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0-2)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贰、《解深密经》相关译本概述()

() 深密解脱经

二者后魏延昌二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Bodhiruci(魏云道希)(508~534在震旦),在于洛阳嵩山少林寺翻出一本名《深密解脱经》。有其五卷,品有十一,共六十七纸。一序品。二圣者善问菩萨问品。三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四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五慧命须菩提问品。六圣者广慧菩萨问品。七圣者功德林菩萨问品。八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九圣者弥勒菩萨问品。十圣者观世自在菩萨问品。十一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也。

第二个译本是后魏(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改年号延昌512~515)北印度僧菩提流支Bodhiruci(魏语云道希),他翻有很多的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他翻得很多。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至洛阳,宣武帝甚重之,敕住于永宁寺,从而翻译梵经。北魏也叫后魏,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吴、蜀、魏,经过晋朝、再经过南朝,最后一个南北朝时的北魏,它有时被称作后魏。这菩提留支法师,当时话叫做道希,菩提可以翻觉悟,他翻成「道」,菩提就是对一切境不执着、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就是有菩提的智慧,古代把它看成是。道跟佛其实有又两个分别,道,是证到空,就观一切法不执着,如果证到空、有不二,就是佛,所以佛就是真心。流支是ruci,中文也有翻成留支,ruci此翻成希,ruci亦有光辉之意,也有(思想)高尚、风格,也有目的地、快乐等意思。

道希法师他在洛阳嵩山少林寺,翻出这一本叫《深密解脱经》,共有五卷十一品,总共有六十七张纸,它是一本跟我们所要讲的玄奘大师所翻的五卷八品不一样,它五卷中有十一品,而《解深密经》五卷仅八品,《深密解脱经》品中增加一些,差别在于《解深密经》第二品中,只要是哪个菩萨发问,他就把他列成一品,其实内容差不多是与《解深密经》相同。

《深密解脱经》第一品就是序品,讲时间、讲说法的人、听法的人等等的六种信证成就;第二品是圣者善问菩萨所问品;第三品是圣者昙无竭菩萨所问品;第四品是圣者善清净慧菩萨所问品,第五品是慧命菩提所问品(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主角);第六品是圣者广慧菩萨所问品;第七品是圣者功德林菩萨所问品;第八品是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所问品。

第一义,常常在听佛经的应该了解,第一义就是跟般若智没有什么两样,诸法中不生心,那是你自性应缘,仅只于应缘,不起一心妄想相应,这是第一义谛。我们讲「第一义谛空」,讲这个有法无执,当下知一切法、知一切因缘起法,但没有去执着,要成就这种功夫就是第一义谛,成就第一义谛菩萨。

第九品圣者弥勒菩萨所问品,弥勒菩萨衪是大菩萨、未来要成佛的,下一个佛就是弥勒菩萨;第十品圣者观世自在菩萨所问品,就是观世音菩萨,衪是已经成佛的正法明如来,因为处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佛,既然有阿弥陀佛在弘化,衪就跑到娑婆世界这边来帮助度化众生,所以你看后面的九品以后都是大菩萨所问,九、十、十一品都是大菩萨所问;十一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所问品,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也是已经成佛了,衪还在娑婆世界这边度化众生,衪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这是第十一品。

 

()解节经

三者南北朝保定年中,西印度内优禅那国三藏法师拘罗那陀(陈云亲依或名真谛。此三藏入汉国历三朝代谓陈、梁、周),于西京故城内四天王寺更翻一本名《解节经》。唯有一卷有其四品纸九张半。当《解深密经》初之二品。无序品名开胜义谛以为四品。(一不可言无二品。二过觉观境品。三过一异品。四一味品也。)若依真谛翻译目录云陈时天嘉二年于建造寺译《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

第三本是北朝时的北周武帝(560~578)保定年中(保定年号561~565)北,西印度内优禅那国(Ujjainī)三藏法师名拘罗那陀(Kulanātha) )499569),这是依义翻译出来的名是亲依、真谛,Kula另有军队、亲族、种族、高贵、王朝,nātha有主人、能手,保护等义。

拘罗那陀又名波罗末他、波罗末陀(Paramārtha),可翻成善业,parama是卓越、优秀、极限,artha是事业。他来震旦入汉地时还历经了三个朝代,梁、陈、周(北朝)。当时国家经常在乱,所以每个朝代都不是很长,南朝、北朝、五胡十六国都是群雄各据一方称王。陈朝,在哪一个时间?陈朝是557~589,是在南北朝时的南朝,南朝刚刚讲有一个宋国,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拘罗那陀法师经历南朝的梁、陈,再经历北朝的周(北周557~581)。法师名字后面按三藏,就是通经律论的出家大德。

你看这三本译经书,一个是西印度的拘罗那陀法师所译,另功德贤法师是中印度人,菩提留支是北印度僧。我们现在的梵文很困扰就是这个发音,这些中印度、北印度、西印度,不同出家众所翻译的咒语,当然会有不同。这个拘罗那陀法师是西印度人,比较靠近阿拉伯海那边。此名依陈朝那时候的语言,叫做亲依或者是翻做真谛。

在西京故城(有一说是山西大同)内有一个寺庙叫四天王寺,就在此翻译这本《解节经》,但是本经只有一卷,包括四品,纸张有九张半。佛经看起来是好像很多,其实是各大德从里面取一段落翻译而成。像《华严经》里面的菩萨品,有人就把它拿出来特别翻译,翻译成《佛说十地经》,此经其实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此经在讲菩萨十地境界,如果不知道的话,好像觉得这个经典有很多很多,其实都是归纳到那一部经典里或者从里面再摘一段出来特别翻译而成。

像这第三版本是拘罗那陀法师所译,它就是把《解深密经》里的第一品序品、第二品胜义谛品等拿出来翻译,还有将《解深密经》第二品译化成四品,此处《解节经》有第一品不可言无二品,第二品是过觉观境品。第三是过一异品,第四者一味品。

在第一品中,如理正闻菩萨问能解甚深义节菩萨言:「一切法无二」之义理何在。能解甚深义节菩萨言,要能观一切法,所作、非所作所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作者,非非所作、亦非所作。最后做偈言:「佛说绝言法,无二非凡境。愚夫于中迷,缘二着戏论。不决邪决故,常轮转诸有。智人离见闻,简择中实义。」这是佛所说一切法无二之真实义,也就是实相观之义理。 

第二品过觉观境中再探讨实相、胜义谛相,要能超越过觉观等境,始能得实相、胜义谛相。有诸外道以诸诤论要显实相,各说各话,甚至起而以杖刀对阵,实相还是没有结论。最后世尊说:「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实相者离四事(见闻觉知),真相离诸诤,…,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觉观境。」佛重申此义而说偈曰:「自证无相法,离言绝四事。无诤法通相,过诸觉观境。」

第三品过一异品,一是单一,异是好多,净慧菩萨言,如世尊说是真实理,微细甚深难可通达,谓过一异相。其意即是不可执一,不可执异,是谓能过一异品。净慧菩萨言昔时有大菩萨众修菩提行,为欲思量诸法实相,与诸行法为一为异是时众中有诸菩萨说:「是真实相不异诸行。」复有菩萨说:「真实相与行不一。」更复有菩萨起疑惑心:「不信一异。」如此诸菩萨永无决疑之时。世尊即说:「如来通达微细甚深真实之法,与诸行等过一异相。」

并举诸多法相不一不异,不能强说一异等相,强说者是戏论。能观一切有流苦,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就能过一异相。最后世尊说偈曰:「真实与行法,无一异俱相。若执一异俱,说行不如理。修行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是人能解脱,相惑麁重结。」所以此品阐述它这些觉观境有什么过错?执取一、异之间相,有什么过错?一切法,刚讲的是不可说,你有觉有观有一名、异名,这都是因缘法,把它拿出来讨论的话就是阐述境界而已。

第四品是一味品,这个比较重要的是一味品,在此一味品中,须菩提尊者与佛陀探讨有所证,执取其证,就有我慢心起,这是障道要害。须菩提尊者说:「一如其所说自证见法,当知是人未能了别一味真如遍一切处。…,如世尊言,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最后世尊说偈言:「法通相一味,诸佛说平等。若于中执异,是人增上慢。逆生死流道,微细深难见。欲染痴覆故,凡人不能得。」

修到如来境界就有一味,能够依自性流入众生心中,这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有这个能力,你才可以用你的自性遍十方一切众生身、心里面,然后化导他。这一味品在《解深密经》里面,就是如来成所作事智品,如来成所作智都是依靠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到最后这些都在讲神通变化,如何度众生,得平等性智后的起用。

上一次讲到《佛地经》有位同学在问:「众生二」这个二是什么?所谓众生,就是自、他分离,如果还没有利他之前,就是自他妄想。上一次不是讲到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二障就是讲这个二,二就是在讲自、他,自想、他想,修行到自己不想了,你不会为你自己的事情去烦恼,但是,会为别人的事情去烦恼,那是菩萨,菩萨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烦恼,但是因为行菩萨道,要利益众生,这个心都是为众生在想,有想就障碍清净的自性。自想、他想就障碍清净相,你这个真如起不来、一切真如,到最后成所作智,修到二障碍都没有的话,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就产生了,产生了以后,你就可以度一切众生,这个是来自于前五识的成所作智。

我们说身、语、意化都可以成就利益众生事情,这是第八识清净者始能做的,第七识清净得平等性智,第六识清净后得妙观察智。《解深密经》最后一品都是在讲这一部份,自性跟它的性用,还有讲神通、变化,等于叫你如何发起神通,这些都是大菩萨所发问,如弥勒菩萨、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大菩萨所问的,当然都是为快成佛的人所要学的。

 

() 解深密经

四者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藏法师玄奘(602664),在于西京弘福寺更翻一本名《解深密经》。总有五卷开品为八,共六十八纸。(一序品。二胜义谛相品。三心意识相品。四一切法相品。五无自性相品。六分别瑜伽品。七地波罗蜜多品。八如来成所作事品。)

第四本就是我们所要依据的讲义,大唐贞观21年是公元647,大唐,就是魏晋南北朝,再来隋朝、唐朝之唐朝。唐朝贞观3(629)时候,三藏法师玄奘出发到天竺国去取经,在贞观19年回来,去国约17年。回来后开始翻译经典,所译《解深密经》版本最完整,其经名称也取得比较好一点。

他在于西京弘福寺翻这本名《解深密经》,也是因为他翻译的最完整,所以采用这一本作为主要讲义。玄奘大师的翻译跟别人不一样,他是采用句对句翻译,不会差错,你一句梵文,他翻一句中文。一般人依义而翻,把经里意思翻出来就不错了。但是,依义而翻有一个毛病,不懂佛法的人、佛法不深入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其义。要翻境界比较高的经典,自己本身都没有证到那种境界,怎么翻?这当然就很有问题。

当初玄奘大师他在十一岁开始诵经,十三岁出家,十七岁已声名大噪,于武德5年移住入长安,21岁受具足戒。玄奘大师从十几岁起就在讲经说法,觉得有些经文翻得不是很好,不能显其真实义,所以才决定自己要亲自去取经。然后他取经回来以后,都是一句对一句翻的,你看《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一句对一句照翻,把文句直接对到汉文来翻。

这部《解深密经》总有五卷,开品为八就是有八品,共六十八纸。

一序品,通序,讲六大主要的因缘,讲这部经因缘,谁在讲、谁与会在听、时、地、什么因缘要讲这一部经等等。

二是胜义谛相品,讲绝对的空理,不着两边的实相观道理。

三是心意识相品,就在讲心识,心应缘所起的现象、状况,第几意识,起心动念是哪一个意识?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与前五,心意识三个形相是不一样的,名词不同就代表它他的第几、第几意识。用唯识讲起来,可以各别去讲它,有心意识就产生一切法。

第四品就在讲一切法相,法相是有,但是从自性起来,自性根本就是无自性,回归到空时是无性,有相从理地观也是无性性。

第五品就在讲无自性,先讲三自性以后,又把它看成是空、无自性,这一个先了解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此三性是凡夫全具足,圣贤具足后二性,这是佛性。依它因缘所起一切法,这三自性是无自性性,本品在阐述这些道理。

第六品是修行用的,讲分别瑜伽品,修行要怎么修,如何用止、观来修行,止观过程的境界是怎么样?

第七品地波罗蜜品,此品教菩萨如何修十波罗蜜,每一地的波罗蜜多是什么内含?就是确实建立解脱的菩提心概念,建立概念,还要确实的去做到,教你要用菩提、用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你确实的建立了什么叫做般若智的概念以后,还能做到般若的这种功夫,那就是波罗蜜多。我们知道般若是什么?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你就能空一切相,能够做到这样你就有般若的智慧。如果,做不到光说没有用,没有做到。总结能不能度到彼岸,要能够建立正确的概念 且确实的做到这个境界,才是称般若波罗蜜多,在第七品在讲这个般若波罗蜜。

第八品如来成所作事智品,在讲如来如何以自性起神通,以利益一切众生,成所作智所产生的一切神通变化,是要度尽一切众生,衪用什么去度?你要了解这一部经第八品,它到最后才讲如来的境界。

 

参、四译本差别比较

四种版本有同异者,略有二义。一题名有异、二文义圆足不圆足。言名异者四本名不同,一为《相续解脱经》、二为《深密解脱经》、三者《解节经》、四者《解深密经》。解深密者若依梵音删地.涅谟折那,言涅谟折那nirmocana此翻名解、删地sajdhi翻为深密。

刚开始我们说《解深密》者若依梵音涅谟折那删地而翻。本来删地依汉义应放在前面,删地sajdhi翻为深密。删地是甚深微妙的、奥密的。言涅谟折那nirmocana此翻名「解」,解,有解脱的意思或打开这个结,为什么翻成「解」呢?我们无明所造成的一种执着把它打开,《解节经》也是这个意思,《解深密经》在这里不是了解,是把它打开,解脱的意思。

 

()解节经

释其名义如前已说,言解节者如真谛法师记解,即解释,节谓坚结。坚是坚固结缚犹如木节及人骨节并有坚固拘结缠缚。此经所明甚深密义难可通达、难可解释,故非凡夫、新行菩萨所能解了,故说此义名为坚结,此经能解故名解节。

释其名义如前已说:它的名字跟意涵已如前所说。言解节者如真谛记解即解释节谓坚结,我们无始无明执着我执、法执,这种心很坚固,你要怎么把它打开?而且我们不是粗的念头,《解深密经》讲的都是六识再进去的第七意识对第八意识根本的执着,这种深层的节是深而密,不是像很粗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等所接触的六尘境这种境相,这要解很简单,要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要认真一点就可以做到,断除我的执着。但是,法的执着,第七意识执着第八识一切种子,执着一切外境有法,有法,这种法中有我,这种深妙微细的执着性,你如果不是进入那种状况,你要把它解脱,不是那么容易。

解节也好、解深密也好,都是在讲这个概念。坚是坚固结缚,一般佛教在讲的结,你要讲竹子的节当然可以,但是,佛教在讲的结使、结縳,就是你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被绑住了、被缚住了,被谁缚住了?被自己的习气、心病所缚住,缚得非常的坚固,你要把它打开,不打开,你不能够解脱、不能够脱离三界。把这种打结的看成是木节、竹子节及人骨节,可以说是一种引申的意义,还不能够确实说明,法的执着多重,我的执着已经很重,何况是法的执着。

阿罗汉他可以破我执,法执没有办法破,因为他破了我执已住止偏空、住空,但是,我们这个法执,是七识执着八识种子,此有二种义,一种是种子、一种是它的自性应缘,应缘可以遍十方缘、也可以遍十方众生,八识里面有这些内容,七识虽然直接看不到,只要八识有生起一切法,它就执着---这就是我所知道的、这就是我,所以法中有我,没有办法客观,不能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没有办法以中道的心看一切因缘所起的法。

这几位所翻译的「结缚」,把它看成是木头节、人的关节,坚固拘结缠缚。你可以想象,这些表面上我们所知道的名相,你要把它化成心里面我执、法执的状态,这只是一种解释让你了解而已,你不要在木头的节、竹子的节或者人的关节在那里做文章,它只是用这些名相来说明。你要想到法的执着,今生的分别法执跟俱生法执,又有不同层次的执着,尤其是俱生法执让我们没有办法解脱。

此经所明甚深密义难可通达,谈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性,然后产生一切法相,《解深密经》又告诉你三性是无自性性,法相以圣第一义谛观它,也是空,这个慢慢地每一品都会讲这些大道理,这些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道理,此道理是非常深奥微妙,它的义理要达到一个境界水平的人才能够吸收、了解的,能够通达的话,就不可说、不可说,难以解释,如果一个法还可以讲,那就是方便说,到最后我们常常讲释迦牟尼佛,衪讲的这个或真正衪要讲的佛法,是不可说的、不必说。要说,就不是衪的法,衪的法不可说。你修到最后什么也没可以讲的,就是不可说。

上一次讲六种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是空,因缘起法,那就是生,有相;不生,空,本来就不可说,就难以言说;如果是生,就有法相,一切法相,你要观它空、无,无所有、不可得,这样的话,有也等于没有,空、不空都不可说。能够完全懂《解深密经》的人,到时候什么法都自在、不必去讲,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观自在菩萨,如果行深般若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六根空、六识空、六尘空、十二因缘空、三十七道品空、十八空、…什么都空,证到很高的佛境界也观空,通达以后就不必再解释什么东西,讲起来,这部经不是一般凡夫心或者开始修行菩萨所能解了,故说此义名为坚结。不能了解就依这一部经去思考,我们希望讲此经时,经义跟心实际的状况一起说明,让你了解六、七、八意识,它所显现的种种功能,都能够了解,这样你比较能够吸收,至于使得上力或使不上力,能不能把它脱节、解节,那要看你自己的功夫。这里讲的。此经能解故名解节,把你的坚固的心结把它打开

解节之义凡有五种,一深密义如法身等难可通达,名为义节,此经能释故名解节;二者无明习气心惑凡夫二乘所不能破,故说此惑名为坚结,由缘真实能灭此惑,故说真实名为解节;三者智慧缘此真实,亦说此智名为解节,从境得名也;四者此经文句名为解节,从所显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细,难可了义,聚在此经分明解释,故说此经名为解节

解开节的意义总共有五种,一深密义如法身等难可通达,为什么叫深密?除了六识执着七、八识,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如果修到一个境界,八识观外缘,观外缘时会生起相分,观外缘就是见分,然后既然有相分生起,第七识可以看到它,看到它是第七识的见分,七识自己产生一个相分,第七识相分生起为第六识所缘,六识也有一个见分,看到第七识的相分,变成自己的相分。这过程,你能不能用心看出这样发生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看出这样过程,你就是没有开悟,开悟的人这个心缘心,都要能知悉其真实现象。

我们讲一个超时空的事,譬如某甲他在美国,这某甲起个心忆想您,开悟的你在台湾,这个心念会跳到你的心中来,你第八意识感知,感知它体空中会产生了相分,这个相分就是念头,因为它是心念,然后自性心念会起来,心念起来时就是相分现,相分起你自己的觉知从心湖中自己去看,看到这个念起,您知道这是什么念头,你可以读它,读这个心念是什么,然后觉知它也可以看到这个心念,因为既然你读了,它当然可以看到,依此就可以产生分别的意义,因为你是修到这个境界,你不执取这个念头里面的意义,不执取你就不会有第二念起,第二念起就是我们讲的分别,第三念起就是妄想,妄想来自于你内心的毛病、习气,我们一般人直接看到的就是这一个念,你第六感比较敏感的话,你也可以看到这一个,你看不到第七意识的相分、看不到第八意识所产生的原来的法相,就是没有真开悟了。

实际上观他人修行的境界,你看有的法师他讲经说法讲得很慢,讲得你真的是有一点要睡觉,为什么那么慢?他就是在用六、七识转识间看这个过程,他不是自己想,不是依自己想嘴巴就讲,他要看第八意识所闪出来的念头是什么,然后他抓住这个念头是什么,之后他才可以讲出这个东西,这个过程,虽然也是很快,但总是要一秒、两秒之间的差别。以你们自己来讲的话,你讲话好像很简单,想到就讲、想到就讲,就是你妄想起念讲的,讲的都是废话。

如果是这开悟法师在讲经说法,他这个真心能观照大众的心念,有的大众会起某一种疑问、在那里一直想,然后法师他是以第八意识佛性感知,他也透过这种法的缘起生起法相,第七意识见、第六意识见,展转就可以知道要讲什么,所以讲的法,你觉得怎么对着我在讲,因为你的起心动念、因为你对某一部分不了解或者你自己的习气起念,法师他的第八意识观照到你的习气、念头提出来讲,你会觉得这是针对我在讲。转识中真正能够八、七、六识这么分段产生的念头,你能够看清楚的话,这种是非常深密心意识的展现。

再讲到法身,它本来就无相,八识里面有两个东西,法身、自性,法身是空、无相、无色,然而它是可以应一切缘。法身它有两个功用,一个是静态的观照能力,静态的观照,可以观十方一切佛土、可以观十方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它也有一个动态的功用,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诸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成所作事智,佛心融入一切众生身心中,然后利益一切众生,让他成道、成菩提、成佛。像这种非常深密的意义,你很难搞得懂,你要在里面打滚过,这么如实的去体会过,你才算是通达。

《解深密经》为什么这里诠释说非常难通达,因为你不是开悟的地上菩萨,听这个经是很难懂。但是,很难,地前菩萨也可以学,先懂,以后有这个机缘知道怎么去修,起码先修解脱,第八识的依它起性、依它起自性、依它的因缘起种种的自性。这里讲的都是心性,心产生念,眼耳鼻舌身意所具有的见闻觉知,包见性、闻性、觉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简称见、闻、觉、知。这个知在你来说,用眼睛观十方虚空是不可以的,你要没有时空距离的话,只有心性是最灵光的,所以依它起自性,然后有圆成实性的话,心性知一切法相,知后你就可以不去执着一切法,你听《金刚经》就知道怎么去做到圆成实性。

譬如看到这个人,是一个实相,我看到这个人,「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我不把它看成是一个人,是为实相。这样,这个人,就是你所谓的人;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看到这个人,把他看进去了,这个人长得潇洒吗?长得高帅吗?长得美丽吗?长得怎么样吗?都是在那里起分别想,没有把它看成非相、没有把它看成空、没有把它看成无所有、不可得。这样看、看进去了,听、听进去了,天天都在烦恼这些人事物。

《金刚经》就在阐述如何训练成圆成实性的功夫,「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为般若波罗蜜」、「是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为佛法」,你讲了半天佛法,告诉你不可说、不可说,这不是佛法,就不要去讲,其实它是佛法,这些道理、每部经都离不开利用整个心性来探讨。

这里说解节有五个意义,第一个深密义,像法身这种东西有几个懂法身,懂法身,法身无形、无相、空无。但是,可以产生一切法,你讲归讲、懂就懂,但是懂也不能够通达,就是不能做到,这就是法身的意义像一个结一样,非常坚固、很难打破、很难通达,名为义节,此经能解释,是有实际的名词、意义、境界,都能够用来阐述清楚,依《解深密经》就可以把你刚刚那个结打开,叫解节,所以此经能释故,名解节。

二者无明习气心惑凡夫、二乘所不能破,现在讲第二个结,第一个是甚深的这种法身情形你不理解,不理解你看了《解深密经》,听了《解深密经》,你听了以后闻思修,你可以懂了这个法身的功用,那你这个节就打开了,就解节了。这是从理地上讲,理地上,法身无相、虚无的;从事相上讲有法,有法是因缘法,不要胡思乱想的法。如果没有因缘所产生的法,那就是妄想,妄想来自于无明、来自于根本的想心、来自于你的习气,这些总归一句就是根本的无明。

根本无明很难破,为什么叫你不要执着这个,你偏偏要执着这个,叫你不要执着那个,你也是执着那个。谁愿意执着?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千错万错,都是这一个习性,你以前所熏习的习气它在作怪,结果就形成一个节,跟你讲遍计所执性,是众生的境界,但您还是不能去此遍计所执性。

遍是无所不到,计是去推测、去计度、去想。譬如好的事情你就想如何去得到、去设计取得。坏的事情,如何要逃避,都是想这些事情,这样就产生心的毛病。心、心所法中,心只是会应缘,应缘就应缘,但是你心所这些毛病,产生它活动的范围,每个人活动的范围不一样,才会有的人贪心比较重、有的瞋心比较重、有的人无明比较重,不知道因果,随时在造业,心所会执取一切法,作遍计所执事,凡夫都是这个样子。

你学了一点佛法了,依它,它是外在的因缘起自性,刚我举的美国那个人起了心念,这种境界是心性的感知,依它的因缘你起了心性,用心念感知、用意念感知,如果,刚讲的依这个人,依外在这个人,你依见性来感知,为什么不说是看到呢?我说感知,起念,不是你用眼睛看到,是你第八意识它能照外境,如一切国土、一切众生的因缘,这个人不是你用眼睛看到,是你这个佛性第八意识先看到,它自己照看进来,然后这个空性,是法身产生自性,自性会产生法性,到底要产生什么法相?因为这是色相,这个法性一定是产生这个色相,生起有形有相的这个相,产生法相,从这个过程认知,你心中产生一个人影,因为这个也是在讲人,你的眼识认知道这个是人影,不是从第六意识产生的这个人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佛性、圆成实性所具有的相分,你闭着眼睛也可以看到这个人,只是我们凡夫无从觉知此能力。

因为他是用见性看,见性是依着我们的如来藏性上、依在不清净的人的阿赖耶识上,阿赖耶识也有这个能力,菩萨心还不完全清净,他也有这个能力,阿那律陀尊者祂眼睛瞎掉,修烁见照明三昧,他开发了半头天眼,有没有用眼睛看?没有,他是用这个见性看。这样可以说明,眼识、眼根不一定要起作用,如果你真气比较通达,你闭着眼睛想,现在几点?若不是时钟现在你心中,即是直接指到几点几分,不用眼睛看、用你的心看,我说这是感知,就是这个道理。

你要了解《解深密经》的意义,你不要再用凡夫这种想法,在研究这部经,那你会愈听愈迷糊,要了解我们有一个实际的真正超时空的佛性、圆成实性,诸佛、菩萨也有,只是我们没有衪那么灵光,若是你有,你可以试验一下。有的第六感比较敏感一点的,他还可以感知一些事情,这是小小的一种神通,没有像诸佛、菩萨那么大的威力。因为我们心到底还是不清净,不清净就是还有很多的节,很多习气毛病成节结。

眼识所认知的这个人,是依托八识相分而知,八识如果是凡夫所具有,凡夫心还不清净叫阿陀那识,或者有清净又没清净,是有阿陀那识称号,这已是阿罗汉境界的。如果真正像我们还没有解脱的,就叫阿赖耶识,这是八识的行相。如果完全清净的行者叫如来藏识,这就是如来、佛所有,有无量神变,与蕴藏所有世界与众生于如来藏识中。

阿陀那识是二乘、菩萨所有的,叫阿陀那识,尤其是八地菩萨以上的,他不去执着一切法,他是执着空、执着解脱,他心中六根、六尘所产生六识的烦恼没有了,有的话就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凡夫相的意思,所以它叫做藏识,如果修修,修到你心不被一切妄习所迷惑,你有依它起自性的这种能力,你可以说此识是阿陀那识,但它还有执着空、解脱,入偏空,这还是不究竟,再继续修,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九地、十地菩萨跟如来地的这些如来,甚至于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这果地时,那才叫如来藏识。

不要随便去乱讲如来藏的功德相,我们没有那种功夫,也没有那种能力,但是,我们可稍为了解它,不是光懂名词,那种观十方一切佛剎土、观十方一切佛剎土里面众生因缘果报能力,无始无终的因缘都能知道了,那是从如来藏识现出来的。我们连解脱的一点点功夫都没有,不要去讲那么深妙的如来境界。你无明、习气,种种的见、修惑未去,不能体会诸菩萨、佛的境界。佛教修行在讲这个见惑、修惑,见惑可以说见道惑,见道就像我刚跟你讲的《解深密经》的道理是怎么样,你懂,但是,你做不到,就像我跟你讲须陀洹果要怎么证得,须陀洹要断三结,断三结就是去掉身见、戒禁取、疑心病,这三结断了,你就有须陀洹的境界,你懂就是见道迹,见道迹没有做到,就要好好修。没有见道迹就要修,修到的话就是证得,证得须陀洹果,就是破掉你身体的执着,认为这个身不是我,已经确定不是我,所以不会去打扮它、不会去爱惜它,利用它来好好修行打坐。

另外,不要去守不正当的戒,不要对佛法、佛说有疑心,对自己疑神疑鬼的那个心不能有以外,佛法道理不懂,也会有疑心。道理搞懂了,像我刚刚讲的这个法身它的功用,你说真的有这样神吗?你会起怀疑,那代表你还是有一点对佛法信心不具足。

听了《解深密经》以后,可能半信半疑,衪怎么能够做到成所作事智,化一切境,去度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有这些毛病,声闻、缘觉是二乘,声闻乘阿罗汉、缘觉乘辟支佛,这二乘执着偏空,虽然是心清净一点,不受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产生的万法来烦恼。但是,他执着偏空,对佛法懂一半,这些人也是一个节,故说此惑名为坚结。

由缘真实能灭此惑,如果你慢慢听了《解深密经》,懂了三性的道理,然后说这三性又是无性性,虽然有这三性,产生一切法,但是我们要观它无性性、无自性性。为什么要观它这样?因为我要学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观一切法如实相,观一切法是实相。实相观它非相,能离相成非相,能成非相这样就是实相。你做到的话,这三个自性有没有自性?有等于没有。空产生一切法,你说有法,像刚刚我们讲的色法,产生了一连串法生起,这是生、住、坏、空,从这边看到这个人,生起了这个法相,这是生,看到这个人是住,我不起心动念相应的话,这个人看到了,缘灭了跟我交错,身体走过去了,我不再看到这个人、我不再想这个人,也没有第二念、第三念生念、第四念想他的话,这个法就灭了,灭了的话还不是又回到空。观成住坏空、生住坏空,诸法都是等于空,那不是简洁的很,这种观空的能力,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金刚经》里面训练出来的,观「实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实相」、观「是人者,即是非一个人,是为一个人」,你懂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破掉无始无明跟二乘圣人他所执着的空这些毛病,故真实名为解开我们这个关结。这是第二个解节的意思。(今天就讲到这里)

(2006.05.10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