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2005.06.25. 第 13 讲(5) 张玄祥 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四、金刚经经文解释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三)、名词解释
6.清净心:
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又作性净心、本性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佛性、真如、法界、法性、如来藏心等。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对自性清净心之解释,谓心于无始以来即为无明染法所覆,然以性净不改之故,称之为「净」;以无有无明染法与之相应之故,称之为「性净」;复以中实本觉之故,称之为「心」。
今天讲到「清净心」,心本清净,只是我们无始劫来每一世都有无明熏习,又熏习一些习气、毛病、执着黏附,贪、瞋、痴、慢、疑种种汚垢,而自性不垢、不净本就是清净心,若有一个不清净心,那不是我们真正的本来心,这是上一回已经说明过的。
清净心又作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清净,离垢离障之义,指远离障碍菩提之烦恼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门而发起之三种清净心,即:(1)无染清净心,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贪着自身之心。(2)安清净心,依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远离无安众生之心。(3)乐清净心,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而令众生得菩提常乐。增进此三种心,即可成就妙乐胜真心。
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清净、离垢、离障是为清净心,随顺是自性功能随着因缘在应缘,能够无有主观意念去障碍它即是随顺。随顺什么?是随顺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者、觉悟的心。一有妄想心、有执着心,就不能随顺。人家要这样,你就有意或无意的不跟别人一样﹔或者脑筋里的真心,觉得这个因缘应该这么去应对,但你却打了第二个或第三个妄想,希望这么做、那么做,这也是不随顺真心。随顺你的菩提觉性去做事情,刚开始也许不顺,但最后都会圆满。随顺是门很高深的学问,是配合你的觉性来运作,随顺菩提就是清净心;如果你想东想西,认为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常跟你的觉知心唱反调,这样就不是随顺菩提。
我们的心,一般来说都会避重就轻、衡量得失或考虑人情世故,依此行为模式,清净心、随顺的菩提就发挥不了它的本来功用。修行是要修掉我们的妄想、习气、毛病、执着,让我们的清净心、随顺菩提心去运作,这样才会自在!当清净心运作时,是好是坏都不管它,像禅宗的行者就比较自在,祖师大德生气就生气、棒喝就棒喝、该说好话就说好话,是随顺觉性在运转,最后结果就会得到圆满结局。
清净心是三种随顺菩提门、清净、离垢离障之义,既是菩提门,这个心是清净的,是远离一切汚垢、障碍,这碍障就是你的烦恼障、所知障。清净心是能无所不办的,不管多困难,最后结局都会圆满的达成!要达到这个层次,定要远离障碍菩提之烦恼心,如果你的烦恼心还很重,二十个随烦恼、六大根本烦恼,种种心不清净或是困于思考逻辑、执于所学的知识、所熏习的人情世故,有这些烦恼心,就不能离碍。
清净心本来率直,随顺菩提门也早就掌握整个因缘,该怎么运作?该怎么运转?它都会发生。在《金刚经论》四句偈的「空性」那一段,真心悟得妄想心不相随时,真性主行,真如自性挂帅、是清净心挂帅,不要用你的烦恼心去障碍它,想东想西、瞻前顾后、避重就轻、要求圆满,要是有这些心,不见得真的会圆满,交给觉性,随顺菩提、觉悟的心、让清净心去运作,反而可以威灵莫测、无所不办,所以你愈执着、事情愈摆不平,愈放得开,这随顺菩提法门或者清净心,它自己就会去运作,到最后不可能变可能、不如意变如意,结果总是圆满的!
这清净心是一个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会随顺一切因缘去运转,远离你的烦恼、障碍、汚垢,让清净心去运转。简单来讲就是无为法,用有为就是你的烦恼、障碍,用无为法就是让清净心、随顺菩提法门自行运作,如此很多事情不管时间多久,到最后都会圆满。当然一开始也许定力不够、也许身体会不舒服、也许心会不宁,但要保持平常的心,让随顺菩提心或清净心自己去运转,无为法到最后是无为常为,可以发挥最圣最灵、威灵莫测的威力,自己可以从生活中慢慢去体会,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为什么发挥不起来?因为妄想、执着太重,没有放下!
清净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门而发起之三种清净心,菩提是觉悟的心,本自具足无量智慧,当它要发动心意念办事时,自以慈悲为怀,不会伤害对方、分别亲疏,哪一个是比较亲近的?哪一个是亲近人的冤亲债主?没有这些观念,都是一视平等、慈悲为怀!这又是怎么达到?是方便!不是用激烈的方法,是渐近、方便的,依此三种法门而发起的清净心,是具足智慧,含有无量慈悲,以方便、渐近来驱向它最后所要达到的功用。
清净心不是只有一个心,清净心是可以应一切因缘而达成某种功用的。菩萨为什么一方面可以无为,一方面还能度化一切众生?就是靠清净、无为的心;大菩萨就不一样了,大菩萨另有神通变化,可以用神通变化制造因缘,化现一些人、事、物来度化众生,这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我们还不到能化的境地,只能尽量的断除烦恼、障碍,去除内心的不清净,让这清净心能够发挥自性应缘的功夫,这样就已经不错了!
这三种清净心,指:
(1)无染清净心:完全清净了是能够不起心动念,若感染世间诸多汚垢,还有不清净的法,就非清净心。清净心是起码要能把个性、习气、毛病都放下,虽还有些微细的习气,但念起马上放下,生了一点担忧心马上放下,不烦恼,交给清净心去作主,这就是无染的清净心。这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贪着自身之心。既无染着,就无一己的喜怒哀乐、无有种种贪欲、自求快乐,没有这些的这种心就是无染清净心,修行就要做到这样子,如前所言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慢慢去练,练到有无染的清净心。
(2)安清净心:依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众生不安之心,亦即给众生一种无畏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心安的这种清净心。不是用咒印等有为法,都不必用,只要把清净心显现出来,别人来通电话、跟你讲讲话,他心就安了,他的身体就好一点了,烦恼就没有了,好像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了,众生无形中远离了不安的心,清净心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安清净心。
(3)乐清净心: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而令众生得菩提常乐;不为自己,都为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得到菩提智慧,常住空寂常乐之间,这清净心除了心安以外,还能够产生快乐心。
清净心有这三种随顺菩提门,增进此三种心,就可以成就妙乐胜真心。在真心现起时,不见得是悟到心空,当它最圣最灵、无所不感知时,当妄想念随之纷纷而来时,不与妄念及诸染法相应,让真性主行,磨练你的清净心,依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个随顺菩提门法去增进它,你的真心就能够更微妙、威灵、快乐而且殊胜,自性心安详,他心快乐,也是能住在涅盘境界之中。
清净心是可以影响到别人的,自己清净外,人在哪里,一个范围之内的众生心,自然也能够安住。若是有觉,但心不清净,就没有妙乐胜这种真心,并不是真正的清净心。很多人动不动能觉知,但感知了自己又心慌意乱,使得有形、无形的众生也不得安心,这就是没有修到清净心。要得到清净心,一定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磨练,心眼刚开或是初开悟的行者,心不定、感知的多,但因染汚未去,心不够清净,真心虽现,妄想犹随,如此便不能利益周遭众生﹔真得到了清净心的人,其所在之处的人、事、物及各类众生,都能因之而安详!
像某法师在做法会时是不讲话的,但只要他一出现在法会道场,往那儿一站,十方虚空也随之安详,这就是清净心!有的人开口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没有这种安定众生的力量,所以清净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不是一出家修行就有的,也不是在家居士就没有的,端视自己如何去修持?有禅定功夫、能够舍弃内在诸般妄想、习气,舍弃一切唯我利己之心,无为清净,只为众生,离垢离障,对众生慈悲、方便,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清净心。
心本清净。在我们还没有一念无明沦坠以前,心本来是安住于清净的。当初为什么会迷糊了?如同《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眼睛凝视虚空,虚空本无相,瞪久了眼发劳、累了,于是产生光影幻相,你误以为真,起心动念去执那个境,心念一起就开始造业,一造业就沦坠,一沦坠就此没完没了,轮回不已!天神也是如此,人类阶段性的灭亡后,第一批来的光音天的天神们,他们飞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看到美丽的树木、花草,起了贪爱的心,摘花的摘花、吃菓的吃菓,一接触了地球的因缘,要飞也飞不起来了,德行一代代的慢慢衰败,到人寿二万岁时,又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一系列的五浊恶世现起了,这是心本安住清净,一时无明、迷糊掉的例子!
要到什么时候才不再退位、退转?菩萨八地是心不退转﹔在十信位初地到十住位七地以前是菩萨位不退转﹔而十地菩萨位的第一地菩萨始能行才不退转。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天神为什么会退转?天神当然会退转,天神没有菩萨的境界,他们来到地球,一看到美丽的事物起了贪爱的心,一执着就沦坠了!虽然每时每刻都有无量的众生被救度,但是众生还没有到不退转位,依然又迷糊掉!所以度归度、迷糊归迷糊,历史就这么重复又重复!世尊说:度尽无量无边众生,不要太在意到底度了多少?因为实无众生可度!否则你自己都没有办法清净自在。
心虽为本来清净,惟于现实中,被吾人之烦恼所覆隐、染污。又吾人之烦恼乃本来所无,系如客之自外来始有,故称客尘烦恼。所以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虽然我们知道此心本来清净,本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清净,却熏习了一些烦恼,真心被烦恼所覆盖、汚染,于是一念觉是真、二念起是分别、三念起是烦恼。这些烦恼本来是没有的,是后天由外熏习了的,它非清净心本来所有,如同亲友来家作客暂居般,是依附在清净心上的烦恼,而清净心无形无相,如何依附?这烦恼也是无形无相的,没有青黄、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想抓它也抓不着,念起才有,念灭就消失了,这客尘烦恼是我们每一个人依自己的个性、环境、习染所熏就的。
无疑净信之心,这没有怀疑的、净信的、远离烦恼的无垢心,才是自性清净之心。自性本来清净,即使被客尘烦恼覆盖住,它仍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在还没有清净以前,要慢慢学习当真心现起时,相信这第一念觉,相信它但不执着它,知道一下就好了,有第一念觉而无其后第二念、第三念的思量计较,若有,就又回复到凡夫的境界了。若依着个人的个性、习惯、经验、学识、背景、父母师长的教导等,一路思考下去,要怎么做才能圆融完美?就是随妄想流转,都要放下、放下!
第一念觉是真,第二念起是分别、妄想,你要少生第二念起的妄想,学习到起了心念,和未来有关的不置可否,不加以分辨真假,看心自起又自灭,保持不起心动念去相应﹔若是与过去有关的,做错、做对﹔行善、行恶,在念中若再回锅生起了,你也不起心相应的面对它,如此便可慢慢揣摩清净心是什么样子?清净心可以觉知过去所行的善、恶事,清净心也可以感知未来的因缘,你不要起第二念想去分辨它的真、假,只这么看着它,灭了就灭了,过了几分钟、几小时,忘了就忘了,不要再回想,这样才能够自在!不要去分辨你的觉知的真假,觉知是真的也没有用,好事真的是好!坏事真的就不好?一回到清净心,好事慢慢就会出现,坏事慢慢就会转化,用智慧、慈悲、方便来微妙的转一切境,这就是所谓的清净心。这一段经文在讲清净心生起者,如何发起清净心?有随顺菩提的三种法门的清净心,它是可以自利也是可以利他的清净心,这是更深一层清净心的解释。
7.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之心为妄心,应无所住而生之心即觉知的客观心体,即是真心之谓。面境能生其心是真如性之性用,能无住心及是非心,是体空不黏、觉而不住之心,此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又《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即指无执着之心。
应,应该这么去做,虽则做不到也要行,菩萨摩诃萨就是要这么做去,修心也是要这么修去。什么东西应无所住? 妄想心!让妄想心无所得住﹔若有所住即是妄心。知道应该无所住而产生的那个「无所住」心,正是觉知的心、是客观的心。这句话虽然只提到一个心,但其实在讲两个心,应该让妄想心无所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就可以产生觉知的心、一个真实的心,这个心是能客观感知外境的心、感知内在因缘的心,本处虽然只提及一个心,实则讨论一个妄想心和一个觉知心。
无所住之心所生的心是真心,它可以感知外在因缘所现的境,以见、闻、嗅、味、触的自性来讲,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这个真心面对色相认知了以后,不住于相而再起一个妄想心,无所住而生的心是觉知的心,也就是我常讲的第一念的心。我看到一个人,眼睛看了是透过第八意识认知了这个人,人就是人,不要再进一步加以分辨他是好人、是坏人?他心地好不好?他怎么样?不要去起这些后续的念头,看是看了,眼睛看了知道是人,或者里面的那个意根也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不管好人、坏人,不要再去起心动念,生好恶迎拒的分别心,这些念头都不必要,眼睛看了,眼识认识这个人,仅止于第一念觉,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觉知心;若有所住而生其心,那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进入了妄想、烦恼境界。
面境能生其心,这是真如性之性用,我眼睛面对这个境,看到这个人,看是看了,更深一层的意根也了知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第八意识感觉了,就到此为止!这是我们眼根见性真如的功用,是意根真如的功用,要学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重要,六祖就是听到这句话悟道了。能够运用这句话是最好,不能够用也要熟记于心,但凡看到、听到一个人、一句话、或觉知一件事,正要发作打妄想时,蓦然省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去揣摩真心感知境界时如何?以及妄想心要发作、或脾气毛病要被诱发相应时又是如何?那些都不是你的真心,是妄想烦恼心,你要认识应无所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诸境后,所产生的那个心,是真心觉知外境,一旦认知就好,勿做停留!
能无住心及是非心,没有是非的心,没有住于其上再生一念的心,是体空不黏、觉而不住之心。体空不黏是证得心空,对一切境不沾黏。是什么在黏?是你的妄想、习气毛病在黏境。体空可以觉知一切境,心可以感知见、闻、嗅、味、触诸真如性,看到色、声、香、味、触六尘境,也就是可以用心觉一切境,但依体空不去黏所接触的外境,不住于其上而生心,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触而不知软硬坚实、舔而不知酸甜苦辣,如此是体空现了,接触外境而不黏,不住于其上而生心。
此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的意义相同,有了觉知的心,觉知有相,而以空来体验它,即观一切色相都是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把自己的内心化空是比较简单,但要证到心能化空外境,把真正有形有相的东西化成没有时,这就不是一般的修证!反之要在空中化出一个有相、化一个真的人、化一个真的房子,这也要到识阴区宇的时候,心才会有神变能力,这是大菩萨的境界。现在我们在学习解脱的法门,要观我们的五根六尘相应的时候,应无所住而产生觉知的心,一旦有所住所产生那个心,就是妄想心,这两个心要分辨清楚!
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不去执着,让你的真心、真如自性自然生起。修行人心眼开了,有觉知的心,看到一个人,你的真心会感知这个人是好?是不好?但其实好、不好跟你也没关系,不要再起分别心,这样慢慢去学习,自己的心会愈来愈超然,便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所生的心是灵通的心,能知一切境而不执;此心人人皆有,只是未能个个彰显。但光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眼睛看到这个人、耳朵听到这句话,到此为止,那还是很初浅的修行境界﹔要更进一步的让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潜意识里的那个真心,还能看到这个人的内心里去,看出在他的自性之外,到底还裹覆了多少染污?懂得多了后,还要训练自己能放得开﹔若放不开忍不住要讲、喜欢讲,就和坊间在枱面上亮相的那些人没两样了。
要去培养出真性觉知的能力,不光表面上眼睛看了、耳朵听了应无所住,不去分别好坏,计较对错,不光如此! 还要有一个更觉知的心去深层感知六根与六尘的相应,比如他人的一句话,要能感觉这人讲话时的心态,出发点何来?要能看到话里面去、看到心里面去、看到形相里去。《金刚经》表面的文字意虽简单,却有分好几个层次,你修到哪一个层次?若是落在看到、听到负面的外境而不恼,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充其量只显现如如不动而已﹔要培养更进一步深入觉知外境的能力,同样的仍然要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感知后就放下,这种感知是自然生起的,不是用思考妄想去生造出来的,让心无论处于何境都能无所执着﹔心一有所执着,就无法有效掌握一切。何谓有效的掌握一切?即是有效的化解一切不必要的因缘,这是要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门慢慢学习、做到。
无论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或是第八意识的觉知心,都不可存有丝毫的执着,当然也不要有第六意识妄想分别的执着和第七意识执着所感知的种种妄想为真,才能回归清净心,有了清净心才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才能面对诸境任运自在,随时让真性主行,让它自在逍遥的去运作,不必用你的妄想念,就用无为法。什么心念都不起,坦荡荡的去应缘,也就可以如实体悟真理,以有为的世间事,去成就无为的解脱境界,这都要靠无所住而生其心来做到。
又《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怎么生清净心?看到什么都不要于其上生心,不要在音声上、气味上、酸甜苦辣的味道上或软硬坚实的对象上去生心,也不要住在第八意识感知外境的因缘上而生心,慢慢地去磨练你这个心,不仅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这六识,还有一个觉知无量的心要去开发出来,总归一句话就是无执着之心!当六根面对六尘境,六识加以分别,第六意识起时,不要住在那上面生心,事过境迁所落谢下来的法尘影像,也不要再去回锅、反复想;第七意识起了妄想,更不必在这上面生心,即使是好一点的第八意识的觉知心,觉知了什么后,也不必住在这上面生心,都不要去执着,全部放下,清净心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
8.须弥山:
须弥,梵名 Sumeru,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梵 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须弥,梵名 Sumeru,又作苏迷卢山,有很多翻译的名词都不太一样,看梵文还比较好一点,须弥翻成中文比较常用的是妙高山,是非常殊胜微妙的高山,到底有多高?我们下面会有说明。有的人说没有须弥山。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神通力、没有天眼通,看不到须弥山,自生我邪见,便自不量力说没有须弥山。经典里到处都提到须弥山,《金刚经》里就提到多少次的须弥山?说没有须弥山是智慧有障碍。有无碍智就是佛讲什么话,我们都不会产生怀疑心,虽然我看不到须弥山,但也没有怀疑,认为没有须弥山。
在这个须弥世界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周围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都有人类,其果报各不相同,我们住的南瞻部洲,是在须弥山的南边。古代有的人解释「须弥山」把它看成是世界第一高山,那是喜马拉雅山吗?并非是!喜马拉雅山高约八、九千公尺(8,850m),不超过一万公尺。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一里六百公尺,一由旬起码有二十四公里,二十四公里再乘以八万四千,你看有多高?约两百万公里高,地球遶一周约三万公里,是约六十七个地球的周长。所以意译作妙高山,也有其它的名称如有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
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有的是谓七大香水海),而形成华藏世界里面的一个须弥世界。释迦牟尼佛或是毘卢遮那佛所弘化的世界是谓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重重复重重,总共有三千大千世界,虽然现在科学很发达,可以上月球、可以探照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等,但还是找不到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这另外三个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外层空间人常常来我们地球,但我们却去不到它们那里,即使到了月亮、木星、火星,拍了照回来,也找不到人迹。世界的宽广是不能以有限的科技来了解的。释迦牟尼佛有天眼、有佛眼,祂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只限于我们这个小世界,是宇宙一切佛剎土祂都能看的到,对于世尊所阐述的,我们都应有无碍智,深信不疑。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量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若以一个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便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小世界里面加一千的千,拿到三千的千这里来,因为有小、中、大三个,所以是三个大千世界,小千世界是一千,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世界,把小千世界当一千好了,把它放在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就等于是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这种算法与前所述是一样的。
依印度这种说法,从三个千大千世界tri-sāhasra–mahā–sāhasra–loka -dhātu,梵文直接翻是就是三个千的大千世界,他的解释是小千世界里有一千个世界,中千世界里面也有一千个小千世界(1×106),一个大千世界又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乘以十的六次方(1×106)再加一个三千,是一乘以十的九次方(1×109),这种算法与印度的算法是一样的,因为有三个再乘以三,是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所弘化的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仅祇是我们这娑婆世界的教主。
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祂可以应化无量无边的佛,到三乘以十的九次方(3×109)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世界去。每一位佛都在一个世界里弘化,每一位佛又有一定的弘化期,这一位佛的弘化期尽了,又有另一位佛递接上来,所有的佛都是毘卢遮那佛的法身所化出的。听起来或许有点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感觉,唯有能进入华藏世界,进入天眼或佛眼的世界,才能得知世界是重重复重重、一层又一层、无量无边的。
每一世界最底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亦是所谓地大,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地大;所有世界的形成、业力的牵引都是由风大开始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形成的风大,是大家阿赖耶识的业力,风轮开始转动,转久了慢慢会出现水轮,水轮后慢慢产生金轮,金轮现后地大就发生了,过程之间会产生火,因为所有的动能都会产生热量,有了热量就有火大,四大的出现便化成这个地球,而须弥山即位于此小世界之中央。
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阎浮提,有译南瞻部洲),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山势直上无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山腰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四天王管辖四大部洲,同时也考察人间善恶,守护四大部洲的人类。在须弥山的山基由纯金沙构成。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与阿弥陀佛世界似乎有一点相像。其间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所成,这要有神通才能看得到,不祇有四天王宫,天上其它各天天宫都非常庄严,周遭花果繁盛,香风四起,奇鸟和鸣,众鬼神居于其中。
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翻成中文),亦即忉利天宫(梵文),帝释天所居住之处为中央的宫殿,须弥山顶的东、西、南、北各有八天,八乘以四是三十二天,这三十二天是谁来住?有一些宗教并不断淫欲,也还有吃的欲望,他们修了善行帮助别人,有足够的福德,死后都到这边去,所以我们对于宗教不要有太多的分别心,虽然我们信的是佛教,但光说不练、心修的不够好,饮食、睡觉、淫欲心不断,也许你的果报只能生到忉利天宫,忉利天宫天神的行淫跟人类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没有污秽物,没有精子、卵子这些排泄物,有的只是气,固定时间气满了,淫欲心便起,忉利天宫有一个交合宫,男女就到彼处交合,气泄完就心平气和了,跟我们人一样,饱暖思淫欲,产生一个周期性的循环,都是受这淫欲心所影响。
忉利天宫、四天王天以下的天神、鬼神都一样的,到了夜摩天上去、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去淫欲心就越淡薄,夜摩天是男女搂抱一下,热恼就没有了,再上去或牵牵手,到了他化自在天,热恼上来眼睛看一下对方就满足了,这是耶和华菩萨的世界,第六天是天主教的教主。所以要分辨修得好不好?不在于怪力乱神的神通,端视淫欲心有多强?睡觉的欲望有多长?贪吃的心有多重?有这些毛病指标都离不开这个欲界。
三十三天的居民有基督徒、回教徒、道家众等(并非现今地方上普偏划符咒、做祭改的窄义道教,而是如从前般打坐修行,练精气神、有色界、无色界境界的道家之流)。三十三天很广大,这些人有操守善心、行善助人,但不断淫欲、食、睡,便生到三十三天。想生三十三天也是不简单的,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以生下世尊的福报,才得生到三十三天;悉达多太子逃出皇宫所乘骑的那匹名为健步的马,牠带悉达多太子一路奔驰出逃,以此福报死了后也才生到三十三天(忉利天),所以能够生至三十三天,也算很不错了,它是在须弥山顶。
根据《华严经》所阐述的,须弥山的山形不像我们的山是尖的,它是下小上大,好像香菇的型态,其势直上无曲,顶上宽广,容纳三十三个天宫,东、西、南、北各有八天,中间是玉皇大帝居处,第二天主就是中国人尊称的玉皇大帝,祂的寿命虽长但非无尽,有多长?至少千岁,四天王天一日夜凡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日夜,凡间一百年,一百年乘以三百六十天,再乘以千岁,有三千六百万岁。
这个时间用人寿的概念来看是很久远,但以天界的时间观来看,也是世代交替,天主也要换人。我们不要以狭隘的心胸去分辨宗教的高下,有些人没有宗教信仰,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生活简单,自修内心,淫欲心淡薄,这种人也许死后往生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去了。宗教是让你有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大家彼此共修,研读经典,现在我们有经典可以依循,要打坐修行、求得解脱,不是祇求欲界天的境界,欲界天只是基本的要求,要比欲界天更高,若是淫欲心、贪睡的心、饮食的心都没有断,你还是在欲界天里转。
阿罗汉是一个礼拜出定去拖钵一次,辟支佛是两个礼拜出定去拖钵一次,一周只吃一餐,我们三餐吃不够,还要吃消夜,这如何解脱?我们要练习守六斋日,说不吃就不吃。末法时期要出圣人是越来越难了,有神通的人观以前的人类是吃素的,不吃众生肉,后来伏羲氏发明了火,大概可以烧烤生肉,便大开杀戒,什么肉都吃了,德行越来越不好,这都是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为什么末法时代众生就越来越苦了。
据《立世阿毘昙论》卷二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八山之山名顺次为:由干陀(Yugandhāra)、伊沙陀(Īsādhara)、诃罗置(Khadiraka)、修腾娑(Sudarśana)、阿沙干那(Aśvakarna)、毘那多(Vinataka)、尼民陀(Nimijdhara),铁围山(Cakravāda)。七海之前六海名称,即随其所环绕之山而得名。第七山外有咸海,其外有铁围山。须弥四洲:弗婆提、瞿陀尼、阎浮提、郁单越,各位于咸海中之东西南北四方,吾等众生即居住于南面之阎浮提洲。
须弥山外围有八重海,有八大山,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最靠近须弥山的第一重山最高,从里山的一围直往下降,二围、三围、四围降到最后,八万四千由旬,到了第八重山,是已经快靠近水面了,到最广、最边缘的地方就是地狱,也就是铁围山的地方。听惯了下地狱,我们臆想地狱一定是在地球的下面,不是的!因为须弥山有八重山,每下一重山就低一点,到了第八重山,那附近的边缘地区就是铁围山,地狱就在铁围山处,好几重的地狱也都在那里。
据《立世阿毘昙论》卷二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之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环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每两个山与山之间有一个海,八山之间隔着七海,为七重海。
八山之山名顺次为:由干陀、伊沙陀、诃罗置、修腾娑、阿沙干那、毘那多、尼民陀,铁围山(Cakravada,Cakra是轮,也是围,轮与围是一样的。)最下面最边缘地方就是铁围山,是第八个山靠近第七个海。七海之前六海名称,即随其所环绕之山而得名,这个海的名字,就以这座山来命名。在第七山之外于第八山之间有一个咸水海,其外有铁围山,地狱就在铁围山这里。须弥山有四大部洲,名为弗婆提(东胜神洲)、瞿陀尼(西牛货洲)、阎浮提(南瞻部洲)、郁单越(北俱卢洲),各依次位于咸水海中之东、西、南、北四方,吾等众生即居住于南面之阎浮提洲(南瞻部洲)。
10.佛说:
佛以金口自宣说法,为显金口之法,以别于三乘、天、人之说,诸经卷首多置此二字,藉以证明佛所说法乃真实之教。又菩萨之法,若受佛之印可,亦视同佛说。
佛以金口自宣说法,为显金口之法,以别于三乘、天、人之说,故安一个佛说,诸经卷首多置此二字:「佛曰」,藉以证明佛所说法乃真实之教。又菩萨之法,若受佛之印可,亦视同佛说。很多菩萨,透过佛的神通力加持,有的会起来代问一些法,甚至代宣说一些法,于是佛透过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菩萨来宣说法﹔当然有的时候是菩萨自己说的,有的是阿罗汉自己说的,但也都是世尊所印可的,若是说错了世尊会校正他们。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世尊说:「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当初说:「是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世尊就校正他:「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身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那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跟佛差不了多少,这么讲的话,一看到转轮圣王也就是佛了?所以不能以外相、色相来观如来,要以心地、空无的心去体证如来心,这是最好的,不要以形相,但是也不要不以具足色相来观如来,一个人说他是如来,又没有具足三十二相,他是如来吗?所以现在自称是佛、自称是什么圣人的这些人,没有具足三十二相,肯定不是佛!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定以三十二相来看他是佛,转轮圣王就有三十二相,魔也可以化成庄严的三十二相,所以不能光以三十二相来看成是佛。
佛以金口自宣说法,为显金口之法,金口代表祂所讲出来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金口自宣说法都是真实的,但是因为三乘、人、天各不同的对象,所说经典的经文内涵都不太一样,大乘法就是讲大乘,像《大般若经》是讲空、有不二的实相境界。
11.非身是名大身
有形、有数即是有限量,无形无数即不可言大或量,所以大身者若言有身即是有限大身,无相才是真大身。初禅梵众天身长半由旬(梵语 yojana,一由旬约中国40里),梵辅天身长一由旬,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二禅少光天身长二由旬,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少音光天身长八由旬。三禅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无量净天身长卅二由旬,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四禅天无云天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广果天身长五百由旬。五净居天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此等天神有身长即有限量,不称为大身,无相身才是大身。
什么身最大?有形有相的身再大也不为大,因为不管多大总是还有一个形相的极限,须弥山很大,八万四千由旬而已,宇宙很大、大到多少?三千大千世界,既然言说三千大千世界,就还有一个范围,那宇宙有无量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呢?这就无法言说、不能去讲了,这种虚空之间无相无量可谓最大,因为所有的相都收纳在虚空之间,虚空最大,虚空是没有、是空无,所以不是身的身,不能说大小、道长短的身才是大身﹔若能衡量数算有一个多大身的身,就不会是大身。当世尊一提到身体的大小,须菩提尊者马上说:非身是名大身,如果身体有形有相、可以算数譬喻,尽管再大,也不是大身!这里让我们了解空才是大身﹔每一天的天神都有一个身高、一出生就有一个天寿,天神的身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所以不能说是最大身。
有形、有数即是有限量,无形、无数即不可言大或量。有一个说法叫阿僧祇,阿僧祇(asajkhya)虽不可数,但还是有一个数字、还是有一个量、有一个范围,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此处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若是不可数就没有了,无限量就是最大量,所以大身者若言有身即是有限大身,无相才是真正的大身。要进入观如来的身有多大?以空去观!才知道如来身是大到无量无边,尽虚空界都不能容纳,若仅大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华藏世界,那还是三千大千世界而已,毕竟还有一个范围,所以无相的身才是大身。
初禅梵众天身长半由旬(梵语 yojana,一由旬约中国四十里,一里大概六百公尺,四十里大概二万四千公尺),即一万两千公尺高。梵辅天身长有一由旬,就是四十里;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六十里,大梵天王是我们这个世界里面最高的天主,在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之上,四禅天的大梵天是统帅我们四大部洲的,他可以化成每一个出生到那里的天神。乐变化天的天神也会化,当修行到识阴境界时你也能化,化作人、化成一个房子,什么都能化,心量修证多大都能化,像阿弥陀佛的心量能化出一个不会灭的西方极乐世界。在管世间事的这些天里,最高的是大梵天王,梵是心清净之意,梵天是断了淫欲心了,才能进入初禅天以上。
修得更好的是二禅天,二禅少光天身长二由旬,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少音光天身长八由旬,这个天一层一层上去,为什么它的高度是加倍上去?这个身高与天界的高低及其寿命都有连带的关系。有的人知见不够、贡高我慢,天神与学佛分得很清楚,你是天神、我是佛教徒,你是鬼神、我是佛教徒,有的天庙不想去拜,这种观念是分别心还很重,我自己从前也曾经有段时间是这样。其实你能够修到二禅天的境界吗?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看不起人家?须陀洹也是二禅天的境界,只是他破掉对身的执着,去掉疑心病,去掉不该守的不好的戒律,能到二禅天的境界就去掉了身见,二禅天的天神们一入定后就没有身见了,色身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个累赘,懂得这些后,该不该尊敬天神们?要礼敬诸天天神!
在《楞严经》的第二部分就是在礼敬,礼敬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再来就是天神们,还有天龙八部也要礼敬,因为鬼神还是有他们的福德,我们都要礼敬,它不作怪我们都要尊重他,它作法害我,我就可以用楞严咒去除。在楞严咒的后面有提到,哪一个梵天、沙门外道、甚至阿罗汉作法害人,就可以用这楞严咒把它化除。楞严咒的前部分都是先礼敬圣人、贤人、天神、鬼神之类的,但若这些礼敬的对象不安好心作法害人,可用楞严咒心将之摧毁。三禅天以上的天神似不管人间事,所以楞严咒里不谈三禅天。三、四禅天都已经是一来果的境界,大概都不管人间事了;二禅光音天的天神还会到娑婆世界来游荡,才会跟地球结缘,三禅天以上的天神寿命久远,不下来人间。
三禅少净天身长有十六由旬,无量净天身长有卅二由旬,遍净天身长有六十四由旬,这加倍的意思就是天宫的高度,都是加倍的高。四禅天无云天身长有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长有二百五十由旬,广果天身长有五百由旬,广果天是色界天最高的,另外一个是无想天,如果你打坐不想起心动念,很厌恶这个心的心起心灭,那可能会出生到无想天。无想天是没有一个天,与四禅天相当,所以也称为客天;广果天的寿命有五百大劫,再上去就是五净居天,在哪里?搞不清楚、看不到!只有佛眼才看得到,菩萨眼看不到,天神的眼更加见不着。
五净居天最低的天是无烦天,无烦天身长有一千由旬,是广果天的加倍;无热天身长有二千由旬,无烦、无热天这两天是比较钝根的;善见天身长有四千由旬,善见天就有天眼可以观十方一切世界;善现天身长有八千由旬,是世界善于出现;色究竟天身长有一万六千由旬,是高的骇人、无法想象了,但此等天神有身长即有限量,不称为大身,无相身才是大身。
在人间的阿罗汉天上人间随时都可任意来去,有一天一位阿罗汉跑到色究竟天去,那里的天神跟他讲:「这里都是不还果的圣人,是究竟涅盘处所!」这一位阿罗汉就下来请示世尊:「色究竟天是涅盘处吗?」世尊就对他开示了:「它只是不还果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并非真涅盘处,真正涅盘是在心里面,得究竟涅盘解脱的,不在天上!」
在《楞严经》行阴魔境里,都把所证到哪一天的境界当做是涅盘,所以有五个假涅盘处,这是因为知见不够,认为我所证到的天神境界,寿命久远了,我的神通看起来已经超过它的范围,由于看不清楚八万劫内外之际,而以为已经得永生、涅盘了,其实并没有!在行阴区宇里,有这五个假涅盘处,是因知见不够而造成的。
(2005.06.25.讲于法尔)