生,依众生因缘而应化的化身。谓于第一义谛之法中,由实性生智(般若),一切空性,产生无量智慧,这般若智慧,自然能够做到实相观的智慧,实际智慧的法身,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这称为自体,以法身为自体,集藏为身,把一切众生或者一切世间相,化为衪的自身。你看毘卢遮那佛,衪化一大莲华,在莲华藏世界里面,莲华藏世界有千万亿的莲华,一莲华一世界,这些都可以说明衪的应化身或者器世界,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应现无量之法身,因为你用忆念,清净的心忆想如来,如来的法身衪都会现起一个应化身,这应化身里面衪也有法身,就像我们雕刻一个佛像,安座以后,这个佛像有如来的法身,无相的法身净住,这佛像就等于是佛,所以无量众生能够感此实智的法身,法身能够应现无量的化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之身,一切世界国土是由佛的法身所化,佛的法身可以化一切众生身,也可以化一切的佛身、菩萨身,协助如来度化众生等等,都可以现起不可思议的身。我们进到这个别德,你要了解如来的智慧跟衪所现的身,以前我们从来都没思维过的,从这里稍微去了解一下《解深密经》所讲的诸佛的功德相。
而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一般而言佛有应化法身,自法身佛应现之佛、菩萨、人、天、鬼、畜生等无量身。为什么衪要化成这样?衪,化成人就是度人、化成天就度天、化成鬼就度鬼、化成畜牲就度畜牲,衪化成无量的等流身,这些化身都是佛所应化的。从这段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佛衪度人不以佛身出现?因为人福德见不到佛,衪化一个人的形象,可以人对人的讲经说法度他们;如果鬼神道的,衪就化一个鬼神跟他们在一起,可以讲经说法,让他们得度。佛可以幻化一切众生,衪所变化的一切相、一切身,大至佛身、菩萨身,小至三恶道等等的众生身,一般言,都与本地自性佛身不可分别、不可分别。我们众生才有分别,因为看不清楚,衪所现的佛、菩萨、人、天、鬼、畜生等流无量身,此等所现身皆不可分别。初步的了解,为什么讲佛所现的身都没有分别?对我们来讲有分别,对衪来讲都是一样的,法报化三身无有别,本地、垂迹佛身并不有差别相。各别相中那种度化众生的能力,也都是一样的。该要度哪类众生就化哪一种众生相,这样才能够亲近,对着他们、开导他们。
同经卷下另举二法身,即果极法身、应化法身。其应化法身如影之随形,以果身为常之故,应身亦为常。故他受用报身及应身、化身等总称为法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法华论》卷下、《金刚仙论》卷九, 云: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作现身度生。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就广义而言,万法自体无言之说法,亦称为现身说法。即万物之当体,能陈说无限真理,如「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又称无情说法。
我们说如来清净法身,衪可以化成即果极法身、应化法身。果极法身是无相,是证得法性真理之身,亦是「法性身」同名义。从果极法身中衪会随缘应化一切身来救度众生,这就是用应化身。应化法身是指自法身佛应现之佛、菩萨、人、天、鬼、畜生等之等流无量身,有时称他受用报身、应身、化身。《菩萨璎珞本业经》记载,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种法身,即法性身与应化法身。谓于第一义谛之法中,由实性生般若智,故为实智之法身;法名自体,集藏为身,一切众生之善根,感此实智之法身,故法身能应现无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之身。
上面讲佛、菩萨衪们本身自性法身能化等流身,会示现人、天、鬼、畜牲,其应化法身如影之随形,衪所变出来的应化法身,好像跟人跟太阳一样的,你走到哪里,人的影子就跟到哪里,如来果极法身也是最根本的无相、清净、无为的法身,由此衪能应化而生此等身,现出众生身时,其自性法身如影随形,不离所化等流各类身。以果极身为常之故,果极法身就是无相的空,为衪应化身之所依,法身与应化身中,本无差别相,解脱知见、智慧等本无差别相。既然果极法身为常,那应身亦为常,意思是说衪化了一个应化身出来,这个应化身永远都是不灭的,此应化身累劫修亦能成佛。那果极自性法身依众生忆念而化成的应化身,缘灭时此像也就灭了,唯未灭中其智慧、度众能力与如来无别。
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这部经所讲的一样,有一位如来衪有一生化现一个化身,这个化身,因为众生道德衰败了,所以寺庙也毁坏、倾倒了,但是,衪的应化身没有灭,当然果极法身、自性法身本不坏,应化身亦不会坏,还在里面还没有毁坏,只是一般人看不到。寺庙坏就坏了,好像就没有了,但释迦牟尼佛应了一个婆罗门信徒邀请要去应供,就带了衪的所有弟子要去他家受供,经过这个废墟的庙,衪就独自顶礼了,众生因为业障重,心不清净,看不到里面有佛,我们看的都是破瓦砖墙有什么好拜的,但佛眼所看的不是这样,看到里面还有佛在,就顶礼了。里面的佛就出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智慧无量,既然是果身佛,衪是常、不灭,又因为法身无相,所以没有灭不灭的问题,衪所化出来的应化身跟果极法身一样,衪也是不灭的,这个应身亦为常之理。
故祂受用报身及应身、化身等总称为法身,过去我们都分得很清楚,法身、报身、应化身好像三个是分开的,法身清净无相,报身是衪修到种种功德圆满所现的三十二种相、八十种随好相,报身是有相,依众生缘,要度众所应化的。像释迦牟尼佛是毘卢遮那佛所应化现的一个菩萨来投胎、来成佛,衪是现应化身在人间成佛,现一个菩萨身来人间度众生,或现一个凡夫来度众生等等的,都是应化身。现在我们要知这三身,是不能有分别,都是法身相依存,不一不异。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法华论》卷下、《金刚仙论》卷九,云: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所现的有一个身体的佛,都是应化身。又作现身度生,现起一个有身来度化众生。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那就是变化身,如来衪可以一下子变菩萨、变天、变人、变鬼神,连变畜牲都可以。有一部经又谈到有一只兔子,他看到一位修行人肚子饿了,好久没吃饭,衪愿意投到火炉里面被烧死,愿意供养此修行人,然后真的牺牲供养这位修行人。但是,投入火堆中之前,还跟此仙人开释佛法,怎么才是真正的解脱法等等的。这是衪变现动物身度众。动物身怎么会说人话?菩萨跟佛的力量不可思议,会现这些相,这是经典里面提到释迦牟尼佛舍身度众的一段。
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这里要度人,就要现种种身,譬如要度人,所现的身都有实际的一个,譬如变现为人,衪要变有血有肉人的样子,不是只有一身影,不是你在打坐中幻相里面看到的影像,你要抓没有质量,有的人在禅修中看到的是幻像,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幻像?当然因缘聚会,才有那些幻像。有的人不是感召这些因缘,他可以不受那些像,有的就会无知无觉,就会受感召、会看到。这在禅修上都是因为五根不净,眼耳鼻身舌身这五根不净才较会感召。在《楞严经》讲叫魔相,魔相是善境界,但,你不度过这色阴魔相都没有通过,永远都还没有进入佛门。
佛门要把苦灭掉,这几天又谈到苦,大家很痛苦,苦没有灭掉苦就没有办法成就。五蕴来讲,色、受、想、行、识,色阴方面,你耳朵可以异听、眼睛可以异见,这些都要舍掉;受阴方面,忧喜苦乐如果达不到舍受,观忧喜苦乐平等的话,还不能够进入佛法阶段,这叫受阴未灭。受阴能够灭,就相当于十信位初位,在菩萨道的六十四位阶中,第一个十信有十个位阶,受阴灭才等于是六十四年级的第一年级。如果你还在色阴魔相里搞了半天、搞了一生,那佛法的边都沾不到;接着忧、喜能够平等、平等,才容易修入清净。苦乐是跟身有关,忧喜则是跟心有关。还是归到苦集灭道的第一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修行也一样、人生也一样,碰到很大逆境的痛苦,你如果能够这么解开的话,就悟到了苦谛,能已知苦、已断苦、已证苦谛,就没有很大的痛苦。
就像我们去参观古舍卫国,舍卫国有一位妇人,他先生去砍柴,被大雨冲走了,好久没回来,他太太带着一大、一小的儿子要度河去找他,把小儿子放在岸边,先把大儿子要送过去,结果小儿子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被老鹰飞来把他抓走了,她为了要救岸边的婴儿就在那里叫叫叫,结果不小心大儿子就落下水,被淹死了,老二也没有救到,老大也被水淹死了,结果跑上去看,又看到她先生死掉了,一天死三个,一家四口死三个。后来就很落魄回家,就回到城里面,她父母亲在城里面是很有名的富贵人家,她为了嫁这位先生,跟父母的关系断掉了,那么落魄,她不敢回家,就问人家她的父母亲现在怎么样?人家就告诉她,现在那一家人男女主人都已经死掉了,现在正在火葬场烧。这样一天死了五个亲人,父、母、先生、二位小孩,这种痛苦是最大的,如果你一年死一个已经很不得了,一天死了五个。释迦牟尼佛用衪神通观,这个人已经到最痛苦时,给她点一下,她马上就悟道,所以世尊就示现,就先跟她开释过去因果,如何解除苦痛,她马上就证到阿罗汉果。
你要苦,苦其苦,苦其苦又分成八苦,小苦、中苦、大苦,你受小苦小悟、受中苦中悟、受大苦大悟。像我们打坐一样,你舍不得去受那种痛苦,这个身见永远都破不了,身见破不了的话,你连须陀洹果都没有。证须陀洹初果,要破身见、去疑心病、戒禁取(释迦牟尼佛没制作的戒律,不要去乱守),这三个证得,才是须陀洹果。身见,要超越它大苦以后,不受它影响。昨天有人报告说,打坐修法痛是可以观着它,怎么好像不是自己在痛。肉体,是神经在痛,不是你在痛,如果神经是你的话,那神经也是佛,可以成佛?不是,是你肉体的神经系统感觉在痛,你要跟这个肉体划清界线,这个身见不是你,无常、观破它,这是苦。
到三禅的乐时,你不觉得快乐,把它舍弃,这样才回到舍受,舍受清净、平等,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四个都没有了,这就是舍受、平等观,到这个阶段,才到菩萨六十四位阶的初地、第一位阶,六十四位阶好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里的这些天界众生,外道、世间禅,每一个都有这个境界,但是,他们不学佛法,不继续修心养性,没有断忧喜苦乐的话,就跨不了真正佛教的门坎。我们要了解这些境界跟过程,你要去懂得要好好的去承受肉体的这种痛苦,你才能够超越、才能往前走,而且能够超越肉体的痛,你才能够入禅定,能够入定。如果连这个肉体的苦都受不了的话,进不了定,因为一痛你就换脚,一换马上就不痛,当下不痛过一阵子又痛了。
如来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现各种身来说法,当然说法就是转法轮,让大家从内心里面去转变习气毛病、执着,求得我空智、法空智,能够得解脱,入无为的境界。就广义而言,万法自体无言之说法,万法的自体是空,不能自己言说、不能自己说法,总是要假藉一个身、假藉一个形像来说法,纵使是无情众生,它也可以说法,山河、大地、种种花草都可以向你说法,如果你有灵性的话,你可以体会它向你说法。如果要真正能够用到语言文字说法,那只有化成众生相,这边现身说法,因为万法自体不能自己说法,所以要现一个身来说佛法。即万物之当体,万物就是世间相,世间相的当体能陈说无限真理,真理是不说不能清楚的;你说空,空是真如,什么叫空?搞不懂,总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空是无形无相,空是最大,有如虚空,空是能产一切相,空中生有,怎么产生?就依缘产生。
譬如如来要化一个什么身,来说佛法,也要有一个因缘。化了一个身在那里,若没有众生可度,那你化这个身在那里干什么?不必要。一切法都要缘起、要有因缘。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除了先决条件是衪要成佛外,还加上衪要有众生可度的这条件。成佛就是要度众生,大家听那么久的《金刚经》应该也是懂了,你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这目标放在那边,你有这个慈悲心,度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把目标放在那里,那你就要去做,去做调心的工作,把心里面的不清净拿掉,好好去修,先决条件是你要发这个心!既然证到如来的境界,当然就是只有众生,没有自己,因为衪进入大般涅盘就无形无相,衪的应化身在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就住持在那里,住在那里自己一个人,一个那么庄严的道场如果没有其它众生点缀,那不是很那个吗?所以衪化现很多的天龙八部,很多的菩萨受衪教化的,把衪的自受用土之中化成一个他受用土,衪也居住在那里,这样才有眷属,一个如来有很多的菩萨相伴,有天龙八部、种种众生相伴,这样才是一世间相,衪现种种身,都是有因缘现起,来化度众生的,现了身以后,要讲道理、解脱道理,就要语言文字来述说。
这里讲无相怎么度众生?我们常看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流水声,你听它无穷尽在流动所发出来的声音,你可体会很多里面的意境,有形有相的、声音不同的、无常的现象,你仔细去观,自己体悟,自己得到解脱,这是大智、大慧的人。你没有,你就听人家讲,你闻思修入三摩地,自己听人家讲以后,然后去思维这道理,你所看、所听都要去思维对、不对,智慧够的话,一句话,你看了这里面有毛病;智慧不够的话,人家讲是这样,他没有办法去思维,没有办法去思维,就没有办法判断对、错。
住在乡下比较容易看到,有标语说「信我者得永生」、「博爱」,你看一看,你脑筋动一下、思维一下是对、是错?信我者得永生,这个不全、不够圆满,只有一半,那不信的或者信一半的、半信半疑的,怎么办?既然是博爱,是大家都要爱,才叫博爱,无所偏颇。所以这个话就是有矛盾,把它放在一起是很讽刺的!博爱,应该是信我者我度你,不信的我也度你,半信半疑的我也度你,这才叫平等、博爱。这是我读高中时,骑脚踏车经过一个教堂,见墙壁上这样写的,当时我就说这不对,十几岁我就这么想了。你要闻,看,看到你要去思维,如果对你就要去修,现在你天天来听课,听了、懂了、思维也正确,但是,就是不去做、不去修,难得给你四天来磨痛苦,你受不了,这样没有办法。修最重要,但如果没有闻、思,变成一种邪思、邪见,就会乱修,就会走错路。佛法要听,人家讲的人都依经典讲,你听到以后,去思维,思维有道理这样对,就要去做,有做才能拿到东西,没有做拿不到,光理解没有用,你死掉的话,这个理解也没有了,因为你没有得到果位,我们的记忆力不能变成你的果位、你的所修所证,只是一个阿赖耶识里面的一个东西而已。
像这个「溪声尽是广长舌」,佛的舌头是比较大、比较长,它伸出可以碰到额头,衪讲出来的话都没有虚言,广长舌是祂所修养成的一种功德相。如果你有意境、有智慧,你到深山里面去看这些森林、溪流,你坐在那里思维,也可以悟道。那种悟是意解,意解容易,闻思的思,就是去意解有道理。但是之后,就要去证,要证就要去修,不修就光说不练,没有用,听以后,要找机会去磨练。「山色无非清净身」,山色有形有相,你如果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么去思维的话,那相就是清净了,有的人悟到空,看到有相就很讨厌,那就不对,你要做到佛教所讲的中道、实相,不能偏执于空、有哪一边。法身清净无相,要现一个身来度众生,总是要现、要讲,因为一般人没有智慧;说不言说,光看动作,就能学很多,这种人不多,但是也有。悟道的人不去讲闲话,只有正语,像八正道的八个东西都要悟道来配合,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所谓正语就是你这个话不会随便乱讲,闲话不会乱讲,邪知邪见的话不会乱讲,你问我才讲,答出来都是真实语、如实语、不诳语、不异语,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因为你没有这些邪思邪见,你没有那些瓜葛,人家问你,你马上答,对你这个问题答,如果不是为了度你、为了让你去了解佛法,我讲干吗?你问我才答,其它的不用讲,正语,讲出来都是真正你需要的,让你能够去修的,废话没有半句,这就是正语,有相也可以、无相也可以,你都可以去悟。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第三段来讲分别。分别(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举有三分别:(1)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2)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3)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它二分别,故谓无分别(avikalpa)。《阿毘达磨杂集论》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分别(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你没有分别心,你就是没有推量分别,如果你看到男生、女生坐在这里,你不去思惟说,这是男的、女的,男生、女生都平等平等,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相。如果你起了思惟,这是男生、女生,女生里面有谁?这都在思惟,看到一个人,脑筋已经很快转了一个念,这是谁?这是好久不见的谁谁谁,你要思惟,才知道她是谁,名字叫什么,要思惟、推量,一起思惟、推量就分别,分别就造成我们人世间的一种痛苦。佛法修到最后平等平等,就是没有分别,修到刚刚讲的痛苦不是痛苦、快乐不是快乐,忧喜苦乐平等,这是人的思惟心在分别忧喜苦乐,如果没有思惟心、分别心的话,事情发生的这件事情,只有事情发生这件事情而已,不是什么好事、坏事、痛苦的事情,还是什么事。我们一般人都没有这种修行的境界,看他中了乐透彩,好事、好事!好事、坏事还不知道,中了乐透彩,搞到最后家破人亡,谁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起初中了几亿几亿,当然像好事,但是最后以悲剧收场,因为钱一直乱花,三五年就花光,还要透支,到最后沦落为强盗什么的都有。所以要修到你有好处的,也没有什么好高兴;有不好的现象,你也没有什么好悲哀的。这是果报现象,有什么好坏想?身体所现、家里所现的事,都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你不要忧愁,要面对,坦然的去面对它就好了,就是没分别。我们在修,就是在修这个,去掉分别。
分别,就是推量、思惟之意,又作思惟、计度。斤斤计较来推测、来想,就有心及心所。心是能思的主体、心王;心所是你有分别心、有种种毛病的表法的一种名词,也就是精神作用。如果你忧喜苦乐都平等平等,哪里有什么精神作用?忧,你不会痛苦,喜也没有什么高兴,身体痛苦你也没有什么痛苦,身体气充满,你也没有觉得很快乐,这种精神作用都是心。心都是在感受这些忧喜苦乐;顺我则好,好,这很好,这支香坐的很好,什么很好?气很旺。气很旺,就觉得很好,什么叫好?打坐就打坐,四天熬过去就对了,大家都天天在分别,这支香好、那支香不好,那天好、那天不好,所发生现象都在分别分别,没有办法做到平等平等,都是心,发挥作用产生的心所法,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那就是分别。
《俱舍论》举有三分别:(1)自性分别,眼耳鼻舌身这些自性,面对境界它要分别,如果没有分别,你就不知道你面对声音,色相有什么分别。如来衪是没有分别,声音、色相,衪都是用清净法身都可以了解;我们则都搞得很分别,色相一定要用眼睛自性来分别,用见性来分别,声音则一定要用闻性来分别。证到圣人的境界,六根不分了,自性回到一性,他没有什么眼根、耳根、鼻根、色根、身根的分别,他只有意根,意根就有六根的作用。分别有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寻就是觉,伺就是观,窥伺,你自性分别,一定是有觉有观,有一个境让你去觉、去观。以觉以观之所觉为体,心所是心的作用、心作用的范围。如果你有眼识,眼识是心,眼根看到物相时,眼识起作用,眼识心王,不起分别的话,它不知道这是色相、这是什么东西?它看不清楚,有看没有到。就像我们不用心看到的话,人是一大堆,没有仔细看的话,不知道这是何人,还是什么物?要分别的话,是由见性来分别,但见性只是针对物相,它不能去针对声音,声音是闻性的自性去认识的;心所法,见性它局限在物相,物相起分别,分别这是物相,而不是声音,见性它只是认识物相。自性分别,以觉观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这叫自性,如果没有知觉,没有分别起作用的话,那它视而不见,有看,但是,没有看进去,视茫茫。
(2)计度分别,就是用到思惟的心分别,凡夫才会落入这种样子,如果圣人声闻他在修四念处时,肚子在那里凹进去、凸出来,他很用心观照这肚子一进一出,但是,有一个人进来,他眼睛半瞇,有一个影像进来,他自己会告诉自己有人,至于是男生、女生他都不在意、不再去加以分别,有人,是第一步的分别,他知道有人,如果你进去再分别是男、是女,是什么样子的,是商人、农夫,依他的穿著,你就是进了两三步的分别。第一步的分别只是物相,这是人,如果你连这个人是人你都不起念的话,那是菩萨的境界。菩萨都不管你是什么,他都不去应缘;阿罗汉会应缘,在应缘,然后再告诉自己不要应缘,要放下;凡夫不是,看到这个人,想男人、女人,我认识吗?我认识,我喜欢、讨厌的,然后一大堆的问题一直来,哪件事情对你好、哪件事情对你不好,乱七八糟想的前尘影事都现了,那就进入胡思乱想的阶段,那这是凡夫,实质的凡夫就是这个样子。
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如果离开智慧来推理判断的话,那是胡思乱想,如果以智慧来推理「信我者得永生」、「博爱」,这句话很多人看到,有没有人去思惟这事情是对、是错?显然教徒一定是很相信,他们不会去思维,信我者得永生,赶快去信,博爱!耶和华菩萨是博爱的,写标语这是人的毛病,不是菩萨的毛病,菩萨不会写这种字,很多后来的人都创造一些经典,写一些标语、什么的,那是他们的错,不是六地菩萨、耶和华菩萨的错,衪在天上,衪也不会来人间管你人间的这些事,总是你要有智慧来分别、思惟、推计这些分别,没有智慧的话,那就邪知邪见,你会去搞出不好的事情。
(3)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第三个随念分别,念是念头,随你内心所,它会起心动念去思惟,而想起过去哪件事情,你记忆所留下哪件事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你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拿出来再回锅一下、再熏一下,那叫熏,你每追忆一次,就熏一次,如果你跟谁不好,吵架了,本来吵完就算了,但你不是,吵完回来又想,想一次再熏一次,愈想愈气熏了一次,明天无聊没事干,又追念一下,又想起来了又熏一次,一回熏、两回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熏,也许二倍熏、三倍熏也说不定,这个种子就愈来愈黑,这种看不开的意境就愈来愈紧,以后你再看到这个人就咬牙切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可以变成深仇大恨。
圣人不去想这些,念头起来打死它,过去的事情,你还在想什么,不用想。后面两个,如果计度分别有,用智慧去分别、思惟的话,那还好,让你做对事,如果用错误的这种邪慧去做,那当然很糟糕了。你看为非作歹那些人都去设计规划怎么作坏事,都一级棒,头脑都很好,但是,他用错地方;像现在的电话诈骗,什么我是你儿子,我怎么样、被谁捉走了,打电话来骗人,这招不行,就换另一招,这些都是在骗人,邪知见、不务正业都是这个样子。第三种是你回锅过去的事情,拿起来分别,这种都是熏,熏得愈多,以后这种种子就愈糟糕。
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savikalpa),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自性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只会自性分别,见性只能分辨色相,闻性只能分辨声音,这个鼻子、这个嗅性只能分辨这个香臭味,味觉的味是你的舌根,舌根只能分辨酸甜苦辣,都有特定的对境,身体只能接触到软的、硬的、坚硬的、冷的、热的这些感觉,那是它对境自己去分别,这是活着才能感觉的东西。计度分别是用智慧或没有智慧的心去思惟;随念分别,是抓你的仓库里面的好的、坏的拿起来追想追想,好的熏一次更好、更爱,爱得不得了,坏的熏一次,更恨,恨的不得了,这是以后要发芽的,让你的种子这么随种子去发作,那你会活得很辛苦、很痛苦。
意识里面,第六意识具足这三种,像自性分别,如果你眼识没有第六识分别加进去,它看到物相,它不会自己说是物相,这物相里面是什么东西,它也不会有分别心,我们讲的就是前五识里面一定要加第六意识才会起分别识,一定要第六意识加进来作用,因为第六意识叫分别识,这样才能完整的认知其境。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第六意识有分别,谓有分别(savikalpa)sa,就是亲近、具有、拥有的意思。萨迦耶邪见,我们刚讲萨迦耶邪见不破,身见不破,萨迦耶邪见就是有身见;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而无推计分别、随念分别,因为那是另一种心里的作用,你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没有后面两个分别心,你要了解,故谓无分别(avikalpa),前五识它没分别,它只是对这个境,分别色相而己,色相里面是人、物,是什么东西,它没有这些分别心,好、坏什么它也没有,无分别(avikalpa),“a”,就是没有之义。
《阿毘达磨杂集论》,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这三种作用都是意识的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等于现在看到东西,你分别这是东西,这是人、这是什么;随念分别属过去,是讲过去,因为你拿前尘影事,阿赖耶识种子起来追忆;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你在思惟、推测未来要怎么做,你在规划,规划就是计度分别,你在检讨,检讨这件事情做的对、不对,做得这样怎么样,那还是过去,有过去的检讨、未来的规划,这些心就是计度分别。
举例来讲,每个人的能力不一定,有的人善于某方面的工巧,当然也算是计度分别,也有可好、可坏,这些用在好的地方,就会像是什么因明、医明、声明等等的。印度有五明,因明、医明、工巧明、声明、内明。唱歌唱不好的,都没有声明,五音不全,过去没有赞美或少于赞美人家的,赞美声、歌诵声,赞美诸佛菩萨什么的,你发出来的声音不好听;因明是讲推理、逻辑观念的;还有一个工艺,有的人就很会做工巧,他摸一摸就会,把它拆开来,再组合都没有问题,有的人一拆开来就完了,搞不懂如何装回去。你要了解,确定一下我们了解分别心,概括自性分别、计度分别跟随念分别。自性分别只是面对眼前的事情,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它们不会造业,会造业是第六意识心加进去,去动你的行为、去动你的心念,去做好或坏的事情,这就是造业。
这一段在讲如来「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佛如果要利益众生,佛只有一件事,衪就是要度尽所有众生,度尽一切众生,在法身清净无相之间,一定要化起一个化身,应化身应化在哪里?不一定。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人间,来成佛,那就是应化一个释迦牟尼佛来出生、出家、证道、转法轮、示涅盘,如果示现在菩萨,衪就来人间度众生,出现在人界,也可以在人跟人之间,讲一些道理等等的,这些所有现起身,对衪本来的法身并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是说工夫、智慧、能力上都无差异。但是,我们这里加以说明什么叫分别心,是要让你了解一下分别心如何起。
世亲菩萨论云,即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
世亲菩萨论云,凡所有现身不可分别,即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衪要示现哪一个,衪就示现,当然要修证到最清净觉,功德圆满的法身,才能够现起一些衪所有要现的哪里身都能够非常殊胜无碍的能够示现;你看有的人虽然会变,像五阴魔相的里面识阴魔相,到识阴魔相的修行者,像阿那含、阿罗汉境界的跟外道世间禅定里面的外道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他们会变化,仙人都可以变化,只是他们没有将微细的这种内心的习气毛病断尽,没有摆脱天界的真如性,还是凡夫一个,没有办法脱离三界轮回,差别就在这里。他们的能力都一样,佛有这个能力,衪是不稀罕,衪把它放下,菩萨一样;阿罗汉执着一半,阿罗汉执着空,执着有为法,有为法是有神通这些,佛则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
无性菩萨释云,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虽现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珠及箫笛等。(虽无分别而能现身名不可分别,或可所现之身由无分别起,故余人不可分别。)
无性菩萨释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有情种种认识佛知道衪是全身发光、金色身,这是对众生来讲,衪有一个身是身体能发金色光的,虽现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珠及箫笛等。虽然现出金色身或者现出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衪跟衪本来的法身是没有分别的,就像末尼宝珠它发光时,光跟末尼宝珠两个是一体的,不是光是光,如果没有末尼宝珠就没有那个光,要有光就一定有末尼宝珠这么照射;箫,要有箫笛的声音,一定要有箫笛来吹,不然那个声音出不来,有箫笛声一定要有一个发出声音的箫或笛,这两个是不能分别的,本体跟化身相是不能分别,这里在讲这个意思。如果是动相的就没有分别,动相的是应化身,法身空,衪应化无分别,这应化身是一个总称,法身体相是无分别,衪所化的应化身,有如来、有菩萨、有人、有天、有鬼神、有畜牲,这些在能力、智慧、神通上都是没有分别,跟从衪法身出来的化身没有分别相。
如果平面的来看没有分别,如果从主体跟现象界来分,也没有分别。幻化成鬼神,衪的智慧有如来的智慧,衪可以讲如来的道理,衪如果幻化成人,不是只有讲人的道理,衪也可以讲如来的道理,这些因化身本身就是如来,如来化什么身,衪讲的当然是如来法,如来化什么身,讲的是如来法,这个人还不成熟,跟他讲比较低浅的,要作善事,要帮助别人什么的;如果,这个人智慧够,就跟他讲,要求解脱道,什么事情都要看开,不要执着,没有我的执着,没有法的执着,看他们的层次来讲。众生有的沦落到鬼道,鬼道们也是有善心,也在修行,看他的福德智慧,该跟他讲什么法,所说出来的语言、文字有分别,分别是依人而异来分别,但佛的智慧不会有分别,因为同样来自一个母亲体来的,从法身空来的。所以虽然看起来,化成如来好像比较高段,其实不是,衪化成人、鬼或化什么的,衪的智慧依然是与本地佛身平等平等,都一样的,没有分别。
所以无性菩萨用这个末尼宝珠跟箫笛来解释。虽无分别而能现身名不可分别,没有分别主体跟现象界,这是根本的不分别,所现的身,我们凡夫看有分别,以如来的角度来看,也是没有分别。或可所现之身由无分别起,故余人不可分别,你所现的身,因为是没有分别所起的,所以别人也不可能来分别,佛衪化成人、化成天、化成鬼、化成畜牲来度众生时,这些人、这些鬼,当然也不能分别衪是谁?主客之间,衪自己当然不会现出分别相,别人也不可能来分别。
无性菩萨复云,即于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应现相不可分别。于有情中现邪正等行不可分别,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别也。
无性菩萨复云,即于所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应现相不可分别。对于所教化的这些有情众生,不管他是正的、邪的、好的、坏的、因缘成熟、不成熟的,如来衪没分别心,全部都加以救度。没有因缘成熟,就让他因缘成熟;邪的就让他一念转,可以悟道;正的因缘,你就让他顺着缘去证更高的果位或者菩萨道。衪从来对要度化的众生是没有分别,衪在另一个地方讲,所现的身、要度化的众生是没有分别。于有情中现邪正等行不可分别,是邪正等行名不可分别也。如来度众重效果,邪正方法难分别。对衪来讲什么叫邪、什么叫正,没有什么邪正,如果有邪正,那衪不是如来,邪人行邪事,那是他的因缘果报现象,这么去看事情,你就没有什么正邪,因为他因缘不好,过去世他种了不好的种子,长出来不好的芽,就做不好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果,衪也不会怪他说他是坏人。我们看这个人不好,心地不好,划成是黑五类,没救了,如来则不会这样。你要体会,因果要这么去体会,你不要爱一个人爱得要死,恨一个人恨得要死,你从因果去分析这些,你跟他好是善因缘,跟他不好是恶因缘,善、恶因缘,你怎么跳脱这些情见,你就要有智慧。不然你光知道好、不好,又不想脱离,那你不是要再轮回吗?佛法就是让你懂得这些道理,去思惟、去修,看你毛病落在哪里,要去修。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是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如来身非是杂染分别起故不可分别。(凡所现身不由虚妄分别起故名不可分别。或可所现身非虚妄分别起故余人不可分别也。)
亲光菩萨解释云,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这讲起来比较不大切题,达如来境界的人,大概都在为众生做事,不能再显现什么,衪无形无相,平等平等一切法,这里在讲能正摄受每一个众生,无染,让他们进入无染,住无为法,众生所有的染法不入,也不能染到衪本身、自身,本身就是以释迦牟尼佛来讲,反正你清净的碰到污染的不会被污染所污染,这自身还是清净。能够正确的摄受无染自身这种殊胜的功德,在摄受众生之间不被他所污染,衪本身清净,还是清净,没有被他们污染而有分别。如果一个末尼宝珠拿到哪里去,它都是末尼宝珠的话,碰到污泥,它还是末尼宝珠,不会被污染,它还是没有分别。
是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别所起,诸佛的身,不是因为虚幻而分别化起的,我们会神通变化的人,他所幻起的都是虚幻不实在的,我刚讲到识阴魔相的这些修行者,都会幻化,自己幻化,要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变,都可以变成实际有那个样子的东西。我以前讲到优婆毱多尊者,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第四个祖师无好相佛,衪没有像释迦牟尼佛具三十二相,无好相或无相好佛,以前他们讲无相好佛,无好的相的佛,也就是没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的这种如来,但是,衪有如来的智慧,衪度一切众生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平等平等,衪度很多的释迦族或者衪的弟子成阿罗汉。
这中间就有一个衪的弟子证到三果,这个弟子又教了一个弟子,这弟子很用功,证到阿罗汉果,他就想,我这个师父他自己认为是阿罗汉,但是,这位证到阿罗汉果的弟子,知道他师父没有证到阿罗汉,这样如果让他入灭了,很可惜,可能就是阿那含果位,他发起慈悲心,要帮他师父证道。他问师父:「会不会幻化?」「废话,我当然会幻化!」阿那含跟阿罗汉都可以幻化,他也没有跟师父讲他没证到阿罗汉果,他师父也不知道,他师父自己认为他是证到阿罗汉果。「那你现在可不可以幻化成一头大象?」他马上幻化成一头大象,弟子说不够大,要化得再大,大到一个房子一样大。最后弟子说:「师父你可不可幻化这头大象向你冲过来?」当然可以,等到快冲到自己时,师父自己起了分别心,忘记是幻化的,起了分别心,就开始害怕、恐怖。《心经》里面讲的不要有恐怖,一切业都是恐怖造成,如果没有恐怖就是阿罗汉,且除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恐怖以外,还要有神通,才是真阿罗汉。心经讲「以无恐怖故,菩提萨埵」是菩萨。起恐怖心,对什么事情,好事、坏事,起了恐怖心,就是不对,更不是阿罗汉。有些人修行也是常在起恐怖心,你会害怕因果,恐怖。你会害怕事情会有很坏的结果,恐怖。你会害怕没有钱吃饭,恐怖。愈没有智慧的人愈会被最小的事情恐怖,凡夫就是这样。圣人是明天的事,明天再来处理,船到桥头自然直。后来这个师父他发觉自己还有恐怖心,不是阿罗汉,就赶快再修,这是他弟子度他师父的。很多人境界自己不认识,自己认为我证到什么、什么,像某大德,动不动就自称大阿罗汉,他的弟子是阿罗汉,也有三果、二果、初果的,好像证果很简单。这个罗汉果是好吃,但这些声闻阿罗汉果是不好拿的。刚讲的你连一个痛你都受不了,还要说什么恐怖,南传的好处就是实际去修,北传的菩萨道大多是光说不练,光说不练,当然智慧是有,但是,你不要太离谱了,你也要有这些智慧、也要能说,把道理讲对,毛病当然还是有。南传的这些声闻乘心地清净、威仪庄严。菩萨道就是智慧累劫修,不离众生,这两条路是不一样的,阿罗汉他是当生可以成就。
今天上如下振师父来道场,他讲到南传如何判断声闻果位的。譬如你是初果向弟子,有没有得果,若他是二果证得者,我要问你,用问的,你讲你修行的过程,心的改变状况,跟身体的改变情形给他听,他就知道你还有什么毛病,所以没有证果。若你连初果什么心净都没有,身体变化也没有,他已证到初果的话,会教你缺少什么没有修证。譬如身体、心理,这要分两边考验,身体的成就跟心的成就,这两边不能分开讲,你说你心已经有菩萨境界,你身体气都没有通,也没有气,这是什么菩萨境界?
虽然我们不是真南传的修行者,但是,他们也是一样看你的心地,譬如刚讲的萨迦耶邪见没有了,没有身见,你怎么证明?你要气通给我看,你可以坐在那里几天几夜不起来,都没有感觉痛,你要有这些现象。他们也有走禅的,一天一夜这么走,不能累也都不躺下来休息,用走的体会这个身体,要超越这个身体对你的限制,这个有身见才破解掉,这跟外道是不一样。外道就是在玩这个身体,要能够飞、能够干什么的,心地还是不一样。
初果由真正二果来跟你印证,你的经过讲给我听,对不对,如果有漏掉就不对,你没有做到也不对。三果来印证二果,让他们有机会去带领这些后学,不是全部由阿罗汉来证明,你要去印证你走过的路,这个人走的跟你有没有一样?如果没有一样,如果你给人家印证你是二果阿罗汉,那他讲的跟你初果阿罗汉的境界都没有一样是真的,那表示他没有。譬如说一个人说他是初果阿罗汉,但他还是会抽烟、会喝酒,您相信吗?
心地成就清净,清净哪一部份要有,身体成就,这个气走到哪里哪里,这个业有没有消掉?业有,是现在表皮的业、或者有肉中的业、也有进入骨髓的业,这个风大气机,气要进到骨髓里面去,最根本的把那业障都消掉,基本上都在讲这个,这个身见才彻底灭掉。你说你有成就,那个业在,还有这里痛、那里痛,那怎么是成阿罗汉道?阿罗汉身体没有病,不是菩萨,菩萨是跟众生是一体的,众生病他就有病,就是他可以忍受这种痛病。阿罗汉不行,阿罗汉全身的业都消掉、控制了,肉体应没有病,当然他也不能感受到众生的病,这两个系统是不同的。阿罗汉他们有果位,菩萨是累劫修的,未来要成佛的,那是二、三大阿僧祇劫以后的事情,能不能成也不知道,因为你中间又沦坠的,时间要拉到什么时候,也许是四大阿僧祇劫也说不一定,好在菩萨对于时间已无分别,不去想几大阿僧祇劫之事,总是已发心就有目标,总是可以做到的。(待续)
(2007.06.20.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