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
5.07.16.   13 讲(8)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续)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如何依本经文来修行

2.「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者要先自我庄严,才能庄严佛土,但正庄严佛土时,又不要有庄严佛土想,也就是不执着有无在庄严佛土。须菩提尊者指出世尊的教导,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为庄严佛土。

庄严,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上回讲到一切法无所得,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可得的,同样的观念,要延伸到庄严佛土上。修行,内心的庄严比表面的庄严还重要。人的庄严有不同的层次,初浅的是外表的庄严,男的潇洒、女的貌美,但这并不代表心清净,有时还可能因此自以为是、熏习很多坏习气、甚至为非作歹,像阿修罗道的人或阿修罗道天神,女众都长得很美丽、很庄严,但心地不清净,起码瞋恨心重、妒忌心强,这是外表的庄严。

一般而言、外貌佳是前一世有拜佛、念佛、或是庄严佛堂所得到的果报。每个人的眼睛都喜欢看美好的事物,一个人长相英俊潇洒或美丽端庄,是比较占优势,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纳。根据科学统计,脸孔长得潇洒、漂亮的,在职场上求职,比长相平凡的人容易的多。能力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外表条件的优越起码先占了三分优势,薪水也可能多一点,这是西方的研究报告。当然追究起来还是前生的因缘果报,我们不要因为长相庄严,便习惯他人的阿谀奉承,反而造就出骄慢心、贡高我慢,这会变成阿修罗,表面庄严、内心不清净、不庄严。

进一步到了内心的庄严,虽然外貌平凡,但内心清净,这种庄严就表现在气质上。我们常看到有些人虽貌不惊人,但人脸庞很清澈,让人觉得很舒服即是。当然最好是长相俊、美,气质又佳,内心柔顺平和,三毒清净、没有贪、瞋、痴心,三毒都清净了,这是最完美的,如菩萨、佛般。

如何利用本段经文来修行?之前我们曾在解释名词时,从佛土的庄严、佛堂的庄严、表面严饰的装饰,讲到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心地清净的程度,这种清净才是真正的庄严!菩萨修内心,有无庄严佛土?当然有!但菩萨行事不为庄严佛土而行,并不是为了要庄严佛土才去行善事、行修行事、修内心的清净,而正行了庄严佛土事时也不生庄严佛土想,如此才是真正的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世尊这么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尊者就答:「不也!世尊!」须菩提自问自答:为什么不呢?「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因为须菩提尊者智慧第一,学空观、中道观第一,所以世尊这么问,他马上这么答。

上礼拜谈到,世尊于清净的然灯佛所没有一法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然。我们菩萨也要这样修,行诸善事却无行善想,临诸境界亦不执取境界,清净内心而不辨染净,尽量做,但不执着,如此便是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修行者,即非修行,是为修行;清净内心者,即非清净内心,是为清净内心。如此用三段论由实相观,由入空观,再返回中道观,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没有,这是修行到了大学程度时所要做的功课。

这里谈的是人道层次的庄严,当然,菩萨摩诃萨累劫以来都在修行,修行要自我庄严,除了要让内心清净外,身体、服装也还是要整齐、清洁,不要让人望而生畏。有些外道或修小乘的行者,并不在意世俗的看法,头发不理、衣着邋遢,倒也自觉自在,这不是真正的庄严。有的阿罗汉真不在意这些,衣服好几年不洗的也有。从前有个修世间禅的行者,天天打坐,从不洗澡,衣服也不换,大家从他身旁走过就闻到臭味,但他内心庄严,怎见得?在他往生时就看出来,他坐在那里羽化了,他虽然不是学佛法,不懂得解脱道,但他有世间禅定的功夫,他的中阴身羽化的时候,整个身体发出香味来,这是有内心的庄严。

庄严要由内做起,先自我庄严,再表现于外,如此才能称得上是真庄严佛土。若光修内心、却完全忽略外在的环境,这样表里不一也不是很好。一个内心真正庄严的人,因着于对诸佛菩萨的虔敬,通常会对外在的佛堂、家里的佛龛要求严格,能力许可的话,会希望供养最鲜妍的花、顶级的香。自家也好、道场也好,或是义工在道场工作都是一样的,内心清净、庄严的人,一定会尽力让佛堂、道场也能够清净、庄严,这样他的心理也觉得舒适、安祥,所以我们供花、供水、供菓,保持道场清净、整洁,是内在庄严显于外的表现;若是你的佛龛上总是一层灰,虽说诸佛菩萨的法身无处不在,但如果连表面的佛龛都不庄严的话,护法神、护法菩萨就不降临,因为此间秽浊,所以即使正修空观什么事情都不往心上去时,基本佛堂的庄严还是要维持。我们看任何一间寺庙衰微时,都是先疏于维护,看起来就不庄严。我们在清净内心的同时,庄严佛土、庄严自己的道场、庄严自己的佛龛都是要做的,这是清净心反映在行为上的庄严,行为的庄严是真正的庄严佛土。

而菩萨行了庄严佛土事也不执着:是我在庄严佛土。不要有这种想法,因此须菩提尊者才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这样才是真正在庄严佛土。出家师父自不待言,有他们的特定穿着方式。我们居士首先要从自身庄严起,非出家众菩萨头发要理得庄严,修行人以短发为佳,不要留太长的头发,更不要留长发尾巴,也不要有留胡须之举,菩萨脸上最好是干净利落。居士穿着不须华丽,但真居士以穿居士服最佳,若穿一般世服,则以整齐清洁为要。身上的装饰品与佛法有关,如念珠、护身宝物等,不要佩戴世俗人的饰品,认为这些装饰品时尚精美,其实是很俗气的。

出家师父他们有固定的穿著,穿的是那身福田衣、工作衣,工作与睡觉是同样的穿著,衣服不能多,穿得好也不行,有贪心之嫌。这些戒律里都有规定,我们没有受具足戒,不清楚这些规矩。那我们佛教徒、居士呢?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庄严起,要让人看起来觉得简洁、庄严。出家众菩萨没有三千烦恼丝,我们在家居士的头发则要理得庄严,以短发为佳,不要留太长的头发,甚至长发尾巴;也不要留胡须、鬓角,菩萨脸上最好干净利落。想想看、除了佛、菩萨所用的一些表法三昧耶法器外,每位菩萨的穿著、法相,大多很干净利落,可有见到头发凌乱的?只有一些仙道、外道才比较不在意这些。

居士衣着不须华丽、也不需多。有人说要穿好几种颜色的居士服,居士服就是居士服,穿那么多颜色做什么?我们不必唱高论:修内心就好,不要执着这些。菩萨要先自重,无谓引来他人的弹谤,自行规范自己的服装、行为,莫让外间觉得学佛法的看来都阴阳怪气的,如此也是守护佛教徒的形象。真居士以穿居士服最佳;若着一般服饰,以整齐清洁为要。

身上的饰品应与佛法有关,比方念珠。念珠的材质有好坏之分,像菩提子、檀香木、或较讲究的琥珀、玉等。其实哪一种都好,千万不要有越贵重就越殊胜的分别心,只要我们念得精诚,这念珠自有避邪的力量。念珠不是装饰用的,是拿在手上全心全意地念、念、念,把精神力量念进去了,它就有驱邪的力量。某位上师天天都在念手上的那串佛珠,精神力量进去了,有人卡到鬼神,他只要把这念珠给病人戴上,鬼神马上就跑了。居士不宜着戴世俗的装饰品、或擦指甲油、点指甲花,追逐时尚流行的打扮,这些看起来都是不庄严的。一个人若气质好,内心清净、心地平和、柔顺,自有无须人工修饰的庄严。

有些闭门自修的出家师父或居士,是真能散发出这种庄严的气质;另有一些师父,内心虽是自在的,但天天为了众生担业、劳心劳力的,外表看起来就难有庄严的气质。我第一次在大直、内湖那儿看到师父时,脸黑黑的、不怎么像修行人的样子;后来他结夏安居、休养三个月,这三个月内专心修行,不必为众生操劳、南北奔波,再见到他时脸色红润、修行人的气质就出来了。出家师父好命的是可以结夏安居三个月、充充电,否则只付出、光用刀而不磨刀,疲惫之余就难有庄严的气质,但即使如此,内心里并没有什么事情能令他烦恼的,要这么的修。

何为真庄严?修行人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者是真庄严,以此庄严,方名真庄严佛土。一个人若今生未得果位即无庄严佛土可言。菩萨亦要清净自心,始得庄严;唯正庄严时,又无有庄严佛土想。菩萨最自我庄严者首推清净心,内心清净是真庄严。内心清净行者显示于外有二,一为无事行者,其内心清净,形貌清澈无染,即仙风道骨之谓;二虽内心无染,但度众多劳,其颜容未必清澈,然心地等同庄严。

何者才是真庄严?真正的庄严是内心的清净。修行人得到须陀洹果,须陀洹断三结 (身见、戒禁取、疑):身见,没有身体的执着,打坐时失去身觉,甚至不把这肉体看成是我的,有这种最基础的修行;再来没有守不当戒律的执着、也没有疑心病了。往上二果斯陀含更清净,三结断外,贪、瞋、痴三毒也淡薄了。三果阿那含是断五下分结 (即三结再加上贪欲、嗔恚)。阿罗汉果者是真庄严,如何真庄严?贪、瞋、痴三毒断尽,斯陀含还未永伏、因果还没有断,阿罗汉真的是贪、瞋、痴都断了,这才是真庄严。

内心清净的程度和所得到的果位,是互为表里的。内心真庄严就是在庄严佛土,我们的自性佛土愈清净,就愈接近如来净土,而自性土清净到极致,就与真正的如来庄严佛土一般无别。小乘依序由四果、大乘菩萨则依十地逐地清净自性,如此慢慢地接近如来庄严佛土。我们了解了表相的庄严和内心的庄严,内心的庄严尤其是要去掉一切心里的毛病、执着、个性改变了,那才是真的庄严佛土。

菩萨亦如是庄严佛土,开悟的菩萨未能如阿罗汉般断尽贪、瞋、痴三毒,因为他志在累积智慧成佛,所以心地不见得如阿罗汉那般清净,阿罗汉内心虽清净,但解脱智慧只练就一半,主要靠定力使心清净、断尽三毒;而地上菩萨要与众生应接、为众生烦恼,众生的障碍又成为他自己的,如此在因缘业力牵扯间磨练自心的定力、成就最圆满的解脱智慧。菩萨解脱不可无慧,定、慧等持,如此才能接受挑战,不去执取境缘而生烦恼,能自在的行菩萨道,才是真功夫。诸佛菩萨就有这种能力,周旋众生间而心清净,即使身有障碍或示疾,任何时候心里是自在无碍的,也要是这样才能够得到庄严。

一有庄严,又不能有庄严佛土的想法,也就是菩萨应缘行事发乎自性,无心而为,不要有我在做什么、我为了什么而要做什么的这些意识;一落于念就有法执,无法修到有观、假观、实相观这三个境界。一个人若今生没有得果位就无所谓庄严佛土可言。果位反映内心清净的程度,并不是你有怪力乱神的异能,或真得了神通就有果位,像四禅境的天神,它得到五神通也没有果位;而阿那含得了五神通,在天上或来人间一还,他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修行的方向对了,要得果位就快得多。修入内心是最重要的,心净则土净;若是内心没有办法淡薄、断去贪、瞋、痴、慢、疑等毛病,那你这块佛土就不净、没有真庄严。

菩萨最自我庄严的就是清净心,这清净心会外显于貌。有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居士或出家师父,有些人是表面功夫、脚跟站不稳,境界一来内心就烦恼无量、没办法自在。而内心清净的修行者表现于外又有两种:一为无事行者,外表一派仙风道骨,其内心清净,脸上清澈无染,这类师父不会用心力去与众生的业障战斗、去转业,他只是修自己、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他们不是不去做,而是还未到一个水准,心眼还没开,业力也黏不上他。心眼开的人,多少会去沾黏他人的业力,要能化解,否则累积多了没化解,身体会出状况;另一种师父有时看来出尘绝俗,有时却又染上一脸尘俗疲态,这些是在度众、磨众生业的修行人。众生有障碍,所以他有障碍,色身劳累、有恙便显现在形貌上,然而他内心的清净程度并不低于无事行者。你们可以这样去观察,转眼识成妙观察智。

有关庄严且见《阿育王传》中云:尔时宿罗城中有一商主,名为天护,于佛法中生敬信心恒乐施与。欲入大海求于珍宝,而作是言:我今入海安隐得还,当于佛法作般遮于瑟,护佛法神当拥护我。即便发引到于宝所,大取珍宝安隐回还。时有罗汉比丘尼入定观察,彼长者竟为作不,观见必作。重复思惟,谁为福田?知有一万八千罗汉,二倍学人及以生死持净戒者,当为福田。又观此众谁为上座,而是上座为是罗汉、为是凡夫?知非罗汉,乃至复非须陀洹人,乃是净持戒人,名阿沙罗。我若发悟必受我语,即往僧中语上座言:「上座!何不好自庄严。」上座意解,谓嫌发长衣服垢腻,即剃须发净自澡浴。比丘尼念言,上座不解我语。后日更至上座前,亦作是言:「何不自严饰。」上座谓为衣色不正,便更染衣而来僧中。比丘尼复至上座阿沙罗前,又作是言:「何不好自庄严。」上座瞋言:「我净澡浴、着新染衣,有何不庄严?」比丘尼言:「此非佛法中庄严,佛法得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是名庄严。」又复问言:「上座!汝闻天护长者入大海还欲作般遮于瑟不。」上座答言:「已知。」又问:「福田之人可有几许,汝为知不?」答言:「不知!」比丘尼言:「作福田者纯阿罗汉有万八千,在学地人净持戒者二倍,罗汉汝为上座,云何以此有漏之心,最初受他供养恭敬。」上座闻已,便欲悲泣。比丘尼言:「何以悲泣?」上座答言:「我今年老,云何能得尽诸漏。」比丘尼言:「佛法现在令人得果不择时节,大善丈夫之所赞叹。但能修行必能尽漏,一切时中常能与果。上座今可往那罗拔利阿练若处,尊者多今现在彼,当教授汝。」于是上座便往其所,尊者毱多即出迎接,以水与之使令洗脚。上座言:「不见长老优波多终不洗脚。」诸弟子言:「此是毱多。」实时洗脚而入,尊者毱多教化檀越作好饮食洗浴众僧,洗浴既已。优波毱多时使维那打搥揵,作是唱言:「恭敬解脱,罗汉悉入禅坊。」时阿沙罗睡不觉唱,辄入禅坊,入已复睡。众僧作制,其若睡者擎灯供养。时阿沙罗最为上座,先在前睡。维那即便捉灯着前而三弹指,阿沙罗觉起而擎灯巡坐供养。尊者毱入火光三昧。万八千罗汉亦皆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罗见已欢喜,覆自惭愧即说偈言:「和合共一处,跏趺如龙蟠。咸皆在地敷,定心而端严。皆入胜三昧,光明如灯树。禀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尊者见阿沙罗其心调顺,即授以法,得阿罗汉,与筹着窟中

现在讲一段阿育王传,给在座的女同学一个鼓励。女生或比丘尼,今生有无希望证到阿罗汉果?有的!真的有人当生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之所以引用这段故事是要传达三个观念:一则什么是庄严?二则凡事皆是有因有果,三则真正阿罗汉如何度众生?真得阿罗汉果要有神通,没有神通就不能称为阿罗汉,所以我们修行懂了点皮毛,有了点小灵通,就妄自肯定,这是犯了大妄语!

一般我们不太会去看《阿育王传》。世尊入灭以后,把佛法传承信物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接着衣钵不久,就交给阿难尊者,自己在印度鸡足山入灭尽定(距菩提伽耶约百里),待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再把衣钵传承给衪。在此同时,阿难尊者就把佛法一直传下去,传给商那和修尊者,再传给优婆毱多尊者(第四代),而阿育王传卷五就是谈有关优婆毱多尊者教导弟子的故事。

我曾打妄想:若有人能为这位没有好相佛,但善于教导徒弟成阿罗汉的优婆毱多尊者立传,把衪教导徒弟的各个方法写出来,应是很好的。衪观察弟子有什么习气?要怎么破解他们的执着?适时显现神通,助其成就佛道!世尊在还未入灭前就曾预言:在衪入灭一百年后,会出现一位无好相佛(也就是没有三十二好相、八十种随好相),衪虽未具足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但教导徒弟、众生的能力与世尊差不多。

有关庄严且见《阿育王传》卷五中,云:尔时宿罗城中有一商主,名为天护,于佛法中生敬信心恒乐施与。欲入大海求于珍宝,而作是言:我今入海安隐得还,当于佛法作般遮于瑟,护佛法神当拥护我。即便发引到于宝所,大取珍宝安隐回还。

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他开始对佛教并不友善,曾要毁灭菩提树,但奇怪的,菩提树被砍掉后,隔天又长出来,他非常的懊悔,开始护持佛法,到处兴建佛寺,成为印度史上护持佛法最力的国王之一。《阿育王传》卷五中有一段:当时宿罗城中有一商主,名为天护,于佛法中生敬信心,恒乐布施供养出家众。有一天,这位商人想入海去寻找珍宝,他发愿:我此番出海若能平安寻宝而回,就要做佛法般遮于瑟(pañca-vārsika-maha无遮大会)。般遮就是五,五年办一次的大供养,不分阶级、种族、僧俗,这一天都可以来受供,在印度古代他们是每五年办一次无遮大会。

时有罗汉比丘尼入定观察,彼长者竟为作不,观见必作。重复思惟,谁为福田?知有一万八千罗汉,二倍学人及以生死持净戒者,当为福田。

天护长者发了愿,希望佛教的謢法神来拥謢他,就出海去寻宝,最终顺利的取宝而回。这件事情被一位得到阿罗汉果的比丘尼知道了,她入定中观察,究竟这位商主何德何能、有何善因果能够实现愿望呢?没有入定观因果的能力,就表示没有阿罗汉的境界。

彼长者竟为作不?这位商人回来后,真的会实现他的诺言,办一个不分阶层、广纳供养的无遮大会吗?观见必作,观的结果这个人一定会做。为什么会做?因为有那个因,他就必定会做。重复思惟,谁为福田?想了许久,究竟背后有什么善因缘、有谁在支持他呢?观到了!原来有一万八千位他以前曾供养过的罗汉,还有两倍、三万六千位尚未证得罗汉果位的在学地人,以及无论生死都要严持净戒的人在謢持他,做为他的福田,他才有办法平安取宝而回,实践办无遮大会的诺言。

又观此众谁为上座,而是上座为是罗汉、为是凡夫?知非罗汉,乃至复非须陀洹人,乃是净持戒人,名阿沙罗。

罗汉比丘尼又观了,在这几万名护持天护长者的人中,到底谁坐第一把交椅呢?这位上座是罗汉呢?还是凡夫?凡夫是指还没有得到解脱的人,虽有修行境界,也许是世间禅定,但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者。观的结果,知道带头的上座,不是阿罗汉,也不是须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者,乃是一位名阿沙罗(āsāra为骤雨)的净持戒人。所以修行好的,不见得做上座,也不见得修得差些的,就不能做当家、住持,端视个人福德。这位比丘尼阿罗汉就想:他只是持戒的修行人,也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我要怎么让他能得到阿罗汉果呢?

我若发悟必受我语,即往僧中语上座言:「上座!何不好自庄严。」上座意解,谓嫌发长衣服垢腻,即剃须发净自澡浴。

我若发悟必受我语,我若要让他开悟、解悟,一定要先让他接受我的话,由于罗汉比丘尼有意要栽培他成就,就前往这个有一万八罗汉,三万六修行人的道场去了。她对上座说:「上座!你怎么不好好庄严自己呢?」上座会意,自以为懂了,以为比丘尼嫌我头发太长、衣服邋遢、浑身不净,就把头发理了、胡子刮了,洗过澡再出来!

比丘尼念言,上座不解我语。后日更至上座前,亦作是言:「何不自严饰。」上座谓为衣色不正,便更染衣而来僧中。

比丘尼阿罗汉一看,此人不解我意,你道我说的庄严是表面的吗?我是教你内心要庄严,既然你不明白,改日再来!便对上座说:「你不懂我指的庄严是什么意思!」就转身回去了!过几天又来到上座面前,因为还是想成就他为阿罗汉,此人福德不错,若还是个未解脱的凡夫就可惜了。她又对上座说:「怎么不仔细装饰好自己?」这回上座又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穿的衣服颜色不对,便花了工夫把衣服重新染好色,再来到僧团中。

比丘尼复至上座阿沙罗前,又作是言:「何不好自庄严。」上座瞋言:「我净澡浴、着新染衣,有何不庄严?」

比丘尼又来到上座阿沙罗的面前,对他说:「怎么不好好庄严庄严自己呢?」这回上座生气了,三次就把瞋心考出来了!他怒道:「我头发也剃了、须鬓也刮了、连澡都洗了,还穿上才染新的衣服,能做的都做了,还有什么不庄严的?」

比丘尼言:「此非佛法中庄严,佛法得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是名庄严。」

罗汉比丘尼这才说了: 「佛法的所谓庄严,不在于形貌的修饰。何者才是真庄严?是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方为真庄严,上座你要好好的修内心。」终于把话讲开来了!

又复问言:「上座!汝闻天护长者入大海欲作般遮于瑟不。」上座答言:「已知。」又问:「福田之人可有几许,汝为知不?」答言:「不知!」比丘尼言:「作福田者纯阿罗汉有万八千,在学地人净持戒者二倍,罗汉汝为上座,云何以此有漏之心,最初受他供养恭敬。」上座闻已,便欲悲泣。比丘尼言:「何以悲泣?」上座答言:「我今年老,云何能得尽诸漏。」比丘尼言:「佛法现在令人得果不择时节,大善丈夫之所赞叹。但能修行必能尽漏,一切时中常能与果。上座今可往那罗拔利阿练若处,尊者多今现在彼,当教授汝。」

罗汉比丘尼又问上座:「你有听说天护长者入海取宝生还,要办一个般遮于瑟(无遮大会)的大供养吗?」上座答:「这我知道。」阿罗汉比丘尼又问:那他办这个无遮大会给这些种福田的人,到底有多少人你知道吗?上座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没有神通,老实回答:「不知道!」比丘尼言:「这些种福田的人中,纯粹阿罗汉有一万八千,在学地人(有学位的)净持戒者更达二倍之多,你不是罗汉却来作为上座,如此以有漏之心,来接受一万八千罗汉的恭敬、供养,以你的福德受得起吗?」上座听了极为汗颜,便痛哭流涕了!

阿罗汉比丘尼问他:「为何哭得如此伤心呢?」上座无望地回答:「我年纪这么大了,还怎么能修得阿罗汉、断尽种种烦恼呢?不可能了!」比丘尼言道:「修佛法要得到果位是不在于年纪的大小、修行时间的长短,因之菩萨圣众尽皆赞叹佛法殊胜不可思议,如果没有证得果位就当上座,是有损你的福德的。无论如何、但能修行必能断尽烦恼、达阿罗汉境界。一切时中常能与人果实,任何时节都可能得到果位的!只要因缘一具足、说证就证了。现在指条路给你(因为阿罗汉比丘尼还是没有教导他证果的能力):上座可以往郊外那罗拔利处(阿练若是野外的丛林),尊者优波毱多现在正在那儿作育英才,他可以教导你成阿罗汉!」

于是上座便往其所,尊者毱多即出迎接,以水与之使令洗脚。上座言:「不见长老优波鞠多终不洗脚。」诸弟子言:「此是毱多。」实时洗脚而入,尊者毱多教化檀越作好饮食洗浴众僧,洗浴既已。优波毱多时使维那打搥揵,作是唱言:「恭敬解脱,罗汉悉入禅坊。」时阿沙罗睡不觉唱,辄入禅坊,入已复睡。

于是上座依言前往,参访大善知识优波毱多尊者,尊者多出来迎接。他有神通,早就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了,看到上座风尘仆仆,就拿水给他洗脚。上座开口:「我要看不到长老优波多就不洗脚,见到了我才肯洗!」旁边的弟子们告诉他:「给水让你洗脚的正是优波毱多尊者!」上座听了马上就把脚洗了,跟着大家入内。尊者毱多正在教导信徒们做好吃的东西,众僧洗浴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了,优波毱多让维那打搥揵,这么唱起来:「要恭敬解脱道,已得解脱的阿罗汉皆入禅坊。」因缘就是如此误打误撞、不可思议!时阿沙罗睡不觉唱,他打起瞌睡来了,没听清楚维那在唱些什么,迷迷糊糊地就跟着阿罗汉们进入了禅坊,才一入禅坊坐定,又接着睡回去了。

众僧作制,其若睡者擎灯供养。时阿沙罗最为上座,先在前睡。维那即便捉灯着前而三弹指,阿沙罗觉起而擎灯巡坐供养。尊者毱入火光三昧。万八千罗汉亦皆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罗见已欢喜,覆自惭愧即说偈言:「和合共一处,跏趺如龙蟠。咸皆在地敷,定心而端严。皆入胜三昧,光明如灯树。禀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尊者见阿沙罗其心调顺,即授以法,得阿罗汉,与筹着窟中。

僧团有一个规定,在禅坊里禅坐,谁打瞌睡就要拿灯供养大众。这是处罚睡觉、不精进的人,当然这项罚则除了阿沙罗外大家都知道,阿罗汉是可以从来不睡觉的,一上座就入定了。这时还未得罗汉果的阿沙罗坐在最前面上座,打瞌睡了也是第一个被看到,维那提灯来到他的面前,三弹指把他叫醒,告诉他僧团的规定,阿沙罗便接过灯来,巡逻供养大众。这时尊者毱多在定中入火光三昧,万八千罗汉亦同入火光三昧。阿沙罗还是有善根,被处罚拿灯巡逻,见到这种境界欢喜不已,自觉惭愧而说一偈:「和合共一处,跏趺如龙蟠,咸皆在地敷,皆入胜三昧,光明如灯树。禀形同是人,瞻仰所不及。」

我与万八千罗汉在此禅坊聚合,他们双盘跏趺坐有如蛟龙蟠扎于山岩,如如不动,定心而端严。个个皆入殊胜的火光三昧,犹如灯树般大放光明,看起来像是人,又好像是灯树发光,每一位都近前去瞻仰,内心真是非常的羡慕。阿沙罗生起了进取心:就禀气、形貌而论,大家都差不了太多,我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样?应该向你们看齐,我也要修证到这种境界!这是多尊者借用万八千罗汉的禅定力,进入火光三昧,造就胜景,让阿沙罗生起精进心。

尊者见阿沙罗的懈怠心调伏了,就传授他法门,阿沙罗很快的就得到阿罗汉果。我常在思考,这位优波毱多尊者是怎么教导的?无论张三、李四来求见,他都可以教导他们修证到阿罗汉果,几乎与世尊同等功力。原来尊者度人的手法,是先把此人的习气、毛病诱发、凸显出来,然后让他改正过来,再随机教导他合适的法门,内心清净证得阿罗汉果后,神通自现。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下这整个过程,当然首先要心清净,阿罗汉是一定要贪、瞋、痴三毒永断!断了后要怎么产生神通?漏尽通一得,还要有五神通后,才能得到真阿罗汉果。

优波毱多尊者在初要出来度众时,就在地上挖了一个长三十六尺、宽二十四尺的洞,尊者每度一个人得阿罗汉果时,就要他把一只长约四指的筷子丢到洞里去,当这个洞塞满筷子时,就是尊者入灭的时候了。阿沙罗成就阿罗汉道后,与筹着窟中、也依样丢了一只筷子入窟中。

这一段故事让我们了解,女生当生成就的也是有的,龙女成佛即是一例。当然龙女成佛,依经典所述,还转了一下男身才成佛。然而阿罗汉道,虽现比丘尼相,还是可以成就、具足神通。再者有神通的行者,一定善于观察世间的一切相,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其因果,不要看人家富有,一定是有种福田的护持者,是谁给他种福田?他本身更是甘愿地去种福田。

阿罗汉比丘尼入定中去观,看到一万八千罗汉、三万六千学人、持净戒者,而上座是一位无果位的凡夫,这有点不成话,所以生起要帮他成就阿罗汉果的心;不计麻烦、三会阿沙罗,让他了解庄严的实义是要成就果位,并不在于外表的修饰。而优波毱多尊者,以其特别的神通力,先制造因缘让阿沙罗暴现嗜睡的毛病,虽然看起来是歪打正着,其实并非巧合,是尊者度众的手法,让阿沙罗看到殊胜的境界,于是激发起阿沙罗上进向道的心。如果大家都抱着比下有余的心态是不会长进的,要往上比才知自己的不足,自省自问:为什么我不能与他们等齐?激发上进向道的心,才不会因循苟且、得少为足。

阿沙罗有幸参访到优波毱多尊者而即生成就。一位成佛的大善知识就是要能如此,让人从最关键的毛病上去改正,如果你贪心重,祂就破解你的贪心;瞋心重的,就制造机缘让它发作,好断掉它!要教导一个人,就要善观其秉性;禅宗祖师大德也有此能力,故意制造一些话语、境界,让你的习气发作,再加以改造、对治,如此慢慢地习气、三毒等就改掉了,所以修行如能得遇大善知识是最好的,可以节省很多的修行时间,但你本身也要具此福德。这故事若要再详究下去,或许这位阿罗汉比丘尼,在哪一世又与这位上座有着因缘关系,所以她会生出想助其得果之心。总之,阿罗汉比丘尼让阿沙罗、也让我们学习到更深一层的庄严的意义。

于是阿沙罗还于本国,比丘尼见上座来而语之言:「今始端严。」上座答言:「蒙汝恩故,今得端严。」尔时长者天护即作般遮于瑟(无遮大会)。聚集十六万八千罗汉。复有二倍学人净持戒者。时此众中阿沙罗最为上座而为咒愿。所施极少受果报胜。长者问言。佛种种说法。云何九十日。正见上座作此二语。上座答言。子为欲发汝本善根故。汝今知不。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时。我之与汝俱为商主。庄严船舫得入大海。大赍珍宝到于沙坛。即以珍宝聚于沙上。为毘婆尸佛作塔。有天神言。过七日已。当有大浪水。将汝安隐至阎浮提。而作供养。我之与汝以造塔缘。九十一劫不堕三恶八难之处。常生人天重以斯业。又于今日我得罗汉。而汝遭值最胜福田得供养是一万八千阿罗汉等。此非少施果报极多也。长者子。生死长远何以不入佛法出家。时长者子即便出家得阿罗汉。(文终)

阿沙罗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回国了,比丘尼见上座回来了,对他说:「如今看起来才是真正的端严!」上座答言:「承蒙您的指点之恩,如今才得以真正端严。」那时长者天护就作了般遮于瑟(无遮供养大会,简称无遮大会),这供养不得了,聚集十六万八千罗汉,复有二倍学人净持戒者,共有三十三万六千位还未得阿罗汉果位的出家修行者。

时此众中阿沙罗最为上座而为咒愿,因为阿沙罗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可以名正言顺为上座,坐在最前头,为天护长者念咒、发愿。极少人像长者天护这般、布施一点点,但果报却是那么殊胜!长者问阿沙罗上座:「佛说种种法,为什么要凑足九十日?」上座答言:「子为欲发汝本善根故。」是为了要让你发起本有的善根,最少要九十天,天天为你说法,才能发起根本善根;所以当你听到一句话、一声梵唱,或看到一本书、一篇文章,就发起了善根要修行,并没有九十天,这代表了过去世已经熏习了很多,这佛的幼苗一接触到因缘,马上就发动了。

现在为了要让你引发本来的善根,汝今知不?天护长者当然不知道,阿沙罗既已证到阿罗汉果,也有神通、有宿命通了,他观出与天护长者之间的因缘:「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时,我和你都是商主,乘坐了一条美轮美奂的船舫入海,携持大批珍宝到了沙坛,把珍宝聚于沙上,为毘婆尸佛作了一个塔。」为佛作塔的功德是很大的,他们供养珠宝作塔,有天神出现对他们说:「过七日后,当有大浪会把你们安隐的送到娑婆世界的阎浮提去。」

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Vipaśyin)佛时,我和你以造塔的功德,才有今天这一盛会,同时以此功德,佛以大浪水将吾等安隐送至阎浮提(娑婆世界)这有佛法的地方来,在过去九十一劫之间,不曾沦堕于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三恶道,也没有出生于八难之处(八难是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郁单越洲、北瞿芦洲、长寿天、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二佛之中无佛处等八种,是我们人间的八种大难,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堕落到没有佛法的地方。此银河系里的四个地方有人类居住,我们在阎浮提的娑婆世界是有佛法的,虽有很多的苦难;另外三个地方的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瞿芦洲,他们福报很好、寿命很长,死后还会生天,但在那儿没有佛法可闻,所以没有佛法的地方列为八难之一)。

在过去九十一劫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堕落过、常在人天;若不在天上为天神享受荣华富贵,至少在人道为为商贾、衣食不愁。今生天护重操旧业、仍为商主,而我则出家修行,非常庆幸的遇上大善知识指导我证到阿罗汉果,成就了阿罗汉道。天护你的际遇真好,能有机会供养一万八千阿罗汉等,你的布施虽不多,却得到了无比殊胜的福报啊!能够供养佛菩萨乃至得果位行者的福报是非常大的,供养一位阿罗汉果者比供养一百位阿那含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供养一位阿那含果者又比供养一百位斯陀含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供养一位斯陀含果者比供养一百位须陀洹果的行者,其功德要大得多。我们懂得这因果,就明白为何少施而果报大?能够供养到真正得到果位的行者,是很殊胜的因缘,供养辟支佛一碗饭,当生就得以荣华富贵。

天护长者之子,生死长远何以不入佛法出家?长者子,你老是追逐这些有情、富贵、布施供养,虽然福报大,但仍在生死间轮回,不得解脱,长远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何不干脆出家来修学佛法?天护的儿子听了便出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至于是否成为优波毱多尊者的弟子?后文应该会讲到。

这一段故事虽冗长,但启发我们几点:因缘果报都有它的因和果,所种的善因、供养的福德,到最后都会得到真正的果报;修行当然是要庄严,但不要单单注重表相,以内心的清净、得到果位才是真正最庄严。即使还未有果位,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也要有点样子,自己要有一个目标。

得到阿罗汉果要贪、瞋、痴、慢、疑断尽,尤其是贪、瞋、痴三毒永断。有的人现在在接受测试、考验,被考得很受不了;想一想要断尽这贪、瞋、痴三毒才有办法成就道业,才有庄严可言,没有境界就没有接受考验的机会,有境界才是考验,尤其现在在读诵《金刚经》,《金刚经》里也讲的很清楚了,读诵《金刚经》的人如果被他人羞辱、欺侮了,也许按照我们现世罪业应堕三恶道,今生刚好有这些善知识,现起瞋心来修理你,而你也能够忍辱、修忍辱法,你的罪业就消了。忍辱不是隐忍不发、积怨在心,要做到在忍辱的当下内心并不觉得自己正在做什么特别的忍事,很自在平常的去忍辱,所谓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也!不要一边忍,一边觉得难受,心上一把刀,要把那个忍辱的心拿掉,要怎么蹧蹋随便你,我很自在的,蹧蹋到不能再蹧蹋时,我就成道了!不要有一个忍辱的心、生忍辱想,这样才能够成就庄严!

无遮会梵语 pabca-varsika-maha,乃王者为施主,凡贤圣道俗、贵贱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意译为无遮大会。又作般阇于瑟会、般遮跋利沙会、般遮婆栗迦史会。直译为五年一大会、五年功德会、五岁会、五岁筵。般遮于瑟会,除指无遮大会外,依十诵律卷五所载,尚有纪念佛陀五岁剪顶髻而设集会之意,故又称为五岁会。此法会广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多择春季,会集远近诸僧,行种种之供养,长及三个月。依高僧法显传竭叉国之记载,可见其行事之盛大;又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四、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梵衍那国等皆有关于行此法会之记载。

无遮会梵语 pabca-varsika-mahapabca是五,varsika雨可淋、倾雨 之意, mahamahat转义,意为大,乃王者为施主,凡贤圣道俗、贵贱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意译为无遮大会。在印度的曲女城,曲女城名称的由来,是有一位修证到有神通的仙人行者,他向国王索求一百位公主中最漂亮的一位,但是国王不答应,只答应把最小的女儿给他,这一位仙人行者没有去掉瞋心和淫欲心,就使出法力,把另外其它九十九个女儿的腰都扭曲了,此城故名曲女城。曲女城是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从天上下来的地方;未来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也是在此处附近。

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时,游学到曲女城这地方来,刚好此城有一个无遮大会,也有一场文才擂台,评比有关唯识论的论文,玄奘法师就写了「唯识颂」,贴在无遮大会上。因为这是个王者为施主,凡贤圣道俗、贵贱上下皆不限制,平等行财、法二施之法会,当时有很多贤圣人在场辩论,但没有人能够驳倒玄奘法师所写的「唯识颂」,国王非常高兴,就把他留下来了,在那里住了好几月。后来法师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应该把所学的经典带回中国翻译,弘扬回传中国。这是一段与无遮大会略有关系的典故,顺便一提。

无遮大会又作般阇于瑟会、般遮(五)跋利沙会、般遮(五)婆栗迦史会,直译为五年一大会、五年功德会、五岁会、五岁筵。般遮于瑟会,除指无遮大会外,依十诵律卷五所载,还会颂经、有剪发仪式,另有纪念佛陀五岁剪顶髻而设集会之意,故又称为五岁会。此法会广行于印度及西域等地,多择春季,会集远近诸僧,行种种之供养,最长及三个月,要九十天,也就与长者所提问的:「佛种种说法,云何九十日?」有关,当时的人以这么长的时间去做供养、植福田,在无遮大会上进行经典、论文、修学佛法的评比赛事。

依《高僧法显传》竭叉国之记载,都在讲这无遮大会,足见其规模之盛大;又《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四、《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梵衍那国等,皆有关于此法会之记载。对无遮大会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刚刚提到玄奘法师在无遮大会上大显身手,玄奘法师在十三岁就已经公开讲经说法了,他似是菩萨再来,肩负着把佛法传到中国的使命,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很多,包括《大般若经》六百卷,都是他翻译的,他的功德是很大的。

 

3.「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上段既然佛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为庄严佛土,不执表面庄严佛土,亦不执内心清净的真庄严佛土。由此义故,佛说大菩萨应如是去修,应如是生起清净心,应缘行事而不执着诸法。最后世尊再回到现实的人间来,指出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住于色相而生其心,同样也不应该住于世间一切声、香、味、触、法上而生心,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上段既然须菩提钻者代佛言: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是为庄严佛土,不执表面庄严佛土,亦不执内心清净的真庄严佛土。既然是菩萨摩诃萨,在行庄严佛土一事,无有庄严佛土想,这样才是真的庄严佛土,所以终归一句话,菩萨做什么事情,做了就是了,不要去度量分辨做了这事情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度众生也是一样的,度了就度了,不要有度众生想,更不要有度尽众生想,一落于念就成执着。

由此义故,佛说大菩萨应像这样去修,应这样去生起清净心,当机应缘做了什么该做的事,也不要去执着诸法。菩萨为什么能够自在?度众生又不要有度众生想,才不会被因缘黏上;庄严佛土不要有庄严想,才不会被果报黏上;行了什么财施或有相布施不要有布施想,才不会被功德所黏上。若是要求得阿罗汉果,不要求得神通,只求断三界的果报就好了;而菩萨是要求自在、求解脱,修习如来的智慧,行所有事而不执一切因缘,才不会被黏住,被黏住了就有果报,虽说是善的果报,又要去受这个果,也就没有办法解脱了。

最后世尊再回到现实的娑婆人世来,指出菩萨摩诃萨不应住于色相而生其心,同样的也不应该住世间一切声、香、味、触、法生心,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建立「破四相」的观念,破四相后又不能执着在破四相想,不要执着布施、不要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布施,布施后不要存心、留意,否则一执着就有果报,又被黏住了,这个观念一直不断地重复,在《大般若经》里讲境界,或在菩萨六度波罗蜜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种种度到彼岸的法门,你用了什么法门?用了后要放下,不要执着,这样才能够地地高升,境界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这是一般外道或不懂佛法者,所无从理解的一种非常殊胜、高深的佛法,你能够听这个法,不是今生才种的善因,是从无始劫以来、从千万亿佛所已经种了善因,你才能够接受这种观念,听了起敬信心,也才能够去修证这门真正的无上如来菩提法门,一切法都是从《金刚经》出来的,一切佛也是由《金刚经》的这种概念所学习出来的!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庄严的实义,从自身的庄严、佛堂的庄严、住家佛龛的庄严,到你自己本身内心是否庄严?内心庄严了没有果位,也还不是真庄严,要真正的证到阿罗汉果,才是真庄严。

而阿罗汉果的判定是以有无神通为依据,阿沙罗被优波毱多尊者一调教证到阿罗汉果后,马上就能够说出与天护长者之间的因缘,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都能够观出!阿罗汉果一定要有神通的能力,即使阿那含果也有阿那含的神通力,哪怕你心自在,但没有阿那含果的五神通,就不要讲是证到了阿那含果。修菩萨道没有神通没有关系,小菩萨没有神通是必然的,菩萨有智能,智能要慢慢的学习,然而证到大菩萨的境界,一定还是会发起神通的。

(2005.07.16.讲于法尔)


[ 《金刚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