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6)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六、解深密经各品槪论

()、心意识相品概述()

心意识相品中,叙说阿陀那识(仅在此经中提起)、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等形相,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关系。本品由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在此宣说了第八识甚深大法。此识名一切种子心识,往来于五趣四生之中,投胎受报,执受根身、种子;又名阿陀那识(adana),随逐执持根身;又名阿赖耶识,与根身共安危故;又名为心,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有情由此识作为根本依止,前六识随缘显现,前五识现行必有分别意识与之俱转。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识秘密善巧。如果能透过诸识差别,不见诸识别相,则名心意识胜义谛善巧。《瑜伽论》、《摄决择分》中深广的分别五相:名(nama)、相(laksana)、分别(vikalpa)、真如(tathata)、正智(samyag-jbana)。前三是杂染法,后二是清净法。

现在继续讲「又名为心,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有情由此识作为根本依止」,上次讲到第八意识又名阿陀那识(adana),又名阿赖耶识ālaya,现在讲又叫做「心」,就是讲第八识能够聚集起一切种子,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法,都是由这个心来收集,收集这一切成种子以后,再依我们的我执和法执起作用,一切有情众生就由这个识来作为根本,如果没有此聚集作根本依缘的话,要造业也造不起来,《唯识学》里面讲,第八识中的种子是种种依缘,也都是根本依缘,没有这个根本依缘的话,一切法都起不来。

虽然心是根本依,但是它没有善恶之分,聚集的种子,这心无善恶分别能力,种子本身只是一个因缘果报体,所以不能讲善恶;譬如某甲跟某乙的恩怨,某甲杀了某乙,哪一世某乙又杀了某甲,这种不能以善恶来讲,只是依因缘来进展它的业力。你不修行,不去控制你的心,就会随你的业去流转。所以学佛法就要先认识因果的道理,这不是佛教才开始有的观念,在印度婆罗门教早期就有这种观念,这种观念是来自于色界、无色界有禅修境界的人,他就能够观到八万劫里面众生的因果报应,色界四禅天行者也有这个能力,无色界的四空处定,他的心可以回想过去、现在、未来,他也是有宿命通,这些种子都变成每个人所依止的根本因缘。

一切法由心积聚以后,前六识随缘显现,这又要提到《唯识》理念,前五识是现量意识,可以现实量知色、声、香、味、触种种尘境,但是在量知之间,如果没有起分别心识,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因此前五识要加第六分别事识,才能够起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又称为分别意识,透过第五意识加第六意识随缘显现,才能认知事物。如果只是前五识作用,它只是光知道这是声音、这是色相等,它不会很仔细的、很特别的去分辨这是什么东西?不会去分析声音的高、低?是音乐、是噪音?它完全分不出来。耳根只是单纯知道这是声尘,眼识认知了,只知道这是色相,这一切都要加上第六意识,才能显现出个别的差别相。

「前五识现行必有分别意识与之俱转」,这是指如果不一起转的话,就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所以一定要第六识加进去作用,不然的话,你就像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不会起分别作用,圣人境界就是像这个样子。现在讲心的形象,每个意识都有它的基本功用。「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识秘密善巧」,法住是法依什么因缘而住?《法华经》里讲,诸法依它各个法性住,住在它该住的地方,你不要去加以注意的话,这法住,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就依它各个功能生起法,住在色相上、住在声尘上,住在分别相上,随每个不同的心、识而显现,进而建立心、意、识这三个不同的境界。心是第八意识的根本,思想、分别可以说是意,识是指前五识,如果再加上分别,前五识、第六意识就要加在一起,各个法都依每个心、意、识住,该怎么住就怎么住。

前五识依五根住六尘,如果是影像前尘,它落谢以后,会进入心里面聚集,就积集变成一个种子,如果第七意识执着这个种子来思想,也就是审慎思量的话,那就是第七意识的功用,第七意识就是思考、妄想。所以每一个法都依每个心、意、识而住,该怎么功用就怎么功用,以凡人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的幽密不可知,而有境界的人来讲,他完全懂得这些现象。譬如说思想的起运过程,他可以清清楚楚的观照到心起之间因缘,这时就可以运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方法,去控制第七、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执着,让前五识和第八意识-心,只对一切境法住,但不去执着,这样就可以慢慢的修得解脱。

「如果能透过诸识差别,不见诸识别相,则名心意识胜义谛善巧」,第八识是它的根本心,它只是累积一切的种子,它也可以起现行作用;第七意识是思虑,第六意识是分别,独头意识有梦中独头、定中独头,分别就是加上前五识,然后了知、了别,再糟糕一点,分别心强就会妄执,妄执就会造业。前五识它只是了知其境,你要懂得每个意识-心、意、识它之间的功能,认知以后,你要去控制的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这两个意识,你要知道了知、了别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你种进去的种子,它因缘来的时候就起作用,起了作用后,第七意识去抓它,第六意识去抓它,就起了种种的思虑、分别,第六意识可以说是妄想,第七意识可以说是妄念,妄念来自于执取第八识的种子,妄想也是来自于这边,但是再加上你自己的善恶分别,然后在那里胡思乱想。

你要是懂得《唯识学》里面每个心,就知道修行要做什么?如果五根看到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而不加以分别想,也不加以思虑,那就是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心」,这个心不是第六意识,也不是第七意识,一个是这边的认知,一个是过去事情的认知,圣人的境界其实就是在控制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的妄想、分别、执着而已,如果你懂得这些道理,你就是善巧方便的在修行,也就是胜义谛的善巧。

禅宗都不讲这些心意识,但是它也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做到胜义谛相,就是不去执着这个相,「打得念头死,许你法身活」,不要胡思乱想,要住境不生心,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没有好坏、善恶、分别想,这就是胜义谛的境界。

另外《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这两本书里面,更深层、广大的对心意识来细分成五种心的形象,《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编写的,祂把心讲得非常微细,从凡夫的心讲到四禅八定的心,所以如果你不厌其烦的学《唯识学》,就要好好去看《瑜伽师地论》,这里面的名相和《唯识学》里面的名相是相当的。

现将这五个心的形象序说如下:

名(nama):如果有第六意识起分别的话,每一个东西就都有一个名,假如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就没有名字,如果都不去执着思虑的话,就没有一个相,所以名和相是因有分别而来的。

相(laksana):所有有为法都是它的自法相,无为法的空也是一法相,就叫做空相,不管有形、无形、有心、无心,它都是一个相,你不去执着空相,就没有所谓的空、不空,反正它都不存在,但是你要分别的去说明、去解释的话,就有空相、有色相,有种种尘相、法相,这一定要有一个分别的心,才有前面的名跟相呈现。

分别(vikalpa):分别和了知不一样,了知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能够知其起相、起境,对它所面对六尘时,只是了知这是色相、是声音。但是,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声音?不知道!分别起就一定有了别,了别是清清楚楚的分别,就一定能够知道这是什么色相?这是什么声音?每一种都能知道。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妄分别,为什么叫妄分别?加了一个「妄」下去就不好了,妄分别就是以个别的习气、知见,强加在这法相上,色相本来没有好坏、美丑,但你加妄分别进去的话,你就有自己的喜好在里面,于是种种的心就会起来,所以分别不是说不好,分别可以告诉你这是声音?这是什么东西?但是妄分别就很不好,因为这是你的习气的加入。每个人的毛病在哪里?不见得都一样,修行就是要找到你真正最大毛病去修整,那就一定可以成就,因为连最大的毛病都可以克服,其余的小毛病就容易克服了,贪心重的就从贪去断,嗔心重的就从脾气去断,不知因果(痴)而为非作歹,就要从体会因果上,去控制你的心不要乱去造业。

真如(tathata:就是心的别名,有真如就有起分别,有分别就产生名、产生相,真如就是真正如其本来的菜单现,凡夫具六根真如,六根(真如)认知六尘(真如)就产生六识(真如),就形成十八界诸法,就产生万法,这是六根、六尘、六识的真如作用。有善心的,就产生善根真如,也就是世间解脱相,善根它不会做坏事,在世间里面似有解脱相,但这种相没有究竟;色界四禅也是一样,各禅天有各禅天的真如性,也现不同的功用;无色界或是四禅八定以后的声闻、缘觉的一切境界,都是这个真如所现的声闻性、缘觉性。「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本来在空中、寂静中,所以无所谓来与不来,诸如来恢复到清净的自性,空含融一切相,所以它就会回复到如来藏的真正功用,所以此时如来的真如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如。

真如还没有进入到如来藏里面以前,真如有一般的功能,但是也有所谓的邪真如,邪真如就是你所熏习的,你的心熏到不好的,变成一种妄分别的习气,就是邪真如,这时邪真如也会依它本来的功用,邪心邪术的发挥它原来的功用,我们常称坏胚子,就是这样子─邪真如起作用,它有这邪真如在里面。只要能够让自性发起它的功用去做善作恶,这都是真如性的功用。

正智(samyag-jbana):真如既然有正邪、好坏,就有正智、正修,什么叫正智?正智就有正知、正见,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正智,正智就是正确知道菩提道次第,也就是能够清楚的知道让你导入解脱的道路跟过程,而不是说你道理、逻辑搞得很清楚就有正知,很清楚有什么用?很清楚你也不会解脱!那不是正知。你说要发菩提心,然后就要修心,不修心怎么可以走到伏心菩提?发菩提心以后,当要修心,修心就可以证伏心菩提。伏只是调服、压住而已,还没有把它拿掉,很多人连伏心菩提都做不到,对人、事、物呈现时,什么都看不顺眼、看不惯,看不惯就是你有所执着,这样的话,你连伏心菩提根本就不知怎样去做,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

见也是见道,如果你从经典里知道路是这么走,但是有的人连看到都没有,要先知道才行,有的人以为见道就已经ok,见道只是像《十牛图》里看到牛的屁股,或是看到牛的角而已,根本还没抓到那头牛,见道只是知道开始的方向,要到悟道、解脱才是究竟。譬如说开悟,开悟只是入道,还没到见道,开悟只是知道原来第八意识的心是这样,第七、第六意识的心是那样,前五识的心是这样,你懂了,那才是真的见道了,懂了以后,你要怎么去掉第六、第七意识的不清净?这就是因为你从经典上,已建立了一个概念,有概念以后,你就要去做,去断掉六根本的烦恼,去断掉二十随烦恼,把心里面的执着都推翻掉。

如果是开悟或到初禅的人,他有能力看你的心起、心灭,看自己对于他人说的话,心起了什么念?最清楚的就是嗔心,这句话听了不爽,一个嗔心就不断的冒出来,这就是见道了,见道了以后,你要悟啊,要如何把嗔心捏掉、去掉?你不要跟它相应,它就没有根,没有根它就退下来了。如果你无明的心在,这个根本无明念头起来,然后邪真如又搅和进去的话,这时就爆发了,人的脸色一变就开始破口大骂,立即反击回去,这根本还没有见道,发就发,反正几个自性凑在一起就是你的性。悟道的人一定两个心都互相脱黏了,要脱黏你才可以修,对于顺、逆因缘,不管你起什么心,都不要去相应。因为我们的心随时都依境界在起、灭,如果你的妄习、妄分别的心还很重,心一定会起灭。如果你面境心都不起、灭,你一定是圣人了,已经对境不生心,天生就是这样子,完全没有了。

你要知道真正入道时是开悟了,开悟是从慢慢搞清楚心意识,到四地菩萨时(明地-发光地),才是见道,见道还有微习还没有断,这时候就要一直修、一直修,起码要修到八地才能够悟道,你的习气才能够拿掉。所以伏心菩提再下去就是要明心菩提,你心调服好了,自然心就明了,心明就相当于菩萨四地,也就是明地、发光地。再来是焰慧地,这时候行者也有智慧了,再继续修,修到七、八地时,就相当于小乘的出到菩提,这就证得阿罗汉的解脱境界了。

到这里只是悟得小乘的解脱,只是出世间解脱而已。而世间解脱相,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心再清净也脱离不了轮回,世间解脱就是这个样子,世间里面的解脱相是不究竟的,你要修佛法,断掉内心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入道的时候,心眼就开了,心眼开后,将你的嗔心、什么心都控制好以后,不再受它所左右时,才是明心,明心以后,心、意、识所现的一切法,对他而言都不再起作用了,这时才可以自在的说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才是作到出到菩提。

做到了以后,这已是一个阿僧祇劫,另外一个阿僧祇劫就是修如来菩提,就是要成佛,所以菩萨道要走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佛。你要能够了解这个心,正智-懂得正知、正见,把你要修行的过程搞清楚,然后一步一步去做到,要有这种智慧,当然这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有些人连单一经典都碰不到,更何况要看到大藏经,虽然大藏经的取得非常容易,但是你就是没有心想去买一部,这就是冥冥中有天龙八部在守护着。

那些不深入经藏看书的,就只能在市面上看能买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他的智慧就不会广博。现在还好一点,网络发达,只要你有心,就可以透过网络看到很多经典,问题是你能吸收多少?有的是有看没有懂,因缘还不到的时候,经文真的很艰深,就是看不懂,有的一翻开经书就想睡觉,因为不了解意思,每个字都认识,但连成一句就是搞不懂意思,这是没正智。正智就等于是你心眼开了,自然就有这种智慧,心眼开的人,读经典吸收就很快,也很容易建立起一套自己要的东西数据,因缘不到的,无奈之下,也只能暂时把经文摆着。

总之正智就是可以让你依真正的八正道,这是不能背离的,不管你修什么,正知见都不能够违背这八正道,不是说你在修大乘佛法,你就放弃了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八正道,出到菩提也从这里出来,如来菩提也离不开这八正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一切大小乘法,都不能够离开八正道而成就。」

在上面我们把心意识分成五个,你的心可以知道这个名字,你的心可以知道这个法相,你的心可以起分别,你的心本来有真如的现用,你的心跟佛一样有正智,也跟圣人一样,前三个是杂染法,分别心产生了名、相,这是不清净法,后二者是清净法。如果你是真正的悟道以后,就进入性空的境界,性空就自性应缘,然后明明了了,它不会去执着,这就是真如性用。

我们讲到真如它的自性的功能、性用,智能不是每个人可以去体会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正遍知(samyak-sajbuddha),无所不知,或者是调御丈夫(purusadamyasārathi),知道如何调服、指导每个人的习气毛病,祂都很清楚,所以菩萨有善方便,祂能洞悉每个人的毛病,巨细靡遗的了如指掌,针对每个人的毛病去指导,让他修得解脱,这正智是圣人所具有的智慧,所以它是清净法。

 

()、一切法相品概述

一切法相品:叙说诸法相不离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由德本菩萨请问于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说三相、三性(trividha三种svabhava自性)。

再来是第四品,一切法相品,把心意识交代好了,从心意识就能化成一切的法相,这么一层又一层的开展下来。从《解深密经》序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一切法相包括一切法,这一品里面,在叙说诸法相不离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品中先提三性,再提三相,有性才有相,所以性、相是充实、成就一切法的,如果你从胜义谛去观的话,相非相、性无性,你就回到胜义谛-空的境界。所谓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的遍是无所不执着、无所不到;计是计量、推测,你喜欢打妄想,依无所不知的知见去执着,就是凡夫境;凡夫也有依他起性,这是真如性现起依他起性的现象,依他起性是它本来自性的功用,所以圣人可以依他起性,但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遍计所执性你就是得到胜义谛相。

如果回到如来佛的境界,就是圆成实性,你自然能够如如依他因缘,不一定要起心,圆成实性的话,根本都不动心,我们的空体也是这样。为什么圣人可以解脱?祂纵使以前杀了人、犯了什么重罪,这因缘来了,他有能力不动心,不动心这因缘就起不了作用,依他起性起不来,起不来就没有什么因缘果报。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能解脱?有的人不能解脱?就是你没有修证到圆成实性现起,可以面对这个境但都不动,如果你的依他起性发起,就会起了法相,那圆成实性对它也如如,那也还好,也是解脱,如果我根本是不知、不觉,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因缘、不因缘了。所以有此三性就造成三相,也就是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不管是凡夫还是圣人,其实这三个都有,而且同时存在,然而凡夫依他起性以后,里面有很多的垃圾,然后就产生了遍计所执相,一执着就执着的要命,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不然就不痛快,其实不痛快也是一种执着,如果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都不起相,住在真正寂灭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圆成实性,所以第四品就是在讲,一切法相都离不开这三性所产生的。

这一品是由德本菩萨请问释尊:「要如何来修于诸法相善巧道理?」如果你懂得三性、三相,再往前入三无住性,先讲这三性,在下面那一品再破解它(性无性),在这一品标示出解脱者的一种境界。品中把心交代,把一切法相交代,法相是来自法性,法性是来自三性。第五品就开始要破解这些性与相,这三性是无性性,是假的,是虚幻的,这三相更是你要抓也抓不到的,所以你不要去执着,连性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相?第五品就是在讲这个三无性。

世尊宣说三相、三性(trividha三种产生清净的因缘,svabhava 自性产生一切法):什么叫自性?就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空性-心、意、识,心有心性,这些都由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发起,这些都依因缘产生它自己的自性,你自己所具有的自性,然后产生一切法,就有圆成实相、依他起相,若凡夫就会起遍计所执性,而成就遍计所执相。

下面继续说明这三相:

一者遍计所执相(parikalpita-svabhava)pari-kalpa是分别、遍计、计度,虚妄分别之意。Pari—周围,kalpa---妄想分别,parikalpita svabhava成遍计所执相。

第一个遍计所执相(parikalpita-svabhava)pari-kalpa是分别、也有遍计、计度、虚妄分别之意。Pari—本来意思就是周围一切的地方,kalpa-妄想分别,svabhava是自性,合起来是parikalpita svabhava就成遍计所执相,透过这种方式你们也可以学学梵文,了解它们的意思及合成的方式。

这遍计所执不是只有人的层次,欲界天的天神他执着在善行,或是想升天去享受天的福报,色界天的执着种种的禅定-法乐,这也是执着,无色界天的执着这个心可以到无边的空处去,可以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三世的心,或是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等等的这些,如果它不执着,才能回到真正的佛法的修证,但就是他们还有所执着,所以就是连刚刚讲的世间解脱的这些行者,他们也是属于遍计所执相里面的一个,并不是因为你修得好,修得有一点境界了,就有什么不一样,还是没有成就果位,还没有成就阿罗汉道,所以这个还是在遍计所执,只是你执着在更高深殊胜的境界,跟我们凡夫执着的不一样。

二者依他起相(paratantra-svabhava)para---依他、他人,tantra---延续、继续,paratantra依赖别人、外缘,paratantra-svabhava依赖别人起自性。

第二个依他起相paratantra-svabhava)para---依他就是因缘、他人,可能是内在、也可能是外在两个因素,内缘的就是刚刚讲的种子,也就是根本依缘,然后第八识的真如性用,它可以超时空的观三千大千世界,能够观这三千大千世界里众生的因果报应,这就是宿命通,这还只是阿罗汉境界而已,这是内缘。内缘不管怎样,都是执着因缘法,而执着这个因缘法,就会产生它的法相,如果你遍计所执就在那里打妄想。而外缘一定有个实质的人、事、物来了,你依他起性,然后起法相,这实质的人、物(鬼神、非人),东西也是物,但在宗教上讲的物大都是指非人,看不到的,你说它有但看不到,依他起性,然后依他起相。

Tantra-延续、继续,paratantra依赖别人,你碰到了因缘,你起了心法,有一连串的动作,心念就起来了,从字义上来解释,paratantra-svabhava依赖别人而起的法,所产生的法相,依赖别人所产生的法相来自于依赖别人所起的自性。

三者圆成实相(pari-nispanna-svabhava)pari---完全、充分地,nis-无、消逝,panna---是pad过去分词,意为足,pari-nispanna,成办、圆成、真实,pari-nispanna- svabhava---圆成实性。

第三个是圆成实相(pari-nispanna-svabhava)pari-完全、充分地,nis-是无、消逝的意思,panna-是pad过去分词,意思就是满足、圆满它所具有的自性,pari-nispanna,合成就是成办、圆成、真实,回到我们自己本来的佛性,pari-nispanna- svabhava-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相。

遍计所执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所有言说,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缘所生自性,如眩翳人眩翳众相;圆成实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如净眼人所缘境界。又遍计所执相是无相法,依他起相是杂染相法,圆成实相是清净相法。菩萨如实了知无相法,就能断灭杂染相法,证得清净相法,菩萨通达这些道理,就可以称为于诸法相善巧。

遍计所执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别,圆成实性依因缘起相的时候,如果你不加以名、相、分别,就无所谓什么遍计所执性,因为这是染法、不清净法,如果是圣人,就算这个世界毁灭了,他也无动于衷,因为他圆成实性不依他起自性,更没有所谓的遍计所执性,所以它不受外在虚空一切世界生灭的影响,哪个天空毁灭了,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的天宫都会毁灭,要到四禅天境界才不会被毁灭,这是风灾顶。世界毁灭就毁灭了,然后水灾淹到初禅天,火灾烧到二禅天,风灾吹到三禅天,到四禅天才不会受世界消灭的影响,圣人心定力比这四禅天更高,所以他更不受这些外在因缘所起一切法所影响,因为他根本没有染法,没有染法就没有名相,没有分别心。

遍计所执相是假名安立的一个名称,所以才有自性差别,本来没有什么圆成实性,也没有什么依他起性,更没有什么遍计所执性,凡夫就有这个,「乃至所有言说,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的,你说经典也是语言文字,其实也是多余的,在修行的境界上来说,你悟到这里,就没有差别相,没有差别相就无、不可说,悟道、证道的人,他就生、不生不可说,都不可说了,这是最高的修证境界。

声音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所产生的法、法相,不生就是空,从圆成实性-空性,产生法性,证得圆成实性的人都不会去加以执着,所以说不可说。释迦牟尼佛依因缘所讲的经典,祂问须菩提尊者:「如来有所说法吗?」当然无所说!无所说的意义在于说时,不落入语言文字相,圆成实性证到的人,如果不是为了别人,你不会去思考这些佛法,什么叫名相?什么叫自性?什么叫法相?要怎么修?什么叫烦恼?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些!像释迦牟尼佛是述而不作,祂只会讲,祂不会去写书,孔子也是一样是述而不作。像孔子、老子、庄子、颜回等都是古代的圣人、菩萨来投胎的,依当时中国的因缘该学什么法就示现什么法,先学儒教,再学道教,等待真正的佛法传入,所以学佛法如果学到说不喜欢讲话了,连话都不想讲了,更不要提和人抬杠,连一般佛法都不想说,就有一点开悟了、悟道了。

我们要学空,学到空以后,悲心就会起来,就会想度众生,这时候你行菩萨道是随因缘而说,一个证道的人,依因缘而说,说完就忘记了,他无所执着,听的人也会吸收,至于他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情,讲得人根本无所说,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自利利他的一种现象。

所以如果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别相的话,就有所谓的遍计所执相,这些其实就像是眼睛长了一层膜的眼疾一样罩住了你的眼睛,你的法眼就不清楚了,所以不要有遍计所执相,这些都是修行要做的,对于一切内心的执着、妄想,甚至于期望,都要把它推翻掉。

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缘所生的自性,有其因就是根本,缘是以前结的缘,是善缘?是恶缘?不知道!善缘就善法,恶缘就恶法,因你有因,这个来了就相应,产生自性,所以依他起性。前面我曾提及内缘也可以依他起性,在这里讲的是外缘,这外缘一定是跟你有因果关系的,没有因果关系他不会找上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都是外缘,法不孤起,一定是有因缘才会起,所以这里讲的依他起相就是这样子。

在这里用「如眩翳人眩翳众相」来形容,形容好像眼睛被一层膜障碍住的人,就被这因缘所感召,所以他会起自性。圆成实相的人根本对善、恶缘都如如不动、不受感召,这样眼睛就没有眼疾,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因为以前看得不清不楚,所以才会应缘,应缘就会有这个毛病。

圆成实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不管是看到好的、还是看到不好的,一切法都是只有凡夫才有好、不好的区别,如果圆成实性证到的人,他所现的一切相,都是圆成实相,无所谓好、不好,都是平等真如,法眼净的人,也就是净法眼的净眼人,他所看的境界就是这样子,所以圣人看到坏人,他不觉得他坏,看到好人,也无所谓的喜欢、不喜欢,反正人就是人,甚至连人都不在意,这种样子就是圆成实性所显现,法眼净不是说他们看不到,而是看了但没有看进去,管你是怎么样子?这样的人,当然就不受差别相的影响,自然清净自在无碍。

又遍计所执相是无相法,无相法不是没有相,而是无相、非相,观相成无相、非相就是有实相观。实相就是有这个东西,我看它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不起念相应,这样的话,外在有相跟我有什么关系?遍计所执性本来就无所谓真实的相,因你有妄想执着,所以它就变成有相。圣人就不怕这翳相,因为他把翳相看成如幻、如梦,然后起神变,圣人证到解脱以后,不是就没事做了,他要去度众生了,度众生以后,他反过来而利用这遍计所执性的特性去产生神变。譬如说你怕蛇,有一天修到不怕蛇时,你就会玩蛇,就是这个意思。

开始修的时候,因为你还有妄想执着等很多的毛病,所以很害怕遍计所执性,一直要把它弄掉,等到你回到圆成实性的时候,因为你要度众生,所以你还是要来玩这些法,该生气就生气,该骂人就骂人,这就是金刚菩萨、怒目金刚。金刚有两种,一种是怒目金刚,为什么有怒目金刚?就是因为有一些众生,顽冥不化,一定要骂、一定要打,但这打、骂不是为个人的发泄,而是为了要度他,如果跟你没有因缘,又或是菩萨不想度你,根本就懒得理你,如果有人要骂你、要打你,你要感到高兴,要知道这是在照顾你,因为他要改变你,不然理你干嘛?如果遇到哪个师父对你客客气气的敬而远之,你就要感到难过,因为他都不想理你。

圣人观这遍计所执相本来就不是一个相,在《金刚经》第十三品就是在讲四相,遍计所执相是针对凡夫讲的,对圣人来讲,它是无相的。依他起相是杂染相法,无相也可以讲是不真实的相,当然它也属于杂染法,依他起性也是杂染法,如果定力够,你也可以不依他起相,就端看你定力够不够。我刚刚讲的这些圣人,世界毁灭又与他何干?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外境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起法相应?能做到不起法相应的话,你也是证得圆成实性了。

圆成实相是清净的相法,这里面包括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它可以鉴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但是没有烦恼,这是它的清净法;另一是对一切外境都不去接触,步入真正的寂灭境界,这端看菩萨要怎么修?如果只修了一半,他就致力于圆成实性;如果他菩萨心强,为了要度众生,他可能就用圆成实性的功用-清净法相,来利益众生

(2006.06.1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