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6)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以下开始讲何谓八种分别。

八分别者:

一者自性于一切法分别自性如色声等。

二者差别谓即于彼分别可见不可见等。

三者总执谓即于彼色声等上计我有情舍军林等。

四我分别。

五者我所分别于诸有漏有取法上即计为我或计我所。

六爱分别。

七者非爱。

八俱相违如其次第于妙非妙及俱离事所生分别。

第一个,自性分别。一者,自性于一切法,具分别自性,如色、声等。也就是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自性是我们一切法的起源,自性有自己的或者自然应缘的,自己的空性上自然应一切缘。《楞严经》里面也有讲:「五蕴非因缘法、非自然性。」这次上网的文章<心地法门悟道次第偈>,告诉各位修行的次第。先悟无心,悟无心的都是明心;然后要了自性,了什么自性呢?自性应缘的时候,你马上能知,主观客观马上分别:「这一念不是我、这一念不是你」,这样即能知的话,你就能客观的守真观妄,这样就不会执着。最后法灭,因为因缘法最后都会灭的。能够这样的话,就悟真性、了解真性。

性是心之体,性不会有心念头,自性应缘没有心念头。一起了心念头,就是外面的事情,用心反应、起心动念。心起就是妄!不随妄心,要随真性,真性要怎么样不知道,你就随着它。不必告诉你左转、右转,就告诉你要这样、要那样,随着它去做,这个都是清净心,不是随你的妄习去做。自然性是有因缘才会应缘的;没有因缘起的法,都是妄想,此乃非因缘、非自然性。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这样子。现在你修到明心、修到见性,见性归见性,还没有到能空性。

修到性空,就有阿那含果的境界。你知道自性功用,但还现不起神通,是因为还没有空掉妄习。自性还有很多的应缘、随缘在变化。你要把自性也空掉,就会现五神通,这是比四禅定的天神,还要高的境界。svabh2va自然性发起即谓应缘。自然性应缘,都依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应缘之间,第一念会起分别,才能了知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第一种分别,也是我们五根面对六尘境的分别,其实也是修行的第一阶段。修行第一阶段,不能这么分别自性的话,就会被六尘境所迷惑。

第二个,差别分别。二者差别,谓即于彼分别可见、不可见。也就是去分别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善、不善、无记,过去、未来、现在……等。五蕴也好,或者六根面对六尘,皆属可见,你想见就看进去了,你不想见就不可见,不起分别是为无所见。什么叫看进去?如果你不住离言法性的话,就是看进去。你看到一个人,不管是幻相,或者是心念、影像,你一讲出来,就是看进去了。

有的人为什么「有看没有到」?看也看了,同样跟你看一样的东西、一样的景色,但是他不会讲,不会讲就不可见!那不可见,不是没看到吗?有!有看到,但有看没有到、有听没有进。可见当然有分别,不可见就无分别。为什么无分别?不去说有、说无。上根智慧的人,就有这种能力。世间一切相,是一直在进展没有错,但你不一定要去加以分别。这样就是可见、不可见的差别相。如果你认为可见是看到了,不可见是看到了又不屑去说,这种也可说是不可见。另外一种,是根本就看不到,看不到当然就不可见。所以此差别分别,总共有三种现象。

第三个,总执分别。三者总执,谓即于彼色声等上,计我有情之舍、军、林等。总执就是在那色声等方面,计我有情、房舍、军队、树林,如果全部执着为有的话,先起分别才有下面的动作,自然性开始应缘的话,要起分别。对于可见、不可见这些现象,一般人说可见,那是真的看到了;说不可见,那根本就看不到。再一种是可见但不说、不执着,这相就等于不可见。你起了分别以后,全部执取,这样的话,不是只有分别。执取就会计我,先有我,才有人、才有众生,人我、众生、有情。你有这种对立的分别,那分别执着就很强,再由于积聚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转故。又于舍、军、林等,及于饮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设。就有各种认知,如有情、众生、房舍、军队、树林等等。如果这里在讲幻化师所幻化的,就有大象、马匹、步兵、战车、七宝、种种的财谷等等,即你总执所看到的这些色、声、香、味、触为真实。

第四个,我分别。四我分别。刚刚讲的只是去分别个体,如:房子、军队、树林等,如果加上一个我来分别的话,就有好、恶……等等的感受加进去。一般人,可见、不可见之间的分别,我的执着还不是很强;等到起分别了,再现起我们内心的不净,这样就有喜、怒、哀、乐的种种情见加进去。到第四阶段的话,就显现出你的个性习气,你的贪、嗔、痴、慢、疑毛病,都会显现在这里面。

第五个,我所分别。五者我所分别,于诸有漏有取法上,即计为我或计我所。一般讲「能」、「所」──能分别、能执着,能是主动的;所分别、所执着,所执着就是对象。如果主动分别的话,还是我们真心反应。我只知道这是人、这是声音、这是……,还没有加上我喜欢、不喜欢;如果加上执取,那就有好恶心起,好恶心起的话就是妄有。真心反应都不是真的了,何况好恶心起妄有?所以能所现起的时候,你取善恶相,就有有漏、有取法。有漏法就是不清净,不清净就有善的果报、恶的果报在内,叫做有漏法。你能够离言法性,对一切境不说有、不说无,不说好、不说不好,都抱持一个平常心态,也就是学到无漏智慧。一般初学的没有这种智慧,还在分别,所以一定是处有漏法中。喜欢做善事,尽量少做坏事;喜欢看到好的东西,将它取为自有,你还是有喜爱心。

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病死,这十二因缘观是一个接一个来。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你由后往前推,不要来受生就不会犯有,不要有就不要取,不有取就不要喜爱、恨心,不要喜爱、恨心,你六根对六尘不要有觉知好坏的感受,不要有觉知好坏的感受就是你对一切现象、一切法,不要起分别。不要起分别,住离言法性,就没有什么好、不好。偏偏人都做不到,所以才从分别心开始,就有喜怒哀乐的觉受。该取、该爱、该恨、该怎么样……都来了,所以才会有后面一连串的因缘法现起、果报现起!

如果你连分别都不起,就没有名相。离言法性的话,有什么名相?就没有什么名、没有什么相。人就是一堆人,不去加以分别某甲、某乙,管他是某甲、某乙,反正就是一大票人,不起分别。他的名称只是一个人的总称。如果再细分下去,是某甲、某乙,而某甲你喜欢,某乙你不喜欢,里面恩恩怨怨都来了,就看进去了。一起了分别,再有名相,就是上面所讲的分别于执着有漏法,就是起了名相。所以名相最好不要加以安上去。比如说你在打坐,突然间现了一个影像,影像就是影像,你也看到了、也瞄到了,但不是很用心的看它,影像就在那里,你也不加以分别说,这是护法神、还是鬼神、还是你家里的祖先。懒得去管它是什么东西,这个就是离言法性。

有没有看到?有!有看到,你为什么不动心?没有必要去分别。这样你自然就能安住你自己。我们会造有漏业、会有取舍,都是起分别心太强,然后又要看得清楚、看得怎样,当然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所以在有漏、有取法上,计为我、计为我所。「我」就是主观意念的能够分辨善恶、好坏;「我所」就是我对分别善恶、好坏的人事物,起了一切法。后面就有主观妄想的我,还有一个客观你所看的这些人,但是你却把它主观化、妖魔化、神圣化。如果不加以评论的话,有也好、没有也好,就是有见没有到,没有什么可分别的。这是第五种的分别。你有我、有我所,再来就有爱、不爱的分别。

第六个,爱分别。六爱分别。爱分别,这个爱只是一个代表,后面还有恨、情、仇种种感情的作用。忧喜苦乐都包括在这里面。你看着有为法、有漏法,你抱着什么心态、分别心,你就有什么反应。

第七个,非爱分别。七者非爱。非爱就是讨厌。爱有爱的执着,恨有恨的摧残、破坏,因为你不喜欢就起厌恶感。你看新闻报导,本来跟你风马牛不相关的,你却去凑热闹,爱的人站一边,讨厌的人站一边,两边就叫来叫去、骂来骂去,到底在干什么?不知学佛法,处无明就是这样子。我们学了佛法,觉得何必这么爱恨交感。不管是跟我有没有关系,或是过去有关系,今生也要尽量淡薄,不要搅和进去。

第八个,彼俱相违分别。八俱相违如其次第于妙、非妙,缘净妙、不净妙,缘可意、不可意,都能俱离事境,可说是好坏俱离事所生分别。俱相违分别,如其次第,于妙、非妙及俱离事,所生分别。爱有爱的分别,不爱有不爱的分别,起了各种行为,这行为都是相违背的。俱相违,如其次第于妙、非妙,及俱离事所生分别。爱就有爱的分别,接着下来做喜爱的动作,喜爱动作难免都要据为己有,难免都要想办法拿到手,拿不到手怎么办?就把它()摧毁、谋杀,社会新闻都是这么来的。这是爱得太离谱。真正爱的话,应该祝福他,应该让他幸福;有人却偏不是,一定要占为己有,所以才会有情杀、谋杀的事情发生,到最后妙、不妙的事情都来了。如果你不喜欢的、讨厌的,讨厌有讨厌的作法,还是一样。爱,得不到,你把他杀掉;恨,你讨厌他,也把他杀掉。反正就是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相违背,这都是在造业。俱离事所生分别,能够离开事物、人物、事情。本来应该这样,但是你违背,该怎么样,你没有怎么样,这就是俱相违、俱违背。

上述这八种分别,比较没有持处,没有像「十二因缘观」讲得那么清楚。十二因缘观有其次第可以思惟。修小乘的法,是比较有方法的;而修《解深密经》,则告诉我们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幻化的事情。十二因缘观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下分别讲述。

「无明缘行」,根本无明是我们无始劫熏习的不清净心,这个心不是真心,是妄心、习气。越无明的人,不净心越重;越清净心的人,不净心越少。不管有、没有都是无明。无明会诱发出你的行,行是什么?微细念。什么叫微细念?有宿命通的人,可以观脑筋里面心念、影像,这种心念、影像一剎那有八、九百个。这一剎那大约七十五分之一秒,已经包括有八、九百个念头,跳得很快,但是有宿命通的人,可以很微细的这么观几百个因缘,这些都是我们果报的根本。宿命通就是从这里面观,知道过去世也是从这里面观,知道未来世也从这里面观。谁有能力观到那里?除了进入行阴区宇的人。因为还不净,进入行阴被微细心念蒙住了、掐住了,看不清楚这个跟这个互相的因缘,很多都是互相有因缘。

微细念缘你的心来看他,所以起了心识。一般人可以看到心识,但这边所谓的一般人也是要开悟的人,或者有初禅境界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心念,不然你看到什么?第六意识心。这里讲的心,都是行阴是第八意识。第八意识转到第七意识,再转第六意识。第八意识是超时空的,有神通、没神通,他都可以这样子。一般不修行的人,这种能力比较小,也看不到它,就算他看到种子,行阴,然后现个念,见分,第七意识看到它,见分起自己的相,第七意识的相分。如果这个是心念,你可以在这里妄想,妄想也要第六意识反过来分别它,才知道那个心念是什么,不然就是一个法,这个法是什么东西?不清楚!所以要第六意识回过来看,这个也是审慎思量的心。我常常讲,你如果真的开悟,打破黑漆桶,根本的行阴现,它照到第七意识的见分,看到自己产生心念,然后第六意识见分又看它,自己产生分别,才可以看懂一个完整念头之间的关系,那才可以看到心识发展过程。

「行缘识」,一般讲这个识是指真心,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遍时空,可以看宇宙世间的一切事物,能够现实看到才是真心、真识才显起。还有哪一个识能够真实看到呢?这是我的眼识,看到人物、东西;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是不是可以现实量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第八意识是现量,前五识是现量,其余不是。第八意识虽然是现量,它只知道这是东西、这是声音、这是香臭味、这是味道、这是软硬坚实,还没有分别接触以前的感觉、这是心识。还没有分别以前,这些只是一个法尘,要加上第六意识它才能起分别。分别这东西是硬的、这东西有一点冷,所以这前五识一定要加第六识才能分别,没有加六识就起不了分别名相。

八识是超时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所以为什么你死掉的时候,可以超时空感召过去跟你有因缘的?我们说中阴身(补特伽罗pudgala),就是如此。上一次《金刚经》讲的十种无明,我们不要有那十种无明,十种无明会让你轮回。所以你要超越十种不清净的pudgala。你如果心清净,因缘就不会这么一直轮转下来。你开始认识了前五识是真心,但是不能够认知,都要第六意识来分别。如果不加以起心动念,只是知道但不知道是什么,所以第六意识分别一定要加进去,才有功用。

「识缘名色」,色声香味触法,表示我们的外法尘,如果心来认识名相,这是起分别了。心来认识色相,那是眼识的功用,加第六意识心,这是色相、这是声相、这是什么香味等等的。所以识缘名色,缘名色是初步的分别。

名色缘六入() ,处就是根尘和合,就是所谓处(2yatana),这个处跟我们接触的触不一样。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又称六入,是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

六入缘触」─六根接触到六尘境这个是触,根一接触到尘的话,六入缘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根,进入外六尘境是为六入成「触」。

触缘受,你的觉受,眼睛看到什么而喜欢,耳朵听到什么而喜欢,忧喜苦乐这种觉受就产生。

受缘爱,所以有觉受起,则生喜爱、厌恶之心,受缘爱一般讲好的就缘爱,如果缘不爱的、讨厌的,讨厌也要采取行动,爱也要采取行动。

爱缘取,有爱就想占有,你摸不到几亿的钱,你当然不会想占有,但如果你摸得到且不管偷几亿人家都不知道,那你到底摸不摸、拿不拿?不拿白不拿?考验你的心到底是否真正不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够做到这样也不错了,该拿才拿,不该拿就不要拿。重点就在这里。爱缘取,一定会有动作去取,一有动作取就是造业。

取缘有,这就是造有漏业,取有善的、不善的。做善业、不善业都一样。你去帮地球做资源回收,这是善业,善业就有善报;你去取人家的东西,不该有而占有,那是不善的。这都是犯有漏业,所以取缘有。

有缘生,有「有」就有生,有此有漏业因,则要来受生。

生缘老死,有生就有老病死,有生就会老,时候到了就会生病、死亡。

这样总共是十二因缘,这些是小乘修行人在思惟的。大乘修行者很简单,就看自性,看起心动念是什么心态,把它管住就好,不去想这一套。小乘修行者就要去想──我要怎么摆脱爱?不要犯「有」,要去想怎么来做,每个人有一套去做,总是要离开这些「有」,要知道在哪里断。

所讲是十二因缘,从前面无明缘行,到最后的「有」缘生老病死,就像心经里面讲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都是在讲这个大乘的因缘法。

《心经》里头,不讲太多的道理,但是把这些名相兜在一起,你想了解《心经》,就要懂得这些名相的意义。比如讲到十二因缘观,无眼、耳、鼻、舌、身、意,你就知道没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六尘;无苦、集、灭、道,没有四圣谛。就算是你用过什么法,到最后都破解掉,所以到最后「无智亦无得」,也没有所谓般若智慧,也没有所谓得到什么。如果这样的话,你就是菩提萨埵、菩萨、觉悟了。当然《心经》是由六百卷《般若经》浓缩而来的法,两百六十个字,虽然很简洁,但你要演讲起来,每个字都要去引申其义理,例如这六根、六尘、六识、五蕴等等法,都在里面。

十二因缘法在小乘里面怎么修?如果你真的不能够观自己的自性,也没有到初禅境界可以来观自心,那就要用十二因缘法从后面名相修上去。就在那里打坐自己想:我怎么能够不来老病死?人一生最后总是要死,我怎么能不死?一个人有生就有死,要不死一定不要来受生,就不会死,所以要不来受生。为什么来受生?往前推,因为你造了有漏业,所以就会受生。那我怎么控制这个有漏业?过去已经造的就控制,未来则不要再造新的,这是相对的。新的尽量不要去造,因为造就又加一些来出生的因缘。那旧的呢?旧的要还,有的债已经来了你就要还,至于还没来的就等待。怎么等待?就是念起、念灭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很多人很执着过去看到什么,看到就看到,不要当真,当真就会再来。你一当真,它还是会再现。所以为什么叫你观离言法性,不要去说有、不要去说没有!幻师所幻化的事,要这么看待;自己业力所现的,也是要这么去看待。不要太执着有或没有。

你今生做过的,如果真有害人、放火的事,你最清楚,但你又不能讲它是真的,你如果太害怕说是真的,那你一定受报。你说:「没有,我没有做!」什么叫没有做?就是你心坦荡荡,没有罪恶感,该受报就受报,但不要罣碍。阿罗汉就是这样。阿罗汉过去也可能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干过,但为什么阿罗汉可以解脱?祂就是观这些过去所造的业,跟自己没关系,因为它已经过去了!但你要有这个能力,不是讲了就算,要去练,从今生练起。

今生如果你犯了很重的五逆罪,或者是四重罪(杀盗淫妄),念头随时会起来,你对着它,跟它没关系吗?有关系,但是你看着它,好像彼此没关系,要练到这样,这样在死亡的时候才不会害怕、不会有罪恶感,不然就随业缘而转去受生。所以关键在于你死亡的那一剎那,要把握得住;把握不住的话,照样被这些虚妄的法迷惑,你光说不受报但照样去受报。对于过去已造的业,没办法消除,只能尽量观空,观其虚妄不实在;对于未来新的东西,不要再去造,不造新殃,新的过错不要去犯,守戒不犯。

如果你可以做到这样,过去可以观空,未来不去新造,那「有」倒回去就「不取」,不取冒出来过去的妄想、念头,不取新的喜爱不喜爱的东西,起码这个有就不会再犯。这边思惟都有两方面,一个是过去的事情,一个是未来不能做的事情,这十二因缘观要分两边看。你不要光修我未来都不造业,但过去造的业呢?过去造的业,你要对它都没罪恶感的这么去看它,面境要练这个心。怎么练?观它虚妄不实在。

这个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胡思乱想,气扫到它现起来的。你们修那么久,常常会进入梦境,梦境梦到你这一世干了什么事情,做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这么一世一世在轮回;你会做这个职业,一定过去做好几次了,所以今生常是重操旧业。比如说你过去有养过动物,重新涉入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养牛、养猪后杀牛、杀猪,过去种种业缘,虽然今生不做,但你仍会现起那个境。现起那个境时,你就看着它,怎么杀、怎么造业,把它看成作梦一样,不要执着。

杀动物可能还比较不可怕,杀人那是很恐怖的,包括怎么陷害、怎么杀等等……,如果影像现起,你要能够观空、观它不是真的,这就更要功夫!不然血淋淋的影像,你光说没有、没有,但眼前就是你动手杀的啊,那些影像会像连续剧一样的现起。刚开始,可以现画面一个定格,慢慢你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就会看到像电影画面一样会有移动。所以有宿命通的人,为什么可以知道前因后果,就是因为气很旺,所以看到故事是连续的。

刚开始的人就只是看到定格。我以前跟你讲定格,定格里面有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跟你现在的谁有关,你常常会看到这几个人在里面,这表示你过去跟他们很有因缘,所以今生又凑在一起,也会看得比较清楚一点。过去世他当阿嬷,他当妈妈,他当女儿,他当儿子,他当……,就这么一直在绕,一直在里面轮回。所以无始劫以来,我们都这么无明,一直在里面绕、绕、绕,绕到现在,好不容易听到佛法了,知道原来每一世都绕得很热闹、很迷糊,那你要怎么跳脱出来?所以要观,于境不要执着,不要再造新的东西,这个「有」不要再犯。

再往上推,就是爱的问题,感情作用的爱与恨你不取。我们一般人,都是因为对人喜爱、对东西喜爱,才会想去占有。你现在还是要回归两面,一个是过去的影像会现,一个是目前你对境界的人事物,有没有爱?有爱就想要造「有」业,像你说念珠很好,你就要珠宝类的念珠,才觉得够力、够漂亮;或者特别喜爱哪一种念珠,这也是一种执着,这也是受爱所影响。当然经典里面有讲,你取什么念珠来念,功德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取菩提子念珠来念,根本没功德,为什么?「菩提本无树」,你要什么功德?没有功德的功德,那个才是最大!

所以《金刚经》讲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样才是最大。不然你说金银铜铁有两倍福,木头几倍福,越来越往高的金刚钻,有几倍福,跟世间价值的观念相当,福报越多,到菩提子念珠根本都没有福。菩提子有福的话,那怎么叫菩提子?菩提本来就没有执着东西了。这些你爱不爱?我们难免都有习气。比如做木棍,班长去做一个有香气的,还是爱啊,其他的木材又硬又没有味道,如果偏偏要去做一个比较高级的,还是离不开这个「爱」。

我们的行为、思想,随时都会犯到十二因缘里的哪个死角。修行要看两边,过去、未来的爱,过去造好事就喜欢;过去杀人放火,你就不喜欢,厌恶也是爱的一种。爱不是只有正面的,爱恨情仇都是连在一起讲。因为此处在讲名相,所以只能取一个当代表。例如一讲到眼耳鼻舌身,就用眼识来代表;一讲六尘就用色相来代表。爱就代表你忧喜苦乐这种感觉。你怎么不爱?尽量舍去对身体穿的、吃的喜好,尽量都无所谓,有什么就做什么。

往上去就倒过来。爱是有感情作用,受是忧喜苦乐的受。如果你忧喜苦乐控制得好,那你这个六入就不怕了,看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没有起你的觉受想,觉受不起的话,是学佛法的基本。在五蕴魔相里面,受阴尽,才是十信位的初位。十信位的初位,是菩萨道里面的第一个位阶,是幼儿园小班。一个人修到感情都没有了,没有说对这个人比较好、对那个人特别讨厌,反正对大家都平等平等,忧喜苦乐都没有,这境界很高?高是高,但这是菩萨幼儿园的小班!你说受阴魔相时不得了,可以看到诸佛鬼神,去印度朝圣,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用?佛教菩萨位门坎还没有入门,连十信位的初位都还没有进入。

为什么?因为那是色阴魔相,色阴魔相外道也有,不限于学佛法者。五根所面对的六尘,可以超能力的看到、听到、闻到、…等等,都是还未入菩萨位。等到你可以看到不执着,可以听到好坏声不执着,可以闻到香臭味不执着,才算有点样子。水沟里有臭水沟味,很多众生都活在里面,它一到你身边,你就觉得这臭水沟味是很可怕,这是你起了分别心,才觉得可怖。你喜欢香的,天龙八部里面干闼婆神(gandharva),祂们就是吃香味的,祂们一过来的话,就会有香味,你就喜欢,以为菩萨来了,其实来的是天龙八部里面的干闼婆,食香神。

对于五根所面对的境界、异能,都不执着它的话,这受阴才尽,没有忧喜苦乐的感觉,这才是菩萨初位。如果是色阴魔相的话,连初位都进不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金刚如来十地,总共六十四位阶。六十四位阶,你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都要走过,才能成佛。所以实修境界,跟理念、跟佛法,都要融解在一起去探讨。比如说你可以看到光、可以看到佛菩萨,同学在打禅四、禅几时,说看到虚空都是贤圣僧一大堆,但是回过头来看,你的忧喜苦乐尽了吗?你看待忧喜苦乐,有没有平常心?能否忧不忧、喜不喜、苦不苦、乐不乐?如果没有的话,连幼儿园小班都没有进入。

要用功,就是从心里面去用功。你对周围人事物之间的喜怒爱乐,要尽量摆平,不要有喜怒哀乐感。以平常心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没有好坏之感,这样的话,受没有了,六入尽的时候没有受,受没有了再往前推,就是你眼睛看东西,耳朵听语言,舌头吃到酸甜苦辣等等触的时候,不要有分别想。你不要分别──这好吃吗?这颜色好吗?是不是五行?五行俱足很好,但很好也是执着。所以这样一直推,名色没有,没有分别心,心也能够不动,心不动缘行,行也就没有什么分别,这样才回到根本无明一点,要不要破?如果破掉的话,就没有我执、法执。

上次讲过,有一个大陆网友,他说参:「我是谁?我是谁?」结果冒出:「我是一点无明!」他无明是只有一点而已,我们人的无明是好几点,不是只有一点,这个一定是再来菩萨。为什么?这是菩萨在训练他,进入身体爆炸的状态,然后搞得心慌意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受不了就跑到外面去乱逛。那篇小参,你们看了吗?实际修行就是这样,没人教导你就是这么乱,心慌意乱,若有人跟你讲:「这是什么现象、那是什么现象,你要怎么去做」,把气打通就没事了!气不通的话,这里逼那里,那里逼这里,什么都会看到、听到,这样会搞得心慌意乱。有一点无明,就是我存在,那这一点无明要怎么拿掉?修行就是要观这十二因缘观。

小乘《阿含经》里面的法,都能很切实、明确的让你去修。一到大乘法的话,都在讲名相,为什么?因为你小乘法都修过了。既然是大乘法,菩萨跟你讲一点无明,你就知道一点无明是什么;跟你讲十二因缘,你就知道十二因缘是什么;跟你讲四圣谛,就知道四圣谛是什么。四圣谛是空不能执着,十二因缘观是空不能执着,十八空、二十空亦皆不能执着一切法。就好比说,你已在小学读过一加一等于二,二乘以二等于四,所以现在只跟你讲九九乘法这个词,你就知道在讲什么,这道理是一样的。到了大乘,就不须把名相重新解释。

那为什么这里对于八个分别心,还要再拿出来讲?因为很多人并未从《阿含经》一部一部读上来,所以古德祂们在解释名词的时候,难免都要提出来再讲。这边《解深密经》虽然是很深,有时候还是要把低浅的、幼儿园程度的,拿出来给大家复习复习,让你们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修行概念。

 

《宗镜录》所示之八种妄想。八者即:(1)自性妄想,谓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2)差别妄想,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对碍。)(3)摄受积聚妄想,谓妄计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摄持聚集,而成一切众生。(4)我见妄想,谓于五蕴法中,妄计有我。(5)我所妄想,谓于五蕴法中,妄执我身及所受用之物皆为我所。(6)念妄想,谓妄分别可爱之净境而缘念不断。(7)不念妄想,谓妄分别可憎之境,不起缘念。(8)念不念俱相违妄想,谓于念不念爱憎之境,违理分别。

《宗镜录》是唐末五代的永名延寿法师(904975)所编,在卷七十六开示了八种妄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1)自性妄想,谓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自性(svabh2va)本来应缘,你不加以分别,就无所谓之妄想、不妄想。自性是自然应缘,那是有因缘;如果没有自然性应缘的,那是你的妄想。内外因缘,内因缘就是你第八意识的种子、法尘,不然就是行阴里面微细的念。所以要先看,也没有人来、也没有冤亲债主、也没有佛菩萨来到你周围,但是你自己在那里打妄想,这就是依一个种子的因来自己打妄想,当然这些都是你过去做过的,比如你昨天才做过,你跟谁讲哪件事,你很在意,所以今天再想一次。你太在意,今天想两次,想两次就熏两次,想一千次就熏一千次,这个心就越熏越黑,这个是内缘的因缘。

外缘的因缘,一定有实质的人物来。这个人包括非人、诸佛菩萨、鬼神。反正就是众生,有这个东西来障碍你的身体,堵住你的气,因为你过去对祂做了不好的事,今天祂可以来欺负你,因为祂在鬼神道,有功夫、有神通,祂可以追踪到你,你不知道,只有挨打的份。实际有的人事物是外来的。外来的为什么会找上你?还是有内缘,这个内缘就是内在的种子因。因为你过去哪一世跟祂搞不好,所以今生祂在鬼神道,刚好找上你,而且实际来到你家、你周围。这时候你的自性就应缘,应缘就是真的自然性所发的。你怎么去面对它?祂给你的法,你觉得心不安,觉得恐怖、恐惧,这是定力不够。

定力不够怎么办?念佛、拜佛,或者听听咒语,我们现在三个咒:<大悲咒>、<佛顶尊胜陀罗尼>、<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每天听二十一遍,它就跑掉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有办法,练习自己的定力,用自然性,面对面去面对它战斗,所谓战斗不是真的打,是定在那里让它打,它打你不死时你就赢了,打不死你是指──你不会生病,然后心也安祥。这个就是气要旺、神才能定。如果气不旺,会被打得要去看病了,为什么?气不通嘛,这里塞住、那里塞住,丹田也没有气,什么都没有,就病恹恹的,当然要去找医生看病了。

内在的妄缘,那是非自然性,非自然性就是五蕴虚假,所现的法都是虚假的。为什么讲虚假?因为它是过去的种子、过去的法尘。过去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你执着它就真,不执着它就虚幻。只是过去的种子,实际上这个人没有来,那你在害怕什么?真正有人来了,实质的因缘来,这是自然性反应。假设你过去杀了这个人,这个人没有来,杀人的这种影像,出现在你的心中,你看到了就害怕,为什么害怕?因为你杀了人。

但是这个人有来吗?没有!没来你却先害怕,这是非自然性的反应,不是你真性反应,是你的妄心反应。所以很多精神不正常的,大概都属这一类。如果真的有来了,它在你周围之间跟你捣蛋,让你心神不安,你懂佛法就可以去面对它,当然还要配合医生的药,才能安住你的心。因为你不知禅修,禅修的人就是在练这个心定。打坐中练脚痛,脚痛之间,有境界就练对抗你的心力,所谓对抗不是真的对抗,就是修忍辱法。它对你身体不造成大伤害,而心灵也安定。如果安不定,赶快可以念佛,念个十分钟,你心也定了。因为你在念佛,佛号发光的时候,他越走越远,靠不上来,所以念佛很重要。不管你修到多高的境界,最后一定一句佛号不能放弃。

你不要说只是净土法门才念佛。我们人最后都是靠一句佛号安住这个心。甚至于你要往生的话也是一样,不管你是要念阿弥陀佛、释迦如来、药师如来……,一句佛号往生,在要走不走的时候,不要慌乱,若一慌乱又没有助缘帮你念佛,你一迷糊又执着那个境,就不知投生到哪里去了。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人,常常犯这个毛病。有实际战斗经验,在有生之年,二、三十年,三、四十年间,不晓得打战打了几千遍、几万遍,怎不会驾轻就熟?一定驾轻就熟!在你往生的时候,你会用,如果再加上助缘,就比较更有把握。为什么这些大山头的大和尚,走的时候,因缘那么好?因为他在有生之年,付出很多,所以他的徒众,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每个人都来助念,当然不会迷失掉,因为他结的善缘太多、度的人很多。

所以你修行到一个境界,就要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话,大家感念你,不管你要不要,临终时他们都来送你一程。如果自己有一点差错的话,至少还有他们帮助你;如果真的修的很好,他们助念对你来讲,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什么大意义,因为你自己都能够生、能够死,何必他们多念!但是修行是很真实、骗不了人的,你在有生之年要练,要怎么练?你一定要进入「那个状况」才能练,不然你光两个腿一盘,就只一直在那里痛、痛、痛,连四小时双盘没有办法,六小时更没办法,光是痛而已。如果你能够突破这样的话,你自然就能够进入修行真正境界,单枪实战的这么去磨练出来,有能力了,走的时候就不一定要有人在旁边帮你助念。

执根尘等法,各有体性,不相混滥。我们自性本空,都是六根(眼耳鼻舌身识)依附在自性上,面对外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每个都有它自己的体性。空性为主,根性、耳性、鼻性……,接着外面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六种自性,自性跟自性两个互相搭配应缘,起一切法。应缘以后,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妄想。不要互相混合杂乱,如果混合杂乱就是妄想。我眼睛看是看了,不要加以说这个人好不好;听是听了,没有要度众生的话,就把它看成是耳边风,不去执着它好坏,这就是不相混滥,自性归自性,照样可以见闻觉知,但不会有自己的妄想念起。八种妄想今天先讲到第一个。

 

2009.03.0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