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2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如来总功德相说明(续)
前言:
如来衪了知一切法,当然所有智慧都具足,要起一切神通变化、要度一切众生,都有一些智能生起,也都不会有迟疑,也不会有疑惑。我们说一切修行者,证得三种智慧,一是一切智这是空智,是声闻智。再来是道相智,那是种种的境界、智能的学习,以及有为法的学习、使用,这是菩萨智。三是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有时候讲一切智智,这是如来的智慧,当然如来也具足一切智、道相智全部包括在内,衪的一切法智要起用时无有疑惑。
「于诸法智无有疑惑。」
此是显如来第十三智德。疑惑vicikitsā,疑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疑惑系以理智寻思而不可理解真象、不能决定是非之心理状态。如来证悟诸法智,得诸法实相,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如来悟知实相真实体相,平等实在、不变之理,法身遍入一切法界、虚空界,所以对于一切法具足正知正见,无有疑惑。如来诸法智圆融,得决定智,演译、摄入经、律、论、般若波罗蜜多、陀罗尼门等五藏门。
学佛法要得究竟三身,要得的三身是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化身(应化身)千万亿,无量无边的化身。依修证的境界不同,这三身他所得到的果报也有程度差别,完全最清净觉的如来,衪才有无量无边的应化身,有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相的圆满报身,也有清净、无丝的毫尘垢的法身,这是最清净觉的,所以得这三身所起的智慧,当然没有迟疑、也没有疑惑。
疑惑vicikitsā,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我们的心如果不清净,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常常就会起疑心病,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修行就要把这个怀疑心闭起来,就要把它打死掉,心起不要当真,如来衪不会有这种怀疑的现象,为什么?衪知道太多,懂得一切现象,当然不可能有这些疑惑的念头起。那我们修行过程之间,都有业力的牵引、冤亲债主的作乱,或者根本是无事,心里面不清净,所产生的种种怀疑心。这些,我们要学习如来,才能够抑止疑心。虽然我没有神通能够知见一切法,但是,我们知道所有疑心的毛病是不好的,要确实断掉;
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在因果的现象来讲,如果你愚疑,不明了因果现象、道理,有时候就会颠倒,把果说为因;譬如有人说打坐会引起生病,五脏发生疾病,会痛是打坐引起的,其实是因为打坐把他身体里面不健康的、已经发病的地方,把它诱发起来,不是因为打坐才会发生那个病,打坐顶多会拉伤肌肉或者姿势不对,造成脊椎不正,日久慢慢造成五脏会发病。你打坐没有三个月,就说打坐引起你身体的病痛,这是把果变为因,这是不明了。打坐发病的现象,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处世间,因因果果搞不清楚时,不要乱下定语,最好回到空、不执着,守住自己,那当然就可以突破你内心的种种毛病,一个没有办法走出来的人,永远都是执着他所感觉的、他的心念都是对的。我们没有菩萨的境界,没有大菩萨的境界,更没有如来的境界,所知有限,最好不管真真假假、有心起心灭,都回归到空、无、不执着,都不要去讲道理,因为我们智慧还不够。我们在疑、在惑之间常常障碍我们很多的修行,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神通、没有宿命通,所以看不清楚一切法、看不清楚众生之间的恩恩怨怨、因因果果。若常常胡思乱想的话,造成疑惑。如来佛,衪不会这样,因为衪神通无量、智慧无边,无所不知、无所不详,所以就能无所疑惑。
疑惑系以理智寻思而不可理解真象,用你自以为是的念或者一般学习到的逻辑或者一般你自以为是的种种观念,这么去解释一些事,你就会认为是这样、是那样,因为我们对那个真相不了解,都是以你自己所知的背景来判断,所以,不能决定是非之心理状态,那一个是、那一个不是,是是非非搞不清楚,这样心就会乱,我们既然没有办法真正具足无量智慧,我们都是在学习空观,声闻祂们可以有十八空观,一切用理念去理解,什么叫空?
菩萨可以证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解脱门),这十八空与解脱三昧两个是不一样的,十八空偏向于义理的理解后证得,当然菩萨过去有学过十八空,偏向于理解、义理的修证。声闻要走菩萨道,到此时间阶段,一定要证到三解脱门,既然空,你就不管真相对不对、知道不知道,都把它观空,这样就对了。因为我们没有那种智慧,可以去理解真相,学佛法,第一阶段都在学这个,不要学一些心理面所感觉是对啊!一定是这样!没有那回事情,就是真有那回事情的话,你也要把它看成没有这回事情。这样虽然我们不能够去判断事情的是是非非,但起码我们可以脱离是非圈,跳脱出来那个环境,这样就自在了。
如来是证悟诸法智,一切法的根本智慧,衪都具足,得诸法实相,一切现象能如实知,知后不执取。衪都可以知道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万法,有种种千万差别之现象,衪能够随缘而了知是什么事、什么事,小事一举手、一投足所造成的业,衪都能够知道。我们看经典里面,常看到很多微细的人跟人之间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果报的现象,你对某个人起了善念、同情他,以后哪一世再面对人跟人的层次时,他会给你一个善缘回报你,如果是用这种理念,我们虽然没有宿命通,没有具足一切智,读经典也能知道一点,虽然心跟心之间,没有直接对话,也可以产生因缘果报,这个是真的不可思议,你要多存善念,对一切喜欢、不喜欢的人,如果你对一些人,你喜欢给他好的念,你不喜欢给他不好的念,这个都是会得到他们好或不好的反应;
修行,当然尽量要求解脱,要跳脱这种是是非非,最好能够不要起心动念,嘴巴不讲话自修、自律是最好,如果你要行菩萨道,就不能够这样子,总是要讲话,要讲话,总是会障碍到别人、得罪别人。菩萨有一个好处,就是障碍别人所得到不好的反应时,他可以照单全收,无所谓因为他也在学习忍辱、也在学习空,不当一回事情。当然,佛衪是具足一切智,衪知道总总事情的实相;如来悟知实相真实体与相,这是指空的体性,平等实在、不变之理,一切法,如果没有善恶、分别心话,就是平等、平等,只有一个现象,对佛来讲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一个世间现象,你跟他之间不好的因缘、你跟他之间好的因缘,所产生一种果报的现象,都是一种现象。
现象,如果对于悟空、悟平等性的人来说,逆境不是说不好,顺境不是说很好,对他们来看都是平等平等,是一个现相表示而已,既然一个圣人证到解脱的话,知道现象是个现象,但是法法平等,没有好坏。菩萨也可以这样,只是没有如来那么实际、平等、平等,衪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最清净觉,就是真正的平等法。法身遍入一切法界、虚空界,因为衪是最清净觉,所以无所不住、无所不到,虚空有多大衪的法身就有多大,遍入一切法界、虚空界。虚空界里面有很多世界,世界里面又有分很多的法界,像我们娑婆世界就分十个法界,如来法界不算一个法界的话,还有九法界,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道再加三圣等共九个法界。阿弥陀佛世界都是圣人,没有三恶、
这些法界,不管是六法界、十法界,还是三法界,还是只有一真法界全部都是圣人,这些佛的法身都可以遍入一切法界、遍入尽虚空界。所以如来是对于一切法具足正知正见者,你要问世间事,衪对世间事就以因果来说明一切现象,谁跟谁之间发生某件事情的因因果果。如果你是要修行,衪有正确知见的道路,让你了解解脱道、菩萨道、无上如来菩提是怎么样走,这个能够正确的知道方向、正确采用正确的手段、正确的修行方法,才是正知正见。
你为什么要深入经藏?就是要能懂得如来所说的种种法,衪指向哪个目标,用什么方法来修;譬如,须陀洹要断三结使、斯陀含要淡薄三毒、阿含那要断五下分结、阿罗汉要断五上分结。这些名相,释迦牟尼佛跟你说明,三结、三毒、五下分结是什么?五上分结又是什么?这是你要去修的,你修得了,你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只有如来佛才能指向正知正见的道路。你要成如来菩提、要成佛,那你就要学习菩萨道,就要修六波罗密、修十波罗蜜,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等等,这就是佛所具足的知见,以正知正见来教导我们,既然具足所有正知正见,当然对于一切法,就无有疑惑,才能如实教。
如来诸法智圆融,得决定智,没有犹豫就是决定,一讲出来就是这样。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衪洞知一切现象。有一些菩萨他讲出来是这样,但是,他不了解为什么会这样,祂凭什么讲这句话?不知道。如果衪知道,那菩萨跟如来的智慧还是有差别;譬如你讲一句话出来,然后事情真的是这样,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讲这句话,但是,讲这句话出来最后结果真的这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菩萨还没有完全得到智慧圆满。但是,祂潜意识的觉知感觉应该是这样,讲出来应该是对的。你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子讲?前因后果如何?」不知道,是祂随心而说,没有决定智慧,来了解一切事相。
只有如来才有这种智慧,如来具足这些正知见,没有疑惑的法智,始称圆满,衪能够演译一切经典、摄入经、律、论。我们普通都是讲三藏,在菩萨法来讲,要到懂得入五部法门,第四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观一切法不即不离、无所有不可得这种智慧,中道观的智慧、实相观的智能,这是菩萨要学习的大乘佛法的精髓。学习到了般若智能,再进一步要学陀罗尼门,所有真言门都当学。陀罗尼就是很简单的几句话或者一句话,把无上的精义演译出来,演译出来有无上的力量。譬如大般若波罗蜜咒语:「揭谛gate 揭谛gate 波罗揭谛paragate 波罗僧揭谛parasa{gate 菩提bodhi 萨婆诃sv2h2」,为什么念这个可以从此岸,度到彼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虽然这么念,你却可以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不执着一切,你遇到逆境、遇到不如意的事,你念摩贺般若波罗蜜多(mah2 praj#2 p2ramit2ya也可以。你不念波罗蜜,就念般若波罗蜜的咒语,念「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 萨婆诃」。菩提又是什么?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又是什么?就是于一切法不执着,能够这样,就可以度到彼岸;《大般若经》六百卷,无量无边的般若法,其实总归一句话,就在是讲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讲般若波罗蜜的咒,几个字而且是总持义。所以般若波罗蜜,菩萨要学,最后陀罗尼门要学,这五藏法门菩萨都要学习的。我们普通讲到经、律、论三藏,这里讲五藏,才能够有如来的那种法智生起,也才能够有决定智,不会有疑惑。后面的陀罗尼门是十方如来所共有的咒语,学到菩萨境界、学到佛的境界,到最后都要深入陀罗尼门,产生一切的力量、智慧与神变。所以,这个咒语不管长短,都是如来心里面内自证的语言,这个是很深、很深的密意,这个是学大乘佛法的人,最后一定要进入的陀罗尼门。
如来于诸法实相中无疑惑者,诸法系涵蕴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等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相;实相者是真实之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尽,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盖外道、声闻等亦皆期望就诸法究明其真实相,然般若等经则以彼等所说未达究尽,而以不可得空为第一义真实谛。
如来于诸法实相中无疑惑者,诸法系涵蕴世间、出世间。是解脱法是讲空,出出世间,是般若波罗蜜法、是无相法、是中道观。有法,但,他不会去执着这种出世间的一切智慧,等一切万法,乃差别之现象、随缘之事相变化而不定;上面所讲的实相者是真实之体相,如果以空讲,它的体性是空,但是,体性又可应缘产生种种的自性,就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都是它的体相,空、有二相,都是一切众生,乃至如来的体性都一样,只是我们无明,不能够真正的体证真实的体相,这体相乃平等之实在、不变之理,为大乘佛教之表记。小乘讲到空、无我,大乘讲到无我以外,还讲到无法,法是因缘法,法是因缘所起的一切现象,但,菩萨学习不去执着那种法,所以得法空智,有这种认知,才有办法证入如来的境界。
相对于小乘之三法印而称大乘一法印,大乘一法印,就是「实相法印」,小乘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三法印,修行朝这个目标走去,讲经说法也朝这个目标做依据来讲,如果不依这个原则来说解脱法,如来说那是魔所说,真正佛法不讲有为法,但是,过程之间很多人还是要依有为法修入,你念佛是有为法,但是,念佛慢慢有成就,你就会舍去有为法,而去体会实相是怎么样、体性是怎么样?没有一个修行人,一下子都可以学到无为,除非再来的菩萨,祂过去修过,今生继续比较快进入,不然大部份都是在有为法之中摸索前进,抓一条船,从河的彼岸度到对岸去。
之后又碰到一条河,又找了一条船又度到对岸去,经过无量无边的境界,经历过无数无量的现象,好不容易舍下一切境界、现象,而终归无所得。佛法就在学这一个,三法印也好、一乘法印也好,都是修解脱法。诸法实相唯佛所自证究尽,菩萨有大小不一样,还有地前菩萨,还有声闻的圣人,这些人都没有办法究竟诸法实相,究竟穷理至极。
什么叫做实相,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示,如果,以究竟体相空、无来讲的话,不能落于语言、文字来说明,要在修行过程之间,能够抛开、逃避一切现象的纠葛,你还是要观一切法是空。所以,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面讲「无有少法可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一直往如来的境界去走的话,过程之间不要执着一切相,不要执着一切的境界,也不必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什么事情。但是,外道、声闻等亦皆期望就诸法究明其真实相,因为智慧不够、智慧有限,把所面对的境界、现象当作是全部,所以,有时候会落于偏见。
如果声闻圣人也是走一半,悟到我空,得解脱以外,没有办法证到法空圆融境界,然般若等经则以彼等所说未达究尽,所有的《般若经》,不是只有《大般若经》六百卷,还有其它的《放光般若经》等等,都在说明般若的现象,还没有达到如来境界的,没有办法全部了解,而以不可得空为第一义真实谛,一切法不管有或者究竟是空,两边都不可得,这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也是真实义谛。中间所现的法,只是一切法所现的现象,只是一个因缘果报的现象,你还是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样还是可以住第一义谛空、住真实相。我们在学习解脱、般若智慧,也是用在这一部份,做得到就是住第一义谛;做不到,还有心疑惑、还有种种瓜葛的念头在搅和,这些都是还不究竟,地前菩萨、地上菩萨,还没有究竟以前,都没有如来的一切法智住,都没有无疑念,多多少少还有不究竟的,第二段所讲的。
《大智度论》认为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蜜多,谓世俗所说之诸法实相,仅为安国保家,并非真实;外道所说之诸法实相,皆堕于邪见法中,心有爱着,故非真实;声闻法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等观诸法之实相,然彼等仅自求解脱老、病、死苦,不为一切众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尽实相;唯有菩萨于初发心即发大弘誓,起大慈悲,供养一切诸佛,以大利智舍弃净观不净观、乐观苦观等妄见心力之诸观,而观诸法之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复舍如上诸观,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乃究竟之诸法实相。
《大智度论》认为诸法实相,即般若波罗蜜多,诸法的实相,你要讲絶对的空体是讲到佛法的一部份,你要讲絶对的空体,应缘产生一切法之法相,这是世间相,你要讲对这个法相,能够不即不离、能够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而超越这个法相的现象,那你就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度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就是能懂得它的道理,同时也要能够做得到,才叫做波罗蜜,如果懂得道理做不到,那还没有得到波罗蜜,不管你用哪一个波罗蜜;譬如布施,你又要知道布施的道理,布施了以后,去做了布施以后,又不会执着,这才是做到布施波罗蜜。如果你用忍辱波罗蜜,去修实相观,你对一切境,没有什么忍、不忍,反正坦荡荡面对那种逆境,都能够自在不起心动念,这是真正的做到忍辱波罗蜜,翻得好一点叫安忍波罗蜜。如果,心里还有一丝一毫的忍辱,不以为然,但是,不发脾气,这还是没有做到忍辱波罗蜜。
所以,我们在起心动念,面对所有人事物时,要反观自己的心态,对这个事情,你为什么要有这种不以为然、要发脾气,或什么的,就是境界来了,我们心不够清净,法智不够,有疑惑,随便会发起妄习,会造成种种随缘造业。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要尽量去超越你心里面的种种起心动念,能够安住在第一义谛空,能不起念那是最好的。诸法实相或者说般若波罗蜜多,它是讲什么?谓世俗所说之诸法实相,仅为安国保家,并非真实。在世俗谛里面,国泰民安就是诸法实相;
外道所说之诸法实相,皆堕于邪见法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天性的真如性,观照到一切现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四空处定或者无想定,,这些现象,他们心有爱着,故非真实,因为不究竟,在升天果报完了,还要再轮回,这是不究竟法。他们都还会执着,这是不究竟;声闻法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等观诸法之实相,但是,他们仅自求解脱老、病、死苦,不为一切众生,所以不具足一切智慧。所以,你要有智慧,就是要度众生,度众生之间,就是学习很多的智慧,你会讲很多的道理,让众生信服,而且要让他解脱烦恼,这要智慧。
什么智慧?你要观他的毛病在哪里、他的罣碍在哪里,或者更高的菩萨他可以知道因缘现象是怎么样,可以讲得让他心服、口服,自然就能死心塌地的学佛法。这个用嘴巴讲的智慧,要有智慧,才能够用嘴巴讲出来;你的妙观察智,从差别智中去观众生种种的行为、思想的毛病在哪里,毛病在哪里,你要度他要跟他开解、讲开来。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毛病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个就是要用妙观察智,可以向众生他们开释,让他能够了解。这就是为一切众生,然后,会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这是菩萨行者。
这里讲的声闻乘,未能究尽实相;唯有菩萨于初发心即发大弘誓,起大慈悲。菩萨发菩提心,第一个一定要发度尽一切众生的心,《金刚经》里面第三品有讲,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要誓度一切众生,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度他们入无余依涅盘,然后度尽一切众生,要看成无众生可度者,这就是最大的悲心,然后看无众生可度者,这就是最大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如果你度众生度的很执着,看不开,度一个众生,就说我度一个众生,度千万众生就说你度千万个众生,这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不是菩萨,你能够发度尽众生的心,就是大慈大悲的心,发菩提心有目标,也有愿力,所以,当然就要开始修心,要离四相,要以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萨他从一初发心,就有这誓愿,起大悲心。另外还有供养诸佛,我们生不植佛,但是,我们可以体知世间、宇宙、虚空有无量无边的如来,你平时礼敬可以礼一切十方三世诸佛,供养可以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这样慢慢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你智慧就愈来愈多、愈来愈高。
以大利智舍弃净观不净观,开始学的人要学清净观,学到菩萨境界,清净、不清净是平等平等,不会很在意的去分清净、不清净,乐观苦观等妄见心力之诸观,快乐的察觉、体验或者是痛苦的察觉、体验等等的,没有分别心,所以乐苦、苦乐看成一样,不以乐为高兴,不以苦为恶意,这样就学习菩萨的平等观。而观诸法之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复舍如上诸观,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在看《般若经》时,它都是趣两边,《金刚经》也讲离四相,刚开始是教你这样,但是,你了解无上正等正觉以后,发菩提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最后不要有断灭相,如果还有断灭相就会入偏空的体证。如果你没有断灭相,就进入了实相观、中道观,有法无执,能够自在的面对一切境。
这样的话,就是真正的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一切法无所谓净不净、解脱不解脱、快乐不快乐、痛苦不痛苦、非我非无我。《大般若经》里面所有的名相全部列出来的话,都说有、没有二法,或者无或者非无等等的两边的名相,这就是菩萨你要超越一切的分别,才能够究竟觉,才能够具足如来的无上智能,你要学习如来的无上智慧,就是依《般若经》里面讲的非常殊胜微妙的道理。你到一个境界以后,会入非净、非不净,守戒、非守戒等等的究竟觉。
像《圆觉经》所讲的「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也就是究竟觉者才会这様,所以,一个究竟觉的菩萨,祂是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当然他也不会故意去犯戒,所作所为都是以利益众生为主,你要超越心里面的分别,你也要这么去做,这样才是大利智,此乃究竟之诸法实相。
复舍如上诸观,达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现象、一切世间相、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在过程之间可能有语言、文字的阐明,回到究竟觉时,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涅盘经》里面讲的有六种不可说,这是最后的目标,你要去学的,生跟不生之间有六种现象,六种组合,在修行过程之间都不可说,如果有所说就是你有执着,空,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空所产生的有,这有部份,可说吗?也没有什么可说。六种组合,生不可说、不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不生是空,生就是因缘会产生法,因缘生诸法,生时,你看它不生或者看它不可说,就不必去罣碍、不必去讲,这六种组合就概括一切法,只有在讲经说法、在解释让人家了解佛法时,有人问你才讲,没有人问你就永远住在语言道断,不要讲,心行处灭,就是你的心处在没有罣碍之间,你心行处灭就不会去讲,先有心行处灭,才有语言道断,一个人内心常常在起灭,嘴巴不讲,你内心还是很乱,好,你控制嘴巴不讲,内心也不乱,那就是真的做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求佛法是朝这两句目标去做,能够做到了,一切都能够无碍了,这才是究竟诸法之实相,菩萨要得到这样,还是要学习,才能像如来有这种智能。概括的讲于诸法智,没有疑惑。为什么如来衪有种种法智,没有疑惑,衪所做到的就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世亲菩萨解释说,即是当来法生玅智功德,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玅智。无性菩萨释云,谓圣声闻言此全无少分善根而弃舍者,佛薄伽梵知彼后时善法当生现证知彼余生微少善根种子所随逐故。解云,如经中说,佛于一时在祇洹林有一乞人至比丘所请求入道,诸声闻等以宿住智观八万劫来未有一念趣向善根故皆不度。佛后责问不度所由,诸比丘等具报所为。于后世尊为说法要得证初果,诸比丘等请问所由。佛为说云此人先世定光佛时作取柴人,至城门首见诸人等扫饰治道以待世尊。此取柴人问诸人云治道何为?诸人答言定光如来今日入城故修道路。此取柴人闻佛名已身毛皆竖,悲泣雨泪不能自胜,欲待世尊衣食所累,遂往入山路逢一虎搂而食之,未入口时忘本佛名,但云城门首人遂为虎食。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善根,从定光佛是第二僧祗时起此念佛。后经第三僧祗及九十余劫此一念善根方熟。故佛依此善种为其说法得证初果,如此细种二乘不知佛能达也。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玅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恒正教诲殊胜功德,谓于诸佛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教诲。唯佛世尊证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倒教诲无休废故。亲光菩萨后释意同无性菩萨。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于当来、二通诸法。
世亲菩萨释云,即是当来法生玅智功德,当来就是未来,未来会生起一切玅智的功德。衪懂了一切、神通知一切,有这种智慧就是非常殊胜微妙,才能具诸法智,无有疑惑,谓知当来如是法生如来玅智。你不学如来法、不学如来道,你当然就没有如来的玅智。经、律、论、般若波罗蜜多、陀罗尼门这么依次深入,然后修行之间修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后又行菩萨道,能够利益众生,培养一切的智慧,然后,你才可以在未来某一世,从法生起如来的玅智。
无性菩萨释云,谓圣声闻言此全无少分善根而弃舍者,圣人或者声闻乘得果位的行者,祂没有一丝一毫、一点点的善根可以做到此境界,也是要具足很多的善根,才有办法学习到能够舍弃一切法,得一切妙智。圣人不是说祂具足很多的功夫,祂是舍去很多内心不清净的法,这种,你不要有用善根说要去修这种法,无少分善根,就是说连一点善根都不具足,才能够去舍掉这些,修行不是说修善根,修善跟不善永远都是能够用平等观,这样才能够于一切法无碍、无疑惑,不然,有时候我们执着善法、执着对的、执着不对的,你没有办法得到圆满的智慧,要超越善不善、对不对,这些都是菩萨的境界。
佛薄伽梵(世尊)知彼后时善法当生现证知彼余生微少善根种子所随逐故。世尊知道那些末法时期的众生,善法当生现起,将会证知善法所产生的真如相、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但是,这样知彼余生微少、一点点的善根种子,祂没有大善根就没有办法学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生起微少一点的善根,有这些种子,可能就是会学这个,追逐这个小善根的法,不是要求得如来无上的玅智慧。
解云,如经中说,佛于一时在祇洹林(祇园精舍)有一乞人至比丘所请求入道,诸声闻等以宿住智观八万劫来未有一念趣向善根故皆不度。这是在讲有一个乞丐他要求出家,刚好释迦牟尼佛不在,有一个声闻阿罗汉,祂证到八万劫以内的宿命通,观照他过去没有一点点的善根,怎么能出家、怎么可以得度?这是一点点的小神通,会障碍人家真正的修行。为什么呢?祂没有办法观照到八万劫以外的宿命,虽然说修行要有善根,他有的话你不具足,看不到,会障碍人家的善根发展。
佛后责问不度所由,佛陀回来以后,问他,为什么不让他出家、为什么不度他呢?诸比丘等具报所为,因为他过去没有一个善根足以出家。后来这个人哭哭啼啼回家了,路上碰到释迦牟尼佛回来,问他:「你为什么哭了?」他说:「圣人比丘不同意他出家!」所以他很伤心的哭了,释迦牟尼佛有无碍智、有宿命智,于一切法智没有障碍,衪就观他以前有善根,什么善根?在紧急时,被虎所追赶,爬上树,念了一句佛号,以这个善根就可以出家。佛是有无碍智、有一切智慧,神通当然是没有盲点可以观一切众生的因果,同意他出家。
于后世尊为说法要得证初果,诸比丘等请问所由。比丘就有点抗议,他没有做一点善事,为什么让他出家?为他说法?佛为说云:此人先世定光佛时作取柴人,在定光如来时,也就是然灯佛,他是去砍柴,至城门首见诸人等扫饰治道以待世尊,他的第一件好事,就是打扫道路,让世尊来不会有不干净、有灰尘。此取柴人问诸人云治道何为?看人家在打扫,他就问,为什么要治道?诸人答言定光如来今日入城故修道路。此取柴人闻佛名已身毛皆竖,一闻到佛名,整个毛孔都竖起来了,悲泣雨泪不能自胜,过去好像有因缘,一听到就哭,哭的不能停止,欲待世尊衣食所累,想要供食世尊一些衣服或者什么之类的,遂往入山路逢一虎搂而食之,未入口时忘本佛名,但云城门首人遂为虎食,城门那个人就被老虎吃掉了,此人唯有此一念念佛善根,从定光佛是第二僧祗时起此念佛,在第二阿僧祇劫的那时候,起了念佛的心。后经第三僧祗及九十余劫此一念善根方熟,光听这句佛号,刚开始还不成熟,经过三大阿僧祇及九十余劫才成熟。
故佛依此善种为其说法得证初果,如此细种二乘不知佛能达也。这段在说明声闻、阿罗汉他们的神通不够、智慧不够,不能体察这个人的善根,释迦牟尼佛这段讲得最清楚,初念佛,种了善根,但,还没有发芽,经过三大阿僧祇及九十余劫,有的在《金刚经》解释时有讲,九十余劫,定光佛再出现时,他善根方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当生为他说法,他就马上证到初果,像这种智慧,不是声闻或者小菩萨能够知道的。善根,是大、是小很难去分别,一句佛号,很简单,但是,你很专心的去念,这个福德就很大,未来会成种子。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玅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恒正教诲殊胜功德,谓于诸佛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教诲。唯佛世尊证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倒教诲无休废故。亲光菩萨后释意同无性菩萨。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于当来、二通诸法。
亲光菩萨释云,显示世尊玅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恒正教诲殊胜功德,众生是什么根机、料子,衪都可以随众生根机永远的、正确的教诲一切众生,而且可以让他们产生正知见,可以得到无上的佛道,这种殊胜的功德,这句话也就是说于诸佛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教诲,如果有所怀疑、有所疑惑,就没有办法随类、随众生根机而教诲,哪一个用什么法,随性而发,都能够达到教化一切众生的目标。唯佛世尊证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倒教诲无休废故,没有颠倒的教导,也没有偏废哪一个众生不度的,因为衪具足种种的智慧,才有办法善了一切法,才有办法做到这样。亲光菩萨后释意同无性菩萨。后面跟无性菩萨讲的差不多。
如上诸论总有两释,一于当来、二通诸法。于诸法智无有疑惑,一个是当来,当来是指菩萨学习如来智,二是通一切法,这个当来不是对如来,如来是已经成就的,这个讲一切学如来法的菩萨,当来也可以成就诸法无有疑惑。第二个是如来的境界是通达一切法智,没有疑惑,度众生,你以为如来在做什么?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之中,对一切法都能通达,没有怀疑、没有疑惑,这是决定了的智慧。这是这句,你要了解如来对一切法,用在度众生上,没有怀疑、没有疑惑。(待续)
(2007.06.13.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