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08.27.   第 15 讲(1)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续)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一)、前言

今天开始上第十四份的讲义,也就是《金刚经》的第十二分,等于是过了三分之一,已经讲了快二年。这一分的经文很简单,但是里面也充满了很多的解释名词,还有它的意义,昭明太子取为「尊重正教分」,这里的尊重是指有《金刚经》地方就是有佛在,天神、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后面也提到,凡是存放《金刚经》的所在都有佛在。尊重弟子的弟子,当然是指出家众,像佛子、佛弟子;这里面含着很多对法的尊重、对修法人的尊重、对讲法人的尊重,都全部在这里面。

上第十一分中,世尊再第二次较量有为相、无为相功德,若有人以此恒河沙数之恒河,其各各恒河之沙数已甚多矣,更何况各恒河中沙数。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数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不如持《金刚经》或仅持四句偈等之人所得福德为多,更不如以《金刚经》或四句偈等义理为人解说之人所得之福德。再次世尊阐述光有布施而无般若智,不能脱离一切福业,终得有漏之果,不能得出到菩提,更不能趋向如来菩提。

回想在第十一分中,世尊再第二次较量有为相、无为相功德,以恒河沙水中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世界,每一粒沙又是一个恒河,这沙数佛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多,如果以这么多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不如一位持诵《金刚经》或持四句偈好好修行的人,其所获的功德要大得多,因为一个是有为相,一个是修无为法。

若有一个人,还可以把《金刚经》或四句偈的意义向别人宣说,这个功德更大,可以自修还可以利他,这福德是更增长,功德是最大的,这是在第十一品之中所说的。

有形相的布施不是不做,还是要做,因为要广结善缘、要舍掉悭贪,然后我们要修《金刚经》里面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要修离四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发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最后不执着有众生可度!在过去的十几分之中,学了很多的佛法,《金刚经》的理念一直在告诉我们,学了什么法都不要执着、证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这么一路上来,真的能做到持诵、受持,受持是去做、读是依着经文在读,诵就要背诵,在这方面的行持、修持,为众生讲《金刚经》,又真的能够做到这三样,这功德是无量无边,是在第十一分所讲的。

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学《大般若经》、学《金刚经》就是要圆满我们的如来菩提,但是第一个要先做到出到菩提,初地菩萨一定要修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证到小乘的自我解脱,然后再往上就用六波罗蜜修证菩提道,尤其是《金刚经》里面常提到三个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三个主要度到彼岸的法门,来成就智慧,就可以证到如来菩提。所以能诵《金刚经》的人,当然最后就能够证到解脱的智慧。

本十二分中言受持正教、天人尊重,佛之清净法身虚空界,但无形无相,未为天、人、阿修罗等所见,不知尊重、供养。若有大乘经典如《金刚经》或四句偈等,有如佛塔庙,有佛应化身、庄严佛土,当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供养。此处世尊明白言出,有《金刚经》处即如塔庙,当为人天所尊重、供养。

第十二分中言受持正教、天人尊重,如果你真的受持《金刚经》,因为它是真正的佛法,不偏向于大、小乘,小乘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四句偈,大乘的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你都学了,就是戒律、智慧与布施,这福德都修了,能够这样去受持《金刚经》,就是真正做到正确的佛法,你也学到了;学到了以后,世尊明白告诉我们,有《金刚经》在,就有佛在,所以天神、阿修罗甚至于我们人都要尊重,还要供养。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观念,一般欲界天神的神通,不过四禅定的天神那么多,普通这里讲的天神,大概是指欲界天,没有到色界、甚至于无色界的天神,因为色界天以上,除了梵天跟我们比较有关系以外,再上去诸天都是自行修证、入定,因为梵天总管我们四大部洲,人类都是由梵天来管辖的。再过去的徧净天、少净天、光音天是属二禅天,二禅天以上的都是有须陀洹的境界与天神,这跟人间的来往就比较少,大部份在雨天曼陀罗华或者是供养诸佛菩萨的,大概都是梵天以下的这些天神,他们也还是在修行。尤其欲界天,他们对佛的清净法身,还不能够体会,而修大乘佛法的人,他可以感觉十方虚空都是有佛的法身遍布,心净就可以感觉佛的法身清净与衪相应。

为什么在第十二分会讲,有《金刚经》在就是像有佛在?《金刚经》虽然是指一部经典,不管是用过去的白毡或者是贝叶或者是其它的纸张所写出来的经典,变成有一个形相,这有一个形相,我们天、人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就把它看成是有《金刚经》在,就是有佛在,甚至于只写出四句偈的也是一样;有经典在就代表跟佛的塔庙一样,因为在古代建立一个塔、盖了一座庙,都是来供养佛,这是有形有相的佛。天神、人、阿修罗,以这有形有相的塔庙当做是佛、佛身或者庄严的佛土,因为有一个形相,他就会生起供养的心、恭敬的心。

我们道场有一部《金刚经》在三尊佛的背后,这并非是一个道场而已,虽然我们道场不像一个寺庙,但也是一个方便的寺庙,这一部《金刚经》也可以正式化成一个塔、一座寺庙,诸佛菩萨以外的天神、阿修罗、人都应该恭敬、供养,也就是等于是有佛住扎在这里。

还有一个概念,有《金刚经》在或者讲《金刚经》的地方都是成佛的道场一样的,听《金刚经》的、讲《金刚经》的,未来都要成就佛道,所以这个道场是非常殊胜,也应该受天、人、阿修罗等等的恭敬、供养。对于《金刚经》或者大乘经典,我们要有一个尊重的心,这是成佛最殊胜的一个佛法,要尊重!你拿到一部经,就要在内心里面很虔诚的把它好好放好,最好把它放在佛堂、佛龛上面,如果太多不好放,起码要放在书架上、放在书房里面、放在干净的地方,这是尊重经典,因为有经典就等于有佛在。

以大乘佛法来讲,虚空无处没有佛的法身在,但是我们以有形有相的经典来代表佛,这样去尊重经典,也就是心中有佛。有《金刚经》的地方、讲《金刚经》的地方,讲的人或者学的人,都是在有生之年好好用功,可以成就佛道,当然讲的人是佛菩萨的加持,代佛宣说《金刚经》、《大般若经》的义理,听的人也是为自己成就佛道而听。

每一部经典里面的圆融佛法,都可以让我们成就,一切佛都是从《金刚经》这部经典出来的。你把《金刚经》学好了,要能够去受持、要去做,如果光听不做,那也没办法,你要去受持;光说不练、光听不练,是没办法,教你要空四相也空不了;教你要布施以后,无住相布施,不要去罣碍;教你不要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样一直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内心就能够庄严清净,到最后就能成佛。

当然这个佛是初步的了解义理,也没有烦恼,还没有真正到释迦牟尼佛的这种果地佛,要学的还很多,起码你还没有神通,只有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习气毛病,但还是要再进一步的去学,尤其是后面的这些咒语、如来的咒语、手印、再增加定力、各种三昧,开发出四无量心、四无碍解,就是对于经典的义理能够讲、能够理解。四无量心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然后开始学很多的智慧,慢慢用功后才能像如来地的佛一样的。

这里《金刚经》虽然在讲成佛,这佛只是觉悟,如来有十号,佛仅是十分功德之一,做到内心清净了,但是,神通变化还要从别的经典去学;《金刚经》主要还在庄严、清净自性、断掉我们的习气毛病。第十二分虽然只有简短的三、四行,这里面的名词倒不少,没有出现过的名词,我们还是要解释一下,增加你的见闻,对名词的了解。

 

(二)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最后这一句,如果没有仔细的去解释,有时候你不了解「若尊重弟子」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弟子主要是指出家众、佛子、佛的弟子。刚刚讲的这一段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里面也包含很多的意思。我们先看第三段的解释名词:

复次,复次没有提出来讲,就是上一次讲到能够为别人讲《金刚经》,这福德胜过以无量无边的恒河沙世界七宝去布施,功德还要大的大。现在继续再讲《金刚经》的福德,所衍生出来的这种庄严,庄严经典、庄严道场的理念,上面提过现在又提出来讲,称做复次。

 

(三)解释名词

1. 随说

随说梵语anuvyavahara 狣平防向扣先,anu 是随,vyavahara是说,亦即由有「经」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是名为随说,也可说是随意起而说是经(金刚经)。

以后把罗马拼音与梵文都列出来,你现在要慢慢去看这些梵文、慢慢去习惯看这些,因为以后要学咒语,等一下教的楞严咒也要观想,一边观想一边念,你就可以入定。

随说,anu 是随,vyavahara是说,前面两个字是随,后面四个字里面有五个内含的字,就是说的意思。要怎么样开始讲经说法?都要透过意念,不可能嘴巴自己讲,嘴巴要讲一定要第六意识驱使它,第六意识要开始讲,要透过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之间的交换,把一些想法、一些思考连结起来,然后第六意识就叫你的嘴巴开始说,有一天能够打开你的心眼,可以仔细的去观想念头与念头之间的交往过程。

我们现在脑筋没有打开的,我想的就是只有一个念头,不是的!要知道第六、七、八意识间的运作,第八意识是根本的,你所学的、所要讲的或者你的佛性所感知要讲的,都从第八识的佛性发动,发动以后起了一个根本影相或者念头现起来了,然后第七识抓到它,抓到它就执着,就会现在心里面,你就嘴巴还没有讲,脑筋就现出一个念头,又抓住那个念头,就知道我要讲这个念头里面的意义。

有时候也不必有什么神通,你只要抓住这个念头讲出来,同学就会说:某某人讲的这一段,好像在讲我,我心里面的困扰,讲出来刚好正中下怀,解决我的问题!说法的人说:我没有啊!我不一定看到你的问题,只是看到我心里面的念头要去讲什么、就讲什么。心眼没有打开的,第六、七、八意识之间的交通,显现出来的念可能就看不到,你就是迷迷糊糊的,只有一个念头要讲就讲或者用想的,用想的看不到念头,只是用主观意念去想,我要讲什么?这还是用有为的心去想的,没有真正用你的佛性或者你的心性所感知的一种境界在想、在讲。

当然要演说的这种境界比较难,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要讲经说法,衪都要先入定,然后观众生因缘,他们在罣碍什么?要想知道什么?知道了以后,就请另外一位与会的菩萨或阿罗汉当主角去发问,上一次讲的佛法不可说,因为佛法到究竟以后,没有因缘其实不必起心动念去讲佛法,那为什么要讲?就是有人请法,有人有问题提出来,才开始对这问题来说法,究竟的佛法是这样,所以才有所请法,请法以后才说,就像我们《金刚经》第二分,须菩提尊者开始请法,菩萨摩诃萨或者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他要如何降伏其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心要安住在哪一个地方?这两个大题目,是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去做的,世尊之后才开始一分一分在演绎,应该如何来安住你的心?如何来调伏你的心?一直在阐释大乘的修行理念。

随说,亦即由有「经」而有「想」,有「经」是要讲经说法,一看到经典脑筋就像我刚刚讲的,第六、七、八意识之间的思想过程,然后你想,想是第六意识抓住第八意识;而没有修到这境界的,是用他所理解的来想,想了以后才开始说话,所以是有「经」而有「想」,一看到「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眼睛看了、有经了,你要开始思考,这事要怎么来讲?你的理解要怎么讲?想了以后第六意识开始叫嘴巴张开,于是刚才脑筋里面所想的那些意义,把它讲出来,在想与讲之间都有一种清楚的,你可以观照到的过程。若还没有到心眼开,在讲与想之间好像是一回事情,其实这中间有分段的作业,第六、七、八意识之间,都会有之间的一些互相起念、执着它、开口开始讲的三个过程;你能够这么去了解,由有「想」而起「语」,看到经文懂了以后,还是要经过想,想了以后才讲出来。

由「语」而有「言说」,是名为随说;语当然是嘴巴动,言说是一句一句连接起来的、大篇幅的这种辩证,把意思阐述清楚,这样讲起来就是随说。有的人说这里的随说,是有人问、你讲,像我们固定每个礼拜讲,你们礼拜六来听,有时有人问:四句偈是什么?你就开始讲!地点在哪里?不一定!也许在郊外,也许在哪一个地方,时间、地点、人物不确定,但是只要有因缘就要说。我们讲的是因缘,是人、事、物、地点,都是有因缘具足时,随经义而把真实法讲出来,让大家懂得,这样就是随说经典里面的一句一偈,甚至于重点仅在讲四句偈而已。

这边所提的四句偈,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都偏向成就果位的小乘四果;在经典里面提到这个偈,后面也有解释,有六个字一句的四句偈、有八个字一句的四句偈、最长的有二十六个字,印度的这种题材里面,又有一种就像我们的诗词一样,有五言、七言,每一首诗有四句,这模式是一样的。

随说,也可说是随意起而说是经(金刚经),刚刚讲的人、事、物、地点,有人问、你就讲,或者是固定的讲,像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一百多次了,才讲了十二分,当然以后整理出来,可以给大家一个完整的《金刚经》理念,这是修大乘佛法,成佛的一部重要经典。

 

2.世间

世间梵语loka 吐一,音译作路迦(发闽南音),即毁坏之义。Laukika 吁丁一,即世俗、凡俗之义,亦称世间,略称世。世间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此外,《佛性论》列举世间三义,即:(1)对治,以可灭尽故。(2)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3)有颠倒见,以虚妄故。

世间梵语 loka 吐一,悉昙音译作路迦(发闽南音),就是世间。世间有很多的意义,即毁坏之义,因为世间是有为形成的一个世间,里面有土地、有人、有众生这些,既然是因缘凑合而成的土地、国土或者世界或者是人,这些都会毁灭掉的,真正的世间就是毁灭的意义。诵《楞严经》、楞严咒里面有 loke-loke,loke 就是于或者在的意思,ka 变成 ke,变成 loke-loke,世间一切声闻僧伽,第一句话就是这样。

第二个梵字,是指 Laukika 吁丁一,即世俗、凡俗之义,等于是说我们世间里面比较通俗的习惯、生活这些,这两个字都可以当做世间。世间既然能够毁坏,它有基本的一种有为、有漏的形相,世间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被欲望所缠缚,色界被所修行的那种善境界所绑住,无色界是被心、感情觉受、妄想所绑住,所以每一界都有它烦恼的根本。欲界天跟我们人一样的烦恼无量、欲望无量;色界天还有这个身体也是烦恼,修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也有各个境界的那种执着,会变成一种烦恼,就会有果报;无色界就偏向于想、行、识,这五阴后面的念头、宿命通、因缘果报的道理以及心的神通变化。

若没有断掉五阴时,在哪一界就有被哪一个烦恼所缠缚的这种有为法,所有有为法都是有漏法,有漏就是没有摆脱生死轮回的,称做有漏;这一切现象都是属于世间现象。我们谈世间,又不去看这些意义,好像只有我们这个世界,但是仔细的去谈它,就有很多的涵意。把世间拆开来述说,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世」有迁流的意思,「间」也可以说是空间、间隔的意思,有空间就有人活在我们的地球上;所谓有天,在欲界天里面或者三十三天忉利天,在须弥山的上面;色界天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天界。若破了色身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心就进入无色界的境界。

世间有三界九地,九地就概括我们这个「间」,世间有过去、未来、现在与所要出生在人间、天上或者哪一界的天上,这是世间的「间」有间隔的意思。有的把世间想的小一点的,就跟我们的世界一样,这世界有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界有三界但有九地,九地就是五趣杂居地(欲界)、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苦妙乐地(三禅)、舍念清净地(四禅),再上去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总共有九地,这与世间讲起来是一样的。

世间与「世界」一语同义,世间也好、世界也好,包括有情众生与国土(器世间)二者,有情众生有解脱的、没有解脱的;没有解脱的是六道里面的,有解脱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有情,是我们一般没有解脱的人在讲的,这里有六道、还有我们居住的国土或者天神所居住的天宫,这都是在器世界里面。

此外,《佛性论》列举世间有三义,即:

(1)对治,以可灭尽故:因为它有烦恼可以灭尽、可以对治,有对治就可以灭尽一切的烦恼执着或者我的执着、法的执着,这是世间;如果没有烦恼、没有执着就没有世间,你还没有解脱,所以还有烦恼、有个性、习气,你要用修学佛法来对治它,让它能够灭掉,灭掉就成为阿罗汉或者菩萨、佛;这是第一个要对治,可以灭尽的。

(2)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一般人与圣人也是一样的,圣人是因缘感召起的念,但是他是清净、无黏的,我们凡夫甚至于天神,是念念生灭不止住,是不清净、是不静住,还有烦恼、还有执着在。

(3)有颠倒见,以虚妄故:第三个意义,比较迷糊的这些下界众生又有颠倒见,虽然天神也是有颠倒见,初禅、二禅、三禅的境界也是有执着,但是起码生在天界比较好,在人界或者畜牲界、饿鬼界、地狱界,这些都是颠倒所造成的,都是执取虚幻不实在的法。在《佛性论》里面说,世间有这三个现象。

又二种世间即指:(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2)器世间,又称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三种世间即:(1)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假名者,乃于十界、五阴等诸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2)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之世间。(3)国土世间,指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与界。

每一部经典都有举出它的意义,其实讲起来都是众生与器世间这两个主要的意义,二种世间即指:

(1) 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是在讲有情世间,有情是指六道里面的众生,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包括三界九地一切众生。

(2)器世间,又称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另外一个世间是器世间,是讲国土的。这里的器是可以涵盖我们有情众生的地球,别的世界是讲星球,我们都对外界讲星球,对我们这个世界讲地球,其实结构是大同小异,每个星球与我们这个地球的结构球大同小异,像月球也有泥土、也有风化、不风化的这些石头,结构都是大同小异,都是地大形成的。器世间、器界、器,都是在讲我们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或者国土。大略来讲世间有这两个,一个是有情众生、一个是器世间。

有的人用三种世间来解释,这三种世间其实是把众生世间,再加一个众生有什么烦恼?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再把它分出来,就变成多一种世间。三种世间即:

(1)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第一个就是众生世间,众生世间是一个假名的世间,是安了一个名相。学了《金刚经》,其实这种假名都不要去安上:「世界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就会有一个客观的心,去面对这些境或者这些人,都不会在意它,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没有这些众生?学《金刚经》就是在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安一个假名给它,不叫它这是什么名字?那是什么名字?都只是一个东西、一个形相在那里而已!不起心动念去执着它,它就是这样子!

无我相,是自己本身不要执着有一个我;无人相,没有另外的一个人或者是三个以上的众生相,要这样拿掉假名,你看这个人就不成一个人、看这些众生就不成为众生,自然就可以说:「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很自在的让它存在那里,但是不会去罣碍、不会去执着它,这就是不安一个假名上去;一旦安一个假名上去,这个人是张三、那个人是李四,也就现出你心里面有这个人的存在,这样就没有办法客观,学了《金刚经》要先超越这些名相,不要执着!

这里讲的,众生世间是有一个假名在,假名者,乃于十界、五阴等诸法上假立名字,各个不同。这个假名遍于十界,十界就是从佛开始,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牲、饿鬼、地狱,总共有十个法界。十个法界里面,上面四个都是已经解脱的圣人。

五阴,在十法界的圣人或六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之种种法上再假立名字,才形成各个不同。诸佛菩萨看众生,并没有众生想,衪已经做到了空四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假名。我们下劣众生的天神、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众生,因为内心有执着,就有假名的存在,才显现各个不同的一种境界存在那里,这是众生世间。

(2)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之世间:五阴世间就是五蕴世间,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形成的世间。色身肉体的五根面对六尘是色阴,你的感情领纳作用是受阴,再过来是想、行、识,这些造成众生里面的一种症结、毛病,主要是讲还没有破掉色身,或者是破掉色身,去掉身体以外还有受、想、行、识等蕴之毛病,诸佛菩萨就没有这些毛病,对于世间的众生或者一切器世间,都可以不执着有、没有,这样衪可以自在无碍!

(3)国土世间,指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第三种的另一个就是国土世间,是指器世间一样的,是为众生所依的境与界、所依的这个世界。

另据《华严经》举出三种世间,即指:(1)器世间,指三千世界,此乃如来所化之境。(2)众生世间,指如来所教化之机众。(3)智正觉世间,指如来能化之智身。

华严经》是世尊证悟以后,开始对菩萨所讲的一种华藏世界,里面也是举出三种世界,这里的世间就扩大了,因为衪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只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六欲天、四禅天、四空处,这是一个小世界、一个银河系。以华藏世界来讲,世间就概括三千世界,三千世界就是一如来所弘化的那么广的世界,也可以看成三乘十的九次方,那么多的银河系是一佛所弘化的,在同样一释迦牟尼佛或者毘卢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来讲,这里的世界就扩大了那么多倍,众生不是只有我们娑婆世界,还要包括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那边的众生与我们一样。阿弥陀世界当然跟我们不一样,阿弥陀世界是没有三恶道,但是我们毘卢遮那佛所弘化的这一个娑婆世界,与其它的世界一样的,都是有三恶道;每一佛的福报,或在因地菩萨修证时所发的愿不同,每一佛的国土、所居住的众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一样,我们娑婆世界或者毘卢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是有六道众生。

另据《华严经》举出三种世间,即指:

(1)器世间,指三千世界,此乃如来所化之境。

(2)众生世间,指如来所教化之机众:这里的众生世间,指三千大千世界中如来所教化的机众。

(3)智正觉世间,指如来能化之智身:如来化身主要都是要度众生才化的;毘卢遮那佛于每过一段时间就化一佛出现,才有过去一千佛、现在一千佛、未来一千佛,其实都是毘卢遮那佛清净法身所化的。

若没有这些融会贯通的知见,有时候我们会搞得很迷糊,怎么这个佛会跟那个佛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又是毘卢遮那佛所化的?过去拘留孙佛或者尸弃佛、、,其实严格讲起来,都是毘卢遮那佛本法身所化的。哪一众生修行于未来要成佛,其实与佛的如来法身相应,很多都是衪所化的。你看到经典,有千万亿佛的名号,都是同一称号,在还没有成佛以前,才有张三、李四、王五这些名相,一旦修证到心清净了,与佛菩萨一样的自在、法身清净时,也可以称号毘卢遮那佛,怎么千万亿都称号毘卢遮那佛?因为还没有成就才有分别,成就了以后,其实都一样的!大家的法身清净,这位佛与那位佛不都一样?只是要弘化时,衪会现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一种相、一个人的样子。

《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三世间就扩而大之,你要全部了解世间的意义,要有前面所讲的两种世界的说法,以及后面《华严经》所讲三种世间的扩大说明,到佛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

另据《华严经探玄记》所举,论及五蕴世间与众生世间这两个意义是一样的,当然一样!因为众生世间有五蕴身,所以同于五蕴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分类,只是一个正报、一个依报,其实讲起来还是一样,正报讲的是他的身,若出生做人,那就是人,出生做天神就是天神的身。依报的器世间,你是人,就居住在地球上,你是天神,是四天王天的天神或者忉利天的天神,就居住在须弥山上,是欲界夜摩天以上,到他化自在天,你就居住在欲界虚空的那个天上,离日、月很远、很远!为什么称为夜摩天?因为它离太阳、月亮太远,太阳照不到就没有光,又为什么它自己有夜呢?就靠它自己本身的光,所以称做夜摩天。

另据《华严经探玄记》所举,五蕴世间与众生世间同义。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分类系等于正报与依报之分类。而所谓「世间」,仅通用于迷界,「报」一语则通用于迷悟两界。更上去的天界离太阳更远,这些都是他居住的依报;如果是色界天的天神,到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这是更高的天,这些天宫是他的依报;一般讲依报,我们人有福、禄、寿,天神吃的、穿的都是一念之间,他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很自在!主要是在讲居住的地方,是谓依报。我们人不行,出生要活几岁是注定的,出生以后有饭吃、没饭吃,要几千亿财产这都是注定的,出生要有多少婢女?几个太太?有多少牛羊?这些福报都是依你过去世所造的因果而决定的,这些都是你的依报。

正报是身,不管是人的身、动物的身、饿鬼身、地狱身或者天神的身,这些都是正报,依报就有不同,天神所住的天宫就是它的依报,而所谓的「世间」,仅通于迷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正报,世间通于迷界是有圣人及没有解脱的众生,圣人也是在这个世界,阿罗汉居住在世间的很多,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的人、畜牲、鬼类众生、还有地狱众生。

「报」一语则通用于迷、悟两界,因为佛有佛的国土,是有祂的依报,是清净的庄严场(最胜光曜七宝庄严场),我们的依报是不清净的世界,所以「报」一语则通用于迷,就是没有解脱的众生,悟是已经解脱了,则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而声闻、缘觉有什么报?是得到清净的解脱,也就可以自在。

九种世间来自十法界,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以上为迷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以上为悟界)等合称为十界。其中除至高绝对(出世间)之佛界外,余者九世间均属相对界,还是有世间性,故附以世间之名,而称九种世间,因为还没有脱离世间,还在世间里面,虽然心清净了,但是没有得到真正佛的报土,成佛的才有祂的报土,也就是佛净土,我们一般人是进不到那里,如果佛要示现让你看祂的清净佛土,你才可以看得到,我们一般人都还是在这娑婆世界,或者是在天上,在这个银河系里面的世间。

九种世间是在讲九法界一样,所讲的世间有两种世间、三种世间,这范围的大小,是依经典所讲的对象来分,如果是光讲人,就是两种世间,分三种只是把我们人的身体与感情觉受、五蕴,加进去再分一个世间,变成三种世间,而在《华严经》所讲的,这世间就扩大到三千大千世界。讲到九种世间就是在讲十法界,即指佛界以外之九界,又作九世间,佛并不在这世间里面,因为佛是有真正的佛净土所居住的一个报土,那是真的清净。菩萨则是在我们这世间里面去度众生,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解脱不再去轮回,还是居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是离不开这个世间,所以称为是九种世间。

 

3.一切世间

一切世间sarva loka 屹楠 吐一,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言:「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所以一切世间均无常,不能久留。

一切世间 sarva loka 屹楠 吐一,sarva 就是一切,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是不清净土,为五蕴(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所讲的是人、众生、器世间的总称。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也有一段经文,言道:「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意思是不能得到永远都是这样,因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会灭,一切有为相都会灭,这个肉体也会灭,灭掉再改变其它的肉体形相,也还是一样的会灭,所以须臾变坏,总是不久,也许你说天神的寿命很长,但是在无量的时空之间,很快的飞逝过去,最后还是会衰败,于一切世间均无常,不能久留。

 

4.出世间

为「世间」之对称,出世间lokottara 吐人柰先,意为超世间,略称出世。梵文loka吐一(世间)+uttara珈柰先(超、上),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盘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据《华严五教章》之说,若以修道之阶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称为世间行,以其仅仅断除烦恼之故;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此四阶位之人既已了断烦恼,又断除「知障」;八地以上则断除「体障」或「治想」,称为出出世间行。另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记载,外道、凡夫之智,称为世间智;声闻、缘觉之智,称为出世间智;诸佛、菩萨之智,称为出世间上上智。

出世间为「世间」之对称,世间就是芸芸众生、还没有解脱的迷界众生所居住的,出世间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悟界。出世间 lokottara 吐人柰先,这是两个字去连接起来,loka 是世间,uttara 是超、是上的意思,连接起来中文翻译即意为超世间,略称出世,从世间里面超越出来,真正梵文的意思是超、上。

你们也可以顺便学习梵文,梵文 loka 吐一(世间) + uttara 珈柰先(超、上),是超出世间之意,简单讲就是出世间,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是悟道了,得到声闻、缘觉的悟境,那就是出世间了。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修证到了,是超越了世俗。世间若表有漏(烦恼、不清净的),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盘之法为出世间,菩萨法则是出出世间,是不住涅盘,不惧怕生死,是超越出世间。

佛法里面有世间法、也有佛法,出世间是佛法,若以修行的佛法而言,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还有因缘果报的现象;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灭去以前所造的烦恼因,或者因缘果报牵扯的业力,把它灭掉或者是不受它的影响,那就悟道了,则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皆称为出世间法。

据《华严五教章》之说,若以修道之阶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称为世间行,是聚居在世间,所以这不是开悟以后就不得了了,开悟以后内心还是乱糟糟的心不清净,仍然聚居在世间,世间就是有漏法,还是有烦恼。以其仅仅断烦恼之故,在初地是欢喜地,二地是离垢地,离了污垢,虽然离了污垢,但是内心还有烦恼心的起灭,到三地才是明地,心能发光;四地是焰慧地,才会产生智慧、断烦恼,焰慧地智慧无量时,才能照破一切烦恼,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此四阶位之人既已了断烦恼,烦恼障已经断了,又主要是断除「所知障」,烦恼障断了,所知障还没有断,所以神通变化还不能无量现起,八地以后就有了。 八地以上则断除「体障」是法身体的障碍,或「治想」是可以治理一切的妄想、烦恼,这样所知障也断、烦恼障也断,八地以上称为出出世间行,是为圣人、菩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Lavkāvatārasūtra),楞伽(Lavkā)是一山名,阿跋多罗avatāra是登陆、登入的意思,《入楞伽经》是在楞伽山里面所讲的一部经典。另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记载,外道、凡夫之智,称为世间智,声闻、缘觉之智,称为出世间智;诸佛、菩萨之智,称为出世间上上智,也可以称为出出世间智。我们讲到世间、一切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也顺便说明一下。

 

5.四句偈

本经文中所提四句偈是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相关的偈语。原四句偈为伽陀,梵 gatha丸卡,译作偈颂、偈,为韵文体之经文,凡四句组成之颂皆称伽陀,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

四句偈有(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称为阿菟咤阐提(梵 anustup chandas狣平泑云刡屹),即处中偈。(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称为初偈。(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称为摩罗(mala 交匡),即后偈。(4)以六字以下为一句之四句偈,称为周梨荼。

四句偈是第二次出现了,第一次出现是说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小乘四果的修证,这里我们再仔细的把四句偈的原义说明一下。本经文中所提四句偈是指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相关的偈语。

原四句偈为伽陀,梵 gatha丸卡,ga上面有一横是发长音,念ㄍㄚ - tha有h要出气,念ㄊㄚ - a又加长音,念gatha丸卡。四句偈译作偈颂、偈,为有音韵文体之经文,不管一句里面字数多寡不拘,凡四句组成之颂皆称伽陀。一般我们所讲的长诵,就像《金刚经》这么一直念下来,譬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就是在讲四句偈,或者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是四句偈,原来我们在前面所讲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在讲空身时,梵文应该也是用四句偈来说明它的意思,所以才变成四句偈。

有很多人只会讲四句偈的意义,但没有真正讲到《金刚经》里面所提到的四句偈,此四句偈是在讲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为小乘四果的修证道理,《金刚经论》有的翻做是《金刚心陀罗尼》这一部经典出来时,现在大家也慢慢的都懂了,《金刚经》所讲的四句偈即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现在我们要去懂这四句偈的本来意思为何?

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所以有混合体的,很多经文,譬如这一次有去参加斋僧大会的,颂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前面都是讲一段经文,世尊再重复这个经义,即是用偈颂的方式讲出来,这就是混合体的,长句再加上偈颂语。像《金刚经》就很少这样,把义理讲完了没有再重颂,不用偈颂语来说明那个经义,刚刚所举的那两组四句偈,也是经文里面的意思,不是再重复它的意思、用偈颂语再重新念一次,也是与长颂文一样的,都是在阐释里面的意思。。

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你把佛法作成四句偈,让人家能够懂得佛法的真实意,让他悟得解脱,甚至于悟得出世间智、出出世间智,那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所以古代的修行,都是简单的把佛法用四句偈来显现出它的意义,而你能够把它解释给别人听,其功德是无量无边。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言:「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我们修六度波罗蜜,是对自我修证,如果要度众生,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让他懂、让他悟得无上正等菩提,才是真实的波罗蜜多,假使你懂了,能够讲给别人听,你懂了就超越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真正度到彼岸了,是名真实波罗蜜多,真正的、确实的能够度到彼岸!

说明四句偈的内涵有:

(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八字一句然后连结四句的,这是一种体材,称为阿菟咤阐提(梵 anustup chandas狣平泑云刡屹),即处中偈。

(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称为初偈,是比较短的,更短的还有四个字、五个字。

(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称为摩罗(mala 交匡),即后偈,是比较长一点的。

(4)以六字以下为一句之四句偈:称为周梨荼,梵字是哪几个字还找不到,在原来的数据也没有写出来。

 

6.天

天梵语 deva-loka只向- 吐一,音译作提婆,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若指有情自体时,称为天人、天部(复数)、天众(复数),相当于通俗所谓「天神」一词。

天梵语 deva-loka 只向- 吐一,deva 为天,loka 是世间,是为天上界的世间,以后读诵经典常常会出现 deva,devarsi 就是天仙,稍微去熟悉一下,以后去念大部的楞严咒,才会慢慢的熟悉这些梵字语。音译作提婆,念成北京话的提婆,那就差太多了,念台湾音的提婆,还比较靠近一点。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天上虽然是天界,还是属于有轮回的,所以还是属于天世间。

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处定,这天界里面是比人还要好,比阿修罗道也好得多,比畜牲、饿鬼、地狱更是不用讲了,六趣是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而五趣是把阿修罗分出来归到天道去,不管是五趣、六趣,反正都是迷界的众生。

天趣、天道、天界等等或是指彼等所居之世界,这些天神所居住的世界;若指有情自体时,称为天人;天部是有好多的部属,单一位自体就是讲天人,天部、天众都是复数,是讲很多的天神,相当于通俗所谓的「天神」一词。

天之世界,乃于距离地上遥远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为四大天王(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等及其眷属之住所)、三十三天(忉利天,天主称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夜摩天(焰摩天)、睹史多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及魔天),合称「六欲天」,为「属欲界六天」之意。此经文处指天系指梵天以下,包括六欲天等天神。一般而言,虽楞严咒中有请二禅天天神来加护,但第二禅天以上天神,较不与人间发生往来关系,故于诸经中,甚少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然欲界六天之记述则颇为详备。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黄、黑等七种身色光明,清净微妙,无肉身(无皮肉筋脉脂血髓骨)等相,可随意变现各种长短大小粗细等形象。其发柔软润泽,其齿白净方密。其去来行步,无边无碍,缓急自如。两目清澈,久视不瞬。

天之世界,乃于距离地上遥远之上方,距离我们地球或者是四大部洲另外三个有人类的地方,而天界是在遥远之上方;由下向上,依次为第一天四大天王(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等及其眷属之住所,都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在东、南、西、北各据一方,在斋戒日都会下人间来考察人间的善、恶,与忉利天的太子一样,都会下人间来考察善恶)、第二天三十三天(忉利天,翻成中文就是三十三天,天主称释提桓因,即印度所谓的帝释天主,我们称为玉皇大帝)、第三天夜摩天(焰摩天)、第四天睹史多天(兜率天)、第五天乐变化天(化乐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第六福天、魔天;魔天是在第六天,你要超越天魔的考验,断掉淫欲心,进入色界天就要修梵行,若没有断淫欲心,是还在欲界六天里面,是受到天魔的管辖,没有断淫欲是在它的势力范围里面。)合称「六欲天」,为「属欲界六天」之意。

此经文处指天,系指梵天以下,不是高天的,包括六欲天等天神,梵天王是管理我们四大部洲的。在梵天王以上的、二禅天以上的,一般而言,虽楞严咒中有请二禅天天神来加护,但第二禅天以上天神,较不与人间发生往来关系,因为已经修行到一个相当的境界,故于诸经中,甚少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如果你有求于他,有一些天神慈悲心重的,也许他就会来人间加护我们。

第十二分的经文里面就讲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那么高天的天神不可能跑来人间,二禅天的天神在人类毁灭以后,他无聊才会再下来人间与地球结缘,采花摘果吃了地球上的食物,本来是会飞的就飞不起来,于是充当起亚当、夏娃就这么来了,慢慢的淫欲心也越来越重,男女根发起来,就又有男生、女生之别,人类后代越来越多就这么形成了,这是在《阿含经》里面所讲的。

然欲界六天之记述则颇为详备,这是在《阿含经》里面所讲的,看到有记载的我们把它列举出来。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黄、黑等七种身色光明,其光明都是清净微妙,无肉身(无皮肉、筋脉、脂血、髓骨)等相,没有我们这种实质的肉体,他们的肉体是非常的微妙,是会飞行的,可随意变现各种长短大小粗细等形象,天神的衣服只有几两、几两,身高那么大但是所穿的衣服非常的微薄,用凡间的磅秤来磅只有二两、三两、四两那么轻的,身体可以随意变化,其发柔软润泽,其齿非常的白净、四方、很紧密。其去来行步,跟我们又不一样,是无边无碍,缓急自如,走快走慢、要跨多远就跨多远都随他意。两目清澈,久视不瞬,不需要眨眼睛,不像我们凡夫的眼睛,看久了过一段时间就要眨一下,才能润滑你的眼球,不然就会干涩,他们都没有这些形象,我们稍微去了解一下。

天神所吃的都是意念食,想到什么食物就现出来了,这当然是虚幻不实在的,是意识吃就吃、吃了也饱了,这是饮食自在。这里虽然没有讲吃食,确实也是如此;一上生天上的天神,在天上享受荣华富贵,不能修行就是这样,要吃有吃、环境又好、身体又自在,也就不会想修行。我们人有病苦、有烦恼、有八大苦,才会想去修行。

欲界诸天仍有淫欲,其成淫事之法,夜摩诸天互执两手,兜率天彼此忆念,化乐诸天相互熟视,他化自在天则须共语,魔身诸天仅须相视。诸天之寿量竭尽时,必呈五种衰败之相,称天人五衰。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命将尽时所表现之五种异象,称五衰相。

在欲界诸天仍有淫欲,越高天的淫欲心越淡薄,第一天、第二天男女天神的行淫跟我们人类没有两样,只是他们没有排出污秽物,只有排出气,淫欲心在于气充满,气充满就有一种热恼,身体发热、心就烦要发泄。在第三天夜摩天以上的,淫欲心就越来越淡薄,其成淫事之法,夜摩诸天的男女天神互执两手,就心满意足了,热恼不见就没有了;第四天兜率天则彼此用心意念去忆念;第五天化乐诸天是用眼睛相互熟视,也就满足了,热恼起来男、女天神互相熟视,淫欲心就没有了,最高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则须共语,也就满足淫欲心了。第六天有他化自在天,是福报天,还有一天是魔天,是魔所居住的天界,魔身诸天仅须相视,用眼睛相视。

诸天之寿量竭尽时,必呈五种衰败之相,称天人五衰。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命将尽时所表现之五种异像,称五衰相。

通常分大小五衰相,大五衰相为:(1)衣服垢秽,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2)头上华萎,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3)腋下汗流,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于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4)身体臭秽,诸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于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5)不乐本座,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以上五种大衰相显现时,天人将死亡。

通常分大、小五衰相,大五衰相为:

(1)衣服垢秽: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铢是表示轻柔,古代廿四铢为一两,天衣是轻巧得很,此高贵华丽的妙服是非常的轻柔、是光洁常鲜,天神的衣服本来是非常的美丽,于福尽寿终、衰相显现之时,开始自生污垢、污秽不去。

(2)头上华萎:诸天众本来是宝冠珠翠、彩色鲜明,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萎缩、憔悴。

(3)腋下汗流:诸天众本来是胜体微妙,轻清洁净,于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

(4)身体臭秽:诸天众本来是妙身殊异,香洁自然,于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开始发臭了,从上到下一直发展下来、从外的衣服、到头上冠华、腋下、到身体,最后是心理不乐本座,开始不正常的发作了!

(5)不乐本座:诸天众本来是最胜最乐,非世间所有,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不想坐在天座上面,坐不下去了,是寿命快尽、快完了!以上五种大衰相显现时,是天人即将死亡。

小五衰相:(1)乐声不起,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2)身光忽灭,诸天众身光赫弈,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3)浴水着身,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但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4)着境不舍,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于衰相现时,取着不舍。(5)眼目数瞬,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以上五种小衰相虽已显现,如遇殊胜之善根,仍有转机之可能。

小五衰相:

(1)乐声不起:诸天音乐本来是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外面的这些天乐也起不来了。

(2)身光忽灭:诸天众本来是身光赫弈,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身体的光忽然灭掉、没有了,本来是身光赫弈,昼夜昭然,第二天三十三天大概是在太阳的旁边,月亮的光当然是比较不强,也是可以照到,夜摩天就月亮照不到,所以那边没有什么白天晚上,四大天王、忉利天就有昼夜,都是身体发光,而没有太阳照射是自己身体发光,夜摩天的天神更是自己身体发光,不必靠太阳的光,于衰相现时,身体的光也发不起来、不现了。

(3)浴水着身:诸天众本来是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就像莲花叶瓣,水是沾不到叶子花瓣,沾到叶子、花瓣就变成水珠或滑落下来,身体就是这样。于衰相现时,浴水沾身,水份就可以沾到身体了,停住不干,停在那里不会干掉。

(4)着境不舍:诸天众本来是欲境殊胜,本来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开,自然无有耽恋。于衰相现时,取着不舍,很执着这些殊胜的境界,这就是天神也会退转,世间禅定的色界天,也是一样会退转,都是以定来入定,虽然他们不执着这些,定中的寿命一万年、一万年的过去,因为慢慢会起念头、起烦恼,这里所讲的天神境界,还是开始去执着了!所以我们人刚开始修是很执着,执着人、事、物,执着身体的境界,慢慢修到对外境的人、事、物不执着,对内心的一切烦恼不执着,若是没有解脱,到最后又回过来去执着,那就是退转了!

行者一定要修到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心不退转,八地菩萨是心不退转,那时候才是真正不受诸天神衰相现时的现象一样,所以世间的定力是会退转,得到天神的果报还是会退转。再者你今生光做善事,生到这些天趣,也没有去了解佛法的道理,又怎么解脱?怎么看开心里面的各种执着?怎么断掉心里面的各种烦恼、习气、毛病?若不懂的这么去做,不知道众生与众生之间的因缘牵扯,又不去懂这些,没有办法彻底了解,像我们上面所讲的:观世界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把世界看成在那里但跟我没有关系,你没有去学到这种功夫,出生到色界天,禅定力衰退,还是会去轮回,要去了解、要懂得真正修学佛法是在学什么?

(5)眼目数瞬:诸天众本来是不眨眼,现在小五衰相,眼目也会眨了,本来是天眼无碍,普观大千,当然这里讲的是比较高的天,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这次在斋僧大会所诵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翻开来可以看到初地菩萨是第一天的天主,二地菩萨是忉利天的天主,三地菩萨是夜摩天的天主,四地菩萨是兜率天的天主,五地菩萨是化乐天的天主,六地菩萨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七地菩萨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八地菩萨是二禅天的天主,九地菩萨是三禅天的天主,十地菩萨是四禅天的天主,所以所有的天主也都是菩萨。

第一天的天主只是观一百个世界而已,而能够观大千世界则是比较高天的天主,一般的天神不见得可以看得到,只有菩萨看得到,在这里所讲的我们要稍微加以了解一下,如果生天的人真的就有天眼通,那四禅天产生天眼通又是如何?没有那么简单的!照道理来讲,天神没有什么大的天眼通,但是他身体可以飞行、眼睛可以远看,像千里眼能看几千里、几千万里,那是可以的,可以看一个银河系的世界已经是不得了了!那种看几千万里倒还无所谓,或八万由旬可以看得到,或者是八万由旬的两倍、三倍、十倍都可以看得到,那还是在我们娑婆世界里面!

第一天的天主可以观看一百个世界,一百个世界有一百个银河系,这个量就大了,一般的天神没有这种能力,这里所讲的可以普观大千,或许是没有写清楚,我们还是把它提出来讲,但是我给你们解释的,能够观大千世界则不是一般低天的天主,应该到第五天、第六天左右了,但是只有天主,天神是不见得有。当然化乐天的天神,若修证到识阴魔相就会变化,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他不变,但是他以化乐天这些天神所变化的,把它拿来当作他的天界、天堂或是什么的。

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在小五衰相就是他会眨眼睛,眼目也会眨了。以上五种小衰相虽已显现,再下来就是大五衰相,如遇殊胜之善根,仍有转机之可能。有的天上的天神也要去结善缘,譬如以前有一位天主,他知道寿命尽了,他有神通知道要去轮回,要轮回到哪里也不知道,知道要死了,他就跑到人间来求释迦牟尼佛度他、他不想死!世尊慈悲的答应他,教他把眼睛闭起来,然后跟着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他的识神闪神顿了一下!同时在某一个地方有一只小鹿就出生了,识神顿了一下又回神过来,那一只小鹿出生以后就死掉了,于是他摆脱天神去出生到畜牲道,因为他有善因缘,还好他知道跑下来求释迦牟尼佛,这是遇到殊胜的因缘,他又去做天神了,而且做了天主,这是善因缘。

很多天神若碰到哪一位佛下生人间,并且有这种善因缘来人间求法,他也可以永远的住在天上,这是殊胜之善根,仍有转机是该死不死,跟人一样,人的寿命有时候该死,碰到善因缘他就不死,如果没有善因缘就依照你的宿命,该死就死了,依报是几岁就几岁。今天就讲到这里!

(2005.08.27.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