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28)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lb n="0689b12"/>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如是由幻术力,似幻相起,能发眼识。彼宗自说,一切诸心,皆缘有境。依经部宗,幻象马等,皆无有体,缘幻之心,缘无境起。故知彼宗缘无,亦生心也。今依大乘自有两说。一依龙猛宗,意同经部,缘无亦得生心。故智度论云,五识皆不可诳。故知彼宗,眼等五识,唯缘实境。第六意识,容许缘无。依弥勒宗,无实象等,而有似象相分现前,用此影像色,为所缘境。又此幻象喻,自有二义。一依大般若等,幻等十喻,喻于空义。二依阿毗达磨经及摄大乘八喻显,依他似有非实。

如是由幻术力,似幻相起,能发眼识。现在幻相起了,我们眼识发了,彼宗自说,一切诸心,皆缘有境。上次我讲了「识之所缘,为识之所现」,这句话是学大乘佛法者都要懂的。没有一个识缘到实物,只有八识真心能缘实境,而七识、六识、前五识这些都是心缘心,不是实在的实物。所以,以佛法来讲,这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就像你在看魔术师所变的一切境,好像是真的,但也不是实际有的。所以,一切诸心,皆缘有境,实则幻化之相也。

若谈到法界缘起,是由如来藏性所缘起,阿罗汉果、阿那含果、四禅等行者,如来藏自性能缘虚空实境,而现于自识中,成就天眼通,此还是以识心缘识心而现的幻化相。《理趣经》云:「勤修习能除欲苦,获深禅定而不味着,由此静虑起五神通。云何为五?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住、神境智证通。云何名为天眼智通?以天眼力彻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如观掌中阿摩勒果。」这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时,所变现的外世界,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及其世界中的众生。

此等皆是五蕴魔境所现,故说非为真实。如《密严经》中世尊云:「善男子!金刚三昧藏胜自在者,如来非蕴、亦不异蕴,非依蕴、非不依蕴,非生、非灭、非智非所知、非根非境。何以故?蕴界处诸根境等皆鄙故。不应住内、不应住外而见如来。善男子!「色」无觉知无有思虑,生已必灭同于草木瓦石之类,微尘集成如水聚沫。「受」以二法和合而生,犹如浮泡瓶衣等。「想」亦二和合因缘所生,如热时焰;譬如盛热地气蒸涌,照以日光如水波浪。诸鸟兽等为渴所逼,远而见之生真水解。想亦如是,无有体性虚妄不实。分别智者如有性见,各别体相名字可得。定者审观,犹如兔角石女儿等,但有假名初无实义。如梦中色唯想妄见,寤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成于正觉即无所见。譬如芭蕉皮叶既除中无有实,「行」亦如是,离于身境即无体性。「识」如幻事虚伪不实,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以草木等物,幻作于人及诸象马种种形体具足庄严。愚幻贪求非明智者,识亦如是。依余而住而异分别,谓能所取二种而生。若自了知,即皆转灭。是故无体同于幻事。

在于如来佛的如来藏缘起,系指由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生起一切万有之缘起。如来藏有常住不变之一面,同时亦有随缘起动而变现万有之一面。凡夫如来藏随缘起动之次第,先是如来藏之一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恶习所熏习,而成为第八阿赖耶识(藏识),再由藏识现起万有,然如来藏之本性并不毁损,而成为「如来藏为体,藏识为相」之关系。又如来藏之实体有真如门与生灭门二义,就真如门而论,如来藏为一味平等、性无差别之体,此是如来真实境界;就生灭门而论,佛于如来藏性中随万缘而生起诸法,由净缘而变现四圣、等流之身等,泛利益群生。

此处依经部宗所讲,这些幻象马等,皆无有体,亦生心也。为什么诸像都无体呢?因为它会幻灭,一切缘生法都是无体!你懂得佛法的话,其实讲起来就很简单,诸法无常,是生灭法,缘灭法灭,是则无实体。缘起法无体,无体却是有相,缘灭则相也灭。如果因缘灭了,它所现的法相当然也就会灭了。懂得这些道理,便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是短暂时间的现象,就像这个幻化师依木叶等无中化起,用草木、树叶、瓦砾化起一切大象的身、马的身等等,都是幻化而起的。这些没有体,都会灭却;有体是不灭的,我们的空体、空性是有体,空是不灭,但是也不生,无所生,它能化起一切法,又不会破坏它的空性。

对我们的自性,要这样进一步来认知。既然法相无体,缘幻之心,缘无境起,我们缘幻的心也是没实境,是无中生有的境,没有境的境,称为「起心」,而「起相」,魔术师这么化起的大象、马、步兵、七宝,甚至这些谷类、财物、库藏等等的,都是没有实境的境像的。

故知彼宗缘无,所以,他们这些自说诸心缘境而有的,其实是缘无境,没有一个基本的、实质的东西,或者不是真正的象、马。草木、树叶、木头或者瓦砾等等,这些不是真实的动物,却化成有动物相,这也不是直接缘真的。所以,怎样都是缘没有的,这样缘无,却生起这个心。所以,人对幻相的执着,与我们业力的幻起,你一执着,就会像这样子都当真。我们在认知种种的事实后,对于内心里所起的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安住这个心,过一天、二天就什么事也没有;如果你当下迷糊,执着那个境为有,那就愈来愈真,没办法解脱。这就是太执着有相。看到幻化师所幻的,执着有!应该要像上面所讲的,虽知道是幻化师所幻的,知道有,也不执着这是假的。真的、假的都不要去在意!我们一般修行,就是要抱着这个心态。

现在最新要出现的三D立体电视,最早的是银版照相术,后来称为全息摄影(全息图像),它们的奥秘都在高亮度光源发明后,能依两束光源来照对象,直接光与照对象后之反射光交叉时,产生不同的光谱,特制的底片对此等光记录,光都拥有三种属性,它们分别是光的明暗强弱、光的颜色以及光的方向。一般照相只是记录了被摄物体表面光线强弱的变化,即只记录了光的振幅而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而全息照相则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除振幅外,还记录了光波的相位。所以全息摄影是惟一能同时捕捉到光的三种属性的一种摄影术,通过激光技术,它能记录下光射到物体上再折射出来的方向,逼真地再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景象。

若是真正佛的如来藏中真如所产生的万相,未现相前是无一物,要现时就能产生一切相。佛之真如所见是没有所谓三维、四维分别,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即无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而要现即能现起一切法,此法相又无空间之隔,不管远近都能如实现。这些要从唯识学、赖耶缘起上去理解,若有兴趣可以从《楞伽经》、《密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一切诸佛微密法藏经》等去探讨。

今再依大乘自有两说。一依龙猛宗,意同经部,这龙猛就是龙树(N2g2rjuna)菩萨,衪所说的就跟经典所说的一样。缘无亦得生心,虽然没有缘或者缘无实性的境界物相,也可以生心。魔术师就有这个能力,所以,你随便拿一个无情东西,可以变出很多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缘无亦能产生他的心力,而成就一些幻境。这到阿罗汉以上都懂得这些心法,处识阴魔相者就有这个能力,知道该怎么去用心识化用成物像,若不能除去此不实之法,而专注于清除内心种种污垢(八十八结使等),就有可能感招到欲界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里去。

故《智度论》云,五识皆不可诳。五识不能欺骗它,为什么不能欺骗它?因为它有什么境,就现什么相,不会幻化。所以五识是很单纯的心识,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有什么东西,它就照什么东西下来,它也不会说真、不会说假,它只是如实映照,映照那个镜头中的物相,照到什么东西它就现什么东西。若你所照的是声音,它就现什么声音,它不会加以善恶分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前五个它们是不会造业的。一个人来,它就了知:就是一个人,一个声音来一听:就是一个声。至于会造业是你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来影响你的行为去造业,不是因为这五识去接触五尘境,而生它自己的喜怒哀乐,它们是无喜怒哀乐,故不会造业的!

用这个镜头来譬喻眼睛是最贴切的。照相机会造业吗?只不过是要照什么物相,它就把它照下来而已,就像眼睛只负责看而已;至于照下来后你喜欢、不喜欢则是你心的问题,跟照相机镜头或底片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概念就相当于──五识它没什么可骗人的,是怎样就是怎样。

既然如此,幻化师幻起那些大象、马、步兵等等的相,也是如实的把它照进来,当然照进来是八识所现,然后它依托再现而已,把这几个心搅和在一起就是这样子;五识,代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第八识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与如来的真心本来一样,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像如来可以观照到一切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但我们的心不清净,懂了又做不到,不过我们起码懂了──原来真心是这个样子。所以,出现什么相,它就照什么相,现于心中什么相。现于心中的法相,由你眼耳鼻舌身识来认知,由你第七意识来分别(俱生执),再转给第六意识分别(分别执),这些就是「识之所缘,为识之所现」,讲起来是没有实境。没有实境,但实际又有那个现相,有实际幻化大象、马车等等都有。

故知彼宗,眼等五识,唯缘实境,这五识也是缘实境。这里所谓实境,是间接缘,如果第八识没有现起的话,就没有实境。不管你有没有神通、有没有能力,第八识它都会现。像我们虽未到阿那含的境界,你的自性它也可以跨时空去感知众生的因缘。尤其在六道轮回的众生也是一样,中阴身也是可以感召十方虚空一切有缘的众生,然后去受生。这可以讲说是第八识缘真实的实境,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是缘第八识所现的实境。其实严格讲起来的话,既然叫做心中的境,哪里算是实境?实境是一定在外,只是因为你的自性有能力映现到外境,所以才好像在内,其实也不是在内,其实是合一的。

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个很微妙的,你看到一个境好像在外面,不是!你说在里面,又不是!就是缘来了,它就现那个境,你要抓它,它又没有,因为这是心缘心,怎么抓?只是那个影像,好像是真的。这些你要慢慢去修法或者修观字轮,慢慢去体会。有人一下子看到光,看到这个梵字起了什么光,但你真要去抓它也没有,哪里有什么光?没有!但它确实又可以产生光,这些你要讲是实境也不能否认,若讲这个是实境,那五识所认知的都不是实际外境,是你内心里自己的实境。这些现象是学唯识、学大乘佛法者都要懂得。

第六意识,容许缘无,第六意识分别,既然分别,它缘没有东西的东西,为什么可以缘?因为它本身都是透过第七意识来的,第七意识又是透过第八意识来的。你说它有,也实际是有;但没有一个实境,都是心识所化现。如果这样讲的话,它是缘一个没有一个东西的法,根本上来讲是这样子。但是你说没有东西,它怎么缘那个法相?那个法相就是有,也不能说那个法相是不真。如果没有东西可缘的话,有一个情况就是──你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也是有一个缘,缘你内心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你过去发生的人事物,你回想,虽然不在,但也是一种库存的东西,你可以想。也因为这样,你做过了什么好事、坏事,才有因缘果报的种子。这些你要说缘无,那个是不真,但是可以化一切相。我们一般在轮回就是这样,圣人祂可以安住这个心,这种子缘这一切虚幻不实的缘起法,祂都能安住。我们对于自己的心,要这样进一步了解。《法华经》中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众生心中的世界、宇宙中一切法的法界。我们心中只要一有法、一事发生过,以后心即可生起,因此法即已于世间相中住,于虚空中住。凡夫只能想自己的今生已知事,圣人能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八万劫内外众生心事,而佛如来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依弥勒宗,弥勒菩萨是讲「唯识」,弥勒菩萨写了一部《瑜伽师地论》,这瑜伽宗除了修行境界在说明瑜伽十七地之修行境界以外,主要都在讲心识,主要还是以「唯识」为主。我们现在在讲《解深密经》,这是真正唯识宗里面最基本的经典,这部是最高的代表经典。无实相等,这个相或者现象,虽然没有实际的相,而有似相分现前,但好像有那个形象、那个法相,现在自心中。一切心识都有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算是「所觉知境」;另外还有一个「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认知这个相分、见分),还有一个「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你认知的法相或者能见的心,你可以知道它,知道它,你又可以用一个心来知道),此后二者是「能觉知者」。

若要更仔细讲,「自证分」是「始觉」,而「证自证分」是属于真心「本觉」。你有认知自证分,它有能够认知相分、认知见分的功能,这一个才是真正我们的自性、空体!懂得此「自证分」是「始觉」,才知要找回我们的「本觉」,所以要认真修行。如契经云:佛言:「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大乘起信论》言:始觉若迷即不觉,不觉则生三相,不觉生三种相,不相舍离。此三相是:「一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能见相,以依心动能见境界,不动则无见。三境界相,以依能见妄境相现,离见则无境。以有虚妄境界缘故。」

证自证分可以讲是空体,自性可以讲是自证分,它可以看到相分,也可以有能力看到其它的心。「唯识」就在讲这四个东西──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证自证分,就是你的空体,一般人看不到,悟道的人才有办法认识它。所以我们说「明心见性」,是要悟到阿那含果的人,才真的认知自性,一般人无法真的认知。认知它不是只有知道它,还要会用它,就像幻师幻起幻化相,他就是有此种能力,知道自性是怎么样,所以才能玩这个自性。你都不认识自性,那你怎么玩它?玩不起来!「明心见性」不是很被动的,也不要稍微心清净点,能玩个小能力,就自以为是「明心见性」,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你要懂得这一段所讲,怎么化,怎么化起,怎么在没有东西的情形下也可以化起。或缘一些东西,也可以化起一些实境,这些都是自性功能,是很复杂的心,但有此能力,与解脱道并没有直接关系,要如上所述住本觉而不动,才是我们要学的真佛法。

用此影像色,为所缘境。影像是没有东西而有那个影子,色就是有实质的物体形相。为所缘境,那个相分要现起,一定用影像或者实质的物体形象,来作为所缘境,不然法怎么起?一定有所缘才能起法!《金刚经》上课时在讲六因四缘(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都是一切心法的缘起。基本的因有了,然后有四种缘来让它起法,这是讲内心方面。无论是幻化,或业力现起,或主动要化起神通变化,就是要靠这些缘起法。像《大日经》讲到十缘生句,有十种譬喻,你明明知道一个火棒,二边点火,然后你耍圆圈就变成火轮,那怎么会变成一圈圈的火轮,转太快了,好像变成没有间断的火轮,其实是只有木棍二端有火,你这么一转一转,变成一个圆圈,这是不真实的,但起码那个火是真的,那你要去变,不真而你又可以把它变得让人家看成是真,这就是心的作用。

又此幻象喻,自有二义。第二段是在说明假的境是幻化而成,但又不能把它看成没有,因为如果没有的话,你怎么可以看到化成的幻境?有大象、马、步兵、种种七宝等等的,实际有那个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要明了真假,明了以后又不要太在意。「我知道你在变魔术」,懂了就好;你内心阿赖耶识依因缘而起幻化的业也是一样,你知道这业来了,在转了,但不要执着,一执着你就会当真,就成上所述「始觉迷时成三相」。以下依两种意义来探讨:

一依大般若经等言,幻等十喻,喻于空义。第一个是依《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来看,里面用十种譬喻来说幻化的东西,一幻、二焰、三水月、四虚空、五响、六干城、七梦、八影、九镜像、十化。像刚讲密教的《大日经》一样,十缘生句─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十。要变化的缘起都是有一样的道理,所以,你在修字轮观、持咒或者怎么样的法,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为利益众生,你从内心里要想化成什么,化成实际能利益众生的事情。譬如某个人生病了或者生命有危急,那你就用所学的法,用佛菩萨的慈悲,能够加持幻起什么境,好像让他要死却能不死,或者病重者能痊愈等等。看起来好像是幻化的,结果对方他真的好起来了。你学这些不是光了解魔术师如何变化、业力如何运作,而是慢慢也要导入利益众生之途。所以你明知道是无中生有,也要用念力,把所学的这些能力,把它化成可用之境,使所化的最后都能成就一切佛事。如《华严经探玄记》中云:「佛证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亦以始觉同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

这个「心」是很微妙的,学佛法学到这里,就是菩萨要学的心法。因为《解深密经》是菩萨在学的,不是阿罗汉在学的。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在训练阿罗汉要成为大阿罗汉、要成为菩萨,在讲要怎么去学这个法。这十喻里面,虽然是幻化的,可以说是空的、不真,不真但依它似有,依其他因缘或你的心力,好像都可以化起那些法。其实,有也是幻化法,不是实际的,但却可以成就很多佛事。像许多大师在做法会、供养或者施食给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些法义。虽然实际的物质不多,却可以化成无量无边如须弥山高的东西,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需;而这些众生,也因为虚幻不实在,认为真的是有,也吃了,吃了也饱了,每个都欢喜。这个是大乘佛法,你要懂得这些。基本上所有幻化都是空,但是依它因缘,好像有那个东西,我们实际上了解它不是真实的,此即喻于空义。

二依阿毗达磨经及摄大乘八喻显,依他似有非实。第二个是依《阿毗达磨经》以及的《摄大乘论》里面所讲的八种譬喻来看。这些虽然是在空义上面讲,但依它因缘化起也好像有。我们知道不是真实的,这跟幻师所化的一样,跟我们业力所幻化起来也一样。好像有,却又没有实际的体,依他似有非实。能这样来认知,对我们自己是可以解脱,对利益众生则是可以无中化有,好像满足他们的所需。在学菩萨道之间,明明知道是没有,但是你一化起,就好像真有那些实际境界发生。

《摄大乘论释论》论曰:复次何因缘故?如经所说,依他性譬幻事等,为除他人于依他性中虚妄疑故。又云何他人于依他性虚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念:

(1)云何实无有义,而成境界?为除此疑故说「幻事譬」

(2)若实无有义,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焰譬」

(3)若实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梦譬」

(4)若实无有义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镜像譬」

(5)若实无有义,种种识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光影譬」

(6)若实无有义,种种流布言说,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向譬」

(7)若实无有义,取实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水月譬」

(8)若实无有义,得自在菩萨以不颠倒心,为作众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变化譬」

《摄大乘论释论》又释曰:为显示依他性故,说「幻等譬」。于中虚妄疑者,虚妄体中生疑故,于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显示如幻像实无有义而成境界。诸法亦尔,为除彼疑故作「幻譬」。若无义则无所攀缘,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对治他人此疑,故说「焰譬」,于中焰譬心及心法,水喻于义如焰动故,水义识生实无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尔,由动故实无有义而生于识。诸小凡夫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以「梦譬」,依他性如梦中,实无有义而爱非爱受用得成,此中亦尔受用得成。又复有疑若善不善业无义,云何爱不爱果义得成?为除此疑故以「镜像譬喻」,依他性如镜像,实无有义即于自面有像智生,实无有像义可得。此亦如是爱非爱果义实无所有,然亦可见应知。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有种种识生?为对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随种种相貌则有多种影现,然无实影义可得,识亦如是实无种种义然有种种义可见。

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无量种流布言说得生?为除此疑故以「向譬」,依他性如向实无有义而亦可闻,如是流布言说实无有义而亦可得。

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定者,心及心法得见于义,由经说得定心者如实知,如实见故。为对治此故说「水月喻」,如水月实无有义而亦可见,以水润滑澄清故,定心亦尔实无境界义而亦得见,三摩提如水体润滑故。

又复有疑若无实众生,云何得如实智诸菩萨等,先以智慧观察为彼等众生,于诸趣受身。为对治此疑故,以「变化譬喻」依他性,如变化实无有义,随化者心一切事成,非无化事可见。如是虽无受身实义,然为一切众生故受身,此义可见应知。复次为何意故世尊说幻等八喻:

今当显示于中说幻喻者,为对治眼等六内入,由眼等犹如幻像实无所有而亦可见应知,以此显示。「焰譬喻者」器世间以体宽大,是故如焰由动摇故,实无有水而见有水。

为对治受用色等故说「梦喻」,如梦中色等实无所有,然以此为因爱憎等受用得成,以此显示。

为对治身业故说「镜像喻」,由善不善身业为因缘故,有余色像生。

为对治口业故说「向譬」,由口业为因故得口业果,犹如向以此显示。

意业有三种,一欲界、二静地、三闻等,生于中为对治欲界意业故说「光影譬」,由意业果报犹如光影故,以此显示。

为对治静地意业故,说「水月譬」,由静地意业果如水中月,实无所有,然于静心中,有种种果显现。

为对治闻等意业故说「变化譬」于中闻等者谓闻思熏习,显示此闻等意生如化。

此经亦尔,用似义喻依他起。言于中,发起大象身想等者,示迷惑相。于中有二,初大象身想者,迷象自性,总辨象体,名为自相。于中大小,或青白等,名差别相。是故迷者,起二种想。言乃至等者,类释马等,总别二想,准上应知。

此《解深密经》亦尔,用似义喻依他起。《解深密经》提到这三种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其中之遍计所执性,是习气毛病养成一种妄性,所以会执着为有,而且无所不在,天上、人间与心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到,这是凡夫遍计所执性。慢慢你妄习性没有了,要认知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的「他」是内、外因缘),依内外因缘起性,起性就是法生,起的话「法」就生。可以生法的称为「自性」,「性」我们中文称为「生心」或者「心生」,生心是主动的,心生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生心,一个是被动应缘生心,这些是我们自性的功用。

如果你自己是幻化师要幻化,你自己生心就会幻;如果因缘来了,你受业力的感召,你会相应,所以心就生了。心生、心灭,所有的境,好像有又实无,你只要面对境界安住你的心,过一天,事情也就过去了。有的定力比较够,过几秒钟不执着,就忘记了刚刚那个念是什么。其实有时候那个念,一般人会受不了,因为一般人很执着、很容易挂碍;但现在你心中懂一下、读一下也不会在意,转个圈就过去,这样让事情就过去了。一般人没有这种定力、智慧。有的读到这种不好的念头,他就会去想:「怎么办?是真的吗?是假的吗?如果是真的,要怎么办?要采取什么措施?」……等等的,什么步骤都赶快拟定出来,这不乱才怪!心里搞得天翻地覆。这依他起性,重要的是圣人的依他起生,之后祂不动心,不管是主动因缘或是被动因缘,起灭起灭,都不动心,住于本觉中,使有始觉而不迷,即无前所述「三相起」。

三相要起,一无明业相时执取,二能见相起时执着,三境界相起时,执见妄境相现,入失觉照而成烦恼。一无明业相起时是第八识的第一转识,也是说第一能变;二能见相起时是第七识的地二转识─第二能变,审慎思量;三境界相起时,第六意识分别心起,执见妄境相现,此是第三能变。若是如此则本觉失,始觉迷,则成三相,导致烦恼境现起后一连不断的胡思乱想。

我们要认知「圆成实性」是只有佛如来才有。尽虚空、遍法界才是圆,这样来成就祂的实性,这实性一定没有妄执性。依他起性是会有执取相,但也不会执着此境,这虽也是实性,但不究竟。我们的空性,是会依他起性,他会起性、起法相,如果空性不会起性,就像一个石头一样,那你这个佛性就没有灵通性,所以,阿罗汉的智慧跟灵通力不够大,为什么?因为他否定一切相,最好不让它生灭。你说不能否定一切相,但又做不到怎么办?所以,阶段性的修,第一个阶段先修空、无相,不要执着业力、什么境;等到脚步站稳了,你才接着修无相观,有感应了、也知道了,这是始觉已起,但能不迷,你也可以读它什么事情是怎么样,你的灵知灵觉都有这个能力,到这时候,因为你已经没有什么好坏、急不急的。反正,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等待时间解决。

圆成实性能显现多少,跟你心的清净度很有关系;而依他起性,如果,只有阿罗汉的空解脱能力知见,没有不空也照样的接纳的话,这个灵力、圆通力,他看虚空的世界,不会是很大,顶多三千大千世界,再过去他就看不到。所以,每个圣人他的能力跟心清净度是成正比的。像如来衪根本无一丝一毫的微尘,点滴都没有,衪可以观─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世界,及一切众生因果,衪都能够了解、能够看到。

言于中,发起大象身想等者,示迷惑相。言于中,发起大象身想等者,是说幻化师在幻化时,你看到那个境,你就发起有那个大象、马车、步兵、七宝、谷类、财宝或者库藏等等的想法,只要你一动念,就好像真的一样。我们无中生有也就是像这样。《楞严经》里面也讲,一个空无的人对着虚空发瞪,虚空原来是没有颜色,因为水分或者什么累积,看起来天空好像蓝蓝的,其实那是水分的累积,可是虚空真的什么都没有。或者当你对着虚天空瞪得发劳时,有时眼会冒金条,我们脑筋里面、眼睛里面会看到一条一条的好像金条一样。如果,你比较理智一点,知道:「我脑筋已经不行了,起了幻相」;有的人就把那个金条,当成真的金黄光在闪,在闪,以为真的,就会执着为真。迷糊就是这个样子,那也是不究竟,如果像如来怎么会迷糊?不会!

这里的虚空虚幻相,若不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道理,会以为是有圣人真的是瞪劳发金条─满天星。其实以圣人如来藏境界已得者来言,如来真如性能现三世世间诸相于一境,每一法发生后于世间相是不灭的,故无有三世之别。若是已修到真如性真显露者,即能入如来藏观见此法住法位相。这就是如来所说的「空花」,是真的有所指幻化相,而不是真的空花水月,仅是彼此时间点不同而已。如楞严经中举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为例,此两人过去已存在过,所以现在的时间点有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但虚空中过去世间某一点亦有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法相住于其法位上,如是此空花中之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与现在楞严大会上的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是同?是别?不着相住本觉者即不迷,这是世尊要开示的重要义理。若是未究竟者始觉起时就入分别想,既而迷失时空之交错关系,当然就会误认虚空中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已被见到,但此像仅是虚空来,还得还于虚空,故知此两人像非是楞严会上的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

故举《楞严经》来看:「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花,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花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花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花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段所述,以瞪极发劳,偶用到真如性境界,「唯一精虚,无所有」入如来藏中,即能现虚空之法住法位诸法相,此等法相是虚幻不实,无实境可言,所以不能说有实因缘法。我们的业识感招亦如是,认识不清者,执取过去世所现之幻境为真,就难脱离轮回之境。

所以已成就者不应执诸幻化之法相,未成就者更不能执一切法,不然也就是说你会退转了、迷失了,因本觉不住,始觉觉后又迷,三相已生,即执着一切相为真。禅宗讲要能如死人舌,阿罗汉要能心无执境,这是修无为的唯一条路。但一得悟领后,即要转向,回圣入凡。若是未究竟者,就会犯一大毛病,心还没全死过,还有所执着,所以常常要诤论于人,辩论于人。无知者懂点佛理,就在讲成佛了,成佛了。就如《楞严经》讲的这句话,一执空花又是堕落了,你既然成佛怎么又堕落?那就是仅成了半佛,懂了一点佛法,但,不究竟,没有那种定力、解脱力,才有什么会退转、不退转的。

修到哪里就哪里,怎么会退转?会啊!因缘果报转、转、转时,碰到障碍就会退转!要到你「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这三个不退转位,才有所不退转。如果是「位不退转」的话,到十住位之第七位,就位不退转,但是你菩萨行还是常常在进进退退。「行不退转」,要到登地菩萨,这个菩萨行才不会退转。不管碰到多大的障碍,有时候会休息一下,但还是会永往直前去度众生,这菩萨行是不会退转。虽不会退转,但是会在六道里面浮浮沉沉,菩萨心是有,但是能力不够,还是会在六道里面浮浮沉沉。「心不退转」要到八地菩萨以后,八地菩萨才达心不会退转,这才心稳定下来,其实心穏定下来,已经有阿罗汉的解脱能力,所以,他不管怎么样,所发的菩提心与度众生的心,他是永不会变的。

这八地菩萨以前的心,都是浮浮沉沉还会变的。以前的是──即使你心不变,也会因为你的业力、一下子无明起或遭魔,堕到三恶道或者出生天上或者人间,在六道里面一直打滚着。当然,打滚若是有过去的善因缘,不管是在六道里面怎么打滚,它这个菩提种子都不会灭。所以你也不要怕:「今生如果死掉的话,下一生会不会那么清清楚楚?」即使不清不楚下到地狱,下到地狱就去地狱,地狱时间好像很长,那也没关系,完了总是会跳出来;堕到畜牲道就畜牲道,你的菩萨心在畜牲道也可以发挥功用,去度你的同类。你这样想的话,就很自在,去哪里都一样,人间就人间,动物就动物,地狱就地狱,因为你所报的善因永远不灭,一发菩提心,永成佛种。像佛以前在修菩萨行时也是一样,也曾投生成各种动物,当然,衪若要随缘入地狱,也是会的。这些,你真正懂了以后,就不要太在意。像有的人很担心:「今生好不容易学到佛法,下一生是不是还那么清清楚楚,没有迷失掉?」不要想那么多!只要你天天在心地里面去了解,在佛法的听闻上多增加你的智能,则其他的不要去管这么多;管太多了,就是你还无知,也会变成烦恼。

发起大象身想等者,示迷惑相。有时候,我们看人家魔术师在变,一下子变出来时,你会被迷住,等到醒过来、回神时,才想起这是在变魔术。不然,你看到那个境,好像是真的,变的太真实了,尤其这些有修行的人在变,都是实际上有实物,就像他化的人就有体温,还会动,像真的人一样,他化起的大象或者马等等,都像真的一样,这才是幻、真正的幻,不是魔术师,魔术师都有道具在变。

于中有二,初大象身想者,迷象自性,总辨象体,名为自相。于中有二,对着境,依他起性时,你起了大象想,产生迷惑性,这有二种意义来辨白一下。初大象身想者,开始出现大象,你马上想这是大象,这一分别心起的话,就是你那种大象的形相先起。那有的人比较理智的话,他这个理智永远排在前面,明明看到大象,「他是变的、是他变的」,以「是他变的」、「它是变的」,这个心一直提醒自己,不承认真的有那个大象。一般人大概都会先这样──迷那个大象、迷那个相,你的自性现起以后,迷象自性,然后,总辨象体,再进一步的分辨,真的有大象的身体、马的身体、步兵、七宝等等的东西都有实体。所以,分别心起,开始算大象有几头、马有几头、有多少步兵、有多少七宝。名为自相,你开始分别时,就迷进去了、更迷失了。本来只是一个相起,但你一个分别心加进去,又很执着,就愈迷进去了。

一般人看魔术都是这个样子,等到回神过来、演完了,才想起:「喔!那是在变魔术!」但是在变化过程之间,你不会提醒你自己:「这是在变!」如果你是自己能提醒的那种人,这是理智力太强,理智力太强就有一点否定一切法生起的那个现象,这样也不是很好,这就是永住无为。处有为时,你说要住在无为:「一切没有!没有!」一直这样提醒你自己,这样你会很累。你只要从头到尾保持理智,知道:「它在变」,变了也不会迷进去,也不会说没有,这就是佛法在告诉我们,要抱持这种「实相观」的心态。

于中大小,或青白等,名差别相。幻化师在幻化时,种类虽然有差别,同一种类的里面也有大小,这才是真的变。你一迷进去的话,你会起分别心想它有颜色不同、大小不同,你种种差别相都分别了。为什么分别?因为你看到了,同时告诉你自己,这个象有几头、有大、有小,那个马有几头,有白、有黄等等的色,一迷进去差别相就起。

是故迷者,起二种想。言乃至等者,类释马等,总别二想,准上应知。是故迷者,起二种想,如果你一迷进去,你一定有二种想法。言乃至等者,类释马等,也就是说马是马、象是象、七宝是七宝等等的,你是个别来解释这些马、大象、步兵等等的。别是个别的,有马、有象、步兵、七宝等等的别相,或者同一种大象里面有几头、有大小等等的。总别二想,准上应知,另一种是总,是他总共化那么多。说明这些让你了解,证明说「假境非无」,因为他化成。前面告诉我们,要明了你所知道的「幻境非真」;这一段告诉我们,所幻成的境,因为你的心也迷惑这个相,所以产生分别想、个别相。这里是说,这个假境并不是没有,也知道有、也知道没有,到底要怎样看待。

【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继续讲本经文。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lb n="0689b12"/>着随起言说。你不要依你所见的说:「有!有!有!」也就是不要像你所见的执着说有。不如所闻,不要依你所听到的说:「我明明看到了、我闻到了,就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不要这样!你看到幻化师在幻化这个境,你看到了、听到了,但你要抱着客观的心,心不要被迷惑。你不要迷惑,不要像你所见、所闻这样。坚固执着,一直说「不」,说「这都是假的!假的!」因为你的理智告诉你,它是幻变出来的,所以,你坚持这种理念的话,随言起说,告诉你自己,唯此谛实,余皆愚妄,都不是真的,其他所化成那实际有的东西,他说不是真的,是愚痴的人是妄想执着的。

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为了表诸是这样子,所以你说这不是真的,「不如所见、不如所闻」,然后,就坚固你执着你所见解的,然后,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就依这个义去说,这就是在否定幻师所的幻化的一切境。这边已经告诉你「假境非无」,如果,你说没有!你去摸它,像马也有脚、也有体温,你说它没有?因为你太理智了,所以说没有。像这样,我们业力也好或者面对幻化境也好,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都不对。这《解深密经》对处于这有为、无为时,在告诉你这种心态,要保持这种,你要玩,你就去玩!你看了、玩过了,也不会执着有、也不会执着没有,因为你清清楚楚这件事情的发生过程。

要抱着这种心态:「我不说你是没有、假的,我也不说你这是真的」,这样在解脱路上有什么好处?你心起心灭,因缘而起的法,你就不去执着真假,你就不会有什么罣碍。这观念很重要!不会说好像什么都是真的──一般人如果是期望的东西,当然很喜欢,但这样就有期待的心,也不好!如果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就想最好不要发生,要想逃避。其实,业力来时,你只要沉得住气,就可以很轻松的不被黏住,就是佛法在讲的「自在应缘」,像对于幻化师幻化的现象,我们不说非真,也不执着是絶对真。

第四因悟起说,有其二义。一由智力悟境,非实不起实言。二为欲下由智力故,悟境是假,随起言说。

第四因悟起说,因为你了解这是幻化师所变,在这个所变过程之间,确实有这个法,但你不执着它的真假,也不否定它、也不承认它,也能够安住自己的心,所以叫做悟。这有其二义,有两层意义。

一由智力悟境,第一个,以你解脱的能力,或者超理智的能力去了解──那个境境实有,但是是幻化师所化的。所以非实不起实言,不是真的,就是不真的,也不可以说是真的,这是你从它幻化的角度来讲。那第二个,为欲下由智力故,悟境是假。你用智慧来观这个境是有,因为你一直很理智,很清楚的了解是幻化师所幻化的,或者是你的业力幻化的,所以这个境实有非假,但如果没有那个因缘怎么会起那个相?你的业力也像这样。如果你跟某甲没有瓜葛,不管是好或是坏的瓜葛,那怎么会发生某件事情?一定有因、有缘。这样,你很理智的去悟这个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能够这样安住。你的智慧悟境,虽然知道不是真的,但也不要一直说不真、不真!随起言说,依你这二个说真、说不真,如果言说的话,都不是很好的。

 

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果你很理智,境是假有,不去否定它非真,也非假有,也不执着它是真的有,这样的话,不必再去观察。因为一直否定那个假的、假的,才要再仔细去回想观察一下,或者否定他所幻化是真的。然后你再去看看,如果是真的,那所幻化的大象、财宝永远不会灭掉吗?到最后都会灭。你再去观察看看,如果,你很理智不患二边的话,已经是第三关了,因为你刚开头跟结尾你都很清楚,那你还要观察什么?不必观察。彼于<lb n="0689b14"/>后时不须观察,这种人于幻师幻化过程中,保持客观之心态,不说真、不说假,事情过后也不必在心态上加以修正,因自己已不执有、不执没有,脑筋清楚,不必去再观察、分析、…等等的。

像我刚才讲的,如果,你业力来时,你内心起一个念头,不管真假,你都很自在的可以控制它,你的心不相应,也不害怕、也不欢喜,那你还要去看刚刚那个念头,真的、假的?不必要!因为你刚刚那个念头一定有因缘,那个因缘起法,你说它没有,没有!但,确实起了法,你不能说它没有!既然那是因缘起的法,你也不能说它有,如果说它有,你就应缘了,就随业力这么迷糊掉。若是证得解脱的人,他不会去再观、再回想过去。刚讲过,一个念头起来,是真、是假,你不再去分辨真、假,一分辨就陷进去了。

当下那个念头起来时,你要知道这是业力感召所现的境或者一个念,你不去执着,因为你很有理智,很清楚了解这个是业力的起灭,然后就度过去了,过去了,你还会去思维吗?不会,过去就过去了!像这样的话,你就不必再观察。心不动,念头就灭掉了,灭掉了,也没有再发生什么事。但如果你尚未达到这种解脱的能力,你就会去想:「刚刚那个念头是真的吗?」然后这个心念一起,就会一头钻进去,并且执着为真。还要人家提醒你:「怎么会是真的?安住,安住!拜佛,拜佛!诵经,诵经!」过一阵子也没事。到底是真是假?不管你认为真或假,你都要审察,去仔细看看。如果你刚开始都没有这种心态──「念起念灭,随它自在」,以后,也不必再去观察、去思维:「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必要了!以上是在讲这个道理。

 

第五劝不重观,谓由智力如实知故。

第五劝不重观,谓由智力如实知故。因为你有智力、有解脱知见、有般若的能力,就算事情发生,你知道有法相但都不真,不真却有那个实境,起灭、起灭,过了就过了,你不再去研究它的真假,不必再看。这有三种情况。一种人是一发生就迷进去,什么都当真!经典上告诉我们,这种人要好好反省一下。像魔术师所变的物质,真的有留下来吗?一旦因缘尽了,它也化灭,表示你要再去看看,什么才是真的?另一种人,理智很强,都认定说是不真的、都是假的,执着一切是假的。但既然这个法幻起了,怎么可以说是假呢?只可说是假有,但不能否定它没有。

你说:「没有」,那刚才化起的那个境有没有?你去观察它,是有啊!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否定,也不要承认,就抱着平常心,佛法就在训练你这个观念──不要去说有、不要去说没有,过了就过了,这种就是有理智的人。这样你还要再去研究、思维吗?不必了!你这么去训练的话,很多业力真真假假,当下面对,然后当下就忘了。我们坏就是坏在常常执着,希望好的就一定要有,不好的一定就不要有,正是这两种心态让你没办法解脱。你要懂道理──有,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又是什么心态,若落于有与没有都是执着。所以以上这两种人都要仔细再去观察。

禅宗讲「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你不要迷糊,你一迷糊就会说有;至于你説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离,离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不管执「有」或执「无」都是执着,这二个都不要有,只要客观的懂得那个境、那个念头即可。又例如你在修法,现起什么梵字或者什么光,反正光就光,过了就忘记了,不要太去执着它的真假。你一说真的,你就会再去观察它一下。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的,就不应该会灭;如果是假的,但刚刚明明看到。到底真假?你都会想再去审察。如果过程之间,你都没有这种心的话,不必再去观察,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再特别去观察,自在!因为你有智慧,能如实知道法的起灭。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如果有一些凡夫众生,因为愚痴,不明了因果,或者他在六道里面一直轮回,这一世出生在人,下一世出生动物,下一世生出生天生,或者下一世出生地狱,这种异生类的话,是没有办法得到「圣出世间的智慧」。在经典里,这个「圣」字,(像我们前面讲的圣智、圣见),都代表是有解脱的能力。幻化师所幻化的东西,这是实有境,你看它是法,既不要说有,也不要否定它没有,然后能够安住你的自性,这就是有圣知圣见,有解脱的能力,这就是圣出世间智。「出世间」,就是从六道众生(包括色界、无色界、欲界)的轮回中,能够跳脱出来。这叫出世间的智慧。《解深密经》就在训练你这种「不即不离」的功夫。不说有、不说没有,有为、无为都好的这种功夫,就是圣出世间的智慧,所以,一般凡夫异生类还没有办法得到这种智慧。

于一切法, 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如果你是落于有为法,你会说有有为;如果你执着解脱,你会说一切法无为。这样就是落于空、有二边,没办法离言于法性。真正的离言法性,就是我该说就说,有说了又等于没说。譬如讲经说法,不是有为吗?不是在利益众生吗?是因为因缘,要让大家懂,才说,而说了等于没说。不要说我有所说法!《金刚经》里面,就是在阐述这种道理,对一切法不要去执着它说有或者没有。我们前段经文,也一直在强调这个概念──不要住一切法。做有为时,不要做有为想,也不要否定无为想;做无为时,也不要做无为想,也不要做有为想。就像幻化师那个境也一样,或者看你自己业力产生那个相也一样,你都要摆脱有为、无为这二边,这样,你面对对一切有为、无为法,就能如实证解。

但愚痴凡夫,彼于一切有为、无为, 见已、闻已,看了听了,仍然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认定一定有有为或无为。刚刚讲说,不要执着有为、无为,但一般人往往见了以后,做如是想,决定好像真的有为,或者真的有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 起言说,你不是又犯了毛病?你如果听了人家说有为法,或者听了九种无为法,或者六种无为法,你都很坚持的说有有为法、有无为法,这些都是毛病,所以就会坚固执着,随 起言说,这是又犯了执取毛病。你应该要有出世间的智慧,不说有为是有为,不说无为是无为。

唯此谛实,这种人会认为有为是真的,或者无为法才最好。他会认为那个境界是真的,余皆痴妄。要求无为的人,说有为法不好;而要求能够起一些法用的,则质疑説无为法怎能起法用?你执着无为,就说无为法怎么样怎么样,这谛实、这是真实的、是最好的,有为不好;如果你执着有为,那你就说有为最好,坚固执着,余皆愚痴。所以,等于是两种人各执一边。这二种人,彼于后时,应 更观察。你知道有为,坚决说有为好,其实有为到最后仍会回到空无的境界;如果你执着无为好,就标榜无为,那你无为时,你心面对因缘来时,你会不会起念?你跟人之间的交往,你有没有互动?还是有,这些是不是有为?像佛入涅盘了,众生忆想衪,衪还是会化有为应化身出去,无为当作有为用,怎么讲有为无为?所以,偏执哪一边都要再仔细反省、观察。

相反地,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如果有人懂得因果、懂得法的起灭,不是愚夫,已见圣谛,也已彻底的了解自性跟诸法之间的关系,已 得诸圣出世间慧,也得到了佛法教导的解脱智慧时,那这种人面对一切法,已经可以离言法性。法性是「有为就有为,无为就无为」,但是能不执着。这种人已经有能力做到这样。所以,能离这法性,不要说有为,也不要说无为,如实 了知,像这种人已经有解脱知见。彼于一切有为无为法现起时,见已、闻已,他私底下会作如 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所现的法,所得的也没有真实,所以,有为无为都好,无为所做的法也没有真实,一执着无为也不对。

然有分 别。等到有因缘了,你要起有为用,要起无为相、解脱都好,随缘分别而起行相;如果你是有无为的修证,因缘来了,让你现起有为的法用,那所起行相,犹如幻事。你有能力观这些都是幻化的;迷惑觉慧,会迷惑你自己觉悟的智慧。所以,在有为用之间,于中发起无为想,不要动、不要应缘、不要有妄想心、不要有私人的喜怒哀乐心加进去。或更进一步的,没有无为差别之想。(无为有各种境界──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受想灭尽无为、不动无为、真如无为)。你无为,到底是哪种无为法,是哪种于心中、应缘中在用的?强作分别的话,你也还是在起差别想。所以不管是现起有为或无为之用,你都不要偏执有为、无为。

不如所见、不如所闻,你偏执有为的话,就<lb n="0689b26"/>坚固执着有为,你偏执无为的话,就坚固执着无为,你偏执二边,都是随起言说无为,或者随起言说有为。然后你又认真的说,唯此谛 实,余皆痴妄,所执着的那个才是真的,其他的都不真,都是愚痴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 中,随起言说,因为你懂了无为的境界,懂了有为的境界,然后,无为的心,因缘来了起有为之用,你也清清楚楚,你也不执着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哪一个是好、哪一个是不好?都不必去坚固执着的话。彼于后时,不须观察,这样你是真的懂了佛法了。

如是, 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 离名言故,现等正觉。你在处有为用,你也不会执着有为想;你在处无为解脱能力,去面对因缘时,你也不会处无为想。这就是你有圣智圣见,所以离名言说!我们一般人做了什么有为事,帮助了哪些人,不免常挂在嘴上,这就是标准的坚持有为用,认为有为才有效。如果,你坚持不用有为,要解脱、解脱,都作无为想,自认为这样才是真实的、最好的,而别人做有为都不究竟、不真,那你也还是很执着。真正修佛法不要执着,你执着哪一边都不对!如果你都不执着,彼于后时,就不必再观察,因为你都懂了,佛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有为法跟无为法相等,你有做跟没做相等,一切法都不必言说,这种就已经得到了正等觉的境界,不必再言说,不必再有语言、文字。

即于如是,离言法 性。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已经离开一切法性的言说。所以你讲经说法,有说等于没有说。你起心动念为众生做一切佛事,也有做等于没做。你不做,不做也可以,你的另一个心它动了,不做也在做,什么都可以。这种就是有圣智圣见,不落于语言文字。该做就做,做完了也没有执着;做了什么、教了什么,都不必去讲,这就是真正等正觉的人所证得了。像这种圣人,为欲令他,现等觉故。自己办到了,不是这样就好了,如果你说:「我自己解决就好了!」那你还没有真正现等正觉。你该说却还不说,你该有为却还不去做,这还是偏向无为,像这种人,为让他人也现等觉故,所以,要讲!讲,怎么讲?

假立名想,谓 之有为,谓之无为。如果要讲话,当然要想,如果要讲话或者讲经说法,当然要有名相,才能沟通、才能说法。说了以后,这种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做了,你又不执着,也跟无为一样,因为你彻底离名言。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随缘讲经说法,也不会心慌意乱?因为,衪有为无为都已拿捏得很清楚。这里讲,如果你还执着只要自己成等正觉就好,不必利益众生,则那种等正觉是假的,因为你还怕讲!有的人是喜欢讲,讲多了自己也是散乱,那样则是功夫还不够,有为、无为二边还不是拿揑的很好。

因此,这段经文在告诉我们好几件事。一个是,幻化师所幻化的事情,或者你业力所感召的那个事情,纵是有那个境,你也不必说它是真是假,因为那个境是假有,不能否定它没有,也不必去讲。然后,你如果对这个境觉悟了,有因缘来、有起灭你都清楚,有幻化师在化时,也看进去了,也现起那个相,没关系,你也不必否定它,说它在变的这个是境是假的,连这种心都不必要。再者,离言说,不必说真、不必说假,保持客观,清清楚楚,事情过了就过了。进一步的,你有为、无为了解以后,你还可以现身说法,你证到这种境界,也要让别人懂得这种境界,所以你去教别人,但有讲等于没讲、有说等于没有说,这样做了有为,不做有为想,还是守住无为,这样才是真正菩萨要学习的。实相中道观就是这样。

2008.12.31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