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46)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一云从此者,从此十八圆满净土也。是故二本经中皆无娑诃之言也。问:若尔,净土即无日月,如何说言,我从先日从彼处发。解云:约余世界日月而说。

上次讲到【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这段经文在讲几个概念,这些菩萨祂们的批注。

一云从此者,就是指讲净土都具足十八种圆满功德相,以佛的世界来讲,并没有所谓的娑诃。这个堪忍世界,只有凡夫的世界才有堪忍。上次我们讲到梵天王的名字叫娑诃,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来称呼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但若是以佛的境界来讲,娑婆就是净土。佛修证的二十一种功德相,十八种圆满净土,不管是《解深密经》,还是《解节经》,这两本经中就没有讲到娑诃」这两个字。所以从佛的世界来讲,就是菩萨对菩萨,他是从另外一个具大名称世界,其如来名号叫广大如来那边所来的。

所以批注问说:「若尔,净土即无日月」,如果这样,净土就没有日月,净土不依日月光明而照,一般的净土都是光明自照,所以不需要日月。但我们这个地球,就需要日月来鉴照,不然就没有光明。所以我们的须弥山,山顶左右各有日月,四大部洲也都各有日月的鉴照,才有光明。是虚空之间的三天,欲界第三天焰摩天,日月就照不到了,所以在兜率天往上、化乐天、最高他化自在天,也是没有日月光明,从净土来讲,更是没有日月了。

净土本无日月,本自光明,圆满具足,「如何说言,我从先日从彼处发」?提到我前一天从那个地方来。有日就有日月,才有所谓的光明、黑暗,白天、晚上的分别。故解云:「约余世界日月而说」,从这边我们了解就是说,讲世间的经典,我们就要依世间的现象来说。所以这个菩萨也讲说:「我从先日从彼处发。」我们要了解,这些菩萨在解释经典,都是每个字都这么去推敲是什么意思,懂得多就会发问。如果你只有看经典,「我从先日从彼处发来至此」,你一定不会想到说为什么?你会说先日也没有错啊先日就是前一天,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有白天、有晚上的这种日子,有白天、有晚上就是有日月光明在照射,才有日间,照不到就是晚上,这就是分别,这是我们在分别。在虚空之间一切净土、有一些佛剎土,根本就不需要有日月光明。

早期中国也有盘古开天,有七、八个太阳的说法,当然这些都是没有经典可考。像后羿射日、射箭射向太阳,把几个太阳射下来,因为太炎热了。日月怎么生?在经典有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早期世界刚生成的时候,是浑沌、黑暗、没有光明的,但是阿弥陀佛,当祂看到这个世界产生出来的时候,他就跟底下的菩萨讲:「谁有意愿到这个娑婆世界去?」当时就有两个菩萨,一个是观世音菩萨,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祂当时也是一个菩萨,他们俩个发愿前来。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再现菩萨身,所以祂就用祂的神通力化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太阳一出现,才有办法照到娑婆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此时才有光明,晚上就有月亮照,所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这两个菩萨,也有时候说是观世音菩萨所化成,这在经典上也有考证,有此一说。

 

一云如《佛地论》如实义者,从此住处自有二种,一者净土、二者秽土。由此义故,通说两处,名为此也。所以如是诸本异者译家别故。或可梵本有此差别。言殑伽者旧云恒河也,此是神名。(《勘西域传》)

一云如《佛地论》如实义者。和《解深密经》相当的一部经,就是《佛地论》,在讲佛的境界。这两部经是非常高深的经典,能够接触这两部经的人,都是善根具足,可以承受大乘教,承受这种空有不二、实相观的教义。所以这部经,如实义者,讲两种住处,住处有两种,一者净土、二者秽土,净土是圣人居住的地方,秽土是凡夫所居住的地方,我们娑婆世界是五趣杂居、凡圣同居土,有圣人、也有凡夫一起居住的。

在开头讲的如圣庄严七宝场,是释迦牟尼佛或毘卢遮那佛的道场,这部经是在这里讲的,这是实际上佛的净土,那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佛出生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那我们这个世界有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佛,但是底下还有三界众生,无色界、色界众生,这是修禅定的,再下来就是六欲天,修善行的,还有人类,其他还有畜生、恶鬼、地狱道,都是在这个娑婆世界内,所以秽土是愚、凡所居住的,愚夫、凡夫受业力牵引,不能解脱的,随业而现种种果报身,随业现种种果报的因缘去承受。

由此秽土、净土这两个意思,通说两处,名为此也。所以说,祂从广大如来那个世界来,祂的世界叫具大名称。来到此,此就是另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这个娑诃世界。所以说两处,从彼土发至此。如是诸本异者,译家不同,每个菩萨翻译的不一样,或可梵本有此差别,或者梵文的版本有差别,但是翻译过来,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相。最后一句,言殑伽者,就是恒河Gavgā。这个发音是发河洛音的殑伽,你依汉字去读是读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字很难看到,我们懂得悉昙、懂得梵字,就知道它是Gavgā。若不会念悉昙音,就把它念作安的音,你会念悉昙就懂。这是恒河名,也是神的名字。

底下就要探讨,为何经典常常提到恒河。我们上次有讲,恒河不是只有我们娑婆世界有,别的地方也有,而且这个名字,古代、近代、未来都不会变,就叫做Gavgā。当然也有其他比恒河更大、更广的河,但是它们的名称都会改变。在这个世界成立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几个不会改变的事实,你去朝圣就会知道,每个佛是菩萨投胎转世的时候,一定会是在世界的中心,也就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面附近,所以迦毘罗卫国(Kapila-vastu)也好,未来的弥勒菩萨要下生的地方也好,都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面的土地上。释迦牟尼佛已经预言弥勒佛会出生在哪里,好像是在僧伽施Sājkāśya这个地方,那也离不开现在印度的范围。我们看下一段,这是在讨论恒河。

 

问:如何诸经,但言恒河,不说余河。答:如智度论第七卷说,彼云问曰: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复次,阎浮提雪山中,有阿耨达池(Anavatapta)出四大河,东方象头出恒河入东海,南方牛头出辛头河(Sindhu)入南海,西方马头出婆叉河(Vaksa)入西海,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Śītā)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如何诸经,但言恒河,不说余河,回答:大智度论第七卷说,我们这个阎浮提(Jambu-dvīpa,之中有种种大河,有的河是广大绵延,比恒河还要长、还要宽,但是为什么我们只有说恒河沙,而不举其他这些大河的里面的沙?就只有提到恒河沙,七十二个恒河沙外的世界。经典的解释,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一个名词一个名词都要去解释。祂就问了,在《智度论》里面祂也自己问、自己答。

菩萨自答自问,是要教育我们这些不懂的凡夫,让我们知见增广。若没有这些菩萨的批注与论说,我们直接看经典,实在是很吃力,所以初学佛法的人,看一部经就已经很受不了了,要看那么多部经,更是能力受限,但是你看菩萨的论说,他们就可以知道很多的名相,也可以知道各个名相所包含的义理是什么。像早期在禅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如果没有《瑜珈师地论》,或是没有《大智度论》的解说,你不知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是怎么样?你也不知道要修什么?要修断什么么习气,才是初禅的境界?才是二禅的境界?这些都要靠菩萨的论说。

祂答,在《大智度论》祂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恒河里面沙是最多,我们中国的黄河也是混沌、浑沌的,里面的沙也很多,但是黄河的沙是砂砾,比较大,恒河的沙是非常的微细。如果以一个微尘来讲,七个微尘合成一个砾,所以比较起来,也许恒河是一粒,恒河沙里面的沙可以算微尘,这样比较起来,虽然你是比较大、流得比较长,但是沙却比恒河还要少,谁知道多少?只有达到大菩萨和佛境界的人才知道。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祂知道恒河沙有多少!这就要看经典才能知道,佛有多么无所不知,连下雨,哪个地方下雨、下多少雨、几滴,祂都知道。

以前我们说过,有一个外道,听说释迦牟尼佛无所不知,他就不相信,就要考考祂,当时世尊在树林中,他就进来拜见与请问:「世尊!这树林中的树叶,总共有几叶?」释迦牟尼佛不假思索,因为祂什么都知道,就告诉他有多少叶。问的人不知道,答的人跟他讲,他也搞不清楚到底对不对,所以他就跑到一个地方去,把树上的叶子摘了几叶下来,然后藏起来,再跑回来,重问释迦牟尼佛:「现在有几叶?」他做了什么,释迦牟尼佛当然都知道,于是祂说:「刚刚有几叶,现在被你摘下几叶,所以还剩下多少叶。」都讲得清清楚楚!所以恒河沙比其他的河的沙都还要多,如来当然知道,所以祂举印度的恒河为例,这是一个原因。

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再来,恒河是佛生处。因为恒河是喜马拉雅山下来的,向东流入印度洋那边去,这个国土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当然祂出生的地方是在恒河的北面迦毘罗卫国,恒河是经过Patana(巴特那),你有去朝圣就了解,那里比迦毘罗卫国还上去。祂游行处,这是教化的地方,既然出生的地方、教化的地方,祂讲的,祂的弟子都亲眼看到这条河,所以每讲经典、譬喻,都要说恒河来做为譬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阎浮提雪山中有阿耨达池(Anavatapta),阎浮提雪山就是指喜马拉雅山,出四大河,也就是喜马拉雅山从阿耨达池流出四条河。Anavatapta为何念作阿耨达?后面没有念,navnu的音,a就没有念了,我们知道翻译它节省了很多的音,后面的pta也没有念,这个翻作阿耨达。这是有一条龙王住在阿耨达池中,从这里发出四条河。东方象头出恒河入东海。南方牛头出辛头河(Sindhu)入南海,其实这就是现在的印度,入南海,这是以印度来讲。西方马头出婆叉河(Vaksa)入西海,这里的婆发作vaVaksa入西海,西海就是在阿拉伯那边,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再过去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再过去有一个海,就是西海。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Śītā)入北海,北海是在喜马拉雅山往北面出海。四河中以恒河最大。

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第四个原因就是说,久远以来,每个读书人,或是每个经典所说的凡夫,教化他们,都认为恒河是福德吉祥的河流。所以印度人就观念很强,婆罗门教、甚至佛教徒都一样,把恒河都看成圣河、福德河,如果能够进到里面去洗个澡,诸罪垢恶,皆悉除尽。当然讲起来,你说洗一洗就能够洗清罪恶?当然是要看你心地,如果你心不转,余习还是一样,都是身净心不净!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去洗当然就很有效;如果一个邪恶的人去洗,当然是污垢还是存在的,因为心不净。一般的信仰的人,当然都是善男信女,心地都是比较好一点。如果一生之中没有什么大罪恶,没有杀、盗、淫、妄这些大重罪,洗一洗当然可以断一些小烦恼,皆悉除尽。所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恒河。恒河中的沙又是最多,所以以恒河沙来譬喻,不能说、不能说,一个无量的数字,在七十二个恒河沙外的有一个世界,就是讲有一个菩萨从那里来的。

复次,余河名字喜转。这刚刚我提过,现在的长江,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被改过了,哪故皇帝或国王心血来潮,就可以把你改掉了,换个朝代就换个名称,这是常有的事情,像中正纪念堂,一下子改为自由广场,一下又改回来,换个朝代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名称,如长河,是会改变的,但世界中心的恒河,永远不会被改变,不是只有这个世界。

我刚刚讲一半还没讲完。还有诸佛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部印度国界,成佛也是在现在金刚座的地方,因为那是过去的佛祂成佛是坐在那里,世界的正中心,所以坐在那里都不会地震,稍微偏一点,地就会震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从雪山,这里的雪山不是喜马拉雅山,是优楼频螺(Uruvelā山,祂经过六年苦行,瘦成皮包骨,还是不能证悟,所以就放弃苦行,然后渡到尼连禅河(Nairañjanā)这边来。有个农人就供养祂七把的吉祥草,祂就把吉祥草垫在臀部下,方便打坐,看到菩提树那么高,当时的菩提树是两三百呎那么高,非常高,在远远的优楼频螺就看得到,所以祂就走到菩提树这边来。

菩提树在世尊还没有成佛以前,并不叫菩提树,当时叫做毕罗树(pippala),每个佛在哪棵树底下成佛,那个树就叫做菩提树。所以每一个佛不一定在同一棵树下成佛,像未来的弥勒菩萨,是坐在龙华树底下成佛,所以未来的龙华树就叫做菩提树。每个佛在树下成佛,那个树就叫做菩提树,每个佛的树种、种类就不一样。祂坐在树的东西南北向,找位子坐都会变动,既然会变动,祂就不能安住,后来祂就坐在毕罗树的树根上,背对菩提树面向东,这么一坐,地就不震了,这里是最安定的,可以入定了。其实那里就是金刚座,所以我们说未来的佛也要坐在那里,过去的佛也是坐在那里。

这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几个不灭的定理,恒河不变的,金刚座的位置不会变,所以未来成佛的人地点一样,还是坐在那里,诸佛涅盘的地方也是在那里,就是末罗国(Malla)拘尸那罗Kuśinagara,也是佛涅盘的地方,过去的佛也是在那里涅盘。出生地或许会些微改变,但总是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然后在同一个地方证道,因为有金刚座。入灭也在同一个地方。这几个事实,只要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永远不灭的。所以祂说,其他的河流的名字喜欢转变,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诸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麈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如佛在祗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林有几许叶?佛即便答有若干数。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少树叶藏,还问佛定有几叶?佛即答云,少若干叶,如其所取语之。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出家,后得阿罗汉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

再来问到:「恒河里面的沙到底有多少?」这里也有讲,婆罗门讲树叶的事情,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诸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就是我们凡夫才不知,唯有诸佛及法身菩萨,能真正知道其数目。诸佛祂的知见,当然不只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之大,而是所有十方虚空一切世界祂也知道,一切世界的一切众生的因果报应,祂也知道,这些佛当然是没话讲的。

至于什么叫法身菩萨?严格讲起来,法身菩萨是要真正证得法身清静的菩萨,像八地以上的菩萨。你说初地菩萨有法身,就是佛了?我们说真正开悟的人,法身就活起来了,但法身活起来,祂这个素法身,素法身是不能够产生神用的,像你刚刚把心开发出来的时候,有一些能力,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你心开发出来,有心通,心通虚空一切众生心,甚至于通菩萨心、通佛心,佛要教导你,祂不用亲自来,祂只要起心动念,你就可以体会了,放下、放下,不要打妄想、不要执着,所以初地就有法身了,但是祂不会用,祂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个能力,所以有时候会被惊吓,这就是素法身。

另外,初地菩萨习气还很多,二地、三地、四地都还有余习,到八地才不动,但是祂阿赖耶识还有法尘,还是不清净,所以到法身完全清净,那是佛了,祂是最清净觉。这在《解深密经》开头,就介绍过佛的功德相了,它讲佛是最清净觉,其他的菩萨是有清净觉,但不够「最」,有清净觉但不够完全、不够圆满、不够广大。所以法身有三不等,有法身,你的习气毛病就没有断,你习气毛病没有断,就会盖住你法身的能力,你就不能遍知这世界的事,更不用讲遍知全虚空所有一切世界的事。所以法身菩萨一定是大菩萨,不是小菩萨。人间菩萨就更不用讲,人间菩萨是「雾煞煞」,什么都不清不楚,也没有神通。

我们知道法身菩萨能知,那祂们是怎么知呢?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麈生灭多少,皆能数知。我们虚空中有多少微尘?我们这个世界化为微尘有多少?世界一直在分裂、合成,再分裂、再合成,这微尘很细。所以你讲一个微尘,七个微尘合成一个什么,这是名称,以前讲《金刚经》时都有讲过,譬如说,一粒微尘化为七个微微尘,一化七,然后这个又和那一个黏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微尘,这样变来变去。什么时空之间呢,没有一个相是永远的,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佛及法身菩萨祂们的知见都能看得到。所以我们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这个地球,微尘在生灭、生灭,当下有多少,祂们都知道,何况是恒河沙呢!

所以佛在祇洹外林,就是现在讲的祇树给孤独园,树林中树下坐的时候,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说:「这个林中的树叶有多少叶?」佛即便答有若干数。这个婆罗门心怀疑了:「你讲的我不知是真、还是假的,谁证知呢?」所以婆罗门去至一边,树的那边,取少树叶,把它藏起来,回来再问佛:「现在定有几叶?」佛就回答说:「少了几叶,因为被你拿下来了。」拿下来的叶子都能讲清楚,那你说树林有少叶,我讲你也不知,起码你拿下几叶,你应该知道吧!所以这个婆罗门就非常信服。

对一些有修行境界的人,你没有拿出一些神通、一些超越他的知见,他不会信服的,因为他总自以为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看佛的本生经里面,祂为了要渡大迦叶,显过多少神通,那个就是在优楼频螺那附近,都是大迦叶尊者的势力范围,也就是摩竭提国(magadha),当时是印度的中印度的大国,当时是非常的兴盛,也就是现在的菩提迦耶。菩提迦耶跨过尼连禅河就是优楼频螺了。我们去优楼频螺那边的时候的左面,那边不是有一个龙洞吗?其实从龙洞那个山往下看,六公里左右都是属于大迦叶尊者的势力范围,所谓的的势力范围,是指他的弟子所居住的地方。

南传的他不讲龙洞这一段,而是讲苦行林里面的那一口井,就是以前的厨房,里面有一条龙,就是小蛇,小蛇可以化成很大的龙,这是南传的讲法。如果根据经典,根据大乘经典里面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降伏大迦叶尊者的时候,祂现很多的神通,所以祂渡了五比丘,渡了耶舍Yaśa五十个师兄弟以后,已经制造了五十五个阿罗汉,祂就来要渡这个大迦叶。为什么要渡大迦叶呢?因为当时大迦叶是婆罗门里面最有声望的,也就是摩竭提国这个国家的国师,频婆娑罗王就是阿阇世王的父亲,那时是他在执政,他的国师就是大迦叶尊者,所以祂如果降伏了这个婆罗门,其他的弟子当然就会跟着归顺祂,所以祂就到那边去。

祂先问说:「我要来这边挂单住一晚,行不行?」大迦叶回答说:「我所有的房间都被弟子们占住了,只剩下一间石室,石头的房间,是很干净但不适合人居住,因为里面有一条毒龙,牠发脾气的话会喷火、会吃人!」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祂也知道,因为故意要渡他,就回答:「没关系!」祂也要去住,大迦叶说:「你还是不要去,因为去了怕你被吃掉!」这样三请,最后大迦叶也好同意让祂去住。住进去后,真的里面就冒烟、发火了,大迦叶的弟子看到了,就急急忙忙跑去向他讲:「那年轻的比丘一定死在里面了,那个毒龙发作了!」隔天跑去一看,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打坐,他就很好奇:「那条蛇、那条龙呢?」祂就指一指祂的钵,祂把牠收在钵里面。大迦叶只说:「你神通不错、神通不错,但是我的知见、我的婆罗门的功夫跟我的智慧,还是比较高超!」人都有这种慢心。这时还是没有降伏大迦叶。

后来祂现多少神通?大迦叶的弟子要点火,祂就让火点不着,弟子就去告诉师父说,今天要拜火,因为他们是拜火教,要拜火、供火,结果点不着火,这大迦叶一想:「是不是那个年轻比丘在作怪?」就去找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好!你回去火就可以点上!」结果弟子回去后,火就真的点上了,点好了、也拜好了。等拜火神拜好了要熄灭火,却熄灭不起来了,弟子又跑去跟师父讲,师父讲:「又是那个年轻比丘在作怪!」再去跟他说。这时释迦牟尼佛说:「好!你回去火就可以灭了!」这样,大迦叶还是在心里面讲:「祂是有神通没有错,但是祂的知见、祂的解脱的智慧,还是没有我婆罗门高。」

后来有一天,他去邀请释迦牟尼佛吃早餐,释迦牟尼佛回答:「你先去,我马上就来。」结果大迦叶走路还没有走到厨房要吃饭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已经到东方世界,有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去拿了当地特殊的水果回来。大迦叶还没有走到,祂就已经坐在里面了。大迦叶说:「你未发先到,我比你先走,你却比我先到?」仍不疑有他,问:「这是什么水果?」释迦牟尼佛回答:「这是东方世界那边某个地方,几千万由旬以外的一个地方,拿的一种特殊的水果,你去吃!」大迦叶问:「那里是哪里?」他也搞不清楚!这一次还是不能降伏大迦叶。到最后三大部洲的东西都拿回来了,连续这样供养他几天早餐,祂都是到各个地方去拿最好的水果给他吃。到最后,大迦叶在尼连禅河溺水那次,终于被释迦牟尼佛降伏了。所以降伏一个有智慧、贡高我慢的人,你不现神通还不行!这还是小case

所以他问佛到底有多少叶?佛讲出来了!这几段在讲的就是说,恒河它的名称永远不会变,恒河的沙是最多,这些,佛祂们都清楚,法身菩萨也清楚,所以你要知道,修行成佛,这些能力都要俱足,看到哪一个活佛,现在还活的,当然是活人,但是活佛是什么都懂吗?不然怎么叫活佛?所以我们常常被这个「佛」跟「如来」搞不清楚。佛不等于如来,佛只是一个觉者,觉者,阿罗汉祂也是一个觉者,阿那含也是稍微有点觉了,能够解脱而已,辟支佛也是觉,菩萨、初地也是觉,八地不动也是觉,那这个神通能力怎么跟如来比呢?所以佛不等于如来。

所以说初学佛法要分别这个,讲「如来佛」是最正确的讲法,如来具有四个名称,每个名称代表祂的功德性,一定要有那个能力,譬如说应供或者无生,阿罗汉是不受生、无生,但是又有另一个翻译是应供,只要是天神就可以受人供养,不一定是要圣人,但成为阿罗汉的人,我们凡夫和天神都要供养他,因为他是圣人,供养他,供养得到的话,福德很好。所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加上「如来」,共有十一个名称,具足这样才是真正的成佛。

我们一般觉悟的人,觉是觉了,你用觉的话还分辨得清楚,因为觉悟不见得就是如来;但是你用佛,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就很容易造成困扰。譬如说「出佛身血」,上次我跟你们讲过,这是五大逆罪,这佛在梵文里面并不叫佛,这是指出「如来」的身血,我们把tathāgata翻成佛,所以我们会搞不清楚。每一个觉者,你出祂的身血,没有你去出如来的身血,那么的罪重!所以你看梵文有好处,就是在这里,我们翻译的人常常翻不出它真正的这个道理。译者他认为佛,佛就已经是通称了,佛就是佛,其实佛和如来是不一样的!如来的神通是无量无边的,你们要了解这些。

今天吴居士在做朝圣录像带的剪接,我们在世尊讲《法华经》的地方,那后山有一个高山,调达(提婆达多)就是从那个山头发射石头。他去做一个很大的弹弓投石器,用很大的力量将石头投掷出去,金刚神已经知道他要谋杀佛,金刚神有把握去把那颗石头挡下来,想不到调达也是有修行的人,很有力量的,金刚神反而被这个石头打死了,剩下的碎裂的石头的冲击余力,还是继续往前飞,那碎石就伤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脚,就出佛身血。出佛身血虽然是重罪没有错,但调达不是因为这样下地狱去了,他是因为破和合僧,提婆达多破僧团,把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分裂成两边所以下地狱。

讲起来,我们虽然朝圣好几次了,但这八大灵塔,就是一个地方没去成,所以还没有完美,八大灵塔就剩破和合僧这个地方未去!这个地方是表现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地方,祂不怪调达伤祂身,就算祂不怪祂破合和僧,但是这个业太重,所以调达为了破合和僧这个业,就下地狱去了。这是什么?这是共业!调达和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堂兄弟,你伤祂,祂还可以原谅他,你破和合僧,祂就没有办法了,因为都是共业,所以共业是你转不了的,你只能够大家分摊去承受。你得罪圣人,圣人不来受报,你因缘成熟才会受报。你得罪圣人,圣人不会责怪你,所以你虽然出佛身血是大罪,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抱怨的心,成佛的人都是慈悲的。到后来这提婆达多,他就掉到地狱去了,这在我们去参访圣地的祇树给孤独园,要去的左边,有一个沼泽,据说他是从那里下去地狱的。

不要想说地狱好像是在我们地球的中间里面,不是这样。这个地球如果你下去,它又跑过去了,跑过去到哪里?到地狱去。不是我们地球中间有一个地狱,我们想说地狱一定是在地球的里面,不是这样子。你经典看多了,地狱在哪里?这须弥山,须弥山的山景和我们人间不一样,我们人间的山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关系,一定是头尖脚大。须弥山则是像香菇头的形状,四天王是在半山腰,山上东西南北各八天,中间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帝释天主)住的地方,忉利天就三十三天,翻成中文就三十三天,所以这八、八、八、八加中间一天,总共就三十三天,忉利天翻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他从这里下来,这周围有九重山,还有九个山,所以九中间有几个空隙。

用数学来算,九减一有八个空隙,八个循环在须弥山的周围,这么一直卷、卷、卷,卷到最旁边这里,第九重的地方就是铁围山,铁围山这里就是地狱,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洲这四大部洲,地狱不是在这四大部洲里面,而是在我们这个宇宙银河系里面,所以调达他从这里下去,他既然下去,一定是往下墬,所以一定是到这里来,不是到我们的球地中间去,地狱不是我们所谓土地的地中心里面去。

回过来讲,这圣地我们还没去,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去,其实不远,就在鹿野苑或是瓦拉纳西附近的二十几公里而已,只是路况很不好,大车没办法开进去,小车也是开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这么来回就要花上一天,所以上次也没有去,本来是想要去,后来因为时间不够,还是没有去。这里如果去了,经典上所讲的「八大灵塔」就真的全去了。这个地方是表现释迦牟尼佛的慈悲,虽然提婆达多破坏僧团,领了五百个僧众脱离出去,但释迦牟尼佛还是没有怪他,祂请舍利弗去跟他们开导,对心不正、知见不正的人说清楚、讲明白。

因为调达很聪明,他讲的道理是什么道理?他要求对僧众的戒律更严格,这大家就听得进去,为什么?因为修行就要严格啊,守戒律才会成就!譬如说吃饭,不要你托钵,因为托钵托到鸡、鸭、鱼、肉你也要吃,那不行,修行要不吃众生肉。哪一个听不进去?除非你是邪魔歪道,每个人都听得进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二千五百年前,托钵的人他可以吃众生肉?而我们现在不能吃?因为他们的福德够。福德够的人,众生都愿意给你吃,因为给你吃后,自己马上有好报,哪个不愿意给你吃?你福德不够的人,当然不能吃。

假设你真的开悟了,很多方便法,护法神、佛菩萨都会施予你咒语,你吃到荤的,祂就教你一个咒语破解、度他们。你没有那个福德,护法神知道你那个福德不够,你怎么可以吃荤?除非你着魔了,才会想开悟还吃荤的,邪魔歪道都是爱吃荤的。你说有这个咒语就可以吃荤了?那是方便吃,不是天天吃。你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方便状况下才吃,不是你故意去吃。所以当初提婆达多提出这一点,五百个人听了很有道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跟戒律有关的,他都要求很严格,每个人都听进去了,所以就跟他走了。调达做了这种破坏僧团的事。

后来舍利佛用他的智慧,去楞伽山那边跟他们开示,开示后有很多人又回来了,这表示佛心中没去判定对、错这个观念,祂知道这是冥冥众生的一念无明。因为调达他想出来领导僧团,但是他的德行又不行,所以佛当然不同意他,不同意他,他就自己作怪了,所以就提出十点比释迦牟尼佛讲的戒律更苛。现在讲释迦牟尼佛后来就把每一点都解释清楚,包括:为什么托钵这些比丘可以吃荤呢?因为当时他们的福德够,二千五百年前的这些修行人,每个人一出家就成阿罗汉。现在呢,一百个人出家,没有一个成为阿罗汉,当然说不可能没有阿那含、没有斯陀含,须陀洹也很多,但就是没有阿罗汉。

阿罗汉就要有六神通,我们现在哪里有?有个神足通就很不错了,有神足通的人在东南亚还很多,清净道经里面都有教怎么去修神通,把身体变出另一个人或怎样,因为祂们也有会飞的,会飞是修行神通的第一个,你气打通了,就会飞了,你真的要练,修菩萨道的人,气打通也不会去练,因为你要的是智慧,不是练这个神通。但是你气通,身体就会浮起来,你再加以训练就会飞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东南亚附近这些国家小乘的修行人,还有很多有神通的。

祂说当初这些出家人他们福德够,可以托钵,众生供养他们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但是后来慢慢讲,讲到大乘经典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开始不准吃众生肉了,因为大家因缘成熟了,托钵以后,如果有肉、有众生肉,就要去处理以后才吃,这在经典里有讲,我在网络上也有把这一段讲出来,让你了解为什么过去可以吃托钵的东西、荤的东西,你不要以过去和现在来比,现在的人的福德差多少?所以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念来说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过去人家修行马上成就,你现在修行都是打折扣,人家是除了吃饭以外,都是在打坐。

我们当然是福报不好,要工作、要赚钱。有的专门修行的人,一天能坐到三支香就算不错了,一支香用心中心法要两小时,三支香是六小时,吃饭三小时,上厕所一小时,其他还有十五小时,就这么晃荡、晃荡过去,跟过去怎么比呢?过去的人吃过饭以后,一天托钵一次,早上托钵后,吃完饭后就打坐。南传姿势很简单,但是也很威力,一坐就不起来了,如果得阿罗汉,七天才出来吃饭一次,证到辟支佛,十四天才出定一次,出定就是要吃饭。所以你要想一想,过去人家是怎么修行?花多少时间修行、打坐?我们现在花多少时间,就想要成就?

如果你是再来菩萨,诸佛菩萨当然会帮你成就,让你就修心养性、继续说法,那是佛在帮助你,有的人不像过去那么认真用功,因为他过去已经用功过了,所以今生有一些因缘让他进入修行的境界,比较快。如果你没有这种菩萨再来背景的话,今生心地也不好、习气也不好,你要修到一个境界,要花很多的精神,不花精神是做不到的。所以你要说因果、因果,你花多少精神,得到多少果报,这是一定的,你要大成就,就要有大修行的决心。

后来这婆罗门心生大敬心,求出家,真的出家了,后得阿罗汉道,阿罗汉道是断三毒,你看到四句偈里面讲得很清楚,或者是《阿含经》里面,贪、嗔、痴三毒全部断了,是阿罗汉,阿罗汉要具足六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六种神通都要会化,才是真正阿罗汉。如果你没有神通,那还不是真正的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有分九级,还有大、小阿罗汉之分。你没有分的话,境界、心地都有层次上的不同,你要知道真正的阿罗汉是什么境界。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这是上面所讲到的七十二亿殑伽沙以外的世界,法涌菩萨是从那里来的。

 

又《金刚仙论》云:恒河沙者从清凉池出,入于东海,长八万四千由旬,广四十里,或有广十里处。以从沙山中过故,有流沙色白水,亦同白色状,如乳出河即清。此沙极深若象马车乘,入者皆没。又天竺国皆见此河引此为喻,所以能到远世界者。

《金刚仙论》讲:恒河沙者从清凉池出,就是刚刚讲的阿耨达池,入于东海,长八万四千由旬,广四十里,或有广十里处,最广的地方有四十里,六百公尺一里,或有广到小小十里的宽度。以从沙山中过故,有流沙其色白水,亦同白乳状,如乳出河即清,此沙极深,若象、若马、若车乘,入者皆没,天竺国皆见此河,故引此为喻。印度当时都是以恒河到远世界,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殑伽河。

 

真谛大师记云:神通有三。

真谛大师讲神通有三,下面开始讲神通了,为什么法涌菩萨他可以从那边来?一下子就来到?我们要懂它!祂怎么来的?以后你要成为大菩萨,要游历各个国土去度众生,怎么去度?我们虽然常常讲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都是神通,那为什么这些神足通还是有高低、境界的不同?它们是怎样的不同?这一段是比较新的,你未来开发神足通的话,要知道你是用什么身。我刚刚讲过,你气脉打通的话就会飞,因为气充满身体,身体好像一个气囊一样,充满气以后,身体就一直要往上飞,你再加以观空,色即是空,再加上你用念力,它就会飞了,所以以下举出神通有三种。

 

一者举身如鸟飞空,由定功能单身远至,恒须神通摄持,若忘不摄身,即退落故名举身,三中下品。

一者举身如鸟飞空,把你的身体举起来,在天空中飞。所以常常听到同学讲:「一作梦,都是在飞。」那表示你过去有修到这个境界,所以都是飞。有的是站着飞,有的像鸟一样用翅膀飞,有的是像阿拉丁一样的飞。你梦中飞的姿势,大概都是代表你过去世修到的哪个境界在飞的样子,而且这飞的样子大都发生在相同的梦,如果有的话,就大概代表你过去有修到那个境界。过去有修,不代表你今生会有,因为你退转了,心越来越不如以前,用功的时间也不如以前。以前可以舍弃家庭,到深山里面去修,现在都是混居在繁华的社会里去修,越修越退步,诱惑因太多了,享受的因缘太多了,所以你就没办法发真正的出离心去苦修。

这里是第一个,把身体举起来像鸟飞空,由定功能单身远至,你在定中可以用定力思惟你的身体,然后把身体举起,就可以飞了,像鸟飞空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去。你不要说这是神话,其实定力、念力够的话,气脉诱发起来,你就有这个能力,真的会飞了!恒须神通摄持,像这个举身往上飞,一定要用你的念力来一直想,在飞、在飞、在飞,把你的身体摄持住飞,如果你一下子看到什么,分散掉注意力,也许你就下墬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在观色即是空,没有在观身体提起来,然后在飞、在飞、在飞,你分神就会坠下来了,若忘记摄持你这个身体,就退落了,这种叫「举身神通」、神足通,这是三种通里面的最下品,用意念把身体观空,然后提起来把它摄住,在虚空中移动,到你要到的地方去,就真的到了。

 

二如意神通,随圣意欲转远令近,转近令远,或内或外。若内转者世界不促,但身能远至;若外转者身不远至,但促远世界令其在近,转步则着,此即中品。

第二种是「如意神通」,如你的意愿,用意念就好,随圣意欲转远令近,你要去的地方不是你去,是把要去的地方,好远好远的地方转到你面前来,这样不是很简单?你跨一步就到了。所以我常告诉各位,学佛法不要去学那种外道法,第一种就是外道法,出阳神、出阴神。你的自性就是如虚空,所以你可以容纳宇宙整个世界,那是如来了。我们容纳一个小小的地方,譬如说台湾或是这个世界,把它融到心里来,你要观哪一个人,观哪一个地方,你还要去吗?不用了!就在你心中。那你问真的有到吗?这意念很骇人的,你的意念到哪里,其实你的心也就到了,所以《楞严经》里面的意生身,就是用意念的,这不是法身!意生身是用意念产生的身,你念头起,你另一个神我身已经到那里去了,所以人家会看到你,其实你的肉体并没有去,是另一个意生身去了。

这里讲的如意神通,是随你已经证得的圣人境界的那种意念,圣人就是阿罗汉,或者辟支佛,或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如果是四禅境界的人,他是用意念,他是前面这些第一个境界。你要有如意神通,就一定要修到阿罗汉、辟支佛、或是八地菩萨,如来就更不用讲了,祂们是圣意一转缘六境,祂们要去的地方,直接转到眼前,然后或内或外,要转内还是往外,若内转者世界不促,如果往内转,世界不是很局促,就在眼前不远,你的身能至远,你说世界很远,但是你把它内转的话,转到你心中来,那远吗?当下就远至了,所以身能远至,一下子就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用意念,这是意念神通,若外转者身不远至,你往外转,身不去,但是促远世界令其在近,把远的世界转到你面前来一样,所以转步则着,一踏步就到了,这不是很好吗?此即中品神通。

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祂本来没有来去,为什么没有来去?那是更大的神通,就是第三种神通,心速疾通,想哪里就到哪里。这里的第二种如意神通就是想,由远处观近,或者是世界由内转出去的话,身体到远的地方去,如果是外转,把远的地方观到你面前,然后你举足,举足就到了,这两种,内转或外转,用如意神通。

 

三心速疾通,此通最胜,八地已上独所能得,令身轻捷至已成满,止于一心,即便至彼,故令菩萨以心速通往彼世界。

第三种心速疾通,此种通是最殊胜,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办法得到,因为你身轻捷至已成满,让你的身气充满了,然后非常轻便,止于一心,把心定在一念之间,然后即便至彼,你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从心里面灵机一念,你要到世间哪里,就像我刚刚讲的,释迦牟尼佛要降伏大迦叶尊者,祂到东胜神洲去取一个水果,祂就是用这种方式一下子取回来,这个念很快吧,就到了、就回来了,所以祂对大迦叶尊者说:「你先回去,我马上就到」,真的就马上到,祂已经去东胜神洲跑一趟又回来了。如果用飞的,几码要花几个小时吧,就算是像飞弹那么快,也要花时间。但这不是,在几分或几秒里面就成就了,这心速疾通,要八地以上菩萨才有办法做到。

你看只要有小小通,我们人间就会非常轰动,如果是证到四禅天天神的通,那就更加不得了了;那八地菩萨、阿罗汉的神通就更加不得了了,佛就更不用讲。所以你看《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里面在讲,菩萨的神通和一般四禅天的天神的神通,二者不能相比的,菩萨的太殊胜了。

 

若依《俱舍》第二十七及《顺正理》意势神通唯佛所有。故顺正理七十六云,行有三种:

若依《俱舍论》第二十七品,或者是《顺正理》这本书,说到意势神通唯佛所有,这意念可以很快达到的力量,只有佛才有。《顺正理》七十六品里面讲,行有三种。怎么来行?就是运你的身体来动,要到哪里就到哪里,有以下三种。

 

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俱舍亦同)。

一者运身,这跟上面第一点讲的一样,举身如鸟飞空,乘空行犹如飞鸟,运身就是用你的意念,运起你的身体在虚空飞。讲到这里,我们说鹿野苑是「仙人堕处」,仙人为什么先成仙呢?仙人就是心清净了,当然心清净是闭门造车去修的,他不是实际面对境界这么去练,所以有一天,有一个仙人要去受国王供养,每一次来受供,国王就亲自去迎接他,因为他是举身,仙人是举身而已,举身在飞,所以飞下来的时候,一定要有人去接住他,就像用降落伞降落,降落伞降到地面时,你的脚还是要往前跑几步才能停住,没办法马上停住,举身飞就是这样,有点冲劲,所以每一次来受供,国王就要出去迎接他,迎接他是用抱的,飞下来是抱住他。

有一天国王有事不能亲自去,就请他的女儿去迎接,国王的女儿当然是长得很漂亮,请公主帮忙去迎接他,国王想仙人修到会飞,应该是心很清净、不动心才对,结果仙人到了,公主就像国王一样双手去捧着仙人迎接他,仙人是靠以前那样土法炼钢,潜居去磨练出这个意志力,才有神通的,没碰过女孩子的身体,一碰以后,怎么那么柔软,还有香味,一下子起了分别心,神通马上失掉了。后来这仙人要回去,他没有神通了,怎么办?也不能自己溜走,就找借口说:「今天我要看看皇宫外的这些老百姓怎么生活,我要用走的。」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以前是飞来飞去,现在不行了,这个就是说,真的心要清净是不简单的!

举身这个力道完全是用意念去举的,当然后面两个也是用意念没有错,但是四禅天的天神和仙道的仙人,是用磨的磨出来的,碰到这种真的境界,就没有办法对治,所以神通就失去了,为什么说鹿野苑是仙人堕处?也就是仙人看到底下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他们起了分别心,淫欲心一起,心不净,当然就掉下来了,所以鹿野苑又叫做仙人堕处,就是这么来的,这是第一种运身。有一些是你不接触境,你心可以净;有一些是你接触那个境,你的心真的是清净的,那是无所谓了!菩萨是在磨练这种定、这种智慧。

比丘是声闻乘,声闻乘就是成阿罗汉的,阿罗汉和菩萨道是两种不一样的系统。你去守比丘戒,是很严格的!为什么?因为你要成阿罗汉、求解脱,你去修菩萨道,菩萨道是要增智能的,从智慧去学习未来要成佛的,所以以菩提心为重。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度众生,因此第一个是修自己的智慧。所以过去的比丘跟菩萨是分得很清楚的,我们这部经讲到的大阿罗汉,大阿罗汉要不住空、不住有,一切法无执着,那是在训练他成为菩萨,但是比丘、比丘尼他们是绝对要成就阿罗汉道,现在也有比丘在行菩萨道,他如果是大乘菩萨的话,只有菩萨,没有什么大乘比丘,比丘是声闻乘。

现在我们中国才有不一样,如比丘菩萨或是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这是中国比较特殊的佛法,把这两个合在一起。如果你是一个比丘,讲得都是一些小乘法,是比丘法、是解脱法,那你会说这是小乘的,绝对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一定要进入陀罗尼门,起码进入阐述《方等经》、《般若经》以上的这些道理。如果只有讲《阿含经》,讲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当然这些都是基础没有错,但是你就导他们到这里,帮他们导到小乘修行,就没办法往前走,我们说这是大阿罗汉行比丘之行,教人家成为声闻,不是成为菩萨。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研究比丘和菩萨有什么不同。

还有比丘的戒律以戒淫为第一,菩萨以戒杀为第一。戒律有好多种,排在第一个重戒,比丘是戒淫为第一,虽然排是杀、盗、淫、妄这么排,比丘是把这个淫欲心当作第一个要断的,因为你淫欲心不断就不能解脱三道,六道轮回,而菩萨祂不畏生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六道里面哪一道都好,随缘这么去流转,但是每一世都是在修这个智慧,和要渡众生的心,所以他是以戒杀为首,因为不食众生肉、不杀生,你要度众生,还去杀生?这怎么说得过去!所以菩萨以戒杀排第一,这四重罪,这五种罪,这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刚刚讲的仙人,一接触到异性,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过去都守戒律的关系,不去碰,南传的都是这样,在同一个屋檐底下,不能男女住在一起,所以比丘男众要住一边,比丘女众就住一边,不能在同一栋里面有男、有女,分得很清楚,所以才有男众道场、女众道场。这到中国就不一样了,一个道场里面分东单、西单,反正就分了,在南传的没有这样,男传本来就没有比丘尼,有也很少,像西藏也没有比丘尼,是最近慢慢在改了,改到底好不好?改就是道德水平在退落,不见得是进步!

你说男女平等是进步没有错,女众你一发心修行也是会成就没有错,但是总是业力比较重、习气毛病比较重,所以要发大心,要狠下心去修,要比男众更有信心、威力、投入去修,不然一定没有男众那么自在。男众修起来没有烦恼。所以有的法师他不收女众,就算很多女众因为过去的因缘,一直要跟着他,他都说不要,说:「我不要因为一个女众出家,五十个比丘都跑掉了」,因为女众的忌妒心、占有心很强,天天师父东、师父西的争宠,这就完了!所以法师也是很有个性!但讲起来就是没有菩萨心,菩萨心哪有分男女?要度就全度嘛。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所以也不能讲对错。 

2009.05.13.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