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试解《解深密经》的奥秘(2-13)
             
胜义谛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为祥比丘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胜义谛相品()

获得六无为境,能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意指一乘之人,观自心毕竟空性,离有为、无为二界之扼缚,了悟万法乃一实真如,于诸法无能所本末,而住于虚空无垢之菩提心位。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差别,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获得六无为境,能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如果从虚空无为一直修证到真如无为,这六无为境证得的话,自性法身平等无畏,对一切法就没什么好坏、对错、善恶等分别心。阿罗汉、辟支佛碍于法,不能自在,所以执着偏空,求得一心不动的这种涅盘;菩萨已更进一步,突破善、恶、有为、无为的概念,所以一切法自性平等,对自性来说,一切法都平等。自性不会分别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没有所谓好坏,法就是法,是因缘而起的。像先前讲过的善法,用在对待、教化有柔和心的人,那种比较简单,反正你讲他就做,能顺缘而修;但对于一些过去有善因缘而今生迷糊了,造作恶业、不善的、为非作歹的却又有因缘来学佛法的,那么你就要现忿怒相。

像秽迹金刚神咒这类的,就是专门在破解这些桀骜不驯的对象。甚至有的天神有时也会一念迷糊、不护持佛法。例如当初世尊要入灭了,那个蠡髻梵王就不下来朝,而且还如如不动在天宫享受天乐,当时虽有很多金刚神、菩萨、呪仙诸大众要去把他抓来,却都没他的办法,斗不过他。世尊本来无所谓,对一个成佛的人而言,旁人恭敬祂、尊重祂,祂也不会多一块肉;旁人看不起祂,不来朝拜,祂也无所谓。但是身边太多人为此烦恼,所以祂慈悲故就从左心化了一尊大权力士神王佛─秽迹金刚神,去梵天天宫,三两下就把蠡髻梵王降伏后带来。

所以秽迹金刚是比较勇猛的法,个性柔弱或者优柔寡断又有菩萨心者,有时候便要学这个秽迹金刚法。秽迹金刚是火性,所以脾气还没有灭掉的人,来修此法就更易暴躁,脾气越来越坏,这样不行。若证到空、无相、无愿的人修这个法,才能彰显慈悲心度众,因为现忿怒相是要度化他而非毁灭他,所以忿怒中带有慈悲。所有现忿怒相的金刚明王都是这个样子的,好比十一面观音,祂有三面很凶恶的、三面柔和的、三面是如来的像。

如果你悟到一切法都无所畏、不害怕,这是真正得到解脱。《心经》也讲「无有罣碍」,有罣碍就有恐怖,无有罣碍就无有恐怖,无有恐怖就远离颠倒妄想,才能得到究竟涅盘。所以阿罗汉是得无所畏无所畏不是用讲的,是要用境界考验的。有没有害怕心?有没有恐慌心、……怎么样的。所以优婆毱多尊者很多徒弟,动不动说自己乱说阿罗汉,师父就会加以用神通测验。或者有一个弟子,祂已证到阿罗汉果,但其师父只是阿那含,偏说自己是阿罗汉,这阿罗汉徒弟有成就以后,很爱惜这个师父,不忍师父没证到阿罗汉就入灭了,且还自以为阿罗汉,那不是完蛋了?所以祂就设局考验师父,让师父知道他非阿罗汉

因为阿那含已经会变了,师父自以为会变就是阿罗汉。于是徒弟说:「师父,您会不会变?」「当然,我会变!」「那您就变一大象出来。」「变大象还不简单。」师父就幻化出一头大象。「您那个大象太小了,要大一点!」就再变大一点,徒弟说:「还不够大,再大一点,要像房子这么大!」师父问:「够了吧!」「还没还没,师父,您要观想大象向自己冲过来!」然后师父心一动,大象就立刻向自己冲过来,等到冲来面前时,早已忘记这头象是自己出来的,心里吓一大跳,会被吓到就是有所畏,有所畏就不是阿罗汉!这下子师父才醒悟说:「唉,我真的不是阿罗汉。」这徒弟就是如此点化师父。师父知道自己不是阿罗汉了,就认真再修,修到对任何事都不恐怖,无论要生、要死、要怎样,都无所畏惧、不恐怖,这样证到一切法自性平等时,就大无畏了。

再来,「意指一乘之人,观自心毕竟空性,离有为、无为二界之扼缚。」一乘就是佛乘的人,有因缘法起灭起灭,到底还是空的,就因为空性才会应缘、才会起法。这一切法是虚幻的、是因缘的,所以不必在意,你要这么观毕竟空性。要离有为、离无为。所以如果你作有为法,不作有为也不作无为想,你不要说自己在作有为法。如果你如如不动、不动心,应一切缘,你也不要说自己在用无为法,也不要说无为,你无为中其实有有为动、有为相。像世尊入涅盘了,法身遍虚空,但是祂又有千万亿应化身,随时在动,如此有没有涅盘?当祂证到毕竟空,法身遍虚空时,谁在想祂,祂就化一个化身出去。

这无为之中有有为之用,怎么讲它是无为或有为呢?所以不能讲这种绝对性。在有为用时,菩萨不要怕说作有为想。问题是,菩萨有阶级不同,所以有的人还没修到无为,就拼命在用有为,如此自己就没有办法证到解脱。所以从有为入门的,不管是持咒、不管是念佛,如果有一点境界的,若不修空、不修无为法,就没有办法悟得解脱,自己今生也是虚耗了,这很可惜。有时候很难去说对错,他的因缘就是这样子,他的个性(讲个性比较通俗一点)、因缘就是这样,喜欢执着有为。最好是证解脱以后,再回过来学有为、无为两边皆不执着,这样就是菩萨,是真正的菩萨。到《解深密经》的境界,就强调有为、无为都要修证,修证到才自性平等,对一切法才无所畏,无所畏的话,就能够自在无碍的利益众生。

所以就观自心毕竟空性而言,如果还要观者,就表示还可以修,因为修的不够,所以才要观自心毕竟空性;如果证到毕竟空的人,这句话就不用讲了。你要观自己的心毕竟空,然后离有为、无为两种境界──涉入有为,不要被有为绑住;如果住入如如不动的无为,也不要被无为绑住。两边被绑住都不对,所以该用就要用,有时候不该用也要用,用完了就放下,管它好不好。万一须受报的话,果报来了再去受,这样很自在啊!菩萨本来就是要这样子,不是绑手绑脚、畏首畏尾、怕东怕西。到一个层次以后,佛法搞懂了,本来有不能得罪人的,这时就不怕得罪人了,因为要度化对方,或者要维护佛法的真理、真谛,所以你要去打击他,且不要有罪恶感大菩萨是这么做的。了悟万法乃一实真如,这是菩萨的彻底觉悟,一切法乃一实真如所现的因缘法。因缘法是缘灭则一切法就灭了,你不要再执着。

所以,「于诸法无能所本末」。一般讲「能所」,「能」就是讲我们的心,「所」就是我们的作为──还没修好的话就是我们的习气,修的好就是菩萨的有所作为,(此种有为皆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个人的喜怒好恶。)「能」是心,心来让你作有为想、作有为法。如果我们在修,是心要断,而习气也要断,如果不断,它这个「所」太厉害了。所以此处提到「能所本末」,「能」是本,「所」是末。但如果菩萨悟得的话,就没有所谓的本、所谓的末,也没有所谓的能、所谓的所,都是平等平等。因此祂才能自在无碍的这么神通无量。你要悟到空、要起神通变化无量的话,就要突破这些观念,不然碍手碍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不能动、不能犯戒,神通变化也就现不起来。

「住于虚空无垢之菩提心位」,就是有为相之中,要把心安住在空、无垢的菩提心位,菩提就是住一切法而不被一切法绑住,也就是已有空性现起,故因缘来时都能自在无碍。要观,是可以用我们的般若智观它,有法但不执着;甚至观与不观都无所谓,都不执一切法。所以有时候你知道有事了,但连它是什么也懒得去理、去管,不去思维、分辨,这样也自在。过一阵子,心又安了、平了,过去了,至于什么事?修的不够究竟,因此不知道到底是何事。如果大菩萨就什么事都知道,还能够安的住;小菩萨则是知道有事,但到底是什么事?不知道,迷迷糊糊地安住此心──过去,过去就过去了;来了,也仅知道是来了而已。这就是还没有修到《金刚经》里讲的「空身、空心、空性」之「空性」的境界

到空性时,行者一定一切事都要知道,进行何事怎么发展、什么因缘、是谁的事、……,这些都要清清楚楚。能到这里就很不简单,已经是三果阿那含,三果就有五神通,五神通祂就有能力可以观,所以当然祂知道前因后果。(相较起来,在四禅天的行者,虽也有神通,但若不修佛法,不懂解脱的道理,则虽知前因后果,但没有办法超脱。)所以真正修佛法的人,得阿那含果者,对于一切事进展都知道,但都不动心,那空性也有了。刚刚讲的,空性有了,所以没有罣碍。如此进一步空法,真的把一切法都不执着,证得真如无为,那就是真的阿罗汉了。这阿罗汉是什么事情都知道,而且又能看的开、能够化解、能够解脱、能够去办道,无所不办。 

现在回过头来讲密教的行者,「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种差别相」。修真言行的人,也是真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祂成就菩提心时,一念之中就具足六种差别无为。「其六即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这不能光讲,而是要这么做到。所以密教的修行,跟显教没有两样,若境界达到的话,功夫都一样。但是也并非光持咒就能怎么样,因为持咒者若没经过像阿罗汉祂们之修行历程──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没有这么去走一趟的话,光说自己已经怎样怎样,也是不怎么样!等于说,有持咒是没有错,持咒有境界、有消息没错,但你还是要这么走一趟过来,然后大家最后的结果,都是得到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这才是究竟。

所以显、密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佛说的。只是走的路径有异。如果你一开始走修行路,就接触到正确密教的法,你会节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你修禅宗,这么摸摸摸,摸到清净了,清净了以后还有路要走,还要在有为之中求清净,路途还很长。禅宗讲起来,先期修行手段倾向否定一切,观一切法都空,对一切因缘都不搭理、不执着。但这样也只是修到空解脱而已,最终那毕竟空的境界还未达到,真如无为的境界也还没有到。所以很多禅宗行者不明究竟,往往陷在这里就结束。要知道,空、无相、无愿以后,还有陀罗尼门与很多法要学的。所以显、密两条路我们都要搞懂,而且不要去批评人家。每个人有其因缘,更不可能说你要他们怎么样他们就听话,有时候你再怎么引导,对方不想动就是不想动。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

上面是在讲有为,以下开始讲无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有为当然具有为相,有为一定有名相;若是无为,以其无为根本就不必讲了,还有什么名相可讲呢?但为了跟有为互相比较,所以不得不讲一个无为的名称出来。否则无为根本就没有法、没有东西,要讲什么呢?是故,为了解释说明,本师释迦牟尼佛祂就假设施句,将之列出个相对的名词。有为跟无为并举。这里还是菩萨间相互问答,大家也都在听,而佛则在一旁尚未讲话。这一部经开头主要都是大菩萨在发言讨论

「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关于假设施,先前已经解释过了,无为法是有体设施假。懂这些名相,有利于你对佛法的了解与解说。有空体的人,空性现的人,他是有体,有什么体?有空体,但它仍是设施假,不能说它有,所以说是设施假。一般的有为法则没有体、没实体,但是它随着有情的人,(不是爱情的情,是情见的情),安立作无体随情假。有情见的人起法随情假,有空体则入无体设施假。设施,就是假设施与一个名词,无体设施假用以跟体的有为法相较。

所以,「有体设施假」这是无为法所现性用,「无体随情假」这是在讲不究竟者现有为法之性用。有为法无体,因为它是虚幻的,它是空性应缘后起的那些法,那些法是没有一个实相的,它是会灭的,故称其为无体。至于有体,则如刚刚所讲的常住不动,这是空体,这是常。常是指永远存在的,也只有空才有办法永远在,所以是常。有体设施假与无体随情假,二者差别即如上述。这里讲无为,无为法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讲经说法,所方便假设的一种名相。

若是本师假施设的句子,你执着它,就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何以故?一讲无为法,你就一直钻牛角尖说:「我要修无为法、修无为法!」结果什么法都不接受,那就变成遍计所执。本来无为法是有法不执着,那是真实解脱,现在你却把它变成说「我要执着无为法,因为我没有解脱,我要求解脱」,这就变成一执着,还是跟凡夫一样。这是遍计所执性。我们人具有三性,这「遍计所执性」是凡夫性。第二个是依他起性,是圣人、半圣人(例如声闻阿罗汉)的境界,大菩萨有大菩萨境界,但还是比不过佛;第三个证到圆成实性的话,就是佛的境界,佛是最清净、最圆满的觉性,能成就一切相、现一切法又不执着,心中含容十方虚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又不罣碍,只有佛才能这样。

「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如果你执着本师假设施句的话,就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如果你讲无为,却还现起执着无为心的话,那跟有言辞所说的这种执着,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所以这样不是真正的成为实相的真正无为。上述意思大略是这样。所以讲到无为法,要知道这是世尊方便所说的假设施句,这样就好了,不要再去执着无为。

 

若有为是属于无体随情假,那无为也是假设施句,但是有体设施假。若是执此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设施假,即便是言词所说法,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之法。若真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法,也就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之法,不能成实法故,所以说非为无为法。既是言词设施法,就如唯识宗护法大师(Dharmapāla,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所说,是属于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或缘第六意识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无实之法为实法,有能遍计之义,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无者。故说无成实故,非为无为。

若有为是属于无体随情假,那无为也是假设施句。有为法是不实在的,没有一个体性的,是会灭的,是依自性所现的。那个自性所现的法,那个法性是无体的,它的法性是无体;空的法性是有体,一切法的法相从法性现,这法性是由因缘而起的,因缘而起法性,产生法相,这缘灭了,法性灭,法性灭法相也灭,都过往了、没有了,所以这种缘起法是不真实的,在圣人来看,这些都不真实,不真实但因缘确实有,造了业就有因缘,天天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因缘,起法。所以,要观它无体随情假,保住你的心不应缘,能够如如,这样就能够解脱了。既然有为是属于无体随情假,那无为也是假设施句,只不过它是有体设施假而已

若是执此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设施假,即便是执取言词所说法,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之法,你一执着,就是遍计所执性的法。在《金刚经》中世尊问:「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尊者回答说:「没有!」如果你执着佛有所说法,就是谤佛,为什么?因为你执着有一法了。释迦牟尼佛在讲空、无、讲实相观,你听完了还说祂有所说法,就是谤佛。祂是方便讲,你不懂才讲给你听,懂了就没有什么金刚经不金刚经的,什么都没有了,等于祂没有讲,要这么体会。那有所说当然是遍计所执,如果你一直不放,就真的是凡夫;圣人祂就不会遍计所执。这里是菩萨对菩萨问答,如理请问菩萨告诉另一位菩萨说,虽然释迦牟尼佛有讲经说法,但是是方便说的,故不要用遍计所执性去听,不要去执着,不然就不是大菩萨。要训练至有为、无为都不执着。

若真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法,也就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之法,不必说不是真的、不是假的,有说就有说,你一执着就变有说。不能成实法故,所以有说就不能成为实法,实方便法,亦不是真正的法,何以故,要您亲自所证、内自所证,证到时又会无所说,所以光听讲不能成实法,故说非为无为法。不能说提到无为,然后你就真的认为有一个无为法,而这法是要您去证,不证就一直追逐一个无为法,还是落于妄执而已

真正真如无为也不是什么都没事做。像四句偈中,在讲空性时,你说无为,心要空掉,要住入无为;但又讲无为常为,为什么无为会常为呢?就是你空性中自性还是自己会应缘,空性应缘,虽现实境应缘之中你不想做何事,你的自性会去做,神通是这么起的。有时你不想管事情,但你的自性应缘了,这个因缘你不得不去做。

释迦牟尼佛祂的法身遍无量虚空,那千万亿人同时忆想祂,祂就化千万亿个化身出去,祂有没有在做?祂也没有说:「我要做、我不做,是你们想我,我才化身出去的。」祂有没有在做?无论有没有在做,祂的法身还是一样不动。这种成佛的境界我们要懂,不懂的话,学了半天,还是不懂佛、菩萨是怎么来救人,怎么来帮人,怎么来利益有情的。好像祂一定搞得很忙一样,跟你同样忙──帮一个人就手忙脚乱,帮两个就不知道怎么弄了,祂没有,祂这个空无的心很自在!所以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佛法就是学放下、学放下,不去搞那个鬼神通、搞那个灵知灵觉,之后你在不动之间化多少身出去不知道,那不是很好?你也不会罣碍!

问题是你能够化几个?三地菩萨化一个,五地菩萨化三个,那你要化千万亿个,起码要八地以上。如果你连一个都不能化,那你还不到三地菩萨,心不明,还有罣碍、还有障碍。刚开悟的人没有清净法身也没有应化身,开悟的人习气很多、微习更多。所以开悟还没什么了不起,只是看到你自己的心,胡思乱想、乱七八糟一大堆,还会攀这个缘、攀那个缘别人还没开悟者,也还不会攀虚空众生的缘,而你因为开悟了,所以会攀虚空缘众缘,什么事情都知道,知道却又放不下,因此才要修啊,要修放下、放下、再放下。

所以学佛法很简单,就是在清净你的心而已,就是这么一回事!很多不懂学佛法的,去学外道法,好像可以搞出一些怪力乱神能力就不得了,那种不得了的,最后都不了了之,甚或着魔结尾。好比我们看有的小孩子,「小时了了」,一、两岁很聪明,什么都很懂,但是「大未必佳」,长大之后跟人家一比也没什么差别。所以你要学佛法,不要去玩什么东西、玩什么能力,都不能玩,只能放下、放下后还是放下,什么都不能玩。像经典这里讲的也一样,本来无为就无为,只告诉您修行要入无为、住无为,偏偏你有所执着化教言语,一执着无为,就变成一种执着遍计所执言说相了。

既然是言词设施法,就如唯识宗护法大师所说,是「属于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唯识宗护法大师(DharmapālaDharma是法,pāla是保护,合起来译为护法),乃古代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护法大师说,语言设施句或讲经说法方便说的佛法,是属于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的我执相,还是有执着,第八识听到了、见到了所说的无为法这个名相,然后第七意识去执着有一个我而希望无为,但一执着就不是假设施句,就不是真实的实相观,就犯了遍计所执性。

「或缘第六意识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第七意识只是思惟,第六意识的毛病更多。于我、法起执,我执以后再思惟,第六意识这个法境,里面有一个我,所以对一切境,于我、于法就起执着。我们知道,破第六意识可以灭我执,破第七意识可以灭法执。我执又有两类: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法执也有两类:俱生法执、分别法执。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是累劫这么累积下来的,这个毛病多深啊,很可怕。而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则是今生熏习的,较容易破除。所以讲到第七意识的执着,或第六意识的妄分别执着,便可理解,凡人的第六意识是最糟糕、最坏的,存在有法的执着、我的执着。第七意识稍好一点,我的执着比较淡薄,法的执着还是没有灭

诸法的次第,第一个先破分别我执,分别我执是今生所熏习的,故比较容易破。再来要破分别法执,这排第二位,破除今生所熏的法执,要破到对于今生的所做所为、好坏都不执着。一般都是执着好的作为而厌恶过去干的坏事。我们还没学佛以前,坏事干尽,不晓得杀了多少生命,如小时候爬树摘鸟窝,破坏人家家庭,什么事情都干过,所以对这些要怎样修到没有罪恶感?分别法执要灭,就不要想起过去干的坏事,能忏悔的忏悔、赶快拜,拜五百、拜一千拜、赶快拜,但如果你还是不能自在面对它的话,你还是会有罪恶感,若还有罪恶感就表示分别法执没有灭,所以犯戒不犯戒,你都要慢慢的去适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接着第三个才破俱生我执,这与生俱来无始劫对自我的执着,不是说破就破。怎么破?破掉你无数劫以来,心里面有一个我的这种观念。最后第四个俱生法执灭了,就证阿罗汉了。这次序是这么修的。

「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无实之法为实法。」「遍」是无所不到,「计度」是推想、忆念、思惟这些法。上述两种意识遍计度诸法,执无实之法为实法,执持那些虚幻不实的法而当作实在的法,这就叫做遍计所执。凡夫无论大凡夫、小凡夫,都是这个样子。小凡夫是毛病大一点,是不学佛,什么都不懂;大凡夫好一点,是道理懂了一点,但是懂得不透彻。万一不透彻又加上邪见,那就很可怕。而且如果只是自己闷在心中还无所谓,但如果是把邪知邪见又推广发扬,到处宣扬,然后又搞一些怪力乱神,收的徒弟很多,那造业就更重了!不懂的,造业还少一点;懂一点,然后不究竟、又掺杂邪知邪见,还以盲导盲,就更糟了,因此等人悟后迷,其实非真悟,实误也

这些是「有能遍计之义,且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无者。故说无成实故,非为无为。」前述那种无所不到、胡思乱想的遍计所执性,不会发生在前五识及第八识!为什么「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也不会造业?眼睛看一下会造业吗?五识不会造业,造业是你的第六、第七意识心!眼睛看了,看好看坏,只是看到这个东西而已,本身没有好坏想;有好有坏是你的第六分别识在起作用,或者你审慎思量的第七识在胡思乱想。

前五意识看到一个人,第六意识加以分别,第七意识再加以思惟──「他过去跟我怎么样、好坏、因缘、恩怨情仇……」,这两类加进去,然后就在那里作怪、酦酵。所以,从看到一个人到最后产生造业,这业跟眼睛没有关系,跟眼识也没有关系,都是第六意识与第七意识的毛病。所以说前五识不会造业,但是你六识、七识不清净,诸识它也是不清净。你想眼睛本来清净的啊,但上网看这些网站,包括好的网站、坏的网站,眼睛会去浏览,看是看了,再第六意识分别,有色情、有黑色、什么的,…,而第七意识看多了觉得很好,很好再去看,今天看完了明天再看,屡次都想进入那些网站看,跟眼睛有什么关系?是你妄识想要看的,所以才有机缘造业。眼耳鼻舌身诸根不属造业,但是你六、七识不清净,它也一样不清净、轮回,可说是难兄难弟。所以你六、七识清净了它们就清净了。

像我们上礼拜《金刚经》讲,菩萨心高超所以祂们所看的都是好的,都是净色,都是清净、美好的色相,不会看到不好的。那一般人呢?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如果有幻象起、有色阴魔相现起,也不会去看到断头断手断脚、车祸撞伤的种种众生;但是为什么电视台上那些现身说法的人,看见的都是断头断手断脚?他们就是那类学外道、学一般鬼神教的,这跟学佛法的不一样。你心清净,所以看的都是净色;如果你还常看到什么断头断手的鬼神众生,那表示心还不清净。真正佛弟子应该一辈子都不会看到那些,在我们可以看的范围,看的都是另一种形相的人、物,也许是菩萨化的,也许是佛化的,反正就不会看到不好景象的东西。

再来,第八识会储存一切的善恶,不清净者的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不清净还有大不清净、小不清净之别。相关的种种名词,你要看很多经典才有办法分别。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因为它还不清净,所以才叫做阿赖耶识。六道轮回的众生,第八识叫阿赖耶识;七地以前的菩萨,八识也是称阿赖耶识。虽然七地位阶菩萨已经很不错了,只剩下一点点毛病,但这一点点毛病就仍是不干净,所以不干净的八识都叫阿赖耶识。六根、六尘、六识,六根面对六尘变十二入,然后产生六识,总共有十八界(十八处),就产生世间万象。所以光修世间禅有何用呢?照样还是落在十八界里面,根本没有修心清净自在,虽会用自性、真如性去反应,去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去看到过去未来的因果等等,但心不净就是不净。

如果已经是成就初步清净了,得空证者,如《解深密经》所讲的,这时这些圣人的八识就叫「阿陀那识」,就成圣人了,祂没有不净的法,故这时候不再叫阿赖耶识,这时候心清净,故称作阿陀那识,这是《解深密经》里面讲的名词。(阿陀那识这个词,是从《解深密经》里面演译出来的。)那起码要到八地以上菩萨,或者是声闻阿罗汉的境界,此八识才能够叫做阿陀那识!那成佛的话呢?成佛就一个识──「如来藏识」,如来藏识就是十方虚空都在如来心中,心跟十方虚空一体,众生跟佛一体,那要看什么?不用看了!都是你家里的东西,犹如家里米缸放在哪里,钞票藏在哪里,你都清清楚楚。如来的心是含容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所以这叫如来藏识。我们有,有但看不到、不认识,为什么看不到?你还有那么多乌漆抹黑的东西在这里,六根六尘六识盖住你的佛性、如来性,所以我们本质虽有但却发不起神通、智慧。圣人有,但还不圆满;那我们凡夫更只有多少亿万分之一,不知道。

你说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弘化的范围,阿罗汉可以看、八地菩萨可以看,甚至于四禅天的天神也可以看,我们就没办法。那虚空有多少佛剎土,我们也说不出来、数不出来。所以我们所知道的,占不到多少亿万分之一,太渺小了。我们对佛的境界要了解,要懂得佛是什么样子,才能知道祂的神通变化有多大、智慧有多广博。因此一方面不要动不动就说要成佛,没有那么简单,认为呷三把芹菜就要成佛;一方面当然对自己也不要泄气,毕竟未来我们也可以成佛。总之,以上解释了不少名相,各位要大概了解一下,这样整部经典读起来就比较能契入。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有为当然也堕言词。「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假设离开无为、有为之名相、意境,不去说一点点无为、有为的话,这无为、有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前面所讲的种种无为相、有为相,你只要离开辩论或执着的话,便无犯着上面所讲的遍计所执。如果有为,真的是堕于语言文字。但若你离开有为、无为,连一点点都不去谈论的话,还有什么相可说?没有了。没有的话就如何呢?当然就──解脱的解脱、究竟的究竟;那还没有究竟的呢?所以接下来,就要对这些还没有究竟的说法,所以接着佛就要讲经说法。

两千五百多年前这一大事因缘,只有一位悉达多太子成佛,其它都没有人成佛。成佛的因缘,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那么祂当然要说法度众。当初释迦牟尼佛证悟时,还没去度人,天魔就先下来要求:「我承认你成佛了、证悟了,但是请你入涅盘。」佛说:「我现在僧团还没有建立,佛法还没有弘扬,众生还没有得度,我怎么能入灭呢?」因此就没答应天魔。虽祂本来也曾想入灭,为什么?倒不是魔去讲的,而是祂刚证悟不久,便有想到:「唉,这种解脱法,众生哪有智慧堪能接受?算了,还是入灭吧!讲也没人听得懂啊!」祂就有这个心

此刻梵天王知道了,赶快下来人间请求说:「如来,您不能忘记当初行菩萨道的本誓。您当初怎么发愿的?正是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现在好不容易,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了,结果竟说要入涅盘,您忘记当初的誓言了吗?」祂不是忘记,而是有感于:「众生智慧太低浅了,我讲的他们不会接受,干脆入涅盘算了!」但好不容易一个人成佛,一旁都有这些天神在守护,怎么能让祂忘记,不行,赶快再提醒祂,而祂才同意:「对啊,即使再困难,也还是要度众生。」所以,就开始思维人为什么会轮回。上一次讲了,就是过去造很多因,然后执着为真,于是就随因缘这么一直沉沦。那要怎么脱离这个因?所以一定要讲缘,「因」是灭不了的,但可以控制这个因不能形成「果」,诀窍就在这「缘」上做文章。

继续思维,发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然后再思维要怎么解脱?就提出了「因缘法」,十二因缘观。下来的阶段再怎么修?便引出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让众生真正解脱的法。所以七天里面祂脑筋转了很多法,头一两天是呈转过去每一生发生什么事情跟谁有缘、当中发生什么事,无所不现,不仅是八万劫以内,而是无始时空里,祂曾发生的大小因缘果报,都这么想一遍,然后才理解因果原来是这样,众生一直堕落、无法解脱就是这样;再来便思维要怎么解脱,所以至第三天、四、五天就想出这些道理,道理想通了,就开始要去度众生。这过程是这么样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讲经说法,「然非无事而有所说」,祂示现于世,示现今生投胎来做悉达多太子、来修学佛法、来证道、来转法轮、来建立僧团、建立僧团后入涅盘,都是有其因缘。所以一般去参访圣地,也是依这「出生、证道、转法轮、入涅盘」四个重要事迹来参访,相关的几个重要圣迹也要去看看。总之,祂示现是以一大事因缘而现,不会平白出生一个悉达多太子,是累劫修到了祂该要成佛了,然后来教化众生,来让佛法再现于世间,都绝非无事而有所说的。

「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佛以何种事情示现呢?讲的那么多法,目的都在于教化众生以圣智、圣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现等正觉。这圣智、圣见,在上面解释名词时已经说过了,能够有解脱知见的、使令空性现起的,不执着于有为或无为的,这样才叫做现等正觉。对自己来讲,是离名言相;对众生来讲,虽然讲了法,不只自己离名相、言相,听的人也离言法性,连众生也要离名相、言相,不要听了就执着,这样才是现等正觉。

讲的人一边也学了,得到等正觉。真正会讲的人,本来就有能力离言法性。那对别人讲,就是要令他们也现起等正觉,所以也是能悟离言法性。这个讲的过程,好像是有事情、有因缘在其中,你总不能说它什么都没有吧?但要观之为「假」,故安立一个假的名称给它,称之「无为」。到底有没有说?你一说「有说」就「有为」,就不对!要知道,这些所讲的法,最后是要让听者如何?让听者「用圣智、圣见,离言说现等正觉」!所以,我讲归讲,你不要听我讲的这些话,你要用你的智慧、你的圣见、离言说相,证得无上正等觉,不要执着我在讲什么!我在讲什么你不要去执着它,你要做到以圣智、圣见、离言说相,证得正等觉,这才是说法者、听法者的目的啊!

所以就像「以手指月」─指月录,古僧大德所有的语言文字、公案、名相或者世尊所讲的经典,不过是像「手指」一样。手指头共同的指向是月亮,是要让你「得月」,这个月亮就是目的,是要让你现正等觉,绝不是要让你去执着所讲的这些语言文字相。所以你听了,听就听了,不要执着。很多人说:「我听了当下懂了,但是过了就忘记了。」忘记就好,只要要用时记得起来用就好。当你还未到要讲经说法时,你不用记太多,否则记太多也会变成一种执着相。反正你懂了的话,到时你自己也是会讲的。

例如这里的「圣」是代表什么?要记吗?不必!那「智慧」是什么?是解脱的智慧。你不懂的话,就以为智慧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那种智慧,你会解释到那里去,把智慧讲了半天,还是没有讲离言说相、现等正觉,这样你就是自己也搞不懂,也无法让众生懂。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体会大道的话,讲了半天,虽也号称在讲经说法,但讲了半天反而让大家更执着,岂不是背离正道更远?又例如谈到种种境界──初禅、二禅、三禅……;谈到种种名相──三十七道品、种种法、一大堆名相,陷在文字相中,有所执着,亦没有究竟。当然过程中要学那些没错,但应该要学会了就放、放了才能到新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无上等正觉的那个目标。

所以这两位菩萨在问答之间,讲有为不要作有为想,也不要作无为想,讲到无为,也不要说:「哎哟,这不要讲了,都无为了还讲什么?」无为也要阐述啊,阐述什么叫「无为境界」,六无为、八无为、九无为有哪些。你不要去执着就好了。所以经典中由这两位菩萨的对答,也正可训练大菩萨,就是要做到这样──观一切法,听归听,懂了就好了。如果你证到无忘失法的话,自然就会记得一切经典;你现在还没有到那种智慧,连烦恼都还没有断掉,记太多有什么用?

譬如一个人很会讲经说法,但行为还显现世俗欲望,比如说还抽烟、喝酒,那人家就会起疑:「修到无为、修到佛法的很高境界了,无欲望了,怎么还会想抽烟、喝酒,那不是很奇怪吗?」这就是讲经者没有把佛法的道理搞懂!所以好像修得很不错,许多境界都有,但是他实际上没有证正等觉,没有离开欲望,连最粗浅的欲望都没有离开,这样怎么算证道呢?真正证得的话,就会瞭悟:「哎呀,人世间财色名食睡都没意思,要不是为了讲经说法度众生,留在人间又有何意思呢?」确实没意思。难怪悟道的阿罗汉都入灭去了。所以这里经典显现──不管讲有为也好、讲无为也好,其实都是方便说,因此你要用圣智、圣见、离言说去了解,最终要学到正等觉。

2008.08.06讲于法尔)

 


[ 解深密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