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12)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

经文: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

下以三义释大及王。一者谓红莲华大宝所成,如是大宝无量功德众善所起,于众宝中胜,故名为大。此宝红莲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王。二者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众胜,故名为大。佛是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为华王。三者又此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宝华中最胜,故名华王。

此华非一或华叶多,故名为众。次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佛净土何所依持。依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立。此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宝华王。或即如来说名大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从王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华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

第十八个功德相是依持圆满。释迦牟尼佛的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道场,有如来圆满功德相来装饰着。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上面所讲的这十八个如来累劫所证的功德,来装饰最胜光曜七宝庄严道场,这里面还有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这第二句在讲的大宝华王,在华藏世界所有的世界里,等于是说一朵莲花所建立的一个世界,所以重重的世界形成一个华藏世界;如来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衪感召无量的华藏世界,每一个华藏世界等于是一朵莲花所化成,无数的莲花就形成三千大千世界;第二部份就在讲大宝红莲华王,有很多很多,故说众所建立

下以三义释大及王。什么叫做大身王?形容这莲花的形状。一者谓红莲华大宝所成,看起来是莲花,但是,都是种种的众宝来装饰而成的。如是大宝无量功德众,种种的善行,善所起于众宝中胜,种种的善行都起于众宝中,非常殊胜,所以称为大。大,是在形容宝的大小,我们常常讲无量的大,其实都是无形无相的,在清净的佛净土之间,它有无量的功德,种种的功德叫做众,来形成这个大宝;然后这众宝之间又非常的殊胜,所以叫做大,大宝华王。

此宝红莲于诸华中,最为殊胜故名华王(释王),这个宝花,在所有的宝莲花之间,以这个庄严场来装饰的这个花是最大、最殊胜,所以叫做华王,前面是说明大,后面是说明王。另有一说,二者或此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都是依众菩萨功德所生的,当然菩萨是可以庄严佛土,菩萨每一个心地清净的程度、具足善根的程度,来庄严这个庄严场,所以说宝华望诸菩萨善根所起。红莲华众胜,故名大(释大),如果很多的修行菩萨,能够具足比较高层次的善根,也就是更清净的心地以后,感召的佛净土就愈大,除了佛本来的清净以外,还要加上他受用身、他受用土,这些菩萨众他们的善根,可以来帮助清净庄严场它的殊胜,所以这是大。

第二句在说明这个王,佛是法王,是佛最胜善根所起故,名华王(释王),每个菩萨他可以感召红莲华,当然众生具足就愈大,但是,佛是所有圣人里面最殊胜的,衪当然能感召,本身感召的就是华王一样,衪是最胜善根所起的,叫做华王;也就是只有佛才能感召最大的华,这里讲大华,其实就是讲无形相的花是最大、最殊胜的。第三个大,又此宝华极难得故名为大(释大),非常难得,在所得之间是最大,当然这里讲最大,因为它是最难得的,每个层次之间最难得,当然是最大的,如果有比较的话,菩萨,十地菩萨还是有大小之分,他所感召的宝华,当然就没有佛清净法身所得到的这么大。第三个宝华中最胜,一切的种种庄严宝所装饰而成的宝华是最胜的,所以最大、最胜,当然是以佛的清净心来讲,故名华王(释王)。这三个状况在解释大跟王,来形容宝华的大跟它的殊胜,所以华王称之。此华非一或华叶多,因为这个华不是只有一个,一朵花里面也有好多的叶,既然是多数,三个以上我们称为众,以个朵花来讲是很多,以一朵花里面来讲,除了花以外,还有叶子、花瓣都很多,故名为众,这是第二句的大宝华王

次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一切的佛土或者一切的世界,都是依风轮而住,风轮上面有水轮、有金轮,如果没有到菩萨境界的话,看不到地球是用什么来支撑的,最底下是风轮。这个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宫殿,也是这个样子,是依风轮而住,跟一切的国土一样,但是,它是依持在圆满如大地的风轮上,我们依风轮,它也是风轮,但是,它依的是圆满的。

此佛净土何所依持?风轮大家都是一样的,娑婆世界是众生业感召的,所以,显现众生道德水准高不高?如果高的话,这个地球的地面就比较平的,如果,末法时期,道德水准愈来愈差,或者寿命减劫时,所有地面都高高、低低,不平,我们的世界都会这么变化,佛的世界不会这样,它以佛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立,这个跟我们的业力不一样,它是功德圆满相所感召而建成的一个大宫殿宝华场所。虽然同样是依风轮而住,但是,在因缘上来讲是不一样的,在华藏世界里面,佛,衪是以无量功德众所感召的,所以庄严大红莲华所建立。

此红莲华于诸华中最为殊胜,不管是世间花还是菩萨、天界感召的或是菩萨他受用土所感召的红莲华,没有佛衪的无量功德众所感召的那么殊胜,它是诸华中最为殊胜,故说名大宝华王。或即如来说名大王,如果是一切功德圆满、心清净的佛才能称为大王,这大王不是我们一般世间的国王,才称做大王,这里谓功德圆满成就所得的才叫大、才叫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依处就是佛所依止的,从王为名。

我们称狮子王或者什么王、什么王,这是最殊胜的,很多佛的名字加一个王,像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来在经典里面没有提到加一个王,但称地藏王菩萨,这是后来人把衪加上成地藏「王」菩萨,这代表在菩萨里面是最殊胜的菩萨。释迦牟尼佛也讲,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告诉各菩萨,你们不要轻看地藏菩萨,衪的修行过程是累劫修,时间不比释迦牟尼佛短,还要更长,衪的法力也不输给释迦牟尼佛,只是衪的愿力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菩萨里面,衪是已经接近佛的境界,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已经成佛了,但是,衪还是以菩萨身化现在度众生。

同样的道理,这红莲华是佛所依处,当然佛是最殊胜的,所以安了一个「王」字。这些所建立者谓佛净土,只有佛的功德圆满相所感召的这个净土,有像大宝华王这样的,才叫佛净土。依此华王长时相续,不断的,无有间绝。不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会灭掉,我们这个世界,三千佛出现以后,它会化空掉,当然化掉在其它地方再感召另外出现一个像我们地球一样的星球,一大堆的世界都是这样。佛的净土是永远不会化掉,这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不会灭掉。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具足功德,所感召的、所化现的;那释迦牟尼佛报身所居世界,如果你不看经典,如《解深密经》或者《佛地经》,就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居住在哪里。你说佛入灭,佛入灭好像就没有了,又说衪法身无所不在,遍虚空,衪到底居住在哪里?衪还是有一个清净的佛土居住,只要看到最后快成佛境界的这些经典,才会讲到这个「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或者殊胜宫殿,这就是佛所依处。

哪一个佛?就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就是清净的法身佛,那其它世界或者其它的佛,都是毘卢遮那佛的化身,衪的报身就是圆满卢舍那佛,衪居住的地方叫做自受用土,就是我们现在花了好几个月在讲的「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的宫殿中」,此宫殿由衪十八种功德所感召的佛净土,它是长时间相续不灭的,时间是有无限期的,这个佛净土永远都不会阶段性的毁灭,永远都存在,而且不会有间断。不会像我们地球所感召的,阶段性因缘尽了,就灭了,然后在其它地方再生出一个地球一样。

了解这句,佛,衪所居住的清净庄严宫殿中,是以无量功德众来庄严它,无量功德众就是心清净、善根具足,才能称为庄严,来装饰这个宫殿,这个宫殿的形相,因为功德庄严是无形无相的,总是要有一个表相,所以后面这句在讲表相,功德无形无相。如果,功德有自性,那就不是完美的功德,你说福德没有福德性,这才是真福德,你造了福德,不执执着福德的功德,那功德才是最殊胜。同样的诸佛或者诸佛所感召的这些菩萨,他们心地清净多少或者是高层次的这些十地菩萨愈多,他的心地,虽然没有到佛的境界,但是,他们也可以逹到一定水准的心清净,这些功德来感召他们的显示出佛净土的庄严,无形无相的庄严。

有形有相的表相庄严,后面这句在解释「大宝红莲华王众所建立」,这就是莲华,上面所讲的什么叫大、叫王?此句显示依持圆满。佛建立的大宫殿,衪是要来居住、要来依止在这里,在无形无相的功德上来讲是「无量功德众所建」,在有形有相的表相来讲它是「大宝华王所建立的这个大宫殿」中。就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非常殊胜圆满的。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的状况说明完了,然后,衪成就「七宝庄严宫殿的功德」,我们把它解释了,这是功德总相。再来要讲功德的别相,这里面再继续讲到别相,别相里面就很多了,都是佛修行的种种境界所产生的功德圆满,来庄严这个佛净土,来使这个大宝华王等等来产生最殊胜的大跟王的境界。

以上已释佛住处庄严,自下释总别德,一显诸佛异余大师,故说世尊功德殊胜;二为其余生净信,故显示世尊功德圆满。显薄伽梵异诸声闻、独觉、菩萨,觉最胜故。

以上已释佛住处庄严,自下释总的庄严相跟的庄严相,它的来显示诸佛跟菩萨也好,或者其它的大修行者,因为衪是殊胜、庄严,心地最清净的法身,所以说佛、世尊功德殊胜,下面会说明为什么跟人家不一样;第二个可以显示出其余众生所生的净信,你要懂得佛的境界,你就可以分辨出佛、菩萨、阿罗汉,甚至于天神的不同境界,这样就对佛的功德,会产生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

清净的信心,就是无所求的信心,故显示世尊功德圆满。功德圆满,就有比较,就有一些层次不同,你要到这个境界,你要去分辨佛、菩萨、声闻、缘觉,祂们的境界到底差别在哪里?你才会对无上佛的庄严,无上大宝华王众所建立的宫殿,产生真正的净信。

以上是显示出薄伽梵(佛、世尊)衪所具足的功德圆满相,不同于声闻、独觉、菩萨他们所觉,当然菩萨等所觉的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圆满,让你对佛的境界,产生无量的净信。前面都一直在讲所有的功德相来建立大宝华王的庄严宫殿,这里在讲佛跟其它的圣人修行境界不同,所证到的境界不同的地方

经文:是薄伽梵最清净觉。

薄伽梵世尊是证得最清净觉者。世尊、佛,衪所得到的清净觉是最殊胜的,加一个「最」,成「最清净觉」。阿罗汉、辟支佛祂们也有一个清净觉,但,不是最殊胜的,菩萨八地以上大菩萨也有一个清净觉,但不是最清净的,这就在讲到底这四种圣人,修行的境界有什么不同?从这里面你可以了解到「原来一山还有一山高」,如果你没有修证到成佛境界的话,就没有如来那种境界可言。

薄伽梵者显圆满德行之人,最清净觉者正明殊胜无上之德。依《佛地论》释有三义:(1)于一切有为、无为所应觉境,正开觉故;约法数以释净觉有为、无为摄法尽故。(2)于一切所应觉境,净玅圆满正开觉故;约二慧以释净觉净玅圆满摄慧尽故。净玅者缘俗智,圆满者缘真智。(3)于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正开觉故。就真俗以释净觉,以依二谛摄境尽故。清净觉者能尽所有性,如五数蕴等如所有性七真如等。亦尽所有性如十二真如性。

薄伽梵是显圆满德行之人,薄伽梵、世尊,在这里简单几个字,所显现圆满德行的人,称为薄伽梵。薄伽梵衪是最清净觉者,具有正明殊胜无上之德。最清净觉者就有正。什么叫正?我们常讲要正知见、正道、正觉,正知正觉,其实要走到正道,正道一定是解脱道。解脱,有偏空解脱,有空有不二的解脱、圆满解脱或者圆融解脱,同样是一个解脱,就有不同的境界,能够直接走到这里的空有不二的圆融解脱,这才是正道,如果你走到偏空阿罗汉境界,他也是解脱,但是,他只走了一半,正道是对。但是,只走一半,所以,正道很重要。

如果,走到天道,那个不是正道,你走到天道,升天去了当天神;走到小乘的解脱,那也不是正道;走到大乘圆满的解脱,这个才是佛所要标榜的正道。同样一句正道的名词,对某一个人来讲是正道,对最清净觉的佛来讲也不是正道,你要修到最清净觉,如何修?修行不是在修什么?是要让心成最清净。觉悟以后,还要能够得最清净,觉悟以后,心还不清净;感知以后,心还不能定,这个境界就很粗浅;明,当然是心不执着一切,就是明;我们为什么叫做无始无明?你从开始就有无明心,慢慢去掉种种习气毛病,就变成有明,「有」不讲的话,就是明,就是清净觉或者是最清净觉,不同层次的觉,明心也有不同层次。

既然讲最清净觉,衪的明是最殊胜的,衪心地是最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污垢来蒙蔽真心,是正、是明,才能够叫做殊胜,加一个最殊胜,更能够解释佛的境界,用殊胜来形容无上。无上,就是没有比这个道德水准更高的,这种无上才是佛的德行,才是最清净觉,这是从字面上来解释。你不要光想这些,你要光想衪一谈到清净觉,这心地里面一点污垢都没有、一点烦恼都没有,又可以觉一切世间相,包括世界、包括众生都能够觉,觉了以后心正又明,也知道要走到哪里去,又不被黑暗所蒙蔽,所以衪是殊胜无上,这些道德圆满才可以做到的

依《佛地论》来解释,这最清净觉有三义:(1)于一切有为法所应觉的境,衪都知道、一切无为法所应觉境,衪也知道,有为、无为境界,到逹最清净觉的如来境界时,衪都能够知道、悉了。正开觉故,什么叫正觉、正知?就走正路,走真正对的道路,达到圆满解脱,这就是正觉道路;约法数以释净觉有为、无为,总摄一切法尽故。如果,以有为法、无为法这种法的类别、种类来讲的话,法就是一切法的项目,祂的境界来解释,对有为、无为,摄受一切法尽。

有为法能够摄受住,不被有为所左右、迷惑,可以用有为法,但也不会被它污染你的心。或者做了有为法,有一点力不从心,或者做了有为法就有一点执着,这些都不是清净觉的如来所觉知的境界。摄有为法、无为法或者做了有为尽、无为尽,你都可以摄受这有为法尽;尽,就是住解脱境界;摄无为法尽,就是你不再执着无为,你也可以进入有为境界,有为、无为可以很自在的去运用,可以把这个有为、无为法摄受住;有的人,做了有为法就执着有为法,如果是修无为法,就执着无为法,没有办法两个境界能够互用自在无碍。如果一个最清净觉的如来,衪可以从无为法之中,去显现有为的用,或者从空性之间,去显现有为的用。有用、无用这些法,对衪来讲都可以摄受住,不会造成衪自己的不清净心。既然是最清净觉的话,就不黏于有为、不黏于无为,当然是很自在了。

(2)于一切所应觉境,净玅圆满正开觉故。什么叫一切所应觉?佛的能力是无所不觉,但,有一些能够不去觉,衪就不会去觉,一切应该去觉的,衪就可以去觉,这牵涉到因缘。如果,没有因缘的,衪就不一定要去觉;譬如哪个人跟衪有缘衪要去度,衪一定要等待因缘去度他,像那个须跋陀罗Subhadra,是释迦牟尼佛最后度的一位弟子,本是外道一百二十岁,衪为什么要去拘尸那罗那个地方去入涅盘?有三个原因,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去度衪最后这一个弟子。第二个原因是所有的佛,都在那个地方入涅盘。第三个原因就是衪在荼毘以后的舍利子,要分配时会发生问题,衪应该觉,衪也觉,知有一个婆罗门会出来分衪的舍利子给大家,这个婆罗门,是很多国王的国师,虽然是婆罗门,但是,他讲的话大家信服,不然要分舍利子大家在那边吵架、战争。这些,每一个细节,该觉的,佛衪就会觉,没有因缘的、不该觉的,衪可管、可不管,衪可以随缘度化,但是,有因缘一定要度,如果没有因缘,是你这个人善根修到这个境界,刚好碰到你,衪就开示度化,让你成就道业。

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该有为、该无为,要觉就要用有为法去做,如果不该觉,就有无为法,去面对所应觉的境,这是所应觉的境。所谓净玅圆满,正开觉故,是说没有一个小细节,也没有一个因缘法,是衪看不清楚,因为衪是最清净心来面对,所以所产生殊胜微妙的知觉,来觉一切法,而且觉了以后,要成就一切法(有为、无为),最后的果都很圆满;衪要度,这个人就一定得度,该要做什么,最后都以圆满的来完成,如果有一点瑕疵就不圆满,就不是一最清净觉者所应有的现象。

既然是一个最清净觉的佛,当然,衪要感召什么事、要完成什么事,都是能够完美的做到,这种叫做正开觉故。清净觉,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该怎么就用无为法去面对,不必去罣碍这些,这样把衪的觉知开显发露出来,去达到所应觉的境界,都能够做到最圆满殊胜,这第二个境界。这一段在讲什么?就在讲二慧以释净觉、净玅圆满。

下面是讲摄法圆满,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圆满;有为法,该用有为法就用有为法,用了后心又没有罣碍,该用无为法,就摄受用无为法住,不用就不用,能在住在智慧,它讲摄慧尽故;要应一切觉境,然后要达到净玅圆满的正开觉,就用空、有不二的智慧来解释如来所具足的净觉或者净玅圆满;要怎么做到?就用空有不二或者用六度、十度波罗蜜,这种智慧来成就、来摄受,祂所应觉的境,达到最圆满的境界。

这里加一句说,什么叫做净玅?净玅者缘俗智(世间智)。世间智,一般人在做,但是,常常会执着世间的有相,你要能够清净、不黏,才叫做净;如果你学了有为法、世间法,然后做了以后又放不下,就不叫净,为什么开始修行,叫你不要修有为法?因为你修了有为法,就黏在有为法上面,你还没有到那种无为法的无住,修无为法的人,学习到空、无相时,再回来用心、用作法、什么来利益众生时,他却黏不住,这才是净;如果,用了一个法,度了一个众生,被法所黏、被众生所黏,这不叫净。所以,缘世间的一切智慧,你能够清净去做到,这是净玅。

净玅圆满的圆满,圆满者缘真智,就是缘真正的智慧,要在有为、无为之间转换自在,要观一切有为境,主动做、被动做或者不做,其实离不开般若智慧,做了也能够用般若智慧观,不会被黏上,无为法时面对一切所觉境,也能够自在无碍,那用无为法化一切境,那也是般若智慧。有为、无为能够圆满,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大般若经》讲那么多,都在讲一个观念,对一切法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种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一用,你在世间事里面去做,显现出俗智,但,不会被黏上,才叫清净微妙,而能够圆满的达成一切该做的,大家皆大欢喜,才叫圆满,是用真正你的智慧,这第二个讲的是最清净觉的内涵

(3)于一切如所有性,一切法都有它的法性,一切法性安住在哪里,就依它,法界依诸法住。这个,一般人没有办法做到这样,法界依法住。这个法是什么法,什么性质,应该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譬如有的众生它的心性,就是天性,适合生天上;有的修到阿罗汉境界,就适合入有余涅盘;有的证到菩萨高境界,就住无余依涅盘;而修证到如来的最清净觉境界,就住在最圆满的佛净土,这些一切如其所有而住,这表示是在讲法性,诸法依其性而住其法位上。

尽所有性正开觉故,若有无法,就无什么性,若有法,就有它的种种法性。法性,显现在法界上,一般就有十法界,这是以界来讲,如果显现在修证境界来讲,欲界天神境界、初禅天境界、二禅天境界、三禅天境界、四禅天境界境界、四空处定境界、阿罗汉境界(五净居天中),或者什么菩萨的三三昧境界,或者佛如来十二种真如等等,都是显现出衪的境界。

如果最下层的天界天神,其法只能住天性,你告诉他住初禅境,他搞不懂什么是初禅境,他没有初禅的法界里面的法性,所以你能够安如其本来自性,显现那里之性,你在这里只能安在这里,你在那里就安在那里。只有如来是从最底下到最高层次的清净觉性,衪都随时能够安在任何某一个境界,衪可以从这最高的境界化到一个天界,来度一个天界的众生,衪可以从这里化到一个初禅境界来度一个初禅境界的众生,甚至于化入下三道众生中度这些众生,这样才能够依衪自在无碍所修证的功德,而安住各法位上。所以最清净觉,能够来做这些事情,尽所有性都是正开觉故,才可以于一切如其有性而住

就真俗二境以解释净觉,如果,以真谛就是以空无的心、空无的境、空无的性,等等法性显示,叫做空性。如果,以有为俗谛,要度众生的慈悲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要度众生的心,做了以后又会不被黏住,那叫做净觉,来用这个真俗谛圆满功夫,显现之间又不被黏上、又不会执着,才能够解释净觉,最清净觉。如来能依此二谛,摄一切法境尽故。真谛、俗谛这二谛,衪都可以摄受,真谛,当然是以空性为依归。俗谛是入一切有为相,有为相,这个有在用法、做法,做了以后又不会被黏上,还是用空性为依归;真、俗二谛之间,不管是有用心、无用心、有用法、无用法,衪都可以全部把它摄受、安住回来,才能够叫做净觉,你如果还没有心地完全清净,你做了做了,就被黏住,黏在心,心就有一点烦躁,黏在身时,身就会感召病痛,菩萨还不净时都会是这样。

菩萨为什么有病行?因为他心还不清净,他虽然在度众生,感召众生病,感召心就心病、感召身就身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没有证到清净觉,菩萨就有这个毛病。如来也有十地之分,在如来地之二地如来,还是有极微细的心病,三地如来以上就是心清净,心清净显现光明,就不易卡到心身之病。如来到六地,无量神通就自然具足,所以如来还是有层次。十地如来如释迦牟尼是有最清净觉,所显现的神通、智慧,一定是最圆满的。圆满显现在哪里?都是显现在有为法、无为法之间,摄尽一切法。第二个,是所应觉的境,种种智慧能够脱黏,得到净玅圆觉,以智慧来摄一切法;第三个,你用衪所有的自性来,归到该哪里就哪里,而能够自在无碍,这是真、俗二谛之间来显现出衪的清净觉的程度是怎么样

清净觉者能尽所有性,不是只有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牲、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法界,概括了众生法界,佛已不包括在内。众生法界再细分下去,地狱道有多少地狱?有很多。感召不同的地狱道众生,投入到火热的地狱,就感召火的热,这种种的自性都不一样。佛,因为是最清净觉,衪可以住一切不同的法性,什么法性都可以安住,要度一切众生,这当然都要自在无碍的住在各个层次里面,才可以去度他们。譬如佛衪可以坐在这里都不动,用心念能感召地上菩萨的心,然后教化他,用身化、语化,用心就好了,不必去起化身。有的比较低层次的众生,衪还是要化现一个有形有相的人、物或者什么来度他,不然,这还「有生」以下这些准圣人、天神、人或者地狱众生等这些,他们感受不到,就像我们佛光是普照,为什么有的人被照而不觉?因为他的心很龌龊、很污浊,他没有感觉到佛光。

《佛地经》常常讲佛所发的光,是所有的世界都遍布,所有的众生都照到,为什么有的有照没有到?他不让衪照,他的心被他的习气毛病盖住,所以不觉,不痛不痒、不觉,有的是觉了,但还有执着,放不开。这里讲的很重要一个概念,就是真谛、俗谛,都以清净觉来显现出它,这二谛摄境都能够归入它所有的,诸法该有的法性上。清净觉能尽所有性,不是只有尽佛性,佛性可以遍入一切性,地狱性、畜牲性、鬼神道的饿鬼性、人性、天性,尽入种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种种什么性衪都可以尽入安住,可以尽住才可以度他们。这个都做不到,怎么叫做清净觉!

如五数蕴(五蕴)色、受、想、行、识,衪都可以尽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识性,这是言化五蕴都有其性,每一个法,既然是有其法性,有法性就有不同境界的,所以就有一个尽一切的法性。色,它本身的物形自性;受,觉受的自性;想,胡思乱想的有一个想性,我们心里面微细的种子所现的法尘境,然后熏习而入;行蕴微细现一切行蕴之相;而识性,是具有心识之性。这五蕴、五数蕴每个人翻译的不一样,加一个数或者直接用五蕴或者把蕴改成阴,其实都在讲这个个体不同的自性;如其有性,以七真如来安住,来得性上住,修到初步的圣人跟凡夫的分别,就在这七真如性上。

如果修到佛的境界,就显现在佛所具有的十二真如性上。既然,第三个要讲最清净觉的如来,衪一切如所有性,一切所有性正开觉,你要有这个能力才有所有性。是谁来成就所有性?下面就在第三个讲引申下来的东西,先不要讲如来的境界,先来讲阿罗汉、辟支佛以下的境界,对以这七真如、五蕴身所显现的修行境界,阿罗汉是破色受想行识,这些种种魔相而成就的阿罗汉道,往后才是菩萨或者如来的境界。每一个修行层次是不同,你所悟得的自性,是安住在你修证到的境界,或者比你证道境界还低那个自性时,你是可以去了解,用真实的观,你可以去观;譬如阿罗汉祂可以观到真谛的一部份,不是全部,但是,俗谛祂也是可以做到俗谛,处在清净之间只有一小部份,也不是全部。如果全部的话,他的法执就不会生起,祂还是对俗谛,就是世间一切相,采取逃避、不去黏的境界,这么去作到解脱的,这种解脱智能还是比较浅薄,没有如来那种最清净觉,这说明每个自性之不同。

凡圣七真如者sapta vidhāh tathatāh,约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又作七种如如、七如。此七真如显示世间、出世间一切真如性。七真如者说明如下:

凡圣七真如,一切法的产生,都是依据它本来所具足的自性,去演变它的功用,这个叫做真如。凡夫有凡夫的自性,凡夫的性是什么?贪、瞋、痴、慢、疑等种种毛病都在,所以有真如性是不好的,也是称有邪真如性;修得好一点的天界众生,祂们有天性,有善性,所以成就天界的因果;修得再好一点的,就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甚至于再好一点,就有辟支佛的境界。以上等等都依这个七真如而住、而修,显现出这个七真如所具足的,如其所有的特性、自性,然后尽所有性正开解。当然,没有尽,要是能尽,就是如来了,他是部份能尽所悟到的境界,自己悟到辟支佛的境界。但是,祂自己解脱了,还可以了解小祂的阿罗汉境界、阿那含境界、斯陀含、须陀洹或者天神等境界,祂都有他的自性,但是,祂能不被黏住,祂的功夫也仅仅做到尽辟支佛以下的种种自性而已。真如性在这里讲到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境界,也是不错的,前面这七真如是共有的。

七真如梵文sapta vidhāh tathatāhsapta七,vidhāh真,tatha是如,h是指样子,此是复数长音,tatha如来的来,h指如其相)。约,就是指这个七真如在讲什么?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就是能铨释这七个真如,它个别的自性;能立真如,有七种分别的自性。又作七种如如、七如,这是中文翻译的不一样名相。如是什么?如如不动是什么?如其本来的样子,把它安置在那里(哪个法位上),不受它影响,就是所谓的如。现了阿罗汉的真如性,你不被阿罗汉的偏空所迷住,那你就如如于空;你现了天界的善根,做了善行,你又不执着那个善根的果报,你就是如如于善根不住。

谁让你做到「如」?就是般若智慧。学无量的般若智慧,如其本来的自性,产生它原来种种不同层次的功用以后,你又能够如如,不被它黏住,这才能解脱,修行的人都在做这个工夫。你见境着境、见光着光、见相着相,你永远都是在那个境界,不会有所突破。譬如说这是你眼根的见性,见性透过眼根在作用,有的人眼根不用了,眼睛闭起来,他也可以看对象,而且是远看或者看天上看到哪里。这还是我们见性,那个根性所引起的见性,如果你不用眼睛看,你闭着眼睛也有见性,这见性依在阿赖耶识的佛性上,它也可以看,见性跟心性两个应该一样的功用。反正,每个人修行境界不一样,所显现出来的真如性功用都不一样,你要不执着,才能如如,你就是有真如性产生它特有的功能以后,你又放不下,那就不如如,就没有做到佛法所要修的如如

下面讲七真如者:

(1)流转真如(pravrtti-tathatā),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

流转真如(prav4tti-tathat2),这是凡夫的真如自性。为什么会流转?你心不净,认妄为真,才会去感召业果,才会去流转。prav4tti是转成怎么样、变成怎么样,tathatā是真如相、真如性。又作生真如,怎么会生?因为,因缘来你法生,法生来,你执着它为实、为有,你当然会去流转受生;生如如,不去受生就如来,会去受生是生如如。但是,应缘所产生的心法,让你生,如果没有办法解脱也是,此过程这个也叫生如如,以我们如实生的真如性去应一切缘,所产生的相,然后执着它,就是生如如或生真如;轮转如如,是说既然是生了,你又执着它为真,然后随业流转,当然就是轮转如如;生起真实,所有的一切众生,有因缘能够产生心法的,是如实以真实事,产生反应、产生心法,然后执着为真,才又去轮转,它生起真实不能无住。

不管是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这些名相,都在讲都在同一个轮回的根本真如性,凡夫所具有的、六道众生所具有的真如。如果,一出生就是卑微的小虫,有的早上生了,下午就死掉,感召那是很快。你修得境界好一点,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性,去感召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果报,有五百三十七兆年天寿,最后定力退失,还是要感召因缘,产生轮转真如,而去受生,还是再轮回,这是属于世间凡夫,这包括善业众生都具有流转真如。

什么叫流转真如?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你感召的因缘,是有其因,才感召那个因缘,然后感召时,你又没有能力看破它,执着为真,所以就不能自在,既然,不能自在,就以这个为因,所以去流转生死。为什么会有这个因,感召而去流转生死呢?因为有分别,有依他起性,是因缘而起,如果没有外在因缘来感召你自性起相应的话,这是无缘的缘,这不能说依他,这是妄想;有的人没有因缘来,自己在打妄想,那是内心习气毛病一种种子起现行了,然后自己在打妄想,这个还无所谓,烦恼几天就没事。

如果真的有业因来时,就是有一个实际果报体的人或者心念来对你感召时,这才是依他而起的因,你也没有这种定力,又起分别心去感召,当然会进入流转生死,当然去的地方,都是你该去的,哪里就去哪里。真实不虚者,因为你为你认它为真,它当然真,修行就是在突破这个困难,因为一切法抱得真的,就没有办法解脱,风吹草动你就说真的、真的,那你要怎么解脱!佛法的殊胜,就在叫你要否定一切相,内心的妄想,要否定当然很容易,不要想、不要想,就好了。而有一个业力在牵引的话,叫你不要想,这是真吗?真的吗?你就没有办法说,不真、不真。你要用般若智慧去慢慢熏习、熏习,到你对这个因缘所起的法,又是实际的因缘,都可以对着它,不被它转,要到那个能力,才能够解脱,做不到会认一切法是真实不虚的,当然这都是照轮回、照轮回,这是第一个三界众生所具足的一个流转真如性,会产生法时他应该受什么报,他就受什么报,不管是天上、人间、地狱都随因缘受报。

(2)实相真如(laksana-tathatā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之实相。

实相真如laksana实相,tathatā真如)又作相真如,法相真如,你依原来的因缘让它起一切相。或者是空相如,一切法离不开空真如跟有真如这两个境界,有为法、无为法两个同时存在,以真相,空真如来讲它是空,或以实相空真如应一切因缘所产生的有相,那是相如如,依因缘所起的相能实相观之;这是一般人有点境界都可以感召这一个真如,你没有境界而有的凡夫性,也可以感召这样,依我们的空真如性感召一切因缘,你会起念,只是这种人会认为我在胡思乱想,感召因缘,他不会认为有外在因缘在让他起一切法,因为他没有智慧去分辨这些。

不管相真如或者空相如,是这在讲两个境界,一个是有为、一个空性无为,指于一切法上,所现人法二无我之实相。如果你能够懂这句,你照着慢慢认识实相者无相也,把它观成没有、没有相,你起码可以做到远离第一个流转真如,流转这个毛病不会犯,你可以依实相中道观观它,或者以般若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用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你却可以不应缘。不应缘,就是不在你的妄想习气里面,这样你要轮回是不容易的;你叫住佛性空真如体里,不去应一切实际的因缘,若如此不可能做到,应了缘以后,你不去执着它,认为这是不太重要,你不执着它真性上真实不虚,这样勉强可以安住。

如果这样认为是真的话,你没有办法修解脱道,你感召,然后你说是真的,感召是有,你还没有定力以前,不管感召什么都要看成是假的、假的,不能当真,练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讲的实相现起时,你要了解空证得了,因缘起一切法,相如如证得了,你却没有妄想习气相应,这实相真如才是真的实相,要不然你所体知的实相真如,马上变成轮转真如,因为后面的妄想习气加进去搅和,你就迷失掉,你没有客观的观一切实相,就是那个有相,不去执着,这是第二个实相真如。

(3)唯识真如(vijñapti-tathatā),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识如如、唯识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之观智。

唯识真如(vi唯一或者殊胜的,jña智慧,pti心或者识,tathatā真如性),空真如应缘,如何产生这个心?上面的相如如,只是产生影像,如果不是影像,空真如面对的是心念头,你会产生什么?还是以心念为主;像无色界天的天神,祂是用心感召的,心感召还是有空真如性面对心念,祂会产生念头,祂的反应是念头,像这种心来反应祂的真如性的,就是唯识真如;识就是你感召的缘,产生了心。

心真如、心如如、唯识如,在唯识来讲,识是代表有相,唯是空来遮这个心,以空相如来面对一切因缘法所产生的相真如,这时候你能够以实相观观它,不执着它为有、为真,就去掉我、法二执,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够做到实相观;实相观,再进一步就是《唯识》真如,用「唯」来遮偏有,用「识」来遮偏空,唯是空、识是有,这两个交互交换。所以识如如是指应境界起心念时,你不去起了别真如,就是做到唯识很好的境界。一般人还会起了别识心,用心去了别,你所起的心、所起的境做了别。

若随相而言,若随因缘所起的相而言,你怎么做到了别?用偏空来遮有相,用无漏智慧观此法相。无漏智慧就是你内心清净了,没有丝毫的习气毛病来相应,叫无漏智;无漏自性感召心意念时,你用无漏心性,心是起灭起灭,但不会造成自己习气毛病显现出来相应,这就是圣人的境界,用这种智慧观一切法,然后用无漏智来观它,或者用没有烦恼习气毛病的心来观它的话,就可以做到无漏为观的这种观察智。

从第二真如开始就在学习圣人的解脱真如,那你能做到多少?是实相真如,是唯识真如,那是他证得真如境界;实相包括一切法、包括有形相的法;唯识只有心,用「空」跟「有」去面对,用心意念表示它对法执着、不执着的境界,一切的轮回都以心为主,你要用无漏智来观一切法没有、没有,你就用无漏唯识的法来观一切心念,这是唯识真如。懂得这几个真如,起码就有小乘的圣人境界,怎么解脱,你解释这名相,就代表修行的法门怎么做到

(2007.02.2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