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3)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参、四译本差别比较()

()《解节经》()

三者智慧缘此真实,亦说此智名为解节,从境得名也;四者此经文句名为解节,从所显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细,难可了义,聚在此经分明解释,故说此经名为解节。

上一次讲到解节的意思,根据真谛三藏法师翻成《解节经》,现在解释「解节」的意思,讲到第三段。

三者智慧缘此真实,亦说此智名为解节,从境得名也。要解开无始无明烦恼,要有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解深密经》里面世尊所讲的,然后依此智慧的真实,来解开你心里面的无明;从境界上来讲,你得到解脱的境界,叫解节。无始劫在修习智慧,其实这智慧在《大般若经》里面讲的,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在《解深密经》里面它最重要的不是在讲解脱,它还讲如来法身如何起用,这在《解深密经》第八品里面。前面这几品都在讲如何解开无始无明的这个结,用智慧缘《解深密经》里面的真实法,《解深密经》的真实法,它是先了解义理,观三相,然后三相起自于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

上次讲到法的生起,从空性之间,如果以声尘来讲,声音从我们自性先体会有声音以后,当时产生自性,这个自性就是闻性(依倚八识),闻性起了,要先有法性,闻性就是法性,闻性只是法性里面的一种,法性是一个通称,具有能觉与所觉,法性先起,就一定会产生法相(为七识所缘),这个相就是这里讲的有三种相,然后由我们耳识认知这个相,这个相是什么?就是声音,声尘(通前五识缘境)。

要知道自性的闻性跟后来的法相(声尘)是不一样的;你有真正学唯识的话,应该了解这个相所了知的相分,是依托真心而来的,依圆成实性真如所产生的。而圆成实性是从空性里面来的,所以说依托八识而现起,这么样产生这个法相。遍计所执相,是遍计所执这个法相,自性跟所缘相百分之一百相像,但为什么会起烦恼呢?八识自性缘相法起,被七识见分所缘,听到这个声音,产生转识成自己(七识)的相分,这是执取八识相分而来。依你心妄想执着、变化多少,也许多加一点点。然后第六识就是分别识、烦恼识,再以六识见分缘七识相分,然后产生自己(六识)的相分,这第六意识起分别,也依你的妄习、习气怎么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法相转化相分,这可能就是乱七八糟的声音,变成不好听的话语,譬如骂人的话、人家受不了的话等等的,变成根本与原来法相不一样的形相。我们凡夫烦恼就在这边,还不清净时就是这样,也迷糊在这边,常打妄想,这以上是遍计所执性,所以凡夫起三性、生三相。

依他(指因缘)起性,这是圣人境界,依他就是依他因缘,缘起这个法的过程,缘起而无遍计所执相是圣人,缘起有遍计所执相是凡夫。大菩萨、佛则以圆成实性不主观应缘,有众生忆念时依其依他起性而幻化无量应化身利益群生。圆成实相,就是外境有什么它就照什么,圆成实性就是讲这个真心、真如;这个圆成实相来自于三性中的后一,三性它是依因缘而起的。《解深密经》里面讲无三性,既无三性为什么可以产生三相?是有它的性产生它的相,但你不要观它为有,这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这个样子。

第一个你的智慧,来自于认知三相是什么样子,来自于认知三相由三性产生,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这三性而生,然后再学习观这三性无性性,你就可以用般若智慧一样,观这个无所有、不可得,这样你就有解脱的智慧;智慧来自于第一对法相的认知、对于自性的认知。再来进一步的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就是你最后要修证的;一般人的解释大概到这里,没有讲到最后第八品佛的真正神通变化,来自于清净法身相。

四者此经文句名为解节,这是根据真谛三藏法师所说的,叫解节;玄奘大师翻成《解深密经》;求那跋陀罗(功德贤)翻成《相续解脱经》。相续是我们遍计所执的心,对一切境从真心现一切法,本来不相应也不相续的,到这边应该没有烦恼了,但是你还有相续的第七意识起用,相续第六意识起分别,就有无限的烦恼,这些相续烦恼法要解脱,由求那跋陀罗(功德贤)翻成叫相续解脱,根据我们讲的第三版本。第一版本是解节,那是真谛法师所翻的,如果要以玄奘大师来说,他没有翻成解节,他是翻成解深密。解深密,这里解是解脱,节是解节、解开那个节也好、从烦恼那边跳出来、解脱出来也好,解含的意思是解节的意思。虽然《解深密经》里面没有节在里面,但是,你为什么会无明、为什么会轮回?都是这些烦恼。所以《解深密经》依经题讲也是有解节义,第四个解节的意思就是这样。从境得名也从所显得名,显示出它基本的经文道理,把它说成解节。

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细,难可了义。这三乘教所讲的法,依他的修行次第及根基不同,世尊所讲的法,都随时在改变,我们说华严宗五时判教,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华严三七日,这是大乘菩萨在听的,都在天上讲的,不是地上的菩萨程度听的,这是在讲神通变化;阿含时是小乘解脱法,讲有,他可以证心清净、证六神通,在讲有相;方等时就开始慢慢跨两边,小乘也讲、大乘也讲,方等时是讲小乘义、大乘义互通的经典。般若时是大乘菩萨道的实相法,法华涅盘时是一乘佛乘法。

我们可以知道, 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权宜说的,现在得到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究竟,你跳过这两个进入修菩萨道还是不究竟,虽然这边有声闻果位,小乘四果有果位、辟支佛果,菩萨道是没有果位,菩萨道是要求佛果,到成佛这时才有果位。世尊到最后才讲《法华经》时,都在讲神通变化,讲《涅盘经》时,这也是真正的佛法,世尊要入灭时讲《涅盘经》,最后几年讲《法华经》,这才是一乘佛乘法。

从阿含期开始小乘教,然后大乘教,大乘教可以说般若期。小乘执偏有或者是执空,般若时是学空有不二,但还不会去用它,只有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不会用心法,一入《解深密经》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脱,圆满解脱。小乘,这个就在学自我解脱,不管是法还是我,这边偏有是神变的有,偏向于我空的解脱。从阿含时起,真正经这三个时期,《解深密经》也是在第四时教,比般若期还要高一段,你在学《金刚经》等于在讲第四时教,现在听《解深密经》在讲究竟解脱的,更高一层次。

你要了解《解深密经》谈到唯识,这要求心的变化、求神通变化,你没有清净心以前,你学不到神通变化,心清净了,得到初步解脱了,你才可以来学《解深密经》。所以一切三乘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还有微细的习气不能够空掉,了义就是空、实相观,不能够解其真正意思的,那里有了义可得。如果,你搞懂了法的起灭是怎么,你可以没有第六、第七意识在底下这么搅和的话,这上面法的起、法的灭,很容易的做到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可以说是小乘的或者大乘的认知,圆成实性是进入究竟解脱的境界,解节有这五种意思。

聚在此经分明解释,一切所有在三乘过程之间没有讲的、不能够去了解的,都是在这一部经把它说明白、交待清楚,为什么以前不交待?以前讲了,大众听不懂;像阿含期,你修内心都来不及了,跟你讲心怎么变化,内心习气毛病一大堆都没有断,心眼也没有打开、也没有灵通,讲这些听不懂,反而执着。现在进入究竟解脱的时候,就要把它讲清楚,所以全部聚集在这一部经里面,把它解释清楚。这个在《解深密经》的概论、总纲里面我们会讲,你有兴趣先看一下,每一品大略在讲什么。

故说此经名为解节:既然微细的、不能够了解的、做不到空解脱的、做不到究竟解脱的,在这一部经里面全部跟大众交待,所以这个经名《解节》。其实我们上次讲到第三品的由真谛法师所翻的《解节经》,里面只有几品,没有全部翻出来,他翻了四品,这《解深密经》最初的二品,跟胜义谛相品合成四品,没有全部翻出来,胜义谛相品还是在讲前面理论、道理而已。《解深密经》也有怎么修入十地菩萨境界、佛法身境界,指出其境界是怎么样?所以第八品讲佛的法身怎么起用,这些在以前经文都没有讲。而《解深密经》中第二品在《深密解脱经》经里面化成四品,最后有十一品。

 

() 《相续解脱经》

若具分别如真谛法师之《解节经》中,言《相续解脱》《深密解脱》未见说处,准义释者涅谟折那含有二义,一者解释义如上已说,二者解脱义故,二本经皆云解脱。言删地者含三义,一者深密义,二者坚结义,如上已释。三者相续义,是故二经一名相续解脱、二名深密解脱。此上二释准真谛法师而可了知。

若具分别如真谛法师所讲的《解节经》,不含《相续解脱》、《深密解脱》之义理,这是求那跋陀罗法师、菩提流支等所讲的《解节经》中未见说此二部份。这两经《相续解脱经》、《深密解脱经》经名不称解结,其实解脱就是解结,我们讲到什么解节、不解节,其意义含在梵文涅谟折那nirmoksana,涅谟折那含有解脱、离开的意思。含有二义,一者解释义如上已说,解节,我们上面所讲的五种意义的解节,二者解脱义故,《相续解脱》、《深密解脱》这二本经皆云解脱。

依经文来讲,删地(sajdhi)者含有三义。

一者深密义,非常深沉、幽密不能够探知的义理烦恼,用此经来解脱微细烦恼。什么解脱有分那么多种?小解脱、中解脱、大解脱,你内心里面的微细习气,微细、极微细、极极微细的烦恼,一般人进不到里面去,都看不到,删地翻成深密义。

二者坚结义,坚固结节、打结、坚结义,像上面解节一样。为什么要解节?因为它像第一项所说明的。第二个,节解五个意义中的第二个,凡夫、二乘所不能破的,所以是很坚固的妄想习气,如上已释。

三者相续义,相续不断,相续不断是念头相续不断,或者你执取一切法为真,这种毛病相续不断,刚刚我讲法的生起真实过程,你如果心自起自灭,那倒无没有关系,你产生第七意识的执着、第六意识的分别,你就会造成法相的相续。本来看到这个人,看了就看了,不再加以看进去,就相续不起来,因为你认真看他的话,长得高、长得矮、长得庄严、美丽、长得五官怎么样,你都一直去看他,这种执着会相续不断,不管幽隐、甚深、不能了知的,或者像节一样那么坚硬不能破的,或者它的法相相续绵延不断的,这三种意义都可以称为删地的意义。

言相续者谓所知障坚结相续,难可解脱,今一部释甚深义,便能解脱烦恼相续,故名相续解脱经。即当真谛记中第二烦恼解节义。言深密解脱者,由智慧力缘深密理解脱烦恼,故言深密解脱,即当第三智慧解节也。虽有此释据实即是译家谬也,言文义圆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而差别者解节,唯有最初二品,阙无后六。相续解脱当后二品,阙无前六。深密解脱有十一品,于胜义谛开为四品,由斯与此文义圆足。然解深密诸所说处,文义明净至文对释,故今释此大唐一本。

 

言相续者谓所知障坚结相续,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此二经,言相续者是所知障相续,讲的比较好一点的,凡夫的所知,欲界的所知,色界也有所知,无色界所知,声闻、缘觉也有其所知,他偏空的执着,菩萨也有其所知,这些所知都是障碍道果,障我们修佛果位,没有办法得到佛果,你一执着就走不到最后如来菩提。每一个境界都有它的真如性用,从色界以后修禅定,无色界修禅定,其真如都会起性用,所现现象有一执,即成所知障。如果你用般若波罗蜜智慧在这中间观它的话,所有的一切性用都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你才可以得到如来菩提的境界,最后得到佛果位,为什么有相续所知坚结,阿陀那识的微细执着导致。

 

所知障破解的话,就变成如来藏识,进入佛的境界。如来藏性就现起,这个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只有佛跟大菩萨才能有如来藏显其功用。你要知道相续解脱,什么叫相续?你执着一个法,那个毛病不断,就永远相续不断,所知障坚结相续不断,难可解脱。因为这部经可以解脱你种种所知烦恼相续,他翻成「相续解脱」。另外第三本的真谛法师所讲的《解节经》,烦恼解节义,烦恼就是节,你打开这个节,烦恼尽即解节,这是《解节经》的意思。

 

()《深密解脱经》

由智慧力缘非常微密的道理,来解脱根本烦恼,所以菩提流支法师翻成《深密解脱经》,即当第三智慧解节也。虽有此释据实,经文好像讲得很幽深,显现出这部经里面能够做到的意义。但是,你仔细去看《解节经》才几品?三品。没有全部翻译出来。而《深密解脱经》有五卷十一品,这是完整的六十七张纸,如果是第一个翻成的《相续解脱经》它只有十七张纸,只有二卷,相当于《解深密经》最后二品,最后二品都是在讲什么?第七品在讲十地菩萨跟十波罗蜜,第八品在讲如来成所作事智相品。而《相续解脱经》他只是翻后面两品,是菩萨道的修法与如来神通变化等二品。

《解节经》在讲《解深密经》前面的二品---胜义谛相品,胜义谛相品就是在讲空、圆成实性的道理,讲道理也有一个,但,缺少后面的这些修证方法与神通变化,所以四版本真正比较完整的是《深密解脱经》跟《解深密经》,这两个版本比较完整,不要看到经名有四个好像都一样,你看这《解深密经》可以翻成《深密解脱经》,也可以翻成《解节经》也可以翻成《相续解脱经》,其实四译本经文内容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本《深密解脱经》跟第四本《解深密经》两经经文比较完整,其它另外两本译本都是取其一部份翻译而已,不能讲这四本全都一样,不然翻译的人也有错谬也。

言文义圆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文跟它的意义全部圆满具足的有《解深密经》八品,而差别者,这四本译本,真谛法师的《解节经》只有《解深密经》前的两品,后面的六品没有了。而《相续解脱》当后二品,阙无前六品。《深密解脱经》有十一品,即将《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展开为四品,如果胜义谛相品算一品的话,等于多了三品,八加三就变成十一品。《深密解脱经》把《解深密经》的第二品的胜义谛相品一化为四,胜义谛相品在《深密解脱经》里面把它分成四品,其实这两部经内容大概都差不多,文跟义都圆满,另外两个你不能说同样在讲《解深密经》不一样,一个讲后部经文、一个讲前部经文,没有文义都具足

 

()《解深密经》

然《解深密》诸所说处,文义明净至文对释,《解深密经》文义都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句对一句的去翻译,叫做对译。玄奘大师翻译的都是这样,他是采对译。经文有很多是用意译,把意思翻出来就好了,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文我们翻到中文来时,衪在讲什么把它翻出来就好,这样有时候会失真。《解深密经》是玄奘大师所翻,一句经文翻成汉文一句话,这样都不会错、也不会说哪里掉了。像《金刚经》一样,鸠摩罗什大师他就把它意义翻出来而已,玄奘大师他觉得这样有时候搞混了,所以采对译法,这是大唐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解深密经》

自下判文解释,然判此经有其三释。一云,此经唯有二分,一教起因缘即初序品,二圣教正说谓后七品,虽后经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也。一云,一部总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缘分,次有七品名圣教正说分。后第五卷末,尔时曼殊室利下依教奉行分,然此奉行散在诸品于理无违。一云,此经有其五分,一教起因缘即是序分,二无等境界分谓次四品,三无等行分谓次二品,四无等果分谓后一品,五依教奉行分,谓即经末欢喜奉行,虽有三释且依初说无有一部通奉行故。

这部经经专家研判,有三种解释。此经唯有二分,严格说来本经说八品,一般解经时就是讲三种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大概一般经文就分这三个部分。所有经一定都是有序分的,这个经典的正文在讲什么义理,是为正宗分,然后一定要流通,要嘱咐谁来流通,是流通分。每部经大概有负责弘化的人,像《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负责流通,说经到最后,释迦牟尼佛指定要阿难住世流通《楞严经》,你不要进入涅盘,去享受那种寂灭之乐,你应该求如来菩提,使末法众生不要着魔难,你负责弘扬这一部《楞严经》,流通分到最后说怎么流通。

有的人就判本经只有二分,一个是教起因缘即初序品,这里面讲如是所闻、佛在哪里、多少菩萨与会,总共有六种所要证信的,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因缘等这些事宜,叫初序品;另外一个是圣教正说也就是正宗分,谓后七品。虽后经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也,这部经比较奇怪一点,后几品里面都有留结尾讲流通分,每部经都是最后才讲流通分。像《金刚经》在第十三品里面讲到这部经叫何经名、怎么流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那也不是在最后。这部《解深密经》也是这样,像胜义谛相品、一切法相品、心意识相品、无自性相品,每一品都可以单独成立一个单元、然后流通,这里讲的不是最后一品才流通,一般经典是最后才依教奉行,因为它中间各品中就有依教奉行。

如果说本经只有二分也不大对,起码流通分应该有,虽然没有列在最后,经中后几品每品后面都有一个流通分,告诉弟子等怎么流通?谁要负责流通?另有一云,一部总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缘分,要说《解深密经》的因缘,就是序品。次有七品名圣教正说分,其它的七品圣教正分。第五卷的最后五卷八品末,尔时曼殊室利(文殊师利)下依教奉行分。但是我刚讲的,不是只有第八品最后才有依教奉行,中间讲的某些品后面也有依教奉行,然此依教奉行散在诸品于理无违,虽然是最后也有一个流通分,依教奉行。

另外有一种说法,此经有其五分,怎么分呢?

第一个就是教起因缘即是序品分。

第二个讲境界,有无等境界谓次四品,就是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三无性性品这些境界,是无等境界,显威德所证。

三无等行分是次二品,即分别瑜珈品、地波罗蜜品,此说瑜珈止观怎么修?菩萨各地怎么修各自波罗蜜?这里面也有谈到止观,经文中就把很好止观理念说明。

四无等果分谓后一品,无等果是佛境界始有,佛佛平等是为无等等,最后品是如来说明成所作事智怎么起神变、度众生?那是佛果位才有的,这是最后一品。

第五个就是依教奉行分,最后曼殊师利依教奉行分,他虽然没有一般所谓欢喜奉行,这里不能欢喜,这些都是大菩萨,不能有欢喜心,经文末有欢喜奉行,只是说曼殊师利依教奉行。

上面有三种说法,虽有三释,且依初说无有一部通奉行故。依第一个所讲的,无有一部通奉行,奉行非一部,有好几部,这是《解深密经》看它里面的内容的情形。

又解三中,第二为正,具足三分义不违故。此当旧说序、正、流通。序谓由序起正说之由致,正即正宗所诠之宗义,通谓流通,通后世之胜利。

上面三种解释之中,第二的说法可能比较正确,因为具足三分义不违背,一般看经典都是序品、正宗品、流通品,第二种说法它是符合上面的说法。此当旧说序、正、流通分具足。序谓由序起正说之由致,正说,就是为讲这部经的正理、真义。这部经的缘起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原因要来讲这部经?这是序品。正即正宗分,就是诠释这部经最主要义理。这部经已进入般若时以后,对于心的认知,跟心要怎么起神通变化,主要义理在讲这些。如果在讲解脱的话,前面的般若期就好了,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得中道实相观,你就不会迷失掉,能够自我解脱、圆满解脱、究竟解脱就好了,这还不是佛法的圆满。

通谓流通,通后世之胜利,就是说这部经不是与会的菩萨听完就完了,要把它转述流传下去,你得到好处,也要让末法时期的众生,能够得到这些法要,所以要流通下去

 

肆、本经的修行境界位阶

下表是《相续解脱经》、《深密解脱经》、《解节经》、《解深密经》内容比较表,以《解深密经》做为基准,可知《相续解脱经》即是《解深密经》的七、八品,其它各品阙如;《深密解脱经》具有十一品,二~五品是《深密解脱经》的第二品,其它各品对照《深密解脱经》的三至八品;《解节经》是《解深密经》第二品化分成四品。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经文异同之处,在探讨《解深密经》文时,也可以同时参考这几种译本的相对内容。

佐佐木月樵大德曾研究《解深密经》、《般若经》、《华严经》等相关之处,谈到《解深密经》是后般若期的经典,胜义谛相品是相当于《般若经》理论;其它大部份与《华严经》相当,如心意识相品第三与《华严经》忉利天宫会相当;一切法相品第四与《华严经》夜摩天宫会相当;分别瑜珈品第六与《华严经》兜率天宫会相当;地波罗密多品第七与《华严经》他化自在天宫会相当;而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与《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诸菩萨之神变能力相当,祇是如来成所作事品仅用文字叙述如来成事之义,未有举例说明而已,而四十卷《华严经》是全部在谈入法界法,约占八十卷《华严经》四分之一的份量。(详下表)

相关《解深密经》译本与《华严经》比较                   (表中数字是年代)

《相续解脱经》

求那跛陀罗法师

(394468)

《深密解脱经》

菩提流支法师

(出生?~508~537)

《解节经》

真谛法师

(499~569)

《解深密经》

玄奘法师

(602~664)

《华严经》

(40795)

(80699)

X

序品第一

X

序品第一

 

X

圣者善问菩萨问品第二

不可言无二品第一

胜义谛相品之二

 

各般若经

X

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第三

过觉观境品第二

X

圣者善清境慧菩萨问品第四

过一异品第三

X

慧命须菩提问品第五

一味品第四

X

圣者广慧菩萨问品第六

X

心意识相品第三

忉利天宫会

X

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第七

X

一切法相品第四

夜摩天宫会

X

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第八

X

无自性相品第五

本经主阐述

X

圣者弥勒菩萨问品第九之一之二

X

分别瑜珈品第六

兜率天宫会

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

圣者观自在菩萨问品第十之一之二

X

地波罗密多品第七

他化自在天宫会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第十一

X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入法界品(40)

(2006. 05.17.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