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5)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续)
又众生有二种,一者乐说,由慈悲力多故,二者乐行由心寂静故,为利此两人,故说经偈。又显能说之人,最为善巧,广而能略,略能广故,所说正法最为当中,随广略说,皆能利钝不相违故,具说经偈也。依成实论第二卷中,说偈有六意:依十住婆沙有一意,恐繁不述。
说到众生有二种,一者乐说,由慈悲力多故。第一种所讲的众生,主要是有菩萨境界者或具有善慧的众生,这些众生由慈悲力的缘故而喜欢讲经说法。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讲经说法?就是没有慈悲心,或者怕讲错了要下地狱,或者背负五百世的狐狸身。这样的知见其实是种执着,你不讲不会进步,因为菩萨是一边教一边学,既可以利益众生又能学到佛法。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高兴的说法,只有修到菩萨慈悲现起的才可以说法。所以并非光是愿意就行,万一根本都是邪知邪见却又喜欢讲,讲的都不正确,都误导众生,让人家的慧命不但没增长反而折损,这就造恶业了。
所以从因果上来讲,一个人会喜欢说法,也是因缘时节到了,然后就要磨练。如果有一天你也修得不错,机缘具足,你自然就没什么好推拖,有因缘要讲就讲,这种力量是勉强不来的。我记得刚开始在某佛教居士会教打坐,有一个师大毕业的女孩子,问我:「为什么这么乐此不疲、不疲倦?」那个时候,只有在一个地方上课而已,后来一个星期最多有五天在上课,在竹南、台北二地跑来跑去,虽然只有四十几岁,但每个礼拜上五天课,上多了,到最后都会生病。我的经验已有几次都是这样,上太多课到最后都要生病。那为什么喜欢讲呢?也不是为了求名、求利,都是义务的。关键是说因缘到了,你讲,能够讲得出来,学习自利,也给别人知道真正佛法是什么,这是利他。这种讲起来就是慈悲心开始发起。
其次在于,不管是一个人听或者十个人听,你照样也要讲得非常热烈,也不会泄气。有的人认为:「若没有上千个,乃至上万个来听的话,不过瘾!」释迦牟尼佛是来一个衪就教一个,来一双就教一双,当然,衪讲经说法的时候,通常都很多人在听,有形、无形众生非常多,有的阿罗汉是不必到现场参与大会,光在打坐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即使离得很遥远。当然讲的人是佛,衪有那个神通力,可以把声音贯彻到宇宙虚空,无所不至。而一般人,像当过老师的,就知道,如果学生很多,教起来就士气高昂,讲起来就非常有声有色,如果只来了三、五个,就愈讲愈没力气,草草了事,很快就散了。一般世间法也是这样,如果讲师或者教某种课程的,遇到人少的话,讲起来就很不起劲。
但是,菩萨刚开始仍是自利大于利他,因为你刚开始讲,有时候知见还不是很对,所以你现身说法,都有正护法神在守护,你一讲不大对的、很离谱的,祂就会压住你,不让你讲出来,尤其会违犯因果、或者泄漏天机、或者不该讲的,就讲不出来。要知道,有一些可以讲,有一些却不能讲。你只要皈依受戒,都有正护法神在守护,这些都是菩萨,不会让你出差错,哪里能上台去胡说八道、去毁谤别人,去怎样怎样的?那是不可能的!那种一定是邪魔附身,那种团体一定都是鬼神道。讲这种实际的内涵,也让你们知道──真的很喜欢讲经说法的时候,就是你菩萨心、慈悲心开始发起。有的人说懂是懂,但是不敢讲。
其实你上台讲,你对这些东西已有一些概念,在心中你也知道要讲什么。当然,有时候菩萨要提示你,闪一个念头给你,一个例子给你,你也就知道要讲什么。这个都是菩萨的一种乐说,喜欢讲。如果,不想讲,都是自了汉。当然阿罗汉、辟支佛,祂们戒行也都圆满,都修得很好,可以得解脱,但是,祂们的辩才起不来,没办法去把一个道理讲得非常圆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说祂们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果,因为祂还在修第一阶段,修空观、无相观。所以,你也可以了解,有一天你喜欢讲,而且能够公开上台讲,这自然有利益。你如果闲聊,一对一或者几个人在闲聊,那种私底下的闲聊,把你的经验告知人家,那你不会真的学到东西;如果你是站在佛堂或者讲台上讲,就一定有十方虚空诸佛菩萨在监督、护持,就会获益,这个是很微妙的,你们要懂得这些道理。
再来讲听众,有的人愿意说,总要有人愿意听。为什么有的能听、有的不能听?听一次就断三次,甚至有的只来一次就不见了?表示这些人的程度,还没到能接受这种法。像这部《解深密经》已经很深了,已经靠近空观以后,再翻过山头要学有的时候,已经是「不住一切有为、不住一切无为」的时候。还住在一切无为的,就是在修阿罗汉、修解脱道;那你已不住一切无为、也不住一切有为,这就是行菩萨道。所以,在行菩萨道的人,才能学习到《解深密经》。
二者乐行由心寂静故。你要宣说,如果还没有到空有不二境界的话,讲了心就散乱。你看一个人,如果喜欢讲话的,他心本来就散乱,讲了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更散乱!为什么?等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他还在想刚刚讲了什么,这就是散乱!已经过去的事情,还在想什么?菩萨不是这样,菩萨一上台就讲,讲完下去了,就忘了刚刚讲什么,这就是住无为境,因为他有个寂静的心在那里。哪怕是在说法之间,曾讲得慷慨激昂、曾讲了什么道理,都放下了。当然,刚讲过你可以学东西没有错,那个是观念的东西、知见的东西,那个不用背,你懂就懂,不必去背。每个时间都会有新的体会。
好比说,为什么我们道场请回来都是佛的像?我以前都是供养佛像,佛像似乎都是高人一等。现在不是这样想!像上立下融法师也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暂放这里供养。知见随时会改变,为什么?修行的人,第一阶段一定是修解脱,解脱要由佛来教,佛衪是证到很高境界,衪可以直接教导你,让你得到解脱。其后,你又要去行菩萨道,这些大菩萨就是你在学习的目标,因为你在行菩萨道,所以能说、能行都要来。所以最近也在想,要去哪里请几尊菩萨像来供养,有了这个念头,以前都不会有。以前一定都是要请佛像来供,后来我想,原来菩萨有菩萨为众生罣碍的心,才会去做菩萨行。
这些菩萨用有为法,或者一切言说,而且可以住寂灭、寂静,心还安住。所以,不是你喜欢讲就好。有些人讲完了又想了半天,还搞得睡不着觉。我们有位同学,他过去世修的习气,别人跟他对话,讲的都已经过去了,但他回去还可以再倒带,他问什么,别人答什么,他脑中都可以一问一答,把整个过程再如实演一次,这就是没有放下、没有寂静。当然,重要的事情,你会知道;讨论到哪一个重点,你也知道,但也不用一问一答,如实的再重演一遍。这除非你有快成佛的「无忘失法」,那就很好,法一过都不会忘记,那是佛的境界。所以不管懂多少,都没有烦恼,都没有好坏分别,法就是法。
一般人还在修菩萨道之间,一听人家讲好的也许很高兴,讲不好的也许就很懊恼,在那里一直烦恼,废话半天,结果你也花了一天,一直在那里搅和了半天,这个就是没有乐行。要能够心寂静,做菩萨的心要能够这样子,寂静过后,要忘记的,也不要讲,尤其对于一些形而上的、比较不能随便讲的,都不能讲。有时候你们去参访、去印度,回来讲一讲什么,人家还不认识你是谁,还无所谓,我更是不好讲,讲了变成是怪力乱神。寂静,就不爱讲,知道利害关系就更不会讲。这二种,讲众生,其实在讲菩萨。第一个你要有慈悲力起,你就很喜欢讲;第二个是你行了以后,心要寂静。
为利此两人,故说经偈。所以,为什么要有长行?为什么要有后面的偈语?为什么这二个要一起讲呢?这二个出现在同一经典里面,衪说是为了利益此二种人,故说经偈。经典大部份是长行,偈语则是一句五个字、七个字的,简短的把义理重新说一次。
又显能说之人,最为善巧,广而能略,略能广故。我们修佛法,嘴巴还没有开讲以前,有时候是词穷或者语不达义,等到你能够上台讲了,然后讲多了,自然就滔滔不绝,能够随你的心思把义理讲清楚。等到有四无碍辩才的时候,已经是进入陀罗尼门以后的事情。修行有几个大关卡,如三三昧(三个正定)是一个大关卡──「空」一定要先修证的;「无相」就在讲不住有为、不住无为的功夫;再来是「无愿」(或者是无作)。这三个正定,不管显教、密教,小乘或者大乘都要修。小乘菩萨,证到这里,他自我解脱了,他就不讲了;大乘菩萨自我解脱证到这里,继续再讲,因为他证到空、无相、无愿,无所求,不起心动念去执着什么法,这样的话,他慢慢才会转入陀罗尼门。
在《大般若经》里面是这么排的,三三昧再上去是陀罗尼门,陀罗尼门再上去是四无碍辩、四无所畏、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五眼、六神通、十八佛不共法等等。当然那些境界是很高的,我们不要讲那么远,今生你只要能够走到三三昧跟陀罗尼门这两个关卡,就很不错了。如果你还没有进入陀罗尼门,那就是你智慧开展还不行,还不是真正要行菩萨道。这中间所讲的经典,都是让你的智能增长,知见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样就化繁为简,你就渐渐能进入陀罗尼门。
我们也晓得,陀罗尼门能增长我们的记忆力。以前,每个同学都说自己的脑筋不好,都记不起一些东西,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进入陀罗尼门。进入陀罗尼门,那个记忆力就会恢复,当然不是记忆那些烦恼的事情,主要是要会咒语、经典、偈语什么的,你要去背比较容易。什么叫做进入陀罗尼门?现在学学悉昙,会念几个咒语,就是进入陀罗尼门?不是!你要脑筋会自己现出那种咒,会自己念那个咒,你的心跟虚空的心是一体,这才是。因为咒都现在虚空中,表示诸佛菩萨要让你学,你就可以学到。
为什么现在一定要念<大悲咒>?因为<大悲咒>差不多已经定稿了。我也可以背了,我可以开个头就会自己念。<佛顶尊胜陀罗尼>也差不多可以定稿了,虽然义净大师有一个地方,原稿用他的字,用别人翻的字差一音,意思差不多,目前可改可不改,我指的是字跟音调,再来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现在开始在学音调。这三个大咒,你如果全部会的话,以后学什么其他的咒,就会很快。第一个是念法,第二个我们研究考证的字又没错,然后,你进入陀罗尼门,你无形中也会念,或者无形中诸佛菩萨也会带你念,然后,随便一个咒来你都会念,这才是真的陀罗尼门。如果以为三十年前在念<六字大明咒>,就是进入陀罗尼门,那就错了,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德回向陀罗尼门,因为它能化繁为简。
所以,显能说之人,最为善巧。你在讲经说法,用长行在敍述一个故事、一个义理,到最后把它浓缩变成几句偈语,比较容易记,让那些抓不到重点的人,能够学习。现在对说法者来讲,若能够讲两种法,表示他辩才无碍,善巧方便够了,想要广讲就能广到无量无边。当然诸佛在讲经说法,衪是以重点在讲。如果菩萨在演绎一部经,光是经文题目就可以讲上好几年。所以愈有智慧的菩萨,解释起经典来,愈是没完没了的,当然衪也要有对象,也都是菩萨喜欢听衪讲,因此衪可以讲得很细,可以把很简单的化为繁复,又把繁复化为简易。若非辩才无碍、义理融通,怎能做到这样?不可能的!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学空观的,不太喜欢去看很复杂的文章,尤其「唯识」,「唯识」的名相又多又复杂。但这也表示你心还不够空。如果空掉就可以容纳很多复杂的文章、名相。很多人喜欢修禅,为什么?很简单,管住这个心就好了,天塌下来都没关系,但这种人没智慧。等到有一天,你要求智慧,要化简为繁,你觉得看大部头的文章也不觉得累,都很喜欢看进去,这样就是心量开始放大。修行都是这样,先是心量缩小,把门户关起来,不跟人家往来,自己修自己。当然这种也是比较具足善因缘的,才能够不必去赚钱,不必养家做什么的,反正,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修。这种修法是因为看不到、听不到人家说的事情,所以会觉得心很安。初步是这样的,这其实不究竟。万一你听到一句话,或者人家讲你,你心马上又罣碍了、又放不开了,所以说那种解脱的定力是假的。
我们学的就是要以智慧得定,你看开一切法的真假、虚幻或者是善巧方便,这样就不用在意,这是最究竟的。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小乘的修法,是先关起来修,等修到有空、无相、无愿三昧了,就要转菩萨道,放开心胸去接触大众。接触大众,人就很杂,人多了事情就多,事情多,你有没有自在?我们今天还在讨论,讲了半天,有人说他自在了,我看他还是不自在。如果自在,就好像没发生过事情一样,跟过去一样的对待。像过去有人做了一件很不对的事,你到底要用什么心来对待他?如果做不对,你要处罚他,让他知道错,然后你仍对他像以前一样,这代表你没有什么瞋心、怨心,没有什么离谱、不正当的心。
我们不是要断贪、瞋、痴、慢、疑、邪见吗?所以,在每个枝节上,你反观自己的行为、心态,如果跟以前不一样,就是有病。修行就是这么严格。不是说「我不喜欢你,我少跟你讲话就好了」,那是你自己已经有病。这是高级的医生才能看出是病,第三级医生还看不出是病。你以为反正大家都一样,都这样,你这样没关系,没关系你就修得不究竟,永远不会大进步。你要求自己也好,你看别人也是要这样,斤斤计较,你才会成就。如果,你说:「我就是这样,我就是那样!」不行!你愈不喜欢这个人,就愈要去跟他打交道,要在你心里面坦荡荡。菩萨觉悟,就是这样,不然,刚刚讲的寂静是什么?你喜欢行,但是,你没有寂静的心,这个还是不清净。
你要显示的佛法,所说正法最为当中,随广略说。谈到正法,我们要将法轮跟解脱法一起比较。正法,一定只有戒律才能修正你的身心问题,所以说,正法最为允当,不执着,不偏空、不偏有,这样的话,你中心思想、义理,你要表达的佛法,懂了以后,你要广说就广说,要略说就略说。如果听众很喜欢听,又有充裕的时间,要增长智能,你就多讲一些;如果大众听得不耐烦了,没有兴趣了,那你就化繁为简,把握重点,讲完赶快下台。
当然,如果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不懂得大众、听众的身心状态,讲起来那是很没智慧,以佛法来讲是你修得还不够。你看世尊在讲经说法,哪一个人不是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在听?一方面衪有神通力在摄受,二方面衪的神通力使说出话时,尽虚空、遍法界都达到,不是只有这个世界才听得到,是不管多远的恒河沙世界的佛衪们都知道。而且哪个世界的佛,现在在讲哪部经,衪们都听得到。我们为什么离开这里就都听不到?这个心不净,心不净,所以自性要发挥功用都受限制。愈大的限制,就是我们的心愈不清净。懂得这个道理,你要修神通,就是要让你心愈清净、没有执着。
皆能利钝不相违故。你若略说,利根的人一听就懂,不必广述。你若广说,能让这些钝根的人能够了解,仔细说,懂了,最后又没有总结、归纳,你再给他一个偈语背起来,听了听了广了,又可以记几句话,把义理讲通,这个是很好的。所以,利根、钝根皆受用。所以,长行、偈语,对众生与对说法的人,都可显现不同的境界。不管怎么讲,这个道理,利根、钝根不相违背,广说、略说各取所需。具说经偈也,这样就讲经告段落,然后接着偈语一起来。依《成实论》,(这是「唯识」里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其第二卷中,说偈有六意,讲到偈语包含六种意思。而依《十住婆沙》(阿毗达磨),仅有一意,恐繁不述。如果再引这个经典过来讲这些的话,就会没完没了,所以我们这位大师就说恐繁不述,点到为止。
如果你有幸看《华严经》,才知道《华严经》如何显出佛的智慧,一句话若有十个字,而每一个字再以十个句话解释它,一化一百,这一百,每个字再用十来句作解释,就化为一千,这样无量无边的发展下去,原先短短的一段经文,到最后衪可以讲好几年!这智慧从哪里来?不可想象。我们在解释密教悉昙字义的时候,随便一个「阿」字义,祂就可以讲百来个义理在里面,认真讲的话,更有无量无边的「阿」字义在里面!菩萨、佛为什么有这种智慧?这才是真正智慧开显的样貌。我们佛教的经典,印出来若以一百册而言,里面起码就有八十五册的经典,八十五册里面扣掉菩萨等人论说的,加加减减,起码还有二三十册是佛所说,二三十册好像不多,但比起天主教、基督教仅旧约、新约那么一本而言,算是多很多了。
所以,到菩萨境界的话,都是智慧开显无量无边。但是读这部《华严经》的时候,许多人都没耐心读下去,因为读了好几天,还在河神、风神……诸神上打转。你说:「我在学佛法,怎么在拜这些河神、风神、树神……什么神?」因为祂们也在守护这部经。你说:「不好,我不念过,后面就跳过去。」你后面更看不下去了。所以,有的人看第一页、第三页都在说这些神,有的人往后面看,都没兴趣,感觉爱困,就算了,不看了。这部经典虽然只到六欲天六天境界而已,但这欲界天境界已经不得了了。耶和华菩萨在哪里?欲界天好像不得了了,但也还只是欲界。所以,我们看大乘经典,就会发现义理是那样广博,如果不是这些圆彻大师或者其他如真谛大师等,来解释经典里面的意义的话,我们光看经典,有时真无法进一步了解。起码到现在你已经了解,为什么有长行经典又有偈语。这内涵,有的人说是把经典里面一句一句节录出来,譬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就完了。
我们从哪个时候,开始一直在讲这二个东西。这些大德菩萨,他们要把它们引列出来,引列出来,还要适可而止,不能引得太远去了,引申太远就没有办法再回来。这一段,起码让我们了解,菩萨有二种人,一种已经开始很喜欢讲,为什么喜欢讲?就是祂已经开始发起慈悲心的力量,促使祂开始去讲。像这种人也不觉疲累,也觉得很高兴。虽然是上课或者路途上跑来跑去,也不觉得很累,讲得很高兴。如果是压力很大,或上去讲得不好,又怎么样,没有得到好处,当然到最后会讲不下去。你要懂得,这些愿意说的人,一定要是菩萨心、慈悲力发起,然后,他能乐行,能认真去行菩萨道,一定要心已清净、寂静,要不然背得愈多,烦恼愈多,放不下,那就很麻烦。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为什么众生一直在轮回?那就是没有离言说相、没有离名字相,执着世间一切相,那就没有办法解脱。你是菩萨要学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以后就能解脱,解脱再跨过去就善于言说,善于言说还要离言说法性,讲完就算了,不要去执着,要有这个能力。
第二以颂略说,有其二颂,分之为二。初有半颂叹理甚深,谓佛所说离言无二,两种真如极甚深故,非愚境界。后一颂半显执过失,于中有三,初有两句能生戏论失,次有两句流转生死失,后有二句当生恶趣失。
第二以颂略说,有其二颂。分之为二,把它分为二个部份。初有半颂,叹理甚深。颂语的前两句,在讲这个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不执着空、不执着有这二种义理。它的义理是很深很深。也许你表面上听得懂,听懂是一回事情,但你有没有办法做到?如果你做得到,才是真正的非愚所行。你每天接触人事物也是一样,有没有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一件事你还在执着、罣碍,就是没做到。这里在讲言说没有错,是讲菩萨,但是我们修行,要反映到我们心里,自我检视:「对某个人、某件事,有没有疙瘩?」有疙瘩,就是这里所讲愚痴,没有做到离言法性。不是只有用讲的,心的执着也是。虽然这部经在讲,菩萨要言说但不执着言说,我们也要反射回来,想到自己的心性、个性,有什么执着。说一不是只有一,你要马上扩展到十个义理。
谓佛所说离言无二。此在赞叹释迦牟尼所说的义理是非常深邃的。你看《金刚经》常常在问须菩提尊者:「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尊者说:「如来无所说。」那已经讲了,为什么说没有`?就是在讲这个离言说行相!一个菩萨当下在讲经说法,是有一回事情,也不能说没有,但听完了,法会结束了,有没有说?没有说!就因为过去了,不要再执着,这个就是菩萨要学的。你面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也是要这样。当下发生,不管好坏,过去就完了,如果你还执着,那就是没有离言说行。所以,你还在执着不空、执有,不空就有烦恼,这样子没有办法清净。
所以,这里说佛所说离言无二,空、有都不必辩。空跟有,你要讲就有戏论,不究竟的人就喜欢讲,究竟的人以空的体,寂灭性,面对不空的境,我们不否认它。有,缘灭了,有也不存在了。事情过了,空性还是空性,也无所谓的生,无所生那也就无所灭。如果你修了一半,修到空就很喜欢讲这个道理。我们禅宗有一个毛病,就在这里,就卡在这里。我们也不必写篇大文章,去批驳中国禅宗所犯的毛病怎么样,顶多到这里──偏空,因为他否定一切。「执杖牧牛」,一切都是空、不执着。如果你去参加考试,你只要一执着,人家就笑你不究竟。
像古代有一位比丘尼师名璇玑比丘尼,去参访雪峰义存禅师。她很有把握,自己是修得不错,说寸丝不挂、一无所黏,很有解脱的知见。这种人空观修久了,就会贡高我慢,反正什么都无所谓,你要怎么样我都无所谓,你駡我、误会我,我也无所谓,其实这个就是执着空,过头会着空魔,所以五蕴魔相里的空魔是这样来的。譬如你说:「管它戒、不戒,戒律不必守」,慢慢的趋向偏空,就是落入空魔。璇玑尼师来访祖师大德,彼此也没讲多少话,她就又要走了,刚走出去,祖师大德就说:「袈裟角拖地也。」结果这位比丘尼大德,马上回头一看有吗?这回头一看就被考倒了。雪峰禅师即评语说:「大好寸丝不挂!」(意思是说:你不是说修得空无碍吗?怎么我一说你的袈裟角拖地,就相应了呢?)
所以,修行第一阶段,是要修断相应法,要守空寂。但如果从头到尾都一直守住这个空,连到死了还在守这个,那你只学到一半,阿罗汉就是这个样子。你要学着进入菩萨境界,「空」有了,再回「有」。而且有「有」了,又还能「脱黏」。你要学这种能力。所以,为什么他说第二要乐行。乐行,但你的心要能够寂静,心能寂静,这个才重要。寂静是自然寂静,不是故意要去寂静。故意要去寂静,这个还是不究竟,这个空还练得不够。
所以说「离言说无二义」,没有空、有这二义,不必讲了,世间法就是这个样子。有因缘就有,因缘过了就没有。那你辩来辩去,不是戏论吗?所以,都不必讲。菩萨悟到这个道理以后,就离开言说,没有空有二义。两种真如极甚深故,非愚境界,你听到这里,这道理也没有多深奥,大家都听得懂,但问题是你能否做到?要放下,就能够放下,这样你就能够做到离言说行。所以,佛法到这里才算圆融,不是说修到「空、解脱」就好了,要再翻越过去,到「有」里面也可以解脱。
后一颂半显执过失,颂语后面这六句则在宣讲执着所生的过失,愚痴的人就会执着,为什么会执着?就是迷惑,迷惑那个境,不懂因果执着。那执着会有什么过失?于中有三,可再分成三小部分,分别谈及「生戏论之失」,「流转生死之失」,以及「当生恶趣之失」。
初有两句能生戏论失。如果对空了解了,就一直说空好,却根本没证到空才回有的。一开始就从有开始,那就很喜欢讲有,玩有为法。世间有相,什么有相,讲来讲去都是有,这样就属戏论,有戏论就是有闪失,看似怎么讲都对。世间法都是这个样子。一件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分两、三派,一个「同意」、另一个「不同意」,顶多再一个「没意见」共三派。如果很执着自己意见的,那就一百个人有二百个意见,为什么?因为这种人随时会修正自己的想法,今天认为这样,明天可能又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一百个可能有二百个想法,甚至几千个想法。
以前我在当公务员的时候,认为这个长官善变,觉得很烦恼,有时候还要抱怨一下:「昨天这么讲的,签呈这么签的,结果隔一天来又不行了!」也许这个长官他整晚都在想,这个公文该怎么签,有什么利害关系,如何避重就轻。所以隔天一来我又被叫进去「喝咖啡」了,(我们那时候戏称面谈为「喝咖啡」就是这么来的),一叫进去就是再跟我讲:「昨天那个案子,不能这么做、不能那样做!」要这样做,也是他说的,不能这样做,也是他讲的,这长官是善变,但世间事也是这样,没有絶对的对错,对错都是人订出来的!现在能体谅当长官者是很不容易的,要避免出任何差错。
今天午供吃完饭,我们大鸣大放。这顿午餐吃了四、五个小时。中午吃完饭要不要收起来?照规定要收起来放到冰箱,不能放在桌上,要等晚上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这是规矩。谁的规矩?哪个道场有这个规矩,照规矩,这样也对,到底真的、假的,也不知道!以前古代都没有这种事情,以前比丘,当下托鉢回来,吃完就完了,哪有摆在那里?你说放在哪里,鬼神要来吃,所以不能放在那里,要收起来,也对!所以,法规是大家订出来,大家同意就好了,如果不同意,你也不能说不对!世间事本来就没有对错的,离言说相就没有问题。
如果修自己,为什么要离言说相?什都好!所以,我也不觉得哪里对、哪里不对。如果你觉得人家都这样做,我也觉得这样做最好,那你觉得这样,没有错,所以我们说世间法都没有标准,就是这样子,反正大家高兴就好,我都可以。这种小事情你们去做就好,我没有意见。
所以,佛法不离世间觉,你在离言说相,过去的事情,或者当面的事情,我不要讲,不要讲就离世间相。譬如若是我在做当家,我不讲谁来讲?我讲了,讲就讲了,人家不高兴就不高兴,讲完了我也离言说性,我也无所谓。乐行,做了以后也心寂静,不要管他,你高兴不高兴都没关系。问题是说,我们如果修的还不好的话,你又找我这样规定,这样我听的也很不好,我骂你,你又不高兴,那我气又更不好,那这样就不好。所以说,当家其实也很好做,该讲的讲完了,别人遵从很好,别人不遵从你也不怪他,甚至别人怪你,你也很自在,这才是修自己跟度众生两个都圆满!所以世间法若要讲对错,很难去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讲戒律也是一样,为甚么僧团刚开始都没有戒律,然后后来又有戒律?因为僧团里面发生一件事,这件事情要摆平啊,虽然修行没有对错,但总是要有一个制度,所以,每发生一件事情,世尊就制订一条戒律,就这么愈来愈多戒律。所以,几十年下来,二百五十戒,三百八十四戒。如果没有发生这事情,大家都离言说相,大家都修得很好的话,这个戒律就不用了。所以,世间的戒律,当然要守。那我们修行,也是要自在,你要怎么做怎么做,中规中矩的,当然最好。你可以想象,大家都搞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深恐一下子就犯错,那么这威仪就出来了。没有错,威仪就出来了,最后的结果是成就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这样子,非常威仪十足,但祂不会自在,菩萨就是自在,自在不是犯大错,犯小错只是为了利益众生。
有的人说自己不适合出家。为什么?因为出家的规定太多,要中规中矩,不能把出家众的仪态搞砸了,所以他觉得会受不了。有的大师走起路来很象样,上回上明下乘长老来道场,在走那个楼梯,下襬一提,威仪十足,真的令人赞叹。但如果菩萨都这样,会没人敢来听课,因为你天天搞得硬梆梆的。像早期我在讲课,都不苟言笑,这些老同学都没有看过我笑过。来听课的每个人都会怕我,每个人看着我都怕,跟我讲话还会发抖。我那么严厉吗?从来都不茍言笑。在修空观的时候,都不能动心。在开会的时候,有事情该讲才讲;平时都不起心动念。像这种不是威仪具足?人家会说这个很高傲。其实就是要这样,都不动心,不能动心才能安住心,心才不会散乱。哪个时候,修什么法,现什么样子,是一定的。
但是,现在叫你要当菩萨,所以你既然可以笑,也可以说笑语,可以讲比较轻松的,让大家也能够学,能够不要罣碍。离言说相,过去就过去了,大家不是比较轻松一点?因为你们太紧张了。很多人说要户外教学,为什么大家说要去户外教学?很像小学生户外教学,出去时每个人都很高兴,不是很好吗?所以每种情况,不管是什么,我们修行都要认知,道理都要懂,但也不要变成一种执着,因为世间法没有絶对的对错。若有一个能够圆满的各取所需,各说各话,然后各个圆满,这个最好。
人为什么会流转生死?愚痴的人,他没有智慧,不懂因果。这个愚痴,愚跟凡二个是连结在一起的,他不懂利害关系。我们今天也讨论到了,有的人为什么不知道礼貌、不知道戒律?因为他没去受过戒。没受过戒就没有罪业吗?不是!很多无知的人会说:「我怕犯戒,所以我不去受戒。」那这样就不犯因果吗?你以为不去受戒,就没有果报了,错,照样受报!你不去受戒,又不懂因果,一犯因果,照样有因果,那个因果更糟糕,为什么?因为你都不懂,所以,一下这边犯错,一下那边也犯错,天天都在犯错。好了,你去受戒,戒师告知你种种戒律,例如:「任何不是你的东西,你都不能去拿;要拿都要经过别人的同意,那就不是偷了。如果你没有这么做,就犯了偷盗。」杀盗淫妄,外面很多人天天都在造业,这都是要下地狱的,但几个人懂?只有佛教徒去受过戒的才懂。
以前在守戒律的,严格到真的是现在想起来都感觉有点过分,但过分得心安理得,譬如说守戒律,让你在障碍来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心虚。分得很清楚,一张纸、一个信封,公就公,私就私,那时候只能修自己。如果在修菩萨道就很累,动不了。如果在城市还好,买个纸笔很简单;有时候你在偏僻的乡镇,就很麻烦,你又没有,要怎么办?我常常讲,譬如面纸,如果放在洗手间里面是供众,在外面则是私人或公用的,你到底能不能拿?拿了就犯戒,要怎么办?所以,像这种事情,阿罗汉在守戒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如果在业力现前或者障碍来临的时候,阿罗汉都能够坦荡荡。大修行时不能犯一点小错误,就是这个样子,要不然就会给你出题目。
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当初我们研究所实验室的技师规定,蒸馏水不能拿回去喝,我们有一个技工,这个技工职等是很低,有一次拿回去当水喝,犯了就犯了,他太太要开美发店找他投资,他要升级考试,是很用心读读读,睡眠也不好,而他太太生意又失败,每天升等压力很大,到最后就发神经病!是谁给你罪恶感?你自己心会审自己行为!谁去管你拿蒸馏水回去?你自己因为违背规定,自己就会心虚,就会反省,反省就会自己说出来。他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说:「主任!我不该拿公司蒸馏水回家当水喝!」我不知道有这回事,这规定是底下的技师规定的,但我们知道他神经病发作,就住在医院中,因此不能再吓他而说:「你这样该死、会下地狱……的」,只能告诉他说:「没关系,这是小事情,以后不要再犯就好了。」
我常说大修行跟发精神病没有二样,常常会反省你自己犯的微细错误,对哪个人好、不好,在哪件事或者怎么样,一直在脑筋里面搅和,这就是业力。我们为什么会一直愚痴,会轮回生死?就是这个样子。那你说,这些阿罗汉为什么可以看破?他以前就没有犯过这些错吗?他以前犯过,那他为什么可以解脱?因为他知道佛法,原来这是离言说相、离一切法相,不执着,祂练得功夫够了!所以虽然以前的业力还在,但现在他看成:「就是这样子!不然”心”您能怎样?」能有这种心的话,那个业力起不了作用。但一般人不是这样,没有修行都是这样,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可以想成罪过多大,愚痴就是这样子。
所以,修行就要受戒。以后,再进入迷迷糊糊状态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安住这个心。我以前也是很严格,因此常被人家见怪,为什么?因为我不讲话则已,一讲就讲真话,把长官气死了:「这个话,怎么可以在大长官那里讲!」因为要我讲,我就讲真话,你生气,那是你的事情,反正我心很安。守戒就是这个样子,心安!如此你不就会疑神疑鬼──「是不是障碍来了?落难了?」有时候还会胡思乱想:「是不是我犯了戒?是不是我讲了哪句话?是不是哪个人在诅咒我?哪个人在做法害我?」胡思乱想都来了,为什么?我们说心有鬼就是这样子。而守戒严格为什么可以成为阿罗汉?因为祂没有空隙可以被任何法渗透进去。
我看你们同学或者在这里工作的同学都是这个样子,以前那个死脑筋的都是这个样子,你也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在规范他的身心,所以斤斤计较,算得很清楚。算得清楚也好,算得不清不楚(他所谓不清不楚就是可以给公家占便宜,但他一定不能占公家便宜),这样不是很累吗?公私不互相有侵占不是很好吗?愚痴。其实就是看事情有没有执着。如果,你不离言说相的话,就是一直在流转。一方面是你所造的业,不去规范,不用戒律去规范,你不懂,你愚痴!第二个,你就懂心,原来业是过去做的,都是这样,那你现在如何面对它不动?你学空观、无相观、无愿观,都是这样子,在学这个法而已。
最后二句,你因为前面没有智慧,后面当然堕落在三恶道或人间,六道一直在轮回,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偈语当然离不开有为、无为二句话。有为相,不做有为想;住无为相,也不要执着无为想。这样菩萨乐说、乐行,而心能寂静,就可以自在的去弘法。一般人为什么会轮回生死?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不懂就要去学,就要从有为法里面去学、去做。修行过程之间,其实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若你还有世间的嗜好,那学佛法还差很远哩。有时候不好意思说你们,你们有的迷上作菜,有的迷上照相,把佛法都忘记了。这在大修行时都要放下。当然你们香积组没有办法,菜单要开来开去。其实我常想不通,我去买菜,煮个大锅菜也不错,但你们有的人,菜单就要开来开去,讲起来这就是执着。修行要背道而驰,真的是要不通情理!
你要讲理论,这也不能执着,那个也不能执着,这样要怎么做事情?你看我,我有没有在做事情?我还是可以做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有板有眼、提纲挈领,可以抓重点来做。这个就是你已到了解佛法的时候,就非常自在,自在了当然智慧就会开显,智慧开显了,要用在哪个地方都会用。每次工作人员都被我駡,做很多多余的事情,如果你脑筋动不到那里,你来问一下:「这样做行不行?」就不至于做了以后还要再拿掉,或者要重做。你看事情没有很深入,没有提纲挈领,没有想到别人,没有想到什么该想的,这因缘是很复杂,没有错!但是,你要减少花费的时间。因为时间都有限,你这里多做几次,多做的、无关系的,还要再弄掉,变成要花二倍的时间。修行,本来就要尽量清净、简洁。
总结,你会轮回,就是你这离言说二相没做到,因为这道理很深,等到你懂了,到现在说深也不深,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听得懂了,也要在执行上能够做到。
次有两句流转生死失,后有二句当生恶趣失。上回我在《金刚经》里面讲的,起心动念,跟人都有因果的,这很可怕的。你要了解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连你对陌生人起个善心,人家也会回报你,你说你不认识他,他怎么会回报你?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很可怕,它可以记遍虚空的事情。你虽然对一个人起个善念,或许不是在他面前,但即使是在数百千多公里的外国,你对他起了一个善念,他感知了,以后也会回报你一个善念。你对人起恶毒的心,以后他也要駡你几句。你不了解因果的可怕,常高兴讲就讲东家长、西家短,因为你没有警觉因果,如果你懂了,就不敢乱讲话。
但是到了菩萨境界,不讲就不行了,那要怎么办?讲了就好了,就要放下!讲了放下,有二个意义,一个就是,讲了人家怪罪你,人家不高兴怪你,你也要坦然承受,因为这是因果,你也有能力承受,这种是小case。再来就是,你要放得开,离言说相。譬如讲错一句话「不落因果」,要五百世狐狸身,那你就吓得要死,说:「我不要讲经说法了!」如果你能够走到阿罗汉、到菩萨境界的话,讲错一句话,那也不执着这句话的过错,至于讲错后这个果报何时来?也许这个果没完没了的都不会来,为什么?因为你脑筋很清楚,不会执着那个境。
那个「讲错一句话,五百世狐狸身」怎么来的?因为他执着,他在狐狸身的时候,百丈怀海禅师在讲经说法,此狐狸他化为人身去听经闻法,听了好久以后,大概因缘到了,果报差不多快结束了,他问大师一句话:「修行人,昧不昧因果?」因为他很执着,所以他以前讲错一句话「不昧因果」,因果是永远都在的。你不能说,修到阿罗汉都没有因果,哪里没因果?只是你有能力看它不让它发作,那是你的定力智慧好!大师教对方再问一次:「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修行人昧不昧因果?大师回答:「不昧因果」!这表示因果历历不爽的。听完他马上讲:「承蒙和尚开示,令我超脱狐身。等下请派人到某山洞,里面有一只狐狸往生,那个尸体就是我,请你帮我收尸。」
问题在于──你对造的业执着不执着?他当下没有搞清楚。像这种因果的道理,不能乱讲说没有,很危险的!如果讲了没有,你又没有解脱的能力的话,你会受报,讲五百世狐狸身是这么来的。如果是菩萨的话,五百世狐狸身太短了,三大阿僧祗劫,出生五百世狐狸身,才几千年,有什么关系!你能这样看,就很自在了,讲错了也无所罣碍。所以,这智慧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智慧的人,很害怕,不敢讲,怕讲错话。对于佛法,你有这个理解以后,尽量不要犯错。当然,如果你是佛弟子的话,讲经时都有护法神在守护,犯错的机会很少,要讲错的时候,喉咙就会咳嗽或者发痒,你就知道这个是不能讲、不应讲。
言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者,此即第一能生戏论失。二依即是有为、无为八种戏论所依处故。言戏论者八种妄想。此中意说愚夫于此无二离言境中,痴所惑故乐着有为无为二种法上八种戏论。
言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者,如果你迷失,凡夫不明因果,对佛法懂不了全部,所以,常喜欢在「有、空」这两边戏论。乐着,就是很喜欢执着去谈有、没有,这二依言戏论。你讲有,看起来也有道理;讲没有,也有道理。到底哪个对?所以,你去看电视节目的辩论,这个人先发言,同我此心,非常有同感,很佩服;等一下换某乙发言了,讲得也很有道理。到最后你竟不知道该听信谁。所以,你在听辩论时,你要客观一点,要离言说相,不要太早下定论。你知道在辩论,每个人都可以讲出一些道理,输的人就是他智慧比较差一点,没办法抓到对方的漏洞来攻击它,语词穷了,到最后输了。如果二个都锐利的话,你只要出招就有漏洞,彼此一来一往,先发言就有漏洞,就可以抓到漏洞,所以,一往一来,没完没了。所以,先发言的都是输了。
世尊是辩论高手,你提问衪马上把你打倒,你说「我不执着空」,那你刚讲的「不执着」到底有没有执着?你只要一讲出口就漏洞。我,是一个我的执着,不执着也是一个执着,你既然不执着空,那不是反过来就执着了吗?执着一个不执着,一讲就犯错。所以,你离言说相就没事。菩萨离言说相,就没有戏论。你只要写无聊的文章出去,一定有人攻击。我们也不必去写文章,因为写文章的人太多了,我们要为经典来解释,这是要的,但不必为了自己半生不熟的理念、修证来解释,写一大堆书去推销,里面讲半天却没有一句真话,讲的都是怪力乱神的,吹嘘自己多行、多棒,这样都不对!离开这二个空、有,就没有言说。你乐着的话,落于空、有二义,你就是凡夫,因为当中就有戏论,有戏论就是凡夫。
此即第一能生戏论失。第一个毛病就是戏论失,你只要生起辩论、戏论,你就有所闪失,不管你讲空、有之哪边对,都有漏洞,都有闪失。二依即是有为、无为,这有为、无为有八种说法,说明有八部,有为、无为储存有八种世间相。八种戏论所依处故,─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样戏论,你只要依有为中的有为,这八种就凑成大家所喜欢的讨论、辩论。言戏论者八种妄想。此中意说愚夫于此无二离言境中,这里面是说愚夫在空、有二相之间,他无二离言。你没办法做到离言说相,不住于空、不住于有、不住于有为、不住于无为,这样的话,这里面痴所惑故,愚痴不懂因果,乐着有为无为二种法上,变成八种戏论。佛法言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中道。
这里《解深密经》在告诉菩萨,有为有有为的现象,无为有无为的体性,这二种你做了,然后不要执着,要有这个能力。这样你就能大胆的去讲经说法,去行菩萨道,不然你就会很烦恼,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讲了半天,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变成心虚,就没办法自在。离言说相,就不管它怎么样。八种戏论─,总共就是执着空、有二个,空有就变成八种现象,八种现象就变八种分别。下回再讲有哪八种分别。
(2009.02.25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