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1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十二种真如性(续)

「趣无相法。」

要求如来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法门,那就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如果,是圣人声闻、缘觉、菩萨还不究竟,因为如来是最清净觉,衪所得到的无为法是无相的无为法。无相,不是绝对的有、没有,更不是绝对的说没有,有相以不住于相,就是无相。当然这个过程要有两个阶段去证得,一个先证得真的无为无相,然后,进一步再从有中去观无有,这是第二层次的无相。要懂得要修空三昧、无相三昧,则知无相是圆融的,空三昧得到是走一半,但是,没有空三昧就不能直接跳到无相三昧,若这样定力、慧力不足。修行是有次第,哪个人就是灵通广大,执着有相,没有学空观,这种人不会得真解脱;不是佛法,先修无相里面的空,回过来做空、有不二的无相观,修行一定要这样修。如来的二十一种功德相是「趣无相法」。

释第二别德:趣无相法,谓如来恒趣无相、涅盘之法。梵语 gati,意译道,「趣」之义,乃指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所以趣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业(行为、心念)而导趋向来生之去道与生存世界。

如来恒趣无相道,恒者是永远的,你看衪应化身出去,衪不必由本尊去动念、去干什么,只要众生忆想如来,衪不必感觉了以后才化出去,衪在不动觉之间就可以化一个应化身出去为众生利益,因此说衪是永恒的无相。我们在学各种圣人差别相时,要特别的了解此点。涅盘之法,涅盘是永远的住涅盘,但是,佛住永远大涅盘之间,并不是没有感知一切众生痛苦,衪感知后却可以自在,所以永远住在涅盘中。在大涅盘中,衪的清净法身遍虚空,无所不在、无所不到,众生忆想衪,衪在永恒涅盘之间、不知不觉之间,可以化一个应化身出去,应化身出去没有所谓来去,去了不回来,因为它是化的,化现在该处,在那边事情办完就又化空、没有了,我们要了解衪是永远的趣向无相涅盘的境界

趣字梵语 gati这边的趣跟五趣的趣有点异其味,轮回果报的趣是一种现象,就是往何趣那边走、感召到那边,六道中不一样,因为那是感召的趣,我们说那边可以当做名词五趣,讲起来是感召去的,但是,你在感召的地方加一个「趣」,天趣、人趣、畜牲趣、饿鬼趣、地狱趣。而如来的清净无相涅盘境界,当然,衪也是感召到那一种境界,但这里要当作动词用,gati趣是因为本身有这么好的功德,感召趣向无相法,这两个趣意思是一样,用的字也一样,但是,动词跟名词是不一样。

名词的gati意译道,「趣」之义,故称为趣。道,你走到哪里的一条道路,你要到地狱道、涅盘道,趣向涅盘也好、趣向五趣轮回也好,都是道。gati乃指相对「因」而言,一切法都是因缘法、因果报应的法,就是凡夫以贪瞋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法、有漏法感召出生到六道,佛也以衪圆满的功德相为因,感召成为如来,这都是有其因果的。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一切都是因果,因可以加上缘则趣向果,果是一个位置、地方,或一个六道里面的一个趣道。有这个因,要往哪里去受生,变成因之趣道。

因趣,趣就是向、就是道,所以趣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业(行为、心念),有了心念就成就业,有的要行为来成就业,行为包括身业、口业、意业等这些,有所作,是为业。而导趋向来生之去道,未来要生往哪一道路或者是要出生到哪个世界去生存的生存世界。你趣向天道,就果报生天,你趣向畜牲道,也许你的因缘感召就出生动物去了

无相法梵语animitta dharm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法」之对称。无相法常住涅盘,涅盘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盘又称无相。《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法。

无相法梵语animitta dharma(法),无形相之意,为「有相法」之对称。这里讲无形相是绝对的意思,但是,无相不是绝对的无相,第一阶段是要证绝对的无相,你要观一切法虚幻不实在,才能得解脱,你要观它空,这是真的无相,先讲有相、无相的对称。无相法常住涅盘,如果你一个人可以做到观一切法无相,自己的妄想心也不起灭,这样你就可以永远住在寂静不二空的涅盘境。

涅盘无色相,一个人进入涅盘之中时,心止无念以外,不再挂碍什么影像、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世间十相,每一个地方对于无相法解释大同小异,这里把法的生灭,生、住、坏、空,其实空也是一种真正的无相,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根对五尘境的相,再加法的生住坏灭,法要起有生或有的说是成、住、坏,坏以后就进入空,成住坏空这是法的四相。五根加四相里三个,空本来就没有了,那就是八相,再加男相、女相二相,这是有为相的十相,可以说是有相法。但你要观这十相都不受它影响,你就住在无为相法之中,这是阿罗汉的境界。菩萨跟佛要观有法无相,衪可以让这个实相现在心中、现在一切因缘法上,但是,他可以保持永远的涅盘境界,知这个相,但,不去执着这个相,造成不了他的烦恼,这是另一个层次。你看名词的解释,你要懂得各个圣人、贤人的境界是不一样,故涅盘又称无相。涅盘之外,既然有这十种相,也都能没有这些相,那就是大涅盘境。

《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空,当然本来就是空,既然讲诸法,为什么本性皆空?因为一切法由本性遇缘而起的,大乘佛法讲这就是无常,因为它因缘灭了,这个法就灭了,所以成住坏后,就要回到空。因此大乘佛法之间在观成住之间的法,能不受它的影响,或者直接观它空,自性无性以外,它本性是空,从空性之间产生一个法性,不是看到一个影像,影像现见性起来了,你看到了,这是见性起用,现相后变成法相。这个法相待因缘灭了,这个法相也没有了。大乘菩萨或者如来,他不是压抑一切相,祂照样可以体会一切相,但,祂就观它本性是空,有什么执着的?都不去执着它,这是第一句话是:「诸法本性皆空」。

第二句是「一切诸法自性无性」,我们在讲三无性时,遍计所执性是凡夫的境界,是无始劫以来熏习的邪真如,没办法,它会先发作;这个真正的自性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是圣人境界的自性,它本来都会发挥功用,凡夫也会发挥功用,只是我们有时候无明不能知道它。那我们就依他起性来讲,依他起性,是指依缘,你自性应缘起了法,像这种情形,圣人到止为止,并不起心动念相应;凡夫依他起性反应应缘以后,自己再起妄想心加进去,凡夫的遍计所执性是这么来的。

我们上面也讲过,一切诸法的自性本来是无性,虽然它起灭起灭,你要观它无性,你才能解脱。若空无性,如果空,我们讲无性,本来是绝对的空是没错,但,你讲绝对的空性,好像是无性,也不对,为什么?因为它遇缘,这个空性之间就会产生自性,依他起性作用就来了。依他起性不是永远这一个法,自性与法相这两个好像是对立的,但不是的,这两个本来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这空性跟自性这两个不见时,不见时就是因缘来了;譬如有一个影像来了,影像来,你的见性开始现起来,看到影像,这个见性现出影像,从空性中现,空本来不应该有相吗?不是,空还是会产生自性,自性再现起法性时,你所要看的相它就会出现。这两个是一,但不能讲是一,它有时候会变成二,二也不能讲二,因为它现起来,不是说好像这两个分开,像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就是一个铜板,但这边看是一面,那边看是另一面。但是,是同一个东西,我们空性也是这样,这是空性中产生法,不会变成两个,还是会合在一起。这个空是永远无量,广大无边,这里讲的若空无性,空者彼则一相。如果这里讲空是无相,但是因缘来时,遇缘又产生法相,故空之外,另外还有一个相。

所谓无相者,以空来讲彼一相,能不能讲是一个相?大乘菩萨不讲相,大乘菩萨可以了知它里面讲什么,忘记了,不去管它,大乘菩萨有时候,根本连这是什么东西都不去在意;阿罗汉、辟支佛,因为他们证得绝对的空,这个相现起来,他们会去认知它,这是什么法相,然后没有烦恼相应,就不理它了;菩萨,有时候连这是什么都懒得去起心动念,永远可以住在涅盘之间就是这个样子;佛,更不用讲,佛有这种最清净觉,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诱起衪让衪起法相应,唯一的,衪要度众生、利益众生时,衪在无动之间可以化一个应化身出去。无动,怎么化?如来衪起法相应,不是现在的这个如如不动的境界起的,儿是过去在因位、菩萨位时,修加行、加行,这加行、加行力一方面入涅盘,二方面感应众生的苦难,永远有一个心意要去度他们,在加行时,养成一种动力,衪虽然永远住在虚空、遍法界之间不管众生,但是,众生忆想衪时,在过去菩萨因位时,一个加行化一个化身出去,衪本身还是永远不动。菩萨、大菩萨来讲,这个法相起知道,但是,祂不去在意它;阿罗汉的境界,就是这个法来了,要知道是什么,会起分别心,譬如来了一个人,还有分别心,他心里面还会现起这是一个人,然后就不动心,层次上还是有分别,但没有烦恼;菩萨永远在定中;如来也在定中,懒得管它,除非有因缘。

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只有一相,就是无相,若讲空,没有自性时,你要强说它是一个什么法相,那就是无相,这是绝对空的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因为你以空为主,这个空是一个空相,这里的一相,指空相,它其实就是无相,这样它可以得到清净,无相就永远涅盘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如果,以绝对空来讲的话,那就不能说空里面可以应缘产生一个法来讲无相、无性,这是它空的一种样子。这里先解释空义,解释空、无相的名词。

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如果,空性应缘起了法相之间,对于空、无性来讲它是无相的,但是,诸法有时候会现一切法相,还是应缘会现相,现相之间,诸法它也是无自性,是因缘才会产生自性、法性、法相。在这时候本性为空,如果以处有相时,菩萨在思维这个相,是依空而应缘起的法,所以这个要观是无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应该永远都在,不会,法在因缘灭的话,它也没有了,这种空相、空性之间所现的一切法,它是无自性的,所有一切性也是空,法相现了以后,缘灭了,它也灭了,这个也是空,永远没有一个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法。

后面讲的是菩萨的境界,可以感觉起灭因缘、一切相,因为你思维空本来就是空,空性应缘产生的一切法相无自性,是无常,缘灭了,它也没有,要这样去思维的话,这个是有为法、有相法,其实也是空,这是菩萨的认知;那阿罗汉更简单,不通商量,反正什么法我都讲说没有,他都不去理它,他的心是很坚固,这种坚固容纳不了一切法起灭起灭,这样他的佛性没有办法圆满。菩萨,慢慢练,练到定力够了,当起灭一切法时,他都让它起灭起灭,但是,他有智慧观一切法依空性而起,空,本来是绝对空,但是,因缘起一切法时,这法相是有,但,它无自性,缘灭了,这个自性也没有了,这个法相,当然也没有了。

这样观它的话,一切法都是无相,中国祖师大德讲的「有法无主」,没有主人,为什么有法有主?谁来当主?你熏习的妄习、你熏习的邪真如来做它的主人,不是你的真心来做它主人,有法无主境界,就是我们要去学习的。遍计所执性这部份灭了,你就可以做到有法无主,照样你的心可以感应很多事,但是,起灭起灭你却没有烦恼,你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也没有烦恼,修空观时,就不喜欢去知道很多事情,因为你知道了就会害怕,甘脆就不知道,不知道很好,不会烦恼,封掉你自己心的感应,这样佛性只学了一半,佛性是有觉有知的,佛性又有一个涅盘的一种真心的无漏境界,知道事情你不烦恼,那就是你邪真如、妄想习气毛病要断得很干净,就像薄伽梵最清净觉,到最清净觉的如来境界时,都没有留下一点邪真如,习气毛病都没有一点留下,一点都没有。

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1)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2)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如来趣无相法之义,实为处深秘之无相,现无为常为之无相义。如是见诸论总有三释,一者真如名为无相远离有无二种相故,二无住涅盘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盘相故,三者三乘涅盘名为无相以无色等十种相故。

无相再分浅略、深秘两种义理,先说(1)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比较初浅的无相说法,你从诸法的体性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如果诸法的体性真实,你抓它出来看看?你要抓它抓不出来,虽然它应缘,有这个缘来让它起法,但是,你要抓它抓不出来,你自己想,你打一个妄想,这个妄想要抓它抓不出来,看到一个影像,你脑筋现在心中的影像,你要抓它也抓不出来,这个影像是真的话,也不是在你的脑筋中,是在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时空,也还是虚幻不实在的。我们若不学佛法,有时候很无知,就是这样子,看到的就认为是真的,因为你所感觉的,眼见为真,而且人的意念最强,就会是烦恼多多,所以不要把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感应到的事情当真,很多事实不是这个样子。

进一步,你认知一切自性都是空的,因为自性是因缘而起自性,自性本来就无性,因为它是因缘才有的,如果是有性的话,为什么不永远存在呢?有因缘才起来、才存在,显然是无性,没有永远存在的。自性为空,一相不存,如果以空来讲的话,虽然因缘起灭起灭一切法相,但是,永远没有办法留存下来,无形无色,这就比较粗浅在讲无相法

(2)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空的一相之间,因缘会起一切一切的相,但是,不留一相,你说阿赖耶识不是经过一件事就会记起一切事吗?那个就是凡夫,还不清净的菩萨、声闻、缘觉跟天人之类的才会这样。为什么佛不来受生?可以绝对的是说一切相,不留下一相。你要留下一相,你就有那个因,以后还会成为果,成佛的如来,衪这些都没有了,内心都是只有清净、无为的,这里讲的比较深一层的讲法,一切相,然不留一相。

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这时候讲更高层次的无相,不是说你看到无形无相,是有形有相,但是,你的认知的是无形无相的,菩萨就是这样子。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因缘起一切法相时,衪可以观它没有,起灭起灭,让心自起自灭不去执着它,这是更深一层的对无相的说明,故说此为深秘之无相。

第二段这里是讲非常甚深微密的相,《解深密经》是唯识学,是在讲心识,心识都是有相,为什么说它是究竟解脱法?为有更深一层的相说。用你的空性,应一切缘,自然也可以产生认知、产生一切法相,但是,他不去执着,观它无相,这是菩萨以上的境界,菩萨才有这个能力,这是深一层的无相的说法,这里讲有法无执、有相无主的意思一样,这是大乘菩萨境界,他们的修行境界就是这个样子。

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以空来讲的话,唯识,以「空」遮有就是唯,识是「有」,以有来遮空,加一个偏即成偏空,如果你执着偏空,以阿罗汉来讲的话他否定一切,他能没有烦恼,不让法留在心中,唯识以这个说有,感知真正的心,感应一切因缘所起的一切法相,但,不去说没有,遮偏空。唯识者,住空的人,你说有,不要一直否定空,不然会变成顽空;如果喜欢有为法的人,刚开始不究竟,很喜欢有为法,这样会修不好。妄有,妄有修到空,空了以后再说有,回到真有。而这个有,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妄有,妄有就是你胡思乱想的有,一个是真有,真有时是因缘来应缘,应缘起法了,这个法是有的。有法,但是,你用空来遮有,你就不会烦恼。我认知它、我知道它,但,我不会对它起烦恼法。

所以唯识两个字,就有空、有两个互相利用、制衡的道理在里面,前面这个是表示显教里面遮情之意,情就是情见、是有,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真言,这就是咒语,一个修到空观的人,入涅盘那是阿罗汉;菩萨,修空观以后,他为了利益众生,学很多真言,真言是有、有相、是有为法,一个解脱的人怎么可以去用它?第一个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功夫不够,利用诸佛的咒语、清净法身所化的加持身,衪依附给我,我起心动念没有执着,我的心就跟如来的法身相应,然后结手印念咒,等于是如来在做事一样。跟我自己做事不一样,我做事,我功夫不够,我还要感召众生的业力,我会累、会生病。

我跟你们讲过,过去老上师叫我代他帮你们灌顶,帮你们灌顶好像是他在灌顶吗?不是,是我的手接触到你们的头顶,之后多少还会不舒服。但是,我上回灌了二十一个人,虽然念了喉咙有点沙哑,我念了两个半小时的咒语,但是,那是如来的清净法身依在我身上,等于不是我在做事,我是在念衪的咒语,甘露水灌完了,我没有觉得累,我那天还继续工作,不觉得累。不然以前,灌完顶回家就躺下去了。第二次再代灌顶时,外面的人心性不好,业力很重,很多修密法的都是心性修得不好,灌完顶回去就爬不起来,吃晚饭时,不行,还是爬不起来,一直睡到隔天早上。

一个修空观道的人,要行菩萨道的人,要学咒语,因为你功夫还不够,要藉诸佛的咒语来利益众生,诸佛咒语是有相,有相我来用了又不执着有,等于没有,这是密教里面的真言表德之义。真言,咒语,是简单的一种佛法的意义,用一个字、两个字表示出来,甚至用梵语的字母表达出来,你只要观想一个「阿」,「阿」是空的意义、是广大遍无量虚空界的意义,你观「阿」字,里面德行多少?诸佛的德行都在这里面,简单的种子字的梵字,有最清净义,其实都是在表示清净的一种法相,清净的一种德行,这样也是咒语。一个字也是咒语、两个字也是咒语、三个字也是咒语,千万句也是咒语,千万句里面有很复杂的名词跟真正诸佛的德行,凑成一个意义在里面。现在咒语学多了,知道离不开清净、功德,离不开请佛菩萨,一定要念皈依三宝,哪个佛所传下来的咒语,你就要先去请哪一尊佛。我跟你讲,你不要看到一个咒语,就一直只有去念那个咒语,很多人着魔就是这个样子,不懂仪轨,密法里面有很多仪轨要去做,是一定要有上师教你怎么做、怎么做,不要看人家想学,好心写了很多咒语给他,然后他就一直念念念,每一次念念念,到最后念了灵通力起来,就起乩,就着魔了,这是不如法修的。

念咒要懂得意义,很可惜,现在教咒语的,也不能说他不懂,但是,真的懂的可能也不多,真正的上师要懂得咒语的意义、咒语的发音,及字相、字义等,还有仪轨什么都要整套,如供养、结界、修法、回向、解界、…等等,这里讲密教里面,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如来趣无相法之义,实为处深秘之无相,如来第二个别德「趣无相法」,衪是最深层之义,衪懂的很多事,但,衪不动,衪知道很多事,但,衪如如不动,如果有因缘,衪就化一个化身出去,衪是属于有法无执的这种无相,如来会现无为常为之无相义。

在《金刚经论》里面有一个无为常为句,你能够修行于无为处时,我们的自性自己就会办事,自性会应缘,应缘自己会做事,自己不用心,清净无为,但是,因缘有来时,你的自性应缘,事情就能去处理,修到这个无为境界时,邪真如、妄想习气、心病都没有了,在定中打坐也好,不在定中打坐,吃饭、睡觉也好,都能无住而生心,因为大乘菩萨不一定要入定,他照样心平气和在无为之中,待有因缘感召了,它就动了,自性自己会去动,最起码我的眼睛不看、我的耳朵不听,眼耳鼻舌身不动,但是,你的心性会动,动到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它自己会动。

起心动意,你说「干净」,「干净」也许它就在做某个地区成就干净的事情,把它结界清净,这样做就让某个众生有利益,治他的病或者不要让周围之间的众生再来干扰他,让他生病、让他心烦,如来是最清净觉,衪会有这种无量的神通;另外,「无为常为」的无相义,无相应该无为,无为不是永远无为,有因缘,它自性会应缘去做很多事情

如是见诸论总有三释,三种解释,诸论就是有很多,譬如世亲菩萨等人,大概最少有四个人在解释《佛地论》,他们对佛的见解,这几位菩萨在翻译《佛地经》,这些菩萨他们每个人对哪一部份的解释,诸论就是这四个人对哪件事情的解释,把它列总起来,有三总解释把它列在一起,在说明「趣无相法」的解释。一者真如名为无相,真正的法身真如,也有一个名称叫无相,能够远离有无二种相故,这就是趣无相,有人这么解说。

二无住涅盘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盘相故,无住涅盘,就是不永远守住涅盘,如果你以字面上来解释,你这么认为也不对,无住涅盘,就是你有真正圆满的空跟有之间的修证,你对一切有相法之间,还是有涅盘的境界,定力、脱黏的能力,但是,对一切法你没有执着。不是我住在涅盘,我不住涅盘就是能进入有为法之间,不是,在有为法之间你有涅盘的境界,你对有为法,没有什么烦恼,你要这么去了解,不是看到字面上他不住在涅盘,不住在涅盘就烦恼吗?不是。他有住在涅盘,但是,他从涅盘之间的空性,应一切缘,起一切法,但是,他没有烦恼,这是菩萨的境界,他也不住生、也不住死的涅盘相。

一个菩萨,既然有证到真正的涅盘的话,他就不怕生,他会再来出生做人,度众生,不一定要入涅盘,有生就有死,他不怕死,他不求天报的久远寿命,菩萨顶多像我们人现在的年纪,像虚云老法师活到一百二十岁最久了,其它的活到九十几,一百多的才现涅盘相,八十几、七十几都有,这些菩萨依他的因缘,寿命不一定。佛示现一次,我们在讲《金刚经》寿者相时,有的是几十劫、几百劫、几千劫,好像时间很久远,但是也不远,在时空之间还是一点点,世尊八十几岁。佛、菩萨示现以后,他不怕生死、不爱涅盘,这就是菩萨,第二个趣无相法是不住涅盘,也不住生死涅盘。

三者三乘涅盘名为无相,以无色等十种相故。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他们所学到的涅盘就是无相涅盘,他们的无相涅盘,有点偏向于空方面的涅盘,当然菩萨是介于两边,他空、有都可以,他们是把上面所讲的这十相,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相、女相,这十相都不去执着它,观成空所证得的这种涅盘。

我们总结一下,你要懂得无相法,它是一个是绝对空一切相的,第二个是菩萨境界的,可以让一切相现在心中,但是,祂有涅盘境界,不去执着,第三个层次是如来最清净觉所得到的,最殊胜的无相法,衪也可以玩神通变化去度一切众生,但是,衪心地、空性永远都在涅盘之中,你要这么去了解涅盘无相这三个境界。

世亲菩萨释此,谓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趣谓趣入,即是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谓此真如非是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故。如来法身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最胜、二者清净,证智能入最胜、清净二种境义,亦令他入是故,说最胜能入、清净能入。

世亲菩萨解释,说清净真如名无相法,清净的真如叫无相法。是不是最究竟清净?不一定。这里面就有菩萨的清净、佛的清净,佛才是最清净,真的是最清净,应该是如来的清净法身真如,那才是最清净。清净真如,只要有菩萨的清净真如,就可以叫无相法。趣谓趣入,走向、引导进入,即是于有无,也就是说有、无二相,有无真如或者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就是你清净觉、清净心地才能进入的一种功德相。谓此真如非是有相,不是真的有相,诸法无性以为相故,但是,诸法无性,无性又因缘起法,诸法又无性,可以观它是无相,有相时,诸法虽然生起相,但是,它无性以为相,最后又导入真正的无相。

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也不是说没有一个相,而没有一个相也是一个相,非无相自相,这个还是有个相,只有无性以为相,但是,这个相,不是说它无相,一有言说就是起一个相,因非无相自相有故,这个相还是有相,意思就是这个样子。于此无相真如最胜,在最殊胜的无相法来讲的话,就像刚讲的深秘那一个层次,就是空性应缘所起的一些法性,但是,因为你观它无性,它就是有法无执,这种才是真正的无相,这种无相才是最殊胜,于此无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故,也是最清净的空真如,清净的法身真如才能进入的,进入到第二层次深秘的这一部份

如来法身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最胜、二者清净,当然应该加一个最清净。清净,有菩萨的清净,也有阿罗汉、辟支佛的清净,加一个最清净比较好一点,但是,这是世亲菩萨的解释。证智能入最胜、清净二种境义,衪所证得的智慧能够进入最胜、最清净这两种境界里面。为什么讲薄伽梵最清净觉?因最清净觉,当然衪所趣无为相也是最殊胜、最清净的无相法,亦令他入是故,说最胜能入、清净能入。

总结一下,趣无相法里面,如来是最殊胜、最清净的无相法;第二个无相法,从空之间应缘所起的一切有相,但是,不认为它有相或者以解脱的涅盘境界观它,没有烦恼,这是真正的如来、菩萨才有的;第三个无相法是比较粗浅的阿罗汉境界,就是反正我观它一切法没有,否定掉了一切法的无相。你要了解,绝对空,空一切法这是走一半的圣人,你能容纳空、有不二境界,这种无相法的认知,那是菩萨;佛,衪是所有的一切有相,都包括在心中,没有什么干净、不干净,衪是最清净才可以容纳一切相,当然是最胜、最清净,才可以进入这种最好、最殊胜的无相法。

「住于佛住。」

 

佛衪最清净觉,所能够得到最清净觉的功德相,就是「住于佛住」,一切法各安其位,如来有如来的十二种殊胜真如,别人做不到的,菩萨、声闻、缘觉都做不到,衪对一切法安住在衪的法位上。衪安在哪个法位上?衪安住在佛的法位上,住于佛住。你可以讲一个修到天道的人,他住于天住,可以讲他把一切法安住在天上;如果证到阿罗汉的人,祂把一切法,安住在空、没有烦恼里面的空性上;辟支佛,有一点觉悟智慧,但,不究竟,安住在辟支佛的觉位上;菩萨是安住在菩萨位置上,住在菩萨位;佛,是住在最殊胜圆满境界上面的这个法。「住于佛住」。


  显第三别德,可以说是衪的第三个别德
---住于佛住,住者止于一处之意,一切法住于法位,此处意即佛住于佛所证得的清净法身真如处,住佛所住、无所住处,住者指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证之果位,不更进求胜道。无所住处者即谓无住涅盘,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指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无功用者谓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

住于佛住,先知道它的字意,住者止于一处之意,住在哪里?你住在哪一个地方?住,就是人住在哪里?在讲佛法、在讲诸圣人的的清净程度的话,就安住在哪一个层次上。如果,佛法只有一相的话,那很简单就住在佛法上就好了,不是,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无量无边的境界,你安住在哪里?你心不清净,我刚在学佛法,你不能说你安住在佛法上,你是安住在烦恼上面。你学了佛法没有好好利用,不是说你受了戒,然后天天诵经、念咒什么的,你就在学佛法,你还是安住在凡夫的那里面,叫凡夫住。

凡夫,范围很广,上至无色界、色界,下至下劣天的六欲天跟人,畜牲跟三恶道就不用讲了,凡夫就是人跟天,都可以叫做凡夫;三恶道不能讲,三恶道是不好的一个果报。止住于一个地方,一切法住于法位上,不管是什么法,它只要起,他就住在那个法位上。譬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共业所产生这个娑婆世界,生出来时,它就安住在虚空里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就住在那个地方,虽然它跟地球绕,或者跟其它星球又相关,它都是在这个时空里面,这个娑婆世界就住在这个法位上,一切法都有它的法位。
   
如果心不净,他永远住在烦恼位上,心清净,永远住在清净位上。清净位有分很多种,天界的表面清净或者阿罗汉的绝对空的清净,或者是菩萨位的空、有不二都可以接受的涅盘境界位置上,或者是佛最清净最清净的佛住上,不一样的住在那个法位里。此处意思即说,佛住于佛所证得的清净法身真如处,佛所证得的是无相,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微尘,衪就有污垢,佛这个法身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微尘可以障碍衪的。

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去思维佛的境界,但是,你可以想连一点的微尘都遮不住衪的光,你看衪的境界是怎么样!菩萨有菩萨的执着,执着度众生,当然,另一部份还不清净,还是有死角没有断掉,如果,全部摆平了,就有佛的境界,衪的法身是最清净的真如相,衪住在那上面。住佛所住、无所住处,你说佛住哪里?法身无相遍虚空,住哪里?没有。衪怎么佛住?佛住是遍虚空、尽法界。你从无相讲,衪是没有的,从有相讲,衪永远都有一个地方可以安住,就是十方虚空都是衪的体,是佛可以住的地方,我们说佛的法身遍虚空,就是这个样子。

《金刚经》讨论到虚空有多大?无量无边的大。你如果能够学般若波罗蜜,证到《金刚经》里面义理的话,或者是可以把道理给别人听,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因为你可以训练一个凡夫成为一个佛,这个功德不是很大吗?以空来讲,衪无所住处;如果,你要讲一个住处的话,那就是住在空处,空,就是无所住处。住者指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证之果位,不更进求胜道,只要住在半路上,就是一个遗憾,外道、天界没有话讲,因为他没有跟诸佛、菩萨结缘,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你能够读诵《金刚经》,而且在末法时期能够守戒清净,然后,一读到《金刚经》就很喜欢,这是过去有接触到千万亿佛才有这种德行,不然你连什么叫《金刚经》也许都没听过,有时候你会觉得奇怪,经典讲的,有的人一生之间连一个佛号都没有听过,你说可能吗?很多。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为工作、生存、生活赚钱忙碌,哪有时间去看电视或者听人家在念阿弥陀佛的,没有听过的人,很多耶!你只要真正接触到一个佛,然后供养衪,就结了缘,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你现在才会守戒清净,才会有机会碰到《金刚经》、读诵《金刚经》、产生信心,不会怀疑,叫你修无为法,你很愿意去做,有的人去修这个能力,练得功夫好一点,那个心力练得好一点,去搞天界的功夫、天界的真如性。你一看到《金刚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能当真,你说无自性,一直跟你强调空空空,不要去执着那个有。有的人就受不了了,那我在哪里?你说什么都没有,那我在哪里?他会害怕,叫你不要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很害怕,那我在哪里?像溥同学进入修空观时,她很害怕,没有找到我依附,好像起心动念就是她,没有一个起心动念,就好像我不见了,就会很害怕,一直问,我在哪里在哪里?

我们不起心动念,还有一个觉知在。你在打坐时,不起心动念,你知道我还坐在这里,不会迷失掉,那个才是真的你;你在起心动念时,它反而可以看到你在烦恼什么,可以知道你在烦恼什么、别人在烦恼什么,别人在动来动去,你还是知道,虽然你不起心动念,你还是在,有因缘时你就知道,对立时你就知道,没有的话,反正,没有念就没有念,怕什么!

声闻有声闻该住的果位上,缘觉有缘觉的、菩萨有菩萨的,这样他们不会求圣道,不会往前进。无所住处者即谓无住涅盘,不住于涅盘,不住涅盘就永远会守空寂,不喜欢去修另外一半的佛性---有的境界,那这无住涅盘,即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无功用佛事,功用就是用心、用力而去做,无功用就是不做而做,无为常为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如来衪是用法,衪用清净的自性,可以利益众生,衪在不动之间可以知道这个人,菩萨、登地菩萨、这个人现在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衪无所不知,《金刚经》里面讲了很多次,众生心悉知悉见,你不起心动念,衪当然就不知道,因为众生一定会起心动念,衪知道,知道你在想什么,像这种,如果住在哪个过程之间的一个境界,你就是不求上进。如来,衪是无功用之间做很多佛事,我跟你们讲如来成佛要做什么?如来成佛,因为衪是最大慈大悲的,要度尽众生,衪才可以成佛。成佛时,衪可以清净无为,遍虚空法性之间,可以感知哪个众生需要,如果需要衪化,衪就化一个菩萨出去帮他,如果,不需要,衪就由其它的菩萨去做这个事情,哪个人跟哪个人有缘,这个人就由谁去度他,衪这个神通无量,无所不知的,佛事就是度众生的事情、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不做而做无功用,不休息住功德。

为什么不休息?因为,如来本来成佛以后衪就没有在休息,不休息,衪的法身遍虚空,衪就住永恒的涅盘,在永恒涅盘之间,衪又可以感召一切谁要度、谁要度?衪唯一天天在做这个事情,做了又没有在做,衪本身就永远住在涅盘之间,这种,你要去思维,如来成佛是为了要度众生,不是享受、坐在那边住涅盘,衪不住涅盘之间有无量的神力可以知道很多事情,然后,怎么度怎么度,衪从来都没有休息的。

你看《佛心经》里面讲的,如果你能够了解如来,虽然,如来入灭,但是,衪永远都没有灭,衪永远都跟我们在一起,永远都在虚空之间,每个角落都有衪,如果你能够这么认知的话,那你就是有佛心决定相,你认知、你相信。有时候,我们碰到障碍,不管是什么障碍,你能坦荡荡的面对障碍,这种能力哪里来?衪的加持力。你要认识如来,要把前面讲的这些有为相、无为相、什么相,什么习气毛病都拿掉,你就可以感应到衪的存在。

就像地藏菩萨在《地藏经》里面讲的,你只要念地藏王菩萨佛号或者诵《地藏经》,衪的应化身就一定要你身边来,可惜你看不到,你不知道。佛、菩萨衪们这种大慈悲愿力,随时都在利益众生,衪也是这样,衪们就住在这佛住的位置上,不是好像只坐在那边一样,不是的,衪们是很忙碌。但是,忙之间,衪们的清净法身又没有变化,应化身千万亿出去、出去,千万亿化出去,这种是佛住的境界。你要思考,衪的佛住是住在衪的佛境界上,涅盘绝对的,在那边都不动的,但是,衪有很多事情在做。如果,没有去度众生的话,那成佛要干什么?衪就是在度众生,祂们只有一个工作就是度众生,但是,在度众生之间又没有烦恼;众生度完了、没度完,菩萨还会烦恼,这个度好,这个没有解决,会烦恼,或者是好像看到一个没有度,不行,佛不会是这样的。

佛住、菩萨住、声闻住、阿罗汉住,这些都不一样的住,住在比较浅基的声闻、缘觉这个,会住在空性上的解脱;住菩萨上,天天执着,没有度人不行,天天忙得要命,这是菩萨住;佛住,衪是清净自在无为,但是,无为却常为,很多的化身化出,祂都能知道就去做,这才是最大慈大悲的。

你要知道佛住的意义,指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佛住,衪不是没事做,衪做很多的佛事,没有休息。而无功用者,谓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不必做而做,这才是最高段的。像我们修无为法的话,一切事情来了,你要怎么做?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放空,不执着一法,心沉静下来,事情就解决了。这种无为法,真正的佛事,你不能思维,它为什么这么殊胜?就像《金刚经论》里面讲的,互观自性最胜最灵,遇缘则有,缘灭还无。在讲心时;自性威灵莫测,无为常为,然后,在做之间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有用什么法吗?没有。是让你自性去动,这种能力才好、才最完美,最后没什么不可以克服的事情,任何事都可以解决,要修到那样的境界,难啊!但是,佛是这么修上来的,衪在无功用中做很多佛事,无为常为,在动中,又不违背衪的真正住在涅盘的境界之中,佛住佛住。今天上到这里。(待续)

(2007.04.18.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