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15)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解深密经各品槪论

8.如来成所作事品()

(3.5)不共外道陀罗尼义。

唯愿世尊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由此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诸法甚深密意佛曰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凡夫异生,于麁重身执着诸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甞、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麁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杂染清净法   皆无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于麁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麁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如来法不共外道陀罗尼义:是在讲如来的境界,总共有十二个重点要认知,陀罗尼(dhāranī)就是一切法的精义,把某些法累积浓缩在一起,形成很简短的几句文字,就能让你了解佛法的甚深微妙义理。解脱佛法跟外道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要求解脱,证得无上涅盘、无上菩提,所修就一定跟外道有一样的。

这里讲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讲空、无我,以后的法到最后就讲有空有不二的中道观理念。对于一切法,不去执取染净,或者是涅盘,或者是生死,一切对待法都不要去执着。所有的法都能分两边,不管是空、有,不管是善、恶,或者一切的理、事,都不要执着,不舍、不取,这就是佛法的真义,不共外道陀罗尼义就在讲这个。

文殊师利菩萨问:唯愿世尊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调伏、本母是上次讲的根本,本母里面就是在3-5讲本母,这是佛法的根本,能够产生一切佛的法,就是法母,有时候他们叫做佛母,佛母,不是说女性的佛,就是你可以从这义理里面去证得成佛的道理,母是阴性,阴性可以产生一切法,本母的意思也是相同,所有契经里面的根本经义能够产生一切菩萨法,叫本母。这里讲的由这个调伏跟本母诸法依由此不共陀罗尼义。

不共外道,不共,就是不共与外道同有、同流、同行,真正如来佛的陀罗尼义还有不共声闻、不共缘觉,甚至于连菩萨都不能得的不共菩萨法。因为只有如来佛所证的这种境界,得不共外道法,这是必然的,有时候衪不共声闻乘、缘觉乘。现在在教导每个修行人成为菩萨,你要懂得不共陀罗尼的真义,文殊师利菩萨祂求佛说: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诸法甚深密意。佛回答说: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要讲,没完没了,佛法太浩瀚,要讲没有办法说完,只能略讲,把精义简单的跟各位解说,令各个修菩萨道的人,能够懂得如来所说的真正义理、甚深密义是在哪个地方。

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空有具足净染法,善恶都是染法,善也是染法、恶也是染法,只有空者是净法;因为烦恼法、有漏法都是染法,行善会得到善的果报,修解脱道来讲,应是行善而不执着才是对的,不然就是行净法。净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才做有为之法,在利益众生之间对一切世间相、出世间相不执着,染法净法之间,如来告诉我们,一切皆无作用,不要在这上面去执着、去用功。

亦都无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pudgala)一般都是讲有情中阴,凡夫的有情补特伽罗中阴身,要转成六道因缘,六趣众生中阴身叫补特伽罗;圣人也有补特伽罗,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也有补特伽罗,当然圣人声闻、觉缘的补特伽罗,他一出生即解脱,对一切染法可以脱黏;菩萨也有菩萨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不是只有有情才有,如果证得如来身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补特伽罗不补特伽罗,这是大般涅盘,清净法身遍入虚空,一切相都没有了,不感 召一切境界、一切众生相,十法界里面除了佛以外,九法界都是属于众生相,圣人也是众生之一,除非得证大涅盘,这个才是没有补特伽罗。

如果从学大乘法来讲,不要有一个补特伽罗中阴的概念,所以亦无有补特伽罗想,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为什么可以看成一切法没有杂染?一切种姓,具足杂染法,所以有六道 轮回。直到如来境界,最后是一切如来种,能离所为故无所谓杂染。那如来种前还有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众生当然跟外道不能体会佛法,要能转而学菩萨道,才能得杂染法无黏着。声闻、缘觉、菩萨要观一切染法、杂染法,没有所谓杂染、不杂染。

刚开始要学好、学善,学空,要成菩萨、成佛,就要学一切法没有染净之分别相,要有办法去做到无为,或于一切法种能离所为相,即离一切所为相,做而不黏、动静一如,这样的话,就是离开有为相。能够观一切法哪里有杂染,或者观一切法先染后净。刚开始修行是内心不净,内心烦恼很多,要修修修,修到最后好像清净,你说杂染没有了,那是我们的分别。如果是上等根基的人,烦恼就是菩提,没有所谓的杂染、不杂染。

进而从内心能够这么去观,一切烦恼(心念)不是烦恼、一切随缘而作习气不成为习气,这样的话,你就没有什么先染后净想,如果是先染后净,那也不是真正的清净法,所以世尊说先染后净非清净法;或者后净先染,这样就成为凡夫众生,凡夫就有异生,所谓异生,就是这一生完了又有另一生,没完没了的一生接一生的再轮回,这是异生、凡夫,后净先染凡夫异生。

我们要观身体麁重,也要能观心粗重,在刚开始学打坐时,身体很僵硬,僵硬就觉得很麁重,气不通或者刚开始上座时,这脚都很麁重,慢慢呼吸调顺得息相,把风大调好以后,气机上来了,慢慢觉得身体轻轻的、心能安安的,有轻安的感觉,这些都是你执着,麁重身执着诸法,这些法才成为有真正的补特伽罗自性差别种种相产生,如果对前面讲这些所说的法,补特伽罗自性不产生差别相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众生、没有所谓的圣人。我们都是补特伽罗自性产生差别,这个差别就随你烦恼而眠眛,这里的眠就是烦恼随眠,不清醒这就烦恼,会产生总总的烦恼法。

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烦恼,为什么会起烦恼?因为我们妄见、执着,产生随眠妄见,就有补特伽罗分别相。众生的补特伽罗,大概由十种毛病所产生的,这十种补特伽罗造成的因,包括不善法、邪见、亲近恶友、贪(猛利贪欲)、瞋(猛利瞋恚)、痴(猛利愚痴)、不畏后世苦果、心乱情迷、杂染相续等等的,会造成你补特伽罗自性产生差别,更是总结于杂染相续以为缘,不是缘计为缘,故计我、我所,如果能够于空有不执着、善恶不执着、染净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的话,就没有所谓的补特伽罗自性。

不该有计有,这要谈到我们轮回的根本,佛法里面有缘起、性起;性起,是清净自性,它应缘起法,由自性而起的,没有我的妄执性,没有在潜意识里面有不清净的因缘,这是圣人;凡夫,他在缘起、自性起现行法,遍计所执性便起。一切法缘起,能自证缘起,能证而还不究竟,就是声闻、缘觉,祂们是会缘起,但是,可以做到没有烦恼,这是有因、有缘而起法,用自性清净来面对外缘。

缘起,第一是我们不清净的自性,照样对外缘,它能够产生一个法,然后这不清净的一点一点的污垢来执着它,然后本来是应住胜义谛空,但我们再起第二念、第三念、…、无数的念,这就是凡夫缘起。在第二念之间,如果你能观它,没有善恶、也不执着法相,这样可以说是小乘的解脱。

这里要再讲如来的境界,如来的自性清净,它应外缘,只是现那个相、现那个法相,怎么现?下面会讲怎么现。一般人,大概都是依我们自性起作用,然后产生法性、法相,然后你内在的不清净心执它,变成无数的念,便成妄想,性起跟缘起还差一段。圣人绝对是性起,我们凡夫或者一般的声闻乘跟菩萨乘还在缘起之间,阿含道行者他们学的都是能自证缘起,这包括性缘起或者因缘缘起,如果自性缘起的话,那没有烦恼,只有能够观众生因缘、十方一切世界,但这没有什么烦恼。

如果是不清净过去因果报应的种子所产生的缘起,那你缘起了,能够不烦恼,用觉知的心观照因缘起灭的心念,但不要去烦恼它,这个就是你修行之间要去磨练的,不管这个法真与假,不管这法多严重,你都要尽量的撇开它,不要去执着它,不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我就是主观能觉之心,我所就是把一切的法、一切的因让其现起功用。一切缘所起的法里面有一个我或者还有个我所,我所就是一切的色、心、法都包括在内。

在唯识的五位百法中有八个心王,另外还有色法、心法、不相应法与无为法等。以上无为法不讲,其它都是包括在我、我所里面,我,是我主观意念,执着一切法好像有一个,然后我所可以说是这些黑点,是不清净的心、不清净种子,也可以说贪瞋痴等问题的存在时,那我所就包括贪瞋痴诸法,让它产生一切活动,所以心灵活动的空间都是属于我所。

你把一切因缘,以为缘故计一切里面有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从我、我所之间,产生我见、我闻、我嗅、 我甞、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烦恼、我净等等一切法。前面是五根功能见闻嗅味触,然后意念我知、我吃,也有我作、我染、我净等等的分别,这些都是不真实法。你还没有修到心清净以前,你要去灭除这些,不要陷入这种情见中。

修如来法就是要这样,不共外道的陀罗尼法就是这样,要否定一切你心里面所感知一切因缘,不要有善恶分别想,对错或者见闻嗅味觉等等的一切法都不要去执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因为有这种妄见加上你的这种邪加行用功法,就转为粗重加行的因缘,越熏习就越繁重、厚重。

什么叫加行?就是增加我们的功用行。加行梵语 prayoga,旧译为方便,也就是说进行瑜伽之行所要用功的,即增加功用行之意,修行上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而说。

此处加行要跟密法的加行分开解释,为什么分开来解释?上面讲邪加行转,所以是与修行上有点不同,但也有点相同,但若执取有为法做加行,也可以说是邪加行转增,而使行者转成更被诸法所缚、所黏,这是与如来法背道而驰的。

譬如密教里面,你要修主法,它有前加行,你功夫、心地还不到一程度,初学时要求你做前加行,密教普通有四种前加行,先学十八种印契、十八种手印,然后再修灌顶、修什么法等等的四种。在显教里面也有四加行,只要用些法在身上面、身心上让它成熟的,都是属于前加行。菩萨心地修到十回向时,有暖、顶、忍法、世第一等四个前加行,然后也许就能够登入菩萨地。

这里讲的邪加行,不该妄见执谓为我见、我闻、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等等一切妄分别的法,都一直在熏习、熏习,这叫邪加行转,把它增加用功来熏习。在修外道法时,譬如你用鼻子去闻一个东西,愈闻鼻子愈灵光,这种我们说味性或者闻性或者其它的嗅性等等这些真如性,你愈用它,它愈敏感、功夫就愈好,这样你要回到清净自性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在这里讲的佛法陀罗尼密义跟外道不一样,佛法解脱道就是叫你舍一切法,不要去玩这些自性真如,不要去玩这些,才能够回到清净的自性;不然如是等类邪加行转,更是让你执着,这是修佛法跟外道最大的不同。

甚至于修证到声闻乘行者,学习到空观智,又把空的邪加行去执着它,变成顽空,这样也不对,修到空不执着空,修得清净不要执着清净,还没有清净前之染法,也不要执着那个染法不好,这样心里才能够超越。所有上等根基的人,这样讲他懂了,懂了做不到,要慢慢去做,不要有内心的罪恶感,习气毛病是还有,还有没关系,要怎么去用这种陀罗尼义理去超越它,不要认为这个就是很不好、这是很丢脸,…怎么样的。但,也不要让这个染法一直存在,认为没关系,这样也不对,内心道理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染法还是要想办法去清净,得到清净也不要一直去执着清净,不然就变成清净的邪加行。

若有如实知如是者,如果有人这么懂得不共外道的陀罗尼真义的话,便能永断麁重之身,对身体的麁或者是重,这些不好的毛病,你慢慢就能够断掉,获得一切烦恼不住,当然这里身只是讲身,其实也讲心。第二段就是获得一切烦恼不住在你内心里面,这就是先修身有成后,进而才能修心得烦恼不住。

最极清净离诸戏论,一个人修到最后没有什么好讲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知,染净一切法都不必去在意它的话,有什么好讲的呢?就不必执戏论,如果不是为了讲经说法,让后学的众生懂得的话,都不必去讲这些,这样就以无为目标,依止在无为上。这样向不共陀罗尼密义的目标,学习就一切法不要去分别好坏,然后把心安住在无为上,依止无为。以清净的空体面对一切境界时,不要起心动念相应,眼睛看了没有看进去、耳朵听了没有听进去,这样你就不起心动念,也不要说好坏,也不必用加行,不要刻意说要排斥哪一个法、不要刻意要无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

时下有些人不知禅宗勘验学徒之真实义,乱找人比功夫、论高下、谈道理,染法执取已不可取,还犯有斗争性,慢心十足,真是阿修罗道一个,且无知还说自己是明心见性者,像这样未究竟还依染法而邪加行,这种人是十足不是佛弟子,是依佛的外道、邪道,像这样不知陀罗尼深密义理,就不会得到最极清净。一个真正佛弟子,当要能确实体会此不共陀罗尼义,然后依此密义修习,远离诸戏论;若一个已得到观空智者,当要依此不共陀罗尼密义修习,不要偏执空、偏执清净法。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上面这短短的一段经文解释,在显示如来法真实义跟声闻乘不同,跟外道更不同的法。

后面世尊为了要重申上面讲的这意义,又重新说了一段偈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杂染清净法 皆无作用数取趣

是很多、不同的染法或者清净法,本来皆无作用,能回归到无作用就没有数取趣。数取趣是一个专有名词;数,就是数目,数目就是无量多,取趣,就是取六道里面哪一趣,数取趣,就是在六道里面一直轮回,无数量的一直在轮回,如果你心无作用的话,会不会去轮回?就没有一个补特伽罗的身,就不会去轮回,所以皆无作用取数种趣道。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我这么讲这段、宣说了不共陀罗尼法,要大众离一切有为法,不要有我、不要有我所这些法执;染污清净非先后,我们初学的凡夫,就讲先把染法拿掉,才养成一个清净法,上等智慧的人清净就是污染,污染就是清净,这么去认知的话,修行哪有什么先后,上等根基的人悟了以后,原来内心的清净、不清净,其实都是虚幻不实在,你执着它就有清净、不清净,它起灭起灭,不必理它有什么清净、不清净,有什么罪业、不罪业或者什么善法、解脱道,什么法都没有的。

于麁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对于我们的麁重身或者是种种烦恼法诸见取,有缘即起现行,现行中计我、我所。不见取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不烦恼,不见取就是等于是无为,面一切境没有什么分别或住无为境;为缘计我及我所,常常说我感觉、我知道了、我怎么样了,或者住我所,就是习气毛病去相应,心作用于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由此种种妄因缘,还谓我见等因缘所产生的一切法为真,就这样会说是我所见、我所听的、我所闻的、我所嗅的、我所味的、我所吃的、我染、我净等等的这些妄想,然后加以执着。上面讲的我闻、我嗅、甞、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等等一切法。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麁重身

如果你如实地知道这些不共陀罗尼义,能够这样的去了解的话,真实的这样去知道,不要执着一切法时,乃能永断麁重身,永远的断除我们的麁重的身,进而能进入修心的境界。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内心也得到无染无净无戏论,这是不共外道的陀罗尼义,清清楚楚、简简单单;无为依止无加行,不要特别用什么方法,就是无加行,要以无为法为依止,最后一句无加行就是你修行的主要方法,你要这么样。妄想念起来,你不必要压它,不要加行,你压它就是加行,你不要特意说要做什么或者不特意不做什么,这些没有一种要、不要的观念,修行过程之间对一切法无为。

这一段偏向于修行方向,不是在讲神通,神通后面会讲到如何产生?如心通产生心念、念力,是为自己而用,或产生了为众生而用。如来清净法身产生应化身,然后去利益一切众生。这段是忍辱里面的第五点所谈到的不共外道陀罗尼义。从这一段你可以了解佛法跟外道法的不一样,你不要学好几十年的佛法还搞不懂,修法是要修什么?不知道者,一定要搞清楚。

 

(4)、如来心生起相(受用身之心):

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佛曰,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

本段解释如来心如何利益众生,这是别经典少见的陀罗尼密义。如来受用身之心生起相:如来心怎么生起?如来不是永远住大般涅盘中的吗?衪为什么要生起心?我们凡夫看世尊似入灭了,好像世尊不在了,你看密乘、大乘等经典,说世尊永远没有生也没有灭,你不要看衪二千五百年前生了,然后八十岁时灭了,不要这么想,像《佛心经》里面所讲的,一个能体会如来真实不灭者,即是证得佛心决定相十二相中之一相。

您不要以为如来不在了,其实十方虚空一切都有如来的法性身,那怎么来感应,衪怎么能利益你?就看你自己体会,如果你有境界,衪就会跟你相应、衪就利益你,不要你去求,衪就利益你,如果你还是凡夫相,或离入地菩萨位太远的,就没办法体会到祂,你跟衪沟通不了,衪虽无私地要教一切众生,但没有办法众生不受教,所以如来只有加持菩萨来教导众生,由实体的菩萨来教导。

这里讲如来心生起相(受用身之心),有一个受用身是心,如来有两种心的生起相,一个是自受用身、一个是他受用身。自受身它会变起一切的庄严佛净土,由自己来受用;他受用身,是衪法身自性不起中,众生念起忆念衪,祂才起心,衪才感应来帮助你。

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但如果证到如来境界的话,如来的心是遍虚空界,尽一切法界,遇缘、应缘不是如来心有起,不是因为如来心有意念要起,也就是八、七、六识等心意识不动,非由心意识而生起显现他受用身,此受用身可以叫做应化身。

在《解深密经》正文还没有讲到心意识的内涵,心意识产生一切法,是在第三品讲的心意识品,真心(八识)加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合称为识心。严格讲八识的真心有一个真识,这识就产生一切法相的根本,鉴照虚空一切法界。另如来的心,还因为心意识而生起所显的心,此系依众生忆念而现起。而说到心是八识,意是思量的七识,识是分别的六识。

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如来心的生起,依众生心忆念而生起,此生起是依加行心而生起,不是依自己清净心自然应缘而起,因如来已住般涅盘故。如来此加行力促使如来法身于不动中自然依缘现起法尔。这加行力是如来在修行过程之间,是修菩萨道之间,所修的种种加行,成为尔后如来住大般涅盘时,清净法身应缘起应化身的原动力,非由如来最极清净觉的法身自现而起,所以说无加行生心。如来因位菩萨道中为要增加有为上的功用行,所以会用到种种功用加行,这样加行力慢慢就会熏习成一种特性、力道,这种特性、力道是变成如来未来度众时,心法要生起的一切根本。所以如来应化身现起利益众生,是清净法性身不起而起,不是像菩萨、声闻或天神等作意而起,我们凡夫要起一切法,都要先起心作意,才能成就一切心法,如来则不是这样。文殊师利菩萨问衪,如来法生起时依何而生?因为前面己经讲了如来的心非心意识所显,而是由因位菩萨道所修种种加行而现,那我们要不要在菩萨行时有加行之修证?有无加行的能力与力道强弱,至如来位时才能让如来的心自然不生而化生起。

当知此事犹如变化,当要知道如来法身不自己生起应化身、他受用身,而是由菩萨行时所修加行而现起,此种现起的现象,就好像是幻化师幻化一种实像、景象一样,很难去讲得清楚,都是千变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当然也不是真实的,但确能利益一切众生。世尊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因为佛有无量的神变,这个心生起,系依之前所修加行而现,所以没有菩萨时修的加行,是起不了如来心的。这过程之间产生的种种神通变化,怎么起?佛就回答说,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就像一切如来一样的,所有的如来的清净法身都是远离一切加行的,不能用有为的心去做加行事。但是,既无加行,为什么会产生一切法尔呢?云何而有心法生起?就是我刚刚所讲的,过去修行过程之间所熏习一种的特性、加行力,此加行力它自然就会起。

如来就回答说,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在菩萨道之间,每一个人都要修习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已经是七地菩萨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是在地前菩萨修的,地上菩萨从第七波罗蜜多开始修,即是方便般若智,方便就是善巧,善巧就是非常微妙的、恰到好处能够产生一切智慧,又能够解脱又能够利益众生,从此方便波罗蜜多中,学到很多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加行力都是从方便般若里面产生的。

以前修行菩萨道时,都修习了很多的方便般若,这方便般若在修行之间其实都有用到加行力,加行熏习成行力,此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如来者清净心不动,不是故意要用心生起,是因为在修行过程之间,用方便善巧般若智慧,可以感知一切众生心境,然后心清净中不动,自性就会产生一个法,就有心念,就生起应化身。这里在讲如来的法尔现起的一种原因、现象,它是怎么现起心?应该如来要遍一切虚空都不起心动念,因住大般涅盘故,如果这样的话,那如来怎么利益众生?不行。大慈大悲心的人才能够证到如来境界,如来位证得时不是入空,就这样享受寂静,不是这样的,如来是因为发大慈悲心,要度一切众生,这样才能成如来佛,既然成如来佛了,你就要去利益众生,既然要利益众生,在修行过程之间所用的方便般若波罗蜜多,过去熏习的加行力,能感召众生的因缘,然后你自然就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变成法尔现象,法尔现起这些心念,观心念就知道什么事情,佛的这种智慧在这里所讲的是加行故,所以现起如来心。

后面就在说明这种加行力量似有又似没有,不知不觉中而作加行。如来利益众生就像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一个无心睡眠者,就是你在睡觉时,没有作梦、没有起心动念时,不知不觉中作起加行来。我们睡觉过程之间,有时候,这脑波长如果这么粗的话,表示你心有在动,如果波长好像有、好像没有,成一条变化不大的横线,那这样就表示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心念等于一条线一样的,这阿尔发波(α--alpha)波动愈大,代表你没有心或者没受刺激感,如果这个波不动,代表没有念,表示你睡得很沉,这种无心睡眠时,你为什么会有觉知?

非于觉悟而作加行,修到如来佛境界的人,祂睡时,其实他还是有觉知在,这以后你们修行到开悟后可以体验,如果开悟自心的话,或有的人睡觉自己却不觉已睡着,你说没有睡,其实也有睡,但周围之间的事情他都知道,这种有睡等于没睡的境界,就是觉悟。但是此时心都是不动,可以感知周围之间的一切事情,这个就是非于觉悟而作加行,这就 像你对这种觉悟的心,不必特意的去说要保持这种警觉心,不必要,你自然就有那种能力,在睡觉之间那警觉心、觉悟的心都在,这是一个气脉通的人的一个境界。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进入那个状态,你就可以体会释迦牟尼佛是永住涅盘,常觉不眛。世尊从来都没有睡觉,衪躺在那边吉祥卧,似在睡觉也没有睡觉,衪什么事情都知道,这种要、不要去做加行,说要让觉悟心常常提醒自己,其实是不必要的。为什么不必要?因为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因为你在修行过程之间,你已经养成这种觉悟的心,这样,你要不要再作加行?其实过程之间是有加行,等到你证得这个境界─如来境界时,这种加行变成法生起的有为心,变成很自然进入那种状况,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

这一段在讲如来心怎么产生法尔现象,怎么产生应化身、他受用身等,是不必故意要起心动念,那是因为过去修行时,所熏习的加行力,会自然而然地现起那种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境界。衪又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进入灭尽定时,灭尽定也是没有心意念灭想受尽定,不起心动念就没有想,感情领纳作用不起就是受尽,这种定是灭想受尽定。灭尽定是圣人或者佛的境界,不主动起心动念,像大迦叶尊者现在入到灭受想尽定,然后一入定可以五亿多年,一直要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时,祂再把世尊交付的衣钵传给衪,然后祂才可以入涅盘,大迦叶尊者现在在印度的鸡足山(kukkuta pada giri)那里入定,现在此处叫圣者住处(gurpa)

世尊衪举这个例子来讲,又如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灭尽定要出定,他自然可以出定,不必说要修一个法才来使自己出定。像一个行者在二禅、三禅时,有的同学一入定出不来,就是平时没有修加行,菩萨要加行,说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自然能出定,不像世间禅行者,一入定可能要千万亿年才能出定。这个佛法是不可思议,很多不可思议的事,非我们能臆测。譬如狮子奋迅佛,祂证得狮子奋迅三昧,这个佛可以直接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进入九处地定、十遍一切处,然后进入一切的三昧,之后要出来,很快就可以三昧中出定来。不像我们有同学一进入二禅,人家下课了,要做回向了,他还出不来,世间禅就是这样子。

如来或者是灭尽定的这些行者,要从任何定中出来就出来、要进去就进去,这种是祂过去熏习菩萨道佛法时,所养成的一种加行力,还有就是要能自在,才能够不执一切法才能够这么自在出入定中,这世间禅行者就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一入定就千万亿年,要出来、却出不来。像梁朝有一个和尚,一入定经过了十个朝代,清朝末年才出定,他不可能随便进、随便出,此是世间禅境界。灭尽定行者祂可以在过去修行做加行,加行之间要进就进、要出就出,祂马上不起 心动念、不执一切境,他就进入三昧中;祂觉得要出三昧来,就能很快地出三昧来,这个就是过去祂已经熏习加行的功夫。

得到灭尽定以后,不必再用这个加行的功夫,他要进入就进入定中、要出定就出定。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从定中要起就起,这种功夫就像睡眠及得灭尽定者一样,祂心要起就起、要入就入,这种加行力就是过去修行过程之间所熏习加行而成就的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举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如来为什么心相可以随时可以起灭?也是因为过去修方便般若波罗蜜智的加行力,所以众生有因缘、有怎么样忆念,衪要起他受用身就起,或者衪主动的观众生因缘,衪要起心教化也可以起。当知复有心法生所以,如来入灭时,不是永远空空如也、不起心动念的。但是如来祂起心动念时,一定有因缘或者衪要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是第四点讲的如来心生相的生起原由。

 

(5)、如来化身有心无心: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此段更进一步谈如来应化身之原由,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如来化身有心无心,是有心生起化身,还是无心生起化身?如来心生起的,可以说自动起,如来心化身是有心无心而化起,你要了解佛的如来境界,这段很重要,以后你学到这个境界,要怎么去做,如果心完全清净了,你要懂得化身怎么起?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这是文殊师利菩萨问的,如来祂产生化身时,是有心意念让它产生化身?还是没心意念让它自己产生化身?如来回答说,非是有心亦非无心

如来说也不是我主动意念要有心化,也不是说没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我不主动依我自己的心念起化身,但是,有依他心故,是众生有心忆想如来佛─我时,如来佛就会有一个化身给他,你说这样是有心还是无心?最主要的、主动的心是由众生的心感召,众生的心感召如来的心,如来衪法身不动,众生忆念之间,衪一个化身就出去,这种叫应化身,应众生的因、众生的心就产生一个化身出去。你懂这样的意境,当要求诸佛如来怎么帮你、菩萨怎么帮你时,你会用吧!?

你要观想,上一节教你们缘起法,你们有没有学到缘起法,法身缘起偈,法身是空,怎么让它缘起,一定要有一个行相,或者有一个因、或者有一个念,这就牵涉到神通变化的部份,如果你去过某个人的家、如果你认识某个人,这个有缘的境或人,你要观想他很快,观他,他就现在你的心中,有缘,你的清净法身一想,它就缘起了诸法。如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认识,但是,每一个人衪都可以悉知、悉见,等于是认识。我们要求如来帮助,我们知道衪,衪是依他心故现起化身,衪不会无缘无故化个化身来给你,你要知道佛、菩萨都是这个样子。你无事忆想衪,说是佛来了、如来来了、菩萨来了,没有的事,你没忆想衪,衪怎么会来,忆想而来的也是应化身佛。若无忆念而来,可能若不是魔,就是这些魑魅、魍魉等鬼神化的。

当你忆想如来衪时,衪不是真的前来,但是,衪的法身会跟你感应,如果有事,祂就帮助你解决了,你可以这样想,譬如我们到过印度菩提迦耶,常常要观想那个大塔里面弥勒菩萨所雕塑的如来佛像,你观想时你已经到那里了,也已经跟如来佛请安了,或者跟佛心相通了,或者衪已给你安祥了。或你去别的地方时,观想法尔禅修中心的某一尊佛像,你观想就是跟法尔这些佛像相应了。你要观想哪一个师父、哪一个修行人,你要先有心意起,他才能化一化身予您,问题是他有没有应化身。

当然每个修行人到底有几个应化身?这跟他的心清净程度有关系。经云,受阴尽者大概有一个应化身,五阴魔相里面的受阴尽,没有感情领纳作用了,八风吹不动了,不会有瞋心、害心、喜心、忧心等行者,依经云就会有一个应化身;三地菩萨大概也有一个应化身,三地菩萨是明地,明地相当于这个受阴尽的境界。到五地菩萨大概就有三个应化身,同时有三个人忆念此菩萨,此菩萨可以化三个应化身给他们,如果超过四个、五个、六个人同时想此菩萨,此菩萨就没有办法应付。诸佛、大菩萨都有千万亿、无量亿的应化身,不管有多少人忆想祂,衪都可以应化。

所以你要了解文殊师利菩萨问,是有心化还是无心化?世尊衪说不是说有心或无心,最主要是他心先起,然后如来自心再起。但是,如来自心不是祂主动忆念的,无自依心,是有依他心。这再延伸下去有很多的重点,这一点很重要,你们学佛法或求诸佛菩萨加持保佑或者要怎么样,要能善用这法,善用心、要能多观想。

现在再谈谈未入佛门门坎的意生身发起,一个心眼开者是有此能力,谈此大家也比较熟悉,因应化身心不净者是无法获得,也无法体会的。有关意生身发起,譬如刚刚我们讲大塔,你一心起想到大塔那边去顶礼佛,你的心念起,同时意生身也发起,意念产生一个意化的身,此身就已经到那里去,你要亲自去吗?不必要。

另在此虽非经文所述,但必须在此一谈,一个开悟自心者或心眼已开者,是会起意生身的,此意生身并不是应化身,不要错认此为应化身,还自我肯定,无知会成为大妄语。因刚开悟的人,心还不清净,七情六欲不净,感情觉受更未除尽,所以不会有应化身的。

此等人有的是意生身,因一个心意不能定住,常主动依缘乱攀缘、乱起意生身出离。或被动受有缘众生心感召而生心,一生心就有一意生身发起而前往应缘。此种行者若不知用上述如来甚深陀罗尼义,修入无为之境界,那今生就会卡住于外道的修行境界,永远住于生死轮回之流。因这这是外道真如性用而起的意生身,这种人感情作用还不净除,不可能有什么清净法身所化的应化身的,有的是意生身。所以说意生身是自心主动起念而现起的,主动意念生起,意生身就会到那里,也是色阴未净尽者的境界,色阴未净者还未进入佛教修行的门坎。佛教修行的门坎是从受阴尽时才算真开始,经云受阴尽者是十信位之始位,也是六十四圣位的第一位阶、门坎,所以说有意生身行者还未入佛门之门坎,要到受阴尽时,即诸欲静止,感情觉受不犯,才能进入佛法的修行初步门坎。

 

(6)、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区别:

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佛曰: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何等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世尊现在再谈到,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区别。我们说一切法,包括三世间,我们凡夫也有能行、所行;能,就是主观的意念,要做的;所行,就是所做的。如来当然也有能行及所行的境界。那如来所做的一些功德行相是什么?这跟境界不一样。以此名相划分来讲,如来所做的都是庄严净土的一切功德;那境界是属于化导一切众生的,那不是所谓的净土庄严之事;如果如来会产生境界,是在化导众生时才会有境界产生,这在第八品如来所作事智品就在讲这个。

文殊师利菩萨问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佛答: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一切种如来,就是如来的种姓,如来种何义,如来境界也有十地之分,不是每个称如来的都十号具足,不一定,所以才有十号具足如来之称。一切的如来种姓,祂们都有两种境界,不是菩萨种姓、不是声闻种姓、不是缘觉种姓、也不是世间天神的种姓,这里讲的一切如来的种姓,是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大家都有不能够用语言、不能够心意念去思考的,也不能够讲得完的,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衪所行的。这部份我们凡夫不懂,只有如来跟如来才懂。

众所庄严清净佛土,是指如来的报土,如来报土在哪里?我们也搞不懂,但经云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就是如来 的报土;如来的报土多清净?我们也看不到,祇能依经解义,勉强了解一些。所以成佛的那一部份,只有如来跟如来大家互相知道。我们凡夫都不懂,或连菩萨以下的声闻、缘觉亦不懂。文殊师利菩萨是懂一些,才会问这些问题,这是如来所行处,偏向于清清佛土的这一部份。

那何谓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一切如来种,祂们具足五种不同境界的差别相,哪五种差别?一者有情界有情众生,如来无所不发现,你该以什么身得度,衪就化什么身,来度有情界众生。二者世界不是只有娑婆世界,十方一切佛剎土的所有世界,一切如来境界证到的人,衪都可以遍入一切世界,所以一切佛剎土衪都可以到达。三者法界法界,到六道之间,上去是声闻、缘觉、菩萨等境界,这是九法界。如来法界是不能算,我们在讲十法界是包括如来、佛的境界,或者是还没有究竟的佛的境界,那可以讲十法界。但是,十号具足的如来佛,是不在这十法界之内。

我们常常讲十法界,一心能产生佛等十法界,但这个佛是九地如来以前的如来佛,可以列在这里;如果十地如来果地佛,那这十号具足的如来,就不在此十法界中。如来十号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如来名相不算的话,底下这十号具足时,称为果地如来佛。此如来就不能列在十法界里,这里是意含九地如来以前的佛、菩萨,声闻、缘觉这是四圣众,再加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等这十法界。

我们一心之间,要成地狱道,去造恶业就去了;你要悭贪就去恶饿鬼道;你要没有智慧、无明心重就去畜牲道;你要瞋心很重就去阿修罗道;修善行去人道或天道;修解脱道去声闻道、缘觉道;还没有成如来佛以前的,觉悟的人去佛道,这都是在一心之间决定。

一心,代表心清净,心清净多少,清净度有多少?要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去证入,如果,永断三毒烦恼,才是佛的境界或者在阿罗汉的境界;如果空有不二的修证,今天讲的不共外道陀罗尼义,你懂得话,就是菩萨跟佛之间境界,这个要加上你心清净度多少,不要说你义理懂了,今天听完课,我懂了,原来佛就是这样,但是,因为你内心都不清净,虽然讲染净不去执着,但是,事实摆在那里,你没有那种清净心,这个样子怎么能成如来,这是属于法界众生之一。如来要度哪一界众生,衪就会现哪个境界。

四者调伏界。如来能调伏一切众生内心的不清净,调伏不好心地如诸魔或者是这些不好、恶心人。

五者调伏方便界或者进入调伏过程之间,众生契机还不具足,不能一下子做到的,就以进入调伏方便界,示现方便法什么法不是绝对的对某众生有用,还不能让他心地调伏、柔顺,那就用方便法门。

如来的境界总共有这五个境界,一个是清净的庄严佛土,那是诸佛所行,一个是诸佛的境界,衪能化成五种境界来利益一切众生。前面讲无为清净佛土,第二个境界,讲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来心,遍一切法界、遍入如来神变境界。我们要了解如来所行,跟如来境界有什么不同,从这两种差别来研究,是为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2006.08.30.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