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09.10. 第 15 讲(2)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续)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三)解释名词(续)
7.人
人类或称人间(manusya亘平并),音译摩奴沙、末奴沙、摩奴阇,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称人间界、人界、人趣、人道或称世间。印度原语与汉译之语,皆以复数来表示;盖人之欲真正为人者,必须与众人接触,谋众人之幸福,此亦大乘佛教菩萨精神之基础。又 manusya 系自 manas亘凅(末那,即思考之意)语根衍生,即认为能思考者是人,此想法见于八正道第二之「正思惟」,其所以特重般若(prajba,睿智)与意识问题,即由此种佛教观点而来。
「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大家都知道自己就是人,人类或称人间,梵语 manusya 亘平并,音译是汉语的音,用普通话不见得很准,但是可以让你了解,汉字的哪一个字有可能翻译成哪一个字母,像末(ma 音)奴沙(台语发音),以后看到这个字你就可以揣摩,汉字的哪一个字大概是罗马字的哪一个字,譬如「末」或「摩」,都有可能发成 ma 的音。
人类或称人间,是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的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众生里面的一道,亦即三善道(天、人、阿修罗)里面的一道就是人;三恶趣是包括畜牲、饿鬼、地狱道。若把六道说成五趣,就是往生时,你的阿赖耶识要趣向哪一道?这是因缘与所造善、恶业的关系,你要趣向善道、恶道,要到哪一道去?这就是五趣。
六道、五趣,这些名词要记一下,不要讲五道,讲道就是六道,讲趣就是五趣,这里面是把阿修罗道归到天趣。阿修罗是有天之福报,但是没有天之德,他妒忌心很强,战斗心、瞋心都很重;所做的善行与天道差不多,与这些天神差一点点,很会布施,有时候连布施都要跟人家比较,人家出一万他要出四万,人家出十万他要出一百万,反正输人不输阵,凡事总是要争一口气,这种人就是有一种好胜的心,是属于阿修罗道的。我们供养最主要是诚心,不在于多少,当然能力够,很诚意的发心去供养,但不要住法生心,《金刚经》就在讲无住相布施,供养以后就要放下,不要太在意!
人是六道、五趣、十法界之一;十法界就是自佛而下,有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总共十个法界。也有人讲九类众生、九个法界,这是把佛如来排除在外,因为佛已经成就如来佛。很多其它的世界,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在内有十个法界、十类众生,而人是十法界之一,当然在阿弥陀佛世界是没有三恶趣的。
人也可以扩大称为人间界、人界、人趣、人道或世间,这些都是指人类。印度原语与汉译语皆以复数表示(manas或manusya)。人不是单一的,必须是复数的原因在于此,人之所以为人者,前提是必须与众人接触。要出生做人一定是与大家结恩怨等因缘,恩是善缘、怨是恶缘,无论因缘是善是恶,心一被感召,你就有机会出生做人,这是众生颠倒因。若你不想出生做人,就尽量不要与人结恩怨。结怨自是不用提了,结恩、结善缘虽可,但要放下、不要执着,如此便可不受感召而去出生做人或生天。一生天去、天寿长远,尽了后还是要轮回,因此最好不要感召天上的因缘,直接跳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我们今生有幸听闻到佛法,目标就要这么设定:立志不为人也不生天,要超出三界!超出三界就跟我们的心很有关系,是心里所有的习气、毛病、妄想让我们没有办法脱离三界,而佛法就是要让我们由内心去断除种种习气、毛病、妄想,放下恩怨情见,如此才能够解脱。
人也须谋众人之幸福,此亦大乘佛教菩萨精神之基础。有一类人是菩萨化迹于人间,所做的事情都不是为自己,都是为度化众生,为众生幸福、离苦得乐而做。凡夫可出生做人、做天神,人、天神都要再轮回;凡夫也可证得解脱,达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居住在人间、不管人间事;唯有菩萨寄居人间,为众生离苦得乐而忙碌,付出他们的心力,使众生能解脱,这就是菩萨所当为。同样的肉体,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人,却有要做凡夫、有学做圣人者、有要出生为天神、有再来的菩萨之别。
又 manusya 衍生自 manas 亘凅屹((半音)(末那,即思考之意)之语根,即认为能思考者是人。动物只能意会,表示粗浅的意念,我们会胡思乱想,是由于左脑发达所致。人的右脑是影像储存区,打坐中会产生影像一直翻出的,那就是右脑的功用。人类在四百亿年的演进过程中,右脑的功能逐渐减弱,左脑日益发达,形成思考复杂、烦恼增多,离解脱的境界更遥远的后果。
认为能思考者是人,此想法见于八正道第二之「正思惟」。思惟要正,就是没有邪见、邪念。三十七道品里的八正道,是我们修行解脱的一个很好法门,另外如四念处,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或十二因缘观,不要小看小乘的这些行法,你虽然在行菩萨道,是要用智慧来得到解脱,好像不必修这些,因为以前已经修过了,今生读一下就懂了,也能做到了就好;若做不到,却说是菩萨,这是假的菩萨。《大般若经》里告诉我们,一位菩萨的心地、智慧是离不开这些小乘的修行,若是没有阿罗汉、阿那含,或斯陀含、须陀洹的境界,那这种菩萨是假的,虽然讲起佛法天花乱坠,然而所作所为看不见心清净,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是离不开心地的清净。
正思惟,是特别着重在般若(prajba,睿智)与意识问题,jba 是智慧,pra 是清净、近似智慧,有些英文是从古梵文演译过来的,像刚刚讲的 manas,把后面的 as 拿掉,就是英文的人man,梵文懂多了也许学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就容易些,西班牙语的前身就是梵语。英文虽较远些,但有些字根还是跟西班牙语相关连。
般若与意识问题,也就是由「正思惟」来想,为什么会轮回?要如何不再去轮回?就是要让心不与众生心相应,众生心在发作,不要跟他搅和,这样才有办法脱离三界轮回,这是从佛教的解脱观点所设定的正思惟。
8.阿修罗
阿修罗(asura狣年先),略称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法界之一。又作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等。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战斗一类之神格,经常被视为恶神,因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修罗道为六道、八部众、十界之一,天龙八部众是八种鬼神里面有一个是阿修罗。阿修罗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a 是不、也许,sura 是神、端正义。为何翻成不端正?因为他的斗争心、妒嫉心很强。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属战斗一类之鬼神,很有神通力,经典提到他们常跟帝释天(玉皇大帝)的忉利天天神打仗。阿修罗有能力一手举起八万四千由旬的须弥山;战败时,他们的身可化成很小、很小,比芥子还小,或遁入莲花的莲藕丝里。
阿修罗的神通变化无量,嫉妒心、瞋心很重,常被视为恶神。他看到你在修行,会来考考你,让你起瞋心。在大悲忏前面有一句偈语:「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当你突然间要发脾气,要想一想:是不是阿修罗来了?修行无论晴天、雨天、台风天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当然还没有究竟的人,台风一来,心就乱了,打坐打不下去,这是心还不净。要练到晴天也不必高兴,阴雨天、台风天也不需郁卒,不受外境的影响,虽说天地同根、万物同体,但不要跟它同根、同体,要划清界线,否则如何超出三界?你若没来由的想要发脾气,有可能是阿修罗在作怪,要能马上警觉,保持一个平常心,做不到就要修法去克服。有时阿修罗也当作是魔类,这里是当恶神。
毘那夜迦(vi
nayaka)一种天神,也会以各种情况来考你,制造顺境让你迷失。在《佛心经》的「佛心决定相」里,于顺、逆有六种毘那夜迦,让你产生六种不同的心态,顺境可以让你出名、发财、受大供养,最终迷失掉;逆境可以让你头昏、生病,没有气,修法不能修,障碍你修行。还没有到一个究竟,处顺、逆境都要警觉,顺境毋须高兴,也能障碍你修行。这毘那夜迦是另一类恶神,而阿修罗主要是让你生起瞋心、恶心。这些阿修罗道的,常与帝释天(因陀罗神、帝释桓因)也就是欲界天第二天(忉利天)的玉皇大帝争斗不休,封神榜这类的神话,内容亦非完全子虚乌有﹐仙与仙、阿修罗与天神的争斗不休,以致经典上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与阿修罗道战争的名词。
据《增一阿含经》阿须伦品载,其身形广长八万四千由旬,口纵广千由旬。有关阿修罗之业因,诸经多举出瞋、慢、疑等三种生因,《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大正80)则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1)身行微恶,(2)口行微恶,(3)意行微恶,(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诸善根。此外,阿修罗所持有之琴,特称为阿修罗琴。阿修罗欲听闻何种曲调,则曲音自然弹出。此亦阿修罗所具有之褔德。
据《增一阿含经》「阿须伦品」所记载,阿修罗身形广长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也有八万四千由旬,阿修罗与须弥山等高。其口纵广有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这嘴也蛮大的。有关阿修罗之业因,诸多经典举出,是由于瞋、慢、疑等三种为受生之因。瞋心与怀疑心有什么不一样?胡思乱想、疑东疑西了后,就容易生起瞋心。障碍来时,也会有这种情形,忽地冒出一个念头:某某人是否做了不利我的事情?若没有智慧,马上就钻牛角尖起来,开始胡思乱想了,大概是这样、大概是那样,愈想愈真实,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疑心病不灭,是连须陀洹都没有得到,还会沦坠的!只要初始的疑念一起来,就要看破它。
这里讲到阿修罗的瞋心与慢心,断三结是身见、戒禁取、疑心病,疑心病不断,连须陀洹的境界都没有。戒禁取还好些,身见是色身没有突破,能把脚痛、身体病痛忍受下来,把这个身体看成不是我的,到断了三结境界才是须陀洹,如果你这些都断不掉,疑心起瞋心,态度傲慢,乱发脾气,虽然你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有这三种毛病,顶多是做个阿修罗,阿修罗就是这么来的!
瞋心、慢心、疑心病不能有,要尊重众生、尊重僧宝,侮辱僧宝是很严重的事。你们天天唱诵皈依佛、法、僧三宝,知道是甚么意义?出家头发一披剃,是代表释迦牟尼佛,僧宝都代表释迦牟尼佛,不是你个人喜欢这位师父、不喜欢那位师父,都是你自己的无明!没有智慧修佛法是很辛苦的,一个不正当的念起就要警觉了,哪里还可以打妄想、胡思乱想下去?第一念觉或是第一念起,接着不能与妄想相随,这疑心病就起不来。身体不舒服,一定是有因缘,但也不能胡乱生疑心。尤其心不清净的人,真、假都还搞不清楚,胡思乱想、疑神疑鬼,那会想说佛没有在照顾你,其实是你不让佛来照顾了!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则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为什么会出生做阿修罗?
(1)身行微恶:行了一些小恶事。
(2)口行微恶:造了一些不是很严重的恶口。不是造很重的口业,乱骂、毁谤这是重罪,这里是属于比较微小的过失。
(3)意行微恶:意念上生出一些不算严重的恶念,并非想杀人、放火这些重大的意念。
这身、口、意三业,大错是没有,小错常常犯,是谓微恶。
(4)起憍慢:没修好,起什么憍慢心?要真是三果阿罗汉是有五神通,也还没证到漏尽通时,他起憍慢心还有点道理,我们凭什么要起憍慢心?比人家吃素多了十几年就起憍慢心吗?光吃素这样一个善行也解脱不了,有什么可憍慢的?心有一点灵通吗?能感知一些事情也未究竟,要憍慢什么?心还是没有清净!所以千万不要起憍慢心。
(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9)起慢慢,(10)回诸善根:这些都是和人比较修行境界所起的慢心。一个没有慢心的人,内心从来不跟人比,别人修得好是别人的事,自己修得怎么样是自己的事,有啥好比的?何况修行也不是自己说了算,端视你心清净到哪个境界?得到了什么果位?不是你自己自夸会如来藏、开悟了或怎么样了,是要取决于您的德行好不好?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三业清净的人不会去批评同侪、出家众,去批评出家众是罪大恶极,骂了一位在家居士较无所谓,顶多是结个相看两相厌的恶缘;骂了出家众的,那果报真是千万倍!
供养一位出家众,或是供养出家众里悟道的人,那可不得了!一碗饭供养他,你几生、甚至几百世荣华富贵,这一碗饭拿去施舍贫穷、没饭吃的,下一世他顶多多还你一些米;同理你去侮辱出家众,所犯下的罪业也很大,何况是侮辱到有修有证的行者,所犯下的罪业更是滔天。有因缘就多亲近出家众,没因缘就保持距离,何必去跟人搅和,天天犯身、口、意恶业,太没智慧了,要赶快诵经忏悔!
(4)起憍慢,(5)起我慢,(6)起增上慢,(7)起大慢,(8)起邪慢,这五个都是傲慢心,(9)起慢慢都是不好的,只有这(10)回诸善根,还有一点善根可以得到阿修罗的果报。如果是天神这些慢心会少一点,身、口、意三业也淡薄些。阿修罗所持有之琴,特称为阿修罗琴。阿修罗欲听闻何曲调,曲音自弹出,这是阿修罗具有的褔德。这与天神是一样的,思食得食,心想物至。在小五衰相现的时候,乐声不起,原本诸天音乐不鼓自鸣,要听天乐也听不到了。阿修罗听的虽非天乐,但他们的琴也可以弹出所喜爱的曲调、乐音。
阿修罗因业力之牵引,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即:(1)卵生,谓若于鬼道中以护法之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种阿修罗从卵而生,为鬼趣所摄。(2)胎生,谓若于天道中因降德遭贬坠,其所居之处,邻于日月,此种阿修罗从胎而出,为人趣所摄。(3)湿生,谓有部分较下劣之阿修罗,生起大海之心,而沈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此种阿修罗因湿气而有,为畜生趣所摄。(4)化生,谓有一种阿修罗执持世界,其势力大而无畏,能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此种阿修罗因变化而有,为天趣所摄。
阿修罗因业力之牵引,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即:
(1)卵生:谓若于鬼道中以护法之功德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种阿修罗从卵而生,为鬼趣所摄。
(2)胎生:就像人住胎十月后出生,阿修罗道也有胎生。若于天道中因德行有亏而遭贬坠,就从胎而生,所以我们人中也有阿修罗,譬如这个人好争斗,但有福报,有可能就是阿修罗。如果是从天道下来人间出生为人,要考虑到是否脾气不好?因为阿修罗是瞋心重,才会出生到阿修罗道。我们今生修行就是在断这个瞋心,贪心、淫欲心都包括在内,所以佛理懂了后,就是在修这个心,如果真是阿修罗来出生为人也不妨,正好可以好好的修心,这是人间阿修罗,从胎而出,为人趣所摄。
阿修罗虽然出生做人,其所居之处,邻于日月,日月在须弥山顶旁边高一点点。欲界天第三天的夜摩天,就看不到月亮、太阳的光,表示夜摩天比八万四千由旬还要高,所以看不到太阳、月亮的光;我们地球还看得到太阳、月亮,光也照射得到,夜摩天的天宫没有光源,但是他们本身会发光。
(3)湿生:谓有部分较下劣之阿修罗,道德行为更低劣的阿修罗,生起大海之心,水性大、波浪大而感召沈住于水穴口,白日于虚空中飞行,夜晚便回到水穴里,此种阿修罗因为湿气、水气而得以存活,为畜生趣所摄。
(4)化生:这是真正我们所讲的阿修罗,与天神一样是化生,死的时候从肉体里化一个形状出去。长期卧病在床的人,觉得生病很痛苦,吃了吗啡、麻醉了还好些,到了能脱离这个肉体时,觉得脱离肉体是很舒服的。有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剎那,反而觉得解脱、不痛苦了。
化生者谓有一种阿修罗执持世界,其势力大而无畏,连须弥山都可以举起来,骁勇无惧,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梵天王是我们这个小世界里最高的主宰,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三天里面最高的是大梵天王,再下来是六欲天、四大部洲、畜生道、饿鬼道以及须弥山最外围有铁围山的地狱道。大梵天王是统御我们这个银河系里的下劣众生,二禅天以上就超越祂的管辖范围了。在我们守的六斋日里,梵天王、帝释天的太子、四天王天都会下来考察,所以这六天我们都要守戒,就是这个道理。在还没有修到二禅境界以前,都归属梵天王所管辖。
阿修罗常生起战斗心、忌妒心,率兵众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虽常落败,但屡败屡战,因为瞋心永远没有办法平伏,瞋心恼人,阿修罗的苦恼就在此。此种阿修罗因变化而有,为天趣所摄。若把六道讲成五趣,阿修罗道就归到天趣,胎、卵、湿生就不在其中。阿修罗无论在何道,男皆丑陋,女俱貌美,应该是供佛、拜佛才得到容貌的庄严,但为什么出生到阿修罗道?因为妒心、瞋心太重了。
我们修行第一个要断瞋心,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断一瞋许汝证须陀洹果」,不要以为须陀洹没有什么,要证到须陀洹果也是不简单的,要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六尘境,与内心所起的境界,都没有罣碍,要不入流,要修到这样有多难?但证到须陀洹果,还得天上、人间来回七次,一次不是几千年而已,只是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就要九十三亿年,更何况二禅天、三禅天?不知要几千万亿年,要如此往返七次。所以我们学佛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今生证到须陀洹果,我继续从心里面再用功,证到斯陀含果,淡薄贪、瞋、痴;三毒淡薄了再继续用功,灭去身见、戒取、疑心病、贪、瞋这五下分结,虽然没有彻底断灭,但灭得差不多了的境界,就证到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就可以化起五神通,唯未断掉因果轮回,这细的病没有断掉,要到阿罗汉境界时,才有办法彻底的与众生划分界线,这时才是三毒断尽,才能成就阿罗汉道超出三界。所以今生能不能够成就?可以的!又怎么成就?要发大心!起而行!要从内心开始用功,不是祇有听课,回去后好好整理自己的一块心地,停止胡思乱想起,怀疑心起、打死它;瞋心起、照破它,这样才能够地地高升,何必去等待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要发大心,不要说我下一世再来,就当没有下一世了,今生好好的从内心里去做!
9.供养
供养(pujana朮介巧)),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别。据《遗教经论》记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属身分供养,又称四事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属于财供养。此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
我们天天讲要布施、要供养,供养是对上,譬如法师、出家众、长辈的供养,布施是对下,不能说我布施师父。供养师父,相对的师父的福德也会分给你,这样谁划算?不要认为供养法师,觉得自己功德很好,你去供养他,他还得把自己的修行功德抓一把给你,所以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供养他,不能抱着像是施舍的心态,虽然有的师父比我年轻多了,我照样还是要跪着,很虔诚地奉上供养,这是供养僧宝。
我们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要持恭敬心、谦卑的供养!现在几乎没这种机会了,从前能让你供养到一位辟支佛,那可不得了了!一供养后你的命运马上改变,在经典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些事例。譬如有一位辟支佛去化缘,祂长得非常丑陋,因皮肤上长了疥癣,有一位富家小姐看了就生厌恶心,不想供养这一位比丘,但是她的婢女倒很虔诚,端了一碗饭供养祂,婢女供养对了人,不久后她的身分就变了,嫁到富有人家,成了少奶奶,荣华富贵源源不绝而来,是一碗饭供养到辟支佛。
经典言,供养一百位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一百位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百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就算不依经文,就拿凡俗的势利眼、报酬率来算,也是供养越有修证的行者越好,得到的福报越多。但当然我们还是要有平等心,看到落魄的乞丐也要布施,不应只对上、不对下,然对于有修行、有修证者,要把握机会去种善根、种福田。
供养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或者是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的身分供养,例如义工出钱、出力的,即属于身分供养。供养后又发展出纯粹的精神供养,名为心分供养。
有一经论在论《遗教经》,所谓经论就是后人菩萨在批注佛说的经典。据《遗教经论》所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是属于身分供养,又称四事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这三种供养是属于心分供养:
不共心供养:不共心供养是声闻、菩萨的德行,不共于一般凡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供养,所以叫作不共心供养。譬如说菩萨能无所住而供养(无住相布施),不求一切福报的无执供养,而一般人就做不到这样。又菩萨有时供佛以自己身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又就一般供养来说,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量不一样,有的人看到一尊佛像,就是拜一尊佛像;有的人拜一尊佛像,他心里就把香花一束或香花一朵,化千万亿、无量亿,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心量就大了!一朵花你不会去幻化,一朵花供养一尊佛,你这心量太小了。在求大悲水的时候,要发起大心,同样一支香要化成千万亿,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虚空之间的佛你都供养了。不要小看这么一支香,你心量大供养就大、心量小供养就小。
无厌足心供养:心里一直要去作供养,永远没有满足、也不会厌烦;当然这是初基的过程。修到一个境界后,善事、供养都不想去做了,回归到寂灭,最是安静,再之后就要去行菩萨道,还是会去做供养。初学者更是要去做供养,去除悭吝外,还种无量福田。
等分心供养:初学者比较会有不平等心,譬如这位我喜欢我就供养,那位讨厌就算了,分别心很重。等分心供养,要有大家都有,供养的内容大家也都一样。若是这一位师父有名,供养五千,那一位是小师父,供养一千,你还有分别心,一律平等供养是在破除你内心的执着,不重老参、不轻初学,不要有分别心、有轻重,并非人有轻重,是你自己的心有轻重。
当然你对某位师父特别有好感,比较喜欢供养他,也许是过去世的因缘,但既然你今生学佛,要学平等观,要尽量平等,这是你内心修证的问题,与所供养的对象是没有关系的。或许你说我没有能力全数供养,那也可以降低金额平等供养,尽量大家一致。供养多少师父也不会在意,一百、二百他们也是很欢喜,并不会因此看不起你,但是我们内心的心量如何?
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这三种供养,都是不同的心量,代表你修到哪里!这三种供养是属心分供养。
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属于财供养,古代僧团都是依之办道。另据古代的戒律僧团是不能去赚钱,所以要靠信众的供养,同样也是给众生积福德、种福田,这些都是属于财供养。
此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赞叹供养是赞叹这一位法师庄严,更能够唱一些赞偈也是不错的,写一些心里面赞叹的话,这一类是属于赞叹供养。讲经说法是法供养,是要有能力对一些比较浅基的人去供养法,是谓法施。
礼拜供养是礼拜、顶礼,必须是你心里面,把这一位师父视同如佛一样顶礼膜拜。一般师父是不会让你顶礼三拜,都说:「一拜」,虽说一拜但我总还是拜三拜,他说他的、我拜我的,这是我们自己的心,不要人家说一拜,你就正中下怀一拜就好。他是谦卑,不希望你把他当作佛来礼拜,也有的人认为自己修得不够好,这一拜承受不起。其实我们的五体投地只有佛才能承受,有修行的人五体投地一拜下去,鬼神都不敢让你礼拜,它们福德不够,都赶快退开,所以对一般宫庙里的神像,如果你受了菩萨戒就不要去顶礼,要用问讯的就好了。
有些人观念不对,藉这个机会说明一下,在对佛菩萨供香、上香时,要举到眉毛的上面,不要让鼻子吸到香味。有的人当面平举,香的味道飘到鼻子来,都被您偷吸走了,举到眉毛上,是要让香烟从头顶飘过去。有个典故,有位出家师父去观赏莲花,护法神跳出来怪他:「你为什么偷香?」师父辩白﹕「我才没有偷香,那刚刚那个人在闻香,你不去骂他,我只是观赏莲花,你就骂我?」护法神说﹕「那个人是普通人,你是受了戒的,不一样!」受了菩萨戒,行为更要当心,香要举在眉间以上,不能闻到这香味,这是要供佛的!这是对佛、菩萨才这么举香,对一般的亡者、祖先只能放在胸前拜一拜;也许你对祖先、亡者心存恭敬,但要知道他们并不是成佛了,也不是菩萨,礼仪还是要与拜佛菩萨有别。
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它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
密教用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并有制定一套供养仪轨。关于这一点,我们修禅的或是修无相心密的,有时候觉得密教的供养仪式很繁琐,又要这样、又要那样,法器一大堆,坛场的东、西、南、北各角落都要特别摆设。像我们修心中心法就一概不必,心空就是坛场,多利落!从前元音老上师听完二祖说法后,觉得很相契,下课后就跑到寮房去见二祖,二祖问他﹕「何不修心中心法?」老上师犹豫﹕「心中心法是密法,密法仪轨繁琐,觉得不太适合我!」二祖说道:「修心中心法没有这些仪轨、不必设坛场,心地空就是坛场。」老上师听了就开始修了,心中心法是适合禅宗学人来修的无相密法。
一般密教不管是藏密、东密,都要摆设坛场,其实密教的仪轨还是有其意义。当你心地真的清净了以后,还是要回过头来学这些。你现在不喜欢的东西,不见得以后永远都不喜欢,所以不契合、觉得繁琐,是境界还没有到。你现在修空无,但是空完了、自己解脱了以后怎么办?还是要回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只是转个角度就进去了,要进入另一个金刚藏界或胎藏界时,还是要学这些,所以密教里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五方各有特定的颜色,坛城依法摆设后,五方佛、各部菩萨、金刚圣众都会现起如实的境况,你心清净了,才有能力见到并进入坛城的世界,一个超越人的层次的世界。
初时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我们建一个塔、一座庙宇作为祭祀的对象,称为塔供养。像我们道场建的这一座七层塔,虽然很简单,里面有佛像,也安置了一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顶礼、供养这塔,其功德无量无边。至后世,一般人对圣人或亡者亦行塔供养,除了纪念祖先外,建立一个塔庙供养菩萨或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小乘圣人,也是有福德的;亦有以其它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把所供养的东西转向法界众生,这些都是属于供养,供养是很广博的,我们下一堂课会继续更深入的解释供养。
(2005.09.10.
讲于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