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45)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整段偈语:「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离言无二义,这种道理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愚痴的人,他没有办法做到这个样子,所以他们愚痴迷惑,学到有、世间相现起,他就非常执着一切相是有,因为他的能力可以看到一个世界、千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他认为是有,于是就执着有相。如果是证到阿罗汉,空相证得了,他则说一切都没有,所以才能解脱。证是可以这么去证,但后面还有一段你还没有证到,如果以这个先入为主,进入空理,去说空理而否定一切法,那也是进入戏论中。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我们说明过很多现象,如果正定那是对的,但一般人没有佛法的熏习,若非不定就是所得的定都是邪定。因此都流转在极长的生死海中,受极大的痛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最后你因为违背这种正确的智慧,所以当生牛羊等类中,将会出生到畜牲道里面去。

 

言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者,此后有二句明能生恶趣失。谓彼愚夫非但违于无二真义,复违如是正智及论正智,即是证无二智。论谓言论,即说无二圣教言论。由此复违正智论等,当生牛等诸恶趣中也。

「言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者」,如果你对佛法不了解,那就违背正确的智慧。正智论就是「离言无二义」、「离言法性」。如果能够懂离开空、离开有,要这样来认识法义的话,你就很客观,不会执着这空、有二义。所以离开言说相的话,没有二义,这是佛所说的真实义。我们学佛法都有阶段性的,如果是进入圆融菩萨道的时候,就一定要懂得这句话。

此后有二句明能生恶趣失,我们所谓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牲,你如果是违背了离言无二义,或者离言法性做不到,你落入乐着一切有为法,或者乐着一切空理都不对。尤其是违背这二个正知见的话,会落入恶趣中。谓彼愚夫非但违于无二真义,空、有这无二的道理,愚夫之人不懂,所以,我们从开始这段经文就在讲,幻化师在四衢道中所幻化的一切动物,大象、马,或者士兵、车辆等等的,愚夫都把它执着真。明明看到是化的,你还是执着为真,这就是愚夫。假若你说,这个人是幻化的,幻化的虽然能走能动、有血有肉,但你说这一定是假的,不承认化出来的法是真的,这样也还是执偏空之理,这是恶慧。

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不要去讲对错,你安住你的心,离空、有这二义就是了,佛法就是在告诉你这种道理。所以,愚夫他们非但违于无二真义,不能够无二义,二种正智。

复违如是正智及论正智,自己看不清楚或者看清楚又故意执着你所知所见,所以,就是违背了佛所说的正法,又喜欢去论一些你所执着的都对,这就是没有证到无二智。如果能够证到空、有都没有分别,都不去执着,就是证无二智。论谓言论,即说无二圣教言论。佛法从三乘教开始讲起,人天教、声闻教、辟支佛到菩萨,人天、声闻、辟支佛、菩萨、佛总共有五乘共有,人天把它归在比较低阶的修行,人天就是善行,不去讲它,起码就是三乘。五乘最基本,五乘共法,撇开人天不讲,人天就是善行。三乘教就声闻、辟支佛、菩萨。《方等经》是跨于声闻跟辟支佛的。

到最后只有一乘,一乘佛法是讲成佛的,一乘佛乘。你现在在学《解深密经》就是在学这一乘佛乘。所以,不要去执着有、不要去执着没有,无二圣教言论,当然修行过程要经过这些,你到一乘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去执着二圣教声闻、缘觉,那人天这种教义更不能够去执着,这不是我们真正佛弟子要去做的,除非你的根机不够。所以,有一些菩萨专门就是在讲这种人天佛教,让你出生好人家或者出生做天上的天神、欲界众生。不是说菩萨不好,是菩萨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教育这些人:「你既然不能得解脱,你就去人天道」。你既然能得解脱,你再往前走,就走入菩萨道。

如果不行,那就住在逐空的解脱道里面、入涅盘,这是没办法的,哪一些人根机成熟,便要学哪一种法。如果,你是当佛教的菩萨,你应该什么法门都要懂,不要只教一种法。你说你学了一种法,这种法是哪种密法或者显教的法门,你只弘扬一种法,那你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是什么法都要懂,看众生根机给他适当的教化。所以,你所教化的范围围就很广,低到人天果报,中到声闻觉缘,上到菩萨道,你看哪个根机、知见、智慧在哪个阶段,你都适当的给予教化,这样才是正确的。你可以看到很多不管在家或者出家的师父,执着一个法,你们有智慧可以分辨,那就是代表他们的境界,就是五乘共有,或者三乘共修,还是只有一乘佛法?这是因果的道理,勉强不来的。

所以,论,不要去讲无二圣教言论,由此复违正智论等,因为你在违背正智论等,所以,等于在毁谤正智论、大乘等等的,所以,你很有机会堕入三恶道中。当生牛羊等诸恶趣中也。我们无知常常会犯错!不懂,我们就少讲话,等到你修到哪里,就知道──原来是这样、原来是那样。现今我们造了很多业,毁谤这个法、那个法、显、密教,好在世尊慈悲,讲了很多让你脱离三恶道因的咒语,所以,你要赶快去修,懂了以后就不要再犯这个毛病。譬如〈佛顶尊胜陀罗尼〉那是消除三恶道的。我们以前造了无量业,也许是生入牛羊群中,赶快去持〈佛顶尊胜陀罗尼〉,赶快去修持,那以后就不要再犯了,不然你违正智论,当生牛羊等诸恶趣中,又犯了三恶道的业了。

 

自下第二,释超过寻思所行相。于中有二:初长行广释,后以颂略说。就长行中,复分为六。一菩萨问,二尔时下世尊略答,三何以故者菩萨征问,四我说下如来广说,五法涌当知下喻说,六如是法涌下举法同喻或可结答。或可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喻,六合。依真谛记:一菩萨问,二如来正说,三譬说,四合结,五偈颂。就初请中,文别有三。初标有所请,次陈所请事,后正陈所念。

自下第二,释超过寻思所行相,不能用思维的心来说明。甚深非愚之所行,不是愚痴的人能够去做的。于中有二,初长行广释,后以颂略说。长行就是经文,经文有很长的说明,也就是长行;后来就用略颂,就是现在我们在讲的这几个句子。就长行中,复分为六个部份,我们从第二品开始讲起,讲到现在分为六个部分,从这里举出来解释。

这段经文有六部份,一菩萨问,第一个是菩萨先问,当然还是菩萨答。二尔时下世尊略答,第二个尔时以下,由世尊略答,我们还没有看到世尊答,都是菩萨问,世尊答的话还没有介绍到。三何以故者菩萨征问,第三个菩萨在问为什么这个样子。四我说下如来广说,第四个这段经文里面的,有关尔时或者何以故也好,以下由如来广说。五法涌当知下喻说,法涌就是法盛,有的翻成法盛,有的翻成法涌,就是法像泉水一样的涌出来。在法涌当知以下,则为喻说。六如是法涌下举法同喻或可结答,法涌菩萨再举出譬喻说,或等于做一个总结回答。现在我们看到法涌部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喻、六合。这跟上面有点一样,但上面有举几个字的经文来稍微说明一下,这里却根本不去讲内容,只举出单一一字来说明这一段在讲什么。第一个是问,第二个是答,第三是菩萨征询,第四个是解释,第五个是譬喻说,第六个是合、总结,把上面的道理再合拢起来说明。

依真谛记,则是分为五段:一菩萨问,二如来正说,三譬说,四合结,五偈颂。第一个是菩萨问,第二个是如来正说,第三个是譬喻之说,第四个是总结总合,第五个用偈语再重说一次。所以,同样是一段经文,每个大师解释的时候,分段当然不一样,这我们不要去管它,我们不是在做研究,我们是在研究经义、经典的义理,所以不必说谁怎么分、怎么分。就初请中,文别有三,开始在请问的时候,他说文章有三种内涵,第一个标有所请,第二个陈所请事,第三个正陈所念,就是正式的来陈述他所有的概念、观念。大略我们已经了解,这些大师他们解释三段、五段、六段的说法,都离不开这些经文自己的解释。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第一段是菩萨问、菩萨答,到现在才正式的进入菩萨问、佛来答。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下对上问话或回答用「白」。

 

此即初也。言尔时者,发问时也。法涌菩萨(Dharmodgata)等者辨问答也。解节深密皆云昙无竭,依智度论名为法盛,故九十七云问:昙无竭菩萨因缘云何?答郁伽陀(udgatap.p.udgam)秦言盛,达磨dharma秦言法,谓此菩萨在众香城随意说法,令诸众生广种善根故名法盛。真谛大师记云:昙无竭菩萨若存天笠正语应云檀兰Dharma无竭多udgata,此云法上。然此菩萨住居八地,依法身上起故名法上。一云昙者,梵音此云法也,言无竭者此即汉语,胡汉并陈故云昙无竭。大唐三藏翻为法涌,菩萨法辩用而无竭犹如涌泉,法喻双举故名法涌。

此即初也。这一段的第一部份叫做初,言尔时者,那个时候,就是发问时候也。法涌菩萨(Dharmodgata)modgata就是涌或者有的翻成盛,就是很多的意思,在〈药师咒〉里面也有这个字,samodgate也就是涌出来或者药效产生、非常兴盛之意。udagta是过去分词,udagtam很多很多的来,叫做涌、盛。

法涌菩萨等者辨问答也。《解节深密经》里面,这是另一种《解深密经》的翻译、摘要,取出几品出来翻,没有全部翻,法涌菩萨翻成昙无竭,无竭就是不尽,昙是法,就是法不尽,不尽就是一直出来、一直出来,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他的思维,他讲经说法都演译非常深远,讲得没完没了的。所以在《大智度论》第九十七品里面,他问:「昙无竭菩萨因缘云何?」这菩萨有过去世的因缘,那昙无竭菩萨祂过去世的因缘是什么呢?当然这个是论,所以要自问自答,问是假设别人不懂,会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菩萨做论自问自答来解说。《大智度论》里面就是在解说《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要是《大智度论》你全部看完,你什么法都懂。你要讲经说法、概念、修行的次第、走的路对不对都在里面。

这里怎么回答呢?郁伽陀(udgatap.p.udgam)秦言盛,达磨dharma秦言法,谓此菩萨在众香城随意说法,祂在古代的印度地方有一个地方叫众香城,他在那个地方随缘述说佛法,令诸众生广种善根,故名法盛。所以,菩萨祂的所知所见,都依你的根基是什么料子,祂就跟你讲什么法,从人间道,讲到解脱道、讲到菩萨道,要成如来的都依众生根基。你说你智慧很高,不是一下子就跟你讲很高深的法,你还是要从头学。最基本还是要跟你讲,当然你吸收的比较快,有智慧的听一句就懂十句的,那这一句还是要讲,讲了他吸收很快,当然进展就很快。

如果,根本没有善根,今生才接触到佛法开始学的,你就要跟他讲:「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这五戒开始修。善根、什么料子,就给他什么法。到愈高的境界,也要讲出个所以然,人家才会信服。所以,叫做法盛大菩萨,祂是菩萨摩诃萨。一般菩萨摩诃萨,八地以上,八地菩萨一般来讲都有神通了,我们讲真正的神通都在八地菩萨现起的,因为祂心清净,不动地菩萨,可以发起六神通,而且神通比三界里四禅天的天神五通的范围还要大、还要深入。

一般的,譬如天耳通,一般只是听到众生声音,而菩萨摩诃萨,除了听到到众生微细的声音外,还知道你过去讲过什么话、现在讲什么话、未来讲什么话,不是只有当下。所以,神通是三不等的,你不要讲世间禅就有五神通,五神通那个有五神通的内涵,阿罗汉有五神通的内涵,再加一个漏尽通。八地菩萨因为他智慧大,祂的神通更是比声闻乘的神通还要大。你这么比来比去,你就知道,为什么如来的一切神通大于一切菩萨?因为菩萨摩诃萨还有很多死角还没学到,心还不是完全清净。

菩萨摩诃萨比那个解脱的阿罗汉神通更高段,这在《解深密经》,或者在我们编的《禅修讲义基础篇》里面就有提到。《大乘理趣六般若罗蜜经》就有提到大菩萨的神通内容,那才是真正更大!所以,菩萨摩诃萨应该讲了很多,令诸众生广种善根,这个很重要。有的刚初学的,智慧不够,你就讲「心中心法」、大乘佛法多好多好,或者这些非常高深的《解深密经》、《圆觉经》、或者《楞严经》,就不对机。菩萨话不是乱讲,而是要懂各种人的根基,他如果不行,就不能强讲。对愚痴、凡愚的人不能讲高深的法,如果讲深法,那这个菩萨就造魔业,魔业不是不好的业,因为你的对象不对,这种初学的,你怎么跟他讲深法?譬如,不要执着魔术师所变的是真的,你说那个不对,你要学《解深密经》里面的离言无二义、离言法性,这种很高深的法,那你等于是在造魔业一样。

当然,如果对象是比较高智能的,你不会只跟他讲浅机的,因为你是菩萨不至于这样不辨程度,你既然是菩萨自然懂得他的根基。一个人先问什么问题,你就可以判断他在哪一个阶段,你就有能力教他再来要怎么走,什么法门是适合他。这要因人而教化。有的同学就会跟我抱怨:「别人讲什么、问什么,您就跟他谈很多,我问什么您却都不讲!」有这种人?因为,你太喜欢胡思乱想,我再跟你讲,你不是更迷迷糊糊的?所以,要你放,不要执着!所以是因人而教。一个人爱讲话,你再跟他讲很多,那他不是烦恼更多了吗?你不是救他,是在害他。这种人应该让他修空观,空空的、笨笨的,什么都没有了,空观!等到空空、笨笨,什么都没有了,你再棒喝下去:「什么没有?一切世间因缘法很多,都是真实的!怎么会没有呢?」把他拉回来现实的世间来。

所以,释迦牟尼佛每一个弟子都被维摩诘居士駡过,看你是执着在那一个阶段,他就可以駡你;你是什么大菩萨的话,你应该什么都懂,被教化的人当然比你浅,你看得清楚他的根基,要给他种什么善根,要有这种能力才够。这里讲菩萨的名字叫法盛,真谛大师记云:昙无竭菩萨若存天笠正语,如果用天笠(天竺)国的印度话来讲的话,应云檀兰Dharma无竭多udgata,此云法上。法很高,然此菩萨住居八地,八地大菩萨,依法身上起故名法上。为什么叫法上呢?八地菩萨是法身大士。登地菩萨就有法身,但法身不清净、不净。法身本来是无相,哪有什么所谓清净、不清净的呢?每个人没有开悟也有法身,也有一个无相的身,也有一个本来就清净的法身,但因你的习气比较多,法身跟你的习气二个搅和在一起,就变成不净的法身。

所以,有初地菩萨的法身,有二地、三地……到八地,八地才是有点样子,但还是不能跟九地、十地地比,不能跟如来地的菩萨比,更不能跟成佛的如来比。像八地以上就可以称为法身大士,大士就是指开悟的人,才能称为大士,开悟的人祂一定有一个法身,证得法身起,那这法身到底清不清净?清净、不清净依什么来分?初地没有化身,所以可知祂尚未清净;二地菩萨没有化身,是有点清净,但不够清净,三地菩萨明地,明地心会发光,表示心有点样子,但祂只有一个化身。所以,三地菩萨,你想祂,祂就化一个化身出去,但祂本人不知道。

若是佛如来、观世音菩萨,你千万亿人同时想衪,衪化千万亿人出去,衪可以不去理他,因为衪在定中,衪要知道、不知道都可以,衪们的能力够,当然也可以知道。三地菩萨不知道。像上悟下本法师,我问他:「某人说,他在修法中,你去过?」上悟下本师:「我不知道!」知道的话,就是不简单的菩萨,不知道,当然就是小菩萨三地菩萨,修到五地菩萨才三个化身。但是,像有人自称可以化身去跳舞,你想,会当菩萨的人,他会去跳舞吗?连吃饭都懒得吃了,还会去跳舞吗?这真的是无知的人乱创造。五地菩萨已经很高了,不知道要修几阿僧祇劫,才能修到五地菩萨?

初地到八地菩萨要修一阿僧祇劫,现在有几个方便,一个是你要念〈大悲咒〉赶快天天持〈大悲咒〉,你的心就能够从初地直驱八地。你〈大悲咒〉持很多了,心是不动了、没烦恼了?对!但是你的智慧不够、神通不够,所以还不是真八地,只是心是不动而已;心也不是完全不动,小事情可以不动,比较大的事情还是会动,就乱七八糟了,还不是完全不动。真正八地不动地,就不动,虚空一切因缘来,祂都能不动,何况是人世间这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情?我们修行,认识佛法,义理要懂,圣者祂们的境界要懂,这样你才不会走错路,或者乱讲话,说你:「不得了了,修到哪里哪里了!」多懂祂们的境界,你就不会胡说八道,犯了大妄语。

前几天来了一个mail,说他看虚空宇宙都是在他的眼底,我说:「不得了了,你有没有打大妄语?虚空多大?你到看到有多大?」我们不用想也知道,他说的虚空是在讲天空,他不知道虚空有多大。如果懂虚空多大的人,不敢讲这句话!你说这个银河系,你看一个银河系就已经不简单了,何况讲虚空、宇宙?宇宙是我们一般不懂的凡夫在讲的。他的宇宙就是我们所指的木星、土星、金星等的,那个还不是只有一个银河系而已,科学都还没有办法走光,还看不光,你不要讲宇宙。虚空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无尽,没有尽头的,我们当然懂他,但你要跟他讲:「你这样讲,这样有没有在打大妄语?」你们看虚空,虚空本来没有颜色,你看那蓝蓝的天空,什么蓝蓝的天空?空就是空,哪有什么蓝蓝的?蓝是因为水蒸气聚集在一起的,你以为都看到眼底。但虚空本来就无相,哪有什么可以看到什么东西?所以有时候,无知就会依你的知见乱讲。

依法身上起,为什么称为法上呢?因为八地菩萨已经证到法身清净了,不是最清净。最清净是佛。祂是法身有清净了,所以从法身上来讲,称为法身上。一云昙者,梵音此云法也,言无竭者此即汉语,刚好发音跟汉语意思都通,下面翻无竭陀,胡汉并陈故云昙无竭,无竭是永远不尽的,刚好符合汉语,所以昙是法的意思,后面是无竭,合指「永远不尽的法」,所以你要看音或意思都可以。胡汉,(胡指天竺国),胡语、汉语并在一起讲,所以称为昙无竭。

大唐三藏,即指唐三藏,翻为法涌,菩萨法辩用而无竭犹如涌泉,菩萨祂们对于法都有无量的辩才,你只要一出口,祂都有办法把你辩倒、把你导正。你逐「空」,他就用「有」把你反驳掉;你逐「有」,他就用「空」把你否决掉。你永远都会讲输,因为你是来求法、来问法的,所以,一问一定输掉的。因为祂们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像涌泉一样。法喻双举,法跟譬喻双举,涌泉就是一种譬喻,用泉水来代表你法的涌出,你的法涌出来,像泉水一样,源源不尽的在喷。所以,法跟譬喻这二个一起举,故名法涌。这段是在解释菩萨名字的来源。

 

【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

这中间,法涌菩萨自己讲,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聚集大会,在讲《解深密经》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东方,太阳出来的那边,再过去、再过去,有七十二个恒河里面萨那么多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七十二个恒河,七十二个恒河里面的沙是无量无边。这只是一个概括的数字,因为太大了,所以不能讲。所以,往东方去七十二个殑伽(Gavgā恒河)沙等世界外,那边有一个世界。很多的经典,只要一举例都举恒河,这里不是讲恒河,是讲恒河里面的沙。只是一个概括的数字,因为太大了,所以不能讲。

往东方有七十二个伽殑,这伽殑(恒河),很多的经典一谈到举例就一定举恒河,他不讲恒河,都讲恒河里的沙。恒河已经无量无边的多,这世间中称恒河的河已经很多了,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才称恒河而已,在宇宙之间有很多的恒河,那为什么呢?后面有専章在讨论这恒河,在谈经的时候,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你要懂这个典故。为什么不举长江、黄河呢?这个恒河的水就比较干净或怎么样吗?不是的!是这个河的名字永远不会变,其他的河会变,那一个好事分子看不顺眼,可以把长江或者黄河的名字改一下,或者朝代不同了,或者一百、二百年以后,名称会改。所以,你现在看地理名称,过去的大镇叫什么名字,现在不是了,所以它就要注明。譬如现在的武汉,在过去叫什么,三国时代叫什么,你不举过去,你现在看历史记载,会兜不起来,所以名称会变,因时间改变会变。但这恒河不会变,后面会谈到这些。

有七十二个恒河里面的萨那么多的世界,在东方过去、过去,那个世界叫做具大名称,他们的世界中的如来称为广大名称。他讲: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在先日(前天)在七十二恒河沙数外的东方世界,那个具大名称的世界,从那个佛国土来这个地方。那走了多走?下来这几段很有意思,可以让你学习到这些大菩萨怎么发神通、神足通,一念之间就到了,哪怕是在七十二个恒河沙世界那么远、那么远,不知道多少银河系,衪起心动念就到了,来参加这个《解深密经》法会。

 

自下第二陈所请事。此意说言,外道聚集论胜义谛,竟不能决,故知胜义超寻思境。于中有四:一陈往来处,二见其聚集,三诤论不决,四显不决相。此即第一陈往来处,文有两节。初言从此等者,显其往处;后云我于等者,辨其来处。此明法涌从此世界,往彼名称世界助化众生。

自下第二,上面讲六段,这是第二段在陈所请事,他要请佛说什么事。此意说言,这意思是说,外道聚集论胜义谛,竟不能决,当然此处我们尚未看到正文,这里他先提出来解释。

在那个大名称世界里面,广大如来的那个地方,有很多的菩萨他们在讨论什么叫胜义谛?搞不懂。这些外道聚集在论胜义谛,但是竟不能决,不能够决定到底哪个道理是对的,谁讲的对,没有决定性的结论。表示说外道没有那种智慧来判定哪个道理是对、不对。所以你在学《解深密经》,刚讲的偈语已经告诉你──「离言无二义」,这是甚深微妙法,凡夫不懂。外道当然是凡夫,虽然他天道、寿命久远,但就是不能解脱,故不能决。故知胜义超寻思境,所以可知,非常殊胜的义理,应该是超越你可以去想、可以去思维的那种境界。如果胜义谛可以用心去想、用嘴巴去讲,那一定不是胜义谛。所以,第二品在讲胜义谛品,在讲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什么都不去执着的相,这是真正的胜义谛,但外道不懂。

于中有四。这些解释经文的菩萨实在不简单,经文光提到这样,他们就能够解释成这几点,也许他们已经有神通力,可以观已经有天眼通、宿命通,可以观这个菩萨从大名称世界来,祂所讲的这段话内涵是什么,所以他才能解释出来。他说,外道在谈论胜义谛、胜义谛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够决定,以上这当中有四层意涵。

一陈往来处,法涌菩萨讲这段话,就是说:我从哪里来。对佛讲、对大众讲,当然佛知道衪从哪里来,因为衪要讲哪一部经,十方虚空一切世界哪个佛都会知道,普通佛都会发光、发瑞光,这个光是不打折扣的遍虚空、尽法界,都会有光明,所以不管是无量恒河沙外的世界,都可以看到,那这些菩萨他们不清楚,所以,问祂们的世尊:「这个瑞光是什么光?」世尊就回答:「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过去七十二恒河沙外,有一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的佛是释迦牟尼佛,现在衪要讲《解深密经》,所以你们赶快去听。你们去的时候,要记得帮我问候释迦牟尼佛:「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等等的,看经典都有这一段,衪讲这段话,是关于衪从哪里来。然后,衪为什么要问这段话?

二见其聚集,是法涌菩萨衪看到他们具大名称世界里面,有些的外道在谈论胜义谛相,谈了讲了好久。

三诤论不决,为什么会有诤论?因为都不懂才会有诤论,如果你懂了,那诤论什么?如果,小学生跟中学生一定会有诤论,因为智慧、学习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你谈的跟他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知见不一样。佛法也是一样,你是人天乘的,你去讲佛法,怎么能跟涅盘声闻乘去讲?当然讲不过!讲不过的,他又说他的最好,好在这些罗汉不会跟他们诤辩,因为他们都无漏了,你爱怎么讲就去讲,反正你就是不懂。所以,大概都是外道比较低阶的人,常喜欢去辩论,喜欢表达他非常殊胜看法的那些人,都是喜欢辩论的人。如果你懂的话,实在惭愧了,为什么?因为你再怎么讲,都没有释迦牟尼佛那种圆融的智慧,那又何必讲!

如果不是为了讲给各位听,不必讲,讲给各位听都是依经典来讲,不必发表个人的高见。现在很多人写书,都不依经典来讲,然后浪费人家的钱去印,印出来又骗人家的钱去买。现在我都不敢卖书了!以前我印的讲义,那个讲义还好,我们都是引用释迦牟尼佛经典的文字,有时候加几个字,来对文言文做说明。我现在也了解到,真正的佛法是不可以用钱买的。所以,你也就不要买了,你要嘛就直接看经典,看不懂就求其次,就看古德的解说、出家人的解说。像我们虽然有《金刚经》或《解深密经》的解说,但我们都还是依据古圣大德的解说,来加以说明,也不能自己乱创。古德在解说经典,那种用心跟细腻,有时候,你会觉得很烦:怎么那么多的东西!一部经,你看我们这部经要讲多久?不知道,已经上几年了,现在才到第二品,还在这里兜不出来。光《胜义谛品》讲到这里,才沾到一点边。

四显不决相,那个世界的外道,也是碰到这种的问题,「离言无二义,离言法性」,诤论不决。现在把他们没有结果的事实,把它显现出来,显其不决之相。

此即第一陈往来处。我们这二句经典,一个是发问,另一个是讲祂从哪里来。这里先讲祂从哪里来,文有两节,有二段。初言从此等者,显其往处,后云我于等者,辨其来处,后面讲来处。上面讲哪个世界、住处,祂住的地方,说明法涌菩萨是从具大名称世界来的。此明法涌从此世界,往彼名称世界助化众生。彼名称就是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度化众生。这段内容显现出来龙去脉,时空之间的交错,让读者有概念。

 

问:从此乃至发来至此者,说何处所名为此耶。有三说:

菩萨自问自答,问:从此乃至发来至此者,说何处所名为此耶,哪个地方叫做此?哪个地方叫做彼?只要写出文字就有漏洞,只要有漏洞就依其理解而说,现在有人解释,现在有三个就有三种说法,如果有十个就有十个说法,有二、三个就少一点,总是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组合大概有三个,有三说:

 

一云此者娑诃世界故。解节云从此娑诃世界向东最远。真谛大师记云:娑诃(sahā)世界者,娑诃是梵王名,此云能忍。此人见他胜事常生随喜,不超嫉妒,能忍许他有胜德事,故名为忍,非关忍辱说名忍也。由此娑诃领千世界即是千界主,从主立名号曰娑诃也。

一云此者娑诃世界故。这个娑婆世界就指我们这个世界,翻成中文叫做堪忍,我们这个世界是很痛苦的,在这里的人要学习痛苦的忍受。在那种非常愉悦舒服的世界里面,他们果报很好,像是生活在天上或者西方极乐世界一样,非常的殊胜,有的根本没有三恶道,这跟他们的业力所显现,或者他们的如来发愿要成立的哪种世界都有关系,所以,有很多没有三恶道或者根本没有女人,有的就只有圣人。像西方极乐世界你去起码都要有须陀洹以上的,不入三恶道的,你不是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很简单,你起码要断掉瞋心、断掉身的执着、疑心病,你不能有疑心病,佛来接你,你才放心的跟着衪去,你有疑心病,在弥留状态,佛来接你,你起疑心:「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起怀疑心的话就完了,去不了了!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娑婆世界。

向东最远最远的地方,在真谛大师的《解节深密经》说,云从此娑诃世界向东最远。真谛大师记云:娑诃(sahā)世界者,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梵王的名字,梵王是在哪里?在色界天的初禅天,初禅天,梵王应该是七地菩萨,为什么?因为初地菩萨是四天王天的天主,二地菩萨是忉利天的天主,不是我们所有世界只有一位菩萨去当天主,不是!初地菩萨跟二地菩萨是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有的人福报要去接那个天主,你说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他去度那一天的天子,有的是累劫都来人间当菩萨的、继续修,所以,你去那边的,你可以想象他天主一当的话,时间就好久好久,有的人就不去当,发愿每一世都要来人间行菩萨道,增加智慧,累劫修智慧,成佛时间会缩短。六地菩萨,耶和华菩萨在他化自在天,那是欲界天,有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再上去就没有欲望,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情色的欲望,吃的欲望也不多,所以,就入定了。

初禅天的梵天王叫娑诃,他有三天,最高是大梵天,他是里面的王,然后梵辅天,梵辅就是这些天神当辅助帮助梵天王来管理这些天神跟人间,里面的天神叫梵众天,总共有三天。大梵天王的名字叫娑诃,因此就以其名字来称我们这个世界的名字为娑婆。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人,这世界不是耶和华创造的,要真的讲也不是梵天王创造的。最高的是梵天王,梵天王他慈悲心比较重,还有忉利天子、玉皇大帝,这二位天神是我们佛法的大护法神,所以,释迦牟尼佛只要到天上都有他们二位左右跟着,下人间也跟着下来,这二位到现在都是佛教的大护法神、天神。我们说为什么叫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以梵天王的名字,此云能忍、堪忍。

此人见他胜事常生随喜,这个梵王,他看到好事情,他就要随喜,随喜就是心里高兴去做一点,或者赞叹人家或者自己也做。随喜有很好的福德。你没有钱没关系,你赞叹他:「你做这种事情很好、功德很好。」这样你就有果报,出钱有出钱的功德。你要懂得这些,你看经典就知道。我看这个很有感慨,听说世界船王欧纳西斯,他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边,盖了一个很漂亮的别墅,盖好以后,从来都没有去住过一次,但里面请了很多人去整理、打扫,都是住在别墅里面。这些人大概是在过去欧纳西斯在做功德的时候赞叹过欧那西斯,不然,今生怎会有这样的果报。所以,随喜功德是很好的,不要嫉妒人家。

不超嫉妒,嫉妒是最伤人的,会让男生变女生,女生入地狱。所以,嫉妒心是不能有的,嫉妒心会起瞋心,瞋心来了就会迷糊,什么话都讲了、什么业都造了。所以要心平气和,人家做什么好事就随喜,不要嫉妒。我们这个梵天王,能忍许他有胜德事,他人有非常好的德行,「你修得好,我赞叹你,我不会嫉妒你」,二禅天的天神,就修得比他好,所以,才会上二禅天。三禅天的天神,比他修得更好,四禅天比他修得更好,那这些声闻、缘觉比他不知道修得好几千万亿倍,他都不会妒嫉,都随喜赞叹:「你很用功,你得到很好的果位。」这个我们要学习,不要光听他的故事,有时候要反省我们自己。

他人有胜德事都能够容忍,能够不去嫉妒,故名为忍,非关忍辱说名忍也,不是有关于忍辱的那种,而是不嫉妒人家好事情的那种忍。不是人家駡你,你不能生气,要去修忍辱波罗蜜的那种,那种是很粗浅的。我们在讲忍辱波罗蜜,指的是忍冷热环境,忍不舒服的种种饥饿或者人家的辱駡等。那位来信的十四岁的小朋友问:「我为什么不能像忍辱仙人一样忍人家割他的身体,都能够很自在,我为什么没有那种忍功?」我回他:「那是三地菩萨在修的,你现在是地前菩萨,你修外在环境的忍热,人家駡你、你忍一忍,你修这种是很粗浅的忍,怎么能够跟人家拿刀子来割你身体,你还没有瞋心那种忍,那是三地菩萨在修的。」

为什么知道是三地菩萨?因为六波罗蜜是六地菩萨各修一个,然后,当然,这中间要互相交叉,在初地菩萨要先布施,你开悟以后,第一个还是要先布施,跟众生结缘、供养诸佛结缘。第二个持戒,不管你地前菩萨还是地上菩萨开悟修,还是要持戒,你先持再有成就也可以,或者你身先成就再来修,怎么修?还是先持戒再修,二地菩萨修持戒。三地菩萨就是这样布施、持戒,修忍辱法,要度到彼岸,他这时候的忍辱不是只有人的层次,更高,虚空之间所有众生因缘都要忍,不然会受到他的影响。四地菩萨精进。五地菩萨修禅定有成就。六地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修到这里的人,地前菩萨来修到这里也要开悟了。先开悟再来修这六波罗蜜,也是要花差不多的时间。

你觉得开悟再来修好像比较快,也没有,因为心是很难修的,而且登地菩萨不是只修你自己,别人的身体也变你的身体,别人的烦恼也变你的烦恼,因为你懂得多、境界也高,接触的范围也广,你修你自己也等于修别人,他成就等于你也成就,他不成就你就在那里,能力不够,也要再练、要练。你要度一个众生,这个众生起了瞋心,你不能安住自己,也起了瞋心,你就被他影响。所以,你不能学到空观的话,后面的众生有形、无形就是跟你一起修,你后面背了一大堆,如果没有很大的定力、智慧,会修得很累。也因为你如果是正规的修上来,你应该有那些智慧、能力,应该不会太离谱了,才会这么一直修上来。

那七地以上修什么?七地以上的菩萨就有方便波罗蜜,这一定真的开悟了,登地菩萨慢慢修,修修修,修到有七地的境界的话,他就有方便波罗蜜,方便方法度众生,开发很多方便法门,他不会很执着,他知道你一下子走不到那里,若硬要把你塞在那里,怎么可能?所以要用方便!一个人可以打坐四小时,你说他可以你也应该可以,但是人的根机不一样,怎么说他可以你就一定可以?像这种人你看他不行,那你就给他方便,你要教他方便法,但让他目标是不变,因此方便很重要。《大般若经》世尊讲的,你方便可以,但目标不能变,你要走到这个成觉者,那走直线最简单。哪个人可以做到?没办法!没办法,就绕着圈走,最后又走回原点,那么这样也不对,也不是方便!

讲到这点里也指出,一些上师帮人家看风水、赚钱、帮人家把公司搞得有声有色,你愈搞他愈离谱,因为钱多了,他还想修行吗?没有达到目标,这样不叫方便,你害死他了,所以你不要帮人家看风水、赚钱去,这样至少他可能因为没办法赚大钱,还可能乖乖去修行。你若帮他弄得好伟大,他还会想去修行吗?哪一个在富有的环境下,会要去修行?除了释迦牟尼佛。他当太子,有那么多的女众陪着他,他还是要出家,这是有宿世因缘。如果他没有那种根机,你说你要让他来学佛,你要先以利勾之,那你是勾不住的,真勾住是要能把他带来,真的到时候走修行路,这才是对的。

你不是,你帮他看风水,解除障碍,让他赚大钱,有钱他忘记了,以前还一年来几次,到后来都不来了、不见了,因为他事业大发、太忙了,这个就不是方便。方便就是一定目标不能变,我可以让你这么绕绕绕,但后来你还是走到修行的路上。譬如,你不吃素,要你吃素,你受菩萨戒一吃素,家人就反抗了,那你怎么办?就先吃锅边菜,或者怎么方便法。不能告诉他:「你受了菩萨戒不吃素,你要下地狱!」吓死他了!学佛法是要求解脱,你偏又把他绑死,还没有开始修就被你吓死,愈走愈退步,到后来就干脆不信佛教,改去信基督教,反正信天主还可以吃荤,还可以上天堂。

菩萨要方便,七地菩萨有很大的方便,没说好、也不说不好,你自己看着办,有业力你要自己去担。我跟你讲,我就要负责。菩萨讲话要很小心,讲错一句话,要担相当业力,不要说哪个事情一定好或者不好。再上去修「愿」波罗蜜,八地菩萨才能够发愿,为什么?因为他是法身大士,才能发愿。他发愿什么?发愿我要度众生?什么发愿度众生,度众生是发菩提心就要开始发愿,所以不是这个。八地菩萨法身大士,祂是发愿:「我未要来成佛,我的世界一定是怎样怎样,我要度的众生怎么样怎么样,看到我的人我一定要度他……」等等的大愿,想什么就发愿什么。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选这种有六道轮回的地方来?有大成就的人,才会选这种最难度的人来度。哪个佛对、哪个佛错?不能讲对错,是衪一念之间,衪在想什么──未来的世界怎么样!这是八地菩萨在发愿的,祂的愿力就会让祂很快成佛。所以不是我们这些「希望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等等的愿,这种愿不是真正的愿,不要以这个度到彼岸,没有。八地菩萨才能发那种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你说四十八愿很多?你去看它的内容,衪说:只要修到初禅天的人,有境界,我就让你成就。所以,你只要修到初禅的境界,阿弥陀佛就会示现来教你,让你入二禅、三禅、四禅,这是衪的愿力。当然,你也要忆念衪,因为衪在另一个世界,你想衪,衪都知道,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有很多都跟三界禅修有关。那药师佛三十二大愿,衪想的都是众生的病痛,怎么顾众生、医众生,所以,衪想的都是这些,所以,衪三十二条前十二条都跟众生疾病什么有关的。你以后修到八地菩萨,你也可以发愿。

九地菩萨就有力量,「力」波罗蜜。因为,有陀罗尼、咒语,心又清净,这种佛法的力量产生出来了。到最后十地法云地,产生一切智慧,讲经说法,游历虚空一切世界,到处去讲经说法。所以,菩萨不是只有在我们这里讲经说法而己,八地菩萨以上就到处走,十方虚空所有世界都会去,祂不是一个人去,祂是化很多身去的,八地菩萨已经有千万亿个化身。虽然一个本尊,祂可以化衪要弘化的几个佛剎土的世界,衪可以化很多的化身出去度众生。祂化出去是一个佛,或者等流身,或者六道众生一样的,或者化成什么,或者圣人什么的。你要懂得这些圣人,祂们的神通是怎么变化的,你学《解深密经》要懂得这些。

所以,十波罗蜜是菩萨道要学的。地前菩萨是先学六波罗蜜,地上菩萨还是要学前面的六波罗蜜,再加后面四波罗蜜都要修,不是光修一个,同时修、交叉的修,六波罗蜜不是只修布施就布施,布施里面你要学无住相,你用般若波罗蜜来行布施,这六种互相的一起修,叫共修,你有看《大般若经》里面,这些概念应该都有。

由此娑诃领千世界即是千界主,这初禅天,不是只有我们这个世界,在三千大世界里面有一千个世界由他在管辖的。初禅天概括几个世界,二禅天概括几个世界,四禅天我们这个风灾顶,概括多少宇宙之间的世界。你修到四禅天的时候,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灭了,你灭不掉,为什么?因为你是在风灾顶,风灾来的时候,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会灭了,先水灾、火灾再来风灾,来回七次,到最后,我们世界就没有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要一千九百九十六个佛都出现了以后,我们这个世界才会灭,灭的时候这四禅天在风灾顶,它不会灭。因为他概括很多的世界,灭了以后去哪里?你说灭了以后很好,灭了也不会很好,也是依业力感招到另一个时空的地点去。

如果,你是地狱道就感招到另一个地狱道去,如果是人道就感招到另一个人道。所以,虚空之间的一切众生一切不增不灭,总量不增不灭。有的变石头,有的变成什么,量都一样,蚂蚁很多、动物很多,也许是上面的天神太多,下来下生的,大家交换角色,不是你永远都当天神,六道里面天神也会轮回。以上讲,他领千世界,从主立名号曰娑诃也。以他的名字来立我们这个主要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这个是因为谈到他从哪里来,来到哪里,先提出这一段。

2009.05.0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