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2)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

前面讲过「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所以愚夫对于离言法性的真谛,是不能了知的。菩萨主要学习度众,要能够言说,当然一切法不是只有语言,种种法都属于一切法,有为、无为,你要训练一位菩萨能够从空无、不想作有为法、永远住在无为法中,让祂走出来,就说一切法离言法性,认识离言法性。言说相,也是法性,有法,除了无为法以外,还有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你度众生言说,或者做一切佛事等等的,做了以后也不要执着。若你做了还执着,等于是做了有为,等于还有有为的现象、果报。若你做了无为,那没有做事,除了心应缘以外,没有什么众生能够体会,除非到菩萨境界者才有办法体会。菩萨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而有所言说。

为什么菩萨的境界,是由诸佛来教导?祂们用心就可以相通了,不必用语言。而对一般众生则都要说,不说他们不懂。说就是有为法,但有为法说了,你离言法性,不执着,不去讲这个法性有或没有。有而你离言说,或者做了不再执着等等的,也是等于没有。所以,法性本空,是随缘而有。我们知道一切都从空性而起,从空性应缘。譬如你要说法,说法就是起心动念再讲出口,这也是应众生缘、虚空缘。虚空有众生,不一定只有人,你会应众生缘。这两个都产生法性,法性就有法相。你认知它一定从法相认知。

离言法性真实义为何?离言法性甚深,故不可说,不可思议。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广百论释》中言契经云:「诸法从缘起,缘法两皆无;能如是正知,名通达缘起。若法从缘生,此法都无性;若法都无性,此法非缘生。此缘生法是有二种:一者遍计所执,二者依他起性。此中意明。遍计所执自性非有,不说依他。若说依他都无自性,便拨染净二法皆无,名恶取空,自他俱损。此妄分别谁复能遮,得正见时自当能遣。」

 所有自性还没有分以前,都一个空性,在空性中无从看,都没有东西。等你六尘相现,然后才会产生六种心,每种心都是一个心性产生,心性起时法相已起,法性起后,看你什么相,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让你产生六识,这些就属法相。你现在做了一切有为法,离开这个法相,心性跟空性没有两样。小菩萨当然心还不净,大菩萨祂们大部份都是心清净了,只是还有微习,没办法现出与如来一样的神通力及智慧。至于示现在人间的菩萨,大概都是毛病还多多。所以,你要能够做一切法,又不要执着一切法,这样学习。

 

第二于境不了,言于一切法离言法性者,即是一切有为无为诸法,自相离名言故。或可有为无为无二真如,名为离言。于此法性,不能了知。

这里提到,「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是属于第二个要点──「于境不了」,执着的人在一切法的境界上亦无法了解。不知道一切有为、无为诸法,都是自相离名言。如果是无为法,你一切自相离言说,可能很容易了解,反正是无为法;而有为法,说了法又能离言说相,自性离言说相,言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因缘,所以,我们要看这个因缘之间,如果也能离言说相的话,等于无为,跟无为是相等的。一边是有为,空性是无为,凡夫才一直执着这两个有差异。菩萨则不然,菩萨是做有为没有有为想,等于无为;住无为也不住无为想,因为祂可以应缘,在这两边法起法灭都很自在。所以要学习这种能力。不然你刚开头,总怕讲错话,度了一个人,好度还好,不好度就罣碍,搞不好还吃不下饭,那就非常的苦恼。

要学习有为、无为无二真如。空性只有一个,不会因为你有为,空性就变有为,真如就变有为;不因为你住无为相,有为法就不能动。有为法随因缘都在起灭起灭,世间相都是这样。只要你心止住了,有为、无为与你何关?因缘就因缘,你心安住就安住了。但我们往往无法断烦恼、习气,所以才会随外境种种因缘而起灭起灭。就真如来讲,空性它真如性,空真如,不空的真如性,那就能应缘。应缘以外,这个不真的真如性分为二个:一个是熏习的邪真如,邪真如也会应缘;还有一个净真如,真正的自性是这个。邪真如是我们养成的习气──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这些都是不正常的习气,不正常的习气比净真如还会应缘。这个清净的自性知道了,有因缘了,邪真如就接着下去,让你有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千万个念一直下去,我们没办法解脱就是这样来的。

你要了解这个离言说、离执着,什么都没有执取,所以,一切真如相,离名、离言说相,也就是离名字与离语言文字相。于此法性─离言法性,不能了知。你要从修空观、修解脱,这么去做,不是不做事,可以做事,不是不去度众生,可以去度众生。度得好不好没关系,度不好顶多跟他结了怨,下一世还他而已。所以要自在!像菩萨祂们就很自在。而刚学习菩萨道的人,总怕讲错一句话,怕得罪这个人。其实也不是你怕就能不得罪,照样得罪!得罪以后,如果真的还有业报在牵引,还没办法解脱,那受报就受报!一般学到《解深密经》的人,大概都有初步的智慧跟福德。慢慢练,在刚开始打开心扉,心很敏感时,我们常执着外面的对或错、好或不好、好人或者坏人,或者心正、心不正等等的,这些你都能够感知,但又放不下,放不下就会挂碍,这些也都是你要学的,要学会放下,离名、离言说相。

 

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

这种人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会执着幻化师所幻化的宝物、人物、车马、大象等的,所变化出来的东西,决定实在是有为法或者无为法。也就是,认为真的有的人,就会执着有为法;如果修到空观的人,眼捷手快,能看破幻化师所幻的这些幻化相,认为:「我看到了,你是在变化的,这是假的」,所以就一直否定它假,不承认他所化出来的东西为真,这样也是执着。你说他没有真实相,但他确实化出人、大象、马、士兵、七宝等等的物件,难道真没有?有啊!因此一直执着没有的,这样也不对。有一些阿罗汉圣人,就是这个样子,祂反正什么都不管,「你有也好,没有也好,跟我没关系,我都不管」。要转入菩萨道的话,则要学《解深密经》,就是要这个样子,不住有为、不住无为,练习这种功夫。

所以你看到幻化师所幻化的东西,或者你听到了,不管真的或者假的事情,语言文字的话,这种人大概都会有所执着。我们应当观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法,不能说没有。以前跟你讲业障来时,你观它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的说法,就是怕你太执着业障,所以跟你说没有、没有,不要执着,放下!等你功夫练多了,心也能够安定一些,当你知道有冤亲债主来了、有障碍来了,因为你前面有练过功夫,这时就知道要怎么去处理。没有练过功夫的,一回生、二回熟,没有人教你,你要自己去摸索。若你去问人家,人家教你怎么解决,你就学了一个法门。有的人都是不问,都自己解决,碰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觉得有效时,就成了你的经验,经验也就变成一种智慧,知道下一次要怎么用了。当然也不是每个毛病都可以如法炮制,但离不开一个重点,就是把全身气脉打通就会好了。

那你该用什么方法?自己去想,当然十八般武艺都可以搬出来试试看。如果要自己诱发真炁,可以用闭气、宝瓶气这么去试试看。气很旺的人,感冒或者碰到障碍时,只要花两个小时在那里练宝瓶气,把丹田诱发起来,一切障碍都对你没有办法,你也不必再用什么法,譬如拜佛、念经等等的,都不必用,你只要躺在那里休息练气。但如果你没有气机,就没有办法,你气不通,障碍一来就卡住了,卡住了就只有待宰的份,所以才要动刀、动棍,用上一切法,但也不用去想有没有障碍,反正把不通的地方打通就好。因缘果报复杂,每一天都在变化,你知道有东西、有因缘来了,所以才会发生这些事情,因此也不能说没有。

现在你也知道是真有这回事情,以前跟你讲,好像骗小孩一样。小孩子看到一团黑影,有的是出生就会看到这些,你说:「没有,哪里有!」他明明就看到,也许是眼花、也许真有那个东西,但你不能让他害怕,要打破他心里面的害怕,所以你说:「里面有?橱柜里面有?我打开给你看!」一打开,没有!所以对于还不成熟的人,就是要这么骗他,你不能讲:「真的我知道有,但你不要害怕。」如果年纪那么小,或者初学佛法的人,这样容易就能不害怕,那么佛法也太容易修了,要解脱也太容易啦,其实没那么简单!你要练,练个十年或二、三十年,大、小事情经历多了,夜路走多了,就是真见鬼,当然也就不害怕了。

所以,这段在告诉你,那些人会执着,不能作到离言说相的,都是看有为就执着有为,说无为就一直强调无为,就没有理解因缘法,这样他就决定实有有为、实有无为,就偏执一边。

 

第三正明起执,谓诸愚夫,以不了知,法性理故,于有为等,执为实有,如执象等。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第四随执起说,准上应知。

第三个要点是「正明起执」,真正辨明为什么会执着。因为你心有病,你无智慧,所以只看到有人在变魔术,变出来你就说真的有,执着那个境,说有为;有的人则很容易知道人家是在变魔术,甚至也可以抓出他怎么变。当然现在的魔术,都不像古代的变化师,古代证到识阴魔相者都会变,如阿那含祂就会变,阿那含是见性、空性。自性见性的人就会变,住识阴魔相时就会变。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至识阴魔相者懂得心怎么变,也可以无中化有。

所以,我们讲一般的魔,为什么可以有不可思议的变,魔天在第六天上面,那里另有一个魔天,除了他化自在天(福报天)外,另有一个魔天。魔天是心不正的。通常到第五天化乐天的天神,就有这识阴魔相的境界,就会神变了;而第六天的天神不用变,就把第五天天神所化的,变成他的,人家化天宫、城堡、化什么,他就把它接收过来,所以叫做「他化」,让他自己来接受,所以是「自在」心,住在里面。所以一讲会变,是确实真有那回事,并非像现在魔术师都变是假的、用道具的。幻者所变出来的人,就一定是让人摸了能感觉到体温,但也可以在你面前马上消失掉。

你执着有为也不行,执着无为也不行。反正你变我看到了,我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是这么一回事情。然而无明的人,他执着有为,一看到人家变得好、变出来是真的,就认定这些个东西永远不会再灭掉。变出来的东西不会灭吗?一切都是因缘法,因缘过了就灭了,心不加持在所变的东西上面,它就变不见了。所以,幻师是用心力在变。不像阿弥陀佛化出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是已经成佛的如来所化的,那个是不会灭掉的。一般则只是变魔术,不管变多久,到最后第七天都会化掉。

谓诸愚夫,以不了知,法性理故,于有为等,执为实有。愚夫不瞭知这有为法的道理,或者变魔术的道理,所以会对变出来的这些大象、车马、士兵、七宝等等有所执着。因为他看到实际有那个东西,一摸又是真的有血有肉有实质,便更执着那是真的。如执象等,例如执着有大象等等的,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因为他看到了也听到了,所以坚固执着。如果自己执着还没关系,还会随起言说,随着去对别人讲。唯此谛实,余皆痴妄。把这当成真实的,把所看到的有为法变出来的东西,当成是真实的。别人跟他讲那是变出来的、是假的,他也都不相信是假的。有的人是看一眼就清楚了,有的人则是看了就迷糊掉。就是这样子,他很执着为真,然后以此为实际的现象、物相,其他都不真,人家怎么讲都不相信。

若执着无为也是一样,如果你执着无为,知道那是人家变出来、化出来的东西,看到后就把它否决,认定那些有血有肉的东西只是变出来的、不真的。你说这一段不存在吗?也不能否定他不存在,是存在!所以,学菩萨法的人,管你真、管你假,我看是看了,我懂了,那样就好了,不去加以语言文字表示,更不去执着。你不去说,就没有执着;你说了,就有执着。你说了有为法,也不去执着。你做了什么事,如果特别强调、特别去讲,一讲就是执着。所以,无为法不容易,都不能讲、不能执着。上面讲的,已涵盖执着有为与执着无为。

第四随执起说,准上应知。这上面已经讲过了,不再讲了。

 

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遇到这二种人,执着有为或者执着无为的人,你都要提醒他:「你应该好好再去观察。」怎么观察呢?如果执着有为法的人,人家化起东西以后,你明明知道他幻化,你说他是真的化出来、有血有肉,是真的,那你仔细观察,这个东西化出来可以永远存在吗?你再继续观察,它可以存在多久?一切因缘,当缘灭了,法也灭了,它不会永远存在。所以对于喜欢有为法的人,就叫他再仔细观察,观察一段时间再看看。如果,你是执着无为法的人,那也要观察,当下就要观察:「所变化出来的东西,是假的吗?」你说它是假的,但所变化出来的这头大象,牠还是可以踩死你。所以,也不能执着没有。

执着有为法的人,你要他往后观察;执着无为的人,叫他现在就仔细观察。两个都要观察。那不执有为、不执无为的菩萨,则不必讲,反正祂也知道,这个化、这个因缘法现的有为相,有为相,最后都会灭,也不必去讲,不必执着真、假,也不必执着有为、无为。所以,离言说相,就没有什么好去谈的。一切佛法到最后,都要讲这种圆融、空有不二的道理,这样你才能自在去行菩萨道。

第五劝彼重观,以未能觉,非实义故。

上面说愚夫唯此谛实。有的是把有为法变出来的东西当真,那他要再仔细观察。有的是认定无为法,专守空、守虚无,否定一切现象,那他也要再仔细去观察:「真的有耶!」所以,无论是执着有或执着没有,都不是实际的意义。我们因缘果报也是像这样。譬如哪个人出生受什么业报,一般人在修解脱,因此说:「没有!没有!」你懂佛法了,知道都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不去执着它,那有或没有就没有关系,还是这么天天过生活,天天可以这么随缘去度众生,也不会去执着有、没有,这样才能自在。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

众生,还没有成就如来以前,都可以称是众生,一般讲众生都是讲六道众生,而菩萨虽然是圣人或者准圣人,但还是没有完全成佛,所以还是要示现在宇宙间的世界。只有如来才可以入大般涅盘,法身遍虚空,不再来受生。唯有如来可真正不受生,其他菩萨则还要随时来受生,然后行菩萨道,经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

前面段落讲的是执着有为跟执着无为者,这里讲另一类人,非愚夫者。这种人不是愚夫,也不是恶慧者。我们讲愚夫是执着有为的;恶慧则是指有智慧但不够,包括世间禅定的人或者执着偏空的人,执者一切相为空,所以专说无为。无论是执着有或没有,都是不完美的。

第三种人就是现在所提的善慧者,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一提到圣,就是指已经有解脱智慧的。以前我们学的不够多,有时候会执着谁才是圣人、贤人。但《大正藏》八十四册中提到孔子、颜回、老子,也是菩萨来出生的。但为什么祂们讲的法,跟佛差那么多呢?原来是当初要教化的那些人,只具备那样的程度,所以祂们虽然懂得多,但是示现在人间的,例如孔子,也只能教儒家思想,教导你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那时候刚开始,对象是小学生,就教他们这些,而老子就讲禅修、无为。所以这都是因应当时人们受教的水平,来示现应该以何种样子教导众生。

我们无知,就会批评哪个人怎么样。要知道连释迦牟尼佛,衪也都示现过六道众生来教化同类。所以也不会说现在畜牲道就不好。对菩萨而言,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祂们也不会认为只有示现在好的境界才好,而不好的境界就不好。所以当我们智慧增长了以后,就会体认到,以前都是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你自认信佛就比较高明吗?也没有!你要真的修到佛教的最高段,那才高明;如果你光信了佛,也皈依了,也受戒了,但是你都没修到菩萨的境界,还在执者有为或无为,这些都还是没有究竟。所以,《解深密经》在教我们,菩萨要学习对一切因缘法,不去加以批评或怎样,是要度人才讲,不去度人也不讲,看在眼里就好。这样就是离言说相,也没有什么好坏对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只要一提及「圣」字,其意涵就代表已经有解脱的能力。如圣谛,见了真正解脱的道理,自己能够做到解脱,所以圣见、圣智有了,那么他一定能够解脱。现在,自己解脱还不够,要训练你当菩萨,除了自己解脱之外,要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给别人,让别人知道了也能学得解脱。然而你做了等于没做,要学这种功夫。做了什么?没有做!不要有做了一点点功德或者小事情,觉得很圆满就很高兴。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如果还有高兴的心,就是心还没有清净。该做就做,做完了就好了,不要执着。已得诸圣出世间慧,是因为已得到种种的圣智圣见,所以就有出世间的智慧。我们修行的第一阶段,都要学习出世间的智能,要跳出三界,你连三界都跳不出去,怎么有能力去度众生?所以要自己先有智慧,要出世间。

出世间以后,你再入世间。先出世间,再出出世间,也就是从出世间再出来。要能从出世间出来,不要一进去就不出来了。出世间就是阿罗汉声闻乘,阿罗汉他们因为智慧比较不够,在这里要休息二万劫,才再入世间。如果智慧够的话,直接可以从出世间出来,再入世间。刚开始是要出世间,最后还要出出世间。等到有圣智、圣见,就有空的解脱能力,并且再从空解脱能力中跳脱出来,不要执着在空当中不动。能再入世间,入世间就是要度众生,度众生就是兼具有为、无为二者的修为。无为就是守空寂,有为是视因缘度众生,藉由讲经或者做什么的。有为、无为这二者,本身没什么两样,都要自在无碍。现在只讲到出世间的智慧,但《解深密经》要训练你要有出出世间的智慧。

 

自本段下,第二辨其悟者觉境非实,于中有五。一明悟人,二明觉境,三明觉相,四明起说,五劝不重观。此即第一明能悟人,言若有众生,非愚夫类者,简异地前愚夫异生,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者,正出觉体,已见胜义,真如圣谛。或可谓已见四谛真如,已得诸圣出世间慧者,即是正体后得无漏圣智。

从本段以下,第二个要辨明的是悟者能够觉境非实。眼捷手快、有智慧的人,知道是在变化,或者知道业力来了、因缘果报来了,身体不好或者什么毛病都来了,他都会知道。知道就好了,不去执着它为真,也就是觉境为不真实。对于幻化师所幻化的这些物相,他知道它是变的、是不真实的。于中有五,里头包括五个重点。

一明悟人,明白指出这样是悟的人。眼睛知道,能够善观自己起心动念,能够善观周遭之间因缘的,这个就是悟的人。

二明觉境,明白指出所觉的境。己经悟的人,对于所面对的境界一定清清楚、不会迷失。如果还没真正悟的人,境界一来了,就迷失掉了,因为执着进去那个境中,没有办法客观看待因缘所起的境。一般人修得还不够好,就会这样子。如果你真的是开悟了,对于起心动念与周遭因缘的起灭,都能够面对,也都能觉知。如果不知道,境界一来就陷进去、就迷糊掉了。可能等到进入忧喜苦乐之中,搞了半天才醒过来:「我刚刚为什么那么迷糊?」因为你不是真开悟,所以不知道那个是因缘。开悟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心是不是自己的。比如说:「我从来不起心动念,怎么忽然有这个念头来?这个念头显然不是我的!」没有开悟的人,就无法觉察这种现象。

像我们那位同学,随时在看他的念,也不知道这个念是他的还是别人的,这就是没有开悟的人。开悟的人,没有在想也不会去想,不去想才能看清楚是别人抛给你想的是什么念头。若连你自己都在胡思乱想,那别的念头插进来,你怎么会警觉?好比地震时,你在开车,你一定不知道有地震,因为你也在动中。当然,如果地震大一点,你是会知道,因为连车子都会被甩出去。那小地震你知道吗?不知道!如果,现在你坐在那里都不动,微微的动或者地震还没有起缘,你可能就有感觉,晃,一点点你都有感觉。你的心也是一样。你常常胡思乱想,那么鬼神或者冤亲债主给你念头,你自然以为是你的念,何况你又执着,怎么能分辨得清楚?

修行第一个关卡,是你悟了以后,你要觉那个境。你若不觉那个境,老是陷进去,有什么用?那这样更糟糕!不知不觉的人还无所谓,知道了以后又陷进去,那更离谱。不知不觉的人,不晓得有人在影响他的念头,不晓得有人在搞怪,那生病就生病,心乱就心乱,还无所谓。如果你知道了,又没有定力面对人家给你念头,那你不就神经兮兮?表现在行为上,人家看了就感到怪怪的。到最后,大家把你判成精神病。其实不是真的精神病,但也进入相同的状况,真真假假搞不清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医生没办法,当然就把你当成神经病,给你服药,医治你,让您不再乱讲话。这样的话你就是不懂佛法。

懂佛法的人,知道周围的人与众生,彼此都是同一个心。而且心遍虚空,你的念诸佛菩萨、鬼神都知道。所以,起心动念要起好心,不要起不好的。你如果对哪个人不舒服,起心动念那个人也会知道。你不要说你是偷偷恨他。你在那里恨得咬牙切齿,那个心都遍虚空,骗不了人的,对方一定会感觉到。这跟你爱一个人一样。你爱某人爱得要死,光在这里坐着想,想得要命,对方在远方也能感受到你在爱得他要死,于是他也就在想你。这二个如果互相爱的话,当然没话讲,愈搅愈紧。我们轮回就是这样,愈搅愈紧,所以生生世世来轮回,所以才有五百世的因缘,修得五百世的同船渡,修得几百世的共枕眠。

你不懂因果,不明白这样的可怕。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求解脱,要懂这些道理。知道每个人都相互有因缘,但今生不能迷糊,今生要客观,要有为、无为都能安得住。你不能否定有为,你跟这个过去有因缘,过去有缘是过去的事,今生在学佛法,就是要求解脱,不能再迷糊了。既然有缘,大家就一起修,大家求解脱。如果过去是恶缘,这恶缘你要忍耐、要忍辱,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不要再吵来吵去,再结恶缘。今生还不完,下一生还是要再来。懂得修行的话,就是管住这个心,对境界要能够清清楚楚的觉而后住止。

三明觉相,先觉那个境。你要先觉那个法相。境跟相有什么不一样?相,就包括很多;境,是一个你对一个境会产生什么相?善念头、恶念头、喜爱的心、不好的心,后面接着一大堆的念的那个念,就是相。境它不会变相,境是一个境相,是一个境。你看到一个人,这是一个境;看到一个念头,这是一个境。但是,你起了对这个人好、喜欢、或不好、讨厌的心,那就是你心里面所产生的恶心或善心的相。这个每个人不一样。菩萨看事物就没有什么好相、坏相,反正都一样。不住有为、无为,还有什么相!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是这样子。也不说YES,也不说NO,看也看了、听也听了,都不去加以评论。所以,要明觉相。

觉相,要觉知自己对什么人有意见。为什么要有意见?表示你心不平。即使是对哪个人有一点善意、善念,这样也不行。知道自己的心态就好了。知道自己的心态,你要回归到过去的因缘。今生一看到这个人就觉很亲切,这不必有宿命通,就会知道是过去哪一世有善因缘。或者你看到哪个人,虽不认识,但一点小事就可以大吵一架,那一定是过去世有恶因缘,他只多看一眼就不顺眼,二个人就吵起来了。你要懂得这些法相,也不要让习气毛病发作,要尽量控制自己,这就是在修行。你有没有觉?有觉就能够做到这样。没有觉的话,你就会有什么相,好相、坏相都让它发作,善恶心念都会起。觉相之后,归回到有为、无为这二相,你如果不执着它的话,看了就看了,有为就有为,无为就无为。

四明起说。你如果起言说,开始讲话的话,就开始执着。你执着有为,就有有为的毛病;执着无为,就有无为的毛病。菩萨要不要讲呢?如果你开始讲经说法,讲是讲了,讲完就忘了,不要执着。起说又分为依执起说与因悟起说。依执起说是指说了以后,执着有为就有为,执着无为就说无为,以此为谛实,其他都不真,这样第五个你就要教他要重观。如果是因悟起说,有善慧的人(不是愚夫也不是恶慧的人),已见圣谛,具有出离世间智慧的人,他当然要去讲,要真实的敍述有为、无为,讲了之后他也放下了,不会去执着。

「我讲有为、无为,你们很执着,一直在想有为、无为,但我讲了半天,下课后我都忘记了。」如果你有上述这个讲者的境界,你就不必再去重观。也就是过程之中,你已经理解了这个幻化师所幻化的幻境、因缘跟那个相,你不能否定那个相,变是有为,然后,因缘灭了,它也没有了,回到无为法性空,这样你也不必讲。你证到你有善智慧,你反而可以运用你的所见、所闻来说法,说法完了,你也不去执着。像这种人是有出世间的智慧,都不必再去讲、去观,有为、无为都没关系。

此即第一明能悟人,言若有众生,非愚夫类者,简异地前愚夫异生。刚讲出世间的智慧之人,已经很明了这些有为、无为的现象,也已经超越了地前菩萨(地前菩萨仍未开悟),更超越那些愚夫异生。已见圣谛,已得诸圣,至种种的圣境,圣境就解脱了。出世间慧者,正出觉体,能够真正的指出你所觉悟的道理。能以空性面对幻化师所幻化的一切业,而且也知道他化出来的东西有那个东西,对此都很清楚。已见胜义,真如圣谛。胜义就是──空的如来藏面对不空的如来境,都能够如如不动,这就是见胜义。或可谓已见四谛真如,已得诸圣出世间慧者,即是正体后得无漏圣智。这样的话,才是得到出世间智慧,跟地前菩萨跟异生类愚夫都不一样。地前菩萨是还没有正式开悟,还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修行,他还在地前行菩萨道。

 

依《成唯识二》,复次释出世间智,唯是正体。初约一义,后明二义。故第九云: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烦恼),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则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

《成唯识论》第二卷,唯识宗里面很重要的一部书。复次释出世间智,接着解释这出世的智能。唯是正体,出世间的智慧是空,一切法依空性而起,唯有空性才是起一切法的正体,不是从有为里面去出一个有为法出来,没有这回事情,都是从空无相的空体,我们的真如空性去现一切法。你有了出世间的智慧,已经能够明了哪一个是本体、哪一是幻化出来的。如果,你不起心动念,你知道「空」是这个样子,然后,因缘来了,你起心动念,你知道「有」是这个样子,知道怎么应缘。如果,你还没有了解你的空性,然后起心动念都是妄想,你会把那个认为就是我,那就是不清不楚的愚夫类。出世间智慧为正体,初约一义,后明二义。第一部份先讲一种意思。

出世间智是何义?佛说知苦,以总相、别相知故。阿毘昙说知一切法,如总相知、别相知。总相解、别相解。总相观、别相观。当知亦尔。所以知一法总别相,就能依此而解,而观修,最后得出世间智。关于总别二相,即一般与特殊之分。总摄全体,称为总;特别指部分,称为别。据《大智度论》载,诸法有二性,一为总性,一为别性。总性如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等。别性如心之识性、火之热性、水之湿性等;又如人好作诸恶,称为恶性;好作善事,则称善性。推而广之,诸法皆有总相与别相之分,如马为总相,白马则为别相。就观想、观念等言,有总观与别观相对。

《成唯识论》故第九云: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要先断这六道轮回,才是有出世间智慧。落在欲界六天,那还是太离谱了;你修到色界的境界,也还是在世间;你修到无色界境界,也还是在世间。因为这些人天寿命久远,但是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不知道哪一个真、哪一个假,不知道正体是什么,没有出世间的智慧。所以,佛法过一段时间就要示现一下,五、六亿年再出现一下,让有德行、过去学过佛法的人能够觉悟,不要再堕落在六道里面。那在没有佛法时,大家都迷糊了,都一直在六道里面打滚。所以,下一次是弥勒菩萨示现成弥勒佛,那已经是五亿多年以后的事情,五亿多年还很久。

如果你上天去了,到耶和华上帝那里去,天寿命有九十三亿年,在那里觉得很不错,但死了以后还是要再轮回,因为你没出世间的智慧。如果平均五亿年出生一个佛的话,那你损失掉十八位,十八位佛出现,你没有办法去跟佛学习或闻到经典。所以为什么学佛法的不喜欢升天,就是这样,升天去,到欲界还好,如果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有八万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寿命,根本都在那里入定、虚过。所以,不学佛法,就不懂佛教是什么;或者学佛法不究竟,也不懂佛法在干什么,以为做做善事、打打坐就是在学佛。你看有没有做到这道理。你有出世间的智慧,先求自我解脱,有自我解脱能力了,你再来学《解深密经》的菩萨道,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修行都是有阶段性的。

有的人光说不练,说菩萨很好当,但自己心性不好,贪瞋痴慢疑还很多,还冒著名要当菩萨,被鬼神附身,搞一些超能力,(也不能说是超能力,鬼神一附身就有了),要讲道理,没有佛理可讲!要讲什么解脱,没有观念!网络上常常有网友来问,前几月有一个来问,说他丈人是乩童,以前很落魄时到处拜,就被捉去当乩童,乩童帮人家做善事,降乩的这些鬼神都也在做善事,谁来问事,他答得都很准,要化解病痛或者解决事情,都可以帮人家化解,但人家问他怎么修?却讲不出道理,也不知道修行是离不开我们这个心地。起心动念、喜怒哀乐都是你的毛病。是在修这个心,修到你起心动念能够警觉,你的种种烦恼、习气毛病能够淡薄一点,修行就是在修这个。

一个开悟的人把心打开,很敏感,脾气要发作了他也知道。对这个人好也不行,对那个人不好也不行,一切都要能够安住,平常心、平常心。修行有多难?讲起来就那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做起来那么难?你不知道,只要你习气来了,你觉知那个境,但是你那个相没有搞清楚,那就危险,又迷了。你知道了,知道这个人的心好不好,有感觉了,但是你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安住自己这个心。要讲感觉,一大堆天神、鬼神他们都有感觉,但为什么没有出世间智?照道理来讲,在修行的各种宗教的人,他们有没有灵通、神通?有!为什么他们无法出世间?他们就是不去安住这个心、不去控制这个心。

所以,喜欢算命或者预知未来的人,就不是在学佛法的人。学佛法的人,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不去在意,等到发生再来调理、面对、处理。处理完了,最后也没有像你当初想象的那么糟糕。佛法是在讲这个转命!不是在讲你算命算得很准,未来哪一年、哪一天你会怎么样。如果你真的算那么准,在色界天、无色界天,也许六欲天的天神,都能知道。那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境界?你是要跟这些三界众生不一样!也就是你对这些因缘果报的现象,都要能够摆脱、能够做到,这才是真正学到佛法。学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出世间的智慧,你跟他们还不是一样吗!虽然,你是佛教徒、受了菩萨戒,有时候你还是没有进入真正菩萨,还是在地前菩萨。当然地前菩萨,无可厚非,智慧还不够锐利,习气毛病还很多,没有错!但是,你起码要知道该怎么上进、怎么突破,短短几十年生命,能够赶快学佛法就学佛法,赶快转就转。

学佛法就是跟一般世间的众生不一样,学佛法就是要知相、解相、观相、修相、离相,要能这样子。所以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也讲过,没有一个人讲要真正来怎么修。放生功德很好,做善事功德很好、有菩萨心,但到底自己要怎么解脱?都不讲这些。经典上讲得很清楚,《法灭尽经》里面讲的,出家师父要信众供养多,不能去讲他们不爱听的话。往往要投其所好,信众爱听,才会再来。只讲信众爱听的话,怎么修行?把佛法讲的很粗浅,不讲解脱道,所以佛法会灭,就灭在这里。如果,有几个出家众很负责任讲解脱道,讲解脱戒经,不管是有一个人在听或者十个在听,把他制造成一个菩萨或者十个菩萨,佛法就不会灭掉。大家都不讲,到最后当然就会灭掉。所以,你要有出世间的这个智慧,要先断世间漏习,要断你内心的习气毛病。

二取随眠(烦恼),如果有一种人,他把起心动念,不管是灵通也好,感知也好,或者真正的习气毛病,都随着它,这在佛教的名词中,称为随眠,也就是烦恼跟随于后。为什么?因为随着你的心意念,这么迷糊进去,像睡觉一样,故称随眠。一直在善界里面,一直迷迷糊糊的一世又一世的。对于这些你应当要警觉,不随自己的心或者外境这么去转,这样就是有智慧,能断世间的种种因缘。倘若取随眠的话,就是世间本,离不开三界。因此,我们不取随眠,要取出世间的智慧。不执着有为、不执着无为,当然最好,不然起码先执着无为,执着无为才能断世间。

唯此能断,独得名。你如果随眠世间本断的话,你才能够得出世间的名号,叫出世间。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能够出世间的名称依二个而立,一个是体无漏,你的空性上根本没有烦恼,漏就是烦恼,没有漏就是没有不好的功德,没有不好的、是清净的,叫体无漏。另一个就是证真如。体无漏(没有烦恼),跟真正的真如有什么不一样?无漏,是它真如当然还在,但是旁边卡了很多的旧债,我们说旧债,就是心还不净,阿罗汉心犹不净,但起心动念不受它的影响,所以他不怕死,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就没有因缘果报了吗?有,他还是有,但是他不怕,阿罗汉是这个样子。菩萨也是这样,更不怕了,甚至还可以进来世间面对因缘果报,练习这个更不怕的心,所以,体无漏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性现起。

证到真正的真如的话,只有佛了。证真如的话,是心也清净的,没有业力、没有因缘果报,该还的都还光了。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之间,曾造了很多的业,而在最后一世,该还的都还完了、还清了,衪就不再来受生。最后受报的有三件事情。

一件在吠舍离被魔要求衪入灭,衪跟阿难讲:「一个稍微有修道的仙人,就可以住世几劫几劫,何况一个如来,如来要活多久都可以。」衪跟阿难讲了三次,阿难三次都听不懂,这也是众生福薄,没有办法再留住世尊。魔王在天上一知道,马上就下来请世尊入灭,因为祂有他心通。魔王讲:「世尊您在开悟的第一天,我请您入灭,您说僧团还没有成立,佛法还没有建立什么……的,现在都做好了,现在您可以入灭了。」有的经典讲,是阿难被魔王掐住脖子,所以讲不出话。因缘就是这样,你要请佛住世,真正的请佛住世,只要有因缘,衪就有理由住世。

像广钦老和尚,他因缘尽时,要往生了,大家都很舍不得,一直帮他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自己也很辛苦在念佛,到最后没办法,观世音菩萨说:「好,你再留好了,但是,你不能再留到台北,到南部开一个妙通寺。」因此祂又多住世一些时日。每个人的寿命,有众生要他留的话,他就活;缘尽了,就尽了。像释迦牟尼佛也一样,经典是这么讲的,阿难被天魔掐住,所以响应不了世尊的提示。衪第一个法身入灭以后,这报身(肉体)开始痛,腰酸背痛,阿难扶着衪,走了三个月,一直走到拘尸那罗去入涅盘。

阿难就问世尊:「您的腰为什么会痛呢?」世尊解释说,是过去某一世跟人比赛摔跤,比赛摔跤对方有一点不按正当的方法,虽然,最后世尊还是赢了,但是,还是有点瞋心,心里不舒坦,比赛结束了还把对方又抓起来摔一下,结果,摔伤对方的腰,所以,此报还是要还。祂示现,成佛也是要还果报。

再来就是喝水。衪曾出生做小牛,母亲在河中喝水,结果小牛在那里跑来跑去,把水弄脏。本来是一牛头的业,但因为衪有犯上(母亲),所以要以五百倍来偿还。因此,世尊那时要喝水,有五百马车过河,把河水都弄脏。世尊受供后一直在泻痢,泻痢泻得受不了,口很渴,因此要阿难去拿水,走到拘尸那罗快涅盘的地方,我们去看过那个地方,阿难第一次去,看到水那么脏就空手回来,世尊说:「没关系,你再去拿,你再去水就干净了。」阿难不知道这个道理,他去了,水真的干净了,为什么干净呢?因为梵天王舍不得,如果水不干净,阿难就不拿回去给世尊喝,所以梵天王在天上,马上用神通让水清澈,当然这水清只是表相,像魔术师所化一样是表相。

阿难很高兴把水拿回来给世尊喝,其实那是变的,变的东西不真实,就是这个样子,世尊喝完水才跟阿难讲:「阿难!你刚拿回来的水,你看它是清的,我喝下去还是脏的。为什么?因为梵天王怕你不拿水,把它变成是清的。」接着就告诉他这个故事:「过去我有世出生是头小牛时,牛妈妈要喝水,我在那里跑来跑去,果报加五百倍,最后这一世还完了,就没有欠人家了。所以,照喝脏水!」因缘果报历历不爽,都还光了这才是真正的证到清净真如性,有几人能做到?过去的佛都这样,所以衪们能够入般涅盘,遍虚空尽法界都是衪的法身。其他的人,大菩萨还没有成佛,或者中菩萨、小菩萨等等地前菩萨,也都还是无法做到。

证到阿罗汉是已没有烦恼,那习气毛病也都没了吗?不会,不可能的,或多或少而已。这个就是说,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要尽量去做,尽量去控制自己不好的心性,尽量超出三界。修到能够控制了,不代表你因缘果报的种子没有了,有,还很多,那还要多久才能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再绕。好在我们没有时间观念,菩萨证到平等、平等法,有为无为皆平等,时间一秒跟三大阿僧祇劫也都平等,所以你就不会去想这些。刚开始,有的人喜欢打妄想:「我要修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那我何必修?我还要修多久啊!算了!」这表示他还没有修到真正的菩萨境界。

有菩萨境界的话,时间一秒跟三大阿僧祇劫是平等平等,祂不会去想时间的问题,天天就是在度众生,世世出现在六道度众生,就是做这些事情。总有一天他智慧够了,该还的也都还了。你在行菩萨道之间,就像你还债一样,你有一百个债务,你出现一次还一个,还有九十九个。因为你在学佛法,总是比以前造业少了。以前无明,随你心性这么高兴、不高兴,什么都做;现在知道在修行,要守戒,不管守得好不好,守得怎么样,今生总比前一生还要少造业一点。你有这种心的话,就知道,该还就还、随缘还,还到最后没有几样。你要知道人家是这么成佛的。成佛是很困难,你不要听到外道乱讲,哪个是佛再来,哪个是什么再来,那些都是着魔的。你要听正法、听道理,成佛是很困难,但你不做那更糟糕。所以还是要做,修多少算多少。

我常鼓励各位,有生之年能够尽量学多一点,身体一定要让它有变化,这样心里好修行。你都没办法打破色身的话,炁也没有、什么现象也没有,这脑筋都转不过来。虽知道做错事,但每次都做了才来忏悔。不是你忏悔就没有果报。譬如你杀了一个人,然后忏悔,好啦!就算给你去方便有余土修行,那就没有报应了吗?不可能,帐还是挂在那里,还是要去还。很多证到阿罗汉的会被打死,就是因为过去杀了人。好在祂心也已经自在了,被打死跟自己死掉有什么差别?死就死,有什么二样?像目犍连尊者,祂自己知道差不多该还了,以前杀人要被人打死,所以赶快去还。已经悟道的人,他不在乎怎么死。我们要学习出世间的证到真如圣谛。无漏还是不见得是清净真如,还有分别。

或可谓已见四谛真如,我们说这变化师在讲的苦集灭道这四谛,修行都是依这个来得到心里的清净,阿罗汉是这么修上来的。现在《解深密经》在训练你,更进一步的,不要一直执着无为。你得到了解脱道,要更进一步训练到,所作所为当中,有做等于没有做,你训练这种功夫,这功夫比阿罗汉还更高。已得诸圣出世间慧者,苦集灭道得四真如得到以后,又得到了跳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智慧,那就观因缘、观内心里面的种子,有因缘你能够控制得好,不要让因缘随缘去发作,都不要再造业,这就是出世间的智慧。尤其是有修有证的人,到一个境界,当然都控制得比较好,不然众生都尝为六亲,有因缘才会凑在一起,但,凑在一起是学佛,要超脱三界的,大家互相提携、解除烦恼。

你要有超离三界出世间的智慧,要得到正体,真正的空性,那空性正体随因缘起法,但是你观它不真,就像在看魔术师在变化种种情形一样,都知道是假的,但不去说是假的,不把它打破。我承认它存在。我们对因缘果报现象也是要一样观之,承认它存在,但不能够去说真,也不能说假,都不许说,这样才真正的得到解脱体、解脱正体。此智具斯二种义故,这种智慧具足这证真如,是根本的,体无漏,只是说无漏智能,不是说他真的无漏,体无漏智。他还有毛病,只是他能看它而不受它影响,所以,能对于心内不净的识心起灭起灭,不受其影响,这就可以说是无漏,但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无漏。清净无漏,是证真如体的才是真正清净无漏。

独名出世,若具足这二种意义的话,那可以叫做出世间,余智则不然,其他的世间智能,像初禅的智能有觉有观,光有觉观也没用。你还有喜俱禅、乐俱禅、一境性等等的境界,你还是不能具足无漏的智慧。很多有神通的天神,像四禅就有五神通,他为什么不能够具足无漏智慧?因为他不练、不修这种「观一切法不执着」的能力,所以,内心不净,还有因缘果报。若他的神通更大,可以观十方虚空三千大千世界,也很执着那个是真的。所以,你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你说不得了了,你不如一个菩萨──还没有神通,他也什么都无所谓。你有神通没有用,菩萨在八地前都还没有神通,到八地以上才有真神通现起,他只是法身现应化身,可能有一个、二个、三个,距离千万亿化身还差太多,但总比世间禅定者还要好,因为祂没有烦恼才能有应化身。

你不要看功夫高就以为好。知道过去、未来,知道什么,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但他心里面没有解脱。有的你看他的德行、行为都很自在,人世间没有什么欲求,除了度众生以外,没什么欲通,那比你有什么通都好。他心里面的无漏,不是你什么自性所现出来神通能力。像魔术师到识阴魔相,他会变那么多,变那么多有什么用?还是没解脱!所以我们要学出世间的智慧,不要去学那个不是出世间的智慧,因为他们不能够超出世间。所以,余智则不然。十地中无分别智,十地之中最高最高没有分别智慧。地地菩萨都有不同的境界,到十地法云地时,那再翻过去就是另十地的如来地。我们光在菩萨道,就要修很久了。

2009.02.0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