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8)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解深密经各品槪论

()、无自性相品概述()

 解深密经第一分是序品,第二品是胜义谛相品,第三品是心意识相品,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第五品是无自性品。

第一分开始讲六证信分,第二品在觉知胜义谛相品,是从空解脱的如来藏去说明,一切法的实相就是以胜义谛观之;然后再讲一切法因心、意、识而起,就是第三品所讲的心、意、识相品,心、意、识也就是第八、七、六意识,依之就产生一切相,所以第四品就是在讲一切相-一切法相品。产生一切的法相是从根本的三个自性起,三个自性透过心意识,产生一切的法相。行者要求解脱,就要从根本去学,到这时候要把三自性观空,就是三自性等于三无自性相品,这不是理念懂就行,而是你要这么实际去修证,修证到你真的对一切境能够不去挂碍,这样才能够彻底了解三性,如果你不跟它去起哄的话,就起不了大作用,不管应缘也好、不应缘也好,你都能够自在、无碍。 
 

(1)菩萨请问分:由胜义生菩萨回顾世尊初转法轮时,曾说过蕴、处、界等自性差别的有性教,至般若会上又说诸法皆空无自性,以为前后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说的? 

今天我们看这三无自性性品里面论说的重点,这品里面分五大部分来讲,第一个菩萨请问分,这次是由胜义生菩萨代表起来发问,这是一位已经彻底让胜谛相起的菩萨,祂回顾到世尊初转法轮时,曾经说过蕴、处、界等自性差别的有性教。上次讲到世尊初转法轮的因缘,初转法轮时是讲《三转法轮经》,阿含经经典里,除四圣谛外,还有十二因缘观、八圣道、三十七道品,当然还讲一些不了义等世间现象,譬如说诸本缘经、世界怎么形成?怎么生灭?宇宙多大?这些都是在说明它的现象。阿含经》外又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等《杂阿含经》是没有特殊品类的。佛陀早期讲经说法都以这五部经来概括,这些都教示有性教,因为有一个道可以寻求解脱,有一个空性可以去证得,所以你就从持戒清净,然后禅观,透过这样去悟得解脱。 

到大乘佛法时,在讲方等时,我们不去讲华严经华严经是最高深的,天台判教里面的华严经是对菩萨讲的。之后是阿含期,再来是方等期,这是小乘在跨越大乘时所讲的经典,然后再入般若期,般若期都在讲空、有的实相观,实相就是非相,你不要去执着它有一个相,你有能力可以做到的话,那你就有实相观。在阿含期以前,都是在讲解脱的知见,这都是小乘法。菩萨乘的解脱是以空、有两边都不执着的实相观修证为主。再下来是法华涅盘期,法华涅盘期是在讲神通、性用、心法,如果你懂得心法,让你看法华经或者涅盘经,你就可以用你的心去创造一切法,万法唯心造,这是《解深密经》最后第八品里面在讲的。 

你要用五根、六尘、六识去产生一切的神变,这个都是在法华期里面讲,法华期都是在讲度众事,观世音菩萨怎么幻化?某人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什么身度他,那要怎么化?你看了半天经文也不懂,这都是唯识里面讲的,懂得唯识才能去用,你要化就要先懂得这三自性-遍计所执性,这个是属于凡夫性;依他起性,这是依因缘才能产生的法,圣凡皆俱;再来是圆成实性,仅圣人能显其用。这三性你要知道它起法的真实,起法真实又离不开一切心意识,用心意识来产生一切法,就有一切法相,这法相是从三自性起来的,你要去认识它,认识它以后,又要把它观无自性,观无自性你才能解脱,所以修解脱道的人,观这个三无自性,好像你有自性但不要去用它。修菩萨道的人不是这样,修菩萨道的人是用了自性以后,不要去执着它,用完就完了,用完就忘记了,不要太在意你所起心的神通变化,如果你太执着这些,那你就是又犯了法的执着,没有把这三无自性真空掉。 

现在回过头来看讲义,世尊在早期讲经说法,说过五蕴、十二入、十八处示现万法,修解脱道行是在如何排除此十八界所生的一切法。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法是五根、六尘等法,受、想、行、识是心法。这里是属于色心二法,一切法都离不开色法跟心法,这就包括一切法。六根入六尘就是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入色、身、香、触、法等六尘,就产生十二入,根触尘而产生六识,根、尘、识三和合,就成为十八界、处。十八界就产生宇宙一切法、世间万法,这些都离不开根、尘、识三之功用。 

所以修行刚开始,要舍识用根,不要去用心意识,要舍识仅用根,就是说根觉后不要去起心动念住妄想境,五根对六尘,甚至于意根一样的都能不动,用是用了,但不要又动心,这样就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第一个阶段就是要这样修;不要喜欢讲话,喜欢讲话心就浮动,心浮看了什么就有意见,喜欢表达,这些都是修行的大忌,应该默默的,把妄心打死。舍识就是用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外境,不管好坏都不要去起心动念、挂碍它,这是初步的修行。等到你修到了解三自性所起一切法时,然后慢慢会起神通变化,你利用这个,还是离不开五根、六尘,还是离不开五蕴身。 

在这里胜义生菩萨提出来问,世尊以前你所说的法,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处)等法自性都有差别相,一切法都有差别相;我们的根本智是无差别相,如果回到自性清净时,自性发起,根本不会有差别相,这样才能够解脱。如果你要神通变化,就要在悟道以后,修到心清净,然后进一步的去证得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具差别相。如果一个人他都不起心动念,他就没办法起神通变化,性神变起不来的,但可以随众生忆想起应化身利益众生。自性清净后起心动念,开始起用的话,就是进入了差别相境界;差别相还是从这最基本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等法缘起,这是世间相,也可以讲是诸法相,世间相是有法的。有法在修行早期要求解脱时,先把五根对六尘的执着收回来、往内收,甚至于是摒弃外缘,不去跟一切外在的人往来,不接触到人、事、物,自己修自己,这样很容易得解脱。等到有一天能够开悟,悟到根本智以后,修得一切法空,甚至于悟到三无自性性,悟三无性、三无自性的性,这就是见性后空其性之谓。 

「明心见性」是修行人天天在讲的话语,但有几人能真正了知其实义?「明心」者易懂,不净之心让其明亮、皎洁,就是明心,去廿随烦恼就是明心。「见性」者实是指能见「自性」之生起者,是谓见性,但仅粗略见性并非究竟,还得空其性,悟性空、悟相空,也就是本品所要讲的观三无性性。既然要能明心见性,当知自性是什么?现在先解释「自性」是为何义?自性用中文字义很难了解,我们用梵文来说明,自性者梵文为svabhava,sva是自体、自具、自有,bhava是法生、法起、法生起之义。所以自性svabhava是自有、自起、遇缘自具生起法相应之能力。这样天天所谈自性、见性了解后,就能掌握真实修行的方法与层次。 

在圆成实之自性仅具如来藏性者所彰显,彼有故此有,内外诸相圆为一实相,本无二、无别,这说明如来具有圆成实性,余者虽有但不彰显。余之圣人有依他起性,此是因缘法,有缘自性依他缘而起自性生法起,无缘不现,这就是依他起性。世间凡夫独有之遍计所执性,虽也是因缘法,于依他起性之自性起法外,又进一层地起遍计所执性,此是邪真如性,非真实,依妄习所熏而起法,造作诸烦恼法。 

所以见性者权分就有四个层次,第一阶段修行者之见性,能自己了知有缘(外缘)、无缘(内缘)起诸法时,遍计所执性现,进入妄想、烦恼境中,这是心不明者之见性,起码能见自己起烦恼的自性(遍计所执性)与心念。第二阶段修行者之见性,心明者空体遇缘,依他起性后随缘现诸法,法之生灭清清楚楚,能觉而不住,知而不黏,无妄习、妄想相应,此是初步解脱圣人之见性,能见依他起性之自性真实法。第三阶段修行者之见性,圣人依圆成实性,不假依他起性,本无妄习、内心清净,心中时时映照十方虚空界、一切佛剎土、一切众生界,内外浑然天成,无有分别,这是圣人、菩萨之见性,仅见静态圆成实性之功用。第四阶段修行者之见性,依动态圆成实性,随众生缘化现诸应化身,依众生忆念而化身现起千万亿化身,这是菩萨或如来佛悟得空性、空法后,所得之圆成实性,唯以利益群生为其所缘,所见之圆成实性动静功能两俱,这是真正完美的见性。 

所以要了解每个法,都要知其过程和内容,这些你都要能了解,所以胜义生菩萨提出来问世尊:「世尊!你早期所讲的都是自性差别的有性教,有性才会产生一切法,不管是空性产生一切法相,法相也有法性,祢是这么教的。到方等期以后到般若期,世尊你又说诸法皆空,无自性性,这是何意。」 

般若期是在讲空、有不二的道理,不要执着,是有相,但你不要去执着。刚开始是有性教,现在般若期时,世尊祂怎么讲?空有不二、诸法皆空,无自性。诸法皆空,是在有为相之间,在有为法相之间,观它是为空,观空就要观它无自性,从根本上去观它无自性,就能够把这个法相观空。如果光去观这个法,那你没有办法断掉法执相。你能不烦恼、不执着,从根本上观无自性,观所产生的法相都是假的,那就很容易得解脱。 

所以这最难的一点就是,你修到有一些灵通,明明感觉到有非人来障碍你,你又不能去执着它有,你说有也不行!要说没有,明明就有,你却说没有!如果要修解脱的人,就不能说有,诸法是有,但要观它为空,观它为空,从理地上来讲,就是没有自性可相应。没有自性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空解,另一个是邪法不起;空解能够悟得、能够知道,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心里面还有邪真如,邪真如就是我们养成的习气,有这个东西你就会发作跟外缘相应,所以道理懂是一回事,做得到、做不到脱黏又是一回事。我们不好的妄习,譬如说有害心,普通我们都是要压过对方,将对方赶尽杀绝,假使我们这个心还没有功夫,当你被人家欺侮了,你就会认了,但当你有功夫时,你却不能去跟他一般计较,不能有害心,这就要有慈悲忍。 

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忍辱不是那种因为没有功夫被修理而要忍辱,而是有功夫不能拿来用!也不要去用!是要修忍辱、无生忍。所以金刚经里面提及歌利王,在世尊还是修忍辱的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是有神通的,对一个普通的国王,一个既没有武功也没有修行,心地很坏的暴君,祂是可以修理他、制裁他,但祂却让歌利王一截截的割下身体的肉,修忍辱就是不能有害心!不要说你功夫有多行,修行不是在比你有什么通、什么灵、什么力,那些在修如来菩提者都不能用!修行修得好不好,是看你忍法得了多少?无生法忍的忍法你悟得多少?你如果有无生法忍,你的妄习就会慢慢淡薄,既然妄习起不了作用,你又怎么会让邪法生起呢?所以邪法生不起来,然后你又悟到用空觉,提醒自己诸法是空,不要执着,很自然就可以做到观它为空,然后也可以同时证到本无自性之谓。 

所以感应是一回事情,不要用心融会一切境的话,这就是大乘佛法所讲的实相观境界,般若经都在讲这道理。像金刚经》里面最有名的句子,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跟上面提及的道理是一样,明明感觉有冤亲债主、魔障来了,不管是要伤害你身让你生病,还是要你起烦恼,当时是有这个法相,但是你要观它是虚妄不实在的,你不要说:「明明有啊!我感觉到了!」到菩萨境界时,都是用心去感觉,不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在五根、六尘还没有破解时,也就是五蕴身还没有破解,尤其是色根没破,所以才会常常用你的见根性去看鬼神,去看非人。 

真正修正法行的佛教徒,他起初是可以看到的,用功以后就看得到,如果开悟的话,可以用心看色法,用心法、用心去观一切法,这样就不会看到非人好不好看?有没有断头、断脚?只是觉得有股阴气逼近来,或不怀好意等等觉知,这些现象你知道了,但要观它虚妄不存在。「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实相观,见到我们自性如来。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你没有办法证得?就是你前面这里没有办法证到!你可以观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在,然后这样慢慢的修证,到最后你就可以看一切相为空无,有为相是有,但是用空、无的观念去对待它,这就是观它空,观无自性,是可以跟它相应但能无执,这样的话你自然进入实相观。所以能证三无自性观,才能获得大乘的实相观法印。 

实相观以前也讲过,金刚经》讲的重点也就是实相法印,实相法印是大乘的法印,一切法有那个境、有那个相,但是不去执着它,就等于无实相,无实相你就能自在无碍、解脱,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大乘菩萨,知法而不去被法黏。小乘修行人的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是小乘修习的解脱三法印。 

胜义生菩萨以为世尊早期、后期所说法有矛盾,才提出问题请示。早先世尊开始是讲解脱,一切都是自性分别所产生的种种教法,现在却开始要教否定一切法相。这否定一切相,不是说你都不要去观它有其相,而是有相时要去观它没有,或者用空、无黏,没有妄习的习气去跟它相应,这种才是圆融的佛性。 

这是世尊后来在般若期所讲的道理,这样不是前后矛盾吗?不知世尊在阿含期讲如何解脱,讲如何将不清净心除掉,断三结使、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或断阿罗汉的五上分结,如此永断三毒。这些都有一种法相去造作,或者是你所产生的五神通、六神通,这实实在在有一个法可修得,是从你自性而起的,真如性而起的一切法,就有五神通、六神通。所以每个证到阿罗汉境界时,好像有所得,起码得到五神通,最高是六神通。到般若期时,世尊再破解你对于过去有性教的执着,所以才要讲有是有,但还是要观它空,不要被它黏住了,讲空有不二的道理。行者对于善境、自性功能不执取时,起能得三身、四智,若过程中有所执取真如性用,即不能得三身、四智,这样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这里面还有深一层意义,你要搞清楚,小乘声闻、缘觉得:(1)解脱,(2)断习、证性,(3)起通,这些都是有性教的范畴。内心的三结使─身见、戒禁取、疑心病,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五下分结是:一是身见,二是戒禁取、三是疑心病和三毒里面的贪跟瞋,断这五个比较粗的习气,这就有阿那含果。永断三毒就是断掉贪、瞋、痴,这在之前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断五上分结,大家知道五上分结内容,阿罗汉第一个要突破色界结,不要被色界的种种神通变化、真如性用绑住;也要破无色界的结缚,所以要超越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进而断除掉举心、我慢心、无明,从断习到证得真如性起用,可以有色界的神通变化,无色界的心遍一切虚空,甚至于心可以思虑过去、未来、现在,这些都可产生神通变化。 

变化是从三性中之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而起,从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所产生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是证性者就能起通,所以他们就执着在这里─属有性教;现在世尊教法是要把这些真如性用观空,你要断习,观空当然比较容易,等到你证到有一些真正真如性用产生的神通,再要叫他观空,这时他就产生怀疑了,对世尊早期讲的这一部份产生怀疑。为什么到般若期最后就讲诸法皆空?然后一切性无性,在圆成实性是有这个性,可以产生对一切法不黏、解脱的智慧,或因缘法依他起自性,依一切因缘起心性、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觉性等等自性,都自然而起,为什么要说没有? 

遍计所执性是凡夫的习气,都是以习气相应,习气相应比较多,等到回到清净的自性了,依他因缘起一切法时,你能不黏,就有圆成实性了。还有,圆成实性还要再加上神通变化,你既然懂得它了,你一定会用它了,这样看来就前后讲得互相矛盾了,这有什么意义?所以就下了一个结论,小乘教这边是讲它的真如性用,用去习、证性来求得解脱;开始讲般若经时,则是要你持续的去习,但是解脱从智慧上培养,所以一个是用智慧得解脱,一个是用禅定得解脱。 

小乘是偏向于定解脱比较多,反正我闭门自居,不跟他人来往,内心清净,不去跟他人因缘牵扯、不起心法,这样不是很自在吗?但是菩萨不是这样,菩萨是要培养跟众生之间来来往往,不管是有形众生还是无形众生,来往间用智慧来观诸法无实性,诸法皆空、无自性,这样的话你才可以用它,用了以后也还可以解脱。小乘的行者是重于静态的神通,静态的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些都是你用心去得到的神通能力,大乘菩萨不用心自然就可以观照一切相。譬如说天眼通的人,要观天上---忉利天才现。 

作为一个菩萨,祂是用心法,既然能够知诸法皆空无自性,也懂了,也有解脱能力,就进一步去玩这个心、玩这自性,玩这些心的作、不作?作、不作都自在,不做时当然自在,因为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作意去面对一切境,当然就自在。但是菩萨为了去利益众生,会去玩这个心,心会产生神通力量,利益众生都是动态的神通,所以你要成为大菩萨,一定要有千万亿神变的能力,有这种能力才能成为菩萨。如果没有培养智慧,怎么可能做得到?所以刚开始世尊在讲这些让小乘修行的法,让小乘修行人先自我解脱,等到 他们根基慢慢的雄厚了,就把他们带到大乘的佛法,所以有方等期讲的大、小乘的法,然后进入般若期,都是在讲诸法皆空、无自性,可以说第五品的第一段都是在讲这个。 
 

(2).如来正释分:正显无性教的施设,用三无性来显了、解释一切法无性及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的道理。三无性依三性安立:依遍计执相立相无性,由相本无,但有假名只言安立。 

再下来第二段,就是世尊回答胜义生菩萨的问题,因是世尊开示,所以叫正释分,祂开始回答问题,来解答为什么这样?祂开示时,证显无性教的述说,为什么要讲无性?以前告诉你有一个解脱道可以得到,有一个佛性可以去得到,所以你就一直想要得到这个;后来告诉你一切法都没有,连自性都没有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得到,只是因缘起法,缘灭法灭。所以一进入大乘佛法里面,终归无所得,没有一法可得,连自性都没有,哪里有一法可得?只是随缘做作! 

祂讲无性教的特殊点在哪里?祂所说的理念重点和修法的行法在哪里?世尊开示用三无性来显示修持的方向,让大众了解一切法无性,及一切法、诸法无生无灭,这遍计所执性发起一切法时,凡是因缘起法,因缘来至于内、外,内缘来自于自己习气、妄想的种子,外缘是外在因缘让你所起的法,起法的因缘在这里让你心显现其相,如果你读它,读这个法相就好,但不能执取。 

譬如有一个人或一个声音,你看他、读它,就仅止于看他、读它、了知它,大乘菩萨如果不去理解它的话,祂根本连这个声音、这个人都不会去认知,不想去在意它,这就是第一念;如果你去读它就一定懂,第二念就在这里起分别,你在这里分别心念;读它只是读它的尘境,如果是人,就看到这个人,如果是声音就听到这个声音,至于是什么声音?我不去在意它,是不是噪音?我不去读它,不去在意它!这个人我不去在意它,是好、是坏?是男、是女?你不要去起分别想,就只是这第一念。我们一直在讲的,第一念是胜义谛-空,你读它,读不读得进去都无所谓,这是你懂了。如果第二念起分别,小乘的人比较会起分别,第二念起分别,对一个人分别出是某甲、某乙以后,也都没有再加入个人的喜恶参杂在里面,都没有这些念头,就没有所谓的遍计所执,这就是依他起自性的境界。 

在这里圆成实性起,因为这是佛性的根本,他开始依他起性,这是第二个阶段心法,上一次我们讲这是本觉,这是与始觉有别,你要觉知一切法的开始,它会发动去感知它,圣人就是到这里会拿捏的住,凡夫也有这个觉知,但接着会起妄想相应。小乘圣人是加一个分别,凡夫也有分别,但凡夫有分别以后,再来就是妄想相随,这就是第三阶段的起念,这标准的是凡夫境,世间凡夫、没有解脱的修行者都是这样。修小乘法的也好,修大乘法的也好,都可以修到这里,修的更好的就进到胜义谛-空,观一切法不执着。所以你感知了这件事,知道了就放下,不管是好、坏事你都放下,这样你起码有第二层次的解脱;如果你对一件事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加杂进去,有千万亿的念和妄想,千万亿的妄想也就是好几天、好几月、好几年,所以你要从最根本的依他起性,知道自性在哪里?凡夫第三念以后的心性又在哪里? 

像禅宗二祖断臂求法,达摩祖师终于收他做徒弟,之前认为二祖智慧不够,但看在他那么用心的份上,就收他做徒弟。在达摩祖师答应收他为徒以后,慧可大师反而心乱了。早期二祖叫神光,后来达摩祖师把他改名慧可。为什么慧可大师心乱?以前一心要求法,坚毅得定。现在求到法了,好不容易师父答应了,又开始胡思乱想了,百感交集,就请问师父说:「吾心不宁,请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回答:「将心来,与你安!」听到这,他楞住了,想一想,心在哪里?你想它时,它不见了,你放纵它时,它就在那里胡思乱想,所以二祖硬着头皮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答:「与你安心竟!」好了!遍计所执、衣他起性、圆成实性表现过程就是像这个样子。 

叫你把心拿出来,你拿不出来,表示心是虚妄不实在的。好了!那产生心的根本是什么?这里面有两个,空性为本,这是基本,空相、空性,从空性里面产生法性,然后才能够产生法相。空性是有因缘时起性用,依他起性,有因缘它才能产生法性,才能产生法相。你刚刚讲的,心在哪里?既然没有心,法相也是假的,都是不实的,既然法相不实,那法性也是假的。那正起的法相就是真的吗?当然这个也是不实的,因为生灭法,有因缘起法,因缘灭了,法就没了,这种法哪里有根本?没有!所以从生灭法去观它的话,法相是不存在,法性产生法相,这法性也不存在,最后这些法相、法性都灭了,连空性也不见,所有一切性都是虚的,因缘时有,缘灭时无,所以说三无性显现了一切法,此理念解释无性及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有生有灭是因缘,因缘灭了,法也灭了,性也灭了,空性也不见了,大乘佛法就在了解这些道理。 

一切法都是生、灭,讲到生灭法,你可能会在生和灭之间做思考,其实在生灭法之间,每一根都具足这六个结使,凡夫他还没有办法做到圆成实性对一切境不黏时,都是透过每一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有动、静、根、觉、空、灭这六个毛病起法,所以修行就是以这六根结起修用功,从这六结使头尾走一趟以后,你自然就可以做到以圆成实性,以清净自性对一切法了。 

动相你可以了解,以眼睛来说,动相就是有光时,眼睛看得到东西(动相),无光就看到黑暗,这是静态尘相,这些动态的和静态的根相,静态就是超我们世间所感觉的,这些都是五根、六尘的范围,所以你用任何一根开始起修时,动结→动生,动生,有生就会灭,因为法不可能长远,所以因缘起法,譬如你眼睛看到一个人从那边走过来,不管距离远近,总是有一个距离,他走过去以后,就看不到,看不到就是静尘,像这种动生时,因缘灭了,它一定会灭的,即住静尘,如果你用在我们每根的修证上面,动灭就是静生。 

如果以声音来讲,有声音来时是动相,声音没有了,我的耳朵可以听静音,所以静音会生,以上一个例子而言,看到一个人从那边走过来,我看到他是动相,他走过去后我看不到了,我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或是看不到,也就是说动灭了,动灭就静生了,这色、声、香、味、触,每个法都不一样,都是有它个别的法相。 

静生起来后,静也会灭。若以禅修者的心来讲,动相时能不执取,心止静也是住静尘之境界。静灭时根结就生,根结就是五根的真如性用,修行人比凡人的层次还要高一点,我们人只能看得到近距离,远距离就看不清楚,听力也是相同受到限制,鼻子闻的距离也是一样受到限制,总有一个时空限制。如果你修到进入根结起功用的话,那见根就不见得会受时空的限制,这就是进入世间禅定的真如功能。 

所以世间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心二法)和四空处定(意根、心法),这些四禅八定等种种都是有根结的功用,你说天眼通,从眼根见性而起,你可以看到小的世界,也可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些根结的功能生起,但是也会灭,什么时候灭?就是进入觉结时就会灭。所以你不断的修,一直到你根结的功用起,你不去执着根结的功用,这功能就会没有了。为什么很多人可以看到鬼神?可以看到其它什么?因为他是用这种根结在见。如果你不断用功、打坐,突破这种见性的功用时,就看不到了,就进入心感的常态。

 觉结是心,往后的空结、灭结也是心,而根结是身,所以菩萨为什么可以入无余依涅盘?因为他已没有身, 祂法身住十方虚空。阿罗汉和色界天的天神,都还有一个色身,都有一个神我身,有神我身就可以看到他相。菩萨为什么没有身?因为祂已破五蕴根身,当然没有神我身,法身清净空无,所以祂的空性和虚空一体。如果菩萨祂感应众生有苦难,祂要度他,祂于不动中可以应化一化身出去,无中化有。所以从觉结这里开始是心的功能,此心可以觉知一切事-觉知心生了。真正开悟要从这里开始再修,这里开始可以说修无生,才可以证得无余依涅盘,没有一个神我身的无余依涅盘,证到最后,没有一个可依的色身,只有心识,所以心能够遍入虚空界。 

这觉心生起时,有第二念、第三念、……等等念生起,但你只能训练到第二念(分别念)起,如果还有第三念、第四念、无数的念,那你还是个凡夫,虽有觉知历历的心,但还没有解脱。为什么很多世间禅者、外面这些人无法解脱?因为他们没有修佛法,他们反而去练这个心让它能超感,越敏感越好,知道事情越多越好,这跟修佛法(空观)完全背道而驰。修佛禅者都在舍这些功用,本来五根的功用要去掉,觉知心的功用也要去掉,要这样走一趟才能解脱。行者见、闻、嗅、味、触等五根自性功用去除后,感知、觉知心很强的话,从这里进入心、心性的控制,觉知心生法相,你要让它不执着,它慢慢就会不执着,就会慢慢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会法执灭,法执灭了就进入空,此时空就生了。 

这时候的证空是绝对的空结,绝对解脱,绝对不黏一切事情。如果空证到最高境界的话,可以脱黏时,此时你空结也要把它舍掉,要让它进入灭结,如果不舍掉空结的话,那你就进入顽空了,一入顽空就是有佛性、有解脱的能力,但你的灵通完全会消失,因为你在修到根结时,意根之心很敏感,就跟死亡时一样,你死亡时中阴身-补特伽罗,是具有比一般人多九倍的敏感度,所以你心可以超感世间一切事,它感知以后,你能不跟它相应,此即是圆成实性现象。因为体性是超感,所以它一定会感知,你没有修练到圆成实性,面对一切法时,你还是在遍计所执性这里,只是矛盾大小而已。所以要练到说觉知灭再证空,当它起性时也自然起法。但是圆成实性现起时,没有执着,空证就证得了,但空也要把它舍掉,所以进入灭结,灭结即生。 

这里的灭结是相对的灭,有法无主,就是实相观,观这个实相为非相,实相是一个真正的有其相,你把它看成没有这个相,能做到这样才叫做实相观。「实相者非相,是名实相」,那就是修行最后的毛病,也是最后一关卡,此就是灭结生,灭结生时,你就有办法说用圆成实性面对一切法,因缘起的法,你可以不黏,不看进去,不听进去,这样的话,灭已经证得了。但这种境界还是要灭除,如果不灭的话,起不了神通变化,永远保持距离,不敢去用法、玩神通去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你知道那么多,又有什么用?所以寂灭灭已,佛性现前,自性清净当要学习利益众生事业。要连灭结证得的,也还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在讲三无性,一切归空、虚妄不实在。 

不管那一部经解释什么,到最后都是相通的,这是在《楞严经》讲的六结使,只是没有讲得那么清楚而已,这是观世音菩萨在讲耳根圆通时所述说的境界,观音法门的修行过程就在讲这六个毛病,哪你要怎么一关一关的去突破?突破以后,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种生灭法已经没有了,生灭就是生灭法,什么叫生灭法?就是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等六个结的毛病,你把它修修好了、灭掉了,这样你解脱的佛性就会现前了,圆成实性现起了。 

要把寂灭搞清楚,寂灭是寂寂然的体,面对有相时,你不去执着它,就是对待灭结的那个境,有那个境,我不要去灭那个境,我用我自己的圆成实性去面对那个境,不去黏它,这就叫做灭,就是讲相对的有法无主,没有主人,有主人就会去抓那个法,这又是入生灭法。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讲,诸法无生无灭,为什么无生无灭?在修行过程之间是有生有灭,你修到最后无生无灭了。所谓无生无灭就是因缘起法,你不去执着它,这就是无生无灭。我刚划的那个图,你的自性空应缘起法性,然后产生法相,然后你眼、耳、鼻、舌、身、意来认识它,这诸法的生起过程之间,你不去执着它,这就是所谓的无生无灭。 

自性涅盘的道理,本来寂静,为什么你不寂静?因为你的妄想习气一大堆,如果有一个因缘来时,圆成实性面对它,譬如是有个声音出现在心中,这声音就是因缘法,如果对声音不起生灭法相应,那圆成实性所面对,当然无有烦恼法生起。诸佛、菩萨为什么可以对一切因缘不去挂碍,可以懂,但不去读它呢?因为祂心空了,没有执着和妄习,所以声音进来,然后就灭掉了。我们一般的人依他起性,所以就起了闻性,这是依他因缘起性,起什么性?要看你这是什么缘,声音就是声尘,声尘就缘起闻性,闻性产生法性,此时的法性是声音的法性,声音的法性就产生声音的法相。 

那声音是什么性、什么相?声音的法相又是谁来认知它呢?耳识来认知它、来读它,耳识不是读直接声尘,耳识是读八识里所感现的生尘,它依托八识相分为所缘。八识是我们的本心,心净者,其心就像面镜子样,无所不照。所以声音来,它就现在自心中,现在心中后的相分,五根所产生的五识会来认知它,就是从本心这里去认知,不是从外境、实境去认知。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它认知不了实际外境,像耳朵听到声音,那是多余的,听不是先用耳朵,我们的本心比耳朵更早听到声音,因为我们的五根较笨拙,所以要绕这么一大圈来认知外尘境,怎么证明这一点呢?《楞严经》提到阿那律陀(Aniruddha)因为他听经闻法时常打瞌睡,被世尊责骂为畜生种,爱睡觉有时会堕落到畜生道,于是他就发愤图强不敢睡觉,结果过了几个礼拜,就把眼睛弄瞎掉了。因世尊是调御丈夫,教导人无所不能,八万四千法门无所不知,就教修烁见照明三昧,世尊要观额头部位,后来得天眼第一。世尊先问:「你看到什么?」回答:「我什么都看不到!」世尊就骂:「颠倒!什么都看不到?眼睛一定有看到什么!」于是回答:「我看到一片黑暗!」,眼睛看到一片黑这就是看到静尘,世尊就说:「这样怎么说没有看到!」于是说:「我认为看到一片黑暗,就是没有看到。」没有打坐的人,或者心眼没开的人,闭眼看到的真的是一片黑暗,假使没有灯光的话,眼前就一片黑暗。但是开悟的人或是心眼开的人,纵使他闭着眼睛,就算没有灯光,明堂前还是亮的,当然没有像有灯光那么亮,这要看你修行的境界,但起码就跟月光一样,有微微的光,不管你怎么压 它,还是有光芒,当然你看不到黑暗,就是静尘也没有了。 

所以法没有绝对的,如果你说动尘就是有灯光,我们看得到东西;静尘就是闭着眼睛看到黑暗,那就是静尘。开悟的人连黑暗也看不到,那他要看什么?释迦牟尼佛心中根本是十方虚空一片光明,祂哪里看到黑暗?因为我们境界不同,所以产生的这种现况就不一样,所以法没有一个绝对的,你不要讲一定是这样、一定是那样,如果这样讲的话,那真是无知又很执着。 

你要了解这心的认知过程,前五识是这样认知法尘境,然后八识的相分本来就是这样最先现起。然后你要转成思想、转成认知,要八识转七识、七识转六识,这个过程中烦恼就出现在这里。眼睛看东西会不会烦恼?不会烦恼!因为它只是了知其境,它有什么烦恼?没有烦恼!耳朵听到声音,不管是大声、小声,它也不会烦恼,你会烦恼是习气在现烦恼,是你的分别心在现烦恼。所以五识本身不会造业,但当修行者心还不净时,就会跟六识、七识狼狈为奸,所以六识、七识不清净,五识就跟着不清净,是那个不清净,是你的习气不清净,不是它不清净,它本来是清净的,那是因为你六识、七识不清净,所以它也被冤枉了,造成它也不清净了。 

我们要了知五识它不会去造业,它只是去了知这个境,境的好不好是你六、七识的妄想分别,第八识不会去造业,它只是储存种子,是善、是恶都是你们在讲的,它哪有什么善恶分别?它就只是储存的种子而已,不管你来的是好的种子,还是坏的种子,它就只是把它储存起来。如果阿赖耶识它可以分别,那就很好了,它就可以去芜存菁,但它没有这功能,它只是看这是一个法,法境来了就储存,至于未来的果报因缘是怎样,那就看你习性跟未来因缘间的关系去决定。 

所有烦恼来自于六、七识,第六识最强而第七识次之,《唯识学》初级者都是在讲这些道理,你懂得这些,你才好来修行,你要控制五根对六尘不加分别,就是做到了依他起性而已,没有其它妄想相随,这时遍计所执性就没有了,遍计所执相现也现不起来了。 

《唯识学》里面讲法相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每个识都有见分、相分,见分就是起法的功能,法的始觉就是在这边产生闻性、产生法性的心,可以说这是始觉,而证自证分可就是本觉。产生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空性,有因缘然后开始要起法,就是本觉中有空相。然后因缘现了,第八识见分现起心法,第八识的见分最先看到,然后产生八识的相分,就是这声音法尘。这声音被耳识认知的话,是这么间接依托缘法过去的,这是耳识的认知。当第七识抓到八识相分---这个声音时,有没有听过?有听过、认知了,第七意识-见分看到它(八识相分),产生自相分,七识这边也有一个声音法尘;第六意识认知过程也是如此,第六识见分看到七识相分的声音法尘,产生第六识自己的声音(相分),这个相分会变,变的原动力来自于习气、喜恶等心态。 

人的八识心中的相分与原实相是一样的,百分之一百一样。有成就解脱道者八识相分与六、七识所生之相分也应是一样的,也应百分之一百一样不突变。修的不好的人,八识心的声音跟七识、六识的相分不一样,你会扭曲、会有妄想执着,烦恼都是发生在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起执着。所以修行就是在修灭第六意识分别心和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遍计所执性与相都是发生在这两个识。依他起性是发生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圆成实性是佛、解脱的圣人、菩萨才有的,所以这整个过程,是生灭吗?虚幻、无生无灭!这些道理就是大乘佛法在讲的。 

讲到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不要讲有生有灭啊。怎么会无生无灭?从根本上来讲,它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寂静,自性涅盘的道理,自性因缘起法,产生一大堆的连锁作用,然后产生法相,其实圣者的空性,有没有破灭?有没有破坏掉?没有破坏掉!空性含容一切法,空有同一体,你要去思考这些! 

譬如这桌子质量有没有空在里面?你说都被木头挡住了,怎么有空在里面?木头里面也有空隙,如果你这么想的话,你就永远没有办法证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实证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很不简单,那时就会神变了,可以空中化有,也可以有中化无,一定会这些神变。但问题就是我们太执着,说桌子就是桌子,硬 梆梆的就在这里,你怎么说没有?如果要去举证它有没有,有人用心可以使身体穿过这张桌子,那你说它有没有有人说我就证明给你看,就现神通穿过去。你要产生神通穿越实物,一定要观这张桌子是空的,我的肉体也是空的,这样才能用意念穿过去。所以为什么有的非人鬼神进屋一定还要敲门?它的身是什么身?它没有实质的斤两。但因为它很执着实境为境,这门就是门,所以它以为还要开门再进来。讲得怪力乱神点,有的鬼神还要按门铃,还要开门、关门、搞得乒乒碰碰的。你一看,根本就没有人,它们是世间另一类众生,也是跟我们人一样有一个实质的世界,也是要开门、关门、搞得乒乒碰碰的,这就是深根蒂固的执着色法,所以没有办法产生神通,这就是我们知见上的错认知。

所以要学大乘佛法,世尊就开始就讲:「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住涅盘。」涅盘就是寂静、永恒不二的现象,三无性依三自性安立,等到三自性认知后,观它们无自性,就能解脱。三无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三性皆空无。如果你把这三自性看成是有的话,你还跟它相对待,还会有宾法相应。如果一切法无执,心中没有一切法执,那你还讲三无性做什么?没有就没有了,还讲什么三无性?就是因为你有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要安立,有这三性起就一定要能观空,所以三自性要观成三无自性,用三无性性来破解那个三自性。所以有相根本就是一个空相,这两个永远是一对的,如果有空相没有了,有相就起不来,如果有相有了,就有一个空相产生,这两个是互相对待而存在的,不然空相是无相的,因为有一个有相在那里,所以就有无相在,空相也同时存在了,这时间上二相是对等存在的。 

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一切法都可以安立、可以破解、可以变化,在安立和破解之间,就可产生变化,三无性依三性安立,三无性是无性的,为什么还要安立?因为三自性安立在那里,所以三无性也要安立出现,这时间是相对的,因为你不观有三自性,这个根本就不用谈了,三无性也没有了,既然有三自性,那是方便假名安立而已。等到看见经文本文时,再来看经文怎么说明,现在大家先建立一个概念,你要先把这些名词记起来,不然正式讲本文时,你就会搞不清楚而迷糊掉。 

所以如果没有「有」,「空」就不存在,如果有相证入了,就相对有一个无相在这边,这是相对的法住。所以世尊祂说三无性是因为三自性而安立,所以三无性是依此(三自性)产生。反过来说,三自性会产生一切法,产生一切法你要不去执着它的话,你要怎么做到?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做得到?因为祂们已证得三无性与三无性性,根本都悟空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有凡夫性,我们有遍计所执性,我们习气、毛病还很多,所以才做不到三无性观。如果三无性做到的话,三自性起来时,它可以很客观的去接纳它,甚至于可以左右它,左右它去做善事,这里讲的是开始起神变,起见性、闻性等神变,这是菩萨的境界,以此能力去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玩这些有什么用?为自己都要住寂灭、涅盘的境界。 

我们讲的很慢,因为这些都是理念的问题,慢慢的给大家建立这些概念,今天就讲到这里。

( 2006.06.28 讲于 法尔 )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