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9)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幻师幻化一切动物身、一切奇宝影像,现在引申有几个名词,幻师、弟子、四衢道、阿赖耶,这一段经文就讨论四样东西。上一次讲到四衢道,是譬喻苦集灭道四谛,见惑、爱惑,或心的烦恼,或身体的执着,这些都可以用幻师、幻弟子来譬喻。要超越烦恼,就要用苦集灭道四圣谛来修持。

今依诸教释此经者。所言幻师有其四释:一、十住毘婆沙论Da0abh9mika-vibh2s2-02stra言,以业为师。二、瑜伽师地论Yogac2rabh9mi言,以惑业为师。三、梁摄大乘论Mah2y2na-sa3parigraha-02stra、唐摄大乘及大品经等言,以菩萨为师。四、瑜伽八十四言,八识为师。

今依诸教释此经者,所言幻师有其四释,每部经会谈到,所谓之幻师,有四种解释。

第一个《十住毘婆沙论》Da0abh9mika-vibh2s2-02stra,讲「以业为师」。略称为《十住婆沙》、《十住论》。da0a是十的意思,bh9mika是住处、住持、生成,常译为地、住。vibh2=2 毘婆沙,意译为广解、广说、胜说、种种说;也指律、论之注释。02stra,这里是论,有时翻做师,将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称之为论。此《十住论》共十七卷,乃龙树菩萨所撰,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系简括《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经文大意所作之诠释。汉译本中,罗什大师将十地称为十住。

在《十住毘婆沙论》卷第七之分别法施品第十三中,有云:「于妻子眷属,及与善知识,财施及畜生,应生幻化想。一切诸行业,是则为幻师。」它讲以业为师。为什么以业为师呢?业都是幻化出来的。为什么圣人祂不会执于化现?祂心能不动,或者是业力幻化成一切相,祂也不去执着为真,这些下面经典会讲,有智慧者的做法不一样;而没有智慧的人,内心随缘幻起一切人影像、一切事、或一切念头都执着为真,执着为真就是当下有反应,这正是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圣人祂业当然还是有,但它起反应以后,祂不去执着它为真。

以幻师所幻化为例,如果你当时看到幻师幻化,而能够控制自己的心,认知说那个是假的,不认为真的,你就不会随业缘去流转。为什么幻师的弟子会当真呢?他相信他的师父很会变,变出来都是真的。因为当他一摸它也有体温,它也会跑、也会跳,确实跟真的一样。但是有为法无常,到最后还是会灭。经典后面讲,没有智慧的人就执着这些为真。引申到我们的业力也是同样情形。为什么我们的业会随缘应现?现起幻师、现起人物影像,或哪件事情?这在《毘婆沙论》里面说道,正是以业为师,因业师就会幻化。

佛祂心里面则是随过去、现在、未来的心在变化,所以祂就算知道很多事,也不会去执着为真。普通圣人也可以做到,但应现的范围比较窄小一点,心中所现的一切宿命通、天眼通、所看的外世界、或者世界中的一切众生,观照后祂也可以安住自己的心不以为真。如果是没有修行境界的凡夫,内心则随他自己的习气毛病,跟所遇到的人事物这么去造作。造作之间就是幻化师,如果有灵通力的,可以知道前因后果,以及为何现这些境;如果没有修行的就不知道。每天的生活所面对人事物都当真,这样的话,他就是很「有心」的在生活,所谓有心就是说:「把内心的境界跟所面对人事物都当真,没有办法客观去控制自己的习气毛病」,所以当然天天都是在造业及现烦恼。如果过去的业因化成现在的果,不就是幻化师吗!

所以《十住婆沙论》里面讲以业为师,因为它会变化,如果是比较有境界的,控制自己内心妄想,对于幻起来的影像,不去执着它为真。要知道,「有为法无常」,有为法是没有根,它会慢慢消下去。一般人没有这种修证的话,都以内心所现的境界为真,其实那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业,经感召幻化而起的。过去所造的业因,现在缘俱足了,所现的现象,是一种果报;如果你去执着它为真,随缘去发作,那就果报现!如果你能够控制,稍微安住这个心,果报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许会躲开这个现象。所以种种过程之间,就是业的变化。你懂得佛法、懂得心,你就比较容易控制,不要让它去成为真实果报。

第二个,《瑜伽师地论》,Yogac2rabh9mi是讲「以惑业为师」。yogacāra是瑜伽行之意;bh9mi是地,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其第六十品有讲「惑业为师」:「如幻士众中,示种种形类,异生处流转,现多身亦尔,烦恼业缘因,令种种诸行,数数而积集,如幻化所起,虽遭是众幻,然无智所覆,常于诸行中,乐着曾无厌,既自幻惑已,坌灰泣伤叹,于不应忧悲,横生诸悲恼。」业当然有净业、不净业、白业、黑业。惑业就是不净。因为分为白、黑,也就是净、不净(或称为染)。净业也是染,例如受善报;当然恶业受恶报,更是不净。这边提到的惑,可以参考上次所讲的苦寂灭道、见惑、修惑。

见惑是以五根对六尘加上你的习气相应,所以这种幻化的习气现起应缘。修惑是你内在的,五根色身加上心,它应缘会现起影像或心念,这些也许是来自外缘,外面有实际的众生;也许来自内缘,是你自己心中的种子,心中的种子所现起来时,就像是幻化师幻化的。假如你过去曾杀过人,这个过程它会再现,虽不是今生的事情,是过去世哪一世所干的坏事,也会再现,这是内缘的种子,一有因缘,它就现起来。现起来时,你对它有没有恐怖感?能否控制,不要让它继续再发展下去?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就跟幻化师所幻化的一样,而你执着为真。

弟子执着幻师所化为真,一般人也都是这样子,所以迷糊的所作所为,以业为师,它是幻师幻化,它最主要在心方面。刚刚讲,见惑都是五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面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境去执着。如果发作,你也可以说它是在变化,最重要就是心的变化。修到修心的境界,你心就会变化。所以有的随种子变化,有的事随你的心念在变化。五阴魔相里面,修到行阴区宇时,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微细的种子,在一剎那之间,有八、九百个念头在那边转,所以非常地可怕,只有到具有五神通的人,才能够看到那么微细的种子在晃动,而有六神通(亦即另有漏尽通)的,才可以不受它的影响,才可以解脱于它的变化。所以说对于以业为师或惑业为师,善于变化的这些业,你若要能控制得了,能控制它不迷糊掉,这样也可以解脱。

第三个,梁朝所翻译的《摄大乘论》,Mah2y2na-sa3parigraha-02stramahāyāna,音译为摩诃衍或摩诃衍那,指大乘之教法。yāna意译作乘。parigraha,是摄取的意思。本书系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毘达磨经》之〈摄大乘品〉,阐述大乘教义。汉译本有三,其中陈代真谛大师所译的,便称梁译摄大乘论。另二者分别为后魏佛陀扇多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所以要分辨是哪个译本的话,可把朝代安在前面来称,也就是《梁摄大乘》,或《唐摄大乘》。在《梁摄大乘》、《唐摄大乘》及《大品经》(就是《大品般若经》,六百卷的《般若经》),这三部经论之中,讲说「以菩萨为师」。

为什么说以菩萨为师?菩萨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祂善于控制变化,善于控制变化才可以为徒弟、为众生开解:「你不要受这些心的变化所动!幻化师是假的,无论他怎么变,你只要有能力不执着它为真,你就不会受报、不会有痛苦。」人若没实际在业报中受苦难,都不会死心;一般人往往有「期望」和「逃避」这两种心态,致使在面对变化时,容易迷糊掉。菩萨就是专门开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让大家知道。这等于是老师,不是幻化的师。不过,再来菩萨,真正的菩萨,(不是小菩萨、假菩萨),祂是一定会变化的。

比如说,在《付法藏因缘传》卷四记载,优婆毱多尊者,有一个弟子,未证到阿罗汉的境界,却自以为是阿罗汉。于是尊者就令他去另一聚落参访。尊者先变出一座森林,然后他的弟子就走到这个森林。在道路途中,尊者又变出一队商人与五百个强盗,并且商人让这五百个强盗追赶、抢夺这些商人,并且还用刀砍杀这些商人,砍得血肉遍地、惨兮兮。这个自称阿罗汉的弟子,刚看到大家追赶时,已经躲在大树的后面,等再亲眼目睹强盗杀害商人,这么残忍,他更起了害怕心。阿罗汉是没有恐怖心的,面对好坏的现象都能不动;而内心不清净的人,贪生怕死,害怕不如意的事情,亦有种种的恐怖心,无法安住这个心,怎么解脱?当然他也不是阿罗汉!所以他自知非阿罗汉,但仍作念:「我非罗汉,但是阿那含。」便继续往前走。

这害怕心考过了,得知不是阿罗汉,接着师父就考这弟子男女关系。先幻化成一个女孩子,问他:「大德,我可以跟您一起走吗?」他说:「不行!世尊戒律说男女不能走在一起。」女孩子就问:「那好,您走前面,我害怕,我走在您后面,保持距离,这样总可以吧?」「好,这样可以!」然后尊者就变一条大河出来,两人要过河时,女孩子就问这比丘:「大德,您可以背我过去吗?」比丘说:「不行,戒律有说男女授受不亲,不能够碰到异性。」女孩子央求:「不然这样吧,我怕被冲走,所以走上游,您在下游,如果我被冲走,您要救我!」比丘同意了。

结果女孩子果真溺水,被水冲走,(当然是安排好的),高声呼叫:「大德,救命!」比丘看见女孩子被水冲走,就心想:「世尊戒律有说,不可见死不救!」在危难之间,碰触异性没关系,(大家都是有慈悲心的),所以赶紧去抓她。南传修行戒律是很严格的,二百二十七戒,连看都不能正眼看,他从来就没碰过异性的肉体,从来都没碰过的话,一碰难免都会反应,感受到:「这皮肤怎么那么细腻!」然后就心旌动摇,同时他自知不是阿那含了。一碰触异性就心动,自然是没有阿那含的境界。

过了河,这女孩子就跟他讲:「大德,我的肉体您都碰过了,我就是您的人了,不管怎样,我都跟着您!」这比丘刚接触时就动过心,现在一听:「那更好,既然是我的人……」,遂起了淫欲心,抱着她就到树林里去。正当抱着她要行欲时,优婆毱多就现出原形出来,骂他:「你说你是阿罗汉,看到人家打打杀杀你还有恐怖心,安不住;接触到异性,你又起了淫欲心,现在还要行淫,你根本就连斯陀含都没有,是什么阿罗汉?先忏悔,好好修,不要嘴巴说你是阿罗汉…。」弟子生大惭愧心,低头无语。尊者便带他回僧坊,教其忏悔,为说法要,果然证到阿罗汉道。可见真的菩萨要会变化,才能降伏、调教这些弟子。菩萨是会变化的,不会变化的不是真菩萨。

修行人进到识阴魔相时就会变化,如果是到四禅天有五神通,那也会变化,到阿罗汉更是会变化。但是世尊有规定,阿罗汉不能现神通、不能变化,因为神通变化对于化导众生没有用,一点帮助都没有!假使弟子心不清净,师父光会变化给他看有什么用?也许弟子会更执着于师父之能变化,心想:「我只要学这个变化!」他没有把修行的目标搞懂、搞对。修行就是修这个心,修如何放下、如何清净而已,不是在学如何变化。至四禅天天神就可以变化,魔也很会变化但他心不净,因此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要学的。所以,世尊怕大家误导这些后学的人,认为会神通变化就是在修行,这样岂不完蛋了?所以禁止阿罗汉现神通,除非要入灭了你才可以现神通,表是你已证到阿罗汉,飞入空中,然后自己用三昧真火火化自己,这样才可以。可见说以菩萨为师,菩萨是幻化师,这是指大菩萨会幻化。

第四种关于幻化师的解释,在瑜伽八十四讲,说是以八识为师。亦即于《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四卷提到:「云何识如幻事,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造作四种幻化事者,谓象马等,如象身等虽现可见,而无真实象身等事。」它也讲是以我们会变化的八个识为师。这跟前面的惑业一样的,或者跟后面第三个的菩萨譬喻也一样,第八识懂得它的话就会变化,无中生有。所以你修到一个境界,小小的感应变化是会有的,你也会变。比如说会化一个菩萨像,让人家在定中或者梦中可以看到。所以这些就是第三种所说的菩萨为幻师。至于前面不清净,第六第七识,就是以业为师或者惑业为师。所以「八识为师」这个说法,可以盖括两种──以业为师、以菩萨为师。

言四衢道者有其三释:一、增一阿含及杂阿含十五卷云,四谛为四衢。二、杂阿含第二十等,说四念处为四衢道。三、瑜伽八十四,以四识住(catasro vij#2na- sthitaya`)为四衢道也。四识住又作四识处。谓「识」攀缘于色、受、想、行等四蕴而依住之,分别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亦即在五蕴之中,第五之识蕴依着于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蕴,攀缘爱着之,随增喜贪,且以色、受、想、行等四蕴为其住处。如「色识住」即心识依色蕴生爱着而依住,乃至「行识住」为心识依行蕴生爱着而依住。此一「识住」之情形仅限于有漏之五蕴;若于无漏法中,则无「识住」之作用。又依大毘婆沙论之说,识住仅限于有情生命,而不通于非情之生命。

再下来所谓四衢道,有三解释。上次已讲了,四衢道有苦集灭道的意思,这里经典再深入譬喻,指出四衢道有三种解释──四谛、四念处、四识住。

首先,在《增一阿含经》里面,指四谛为四衢。阿含,2gamagam是去,2是寂灭。走到寂灭境界的这一条路,就是阿含、阿含道。「含」要读做gam,要读做台湾话。阿含经讲指向寂灭、涅盘境界的佛法,包括佛陀早期所讲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北本大般涅盘经》云: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迦叶!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复次,善男子!苦者现相,集者转相,灭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复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坏苦相。集者二十五有,灭者灭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所以戒律修到心能够控制,不随业流转,就是解脱。二十五有者:(1)地狱有,(2)畜生有,(3)饿鬼有,(4)阿修罗有。(5)弗婆提有,(6)瞿耶尼有,(7)郁单越有,(8)阎浮提有。四洲为四有。(9)四天处有,(10)三十三天处有,(11)炎摩天有,(12)兜率天有,(13)化乐天有,(14)他化自在天有,(15)初禅有,(16)大梵天有,(17)二禅有,(18)三禅有,(19)四禅有,(20)无想有,(21)净居阿那含有,(22)空处有,(23)识处有,(24)不用处有,(25)非想非非想处有。(后四空处定)

《阿含经》总共有四种型态──《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于是依照世尊所讲的阿含内涵,分成这四类。《增一阿含经》是后来增加出来的一种,小乘的经典。

《阿含经》主要是以巴利文来讲。巴利文算是印度较下阶级人所共通的语言;梵文Sanskrit则是剎帝利、婆罗门专属的语言。剎帝利k=atriya就是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是从事军事、政治的阶级。婆罗门brāhma5a是专司祭祀者,祭祀当然要念梵文。所以皇宫贵族要借靠婆罗门,婆罗门要皇宫贵族供养,互相依赖。皇宫贵族与婆罗门这两类,才有资格学梵文。这两种人是四阶级里面上好的。至于另外两种人商人之类的吠舍vaiśya ,与贱民阶层的首陀罗 śūdra,都属于下阶级的。

不过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打破了这阶级界线。只是,如果专讲婆罗门、剎帝利才听得懂的梵文,那么低下的人就会听不懂,所以当时便以巴利文在讲经说法。个中差别是──讲阿含经都以巴利文来讲,讲咒语陀罗尼时则以梵文来讲。巴利文有时候跟梵文差不多,但是已简化很多读音,该念的不念出来,如果梵文有转音它就不转音,这就是语言文字被简略。比如我们刚谈到śasa=a这三个梵文字母,已在巴利文中变剩一个字母,就是sa一个字音,而没有像梵文把śa=a sa分得很清楚,这三个字明明形状不同、意义不同,不能为了发音简省就把三个并一个。巴利文本身也有慢慢改变之处。《增一阿含》跟《杂阿含十五卷有提到,四衢指的是四谛。

第二个,在杂阿含第二十品,则对四衢道解释作四念处。四谛、四念处有什么不同?内涵不同。四圣谛是苦集灭道,是针对理念的了解,先把解脱的道路搞懂。如果你选错路,去修世间禅定,没有修苦集灭道的思惟,那你当然走错路了,修不到解脱。应能在四圣谛里思惟──目前的苦,痛苦或者是幸福,都只代表这是一个业,是现道,所现出来的道。或者,所谓的幸福,最后也许会变成不好的结果,因为太幸福、太有钱了,容易作怪、造恶道业。所以这个现象,大概都是人生八大苦的呈现,这个也是现业所。发现、思惟如果你现在是不痛不痒的人生,过去大概没有碰到恶因缘或造什么大的业。

若今生有病痛,或者不如意,或者心不能开朗……等等,则都是过去所熏习的,等熏习的开始现出来了,你人生就要觉得痛苦。无论是八大苦、十六种苦,经典里面讲的可以再细分的各种苦,皆因你心不清净才会感觉痛苦。如果你学习灭道,得到解脱道了,照样它虽然还是痛苦,但是你不觉得痛苦。像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祂过去杀了人,所以日后还是被人用石头、杖棍等打死,但是他被打死不会觉得痛苦,肉体的舍报是一种解脱,打死是还人家的业,然后死了以后他就成为不受生的阿罗汉,他不会觉得痛苦的。

像世尊也会受某些业报。祂过去曾为某国家之剎帝利,参加摔角时,对方婆罗门(即提婆达多前身)以条件交换,用财物利诱祂勿出力,但事后又不兑现承诺,两次皆如此,至第三次,剎帝利愤恨嗔心一起,直接压对手头腰,并折断背脊,令对方扑地而死。所以,以这桩贪财瞋恚扑杀力士之罪缘,除受地狱苦外,后虽成佛,仍须由此残缘,而受背痛之报(详佛说背痛宿缘经)。所以当祂在吠舍离Vai02l1,天魔请祂入灭时,祂答应魔的请求后,马上法身的神力就消失了,人就只剩肉体了,落入剩下凡人的身,祂就受报,背痛不能走路。阿难就问:「怎么刚刚好好的,现在却不能走路?」世尊回答:「刚刚天魔叫我入灭,我答应了!法身已灭。」

先前祂曾思量该不该入灭,也问阿难三次:「修到这种四神足境界的人,寿命就有一劫,何况成佛的人……。」祂连续暗示三次,不知阿难在干嘛,听了也不会赶快请佛住世,经典讲是阿难被魔控制,所以无法动口,无法起疑心思考说:「为什么世尊一直讲这个话?」然后魔知道阿难没有请佛住世,所以马上就从天上下来请佛入灭。佛没有办法,因缘就是这样,所以佛就答应祂入灭,一入灭色身就开始受报,受报祂不会觉得痛苦,然后祂神通还在,祂后面依然可以起变化、怎么变化,祂还是会变。这一段就是发生在吠舍离,「思量寿命处」这地方。

然后阿难就开始搀扶祂,沿路走了三个月。这路有多远,要走上三个月?我们开车从吠舍离到拘尸那城(Kuśinagara),大概是十二小时至十六小时,那时候路不好,如果今年去的话,应该路会比较好。全条路通的话应该不要花那么多。如果像我们现在用高速公路的话,时速一百一、一百二,甚至只几百公里,那不用两、三小时就到了!距离五百公里,开车实在不用花上几小时,就算路不好要开十一、二小时,那当年世尊祂是走三个月。也就是慢慢走。但是肉体的痛苦会有,圣人心不会觉得痛苦,凡夫才会觉得痛苦。

对于苦,我们要思惟:「这痛苦是什么?」就是过去聚集起来的,那不只是今生,今生只是再加一点,整个都是累世所形成的。今生如果不修行,不明因果,将造更多恶业!你这辈子有没有造业?乡下人更有机会造杀业,以前无知啊,到处乱杀动物啊,爬到树上乱抓鸟巢啊,这种事大家如果在乡下住多少都干过。以前没学佛不知道因果报应。像破坏鸟巢者,如果出生做人,你的家庭也会被人家破坏,这是过去聚集果报的因。过因一件接一件,无量无边的种子在我们脑筋里面,脑筋里面因缘成熟了,它就会幻化。

所以每个人碰上流年不利时,业力它就会幻化。你说:「咦,之前生活得都很好,为什么今年流年,就那么不好?」不是你有修行就不会现业力,阿罗汉也照样有业力缠身啊,但祂面对流年不好时,反应出来的这种身体不健康等等,会很坦然去面对、没有怨言,这就是他解脱、自在的一面。反观我们一般人,更要深刻思惟,现在的痛苦是怎么来的?有饭吃、没饭吃,有一餐、没一餐,或者是身体有病痛等,都是由过去的业因,聚集起来变成一个种子,随缘而现起。随缘就会现恩爱、快乐、或者是冤家一对…等等,都出现在今生,让你承受。于是你会思惟:「喔,过去的种子会变为现在的现象,一切都是痛苦的,我怎么来灭掉这个种子?」

种子不可能被你灭掉,而是要一件一件去还。释迦牟尼佛累劫修菩萨道,都把业还光了,所以祂心内没有这些种子,故说完全清净。我们还有,阿罗汉还有,菩萨也都还有。圣人祂可以观它粗的业报的种子,在现时,要怎么去灭?灭有两种,第一种是灭种子,当然旧有的种子要灭是不可能,顶多新的不要造,而旧的要慢慢还。第二种是相对的,面对法不执着,面对法不执着的话,你就有解脱的能力了,虽然有种子,没关系,它现起时你坦然去面对,因为一切因缘都是无常,所以短暂之间的不如意与身体的病痛,都会过去。你这样看的话,你心平气和。如果自在的话就随它去,有办法承受就随它去;那没办法时,看医生也要看,吃药也要吃,去找人帮忙啊。

你的福报如果不错,冥冥之中就有菩萨给你安排──这种事情找谁、那个事情找谁。如果没有善因缘,过去没有结缘的,你找不到这些人,这些跟你过去所集的业也有关系。所以你跟人家相处时,要尽量帮助人家,结善缘,以后你碰到苦难也是有人帮你。像你现在多去参加助念,等到你要往生时,就有很多人来给你助念。因为你种过这样的因。有的例子很奇怪,他的父母亲,或者阿公、阿妈要往生,以他这样修佛法的人来讲,应该人脉很广,可是如果他的长辈福德不够,就会是──打这个电话去,人不在,打那个电话去,他有重要事情,那个打电话去,都没有人要来。像这样,你也不要怪人家,你的果报不够,这都是因果。

所以从因果之间,你也可以增长很多的智慧。那个人,为什么随便叫一下,就有那么多人来帮忙?而且一个传一个,很快就来很多人。你叫的,都是碰壁、碰壁,更奇怪还有的电话都不响,明明打过去了,有人在,电话就是没响,这都是业障!你不知道这样的话,有时候会觉得很痛苦、很烦恼;知道的话,你要去面对,就了然于心──原来因缘不具足,因缘不具足就是这样子。所以关键在于──苦也知道了,集也知道了,你要怎么用修行的方法,来灭掉你无明时所造的种子?修行是要用功的。一方面练,一方面思惟。思惟用佛法的种种来面对问题。

这个就牵涉到四谛的三转:已知、已证、已断,共十二转。要先「已知」,你这么思惟,懂了就是已知;然后「已证」,使自己习气不与因缘相应,有初步的解脱;再来才「已断」,断是除去的意思,连根都拔除习气。以苦为例,先是知道苦的种种,再来,慢慢看它不痛苦,刚开始不可能,忍啊忍,还在忍就不是真正的解脱,忍到最后,有痛苦却不觉得痛苦,很自在去承受痛苦。像我最近这两年,身体也不好,天天也还是工作,也过了两年了。平常心的去面对苦,碰到苦也不以为苦。这样修到最后,就可以是已断,真正解脱了。佛陀初讲四圣谛给五比丘听时,有的人智慧高一点,马上就证到须陀洹,或者是斯陀含果,讲两次他已经可以断苦集灭道,像憍陈如尊者就这样子,讲三次就证得阿罗汉。

为什么他们脑筋这么好?因为他们打坐修行的因,种得很深厚,好比柴薪已经晒得快干,然后有一个火种,啪一下子点火下去,它当然就会燃烧;如果这个树木刚砍下来,湿气未除,要怎么烧?给你点火都点不起来,这就是你没有用功。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六年的打坐用功,这皮包骨的结果,那是祂的基础工夫,然后舍弃了苦行,吃得比较够,然后去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就开悟、证悟了。每一件事,你都要去了解道理,然后初步的修证,到最后完全的断,就断苦、断集、断灭、断道,得真正的解脱。所以,如果做到的话,就证到解脱道。

佛法不讲解脱道的话,那不是真佛法!所以不管讲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最后一定要导大众进入解脱道。如果只是从头到尾仅教人家作善事,不教人家怎么悟解脱,这样讲起来不是真正在弘扬佛法。初期可以方便法引导,对方根基不够、福德不够,让他先去做做善事、推动环保、当当义工,以布施、消业为起头,但这绝不是目标。目标是要教他认真地观这个心怎么解脱,观这个痛苦,到最后痛苦时,都不觉得痛苦,这要去知、去证、去断。这样经过三转的话,你苦集灭道都彻悟了。这是修行的理念跟方法,方法是在第三个(灭)与第四个(道),前面第三是方法,后面是结果。

那回过来讲,四念处是什么呢?四念处也是在实践方面的,它不是讲理念。以世尊的教化次第而言,苦集灭道先懂,十二因缘观要懂,再来讲三十七道品,当中第一个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这四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意念来思惟。观身不净,小乘的修行,以厌恶自身的、别人的肉体为入手处。为什么?我们最容易迷糊的就是淫欲心,若你能在打坐修行之间,观异性不管多英俊或多美丽都会死掉,死掉以后就会起膨胀,膨胀以后就会流血水,流血水以后就会腐烂,虫来咬,到最后看到白骨,这么来观身不净,你就会厌世俗所谓的美好,不眷恋肉身。有很多天神在帮修行人走入修行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引导。

我们讲过好几个故事。有些天神下生人间,不管是主观业因或者协调来投胎的,福报都不错,所以可能迷失,须要有人来提醒。最近我看了几个故事都这样。有人没有子嗣,就去求树神、或寺庙这些神,神祇祂们有福报没错,但是要赐人家生儿育女的这种事,就未必有办法!没有子女就是没有子女,没有因缘呀!像善觉大富长者就颇有智慧,知道:「这哪里可以是求就有了?你叫我这么去求,我不去!」所以等他真去求时,是拎着大斧、簸箕、杴锄、锹镢、刀锯去开条件的!威胁说:「你是神树,号称『所求愿一切皆得』,如果让我有儿子,我就供养以作报答。如果不能如愿,我就把你砍了,把你的庙拆了!」

这位依赖庙或依赖树的神灵,就赶紧往上禀报,报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请求帮忙解决。玉帝就看看有哪个天神快死了,先征询他:「你要不要去这户人家投胎?」天神他还没死以前,知道后果,所以担心说:「我不去!去那里投胎的话,会迷糊掉,尤其出生好家庭,有钱有势的话一定迷糊掉。」玉帝应诺说:「没关系,你去!到时候我帮助你出家修行!」都是这么谈好条件才下来。一到适当时机,承诺的天主就使出变化,让下生凡间的当事人,忽然厌恶周遭的异性。比如说让这些美女,一睡觉就丑态百出,满脸眼屎、唾液,给人看了觉得不净。

但大乘修行不一定是观身不净,或观气怎么转,观怎么样……。大乘修行人如果过去修过的话,比较能够瞭知净与不净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哪有什么清净、不清净?所以他不必去观什么膨胀、什么不好看、什么腐烂等等;他的脑筋能理解,这本来就是虚幻不实在的肉体,还有什么净、不净?所以不必经过这一关。小乘以前没修过的,还是要经过此阶段这么去观,才会看破;如果大乘菩萨就直接观心,观心就看「受是苦」,脚痛当然苦啊,因为你这肉体的痛,这一关没有破掉的话,你身没有破,所以起觉受,观受是苦,慢慢地在痛苦时,你的心会慌乱。有人打坐都坐得好好的,因为坐不够久,脚还不觉得痛;等到脚痛,心就开始慌乱、安不住。可见这个心无常──脚不痛它就觉得很不错,脚痛的话心就乱了。无常、好、坏,随时都在变化。再来观「法无我」,一切法中无我的话,你为什么执着?打坐时,就修这个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快入灭时,阿难尊者非常伤心,因他未证得阿罗汉,所以还会有感情作用,痛哭流涕、舍不得。旁边的这些阿罗汉,就来跟他讲:「阿难你不要光哭啊,你要请教世尊这几件大事。」要阿难请教世尊四件事情,包括:「以后佛不在了,那么出家众初学的来,谁教他?要教什么法?」也就是问:「新来的出家众,要怎么教他?」世尊答复:「教他四念处。」四念处是打坐最基本的要领。观身受心法,大小乘都一样。但如果你没接触到《阿含经》的话,就不知道观身受心法的内涵。你说:「我在学打坐,我在学怎么样……。」其实做的方法也差不多,只是没有去看比较完整的理论。

释迦牟尼佛讲这个都有完整的概念,比如说「修到哪里就有什么状况」。像「十六殊胜境界」──打坐以后会产生十六种殊胜的境界。十六殊胜,从身体会震动、不震动,到呼吸的长短,这是在讲身体,然后到这个心之喜乐忧愁,然后再至心不动,然后心到最后会脱离,心脱离就死掉了,中阴身脱离就死了;那时候你不能死,要再回来执着肉体,这样跟呼吸有关,它就喘息(呼吸),喘息长短自知。所以呼吸长、呼吸短也要知道,身体有动、没动也要知道,然后心生欢喜、心生忧愁、心不动,或者中阴身要出离、要死掉,然后再回来执着肉体。不死掉你才可以再修心啊,但有人在这里一死掉就羽化到天上去。种种微细的心病至此还是没解决,所以要再练心。你要是懂的话,就不会以得少为满足。总之,这里是讲把四衢道看成四念处。

第三个,瑜伽八十四,以四识住(catasro vij#2na- sthitaya`)作为四衢道也。《瑜伽师地论》第八十四品,把四识住解释为四衢道。识是心,四个心能够住,就是四识住。四念处修到身受心法都安住,就是四念住。身安住了,感情作用忧喜苦乐安住了,心不乱动,心念安住,一切法虚幻不实在你都安住了,就是法住。所以四念处是修行还没有究竟的,四念住就是修好了,这个就有成就。而四识住──识是心,四种心要能够安住。哪四种心?还是色、受、想、行这四种。四识住又作为四识处,怎么叫识呢?就是攀缘色、受、想、行四蕴。第五个是识,这里讲的识是第八意识,六、七识不清净所以才会执着色、受、想、行。如果第六、第七意识清净了,你第八识清净心现起,这个时候不是阿罗汉就是菩萨了。

讲一下色、受、想、行四蕴。skandha是色身、蕴,你念到<悉昙十八章>里面第十七章阿索迦章,用大空音念skandha,它就是讲蕴,或者是身。究竟的人,对色、受、想、行四蕴所产生的魔相不执着。我们《楞严经五蕴魔相解说》这本书里,就是在讲这四类超能力。一般人没有修行,就没有这些境界──五根起神通变化,感情作用会超感,或者念头会成就一切心法,或者看到微细的因果轮回的行阴,起宿命通。所以这四种蕴所产生的异相,是善境界,但不能执着。在五蕴魔相里面就是讲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你对这四蕴能够安住,不受它幻化欺骗,或者不执着为真,那就是四识住。色阴魔相者,超远的能看到,或者能听到跨时空众生的声音,甚至读到他们的心念等等,这是五根现起异能。若你对于接触到的境界,不去执着它,而且能安住,甚至不再现起,那就是色识住。为什么你在打坐,会产生很多的幻象?有的人说:「这样很好,是我有境界!」以修行来讲,就是你心浮动才会有境界产生。五蕴身、心如果不净,就有妄执,妄执于这个业会幻化,现在在讲幻化师,业会幻化,就现出那个境,当然这个幻化不见得不真啊。

比如说你观一个字,bhrū3勃噜唵,一字金轮咒,你观、观、观,观到它会发光、现光明,为什么别人看了没有发光,你看了就发光?别人看了没有发光,有时是心没开,所以当然看不到它会发光;你心开了,或随因缘变化,所以给你看到它发光。你要看,就要从没法看到,然后到有看到,然后再至没看到,过程是要这样。所以你先有色阴魔相,然后慢慢修到没有色阴魔相。你进入受阴魔相,可以知道每个人的心,起心动念都可以知道,再来你慢慢修,就修到没有感觉,为什么?你不攀缘就没感觉。刚开始打开的人都很敏感,所以一定会有感觉。所以色、受、想、行、识,每一个都一样,是不清净、妄执才会现起魔相。

《楞严经》讲的叫做魔相,不要看到魔就怕,魔相就是代表善境界。但一般人都是专练善境界这功夫,那就完蛋了!佛法它告诉你,这些是虚幻不实在的,是因为你不净、你妄执,所以才现这些魔相。如果你从来没有魔相现起,就是没有基础、没有入门,一入门了以后就开始有魔相了。遇到善境界,你不执着,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它,是不执着!不执着就度过去了。所以度过色阴魔相、受阴魔相、想阴魔相、行阴魔相,到最后进入识阴魔相。到识阴魔相你也不屑去起变化,不像幻化师一样去变化,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直接修入阿罗汉,或者走菩萨道路。

这四识四个心,如果能够度过去就是「住」,住就是清净,不会再妄执,所以色阴再现不起幻境。你说这样你要利益众生,要不要现起幻境?那是有为法。你要观、要主动、要想,那是因为你要度众生,不能说你心不会变化。是会变化,但要真真、假假,说:「没有,没有……」,事情却解决了!这是很奇妙的事。有时候,只是观一个梵字、观一个咒语、观一个什么…,它就起作用了,事情就解决了。佛菩萨是这么在做事的。反观很多人用有为法,一定要在当事人面前表演给他看;真的菩萨祂不会现给你看,但是祂会冥冥之中帮助你,而你也不知道菩萨到底有没有来,有没有帮你,真正菩萨是这样子的。祂起心动念,一个念头、一个梵字、甚至于中国字都可以,说清净,就清净,字扫过去,众生心都清净了。

障碍到底有没有?你说有形,明明就看不到;你说无形,有的人身体比较敏感就感觉得到。有时你心里有一点毛毛的,有一点鸡皮疙瘩,这就是不清净的众生,所造成的障碍;你用梵字把人家清净,过几天他就能清净。清净是第一步,第一步不见得身体会马上好,但是那让他身体不好的因已经远离,远离了他再来调理就比较快。如果一般人没有这种概念,然后自己土法炼钢,方法不对,又没有把气打通,障碍就永远控制你,没有办法改善。所以你懂得这些,就知道是要先控制因。因是指背后的冤亲债主,你能够把它隔离,或利用佛法来感动它,或用你的福德去感动它,这样问题才容易解决。因为冤亲债主它也会看,你对这个人讲的话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佛法。你讲,不只是人跟人在讲话,它也在一旁听!

你可以这样跟苦主说:「唉呦、这因果啊,是以前你不对,所以现在身体才会有病痛。不用怪到别人,要怪到你过去造的业,业力是很公平的。但是这样冤冤相报,仍是没完没了。你过去欺负他,他现在也会欺负你,但你又要报复,这不是没完没了?还是忏悔、和解比较好!」所以要跟两方讲这种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能听进去。之后,冤亲债主渐渐不再障碍的话,要调理好就很快。不然今天解决了,明天又不行了。很多因果病就是这样──今天好像有点好了,两三天以后又不好;或者这个病好了,两三天以后又生另一个病,永远给他没完没了。你要知道,像这种就是因果病,要赶快找这地方去调理。

什么叫每个人都要找这地方?哪一个人愿意找不对的地方!那是你的因缘。如果有佛教的因缘来找佛教,没有佛教因缘怎么找都找道士……,因缘就在那里,永远事情都没有解决!因为他们不是用慈悲心去开示众生,是用强迫的!道家的符咒法,是保护这个而杀了那个,人家当然不甘愿。有一个同学他的阿公在当道士,救了很多人,被救的当然很好,但被人家欺负的就不甘愿。所以他阿公死了,这些众生都回来找他的后代报复,一家族几个月内死了四、五个人,连这同学他自己都害怕:「再下来是找我的话,怎么办?」

佛法不能这样,佛法要冤亲都平等观。「要承认过去的无明,无明才会造业、才会打架、才会吵架,导致现世这些业障都没完没了。所以更要修心、养心。」开示的人能这样劝慰的话,每个人都会听得进去。事实上,佛法的道理没有很深,但是要让两造都心平等。这样,因不作乱的话,当事人再来调理身体就比较快。总之,每个人修到哪一个境界,不管是身、受、心、法,都会有他不同的身心变化与感受,如果你没有这些体验的话,你没有办法去体解很多佛法所讲的道理。顶多知道表面上的名相与说明,而无法真正运用到实修上。所以,如果色、受、想、行能安住的话,即四识住。

四识住,「在五蕴之中,第五之识蕴依着于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蕴,攀缘爱着之,随增喜贪。」心依照色、受、想、行这四蕴攀缘,攀缘就产生色、受、想、行、识的魔相。这五蕴魔相,世尊每种都各举十个为代表,你不见得每个都会发生,但是总有一、两个发生,不然你就没有那个境界。有时候无知的人就想的太天真,最基本的色阴魔相都没有突破,已经在想后面的魔相。像最近来一个邮件问说:「我要怎么控制想阴魔相?」这就是不知道想阴魔相是怎么样。想阴魔相是你想什么都会化为真,你要害死人,执着它,人就死掉了,这可以去想吗?不能想!你或许会想:「能把仇人害死,不是很好吗?」现在害死人,你以后还是要还他一命,还要被害死一次,这是因果。所以不是你有能力害死人你就很高兴,以为可以任意修理人家。你今生害死多少个,以后就要还人家多少命,所以这个想不能乱想。

想阴魔相里,你去探讨每个物性,比如说木头是坚硬的,你就想说:「我的心如果依附在木头的话,天气冷也不怕,天气热也不怕,那不是很好?冷气都不用开了!」确实是这样,你依附在矿物、依附在木头,心依附在那里,当然不会热、不会冷,但是你的心会死掉,往后那世会变木头、变矿物,下一世有可能变这样,所以这些不能乱想!如果起心动念现异相,比如一些学日本忍术的就专练心力,练这心的力量,想阴就会让它更敏感、发挥最大的威力,但是就修到有为法去了。不能否认,你自性有这个能力,你训练它就会越来越强,但这样就会迷失自性。

我们说要清净自性,你偏不是,是在训练它往另一面去走,发挥它的能力,这些都是魔相,应该都要放下、放下、放下!不要去用它,不然你起心动念,想阴魔相都会成就,这样你有没有跳过因果?没有!因为你玩心,玩心就没有跳过因果的纠缠,反而陷进去。所以这个是对佛法认识不真实,于是走错路。你的识会执着色、受、想、行这四蕴,所以随增,就会产生喜贪。因为你随缘,有欢喜心生起,有好境界就会贪求,这样的话,前面就度不过,就会进入执着的境界。以色、受、想、行等四蕴为其住处,直接就不动,如「色识住」即心识依色蕴生爱着,乃至「行识住」为心识依行蕴生爱着而依住。依它而住,这就是魔相的执着,跟前面讲的安住是不一样。

你如果不执着的话,就住处。安住心不动,色阴它不会再起幻化,也不是魔相的超远见,也不是天眼通,也不是肉眼见。假如说,你现在会看到高雄的家人怎样,这种不是天眼通。天眼通是能观整个世界、三千世界,要能观到这么大。一般则都只是色阴眼根见性产生魔相,小小的神通力而已,不是真的神通。我们不去执着这种小小的神通,所以要让你的色受想行识能够安住不乱动。在这里如果住加一个处,你安住在那里就变成一种执着,你要超越它就安住,最后一个识能够住的话,情形仅限于有漏的五蕴,有漏法不清净,所以有漏。我们要能够安住这个心不乱动,那是无漏智,这是后面所讲的:「此一识住之情形仅限于有漏之五蕴;若于无漏法中,则无识住之作用。」所以在无漏法中没有识住,心不要安住在各个境界上,要安住在空无的、没有烦恼法的这边。

《大毘婆沙论》里面则说:「识住仅限于有情生命,而不通于非情之生命。」。其实这还是有待认证,比如说植物,像向日葵,它是有生命不能否认,那它有没有心?太阳走到哪里,它就跟着太阳转,所以才叫向日葵。太阳在正中,它的花正向太阳;太阳在西边,它就脸向西边,你说它没有心,它怎么会动?所以进入想阴魔相的人,就善于知道植物、动物的物心。有一些神,喜欢花花草草的,就会躲进里面。你说它有没有心?它是鬼神嘛,进到花草里面去,住在里面,像树神一样。树神的外观是一棵很大的树,然后他的福报是当树神,给人家供养、拜拜,然后他依树为住家,不是我们想象中在树上盖个茅草住,而是他的身可以融入树木里面去。

以前有一个同学在台北,看到台风将来前有人在锯树,锯比较大的树,他可以看到那个树神在痛苦的样子。你说这幻象,我们看不到它,他就可以看到,为什么他可以看到?因为他之前是走宫庙的,走宫庙的气旺,就会产生色阴魔相,宫庙的鬼神给他的气很旺,旺到他的见性会显现出魔相出来,所以会看到。当然开悟的人也可以看到,但是因为他懂得佛法,或者有佛菩萨在保佑,所以他很快就度过去,看不到这些。顶多有时后超空间可以看。所以我常常讲,古代画龙真的就是那个样子。你说真的?假的?龙不是永远都那么大,有时候化成很小的,所以在印度龙跟蛇是同一类,他们没有称呼龙的,都叫蛇nāga那伽),蛇大一点就是我们所谓的龙。

在以前空海大师所拜的师父,被皇帝请求去祈雨,于是他就到一个水池旁边持咒,里面就冒出一条小蛇出来,再持咒下去,就变成很大的龙。龙都会变,变的时后就要吐水,干旱时一听见咒语,祂要吐水,一吐水天就会下雨。所以像这种,雨水一直不下,突然间闪出个画面有龙头在吐水,就代表明天一定下雨。你说这是幻相,幻相是幻相,有时这个见性乱跑,一扫到哪个角落、时空,刚好看见龙在吐水。牠一吐一滴水,雨就会下好多。像最近闹水灾的事情,似乎是有人功夫不够,才会搞成反效果,让台风在原地附近兜转。台风在山里多转一天,你看这会造成多少雨啊?反而若是本来速速过去的话,你看高雄这次很快过去,也没有什么障碍,顶多倒一些树木或招牌。结果一打转,就算没被风吹坏也被水灌坏了。南投这次最严重。所以你要看,想挡住台风当然也可以,但要看心力够不够。

有时候报导气象的人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台风怎么那么怪?它明明是这么来的,到了后怎么那样转弯?」从这就可窥知,一定有高人在阻碍它进来。如果像这次一个台风来了三、四天不走,在那里绕绕绕,有可能是作法的人功夫不够,功夫不够想管事情,结果搞坏了。以后有这种台风转向情况,有可能是有人在动手脚,悲天悯人,「哎呦!这台风一进来,会闹风灾、水灾,会……,不妙!」如果是水够的话还无所谓,如果水不够,又把台风赶走干什么?不让它进来,那完了,台风没有带来雨,那今年干旱啰!没有受台风,反倒受了干旱。所以最好是风调雨顺,由道德水准感召这些龙,让祂该吐水下雨,就吐水下雨;不该吐水下雨就不要乱吐,不然会造成水灾。

所以人福报不好时,道德水准低落,这些龙情绪也不好,于是该下雨祂不给你下雨,不该下雨祂就给你下雨。因为众生无明造业多,龙心不悦,确实就是这样子。所以劫末人寿十岁时,人类灭亡。为什么三劫(刀兵劫、瘟疫劫、饥荒劫)中,干旱是最后?因为天龙见人性残忍而忿责,不降甘雨,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由此植物不长,致使人、动物因饥馑而亡。龙心不悦,不下雨,干旱杀死人,这是经典所讲的。历经七年后,所有人类都死光。这就是经典讲的三劫灭。阶段性的人类灭是这样,然后世界再慢慢的恢复原状,天神再下来受生。以上这段讲到有情生命、无情生命是很复杂的,如果以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无情众生也是十二类众生之一,未必说心就不通于无情。

(2008.09.24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