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1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如来十二种真如性(续)

----第六平等性智

《佛地论》卷三谓平等性智乃观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盘」(不住于生死、涅盘之涅盘)。随诸有情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土等种种影像。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示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观经》:「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如来所证得的功德为「最清净觉」,现在在讲如来十二种不同的真如性功用---平等性。佛具足平等性智,《佛地论》谓平等性智,乃观自、他一切皆平等,佛、菩萨都是具大慈悲心者,衪们成佛主要是要化度一切众生,因有此大慈大悲的心,所以祂们成佛、成大菩萨了。虽然衪成佛了,但是,观众生跟衪一样,不能说自己成佛就好了,要能够让他人跟自己一样也能够成佛,所以这种心是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此种心与众生常常相互的契合而无间断。

菩萨也有契合,但,菩萨心有间断,能力不够。佛,衪是无间断的能够跟众生契合在一起,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此心就建立在佛地「无住涅盘」,不住于生死、涅盘之究竟涅盘。无住涅盘,不是说本身不能守住寂静的状态,衪也是可以守住寂静状态,但是,不依偎住涅盘境界,衪还是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也有能力以最清净觉来观照众生,哪一个要得度或者众生有忆想衪的话,衪更是跟他们无间断的契合,有个化身、加持身化出而利益他。所以如来佛可以随诸有情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土等种种影像。

一切有情,他希望怎么样受益都能如愿,如果他希望行菩萨道,佛衪就让他成就菩萨道的心,也示现如来的加持身让菩萨去受用:如果他要住涅盘,给他一个受用土,让他暂时住在涅盘的境界。菩萨的自身跟佛的他受土相契合,佛如来都可以大慈大悲的舍给一切的众生。讲到初地以上之菩萨,如来就示现他受用之身、土给地上菩萨。地前菩萨还没有这个能力能接受到佛身、佛土,只有地上菩萨才有这个能力、福德,地上菩萨祂也是空掉了色身、神我身,也是住在空无的一种法身清净无相的境界中,才能够感受到如来最清净觉之法身,如来所给予的身或者是佛土,这样初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受用,也才能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众生。

我们在还没有成佛以前,都是接受着诸如来的教化以外,还接受衪的受用身、受用土,也学习大慈大悲的心来化度众生,所以地上菩萨,除了管自身内心的微习要断,主要是在学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学习四无所畏、四无碍智,能讲、能说、能觉,并对一切有情众生加以教化,这是透过如来的功德性来做的,也因为你有大慈大悲的心向着大众,依如来的最清净觉,所示现的他用土、他受用身(加持身)来加益于一切众生上。

地前菩萨,虽然不能够以较大的神通力来教化众生,能做多少就是多少,因为他还不能依如来的最清净觉或者如来的他受用身、他受用土来利益自己与众生,这个还是有差别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缩写为《心地观经》,里面有段经文说「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我,是一切众生未成佛以前,执着虚幻不实的我或者心念虚幻不实的我见,去除我见识,得这种平等性智。如果你去掉我见,你就跟众生能够一体,如果你太在意自己的身体,你就不能跟众生心合为一,这是上面讲的菩萨身恒常于众生,无间断的契合,这样用你的清净心,到底心地得到多少程度清净境界,有点清净也可以让一切众生受用。

我们要去掉我执,不要执着自己有身与心,是以能证得自他平等二无我性,这样就能够证得自己跟他人,两个身、两个心或者所有身、所有心并没有分别。你自己没分别,众生慢慢也能没有分别,如是名为平等性智,这样才是说证到平等性智;平等性智,禅宗六祖讲「平等性智心无病」,心无病就没有你、我、他的分别,一个人清净,大家都清净;一个人不清净,大家都不清净。菩萨是要以清净心来影响一切众生不清净的心,让他们也能够得到清净。

诸佛如来衪是以最清净觉,自受用身、自受土以外,再将他受用身、他受用土给与菩萨。菩萨在学习成为如来以前,也是要这么样发起大慈大悲的心,来破解自己跟一切众生之间的分别,来建立平等智慧。从身、从心里面去建立一切法平等,平等是个目标,你心清净,众生心不清净,那就没有平等,你心清净,慢慢让众生心也清净,这是平等的目标。在观一切自己跟众生之间的分别,你们也要这么去了解,用你的涅盘心性如何来摄受、影响一切众生心,这就要破掉你对自己本身的执着,不要执着自我太重,要破解你的自我心态,才能融合一切众生身心为一体,这是第六点所讲的平等性智。
 

(7)离生性:离生灭、断烦恼法之性。若真如随缘起动,违背无为无作用之条件,则落入生灭迁流之有为法。正性能离生(俱舍)、圣性离生(唯识),谓声闻、缘觉二乘入于见道之位,生一分之无漏智,断除分别起之烦恼障;菩萨生一分之无漏智,断除烦恼、所知等二障,因而得一分之圣性,永离凡夫之生,故称圣性离生。正性离生、圣性离生得五分法身,属小乘解脱法。如来佛性能不离法性,而证离生之真纯无漏智,是为真离生性,故称最清净觉。

如来自性之离生性,上回也已经讲过不虚妄性,先了解什么叫生?生,就是生灭法,我们一般人的毛病在于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这六个毛病,动、静这边属于根尘,根尘也有真如性,所以动、静、根为一色法;觉、空、灭这三是心法,属于心识。你要修到根尘结使境界那都是外道、天神的境界,你要修到心地里去,那才是菩萨如来的境界。生灭法中,我们一般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动相,一切相有动、静二相,动相不执着,你会执着静相,所以动灭静生。而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灭灭,把灭也灭掉的话,我们的寂灭空性就现前。寂然的体,能够面对一切境,能不动的这种自性,自然就现起,此是离生灭法;离生灭法,阿罗汉也有这个能力,菩萨也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诸佛的离生性做得最高的。

生灭法,也可以叫做烦恼法,你如果能够离生灭就能断烦恼,不管在三界中或者在圣道中,都能自在无碍。于三界众生中,他也有觉、空、灭三结使,但是,他所得境界没有圣道,声闻、缘觉、菩萨的境界那么高,而佛是最清净觉,所以,为什么要在清净前加一个?佛是最清净觉者。第二等级是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第三等级是这些天神,天神对于觉、空、灭的修证,都是不究竟的,离生性是有一点,但是不究竟。他们会执着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等种种的真如性,认为那个是真如所现的清净,对佛法来讲对于一切法都不能执着,所以这还是不清净。所以声闻、辟支佛、菩萨等能离生灭、断烦恼法之性,而佛如来得真正究竟离生性。

若真如随缘起动,违背无为无作用之条件,就无有离生性可言。如果,你不能够秉持着无为法或者对诸法无起作用,这条件的话,你随缘应缘之后,你就会落入生灭迁流之有为法中。学佛法目标是要证得无为法,证得无为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无有一法可得、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无为法的境界。如果,你执着应缘之中所起的一切法,那就是违背了无为法无作用的条件,就会落入有为法之中。有为法有所执着,那就不能够归回到清净自在无为的体性。

正性能离生俱舍论言,我们真正的自性,也可以说是空性,遇缘所产生的自性,它本来具足无漏智慧,能够很自然的远离生灭法,佛性本来就是这样子,为什么还要修呢?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执妄为真,执一切生灭法为你自己身心、根尘的作用,一切法都认它为真,就是你出生做人,你眼见、耳闻等等的见闻觉知,你都认为这是我身的功能,这种错误的认知,你就会执着一切生灭法,没有办法做到正性离生性,这在俱舍宗对于离生性的名词,叫做正性离生。唯识里面讲圣性离生,圣性就是解脱具足的能力,这些名词讲起来都是佛性,佛性自然就能够离生,佛性离生也是以空的体证,应缘以后它能够住不生灭,应缘以后能够蠲除空的这一部份,所以他能够离生灭,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因为各宗所用的名词不同而已。

声闻、缘觉二乘入于见道之位,此句先了知见道,先讲入道,入道来讲是开悟叫入道,没有开悟就进不到真正菩萨道的境界,指初地菩萨,修内心离垢,二地菩萨离诸垢,微习要断,心发明,达明地(三地)、焰慧地(四地),到这里智慧具足,可以烧掉一切烦恼,到这里才能称见道。从入道到见道,还要四地菩萨境界之距离要去修证。入道只是进入修大乘佛法的门坎,开悟不是不得了的事情,开悟,只是修行的开始,有入道能能见道;见道,可以知道你要怎么走、知道解脱的道路如何。天界有天界的境界,声闻乘有声闻乘的境界,菩萨有菩萨的境界、如来有如来的境界,这些三不等的境界,都是不同的果报。

所以,你如果道能够看清楚,你就不会走错路;如果你走到天道,就走错路,走到声闻乘,也是就走错路,能够直接走入如来道,向如来菩提迈进,那就是正确的。但是,每个人都要走如来道,因果的关系不大可能,所以要分阶段来完成。修世间禅定的,你说佛法那么好,你怎么不来,他就是没有那种心意。要看哪种根机,他就接受哪一种法。

生一分之无漏智,断除分别起之烦恼障,在见道位,焰慧地时,才生起一分无漏智慧,先断分别所起的烦恼,分别心对一切法、一切众生这种分别所起的法,是一大障碍,我们修行,其实都是在去除分别心,证得平等性智,向这两个目标在迈进,今生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俱生有俱生我执跟俱生法执,你要先断掉分别我执第一,断掉俱生我执第二,再回过来断分别法执,最后再断前无量劫所留下的俱生法执第四。这两个根本的烦恼要去断,所谓分别,就是今生所熏习的妄熏习、妄分别,唯识里面讲的从出生以后你学习的,法中有我,学习的一切法你执着不放。进一步,你如果能够入道,你就能够做到分别诸法之中没有我,去除了俱生我执,然后一切法之中没有我,可以去掉分别法执,最后最后把微细妄执性灭的话,就去掉俱生法执,这样就是俱解脱,断除分别起之烦恼障,这是声闻、缘觉行者。

菩萨生一分之无漏智,断除烦恼、所知等二障。缘觉、声闻,他们只是证得我空道理,讲起来是分别我执跟俱生我执灭,声闻乘、缘觉可以具足无漏智,这个无漏智,只有断烦恼障,没有办法断所知障。声闻、缘觉他们很执着这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因为他们所知道的真如性有这些功能,他们没有办法放下。菩萨能够得到一分的无漏智慧,祂可以去除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前面所讲七种真如性的功能,菩萨不一定会去执着,祂回过来修如来十二种真如性,成就佛道。他把过程之间所体会的所知境界、功能,都能断除,我不需要那种力量、不必要有这种真如性。因为一切真如性,虽然都是自性所发起的,但有所执着就不清净,所知种种的真如有种种的功用,菩萨要学佛如来所以不去用,离一切的生灭法,才能够证到断除烦恼障、所知障。

到最后怎么去度化众生、怎么去利益众生呢?都是用十方如来所具足的咒语,用身、口、意三密去度化众生,不是用你的真如性的功用,真如性到底还是有凡夫性,或者是声闻、缘觉种性所具足的东西,还是不圆满的。菩萨得一分无漏智的话,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因而得一分之圣性,永离凡夫之生灭法,故称圣性离生,不会再堕落三界众生中,不管是天神、人,还是畜牲、饿鬼之类的,都有万法唯心生特性,菩萨能离一切法生灭,这叫离生性。

不管正性离生、圣性离生,得五分法身,就能成就解脱道了。证一分法身一分清净,是为戒法身;从戒得定,获得定法身清净;从定得慧,获得慧法身清净;用智慧来得到一切离生性,得解脱法身清净,这是声闻、缘觉,浅机菩萨所得到的境界。到最后用有漏智慧产生无漏智慧,来获得清净法身,叫解脱知见法身。证到戒法身就有一分清净,定法身就有二分法身清净,前面两个再加慧法身就有三分清净法身,证到解脱法身就有四分清净法身,证到解脱知见菩萨如来的法身,就有五分圆满法身清净。圆满,这有五分法身圆满,正性离生跟圣性离生,最后最后一定要证得五分法身圆满,这还是属小乘解脱法。

如来佛性能不离法性,能够离,当然是解脱了,不离而能够没有烦恼、而住解脱,这就是如来的境界,学习空有不二。空有不二,依空应缘产生有为法,而能够得到解脱知见的,这才是如来的法身、佛法身。如果是没有法,那有什么解脱、不解脱?你只要学习清净、不清净而已,你要面对一切法而能够自在无碍的,这种智慧才是真正的,不离法性,如来佛性能不离法性,让一切法性应缘起法,而能离一切生灭法,这才是真正的、纯净的无漏智慧,如果正性离生、圣性离生,是声闻、缘觉的解脱,好像说你不去接触众生,你就有那个定力。那菩萨、如来衪们都要去接触众生,而在接触众生中还要有那个定力不会迷失掉。

一般言不怕蛇,还要能玩蛇,不是说跟蛇保持距离,不用怕,你去面对这个蛇,玩它,还不怕它,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如来的解脱是真正的、纯净的、最高的无漏智慧,乃为真离生性,故称最清净觉。《金刚经》的中道观、实相观,都在阐述这种道理,《金刚经》云,一切如来从此经出,怎么出呢?它告诉你,你可以去做很多事,但,不要执着它就好了,这个就是圆满的无漏智慧,能够做到这样是最清净觉,如来就有这个能力。

 

(8)法定:法性安立住,是谓法定,仅如来之定为大空三昧定,即如实入如来地,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经》:「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又谓入于正觉三昧时,乃觉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称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性,则称入如来定。如来得法界自在大三昧,是谓法定,能于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自在出入,又知事法界边际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如来又有无碍轮大三昧,如来身口意三业胜用,三轮摄化皆自在故。(1)神变轮,又作神通轮、身轮。乃显现神通,变化胜异之境,而今众生发心入信之神通轮。(2)教诫论,又作说法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令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3)记心轮,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 

法定者法性安立住,是谓法定。如果一个法安立在一个位置上,不去执着、在意,此法归法,而人心自定。若法住法位不安立,像东西置何处会影响人心不稳而摇摇欲坠,自心不清净或者不穏定,或者没有足够清净来摆脱一切现象的话,这些都不能叫做法定,适当的东西放在适当的场所,而放得安好,它就不会掉下来,不会掉下来,就不会造成烦恼,这个就是法定。

世间一切法也是一样,在有为法之中,也能够安住无为的境界,那就是法定,在无为法之中,本来就无为安住,那个并不是说最安定的法定,如来最纯、最清净的无漏智慧,不是离一切法而生性,衪是面临一切法而能够离生的,不是远离一切法而离生灭,这样的话,你来观法性安立住,就是法定,仅如来之定因为是大空三昧定,所以能够做到。

世间禅也有他的定,四空处定也有他的定,声闻、缘觉也有他的定,菩萨也有他的定,但只有如来的定,此法定是最大、最完美的,叫大空三昧定。即如实入如来地的佛如来,衪能够内证圣智而观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三昧。衪自己从内在证得的殊胜智慧,善观一切众生,他们也同样的具足佛性的这种三昧、正定,这种智慧,叫大空三昧定。

《大日经》云:「佛说一切空,正觉之等持」,一切法都是空,有法,法中亦是空,怎么讲,法中亦是空?因为法定,就能够同样等观一切空,你正确的觉知它以后,就能够等持,等持就是平等观有法、无法都是空,不是说无法才是空,有法之中自性应缘所起的一切法,你不执着它,也可以观它是空,这是正觉之等持。

「三昧证知心,非从异缘得。」三昧证知心,正定里面去证得种种众生心,如果,你不从心中观一切因缘,那不是一偏空吗?要怎么去知众生心?非从异缘得。不是从不一样的因缘所得到的,不是从心起心灭得到的,一定是从众生心里面去得到的,如来已证知众生心,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众生一切心,如来悉知悉见」,衪如果没有这种最清净觉法定的话,一切众生的心里面善恶具足,起起灭灭,衪怎么去观这众生善根具足了吗?这众生差远了?这众生怎么样?衪善观这些众生心,而且还能得法定。我们心不定的,当事情知道得愈多愈烦恼、愈担忧,这是没有法定,各个众生、各个心所产生的各个法相,安立在衪的心中,菩萨、佛可以悉知这些,当然,只有佛是最清净觉,衪的法定力最强。菩萨三不等,十地菩萨、八地菩萨、七地以前的菩萨各不一样。

「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彼如是境界,他们于众生所具足的一切心,所产生一切境界,如来照样能够悉知,但是,如来住在大空三昧定中,所以一切如来得最清净定,这样才能称为大空。在《大般若经》里面声闻、缘觉观十八空,到最后自性空、自性无性空,如果把这二个加下去就有二十空,衪们空不是用证的,是用思维,用观、用想的,菩萨、如来衪们是亲证的,菩萨三不等的境界,唯有如来得的定才能称为是大空,因为是圆满萨婆若sarvajña,是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所以蕯婆若就是一切智、圆满一切智,才能称为是大空。

「又谓入于正觉三昧时,乃觉诸法本不生之理。」得正等正觉这种正定的三摩地时,自性应缘所起的一切法,不破坏空性,空还是空,现起有为相,就像我们空中摆了很多的东西或者很多东西摆在地球上,地球是依风而住,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看地球中心有火,表面有水,你看我们地球里面最中心是热的,里面有火,表面有水,我们地球是依空而住,依空而住是依风轮而住,风轮散了的话,这地球就灭了、没有了。我们这个肉体也是一样,这风支持我们地大、火大、水大,如果一口气上不来的话,我们肉体也完了,散掉。我们了解诸法不生的道理,就是我们自性圆成实性,本觉的心,它透过因缘,会产生始觉,产生依它起性,它会应缘,在应缘起法之间,如来观它无生灭,凡夫才执着它有生灭。法缘起、缘灭,对如来来讲如来讲,除了要度化这个或者透过菩萨度化一切众生,衪都不会在意。如果度化之中要用法,使用法之间都不会在意,衪说诸法本不生的道理要去了解。

「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称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能够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只要有心,衪都有佛性,所谓佛性,具足两个即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空是本体,有容纳一切相,然后,应缘,因缘法,没有因缘不会起法,应缘起法,起一切法就是不空,让他依他起性,这是依他起性的功用,这是圆成实性,如来衪的空如来藏,依他起性应缘时,产生一切法,一切法是不空的如来藏,这因缘法,因缘灭了,法也灭了,这一生一灭之间,对佛来讲衪没有生灭的感觉这种知见,不会在意。我们凡夫才感觉它有起有灭,有起有灭之外,还加一个遍计所执,来执取它为真,凡夫都是以这个来执着;天界众生,也是执着天界的真如性,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无想定,小乘的行者声闻、缘觉,他们还是偏执于空、空理,只有佛具足圆满的佛性,有空的如来藏跟不空的如来藏性,这如来藏是扩展到一切十方佛剎土,包括世界跟众生。

清净觉都不够的话,其实不能讲如来藏,只能讲阿赖耶识,我们还有业障,不清净叫阿赖耶识,声闻、缘觉小乘行者,他们是好一点,不叫阿赖耶识,祂们不再轮回,祂们的心叫阿陀那识,阿陀那识还是有执着,阿陀那识ādāna的梵文意思就是执取,他们不执取你的遍计所执的法,但是,他们执取偏空理,无住的法,祂还是有所执取。到如来境界得最清净觉以后,才具足空有不二的如来藏性,衪的知见就遍及十方佛剎土跟一切众生,此等法都在佛衪心中,这是不空的如来藏所涵盖的,而这个现象,也是因缘法才起的一种现象。

人跟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是因缘法,这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世间相,地球也好、人类也好、畜牲也好,所产生的因缘果报的现象,一个是众生之间的恩恩怨怨的牵扯,也是一种法里面,这些都包括在如来心中,因为衪法身清净遍虚空,衪可以含容一切这些相。所以如来藏不是一般人可以讲的,如来藏只有如来的境界,才能显现出来的一种境界。你不要现在喜欢讲如来藏,讲了半天也搞不懂它是什么现象。我们只是知道它的现象,如其来、如其去,它所含容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佛剎土、一切众生都在它的心中,所以如来藏的中其实是遍十方一切虚空的。

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09ra3gama-sam2dhi这佛性空有不二能够证得的话,就是得到首楞严大定;首是最清净,楞严是最安定,是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如《楞严经》中楞严咒可使人得大定、最安定的定。这就是以空的体,面对一切因缘所起的法,能够自在无碍,这种定才叫首楞严大定。显然不是声闻、阿罗汉们所证得的偏空无我的道理,那种是有一点远离一切相,然后才得定的,那种不能说是圆满。要能够面对一切相、面对一切人事物,而心能不乱,随因缘而转,转时还能够不乱,这才是佛所证得的首楞严大定。

这种定也叫做金刚三昧,金刚是无所不摧的,如金刚智就能摆平一切法,就是你一定有面对一切因缘都有不被破坏的定力。不是我眼不见为净那种定,是我可以看着你,但,我也不会生气或者产生什么余习跟你相应,这是金刚三昧。三是正,昧是定,金刚是无所不摧的,所谓无所不摧,就是你不在意,不是把它摧毁,就是你对着它这个境,好坏、顺逆,都如如接受,不必用一法,这是金刚三昧。

首楞严定有称金刚三昧,也称为般若波罗蜜,用你的无所有、不可得的心,对一切法有能解脱观照的能力,因而度到彼岸。佛性,依你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底多高来决定,你有几分佛性?如果你证得一分法身清净,你只有在戒上面得定,戒律守得好,没有烦恼,得一分法身清净。如果你断掉一切的习气、欲望、瞋心等等的,那戒律守得好就有这种定力,先用戒律来离开你内心的习气毛病,慢慢学习这个般若智、慧解脱。这个慧还是属于世间的慧,还不属于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般若波罗蜜要到练习成为菩萨、佛时才真正用得到。

小乘的修行人,戒律严格,他不跟人群在一起,他自己管这个心很严格,我常常说守戒律在干什么?就是让你碰到障碍或魔考时,你心不会慌乱,因为你从来都没有犯过一丝一毫的小毛病、罪过,你可以很自在的面对它,他怎么考都考不倒。如果你有拿人家一张纸、一支笔,人家说魔考时,说你犯了贪、犯了偷盗,因你拿了人家的纸、人家笔,你马上就心虚,是已犯了戒,他心就乱了。

菩萨不是这样修,菩萨是我拿了你的纸、你的笔,我拿了又怎么样,你就看着它,我怎么样?心要能无罪恶感,这种定是不一样的,是用智慧转,他心不虚,用他的智慧来转,什么戒、不戒?你要真的说你守菩萨戒的话,你不要有罪恶感,什么罪、不罪,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对菩萨来讲没有这些观念,只是随缘去造作,要度这个众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完了,他也没有什么好、不好,罪恶、不罪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当然大菩萨不会去犯很重的业,当然他常常在讲谎话也有,因为对众生要善导善诱、连哄带骗,不然众生他不上路,你说他犯戒了,怎么可以这样讲、那样讲谎言。

菩萨是超越了这种善恶感觉,因为他要得到般若智慧,所以这么去学无住相布施、无住相做好事、无住相去做什么利众事,做很多但不执着它,就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般若波罗蜜有几分清净,般若波罗蜜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里面讲的圆满,就是空有不二的做一切善事,才是圆满的,如果你光做了善事,然后,不去放开这些善事福德的话,你会受到天报,感召天界的果报,这样不能叫做波罗蜜,也不能叫做般若。不管名词怎么样,首楞严大定、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多也好,都在讲同一个事情,你观一个法,到底能够容纳多少,可以自在无碍,这种能力就是首楞严大定、金刚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性」,真心应缘所现的自性,可以清清楚楚的看着它的话,就是进入了如来定,如来定就是大空三昧定,如果,你不观真心所现的自性,而去观你妄想习气毛病那一部份意念,那怎么会有定力?没有,都是依你的习气毛病在发作。一个见性的人,他一定可以了解自己自性应缘,是怎么去应缘,而且以它来当火车头,不要你自己想念,透过脑筋想的都是凡夫的境界,你要由它的自性应缘,它要这么做、这么做,都好,不要说这样做不合理、这样做怎么样,佛性是超时空去感召一切因缘,佛性知道该怎么做最好、最完美,到最后问题解决了。你能够这么去观它的话,不是只有如来定,还有如来智慧。定,只是对法的不相应,起了法尔你不相应,如来的智慧,是要度化众生,用一切智慧去度化众生,度化中衪也能够定得住。

善观、正观我们的自己的心性,有觉观能力者此悟此句。我们有八个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六、七识心清净的话,其它识就可以把它转成清净,你就可以善用它。在修行时,前五识不会造业,第六识分别心很强,所以前五识合流六识就会造业。第七识妄想执着很重,在修到菩萨境界时慢慢去除以后,你可以利用第七意识来思维,来幻化一切相,可以善用这些前五识或六七识。第六、七意识在刚开始修行的话,是被大家骂的半死,一无是处,因为不清净故,大家都要把它铲除。铲除到最后清净了,它还是有思维,这思维是透过你佛性诱导的,你就很容易为众生来化导,哪个时间对盘,时间点拿捏得好,最后结果都是圆满了,这种佛性具足的功用,你要进入修菩萨时,慢慢体会诸佛衪具足种种能力。

「如来得法界自在大三昧,是谓法定」,如来在十法界之中、或一切佛剎土之间,都具足衪的法身,而且在有相之间各安其位,法性、法相、法住各安其位,佛都能够自在无碍的,这就是法定。能于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演化成世间一切法,十八界中自在出入。既然佛已证得如来定的话,可以在人世间里面进出无碍。不是像阿罗汉、辟支佛他都是居住在圣地,不与人间往来。佛、菩萨衪们都是示现在人世间,才能够利益众生。如来有自在大三昧,才能够在十八界之间,自在出入无碍。

「又知事法界边际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如来所得的法定,衪有一种智慧可以知道种种因缘所现的事相,跟空本身真如所现的境界,这两边的互动关系,佛都能很自在无碍的去转换,因为得到理法界、空无碍时,佛在事法界之间,不它边际多大,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或者空有两边都可以,佛衪都能够自在无碍的变化,进进出出、自在无碍的接受。不是只有理法界处得,理法界只有声闻、阿罗汉祂们偏向理法界的证得,祂守住涅盘入寂静。如来不能这样子,理事法界衪都可以进出如碍、转换无碍、示现无碍、度众无碍。

「如来又有无碍轮大三昧」,什么叫无碍轮大三昧,大三昧是大定、大正定,从大定中佛能出无碍变,经云毘卢遮那佛身具如下十无碍:用时周无碍、相现遍无碍、寂时用无碍、依缘起无碍、真如应无碍、分身圆无碍、因果得无碍、依正法无碍、潜入境无碍、圆通化无碍。在用另一角度来说,有情事无碍、理事无碍、相入无碍,相即无碍、重现无碍、主伴无碍、体用无碍、隐显无碍、时处无碍、成坏无碍等等无碍事。《华严法界玄镜》有四法界之说,详述佛之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谓无碍有圆融无碍(万法圆融,互不障碍)与自在无碍(对一切障碍能自在冲破)二义。

「如来身口意三业胜用,三轮摄化皆自在故」,身口意三业为了利益众生,而且有殊胜的产生它的功用,胜用是指作用、功用或目的、理由等,佛以三业清净,用此来化导一切众生无碍。三轮摄化皆自在故,身口意三业运用,如来身口意三业之胜用,以轮喻来摄化众生,三轮者:(1)神变轮、(2)教诫论、 (3)记心轮,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以上三轮,意义等同三示现、三种示导,以身语意三化来化导众生。若以如来与众生间来说/那三轮是什么?能用的我,这里指如来,所用的东西身口意三到底用什么?用在嘴巴就是讲经说法,用在心就是心念摄受,用在身就是示现应化身,另外一轮,就是衪所要化的对象,自己如来本身具足三轮,用这三轮法用,佛衪以化身、应化身或者身化、语化、意化给祂要化的众生。

这三轮衪都能够摄受自在无碍,自己做了不在意有没有做,无住相,所做的这些法,完了就完了,所度的对象,度完了就完了,也就完了,不要再挂意他,不要再太在意他,到底他真的有得度了吗?我们这个人为什么度不尽,现在觉醒了,下一世又迷糊了,永远没完没了的有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想,你就会很懊恼去想他们,过去度了多少,现在又沦坠了。众生要到三不退转位,心不退转最高时,才能不退转。为什么诸佛、菩萨那么忙碌,度了那么多众生,永远度不尽?进进退退、退退进进,要到八地菩萨才心不退转。

到开悟的菩萨,只是菩萨行不退转,在地前菩萨十住位里面的第七住,才是位不退转;大乘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位阶,四加行,加上如来十地,总共六十四位阶修行阶梯。在十信位时,华严宗或天台宗不承认这十信位是菩萨,不列入菩萨位。他也是不能当菩萨,因为第九是阿罗汉,第十是辟支佛,这两个都是属于小乘的圣人。十住位这边开始才是菩萨,十地菩萨这边开始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前有个四加行位,有可能进入菩萨地,之前有可能是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行者今生果报完了到哪里?都是在欲界天比较高的天,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天神有很多也是菩萨,是地前菩萨。

修行到十住第七位才是位不退转,要到登地菩萨,是初地菩萨,能得行不退转,就是菩萨行不退转,永远行菩萨道,不会退。在地前菩萨这边会退,碰到困难,度众生那么困难,马上会吓到,不要不要度众生,还是自修比较好一点,因力量不够,能力不够,影响到他心不够坚定,所以会退转。到登地菩萨以后,累劫修,一到八地不动地时,才得菩萨心不退转,菩萨心不会退转,也就是菩提心不会退。你把这六十四位圣人了解一下,你看修行多难,就是进进退退,度众生难,也是这么进进退退的,今生好一点,下一生又迷糊掉了。

如来的无碍轮有三,另一种说法是在讲神变轮、教诫轮、记心轮。我们用在布施的话,三轮体空,不管用身口意三殊胜业去布施,这里是讲如来的无碍轮。

(1)神变轮,又作神通轮、身轮,乃显现神通,变化胜异之境,就是以应化生化一切境,如果要去度众生的话,需要示现化身就示现应化身,这就是身。而今众生发心入信之神通轮。让众生发起道信,看到诸佛如来的应化身就有信心,神变轮是身业。

(2)教诫轮,又作说法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令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这是口业,如来口业胜用。

(3)意业,记心轮,又作忆念轮,也就是心念忆想众生,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要说法以前,你要先用心来观一切众生的根基到底在哪里?依他的程度来说法,不要对一个初基的或者十信位的讲菩萨法,按每个根基,经典有很多,你要分辨这部经是对什么对象讲的,不要有优劣分别想,这里讲的怎么样、那里讲的怎么样,你要对菩萨讲的《华严经》、《法华经》,我们很多人有看没有懂,白纸黑字没有错,但是,你就不懂它真正意义在讲什么。《法华经》很多人喜欢看、喜欢读或者拜《法华经》,功德是有,但是,你还不能了解它真正的意义,万法唯心造,万法唯心造?你要懂得这个法怎么去造?七粒米变成须弥山那么多的米,才可以供应好多众生来用,你要观想、幻化,《法华经》菩萨境界都是在讲心的用,你只是把它看成读一读心里高兴,反正有功德,那还不够,你还没有了解它。今天就讲到法定。(待续)

(2007.03.28.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