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3)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

这在讲善慧众生。悟空的人住无为,有解脱知见,根本就不喜欢去言说;菩萨祂则不执着有为、无为,能够如实了知这个境,但不会执着那个境。所以像这种人,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内心所证,面对因缘所现,或者对外境有所见闻觉知等等的,接受了种种法尘以后,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认知这个有为是不真的,无为也是不真的。如果你执着有为相,就随缘流转,执着无为相,则偏守空寂,这是解脱初证得的人都有这种现象,那你如果离言法性的话,有为、无为,但也不加以言说,因为离言法性的话,你就可以客观的去观一切法。

以我们的实修来讲,如果面对一些障碍,你能够了知其境,不管顺的境界或者逆的境界,都可以知道但不加以执着的话,就做到没有实际的有为、无为分别。你说:「没有!」但是境界来了,那个境有没有?是「有」!假若你一执着有而不放,就会随业流转,所以,不能说一定是有为,要观之无为。让我们的自性现起,观这个境,不随境转,这就是住无为境。无为有,不是絶对的二面。无为有,是现在面对一个境界时,有两种状态同时存在。一般简单的二分法,修有为就有为,修无为就是无为,但在菩萨的境界,《解深密经》所诠释的,就不是这样。就是你面对因缘,这因缘就是有为,但是你要以无为、空体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境。这样你的心还是算无为。所以,境归境、心归心、觉知归觉知,就不会有互相罣碍,不会有连结在一起打结。菩萨就是要有这种境界。这是对因缘起法来讲,境界来时,要抱着这个心。如果是修纯解脱的小乘行者,他不想去利益众生,永远住在涅盘境界,心极安祥,没有罣碍,这样他会变成只学了一半,没办法在用有为法利益众生时也能自在。所以《解深密经》是要教化阿罗汉成为大阿罗汉,也就是成为菩萨。

再讲这个境是你自己创造的,你用言说,或者用心法,或者用咒语,或者什么的,等等一切利益众生的法,而且在用之间,也没有一切在作有为想,用完了也不执着有为,就忘记了,在用一切法之间你又心还很平静,那就是无为的境界。这种一个是业障的现象,一个是你自己创造的因缘起法的现象。在这两个境界之中,你都要看──有为就有为,无为就无为,反正都不必去加以言说。所以离言法性,如实认知有为、无为,然后,如实这么修证以后,最后你就会跨出去,去利益众生。因为你练的功夫够了,就不必太执着于一直要守住空寂。我们功夫不够时,因为智慧、定力还不够,所以碰到一个心比较不清净的众生,有时你转不了他,反而被他转掉了。本来一片好心要利益众生,结果还没利益到众生,反而被他的业力牵去了。这就是不认识有为、无为的真实功夫,也不认识先无为再有为的境界。

《大乘法苑义林章》亦云:「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非谓有空皆即决定,证真观位非有非空,法无分别性离言故。」

但修行是有次第──先修无为,再修有为。刚开始修行的这种有为,你说:「我在打坐、念佛、持咒」,这种修行的手段,虽然属于有为法,但也不能用在整个法上面来区别有为跟无为,这样很容易误导众生。众生以为:「我修念佛,就是有为」,结果就有为到底,忘记要修无为,那他今生就没有办法学到解脱。一般的先证无为再转入有为,如此便能在有为之间,对因缘、一切法就能不执着。业障来,你也能够安住自心,不随业缘去烦恼。如果能够这样安住自心,就可以跨出去了,主动的创造有为法,在这有为中没有有为想,要能够面对有为、无为的境界,看它一切有为、无为无实,没有实际的谛实,所以,不必去强说有无。

第三正明觉悟,于中有二。初觉实境非有,后然有下,悟假境非无,此即初也。若依真谛大师,如前所说三种义故。一切有为及无为法,皆非实有。若依大唐三藏法师,约此执性以显非实。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

第三正明觉悟。觉悟缘起、境界、心所起的法相,每个现象你都要能客观地认知。我们常讲证悟、证悟,那是证什么、悟什么?有时候境界来你不觉、不知。或觉了却又加上种种习气毛病,于所现的一切相,就迷糊在第二阶段:境界来,第一念有觉,但你接着却不能安住你的习气,而妄习相应了。

什么叫做觉悟?有二种,你刚开始觉实境非有,不管是真因缘,还是顺逆因缘,你觉了以后,不能说它没有,(境界来了,怎么会没有呢?是有!)但是,你要看它是没有,后然在有之下,悟假境非无。先做这第一步功夫。如果你修行过程实境来了,你观它非有,你了解了,再来看下一步──这个境是有,但不能随它去流转,所以把它安一个假境。这个「假相」的因缘法,所起法的现象,不是没有,但要观没有。这样在没有之间,你也可以知道一些事情。譬如这件事、这个缘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修无为法的人,管它什么因缘真假、谁缘起的,都不去理它,所以他不知道一些确切的讯息、消息。

那你如果做到解脱境界,境界来了不是没有,有境界,没有因缘是起不了心法。如果在你自己的生活之间,那是自己的思想、行为、规划等等的,你都能够自己作主,那倒无所谓。现在所讲的这种修行境界,都是外来的,或者是虚空之间,二个心跟心之间的纠葛等等的,这时你才要用修行的境界去看它。也因为你这么磨练,有实战经验的话,以后境界再来,你就很容易看破它、不执着。反正也不说它没有,就是自己安住自心。一天或者半天或者几小时,境界过去了,这件事情也忘记了,也不再执者。这样的话,你就是有觉悟的能力了。

所以,解释里说先觉实境非有,为什么非有?先求解脱,然后在这个非有之下,有那个境,怎么能讲没有呢?有!但,安一个假字在上面,这是一个假有境,假有境不能说没有,没有不会起法,如果没有起法,起码这是你的妄想,妄想也要有一个因缘。当然那个没有实质的境界,没有实质的意境,因为是你自己胡思乱想。此即初也,初步的悟道者。

若依真谛大师,如前所说三种义故。一切有为及无为法,皆非实有。一切有为是一种,一切无为又是一种,那一切不是有为又不是无为又是一种,《解深密经》是在讲这三种境界。你能够这么去认知的话,你起码是真正的佛法学到了,不会只学到一半。若依大唐三藏法师,约此执性以显非实。你自性本空,依自性空性。如果因缘显出一切法,那为什么不是同一个东西呢?一定有有为跟自性空的无为。所以这么来观的话,可以显现出一切因缘法都是不真实的,这样练习才能解脱,一般人没有心通能力或者一些异能的话,听这部经就比较不能理解。如果你心也可以有点超能力,然后可以观自性,也可以观因缘,你自性起法,可以对于主观、客观或者主人客人之间关系,及其缘起缘灭都很清楚的话,你研读这种经就比较容易懂。

不然这文字解释来解释去,你会不知所云,什么执性以显非实,如果我没有一些能力的话,我要怎么体会?也可以,你用你的妄想也好,或者对你一般生活起居之间所面对的人事物,这么去思维:「我对某个人,起了某个心、某种念?」然后,也可以把这些理解凑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勉强理解,但不是正解。正解是实际有那个境,你去认知实境,一个是依照思维──大概是这样子,但不是絶对是你想的那样,因为这中间有落差。所以,佛法重在实际去证,不是听听就好,还是要去印证。

然有分别所起行相,这分别所起的行相,如果懂得这个有为、无为、不有为、不无为,其实分别相也不必加进去。菩萨也不怕去分别,因为分别后有能力不黏,这样的话,分别起行相,有为法就现有为境。有为境从哪里来?从你的空性所现起;现分别相之间,你又有一个如如不动的自性,又不执着这些好坏,这样子就很容易去了解佛法。犹如幻事迷惑觉慧。如果你这个有为相发起时,你执着它,看这个幻化师所幻化起的境,或者业力来时所缘起的境,你不能够把握住你自己,就又陷进去,会被迷惑。平时你理智强时,用讨论或者跟同学讲一件事,你倒很清楚。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境界一来就会迷糊掉。都显现在有因缘来了,或者有什么苦难也好,或者什么善境界,或者有菩萨考试等等的,诸因缘来了,你就会迷糊。

哪个人不迷糊?总是要迷糊个几次,才会觉醒。所以为何菩萨,总是不厌其烦的考你。如果你瞋心重,就考你瞋心。那这个对象起自于谁?不知道!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或者家人,每次都有考题,考时你就要有警觉,不要对这个境起分别,一起分别相就迷糊了。你脑筋失去理智了,就陷入那个境,就执着那个境,去思维哪个对、哪个错,一陷进对错的话,分别相就非常清楚,就迷糊了,觉慧就不见了。于中发起为无为想,如果你发起无为想的话,就想安住那个心,不理那个境,求解脱。或为无为差别之想,如果你还很执着无为的话,这种分别想就会安在心中,就像刚开始初学解脱的人,就会要求自己不要想、不要想!

今天有人说:「我打坐时,想起一个法相,这个法相自己又把它推翻,然后又想起经典里面很多的名相,这么一直想一直想,修行不是不要想吗?为什么我一直想,到底好不好?」有时候,我们的习性是这样子,你不能说好不好。像你过去如果是个诗人的话,就会吟诗,尤其是生在中国出世好几代的话,你会写诗。修到一个境界时,很喜欢写诗,心里面五言、七言一下子就顺理成章冒出来,一写下去就没完没了。在哪里想,就会陷入那个境,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你如果陷入那个境,不要想!有的人就赶快把它写下来,这是因为他过去有这个习气。你要修无为,修无为你就不要想这些,这样才可以学到无为究竟解脱,一切习气才可以转除。很多人有点境界,就喜欢大大写诗,这种到最后大概都不了了之,哪怕他写了几百本书,都没有实际走到最后,因为讲的都是废话,都不是事实,毕竟他没有修到无为的境界。

你如果执着无为的话,有差别相你一定很执着,这种执着,其实讲起来也是有次第,刚开始是要这样,不然五阴魔相为什么要度过去?五阴魔相的境界,为什么不能执着,要度过去?这在学习无为法,有了无为法的磨练以后,你才有定力。路走多了,你看多了,自己就会驾轻就熟。你们开车都喜欢开自己走过的路,哪怕那条路比较远一点都无所谓,因为够熟,不用脑筋开车就到了。那我们如果执着无为的话,也像这样,执着久了,那无为的境界就真的让你能够根深蒂固的知道。但如果一直执着无为,都不再返入有为的话,这样也麻烦,你会进入小乘的解脱知见,就没有办法学菩萨道,没有办法转入有为无为都无所谓的境界。所以,你或为无为差别之想,有差别相起无为,你就执着无为,有差别相起有为,你就执着有为,这些都是你所证悟的过程之间,是什么心态,你要了解。

第二明假境非无,文有两节。初明假境非无,后于中下。明其假境,自性差别。言行相者,行谓见分,能缘行解。相即相分,有为无为。此明依他相分所摄,有为无为,假有非无,犹如幻事。后于中发起等者,明其假境,自性差别,二种相也。言为无为想者,出自性想,缘自性故,或谓为无为差别之想者。辨差别想,缘差别故。

第二明假境非无,先认识无为,认识自性不动如如。眼前这个境界,你要怎么来处理它?你要了解这个假境是因缘起法,不能说没有。又有二种解释,初明假境非无,你练习无为法久了之后,你慢慢就会了解因缘起心法之现象,这缘又来了,因为你平时自己在动念头,你知道你在想或者自己根本都不胡思乱想,那你更容易发觉我是不想的,有因缘来即能知悉。开悟的人在执杖牧牛,刚开始都要修无为法,就是无心于一切法这个样子,等到这样练习久了,有能力了,因缘来了它起念头,你就可以观照到,如果你心清净时,哪个人在讲什么话,其像都会在你心中闪过去。

所以,有时候我们懂愈多,你愈会觉得可怕。你不懂就蒙蒙懂懂的过日子,天天造业;你懂了佛法,心清净不执着的话,对于哪一事情,哪个人的心,认为怎么样、怎么样,它就会在你心中闪过去。哪个人有什么看法,哪个人又有什么想法,你又不能讲,因为一讲就犯执着了,因此要离言法性不能讲,而且过一阵子就忘记了。刚刚闪过去的念头,或者昨天、前几天的,都不用讲,也都忘记了。但当下会知道。面对这种境,你要先修无为法,然后因缘起念,你就能够如实的观它,先观它假境非无,因为因缘起法了,当然能知悉。

明其假境─在过程中你要能够了解这个境界,这个因缘起念头,或者起影像,或者起法相,这都是似有但得当假境。自性差别,因为你自性本空,我们的自性像一面镜子──「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所以佛菩萨为什么懂那么多?衪们是有完全清净的自性,所以众生哪个起什么念,衪们都知道,为什么知道?自然会现在衪们的自性中。但衪们不去执着,那么多的芸芸众生,尤其佛遍知虚空中的一切众生心,那不只是一个、二相,那是无量无边多的念头在心中。不起差别相就不会执着,如果你懂得这个因缘起法,还起了差别相,代表你要认知这个差别相是什么。如果你心还不清净的话,你就会有差别相而还要执着它。

言行相者─行谓见分,行就是内心有一个见性,看到因缘起法那个法相,看了以后你要去认知,所以能缘行解。这件事因缘是怎么样,从里面去了解,先了解,你看了以后,知道那个相、念。相即相分,缘来就产生那个相。像我刚讲的,你能够闪过一个念头,你自性见分看到它,你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念头,那个念头是什么字、句,你若不起分别心,不会知道仔细。所以,一定会起分别心,起分别心能缘行解,这个相分你就会读它。一般人读了以后会很在意,如果好的也许就很高兴、很欢喜;如果是不好的,一定很气愤或者见怪。如果,你的心还放不开跟人之间的恩怨,知后更是烦恼,更会记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当下能够了解法相,过了以后就得放下,就不要执着那个法相。

当下的分别,可以了知那个境,过了以后不分别,你就不会记起来,过去哪个人在心中现哪个相,你就不会很在意。这样不黏,也可以说有为相是假有,过去了,我不执着,那还不是无为吗!像这种实际的修证,要去体验,不要执着好坏。相分起时,有为无为境,有为之中,你不执着就变无为,有为之中你分别又执着,或是已经过了你还在执着,那就真的是凡夫的有为。菩萨的有为,是起了法当下认知,过了就不执着它的有无。

此明依他相分所摄。什么叫依他?我们《解深密经》里面讲到三种自性,当中,遍计所执是不好的众生心,此外还有依他起性,圣人的圆成实性。这三性是唯识里面的基本理论,也是从《解深密经》这部经出来的。第一个遍计所执,是每个凡夫众生都有的,无所不到的计量、推测、感受,然后将之执着。为什么会起法,有所执一定要有法、法相。第二个是依他起性(自性)。如果你没有因缘的话,那个自性是没有的。依他起自性,即依他因缘而起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会生起法的。因缘来了,自性就现,自性现就开始生法,有生法就有法相,法相你自性见分看到了,产生自己的相分,这是很客观的,不执着的、很客观的,就像一个镜子,你是某甲,站在它前面就现某甲的影像,你是某乙,在它面前它就现某乙的影像。

所以,祖师大德常讲「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为什么不来不现?因为没有因缘来时,那个镜子在哪里?没有镜子。你不要想:「我是在哪里?」以为自己是一面镜子,永远站在那里。没有!是有因缘来了,有人要来照镜子,那个镜子才会现;如果没有人要来照镜子,你那个镜子在哪里?不知道!这是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无、没有的。不要常想永远有一个自性那里等着因缘来。因缘没有来,自性起不来;有因缘来了,譬如有一个人要去照镜子,这个镜子才会自动出现。你可以这么理解。有因缘来了,你自性才现,自性现的话,你因缘起法相,你有分别,就是见分看进去了,你自己那个相分知道了。坏就坏在一般人知道了以后,就遍计所执,就会执着。如果你闪过去就过去了,如同刚讲过的,有的人心比较清净,起个念头后已过去了,好像跟他没关系的,他也不去在意。

刚开悟的人,没有关系的一大堆念头都会来,他都无所不收。这种能力很大,毛病更大。我们无法像诸佛菩萨,衪们因为清净,所以照到很多都没关系。你刚开悟时,知道很多又放不开,放不开不是烦恼无边吗?知道:「这个人又怎样、那个人又怎么样,这个人好、那个人又不好……」怎么样等等的,看了后执着,这是没必要的。你可以知道,因为既然活在这生活圈,你一定会知道。知道,这是第一念,照那个境是第一念,而第二念就是分别。你如果没有分别,这个见性就不在意。没有见性,这个相分就不会起。

跟你没关的虚空一大堆因缘,你都不理,为什么不理?你先修无为,修无为等于选择性的在筛诸法,跟你没有因缘的,你不会执着,跟你没罣碍的,你为什么要执着?但是像很多人看电视,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爱得要死,还可以三更半夜去排队要看他来,这种就太执着了。或者什么大人物或政治人物犯法或怎样的,真真假假的,有人看了就很在意,甚至气得要跳脚。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修得好就不会在意,修不好就很在意。每个人的业力都是这样子。倘若连刚开始的分别都没有的话,那就是絶对的空;等到你修到了解脱知见,知道原来有为无为自性起法是这样,这样你功夫练多了,就能对周遭之间因缘适度开放,你就会接收到跟你有关的因缘。因为不管在地球的哪一边,跟你有关的那个人,就会现在你心中,念头闪一下,你当下分别了,你见分看了,相分起了,过了就不执着,不执着有为,就入无为。

这样的话,你慢慢再学习第三个圆成实性,你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子,有人来镜子就照,而这个人过了,镜子也没有了。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这样还不够,你不要以为这样你就是成为佛了,没有!佛衪观照的功夫是广不可言。你现在照的只有这个范围或者这个世界,而小菩萨照一千世界,阿罗汉照三千大千世界,再上去就是如来,如来境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众生世界衪都能鉴照到。圆成实性不是只有镜子。镜子范围大小仅是圆成实性的一个功能。圆成实性还能无中化有,从无之间化有为相,这样你才可以利益众生,这样你就有应化身、意生身出去。刚开始有境界者是有意生身,你看《楞严经》里面有提到意生身,如果你心开时、证悟自心了,你心起个念到哪里,你的意生身就到哪里。很好用吧?但这种是外道在修的,你如果玩这个的话,你就走不下去了,法身不能够清净。

为什么很多执着这种异能,或者怪力乱神能力的,没有办法解脱,天天执着那个,一执着那个就走错路了!你冥冥之中看到一个相、知道一件事,好像都很真,自以为这个能力很好很好,你就忘记这个心依然是不清净的。因为你会知,就是你还有执着,你执着才会知,这样你把它放下、放下、不执着,你心才有可能会清净,清净才学到无为,学到无为才能解脱。等进到《解深密经》境界,才再回过头来,修到无为再回过来用这个心,不要怕,要训练自己用这个心。你要利益众生,就要用这个心,从无为转入有为。这告诉你在做有为之间,你有一个无为的心,可以安住自己,不用怕!随你因缘,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发生了什么如法、不如法的事情,那不是主要的。为什么?因为你最重要的是度众生,度众生间,有的好言相劝他就听得懂,有的则是要打、要駡,有时还要用到。

你说用打駡不好,因为我们不是佛,佛才有能力可以神通变化,可以知道过去、未来,跟你讲了前因后果,让你了解了,或许您就傻住了,原来佛的神通那么大,你就服了。我们没有修到那种境界,无法如此。你看祖师大德他们,对于因缘深的,当然比较老婆心切,婆婆妈妈,因为希望这个人好,就要采取措施。这措施不是一般修行人在用的,只有看开的,有为、无为都不在意的人,才敢用的。用了以后仍很自在,怎么样自在?如果你駡了人家,人家心里不痛快,要駡你、怪你,反弹回来,你要照单全收。这是因果,你駡人,人家当然要駡你;你怪人,人家当然也怪你。怪到他不再怪你,反正你本来就不挂碍。

我师父讲过一句话,他说:「最喜欢整铁齿的人」。铁齿的人,被整一次、二次,整到最后,他会听你的。为什么你可以这样去修理他?今天去修理他一下,明天你还是像一般人一样的对待他,没有说:「这个人比较坏、没有用,不理他!」一次、二次、千百次……以后,每磨一次他习气就少一点。这种有为境界,一般人不敢做,为什么?因为认为:「这个有业力,搞不好要下地狱。」你看不透彻,就会有这种顾虑。看透彻了,随意而发,对于哪个人用什么法,哪个人还不能讲,哪个人时间到了该讲,不是你自己选择的,是随性而发。

圆成实性是我们无为的心性,我们第一关要先求无为的境界,回到圆成实性。因缘起法,是中间的依他起自性。因缘起法,我们用圆成的自性、空无的心,对这个法都不执着。等到第二念起,第二念就有分别了,譬如有一个念头在心中现,你读一下,知道:「这个人念头是这样,那个人是有这种的见解,那个人是这样」,这样过去就完了。如果你见分所产生的相分,起分别以后,再起第三念,那就有烦恼。你去罣碍:「那个人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想这种心?」你已经将那个分别相了解之后,继续对它执着,这就进入第三念。第三念起,就是遍计所执!我们应该不执着好、不执着坏,法就是法,哪怕这个人的见解不对,见解不符合我的心、不符合怎么样……,过去就过去了。这样才是解脱之道。

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成实性。菩萨心性有三不等,如来也有十地如来,其心境、神通变化,也有三不等。差就差在圆成实性这里。我们先修解脱、修无为,这里《解深密经》在训练──如何扩大你圆成实性的能力。你的自性去创造一个有为法,去利益众生,利益完了,你不要执着有为怎样,不要执着它的好坏,过了就算了。本部经在训练菩萨这种能力。到最后第八品更精彩,在讲释迦牟尼佛怎么用应化身化身出去。你心清净的话,就有千万亿化身。有千万亿众生忆想佛,佛就全部化一化身出去。懂得佛法,在修最后能力,正是这个样子。这过程我们要知道,不要执着一点境界就自认为不得了了,自以为是几地菩萨、阿罗汉什么的。我们懂了就不要错认境界,因为实在还差得太远了。

此明依他相分所摄,依他起性所现的相分,就是依我们自性应外在因缘,起念头或者影像或者起什么,就是法相起时,都是依他起性所摄。指它的功用。无为是我们的境,依他起性是依空性面对因缘,依外在因缘起自性,现起有为相。有为相你不因为依他起性,你还有一个圆成实性在那里,还有一个空无、不黏的、没有烦恼的自性在那里。这是有为、无为这二种法,你都要能够了知。有为是因缘起的法,假有非无,你要读它,犹如幻事,既然是幻事,你就不要执着。

非无就是有那个境。当你心里感觉一个人的好坏,若你还执着有,就会显出个性、习气出来,这样你跟他等于是五十步笑百步,因为你还会执着,知道这个人心不好就不理他。这样虽然你有比他好一点,但是你还是有所执着。你要学到假境非无,有是有,但是不要执着。每个人的业力不同,哪个人喜欢当坏人?没有一个人喜欢当坏人,都是因缘的关系,因缘让他出生在不好的环境,有不完美的父母亲,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等等。往往心性不好的人,都是随业在流转。你要想想,你来到这世上,过得还不错,可以考上大学,念研究所,工作也不错,家庭非常好,这都是你过去修的。但很多过去无明的人,过去造太多恶业,导致今生一切都不如意。

你这样用因缘观去看每个人的话,就知道这个假境,不是没有,是有没错,但也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则有等于没有。所以,知道愈多的人,愈要放下,不然会很痛苦,不如不要知道。不知道者,光把自己的心安住就好了,不会烦恼;若自己的事知道了,别人的事又知道了,知道一百个人的事,那你不是多了一百个人的烦恼?所以,知道愈多愈要放下!佛对于每个人的心起心念,衪都知道,因为衪心清净,所以每个人的起心动念衪都知道,甚至于过去你说过什么话,未来要讲什么话,衪都知道。但为什么衪能忍受?因为衪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练出这个功力。这种能力,心圆成实性,会现出我们修行不同的差别相。虽然衪讲经说法要让我们成佛,但我们这种佛,只是指觉悟而已,不是像祂是如来佛。

觉悟什么?先觉悟目前这个境,觉悟你所起的这个相之后,你有没有分别?第一念分别知道是什么事情,再来不要继续分别,继续分别就会让你的妄想、习气搅进去,就有烦恼,那就是心不清净。修行就在修这个。如果你没有能力,只是凡夫的心,只知道人跟人之间交往的念头、心念,那个也没有关系。你要尽量客观,不要用你自己的喜怒去搅和在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上,这样你做人处事比较中道一点,不会有太偏激、突兀的行为出现。然后,你的心如果能够现起,你的气能够逼着你自性很敏感应缘的话,那就进入真正实修的境界。缘修跟实修不同。我们说缘修是平时守戒、修行、打坐,这是在积福德,是属缘修,还没有到实修的境界。什么叫实修?开悟的人才有实修的机会,因可以看到自心之心起心灭,可以感觉外境,这样是你心已开发出来了,外境你也知道,到这个境界才好实修此心。

如果你只知道自己的心起心灭,那只有初禅的境界;你到三、四禅时,众生的心起心灭你也知道。四禅以上阿那含果,总要现五神通,但他把知道当不知道,他就有这个能力。有为无为,在这里是要修无为,修无为他知道很多,但他不执着,不掉举的话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分九级,真正的阿罗汉一定要有六神通,如果有六神通,那才是真正的阿罗汉,如果只是有神通,但没有解脱,知道很多却都放不开,那也是烦恼,那样不是阿罗汉。所以,如果假有,并不是没有,是有那个境,但是犹如幻事,有如幻化的事情。像魔术师所幻化出来的事物,或者业缘来时所感招而起的事,你都把它看成幻事。

后于中发起等者,明其假境,当下能够知道最好,如果事境过了以后,你也能够清清楚楚的了解,过了以后也不必再认知这个假、不假。如果你还要认知的话,要心平气和去认知,这是你自性差别。第一个无为,心空法了的境界,第二个要认知因缘来了,我依他起自性,应缘起了法,心起了法以后,你不执着它为真。好像是魔术师变化一样,你也不去当真,也不去说假,那这样你自性自然有差别,有为无为起法相都没关系。知道差别相不执着就好,有为、无为这二种相,在过程之间你要懂。言为无为想者,刚讲的是假有的有为因缘法,如果有为出自性想,我们自性是无自性是空,因缘来了,他自性就起。

所以,缘自性故,或谓为无为差别之想者,我如果有一个无为的无,都没有的相,因为因缘来,起了假有的法,然后你认知了,有一个空性现,现起一个自性。要有因缘相应的话,一定要有一个自性现,你没有产生自性的能力,就没有我。自性在哪里?空性是没有的。譬如这镜子,没有人要来照的话,这个镜子是没有的;有人要来照镜子了,这个镜子才会现。为什么有这个我,空性的我就现?这个我现起来,谁要来照镜子?我来照它,这个就是我的自性。所以,为什么这里要加一个自性呢?自性是自己的性。若没有这个自性的话,这个空性在哪里?空性也没有。只是因为要讲有为、无为,才举一个空性在这里,当成一个名相来解释。

其实这个解释不出来,没有的东西你要怎么讲、要怎么比?当然,你不讲是不行,有的人没到那种境界,不讲他听不懂。你说空性,空性就是在那里打坐都不起心动念,那你在哪里?也不知道。等到你打坐,那个念头起,才知道你在那里,如果你不起心动念,谁管谁,什么念头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等你脚痛,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你都不起妄想的话,打坐等于浑浑噩噩,不知坐在这里干什么。脚痛才感觉:「原来我有一个肉体在那里,痛!」那时候,感觉痛的那个自性才现。原先你那个还不觉得痛,也不会胡思乱想,或者注意呼吸时,本来都没有;等到你有感觉什么了,这个后面的「生」就起来,是我生。如果用梵文来解释,你可以知道,svabhavasva是我,bhava是生起。如果用中文来翻是「自性」,你如果不是很懂得自性的话,不知道自性是什么东西。从一个无的东西,你因缘要应缘,就产生一个自性,要应缘之间,就有一个对立的现象。所以有他、有我,这两个都离不开因缘。

你如果能够用中文去解释也好,把这个梵字拆开来。不然很多人不知道自性是什么,光会讲自性、无自性。「性」字,一个是心、一个是生,合成所谓「性」。这有二个情况。一个是「心生」,一个是「生心」。这如果前后分开来讲,意思又不一样。如果是「心生」的话,就是我从空,因缘来了,因缘来见性看到,会起相分,相分就现,相分现分别认知,如果是影像是影像、念头是念头,这个就是心生,法起是被动的。如果主动的缘生,菩萨练到无我的境界之后,就可以主动「生心」,生心不是生自己的烦恼心,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生心」,不得不用有为法,有为法去用,用完了也不执者,不执着它的好坏怎么样。不管生心也好,心生也好,都是由我们的「性」生起的,这个性一生起,就有一个「自」,跟你的「性」,如果两者真的同一自性的话,跟佛一样的话,那你是开悟的人。这个法身遍虚空,你就可以感受到诸佛菩萨清净。

你说:「我有没有开悟不知,但是,我到一个道场觉得这个道场很安祥。」那你已经有能力感受到,诸佛菩萨的法身,就是这样安祥。如果到一个邪道的道场,或者什么不正的道场,一去,心就很亢奋,气很旺,当然胡思乱想就来,什么灵力也现,这是有不正的鬼神之类的灵力加持。你也可以自己评估自己,如果你的自性常常感觉很多外来的东西,那是有点自性现起,但你也不要太强调这个相是真,太强调这个相是真,你又没有能力化解,那么就会变成烦恼无量。你太执着真,行为就不正常,人家就会说你有精神病。懂得愈多要愈能够放得下,真正修行人就是这样子。内心非常的澎湃、热闹,表现在外却很平静,人家看不出来。没有能力的人,怎么看得出来你在胡思乱想或是内心妄想一大堆?不会!如果,能够懂得人,一定不是一般人。

虽然你有能力,懂得外面很多人的心念,甚至鬼神的心念,但如果都当真的话,行为就显现不正常,有些人就要被送到精神病院去。很多精精神病院患者,是冤枉进去的,进去能出来还好,有的一进去就出不来。为什么?因为他的脾气、毛病太重,又不是正法的修行人,因此走不出来,医生都要把他当精神病人。这些人过去有修行,所以很容易接触到鬼神类,接触到之后,好像有点灵力,有灵力他又定不住,因为没有学无为法。因此,为什么每个修行人要先修无为?修无为才能解脱,才能摆脱自性应缘所起的一切相。这也是《般若经》、《金刚经》在讲的。那你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到不能再放下,《金刚经》快结束时,却告诉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要有断灭相。」为什么不要有断灭相?就是开始教你转入菩萨道!要能觉而不住,用有为不住有为相,要学此种能力。所以,这时行者就不能否定一切相。

《大般若经》学完,就要学《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就是让你有定力、住无为,解脱的能力有了,再来要学用你的心,去发起有为法,去利益众生,嘴巴上可以讲经说法。气很旺的人,他讲不了经,虽然心有灵力,悟解力也可以,但是理解力无法如气已退者那么灵光。若要深入经藏看什么都能懂或记忆力等,这个要等气退掉,当然不是完全退掉。因为退掉时,你运用思维的能力就很强。第一段修行是以气得定,阿罗汉他们都以气得定,先修定。一般阿罗汉、四禅天的天神、仙人他们都是气旺的人,但还没有锐利的智慧。等你以气得定然后气又慢慢消掉以后,才能进一步以慧得定。

以慧得定就要学有为无为的观念,你就要无为法先修到以后,懂得因缘起自性、起一切法,而且过了以后你要忘记,不要执着,这种就是以智慧得定。智慧就是依你自己的经验,每经过一件事,就明白:「原本一件事,我当初怎么迷糊,现在怎么走过来。」再来你很简单就可以化解了!再来就是你要深入经藏,一切法不管是留下来多少,不要自认为读遍一百本的大正藏,那你也不过是认识佛法里面的九牛一毛而已。在龙宫所藏的《华严经》,我们只能看到六欲天以下的经文。修行的境界那么多,六欲天就不得了了,每个人都看得迷迷糊糊的,有的人就认为境界是很高了,《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到他化自在天所讲,六欲天里面衪到哪几天讲?忉利天、夜摩天,总共有十六处天上、人间讲。

后面色界天的,没有讲吗?讲了,在龙宫里面。但龙树菩萨衪看完后,认为现在的人类,能看到六欲天就不错了,所以这个欲界天智慧衪就传下来,把《华严经》这部分背回来后传出。他已经有无忘失法、过目不忘,心明记性起,所以看完回来就背写出来。所以现在传的,不管是四十华严、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都只讲到六欲天,也就是耶和华菩萨那里而已。再上去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再加上无想天总共有十三天,以及更上去的无色界四空处定,再上去的阿那含五净居天,再上去的阿罗汉境界,再上去的菩萨十地境界,目前华严经中没有办法得见。当初世尊一定都有讲,只是龙树菩萨觉得人类的智慧是不够,修不到那里,所以没有传下来。我们要学佛法,尽量依目前有的经典学习,至少要学习到菩萨境界。等有一天你可以十方国土来来去去,哪个佛在讲什么法你就去,也许哪尊佛在哪个遥远的世界在讲《华严经》比较高的境界,你也可以去听了。

这段跟上面大同小异,内容是三段式,先无为,再假有,然后非无,不要分别心太强,就能住离言法性,观它不有、不无,这样你才是真正学到圆满佛法。

无为差别之想者,辨差别想,缘差别故。无为境界或者是缘起境界,你对于内心因缘所起的念头、所起的法,懂一下就好,也不必太执着。这样的话,缘起的差别想,如果你依无为,不去烦恼,那就是无为的差别想,真实差别。无为,当然跟有为有所差别。缘起法,里面有种种因缘,种种因缘你在认知,在读它时,你就一定有分别相,若没有分别相,你就不能够了解里面在讲什么。有差别相、分别相,你才知道心法里面在讲什么,以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修行修到最后,不一定要面对面才能够怎样,你只要在这个地球上,都可以了解每个人心理、心态是处在什么状态。关键是,你要没有差别相,都不能有差别相!这样你也不必去讲,如何没有差别相,你都不想讲出来了。

对于某个人现在处在什么状况,不管是迷糊状态,或者是迷失状态,或者是什么心之状态,你都了解。了解但你不讲,就没有差别相,讲了就有差别相。很多人喜欢讲:「你现在怎么样、怎么样」,那就是有差别相。你读到了,但因缘不到,或者不是对某个人有利的,那就不必讲。你一讲出来一定要对他有利,不要只烧一个火在那里就不管。以前有一位,能看到鬼神,能看到谁之后面跟了一大堆非人,就喜欢讲。你没能力帮他化解,你就闭嘴,偏偏他又喜欢讲,又有差别相。他没讲,人家还没感觉,不会怕;他一讲,人家就开始害怕,这不是制造更多问题吗?这就是十足有差别相,这样不是菩萨!菩萨是有差别相,但不要执着,放下、放下,就不会有差别相。

所以,以后你要行菩萨道的话,不要光落于嘴巴。其实不管大菩萨或者小菩萨,他帮你,不会让你知道是他帮的,而且有时候他帮忙不会直接帮,他会影响别人来帮你。譬如某甲在苦难时,他最好的朋友某乙,菩萨会透过一个心念给某乙,某乙当然不知道,只觉得突然间想到某甲,就打个电话给某甲,问他近况,然后就给某甲一个主意:「去做什么事情吧!」这样某甲的烦恼事可能就化解了。所以你们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就要随顺,随顺是一方面训练自己没有我执,二方面人家这么讲我就去做,接着事情就改观了。你还不知道这是菩萨安排的。菩萨有没有示现?没有!衪本尊在那里不动,但随意可以影响每个人的念头,然后去做该做的事。你这样去观真正的菩萨,就明白衪实际示现的机会是很少的。

但你不要在打坐、修法时,一看到菩萨,你就很高兴。菩萨不会随便现给你看!谁知道那是不是魔化的,是真菩萨,还是假菩萨?菩萨不会随便化个身给你看。衪法身清净遍虚空。修密法的人虽然是会看到,看到是因为衪要让你看,你才有办法看到。修密法为什么先讲十种缘生法,且都是幻化不实在,一切看到的都不能当真。为什么《解深密经》开始时也讲幻化师在幻化?密教里面有谈到十种譬喻,都是讲幻化。在修密法之中所现的一切相,就像我拿一根棍子两头点火在烧,再转动火轮一样。那火轮是圆的,还是只有二头有火?我明明只点燃两头有火,为什么你看起来却是圆圈?因为你迷糊了,看起来就是圆火圈。你没有那个能力看,视觉没有它那么快,视觉看起来是圆圈。菩萨看起来,还是只有二边有火在转;但我们看不到那样,我们看到都是圆圈。这二点为真,其他三百六十五度里面的三百五几度都是虚幻不实在。真的只有一点点,其他都是幻化不实在,跟我们幻化师幻化的是不是一样?

石头、树木所化成无量无边的车马、大象、七宝等等的,是否是真实相?木棍只有这二点是火、是缘,化成一个圆圈是幻化的,总是有缘。《解深密经》在训练你的观念,这个缘起假有的境,你不能否认它没有。你说这个火化成圆圈是真的,真的就是愚痴的人在讲的。为什么?因为看似一个火球。如果是恶慧的人,持完全否定,认定这只是二端是火苗而已,化的太快才变成一个火圈,这整个是假的,假的圆圈,否定那个圆圈。至于菩萨,看清楚了,是二点有火,转起来变成一个圆圈,那祂也不执着,这是真或是假,反正看到的就是这样,也不说真或假,反正是要住离言法性,都不必讲。知道很多事,但都不必讲。要讲也是因为对方因缘成熟,要利益他才讲,不然就不必去讲。

有的人就喜欢讲,一方是无知,二方面是讲了会让别人很佩服他,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就很信服。其实对于修佛法来讲,这就是执着!《解深密经》就是在训练你去除执着。也不要否定有相,发生就发生,境界发生了,就是这个样子,过去就过去了。里面也有你的无为的解脱能力,也有有为的面对那个因缘的法,你通通都能不执着。以后慢慢讲到最后,还要从无之中去化起一切,去帮助众生,那才是真正无为。化有为相,有为相你又看它不做有为想,完了就过了。教你有这样的能力。你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来修行的话,听《解深密经》会很累,到最后也不晓得要怎么化。

今天有一个美国同学发mail来,说他看《般若经》看了很喜欢,看得懂,但是看《解深密经》看不懂,因为没有那种境界。你来看《解深密经》的话,光名相你就搞不懂,但你看了还是有帮助,起码前面阿罗汉、菩萨、如来的功德相,是衪们修无始劫以来所得到的圆满功德相,这是你的目标,你未来也是要这样子。不是光看看而已,你是要学习:「以后我也要这样!」先把目标放在那里。前面初品在讲这些,第二品再告诉你要证到这些功德相,你要先了解胜义谛相,三、四、五品是几位大菩萨现身说法,再告诉你要怎么修,第八品如来再讲,怎么化起应化身。至此,整个《解深密经》深就是深在这里,这已经靠近修行的末端了。

因缘使然,别的经典不要讲,有个念一直要我讲《解深密经》,也因为我讲,我就懂得更多佛法。如果一般的经典大家都讲过,这部经培法师也讲过,我不知道古代的法师讲不讲,近代的人,我是看过培法师这一本书。我们有同学很早就去买,不知道看了没,他是这么一本而已。实际境界没有讲的话,你没有办法了解《解深密经》,看是看了,有看却没有懂。因为没有实际修行体验的人,是没有办法讲出来的。或许光讲有为、无为,真有、假有,名相一堆,讲了好像懂又不懂,往往愈看愈迷糊。

2009.02.1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