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1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解深密经各品槪论

()、分别瑜伽品概述

8.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化身相等,并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全品内容有十二部分:

这一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化身相、应化身相,主要的主角是曼殊师利(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然后如来跟他解说成办一切种种事业,要怎么去做。你要知道《解深密经》的殊胜,从分别瑜伽品起是由弥勒菩萨发问的,地波罗蜜品是由观世音菩萨发问的,如来成所作事品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发问。一个未来佛,两个大菩萨,在最后这三品也是最重要的,当做主角,这一品总共提了十二个大问题,所以分十二个部份来说明。

(1)、分别法身相:解脱身、佛法身。依诸地波罗蜜多而修,善修出离诸执着,烦恼障转依成满、所知障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彼佛法身有二种相不可思议。何等为二?所谓法身离诸戏论,离诸一切有为行相,不可思议、无戏论、无所为故(蕴不摄无为法中)。而诸众生执着戏论、有为行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故不能得佛法身。声闻、辟支佛所转依不名法身,仅称为解脱身。解脱身与佛平等、平等,法身则与佛如来有差别。

分别法身相:如何得到分别法身相?要修它是用不可思议、无戏论而修,即是修无为法;你要真正学佛法,不要去学戏论,不要讲一切世间道理,真佛法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修无为法才是真正修佛法。因为你想要讲道理,就是心还不成熟,你要讲修证的境界,也是执着那个境界。如果以有为法而修佛法,那你根本不要讲是在真学佛,永远都做不到解脱及得解脱知见。

经典也有讲,蕴不摄入无为,如果你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而修持,是修不到无为境界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色是色法,是五根六尘所现之相,修行中观这些,永远学不到真佛法。五根─眼、耳、鼻、舌、身能产生诸根异能,异能有什么用呢?世间里面的东西,你可以看到光、看到化佛、看到菩萨、看到其它的世界,但看到这些对于解脱是没有用的;受想行识是属心法,受者感情觉受,初始有忧喜苦乐等诸受,慢慢要断除,入舍受平等法中,若还有觉受,也不能修入无为境界。

五蕴后三者是想行识,想是你第七意识的主观思考、思虑;行是脑中非常深层储藏的种子,它常起灭、起灭,或者是真正的心,能鉴照诸世界及众生因缘果报事。真心以外有前五识、六识、七识,五识加五根六尘起了别法相,若再加上第六意识起分别心,就有烦恼法现起。唯识讲现量意识是指前五识跟第八意识,眼、耳、鼻、舌、身等识与阿赖耶识是现量识,其它都是比量、非量意识。

七识的非量者是胡思乱想,根本没有一个实质因缘的念头,六识的比量还有一种推测之依缘。修行中这两个识都要灭除,让它清净;像这种识所产生的现象,如果你执着它为真,那就没有办法修入无为境;你要证得法身现起,就要修无为法,不要去讲有为相,不要喜论修行中过程所现的诸多现象。

然后经文再举:解脱身跟法身有什么不一样?阿罗汉小乘的行者,也可以证到解脱、涅盘,佛也可以证到解脱、涅盘,但是,阿罗汉所证得不是清净法身,而是证得解脱身。只有佛证得的才是法身相,或者大菩萨证得的才是法身相。

这个解脱身是声闻、佛都有的,也叫做平等、平等,是一样的境界;如果以法身来讲的话,阿罗汉根本没有法身,还有差别法身相,如四果阿罗汉有四等不同的差别法身,同时还有一神我身。而佛的差别法身相是无有相的,是具足无量功德的。所以第八品所讲第一段,是指出法身相跟解脱相之间的差别。

要怎么得到法身相?要修第七品的地地波罗蜜,才可以证得法身,如果你没有修第七品所举的各地波罗蜜多,就得不到清净的法身,所以这里讲依地波罗蜜多而修,善修出离。此处出离,不一定讲出家,是指出离诸烦恼,从各种烦恼中出离出来。能出家修行当然是很好,但是有人是出家了,又不能离开烦恼障跟所知障,那出家也没有用,这两个就是后面要讲的。

要转烦恼成菩提、转所知成一切神变,如何转烦恼成菩提?一般人般若智浅薄,不能离一切相,那就从烦恼中认知我还有此恶习,要慢慢转成无所依止烦恼上。如果这转依做不到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证得佛的法身;出离烦恼障、出离所知障,你就可以证得烦恼障转依完成圆满,所知障也能够转依圆成圆满,这才是如来法身圆满之相,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所问的。

什么是如来法身相呢?世尊就告诉祂依什么而修,要依二因缘,一者不可思议,二者无戏论。修到的话是什么境界?有如来法身差别相,此相是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后面还有讲,彼佛法生有两种相不可思议,哪两种不可思议呢?法身离诸戏论。不能去用语言、文字去说,因为法身无相,怎么讲?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法身是怎么样;离诸一切有为行相,不要用有为法来说明法身。用有为法就修不到法身清净,法身也就现不起来,像你修世间禅、修声闻乘的有性教,不能得佛法身相。

有性教是之前所说一切法,这是对小乘修行人讲的,有一个真如可用、有一个神通可修、有一个世间禅的定可得。在本经第五品的无性教,世尊教菩萨要破解这些相,菩萨要破解这些相,要观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三种自性为三无自性。三无自性是一个名词,三无自性也是有一个性,这个性要观成是没有的,三无自性等于看成是三无自性的性。三无自性是一个名词,三无自性它的性都是没有的,这是无性教所教说,是菩萨要修的。菩萨依此而修才可以修得清净法身,虽然未像如来的法身,但是,也有初步的法身相现起。所以不戏论、不修有为法,即能得法身相。而诸众生执着有为行相,当然不可得法身相。

不可思议、不戏论、无所为,那就是能够得到清净法身,不要去思考、不要讲法身怎么样。世尊说如来生起之相,是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所以当知化身相有生起。但法身之相,是无有生起,因是无相故,法身是有相生起所依止故。蕴不摄无为,刚刚已经说明过了,如果你在五根六尘之间去学法身,你得不到法身,为什么从《方等经》以后,《般若经》到一切的大乘经典,都叫你用般若智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就是要让你学得清净法身。

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不能得如来法身。喜欢跟人辩论、喜欢跟人家说你修到什么现象、证得什么境界的,这些都是执着,是不能得如来法身。声闻、辟支佛所转依不名法身。虽然小乘的阿罗汉,祂也可以转烦恼障,也可以转所知障,转恶、转依都转了,但是祂所得的身,不是法身而是解脱身,所以不名法身,仅称为解脱身,因阿罗汉还有神我身在,不能入无相之法身体中。

如果以解脱身来讲的话,阿罗汉跟佛都有解脱身,所以说是平等、平等,阿罗汉又叫应供,如来有十个名号,第一个亦称应供,应供也是证得解脱身者才叫应供。若解脱身为法身的话,这样阿罗汉所得与佛没有差别。第一个问题在讲法身,你要了解法身相若要证得是要待心清净后,但要体知法身相,当然地上菩萨就能出现法身相,初地菩萨虽有法身相,但习气未净尽故,不得名为佛法身或清净法身。

禅宗祖师大德讲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不是叫你不要戏论?是不要修有为法、不要胡思乱想。很简单的无为佛法,禅宗就这么几个字揭示着,禅宗讲话、说法本来就很直接了当。当然初地菩萨法身是活起来了,但这个法身活起来是素法身,因为祂还有微习未断,还要再修,在地地波罗蜜品里面会告诉你怎么修?方便波罗蜜怎么修?什么叫做方便?什么叫随便?你们方法不对,没有真正达到方便的目的,就是随便,就不是真正的方便,这样会误导众生。譬如说用利钩之,但给了利后,他永远不来学佛,沉迷在生意堆中,这种方便就不是波罗蜜多。

初地菩萨素法身虽然得活起来,心通虚空,又多一层要去修的,因心能感知万种缘,感知愈多,愈能实修到感召悬绝。普通一般人心眼没打开,心不通虚空,只能修你自己而已,等到你知道众生心、他的心态、他的什么行为、他起心动念、他的个性怎么样,你都是能够感知。在感知后又不能相应,相应会起掉举心。初始心不起不行,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跟诸佛、菩萨一样,如如不动,因为内心还有微习、微微习故。佛、菩萨对于众生心好、心坏,怎么样衪们都知道,但是,衪们都能没有罣碍。

获得素法身不是说就有什么了不起了,素法身就是心还不清净,所以素法身虽有了,可以感知一切世间因缘,但是微习还在,所以会起掉举心,初地菩萨在此就是要转此不净心,彻底的在转微细烦恼障,甚至于所知道的种种的境界,这些所知障也要转,不要去执着。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如果你喜欢讲话,根本法身活不起来,心永远都不定。叫你不要戏论,你又爱讲话。当然有人问,你就要讲,没有人问你就不要讲,讲了就会伤神。第一段在讲法身相是什么样子,阿罗汉的法身跟佛的法身都不一样,前者叫解脱身,不是真正的法身。

(2)、如来化身生起相

诸佛生世有何等相?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示现化身方便善巧(应化身)?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本段讲如来化身怎么起,如来的化身生起相,当然这里面还谈到一个应化身。诸佛生世有何等相?文殊师利菩萨先问,诸佛生在世间以什么相出现?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世间的一切相、一切众生类,如来都可以依衪的清净法身,现起一切的化身去造种种救度的业。经云应知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如来化身可生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增上王家,或众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怎么知道如来化身相有生起呢?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这两个要了解一下,法身是清净空无有相的,从空无的相之间化起一个相出去,是为化身相,所以化身相是有生起,法身相是像空无一样,没有生灭,没有生起,这是对法身最基本的观念。从空的如来藏性中,现起一切不空的如来藏相,对于此等法相,菩萨是学习要能如如不动,佛陀衪不是如如不动,衪要学习怎么化起,不是衪要化起,如来心清净了,但众生因缘感招,祂法身自然会化起,不是你要加行而起,是自然而现。

前面讲的声闻乘阿罗汉解脱身,祂要办事还要有一个神我身出去,佛陀衪不出神我身,衪也没有神我身,菩萨开悟的也没有神我身,与无色界天神一样,无有一身。得法身者是当众生心感招如来法身时,衪就能从法身之间,化一个化身出去,如果有千万亿的众生同时忆想佛如来,衪就有千万亿个化身化现出去,这是被动的化起,不是主动的化起。不像阿罗汉的神我身要出去,他主动的要出去办事,办完事后还有个神我身要回来。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衪从清净法身化一个化身出去,那个化身要不要回来?那个化身是有形有相给你看,但是,它本来是空无的,不必回来,不用就化空,就没有了,就变成没有来去;谈到如来的神通变化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只是揣摩地来讲衪的福德,讲到这里是很难讲清楚的。像圆测法师是古代演释《解深密经》的,但其稿到最后第八品就不见了,是他讲的好?末法时期众生没有福德,这品就不见、失传了?有的翻译者到中间第五、第六品后面就不见其稿了,译文没有了。有的是补起来,别的地方再补起来,补到最后第八品零零落络,不知道到哪里去。

第八品在讲佛如来的境界,怎么起神通变化,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但是末法众生行为卑劣、道德不好,没有福德看到这个真正佛法。你看现在白纸黑字它还是有,但是,你要讲得到它真正的境界,懂得的是很少。《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还是把《解深密经》全部放进去,没有解释、也没有论说,从七十五卷到七十八卷,等于是引用本经典都全部照放进去。不然既然叫做论,应该是一句一解释,然后一问一答,自己提出问题出来自己解答一番。譬如说为什么阿罗汉证得的不能叫法身而叫解脱身,然后就要讲一大堆的理论,让人家懂得。只可惜《瑜伽师地论》也没有进一步去讲这个境界,所以我们能懂就懂,看不懂也没办法。

你们了解法身之相是没有生起,化身之相是有生起。示现化身方便善巧,这是在讲另一种现象,这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示现成佛?这就是应化身,示现化身方便善巧,衪怎么示现呢?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这是一个佛弘化的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弘化范围有三千大千个银河系,3*109 那么多的银河系,每个银河系都已经蛮大了,3*109 更大,这是一个佛衪所弘化的。衪在每个世界里面,就有一个化身去投胎,然后修行,然后成佛,然后讲经说法,然后入涅盘,每一个佛土都是有如来亲自示现化身。

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每个佛的因为福德很好,都出身在最好的家庭,像释迦牟尼佛就选投胎在净饭王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或者是每一个人都称赞的、有非常大的福德的家庭,不管生国王家或大福报的家庭里面,如婆罗门家,都是要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当然未修行前也有欲望、也有习气,出家修行,还要示现修苦行,修苦行不能悟道,但是,你不修苦行,就绝对悟不了道,这种修行的过程你要懂。为什么修苦行不能悟道,还要去修?因为你不修苦行,身体就没有成就,把身体修苦行修得有世间禅定的基本功力,然后再舍弃这种苦行,这个神通也有了,这个道相见也有了,一切道相,衪都能知道。

菩萨衪从受胎以后,衪知道人间的疾苦,修善行,然后修世间禅定,然后修八背舍、九处地定、十遍一切处等种种的禅定,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再来修证得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才,然后一直修上来,发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开始修十八佛不共法,只有佛才有的十八佛不共法,阿罗汉以下的菩萨是不能修得的。后面还有很多的境界要修,所以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衪都要能懂。

道是所有的道路,要走到天道吗?走到天道要修什么?衪也要懂,走到色界禅定道路,这色界天的道衪也要懂得四禅八定、无想定;无色界的境界,道路要怎么走,衪也要懂;以后的这些声闻、菩萨、佛的境界也更要能懂,所以衪一切修行道路都要懂,同时也要能证得。苦行也要去修,然后舍苦行,就能够成等正觉

释迦牟尼佛舍苦行以后,六个月接受牧羊女供养衪糜乳,苦行后身体虚弱,慢慢调养回来,调养了半年以后,才过渡到尼连禅河的对岸这边,大概距离苦行林五、六公里而已,在毕钵罗树下证得如来佛果。毕钵罗树当时不叫菩提树,因为世尊在毕钵罗树下成佛,所以才叫菩提树。弥勒菩萨的菩提树是什么?是龙华树。每个佛衪所拥有的菩提树,在哪个树底下成佛的,该树就叫菩提树。这毕钵罗树高也有两、三百尺,长得非常的殊盛。衪从苦行林看到这最高的树,然后就走过来,在毕钵罗树下铺了金刚座,衪坐定后发誓言,不证菩提誓不起坐。这样,才六天,衪就证悟了。

这里讲的应化身,示现种种应化身还是如来所方便善巧去化的,你要了解,有的菩萨或是如来佛,衪们常常有化身,在化身中又累劫再修,化身还是要这么去投胎、出生、修行、再修,最后能够成正觉。这样次第示现,这种过程叫做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此处化身在《深密解脱经》里是翻成应化身。

从这一段里面学到两个东西,一个是佛的化身,它是有生起,有生就有灭,它是被动的,这里没有讲出那这些道理出来,道理留在正式的经典解释时再来讲。祂举了很多的这些例子来讲:譬如说,你修加行才能进步,睡觉时,你怎么修加行?睡觉,无心睡觉就睡觉了,没有什么加行不加行,但是,我们修行要先修加行来控制我们的习气毛病、来去掉心病,身体不行,就修前加行,像藏密,加行分两段,第一段要拜十一万拜大礼拜,锻炼你的身体、破掉你对身体的执着、同时培养气机;第二阶段要再拜三十万拜,这整个前加行就要拜四十一万拜大礼拜,拜得你这身体不健康也健康、气脉不起来也要起来。

我们在菩提迦耶看到西藏喇嘛在做大礼拜,拜到最后好似已经变成机械一样,下去、起来,下去、起来,自己都没有意念,好像机器一样,这么咚!咚!地拜,一定会有定,身体也有气。睡觉哪里有加行?没有。入灭尽定也没有什么加行不加行,没有一个心在控制我的心,不要有感情作用、我的心不要胡思乱想,自然就进入那种定中。

佛法身也是这样,感招众生因缘,衪自然就不必用加行、不必用心念,衪化身就出来,就前去了。这个部份没有列出来,但是,文殊师利菩萨有在问衪,为什么你不必起心动念,可以起化身?佛根本不必起心动念,化身自然就去,众生忆想衪就化出去,衪不必作加行、也不必在意,也不必说要不要化身,很自然的化身这么就出去了。同时千万亿众生忆想衪,衪就有千万亿个化身出去,不必经过加行、思考;然后我们也学到佛的法身是清净的,衪是没有生起,法身永远都是这样空无的、没有生灭的。然后为了善巧方便,诸佛会示现要人间来,跟人一样投胎、入胎、住胎、出生、然后修行、修苦行、然后悟道,然后讲经说法,后面就在讲佛的讲经说法的内容。

 

(3)、如来言音差别;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契经有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

本母:(为上座部佛教所采用的诸法分类之准则。)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不共外道陀罗尼义:

一切宣说离所为 皆为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于麤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麤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第三段,文殊师利菩萨问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如来言音差别:如来言音所什么差别相?举出很多及仔细说明种种相,主要提出这三个,如来的言音,大略分成三种相。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这三个都是代表如来的言音,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只有四十九年,不是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跟衪同时出生,听衪讲经说法,衪所讲的经,经过结集以后变成契经,这个契经跟调伏、本母等三大类,是为佛如来的言音。

这三类到底是什么意思?后面经文有解释,大略的讲:契经有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契经有四事者,讲有四种道理,或者依九事或者依更微细的二十九事,这些都在讲契经的内容。到时候,每一个名词的解释,祂只有讲名相,我们要去懂,虽然祂有解释,但是很简短地解释,都是一句、二句;二十九事就讲得很多,这是契经。你看三藏十二部经,契经里面有包括经典、律仪、论说,经律论三藏都是契经,它的内容有四事、九事,还可分有二十九事。四事者一者听闻事、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九事者: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调伏,若于是处我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是名调伏。菩萨七相别解脱。一者宣说受轨则事故、二者宣说随顺他胜事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四者宣说有自性故、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七者宣说舍律仪故。

什么叫调伏?光看经典懂了,就要去做,不然你再讨论经典有什么用,所以要进行调伏内心,它有两个,若于是处我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各种小乘的解脱、大乘的解脱种种不同的经义,所阐述不同的义理,从阿含道讲到《方等经》、《般若经》,然后一乘佛法的《华严经》、《法华经》,这些,虽然过程之间有次第,但,其实释迦牟尼佛是要导入一乘佛法,次第是因为大家的根基不一样或者还不成熟,所以衪在这个引喻差别之间,你不成熟要让你成熟、你没有智慧要让你有智慧,你心不净要让你心清净,这是讲契经的意义在这里,不是给你看着玩的,看着玩有什么意义,看了以后就要去做。

对不同根基的人,衪开始教小乘法修行,行者要听《阿含经》,然后再听《中阿含经》、然后《增一阿含经》,再有比较没有归类的《杂阿含经》,阿含有这四种经典。如果心不净,不知道怎么修行?就要去学阿含道、读《阿含经》,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让它胡思乱想,就要从阿含经义这样直接修上来,心很不净,还是老老实实地看些小乘的《阿含经》经义。

在《金刚经》里面第九品有修行的重点,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汗等修行,是要从断三结、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达永断三毒这么一直修上来,才能讲菩萨道。而《金刚经》已经是要学习空有不二的中道观,不能在大学里头,去跟你从小学的程度开始讲,如果讲这些金刚经义,就已经非常浩大了,分了好几分讲。但是,要给初学的人要有个概念,就告诉你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要学什么经、要去掉什么心里面的污垢、毛病?

跟你讲出来契经修心的部份,懂了以后,就要去调伏,不管是别解脱、别解脱相应之法,这叫做调伏。如果光懂了解脱、别解脱的道理,别就是你世间有世间的解脱,那是不究竟的,因为声闻、辟支佛他有声闻、辟支佛的解脱,这是持不同戒律而得解脱,有时又称波罗提木叉律仪(prātimoksa-sajvara)。菩萨十地有菩萨十地不同的解脱境界,不然为什么要分说十地呢!因为他心病多少有不同程度,才有初地、二地、三地这么分,分到十地法云地菩萨,法云地菩萨会执着神通变化,这些也叫做毛病,还是要断。

上一次讲到二十二个愚疑,十一地中每一地都有二个愚痴,然后每一个愚痴里面又有粗、有浅,比较轻的这些你都要去断,何况是粗的。到后面这些大菩萨(八地菩萨以上的菩萨),祂的毛病在于神通变化,这神通变化能力都要放下、舍掉,才能够回到清净法身。懂了这些道理,一路走来都在舍一切法,舍到不能再舍,你才能回到清净如来法身境界。以后如何产生神通变化,就以如来陀罗尼门精义而得神通变化。

这里所谓调伏,显示别解脱跟别解脱相应之法,都是叫做调伏。菩萨有七种别解脱,当然这里也有讲到小乘的别解脱,小乘有九位阶不同阿罗汉解脱。此处是把菩萨的七种别解脱把它列出来:

一者宣说受轨则事故:一切法或者一切修行方法或者一切密法它都有轨则,你该怎么去做?这些在解脱道法里面,列为第一点;

二者宣说随顺他胜事故:在修到菩萨境界,都有殊胜的一些境界,怎么随顺才能够产生这些殊胜的境界,然后也会宣说一些随顺他胜事故;

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菩萨因为要度众生,不像阿罗汉、声闻乘的人守行戒、中规中矩,不会有烦恼,因为那个魔或者魑魅魍魉或者是阿修罗或者毘那夜迦,它会渗透不进来,为什么渗透不进来?你守戒非常严格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罪恶感的话,他渗透不进来,但是菩萨不像阿罗汉自修,自修容易,一人吃饭全家饱意思一样,菩萨自己吃饭饱了还不行,因为众生无明,跟着你学,你难免顾此失彼,有的众生业障重的,难免会诱发出犯戒事,这些犯戒事,要怎么去看待它?菩萨守心戒是没有错,菩萨有时候犯戒,经典讲通忏悔,因你不是修你自己,都跟这些人搅和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有时候难免会犯错,真正的忏悔就是不要再犯,你不要这一次犯了,然后下一次又再犯错,然后又再忏悔,永远没完没了,真正的忏悔就是有错就改,改成功了没有再犯,那就真忏悔;不是像别的宗教,每个礼拜天都去做做弥撒,这个礼拜所做的去跟牧师告解,下个礼拜再犯、再去告解,菩萨本身没有自己的欲望,但在度众生时,难免会都有的。这些都是声闻佛,告诉这些菩萨什么叫做随顺毁犯事故。

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犯了过错太大,有伤害到你自性的,那就是比较较严重的因缘果报,叫作犯自性。鸡毛蒜皮小过错,在戒律里面叫做遮戒,犯严重过叫犯性戒。四重罪是杀、盗、淫、妄,此四重罪就会深入自性中,自性会产生邪真如,邪真如会依缘而发作,这样才会去受报。还有五种无间罪,这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僧血佛、破和合众,这些都是性戒。你犯了重戒,有的说不通忏悔?但看你修到哪里?菩萨为什么能解脱?因为心平。阿罗汉为什么能观过去无量劫来有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僧血佛、破和合众等无间重罪,祂如果真的能够看开了、心平了、看做虚妄不实在,他也就能解脱了。

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哪一些又没有犯到你的清净自性,不会让它形成重业。无犯自性是指遮戒,就是比较小一点过错,会遮住自性让它污垢再多一点而已,像饮酒,障碍你的理智,有时候,有的人平时不喜欢讲话,很有定力,但酒一喝的话,酒后吐真言,唠骚,什么话都出来,饮酒是会让你乱性。有的人平时是不敢做坏事,但酒喝下去勇气就来,会迷失掉。犯了一些小过错还无所谓,若犯了性戒,就比较麻烦一点,菩萨要调伏内心,世尊说明有犯自性故。

遮戒就是遮住到你的自性让它不清净,为什么没有如来法身?有很多的污垢,遮住了我们的清净法身。这些是我们修行时要去掉旧的。犯到遮戒是比较轻微的,但也会障碍到自性;性戒,你的自性,如果没有修到解脱的人,他会有很严重的果报,这个都是重罪。

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为什么你会犯?一定有因、有缘,没有平白会发生一件事情,这是非常殊胜的道理。如果没有愚痴病的话,稍微观想人跟人之间、人跟事间的关系,就可以猜出因果的道理。愚痴是贪瞋痴的痴,是指不明因果的道理,你为什么喜爱这个、不喜欢那个,为什么讨厌哪一件事情,这些都是会造成你犯戒的这因缘。

我们一举一动、一个思想,未来都有果报的;像经典也讲,如果你鼓励一个人出家,这个人不是只有出家,出家以后又证到阿罗汉、证到菩萨境界,你光动嘴巴,逼着他、鼓励他,就这么出家而有成就,你的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没有成就,那你鼓励他出家,这个功德也不错,当然没有说一个有成就的人可以去度众生。同样的你障碍人家出家,这个罪过也蛮大的,很多同学孤家寡人一个,没有结婚,一人吃饭全家饱,这么晃荡晃荡,为什么不出家去?有的是已经有家眷了,他的俗缘未了,如果能出家当然很好,但是,你不要障碍他,来问你出家好不好,你告诉他出家干什么,在家修也很好,也许你随便一句话,你造业大了,障碍人家出家,那果报大了。

障碍人家出家会有什么果报?会出生聋哑未来的报,不要有自己的私心,我们无形中犯无知,有时候常会犯无心之过错,该怎么样就该怎么样,所犯错都是无心之错,无心就是不知因果,如果你知道因果清清楚楚的话,你就不会去犯了。但是没有很深入去研究《因果经》里面所讲的道理,难免都会造业的。这些在经典上,大正藏里面或者其它经典都有讲,有其因就有其果。

但是,第七个世尊会宣说你会犯,犯这个是什么毛病、犯那个是什么毛病,譬如你瞋心很重,为什么瞋心很重要?贪心很重,为什么贪心很重?这个跟我们过去世的因缘都有关系,菩萨你要懂得这些,然后,才能调伏自心习气。

七者宣说舍律仪故:刚开始守戒严谨,守戒守得中规中矩,但不活泼,不活泼怎么去度众生?度众生是要用讲的,要用智慧的,《圆觉经》也在讲这个道理:「守戒亦不爱、毁戒亦不憎」,要求得心圆觉,圆满的解脱,不能告诉他要怎么做、怎么做,做了半天要怎么解除戒为于心的束缚?修行者到最后已经有定了、或以智得定了,自然知道因果的道理,不会再去犯错,不要永远说我在守戒、我在守戒,搞得神精兮兮的,搞得绑手绑脚的都不敢动、不能动,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很自在的去行菩萨道了。

不是叫你纪律、戒律、仪轨都不要去守,让你守戒时都很自在的行动,不会造成你心里成一种罣碍,你不守自然能够遵循戒律,戒律要去守,佛教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度众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以上是别解脱里面所举出来菩萨应该修的,你怎么去相应?相应就是要调伏,不调伏永远不相应,讲了半天这些你都不去做,这是第二个所讲佛法里面的。

本母:(为上座部佛教所采用的诸法分类之准则。)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不共外道陀罗尼义

一切宣说离所为 皆为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于麤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麤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本母,本母mātikā的意思很多,在此为上座部佛教所采用的诸法分类之准则。佛所说的法有很多类,分类的准则就是这有很多的道理在,这些法的基本要怎么分?世尊大略分成十一种相,这边所讲的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能够很清清楚楚的分别显示这个法是什么、那个法是什么,这个法是善法、天道法、欲界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四禅天等等的每一种法都不一样,大乘法、小乘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用这个本母来分别,契经只是一个大类的通称,本母就有种种类别,它十一种相来分别这个本母。

一者世俗相:就是我们讲的世俗谛或者世间相,世间一般所见之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相之一。真谛者是胜义谛,由于绝对是无言、无说之最高真理、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凡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与事实为出发点,再次第导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之必要手段。

二者胜义相:解脱相、实相观、中道,就是我们第二品所讲的胜义谛相,从这个经典所阐述的道理跟境界,就分出很多经义所要表示不一样的。

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能够讲菩提的,以菩提分法为所缘的修行法。什么叫做菩提?菩提就是觉智,什么觉智?不知道。觉而不黏、不着的智慧,你要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就菩提智,这就是智慧。七菩提分即:(1)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2)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3)精进觉支,精勤于正法而不懈。(4)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5)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6)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在三十七道品里面七菩提分等等的,都是在让你知道菩提分法所缘的相是什么?小乘也有菩提分法,但是,他的解脱也是依这个,但是,没有菩萨空有不二的那种知见,它只是观无所有不可,最好都不理它,菩萨除不可得外,还要去用一切法,用完了也没有罣碍,这种智慧,那就是玩舍,不是只有把舍抛弃,还要去玩这个法,玩这个法来利益众生。

如果不依菩提分法所缘,就会有退失菩提分法:(1)乐在外道出家,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2)不修大慈之心,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不行此,则菩提心未有不退失者。(3)好求法师过罪,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唯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4)常乐处在生死,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诸欲,若耽着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则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5)不喜读诵经典,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四者行相:一切修法的面貌或者修行是要怎样修的,可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一般又言十六行相,又作十六行、十六圣行、十六谛,此处可指四谛(苦集灭道)之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者,名实俱四;缘余三谛者,名四实一。

苦圣谛有四相:(1)非常(anitya),待缘而成故。(2)苦(duhkha),逼迫性故。(3)空(śūnya),违我所见故。(4)非我(anātman),违我见故。

集圣谛亦有四相:(1)因(hetu),其理如种子。(2)集(samudaya),同于显现之理。(3)生(prabhava),能令续起。(4)缘(pratyaya),能令成办。

灭圣谛亦有四相:(1)灭(nirodha),诸蕴尽故。(2)静(śānta),三火息故。(3)妙(pranīta),众患无故。(4)离(nihsarana),脱众灾故。

道圣谛亦有四相:(1)道(mārga),通行义故。(2)如(nyāya),契正理故。(3)行(pratipad),正趣向故。(4)出(nairyānika),能永超故。

五者自性相:自性,从我自性的内心里面,应缘产生这个法相。一切法从缘起,自性(prabhava)有几个自性?第五品归类来讲有三个,如果以用五根来讲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或讲见闻觉知四性。如果以真如来讲。凡圣有七种真如性,如果以善恶来讲有正真如跟邪真如,这些都是自性,这讲起来好多。

六者彼果相:它的因果现象,做了什么业缘就有什么果,种了什么因,就有果;你修行用功多少、方法对不对,都影响到境界与果位。譬如你在这里道场所学的,不能受用,就不能得正法果位。很多初学的,待不下或者格格不入,不是落跑就是转入邪门。这里的人都是修无为法的,不去讲怪力乱神的、不去修这些有的、没有,舍、舍、舍一切,不去执着。如果你搞有为法的,来这里就格格不入,又如根基比较差的,来这里比较辛苦,因为你知见不够,修起来就很累。但是,你要了解是什么材料,修什么法,得到什么果,如果刚刚讲的不要戏论,要修无为,你当然最后加上你认真打坐用功,就可以修得法身现起,这个果,一定有其因才会有这个果。又如声闻四圣,修断三结得须陀洹果,淡薄三毒得斯陀含果,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得三毒净尽,就能得真正阿罗汉果。

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彼就是他,他领纳受用,开示是对他讲他心里面所有的毛病,让他心开意解,开释一定打开他的心里面的执着、不清净的念,然后几句话就让他醒过来,这是本母里面的一些重要法,也要有法眼净及调御丈夫样始能做到。

八者彼障碍法相:从外来因缘来障碍你修行的,是有什么东西?由自己发生的又是什么道理。譬如你以前行菩萨道,跟众生这边结恶缘、那边结善缘,你救了这个、得罪那个,你永远都是心不清净,你要去了解,这个障碍道理,不是修到菩萨境界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有啊!阿罗汉容易成就,他守戒严格,两百五十戒守好了,当生可能就成阿罗汉道。菩萨就没办法,你要带着大家修,愈大的菩萨一带就是几万个,几万个除了世尊以外,你看过去来皈依佛陀的,带了两百五十个或者五百个已经不错了,有五百个法眷已经很不错了,释迦牟尼佛衪有形、无形的,天上这些天神跟所有一切众生化导无量无边的,这当然很多。你要了解菩萨一定有障碍,这障碍由外而来的是什么相,如《佛心经》讲毘那夜迦障道顺逆因缘共有六个。

九者彼随顺法相:什么叫随顺?分自修与利他二者,自修者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就是随缘、随顺众生,不要执着自己认为是对就是对,随顺众生就没有我的执着,破解你自己的我执、法执,只有随顺一途。而利他方面,菩萨欲为众生说法,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使生信乐之心,然后分别解说如来甚深法义,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大乘菩萨要能供养诸佛,随顺(ānulomikī)行大道、具足六波罗密。菩萨能观一切法之自性清净,随顺不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之随顺忍(anulomikī ksāntih)。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随顺学法,即不净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光明想、离欲想、灭想、死想等。

十者彼过患相:譬如说食肉有过、毁破禁戒有过、经义不明有过、现量相违过有、…。毁破禁戒有过,又分破戒五过、依语五过,(1)破戒五过,即自害、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等相。(2)依语五过,即是于正教未得正解而生之五种过失,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世尊在此有什么过、有什么不正确的,这些本母里面都有这些法告诉我们。

十一者彼胜利相:殊胜能够得到学法利益的这些法,归此一本母。就如菩萨能成四事胜于声闻、缘觉二乘,(1)根胜、道胜、巧便胜、果胜,所以菩萨于「因位」修行圆满具足,即证得佛果菩提,胜于声闻、缘觉所证之果。菩萨当学习佛如来之胜事,(1)身胜、(2)如法住胜、(3)智胜、(4)具足胜、(5)行处胜、(6)不可思议胜、解脱胜,如来断所知、烦恼二障,并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

菩萨当修如来所修之胜行,即:(1)一切法界以无量方便门普现众生胜行,(2)以无量庄严庄严一切世界普现众生胜行,(3)知出生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化胜行,(4)于如来身出生菩萨身、于菩萨身出生如来身胜行,(5)于虚空界出生世界、于世界出生虚空界胜行,(6)于生死界出生涅盘界、于涅盘界出生生死界胜行,(7)于一众生音声出生一切佛法音声胜行,(8)于无量身门示现一身、于一身门示现分别一切诸身胜行,(9)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胜行,(10)于一念中令一切众生出生无量无边法门成等正觉胜行。新华严经卷五十六称之为十种境界。

这些本母里面分成十一类。这个到时候,再来好好的各个解释。

不共外道陀罗尼义

不共外道陀罗尼义。不共是跟谁不共?是跟外道不同。外道也有陀罗尼,当然这里的陀罗尼不是在讲咒语,我以前也有告诉你们陀罗尼也好、明咒或者真言,这些它意思是不一样的。陀罗尼dhāranī之音译,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瑜伽师地论》举出四陀罗尼:(1)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2)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3)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4)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关于陀罗尼之种类有四类:(1)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2)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瞋。(4)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

所以所谓陀罗尼,主要是把佛理,很简短的用几个字,列在一个咒语里面,你念那个咒语,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意义,这么一直念一直念,佛理它的义理把它几个字聚集在一起,你常常念常常念,熏习你自己,那是陀罗尼,这个跟外道是有差别的,叫不共。不共陀罗尼义,你从它的述说就知道我们修行是要修什么?

一切宣说离所为 皆为作用数取趣

如果一切染法或者是杂法与清净法,都当要远离。就是清净法,也不要观清净法就是绝对清净法,当然不要观染法就是绝对染法、不要观杂法就是杂法,不要去用这个心去分别,若能无执取作用,你就不会去趣向于哪一个界地,因为佛陀所讲的陀罗尼,都是在讲无为法,都要讲悟得法身清净法。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世尊告诉我们要修无为法,你要成就佛道,就要修无为法。没有什么先污染或清净,也没有什么清净又产生污染,染污清净非先后,你智慧够的话,你当下悟得一切法都清净,那你心里面污垢就清净,这是上上根基的才有办法。为什么有的人一听世尊一首偈语,他就开悟、心空法了,然后他就能不执着善恶,没有分别什么清净。我们现在一直修修修,修要清净我内心的污垢,那个污垢也是一种邪真如,你就承认它就好,能灭就灭,不能灭就暂存,你还没有成佛以前是灭不了的,那你就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如果这些不清净法现起来时,你也不会很懊恼,知道我的根基、我的智慧就是这个样子;真正修大乘法的,染净诸法没有什么先后,不好的我先来修它,最后我要得清净。佛法来讲,不是这样子的,当下悟你不执着就清净了。没有什么先清净后污染、也没有什么先污染再清净之说。

于麤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虽然是污染清净没有先后,你可以先观你自己,麤的、重的烦恼法,是身体的毛病,还是烦恼的毛病?执缘就是烦恼、执取,见就是见取、执着,如果你麤重随眠都没有了,那这种污染法也是清净法。为缘计我及我所,那你为什么做不到染净平等观呢?因为你常常有一个我相,有一个我所。所者,就是心病,简单讲就是心有病,你心让它有一个活动空间,就是你心有那个病,所以开了哪一个空间让它活动,心所有,产生一切心法的就是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这样不真实的法,要勉强说它的话,就是我见很深,有我见就有人见,人见就有众生见;我食我为我染净,我吃了,我有所作为了,所以我就有污染、清净法了,你有物见,这些吃也好、行为也好,就有污染或者有清净法,世间相都是如此的。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麤重身

若是懂得这些道理,就可以观一切法不真实,修无为法,乃能舍掉这些麤重的身病、心病。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不要说哪一个清净、哪一个污染,法本来没有什么清净、污染,都是自心在执着、分别,如果从法身清净去观,一切心念的好坏,都不要去在意它,没有戏论的话,就没有什么染净之法。无为依止无加行,修无为法,是你要去依止于无为法上,如果上等智慧者一下就能做到,不必修加行有次第,悟就悟得了。

你要了解,《解深密经》这种意义,从心地里面去想这个悟了,顿悟是要做得到,不是光说,你要了解佛所讲的义理,衪跟外道所讲的是不一样的。外道是要清净心或者要修苦行、要断内心的习气。有的人讲《解深密了义经》是不是究竟,《了义经》心起心灭,你不说它乱,它起灭有什么关系,本无生灭地观之,这是了义的,第三段大略解释到这里。

(2006.08.02.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