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44)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稠林者gahana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法华经》方便品:「入邪见之稠林。」《十地经》举出:诸有情心(sattva-citta)、烦恼(kleśa)、业(karma)、根(indriya)、胜解(adhimukti)、意乐随眠(2śayānuśaya)、受生(upapatti)、习气相续(vāsanānusandhi)、三聚安立(tri-rāśi-vyavasthāna)等十种近稠林行(gahanopacāragahana +upacāragahana密不透露的,upacāra沉思默想 )之名。《大宝积经》亦举出十种稠林之名,即:心行稠林、烦恼行稠林、意乐胜解行稠林,根行稠林、种种界行稠林、随烦恼行稠林、死生行稠林、三世业报稠林、习气烦恼行稠林、诸根行稠林。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七,则以贪瞋痴三毒为三种稠林。

上次留下一个名相「稠林」今天把这个稠林解释一下。稠林在佛教的名相里面也是烦恼的代名词,稠林者gahana,又作谜,也就是密茂之森林。密茂的森林进去以后就迷失掉,故佛教比喻众生的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所以稠林等于是烦恼了。种种邪见、好辩论等等的,都有如入稠林一样。

《法华经‧方便品》:「入邪见之稠林。」你有邪知邪见,进入这森林中这森林很茂密都看不清楚那更是迷糊了。所以说有邪见的人,看不清楚佛法的道理就像进入茂密的森林中一样在里面迷失掉走不出来。菩萨《十地经》里面也举出诸有情心(sattva-citta)、烦恼(kle0a)、业(karma)、根(indriya)、胜解(adhimukti)、种性(gotra)、意乐随眠(20ay2nu0aya)、受生(upapatti)、习气相续(v2san2nusandhi)、三聚安立(tri-r20i-vyavasth2na)等十种,都是「近稠林行」,接近稠林之行(gahanopac2ragahana +upac2ragahana密不透露的,upac2ra沉思默想 )。

「诸有情心」(sattva-citta),有情众生之所谓有情就是受五蕴身所影响色身执着为有我,感情觉受俱烦恼,想、行、识诸心也认为这是我。有情是sattva,心是citta「烦恼」(kle0a),这kle0a在往生西方净土的咒里面有。kle0a它是二合字,第三转音(i)和第七转音(e)都可以读。「业」karmar 不发音,所有r接二十五字门,都是有涅盘的意思。五句门的第一个字ka,就是业。业里面有我,有我就是我执重。你懂悉昙后,现在来做这些语词的分类,就很有意思了。这r是法尘、这ma是我,我中有aa者本不生,所以要无我观。造一切业,远尘离垢!ra 里面也有涅盘的意思,所以就远尘离垢,要远尘离就成无我,所以是karma,我所造之业要能能力观为法中无我

再来「根」(indriya),应该要安大空音进去,就是iandriya,我们自根本来是不会造业的,但如果加上分别心,它就会被污染,所以六根不净。其实六根之本,是不会造业,是我们的执着,让它蒙受其不明。

「胜解」(adhimukti),mukti是解脱,这里加adhi,在知见上有特殊的了解。adhimukti,有的只有读mukiti不发音,你要照翻译的念,他如果有翻汉字,你就要念mukti,每个都有汉字的音,你就要念,这就是二合字。

「意乐随眠」20ay2nu0aya,随眠也是一种烦恼,像睡觉一样,人睡觉就迷迷糊糊了。所以你很喜欢进入如迷糊糊状态,就是意乐随眠。

「受生」(upapatti),「习气相续」(v2san2nusandhi)。「三聚安立」(tri-r20i-vyavasth2na),这上次讲了,三聚安立,这三种就是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如果不修佛法的正定,都是烦恼聚,不然就是邪定聚。

所以讲这十种名词都已经接近稠林之行。稠林之行,后面有跟你解释gahanopac2ragahana+upac2ragahana密不透漏、密不透风的意思,upac2ra沉默沉思默想把这两个凑在一起就是你坚定的妄想执着,胡思乱想,就像稠林一样密不透风,这是稠林的解释。

另外在《大宝积经》亦举出十种稠林之名,也许你听过《大宝积经》也许你不知道密勒日巴尊者他能够去修行,就是拿着这一本《大宝积经》他曾经造了很重的业去学外道的邪咒,叫做黑咒去加害自己的亲戚和村民因为他的财产被他的叔叔、伯伯侵占了他非常生气就去学这黑咒,造业了,然后下冰雹、闹水灾,把他的村民都害死了,还好他有这一部《大宝积经》,他就一直在读这《大宝积经》,他的师父为了磨掉他的业力,要他从山下把搬石头到山上,然后到了山上又要他把石头搬下去山下,在这么不断的一来一往间,折磨他,习气、心地和脾气都是要用这样的苦行来消磨掉。

所以你在修心中心法时,是很辛苦地在熬脚痛,这就是在磨你的心性。脚痛但是心很自在,不以为意,能够二小时、三小时、四小时、六小时这么的熬下去,你就会成就。所以心很重要!心不柔和,是没有办法成就任何法的。所以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心,让它怎么柔和。你现在在学悉昙,悉昙也是在学发音怎么柔和,怎么有慈悲心,怎么念能够比较接近心地柔和、语调柔和,让众生听了能够欢喜。所以你懂得越多,念起咒语来就越不一样。像上面的有情诸心,sattva的念法就有很多种,有的比较轻松柔和,有的就念得比较硬。在悉昙学里面,就是很注重这个发音,所以你要把悉昙学好,就要懂得发音的道理,那二十四种或是七十二种读法都要练习。

《大宝积经》也有举出十种稠林的名称──「心行稠林、烦恼行稠林、意乐胜解行稠林,根行稠林、种种界行稠林、随烦恼行稠林、死生行稠林、三世业报稠林、习气烦恼行稠林、诸根行稠林」。第一个,「心行稠林」心微细的法尘叫行你心微细的心起让你形成种种思维形成一种稠林让你陷在烦恼里面你会去做,所以是心行。第二个,「烦恼行稠林」,心最好不要动有动就是烦恼如果你进入不好的思维的话就是烦恼行稠林。

第三个,「意乐胜解行稠林」,你的心意非常执着于法的胜解去分析去怎么样执着好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会障碍你变成一种烦恼。所以你说,这样就不要学佛法了吗?是要学!但是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学,是用你的正解、用你的证悟的心,好好的去体悟──是这样、是那样。不是用你思维的心!如果你心眼没有开,只用思想去这么想、想、想,而且很喜欢去想,去追求这个胜解,这种心念、行为,也是烦恼。

第四个,「根行稠林」,诸根(六根)所面对六尘境所起的烦恼,你控制不了,也是一种烦恼。有些事情别人看了无所谓,你看了就心不痛快;人家听了无所谓,你听了就是不爽快。这都会引起烦恼,这就是根行稠林

第五个,「种种界行稠林」,界者有六根入六尘之十二入,产生六识心是为十八界之烦恼法。这个界也可以说境界了,如果是三界,只有三种,三界里面细分下去的话,就有善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四空住定、有无想定,有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三乘共有,也有一乘佛法,这种种的境界,你要是很执着,变成一种思维,那是烦恼,当然这烦恼是比较好一点的,但是你执着还是一种烦恼。

第六个,「随烦恼行稠林」我们说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这里引申有二十种随烦恼,这是比较细的,根本烦恼根留下来的,都是比较细的,无惭、无愧是二中,还有开悟的人心不定,有八种烦恼,一般人十八加二,还有十种其他的随烦恼,这在唯识的表里面的五位百法里都有,所以随行烦恼是一般的凡夫众。

第七个,「死生行稠林」能生就能死,死后就再生,这等于是六道里面的烦恼,这不是你能控制的,这是你的业力在控制的。

第八个,「三世业报稠林」,三世业报就是你的正报,出生为人,你的依报(福、禄、寿),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受报,在受报的时候,有生、有死这些也是烦恼。

再来第九个,「习气烦恼行稠林」,每个人都养成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也变成一种烦恼。

第十个,「诸根行稠林」,依诸根起的超能力这诸根行和上面的根行有什么不一样?这边偏重有修行的境界,色阴魔相就是五根所现起,比较不一样的小神通,你执着的话,法就变成一种烦恼,这是《大宝积经》里面所提出来的。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七里面也这样讲痴三毒也是三种最主要的烦恼稠林。以上就是把稠林的内涵稍微说明一下

 

复有五门。一业惑趣寂。如《瑜伽论》第一百云,邪性定法聚者,谓无间业及断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谓学、无学所有诸法;不定法聚者,余非学非无学法。《智度论》第四十五意同瑜伽。

复有五门,以下总共提到有五门:一业惑趣寂门,二断不断倒门,三堪不堪任门,四着有无等门,五可不可治门。门就是一种特别、一种论说。

第一个是「业惑趣寂门」。你所造的业,会影响能否趋向于寂静,就是邪定、或是正定及种种的定,参见《瑜伽论》第一百卷所云。

第一种,「邪性定法聚者,谓无间业及断善根」,无间业上面已经说明过了,犯了五种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等,已经断掉了善根,正定没有了,有的只是邪定,所以邪定就会发起邪行。不具足善根的定是邪定,邪因缘来,你就邪法相应,所以就一直造业,执邪为定。

第二种,「正性定法聚者,谓学、无学所有诸法」,我们说定能产生一切法,如果你是正定,邪因缘来你不接受,能够安住,当然就不会受影响。谓学、无学所有诸法。「学」与「无学」之并称。学,即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故仍须学习戒、定、慧三学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后之阿罗汉果外,其余四向三果等七者皆为有学;相对于此,证得阿罗汉果者,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学习,称为无学。

第三种,「不定法聚者,余非学非无学法」,至于不定法聚者,是与其他的非学非无学法,不学佛法来断内在的习气,非无学,也没有修到道无学位的法。《智度论》第四十五,讲的和《瑜伽师地论》差不多。

 

二断、不断倒门,如《智度论》八十四云,为破颠倒分别有三,能破颠倒名为正定,必不能破名为邪定,有缘破、无缘不破,名为不定,具说如彼。

第二个是「断不断倒门」。倒是颠倒,如《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云:「我观众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为欲破颠倒故,分别有三。」能破颠倒分别有三种,有的是能破除颠倒,有的是不能破除颠倒,有的是不一定能破。当中,能破颠倒分别者,名为正定,你有智慧能破掉一切颠倒想,这就是正定。若不能破颠倒想者,名为邪定。若有缘才破,无缘则不破者,有善因缘就能破颠倒,无善因缘就不破,名为不定。到底要破不破?还不定。

所以我们说用般若波罗蜜故,能究竟涅盘,为什么能究竟涅盘?因为你不执着一切法,所以就是远离颠倒,才能究竟涅盘。《心经》短短二百六十个字,是《大般若经》的概说,你用一切法,但要远离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后就开始一直讲,没有一切法,没有十二因缘,没有三十七道品,解脱也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样一直修,修到无有恐怖的时候,你当然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觉。只要用一法,就是颠倒想,就不是正定,这是《智度论》里面所讲的。

 

三堪不堪任门,如《大菩萨藏经》第五卷,云何正定聚,由因力先世方便开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诸如来为说不说,堪任法器;若为说法,速得解脱。云何不定聚,由外缘力如法教授,可得解脱。不得如法教授教诫,不得解脱为如是等得义利故,诸佛世尊出兴于世。

第三个是「堪不堪任门」。堪任不堪任?如《大菩萨藏经.卷五》讲:「云何正定聚,由因力先世方便开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诸如来为说不说,堪任法器。」《大宝积经.卷三十八》里也说:「云何名为正定之性?谓由因力先世方便,开智利根之所生故,若诸如来为彼说法。若不说法。如来如实知彼有情前世因果堪任法器,随应说法令速解脱。」云何正定聚?由其因力,先世方便,开智利根,之所生故,所以能够得到正定。「因力」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若诸如来为说不说,若是堪任法器就说;就是得正定聚的人,为初学众生说一切佛法,让他们能够得正定,为菩萨说一切法,让他们住在正定中,在这种慢慢的熏习之下,或许慢慢成为堪任的法器,如果说的话,一定能让后学众生速得解脱,不说有的已经做净了,你不必再提什么了,修到好之后,没有人说,你会发现这一切菩萨的心,都是这样子。

为什么说不定聚呢由外缘力如法教授,皆靠外缘的力量方便教导一些法可以让他得到解脱。能不能解脱,则要看他的智慧、跟他的福德,所以叫做不定聚。如果是正定,是堪任法器,讲的话他会懂、能做到;不定聚是你用外力、外缘的力道,如法教授他,怎么得解脱?这种也可以得到解脱,如果不得如法教授教诫,那就没有办法就会得到邪定聚不得解脱。为如是等得义利故,为了要希望让这不定聚的众生得到解脱所以诸佛菩萨就示现出生于世间来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佛出世的话你看这些能够解脱业力的法,讲来讲去,没有一个人有这种智慧可以开示悟入,开佛见、示佛见、悟佛见、入佛见,开示悟入了,这是佛出现于世的最重要目的。

所以你今生能够闻到佛法是非常的幸运!如果你去一个道场,他不是在讲真正的佛法,只讲打坐、讲一些有的没有的,练气当然是很快,这样叫修行?有的把你导到去做善事去了,天天就是叫你做好事,除了做好事外,就没有什么了,你要慈悲、要做好事、要去帮助人家,积聚福德,这不是在讲究竟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让你得解脱,怎么得解脱?从心里面去转你的执着!有为法要怎么去面对?无为法要怎么去面对?如果执着哪一个,都不对!

这过程又有声闻、缘觉,又有菩萨道,三乘共有的法,这三乘教,天台宗判教,把佛法分成四种境界──「藏、通、别、圆」。「藏」,依三藏、经律论去学的,你只有学,没有办法证,读很多大正藏,没有实际去修证,所以成就有限。「通」,三乘共通。这声闻、缘觉、菩萨是共通的法。很多人是先小乘再走入大乘,这是三乘教,也是通教,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你们讲《方等经》和《般若经》这些,都是要学解脱的,但是还不究竟。「别教」就特别为菩萨说的,佛法也特别,跟通教来讲,尤其是法身菩萨,有开悟的且法身现起来的这些地上菩萨。这三乘共通的,地前菩萨也是菩萨,声闻、缘觉、十住、十行、十回向,祂也是菩萨,别教是针对法身开悟的菩萨,地上菩萨、十地菩萨以上讲的,就开始教个别的法,别教一乘佛法。至于「圆教」,一般人在讲的《华严经》、《法华经》就是圆教,以通了心性,能起神变儿行菩萨道度众生者,当然就能行圆教之法。

解深密经更是圆中之圆,是在训练菩萨怎么圆满修行的境界,不执着一切法,空、有都不执着,然后可以产生神通变化,要怎么去变?你们学《解深密经》就是要学怎么去变的,现在我们还在学基础的课,教你不要执着有为、不要执着无为,在修行禅定之间,慢慢的你的正定聚,有正定就修养成正性,正性就能步入解脱的境界,以后你要能化,由空无中化起,要怎么化?这一部分就很深了,不是一般经典可以看到。我们的目标在后面,现在是把这知见搞清楚一点。为什么一直在讲不住一切法,作有为不作有为想,作无为不作无为想?离言法性,该讲就讲,该让众生悟就悟,就学这些法。所以诸佛示现于世,开佛见、示佛见、让众生悟佛见、入佛见。入是真正要去作到的。我们学的大乘佛法的概念,都是佛讲的,如果佛不出现的话,就没有这些经典了,修来修去都只有世间禅定,再怎样都没有办法解脱!

 

云何邪定聚,邪定聚mithy2va-niyata-r2=i,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其中,决定入于邪中者之类聚,称为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略称邪定。为三定聚之一。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者必不入泥洹。是有情性烦恼所蔽,不修净业,识性薄弱,愚痴深厚,住邪见网,非正法器,若使如来为说、不说,终不堪任证于解脱,具如彼经。

再下来是邪定聚,什么是邪定聚?等于是再重复进一步的说明,邪定聚mithy2tva-niyata-r2=i。后面这niyata-r2=i是聚。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其中决定入于邪中者之类聚,称为邪定聚,再怎么修也没有办法转入正性,他的邪性已经成立了。所以他所修到的定,或者他的性都是邪的、不好的,纵使他有所定,也是不对的定,所以又称必邪聚、邪见际,略称邪定。邪见见于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本身为邪定。邪定聚是三定聚之一。也就是说,造作五无间业者,再怎么修,这邪定聚已经成立了,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这是指他的业,连定都没有了,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所以一定堕入地狱,没有定可以脱离,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记载说:「邪定者必不入泥洹」,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盘。

但是我们佛法说没有一种绝对的。你一世、百世或是百千万劫不能入涅盘是对的,但不是指你永远都没办法入涅盘。有一天你心念转了,遇到了善因缘,遇到佛出世,听经闻法后,也懂得真正的道理,你的命运就会转。所以讲佛法,不能讲绝对怎样、绝对不能怎样。像祖师大德所说,佛有三不能:一是不能度无缘众生,二是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三是度众生非一期。

三是度众生非一期,也就是说你今生不能得度,不代表你以后永远不能得度,这一世不行,下一世、哪一世你出生了,佛也出世了,有因缘你接触到佛所说的法,你也可以得度了,所以说不能得度,也不是说就没有希望了,不是说你入邪定聚去了,你就没有希望了。有这种看法的话,你就比较能够自在了,今生不能成佛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他如果造五无间业堕入地狱,那也就认了,就去地狱,有朝一日地狱果报尽了再出来,还是有机会成佛的,这种种都是因缘!哪个时候造的善因缘,谁知道呢?过去造的恶,不是永远都不能够翻身!学佛法不能绝对的说怎么样、不怎么样,这里虽然说,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那是果报业力还没有消尽以前是这样,以后他造了新的善因,也是有机会的。

《大宝积经》卷三十八提到:「云何名为邪定之性?谓有情性烦恼所蔽,不修净业,识性薄弱,愚痴深厚,住邪见网,非正法器。若使如来为彼说法,若不说法,终不堪任证于解脱。」是有情性,烦恼所蔽,因为他有sattva,有情见,有情的个性,有情的自性,因为他是有情,所以他具足有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让他看不清楚了。这烦恼所及的话,所作所为都是不好的,就不会去修净业、清净的业识,因此都是修不好的,所以心和性都非常的薄弱。心不灵光、没有智慧,自性又是邪因缘,所以没有定力,一下子就妄动、妄动,就受影响了,这种人就是愚痴深厚,住邪见之网。

邪见的人,如果能够学习般若智慧的话,不要执着他的所知所见为真,慢慢就可以脱离。如果他今生真的是意志力薄弱,愚痴很深厚,佛法就是熏不进去,就被邪见之网所网住,网住了当然就没办法脱身,所以说非正法器,不是正定,不是正确、正知见的法器。若使如来为说、不说,终不堪任证于解脱,这种人因缘还不成熟的时候,在邪定聚之间,无论你讲什么话也没有用,看到佛经所讲的,他也受用不了,就算让他看到大藏经,有看也等于没有看,有时还会曲解其说法,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没有办法得到胜解脱。

这讲来讲去都是因果,你种了不好的因,就算有佛出现,你也没有办法得度。像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祂度了很多人没有错,这些都是有善根的人,但是当时还有很多没有受度的人,一定无量无边,这是因果的道理。

 

四着有无等门,如《无上依经》彼第一云,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一者着有、二者着无、三者不着有无。

第四个是「着有无等门」。如《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第三云,世间中有三品众生,世间众生可分成三类:「一者着有,二者着无,三者不着有无」。第一种「着有」,说一切法有。第二种「着无」,说一切法空、没有。第三种「不着有无」,既不着有也不着无。人就可以分这三类。

执着有为法的,就执着有为法;执着无为空的,就执着空。执着有为的,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愚夫,执着一切幻化,将幻师所幻化的执着为真,或执着其业识幻化为真,所以对于果报就只说有,亦没有办法解脱。要知道,虽然果报是有,但你在受报的时候,就须观它为没有,这样你才能慢慢的解脱出来。但如果你真的否定一切法,说一切都没有,这也是偏空,这也不好。若能不讲有、也不讲没有,这是第三种人。

 

着有者,复有二种:一者背涅盘道、无涅盘性,不求涅盘,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乃至广说。

如果讲有的人,又分为二种。第一种,「背涅盘道、无涅盘性,不求涅盘,愿乐生死」。这是一般的人。一般人很执着有为法,看一切法都是真的,看到真实的人、动物、世间的一切相,都认为是真的,这还无所谓,因为你看到的都是真的,虽然你不能作到佛法说的「看到等于没看到」的这种功夫,这没有关系。不好的是,你把心里所想的,或心里所映现出来的影像,当成真的。这些影像都是你过去熏习的,无始劫以来,你熏习到很多的影像,如果修到一个境界,天天在作梦,其实天天都是在回忆过去世的哪一件事,哪个人作了哪件事,都是在梦中了解这些。

人家是在禅定中了解这一些,我们修大乘法的不一定在定中。你修到心比较清净、不执着了,你在睡眠中比较好的状态之下就会进去,会现出很多的影像,如果是方格式的,一个画面、一个画面,那是很粗浅的,慢慢的修,慢慢能够进入有动作的、且连续的,那就越来越深了。世尊要观一个人的因缘果报前后,过去、现在、未来,祂当然是观连续性的,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从头到尾都看完,看一出戏,一个人的一生,中间有很多人、事、物的交错,你要看这个人发生什么事、那件事,如果你要知道,马上就知道,要知道马上就有,就只有佛,这底下会讲祂的随意念。

一般的人,像我们在修佛法的,你看到梦里哪件事,里面有谁,你也可以知道你跟谁之间是什么因缘,因缘大概如何?是什么事情?大概都会知道。当然不会一生之间都给你看,都是片段、片段的,但是片段、片段的,总是和以前一格一格看不一样。一格一格是停在那里,你说做梦又不像是在作梦,作梦是很暧昧、不清楚的,进入惊吓就惊吓,进入恐慌就恐慌,它是胡乱编、胡乱演;但像这样在梦中所现的,都是比较清楚,有影像、脸谱和所做、对话都会现,可是你如果执着这个为真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得涅盘。你心里所现的影像、心念都是假的,这过去世的,谁知道真假?当然是假的,你认为是真的就变真,你认为假的才能入涅盘。这种「着有」的人是背涅盘而行,没有涅盘性,心不能安住在空寂之间,就是没有涅盘性。

前天有人打电话来说,他打坐的时候,若不起心动念,就觉得很不自在,没有找一个念头就觉得很怪。我回答说:「你平时太爱讲话了、太喜欢动念了,所以心一平静下来,就觉得很难过。」一个爱讲话的人,你不让他讲话,他的心就会很难过,爱讲话心就爱动,心爱动当然就爱讲话,修行就是让这个心不要乱动,那这涅盘性才会显露出来。执着有的人,是不求涅盘的,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的。

第二种,「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乃至广说」,在真正的佛法当中,没有很渴望的景仰佛法的高深,彻底的能解脱的好处,对于方便法就诽谤,诽谤大乘法。你有能力自己自修,自己得涅盘,证入阿罗汉;那行菩萨道要度众生,每个众生都是业力很重,怎么让他得度?没有!没有就用诸佛菩萨的手印、咒语来教导他们。等于我们是牵线,让诸佛菩萨和众生中间拉一条线,你教他方法、教他咒语、教他什么,仰仗诸佛菩萨加持,然后让他们得解脱!像这种方便的法,我们无知的时候就会毁谤,有的还会毁谤大乘经典不是佛所说的。

 

二者着断无者,亦有二种:一者行无方便,二者行有方便。行无方便,复有二人:一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种异学外道;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坚着我见,不爱正理,我说此人同彼外道。复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观空生,于有无二见,是真空者,直向无上菩提,一道净解脱门,如来显了开示正说,于中生空见,我说不可治,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

第二种人就是执着断无者。「断」是断灭,「无」就是认定一切法没有一切法断灭。此类断灭者,又分二种一种是行无方便,一种是行有方便

你执着空无,如果有方便是干什么?是阶段性的!空无是有阶段性的,你不会执着空到底。一般修行就是这样,第一阶段要先修空观、无相观、无愿观,修到了,你才可以说世间有法、因缘法,懂得因缘法就是这样,然后你也能够安住,那就不怕有为法了,所以他就能住方便。如果没有方便的,就坚持到底,从开始他就一直说没有、没有,修行到最后也说没有,这种就会变成是一种断灭见。所以学佛要证得无上正等觉,佛说不能有断灭相,如果有方便那还是对的,如果没有方便,偏执一切法断、无,那就偏空了,就不好了!行无方便者,又分成两种。

者,「在佛法外,九十六种异学外道」。如果再把外道细分的话经典上提过最多有九十六种不知学佛法的外道法。向外追逐得涅盘,其实不能得涅盘。从外面去追逐一些什么能力,干什么、又或是苦行等等方式,想要得涅盘,都是没办法的。这在佛法来讲,就是外道法。

二者,「在佛法中,能生信心,坚着我见,不爱正理,我说此人同彼外道」。虽然是去受戒也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对佛法也很信仰,但是就是太坚持所知所见,这坚执我见,这我见很深,就会阻碍了真正佛理的了解。佛理它是很灵活的,你没有方便就不灵活,就没有办法做到解脱,所以你会坚持你的意见,你的所知见,对佛所讲,佛真正在教我们法的时候,是有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教你什么,你做到了,下个阶段再教你什么。刚开始教你五乘共有,五乘就是人间乘、天道跟三乘加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从布施、从善行、从善根发起,一期一期教起。

有的人根基比较浅薄,做什么法他就是卡死在那里,接触的法就是那一些法,其他更深的法他听不进去。譬如说你对佛法要有信心,但像有的师父就一直跟你讲放生:「放生是有慈悲心的行为,最大的慈悲心就是放生」,但都没教你要怎么解脱的法门。没有教你一边要放生,一边要去求解脱之见,他只是一直讲要去做善事放生,他要你花钱做好事,他不叫要专心去修心养性,所以你有信心是没有错,但是有的人听进去了、深入迷了,就变成了你的邪知见,不爱正理。

这种佛法,像上面那样,跟外道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样而已,佛教徒也有很多知见不正的。佛法是走到哪里就要做到那里,你善根具足了,你就要往前再走,就要修空观,你修空观证得了,有解脱能力了,就要往前再走,不要执着空,你要回来有处,学空有不二,学因缘生诸法,证到以后,有因缘就起法,因缘灭了法也没了,这样您就不会是佛弟子,却是做外道行的人。

还有一种是增上慢人,悟什么就执为究竟而成为慢心,是为增上慢。本来就很傲慢,慢得没有道理、没有道理的在慢上再增加。「在正法中观空生,于有无二见,是真空者,直向无上菩提,一道净解脱门,如来显了开示正说,于中生空见」,空见就不能执着,空见一执着就完了,就有傲慢心起来,空无一人、空无一物,对人都不尊重。「我说不可治」,像这种人证到空观以后,就要直上无上如来菩提,什么法、解脱门都做到了,但是他以为空就是究竟了。「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为什么不惊怪?因为这种人已经是我慢心很重。「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一个毛发把它分成十六等分,连一点点也不行。所以没有方便行的人就会犯执着之病,一个是外道,一个是虽然在佛法中,但是坚持自己的我见、不爱正理,第二种在佛法中,有增上慢的,学空观学得太好了,就执着空不放,就有这些毛病。

 

行有方便,亦有二人: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不着有无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着生死。如阐提(icchantika)不行,无方便如外道;不行有方便,如二乘。具说如彼云:阿难!若人贪着三有,诽谤大乘,名一阐提,堕邪定聚。若人着无,行无方便,堕不定聚。

再来行有方便,也有二种人,第一种是声闻乘第二种是缘觉乘。

不着有无者,最上利根、修行大乘,是人不着生死,如果你是声闻乘、缘觉乘,那就比较偏重空无,如果一个人他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就是最利根的人,这种人适合修行大乘,这种人是不爱生、也不爱死,不怕生、也不怕死,不执着生死;你执着生,就怕生,你绝对不来生,也是执着,所以真正上根基的就不怕生,不怕生就不怕死,这样就会来受生,这是最上利根的,适合修大乘。

再下来如阐提整个名词是一阐提(icchantika),有的人翻成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断善根的人不能够行方便法,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断善根了不可能涅盘了,不可能是指现在不可能,但以后还是有可能。不过,以后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没有善根的人,不能行方便,无方便如外道。如果修佛法不能方便的话你会觉得好像做人很别扭,坚持要怎样子、要怎样,走起来就会变成很怪里怪气,或是不通人情。有一些专修小乘的人,他守戒就守成这个样子;大乘菩萨他知道守戒的要领,哪个时候该守,哪个时候可以方便,只要方便不要变成随便就好,所以真的菩萨是以心为主,看你的心有没有安住?不是你行为的结果。一阐提不行方便,他没有方便就像外道一样,像外道人他们执着戒律、执着什么时,他们也是很坚持的。

不行有方便,如二乘二乘人他不行有方便所以他就是学偏空具说如彼云这里举经典来说:阿难!若人贪着三有,诽谤大乘,名一阐提,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你贪着修行的境界──禅定,然后毁谤大乘方便法,大乘对大众、对众生善导、善诱,依根量做、不同方法来教导他,所以有很多的方便法,毁谤大乘就灭了成佛的根行,就成一阐提,这样很容易堕入邪定聚一定会堕入无间地狱。

修行就是要少讲话,少听、听不懂就不要讲不要讲这不对那不对尤其是毁谤大乘。大乘法很简单,依佛的咒语,或者依什么可以让众生起方便的成就,有的人就会说:「哪有那么好康的事,我打坐了几十年,要证得阿罗汉都不简单了,而你只要这么念几天的咒语,念几万遍的咒语就能成就什么?」这是知见上有了错误。提到大乘,密法就是大乘──密教,不是只有学《般若经》、《金刚经》的就是大乘,那是大乘的中间,还不是最大乘。若人着二乘无行、无方便,也不做也不行方便堕不定聚依他的行为会进入不定聚里面。

 

复有着无,行有方便,不着有无,行平等道,名正定聚。

复有着无,行有方便,不着有无,行平等道。有「无着」行不去执着有或没有的这些行为,以平等道,这种人就可以得到正定聚。解深密经一定会讲这个,不执着有为、不执着无为,不执着有为行,是建立平等道。平等什么呢?有为无为都平等,由因缘来决定,是行有为法、还是行无为法。在行有为法之时,你又能以无为之心、性去面对,保持一个平等性,这种定才是正确的。学佛法要学这个最高的,知见要搞懂。然后,放不开烦恼,就要先建立烦恼的空观,如果有能力了,不一定要否定一切因缘,就是不执着有、无,建立平等道,就是得正定聚。

 

五可不可治门,如《央掘魔罗经》A{gulim2lika第二卷:「尔时,大目犍连以偈问言:云何世间病分别说三种,或有医治差,或不得医治,或复有病人虽得医不差,是故诸病人分别有三种。尔时,央掘魔罗A{guli-m2lya以偈答言:是义则不尔,不应说三种可治、不可治,唯二无有三。若作三分别,亦是声闻乘。若诸声闻乘,佛说蚊蚋乘,以彼无智故,分别有三种。所言邪定者,谓彼一阐提;正定谓如来,菩萨及二乘。

第五个是「可不可治门」。到底习气毛病有没有办法去转可不可以治就是心病有没有办法医看看哪一个有救哪一个没救如《央掘魔罗经》(A{gulim2lika)这一部经。有去印度朝圣的人,应该都知道央掘魔罗尊者这个人他把人家的手指头割下来绑在头发上,导游孔达拉先生有讲过他的故事。这一部经第二卷云:尔时,大目犍连以偈问言:「云何世间病分别说三种?」他问央掘魔罗(那时已证阿罗汉了)说:「为什么世间的病分三种?」──医治差,或不得医治,或虽得医而不差。

第一种是「医治差」(医治就好),「差」就是「瘥」,病痊愈的意思。「差」用台湾话来说才听得懂古代的人、比较早期的台湾人,「差」用台语发音就懂了,但用国语发音就不懂得它的意思了,其实对话意思就是:「你有比较好吧?」你看古代的经典,常常有这个字,这个是真正的河洛话发音,就是「好」,「医治差」如果北京人来看的话──「医治差」就糟糕了,医治差就变成是医术不好的意思。第二种是「不得医治」,病人未得医治没时间医治。第三种是「病人虽得医不差」,病人虽得医但是医不好。

有的治的好,有的治不好,有的是有治了,但是不会好。所以治病有分这三种,大目犍连问这是为什么?这时候央掘魔罗以偈答言:「是义则不尔」,你不应该是这样说,「不应说三种,可治、不可治,唯二无有三」也不是这个意思说有三种,只有可治、不可治两种,唯二无有三,应该是只有两种,没有你说的可治好、不可治或是治了不好这三种,只有这两种,没有你讲的三种,应该只有两种,唯二无有三。

「若作三分别,亦是声闻乘」,如果把三种分开来讲,可治好、不可治或是有治了不好,这样跟声闻乘一样。「若诸声闻乘,佛说蚊蚋乘,以彼无智故」,声闻乘没有智慧,佛以譬喻说,好像蚊子、蚋虫一样,他们根本是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会分别有三种。「所言邪定者,谓彼一阐提」,邪定就是一阐提,这是失去善根的人,一定会受恶道的。然后如来、菩萨及二乘,如来、菩萨及声闻、缘觉这二乘,才能够真正得到正定。

以上这五段在说明上次讲的「正定聚、邪定聚和不正定聚」的内容。

 

偈重录:「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再来看一下偈语。「佛说离言无二义,佛在讲经说法时告诉我们说,嘴巴闭住,不用嘴巴来讲,你一切法就没有两种意思。不会去讲空、讲有,把这两个意义在那里搅和来、搅和去,不必在那谈论。甚深非愚之所行」,这道理非常的深,不是愚痴的人所能做的。「愚夫于愚痴所惑」,愚痴的人因为智慧不够不懂因果,看不清楚,被自己所知所见所迷惑。「乐着二依言戏论」,所以会被世间有、没有这些法给迷惑。喜欢空的人,就一直标榜空:「空!空多好!没有烦恼!」喜欢有的人,就抬杠说:「怎么会没有?世间一切法那么多,怎么会没有?」所以这两个辩来辩去,都是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我们上面所讲的都是在讲这一句正定邪定跟不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彼或不定或邪定这种人,一定会流转极长生死苦海中一直在轮回。「复违如是正智论」,如果违背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正知见的话、这些言论,「当生牛羊等类中」,你一定会出生在畜生道里面,牛羊等类中,是因没有智慧故。

下一次继续讲这一段所提到的偈语,之后就要进入另一个主题外层空间的人来请问佛法来请教佛陀什么叫胜义谛相

2009.04.29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