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31)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言众生者,略有二义:一者众多法生,故名众生。故《智度论》第三十云,言众生者,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六众()、十二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大乘同性经》证契经梁摄论第十四,大意亦同。二者受多生故,名曰众生。故《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受生,故名众生。又真谛《般若疏》云,以前生后生,生不绝故名众生。若尔,亦有前后灭义,应名众灭。答非一例,生成众生,灭非成故,广说如彼。

言众生者,略有二义。包括「众多法生」、「受多生故」。

一者,第一个意涵是众多法生,故名众生。我们所说的众生,大多是指人,但是人为什么会变成人?都是因为业力、因缘,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六界、十二缘等众多法生,众多的法生起时,你执着为真,所以出生为人,出生为云云众生,故称为众生。

故《智度论》第三十云,言众生者。于五众() 、十二入、十八界,六众()十二缘等众多法中假名众生。五众也称为五蕴,这是翻译名词,有时候大家用字不同。这里五众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意思。后面接十二入,为什么五蕴会接十二入?因为意根没有放在这里。六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入六尘境(色、声、香、味、触、法)就成十二入。五蕴身以六根入六尘境,会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就变成十八界,十八界就会形成世间一切法。

我们众生都是以六根面对六尘,产生六识心认知它,六根看进去了六尘境,产生十二入,十二入产生六个心识,就变成十八界,十八界就变成世间万法无量无边,每个众生去执着它,始变成众生。十二缘,十二因缘法包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我们众生无明,就是这么一直依缘而执。众生都执着十二入、十八界、六根、十二缘等众多法,故安立一个假名──「众生」。《大乘同性经》证契经梁摄论第十四,大意亦同。里面所说的法解,跟上面所讲的差不多。所谓众生者,五众(蕴)、十二入、十八界或者是六根、十二缘,都在这里搅和来、搅和去,没有办法脱黏的,这就是所谓的众生。

二者,众生还有第二个意思,受多生故,名曰众生,又称异生。大论言:异生者生上亦生下,一一处容受多生。圣者生上不生下,一一处唯受一生。何谓众生?就是多生、异生。如来衪是不来受生的,圣人入涅盘以后,除非要转修菩萨道,否则也不来受生。但众生则是一生又一生,在六道里面这么轮回。如果是上生天界,就活得久一点;如果是下地狱或做鬼道,时间也很长;做人呢?在道德好一点时,例如劫初,就有八万四千岁,但像我们现在人寿平均只有七十五岁,所以是很短的。故言众生就是这么一生又一生轮回。故《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受生,所谓有情众生,就是一生又一生这么无数次去受生的,故名众生。又真谛大师《般若疏》云,以前生后生,生不绝故名众生,前面生完了,这一世结束了,再接下去后面再生,所以前生后生永远不絶,便称作众生。

若尔,亦有前后灭义,应名众灭。如果像这样讲的话,前面之生最后是灭了,后面之生最后也是灭了,应名为众灭?这种说法不能概全,因阿罗汉最后灭时,是不来受生了,故不能概全。阿罗汉灭后就解脱了,前灭了后就不必再来受生,所以,后也灭了,就不必再来受生,等于是脱离轮回,也叫做众生。这对个人来讲是众灭,自己好几生之间已经没有了,如阿罗汉入涅盘,这个众生的名称就等于没了、灭了。上面举了这么多,答非一例,内容各说各论。菩萨要论说,就有很多的说法,懂得多的就讲的没完没了。生成众生,灭非成众生故,广说如彼。生就成为众生,灭就不成为众生,所以非成众生。这是针对上面经典讲的,「若有众生,是愚夫类」。以上把众生解释一番。

言愚夫者,愚谓愚痴。夫谓士夫,有愚之夫,故名愚夫。若依《广百论》,愚夫即是异生。故彼论云,诸异生者,说名愚夫。又第一云,随所有见,皆无谛实,智不清白,故名愚夫。言异生者,依大婆沙四十五云。问。何名异生。答。一切圣者皆名同生。此异于彼。故名异生。问。若尔。圣者异异生故应名异生。答。一切圣者同会真理。同见同欲。故名同生。异生不尔。可厌贱故。立异生名。不应为难。大德说曰。异于正法及毗耶。而受生故。名为异生。广说如彼。此意说云。诸异生类。未得三乘无漏圣道。或可未得初地已上诸圣道故。起实有执。

言愚夫者,愚谓愚痴。不明因果就叫做愚!有的人读到博士,他也不懂因果,这样还是叫做愚夫,他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是学历高、读到博士什么的、学问多大的,就是聪明。只要无法思维轮回根本道理的,都可称为愚夫。有些天界众生也是愚夫,像欲界天的天神没有禅修,心也不是很清净;如果无色界众生还好一点,但是他仍属恶慧,智慧不是正确,因为用这种不周全的知见去修禅定,就会执着天界的现象,而不从内心去断一切习气毛病,只往外去追寻,这些都是愚痴。就算心可以见到一百个世界、一千个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以为这样得到了涅盘或者证得了什么境界,这些都是不究竟的,所以还是属有恶慧。

夫谓士夫,有愚之夫,故名愚夫,所以是指具有愚痴的人。这个愚痴等于不明了因果。例如:为什么来受生?当然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情,会受什么果报?也不知道。若依《广百论》,愚夫即是异生,一生又一生在六道里转来转去,称为异生。故彼论云,诸异生者,说名愚夫,都只依自己心的喜怒哀乐在做些事情,也一直在轮回,就是这样子,这叫做愚痴。又第一云,随所有见,皆无谛实,智不清白,故名愚夫,正像我们第一段所讲的,所看到的一切相都不真,但愚夫看到幻化师所幻化的动物、人类、珠宝,虽都不真但他认为真,所以叫做智不清白,神智、脑筋不能清清楚楚。

恶慧,不好的智慧的,是你一直否定它,将变出来的东西,当成是没这回事。这会犯什么毛病?虽是比上面的愚夫还好一点,但犯了否定一切法的现象,故称为恶慧──智慧略比刚讲的愚夫好一点,但仍属邪见。如果他执着空,说一切法没有没有,是空一切法,这是邪见;那愚夫是执着一切法是有,不管它真假,一切都是有,那是更没有智慧的愚夫。《解深密经》在告诉我们,法在因缘现起时,你要承认它法的存在,但不要执着它的真假,因为我们要离言性。修行开始时也是这么做,修行到你要行菩萨道,也要这么做。更进一步的,还要把有为法当有为,所以你是可以说,然而说完了还是在离言说。

古德有这么说:「当下万缘一时了」,当下要讲就讲,讲完就忘了,讲经说法就是这么一回事,也不必害怕自己这个心会为了讲经说法而散乱、会定不住或者怎么样,这些都是多余的担心。因为你学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时,什么法都一样,黏了就讲,讲完了就不黏了,这样就很自在,这样才能去行菩萨道、去做菩萨行。不然你只会修不会讲。你有读书、有修证,如果已有很高的修证,你应该懂得经典在讲什么,也能解释给人家听。有的人会打坐,也有定,但你要叫他讲,他讲不出来。尤其是念佛者,若没打开根本智慧,你请他来开示,他最后还是说:「念佛、念佛」,讲不出更多道理,还是要你念佛,一句开示!

当然境界是有不同。佛法是无量的,你如果智慧还没有开显时,你不会用很多的心与时间在研究佛法上。如果你不讲比较深的大乘经典,你就懂得有限。阿罗汉为什么不被世尊认同呢?修证是有了,甚至六神通也有了,但要讲个道理什么的,祂也就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进去看经典或者进去研究,所以经典称之为无闻比丘。出家是出家了,光懂一个法,就是解脱、自在,你要祂讲一个道理祂讲不出来。菩萨就不是这样,菩萨是也要解脱、也要智慧,更是要度众生。因为要成佛,若不成佛当然就不必度众生,若要成佛就要度众生,度众生才能成佛。因因果果离不开这些现象。

言异生者,依大婆沙(《大毘婆沙论Abhi dharma mahā-śāstravibh2=2 śāstra》的简称)四十五云。该书是大乘菩萨的问答,既然是论说,都是自问自答的,很多后学的人,对佛法不懂,就要看论述。譬如《大般若经》最主要的论说是《大智度论》,你看《大智度论》里面很多的名相,都是由这些菩萨来论述的。佛在讲经说法时,已经到了一定水平,不能再像对小朋友解释般,把一个东西从头到尾仔细讲。你看《大般若经》里面,哪有在讲道理?没有!都是名相──离五蕴、离六根、离六尘、离六识、离十二入、离十八界,离……等等,所以初学的人去看这个一定头大,不晓得什么叫五蕴、六根等等的,所以无法直接看《大般若经》。好比小朋友要先学基础的九九乘法,学了以后才能去算比较高深的数学,这是一样的道理。

问:何名异生?答:一切圣者皆名同生。圣人同一个心,为什么?因为心都遍虚空,都是同一个,所以皆名同生,不是众生,也不是异生,是同生。相对的名词是异生。所以严格来讲,体性跟虚空一体的这些圣人,祂的心都跟虚空一体,所以祂没有烦恼,都同一个心,然后如果起心动念,你知、祂也知、大家知,同一个心、身。现在有的人,身、心可以跟别人同一个,为什么会同一个呢?因为身体有变化、心眼有开,所以对于人家的起心动念都会知道。人家的病痛、业力,你也知道,也会感受到,这就跟人家同一体。问题是你还不究竟、还不成圣,所以你还有烦恼。但是成圣的人,同生了、或是感觉是有了,同生在虚空之中,都能安住其心,祂也不感招众生的业力,因为祂们都清净了,不会去感招这些。初学的菩萨是有感觉、会感招,所以要练到不感招,跟圣人同生,不跟众生搅和。

异生的异,就是每个人的身、心在六道里面所现的都不一样,所以叫异生,这是对比较深一点的说法,从大菩萨境界在讲;如果还在讲六道里面这一世又一世不同的生,也叫异生,这则是对小学生等这么讲的,这一年级一年级不同,所以一年级一年级这么升上去。同样的道理,你在六道里面这么轮回;但是菩萨祂不是这个体不一样,心有时候是一样的。如果证到无余依涅盘,那这个身在哪里?没有了!所以,地上菩萨祂没有身,祂入涅盘也遍虚空,只是因为祂心还未完全清净,无法像如来知见那么广,可以遍虚空一切世界。所以菩萨祂是没有神我身,而烦恼是有,未完全清净,(如果清净就成佛了!),但至少祂能不被妄想、习气所影响。所以,阿罗汉、菩萨不是心完全清净,是有一点清净而不够清净,所以才叫做菩萨,才要再修。如果大家都一样,都解脱,就清净了?解脱不代表清净,解脱是纵使你内心不清净、起了烦恼,但当下能不受它影响,不过还是有汚染的根,有不清净的根,在内心里面无明未尽。

刚回了一个mail,对方问:「八识心起心动念,会不会造业?」你要懂八识心的功能──「藏识」、「执藏」、「能受熏」。「藏识」会储存诸种子,什么是种子?你一个动作、一件事都是一个种子,都会一直储存进来。打圆圈是好,打叉叉是不好,不好跟好是你在分别,它才不管你好不好,它是有一个就储存一个,一个就储存一个。八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执藏」,会执着。执取这个种子是我,这个种子是我做的,这个心念是我的。这个能力才糟糕,这是凡夫!异生就是这个样子。再一个功能「能受熏」,这个种子(无论是一件事或一个念头),你熏一次,有如画一个点,你熏两次,这一个点就大一点,你熏三次,这一点就更大一点,这样这种子就愈来愈厚、愈来愈厚,这个愈黑愈大的先受报,先受报有时候也是很厚重的。

修佛法就要懂,不要去爱、去恨。爱还可以,但不要爱得要死不活的;若是恨,要赶快拿掉,这个恨会让你迷失掉、走错路。不能恨一个人,不管是敌人或者什么人。你学了佛法,对世事要尽量客观,瞭知一切都是因缘果报,所以不要太在意你心里那些不清净的爱恨情仇,要尽量淡薄。既然能熏,就反向操作,尽量少去熏,一件事完就完了,不要今天想、明天又想、后天又想,愈想愈厚重。你执着你就会愈受熏,你不熏的话就会愈淡薄,愈淡薄就不执着,要学习不执着。圣人为什么能不执着?就是学会这个。心先不熏、不执着。藏识,因为它种子还有,连菩萨、阿罗汉多少都还是有种子,只是祂们能不受它的影响,所以就是这么解脱的,但这还不是究竟解脱,完全解脱的只有如来──藏识照样藏,藏如虚空,无所不藏,故能称如来藏,法相都是好的,而该还的都还了,衪也不执着。

所以,八识心它有没有在造业?其实它没造业,都是它的功用。「储藏」是它的功用,为什么别人可以拿掉?有修行就可以拿掉。「能熏」是它的功用。为什么一般人都会熏,而你不熏?你知道佛法,知道不能熏,不要想、不要胡思乱想,想一次、想百次、想千次,那就是熏,会愈熏愈黑,所以不要熏、不要执着。那修行人不熏习气进来,却可以用真如熏回去,这是真如熏习杂染,慢慢地进展就能清净,现出清净真如自性。未究竟者让储存的这些慢慢去还,新的业不要再造,要造也要造善的,不要去跟人家结不好的缘。有的人不懂的,以为说有持咒或者能念几部经,就称自己是佛弟子,自己能怎么样,但是所作所为都不是这样子,这就与佛法背道而驰。你在职场或者家里,也都是在修行,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这样对、那样好的种种观念打破,这才是在修行。佛法哪有那么高的理论!你不懂的话,光会诵经,诵了一、二十年还不是一样,习气毛病一堆,都没有转好你的观念。

所以第八识不会造业,它是透过你的第七识、第六识去造业。真有储存的种子,透过第六识去起分别,透过第七识去胡思乱想,然后去造业,第六、七识这两个都是在造业的。第八识它怎么有造业?它只是你造业后,把种子储存起来,你造好的就存好的,造不好的就存不好的,这么一直储存。它还有一个功用,会把它执取为真,这样而已。那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它也不会造业,是你六识不净,它才不净。如果你心不净,眼睛看一个东西、一个人,就产生一个不好的念头,那你怎么可以说你眼睛不清净?眼睛只是看而已。你看到钱、珠宝你喜欢,跟您的眼睛有什么关系?眼睛只是看而已。

喜欢是眼睛在喜欢吗?是你自己的分别心,认为这个东西好,你喜欢,就去造业了。若要说:「眼睛不看的话,我就不会去造业。」怎么可以这样讲呢?你自己会造业,也不要去怪眼睛、鼻子、耳朵!为什么圣人耳朵照样听,能听的话祂照样听?至于我们,听了会受不了,然后就怪耳朵:「我耳朵不该听、我耳朵不清净。」五根它不造业,你六识不净,它们就不净,你六识净了,它们就清净。所以,如果没有分别心的话,它就清净了,五识也清净了。什么好听、不好听的,都没有这些分别了。所以,前五识跟第八识不会造业,但你心不净,你就害五根、五识都不净。你死的话,它也起不了作用;今生它起得了作用,却被你诬赖了──你说眼睛不看就不会造业,你诬赖它了──别人看都没关系,为什么你看了就想去要、想去抢,想去干什么的?这是你的习气、你的心病,不要怪眼睛!

那也确实是六、七识净了,你的前五识也自然清净了,然后第八识也不会造业。所以这封小参在问:「起心动念,第八识是不是在造业?」第八识起心动念只会熏习,一个人、一件事你想一次,如果不痛不痒的想没关系,如果你爱得要命或者恨得要命,想一次就增加一点,想一次就熏重一点,就种得更深了。如果你不带爱恨情仇的话,想一次还没有关系,因为过去的事情不可能消掉,如果消掉的话,那这个藏识算什么藏识?不可能的!很多不懂这些的人,说人一死百了,哪有什么过去、未来,这种无知,就是愚痴、不懂因果。你所造的业,过去都在,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证悟时,衪可以知道无始劫以来衪所经历过的事。如果这里面的过去都没有留下的话,那衪怎么可以知道、看到?

所以这个藏识,第八识里面,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因此你要走好的,不要走坏的,要跟人家结善缘,不要结恶缘。这样的痕迹留着没关系。反正这些种子不可能灭的,只是你要修到对种子不在意。好的当然可以不在意,坏的也要修到不在意,这是去掉这二个,一个能熏、一个储种。圣人,储存种子的力道愈来愈淡薄,才能成为圣人,有种子而不受它影响。阿罗汉跟还没有究竟的菩萨,都是这样子,这两个是淡薄了。所以第八识心起灭,会现在第七识相分中,你才能去认知它,不然它很微细,你没证到宿命通前,你看不到它,但是你可以从第七识看到。你在打坐、在起妄想时,那个不是第八识,那是第七识很微细在转,你看到了,你透过第七识把它抓来看。如果你再说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不好、这个我讨厌,那个是第六识的功用再加进去了。

念头就念头,是一个法尘相,放就放,什么好、不好?有说好、不好,是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一切法就是法,哪有什么好、不好?你知道一个声音、一个人,人物就人物,有什么可恶或可爱?就像你在打坐,有的人会看到另一类众生,看到佛菩萨就高兴,看到难看的天龙八部就吓得要命,那你何必看得那么清楚?知道有众生在周围那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看清楚?看清楚又要害怕,何必呢!你能够不执取一切境,然后少熏习新的,这就是在修行。

圣者皆名同生,此异于彼,因为这个跟那个不一样,生生不一样、心也不一样、身也不一样,故名异生,所以叫做异生。圣人都是同一国,因为他们都是心清净,是同一个心或者遍虚空,大家自性依虚空而住。

问:若尔,如果像这样的话,圣者异异生故应名异生,这圣人跟凡夫之间的比较,圣者异于异生,所以应该称为异生?意思是说圣者也有一生又一生,菩萨生生世生还是来度众,还是有异生。

答:一切圣者同会真理,同见同欲,故名同生,祂们知见都相同,欲入涅盘的心也都一像。像刚讲的,祂们的身、心其实也是相同的,不是只有这里讲的这个,且所懂的道理,不是只有懂,都还能做得到,并且安得住这个心,所以说同生。异生不尔,可厌贱故,立异生名,不应为难。有的不究竟,他不喜欢异生,例如阿罗汉祂们没有心遍虚空,虽然有一个身,心可以自我解脱、控制,但这种不能跟众生合一的。

如果菩萨就不是这样,因为同生圣者,菩萨的圣者,不会讨厌异生;不会讨厌众生,祂才可以出生在六道中去度众生。把这样看成其实也是同生。菩萨跟众生理念上是同生,为什么呢?他心清净,你就清净;他心不净,你就不净;他解脱,你就解脱,那不是同生吗!菩萨跟佛是一样的,众生都是佛,佛就是众生,菩萨一半或者少一点,可以跟众生同享业力或者肉体。所以,你要是练到心眼开了,这个肉体便可以跟众生合一。你如果有能力的话,你知道谁有病,可以想想他,然后他的病就跟你肉体一样。譬如某人心脏快停,你心脏就不舒服,本来他要停了,因为你心比较强、心脏不停,你不停,对方就停不了,医生救救救,就救回来了。

菩萨跟众生没有什么异生,是同体。如果有一天,你到这个境界的话,你可以知道,这个人现在哪里在痛、哪里不舒服。你要是能够安住你自己,他就可以度过去。如果他心脏已经快停了,然后你也知道,你也有能力去影响他,不是你故意去用什么有为法,很奇怪,你只要一知道,这两个心就成了同一个心,这两个肉体就成了同一个肉体,也许他就死不了。所以,你说到底是异生还是同生?菩萨跟佛都是跟众生合一的,身心都合一,好在祂们都是自在。所以,你身心不如意,祂也自在,如果你有因缘,祂要帮你,祂也可以帮,让众生可以清净。

这里在讲几件事情。第一个同生,大家体会同样的道理、体会同样的知见。所以是谓同生,你证到同样是解脱,是阿罗汉,是同一国的,是同生,这种人会看不起异生。你不究竟,你还会有一生过一生众生的样子。菩萨是不会这个样子,观异生类也是跟祂一样。所以,这些道理你要稍微分别一下。有些经典没讲的,我告诉你,你听懂就懂,听不懂也没办法,你要去体会。有一天你到那个境界,你就可以体会这边所说的现象。你有那个能力,不一定要面对面,遍虚空你都有这个能力。如果这个人有因缘,你的能力也刚好够,那么就能够穏住他的身体,你穏住的话,时间足以错开那个因缘,就会寿不该尽。

大德说曰,异于正法及毗柰耶,毗奈耶(Vinaya)就是律藏,律藏就是正法。而受生故,名为异生。受生的就叫做异生,一生一生依不同的正报,(正报大都指身,依报是福禄寿),正报是六道里面哪一身就是正报,正报是身。你出生做人,人的形状就是你的正报。依此而受生的,所以一世又一世不一样的,称为异生。广说如彼。此意说云。诸异生类,愚夫也好、异生类也好,都不是圣人,所以,未得三乘无漏圣道,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人,都有证到无漏智慧,圆满的、没有烦恼的智慧,也叫做无学,不必再学什么法,来断烦恼,祂已自在,能断烦恼,这异于异生,异生就做不到这样。但这三乘也还不是究竟,要一乘佛法的成佛才是究竟,如果以佛来比较的话,又有高低之别,佛是一乘或者菩萨乘之觉者。

或可未得初地已上诸圣道故,你还没有得到初地的菩萨道,二地以上更不用讲。起实有执,起说对一切法好像有那个法,你开始执着有为法,说:「我真的看到了,这种异生类都是这个样子。」那这段在解释众生、愚夫类、异生类,是什么意思,他们这些人都没有得到圣智,出世间智慧。所以你学佛法就要学圣道,学脱离世间的智慧,世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六道,你如果能够从这里跳出来,就具有《金刚经》所讲的般若智慧。有般若的智慧,你就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境界都不执着,这么就可以证到无漏智,无漏智就是圣智、圣见。这愚夫类没有做到这个境界,众生类也是一样,异生类也是一样,这三类的名词不一样,都是没有得到圣知圣见的出间智慧。

你学佛法学到现在,不是一直在学这个东西?这是反向操作。为什么反向操作呢?舍,舍弃一切法!也是真如熏杂染,无为体空熏有为执着之法。所谓有所得,就是欲界里面的东西。此处不是叫你学什么。有所学,就是色界里真如性的功能,或者无色界里心的功用。那你哪有超离三界?没有!所以,你要用般若智慧,面对一切法时不执着;进入色界种种境界,面对也不执着;进入心可以进入过去、想到未来,可以面对现在都知道,且又不执着有这回事,不要执着一切相,就是无漏智现,就是圣智、圣见。学佛法就在学这个道理而已。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你就要去做!其实你一堂课就可以听完佛法了。如果你不当菩萨,就可以不要懂那么多;你要当菩萨,就什么都要懂,才可以讲给人听,对方是什么根基,就讲什么法给他听,高的就用高的譬喻、讲深一点的,智慧比较粗浅的,你就讲比较粗浅的。

所以,佛法没有高低,只是表示的方法有异,依照表示的方法不同,可以把道理讲得很深,也可以讲得很粗浅,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不然,为什么只能讲给普通一般人听?刚出道时,你看那些大道场、大丛林,那些主持人,刚出来的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因为他懂得都是比较高的,讲给那些比较高级的人听;后来他懂得愈来愈多了,慢慢的水平愈来愈低了。大菩萨是对于三教九流的人都要能度。有的道场除了教打坐以外,其他都不讲,那你不会打坐的怎么办?就不能亲近那个道场了。等到他愈学愈多,智慧愈开广,可以把很深的道理讲得很浅显,人家听了就懂,所以各种类的人来学佛法,都听得懂,至于做不做,做得到、做不到,那就是看他的智慧跟福德了。

 

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

上面说要观一切有为法,不要执着,所以能住离言法性。这样,你就不能了解这件事情是什么、那件事情是什么,因为你是修空观的人,都不起心动念,天天在那里非常安详、很舒服,不去管周围之间发生什么事情,因缘来来去去你也不去观,因为你从来不去在意别人的心或行为。阿罗汉是不是这样?「我不管你怎么样,我自己心安详,涅盘境界得了就好了。」这样他就不懂事情,因为把言说心念的这种自性,通通空掉了。为何修空观的人一直执着空则会变顽空?像须菩提尊者,他是证空第一、智慧第一,但是,为什么他一听《金刚经》要涕泪悲泣,说自己未曾得闻如是之经?《金刚经》在讲什么?不是在讲空,其实是在讲实相,也就是你有一切法,不一定要离言说,因为一离言说,它就没有了,你就不懂它了。

所以,离言、离法,这个自性,能让你懂什么东西?不能了知一切事!所以最后,你要不要让你的心,开放去起心动念,去感招虚空一切缘?这样你就会懂很多事情。但有的心不修空观,就直接去懂很多事情,最后当然搞得神精错乱,神经兮兮。为什么?因为他安不住这个心──对于真的,知道了就烦恼;对于假的,又往往当真,所以搞得天翻地覆!

修行是有次第的:第一个要先修空观,否定一切因缘;再来到下个层次时,就不住无为、不住有为,这样佛性才会渐渐又开显。我们常讲佛性有两面,一个是空的如来藏性,这是它本来就有的解脱的能力。前几天有人来问,说有同学说他是开悟了,他问我开悟要如何断烦恼?「执杖牧牛」,结果,突然间自己想「我是谁?」我是「没有!无明!」悟到无明是我,那是对的,那无明一下子跑掉了,不是根本跑掉。再来,「我在哪里?」在找我在那里。起心动念的就是我,现在已经不起心动念,那我在哪里?自己很害怕,赶快、赶快,再叫我一下:「我在那里?」这个空的如来藏性,它永远都在的。没有因缘来,它不会起,你也不会知道。

你现在还好,不起心动念,知道自己坐在这里,你可以理解,但是它也有空性在,因为你有一个肉体在,所以你觉得自己坐在这里。如果你打坐、打坐,不去执着这个肉体,以自性起心动念,才知道这是我,那不起心动念,那我在哪里?他就抓瞎了!这个根本的真我是空的,它会应缘;佛性不应缘,就死掉了。应缘,它有不空的如来藏性,因为它不空,所以你自性会应缘。缘来了,它就缘起,这个缘对着你的话,如果一个人在恨你的话,如果你有能力感招,就知道:「他又再来了,他又在气我!」如果你没有能力感应到,那当然又另当别论。修行的人都比较敏感,有人在对你起反感,你也感知得到,即使他家住在东,你家住在西,你也感受到。这就是你的空性应缘,感受到了。

佛性有二面,一个是空的如来藏,一个是不空的如来藏。如果你把应缘的能力压住了,那就能解脱,就不感招了。但若永远这样不感招,那佛性就死掉了。佛性是还有能力,看十方一切世界、懂一切众生因果。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只有佛才可以知道十方一切世界,看尽一切世界的众生因果。因为我们心不够清净,但是菩萨有大、小,小菩萨他知道范围小一点,感应小一点,但总是会感应。如果你不让它感应,阿罗汉就是这样子,祂可以看虚空,但是不感应众生心,因祂已能不入掉举心。这样的话,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你会不懂很多事。

这可以从两方面说,一者于一切法,执取言说相,即不能悟空理(),二者执取空理,即不能知依法性而起言之义()。所以,修到空解脱,又看开一切时,你就不必再闭门造车,什么都不应缘、不怎么样作为,你要去应缘,进一步去学,有事时可以安住那个境界。你躲在家里,不去跟人家应缘,就觉得自己很清净、很好了,这个清净的基本功力已经有了;等你走出去,看到这个人、那个人,每个人看起来都不顺眼、怪里怪气,以你的水平来讲,变成每个人都是坏人,那坏人你要怎么去接受?

这次去加拿大,我们有一位同学,认为信佛就要规规矩矩,要守戒严格,要知礼义廉耻,他本身是这样子学佛,所以就是显得道貌岸然。然后看到同学或者同侪、好朋友,行为不是这样子,而是不严谨的样了,就念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讲人家不对,人家就会讨厌他,搞到最后变成孤家寡人一个,变成自闭。他来问我:「为什么变这样呢?」我说:「是你不对!你只想改变别人,你没有去接受人家。修行是要接受人家,是要改变自己,但不是想要去改变别人。」菩萨改变别人是讲到让他自己愿意去改变,过程中你对他的习气毛病要能沉得住气,才算战斗得过,不然你怎么去度他?你要有那个把握,不然你就不要跟他斗心机!

像对方如果瞋心很重,一直投射回来,你又把它打回去,那不就糟糕了!你要照单全收,他发多少瞋功,你就收多少瞋心进来,收到最后他瞋心都不见了,这样才对。如果你没有修到那里,他气你,你也气他,他不理你你更不理他,那不就完蛋了?那就不是真菩萨!但我们开始修行时,往往都是这样,只会要求别人如法如律。以前祖师大德要度众生、度徒弟,都是用心空去度。事情发生是事情,他不会去执着事情对不对,但是他还是能守空寂,他不去执着事情,他只是要度你。

我就跟那位同学说:「你方法不对。你先不要管别人对不对。先修到自己能接纳别人:人家做这样也很好、做那样也很好。这样,你怎么会没有朋友呢?现在是你把修行的方向搞错了!修行就一定要这么规规矩矩的吗?你这么规规矩矩的是很好,但也要别人像你一样规规矩矩,他们因缘、智慧都还不成熟,那你不是自讨没趣吗?所以,没有朋友是必然的下场。但自修不是要懂得寂寞嘛,怎会有知心朋友。谈到修行,不要随便一句话去让人家起烦恼,这是对的;但是,也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认定你不让人家起烦恼,那别人也不应该让你起烦恼。把你修行的标准,转移到别人身上,要求别人也应该这样对你,甚至要求修行人也须具备同样水平:不要犯戒、要严谨、要做得规规矩矩。这样愈修就愈黏,黏得自己很痛苦。」

我要他放下,不然会看每个人都不顺眼,质疑这人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那人怎么也做那样的事情,自己当然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们不要管别人做哪件事情好、不好,对、不对。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放下!这样就是修行。你不要想去改造别人,你应该先学会去接纳别人。于是一放下就发现──原来修行是这么轻松,不去管别人、不去管很多的事情,反正自修阶段你还不用去度人家,不用去管别人怎么样。等你有能力要度他时,你才去管。因缘不成熟的,也不要去管。

为什么你们有的可以被我駡,有的我就要对他那么好,都舍不得駡一下?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这些你要去懂。如果你不用不空的如来藏,你怎么懂这些?依你自己的观念去想:「我要这样做才对、那样做才对」,那怎么圆融、圆满?不行!佛性是最圆满的,它会选择,会自己去运转。一切法离言法性,就不能了知、不能懂一切法。那你这样为什么要实相观?这样就否定一切现象。以人类来讲,像一个家有一个家的共业,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共业,你要懂他们这些共业,不要说这个没有、不要说那个没有,事情在运转就是共业在运转,怎么运转?什么时候会现结果?不知道!佛性也是这样。你不一定要离言说相。我们刚开始学佛法,是是要离言法相,要修空观,是如此没有错!记得修习空、有为,不要本末、次第搞混了,若这样的话都是有后遗症的。

《金刚经》第五品就在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是第一阶段在修空观的;到最后第廿七品,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应有断灭相」。怎么同一部经会讲二个法?不要有断灭相?佛陀告诉你,悟空性以后,不空如来藏性这部份你要开显,为什么?因为你已从第一品修到中间,有能力可以看开了一切法了,可以接受一切法都无所谓。那时候,你就不必再否定一切法。因此所有大乘经典,都在训练你──第一阶段修空观,把脚跟站稳;再来,你不喜欢看的,也可以照单全收,你不喜欢听的或者接触的人,也都可以接触了。那时候,你不空的如来藏性,就要开始开显出来。你修到空观了,它叫你不要怕讲话。有人会说:「我如果讲错话,岂不就糟糕了!」怎么个糟糕法?顶多下地狱去,顶多五百世狐狸身。有的人没有智慧,看到这个公案就怕,他不会想:「五百世狐狸身,有多久?」一只狐狸寿命一百年,五百世就五万年而已,五万年后还是一条好汉,在无量的时空之间,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佛,你那个几万年就不算什么!

所以,修菩萨道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不在意,六道里面都可以去,为什么一定要在天上或者在人间?畜牲道、什么道都可去。像释迦牟尼佛还不是一様!菩提智慧、菩提心永远不会灭,因为你发了菩提心,做了很多事,不管到哪一个界地去,这个种子都在。以前世尊如厕看到一条蛆,过去是一位出家众,现在变成茅坑里面的一条蛆,衪很伤感!但是这条蛆,因为过去出过家,这样滚滚滚,不管多少千万世以后,它还是会出生做人。你这样看的话,对于有为法、无为法不会很在意去区别。《解深密经》在训练大家成为菩萨,没有告诉你一定要离言说相,或一定要住无为法,而是住有为不做有为想、不做无为想,住无为不做无为想、也不做有为想,你就尽量去发挥,当然这过程你的心也要改变,能够照单全收一切法,这样你才是学到真正的佛法,这个样子学佛才圆满。

如果,你接触到修空的道场,在讲空!空!空!空!就忘记不空的一面,有的道道场连空都不修,开始就在学有为法,学了半天也进不了空,因为他没有把道理搞懂。所以宁愿修行过程是先接触到空的道场,这样的人还好一点。修到一个境界,自然因缘成熟,诸佛菩萨会安排你慢慢走出空的那个境界,然后开始走入人群,开始去讲经说法。空的定力、解脱力有了,你再进入人群。不一定要灭掉一切心,心起心灭你都可以知道,感觉哪个人不舒服、哪个人现在怎么样、哪个人的魂不见了。你关心的话,想一想!菩萨是做到不同时空都可以想一想众生,这是大菩萨比较发心,帮每个人都看一看;我们自己也号称小菩萨,可能也有点能力,但不可能天天打扰人家,都去想一想,或者人家好好的,却去把人家乱想一通,这是干扰人家。以上经典,就讲到这一句,说明的部份,等下回再讲。

2009.01.2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