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
5.07.23.   13 讲(9)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续)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3.「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每一分论述的主题看似独立,其实前后常互相呼应,例如第四分的第一段是与第六分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相呼应。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处无有一法可学、无有一法可得;而第十分到什么是庄严?「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承接第九分的修证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内心清净是庄严,没有清净是不够庄严,从表面的清净引入,到断尽内在的习气毛病,那是真庄严,也是真正的庄严佛土。先天外表的俊美或后天打扮整洁整齐,这是表面的庄严,远不及内心完全清净且证得阿罗汉果的真庄严。

到底自己内心清净了多少?自己心理有数。比方说家里或道场随时可能有障碍会发生,这时内心不够庄严的人,受外在因缘的影响,往往开始起哄,被利用来考验家庭或道场的棋子;但内心清净的人,不管外面是晴是雨,都能平静如常,这是真庄严。我们出这本《楞严经五蕴魔相解说》也有许多障碍,开始发行流通后,马上有因缘反射回来,道场就净空了,之前养病挂单的、有缘、无缘的都做鸟兽散了。这些人生病心不清净,有障碍时更是受到影响,虽说在不同层次的众生聚集的环境下,心不够清静的难免会被影响,但若把持不住而跟着起哄,就要自我警惕是不是修得不够好?

所谓庄严者是清净断尽内心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等毛病。修行无它,佛法、心地法门都是在讲修心,自己有什么毛病?自己要反省!内心的清净程度要依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一步步的往上走,真正做到庄严。菩萨与阿罗汉是不一样的,菩萨不在庄严、不庄严间起分别。菩萨要度众生,有时候没办法像阿罗汉般一刀两断、当下直入彻底清净内心,永远住此庄严清净中;但菩萨可以产生六神通,依着种种因缘,说是演戏也好、假藉因缘度众也好,在真真假假中随着因缘去应作。第十分的第二段讲菩萨摩诃萨,虽然在行庄严佛土事,但不要执着此庄严佛土相,做完了就放下。

今天要讲的第三段,是之前也提过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接着是很重要的经典句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听到这句话就悟道了,悟是悟,但内心一下子做不到彻底的庄严、清净,还要潜默将养、认真修了十五年,理事圆融后才广开法筵度众。世尊在每一分中所教的法,都不离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不离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现在我们要怎么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运用在修行上来生起清净心呢?

世尊刚开始讲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度十二类众生,度了十二类众生入无余依涅盘,最后又说:无有一众生可度,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我们要无住相布施,无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行了布施也是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与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的道理一样。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亦然,我们修六波罗蜜,做了很多波罗蜜工作,都是为了要让我们生起清净心、庄严自性,要让我们像一位菩萨摩诃萨。然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学,我们学一切法,对于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境界,也一样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般若波罗蜜所讲的,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总之,对于世尊所教导的一切法,都要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种心去对待﹗

一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使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法,也是一样无一法可得。离四相、空四相,而没有离四相的法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不能离、也不能即,有离、有即都不对,这也是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菩萨摩诃萨以生起清净心为目标,生起清净心就要做到庄严佛土,而最彻底的庄严佛土,就是要获得第十分最后一段所讲的,非是大身的清净法身。《金刚经》从第二分后所开演的一系列法都是头尾呼应、息息相关的。《金刚经》言简意丰、结构紧密,是几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真懂《金刚经》,就等于懂了《大般若经》,与懂了《心经》,也等于懂了《金刚经》或《大般若经》是一样的道理。

上段既然佛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为庄严佛土,不执取表相庄严佛土,亦不执内心清净的真庄严佛土。由此义故,佛说大菩萨应像这样去修,应这样去生起清净心,做了什么该做的事,不应去执着诸法。最后世尊再回到现实的人间来,指出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住于色相而生其心,同样也不应该住世间一切声、香、味、触、法生心,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上一段,既然佛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我们严饰佛堂,供养顶级香、花,表达礼敬诸佛的赤诚心,这是要做的,但这还只是表面的庄严佛土;不执取表相的庄严佛土,内心清净,修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清净内心的过程,就是往庄严佛土的路上前进。但无论表相的庄严佛土也好,内在清净的真庄严佛土也好,不管做到了或正在做之际,都不要去执着我做了多少?能做尽量做,做了就不要去执着、罣碍我在做什么?譬如对道场的付出、对佛教的护持等,每一天都在做,做了后又不去想,一想就有所住而生其心,就不是菩萨摩诃萨,就不能够自在,做归做、做了就忘记是最好的。

智慧高的人,听了一句话就可以做到,智慧差些的,听了十几年也做不到、甚至还退步。因缘来了,就是考试的时候,考试要考得过。地前菩萨或地上菩萨要不退转,多大的障碍都要往前走,就是医院手术刚完了,也照样爬起来再去弘法,这就是不退转(位退转、行退转、心退转这三不退转);要不退转还真不容易,阿罗汉不来人间受生,都还达不退转位,能位不退转是真已经证得有点样子了,是十住位的第七位(不退住位)了。我们天天在人、事、物间应接,也知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却为什么还修不好?就是没有发起要生清净心,或者已经发起要生清净心,却还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当然对境会乱、会退转。一般退转是无可厚非的,不用太在意,很多考试没过的人说要忏悔,那也不必﹗无论做对、做错都是因果,错就错了,心平气和地承受后果就是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道理懂了,就要尽量撑着不让自己退转,尽量不执着内在的烦恼为烦恼、不执着肉体的苦痛为苦痛,由降低在意的程度,慢慢做到不在意。

由此义故,佛说大菩萨应如是去修,应如是去生起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我要断尽内心的妄想习气,要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这三结,断掉对身体的执着、不去守不是佛所讲的戒律、不乱起疑心病,比方说冒起一个念头:最近不顺,是不是祖先的风水不好?这念头一起就要把它打死,不要尾随流转,猜测祖先的风水不好、或怎么的?不要有疑心病。

修任何法一入门时,要断疑生信;《金刚经》后面的偈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是很好的偈语,最好背起来。「断疑生信」,疑心病一起来,立刻打死它,譬如怀疑这个人要害你,打死疑心!真的要害你,也不能有这疑心病;那个人做了什么事,是冲着我来吗?不要有这疑心,人家不一定对着你。疑心病一起,马上把这念头打死,不要让它有继续发挥的余地,把心封死掉,如此你会修得不好、不能清净自心?不可能的!你就是太纵容它,它起一个心,你就被它牵着鼻子走,胡思乱想、相续生心,这不行的!

断三结、淡薄贪、瞋、痴三毒,断五下分结的身见、戒禁取、疑心病、贪、瞋,控制这五个毛病的微细、微微细的习气,当然是还未能彻底永断,要到阿罗汉的境界才是永断三毒。一切皆由贪、瞋、疑而起:疑,我们方才谈到了;贪,是你的欲望,受到财、色、食、名、睡种种,或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所引诱,你抵挡不了去依附那个缘,才会迷糊掉;瞋,我们都有一个老大心态,对上不如意时,只得摸摸鼻子:我职务比你低,没办法!对下不如意时就发作:你是下属,竟忤逆我?要知道一切因缘无风不起浪,一定有因、有缘正在炒作,才会有事发生!要学习怎么去控制瞋心,把逆境看成考验,由上而来的不如意也好、由下而起的不遂心也罢,都能坦然的承受,不要被一些因缘果报的假相所迷惑,这样就能清净。当然道理懂是懂了,潜在不清净心的种子还在,境界来了或身体比较疲劳时就要发作了!最亲近的家人、尤其是夫妻间最容易发作,为什么?因为太亲近、没戒心,不小心宣泄出来,反正夫妻没有隔天宿仇,也就算了!其实这就是不清净心还没去掉,要警觉!不要让这种心发作!

大菩萨随时要警惕,要生起清净心,不应执着诸法,诸法在这里是指所有你做的事情。善事也好、恶事也罢,都不要执着。做错了,以后当心莫再犯,已经错的,总有机会受报的,届时坦然承受就是了!因果不能不发、不能不受报,哪怕证到阿罗汉、佛的境界,还是要受报。只是修得好、心清净者,于受报时不起瞋恨心、不起再造业的心,能够坦荡荡的去承受。菩萨摩诃萨要生起清净心,断三结、淡薄三毒、断五下分结,甚至于阿罗汉的断五上分结(色界结、无色界、掉举、慢、无明),或永断三毒,这是真的得到了清净心,清净心得到了就真正的庄严佛净土了。

最后世尊再回到现实的人间来,指出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住于色相而生其心。色相包括一切有形、肉眼得见的物质,好看的、不好看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不要在这上面去作文章,同样的也不应该住于世间的一切声、香、味、触、法上生心。须陀洹的境界就是在做这项工作,也是清净内心、初步的在庄严佛净土。菩萨摩诃萨对于六尘境不应该生心,要能不入流!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是从须陀洹学起的,甚至于从欲界天的天道善行学起,脚程快的就进入修心的境界,走得慢的停留在行善布施的阶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行善救灾;哪一天因缘成熟了,就会开始进入清净内心、庄严佛土的阶段。你们现在已经在修心了,修心修的快还是慢?方向对吗?是不是从色、声、香、味、触、法下手?下面就是在讲最初浅的修行。

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一阶段者六根门头面对诸尘境,见、闻、嗅、味、触、心性等仅让其自性现其境,觉知后不起心相应,只有觉知,没有生起妄心、习气、心病等心意相应。见性,见一切色相仅是色相,不要有好相、坏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色生心;同样闻性,闻一切声尘仅是声尘,不要有顺耳、逆耳想,这就是初步不住声生心;嗅性,嗅一切香臭之尘仅是香尘,不要有香、臭、刺鼻、呛鼻等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香生心;味性,舌根接触一切味尘仅是味尘相,不要有酸、甜、苦、辣等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味生心;触性,触知一切物相仅知是物相,不要有软、硬、坚实、冷、热等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触尘生心;心性,对于五尘相仅知是五尘相,不起分别心,就能没有好坏相、顺逆耳、香臭味、酸甜苦辣、软硬坚实冷热等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色声香味触生心。修行初步阶段就是在做这件事。

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一阶段者六根门头面对六尘境,你的见、闻、嗅、味、触、心性的真如都是发挥它的作用,仅只让自性现其境,觉知后不起心相应,只有觉知没有生起妄心、习气、障碍心病等心意与之相应,是第一阶段要做的,也就是我的觉知,依六根面对六尘境的时候,见、闻、嗅、味、触、心性这六种真如性,它都会如其本来的功能去认知,这是色相、这是声音、这是香臭味、这是酸甜苦辣的味道、这是软硬坚实、冷热外物的感觉、这是我起心动念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妄想、知道真心等等,只要让它发挥真如的功用就好,不要有第二念!

《金刚经》从开始就在讲这些道理,现在正式提出来了,怎么做?见性见一切色相仅止于是色相,不要有好、坏想,这就是初步不住色生心。眼睛看到这个人就讨厌,我今生跟他也不是很熟,为什么讨厌他?也许是过去生所熏习的,知道了,就不能再有这个心,再难看、再不喜欢,见到了也要笑一笑、打个招呼、问个好,不要说我不喜欢这个人,看到他掉头就走,这样要住色不生心也难了!知道这个人向着你或者不向着你,跟你合得来、合不来,长得漂不漂亮、帅不帅,反正人就是人,看了不必去分别。喜欢的人天天都希望有他的消息,不喜欢的听到了就要生气,何必如此?何苦分别心这么重?这些都是住色生心,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了。他的动作你不喜欢、他的做作你不喜欢,看在眼里就好,为什么要批评?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有分别心!看是看了,让你的见性看到东西就好,不要再生分别心、好坏想,这样心才不会乱动,第一阶段表面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所接触的外尘境都看不开了,永远都修不进心眼,修行怎会有进步?更别提不住于第二阶段的神通异能而生心了,神通异能那是更难断、更难转﹗

菩萨摩诃萨所生起的清净心,第一个是善心、虔诚的心、第二个要有须陀洹的心、第三个要有斯陀含的心、第四个要有阿那含的心、第五个要有阿罗汉的心,五个层次,你在哪一个层次?须陀洹是五根对六尘境都不动,眼睛看了,好、坏照单全收,不加分别。做到了一根清净,其它五根也应该都清净了,这是《楞严经》里所讲的,因为我们五根都是同依附在阿赖耶识上,我们的六自性真如,也同样在阿赖耶识上,任一根清净了就代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已经清净了,既然眼睛可以照单全收,我的耳根也一样,好话、坏话也都能入耳无碍。六根中你抓任一根来修,清净了!其它五根自然也都清净,不会有眼睛修得清净了,耳朵还听不顺耳的情形。

《楞严经》里讲的二十五圆通法门,六根、六尘、六识加七大,任一门都可以依之而修。六根,你抓一根出来修,一根清净,其它五根都清净,其实眼根清净就是第六意识清净,就是意根清净,最重要的是意根清净,眼、耳、鼻、舌、身在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时是无所谓的,会有所谓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太强,你自己要捡择。这里讲六根真如性的功能、六自性最重要的是心性,心性里夹杂一个分别心,第六意识有分别、了知这两个功能,分别是你的习气,讲好听些是分别事物的真相,这是什么东西?这人是某甲、这人是某乙,分别心特别强的,某乙我喜欢、某甲我不喜欢,这就是你的习气在发作,也是第六意识的毛病。了知了、分别了后,也不要把你的心病加上去,要让眼睛的见性见一切色相时,止于色相,不要再有好、坏色相想,这就是初步的不住色生心。

若不修见性,要修闻性,耳根最圆通,也是可以!同样的闻性闻一切声尘仅是声尘,不要有顺、逆耳想,这就是初步的不住声生心。从耳根下手也可以,不要光听「观音法门」,全身气充满,说我在修心,但人家駡了你后一肚子的气,两、三天都吃不下饭、很在意,这就是没有做到不住声来生心,不是只有逆耳的要当心,连顺耳的也要警觉。

从前有位师父,修得差不多没分别心了,徒弟就考他,师父:「所有的师父我都观察过了,他们修得当然都很好,但师父您修得更好!」这师父一下子失去警觉性,心里一高兴就大笑了十几声,被徒弟考倒了,考什么?「你修得更好!」听起来多舒服?一动心就是住声生心,又怎么能生清净心?人家夸你好,要嘛表面笑笑、不动心!要嘛根本不必有反应,就是这样子!人家要是批评你不领情,领情?领情就动心了!我修第一关的清净心,还没有到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菩萨摩诃萨为了度众生,有时心不清净也要自在,我现在修自己都来不及,大菩萨还做不了,要赶快修小乘的罗汉果,清净佛净土才是最重要的!心能够清净后,才能想要怎么来度众生?再进一步的磨练!这里都磨不好了,怎么去讲经说法?怎么去应接无量无边的善恶众生?这不是简单的事情!

闻性,闻一切声尘仅是声尘,不要有顺耳、逆耳想,比方说看政论节目,听了不顺耳的也不要在那边跳脚,人世间往往如此,指鹿为马、积非成是,还争得振振有辞。其实电视台各有政治立场,所谓的名嘴讲了不符合立场的话,广告就没了、抗议的电话也马上涌进来,他们也是为了几千块的车马费在演戏,他们难道不知道是非吗?你别天真了,不要住声尘去生心,修行就是要如此。

嗅性,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就比较敏感。就拿点香来说,这是泰国香、那是尼泊尔的香,这香味比较自然,那个太浓呛。还有报纸报导,说哪一种香可能会致癌,不用那么在意!生死有数,该死就会死,有些不抽烟的人得肺癌死掉,有些老烟枪抽了一辈子,也没得到肺癌,命运不单只外在的缘,要有那个因,才会成果!所以不要住香生心,闻到香味时不必觉得好,闻到臭味也不必觉得难受,换个角度想,偶而闻一下臭味,有时候可以醒脑,就像臭氧,它可以刺激你的呼吸器宫,让你得到足够的氧。

我的鼻子已经没有什么知觉了,点一般的香是闻不到的,太香了才会闻到,也是一味性,香、臭都有点不分。嗅一切香臭对香尘仅是香尘,不要有香、臭、浓、淡等相想,这就是初步的不住香生心,当你修到第二层次见性开的时候,另一世界的香、臭你都可以闻到。有一回以前的一位女同事来道场,在四楼佛堂,她问我:「张老师,你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我说:「没有!」 她说:「我怎么闻到有一股很香的味道?」我回答:「大概妳跟法尔有缘,给妳信心,妳要认真修行!」第二阶段心眼打开时,香的、臭的,别人闻不到,就你闻得到。这臭味哪儿来的?是有一些非人,有溺死的,或生活在阴暗的臭水沟里的,就带着一种味道,当然一般人是闻不到!

若真修到平等观,色、声、香、味、触、法都平等了,即便是毒药也不成为毒药了。所以有人在释迦牟尼佛饭里下毒,祂吃了没事;达摩祖师也曾被下毒六次都没被毒死,第七次还是借机假示圆寂,其实也没真死,因为衪们贪、瞋、痴断尽,修到内心彻底清净了就能转境,毒药也等同没有了,更别提一般人所谓的食物过敏了。

在道场看到许多有毛病多的人,叫他吃这个,不行,我吃了会胃寒,叫他喝那个,不行,鼻子会过敏或身上会发痒,反正几乎没什么能入口。这里我要告诉你们,想法多、禁忌多就代表业障重。只看一个人过敏性有多少、执着有多少?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业障有多重?不讲修行,就讲身体好了,一个人的身体本来就会抵抗外来的东西,无论好的、坏的,细菌与否,只要有异于身体的,都把它当成敌人来攻击,这叫做过敏。譬如你喝牛奶会过敏,为什么别人不会?你要有智慧去训练,我饭后少喝一点,试一次、试两次,几次后慢慢增加量,到最后肠胃就适应了。不要对一个食物有反应后,就连相关的食物也敬而远之。过于自我防卫,在业力上来讲,就是业力太重、看不开了!没有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味性舌根也是一样,接触一切味尘仅是味尘相,了知就好,不要有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强烈分别心,喜欢酸的就无酸不吃、喜欢甜的就无甜不欢,这也太偏激了!五味养五脏(心、肝、脾、肺、肾),最好能保持平衡。对于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吃的人,此强彼弱,身体一定不会健康!例如酸是益肝,食酸易生津,津液内溢而强肝,但酸吃多了会造成肝太盛,肝木过盛则脾土受克,就会影响到脾;其它如甜味益脾、苦味益心、辣味益肺、咸味益肾,五行以中和为贵,过与不及都不好。不要偏向哪一味,你特别喜欢吃哪一味,就有一脏器过盛,另一脏器偏弱。所以依照自己身体的需要和四时的变换,该吃什么就吃什么,搞不清楚的人就干脆别挑拣,端出酸的我就吃酸、拿来甜的我就吃甜,苦茶虽苦也硬着头皮喝,反正什么都吃一点,浅尝即止,什么都不吃过多,这就是初步的不住味生心!

再来讲到触觉性,我们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触觉性触知一切物相仅知是物相,或触知到温度仅知冷热就好,不要有软、硬、坚实、冷、热等相想,这就是初步不住触尘生心。夏天来这边打坐,如果没开冷气的话,快四十度了,前几天台中班有一位学生来这边,自己精进打禅三,在蒸笼里面打坐,也是考验他的耐性。其实能够流汗也无所谓的,正好修心!看自己是否住热生心?或住冷生心?又或睡觉的床铺,是否硬的嫌太硬、软的嫌太软?当然修行人睡木板床铺、榻榻米是最好的,就是老骨头了也不变形。像坊间的水床、柔软的弹簧床,久睡对上了年纪的人都不适合,但偶尔在外做客,睡一下也不妨。不要人家好意让你睡上好的软床,晚上你就偷偷的睡地板,或要求换一个,不要太在意这些,这都是在修你的心,当身体接触到外物时,是否能不住触尘生心?

前面这五性都是回归到第六个心性,心性里有第六意识在分别,好不好?有没有符合舒适的原则?都是你自己在分别,若不能把第六意识的分别破除,前五识不会修的好,要能把第六意识管的死紧,让它一阵子发挥不了功用,分别心就会慢慢淡薄下来。这是要短兵相接、肉搏交战的,不把心打死,你就输了!要狠下心来把它压死,不通商量,别和它讨价还价!

很多人有这个经验,打坐的时候有两个心,一个想换腿、一个说不换,一个说该换腿了,受不了了!一个说不能换!今天一定要忍,两个心在交战!真、妄心要分清楚,太容易投降的,第一阶段的五根对六尘境就会修不好。关键在第六意识的心,我们现在不是在讲第六意识的分别,而是在讲第六意识的心,这个心可以感知诸外境,第一个层次是感知见、闻、嗅、味、触、心性等,仅让其自性现其境,而由第六意识来分别好坏,这是你的习气,若没有分别就回复到清净自性的第六意识,只知道了知,这是色相、这是声尘、这是香味、这是酸、甜、苦、辣的味道,这是软、硬、坚实、冷、热的外境事物,只是如此了知,不会去去生好恶的分别!了知是你的自性,至于好不好?喜不喜欢?那是你的习气、那是假我。

心性对于五尘相仅知是五尘相,不起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能没有好坏、顺逆耳、香臭、酸甜苦辣、软硬、坚实、冷热等相想,若不加以控制第六意识,它就随着这些尘境在起分别、生执着、迎欣拒厌,这第一阶段的不入六尘境就修不好,没有破掉色身、没有破掉第六意识对六尘境的执着,也进不了须陀洹的境界;即使修到须陀洹还是凡夫境,因为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七次,并没有解脱,就更别提后面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了。

前面所讲的是第六意识对五尘境,初步的不住色、声、香、味、触生心,修行初阶就是在做这件事。如果你连这件事都不着手去做,只喜欢上课听经,听完了回去习气、毛病还是照旧,道理懂一堆,嘴巴也能讲,但永远在见、闻、嗅、味、触、心性上面打转生心,生不起清净心,心地永远没办法庄严。做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会有庄严的样子?不会有!犹是凡夫的境界,

第二阶段行者入于色受想行阴等魔境中(识阴除外),对于六根真如性之见、闻、嗅、味、触、心等自性,所现起的异能,超时空地起见、闻、嗅、味、触、心等自性真如性用,当性用起时,亦应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修行过程间,所产生的善境界,能超现实地见、闻、嗅、味、触、心等了知一切境,都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用识心体知一切境时,亦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而生其心,此人就喜欢知什么说什么,这样不能去除法执,所以还是凡夫天之修证,不能得解脱知见。

第二阶段行者入于色、受、想、行阴等四种魔境中(识阴除外),所产生的一种超能力,如果你身体没有破,就不要看第二阶段,因为对你来讲只能意解,不能证解。心眼开了、有一点超能力,就有第二阶段的这些境界,这就更敏感了,不只是人的层次、世间相的层次,是跨三度、四度空间的层次。眼睛可以遥视隔见、鼻子可以闻到异香、臭味,耳朵可以听到非人、鬼神、甚至菩萨在对你讲话、或菩萨用意念与你沟通、或是冤亲债主故意用意念吓你,制造一些境界让你心乱如麻、让你生活在恐惧中。真的出去会被车撞死吗?就不要出去了!搞得紧张兮兮的,境界越高,进入心灵的状态时,就有第二阶段的色、受、想、行阴等四种魔境。

这是六根真如性之见、闻、嗅、味、触、心等自性所现起的异能,这里称之为异能,还不够资格称为神通。你的心没有真正清净,断去三毒,就起不了神通。五下分结未断,也起不了五神通。阿那含才有五神通,阿那含已经比四禅境界的天神内心更清净,因为他是在修内心的心地境界,所以他会现起五神通,连四禅境界的天神都已经有五神通了,更何况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果一定是有五神通的,他虽有宿命通,但还未断掉众生之间因缘果报的牵扯,对于贪、瞋、痴的痴,还未能真正认识清楚,未能证到脱黏、断众生因缘,让心感召悬绝,所以在行阴区宇才有一点宿命通的魔相,色、受、想这三阴根本是没有神通,只能称为异能或者是魔相。所谓的魔相是一种善境界,但是不能去执着,一执着就会着魔,这是《楞严经》里世尊所开示的。若是没有那些魔相,就无所谓的境界,那你的身体根本连一点样子都还没有,是色身没有成就,没有气机,心眼当然也打不开。

超时空地起见、闻、嗅、味、触、心等自性真如性用,眼睛可以遥视隔见,这并不是天眼通,天眼通可以观一个大千世界,所有的障碍物对你而言都不成障碍,这里见的异能是可以超时空看得更远一点,也许台湾、也许哪一国、也许这个世界,这是色阴魔相。闻的异能是耳朵可以听到异次元的音声话语,比方说鬼神的讲话声,但不一定听得懂在讲什么。你听到两只蚂蚁在讲话,但不知道牠们在讲什么,这不是天耳通,天耳通是小蚂蚁在讲什么话你都能懂得,跳蚤被你压到了在哀叫,你也要听得到,那才是天耳通。心不清净没有通,还没有到阿罗汉果的五阴灭尽,这些都不是神通,只是善境界,虽是人家没有而你有的,但这有也不是真实的,不过是你的真如自性所现的相,还是要断除去掉。

嗅性可以闻到来自异次元的香、臭,味性是指酸甜苦辣,修的好变成一味性,没有感觉了。有的人吃到苦瓜就觉得很苦,我们吃了并不觉得苦。感觉很苦的,表示你的两个心都不好:有形的心脏不好,心没有力量;无形的心也不好,执着太重,两个心都不好,才会怕苦味。生病时能甘之如饴吃苦药的人,应该不至于执着很重,业障较多的、执着较重的人,才特别怕苦味。有人说灵芝很苦,因为怕苦就不吃灵芝,失去了治疗的机会,不幸过世了,为什么会这么怕苦?是业障!对某一味道特别讨厌、完全不碰,就表示你特别的执着。若是一味性,吃什么东西就都没有味道了。以前有位同学,他断食几次后,吃到酸、甜、苦、辣都没什么味道,那真的是一味性。我们吃到酸、甜、苦、辣都可以感受,看成是食物的本来味道,若能从苦中去吃出甜的味道来,那真的是没有分别心了,这与你的自性、心地都有关系的,而超时空起味性的真如性用也有这能力。

再下来触觉性,阴灵、阴神来了你就感觉头发胀,菩萨来了你也感觉气胀,佛菩萨来了你感觉心很温暖,用身体的触觉感知外境,不必用眼睛了。这个人靠近你,你用身体或用意念去感觉他,他抱持的心态是好、是坏?有护法神、有菩萨、有冤亲债主、有毘那夜迦、有阿修罗,感受都不一样,都可以用心去感知。这里在讲触觉,你的身体一定可以感知,感知以后不要说出口,一讲出口就犯了执着。身体可以比照眼睛,五根得以通用,心根通其它五根,意根亦化成六根,六根回归到意根,就是心根,所以一化六、六成一,都是一样的,古僧大德都是修证到这个境界,六根互用。

有的人一接触到佛法就拼命往前走,尽量找时间用功,要挡都挡不住;有的人听归听,十几、二十年下来,一颗心老让它放逸流荡,就是不肯起修。你不肯拨时间出来修也没关系,如果能在行住作卧、待人接物之际,如实的把心管住也好,这样也是在修行。但两方面都不肯去做,三天两头来我面前晃:「老师!我来了!」课是上了,听进去与否是另一回事;听了有付诸行动吗?又是另一回事。

触讲完了,你用身体去感觉外境的来者是善、不善?是冤亲债主?是阴神、还是阳神?是菩萨?是佛?心更是超能力了!不起心动念,真心可以遍十方虚空,一起心动念就回到现实的娑婆世界,所以教你不要打妄想,教你要庄严,清净法身才是真庄严!为什么素法身还不够庄严呢?因为心还不清净,所以法身虽是现起,但在未将内心的习气毛病断尽前,是无法真正庄严起来。所以天神、鬼神们不尊重你,即使你有些异能,就像外道之人,也没有人要护持你,如果像菩萨、阿修汉一样内心清净,天神、鬼神都要向你礼敬的。

这个心可以扩大到遍虚空、十方世界,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心不像诸佛、大菩萨那般清净;开悟的地上菩萨没了色身,这法身又无形无相,要进入无色界报身也还没有圆满,未有如佛般三十二好相、八十种随好相的报身,只有一个心意念,一旦起心动念就回到现实的人生,现出和凡夫没两样的世间相,这也就是起了所谓的意生身。一起心动念,诸佛、大菩萨都可以看到你,但一般天神、鬼神是没有能力看到你,欲界天的天神只会变化、没有神通。

心性真如所起的功用有很多层次,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事,尤其刚开悟的心更是敏感,老要向外攀缘,你要一直把它收回来,什么事情都不要管,到最后什么都无所谓、都不住了;而不是愈修知道得愈多,与你有因缘的、没因缘的都要知道,愈修愈成了凡夫。菩萨入定了就不去管这些,有因缘才应机度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度的,因为我们没有大菩萨的神通力,所以不要好高骛远,现在要先把自己修好,修自己是要舍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要让你的心清净,故而要舍一切法!

当自性起用时,亦应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见、闻、嗅、味、触、心都有超时空的异能,没有这种现象就无所谓修入了什么境界,至此你才能了知,原来我们见、闻、嗅、味、触、心性的能力是那么强!了知了以后就进入五阴魔相的色、受、想、行阴之际:想阴魔相挺麻烦的,想阴区宇可以想过去、未来、现在,有时自问自答、不能自拔,或用想阴去讨论佛理、一问一答,妄想动得没完没了;识阴魔相会神变,这更不得了,有欲界天的第五天、第六天的天神境界,想变什么它就变什么。现在虽不到那种境界,但六种见性有没有起一些功能?有的话能认知吗?认知了能不执着吗?若不能,就是败在没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又或者是做不到《大般若经》所讲的观一切法无实性、观它是无所有、不可得,禅宗所谓的不即不离。

凡夫天不知道要舍去这些真如性的功能,反而执之发展,才有天界的果报;在修空观的阶段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起清净心,不要用真如心去应一切因缘、起一切性用,要回到自性清净,就是有因缘来也不去相应,这样才能如实修到空观。空观不得其它都免谈,因为未能解脱。解脱做到了再去修无相观,有法无主,可以去成就一些事,因为无相观就可以从空之间的无为,进入有为的性用,进而利益众生,有为、无为用完了以后,又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最后讲到第五个识心,就是我们这个心,这是心性,能够体知一切境,你要知,特意的去用这个心,就可以知道许多事;不去用心,那就知而不觉,知道有事却不想要去知道这事情是什么?不去探讨那还无所谓,假使有一天需要去深究,就要能够自在,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知道了要能放得下,懂得愈多、愈是要谨言,更不能为了名闻利养而开口。修行在这个阶段、十几、二十年间,要能自甘寂寞,不必下笔,不须开口,一落言诠就有执着,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祖师大德们讲的很清楚,开悟的人要装聋作哑、潜默将养,不必要让人家认识你,好好的去修自己的内心,生起清净心,客观的用你的真如性去面对种种境,懂也好、不懂也可以不理它,懂了后就放下,不必去讲,这样是很自在的。

若有所住而生其心,你就会忍不住知道什么要说什么,甚至不知道也要说,听了别人说的也要转述。修行要修口,尽量少讲话,应该说的才说,没必要讲的要守口如瓶。心在乱了、哪一个人在生闷气了、哪一个人家里碰到障碍、哪一个人又迷失掉了,虽是无所不知,还得装聋作哑,免得讲出来伤人。看不开要出声的话,就不能去除法执,一切的轮回根本就在这里。

我的执着灭了,照理来讲,我相、人相、众生相都空了,接着再断掉一切真如,还未彻底清净前,还留有一些微细的、感应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定,再把这些善因缘空掉,这些法的执着都没有了,真的是可以得涅盘了。而天神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它只是在练真如性,可以见光了、再练成可以见七宝光、继续练到可以见百宝光,真如性的功用愈练愈强,却忘了贪、瞋、痴、慢、疑还没有断尽。真如功用,不能否认的是有,但一昧追逐外境,又有什么用呢?天神定力退失尽、五衰相起就死了,死了后照样依果报去轮回,若是没有修证到须陀洹的境界,从前有那个因、还未受报的,还有可能下堕到三恶道去。天寿虽久远,定力会退失,并非生天做了天神就此高枕无忧。因此,表面的清净并不意味内在那些微细、微微细、极微细的根就断了,天神没有断轮回的关键就在此!而阿那含、阿罗汉为什么可以断轮回?他们修内心,不去玩真如性的功用,回光返照去挖内在的垃圾。佛法是要心地清净,养成般若的智慧,有了不黏一切境的工夫,就可以不去受生,要有那种永远保持空的、不执一切境的能力,才能解脱!

听课听了那么久,分得出内道、外道在修些什么吗?心地法门就是在清内心的垃圾;外道则是追逐神通、真如性的功能。由可以看一个地球、两个地球,进而可以看一个银河系、两个银河系,到四禅境界更可以看一个大千世界的银河系,是很大性用没错!但内心不够清净,不如一位斯陀含,更不用讲阿那含以上了。真是佛教徒就应如是去修,佛陀教导我们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你去掉分别心,犹有法执就还只是凡夫天的修证而已。凡夫天包括欲界天,欲界天是不修禅定,只修善行,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业,每修一善成就都可以生欲界天。

开始修清净行、断淫欲心、修禅定,就进入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若不修断贪、瞋、痴三毒,就没有解脱;若没有修断五下分结,那更是没有清净,这些都是凡夫天。破了色身后,只有一个心进入无色界境界,若不知佛法的真实,不去除心的执着,你还是又走错路,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中!没有再回过头来断内心的这些执着,终是落于凡夫天。寿命最高达八万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不得了!起个心念、现起意生身后又灭了,就过了一万年,五百三十七兆多年,起完五百三十七亿个念头后,终是要去轮回了,这就是凡夫天的修证,其实很悲哀!不得解脱知见!

解脱知见又在哪里呢?首先要断去内心的一切妄想、习气、毛病;再来对一切境不要有所执着,这一切境包括凡夫的外境和所有修证的善境界、超能力的境界。这不是很平淡吗?修行无它,贵在能自甘寂寞,便能智慧日长,最后有解脱知见。

我从民国六十八(1979)年开始念《金刚经》,到现在九十四(2005)年讲《金刚经》,才真正彻底了解释迦牟尼佛在讲些什么?昭明太子将之分立为三十二分虽有方便处,却又难以避免的裂解了原始结构的紧密性。其实《金刚经》的段落环环相扣,其中相互呼应、衔接的高明,令人读了深感有兴趣、有福德,好好的把这一部经讲完,也就差不多了!

(2005.07.23.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