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49)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说是语已。】

此处正式的提出,如来出现于世,一定是说最高、最殊胜微妙的法,这个法就是胜义谛相」。到现在整段经文才真正提出胜义谛相。虽然我们在前面有讲到胜义谛是──做有为不做有为想、做无为不做无为想等等的,不住一切法,这就是胜义谛相,现在有如来亲自宣说什么是胜义谛相。

 

第三陈己所念。谓彼菩萨见诸外道寻思不决,便知胜义超寻思境。便窃作念赞佛希有,由佛出世善方便说,亦有令他作证可得。

第三这里主陈祂自己,就是法涌菩萨从他国土来,因为看到七万七千个外道师徒讨论胜义谛相,没有一个结论,所以顺便在世尊要开解《解深密经》的时候,也是要讲胜义谛相的道理,所以祂提出来了。

谓彼菩萨见诸外道寻思不决,便知胜义超寻思境。所谓胜义谛相,不能用心来想,不能用你的六识、七识这个心来想,只能用你的八识现那个心、现那个境,又只能了知那个境而不能想。能够证到胜义谛相的人,就是如来,不然就是大菩萨,衪们第八意识的心量,能够遍照一切虚空,与一切虚空中世界里的众生。既能遍照到,又能不加以思量,这样才能看得多、见得广,又不起心动念。这跟我们修胜义谛相很有关系。我们为什么要修《金刚经》?《金刚经》告诉你实相观、中道观,不执一切法,先决条件要断我执、断法执、离四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在培养我们这种胜义谛相基本功夫,知道胜义谛是超越寻思境。

便窃作念赞佛希有,法涌菩萨祂自己私底下真的赞叹如来:真的是希有!所以如果你慢慢修到佛法的高境界,你会像法涌菩萨一样,常在心里赞叹诸佛如来的稀有。为什么希有?因为衪什么都懂、都知道,神通无量、智慧无量。你能够看到一点点蜘丝马迹吗?何况要能全懂!法涌菩萨已能够来来去去各个国土,当然是大菩萨,但祂自己还是赞叹佛是稀有的。你如果心里常常冒起这个心:「诸佛如来真的是非常殊胜、非常让人感佩」,那你就差不多学到真正的佛法。如果你心里常对着佛想:「我也是佛,也是跟你一样!」那你这种三脚猫的功夫,并未真正体会到佛的境界,所以才会这样自大,自己称佛、称活佛,这个佛不是我们在讲的如来佛。你说觉者,佛是觉悟的人,你若是觉悟的人,所做、所讲,应该都是非常合乎佛教所讲的道理,如果不是的话,你这个佛不是真正的佛。

由佛出世善方便说,这胜义谛相是不能说,但是有佛出现,衪一定要方便说这种至高无上的法,尤其到后面就一定要说这个法,大家一路学习上来才会知道,佛最终只有讲一乘,衪不讲五乘、三乘、菩萨乘,只讲一乘佛法。前面过程之间是方便说,就像学校里面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一样的。所以我们了解,佛的目标,就是在讲一乘佛法,胜义谛相就是一乘佛法的一个标竿,大家都要学的。有的出家师父,他说是要修声闻乘,当生能够悟涅盘、解脱;但最后不管入灭以后一万劫、二万劫后,还是要发菩提心,还是要学这种大乘法。有的证到须陀洹比丘也可以转,有的证到斯陀洹、阿那含也可以转,阿罗汉当然更可以转,这转成菩萨道,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

所以,这经典里面也有讲,虽然声闻乘跟菩萨乘好像分得很严谨,但这二个之间的心态一改变的话,比丘就可以成为菩萨。观念改了,马上可以修习胜义谛相,不再去执着一切相。这法涌菩萨,当然知道世尊要讲《解深密经》。所以,佛出现于世,一定要善方便,也要令其他的人一定可以证得胜义谛相。这一段开头才正式的出现「胜义谛相」。前面讲的是方便,二个菩萨在问:「有为法、无为法,菩萨要学不要守住空寂?」因为要讲经说法,又不要把讲经说法当有为法,要学这种心,那这样跟你的修证好像不能够圆融。尤其学空观的,就一定要住在空、无相非常自在的境界,菩萨进一步的就是玩法玩得非常痛快,但也不执着有什么法可玩,这是更高一段的修行。

    凡夫之人常取五蕴,此五蕴总名为苦,大论里说,愚夫于此五取蕴中起二十句萨迦耶见。五句见我,余十五句见我所,是名迷苦萨迦耶见。即用如是萨迦耶见以为依止,于五取蕴见我断常,故边执见亦迷于苦。

若就萨迦耶见satkāya-drsti分别缘于五蕴而论,则可以下列二十句以表之,即:先以色蕴而言,可分为四句:

第一句为「色即是我,如主」;

第二句为「我有色,如璎珞」;

第三句为「色即是我所,如僮仆」;

第四句为「我在色中,如器」。

又如受蕴而言,又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为「受即是我,如主」;

第二句为「我有受,如璎珞」;

第三句为「受即是我所,如僮仆」;

第四句为「受在我中,如器」。

准此而言,想、行、识三蕴亦各有如上之四句,总成二十句。

若就萨迦耶见satkāya-drsti分别缘于五蕴而论,有身见,身就是由五蕴来表现,那色身就是色法,受想行识就是心法。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分为色法跟心法。修小乘的人,难免会执着一个有身,外道更是执着有身。那你修小乘的人,把有身见突破了,就变成空,声闻乘们回过来执着偏空,所以就变成执着没有一个身见。执着身见也是执着,执着没有身见也是执着。那菩萨怎么看待五蕴?五蕴是假合,懂了以后就利用这五蕴身来行菩萨道,这是知见上更进一层的突破,所以,胜义谛相也是这样。

    萨迦耶见,可以用下列二十句表示。先以「色蕴」而言,可分为四句。

第一句为「色即是我,如主」。

色指我们这个肉体。色即是我,大家都这么认为,难免都会这样想。就算你说:「这个肉体不是我」,但你生病的时候,觉得它影响到你,当然这个身体就是「我」了。如主,好像屋中主人一样,所以这个色身就是我,当然你会觉得这色身实是我。

但修行后是会慢慢觉得说,那个只是一个假的身体,虽然它是你在用,但变成像是一个房子一样,像你的家屋,你顶着你家在移动而已。所以,身体就是我的家,我的家能够说是我吗?当然不可能讲「我的家」是我。「我的」有一个「的」,这个「的」是「所有格」,表示不是真的我。然后,你慢慢会觉得,这个肉体虽然不是我,但你要用它,你要好好的保养、使用它,你到后来就会有这么二段的思维。

不是说──这个色身不是我,我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你就病恹恹的,要行菩萨道也不行,要工作也不行。如果不好好保养它,甚至还得到恶性病,那多划不来!我们意念上能够真的认知「它不是我」最好,一般人都把这个色身当做是我,希望你们都能够修证到我懂了,那身体不是我,连那个内心起灭起灭的心念都不是我。所以这个肉体怎么会是我?也不是主人。但是我可以操控它,维他命让它吃得够,身体运转得很好,偶而来使用它。所以,大家都说自己是有「所有权」来使用它,但没有办法拥有它,因为它不是你的,是假的。

但是,一般外道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这个身是我,你可能可以看破。如果说还有一个「神我身」,连阿罗汉都还看不破。阿罗汉认定──我没有一个肉身,但我有一个神我身」,里面还有另一个个体,这是有形相的,所以,有的修到世间禅或者阿罗汉,他还是有一个身可以出去、回来,这个就是「神我身」,你要死亡的时候,这黑、白无常来抓你,不是抓你这个肉体,是抓你这个「神我身」,这个「神我身」被抓去了,你当然就死掉了,那个等于是我们真正控制身体的一个执着的身,我们佛教称为「神我身」。

如果,没有这个身的,只有一个心,那个是识神。连色界天的天神、阿罗汉他们都还有身,阿罗汉是属于色界天再往上的五净居天而已。识神,它只有一个心识,他没有身,没有神我身,所以,这种无「神我身」的人,就是无色界天或者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一定要开悟,开悟以后你「神我身」就没有了,只有一个识神,这样才是真正的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再修佛法的话,能使心不动的话,他就可以进入虚空。佛,当然是最圆满的,大圆满的涅盘,法身遍布虚空界;再来是大菩萨,也可入住虚空;小菩萨也是可以进入虚空,但是,他微习还是在、心意念还是有,所以不能像诸佛菩萨那么完全清净遍入虚空界。你有微习就盖住你的空性,不能遍满虚空,与整个虚空同体。

虚空到底多大、显现多大?这都是相对。大菩萨他们也是一样,心仅有一点点的不清净,所以,他们几乎可以尽虚空、遍法界,都可以到,而佛是跟虚空都没有分别的。讲到色即是我,是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外道的观念,我们佛法是这里讲的这样子,大家要了解。

第二句为「我有色,如璎珞」。

因为你有我,我,就要显现出有我的样子,所以,就用这个色身来代表,我有色这种观念已根深柢固时,难免就把身体当做如璎珞一样,我就会非常喜爱它。就是你身体上面挂着很多珠珠宝宝的,因为你有身如璎珞,要庄严它,所以就喜欢璎珞、珠宝,好像你有此色身,所以你注重本身的色身如珠宝璎珞以外,还会重视外面的物质形象。

第三句为「色即是我所,如僮仆」。

有色,接着下来就有我,有我,接着下来就有我所,即是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就是所,心所。一个人对宝贝会起坚持爱着,如此就是见贪所现,是因贪而迷入于苦中。这时我从心里所产生的贪爱之心所,就会像自己的僮仆一样,平时您是驱使僮仆的,现在因为贪爱此色身不放,反过来您会受此色身如僮仆般驱使着你。我可要买好吃得、好穿的、好用的,好什么的来服侍它(色身),所以有色身见,就会像是僮仆一样的了。若于异于己意,引发我所起见执,心若是怀有违损己意即是迷苦生瞋恚。

其他受想行识这四蕴就是心与所,色是色法,心是心法。这五蕴有色受想行识等五,心有八个心王,另有无量的心所。五位百法中的心所(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种,包括: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四不定法(悔、睡眠、寻、伺)、

十一善法(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二十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加上八种心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此共计有五十九种。

此外还有十一种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二十四种心不相应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再加上六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八种心王,加上二十四不相应法,共有三十二种,百法这三十二种以外的六十八种,里面大概都在讲心所。心所里面又有六无为法,这个心所,代表有空性也有不空的一面。

反正就是你心里面的问题,若会产生种种的好的就执着,不好的就烦恼,等于您是它(身体)的僮仆,它可以驱使你。你可以叫你的仆人去做什么,因为你的心不净,它(身体)可以叫你如仆人去做什么好事、坏事,像驱使僮仆一样,所以,此色即是我所,如僮仆。

第四句为「我在色中,如器」。

有色身之见时,那色身里面就是有一个我,就像器具一样,里头中有我。你把器具当做我,器具里面容纳水、容纳什么东西。这些衪是在譬喻说:佛法在讲五蕴的话,就离不开我有色」、「色即是我」、「色即是我所」、「我在色中这四句,(其他的后面暂时不要去管它)。

然后再取代另外受想行识也是这么讲,受即是我」、「我有受」、「受即是我所」、「我在受中,如器」,这样取代法,就变成每一蕴有四句,五蕴身就变成二十句。

这么去思维。在佛法修行上,连这些都不必去想;但如果你搞不懂的话,你就要这么去思维。声闻、缘觉乘的人,会善于去思维,他不把道理搞懂的话,他就解脱不出来;大乘佛法的菩萨,他都不去想,反正放下一切法,就是真的佛就现了,就这么简单的在修行。有一些人你跟他讲放下一切法,他做不到,做不到就去想,谁在执着?最执着的是什么?这么一层层想,突然间就悟了,色等五蕴非我,因无常故!

我以前告诉你们,有一位网友他身体打开束缚了,自己在思维或者菩萨在引导他思维:「什么是我?我是什么?」一直想,想到最后,突然冒出一句「一点点的无明就是我」,有一点无明就是我。如果你一点无明起,你就在里面;如果没有一个无明念起,哪里有一个我?没有我!这样他就悟道了,他悟到此事的时候,整个身体即发麻,有正法菩萨在护持的时候,会让你去思维真正比较重要的一点,不会让你去胡思乱想。你到这个境界了,要点破你对的执着,你自己想,你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表示喜欢中有我,不喜欢中也有我,那你不是离不开这萨迦耶邪见,永远离不开。所以,你要客观的学胜义谛相,就是什么都放下、放下。

我所,变成二十句所取代。准此而言,想、行、识三蕴亦各有如上之四句,总成二十句。

 

在翻译名义大集(Mahā vyutpattivi+utpad+tivyutpad+tivyutpattiutpad有起动、产出之意)中,载有此二十句萨迦耶见之梵名。《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八,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七。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尊者舍利子,于池喻经中,虽略分别此二十句萨迦耶见,而皆未说几是我见、几我所见。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譬喻者,作如是说:萨迦耶见无实所缘,彼作是言,萨迦耶见计我我所,于胜义中无我我所。如人见绳谓是蛇,见杌谓是人等,此亦如是故无所缘。为止彼执,显示此见实有所缘,故作斯论。

在《翻译名义大集Mahā vyutpattivi+utpad+tivyutpad+tivyutpattiutpad有起动、产出之意)中。在翻译的时候,要有一些名词,把这些名词收集在一起,专门让人家要翻译时用的,这一部集里,载有此二十句萨迦耶见之梵名。《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八,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七,在讲这个纳息,纳息(梵语 varga,即品、篇、章、部、类),就是品的意思。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七,谈到萨迦耶见,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哪一些是我所见、被我所见等等的,很多说法。这边只是提出让你了解,刚刚所讲的是从哪里来的。

乃至广说,里面一谈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就有无量无边的多。你要有智慧,就要去看这个论。看经、律、论。经典是很简捷,里面当然也有广论、长句或者偈语,也是很多,但其实都是在讲名相。你要懂得名相,你就要去看论,所以,经律论,经律论都懂的,那是三藏法师。一般我们修行都是从论开始,不是讲律,是你守律、守戒律,能够讲律,讲戒律的人,是须陀含以上的,你说法师就可以讲戒律?有的刚出家不久的,有的修得不怎么样,一定要到一个程度。所以,大部份能够讲律的,这个律是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故意去建立几条法则,让大家去守的吗?当不是!是因为有人不守规定,才建立一些戒律大家来遵守,不然这僧团那么多人,像我们才几个,有时候,还搞得乱十八糟的。

跟世尊在一起的,最少的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不管怎么样都跟世尊在一起,这是因为过去因缘很深,其他的菩萨、其他的这些等等的,都是几万、千万这么多人,主要是这个僧团。僧团有这六恶比丘,我们说五比丘那是第一批听到正法的,六恶比丘就是专门捣蛋。释迦牟尼佛对于这些人,发生什么问题,就制订一条戒律,所以,每条戒律都有因,你要去看这个律藏,当然我们不能随便看,你看了也烦恼,起心动念都是错,你看那么多做什么?你不要知道,不要知道,你犯了戒,还心安点,不然,知道了心就不安。

譬如我说「听咒」,使障碍马上化解,谁知道你听了一半,你躺在床上听!结果,你说︰「老师你少讲一步?怎么你有效,我无效?」原来你是躺着在听的。你要化解困难,当然是衣服穿好,坐在净房、客厅或者佛堂,在那里打坐或者坐好,在那里听。那一些东西、什么的,当然马上跑光光的!怎么会无效?我想奇怪?原来是你自己躺着听!你要谁来帮你?你的威仪都没有了,自己没有恭敬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看出家师父,你看他每一次上佛堂做功课,都穿了一大堆,为什么?因为他受戒讲的就是这些,这里只要有人做功课,他就不敢睡觉、躺下去。

所以,像你这样,你看《梵网经》律典的话,居士是没有办法生活的,是出家人的戒,这样也有毛病,那样也犯戒,为什么?因为你要成阿罗汉,阿罗汉这个心要管得很紧,你当生要成阿罗汉,是这么戒律守好,就成阿罗汉,你哪有什么贪瞋痴慢疑邪见,没有!都扫得光光的,因为你这律仪严谨。这六恶比丘,你有兴趣去看看这六恶比丘是谁?里面有一个是世尊还没出家前帮他牵马的,心地也很不好,后来当然是成就阿罗汉,里面还有一位跟五比丘名字相像的阿说迦(Aśvaka),在说法身缘起偈那个,同样的名字,但不是他,是另外一个,总共有这六个。

世尊在僧团里面,哪个人发生什么问题,衪就开始制订一个戒律,所以,戒律是这么来的。会讲戒律的人,一定是德高望众、守戒严谨这些人,跟你授戒;你去受戒,照道理,得戒师、羯摩师等等的都是大位者,来跟你做见证,这是表面上的,你去受正式的戒,十方诸佛菩萨会莅临。你们去受方便戒,我最不喜欢去受方便戒,你要嘛就好好去受个戒,不要去受方便戒。某些道场为了满足每个人,只要沾到边就好。你来受戒,本来五天五戒,也有二天,甚或一天就受完的,你要来就好了,受了戒,也没有点戒疤,也没有怎么样,这不是说方便,这对佛法讲起来就是没落,方便就代表没落、道德水平没落。

我鼓励你们要受戒,去找那个比较传统的,都是较小规模的寺庙,为什么?因为小寺庙庙也有这些真正的佛、真正的这些伟大的圣人,为什么,小寺庙不在人多,如果人多都可以成佛,那佛法也太简单了,所以,小寺庙要求的人、要求的戒律就严谨;所谓,小寺庙不是说很小,只是,没有上几千人,几百人是有,你一来就几千人、几万人,你看那么多人来受戒,那个水平会高吗?反正,就方便各位,反正,你上班也没时间,你能来就好了。所以你方便受戒,你就常常方便破戒!没有很严谨。守戒不严谨,你要成阿罗汉就没办法。你要修心,修心不乱就做不到,你如果非常严谨,那一定就能够成就,有的人严谨,但心没有到那种定力、智慧,反而变成禁戒取见,搞得神经兮兮的,这样也不好。所以,你要当菩萨或者阿罗汉,这个要先搞清楚。

讲这段的意思,你如果要今生成就阿罗汉道,你就好好去受戒,出家去受具足戒,好好闭关自修。如果你说我不出家,我想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所以,比丘他证到斯陀洹,世尊讲菩萨摩诃萨就是须陀洹,菩萨摩诃萨就是斯陀洹,菩萨摩诃萨就是阿那含,菩萨摩诃萨就是阿罗汉,为什么这么讲呢?四果声闻乘人,只是一个过度时期,因为程度不够,所以佛讲《阿含经》让人去修身养性,但,这不是佛最后要教你的,最后教你一定要把你送到菩萨道这条路来,所以,一直慢慢带带带,带到五十年衪讲经说法之间,讲到后面都在讲大乘佛法。所以,才有阶段性的教化,才有三乘说,再大一点的五乘说,五乘包括人天乘,这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只有讲一乘佛法,也就说要讲胜义谛相。

大家每个人都要读到《解深密经》,读《解深密经》之前要读《金刚经》、《般若经》,当然最后要读《涅盘经》、《法华经》、《华严经》这是都在用神通变化度众生的,这已经很高深了,有很多人喜欢读,但是,你又都做不到,你说华严宗很好,你又做不到,光《华严》四十二个字母,你只要好好修的话,什么神通都来了。我们这到目前只有一个人有认真专心好好在修,他也还没有正修,还在前加行的观字,正修这四十二个字母,每一段分二十一个字母,要分二段、三段、四段分别修的。

这个《华严经》、《法华经》也好,《涅盘经》,这些都是已经是最后最后的,最后最后都提到什么?《法华经》当然没有真正提到悉昙梵字,《华严经》是提很多,但是,讲得讲的更高深,「万法唯心造」,起心动念你怎么想,他要怎么成就,那个更高深,所以,《法华经》不是一般人看的;《普门品》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还是从三十二字母出来的,你会三十二悉昙字母你就可以修证三十二相,所以到最后你们要有一个概念,诸佛菩萨是不见了,衪隠藏在悉昙字母里面。

你要真正看佛菩萨,没有!要看有形有相的佛菩萨,就要进入悉昙,认识衪的字母;老子、庄子他们埋藏在虚空,在讲空;声闻、阿罗汉他们住在涅盘;菩萨示现人间当菩萨,六道当中当菩萨。你要认识真的佛,就要从悉昙字母里面去认知,经典上这么讲的,诸大菩萨、佛埋藏在字门里面,字门不是讲汉字,是讲悉昙的字,我们所谓的悉昙体的字。这个字门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而已,是全虚空世界都是这个体,到最后慢慢的改来改去,愈来愈简化,所以,最后慢慢才有变体的出现。

「律」修行,不管你出家或者在家,都是第一关要修行的,「经」你要深入才有智慧,只懂「经」不懂「论」,那你智慧有限,道理懂,你修不修行用的到,但,你要讲给别人听,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当菩萨?所以,到最后,修行当然有层次、境界、先后。你要先修到空,所以你对这些名相,觉得很烦很烦、不要不要,只要守住心就好:慢慢,你证到空以后,你就可以接收到所有的名相。你记不起来,你慢慢要记,当然现在记也有营养上的问题,也有气的问题,如果你气很旺的话,你当然记不起来,压住你脑筋不想。你要有智慧、辩才,这些气要慢慢退掉,退掉。气旺然后退失,一方面才死得了,不然你死不了,二方面智慧才会开显,不然你记也记不来、讲也讲不来。

你光是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简单!但学佛不是只有这样,学佛你要学智慧。学智慧,我们学那么多的名相,比较常见的你记得,如果再出现新的或者哪个名相怎么讲,这在《大毘婆沙论》、《大智度》里面都有讲,演绎《般若经》,不然有一些名相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这个是可遇不可求,不是说我要从《大毘婆沙论》里面进去,进去你也读得半懂不懂,因为你在修行过程都没有悟到什么东西,光这些名相,你怎么有可能去了解它?

如果你走过修行路,然后再来看这些名相,也记得起来,也可以开显你的智慧,以后也可以讲给别人听。这些到「论」就可以降伏每个人提出来的问题,讲了就可以让他嘴巴闭起来,原来这样、原来那样,不是抬杠,如果抬杠,那个外道半调子着魔的,你不必跟他谈;真正佛弟子,他信服你!你讲他听得进去,那是正规的佛弟子。有的跟本就是抬杠的外道,执着他为对。

问何故作此论?为什么要做这个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契经是佛讲的,但佛不可能像教小学生一样跟你讲九九表,讲一乘一等于一等等的怎么算,衪只是提一个九九乘法,所以《般若经》里面告诉你五蕴、六根、六尘、六触、十二入、十八界、二十空,为什么?因为已经从小学跟你讲道理,讲到大学的程度,不必再讲小学的道理,只要提一个小学的名相你就懂,道理就是这样子。

那有的人是没有从小学这么读上来,要怎么办呢?或者是看到不懂时,要怎么办呢?只有靠这些「论」来跟你讲,不然你怎么知道初禅境界怎么样,二禅境界怎么样呢!没看过的人不懂,有经过初禅、二禅,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不出道理,你看了经典就知道,原来就是那个样子就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就清楚了!为什么?因为你实际有这些功夫,但理论不懂,等到看到这些论,《大智论》也有讲初禅、二禅、四空处定的境界,你搞懂了,实证功夫互相印证的结果,你才能够讲的更传神给别人知道,所以,衪说作此论是为欲分别契经的缘故。

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尊者舍利子(舍利佛),于池喻经中,虽略分别此二十句萨迦耶见,而皆未说几是我、见几我所见(指二十句)。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没有讲到的在论说里面说,现在在谈萨迦耶邪见。

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譬喻者(指《池喻经》),作如是说:萨迦耶见无实所缘。有身见,没有实际的东西可以来让你缘,我们说一切法的缘起,都有他的对象。有身见,这种色受想行识五蕴身之见,没有一个缘起法让你实际去缘,都是虚幻缘虚幻的法。有的人说:「这些都是假的,这个道理我还没有思维出来。」你说:「我的眼睛明明看到有,你怎么说没有?」眼睛看到的,如果眼睛爆掉了,它也可以看到,所以怎么说你眼睛看到是真的呢?不见得是真的!所以,有天眼通的人,他没有眼睛也可以看到,眼睛看到不见得是真。那你看到的外境,你所缘,如果实际是一个东西或者人,其实那是假合而成。你这样分析的话,也没有一个实际是可以给你缘的。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是生活在这种错乱的世界里面,才会搞得这么心慌意乱,随缘在轮回。

讲这些,第一个是要破除你的身见,才有办法去讲「胜义谛相」,如果不讲第一关「胜义谛相」,为什么先提出萨迦耶见?因为你最执着有这个身,你个念头还可以想想,这个念头是假的,也许你可以想是假的,因为你要拿也拿不出来,你不想它就没有,有时候你可以想它是假的。你这个身体你要看破它,是不简单!彼作是言,萨迦耶见计我、我所,有身见的人他一定说有一个我,跟我所现种种的受想行识这些心,我所就是受想行识等等的法。但是,在胜义谛中不可能讲有我,也不能讲我受、我想、我行、我识,这都没有,在胜义谛相的学习上要这么观。

如人「见绳谓是蛇」,你看到影像里面出现一个影像,那个影像真的是蛇,你就说是蛇,这还有话讲,以现实社会中你看到一条绳子,如果灯光比较暗,你看一下你以为是蛇,我们心里面那个虚幻不实在的影像,本来是假的,为什么是假?哪里有蛇?没有蛇,为什么我脑筋里面出现有蛇的影像?那是你过去世哪一个时间看到的所留下的影像,留下来的影像,你可以当真吗?它是蛇吗?它只是一个影像,怎么会是蛇?我们一直在轮回就是这样子。

「见杌谓是人」等,见到一棵杌树(只有主干而没有旁枝的树)以为是人,或把一个稻草人看成是人。像一般路上有工程在进行时,不能请一个人拿两支旗子在那里摇,就做一个假人摆在那里,你不仔细看还以为真的人在指挥,靠近一看,原来是是假的。或者在三义路口摆一个木头做的指挥,你猛一看像有警察在那指挥,都是假的。这种假的你还可以理解,我们人最糟糕的是──你脑筋里面所现的影像你都当真!现好的,你可能就不会挂碍;现不好的,你就非常担心:这是代表什么?或是梦境梦到不好的,你就很挂碍:这是真的吗?这真的会这样吗?所以,我们修行人,看到什么,都代表「我所」所现的相,都不要当真,连这个「我」都是假的,何况是你的心?

所以,衪说在胜义谛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它会不会现?会现有我的样子,会现你的心念、影像,你过去所看的种种都会现,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你有,只是要你不要去分别它是真是假的而已。如果真的都不去感觉有、没有,那你跟石头一样,我们说修佛法这样不好,会偏空、会变得傻傻的。是有解脱的知见,但要叫你讲,你讲不出所以然。所以阿罗汉的人,他没有办法讲道理,就是这样,他没有学到智慧;菩萨虽然没有阿罗汉那种定力、那种解脱的能力,但他累刼这么修,熏、熏、熏,他嘴巴会讲,讲给别人听,让人信服、去做,到最后他成佛的时候,他当然有超过阿罗汉的境界,八地菩萨就超过,定力跟阿罗汉相当,智慧当然是阿罗汉所不能比。

有的人光修念佛证到阿罗汉,自己非常的威仪、庄严,心柔和、什么都好,但你要他讲道理,他讲不出,最后只有叫你念佛!念佛!所以,要他讲道理,没办法,讲不出道理。所以世尊讲无闻比丘,没有去听经闻法,没有增加你的智慧,你要讲讲不出道理,但你的心性那么柔软、那么没有挂碍,叫别人这么做,我念佛成就的,那你就念佛,如果我是南传打坐的,每天坐二十四小时,我坐三个月证到阿罗汉果的,那就叫你学南传打坐,一坐三个月不要起来,只能讲这样,他没有办法讲过程之间,有什么现象。

这些论说,到你已经能够接受论说的时候,你这已经有菩萨种性,开始可以接受。刚开始还很烦,尤其是修禅宗的人,要他背几个字都很困难,还要看仔细看《唯识论》?真的受不了!但这是过程,不是究竟。我们美国有位同学,他也是在学空,我问他要不要来学梵语、什么的,他说不行,现在什么都不想学,不想学!了解了解了,因为还在「空空空」,你不能塞东西给他;等到他心定了,了解解脱的样子,什么事都没挂碍了,那个时候就会回「有」。所以这是过程,你要经过这条路。你要勉强哪个人要怎样、不怎样,不行!爱讲话、爱动脑筋的,你就要他把脑筋打死,只有让他学空空空;如果平常已经很乖顺,不起心动念的,已经解脱的,什么都不挂碍的,那你不让他学智慧,怎么行?那时候就转向了。每个人过程要懂,他到哪个境界你也要知道,然后,随缘去操作。

此亦如是故无所缘,不管看到蛇、物,说是蛇、人等等,都没有真正可以去缘的。为止彼执,为了防止他的执着,所以,显示此见实有所缘,故作斯论。方便说,你要解释的让大家清楚,如果你有神通力的话,你可以看到过去世八万劫里面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好坏事,那你一定很害怕。

世尊过去世养了五百只鹤,这五百只鹤又跟衪学,当生就证到阿罗汉,这五百阿罗汉,世尊从小学《阿含经》就开始教导,慢慢带到《方等经》,还没讲到《般若经》,他们已经证到阿那含,阿那含的境界就有五神通。所以,五神通观过去自己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这五大重罪、无间地狱罪都犯了。每个人都非常害怕,为什么?还不了解这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因为有神通,看过去都当真。所以,会算命的人都是这样,不是他算不准,他用神通看到过去因缘,会产生现在什么现象,那是果报。所以,每个人都害怕。

胜义谛相就在告诉你,这些都是不实在的,你不要去执着。空,也是在训练你这些能力,空是比较絶对的,反正我就看你没有。所以,五百个比丘就去找释迦牟尼佛,去问:「为什么你教我们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到这个境界,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衪还没有讲到那里,带带带,带到他们可以认真打坐、可以修五神通,但还没有到解脱的境界,现在机会到了。所以衪就用神通力,叫住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就起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智慧宝剑,衪以佛的威力加持,就走向佛,走向佛要干什么?要杀佛!你说刚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我现在杀佛给你们看,就表演了,一直逼进去,比着要杀,快到世尊那边的时候,世尊就说:「止!止!止!」,表演到这里,世尊就对着五百比丘说,你们看到了吗?刚刚文殊师利犯上,要杀佛,对不对?对!现在过去了二十秒、三十秒,现在还在吗?不在了!过去的影像、经过的事情,还在吗?

当然在!凡走过必留痕迹,但是,是在还是不在?这些问题来了,过去没有学空观,没有懂佛教道理的人,当然认为都在啊!因为我过去做的事情一定会有因果,都在那里,以后会再现。到最后世尊跟五百比丘讲,如果在的话,你刚刚那个念头拿出来给我看,拿不出来!只是一个影像,怎么拿?拿不出来,表示不在了,所以,你过去的记忆力就像这样,你累劫所跟人家的恩恩怨怨、打打杀杀或者什么,这些是不是留下来的影像?像电影拍完,人也都解散了,留下来的胶片,是真的、假的?如果早一点的人,都死掉了,留下影像,这些胶片就像你留下来脑筋的东西,那这个可以当真吗?

所以,佛法都在讲这个,所有心里面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它会现,现你就看着他,不要当真就好了。我们修行就在练这些功夫。有的人为什么会当真,有的人为什么不当真。当真的人,隔天一定会跟你讲:「我昨天作了一个梦,这个梦怎么样怎么样,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他放不开!有的人知道了,他不讲,当下知道是什么现象,当下他不讲,为什么?因为他有胜义谛相,他知道那个境,但他不讲、不执着,这是彻底了解佛法的菩萨。这跟你的心有关,如果修行离开心,光讲气、讲产生什么神变,那跟你的解脱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那问题是──你如何看破你潜意识里面那些留下的影像?你没有扫到没关系,扫到它就现。

像你们在座的,有一些现过去世什么因缘,有的还没现,都是有因缘的,早现晚现,因缘还没到还没现。所以,这些脑筋所现的,就像绳子、稻草人一样,过去世真的有那个人、蛇,现在变成绳子、稻草人,你还当真吗?不能当真,所以,你今生所做的,就是有犯戒,你要当菩萨,你也要能够心安就好。我刚讲的,菩萨摩诃萨就是须陀洹,须陀洹在戒律不戒律之间已经慢慢都看破,不执着,当然不能让这些要修阿罗汉的人知道,知道了他不认同。这些都是经典里面讲的,《阿含经》里面也有这样讲。

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怕这些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他们执着那种解脱的果位,所以,鼓励你们是菩萨、大菩萨,大菩萨有大菩萨的做法,观念就要突破,怎么突破?就是你现在你学的《解深密经》这种知见,不是说你过去的因果没有,有!但,你怎么看待它、不受它左右?要怎么不受它左右?你要心安。杀人放火你都干过,没有错,如果对方他来找你,你就去还债,但他根本都没来找你,你就已经吓得屁滚尿流,这五百比丘不是这样子吗!观照八万劫过去所做的这五无间罪,一定下地狱的,但来找你算账了没有?还没有!为什么?你累劫修、累劫修,都没有一次掉到地狱去。

「过去」那是一个幻象,所以,佛法妙就妙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就在告诉你──这个心、五蕴都是假的、和合因缘的,不能当真。这样讲很简单,那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就要去练。《金刚经》也叫你们去练。每次讲《金刚经》,我都要駡你们?其实是在讲你们心里面有什么病,你要改、要改!改,我讲了千万遍,你们听不到一遍。这几天你们休假(端午节连续假期),我们还在讲佛法,为什么?因为你从来就不改。所以,我们休假的时间,跟你讲要改要改,你偏说:「我就不想改,我就气这个人,我气这个人就气到底」,那就是你放不开。

佛法说放下就放下,就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放不下?习气毛病就这样,智慧就差那么一点,世间法里面讲得也很清楚,退一步海濶天空,这个不是在讲佛法吗!就是你不退、永远要抓住,抓住习气毛病就没办法解脱,业缘跟人家的恩怨或者过去跟人家造什么杀业,你学大乘菩萨法就要这样去观,不是这样就没有果报,有!但,老的时候你的心已经自在了,就会坦然面对。他让你生病你就甘愿生病,因为上一世杀他或者杀不了你、纠缠着你,你也认了,要心平气和去承受,这样你会觉得非常的甘愿,对不对!

你懂得因果的话,你过去杀了人,人家现在要来杀你,就是因为你有佛菩萨保护着你,杀不死,杀不死你总是要病,病也要病得心甘情愿,所以,胜义谛相不是否定因果。刚才讲了半天,不是没有因果,因果还是有,但是还没有来之前,你不要先怕在那里。因果来的时候,再坦然去承受。何况你要行菩萨道,一心度众生,障碍来的话,每个人一生之间一定会碰到障碍,尤其是碰到流年不利的那年,是最大障碍。五月份,属马的一定是自残、自刑,没事找事,都是自己伤害自己,自己制造压力,还有属鸡的也是一样,属兔也是一样。

为什么有的会、有的不会?你功夫够就可以躲过去,功夫不够就会碰上。不然怎么会开车自己去撞?为什么心神不宁?这种流年、虚空之间、宇宙之间的磁能牵出来,就是你的命运。你也懂这些世间法,但佛法不会讲这个,为什么?因为你要胜义谛相、学空观。所以不能说算命是准,是准也不认同它;若认同它,你还学佛法干吗?但,可不是没那回事,是有啊!等到你功夫练好了,你解脱知见有了,这些都影响你有限。不然人家是怎么解的脱,人家连生死都可以解脱,何况是这个流年?

我过去都从来就没有挂碍这些,现在因为要灌顶、要跟众生要配合他的能力,就要看一看今天日子好不好。行菩萨道就是要这样,像我家里的佛堂,当然,我师父很注意这些,他帮我看要怎么放我就怎么放。如果一个求解脱的人,怎么放都好,因为状况愈多愈好修行,你状况很多,然后你都很自在,每一个鬼神进来都踹你一下、打你一下,你这个供桌要多、高多低,供桌都没有什么吉祥数字,这样才是真正在修行。但是,你要弄一个道场,就不能这样随便,为什么?因为,来的人是三教九流,不是每个人都是心清净,所以当然要考虑。你要弄一个道场、寺庙,对于世间法里面的还是要讲究;若你要自修解脱的,随随便便佛像随便摆,摆个心安理得就好了。

这是求知见,所以,佛法会很深吗?你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因缘当然过去有,所现的相是幻像,你要怎么看它真或假或者根本无动根衷,这是你的能力。所以,你学佛法要学这样。《金刚经》跟《解深密经》都是在讲后面的道理,所以,很多人你看他功夫不错,很会讲,但讲起来都不是佛法,因为他不看《金刚经》、《般若经》,就很喜欢跟人家抬杠。学佛法学到喜欢跟人家枱杠,学什么佛法?学到那里去?跟外道一样!所以,你看一个人的行为,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学佛法。如果有善因缘,人家点他一下,他会想,那还好;很多人根本都是过去世没有修好,过去世如果修得好的,今生一样的,这些知见,一看就懂。

我跟你们讲七世熏习,那个陈教授给一个通灵的人看命,跟他说他已经当了七世的医生了,难怪他学什么都快。那我不知道我已经几世学佛法,但我一看就懂。你们学佛法,以前都学过,但是你们如果学得退步了,就是执着愈来愈重,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因为熏得不够。应该是,看一句话,你就懂它真正的精神在那里。我十几岁看到《金刚经》那句「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中央日报副刋的誓返作者写的一个短编文章,背景就用灯加上那四句偈,我一看就当成修行打坐的标准指标,永远都不要执着这些声、相,为什么?因为过去熏过!

再来就是民国七十几年去普门寺,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要开始讲《金刚经》,那时候我是每天诵《金刚经》没错,但,《金刚经》是什么道理还没搞懂,真的不懂,拖了二十年,从六年前才开始讲《金刚经》,愈来愈觉得,原来《金刚经》那么深,刚开始讲到现在的理念又不一样,愈来愈深入,所以,经典你智慧开显以后,看了愈来愈广博,愈要赞叹诸佛菩萨讲出这种非常殊胜,外道没办法讲出来的道理,所以,五亿多年才出现一次,没来听《金刚经》的人很可惜,不知道你要多久才能听到《金刚经》,当然这是因果,因为要供养千万亿佛才能够来听、读《金刚经》。

如果你供养几个佛,当然也没有那个因缘,如果没有因缘,我也要集来,为什么?我创造因缘。像在美国,一个人怎么拜?香拿起来,清香一柱化千万亿,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我的供养就够了。你就不会用你的心量化,所以这个因缘很重要,有够资格来听《金刚经》。你就不会,不会用你的心量化,这个因缘很重要。《金刚经》是很重要的,一切佛是从那部经懂了之后出来的。为什么要讲《般若经》?《金刚经》是里面的一卷,也是讲得最透彻的。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2009.06.0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