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20)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上善下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续)
言积集草叶木瓦砾等者,辨幻所依,谓喻诸种子积集在本识中也。或可三种熏习在赖耶中,草叶细宝,譬于善种。木石等麤强,喻诸恶种也。言现作种种幻化事业者,总明幻事,由草叶等诸幻事起,由善恶种生诸果也。
幻师要幻化一些事还是要有一个缘,没有缘他化不起来,所以依据草木来变化其它的东西,这个就是一切法从缘而起之义,所以聚集了这些花草、树叶、木头、瓦砾等等,故言积集草叶木瓦砾等者。辨幻所依,谓喻诸种子积集在本识中也,你要化起一切相,都要有一个依缘,就像我们八识幻化有相,主要是依自根本依缘,根本依缘就是第八识的种子,每个种子有一个因缘果报的势力,所以这个是其所依。幻师他要幻一切事、一切物还是要有依缘。
或可三种熏习在赖耶中,我们知道阿赖耶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能藏是自性熏,所藏是已屡熏成种子,储存种子后即是执着为真。故所藏就是各种子,种子是刚刚讲的依缘,然后执为真就起幻化。那怎么变为种子呢?阿赖耶识它有一种可熏性。你所造的业如果是很严重的、意念很强的,那这种子就很厚重。《瑜伽师地论》、《俱舍论》言,由三因缘而成重业者,即:
(1)由意乐而成者,即造业之动机为强烈之烦恼;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业必重。此处意者是指恶业喜作之意,乐者是指善业喜作者。此意乐二为强烈心识及行善急切等,当然定业感召必然。
(2)由加行而成者,即行为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是为重业。造恶者屡作不止,可说无间断熏习,当然就成就定业;修佛法执善勤奋,使自性起暖动,熏久成性,道果由是而成定业。
(3)由功德田而成者,即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为重业。父母福田,有孝养父母,感召天地,必成善复位业,有迕逆必成恶之定业。佛、法、僧三宝具有无上功德,能成就众生,使生一切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福报,称功德田,故必成善定业。反之,对于三宝不敬顺,所感召果报亦是恶之定业。
上记三因缘之任一种业,必属重业、定业,否则造其它之业,即为轻业、不定业。比如说你去杀人,这种杀的动作、业力,在你脑筋里一定很气愤、很恐怖等等,让你的记忆非常深,所以一次就够重了!至于普通一件小事情,例如你怪罪人家、讨厌某人,由于习气尚重,所以一天想好几次,每想一次它就加一层,就慢慢形成一个种子,然后每天想,越来越厚重,这就是可熏。
圣人祂是能反面操作,有不好的念头祂都管住这个心,不让它再想。禅定也是在修这种。面对今生的人事物,要能够发生就完了,不要再去想、不要去执着,免得每想一次就熏一次。我们八识有此可熏性,熏久了就变成一个厚重的种子,以后就随缘发作。随缘发作就像变化师一样,化上面所讲的种种动物身,或者七宝,甚至于家里的谷类、财物等等,这些都是用变化的。
草叶细宝,譬说是善种,比较微细的可以说是好的种子,或者这些珠宝也算是好的种子。木石等麤强,喻诸恶种也。那瓦砾、木头、石头,这些都是比较麤强的,可以譬喻说是不好的种子。所以我们所作所为离不开善恶业,幻化师依这些因缘幻化。幻化师就譬喻我们的第八意识一样。
言现作种种幻化事业者,那是谁来变化种种念头、种种影像呢?总明幻事,由草叶等诸幻事起,由善恶种生诸果也。幻化师他能够知道种种幻化事情,都是由善种、恶种所生的果报,所以所幻化的事情就是我们的果报。现在的魔术师还是比较差劲一点的,他是用道具;古代修行人修到识阴魔相,就可以有神变、变化,起心动念依种种因缘,他都可以幻化出一些什么东西。(之前的行阴魔相则是有宿命通,可以观照到众生的因果跟你自己的因果。)这跟我们的第八意识一样。第八意识有因缘了,种子就随缘变化,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么起的。有福报的人就受这个福报业,造恶业的就贫贱或有病痛等等。都是由我们第八意识幻化师所幻化的。
所以从这段譬喻可了解,我们的业力就是这么幻化起的。那圣人何以能不让幻化的种种果报现?主要是祂控制这个心,观所幻化的心念、影像为空。实谛就是观空,因为「实」是真的,真谛,真谛它是空无;幻化的它是俗谛,俗谛我们观它有法而不执着,无执的话你才能够自在,圣人就是这么修的。所以你心里一个念头、一桩罣碍的什么事,只要能够转,就不受第八意识变化所迷惑。有的人很怕某些动物,比如说蛇啦、或者蟑螂啦,连蟑螂也害怕。蛇当然是比较奇特一点,有的人从小就很害怕这类虫、蛇,甚至胡思乱想──这个蛇如果让它跑到衣服里面的话,会怎么样、怎么样……,越想越可怕,所以从小就有这种不正常的观念。也没真正碰到蛇,也没发生这种事情,但就是一回熏、两回熏,熏多了对蛇就更害怕;当然也可能是过去世的因缘,曾被蛇咬了或被蛇怎样了,潜意识里有这种种子,所以对蛇特别害怕。
你心里现起什么念头,不正当的或者贪爱的,这些都是第八意识所幻化,像幻化师一样。那你要怎么去安住这个心?能够安的住就是圣人!所以《解深密经》第二品,就讲胜义谛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的空观,就是你对一法,不管是世间幻化的或者果报产生的任一法,你都能够不动心,这种不动心就是禅修的功夫。要怎么观它能不动心?一切法离不开好坏、恐怖或是贪爱。我们往往对于好的会贪爱,对于不好的会恐怖、逃避,那这样就没办法住胜义谛相,就没办法做到有觉有知而不动心,能不起第二念、第三念。修行就是在做这些事情,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像这部经后面所讲的,能观一切法是幻化不实在的。回归到空,不执着那些境,这样你就不被幻师所玩弄,不被你第八意识幻起所玩弄。这部经就从开头讲的有为无为,导入这个境界。
谛实satya,审实不虚之义。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即真理。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载,如来所说之理法,真实不虚,称为谛。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如唯一之真理,称为一谛;此外又有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谛、苦集灭道四谛,及七谛、十谛、十六谛、二十五谛等。
这里提到谛实satya。刚刚讲谛有真谛、俗谛。真谛它是空无,为什么要修空无?你不先修空观你就无定,所以一般修行一定要先修空观智,对一切境界、一切幻化的事,或你内在所感召的一切念头都能不动心,这样才能安住在空性上。或者根本否定一切、一切法,把一切都说没有、没有,因为你功夫不够,所以说一切都没有。比如说,有冤亲债主来了,你说:「没有,没有这回事情!」有的人说看不到,看不到当然就不会相信;有的人说可以感觉得到,感觉得到又要把它当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先否定。
一般人刚开始修还没感觉,等知道有境缘来了,知道了的就是心眼开、打坐有点成就了,所以障碍来了就能知道。知道但是不能当真,一当真你就会心慌意乱,遇到不如意就想一些什么不好的,或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你就更心慌意乱,刚好都是受果报之现象;如果你观它没这回事,把它不当一回事,虽然身体不舒服,就吃吃药、看看医生,或者把气打通就好啦!修行人都是这样,障碍一来,气就不通、身体就病、心就乱;你要把身体的气机打通了,心也不乱了,身体也不会很受苦,也可以自在的工作,生活都没有受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是要有实谛功夫的。
如果你再进一步修行,有菩萨的境界,就观有为、无为都不执着。你知道这些因缘会产生一切念、一切现象,知道更好,因为你已经把功夫练好了,没有妄想执着,所以虽然知道有事,也不会随因缘把幻化的东西当真。等于是有觉、有知,但不执一切法,这样就是菩萨。所以解深密经是在讲菩萨法,讲空有不二的道理,不是在讲修解脱的绝对空观,而是要用智慧来解脱的。如果以字义来讲,就是审实不虚之义,叫做谛实satya。sa是谛,而t就是ta,也就是如如,ya则是乘。所以你懂悉昙字母的话,就可以分解:sa谛-ta如-ya乘。
如果是小乘的就修真空,如果是大乘的就修俗谛。俗谛是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菩萨才有办法做到俗等于真、真等于俗,真俗二者平等,真假等观、真俗等观,真俗等观就是二者平等。《解深密经》训练菩萨之法就是──让你不执着无为(空),也不执着有为。如果你执着有为,那你就住在俗相上,你就没有解脱的能力。所以要这空有两边都不执着,做了等于没有做,然后空了等于没有空。这两个能自在运用的话,这是菩萨的智慧。修行要有过程、要有阶段,这《解深密经》所谈者,已经是唯识里很后面、很高的法了。
谛实指真实无误、永远不变之事实,哪一个东西可以真实无误、永远不变?只有这个”空”才是不会变,这才是实谛。一切有为法会变,诸法唯识所变,为什么变?依缘而变,变完了,缘灭法灭,依缘而变、所生的法,缘灭时法也灭了,所以说无常法就是有为法。虽然幻化师幻化了这些东西,但有其时效,到最后还是回归到原来的草木、瓦砾、木头,假的不可能永远如真的,只是欺骗大家的眼目一下子而已,不可能永远存在,至多是七天即化灭。如果有所变而能永远存在的,那个是已成佛的如来才有办法,像阿弥陀佛祂用祂修证的功德,幻化出西方极乐世界,此世界是祂化的,不是大家的共业产生的。至于我们这娑婆世界(Sah2-lokadh2tu),是大家阿赖耶识的共业所幻化的。所以永远不变的事实,就唯有一真理──空。谛实是讲这个空体。
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是方便说,一如幻师幻化一些事物。你知道是幻化的,那敢不敢用它呢?后面会讲,你还是要依它来开示,让大众依理去修行,悟到圣智、圣见。我们要的是圣智、圣见,有这圣智、圣见的话,你就可以离言说相;没有圣智、圣见的人,一落入言说相,是落入有为法,执有为法则没完没了。他自己都没有解脱,所以都讲些过程间的怪力乱神种种现象,来当作是修行,他没有跟你讲这些都是幻化而成的,不能执着为真。所以我们用经典来开示大众,用意在于让大家了解佛法是在讲什么。包括业报是怎么起,然后你如何依佛法来对治它?你若不对治,智慧不够的人就没办法解脱。讲经说法者,讲了后就不必太执着,讲完就放下,不要再思考。
上面经典讲的,你如果认为这些所变幻的宝物、动物都是真实的,然后也去跟别人讲:「我所看到都是真的」,那就是你没有智慧。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再好好的去思维、去观想。如果是已成为菩萨者,祂知道这是一切离言说,不落于语言文字相,对所幻化的这些事情、念头、影像,不要执着为真。看是看了,也不执着,这样慢慢的就有解脱的能力。但是要随缘跟人家开示。并非说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就不必讲了,也不能这样。所以你还要回过来对大众开示,开示完你知道幻师的譬喻,你当然不会执着,所以讲完了放下。
像开始讲经说法的人,当然不是说把道理搞通了才上台去讲,像我从民国73、74年开始,就要讲经说法,刚开始是看到经文就即讲而出、那是依自己的体验、及一些名相以外的东西来讲,比如说你心里的感受,或者对种种因缘所起的念怎么起的,都可以看得到。一般心开的人,对于自己念头的转换都可以清楚觉照,可以看到七识执八识法尘之过程。有时虽是没有人事物的因缘,是刚讲的只有内缘,也就是我们累劫熏习进来的种子,它会冒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八识的,叫做种子起现行。种子现行这是从八识起,第七识见分看到它,它自己产生一个七识相分,把这个念头抓来这边,有的人在第七识知道它时会审慎思量、会思惟,如果它不思惟就交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还是有一个见分,看到它后产生六识自己的相分,也是自己的念头,再起分别而意会其法相。第七意识的念头如果你知道后但不起想,那还维持跟这原先念头一样,这就是一境性,从八识心起,至六识认知,而七六都无再起妄想相随,这就是内心法尘一境性。
若第七意识见后不想,交给第六意识后,就去分别为善恶、好坏,然后念头无量而起了。因为第六意识分别心是很强的,好的你就喜欢、坏的你就讨厌,好的就要占为己有、坏的就要逃避,大毛病就现在这里,这是大毛病。修行要先控制第六意识的分别,你每天面对人事物,把好坏都放下,不去安一个好、一个坏。好人你就喜欢,不好的人你就不喜欢,你觉得不好,其实人家也不是不好,是每个人的习气使然,不合你意你就受不了。是谁在受不了?是我的执着在受不了。为什么佛对每种人都能接受?祂坐在那里都不动,你怎么样祂都接受,没有好人、坏人之别。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我们第六意识心太强,就有好人、坏人之分别想。
我们在认知里,总觉得修行人要完美才对,尤其出家众如果有人不完美,在家居士修得不好者就会见怪。一般总认为出家众是专业的、专科的,应该修得比居士还好才对,如果修得比居士还差,则未究竟的居士们可能就会见怪。往昔有位法师从佛学院毕业,被我们请来跟大家开示,她不会打坐,这两条腿就挂在拜垫上,就坐在那里跟大家开示。有同学就受不了了,心想:「哪里有这种法师?」因为你少见多怪,也修得还不好,所以就会见怪。当然僧伽、僧伽尼,一举一动都像是代表世尊,一般的居士也都把他们看成佛的化身一样,如果你心还不清净,看到某些现象就会不敢苟同,质疑:「怎么会这样!」就会起见怪分别心。
这就是自己在分别。纵然你不分别,但是你第七意识会想:「这个好、这个不好」,一件事情在内心里打妄想,这个也是烦恼。所以第六意识、第七意识都是不清净;这两个意识修清净了,你就回到谛实、空观,没有执着。要这样的!所以内心要修行,修什么?如果你很用心在念佛,其它都不做,那不是真修心。念佛是要念,但是面对人事物时,你起了什么心态马上要警觉、知道,最好不要起什么心态,眼睛看一个人,当然知道是有一个人,再来即使知道他所做所为怎样,也不加以辨别说好或不好,能够这样,你就是在修心。如果你天天念佛、诵经,都很用功作功课,但是对于吃的、住的、人事物,都有你一大套道理讲,那不是在修行。
修行不是只在诵经,很多同学都很用心诵经,对,那是个积善根的方法,你若不诵经、念佛,就没有善根发起,但跟修行没有直接关系。修行就是当下对你这个心去观照,你最害怕什么,便把它拿掉。阿罗汉都修到无恐怖,这个恐怖(bhaya),要修多久?一想到恐怖,一定就是不好的?今天我还在跟某某人讲,恐怖不见得就是不好的,每个人都会恐怖,是从山上掉下去才恐怖吗?被杀了才恐怖吗?不是这样,善境界也会恐怖,为什么?你放不开。看到未来事情要发生,自己的、国家的、或者什么的事情,这是宿命通,宿命通不是很好吗?你还没有修到恐怖去除的话,知道越多不是越烦恼吗?
当你有神通,能够观到你未来还会出生动物、还会堕落地狱、还会怎么样……,哪一年要干什么,哪一年要发生什么,哪一年要怎么样,那不是都「剉咧等」(台语)吗?好事当然很好,偏偏世间事有好也有坏。面对种种境而你心中要能完全没有罣碍,这就是在修行。所以你在修断掉自己内心里的妄想习气,也是在修行;有善境界了、有神通了,知道未来什么,有看到什么外层空间世界,你不会害怕,也不会起贪爱心,那也要真修一番。所以有为、无为,都在讲这个事情。为什么般若智慧不执着一切善境界?一路走来,善境过程很多,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你要回到清净自性。
所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不要执着,无色界的境界也不要执着,阿罗汉的境界也不要执着,这样才可以走入菩萨道。菩萨道过程之间,离不开般若智慧,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只有这六个字──无所有不可得。六字真言,你要念「嗡、嘛、呢、叭、弥、吽」也是六字;而「无所有、不可得」,这六字则是显教的。对于坏的不要执着,好的也不能执着,这都是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是《大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在禅宗则叫「不即不离」四字真言,好的、坏的现象都不去抓它,不去逃避它。一般人对于不好的都会想逃避。
像我们今天在讲爬鸡足山,有人就说:「我有惧高症,不能去爬!」你要知道,修行就在转这个惧高症,如果你把你一生里面最怕的惧高症都转过来,那你修行就有点成就了。你为什么会怕?一句话,就是怕死!如果你能不怕死,心想:「死了就算了!」你就不会怕。所以你要这么去思惟。有些人也只是把一本经典念到快破掉了,还是没瞭悟佛法在教什么。我们看很多人在佛海里搅和了二、三十年都有了,总不知道在干什么。在居士眼中来看,每位出家师父应该都要有成就,要度无量众生,偏偏未必是这么回事,他们似都很忙,不确定在忙什么事情。
所以你要度众生,也要先成就自己、有智慧、要修得有定力,什么东西、事情都无所谓。如果你是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饭就全家饱了,那你还会罣碍什么东西?只是说现在有些出家众,较为会罣碍父母亲,不照顾父母亲也算不孝,经典上也讲,不能出家就对父母亲不顾了,还是要照顾没有错,但是不要变成烦恼、变成罣碍。应该是已经放下一切了,才叫做出家!相对的,如果是身没出家、心出家,那就像我这样,我身没出家、心出家了──家里事情都不管,小孩子上学、大小什么事情怎样的……,都无所谓。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探讨:「你心里有没有恐怖?有没有罣碍?」你有没有去思惟这些?这才是真正修行哩。
所以经典讲的这些都没有错,但关键是──你要如何用在你自己的思想、行为上。如果你还有执着、还有害怕、还有期望,这些都是不好的。像以前有一个同学很怕蛇,去美国迪斯尼乐园玩,有一个守卫,看到这个东方人怎么头发会白白的,看起来很像外国人,就一时兴起,拿了只假蛇在她前面晃啊晃,竟把她吓得跳得很高,有点快哭出来了。后来我就跟她讲:「这蛇是真的吗?」她说:「不是。我知道是假的。」「那假的为什么要怕成这样呢?你去抓它、去看它呀。连假的蛇都可以让你害怕成这样的话,那真的蛇你更害怕。」接着往前走,走、走,又有一个小朋友在玩假蛇,她就上去跟它抓、看。本来她连摸都不敢摸的。像这样就是真正在修行,把心里面所罣碍的都推翻掉,把心里面所害怕的故意去面对,这是实际修行该作的。
所以,你如果有惧高症,更应该爬到台北101大楼往下看,刚看会害怕,看久了脚发软,发软抓住再看,最后也不会怎么样嘛!所以就是要这样,一次、两次、三次……,训练你自己。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是职业的高空工作人员,多少都会害怕,但是你知道这是虚妄不实在的──掉下去是自己想的,还没有掉下去,自己就想象要掉下去了,那也是害怕。我们去美国大峡谷,一看下去是很深,有的人就不敢靠去旁边看,为什么?他已经先想到,如果掉下去会怎么样,所以不敢靠近去看。这些是心里的毛病。所以你要这样谛实回到空观,这么去思维你的行为模式、你的起心动念。
你都会罣碍,才会常常起心动念。为什么阿罗汉他不起心动念?菩萨起心动念,都不是为自己的事情,都是为别人的事情。你起心动念都是你的事情,不然就是你家里的事情、爸爸妈妈的事情,这些都是罣碍。等到有一天,你真的成为真菩萨了,你想的都是别人,想哪一个众生在哪里痛苦、哪一个众生在哪里苦难,要怎么让他离开苦难;不会是想自己的事情,不会想自己家里的事情。居士当然要想父母,但光想也没有用,每个人生老病死都是必经的,你要想的是,怎么让他能够走得好结局。不要说你孝顺就很好了,你尽到孝道了,其它的呢?有一天该走了还是要走,你罣碍也是要走,到时不要自己的思想、心情都变得很不好,那这样也会乱。
再下来看《增一阿含经》里面讲的,阿含(2gam),把梵文写出来你就很清楚,gam是来、去,2是寂静。让你来去或者轮回在幻相里面的这些心意念的果报,都能入空寂的这种道理,就是2gam。你说阿含道,阿含道你要听得懂,最后要念gam,为什么念gam?台湾话念「含」,古代的官话是河洛话,台湾话保留很多古音,所以可以读出这个2gam的音。s9tra是经,里面这个sa是谛,u是譬喻。古代没有什么长短音,所以你把它看成长音也可以,长音是9,损减之义。一切世间法,你把它损减到都不执着,恐怖恐怖损减损减到不恐怖了,那不是成就了吗?贪爱贪爱,贪爱到你不贪爱了,那不是成就了吗?再来,s9tra这个ta是如如相,ra是尘相,尘相中有a的观念,a是本不生,所以能远尘离垢。
所以2gam是有一个法,是什么法?这个经典能让你成就寂静的道业,所以2gam s9tra就是阿含经。可见每个悉昙字结合起来,编成的字都有它的意思,你懂悉昙就是有这个好处。这样几个字,也把佛法讲完了,你要看那么多佛法吗?你诵了那么多经也不去思惟。你诵经是积福德,让你跨进一个因缘法,什么样的因缘法?让你能够接触到善因缘。某些人能够开启智慧,引导你修行的路怎么走。如果你已经走入修心的境界了,你接着的重点不是一直再读那个经,已经把一部经读到快烂掉了,你还在读那部经?除非你是真的没有从里面得到好处,诵经诵时都是打妄想,念是念,里面妄想一大堆,你念那个经哪没效,表示你没有真正念下去。
好了,念得下去就一定有功德,有功德你就会有因缘,很奇怪的,不管直接因缘、间接因缘,你就会碰到善知识。善知识如果不想开口就是因缘还不成熟,如果他想要开口,一定会指出你的缺点、你哪里不对。菩萨不是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是这样没有错,但因缘成熟了,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大张嘴巴了,该讲还是要讲。《解深密经》的这一段就在讲这样。为什么要让人家得圣智、圣见?因为要让后人得圣智、圣见,若不讲那别人怎么知道如何得到圣智、圣见?所以菩萨再回过来说:「虽然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要以无为法来观它,但我懂得道理了,我就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有为法来教导大家,让大家得圣智、圣见,得解脱。」
第一关你证说一切法不执着、修无为,等解脱了以后,无为修的很好了、有解脱能力了,你再过来要跟教你的菩萨一样,再去教别人。「我不应该讲,但我还是要讲。」释迦牟尼佛随缘而说法,讲完了问你:「我有没有说法?」你不能说:「有」,因为祂只是随缘说明《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解深密经》前面第一段在讲有为、无为,第二段在讲幻化师的事情,都是在讲这些道理。幻化师就是我们第八意识幻化的。那我们现在第一个阶段在修自己,如果修得有成就,那就是菩萨了,菩萨就要把有为法当作幻化的事情去跟别人讲,也要让对方学到圣智、圣见,然后要能离言说,离言说法性。
要让人家懂就要说,在说之间又要离言法性。什么叫离言法性?说完了就忘记了、忘了。所以某堂课,你讲解某部经典,讲完就算了,不要去在意讲的对、讲的不对,世间法里面没有什么对不对,只有讲了有无契机,所谓契机就是听的人能否受用,而不在于你道理很高很高,名相讲的很多,但大家都搞不懂在说什么,回去又雾煞煞。菩萨在看《般若经》的话,那些每一个名相都是境界,那个境界祂们一听就懂,因为在小学、初中已经熏习过了,所以在讲大学的课不必再讲。比如说「九九乘法」,我讲九九乘法,光提这个名称你就懂了,不必再从1×1=1、1×2=2这么开始解释,你一听九九乘法就懂是什么。
般若经也是一样,讲初禅你就有初禅的概念、讲二禅你就有二禅的概念、三禅有三禅概念、四静虑有四静虑的概念,八背舍、九次第定、十遍一切处,这些名词在大般若经中,都是这样只有名相而已,没有跟你详释什么叫四静虑?什么叫做八背舍、九次第定?这都是初中、高中讲过的,所以进到大般若经,就是在讲说许多名相,让你知道,得到了什么境界,你还是不要执着,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一直在训练你这种智慧。那这样你还会恐怖吗?你对好的境界还会执着吗?你现在的这些五蕴魔相不是真的神通,无论是可以知道未来、知道过去,或者可以超距离的听、或者是超距离的看,这些都不是真的神通,所以不必执着这些。纵使有神通,五通、五眼了,你也不能执着,所以学佛法就是要这样。
回过来讲,阿含经2gam有四种类,现在讲的是《增一阿含经》,它记载说:如来所说之理法,佛法里面分两类:理事两种。「理法」一定要修空或者无相,「事法」就世间俗谛,亦即刚刚讲的俗谛─世间事。所以佛法离不开世间觉就是这样,你要得理法、空证,你还是在世间里面去磨练,不是躲在深山里这么闭着门打坐修行,那种没有人干扰,(有干扰也是一些鬼神、山精鬼魅来干扰你,其它没有人干扰),这不适合修到空解脱。所以它这里讲,如来所说的理法,是要让你得解脱的知见,是真实不虚。所有经典除了讲因果的道理,(因果是你自己不懂然后所造的因、所现的果报),真正的佛法,说的是解脱法。
你要知道,佛是转法轮。很多人还不懂什么叫法轮,以为那边刻的那个就叫法轮,不是!一定要讲解脱道,不讲解脱就不是在转法轮。有的团体讲了半天,没有在讲解脱,都在讲人间的爱、布施,有没有在讲如何断你内心的烦恼?爱也是一种烦恼,所以转法轮一定要解脱,入小乘阿罗汉,入大乘菩萨道。菩萨道是未来要成佛的,入小乘是暂时休息入涅盘的。所以如果讲的法,不涉及解脱知见的话,那个不是真的佛法。那人间菩萨也可以去度人间的众生,他是讲天道的道理,不是讲解脱。天道的道理是转什么?转正法,正法跟佛法有什么不一样?正法是正人要修的,先修善行,有善行才能修解脱道,五戒、十善这是正法。
转轮圣王就在转这个法,转轮圣王转正法轮。所以祂正法轮有四种:有金轮(金轮是最好的)、银轮、铜轮、铁轮,离不开诸善行。转轮圣王统治四大洲。(这四大洲不是我们须弥山那个四大洲,阿育王只有四分之一转轮圣王,所以四大部份他只有统领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就有多大?包括波斯湾到印度洋到泰国这边,等于我们世界的四分之一)。转轮圣王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就转十善法、转法轮,祂的法轮是「正轮、正法」。佛才有办法转法轮,祂转的法轮就是「解脱」的法轮。所以任何道场说是在转法轮,如果不是转解脱道的话,那不是真的佛法。虽然佛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都有,但是真正一定要讲到第二层次的解脱以上,才是转法轮。所以如来所说的理法就是法轮,真实不虚,才称为谛。
那你要转解脱法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这是小乘的解脱法轮,离不开观因果、观内心的念头、观你对外境的感受,然后把它归零,如果你不能归零的话,有自己的执着、善恶、好坏、美丑,都是没有解脱的。你这么去思惟的话,还有什么话讲?就是要对治你内在那颗心,对种种事情、对哪个人的感受,(有感受就不对),怎么把它拿掉,就这么回事情,这样就是在修行啊!当然,你要先去思惟:「为什么今生会有痛苦?为什么会来受生?」这在苦谛里面。而因果就是集谛,这两个造成你现在的现象。如果你不再受你的行为、你的恐怖心理所左右的话,你已经灭掉因果轮回那个种子的业力、那个力量。
它的因你是去不掉的,只是灭掉它的动力、势力,它为什么有动力、势力?你越害怕、越喜爱、越贪,当然动力越强;如果你回过来断掉你的贪爱、厌恶、讨厌的心等等正负不同心态的话,回归到零点,你就知道,业左右不了你,缘来了也不会让你迷失掉。譬如说你有嗔心,还有瞋心种子的话,过去你障碍人家家庭,这个冤亲债主出生在鬼神道,碰上你了,也来障碍你的家庭。祂有灵通知道,你不知道,所以跟着你回家,然后在你家里制造矛盾。本来夫妻恩爱,为什么会矛盾?祂先影响你的念头,怎么影响?当然是负面的:以前都看得惯、无所谓的;现在不行了,要严格,要有所要求。比如说以前女孩子大概都这样子,先生回来帮他拿拖鞋,然后到门前换衣服,日本人都这样──衣服拿过来、包包拿下来、鞋子摆好让先生穿。
以前都是这样做,都没有问题,现在突然冤亲债主丢给你一念头:「我为什么要这么服侍你?你是老几啊?我也是人、我也一样,在家里又不是闲着!洗衣、煮饭……,忙得半死,为什么你回来我就要服侍你?然后你就在那里看报纸!」它都给你这种怪念头,然后你就觉得有道理,越想越不平,种子开始萌芽了。哪一天,先生回来时你就不甩他了,接着两个就吵架了。但如果你没有瞋心的话,便能很自在的生活。反正中国人的伦理、日本人的伦理就是这个样子,你照旧就好;如果你认为不对,那心里会痛苦。你顺其自然,你服务人家,也觉得很愉快。
我最近常常在思惟一件事──我很不习惯人家来服侍我,又不是七老八十。但我在想这个事情时,一个念头进来:「你要让人家积福德!」原来是他做这个事情有福德。要不然,其实来讲,洗碗我自己会洗,也是洗了几十年,前一阵子我还不太习惯给人家洗,只有给罗妈妈洗;现在很多人要洗,好吧,你就洗。既然是积福德,大家去积,我不知道什么道理,知道道理以后,那洗就洗嘛,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对他有好处,如果对他有善机缘,能够制造一个善因缘,使他能够上进,那也好啊!
所以阿罗汉哪在乎你跟他抹香油?既然阿罗汉对这种物质、对这种香味已经不在意,怎会在意什么?在印度,抹香油是很尊重的,你一去到哪个道场,这些徒众看到这个出家师父、修行人修的不错,就供养、抹香油。恭敬佛时,也会用油抹祂的身体。像我们在印度那烂陀大学那个寺庙旁边,看过一尊黑佛像,大家都用油擦了祂整身,你摸上去都是黏答答的。他们的恭敬心就是这个样子,在佛像上抹油。你认为祂是修的不错,要供养祂,要跟祂抹油。
像这样,你心里面尽量的思惟。不好的你当然要拿掉,恐怖的你要去研究:「我为什么有这种心态、会恐怖?」然后对于贪欲的你就断掉,思惟:「这有什么好贪欲的?」如果不是为了活下去、工作,连吃饭都不必吃了,真正的维持色身运转是要的,但是太追求美食也不好,吃多了在身体里面都有副作用,垃圾一大堆,还要来减肥,很麻烦。所以平时就要控制:瘦的要多吃一点;差不多的就好了,不要再胖了;胖的人要让他少吃一点瘦下来,这是要去斤斤计较的,其它实际上没有什么计较的。
诸经论关于谛之种别,有诸多异说,唯一的是真理,唯有一谛,「佛谛」──解脱、空观。此外有二谛,是「真俗」二谛。也有三谛,是真实之间你又为了有能力去受祂把你拖下水了、影响了,所以在真实之间又加了一个假,就有「真俗假」观。这个「假」就是中道,这是我们这部经在讲的。幻化师所幻化的这些事情是真吗?你说不真,确实有这个事情;那我能当真吗?不能当真,所以要观假。你的业力也是这样,业力是因缘幻起的业报,你说是真吗?修行人不能当真,所以要观假,观假我才能拿起来用。如果你是悟道了,不会再利用它去教育别人的话,你这菩萨做不来。
所以你说有为法不好,有为法做了以后用无为法破坏。问题是,你练到该用有为法时,比如说要持咒,要做一件事帮助别人的病痛、障碍之类的,关键在于,做了以后你还有没有斤斤计较?什么叫不斤斤计较?下面就会讲,你要执着它有,这表现在哪里?表现于去讲,能把你所用的有为法去说,说出来就是你没有观它假。你修无为法,不是什么都不做;当然如果到如来境界的话,谁忆想祂,祂就化一个化佛出去帮助他,这是很简单的事情。那我们菩萨不是这样,菩萨是用嘴巴讲,让人家去思惟,从内心里面有烦恼则断烦恼,有恐怖则拿掉恐怖,教你这些方法。我教你这些方法,教完了,我又不能去执着它,要放下,不能说。所以有些人知道什么事而喜欢讲,做了什么事情而喜欢讲,那都是还有法的执着。你法执没去除,怎么解脱?
所以《解深密经》下面在讲这些道理。今天发的讲义,就有提到这个道理。你要利用佛理,让人家有圣智、圣见,得到解脱的智慧;你自己讲了以后,若还执着它,那自己就反过来,为了成就别人自己也跳下海起不来,不行!所以你要练到:「我随缘开示、讲经说法完了,我放下了,讲完就放下了,不是我怕去拿这个法起来讲,而是我讲完了就放下,等于没有讲这些道理。」这才是最究竟的。所以菩萨没有学这种功夫的话,那你讲了就黏、讲了就黏。有几位同学就是这样。他有能力可以用心力、用法去帮助别人。我有时候在课堂也讲,你修到那个境界,我不会讲说你有什么境界,只是告诉你如何往前走,你要做什么事,没有肯定你修到哪里,这不能讲,一讲就不对,一讲你就死掉了,就卡在那上面,
你自以为说:「我须陀洹,我有须陀洹果想」,……那就完了!《金刚经》告诉你:「须陀洹不能有须陀洹果想,阿那含不能有阿那含果想」,如来祂也没有祂成为如来想,没有这种观念,这样才会越走越大,越修越高。这不懂的人,没有到那个境界,强说他到初地、二地、三地,这都是法的执着。你对法有执着,那还有什么地?没有地!地上菩萨都已经从地前菩萨熏了好久了,都不执着了。所以空假中三谛,这是天台宗比较喜欢用的。你懂不懂真俗、空假中,都没关系,你只要这么一路走来见招拆招,见法去法,不执着一法即可。有这个能力用一用,用完了就忘记它,下一次再碰到什么境界,突然间想用什么就用,用完了就忘记它,
当然所谓忘记就是不要去讲。真的全忘记吗?不可能忘记。我们脑筋虽然说一回熏、两回熏,才会记得清楚,那是还不究竟时会这样,不因为你熏了21遍的咒语你就自己会念,只有到无忘失法的话过目就不忘,听经闻法一听就不会忘记,因为你心清净来听的当然都是这样。我们现在心不清净,所以看了记不起来、听了记不起来,记不起来你不要去强记,你是要反过来去断掉你内心的那些执着,你要让东西记进来,你的垃圾不倒出去怎么记进来?你要这么去思惟,为什么你记不起来?你罣碍这个、罣碍那个、贪生怕死,然后习气毛病一大堆,你脑筋里面塞了那么多垃圾,你要记东西进来,怎么记?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等到我东西都清光了再来记,这不可能,所以我们学过的咒语当然还是要熏,如果心眼开熏的比较快,熏了一个礼拜大概自己就会念了,脑筋自己会念,比较长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你熏了半个月不行,就熏一个月,一个月不行,就熏两个月,它一定也会背、也会念。你们要去参加礼拜天户外法会的,赶快复习一下。不然忘记了,读起来就会很生疏、僵硬,都没有融入那个气氛里面,这不大好。不要再等熏一两天大家才会顺,我们去石门水库只有半天,只有一个半小时,没有办法熏,所以你要赶快在家里复习复习、要熏。
大概有了这个因缘,我现在每一天要诵一遍,来佛堂这里诵一部经。我普通都诵秽迹金刚咒比较多,因为它短,心它自然就会念,然而一切众生要利益的话这个也够了,除了很多的众生要利益它们的话,才要去用这种大部头的,如《佛顶尊胜陀罗尼》或者什么这些咒语。那这种就要依仪轨来,好好的在佛堂依经典这么去念、去诵。所以法法对你自己来讲是相等的,你学什么都一样。但是要你利益众生的话,法就有不一样。所以你也要学会用一次就可以度几千万人那种法。比如说你诵地藏经,地藏经利益你自己可以,或者利益很多无形众生可以,那你要冥阳两利的话,这个就要做法会,做法会大家一起诵,一起得其利益。
也许你还没想到这里,认为:「我自修都来不及了,还要想利益别人?」有一天你到这个境界时,你要知道,不是可以看到的才度,看不到的也要度,那你的法就要改变、你的作法要改变。修密法的人,开始接触密法,上师就会跟他讲:「你要观想,在持咒、诵经时,周围很多亲人都一起来了,周围之间很多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来了,你观的话,它真的就来了。」你说:「来了?来了,它不回去怎么办?」如果你还有这个心的话,你还不是菩萨,还怕死。外道的或是鬼神道的,都喜欢讲这种事。来就来!哪一个道场没有这些众生来来往往?
你说:「这个来了不回家怎么办?」你既然是道场就要开放,家里跟道场有时候一样,你在家里诵经,哪里还有说:「我这是道场,还是自己居家……」,没有那个概念。来就来,回就回。如果你没有办法知道它来,或者它没有回去,那你也不用罣碍;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知道它来,别人来还没有走,在哪一个房间里面,你也不能讲,你讲了别人不知道的会怕。讲多了就是犯了法执,说出来都不对。如果说你知道这些,有时还会变成行为上的障碍。以前有一对来学心中心法的夫妻,太太可以看到鬼神这些众生,然后看到它后走路要停一停,一直闪一直闪。谁旁边有众生,她就讲:「你旁边有什么……。」
你自己有办法就把它度走,没有办法你就闭嘴,不要讲那些有的、没的,让人家害怕!很多事情不能讲、不该讲,你不讲又没有人知道你有此能力,半桶水响叮当。要学装满东西,不要学那个半吊子。佛法什么都不能讲,周围有无都一样,很多人喜欢讲,也许很多人没有这个心态,不是求名闻利养,但是你讲这个,让人家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你有怎么样…,其实这个也没有什么能力,你能够看到而不能解决事情,也没有用!你能够感觉,也能够化解事情,那是最好;不会化解事情,却专把这些讲在前面,让人家另眼相看,到最后问题也没有解决,有何用?所以不必讲这些,修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要看淡这个。
那苦集灭道是四谛,大家较熟悉,还有七谛,(七谛后面有列出来),还有十谛、十六谛、二十五谛,经典看的多,它内容都有讲。你要分多细?菩萨是要懂得越多,所以分的越细,祂也有能力去懂得越多。如果是一般开始学的,跟你讲「空、有」两个字就已经雾煞煞了,你还要去讲什么三谛、二十五谛?刚开始修行的人,对于唯识很不习惯,包括我在内也一样。但是唯识都在讲心,心你不仔细讲,就搞不清楚。等到你空观证得,要转入无相观时,你自然就会接受这些名词,接受这些繁琐的一大堆名相。不然你怎么讲?你一上台,讲来讲去就是空有两个字,当然也是可以引经据典、讲一些故事,这样也是很完美的一场演讲没有错。但是比较高层次的人,为什么佛法重心最后都是在名相上?因为它分的很细,你的智慧越高,就能够讲的越细,你的心空,就能够接受越多的名相,这是相对的。
所以过程之间,有个同学已经修到在学空观时,我说:「你要不要学一些唯识、一些有为法呀?」他说:「不要!不要!我现在断掉我内心的烦恼都来不及了,我不学这些。」跟我十几年前的情况都一样。那哪个时候会转,你也不要去烦恼,佛菩萨都跟你安排好,哪一个时候该转你就会转。届时,你不喜欢的就会喜欢。比如说我以前对密法也很有成见,觉得这个持咒驱鬼神办事,这种事不究竟。现在搞懂了,是要忏悔!我们无知才会乱批评。为什么要学咒?菩萨是人格完美,人格完美不能去跟人家对抗,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跟人家打架、吵架?没有!那没有谁来保护,就靠这些天龙八部、梵天、帝释天来保护。因为你自己不能生气,自己不能用这些不完美的法,如果有人糟塌你你就要承受,你这样想的话,一个完美人格的人怎么去跟人家吵架?怎么跟人家斗法?不可能!所以要有人保护,发心保护的都是这些鬼神、天龙八部、天神。
现在搞通了,以前无知,乱批评密教、批评什么的,无形中都在造业。所以人都在长进、会思惟。你进到哪一个状况,你才会了解,里面原来是这个样子。我们以前无知,所以要忏悔,好在我们有诵《佛顶尊胜陀罗尼》,不然毁谤大乘要下三恶道。不管怎么样,随时都要念《佛顶尊胜陀罗尼》,不然哪天一不小心讲错一句话就完了。你不要说已经念了两个月了、念了多久了,不怕了;你随时都会再犯错,随时都在造业。所以赶快随时都要记得再念,不要以为说上次好不容易念了两次的十五天了,已经都念得很OK了,很OK之后你又没有很完美的人格,这个嘴巴守不住、心还不清净,还是在造业,所以不要放心说你已经OK了,随时都要再念。后面这七谛、十谛,留待下次再来讲。
(2008.10.01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