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1-7)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序品(续)
蠲除一切烦恼缠垢
提出这个缠垢有一百零八根本烦恼,十八苦。
(5)十八苦者,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佛学上缠垢有一百零八根本烦恼,十八苦。十八苦者,即老苦(人会老)最后会死,是死苦,再来是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根本无明苦,一切烦恼都是无明起,不能警觉的话,无明根本烦恼就现,无明起,就结了十二因缘,一切业本由是成就。缘起法是无明缘行(行苦),行缘识(识苦),识缘名色(名色苦),名色缘六入(六入苦),六入缘触(触苦),触缘受(受苦),受缘爱(爱苦),爱缘取(取苦),取缘有(有苦),有苦就有缘生,现出生苦。生苦再接上面的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总共有十八苦。
你可以观苦集灭道四圣谛来讲,从苦谛去观它的话,苦圣谛、集圣谛,这四圣谛初二,你要去思维苦集相。我们一般看大乘经典,都在讲心、讲无为、讲法相。小乘则先去思维这个苦怎么来,最重要有十八苦,依每个人业力不同,所现的痛苦不一样,你要去认真思维,怎么会有这十八苦,前面讲的七苦是大苦,这个老、死、忧、悲、苦、恼、大苦聚,这些大苦聚集,依每个人的业力牵出不同的感受,你忧愁很多、悲情很多,就感觉什么事情都很痛苦,痛不欲生,很苦恼,烦恼无量,这些都是过去所造的业,现在这些苦现在你的心中、你的身体上,后面再加十二因缘,老死是拿在上面,剩下十一,生苦这些,会造成我们生活的一种现象跟你心里的总总起心动念,都依这些业力所化现。
你要了解它,这个过去世所造之业为集谛,过去世依十二因缘所造,这一世依十二因缘所造,过去跟现在(今生)所造的业都是集谛,每一世你出生后造业都是再增加一点,你不修行,每一世都是依循这十二因缘来造业,成就十八苦。如果你本身学佛不能够有什么进展的话,你反过来思维这些苦聚与十二因缘法,人生的因果报应,烦恼为什么这么多?这样会比较根本一点。
阿含道直向解脱之路,都在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观、八正道等等佛法,让你去思维,有痛苦就从里面去思考解除它。大乘佛法修习者,过去世这些菩萨都有经历过小乘修行法门,祂在今生很容易的看破这些烦恼,有烦恼也是一点点,不会很重,这种人比较容易修行得有进展。有的人修得很缓慢的,可以反过来,观这些法─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八正道等。
了业之集之意义:三集谛之义,集谛,指有关诸苦生起之真谛。法相宗就集谛所显具之遍计所执等三性而设之三说,即:(1)习气集,指遍计所执自性之习气,即执着于我法之习气;其体性依他,故为「谛实性假」。(2)等起集,指烦恼业;平等而起,故称等起。由烦恼起业,由业招果,其烦恼与业乃集之体,又因依他之法,故为「谛性俱实」。(3)未离系集,指未离障之真如,假名为集,此圆成之真如为集之体性,故为「性实谛假」。
集谛之意义,是指我们的业聚集在一起,成为果报之因:集谛之义有三,集谛有三个义理,是指有关诸苦生起之真谛(真实义理),你的苦是现在感受的,但是,苦所生起的根本业缘在哪里?是集谛所受之因起现行。世尊初转法轮时,对五比丘三转法轮,这样讲一次(初转)是已知道理,再转一次(二转)即得能断,再转一次(三转)时得已证。已知、已断、已证是三转法轮修行观心之要义。
像度五比丘时,释迦牟尼佛对此圣人三转法轮就讲四圣谛,再讲《无我经》或者称为《无常经》,五比丘在五天之内就证到阿罗汉果,当然他们打坐修行时间已是蛮久了,起码跟世尊一样有六年了,打坐、思维,打坐、思维,世尊在金刚座证道以后,第一周、第二周都在观想这些因缘,探讨为什么有苦?是由集而来。为什么有集?过去所造的业聚集而成因,如何成就业?如此十二因缘观就出现了。
要怎么去求解脱?十二因缘逆向去思维,怎么会有生呢?有生就有老、有死,你不来受生的话,乞求不要犯「有」,「有」是出生一切六道的根本,叫做有情众生,就是在六道中轮回的有情。
你不要有轮回的因,你就不要取,不要去贪取一切境,你不取,你就不要起心动念说这个好,那个我喜欢。
不取就不要有爱,有爱就会想取得,爱是来自于觉受。
前面一缘起法的受,忧喜苦乐的觉受,你产生欢喜心,你就有爱念,爱就会去拿、去取。在觉受中你不要起觉受想,忧喜苦乐都放下,你不陷入「受」中。
六根面对六尘产生的六识,你就不要去乱看、乱听,触是于根尘上作用,根入尘产生识,这三个动作就是所谓的触,六根面对六尘境不要起心动念,这个触就起不了作用,你不要有触的苦,你就不要六根乱入六尘,即不要有六入,或者面对六尘时,要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有六入的话,你就不要有分别,没有分别心,你对于名跟色就不会起念,一个物、一个事,你起有名、有色想,就代表你看进去了,所以六根入六尘不着。名色只是一个代表,声香味触法也一样,因为一切色相,你有分别的话,安了一个名字,安了一个名称给它,就入因缘法,没有名称就没有分别,名声,这声音是什么声音?你给它安一个名字,这声音是好声、坏声、音乐声、杂声、什么声;名香,你闻到一个香、臭味,你说是香的、是辣的、是臭的;名味,舌头所接触的酸甜苦辣,什么味;名触,你接触的东西,软硬坚实你都加以分别,这些都是名。名法,内心的起心动念都是法,尘境,这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起了分别心,安了一个名在上面,这样的话,你就会从内心看进去了。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业报成,是为有。
你对名色没有分别,前面另一缘起的是识苦,我们有八个心,八识,八识心王开始作用,才有分别,你不要有心王发挥作用,就没有识苦。
你要再往前推,不要行苦,行为造作,或者是潜意识里面的一切心念法尘,这些都包括在行苦里面,你没有行苦,不执着你的行为、心念,你无明根本就起不来作用,无明苦没有了,就达究竟解脱了。
这样,缘觉的这么去观,辟支佛叫缘觉,缘觉就是证到辟支佛境界,能观十二因缘,造业是从无明起,这样一直下来,到生老病死。你要解脱,要从缘起法的后面一直往前去想、去突破,你败在哪里?生己经生了,你要认为这人生很痛苦、肉体很痛苦,你愿意不要有「生」,就不要造「有」之业,「有」也可以说造有漏业,有苦、有乐,善业也是有漏业,有漏业善也是有漏,恶业那更是有漏,善恶业都不造,那这个有,就不会有「有」,你不要有「有」,你就不要去「取」,…,这么一直反思维上去,你喜欢取什么境、取什么物,你的心常常有爱、有觉受、有触、六入、名色、识、行等等无明这些法,思维如何超越。你在打坐之间思维或者看到一件事情,看不开时你这么思维,这样你可以从痛苦里面解除出来。
集谛,有关诸苦之生起之真谛,诸苦怎么生起?从集谛而来。法相宗就集谛所显具之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而设之三说,法相宗是大乘佛法宗派,其义理说集有:
(1)习气集:一件事、一个念,你重复去思想,就变成熏习,这熏习是我们心的一个特性。有的人说,为什么没有智慧从你的妄想里面解脱出来?因为你起念时,你很在意那个念在说、在想什么,你抓住它的话,就熏一次,下一次再起来,你又抓住它又想一下,熏了两次,这么熏了千万次以后,你怎么能断掉这个种子?不大容易。所以真正修行者,起心动念要马上警觉,开始要动念时,你就要放下、叫它放下。始觉除说觉知要开始修行外,就是当法起、开端,不要说有一个因缘来了,就是你内心在打妄想时,开始起一个念、起一个字起,或者是未起、起一半,你如果能马上知道它,又要想到这一件事、又要想到这一个人,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你要赶快把它打死掉,放下、不要再想,这样就熏习不来了。
我们凡夫有遍计所执性,这种习气,不是叫你不想、放下,您一下子就能够做到。为什么圣人可以做到?他们累劫这么修,或禅观、用功、打坐这么修,观照这个心,所以祂们可以做到。凡夫不是,本来没事也要起心动念,没事时就去找一个事来想、找一个人来想。当然,每想一次就更熏黑一次、更厚重一次,熏习是遍计所执性,不要执着,不要什么都一直执着,即是执着于我、法之习气,有一个我可以想一件事、可以想一个人,执着有一个我,常常以我为中心在思想,如果你没有「我」的话,不会去想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关于你跟别人间的事情。无我,无我,你在舍掉我时,怎么会去想过去的某个人、某件事,然后再来烦恼。
菩萨都会想别人,不会想自己,有为众生想别人,不是别人跟你的关系,是别人的障碍怎么化解?哪一个时间可以度他。释迦牟尼佛每天入定、观照,今天要度哪一个、哪一个因缘成熟?在心里面衪有无量的神通可以观,哪一个跟衪有缘、无缘,但是只要因缘成熟,可以悟道,衪都可以去度他。
你不要常常想你自己,想你无聊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你有我为中心,所以,常常都在熏习、熏习,每想一次就是更坚牢一次,久了舍都舍不掉了。你常想想,无事就想,当然愈黏愈紧;执着于我法之习气,它的体依他,依他,就是他的外在因缘,依他,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是根本的、无所不执着的,中间主要是有一个「我」,有一个我,依他起性,起种种自性,他的因缘是色相吗?声音、香味、味道,还是触觉、心法?依外在因缘起自性,是他的自体,如果你没有我为体性来依他起法,那没关系,所起的法都跟众生度化有关,你要度的对象有关系而已,不是以”我”在熏习,是你在行菩萨道,在观照因缘起心动念。
其体性依他,在法相宗称为「谛实性假」。谛是有,所起的性是假的,当然遍计所执性是假的。依他起自性,虽然是有因缘起法,依他因缘起自性,产生法性、法相,但是对于此,圣人祂无染、不执,有法等于没法。进而如来佛能以圆成实性观虚空界、一切法界,能包容一切,更不会执相,所以说也可以说是假。你观三无自性(遍计、依他、圆成),观一切性起都是假的,这样才能解脱。
譬如一件事,要诱起你自性相应时,你观它相应的知见是假的,这样才能够脱黏,当然,法相起或已连续法起,再观的话就比较慢。最好法刚刚还没有起时,始觉动,法要开始起性时,你就能够警觉压住它,不要让它再出现这个念头,尤其在跟冤亲债主或一些无聊人士在心理交战时,这个时候要警觉,不要让念头出现,出现了就是因为来有遍计所执性、有我执,所以它才会真的出现,一般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这就不是圣人。圣人可以不动自性,以圆成实性观照。一般人或者还没有究竟的圣人,或者世间禅凡夫都是会动心念、会相应的,这就是习气使然,称为习气集。
再来你要思考苦集灭道的聚集,除非聚集在一起,成为业种以外,你的心也是形成那种特性,叫你不要集,你还是会集,一切集谛,都是因为你的习气而来,别人怎么不集?因你还是会喜欢集,喜欢熏习成一种种子,这都是你过去世的习气。
(2)等起集,刚刚是有我执,所以,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而起性,这没办法的,又会聚集很多的种子,这里进一步讲,没有遍计所执,而烦恼业平等而起。其实烦恼这些种子、业,没有烦恼、不烦恼的名称,都是因为你的习气毛病来分别它是好、是坏,所以没有平等集,也就是我们平等性未建立,如果集谛里面所现的法,依他起法时,你如果观它平等、平等,就没有好坏想,那就是平等集,不是说圣人他脑筋里面种子都清净,如果脑筋阿赖耶里面种子清净,那是佛、如来的境界,小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或大乘菩萨未究竟等圣人,祂们还是有烦恼种子,祂们慢慢学习烦恼不是烦恼,观一切法好坏、善恶、顺逆都是平等而起,故称等起。
在烦恼起业,由业招果,其烦恼与业乃集谛之根本,刚刚讲熏习集,起心动念去集,种子现起时,它是烦恼、是好、是坏,烦恼起业,由业招果,它的体就是集业,集业的体,也就是因缘种子的根本,过去世所造的、现在今生所熏的,都是以集之体,来现出烦恼跟业的现象,这个是依他因缘之法、依他起性之法,法相宗讲为「谛性俱实」。
在平等集时,是谛跟我们所谓的依他起性的性,两个都是实有、实际的,依他起性时他有种子、有因缘它起了,集谛是真,依他起性这个性也是真,遍计所执性就不真,以我为主,以妄想为法,所以业力所现或者依它因缘感召所现,这个谛性都是实有,实有,你去观它没有我的话,也是可以解脱的,你一陷入依他起性中不执着,就能解脱。你进一步陷入遍计所执性,那是依它起法,你又进入熏习集的境界,当然就会有烦恼,第二个集谛的意义是平等集,你要去思维此义理。
(3)未离系集,你还没有能力去解脱,叫未离系集,刚刚讲的,依他起性的平等集的话,就是还没有离,未离即系缚,你被什么绑住了?被你的业力、被你的烦恼种子所缚绑。未离系集,系就会被绑住了,被绑住就等于是会有产生果报,或产生未来你要出生哪一界地,这也是被绑住一样。欲界、色界、无色界未离系集,指未离障之真如,如果,能离障碍的真如现起的话,你就是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对一切集谛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够不相应,这才是真正已离障碍之真如,圆成实性这个时候才会现起,既然未离障碍之真如,安一个假名称给它:假名为集。
上一次跟这一次谈到四圣谛苦谛,苦谛是现在今生的果。集谛怎么集?就是这一段所讲的三段名相,让你的心面对过去的业跟今生的业,或者今生修行所面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的因缘,你是否能够脱黏?如果没有脱黏就是未离系集,假名为集,此圆成之真如为集之体性,未离系集它的本体是我们的圆成实性为体,圆成实性就是你真正的自性能够圆满、能够成就,依法生起,但是,你只有鉴照的功用,你不会去执着,如果你能够离系了,这个真如现起时,这个圆成实性就是已证,还没有圆满的,就是未离系集,还是有集的毛病,这个称为「性实谛假」。
圆成实性的自性是实际有的,面对一切的因缘照样应缘,但是,集谛起不了作用,这第三个性实是圆成实性,但是,它的集谛不真实、假有的,产生不了作用,你就可以超越集谛的毛病。
我们了解上面的苦跟苦的来源,就是集,集谛的特性,依这三性,遍计所执性是熏习集,依他起性是平等集,如果是能够现起圆成实性的话,那就是离系集。这一段在讲如来的功德圆满相,可以协助众生脱离一切的烦恼缠垢,这是第十二个衪的圆满功德相。
「远离众魔。」
显第十三无畏圆满。言众魔者如前所说烦恼魔、五蕴魔、生死魔及与天魔。四种魔皆能损害诸善法故说名为魔。众魔一般指四魔,梵语 catv2ro m2r2`,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1)蕴魔(skandha-m2ra),又作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2)烦恼魔(kle0a-m2ra),又作欲魔,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3)死魔(m4tyu-m2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4)天子魔(deva-putra-m2ra),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天魔能变现龙身等种种令人畏怖之异形,于夜间恐怖修行人;或显现上妙之五欲,以扰乱菩萨;或变转世间之人心为大供养,行者若贪着供养,则堕失道德;或轻恼菩萨,打骂伤害,无所不为;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瞋恚忧愁。天子魔以其杂福德业之因缘,故具有大势力;并以其具邪见力之故,能夺行者之慧命。
「远离众魔。」此显第十三如来无畏圆满功德,协助众生远离众魔。这段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意义就很多,修行有很多的魔障都要在这里解除,诸佛菩萨帮你度过。如来的心性可以让众生产生无畏,叫施无畏,要能够有能力给众生没有恐惧、恐怖的心,只有菩萨、如来才有办法做到这个无畏施。施有无畏施、财施、法施,财施是出钱、出力;法施是讲经说法,让你闻经契入三摩地;无畏施让你没有恐惧心理,对一切魔障、业障都能够自在的面对,这是如来给众生的第十三种圆满功德相。
言众魔者如前所说,大略有四种:烦恼魔、五蕴魔、生死魔及天魔。烦恼魔跟五蕴魔,这两个是你自心、自身所现;生死魔,是要超越三界生死,要考验生死能够度过了没有?这个是要超越三界必然的魔考,你要超出三界,天子魔不让你超出,所以天子魔都会来扰乱,哪一个要成佛,天魔都要来障碍一样。四种魔皆能损害诸善法,故说名为魔。众魔一般指四魔,梵语 catv2ro m2r2`,catv2ro是四catv2ra` 后接魔读音m2r2`,就转成catv2ro,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生死魔是障碍生命,烦恼魔、五蕴魔也是障碍生命、慧命,只要你智慧慢慢养成以后,就能突破四魔。什么会破解你的慧命?违反戒律、律仪,就破解你的慧命。戒律是形成定的基本,定又能产生慧力,魔除了直接干扰你,让你心乱外,它会影响你去破戒。譬如毘那夜迦,祂会随顺你的心愿,你在想什么,他就让你成就,你要有道场,他就会给你好几个道场。你要有钱,想要人家供养,他就去找好几个有钱人来供养你,这样钱多让你的德行败坏,德行败坏就影响到慧命,这些魔专门都在干扰修行的人,能要你的生命就要生命、能要你的慧命就毁慧命,这是夺取人的生命跟慧命的四种魔。
(1)五蕴魔,蕴魔(skandha-m2ra),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身,受想行识是心,所以身跟心都会产生魔相,又作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最后会死,还没有死以前有生,在生之年有苦,业力现时,刚开始还没有脱解能力,都是会觉得很苦,刚开始修行身心,身体疼痛、气脉不通痛、心没有定力觉得烦恼等等。此生死法能夺慧命,智慧还没有完全具足,那你在产生死亡现象时,你慧命也会递减。
(2)烦恼魔(kle0a-m2ra),又作欲魔,一切烦恼来自于贪欲,我们说要断三毒贪瞋痴,贪是根本,贪主要是欲望,欲望有很多种,名色财食睡也是欲、沉迷于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欲,此六尘境为主要。一般执著名、执着色,或者钱财或者吃,或者是贪睡,这些是让你起烦恼,哪一个法都能让你起烦恼,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一百零八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慧命最高的是须菩提尊者,所以有时候称须菩提又叫慧命须菩提,就是祂悟到空理为最,不悟空就没有慧命。因悟空最高的是须菩提尊者,所以称祂为慧命第一、解空第一。
烦恼跟空之间,如果,不能够把烦恼空掉,你就没有智慧、没有慧命。慧命,愈长、愈高的,就是你的空性愈已显露出来,刚刚讲的习气集或者平等集,甚至于未离系集,这些都可以自在的破解,熏习也不会熏习,依他起性法起灭你也不会起烦恼,有所修证有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你也可以自然的以空超越,这些是好的修行境界你还是会执着,就不能超越。依他起性所现的相你还是会执着,这个未离系集也是集谛里面的烦恼。一般人在平等集时,是以依他起性作用,如果你不执着、没有烦恼,就是空现、慧命具足;世间禅定的人,对这三个境界有了,他没有修空观、没有学佛法,没法用般若智去观,因此都会去执着,一执着就被绑住,被绑住,就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天寿尽了,还是要再轮回,是没有真解脱。
佛法所讲的以烦恼产生慧命,就要学空,空是具足般若智慧,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简单讲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只有就是这两话,这样你对所有事情,也可以做到以空来化解一切境,就是烦恼来你用空化解它,不再起心动念烦恼,有业力、有障碍来时,你也是一样用你的智慧生命,观它空无,不跟它相应,这样就可以化解。
这种种烦恼可以扰乱众生心神,尤其慧命,以致不能成就菩提,菩萨成就菩提是你可以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个能力已具足,这就是菩提现起。你为什么做不到?叫你们不要烦恼,叫你们要观它空,又做不到,做不到,菩提就不完全形成。叫你们要觉悟,觉悟也觉悟不来,觉悟什么?觉悟你们不要执着那个法相,怎么不执着?你要悟到空,不然讲归讲,你就是做不到。道理听归听,你就是做不到。
你要超越烦恼魔,就是一定要禅修,禅修之间你一定要依三学去学,戒律一定要去受,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清净以前,你去受戒,你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管甘不甘愿,就会守住,不会去违犯。行戒能够不犯的话,你起码初步的定力就有了。初步定力有,再慢慢学习般若智慧,产生无量般若智慧,慢慢的培养你的慧命,慧命培养齐圆就是空,悟空的能力愈来愈大,到终究毕竟空的境界,你在可以感知这个境,但是你不会执着这个境来烦恼,这是毕竟空。
当然,修行你要面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绝对空一切相,不管是有没有,反正我都说没有,明明感觉有人障碍你、要害你,你也说没有,不要去想有没有这回事,更不要去跟他战斗、作法相抗、什么的,不要这样。释迦牟尼佛面对天魔来扰时,衪怎么来克服他?衪只有用一个法,不是不用一法是用一个法,就是慈悲的心,对魔慈悲的心,你看如来的心多慈悲,坏蛋都永远能让它高兴,它请衪入灭,世尊答应它入灭,因缘尽了,魔请衪入灭衪照样入灭。
以佛的能力不能够摧毁一切吗?没有比慈悲、无为更好的法门。这些跟衪过不去的提婆达多尊者或者这些天魔,世尊衪的神通变化、智慧无量,其实都超越他们非常多,那为什么不把魔军直接打死掉算了或打入地狱,要成如来的人是不能这样,如来是慈悲的,衪没有用法对抗。我常常告诉你们,波旬,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天魔的名字,每个佛要成佛,都有一个魔,不是每一个魔的名字都叫波旬,是释迦牟尼佛要成佛时的这个天魔叫波旬,波旬(P2p1yas 或 P2pman),释迦牟尼佛也同样爱他,他祈求什么,只要衪认为可以答应就答应,最后,衪答应他入灭,不要再度人脱三界,衪就答应了,后来是谁收拾他?到四祖优婆毱多尊者才收服他、降伏这个波旬,天竺的四祖是优婆毱多(upagupta)尊者。天竺初祖是大迦叶(mah2-k20yapa)尊者,二祖是阿难(2nanda)尊者,三祖是商那和修(025a-v2sin)尊者、四祖是优婆毱多尊者。
四祖在讲经说法度众时,天魔他来捣蛋,天魔降财宝,一下降了财宝,让听经闻法的人看了财宝,起了贪心,贪心起的话,刚刚讲的解脱道理都忘了,要怎么脱离三界,要怎么解脱?贪心蒙闭自性了,就是道理理解了,定力不够,也没有解脱境界了。经过两三次以后,优婆毱多尊者入定去观,到底是谁在捣蛋?发觉是天魔在捣蛋,后来用五尸五处法降服他,用动物的尸体,变成项链、脚炼、手炼去供养他,结果,魔没有警觉,带上去以后就变出原形而化解不了。优婆毱多有佛十力,对于佛的十力,连天魔善变无量也没有办法化解,魔就抱怨说: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好!?世尊在世时,我在捣蛋,衪也没有骂我、也没有修理我,为什你这样处罚我?优婆毱多说我的德行跟世尊怎么能相比,就好像一根牛毛比须弥一样,须弥是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往下还有八万四千由旬的深,我用一根牛毛跟衪怎么能够相比呢!我看你捣蛋,我有微习就治你,释迦牟尼佛跟本没有习气,衪不会生气,反正,好人、坏人衪都懂因果,谁要谁来度,衪也知道,衪也没有什么烦恼。
(3)死魔(m4tyu-m2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者。人死的话,就没有办法去累积你的空观,学佛法,增加你的定力、智慧,当然让你死掉最好了。所以,死魔,当然能够扰乱你的身,就让你死掉了,四大分散;不能够扰乱你的身死掉,那就扰乱你的心,让你心神不灵,夺你的慧命,很多修行人大概都是在没有人指导、没有人护卫时,常常会犯像神精病者一样的行为,烦恼无量,不能停止妄想,福德不具足,自己又不长进,不修空观、否定一切相,说起来他也有真气,他也有境界,他也可以看到什么、跟什么,但是,为什么心没有定?因没有智慧,这就是被魔所障碍。
很多过去世不是修佛法的,没有善因缘跟佛教、菩萨、佛结善因缘的,修外道的人,今生很容易有境界,但有境界以后,心又没有智慧,到最后搞得神精兮兮,很多外面的人,不是说他有没有修行,有的是上一世修的就进入那一种状态,有的时间到,碰到那种状态,就现起那种魔相。照他的福德,如果,他过去植了很多的善因,动来动去总是就会有人来帮他;如果,真的没有人来帮他,就是他过去没有种善因,会被生死魔障碍,甚至于结束生命,这是生死魔。
一个人在开悟时,窠臼破,阿赖耶识神也会脱离。脱离,打坐也是一样会有识神脱离,在世间禅定到最后的阶段,你也要体会到死亡,死亡就是身体打开了,这个识神一直要往外跑,一跑--外道就羽化、飞天,升天上到哪一天了。佛法佛禅要体会,因为你一切慧命未具足,是在你有生之年要学空观,慢慢聚集的智慧。如果,你打坐、打坐,打到身体打开了,识神就往生天上了,道家讲的是羽化了,这个灵魂本来就没有重量,打坐、打坐,身体打开,然后,另一个化身神识就出去了往天上去,这个肉体就等于没有阿赖耶识神,就等于死掉了、羽化了。
禅修也是一样,我们《佛门禅修与色身功用行》这本书,在最后部份讲释迦牟尼佛「安那般那沙地法门」十六种殊胜,第十五种就是体会呼吸之间你会死亡,死时,你不要真的死掉,体会就好了。开悟的人也是一样,开悟的人跟打坐心打开一样,阿赖耶识也会想走,你还要学习佛法、解脱道,所以不能走,开悟以后才要学习佛法,才要学空观、无相观、学无愿观,所以不能死,一死的话,你还没有练到功夫就死掉了,境界与外道没两样。外道、世间禅就是这样,很可惜,没有闻到佛法,没有修练到你的慧命,不知道怎么解脱,怎么培养你的菩提自性,就这样死掉不是很可惜吗!
另外一种,寿命尽,如果不是修到一个境界,黑白无常要来请你到阎罗王那里,依你的行善、行恶来判你到底往生哪里,这也是生死魔。除了魔来障碍你,要你的命以外,还有生死魔,黑无常、白无常就做这些事情。一般凡夫不修行,生死由他们来主导,进到哪一家去,明天家里就有人往生,识神被抓走了。你要修到德行感召这些生死魔,或者是你禅定时、开悟时,生死魔来干扰,要抓你去,你也不能被抓,不能死,这个就要有定力、要有观空,像金碧峰禅师一样,金碧峰禅师一入定,黑白无常就看不到他,一出定就能看到神我身,不是看到肉体,是看到那个灵魂的神我身。你要是起心动念,那个神我身就会现出来,你一入定都不起心动念,别人都看不到你,就是你肉体在这里,他也看不到你,但只要你起心动念,就进入现象界,进入世界你就有形相、有影相。
《金刚经》里面讲的,世尊为什么所有人、一切众生的心衪都知道,因为你有那个心起灭起灭,衪可以观照到你,如果你不起灭的话,谁也看不到你,就进入空,空跟如来的空一体,就没有什么可看到的,只有起心动念,世尊即悉知是人、悉见是人,都可以看到这些人。
(4)天子魔(deva天-putra子-m2ra魔),有时候天魔来扰,有时候他的子弟兵、儿子来扰乱,天子魔是居住在他化自在天的 加外一个,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第五天上去就是第六天,第五天叫化乐天,他可以幻化一个天界,到识阴魔相的修行者都可以幻化,化一个世界、化众生、化众生在我心中,可以变来变去,到识阴魔相时就可以化,识阴魔相行者不察时很多会升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没有学佛法的都生到化乐天或者到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天神是最会 幻化、他自己化的,他化自在天天神他不化,他取化乐天所化的,取其现成的,叫他化,我来居住,因心自在,所以叫自在天。
很多婆罗门教拜的都是自在天神,自在天,欲界第六天,根据圣经新约的最后一、两页章节里有讲,主曰:天上一日夜,凡间一千六百年,这个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样,天上一日夜我们凡间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天界。天主教的耶和华菩萨,祂在他化化自在天的福报天,耶和华在当天主。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萨,你不要分别什教,我们不一定要去那里,你功夫不够有的人就要去那里。
你说慧命、空观学不到,我上次讲的,有个王子他七天后要死掉了, 他是一个很有钱、很会享受的王子。世尊就告诉阿难,阿难尊者说要怎么救他?此王子很可惜,如果不学佛法,就要死了,下地狱去了。世尊告诉阿难他的业力就是这样,阿难尊者说怎样可以救他?只有剩七天寿命,没有办法救,只能死时,要怎么让他能够死不下坠,便是要能够出家。阿难就去告诉他,你再七天就要死掉,你要赶快去释迦牟尼佛那里出家、受戒、修法。
然后,王子答应阿难尊者说:好!答应以后阿难尊者就回去了。结果,第二天王子没有去,阿难就到王子家,提醒他再六天就要死掉了,你要赶快去释迦牟尼佛那边去出家,王子说好,我一定会去。他想还有六天可以享乐,所以天天没去,等到第六天阿难尊者发现王子还没有去,阿难尊者想不行,就到王子家,告诉王子,你今天再不去,我就一直在这里等你,王子只有勉为其难跟着阿难尊者去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王子出家一天,出家一天修十念法,这十念就是在思维,忆念这十个善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息、念出息、念生、念死,念了这十念之后,这王子就死了。阿难就问世尊,他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出家一天,死了以后,世尊说去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了去忉利天,忉利天死了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后去兜率天,兜率天死了去化乐天,化乐天死了以后去他化自在天。自在天死了以后,再从后倒头来开始,从六到五、到四、到三、到二、到一天,这样死后,又从一到二到三到四到五到六天,这么来回七次以后就出生做人,最后证得阿罗汉,这叫化城。你说升天,有的人不行,就要升天,今生没有办法修行,如果今生有修行,你就不想去哪一个欲界天,如果色界天,你修到须陀洹,去色界二禅天,这等于是化城,还是要在那里呆一下子,但是,有佛法的因在那里,你有一天还会再来。
他化自在天有一个福天,有一个魔天,魔天就是心不正,常常不喜欢人家超越三界的,会障碍你修行,破坏人的德行、慧命,甚至让你失掉生命,这是天魔他们所做的事。
释迦牟尼佛,衪为什么那么慈悲?连魔都不去伤害,也不用一法,都能忍辱法面对他,天魔派了他的儿子、女儿、魔军,都不能扰乱迦牟尼佛时,他就自己亲自下来,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衪用慈慈、忍辱法来对付他,天魔问:怎么证明?世尊说:我都不用一法,所以,衪的手就随便放,一手这样,一手那样,这就是后来所谓的触地印。触地印,不是一个印,是显示释迦牟尼佛不用一法,手随便摆放,反正我对天魔你不用一法,用慈悲,手一个放这样、一个放那样,佛像里最多的触地印,随便手一摆的就形成触地印,触地印后来就变成降魔印。降魔印,是用什么降伏魔的呢?用慈悲忍。一个要成佛的人,不能用一切法去面对一切众生,衪就是用那个慈悲忍,无生法忍面对魔,魔到最后都没有办法。
当然你要坐对地方,才能有定力降魔,根据经典记载,那个「金刚座」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坐,过去四位佛也是坐在那个地方,未来九百九十六位佛,贤劫千佛还有九百九十六位佛也要在那里坐,那个地方就是坐下去就有金刚定,你要坐对地方,坐偏一点,地就会震动,坐在那里,地震动它不会动,「金刚座」那个地方是整个世界形成的一个中心,每一尊佛要成佛都要在那个坐,你去礼拜「金刚座」那个地方,不是只有礼拜释迦牟佛一个,等于你去礼拜过去佛跟未来佛都在那里礼拜了。
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贤圣法就是要求解脱的,他就是不让你解脱,他希望你是在欲界里面,如果你修行、修行,但,离不了淫欲心,他不会来障碍你,反正,你怎么修都离不开欲界,因为淫欲心不断,你还是他管辖的,欲心不断脱离不了欲界,更不用讲脱离三界;初禅就是梵天,已经没有欲心,你要跳出欲界,你就要突破天魔的考验,这些道理懂了,你到底要不要成就?在于你的心,有的人就一心要出家,出家就能成就,出家以后,你要懂得怎么修这个心,贪瞋痴慢疑种种毛病要怎么断?刚刚讲的那个出家一天的王子,当然在世尊时,告诉他十念法,然后叫他念,他每个都要去思维,思维完了,一天就过了,他就真的死掉了,以他出家一天的功德,他可以在六欲天里面这么绕绕绕,到最后七次以后,他证到阿罗汉果,这出家功德很好,在世尊在时是这个样子。
因为他们会憎嫉贤圣法,贤就是地前菩萨,还没有解脱的,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的前面诸位称地前菩萨、有学位,圣人是阿罗汉、辟支佛跟八地以上的菩萨,那是真正的解脱,对贤圣法他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出世善根,你要解脱就要修出世法,世间法顶多是天界果报,你要求出世间法,那是小乘的解脱,出出世间法是菩萨法,就是菩萨希望,未来能够成就如来菩提的,你要修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他都要来障碍你,因为跳离欲界的管辖,欲界他在管的。
天魔能变现龙身等种种令人畏怖之异形,当然不是只有变这些恐怖的,他也可以变佛、变菩萨、变你的父母、变你最亲爱的人,让你没有警觉,《大般若经》里面讲,如果一个善友,你会告诉你的同修说:魔是可以化一切相,化佛的像、化菩萨像、父母、你的师长来干扰你,你不要看到佛像就高兴,你怎么知道那不是魔化的?看到菩萨像就很高兴,你要用般若智慧观它,为无所有、不可得,反正,我修行就是修行,跟佛菩萨来不来,没什么关系的,真正的佛、菩萨对大修行者来讲都是示现无相的语化、意化,身化的对地上菩萨倒是很少,地上菩萨,衪不给你看到什么相,有一些初级的或者地前菩萨或者初学的菩萨,衪会化给你看一看,但是,你不要当真,当真,有时候魔化的你也不知道,这样就会出事。
于夜间恐怖修行人;或显现上妙之五欲,以扰乱菩萨,魔会现起种种的快乐事,打坐入那种禅悦的快乐,或者其它什么的快乐,你一执着,可能就会卡在那一个阶段;或变转世间之人心为大供养,魔会转变世间人的心来作供养,他认为这样是他最快乐的。行者若贪着供养,你一喜欢供养,他就给你种种的供养,毘那夜迦就可以做这种事情,那魔当然也可以,让你有很大能力、财力或者有很大的道场,甚至有很多的徒众,都是他去招来的,你不知道,你讲的都是粗浅佛理,也不去讲解脱道,然后徒众很多,你也很高兴。
你看外面这些邪魔歪道都是这个样子,讲的都是不大正知见的法,但是,他的徒众很多,每个人都没有智能,看他在电视上讲不出所以然,但是,又好多人跟随,佛堂好大好大,大家坐着都没有动,满威严的样子,魔就是专门做这种事情。如果你行者贪求供养,则堕失道德;或轻恼菩萨,扰乱菩萨,打骂伤害,无所不为,有的不修行好像没事,修行有时候常常踫到障碍,或者摔一跤或者发生什么的,遇此就是你要有忍耐功夫,这些都是魔的障碍。
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瞋恚忧愁。天子魔以其杂福德业之因缘,破坏慧命,魔他也有修,修一些杂乱福德、业力,具有大势力,也有很大的力量,故并以其具邪见力之故,破坏行者的慧命。他没有正统的解脱知见,跟一般人讲世间禅定,讲什么能力,讲什么法力,到最后都用这些邪见来破坏行者的慧命。你们有时候,书不要乱看,看一看有什么关系?看一看就熏习进去了,天天在想,最好连那种邪魔歪道写的书都不要看,你的功夫不够就不要看,功夫够,他讲得也蛮有道理,佛法什么有道理?佛法到最后都不可说、不可说,怎么会有道理!有道理,是方便说,如果,没有说解脱、没有说空观、无相观,这个都不是真佛法。
四魔有内外魔之分别,内外魔即内外来之魔障,四种魔者,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前三魔属于内魔,系由自己身心所起之障碍,如贪、瞋、痴等烦恼。天魔则属外魔,乃外界所加诸之障碍。天魔之全称为他化自在天子魔,魔王与其眷属居于欲界第六天。彼等时时妨碍人之胜善、憎嫉贤圣之法,扰乱修行人成就出世之善根。
另有《大智度论》指出十魔说,即修行佛道之十种障碍。即: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华严经》亦载有十种魔,即:五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天魔、失善根魔、三昧魔(着于所得禅定为魔)、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为魔)、不知菩提正法魔。
此外,古德将天子魔又称为鬼神魔,并分为三种,即:堆剔鬼(惕鬼)、精魅(时媚鬼)、魔恼(魔罗鬼)。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指出三种鬼神魔,魔能现诸形相,恼乱修行,障蔽禅定;行者若不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而致身心恐怖,有妨精进。
(1)精媚鬼,此鬼由精灵变化而厌媚于人,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余时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
(2)埠惕鬼,埠惕即恶夜叉。据《摩诃止观》载,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行者应即觉知,且暗中呵骂彼鬼:「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
(3)魔罗鬼,魔罗,梵语 m2ra,意为能夺命。此鬼能夺行人智慧之命,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即显现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狮子、罗剎等违情之相,或现美色、娇声等可爱五尘及父母等顺情之相,或现寻常所见五尘等非违非顺之相。以上三相,或令怖畏,或令爱着,皆能动乱行人之心,使禅定不得显发。
再依四法离魔道,谓有四法能令菩萨远离邪魔之道。据《大迦叶问大宝积经》载:(1)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依菩提心修习众善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2)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愍,而不起恼害之心。(3)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皆明了通达,正直无碍。(4)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众生常行「不轻慢」之行,而无憍慢之心。以此四法得永离邪魔之道。
(2006.12.13.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